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雷达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3:06

雷达技术论文

雷达技术论文第1篇

1.1探地雷达的组成

一般来说,在目前的探地雷达中它主要是由主机、天线和后处理软件构成。这其中主机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实现雷达系统的整个控制、数据采集以及处理和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的公路工程建设中,由于地下介质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在探测到的数据资料往往要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运算,以增强异常区域,利于得出准确结论。

1.2探地雷达工作原理

在现在的公路探地雷达使用中,它主要依据电磁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进行具体的工作。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目标时候,电磁波就会发生反射,然后由地面接收天线接收,再通过对接收到的雷达波进行处理分析,形成一定的平面图形,具体如下。我们根据这个参数就可判断地下物体的结构,位置等。

2探地雷达的技术参数

在探地雷达技术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是技术参数的分辨率了,它是探地雷达分贬率最小异常介质的能力,可以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这两种。下面笔者根据实际分析了探地雷达不同天线垂直分辨率的经验值,供大家参考使用。

3探地雷达技术在公路隧道中应用

雷达技术论文第2篇

雷达主要是模仿蝙蝠超声波定位的方式,利用无线电磁波探测目标,实现对空间内物体的定位探测、测距、通信和导航的功能,多用于军事、气象、航空等领域。传统的雷达主要有相控阵雷达与激光雷达,尤其是相控阵雷达在军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保障国防安全至关重要。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量子雷达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雷达通信与导航的保密性与精确性提供了可靠保障。雷达通信技术与雷达导航技术是雷达的两种主要应用技术,本文将主要从雷达通信的原理与应用、雷达导航的原理与应用、两者技术综合应用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探究不同雷达的适应领域,为雷达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以开阔其研发视角。

2雷达通信技术的应用分析

2.1雷达通信的原理

雷达通信技术是雷达系统与通信系统结合的一体化技术,主要由雷达、发射机、接收机、通信处理模块、信号通道等组成。根据通信媒介的不同,雷达通信主要分为相控阵雷达通信、激光雷达通信和量子雷达通信等方式。相控阵雷达是由大量独立控制的小型天线阵面组成。在通信过程中,地面上的相控阵雷达通过天线阵面向空间中发射带有大量数据信息的特定频率电磁波信号,并被空间内的战机、气象卫星、航空飞行器等设备接收。然后,空间内的设备将需要反馈回地面的数据信息通过其自带的信号发射器发射空间中,并被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接收,然后经过通信处理模块处理后,以实现地面雷达与空间设备通信的功能。

2.2雷达通信技术的应用

在国防军事领域中,雷达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航母、战机、潜艇等重要军事设备上。航母雷达主要负责为舰载机提供气象保障监测信息、为航管中心提供数据信息、为异常敌机提供驱逐信息等。战机防空雷达主要负责为战机提供指挥引导的空间坐标与敌机坐标、为军事控制中心提供作战数据信息等。潜艇雷达主要负责为战斗群中其它潜艇提供坐标信息、为指挥中心提供数据信息等。目前,军事通信雷达多使用相控阵雷达,但随着量子雷达的快速发展,其高保密性将会使其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中,对提高国防力量至关重要。在气象探测领域中,气象雷达被广泛安装在各山峰、丘陵、盆地等地理位置处,主要由雷达天线、雷达接收机、控制面板、显示器和波导等组成,将探测到的空气温度信息、湿度信息、气流信息和地形信息等发送到气象局的终端控制室,以实现气象监测与远程通信的功能。

3雷达导航技术的应用分析

3.1雷达导航的原理

雷达导航技术又名多普勒雷达导航技术,是相对于传统GPS、北斗、伽利略等GNSS卫星导航技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技术。因为激光雷达具有导向性好、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强等优点,所以导航雷达多使用激光雷达。雷达导航是运用多普勒效应对航空器进行精确导航的,首先通过航空器雷达向地面基站发射电磁波,并经过地面基站反射后被航空器雷达接收,因航空器与地面反射点间存在相对运动,航空器上的雷达接收到地面反射电磁波的频率与发射时的频率会相差一个多普勒频率,从而通过相关数学运算,可参考地面基站的坐标位置进行精确导航。

3.2雷达导航技术的应用

雷达导航技术主要应用于测距器与多普勒导航系统中,航空器可通过导航雷达进行远程测距与精确导航。导航雷达进行测距时,需要航空器机载测距机和地面基站的测距器配合工作,主要由天线、收发信机、控制器和显示器等组成,用于测量航空器与地面基站间的距离。

4雷达通信技术与雷达导航技术的综合应用分析

雷达通信技术与雷达导航技术是雷达的两种主要应用技术,往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两种技术相互融合。尤其在国防军事领域中,军用雷达需要同时具有通信与导航的功能,以对战机、航母、潜艇等重要军事设备进行精确控制。雷达通信技术主要应考虑其保密性,而雷达导航技术主要应考虑其导航精确性。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高保密性与导航精确性将使得雷达通信与导航技术也得到高速发展,对提高国防军事实力、航空管制能力、无人机探测能力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雷达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雷达;电子;信息技术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兴起了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无论从涉及的领域,卷入的地域,到变革的深度和对现在生活及未来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如果说,前两次技术革命都是动力革命,那么第三次技术革命则是一次信息化的革命。在此之前,即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起,兴起了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这次革命发现了电子,放射性,激光,建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原子能物理学,为后续的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二战”后诞生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横断科学则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技带来进步,改变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进了现代经济发生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以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此后人类社会从机械化,电气化时代进入了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而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末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成败关键所在。

人类进入了一个无线网络系统的高速信息化时代。

说到“二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雷达”就是个很好的代表。它就是个典型的“二战”催生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战前夕,诞生了电子新系统――雷达。

雷达是集中了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各种成就的高级系统。众所周知,雷达已成功地应用于地面(含车载),舰载,机载方面,这些雷达已经在执行着军事和民用任务。近年来,雷达应用已经向外层空间发展,出现了空间基(卫星载 航天飞机载宇宙飞船载)雷达。同时雷达也想向空间相反方向发展,出现了各种探地雷达,它已经用或将要用于探雷,资源勘探,地下构造“窥探”,地面危险物品侦查等方面。

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发射机产生电磁信号(如正弦波短脉冲),有天线辐射到空中。发射的信号一部分被目标拦截并向许多方向再辐射。向后再辐射回到雷达的信号被雷达的天线采集并送到接收机。在接收机中,该信号被处理以检测目标的存在并且确定其位置。当雷达波形为重复脉冲序列式,通常采用一部天线以时间分割基础进行发射和接收。通过测量雷达信号到目标并从目标返回到雷达的时间,得到目标距离。目标的角度位置可以根据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为最大时,窄波束宽度雷达天线所指的地方而获得。如果目标是运动的,由于多普勒效应回波信号的频率会漂移。该频率漂移与目标相对于雷达的速度(也成径向速度)成正比。多普勒频移被广泛用于雷达中,作为将所要的运动目标从自然环境,如陆地,海面或雨反射回来的固定“杂波”回波中分离开来的基础。雷达也可提供有关正在被观察目标的特征信息。

雷达通过将能量辐射到空间并且探测到由物体或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来工作。返回到雷达的反射能量不仅表明目标的存在,而且,通过比较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和发射信号,就可确定其位置和获得其他与目标相关的信息。雷达可以在远或近距离,以及在光学和红外传感器不能穿透的条件下完成任务。它可以在黑暗,薄雾,浓雾,下雨和雪时工作。其高精度测距和全天候工作的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雷达的种类也分为很多种:连续波雷达,单脉冲雷达,边扫描边跟踪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数字阵列雷达,脉冲压缩雷达,天基雷达(SBR)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双基地雷达,超视距雷达,超宽带雷达,毫米波雷达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过它的主要运用领域依然是以下几种:

第一,空中监视(远程预警,地面控制的拦截,武器系统目标截获,测高和三坐标雷达,机场和空中航线监视)。

第二,空间和导弹监视(弹道导弹告警,导弹截获,卫星监视)。

第三,表面搜索和战场监视(海面搜索和导航,港口和航道控制,地面测绘,入侵测试,追击炮和火炮定位,机场飞机跑道控制)。

第四,跟踪和制导(高射炮火控,表面火控,导弹制导,靶场测量,卫星测量,精密进场和着陆)。

第五,气象雷达(降雨和风的观察和预测,气象回避,晴空湍流探测,云能见度指示器)。

第六,天文和大地测量(行星观测,地球勘测,电离层探测)。

雷达虽然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随着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也具有局限性。面临着以下问题:快速应变的电子侦察及强烈的电子干扰;具有掠地掠海能力的低空,超低空飞机和巡航导弹;使雷达散射面积成百上千倍减少的隐身飞行器;快速反应自主式高空反辐射导弹。因此,对雷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雷达界已经并在继续开发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不止有雷达,还有许许多多的新发现,涉及了众多的领域 ,可以说是电子信息技术带动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就我们身边而言,现在我们在家看到的电视,电脑,音箱……出门看到的大大的广告电子屏都属于电子信息技术。它包围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渗透到我们日常中的点点滴滴。

这是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全世界都在致力于发展科技,我们也不能落后。在古代机械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的纪录。但在近代的工业文明中却不见了我们的踪影。在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崛起了大不列颠和德意志。“二战”后美国独占鳌头。曾经的我们落后了别人,现在就要迎头赶上。一个民族在凄风苦雨中要振奋精神,在振翅高飞是要保持清醒。

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进步变得丰富多彩。高新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电子信息技术是联系各行各业的一个桥梁,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加大了科技的投资力度,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在各行各业我国科技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当今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应该进一步加大它的变革和完善,从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奇雯,刘忠义.浅谈认知雷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0).

[2] 杜吟吟.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

作者简介:秦铭洋(199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雷达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信号处理 雷达系统 目标检测 抗电子干扰

现代雷达系统具有反隐身、反干扰、反辐射、反低空突防等能力,是现代军事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雷达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对接收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目标定位与跟踪,还能够在目标识别和目标成像、电子对抗、制导等功能方面进行拓展,实现综合业务的一体化。

1 雷达信号处理主要功能

雷达信号处理主要集中在通信和电子对抗两方面。在通信方面,雷达信号处理需要通过调制、编码等技术对通信信号进行处理,以提升无线信号的可靠性,和随机性,降低其被识别的概率,增强其抗噪声、抗干扰以及抗衰落等性能,保证信号可被准确识别和处理。在电子对抗方面,雷达信号处理需要利用其前端设备输出的脉冲信号流进行信号识别、参数估值以及信源识别,获取雷达系统关注的信号时候别结果为后续其他设备和作战计划的应用提供支持。

2 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雷达信号处理所关心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目标识别与分类、抗电子干扰、以信号产生、提取与变换为核心的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与积累、脉冲压缩等方面。

2.1 目标识别与分类技术

雷达可依照一定的策略和规则组建雷达网,利用网络内各雷达的性能对负责区域内的被测目标的坐标、运动参数等进行检测与估计。目标识别与分类主要是利用目标的特征信息,如运动速度,空间位置等,对目标类型进行判断,并从中识别出真正的目标信息。该过程既可以利用雷达向目标输出信号的回波串特性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高分辨率图像形成技术所获得的目标特征与属性来实现。

2.2 抗电子干扰技术

雷达系统使用的是无线电磁波信号,其在空域范围内面临着多种干扰和威胁,如“四防”、空间电磁环境等,这些干扰都会对雷达的探测性能带来较大的干扰,影响雷达的应用效果。因此雷达系统需要应用信号处理技术解决多种电子干扰问题,提升其隐蔽性。典型的抗电子干扰技术为无源雷达探测,其可以减少或消除雷达本身的电磁辐射属性,提升系统的生存能力。

2.3 信号处理技术

现代雷达以大规模或超大规模数字电路集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可以实时处理更大容量、更高复杂度的数字信号信息,还能够将目标回波从混叠信号中分离出来,最大限度的降低干扰和噪声信号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其所使用的处理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信号产生、信号提取、信号变换等三类。第一类中包括信号的调制、变频、合成、放大以及波束形成等;第二类包括信号的解调、分频、滤波、监测以及成像等;第三类则包括跳频、延时、相关等。

2.4 信号检测与积累

考虑到现代空间环境日趋复杂,目标反识别手段越来越多,视频信号成为雷达信号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故需要对复杂环境下的信号检测与视频信号积累技术进行研究。典型的信号检测与积累技术为视频信号积累和恒虚警检测技术,这类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信号的积累量,增大回波信噪比和低信噪比环境下的目标检测能力,降低虚警的发生概率。

2.5 脉冲压缩技术

脉冲压缩技术可以有效拓展雷达信号的时宽带宽,提升雷达的覆盖范围,实现高速、高分辨率目标检测。同时,脉冲压缩技术还能够对雷达信号的波形进行调制,通过接收端不匹配滤波技术降低雷达网间的信号相互干扰问题。

3 雷达系统的性能提升和发展方向

传统雷达所使用的信号为窄带信号,其应用领域受限较大,而现代雷达系统使用宽带信号、空时频自适应处理、数据融合处理等技术可以有效拓展系统的目标探测距离与精度,实现目标的分类与成像。

具体的,雷达系统的性能提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宽频信号实现高分辨率远距成像;二是利用TBD等技术实现微弱目标的检测;三是利用多信号处理与检测技术实现干扰的抑制、目标提取和目标识别;四是利用系统化、一体化数据处理平台实现目标成像。

基于上述内容,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发展趋势呈现三方面特点。

(1)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处理要求下的信号处理算法更为丰富,集成度更高,信号处理速度也得到了极大得提升。如高速串行通信技术可以将单向波特率提升至10Gb/s;串行总线交换技术可以实现点到点、点到多点的互联,大幅度提升数据的传输效率;FPGA技术可以为雷达信号处理算法提供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的应用环境,使得数据处理性能得以最大发挥。

(2)多功能应用。雷达信号处理除了在军事中应用外,还能够在制导、气象、航空等领域进行功能拓展。不同制式、功能、频段的雷达协同工作能够形成一体化的系统平台,将雷达系统应用到各个领域。

(3)信号处理算法。信号处理算法是雷达系统的核心内容,其对现代雷达系统的功能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自适应杂波对消、自适应干扰抑制、自适应频率控制、自适应波形捷变、多维信号处理与融合等技术已经在现代雷达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的信号处理算法与理论也正在逐渐被应用到雷达信号处理中,如模糊理论、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基于SAR的图形处理算法等。

参考文献

[1]熊孝华,杨安会.现代雷达信号处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13):23-24.

[2]于文震.雷达信号数据处理平台发展趋势探讨[J].现代雷达,2009(7):1-7.

[3]吴顺军,梅晓春.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邹海林,宁书年,林捷.小波理论在探地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19(2):268-275.

雷达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雷达原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42-02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化,人民海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部队装备渐次更新换代,雷达装备的列装、维护、保养等任务也越来越重。雷达原理课程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是在大三下学期。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雷达整机和各分机的原理、构成及性能指标分析以及雷达测距、测角、测速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现。通过雷达原理课程的学习,为学员进一步掌握雷达系统、现代雷达新技术及雷达设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使学员初步具备从事雷达维护、使用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近年来,关于雷达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我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目前还存在着系统性和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作为海军生长干部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要在宏观上时刻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尤其是海军建设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思路、改善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方法,为海军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一、目前雷达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轻实装重理论。教员对相关专业的专业背景了解不够,不能体现雷达原理在专业中的应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调研,学员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教学部分过于抽象,应用背景不清楚,而实验基础设施薄弱,实验内容无法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拓展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2.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相脱节。目前雷达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多年前比几乎没有改变,只是强调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介绍,与当今的雷达技术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学员只有在毕业到工作单位后,才有机会接触先进的雷达装备,把雷达原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因此在教学环节,除了增加新的雷达知识,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基础上,并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增加学员接触新装备、新技术的机会,也能让学生理解雷达原理知识解决转业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轻课外辅导。由于雷达原理课程授课课时较少,完成教学任务比较紧张,上习题课及课外辅导的学生的实践很少,再加上学生其他学习任务较重,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较差,问题积累越来越多,到最后课程快要结束时,基本不能离开教材独立解决习题。这就要求在课堂学习后有一个加强巩固的过程。课堂教学重要,课外辅导也不可轻视,两者齐头并进,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4.学生考核方式不合理。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卷面成绩为主,兼顾平时的课堂表现,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小。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不足,加之授课方式或课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考试也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使得学生平时对知识的积累、理解与思考不够重视,而是凭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谋求高分。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雷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着眼雷达原理课程的内容特点,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实践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对雷达原理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设想。

1.明确总体改革目标及策略。雷达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力求环环相扣、突出主线、有所侧重。应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以新形势下海军战斗力生成为背景,理清雷达工程专业干部培养的需求,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雷达原理课程为改革目标,解决雷达原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性问题;二是以雷达工程专业学员这一教育层次为考察对象,以“需求”为牵引,系统研究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方法,以解决雷达原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问题。

2.雷达原理课程体系创新和教材建设。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雷达原理课程重视雷达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学习,但目前雷达功能划分越来越细、雷达种类越来越多,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弄清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背景,从而给学员一种泛泛而谈,目的性不强的感觉。因此当前的雷达原理课程,应适应装备发展,进行知识体系创新,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新教材应该融入雷达技术、雷达体制方面的新内容,明确相关原理的应用背景和使用方法,并根据雷达工作流程,具体设计雷达原理课程知识体系。

3.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基础理论的讲授为前提,结合雷达设计、使用维护的具体案例,对各种案例进行充分的讲解和分析,以提高基础理论的应用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和增加知识量,可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同时,通过教师在课外查阅大量的资料,将当前雷达装备发展的新情况和新技术介绍给学生。

4.重视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跟踪。雷达原理的学习是持续的,学生必须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注重由原理知识教学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转变,由教解题方法到解决装备问题的转变;在第二课堂要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形成雷达原理知识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发挥雷达原理的作用,让学生从被动上课变为主动上课。

5.加强装备实践教学。加强与部队和研究所的合作,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营造工程环境,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效利用部队锻炼和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和指导学生参与部队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修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基本掌握雷达发射、接收、天线各个分机技术参数设计的方法,为后续进行较为复杂设计和问题分析打下基础。

6.课程评定、考试与评价方法。完善课程标准,强化实践考核,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雷达原理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的特点,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在进行考核时,既要体现雷达原理知识的特点,也要体现所学知识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况,以及学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能力。雷达原理的总成绩应该由考试的卷面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践成绩等构成,鼓励学生把雷达原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激励学生创新。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时间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2]于化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0,(4):23-25.

[3]李如蜜.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雷达技术论文第6篇

《液压与气动技术 第2版》/定价:22.00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是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结合教育部新世纪课题《高职高专教育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广泛吸取与借鉴近年来高职高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主要介绍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液压元件、液压辅件、气动元件、气动辅件的结构和使用、常见的故障与排除;液压与气动系统基本回路、常见的故障及排除,以及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本书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在基本理论部分特别强调一些重要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全书以液压传动为主线,力求做到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紧密结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书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充分体现了理论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新元件,如新型气缸等。

《机械制图 第3版》/定价:28.00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机械制图基本技能,点、线、面的画法,立体图的画法,两立体图相交的相贯线,轴测图,组合体,图样画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计算机绘图等。

1306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全国高职高专艺术类规划教材

《色彩风景》/衣国庆等编著/出版时间:2008年12月/定价:42.00元/ISBN:978-7-112-10178-8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风景绘画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整个绘画发展史上对风景艺术影响较大的部分艺术流派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对油画、水粉、水彩、和现代材料等一些美术材料和技法作了分类的介绍;第三章由自然风景为突破点重点介绍了色彩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自然风景来认识色彩;第四章是以自然风景为线索对形式美法则的介绍;第五章是大师作品和色彩写生习作、创作的作品赏析,通过欣赏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

《色彩》/文健等编著/出版时间:2008年12月/定价:45.00元/ISBN:978-7-112-10055-2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艺术类规划教材的色彩静物部分,内容简单实用,分为色彩基础知识、水粉静物、快速设计色彩训练、学生色彩作品店评、名家色彩作品赏析等章节,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训练项目分模块、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针对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传统的水粉静物练习与快速设计色彩练习相结合,使基础课更好的为专业课服务。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建筑力学》(第二版)/张曦编著/出版时间:2009年3月/定价:35.00元/ISBN:978-7-112-10509-1

本书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按“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应用及实际计算。本书内容紧凑、深入浅出,理论叙述清楚、概念明确、计算简捷直观。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建筑工程管理、道路与桥梁、市政工程建设等专业的建筑力学教材,也可作为土建工程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13070

电子工业出版社

《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MATLAB版)(第二版)/陈志杰等总译/472页/出版时间:2008年10月/ISBN:978-7-121-07118-8

本书描述了雷达截面、极化、匹配滤波器和雷达模糊函数及雷达波传播的最新进展,并给出了PRN码,多径和折射、高距离分辨率、杂波和MIT处理的有关内容。本书附带的MATLAB7.0代码程序可用于雷达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成像与先进雷达技术基础》/[美]Roger J.Sullivan著/324页/出版时间:2009年1月/ISBN:978-7-121-07784-5

本书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雷达基础,包括雷达简介、雷达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对雷达系统的影响、雷达信号处理基础、角度测量等;第二部分为成像雷达,包括成像雷达简介、合成孔径雷达、SAR/ISAR数字图像合成及应用、SAR/ISAR图像目标识别等;第三部分为脉冲多普勒和MTI雷达,重点研究脉冲多普勒雷达及其机载雷达动目标监测;第四部分为雷达技术专题,涵盖了空-时自适应处理、双站和低截获概率雷达、气象雷达和地面穿透雷达等先进雷达体制和信号处理技术。

《GPS原理与接收机设计》/谢钢著/436页/出版时间:2009年7月/ISBN:978-7-121-09077-6

本书系统、透彻地阐述了GPS及其接收机设计的各项相关内容,包括GPS信号结构、时空坐标系、测量值、定位原理、卡尔曼滤波、接收机的射频前端、信号捕获和信号跟踪。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差分精密定位、GPS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和地图匹配三方面GPS应用技术,并对多路径、电磁干扰、互相关干扰、高灵敏度GPS、辅助GPS等关键课题做了论述。

《新概念51单片机C语言教程――入门、提高、开发、拓展全攻略》(含DVD光盘)/郭天祥编著/544页/出版时间:2009年1月/ISBN:978-7-121-07893-4

本书共分5篇,分别为入门篇、内外部资源操作篇、提高篇、实战篇和拓展篇。书中大部分内容均来自科研工作及教学实践,许多C语言代码可以直接应用到工程项目中。本书配套光盘提供13讲近30学时的教学视频和本书实例代码,可使读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单片机知识和应用技能。本书作者还可提供与本书配套的单片机实验板。 13071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高职高专机电类系列教材

《现代制造技术专业英语》

刘小芹主编/16开/定价:22.00元/ISBN:978-7-5609-5133-1

本书介绍了近年来推广的快速原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内容,以及模具、汽车、环境保护等工业技术等内容,不仅强化了英语,而且调整了工程实践知识,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行业动态、培养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书全部章节采用问题导入式、部分课文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工作具体任务学习。全书内容在宽度和深度上循序渐进、删繁就简,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专业文章、工程资料和操作手册的英文表达,并积累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培养阅读和应用制造技术原文资料的能力。

雷达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 二次雷达 距离段 识别概率 试飞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030-02

为了进一步实现航空交通管制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于雷达技术的运用,实现对机代码以及位置的了解和掌握。该文基于此,主要论述航管二次雷达试飞技术的具体内涵,并就该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论述,进而由此保障我国航空飞行管制作业的有效开展。

1 求取距离取样间隔内所需询问点数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促进航空交通管制作业的有效开展,需要作业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加强对于距离取样间隔内所需询问点数的求取。关于求取距离取样间隔内所需询问点数的方法流程,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依据一定的间隔ΔR对试飞航线进行分段操作,并确保相邻的距离取样间隔重叠50%。随后,技术人员将n指代为间隔ΔR的询问点数,而航管二次雷达在距离取样间隔间隔ΔR内第i次扫描对配试目标的识别情况则运用Xi进行表示。

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操作以及分析的过程中,Xi=1的概率为P,而Xi=0的概率为1-P。基于此可以得知,随机变量Xi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符合0~1的分布规律。

在技术运用以及分析作业的工程中,作业人员将m表示距离取样间隔内的识别点数,而X则表示为随机变量在距离取样间隔ΔR的平均值。基于此可以得知:航管二次雷达在该距离取样间隔中心的单景频率P^=m/n=。

2 航次数以及架次数的计算

一般而言,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梳理完询问点数与识别概率、置信区间的对应关系之后,需要依据所得的实际状况的询问点数之后,借助相关的公式进行航次数以及架次数的计算,继而由此带动相关作业的有效开展。关于航次数以及架次数的计算公式,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在上述的公式中,表示的是试飞航次数,而n则指代距离取样间隔内的询问点数;V、T则分别为相对载机的速度,其单位为km/h以及二次雷达采样间隔时间,其单位为s;而ΔR则为距离取样间隔,单位为km。此外,L樵诵泻较叩木嗬耄单位为km。

3 单景频率统计的编程方法

随着插值作业的进一步开展,需要作业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依据二次雷达景询问消息块,对新距离序列进行修改。在这一操作的过程中,若某一圈二次雷达扫到配试机时,则将新距离的数值固定不变,若当某圈二次雷达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扫描到相应的配试机时,则需要将新距离修改为0,即其运行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实现对于扣除不能扫到配试机圈数原理的遵循。关于二次雷达时刻与旧距离序列、新距离序列、修改新距离序列的关系。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航空交通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空中交通管制作业效率的提升,促进相关作业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关部门以及技术人员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对于航管二次雷达威力试飞技术的运用以及创新。该文基于此,分析探讨求取距离取样间隔内所需询问点数的方法、航次数以及架次数的计算以及单景频率统计的编程方法。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作业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以及进步,带动相关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 仇放文,徐武军,朱良龙,等.航管二次雷达威力试飞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0(1):18-20.

雷达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路桥检测 地质雷达技术 应用 误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00-0090-01

所谓的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其实指的是一种具有精度高,与此同时还可以快速成像的高科技技术之一。归纳的说,其实这项技术主要就是借助地质雷达根据所要检测的物体属性发射与之对应的电波,不仅如此,还可以适当的接收部分对该物体加以判断的发射波。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研究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地质雷达检测技术作用十分显著。

1 地质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勘测误差分析

1.1 发展状况

如果仅仅论地质雷达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10年代,然后在人们对其不断加强研究的过程中得到越来越为迅猛的发展,而且涉及到的领域也是越来越广泛。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雷达所发射出的电波稳定性较差,外加比较复杂,这样一来就会对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鉴于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各种电子技术的兴起与发展,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广泛起来,并于80年代终于使得第一台雷达设备问世。自从这台雷达设备的出现,广大研究学者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并在未来的时间里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其中以成像技术为代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分辨率,大大帮助到了路桥检测。

1.2 地质雷达产生误差分析

就这一点上来看,主要表现为:(1)反射信号时间差。通过调查发现,要想十分准确地对反射信号时间差进行记录,我们首当其冲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计算时间的起点。话虽如此,但是我们要是将探地雷达的触发点(反射信号的)看作是物理时间的起点位置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直达波信号和地面反射信号的干扰如果比较强烈的话,会使整体记录面貌变坏,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增益设置以及自动增益的使用效果。除此之外,天线的位置通常情况下都会随着路况的不同而出现起伏颤动,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准确无误的识别地面反射点的位置并非易事。鉴于此,要想尽可能的提高起始零点的标定精度,我们最为常用的做法就是将地质雷达配备自动调零设置,设同时将时间起点移到地面反射信号位置。

2 在公路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以往大量的应用结果表明,公路路基在通常情况下会由于含水量过高、承载力较低、压实度无法达标等综合原因,会在很多时候造成路基产生过量沉陷,这样一来就会形成空洞或者暗穴,情况严重的话局部还会产生滑坍等。另外,还会因为公路结构层透水性差而造成局部出现集水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产生软弱体等病害。通过多年的实践情况看来,形成公路病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本身质量所导致的,也有自然风化或者是外界作用产生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路基和路面问题通常是结伴而行的,而并非独立存在,因此在调查公路病害的过程中,查明“病因”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是地质雷达技术在路桥检测中的几种主要应用。

2.1 检测公路基层与路基损坏程度

通过实践表明,如果检测出基层及路基损坏的区段较多的话,在雷达资料上的结构层会表现为界面反射凹凸不平,反射波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虽然说该段基层反射波起伏比较小。但连续性在通常情况下不是十分好的。如果发现路床反射非常微弱,但反射起伏程度比较大,这就可以从侧面说明路基及基层已遭受外界的破坏。

2.2 检测公路路面裂纹

通常而言,裂纹在高速公路病害异常中是肉眼难以捕捉到的。我们可以根据雷达探测原理可得出以下结论:频率越高,探测越浅,分辨率也会随之越高,反之亦然。从这一点上来看,雷达探测在通常情况下可有效解决浅层部位的裂纹异常现象,如果是深部的裂纹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超声波探测法。主要表现为向两边分散的产生一定角度的同相轴。

3 地质雷达技术在修建桥梁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地质雷达技术在桥梁修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质雷达应用于桥梁施工前的地质勘察

换言之,就是可以通过这种地质雷达来有效检测出地质条件,从而发现一些溶洞、夹泥层以及裂缝等所谓的不良地质体,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提醒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施工做好充足的准备,比方说某一个桥梁沉降检测中,发现该桥梁竣工通车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有部分桥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沉,在这个时候我们应用地质雷达就很容易的发现这是由于地层的底部位置存在较多的裂缝带以及溶洞。

3.2 地质雷达应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

通过多次的实践发现,在桩基施工之前我们可以通过雷达来有效的检测出基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溶洞或者夹泥层等一些不良现象后迅速的予以处理,从而保证施工质量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比方说在LTD2100+GC400兆赫的检测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在基底位置布置两条测线(具体是安置在哪个位置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可以沿着边线紧紧贴住移动地面天线进行检测。经过正确的操作过后发现在基底下方的3m处存在较为强烈的反射信号,工作人员挖开后果然是夹泥层,这就证明了雷达检测结果的准确无误。

3.3 在桥梁建筑竣工后进行验收以及维护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发现,在竣工后我们可以通过地质雷达技术正确的检测出钢结构的水平以及垂直分布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够发现桥梁结构的内部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等,如果一旦发现钢结构分布情况与设计资料当中的路面厚度不相符合,或者是施工与运营过程中所导致的内部缺陷等相关问题后,施工单位可以派遣专职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大损失,保障桥梁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地质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因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比方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勘测该工程的地质情况等。除此之外,我们必将会在今后对这项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加方便地借助更多较为先进的技术,来提供更加扎实的技术保障,从而推动地质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路桥检测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兆峰.关于路桥检测的地质雷达技术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7).

[2] 王庆明,王友星.用于路桥检测的地质雷达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雷达技术论文第9篇

关键词:激光雷达;工程测绘;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激光雷达技术的工程测绘中的推广与应用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激光雷达技术也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在一些精密工程中,激光雷达技术更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工程测绘应用中,激光雷达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激光雷达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人们对激光雷达的分类一般是依据激光器与探测技术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雷达功能给予分类。人类在实践中已经发明了多种激光器,目前市场上激光器的种类比较多,比如:CO2激光器与氦-氖激光器等。依照探测技术,可以将激光雷达分成2种类型,即直接探测型与相干探测型。依据功能来划分,则可以分成跟踪、目标识别、流速测量、成像雷达与振动传感等多种雷达。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跟无线电雷达的基本一样,均依赖于所使用的探测技术,如图1所示。

图1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在工作时,先由激光发射系统发出信号,经过目标反射以后直接被信号接收系统所收集,这样就可将激光信号往返传播的时间测量出来,从而确定所测目标之距离。对于所测目标之径向速度,我们可通过反射光之多普勒频移进行确定,通过测量出2个或者2个以上的距离,则可以准确计算出目标变化率,从而获取有效目标速度[2]。

2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工作要点

激光雷达测绘技术也被称之为激光雷达成像测绘技术,它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地理信息导航技术和地形测绘技术为主的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洲际地形图测绘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世界各国地质勘察工作中,这种测绘技术与传统的人工绘制相比较存在着速度快、准确性好、工作周期短、工作效率快的优势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空间数据获取方法,也是指导遥控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近年来随着机载、星载平台的出现和发展激光雷达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山川河流地形图绘制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重要基础。

3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各种物质本源和客观事物规律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深入这使得激光雷达技术深受着人们的重视它在事物跟踪和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给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工作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目前的应用当中其主要应用在以下几方面:

3.1基础测绘工作

所谓的基础测绘主要指的是对工程项目施工场地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工作目的在于实现工程项目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施工目的,通常来说工程测绘是一种对有关测量物体的基本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因此在这一工作阶段应当是以数字影像为主要技术要求进行的。但是在工作中因为数字影像本身存在着工作力度繁琐、施工内容复杂的特点,为此在工程项目中我们有必要针对其基本工作线路和施工技术要求来提前设置合理的程序和控制策略。在基础测绘工作中采用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传统测绘技术所带来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这种技术在应用中是通过三维坐标的方式来实现对地面坐标的三维立体控制,从而达到精确坐标的要求,但是就机载激光雷达技术进行分析,其在应用中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测量物体所在的部位,提高测量系统的工作效率,另外在工作中高精度的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还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有关被测物、制备的信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3.2精密工程的测量

在目前的;则绘工程项目中才民多的精密工程;则量都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模式,它设计到多方面的内容加测量目标、三维立体坐标、三维物体模型等,因此整个测量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复杂和繁琐的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工作流程加水文地质测量、沉降观测、电力选线、变形控制等地面激光雷达和机载激光雷达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利用数码相片获得纹理信息并与构筑物模型实现叠加,以构建三维模型河有效实现对景观的规划分析、物体保护、形变测量、规划决策等例如激光雷达技术在铁路设计、公路设计中提供的高精度地面高程模型河便于线路的设计与施工方法精确计算在电力线路设计过程中利用激光雷达技术的成果数据可以对整个线路有所了解包括公共区域内的地物、地形等要素在电路线维护或抢修时根据电力线路中的激光雷达数据点,以及对应地面点的高程计算出任意位置线路距离地面的高度,方便维护与抢修;另外在树木的密集区内也可利用激光雷达估算出需要砍伐树木的面积与木材量。

3.3数字城市建设

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一些城市正朝着数字城市信息化目标方向前进。而空间信息就是打造数字城市之重要的框架与平台,也是建立数字城市之核心环节。激光雷达技术则能够获得一系列分辨率极高、且精读性极高的地面模型(数字),进而可以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一些非常宝贵的空间信息资源。为此,激光雷达技术可以说是当前城市建设之核心技术。在工程实践中,人们发现运用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在空中或地面通过激光多角度扫描地面的建筑物,从而能够快速、准确获知所测量目标的三维点(高密度且高精度)的空间坐标,然后再借助计算机软件,可以较好地对点云数据实施模型建构与纹理的映射,甚至可以全方位地构建出面积比较大的数字城市的三维模型;同时还能够实时、动态地更新三维模型,从而为我们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可靠的、持续的、真实的基础性数据源。

3.4数字矿山的构建

数字矿山的建立既满足环境友好型、经济节约型社会需要也对促进矿山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胧国矿业及矿业城市遇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而矿山生态环境、资源枯竭等问题严重矿山系统内的功能受到局限矿山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所影响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数字矿山的重视。

3.5水下地形测量

一些激光雷达系统是运用了2种波长不同的激光束,有益于对水下地形的真实测量。例如,通过激光雷达系统可以运用红光或者红外光对水面进行测量,还可以运用蓝绿光通过穿透水面的方式来测量水底,接着运用2光束(约等于)的接收时间差来进一步计算出水的真实深度。所以,能够运用激光雷达技术对水下地形进行大面积的测量。此外,可以运用激光雷达技术对海道进行测量,其测量海水的深度最高可达50m,这个测量深度是随着海水水质的清晰度有一定的所变化,普遍受到航道与水文等多种行业的欢迎。

3.6电力传输与管道布图

在直升机平台上工作的激光雷达系统最适用于测量传输线路由于直升机可以沿着电力线或者管道传输的走廊飞行,比固定翼飞机节约成本并且直升机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高度和速度,以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如果在激光雷达应用平台中同时使用录像机、数字相机及其他传感设备,既可实现激光雷达测量也可同步进行线路检查及制图工作。

4结论

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方便地获得一些三维空间信息,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激光雷达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不仅阐述了激光雷达的作用原理还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希望以此为推动我国的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高洁.机载激光雷达在工程侦察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