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5:27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1篇

打造文化产业中的高端形态,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大格局下,应用技术系统成熟不断进步,网络信息化完备,各种高新技术可以一夜之间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与新兴的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等方面创意群体的联系和融合,通过网络与世界接轨,生产出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国际级文化产品,这才是产业转型中真正的目标形态。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凌源皮影为例,传统的皮影戏受到影视、网络、娱乐等消费方式的冲击,演出市场日渐萎缩,虽经政府和相关社会人士保护和推广,但仍然不能摆脱后继乏人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文化公司推出了皮影雕刻艺术品的这种衍生品,用皮影的造型艺术开拓新的市场,也有把传统皮影连本戏录制成音像制品发售,近期又创编制作了以红山文化为题材皮影戏数字电影,这些都使皮影戏传统单一的舞台表现形式得到了多方位的扩展,试想如果设计制作皮影动画片,皮影故事书,皮影装潢,在皮影戏表演中引入场景投影,加入声光电新元素,使皮影艺术变得丰满而立体,这样的创意不但会使古老的传统文化项目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受众,而且丰富了产品种类,延伸了产业链。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但以文化创意作为形式的发展才是更好的保护。

二、集聚或集群化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空间形式和组织形态

在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上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各自的特色,一种是由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类经济主体自发集聚形成的产业群落,另外一种是以地方政府主导下通过园区建设形成的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这也是当今中国各地包括朝阳在内,应该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朝阳地区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体制等多种因素作用,长期以来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深厚,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却相对落后,对地区文化缺乏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认识,对文化创意的理解也比较肤浅,大型资本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投资力度不够,所以难以形成气候。以化石和“战国红”玛瑙为例,辽宁朝阳被誉为“古生物化石资源宝库”,因为稀缺和独特,多数化石资源禁止发掘和交易,但仍有部分鱼类、昆虫类动物化石和大量木化石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从目前市场上化石相关产品来看,动物类化石一般以盒式或镜式装裱,作为礼物或礼品出现,这些商品大多形式比较单一,包装也简单;木化石和“战国红”玛瑙品质出色,除打磨抛光陈设外,多雕刻成玉石类摆件、吊坠、手镯等,但因为朝阳地区本地的做工手法粗犷,不精致细腻,在生产环节又多为一人到几人组成的小作坊式生产,对原材料缺乏前期的设计,导致产品制作简陋粗糙,不但产品附加值低,还浪费了石料资源。化石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其实主要是缺少高端产品的带动,虽然政府也设立了慕容古街等化石产品交易集散地,但总的看多是小门户的制作和经营,生产和制作、销售各环节都缺乏层次,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用龙头带动,集聚或集群化发展,促进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势在必行,2013年11月论证通过的《朝阳市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为朝阳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后续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可以设想,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为化石类创意文化发展向上迈一大步。另外,这类资源的开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实物的深加工和包装设计上,还可以依托本地的其它文化基础和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创意,在影视、动漫等的文化产业品种里发掘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战略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创造,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创意是核心价值,产业链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原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者版权转让形式,把创意的核心价值扩散到周边关联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湖南省的卡通、动漫产业领跑全国同业,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年产值13亿元。这些主体产业如果能与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儿童服饰、体育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链接,产值可能达50亿、100亿甚至更多。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带动了与文化创意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带动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 创意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它是思想产业、观念产业、核心产业、关键产业、高端产业,是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意度的任何产业。因而,它通过对传统要素的整合,从本质上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

创意产业的特征

创意产业曾一度被学术界归入服务业,原因是创意产业的主体部分是与信息、通讯、网络等最前沿的知识创新有关的行业,这些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随着第三产业行业的增加,创意产业范围也不断扩展,如软件、科技、交流、服务推广等,涉及行业和企业中以知识创新和文化为增值主体的部分企业,与生产、销售、制造分离,处于一、二、三产业链的高端,且具有拉升的趋势。

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既包括低素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容纳高素质人才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某些部门,特别是其中的个人和社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这是被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证明了的规律。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贡献明显偏低,结构偏离度较高。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并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力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刻不容缓,而且也存在很大的空间。

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创意产业是文化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创意文化产业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需要创意文化产业,所以需要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并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的创业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创意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另一方面,也要在政策上引导高新技术进入创意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效能的评价,要以产业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准。要坚持市场导向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促进成果转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鼓励支持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意产业是一种聚合发展的形式。在产业集群内,知识创新的协同性表现为产业集群内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协作、不同技术创新系统、数据资源、创新情景等全方位的知识整合。加强产业集群知识主体之间的有机关联,通过相互的学习和理解等知识的催化作用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对接。

关注创新体系的开放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国的创新体系能否融合到有关全球知识集中的网络是发展的关键。哈佛商学院的Henry Chesbrough教授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将外部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一方面使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能够激活在封闭的创新环境下可能被否定的某些企业的技术,实现内部技术的商业化。开放式创新强调获取外部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不足。主张企业寻找外部的合资、战略联盟和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加快技术研发和商业化速度。

创意产业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

创意产业的性质和特点不同于传统产业,其繁荣和发展要依靠大批自由灵活而富于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由于这些中小创意企业主要是大众文化的消费产业,它们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但这些数目众多的中小创意企业,往往缺乏稳定性和大企业所能提供的科研和实验环境,因此,除了在政策上、资金上对这些企业适当倾斜外,还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并打开创意产业国际合作新局面。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意和革新理念,但是,其国内市场还相对狭小,而且缺乏整体性。巨大的国内市场诱使企业将客户群限定在本国民众,而忽视了海外市场。如果不能成功的向全世界贩卖“中国创意”,中国将很难成为一个创意大国。

创意经济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土地、资源、资本,而是知识、信息、技术。物质资本和劳动数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大大下降,而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则超过资本和自然资源。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知识、信息、技术的创新。1968年,彼得・德鲁克就指出:“知识是经济潜力和经济活力的基础和度量手段,知识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资源。知识(包括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他还指出,真正起控制作用的资源和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传统的生产要素并未消失,但它们已退居次要地位,唯一能够成功的长期政策就是把生产从以劳动力为基础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高新技术已成为21世纪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产业,在整个经济构成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从事信息产业的微软、IBM、英特尔等公司已经取代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当年的地位。微软公司仅用20多年时间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就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的总和,微软公司的财富包含在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中。比尔・盖茨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软件和软件中蕴含的知识、信息和智力成果。微软公司开发计算机软件业创造的成功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典型标志。全世界的知识资本的价值可能超过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价值,知识的价值,以及创造出来的无形价值可能超过有形物质的价值。因此,在依赖专利和版权的产业以及依靠品牌的企业中,知识资本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1999年,比尔・盖茨在伦敦商学院的《企业策略评论》中写道:“我们最主要的资产就是我们的软件以及软件开发技能,但是,在资产负责表上,这些都是没有标明。”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也承认,公司知识资产的资本价值超过公司土地、办公室、厂房以及交通工具等价值的总和。但是,和微软一样,在年度会计报告中不得不依法给予后者更高的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信息、科技,关键是人才,核心是教育。教育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高素质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历史使命。教育,而不是技术,成为创意经济的首要推动力,正如其它资本资产的投入所能产生的效果一样,投资教育、研究和思想,可以增加创意的价值和效力,创意经济的成长很可能超过所有其它经济领域的增长。创意产品不仅是信息和新科技的基础,也是整个现代经济的基础。

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

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数字贸易,是帮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对各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起到了巨大的助动作用。

网络产业刊物《发表1.0》的出版商埃瑟・戴森即假定知识产权的崩溃瓦解是不可避免的。她预见会有新的商业模式诞生,传统的知识产权将会丧失经济价值,而附加的要素服务和支撑等,则会增加其价值,她相信后者所获得的除了能补偿前者的损失外,还绰绰有余。在新的世界里,复制资讯会变得相当容易,而创造力会增值。《路径时代》的作者杰里・里夫金说,我们正从一个以买卖双方所形成的社会,进入一个由供应者和使用者所组成的社会,所有权正被享用权所取代。关键问题不在于谁拥有什么,而在于谁可以接近它,或者说谁可以使用它。

在创意经济领域,我国的文化领域国际化发展步伐比较慢,而在经济领域用国际资本来发展自身,大量地引进外资,应该说是比较快的。在文化领域不够快,这和开放度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同时要做好一些制度安排。没有制度安排,这个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

我国在经济领域引进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文化方面如果能在这方面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的话,那么就会发展得更快。只有发展我国自己创意经济,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这两者要更紧密地联合起来。在20世纪90年代加入WTO的过程中间,WTO谈判过程中最敏感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服务贸易,一个是农产品,而服务贸易的一个重点是文化产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文化的发展却严重滞后,与经济发展有很大落差,完全可以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但前提是,要有很好的制度支持。人均GPP实现了3000美元后,将进入一个文化消费的高潮期。因此,我国必须下决心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创意的高度产业化、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与文化娱乐的高度融合、老制造业体系向文化创意体系的顺利过度,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了由传统科工贸投资驱动型经济向创意驱动型经济的转型,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信号。我国新兴文化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原所属于文化产业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迅速发展,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乘势而起、顺势而为,形成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路径。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的商业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比尔・盖茨曾这样评价创意产业:“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法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他在《未来之路》中指出,企业利用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观测市场,并据此提前采取行动,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没有很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分清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本质区别。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和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所有产品按大众需求统一生产,依照资本力量按市场规律自发成长。而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和才干,通过知识产权自由生成及利用的产业,具有全球化、多样化及地方风格。创意是在对文化进行深层挖掘后的升华,对文化修改后形成的一种更加优质的文化,是一种符合时展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有高智能化、高附加值且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美剧的成功,来源于其高度产业化的流水线文化制作方式,而韩剧的成功,则要把根本原因归结于其“文化立国”的策略。现在美国是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其中影视功不可没。对照中国的情况,则情况不佳。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严重赤字,中国文化正在失去其影响力。因此,在文化创意方面必须考虑跨越文化的鸿沟,化解与超越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与全球经济现代化相匹配,同时在体制中争取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

在全球文化竞争越来越短兵相接的当下,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融合,更多的是竞争。发展的最成功的创意经济体如美国、英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都保持着一种共同的文化传承和习惯,即鼓励新的思想,购买、认同并销售、传播以创新和新颖性取胜的新产品。值得借鉴的例子还有英国的流行音乐、意大利的时装和美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化的商业形式,它必然受到经济的统领和牵制,是自由经济与跨国资本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如今的美国创意文化产业是由跨国公司来运作的。美国文化霸权地位的取得,科技含量占据很大比重,更有价值融合与文化资本的输出,这些都值得我国的创意文化产业去借鉴。

参考文献:

1.谢学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信息资源重组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0(4)

2.王海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经验、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法律,2010(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4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 中原经济区 产业集聚

一、引言

近几年,产业集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域宽广、规划整齐的产业开发区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开发的标志,其中有政府规划扶植的各种产业园区,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其中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创意产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广义文化产业范围的一个分支,其集群化趋势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出现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多样化的经营业态等特色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亮点。

无论是在伦敦、纽约,还是在波士顿、上海、北京,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意产业因为对知识、人才、环境的高度依赖,都表现出了在城市中心区的空间集聚现象,特别是在城市的旧城区和大学周边地区,由于人才、知识的富集更容易,形成城市中的创意产业集聚。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在通过开发各种创意产业园并辅之以优惠政策来吸引创意产业的入驻,致力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文化产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创意产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创意产业的兴起,不但有相当的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文化多元化的体现,代表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近几年河南省的文化产业有明显趋于创意化发展的趋势,特色旅游、嘻哈文化、电子娱乐、动漫城这些时代潮流的代表,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广泛深入社会,民众的文化生活空前丰富,以此衍生出得创意产业文化也得以蓬勃发展。

创意产业集聚化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研究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建设,得益于中原地区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原文化产业显现出一番蓬勃的景象,从古色古香的开封龙庭旅游区,到充满现代气息各类俱乐部,文化在维持传统魅力的同时,用创意的方式延续着生命力。但是我国的学者主要研究范畴还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由于现有研究大多是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的,所以往往停留在实证描述与现状分析阶段,缺乏对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机制、创新模式等方面的深层探索。学界最近的研究表明,从产业发展阶段的角度看,创意产业实际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趋势要求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要平衡发展,笔者基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地理集中的规律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如何把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成为一个有序的、自组织的松散机构,以推动中原经济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健康发展。

国务院《指导意见》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充分表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不仅是河南省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中原地域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等软实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对文化发展而言,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是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传承的。今天的文化传承是历史的文化创新,而今天的文化创新则是明天的文化传承。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创新是核心内容。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建设,要到从点到面地贯彻创新的理念,其中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正是文化产业发展亮点,是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源头。

二、创意产业区的特点

2.1 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整合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创意产业更加注重产业链知识的延伸和相互之间的整合。例如,一个漫画可以衍生出电视、电影,接着是书籍、玩具,并进而衍生出广告、服装、时尚消费等其他更多产品。这种产业链的延长依靠的就是产业内部的知识整合,通过产业链的知识整合使一个个单独的创意最终形成创意产业链延伸,并进而促进整个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形成完整的知识产业链式创意产业成熟的标志。我国的创意产业虽然呈现出集群化趋势,但还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知识产业链,这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为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创意产业涵盖了多种行业,创意产品更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不同的行业,其创意产业链的产品形式会有很大差别,很难用一种整合模式对其进行概括。针对中原经济区中的河南地区来说,因为其地处中原腹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人文历史景观为项目的旅游业近些年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历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典故形成独特的动态演绎,这种特色旅游让古老的景点重新趣味盎然,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其中的典型如开封的龙庭景区,其历史重现式的特色旅游已颇具规模,且形成了以吃、玩、观、听等集多种体验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新体验。极好地实现了创汇与宣传历史文化相结合。

2.2 对创意资源的根植性

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创意产业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农业布局是均匀的,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工业布局更多地取决于原料、低成本和劳动力等因素;而创意产业其发展和集聚更多地取决于创意资源,主要包括文化资源、高级生产要素和创意环境。其中,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传承性,属于不完全流动的要素。文化资源禀赋是影响创意产业布局的物质基础和条件,高级生产要素如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也称创意阶层,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学和科技机构及现代化的通信网络等也是影响创意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创意人才在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受创意人才区位的影响,国内外许多成功的创意产区集聚区都紧邻当地著名大学,并依托大学发展起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管理的透明度、社会亲和力、城市文化多样化和包容性等也必不可少,它们也是影响创意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

2.3 动态学习型主体

创意产业集群化起始的地方化学习阶段是一个“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阶段,诀窍和个人技巧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在个人与个人之见传播是其基础;发展阶段则是一个“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学习过程 ,这时起始的隐性知识逐渐转成可以在集群内部成员之间自由交流的显性知识;创意产业集群化的成熟阶段,有两种知识类型学习阶段,把分散的不同的显性知识予以综合,形成新的显性知识的能力被称为一体化学习;而内部化学习则是运用显性知识,集群个体、企业不断丰富其自身的隐性知识基础的过程。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类型的转变对于其创新实现和特有竞争优势的形成发展至关重要。

许多创意聚集型企业都是以高校、传媒文化公司等知识信息含量丰富的单位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发展的,因为此类单位的主体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接受潮流、消化信息的能力比较强,创意产业可以在这类群体中找到广泛的受众群,完成创意传播的第一步。

三、集聚创意产业遇到的挑战

3.1 聚集区商业化带来的高成本

创意产业相对聚集在某个地区,给这个区域创造新的不菲价值(级差地价),既抬高了这个区域的进入门槛,也增加了这个区域的运营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当创意产业中的这部分运作成本在支出构成中所占比重,高于生产流程其他环节所节约部分,而增强竞争能力所需的支出又大于在此区域立足所能提供财力,其他部分降低成本已不能支撑新增加支出时,业主就会选择转移。典型的代表是“城市遗弃之地”——由于创意产业的成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繁荣的商业圈,而由此带来的是地价的飞涨,从而导致创意人群难以承担而撤离,形成了由边缘到主流又回归边缘的怪圈。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瑞达路上的欧洲风格建筑群就经历了这样的尴尬遭遇,欧洲风格建筑群作为早期的创意建筑群曾被许多投资人看好,盲目的地价炒作使其价位扶摇直上,导致一些有活力但资本不够雄厚的小公司无力承担,而入驻的消费场所又因消费群体不足及其它种种原因而难以维持,直接导致了数年后整条欧洲风格街区的萧条。

3.2 路径依赖形成创意的丧失

创意产业存在一种“短时期”现象,即当大公司主导市场时,创意产品的种类将会减少,而当小公司的发展出现快速增长的时候创意产品的种类将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状态之间将呈现转换的态势。由于知识的隐含技术的离散、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条件,非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产品的异化进行持续快速调整,“探索”出新组合从而更好地实现范围经济,产业结构会渐趋于垄断。随着创新进入巩固化阶段以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导致模仿竞争逐渐激烈。厂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采取一体化措施,力图借助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残酷的价格竞争,从而泯灭创意。Allen Scott 用印度婆罗门画家风格的锁定、法国电影的衰落以及20世纪50~60年代好莱坞电影业的巨变来论证这个观点。

3.3 运营模式变革与新技术投资诱惑

当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应用改变产业的运行模式和生产流程时,或是新技术装备投资冲动强劲时,创意产业就会以很大几率选择迁出,或者说迁出弹性较大。以创意产业中的传媒业为例,传统运营模式下,报纸编辑部与印刷厂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铅排印刷技术所决定的。随着激光照排技术、排版技术等在报业广泛应用,编辑部与印刷厂不一定非在一其也能获得所需要的运行效率,传统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传版已经成为一种技术手段;特别是报纸对印刷效率的追求,使得报业纷纷选择引进新设备。这使得许多曾今名噪一时的传媒报纸街变得名不符实。

另外,我们提出创意产业发展应重视空间因素,在推动创意产业的空间重构、推动创意产业与城市的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相融合的同时,也应当警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其一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高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力量借由传媒迅猛释放。中国和世界过快的接轨,潮流的激荡引发了时尚、民意、大众心理的膨胀乃至超载。我们在看到创意产业繁荣的表象时,也应该清醒地知道如果只是单纯地以文化和创意所产生的符号价值,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或是城市的全面发展和推动民众健康地、优质地生活,并非一件易事。其二是政策和产业力量的快速迎合对地方性知识的滥用。从产业角度看,基于地缘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显然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性。将一些知识、创意、资源进行商品化而后获得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加上政府策略的配合则发展更快。但是政府常常比较迎合最新的城市发展议题,而不愿意承担导致地域文化遗产扭曲发展的负面责任。

参考文献:

[1]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5篇

关键词:观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72-03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观光型旅游是一项最基本的旅游活动,也是目前最为传统、最为普遍的旅游形式,如观赏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景观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民风和乡土人情等等。观光型旅游最大的特征就是旅游方式的单一性、旅游资源的依赖性、客户群体的广泛性和消费价格的低廉性。但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旅游产业结构变化促使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的升级,传统观光型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暴露出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也受到了游客们的冷落。

(一)发展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观光型旅游目的地是以当地的风景名胜为旅游的重点,所以在旅游产业开发中以景区景点为主体,所有的规划和开发都要以风景名胜为中心,为风景名胜服务。所以,观光型旅游目前基本上都是属于短暂而低廉的一次性旅游消费,到一个地方进行旅游观光的游客基本上不会再回去进行同样的活动。对于大多数风景名胜区来说,单纯发展观光型旅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观光型旅游的审美特性,这种旅游形式与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游客的绝大部分消费用于交通,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投资开发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二)观光型旅游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目前,如桂林、黄山、丽江、九寨沟、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名胜区,其旅游产业大多是以开发山水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主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产业,经过多年持续的投资开发之后,已逐渐形成了旅游产品大同小异,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发展空间紧蹙的局面。同时,观光型旅游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资源,对资源开发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很多风景名胜区由于过度、无序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促使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必须把开发严格控制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这样,观光型旅游的外延扩张空间也就受到了限制。

(三)观光型旅游的不能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

旅游是一种关联度很高的现代服务业,涵盖了以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诸多产品服务及其部门。由于观光型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及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品位、不同个性特征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因而形成了旅游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矛盾。尽管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强制或诱导游客进行消费活动,但这必然要以声誉的损失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为代价,从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观光型旅游中往往流传这样一句话――“上车歪头睡觉,下车找厕撒尿,到了景区就拍照,回来啥都不知道”。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

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深入挖掘、整合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观光型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国内许多传统观光型景区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传统观光型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奠定了观光型旅游的基础,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热爱旅游的人们,形成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传统观光型景区虽然旅游资源独特、品牌知名度高,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产业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升级的大趋势,也无法满足景区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出现了旅游产品雷同、景区吸引力不足、游览时间较短、游客消费水平较低、停留时间较短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惯例和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来看,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提升文化底蕴

传统观光型景区面对旅游产业升级和游客需求层次的攀升以及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只有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进行转型升级,在旅游服务项目上增加创意元素,在旅游活动环节上吸引游客参与……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从以观光为主的产品结构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产品结构升级。对景区景点进行创新创意设计,深度挖掘景区景点现有和潜在的文化资源并提升其文化底蕴,通过文化底蕴的提升来进一步增加游乐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项目,并以相应主题进行包装、形成主题鲜明,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互动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型文化旅游景区。

(三)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体现体验价值

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传统的纪念品,游客更希望买下的是“体验过程”的“记忆瞬间”作为纪念。因此,传统观光型景区必须赋予文化创意内涵,利用现代科技,通过设计景区景点的虚拟体验系统,将景区景点的建筑群落和历史故事设计成3D动画或球幕电影,增加互动性、娱乐性和动感化体验项目。通过建立虚拟操作系统,体验者通过操纵杆可以以多种方式漫游在虚拟的历史场景中,可以随心所欲地徜徉在历史时空中,和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历史人物进行谈话、握手甚至拥抱。同时,还可以根据参与者、体验者扮演的角色,设定一定的故事情节,让体验者切身感受回到了穿越时空的乐趣。

三、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在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务院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 94号)的文件精神,全国各地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破口,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增长。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指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创新的知识和先进的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测算,文化创意产业直接影响运输、餐饮、零售、娱乐服务业等26个行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超过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2009年,由广东动漫公司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红透半边天。据有关方面统计,《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电影票房早已超过亿元,漫画书发行量突破200万册,销售额超过2 000万元,相应的电影图书、玩具产品等衍生品也陆续跟进,成为文化产业扩展经济链条、发挥乘数效应的最佳例证。

四、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

一个旅游产品的开发,其基本点是提供游客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构成很复杂,异地性和文化性是构成这种体验的重要构件。文化创意在旅游体验提供方面具有很大的适用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旅游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开发就是给游客创造一种文化体验,满足其内心的需求。而这些文化创意产业绝不可忽视。

(一)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的大型歌舞剧――《长恨歌》

《长恨歌》是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九千多万元,历经一年多创作排演而推出的一部以唐代华清宫遗址为表演地,以盛唐文化为主题,以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主要内容,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为一体的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全长60分钟,包括《两情相悦》、《恃宠而骄》、《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章节十一幕场景,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作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通过近300名专业演员的表演,艺术再现了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长恨歌》的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华清池景区游客人数的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游客人数每年增加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一举跨越了多年来华清池游客维持在5%~8%自然增长率的台阶。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宾馆、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游客在临潼和西安的逗留时间,成为了“西安的金边名片”。

(二)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剧――《宋城千古情》

《宋城千古情》是由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国内首家室内立体全景式大型歌舞剧,分为《良渚之光》以及《宋宫宴舞》、《金戈铁马》、《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世界在这里相聚》五场,叙述时空追溯到文明曙光初现的新石器时代,同时又展望了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的美好图景。《宋城千古情》的演出,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却长演不衰十五年。年均演出1 000场,最高日演8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 000万人次,创收15亿元,成为中国夜游市场最为响亮的招牌,被誉为休闲之都――杭州市的标志性演出,为杭州文化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宋城千古情》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运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法国巴黎红磨坊和美国拉斯维加斯“O秀”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名秀”。

(三)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歌舞剧――《印象》系列

《印象》系列由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作主创团队,根据地方政府牵头组成的投资方的要求,结合景点特色和文化,打造的大型实景歌舞剧。然后由独立的经营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印象》系列共由五部分组成,《印象刘三姐》中最感动山水的壮美,年演出收入超过2.6亿元;《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最震撼少数民族粗犷的气势,年演出收入超过了1.5亿元;《印象西湖》最打动人的是那场人工雨,充盈着烟雨江南的朦胧意境,年演出利润达到了4 500万元;《印象海南岛》能让游客享受海边的放松和休闲;《印象大红袍》能享受到茶文化的情趣。“印象”团队通过借助张艺谋的明星效应,精心打造了一个以“强大演员阵容、政府倾力支持、科技手段参与、融入旅游线路”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崆峒山风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立足于特色资源优势,对崆峒山黄帝问道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包装整合,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武术表演、生活体验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问道崆峒》的剧情介绍

《问道崆峒》是由崆峒山管理局下属的崆峒山艺术团继《黄帝问道》大型历史歌舞剧之后的又一力作。《问道崆峒》依托中国道教创源之一的崆峒山而闻名于世,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有关。而陇东崆峒学,与甘南藏学,河西敦煌学并称为“甘肃三大地域学”。藏学以甘南藏民族为主题内容,敦煌学以河西走廊的西域壁画艺术为主题内容,崆峒学以“道的生长”为主题内容,是各具特色的学术内容。

《问道崆峒》全剧约55分钟,共分五幕十一场,五幕依次为盘道、闻道、修道、问道、求道。《问道崆峒》在艺术手法上运用现代舞蹈与古代舞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得道后,与友人赤松子以棋会友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黄帝闻讯广成子的养生之术和治国之道后,三次登临崆峒山问道、求道,黄帝在统一中原后,教人耕作、捕鱼的全过程。整个舞剧气势磅薄,规模宏大,让游客在饱览山川美景的同时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和艺术盛宴。

(二)《问道崆峒》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改变了传统观光型景区以游客观光为市场定位的经营模式,阐释并赋予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观光型景区从单纯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游览观赏式旅游升级为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休闲体验式旅游并以大型歌舞剧形式展现出来,提高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品牌价值。

《问道崆峒》作为一种鲜活生动、文化精深且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借助于历史典故对中国“儒、释、道”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旁白式的阐释,把沉寂的、静态的、传统的中国“儒、释、道”文化变成了立体的、可感受的娱乐体验,实现了动态文化演出与静态旅游资源的巧妙嫁接,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提升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与游客基础,从而达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艺术与市场的对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六、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全新的命题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级提升;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3;f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03109

作者简介:王慧敏,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创意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20)

集聚区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历经了自然集聚、开发集聚、规划集聚的规模扩张之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了动态升级的发展态势,逐渐步入融合联动的品牌化发展新阶段。在新世纪的第2个十年伊始,上海制定了新的5年发展规划——《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成为国际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这一目标既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海重点服务业的产业目标,也突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城市转型中的功能和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面临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从产业政策到环境营造等多维度的综合升级和转型。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与城市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有机融合,以政府主导为主要推进模式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其转型升级的新发展不仅要承担和融入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就业扩大、本土文化传承、区域品牌塑造等功能,还依赖于有效的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体系创新。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产业业态,综观世界各地的实践和发展,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遵循着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再向创意社会发展的演进轨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即一些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创意企业通常倾向于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便低成本地获得外部性。集聚既是创意产业起步阶段的普遍发展模式,也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演进的过程,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创新发展模式的理论认识,根据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实践和趋势特征,可概括总结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30演进模型。空间维度的演进轨迹是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产业维度的演进轨迹是重点产业——融合型产业——衍生型产业;政策维度的演进轨迹是产业扶持政策——经济系统政策——社会环境政策。根据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起步阶段以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起飞阶段以融合渗透为主要特征的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成熟阶段以辐射联动为主要特征的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在上海发展的集聚区中,从10到30各个不同阶段的集聚区并存,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扎堆集聚

10创意集聚区的典型特征是文化创意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扎堆式集聚,区内以个体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松散,具有产业综合体的初级形态。10产业型创意集聚区的主要功能是集聚创意要素,培育创意生产力,服务创意者的生产需求,孵化新型创意企业,目的是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创意产出,形成规模化的创意产能。从上海的实践来看,2006年前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大多属于10产业型集聚区,相对封闭性的物理空间,主题特色不清晰的产业内容,单一的产业扶持政策,政府的规划引导不足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形态上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学意义。当时,一批著名的创意大师和创意人才,如陈逸飞、尔东强、登琨艳等人在田子坊、苏州河、黄浦江等老厂房和老仓库入驻,他们用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开发和改造了这些沉闷和破旧的工业建筑,使其焕发了文化活力,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80%以上

是由废弃的旧厂房、旧仓库改建而成,市中心工业区变身创意产业园区,拉开了上海后工业时代的对城市空间艺术化塑造的帷幕,园区内建筑物和道路在色彩、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为工业化的城市景观增添了艺术化的柔性空间,成为上海城市的靓丽风景。比如, m50、八号桥、田子坊等知名度较高、开发较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上海的热门旅游景点。

在产业维度上,创意人才要素的集聚带来了一批创意含量较高的企业集中进驻集聚区,新媒体、时尚产业、艺术业、动漫设计业、网游业等新业态产业开始萌芽,但园区内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主题定位不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心城区的兴起为上海大都市核心区域的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思路,创造了上海中心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的新路径,既避免了产业转型中出现的空心化现象,也为上海城市工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国有存量物业的盘活开辟了新的路径,形成了上海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产业转型的新引擎。2006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5大类、38个中类、55个小类的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因此成为这些重点产业的新载体,“腾笼换鸟”、“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等是园区集聚创意资源和要素的主要方式。

在政策维度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采取了突破性的“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推广“三个不变,五个变”注:“三个不”是指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的房屋产权关系不变、房屋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五个变”是指“内容变、管理形式变、产业变、周边环境变、从业人员变”。其中“三个不变”的原则后来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采纳。的操作办法,兼顾了各方面利益,降低了建设开发成本,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于体制机制的局限,上海10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建设思路仍然沿袭了传统的制造业思维,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以生产导向型为主,部门分割、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是产业扶持政策的基本特征。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融合渗透

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是10文化创意产业型集聚区升级发展的产物,文化创意要素聚集只是低成本、高效率获得创意产出的一个过程,集聚本身不是目的,用创意创造新财富才是发展创意产业的根本目的,当文化创意要素通过集聚形成一定规模的创意成果,创意的市场应用和投入就成为集聚区的重要功能。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的主要功能是为创意产能的转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创意价值的实现提供服务和平台,为促进创意要素有效融合渗透到相关产业之中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2006年,上海编制出台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入了规模性扩张阶段,不少社会资本进入创意产业,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区相继兴起。至2008年底,上海有80个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达25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集聚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和推动作用最强的城市”《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上海创意产业中心2009年版。。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为上海城市的形态规划与文化更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策突破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2006年之后,一批投资开发商介入其中,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一哄而上,规模迅速扩大,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变身商业地产,以纯物业的租金模式进行运营管理,出现了重空间形态轻产业业态,重物业管理轻功能服务,创意园区失去了“创意”的内涵,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在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下,一些集聚区加快了自身结构调整的步伐,明确了园区自身的产业定位,积极引入符合园区定位的创意企业,努力为创意企业发展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推动了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从产业型向经济型的转型升级。

在空间维度上,集聚区突破了生产型的封闭式空间布局形态,周边逐渐形成了具有商业休闲、文化体验、产品展示等消费形态的活动空间,以办公写字楼式(或厂区式)为主体的集聚区与城市的商业空间、文化旅游休闲空间的拓展与提升形成互动,集聚区从原来专为创意者设计

的工作场所变身为创意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拥有的开放式街区,以集聚区为中心形成同心圆式空间扩张,区内创意生产、创意文化体验、创意产品展示和交易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形态互相交织,与此同时,烙上创意符号的临近街区也逐步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比如上海田子坊、环同济设计圈的发展就是典型的案例。

在产业维度上,集聚区的创意生产要素与市场消费要素间形成融合互动,涵盖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形态完整的创意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从注重创意成果的产出向促进创意成果的投入和应用转变。在上海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中体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集聚区本身的产业主题特色日趋明显,比如以动漫出版、动漫游戏、动漫文化和动漫生活等为主题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主题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八号桥等,主题要素的集聚为产业链的生成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围绕集聚区吸引市场消费的功能日益增强。比如动漫衍生产业园推出了面向市场的“动漫大场”品牌、建设了中国首条动漫生活主题的体验街——汶水路动漫街,国内首个青少年动漫科普馆——上海青少年动漫科普馆,强化了集聚区与市场对接的功能,把文化体验、商务服务、消费者培育等融入区域创意经济系统,促进了创意要素在更广泛领域的创新。三是围绕主题产业形成企业间的共生关系,显现出产业集群效益。如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设计产业也从当初单一的城市规划设计,向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发展,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形成了共生关系,2009年的总产出超过了12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设计产业集群。

在政策维度上,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的重点是支持文化创意跨越单一产业层面、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创意成果转化,要求出台一系列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促进集聚区实现文化创意与市场联动。这一时期上海的政策有三方面重点:一是对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上海市创意产业导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等;二是推进产业部门与文化、科技部门的融合,比如经委、市委宣传部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三是加强和规范集聚区的建设管理,如《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上海虽然集中出台了进一步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2010年政府授牌15家“上海创意产业示范集聚区”,但仍然停留在产业层面,滞后于实践发展的要求,对于文化创意集聚区加强与下游产业联动、促进创意产品对接市场等,上海尚缺乏整体和系统的政策设计。

(三)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辐射联动

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高级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超越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创造依赖于创意阶层的崛起,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消费者的认同,两者都与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密切相关。当创意要素集聚到一定阶段,将产生辐射联动效应,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开始突破经济目标局限,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不是简单的有围墙的“园区”或“旧仓库”,而成为融工作、生活、商业于一体的开放式社区。

在空间维度上,集聚区由街区形态向城区形态转变,集生活型的创意空间、创意工作与创意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可称之为“创意城区”。30集聚区表达了一种创意性的生活方式,多元的咖吧文化、活跃的创意社群、频繁的创意活动构成集聚区的主体单元,创意成为区域内一种普及性、开发式的、大众普遍参与的活动,创意人才的市民化、城市居民的创意化成为发展趋势,形成了园区、商区、社区“三区”联动的格局。比如田子坊,在空间扩张上,完整保留老上海的城市肌理与生活肌理,动员居民参与共建,在其生活的肌理上嫁接现代生活的符号,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休闲商业共生共存,在怀旧的休闲情境中激发无限的商机。 ,集聚区的主题特色产业正逐渐形成品牌,甚至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发展以品牌符号为核心的衍生产业是30集聚区的基本特征。创意品牌符号通过强大的渗透力、辐射力发挥联动效应,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衍生产品,并带动一批支持产业、配套产业的发展。在上海尽管尚未形成成熟的30集聚区,但一些园

区已经出现品牌经营的态势。比如m50逐步成为集“m50创意园”、“m50网上创意园”、“m50设计联盟”、“m50创意集市”、“m50 creative space”等产品为一体的为大众艺术创意生活而服务的品牌。

在政策维度上,超越经济范畴的30集聚区,其政策支撑体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营造具有创意生活态度、创意生活氛围、创意消费习惯等城市软环境是政策的重点。开放性、长远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社会环境政策既是促进30集聚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有集聚区政策修正和创新的方向。

二、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

所谓能级提升是指集聚区从10向20和30的演进,其实质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辐射联动,即从简单扎堆的物理性集聚到彼此交融的化学性集聚,形成新事物、新业态,产生出创意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创意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集聚区从10产业型向20经济型和30社会型演进的过程是一个三维动态互交的过程,在集聚区空间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表象背后,是其产业能级的提升和政策体系的创新,新业态带来的新价值、新商业模式不仅促进了文化创意要素的融合、文化创意资源的再配置,也是文化创意政策聚焦的核心。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是一种“高附加值集聚”的模式,是一个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紧密关联的概念,处于“十二五”起步阶段的上海确立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站在“十二五”起点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外驱动力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为集聚区的产业能级跃升创造了有利的推动条件,开辟了新空间和新路径。

(一)平台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共享和交融的基础媒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业态,产业组织的显著特征是以个体创意者和微型、小型企业为主体,属于典型的分权化组织,是一个高度细分和专业化的行业,其特征是企业受益于相关企业的创新,同时又高度依赖于相关企业的创新,新业态的形成和新市场的开创来自这些相互依赖企业间整体而有效的协作,因此,文化创意平台至关重要。平台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共享和交融的基础媒介,也是文化创意企业之间、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之间、创意者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交流、交融、交易的通道和路径。

目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有一百多个基础性平台。包括服务平台、活动平台和体验平台等不同类型,其中既有实体的平台,也有虚拟的平台,但大多数平台属于技术服务型,平台功能单一,平台间缺乏有机互动,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和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的互动化是实现集聚区提升的重点环节。

1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提升。从上海集聚区升级的实践来看,园区除了通过发挥良好的孵化功能、技术服务功能来促进微小企业成长壮大之外,还要搭建通达性良好的服务平台,把园区服务平台纳入社会化大平台的创意网络,并拓宽与大网络间的链接通道,通过使自身成为社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有机组成部分,方便入驻企业间彼此交流、促进其与外界的沟通协作,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互动,从而发现新的机会、拓展新的空间。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提升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网络节点密集度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产业要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其实现融合渗透需要多节点多层级多功能的服务平台支撑,节点密集度高的网络平台拥有更为丰富和专业化的服务功能,有利于集聚区内部产业要素间的交互对接,促进分散要素的聚合和创意产业链的形成。

二是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网络通道开放度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无边界,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分散在大社会之中,除了建立由众多子平台链接而成的网络大平台之外,对网络间纵横交错的通道开放性、便捷性和畅通性的提升十分关键,通道开放度的提升有利于集聚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社会资源,通道便捷性的提升有利于网络内创意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通道畅通性将提高创意产业要素间融合互动的效率,实现区内要素与社会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2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提升。文化创意活动平台是集聚区能级提升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意活动首先是传递新思想、新理念的舞台

,其次是文化创意人才展示才华的秀台,同时还是宣传和推广文化创意新产品的展台。文化创意活动平台通过集聚和发现创意人才,传递创意理念、展示创意产品等举措能够有效提升集聚区的发展能级。上海城市每年固定举办的大型节庆活动、文化博览活动、论坛等都是上海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有机组成,上海大多数集聚区设有文化创意活动平台,常年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促进其品牌化发展是实现升级转型的重点。

一是以本土文化促进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文化是品牌的灵魂,通过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的植入,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能够增添无穷的魅力,呈现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当创意活动平台与本土文化嫁接,嵌入城市肌理之中,创意活动本身也就成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平台集聚要素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还能发挥出传承本土文化、塑造区域品牌形象的新功能。

二是以主题特色促进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活动主题定位明确,内容清晰化的创意平台有利于形成专业性品牌,一方面特定领域的相关要素通过活动平台得到高度集聚和认知,活动内容也能够得到深化演绎,易于促进产业要素的高度交融;另一方面,围绕主题可以开展一系列关联高的活动,实现有机互动,促进创意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的互动化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终端市场直接参与和推动的新业态产业,消费者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无形性及其观念价值的主观性,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消费者的投票,因此,与消费者形成互动的文化创意体验平台是集聚区能级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平台的重要功能是搭建消费者与创意者之间进行市场性对话的桥梁,需要在培育文化消费、激发潜在消费、促进市场创新等方面加强开拓。由于理念的落后和空间的局限等多方面的因素,文化创意体验平台建设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缺乏常设、具有公共性、广泛分布、大众参与度高的创意体验平台,因此,在集聚区的升级转型中,要把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纳入创意产业的赢利模式,开发和布局面向消费者和市场的多元化创意体验平台,通过提升文化创意体验平台互动的普及度和参与度,实现市场消费者与园区创意者的对话,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市场价值的增值。

(二)融入城市主体功能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聚联动的基础支撑

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10到20的升级过程中,形成融入城市主体功能的大尺度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既是上海实现创意城市目标的重要支撑,也将加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整体转型升级,形成园区从单一的产业功能走向集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生产、消费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联动格局。结合上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轴,以及苏州河滨河开发利用和黄浦江滨江功能的升级,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轴、两带”的空间布局。

1东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轴。西起大虹桥商务区,东至张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沿延安路——世纪大道(地铁2号线)的东西轴线是上海社会经济整体布局中的“城市cbd发展轴”,以此为依托,形成上海东西向的大尺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时尚消费、商贸咨询等创意服务和创意消费类产业,可以有效地与商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2黄浦江滨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以黄浦江两岸开发和世博后效应为契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会展、广告、旅游、咨询、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努力打造集中体现产业历史文脉、展现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

3苏州河滨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以普陀、长宁、静安、闸北和虹口等区苏州河两岸开发和旧区改造为契机,充分利用苏州河沿岸的老厂房、老仓库,以及其他历史建筑资源,加快建设一批以设计、媒体、文化、艺术、广告、动漫游戏等为主体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打造体现仓库文化与河岸文化相融合,集旅游休闲、创意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

三、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新举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向融合互动和辐射联动升级发展的思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新举必须跳出集聚区本身,跳出创意本身,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设计,不仅要有新思维,还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通过阶段性目标政策的突破和实施,围绕

意产业新业态、新市场、新价值的形成,完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

(一)政策思维的超越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的无边界、融合性等特征使得其与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有较大差别,无法沿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政策,目前上海的主导产业政策依然是具有工业经济时代特征的传统体系结构,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尽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产业业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但相应的新型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政策体系创新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创新,要突破现有政策的局限性,必须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实现新的超越。

1超越传统自上而下的线性局限。文化创意产业在形态上由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等不同空间交织互动演进的综合体,在产业业态上是不同产业和不同要素纵横交错发展的生态体,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要跳出自我“圈定”的物理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越现有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自上而下的“线性”思维局限,以营造创意生态环境的立体化思维,整合创意社会资源的网络化思维,催化创意要素渗透辐射的联动化思维,构筑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芽、生根、成长的社会环境,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型政策体系。

2超越机械条文的静态局限。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创造依赖于创意阶层的崛起,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消费者的认同,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由与创意相关的各类人群所形成的一个“活态产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要运用有机动态的创新思维,超越一般政府政策的机械条文式的静态局限,从培育终端消费市场、激发社会创意潜力的视角,以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架构,建立适应创意产业新型赢利模式的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政策有效创新。

3超越部门分割的行政局限。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融合型的新业态产业,产业链的形成、创意价值的实现都要求不同的部门和机构的协作,无边界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现有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体制中,始终处于一种任何部门都能管,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管好的状态,超越部门分割的行政局限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创新面临的一大挑战,政策思维的转变,整体推进的机制形成是必要前提。

(二)政策着力点的转变与突破

政策资源配置着力点的转变是按照文化创意产业从10—20—30的升级路径和城市整体转型的要求,把促进跨界融合、促进产业链完善、促进品牌符号衍生、促进创意生产力的市场转化等关键环节作为政策创新的突破口。

1立足创意产出,着力创意投入。上海除了要继续保持对创意源头的培育与创意产能的积累之外,要更加注重产出效应和创新环境,发挥创意对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使创意真正成为生产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转向创意成果的再投入环节,即在重视创意产出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政府资源配置到促进创意成果的再投入之中,把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政策扶持的重心,以文化创意带动更多产业和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也能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源泉。

2立足市场需求,着力创意消费。在创意经济时代,消费者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有机组成。按照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传播和销售的一般流程,消费者资本在研发和销售两端进行投入,并形成创意产业链的反馈机制。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围绕消费需求组织生产与销售,更将消费者自身的资源开发成为产业资本,成为创意产业价值实现的新源泉。在消费者为王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要突破原先的产品生产导向模式,立足市场需求,着力于文化创意产业对消费的引领,通过在产品和产业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观念价值,来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为此,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着力点,一是促进产品创意化和产业创意化;二是促进创意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是促进市场、创意、产品和技术的有机衔接。 ,着力创意品牌。品牌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价值,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立足现有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园区的基础上,上海要加大对品牌创意产品、企业和园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受到消费市场青睐的“长寿”创意品牌。

4立足园

区集聚,着力创意辐射。上海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集聚大量优质创意资源,部分园区的规模效应亦已显现,为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在点状集聚的基础上,有必要将政策的着力点转到园区辐射效应的放大,在形态上突破旧厂房的限制,形成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居住区、园区与商业区、园区与教育机构、园区与公共设施之间的融合,促进上海向“创意城市”的迈进。

(三)政策新举的设计与推进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新举的设计与推进要适应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的综合性升级和转型的需求,从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整体社会环境的营造进行政策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的推进。

1顶层设计架构。所谓创意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是指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城市整体文化创意环境的营造作为重点,对文化创意发展政策进行长远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设计。

一是以城市战略为引领。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纳入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主体框架进行设计,体现文化创意发展政策进行长远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根据文化创意战略引领的要求,按照城市转型综合抓手和引擎的功能定位,从社会、经济、法律、环境等全方位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

二是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用城市地方法规条例的形式,鼓励创意、激发创意、保护创意,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提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为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创意文化体验活动开展等支持政策提供法律上的硬性保障。

三是以全民参与为基础。全民参与文化创意是支撑城市创意政策体系的社会性基础和创意的生态环境,培养公民的文化创意意识,参与文化创意生活、享受文化创意成果、发现文化创意人才、建立创意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机制是创意政策的重要内容。

四是以市场配置为主体。产业本质上是市场行为,市场是文化创意变成产业的内在驱动力,优化文化创意资源配置,培育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推进文化创意市场机制的经济政策,构成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的主体内容。

2推进新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成效取决于能否有效实施和推行,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环境营造和综合推进是上海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发展的务实之举。

多主体参与,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合力。改变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执行者的推进模式,建立上海城市社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网络平台,推进文化创意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激发个体市民参与文化创意的热情,大力培育创意社群和社会组织,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个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共享文化创意溢出效益的新格局。

多渠道推进,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是改变只重视生产制造环节的文化创意推进,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上、中、下游,包括文化创意设计源头、文化创意生产制造、文化创意市场终端等多个不同的环节全方位广泛拓展渠道;二是改变只重视短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推进,强化事关长期战略的文化创意政策的推进,在文化、教育、人才、科技、研究等领域开拓文化创意发展的渠道;三是改变只重视创意园区和企业的有形载体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平台、文化创意品牌、文化创意活动等无形和虚拟的载体建设,通过教育、媒体、商业、网络等多渠道的宣传推介,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多元化发展,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社会共生并举的新格局。改变文化创意政策“一刀切”式的推进,允许在不同的区域推进差异化的创意政策。比如在上海中心城区可先行先试综合性的文化创意政策,推进创意社区和创意城区的发展,在郊区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乡村的发展,在产业基础较好的领域,推进特色文化创意经济综合体的发展,在市场基础比较好的领域,推进文化创意商业新模式的创新,等等。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7篇

关键词 湖北 文化创意产业 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1 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成就

近年来湖北省出台一系列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从资金扶持、机构编制、人员安置、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给予有力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创意园区不断增加。全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建成的多达20余家,正在建设的园区更有近30家,这些产业园投资均在亿元以上,总投资超过百亿元。仅正在建设的人信武胜国际文化城一个产业园投资就高达40亿,武汉市几乎每个区都已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园区已成为功能齐全的创意孵化平台和产能平台。

(2)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日趋成熟。以龙头企业带动,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格局已经形成。湖北的工程创意设计以部级企业为龙头,其中以中铁四院、大桥局桥梁设计院、709所、中南勘设院等行业颇具实力,目前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产值达485亿元,合同总额在全国仅次于北京。报刊业、图书出版则以国有集团为主力,游戏动漫创意设计、软件开发、培训服务与服务广告设计及等领域,则主要以民营资本进入为主导。

(3)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原创能力明显提升。2011年湖北动漫产业异军突起,原创动画产量已达2453分钟,产值近27亿,比2010年增长3倍以上。继《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之后,我省又有多部原创动画片《小鼠乒乒》、《阿特的奇幻之旅》等先后在央视、省级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普润传媒制作的《断尾狗》入选国家“原创动漫边疆推广计划”,将被译为藏语在藏区公映。长篇小说《天行者》、京剧《建安轶事》、歌剧《洪湖赤卫队》、电影《人在囧途》、电视剧《国门英雄》等等,屡屡在国际、国内斩获大奖。

(4)创意经济在中部崛起中所起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设计创意与科技创意领军的主导设计产业优势明显。其中以中铁四院领衔的铁道设计板块,以大桥局桥梁设计院领衔的桥梁设计板块,以武船、709所领衔的船舶设计板块,以中南勘设院领衔的勘设板块等,设计创意水平和产能规模均位于全国前列。2010年,工程设计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全行业综合产值达485亿元,合同总额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在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2 新航程中尚要解决的新问题

湖北的文化创意产业披荆斩棘,奋力跃上了新台阶,但与湖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湖南、四川等省相比,我们还有相当的不足:

(1)产业链发展不键全,集聚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为例,衍生品开发仅为7%,在影视生产、图书出版、艺术品开发方面,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2)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明显,生产较为落后,服务不到位,开拓市场能力还不强;(3)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文化产品研发、市场运作类人才一将难求;(4)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主要靠政府扶持,融资渠道比较单一;(5)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知名品牌也不多;(6)发展不均衡,据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权威数据显示,武汉创意产业全国排列第4,地级仅宜昌入围,排名第14。

3 当下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在中部崛起进程中占领数字技术高地,使湖北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进入先进行列。

战略措施;促进现代科技与荆楚文化一个融合,打造数学娱乐、创意设计两个高端,扶持八个中心,培育武汉·中国光谷数字创意产业园、江岸区创意产业聚集区、楚天181创意产业园、昙华林艺术村、武汉智谷产业园、江汉文化创意产业等园区,实践人才战略。

战略路径:区域政府+高科技企业共建模式,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战略载体:主要载体是具有创新活力,竞争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一批中小型企业。

战略定位:创新型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

(1)游戏、动漫创意产业。提高动画片的生产能力,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以部级动画产业基地为载体,通过推进市场化运作,吸引动漫网游、原创及研发生产商、经销商、服务提供商聚集人才、资本,打造完整的动漫创意产业链。(2)手机增值服务。做好手机报、手机彩信、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漫画、手机电子书、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增值服务。(3)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指电子出版公、音像等电子出版物等绘,要打造网上数字艺术品交易中心,形成数字艺术品产业链,将数字领域的经纪人市场与传统营销市场进行整合,推进名牌战略,打造名人、名品、名企、名市。(4)数字影视。依托长江传媒集团骨干企业,坚持走多媒体、跨媒体经营之路,推动纸质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合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新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加快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

4 湖北文化创意产业总结报告

目前湖北正处于一个以创意产业为导向产业升级、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时期。武汉城市圈的创意产业先导是湖北创意产业的中心,中心内的创意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尤其是近两年来大量创意企业入驻基地,基地内的行业门类齐全,高科技企业数量居全国同类园区或基地的前列,同时基地内的行业集中度也非常高,具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企业集群的条件和趋势,这些客观条件都是对基地未来的发展极为有利的。

但也要看到先导基地内的基本情况中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基地内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先导基地内的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的企业集群、先导基地内的企业网络、信息平台、营销平台和知识产权平台也不尽如人意,动漫行业力量薄弱,缺少行之有效的企业间的竞争,缺少动漫的创意源头。同时基地内的企业发展的差异化也较大。这些都是基地未来的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围绕着新的创意产业发展形势和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内的基本情况,在未来的几年内,先导基地应该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和给予多方面的资金支持,进行合理规划,努力促成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的各种平台的形成,在先导基地内打造出软件设计与服务、互联网与通讯信息服务技术、动漫产业、数字图书与电子出版物等行业的完整、高效的产业链,在基地内部搭建出通畅的营销平台、信息平台、人才引进与交流平台,真正建立起优质的创意企业集群,推动湖北创意产业的积极、蓬勃的发展。

课题号:本文是2011年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编号2011jy te070)阶段性研究项目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 产业 理论研究

1、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的相关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领域。由于发展战略、地域特征、文化政策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除“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外,还有“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和“文化产业”概念。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不做区分,统一采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1.1、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1998年,英国政府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并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的界定上,英国政府选取了“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和“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标准,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及文物、手工艺品、工业设计、时尚生活设计、电影音像、电子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电脑服务、广播电视13项产业。

1.2、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主要从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三个角度来分析。

在中国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通过智慧财产的形成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据此定义,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出版、广告、设计、数字休闲娱乐、电影、广播电视、文化展演设施、视觉与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工艺、建筑设计、设计品牌时尚、创意生活等产业。

在中国香港,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创意工业,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群组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和知识产权以生产和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更可望成为一个创造财富和就业的生产系统”。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设计,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与印刷,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11个行业。

中国内地目前对文化创意产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称谓。北京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九个类别。上海将其称为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重点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五大类。

2、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中国,尽管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已经有一些相关的著作(包括译著)、蓝皮书、发展报告、学术文章出版和发表,但系统综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未展开。

2.1、概念与分类的研究

广泛认为,创意理论的产业浪潮出现的标志是熊彼特于1912年指出,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为主的创新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于1998年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并给出了详细分类。该定义强调个人的创造力,认为创造价值的主要是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偏重于文化产业。

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被称为“创意产业之父”)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大类。他认为,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设计、研发、软件、视频游戏等15个产业,自然科学中各部门的专利研发活动也可以被纳入创意产业。霍金斯的定义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将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中的科学与文化艺术有效地结合起来。

中国金元浦教授从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角度,指出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全球化消费社会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是在现代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姜奇平提出了新创意经济理论,认为创意产业应把网络包括在内,这丰富了创意产业的内涵。刘汉太从全球的视角指出了创意的本质、创意经济的范畴、创意阶层的诞生、如何开发创意潜力等,强调“创意创造财富、创意成就未来”。另外,蒋三庚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贺寿昌的《创意学概论》和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的《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等也分别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分类做了相关研究和论述。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概括,大多集中于对本国或某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对两国或两个地区的比较研究较少。它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开发个体的创造理念、技能和天赋的智能资源进行知识产权的界定,进而生产、传播、运用,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行业。

2.2、对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研究

凯夫斯从创意产品的角度概括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如下特点:①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②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③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④创意产品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并非单一要素的产品;⑤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⑥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⑦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金元浦教授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创意人员三方面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厉无畏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等特征。任、解小娟等人则认为创意产业强调人的创造性,强调产业目的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强调与高科技的结合,强调知识产权的核心作用。卢娟认为,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值性、强融合性、渗透性以及持久赢利性五大特点。

以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总结大部分是从经济特点、产业分析以及实证的角度分析的,普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性、强融合性、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性等特点。

2.3、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

国内外理论界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是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现状、特征与发展模式的分析。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其与传统产业集群比较的角度进行的。比如,佛罗里达认为,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要有不同的环境和政策;而美国学者阿伦・斯科特认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且具有城市集聚化趋势;Evan认为,创意产业集群与普通的产业集群不同,要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中国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文献较少,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对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的个案分析,主要来说明国内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先进经验等。例如,徐娜通过阐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总结了产业集群在结构、要素和能力三种不同角度的内涵。王丽君总结了创意产业集群研究现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制度、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消亡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盈利从创意产业形成集群的条件入手,提出创意产业集群具有网络特性、个人创造力的贡献性、风险投资难度性等特点。张振鹏通过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4、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

英国1998年出版的《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的《地区的规模》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年,《下一个十年》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4年,《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了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其发展现状。

中国张京成等人从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创意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城市发展的引擎。他们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汇集了国内外有关创意产业的理论观点、产业发展政策等。王俊等人结合中国发展创意产业的背景,提出了中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政策,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吸引创意阶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蔡荣生、王勇总结了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基础、开发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陈汉青等人提出,推动中国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理论研究、创意人才培养、数字化创新与融合三方面的有效结合。孙坚等人从政府宏观调控、投融资渠道、保护知识产权、培养创意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

另外,胡黎明、赵瑞霞从产业发展目标、政府作用、产业发展路径等对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郑洪涛从区域的视角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造了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理论:碰撞与交融》、《见证:使命与方向》、《现场:文化的质感》等系列丛书,汇集了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对加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小结

综合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成果显著,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分类、特点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中国在借鉴国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创意产业理论的实证性研究。从总体上说,文化创业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国内外对其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与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

参考文献:

[1]Annual Business Inquiry,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Ganrham Nicholas,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edited by Fred Inglis,London:Sage,1990.

[3]Howkins,J.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200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9篇

关键词:文创产业;创意阶层;创意城市;产业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5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28-03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提出以创意立国或者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事实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几乎没有例外,都成了创意产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并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而名闻于世。创意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新的方向。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虽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创产业的内容有一些差异,但正如张振鹏(2011)指出,文创产业具有典型的中国特性,相比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更具兼容性,内涵也更丰富[1],也更能体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发展文创产业,以期使之成为支柱性产业。国内外学术界也围绕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下文将围绕创意阶层理论、创意城市等研究梳理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文献,为深入研究城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意阶层理论研究

创意阶层,是创意经济下产生的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RichardFlorida提出。在创意经济时代,美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劳工阶层、服务阶层和农民阶层外,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正在悄然兴起。Florida把创意阶层分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新专家”两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舆论制造者等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而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等知识密集型行业”[2]。以Florida有关创意阶层的特征、创意阶层指数等研究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创意阶层理论。创意阶层,一个新诞生的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可以概括为个人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两个方面。

(一)个人特征

第一,创意阶层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意阶层人员虽然从事不同职业,但都经常有新想法、发明新技术,从事着旨在“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工作。第二,创意阶层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李振华(2008)对上海市创意阶层的实证研究表明,上海从事创意产业的人群中,本科学历占81.5%,硕士占17.3%,博士占1.2%[3]。第三,创意阶层的价值观。创意阶层人员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表达倾向,因而他们更欣赏开放性和多样性。

(二)地理分布特征

创意阶层集聚于创意城市,并对城市生活条件有较高的要求。Florida、Clark、Glaeser都是城市生活便利论者。他们认为,便利的城市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充足的商品服务供应;二是由优美建筑和合理的城市规划等形成的美丽的市容;三是良好的社会治安;四是优质的公共服务;五是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这其中Florida的3T理论影响最为深远,该理论认为一个科技发达、创意人才聚集、包容性的城市能吸引创意阶层集聚。

国内学者如张迺英等(2010)也对我国创意阶层现状做了研究[4],但受限于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使得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深入和拓展。只有诸大建、王红兵(2007)的文章中第一次引用2005年的地产评论中的数据对我国主要创意城市相关指标进行排名,并给出了城市创意阶层的比例[5]。

二、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创意城市中关于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的论述也是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一个方面。创意城市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学术界没有就创意城市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其中Landry对创意城市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目前主要有国外的四种理论来解释,分别是:

(一)Landry的七要素理论

Landry认为创意城市的形成主要在于创意环境的营造,而创意环境的建立关键在于创意人才、意志与领导力、人力的多样性与开放的组织文化、地方认同感、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机会这七大要素。

(二)Hospers的三要素理论

Hospers认为创意城市能否形成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1)集中性:体现在人口数量以及人互的密度上;(2)多样性:包括城市居民在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3)非稳定状态:能否激发创意。

(三)Florida的3T理论

3T理论的逻辑在于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Florida通过美国的创意城市数据实证证明,这些城市都在经济发展的3T方面成绩斐然。

(四)Glaeser的3S理论

Glaeser(2004)提出的“3S”理论认为导致创意城市形成真正有效的因素是技能、阳光和城市蔓延。

概括起来,创意城市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创意城市应具有能够吸引创意阶层的高品质生活环境;(2)城市文化多样和开放,以增进创意人才、企业的交流、融合。

三、文创产业环境研究

上述创意阶层理论是比较系统的一个从宏观层面围绕城市创意人才环境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外,目前有关产业环境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志成等(2007)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存在两类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6];陈建军(2008)从文创产业区位选择的角度考察了其它影响因素,并概括成制度、环境、人才和文化这四大因素[7];张纯等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展示了自发形成的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8];褚劲风(2009)、黄江(2011)、薛东前等(2011)从空间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9,10,11];马仁锋等(2012)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与文创产业的相关文献认为,科技创新是文创产业动力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12]。这也支持了3T理论中强调科技因素的重要性。

(二)具体某一产业环境要素方面的研究

陈倩倩、王缉慈(2005)通过对音乐产业的案例研究,认为极富创造力的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活动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核心,而创意产业集群能为创意阶层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13];任珺(2008)探讨了深圳具备的政策环境优势[14];孙彤等(2012)对我国四大直辖市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15]。

(三)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

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创意产业环境进行评价。童昕、王缉慈(2005)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型企业,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和评价[16];丛海彬、高长春(2011)运用TOPSIS理论构建相应的城市创意产业支撑环境评价模型;吕庆华、芦红(2011)则基于面板结构方程方法,对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和实证研究海西七大中心城市[17];王重远(2012)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18];申玉铭等(2012)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5个主要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提出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19]。

另外,也有许多学者从城市软实力或者竞争力等角度进行了一些讨论,如丛海彬(2011)指出创意中心城市以发达创意产业为支撑、以创意氛围为核心要素、以密集的创意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以创意文化的基础创新为根本[20];张伟、谢宇鸿以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为工具,对广沪深三城市的文创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21]。

四、总结与展望

相比国外的研究,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文献国内的并不少但还没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这主要在于我国的城市文创产业的实践起步比较晚。但随着近几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文创产业发展以及创意城市的打造,围绕文创产业和创意城市的研究将是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形成优秀理论的指导下做相关研究,力求在研究实践中结合实际得出符合我国城市发展文创产业的成果。

创意城市不是文创产业的简单堆砌,不是经营城市的权宜之计,而在于创造一个吸引创意人才、文创产业繁荣发展而有机结合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形成创意城市。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振鹏.文创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索,2011,(11):37-41.

[2]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李振华.上海市创意阶层休闲消费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 张迺英、笪祖秀.我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及构建对策[J].经济论坛,2010,(11):143-146.

[5] 诸大建、王红兵.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J].城市规划研究,2007,(03):20-24.

[6] 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08):49-57.

[7] 陈建军、葛宝琴.文创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09):71-75.

[8] 张纯、王敬甯、陈平等.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J].地理研究,2008,(02):440-448.

[9]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9,(01):102-107.

[10] 黄江、胡晓鸣.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11):1851-1856.

[11] 薛东前、刘虹、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1,(07):775-780.

[12] 马仁锋、唐娇、张弢、刘修通.科技创新带动文创产业发展研究动态与中国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93-99.

[13] 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5):5-8.

[14] 任珺.深圳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环境[J].南方论坛,2008,(01):28-37.

[15] 孙彤、侯璐、齐庆祝.国内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12):49-52.

[16] 童昕,王缉慈.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5,(04):35-40.

[17] 吕庆华,芦红.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09):1476-1482.

[18] 王重远.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08):24-27.

[19] 申玉铭、邓秀丽、任旺兵、黄霖.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评价及空间发展战略[J].地理研究,2012,(07):1269-127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