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顶层设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3:14

顶层设计论文

顶层设计论文第1篇

(一)应将顶层设计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在国民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应切实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方向。

因此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思想。”因此思想引领应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课堂是高校完成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的主要阵地,因此应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的基层团委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应始终坚定为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信念,明确活动目的,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策划过程中,首先应准确把握好思想内涵,强调活动的思想性,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实现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契合,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实际思想,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组织、筹划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结合学生的专业建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比如在外语学院中,可组织策划外语文化节,积极开展“英文原著阅读沙龙”、“学科类竞赛”、“英文经典电影原声模仿大赛”以及极具特色的“外文歌曲十佳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广,也可将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开发拓展到“第二课堂”,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大大提高。再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应注重长远性、系统性、持续性,在活动实践设计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将校园文化活动做到常态化,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自觉长期坚持的思想。比如在“学雷锋活动”中,应立足长远目标,将该项活动切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实际活动中,不能仅仅把每年的“三月五日”作为活动日,应设计“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应景式活动,在学生身边不断探索可以作为“学雷锋活动”的载体,并建立多样化的学雷锋奉献基地,真正让学生们体会到奉献的乐趣,找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组织策划中心———共青团团中央以及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团组织应坚持育人的服务宗旨,强化其教育职能,积极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政治理论素质,加强学生的诚实守信观念以及法律意识。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本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意识,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筹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多开展“红色之旅”、“志愿服务”、“四进社区”、“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以“校园文化节”为重要载体,以“挑战杯”为龙头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团组织应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把握校园文化活动中顶层设计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教育职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一)加强高校团干部的培训,加强对顶层设计的认识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顶层设计,准确把握顶层设计要素,是确保校园文化活动有序、有效、规范开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团干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主体,应加强高校团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团干部的实际业务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思想政策水平,可以组织团干部向一些权威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或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等,也可以聘请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组织专题知识讲座等,还可以加强内部人员交流等多种形式。让高校团干部树立顶层设计的全新工作理念,明确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的目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

(二)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应提高对高校团建设的重视度,加大对团建设的领导。”根据党建带团建的具体要求,党委应统一领导高校团组织,实现高校团组织和高校其他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和联动,充分调研学生的特点、长处和具体优势,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领导,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精心的顶层设计,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以及思想文化内涵。

(三)高校团组织应掌握顶层设计的话语权高校团组织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工作载体以及工作实际,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深入调查研究,多与学生们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们建立和谐的朋友关系,充分发挥民主集中的优势,掌握顶层设计的话语权。

三、结语

顶层设计论文第2篇

1.我院的职业有益做法。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二、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三、结语

顶层设计论文第3篇

最近,笔者所著《改革的逻辑》一书终于出版了,很快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评论。溢美之词就不必说了,批评甚至是批判的评论说明了读者的用心和认真,我从心里由衷地表示感谢。

对评论的“评论”

作为拙著《改革的逻辑》的开篇文章,“顶层设计的实践意义”(下称《意义》,见《新经济导刊》2012年1月号)所提问题颇受关注,肯定的很多,非议的不少。为了和读者共同讨论,拟就以下的问题提出商榷,意在抛砖引玉。

一、顶层设计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顶层设计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可以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意义》中所列邓公对“高考制度改革”和朱公对“政府机构改革”顶层设计的例子,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阶段性推进改革的成功实践,其意义已被中国社会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肯定及积极意义言不为过。

二、顶层设计的思路和由此形成的方针政策来源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意义》中所言“顶层设计不可能来自民间,也不可能来自百姓”。主要是指现实社会中的制度统治构架和决策机构的作用。而决策机构在不同的体制和国家中的功能是不同的。“西方”体制的制度作用比较大,而中国目前体制的个人作用比较大,尤其是高层领导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在现有体制下,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顶层设计”也会有误区,也会犯错误,但总比“顶层不设计、不想设计和不敢设计”要好。当然,任何体制和制度构架的自我纠错机制都是需要的、必须的,也是顶层设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再形成正确设计思路的一个实践过程。《意义》中所举的有关例子,也证明了顶层设计自我纠错的现实选择。

三、“顶层设计”与“基层设计”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关联。没有各行各业和亿万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基层工作、实践和设计,就不会有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但基层设计的任何好的设计思路和改革实践都需要得到顶层设计的认可;基层设计显然无法代替顶层设计。如改革开放初期发源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从基层设计开始的,而不是顶层设计者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现实是,即使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大事件,也和顶层设计密切关联。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许可,小岗村的基层设计不会推广到全国,此后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不会实施。所以,有学者认为,不存在顶层设计而只存在顶层许可。而我认为,顶层许可属于顶层设计的内容之一。我们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一种政策设计的思想或思路。它包括了政策制定的调研,实践、总结、设计、贯彻和施行。这才是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强调顶层设计的实践意义,不排除对世界上各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民主制度改革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强调顶层设计的实践意义,是呼唤领袖和明君的一厢情愿;也有学者认为顶层设计是鼓吹英雄创造历史,而抹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还有学者认为顶层设计不如公开辩论。而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但我要强调的是顶层设计的阶段性并不排斥与民主制度改革和公开辩论改革举措的同时进行。同时,顶层设计也不能囊括所有的制度改革。

厘清转型的逻辑

此前,朱敏先生推出了《转型的逻辑》一书。该书的出版绝非偶然,应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密切关联,也与民主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社会的公平正义、收入的发展水平和民主化的进程等问题息息相关。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不容质疑,如果此时能厘清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的一些关系,可谓意义重大。称其为“转型理论”似有夸大之嫌,可否理解为现代化理论较为合适,也即是现代的理论、当代的理论或当今的理论而已。而该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会带来相应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促进民主制度的出现。这是针对“转型国家”而言。如果推而广之,在已经实现民主化的国家则会促进民主制度的更加稳固。

“经济发展”会否必然导致“民主化”?回答是否定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越平等,民主化越容易实现;但导致民主转型的动力未必一定是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国家”面临民主转型的契机,但存在两种转型的可能性:一是由于“收入平等”引起的主动转型,如由执政者认真做好“顶层设计”等;二是由于“收入不平等”引起的被动转型,如通过政治抗争而引起等。而中国目前存在“转型”的良机,也存在转型的问题。这是《转型的逻辑》引起人们思考的原因。

认真对待的问题

既然“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必然带来民主转型,因此在中国要建设法治国家和实现民主化发展还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以下问题:

一是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历史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收入不平等也往往达到高峰。而收入不平等不仅可能引起社会动荡,还会引发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兴风作浪,极易造成专制制度回潮并会导致民主倒退。这是当代中国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二是文化的启蒙和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巨大的感化和教化作用。中庸之道的和而不同彰显独立却排斥竞争,其中缺乏“民主基因”则是显而易见的。“爱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教育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当然不排除中国;但“包容”却往往难以厘清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自由与民主人权的理念很难被大多数国人认同和接受,是由于文化对制度的影响远大于制度对文化的影响,所以中国的民主转型重在文化的启蒙。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启蒙的担子实在太重,也太重要了;而且文化启蒙所经历的时间漫长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顶层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后浇带;梁下挠;顶升

一 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主楼26层,裙房6层(局部7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楼为筏板基础厚度为800mm。裙楼柱网为8400×8400mm。门厅位置为圆弧形式,局部柱网跨度达到11800mm,负一层、一层层高为5400mm,二层至四层层高为5000mm。下挠的梁为次梁截面尺寸为400×950mm,主梁截面尺寸为400×1000mm。裙楼下挠梁处板厚分别为250mm(负二层)150mm(负一层)200mm(一层至四层),此处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梁板受力钢筋强度为HRB400。后浇带类型为伸缩后浇带。

二 后浇带处梁板下挠产生情况及分析下挠产生的原因

发现梁下挠后经过对后浇带处梁板进行测量发现负一层顶、一层顶、二层顶、三层顶D-E轴中间后浇带南侧与15轴相交梁及相邻现浇板下挠,相邻框架梁及板支座位置出现裂缝。该次梁负一层顶、一层顶、二层顶、三层顶分别下挠21mm、55mm、42mm、36mm。主梁由于次梁的下挠而产生了次应力超过主梁的设计强度,主次梁交界地方出现了受扭裂缝,裂缝宽度小于0.3mm。由于板的下挠,板与梁交界部位出现了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5mm小于1mm。

经相关部门及专家论证后认为1、梁板下挠系由支撑体系出现问题。在脚手架周转使用过程中,脚手架周转过快,当脚手架周转到上层时,后浇带并没有浇筑,只是在后浇带处留有部分支撑。2、后浇带设计位置有问题。从原设计可以发现由于后浇带的设置使次梁有将近9m的悬挑,这种情况也加重了在支撑体系出现问题时梁下挠的程度。

发现梁板出现下挠情况时,裙楼已施工至5层,为了防止各层进一步出现下挠情况及新施工楼层出现类似问题,调整了脚手架支撑体系在施工过程的周转,并对下面出现的下挠情况的支撑体系进行了加强,对后浇带处梁位置采用型钢钢架进行了加固,型钢钢架在各层山上下位置相同直至延伸至筏板基础。进过以上措施处理后,经观察和测量后浇带处梁板没有进一步出现下挠情况。

三 处理方案的论证及确定

经过相关部门现场勘查及测量及设计单位对结构进行验算,认为此处的梁板结构并没有破坏,只是由于次梁的下挠导致主梁产生了附加应力,从而致使梁、板产生了裂缝。如果采取有效的方案使次梁能够达到原设计标高,整个区域的附加应力将会消失,再对裂缝进行化学灌浆处理及对主梁进行粘贴碳纤维布进行补强,以上措施处理完成后在浇筑后浇带,整个结构能够达到原设计要求。

专家论证会中分别论证了以下几个方案,并对每个方案的细节进行了认真讨论。总体上有两种处理方案,如下:

1.采用大直径的钢管从负一层往上顶升,(钢管要计算确定,也就是用千斤顶固定在钢管上顶紧负一层顶下挠梁的端部(后浇带处),这样利用一层、二层、三层的支撑体系,顶升负一层梁顶时各层会顶起,直至各层达到原设计标高。

2.采用大直径的钢管从负一层往上顶升,(因为一层、二层、三层、支撑体系的存在,从上往上顶)钢管要计算确定,也就是用千斤顶固定在钢管上顶紧三层顶下挠梁的端部(后浇带处),这样从上而下逐层顶升,直至各层达到原设计标高。

专家论证会中对以上两种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采用第一种顶升方案,因为一层、二层、三层、支撑体系的存在,从上往上顶顶升的荷载较大,这就需要顶升力较大的千斤顶和直径较大的钢管,且各层下挠的程度不同并不是上层下挠大下层下挠小,这样顶升过程中各层顶升高度不好确定,可能导致中间层顶升超过原设计标高。不过此顶升的工期较短。

采用第二种顶升方案,由于顶升荷载比第一种顶升方案比较小,可以采用顶升力较小的千斤顶和直径较小的钢管,顶升过程中各下挠梁的顶升高度可以很好的确定,施工精度较高,有利于控制梁顶升至设计标高。顶升过程中对下层的产生的荷载可以采用从支点到顶升点的支撑钢管来承受,这样可以大大减低对下层的结构影响。经过专家的认真分析和讨论一直认为采取第二种方法较为安全可靠,确定按照第二种方案进行顶升处理。

由于需要顶升的有四层,每层有一根下挠梁,根据第二个方案每次顶升需要顶升一层一根下挠梁,所以需要的顶升千斤顶是一台,根据下面的计算确定采用1000kN的千斤顶。每次顶升一层一根梁分为若干阶段加荷顶升,每个阶段顶升5mm,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和每次下挠的程度确定顶升阶段的次数。图1为四层顶升布置图,其它层同四层。

四、顶升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010)进行顶升荷载计算,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10)对裙楼框架梁进行抗剪和受弯计算,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2003)对顶升和支撑钢管进行设计,确定钢管尺寸。具体的计算结果如下:

1、结构自重荷载计算:根据结构尺寸,按开间4.5m,悬挑梁板9.7m以及板200mm厚,经计算在梁端顶升1层结构荷载自重291kN。考虑临时支撑及其他附加荷载等不利因素荷载按310kN,3层共930kN。

验算梁抗剪承载力V

V=0.7ftbh0+1.25fyvAsv/S×h0

=0.7×2.01×400×880+1.25×210×(4×50.3)÷200×880

=727.5kN。

由上可知各层梁抗剪承载力大于顶升时1层结构自重荷载,顶升一层结构荷载各梁安全。

2、由于地下一层顶后浇带还没有浇筑,不能作为一层顶升支点,地下二层、地下三层顶此部位没有梁也不能作为传递支撑点,故进行

讨论后决定采用从基础顶起钢管到地下一层顶梁支点处,各层钢管与板顶紧,垫板采用1000×1000×20mm,且在顶紧位置采用位移计进行变形控制。

3、根据计算荷载,选用顶升力500kN的千斤顶,可以满足本次顶升需求。

4、顶升用钢管和支撑用钢管计算,钢管按两端铰接小偏心受压进行计算,确定钢管直径和壁厚,地下三层至地下一层支撑钢管选用325×6mm,一、二、三层顶升、支撑钢管采用273×6mm,稳定验算结果符合压杆稳定。

5、下沉的梁在顶升时按两端简支对梁弯矩和剪力进行计算,经计算框架梁顶升时内力均小于设计结构内力。

6、局部承压计算,顶升用钢管两端加垫450×450×20mm钢板,经计算混凝土局部承压满足要求。

五、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后浇带处梁下挠原因分析、方案论证体会到后浇带位置设计是防止后浇带处梁板下挠的首要阶段。一定要防止梁板悬挑过大。造成后浇带处梁板下挠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中支撑体系周转过快,造成梁板的支撑体系缺失,从而导致质量事故,所以在施工方案中一定要注意后浇带处支撑体系的编制,以免造成结构下挠。本次顶升方案经专家周密论证得到了各方认可,从而保证了此次顶升处理非常安全、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10)

[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2003)

顶层设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顶层设计解析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0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未来十年将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然而,民办高校未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又该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又当如何,在走向未来发展的弯道,在发展路径的折返点上,破解和调整的焦点无疑将置于顶层设计这一高点之上。

一、顶层设计意蕴解析

“顶层设计”(TOP-DOWN)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对象,运用系统论的方式,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强调设计对象定位上的准确,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资源上的整合,是一种将复杂对象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的设计方法。

顶层设计的理论要点或理论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定性,即“顶层设计”的核心在顶层,高端决定低端,顶层决定底层;二是关联性,即“顶层设计”在设计阶段必须关注系统中各组成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与系统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简明性,即在用文字表述顶层核心理念和目标时,要求语言简洁明了,切忌含混晦涩;四是一体性,即核心理念与实现路径、方法相一致,子系统与系统功能相一致,设计愿望与实际可操作性相一致。

顶层设计是高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等事关发展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高校顶层设计的根本指向和核心是人才培养,完善顶层设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顶层设计困境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中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尤其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存在诸多困惑。

(一)顶层设计观念薄弱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顶层设计观念淡薄、意识不强、缺乏持续的动力支持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无顶层无设计。一部分民办高校建校之初一哄而起,没有进行科学的调研和缜密的设计,对诸如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等顶层元素缺乏完整和科学的提炼,当学校发展面临转轨之时,就会迷失方向,甚至破产消失。

2.有顶层无设计。综观民办高校的顶层设计现实,可以发现,大多数不乏顶层概念的表述,然而进一步地,却缺乏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执行力。有的虽然确立了顶层目标,却缺乏实现目标环节支撑;有的虽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或专项规划,但往往不够具体或缺乏可操作性;有的专项规划与战略规划的设计缺乏有机归一,致使发展规划流于形式或表面,成为“有顶层无设计”的空洞口号。

3.有设计非顶层。近几年来,虽然不少民办高校十分注重抓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但由于顶层设计的模糊和紊乱,导致规章制度朝令夕改,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心血来潮,学校工作无重点,教学改革无指向。事实上,没有科学准确的顶层架构,任何设计都将是劳民伤财的,无功而为的。

(二)顶层设计元素缺失

顶层设计元素依据不同视角包含着不同内容、环节和主体。依据全域设计的视角,顶层设计内容一般包含:架构主体设计、制度设计、文化设计和实作设计;依据全程设计的视角,顶层设计环节一般包含战略设计和系统设计;依据全员设计的视角,顶层设计主体不仅泛指起决策作用的上层,也包括民办高校的各种利益主体。

按照“顶层设计”理论,顶层设计关键在于领导层,在于决策者。然而,民办高校顶层设计的主体往往只局限于董事会、院务会这样的决策层,少有各教学单位和各职能部门的中层,更谈不上广大师生员工的基层。正因为学校发展设计缺乏各类主体的广泛认同,学校发展理念、思路、计划和措施不是在征得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无法付诸实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甚至会遭到巨大阻力和抗拒而夭折。

当前,在民办高校顶层设计现实中,既有设计内容的零散,也有设计环节的脱离,更有设计主体的缺失。贯彻顶层设计思想,落实顶层设计方案,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内容的完整、程序的科学和主体的协同。

(三)顶层设计方法不当

民办高校在进行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时,方法的正确运用成为目标实现的关键。具体地说,就是用系统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学校战略发展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和组合,并制定实施的路径和策略。

我国民办高校的建校历史都比较短,与公办高校相比较,在办学的人、财、物以及信息等资源方面,在办学政策、生源质量以及办学经验等内外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上办学尤为突出。虽然大多民办高校都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规划,但大多定位不准、缺乏特色。

科学的顶层设计程序和方法应该是:从“准确定位,锁定目标”出发,经由“科学设计”和“战略控制”路径,通过系列制度实施,确保目标“执行到位”,使蓝图变为现实。这种自上而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设计步骤,充分地体现了顶层设计理念的内在逻辑,这是顶层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否则,将会陷入“无顶层的设计”或“有顶层无设计”的发展误区。

三、民办高校顶层设计建构

(一)核心理念的提炼与表述

“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核心理念的提炼。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包含办学目标、校风校训、办学特色等),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是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追求的高度概括。办学理念反映时代办学要求,引领学校发展方向,指导学校办学行为,体现学校办学追求,型塑学校办学形象。

建构办学理念应考虑历史继承性:学校历史是学校文化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校本独特性:要立足学校自身实际,要有别于其它学校,做到人无我有,独一无二;相对稳定性:好的办学理念应该跨越时代,不因时间、校长、办学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更,它应该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经受住办学实践的检验;包容性和延展性:内容要宽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形势的变化能作新的诠释,可以不断充实、丰富和拓展,从而注入时代内涵;与办学特色的一致性:要兼顾怎样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是“两张皮”,互不关联;理念的统摄性:办学理念虽然简短,但要能统摄其它内容;此外,还要兼顾其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前瞻性。

学校办学理念的概括和表述要抓住要旨,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内蕴深厚;要语言简洁,便于记忆,便于宣传,便于呈现。

(二)主体架构的设计与搭建

顶层设计的重点在于主体架构的设计与搭建。设计的基点是学校核心理念,设计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从高到低地逐一显现。

1.科学分析、理性定位,明晰学校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多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水平和科研条件低下,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当下民办高校的主要社会职责,就是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层次和数量方面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分层设计,构建体用一致的双系统构架。在确立了学校顶层核心理念和培养目标后,学校内部的各院系、职能部门等次级机构,都需要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对人才培养的各要素进行系统梳理,进行递归式逐层细分设计。这种递归式逐层细分设计必须同时包含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设计,使学校的管理、教学和服务与顶层核心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整体和战略协同,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各二级乃至三级机构以及校园制度和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上的合力。

3.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执行力。在确立了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和培养目标,设计完成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构架后,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转移到三级施工系统设计,即据二级系统的部门理念和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即对学校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各项管理制度进行调适甚至重构,并付诸实践。

4.扩大基层自,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高度集中的集权制,行政权力中心下移;破除“官本位”思想,践行“管理即服务”思想。通过实施适度分权管理,增强基层自主适应和调节能力,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形成民主决策新机制。

5.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权责清晰和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制度,科学运行目标考核,注重业绩,强化责权利的匹配统一;全面深入地推进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做到人尽其责,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用激励与约束的双重机制来支撑和巩固顶层设计的实施。

(三)系统目标的控制与实施

系统目标不仅具有引导作用,而且具有约束作用。为保证系统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排除和清理与核心目标不相符的因素,通过事先制定的制度进行有效地屏蔽和否决。

具体地讲,要实现系统目标的战略控制需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的固化。系统目标的确立首先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动员和宣讲,然后还要进行自下而上的广泛论证和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全校上下的价值共识,并通过诸如大学章程、学校发展规划等形式,将这些顶层目标制度性地固化下来,不因组织机构和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二是分层的设计。即学校内部的各二级、三级部门在学校顶层设计目标的规制下,围绕核心目标,进行递进式的子系统、孙系统的设计,使全校上下的发展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真正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与发展合力机制。三是实施保障。这是设计目标控制最困难、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实践证明,通过采取以强调权责清晰和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方式,同时,全面深入地推进与执行力高度相关的配套改革,以及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来支撑和强化目标控制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徐敦楷.顶层设计理念与高校的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

[2]王荣.顶层设计视域下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3).

[3]纪大海,杜萍.顶层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4]孙金锋.完善学校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J].河南教育,2010,(5).

顶层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顶层设计;计划经济;教育规律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患上了严重的教育顶层设计依赖症:学前教育专家建议学前教育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师资队伍和学校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从根本上填补学前教育政策的缺位[1];民办教育专家期待对民办教育进行顶层设计,认为优化顶层设计是事关民办高校新一轮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尽快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制度,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2];有学者甚至建议通过大学—企业—社会—政府的多方合作进行大学毕业生再教育的顶层设计[3]。现在看来好像一切教育改革的最终归宿和核心问题就是推动教育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好像一项教育问题进行了教育顶层设计就能得到重视,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顺利实现变革。殊不知,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改革依赖症。

一、教育顶层设计的逻辑理解及追问

顶层,原指事物或者一个空间的最上层面。当前我们也将政府等类科层制结构的管理层进行层面类比,与“基层”相对。教育的顶层,一般是指国家的上层管理部门,也有将省一级或者相对于某个区域的最上层管理部门视为顶层的。教育中的顶层设计,就是强调教育管理的上层设计。龚放教授在2014年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就以“顶层设计、中层担纲与底层突破”为主题做了分会场的报告,强调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要将顶层设计和底层突破相结合,且更要重视中层担纲。这里的“中层担纲”,就是指一群既能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又能扎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大学校长、省市领导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官员们的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率先垂范精神和敢于担当的教育开拓精神。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也探讨过教育顶层设计的制度逻辑问题。他认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宏观改革的基本取向为宏观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微观层面高校“摸着石头过河”的结合[4]。当前我们改革的逻辑大多数还是诉诸于政府宏观层面的设计,政府的顶层设计是改革的主要牵动力量。不管大家承认与否,这种举国上下联动的改革主要是以上层推动下层的模式进行的,而理论界也都认同这种逻辑。理论界强调“上面”的人比“下面”的人聪明,突出政府的教育精英理念。现有的教育改革逻辑是以下层是人性恶的假设为价值前提的。上层的教育管理者认为,虽然存在着国家对教育“一收就死”的弊端,但是也存在着“一放就会乱”的问题,并且以多次改革实践来证明他们的观点。他们以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为例,以湖南省教育大胆改革为例,以多个改革为例,为的就是证明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是无能的、不可信的。现有的教育改革设计虽然广泛征求过基层意见,但最终的决策和政策出台都以政府的最后做裁决为准。制度主义中的精英主义模式在我国教育改革领域体现得特别明显。教育管理者认为总体的设计比部分的实践更科学,他们期待一揽子解决教育问题的法宝的出现。教育顶层设计本身也充斥着很多人对它的不满情绪,人们期待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但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及其与外界关系的复杂性,往往让问题不能得到一次性解决。在逐个变革还是整体剧烈变革的争论中,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呼声大都倾向于激烈巨变,并期待一下子解决问题。比如,近些年来进行的各种教育政策大调整,都以“小试点、大规模”的模式出现,如大规模地进行扩招、大规模地合并高校、大规模地改革职业教育、大规模地撤点并校、大规模地向应用型转型等。小打小闹式的教育改革已经不被人看好了,全国规模的运动式改革已经成为新常态。我国的教育管理者倡导计划模式,主张摒弃市场规则,摒弃了自由主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教育是国家大事。关于教育的本质,二十世纪曾有过多次争论,虽然没有形成定论,但对教育的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特点的认识还是有共识的。就以多年以来争论的办教育能否营利的问题为例,现有的国家教育管理逻辑倾向于将教育定义为社会公益活动,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只关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将教育的多重属性简化为单一的政治立场问题。在这种逻辑下,教育管理部门抓住了办教育和改革教育的权力,严格按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办教育,高举教育的公益性大旗,对市场规则不予理会,好似市场规则和教育管理没什么关系一样,并没有意识到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在教育领域都有生存的余地。就以民办教育的发展为例,民办教育可否盈利(营利)论争的本质是教育管理部门不愿意放弃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有制理念。这种对顶层设计的企盼表面上是对政府改革的期盼和心理依赖,本质上反映了基层教育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教育的无奈。在前文所述,在三种教育顶层设计的逻辑推动下,基层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推行的工作模式下,形成了对上级和顶层改革的依赖症:依赖上层的具体化政策和最新政策,依赖上层划拨经费,依赖上层把握方向。这一方面是由于有些人不愿意动脑子了,也已经习惯了不动脑子了,反正一切都由上级规定。上级没有规定的、没有明确的,就坚决不办。另一方面,有些人想干也干不成,缺少政策支持,即使想作为也会碰钉子。

二、教育顶层设计依赖症导致的诸多问题

教育顶层设计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建国初期,我们就顺利地接收和改造了旧社会的大学教育;邓小平同志主持恢复高考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顶层设计模式,革除了“”践踏高等教育发展的诸多弊政;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行动的高效率更体现了教育顶层设计的优势。但顶层设计的预设逻辑问题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建国以来立足于计划经济模式的顶层设计也有诸多失误表现,教育领域中很多错误决策就是顶层设计失误造成的。例如,被大家所病垢的1952年院系调整,导致很多综合院校的实力被弱化、专科院校的发展后劲不足。再如1958年,国家要求大力兴办高等学校,学校规模迅速翻倍,现今很多的大学都是那一年建立起来的。另外,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也是顶层设计所驱动的,带来了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时至今日,有些大学的教育质量问题仍被广泛诟病。基础教育领域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撤点并校,导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立的“每村一小学”不复存在,农村孩子就近上学已经成为新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终止了企业办职业学校的职能,导致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节,现在又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走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办学道路。顶层设计容易导致较大的资源浪费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且从教育结果来看并没有培养出人民满意的人才。也有人批评现有的顶层设计同样产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由于政府的计划思维意识造成的。统计发现,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一所大学所获得的国家经费比整个湖北省所有的省属高校获得的经费还要多。这种严重不平等的教育经费拨款模式也是教育顶层设计造成的。进一步而言,我们暂且不提现有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成功与否,但这两个工程并没能很好地回应钱学森之问。目前国家开展的“高等学校争创一流行动”计划,很多人并不对其抱有多少幻想,政府为什么不对前两个工程的问题进行反思呢?我们说,计划模式并没有激励起高校进行创新的积极性,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逻辑出了问题。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人民满意的人才,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综上,将教育改革诉诸于顶层设计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顶层设计的教育改革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公平或者资源的集聚,但也会给教育带来灾难,有可能破坏教育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关系。所以教育改革要慎用顶层设计。

三、教育改革非顶层设计的诸多成功案例

在教育发展史上有很多基层自发兴起的改革成功案例。如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发展和近二三十年来民办教育的发展。首先,书院发展的兴衰体现了政府顶层设计的影响。我国古代书院的萌芽与孔子倡导的私学的兴起有联系,私学的兴起使教育不再是统治者独享的稀有资源。隋唐以来不断发展的书院就是建立在私学模式基础之上的。宋元期间,非出自政府的统筹考虑,而是由民间力量激发了私学的迅速发展,涌现了岳麓书院等有名的四大书院。虽然明清之后古代书院逐渐被官学化了,但是最初的书院还是民间智慧的产物,政府的推动反而使得书院走向了没落。再者,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兴盛,反衬了教育顶层设计的乏力。有人说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发展,特别是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发展,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典范。殊不知,有人调查发现,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忙于政治和军事,除提供必要的基本办学经费以外,无暇顾及对教育的统治,反而使高等教育能够严格按照自身的逻辑运行,出现了教育史上的奇观。可见,并不是政府管的过多的教育就是好教育,政府管的太多反而让教育不能按照自身的逻辑运行。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校长有着特殊的行政级别,学校、事业单位、高等教育严格按照准政府的模式运行。最后,我国民办教育近二三十年来的波浪式起落体现了社会基层对教育的创造力和对顶层设计过度干预的反拨。20世纪后期,我国为吸引民间资本办教育,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其中以陕西、江西和广东等省份的发展最为迅速,一时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三个制高点。政府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最终诉求。时至今日,理论界才逐渐开始认识到或者准备承认高等教育的可营利性。综上可见,并非经过顶层设计的教育制度就是好的,自发的基层突破和按市场的逻辑运行也能给教育带来大发展。以顶层设计为理念主导的教育模式,或者以顶层设计为改革唯一选择的教育模式都是有问题的。

四、结语

我们要理性认识教育顶层设计,激发基层教育的创造活力,秉持多元和包容的理念,走简政放权之路,才能实现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首先,要理性认识顶层设计对教育改革的有限作用。顶层设计并非是顶层管理,一味依赖顶层设计会使政府的隐性权力逐渐扩大;过分依赖顶层设计会导致运动式、口号式和统一化、模式化的教育改革占据主导地位;顶层设计往往将底层视为被管理和被改造的对象,底层就自然而然地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其次,推进教育公平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问计于民”。而要通过“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有机结合来推进教育公平,就应该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建立起政府、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相关制度机制,并采用有效的工作方法[5]。再者,要准确把握教育顶层设计的底线和边界。顶层设计理念具有一致性、果断性和间接性等特点。具体来说,顶层设计方法是使用系统、整体的视角来设计问题。但我们并不能将所有教育问题全部诉诸于教育顶层设计,要深刻认识到教育顶层设计可能带来的危害[6]。最后,政府充分放权才是教育改革的出路。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进一步明确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在强化政府作为战略统筹者的地位、依法合理运用如规划和评估等各种有效政策工具的同时,弱化其对高校的行政干预,为高校释放出更大的自主空间,鼓励高校依照章程开展“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多样化探索与创新。笔者认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应为:宏观层面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微观层面高校“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相结合[7],即以省域为单位,充分放权;以松绑为目标,向社会放权;以教育法规为依据,向基层赋权。如此才能早日实现教育强国梦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洪秀敏,孙美红.高位入手顶层设计我国学前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2(10).

[2]徐绪卿.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3]孟令红.基于大学—企业—社会—政府的大学毕业生再教育顶层设计[J].商业时代,2014(15).

[4]龚放.“顶层设计”“基层创新”与“中层担纲”———试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担当[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5]段兆兵.论推进教育公平中的“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2).

顶层设计论文第7篇

但其实,最亟待解决的并不是年年讲、月月讲的执行力,而恰恰是执行力问题的另一端——顶层设计。

执行力是打错了靶子

严格地讲,很多中国企业现在还没有发展到谈论执行力的阶段。这是因为,谈论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清晰的战略和顶层设计。即执行的人要明白执行什么,为什么要执行,执行了有什么好处。

执行力并不会单独存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和顶层设计,就必然没有执行力。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把执行力简单地理解为“听话”。真正的执行力来自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知道为什么而战,以及有什么“战果”,这样才能把好的想法落实。

针对中国企业当前面对的种种困境,首要的出路就是从顶层设计开始,系统性思考企业的发展问题。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要非常好地把管理者意图“翻译”成普通员工可以理解、操作的战术,这才是执行力提高的根本。

顶层设计的核心要素

那么,怎样完成企业的顶层设计呢?笔者认为有6个宏观要素。

1.前瞻性预判。顶层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未来5-10年,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挑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清楚。把市场的演变规律和技术发展趋势总结出来,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文本,并告诉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让大家明白企业面临怎样的机会与挑战。

2.从后往前看。这种逆向思考能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说穿了就是要定目标,找差距,选路径,根据目标去配置资源。要把企业的所有选项都列出来,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进行推演。

3.系统化思考。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终极目标?必须满足哪些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

4.方法论支撑。优秀的顶层设计一定有方法论做支撑。这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产品创新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商业模式设计等。

5.数据化分析。仅有方法论是不够的,企业要想成为佼佼者,必须学会用量化的语言去沟通、分析、决策。“有了较大的提高或改善”和“市场机会非常看好”这类分析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差不多”的企业文化。

6.科学化分解。再好的战略只有落地才有意义,顶层设计的“临门一脚”就是懂得任务分解,与执行对接。必须把任务变成“动作”,再把“动作”用标准化的流程和工具变成“规定动作”。

顶层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顶板分类,控顶原则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按顶板条件及所需采用的控顶原则,可以把缓斜、倾斜煤层的顶板分成六类。

第一类:直接顶厚度等于或大于2-3倍采高。

第二类:直接顶厚度大于1倍采高但小于2-3倍采高,直接顶上面是裂隙带的老顶。

第三类:直接顶厚度大于1倍采高但小于2-3倍采高,直接顶上面是垮落带的老顶。

第四类:直接顶厚度小于1倍采高,直接顶上面是裂隙带的老顶。

第五类:直接顶厚度小于1倍采高,直接顶上面是垮落带的老顶。

第六类:直接顶厚度小于2-3倍采高,直接顶上面是厚层难冒顶板。

二、各类顶板相应的控顶原则

1、第一类顶板及其控顶原则

第一类顶板冒落带中没有老顶,控顶原则用“支”与“切”。

所谓“支”,是指用采场基本支护的初撑力平衡工作空间上方冒落带岩重。依此,或先定支柱的初撑力,计算出支护密度,再转化成排柱距;或先定排柱距,转化成支护密度后,再求所需的支柱初撑力。

所谓“切”,是指用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初撑力平衡采空区上方冒落带直接顶岩层的重量。考虑到直接顶具有分层冒落的特点,以及岩层有一定的自承能力,多数情况下,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初撑力能平衡采空区上方最大冒落分层的岩重即可。最大冒落分层厚度可按直接顶岩层的分层厚度及岩石强度由下而上逐层估计,这里要注意软弱岩层作为较强岩层之附加载荷的可能性。如果缺乏直接顶岩层分层情况及极限悬顶距的资料,页岩的分层厚度以不超过1m考虑,其极限悬顶距以1m考虑;砂页岩的分层厚度以不超过1.5m考虑,其极限悬顶距以2m考虑。根据上述,可以计算出切顶排每米所需增加的初撑力,进而可定出切顶排所应增加切顶支柱的线密度。

以上所述,是按控顶原则把工作空间基本支护与切顶排所增加的切顶支柱分别设计的情况。当冒落带中无老顶时,可以考虑无密集放顶方式;也就是让工作空间基本支护的初撑力既平衡工作空间上方冒落带直接顶岩重,又平衡采空区上方直接顶最大冒落分层岩重。这时,要把采空区上方最大冒落分层的岩重平均分摊到最小控顶距时工作空间上方冒落带直接顶岩重中去,然后用综合的冒落带直接顶岩重计算工作空间基本支护的初撑力、支护密度及排柱距。采用无密集放顶方式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基本支护沿切顶排每米的工作阻力(可按初撑力考虑)不得小于为切断采空区上方直接顶所需的初撑力;第二、基本支护的柱距不得小于0.5m;否则就不能采用这种放顶方式。

2、第二类顶板及其控顶原则

第二类顶板直接顶上面是裂隙带老顶。据生产实践及理论分析,在这种条件下,老顶已进入裂隙带,即冒落带中没有老顶,控顶原则用“支”、“切”、“让”。

所谓“支”,是指用采场基本支护的初撑力平衡工作空间上方直接顶岩层的重量。依此可确定基本支护的初撑力,支护密度及排柱距。

所谓“切”,是指用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初撑力平衡采空区上方直接顶最大冒落分层的岩重,从而确定沿切顶排每米所应增加切顶支柱的初撑力及线密度。

和第一类顶板一样,第二类顶板也可以采用无密集放顶方式。但是,当直接顶相对较薄,需要控制裂隙带老顶下沉量时,由于需加强切顶排支柱的初撑力以限定老顶下沉,因而还是采用有密集放顶方式为妥。

所谓“让”,是指支柱的可缩量要适应裂隙带老顶的下沉。

3、第三类顶板及其控顶原则

第三类顶板直接顶上面是垮落带老顶。这类是冒落带中有老顶的顶板,控顶原则用“支”、“切”、“支”、“让”。

第一个“支”有两重含义:一是用采场基本支护的初撑力平衡工作空间上方直接顶岩层的重量,从而确定出支柱初撑力,支护密度及排柱距;另一个是用采场基本支护的工作阻力平衡工作空间上方冒落带岩重,从而确定出支护密度及排柱距。设计时,采场基本支护其支柱的平均工作阻力可按额定工作阻力的60%考虑。当排距一定时,若这两者确定出的柱距有所不同,设计中应取其小值。

第二个“支”,是指用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工作阻力平衡冒落带中老顶岩梁及其附加软岩层重量的一半。设计时,切顶支柱的平均工作阻力可按额定工作阻力的80%考虑,依此可计算出沿切顶排支撑老顶所需另增的切顶支柱的线密度。实践与理论计算表明:厚1.5m的老顶,岩梁长约6m;厚2.0m的老顶,岩梁长约10m;厚2.5m的老顶,岩梁长约14m。设计时如果缺乏老顶岩梁长度的资料,可参考上述数据。

4、第四、五类顶板及其控顶原则

第四类顶板,直接顶厚度小于1倍采高,上面是裂隙带老顶。

第五类顶板,直接顶厚度小于1倍采高,上面是垮落带老顶。

当老顶厚度小于2.5m时,用加强切顶支柱初撑强度的办法切断之,把条件转化为第一、二或三类再处理。为切断老顶,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初撑力应能平衡极限跨距时老顶岩梁及其附加软岩层的重量。实践与理论计算表明:厚1.5m的老顶,极限跨距约3m;厚2.0m的老顶,极限跨距约5m;厚2.5m的老顶,极限跨距约7m。设计时,如果缺乏老顶极限跨距的资料,可参考上述数据。

5、第六类顶板及其控顶原则

第六类顶板,直接顶厚度小于2-3倍采高,上面是厚层难冒顶板。

对付厚层难冒顶板,如果仍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则必须用钻眼爆破或高压注水等方法松动碎裂2-3倍采高顶板(包括直接顶在内)。

三、控顶设计中的两点注意事项

1、控顶设计中有关复合顶板防推问题

不论上述那一类顶板,如果是复合顶板,煤层又有明显的倾角,则控顶设计时还需要用公式进行验算。

2、控顶设计中有关防漏问题

不论上述那一类顶板,控顶设计时还需要考虑防漏问题。原则上讲,当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顶板属完整顶板时,支护用带帽点柱即可;对中等稳定顶板,支护必须有顶梁;对软弱破碎顶板,支护的顶梁上必须加背板,甚至要背严。另外,为控制端面碎顶,需要在基本顶梁上加短顶梁,或用长钢梁对棚迈步支架等。

四、三个注意问题

为了搞好初采阶段的顶板控制,还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当老顶跨距达到预期的初次垮落步距或初次来压步距时,直接顶未垮落或老顶未来压,这时可采取增加切顶支柱的初撑力或切顶支柱工作阻力的办法,保证工作面继续推进。第二、沿切顶排切断直接顶与支撑老顶所需切顶支柱的线密度不必叠加,取两者中的大值即可。第三、为支撑冒落带老顶,切顶支柱的工作阻力可按其额定工作阻力的90%考虑。

参考文献:

刘宏学;息金波;;综放工作面周期来压期间液压支架压死现象分析[J];山西煤炭;2010年04期.

顶层设计论文第9篇

一、特色学校顶层设计的含义

顶层设计,英文为top-down,这一概念来自于“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现在,顶层设计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也各不相同。本文取纪大海先生对顶层设计的理解:“顶层设计就是自上而下,自高端至低端层层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具体讲,顶层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各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制定实施路径和策略。”[1]

按照纪大海先生的理解,顶层设计有四个主要特征[2]:一是顶层决定性。高端决定低端,顶层决定底层,核心理念与顶层目标是“顶层设计”之魂。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看重大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表述简明性。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在表述上要简洁明了。四是体用一体性。核心理念、顶层目标与子系统目标、路径、方法相一致,设计愿望与实际可行性相一致。

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特色学校不同于学校特色,前者是学校整体性和全局性特色,后者则是学校单项性和局部性特色。

结合顶层设计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对特色学校顶层设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特色学校顶层设计,就是一种从学校的特色理念以及由特色理念衍生的顶层目标出发,以全局的视角、运用系统的方法,自上而下,对影响学校特色理念与顶层目标实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制定正确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的设计。

二、特色学校进行顶层设计的策略

1.提炼学校特色办学理念

提炼学校特色办学理念,是特色学校建设顶层设计的起点和关键。办学理念即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是“学校成员对学校的基本认识、办学的理想追求及对教育本质把握的统一体,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自主构建起来的总体的办学指导思想”[3]。提炼特色办学理念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依据学校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1)立足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经验进行提炼

对于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而言,一种理想地提炼特色办学理念的方式是立足于学校自身,从自己的办学历史传统与经验中寻求“亮点”,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因为来源于实践的特色办学理念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现实的办学实践中,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不注意在自身的办学实践中、在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中去提炼和概括特色办学理念,而是习惯于到书本和文章中去抄有关词句作为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所提炼的特色理念往往“水土不服”,无法有效指导特色学校建设实践。

立足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经验提炼特色办学理念,可以从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掘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口号、实例,或者某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来进行提炼和概括。如重庆市复旦中学的“努力前程,成功成人”的特色办学理念,就是在自己的办学传统中提炼出来的。“努力前程”是孙中山对复旦学子的殷切希望。“努力前程”,既表明了重庆复旦中学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传统,也显示出重庆复旦中学的精神追求——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在不断的追求中实现“学生成功、教师成功、学校成功”。“成功成人”则是学校在“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工作中,面对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传统和现实出发,借鉴成功教育经验逐渐提炼出来的。

立足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经验提炼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是,要抓住学校文化传统或学校经验的“亮点”,保留形式,改造内容,形成既有传统品味,又有时代精神的新理念。

(2)借鉴先进的理论及他人成功的经验进行提炼

对于一些办学历史较短的新建学校而言,可借鉴先进的理论及他人成功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具体来讲,就是从先进的理论、模式、方法或者他人成功的经验中借鉴有价值的因素,结合学校实际,概括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现实中,许多中小学就是依据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多元智力理论,或者其他学校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成功经验,来提炼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的。以借鉴的方式提炼自身的特色办学理念,关键在于选准借鉴的东西,并结合实际予以消化,进而形成创新的理念。

(3)从基础教育带有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中进行提炼

在基础教育领域,会存在一些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寻求对这些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如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该理念实际上是从解决中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知识本位,过分重视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发展”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中,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的。以这种方式提出的特色办学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以这种理念为指导所形成的特色学校也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以这种方式提炼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在于所针对的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切实有效,从有效的解决方案中提炼出特色办学理念。

特色理念的提出要注意请专家指导和论证,需要广大师生反复讨论,这样提炼出来的特色办学理念才能够经得起理性、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同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确定顶层目标

确定顶层目标就是依据学校提炼出的特色办学理念,制定特色学校发展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顶层目标是学校各系统必须通力合作,保障实现的目标。在表述上,顶层目标可以与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一致,也可以不同。当顶层目标的表述与特色办学理念的表述不同时,要保障顶层目标是特色办学理念的延伸与拓展。如重庆市永川中学,其前身是成立于1900年的“达用学堂”,100多年来,该学校秉承了“达用学堂”的“明体达用”的办学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其内涵。该校特色建设的顶层目标是其“明体达用”办学理念的合逻辑的展开,即培养“明万物之体,达百工之用”的经世济用的人才,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该目标的实现来进行。经过10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校成为重庆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

3.确定各二级系统的目标

依据特色办学理念所制定的学校顶层目标,最终要通过学校各二级系统的通力合作加以落实。在落实学校顶层目标的过程中,学校的所有系统可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系统:一类是“落实系统”,即直接将顶层目标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具体化,并将具体化的目标作为本系统的工作目标的系统,如学校的教学工作系统、德育工作系统、课外校外活动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等,构成这类系统的主要是育人系统;另一类是“保障系统”,其功能不是具体化顶层目标,而是为顶层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这类系统包括学校的组织、人员、制度、物质、环境等系统。

在两类系统中,“落实系统”的各二级系统工作目标的制定最为关键。不同类型的特色学校,其顶层目标具体的表述可以各种各样,但所有学校顶层目标的设计,最终都要“落脚”于学生的素质发展上才有意义,毕竟学校是以培养人为使命的。顶层目标由于其高度抽象,最终要具体化为学校的各育人系统的工作目标,如教学工作目标、德育工作目标、课外校外活动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等,才能够最终被落实、被实现。这些系统目标的制定方法就是如何将学校的顶层目标在自己的领域进一步具体化。如前述的永川中学,在确立培养“明万物之体,达百工之用”的经世济用的人才的顶层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环境建设、德育、智育各系统的分目标。环境建设系统的工作目标是彰显“明体达用”,通过多种方式使“明体达用”深入人心,让学生看得懂、记得住、吃得透;德育系统的工作目标是推行“明德达行”,即达到使学生识是非大体,明德性之规范,得之于心,付之于行的目的;智育系统的工作目标是倡导“明智达用”,即达到使学生知自然之规律、知科学之法则,学以致用,以学济事的目的。

“保障系统”工作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各落实系统完成自身目标的实际需要。顶层目标要通过“落实系统”加以具体化,转化为各二级育人系统的工作目标。但各二级育人系统要实现自身的目标,需要人、财、物、制度、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系统的作用就是为这些系统实现自身目标提供所需的条件。如前述的永川中学,其顶层目标主要是通过环境建设、德育、智育三个落实系统来落实。三个系统依据顶层目标制定出了自身系统的工作目标,但三个系统要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必然会提出人、财、物、制度等各种条件方面的需要。满足这三个系统实现自身目标的各方面的需求,即该校保障系统的工作目标。因此,保障系统是为学校顶层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保障的系统,但这类系统目标的制定依据不是顶层目标,而是各二级育人系统实现顶层目标所需要的条件。

4.制定各二级系统的实施方案

无论是落实系统还是保障系统,在明确自身系统工作目标以后,就要制定落实本系统目标的完整的实施方案。各系统完整的实施方案,包括各系统的工作目标、组织机构、人员构成、人员分工、具体的工作思路与计划、条件保障等。

在制定二级系统的实施方案中,尤其要重视“落实系统”的实施方案。落实系统实施方案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本系统的工作目标能否达成,进而决定学校顶层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表明,特色学校往往在落实系统的实施方案中有特殊的举措。以永川中学为例,该校在实现环境建设系统、德育系统和智育系统等工作目标时,都采取了一些特殊的举措。环境建设为有效彰显“明体达用”的目标,学校不仅采用了校训、“三风”(教风、学风、校风)、育人目标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凸显其内涵;而且还利用“达用亭”、悬挂校友中“明体达用”的佼佼者画像等物质环境建设,使“明体达用”可知可感,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还通过建设各类“达用”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亲身实践,增强对“明体达用”的感性认识与体悟。德育系统为实现“明德达行”的目标,建构了“主体—活动—体验—发展”的德育工作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践行中巩固”。智育系统为实现“明智达用”的目标,一是建立了20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不仅让学生上课带耳听,还要学生动目、动口、动手、动脑;二是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分学科、分板块、分单元组织实践活动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体用兼备,知行合一”。

在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各系统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通力合作。分工,即各系统负责制定各自的落实方案和细则;合作,即各系统在制定落实方案和细则的过程中,要互通信息,尤其是“落实系统”与“保障系统”之间,要随时保持信息沟通,最终保障两大系统实施方案的有效匹配,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各二级系统的实施方案完成以后,应提交给学校汇总,形成整个特色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为保证顶层设计的质量,最好请相关专家及各系统人员一起进行科学论证和进一步完善。完善后的顶层设计方案,就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蓝图”,下一步就是学校各系统根据顶层设计的“蓝图”组织“施工”,有序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纪大海,杜萍.顶层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新视角.中国高等教育,201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