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1:46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第1篇

(一)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学要求》,通过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目标计划安排就业的指导课程,限制最低的课程时间。通过开始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就业,每个课程院校要结合具体情况,课程要有则重点,通过课程的开设,再制定出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完善教学模式

在课程中,要尽可能的凸显出教师和学生两方在课堂中的积极互动,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到有计划的去规划职业的最大意义,全面的认识职业的规划意见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开展要注意与实际结合。

(三)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情况看

课程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的课程因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就不能让这门课程像普通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学习。

二、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在就业指导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其课程的内容包含的不全面,不能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方向及规划,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和技巧。

(二)课程能让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只对毕业生,课程的体系不完整,能让比较单一,指导的重复性,而在教育引导上较少,忽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心里素质。

(三)相对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很多高职高专的教师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或者向外校应聘一些教师,他们即使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方法,但在就业指导上还是缺乏经验,这样会导致对学生的舞蹈的课程设置的不全面,课程的覆盖面狭窄,内容不够新颖。

三、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身就是面对以后的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其独有的性质就决定它不能像普通的学校那样一学科本位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国要重视就业的指导。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起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法,充分的利用学习和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半学半工模式。

按照社会的需求,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育方式进行开展,最大的优势是半工半学,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不断的提升,能更好的与实际结合。

(3)结合地域经济特点重点培养的模式。

将地方的经济和模式相结合,在专业的培养中更加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重心放在培养地方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为根据调整或设置专业。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内容单一,进行文理分科,高等学校也通过分科的方法,将各学科分成不同的专业。这种分科的教育,影响到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阻碍。所以,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适合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时的调整专业的结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制定新的方针,更好的适应产业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要重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让课程更好的适应当今的社会,具有现代化、理论化、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主要是分不同的层面,包括课程开发设计的层面、课程结构的设计层面、课程内容的设计层面和课程教学目的的设计层面等四大层面,更好的融入课堂。

(四)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的内容要和教学的方式保持一致,教学的方式应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要从事的岗位、社会的发展、所学到的技能,将教学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相连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除了让课程更加丰富,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边上班边学习。为上岗提前做好准备。

(五)改革教学评估标准。

高等学校的教育其本身就是为就业做准备,所以,重点要放在社会或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要必备的条件是教学评估的基本要求,根据职业的适应能力为基础,整合其他的素质,具体的考核标准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心里素质、人文底蕴。除了这些标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四、结束语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第2篇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学校要意识到这门课不仅仅是传授就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它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度过大学阶段,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要按照“全程性”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把这门课的建设与实施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其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加以规范化建设。

二、规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的建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是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它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该教研室的所属有不同划分,有的归到招生就业办公室,有的归到学生处,还有的归入德育教学部,其中划入招生就业办公室是比较常见和合理的一种归属方式。教研室担负着涉及课程教学在内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为就业指导课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进而能够加快课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从而奠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地位。1.构建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突出体现全程化和全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该课程应从新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蹴而就,忽视“过程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因此要以全程化的要求设置就业指导课,每个阶段的教授内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分学期、分重点地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展[2]。2.规范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质量。教学大纲是课程进行的主线,教材是课程进行的“剧本”。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在大纲的统一性或者教材自身内容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缺乏公认的标杆性和全局性的好教材,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选用一本教材作为主教材,再根据大纲选用几本辅助教材是普遍也是比较合理的现象。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适当地选用了非本校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类型和教师授课需要的教材。但无论是选用还是编写教材,都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原则,用一本有教育性、实用性、指导学习功能的好教材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顺利进行。3.健全课程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这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检查机制。一是要保证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规范学;二是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试卷考试,其他注重实践的内容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实践报告、课后访谈等形式考核。

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国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教师数量、队伍结构还是教师素质都需要加快建设。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处的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人工作在第一线,了解、熟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具体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这也是目前多数高校选择他们承担教学任务的理由。其次,这支队伍因为刚刚起步,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由于本课程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学、职业指导、科学测评等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再次,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三,要让教师走出去,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讲授模式。因为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任课老师要有计划地到校外进行调研参观,比如进行毕业生的跟踪、用人单位的回访和交流、市场需求调查、企业参观等。任课教师在调研参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使课上得生动、鲜活、有说服力,才能与社会接轨,避免口头说教,纸上谈兵,才能使课程的经验属性更加突出。第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还要靠教师自身多学习、多钻研,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自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基础,而这种提升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培训来完成。

四、改进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 “三位一体”模式 质量保障模式

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学校、院系、指导教师、即将毕业的学生,各有苦衷,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自身教学探索的基础上,我认为,实行低年级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模块、《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模块、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指导模块“三位一体”,以研究方法和理论类课程及《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为辅助手段,以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生论文评优为激励措施的质量保障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面临的尴尬局面。

一、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模块

课程论文是本科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跟该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学术小论文。文科学生的课程论文一般要求达到三千字即可。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学习的最终检验环节,而课程论文写作则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并进行初步研究的尝试阶段。注重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和质量要求,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缓解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诸多矛盾,而且可以使专业课的授课和作业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在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对课程论文的制度上的要求,高校教务部门虽然也注意对教师平时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要求,但不少是从数量上,甚至有的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次数来作为对教师教学考核的标准,结果是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忙于修改,学生的作业多数是抄来的,教师在没有充足时间的情况下无法一一查明,因此只能打分数写批语,反而让一部分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任课教师除了看抄来的作业写批语外,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更不用说搞专业研究了。试想一个无暇了解专业研究动态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撰写呢?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出台措施,规范课程论文的写作过程,提高写作质量,把课程论文质量作为平时教学检查的重要环节和评价指标来抓。

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应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术小论文撰写的系统训练,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要对课程论文写作进行规范要求,给予全程指导。在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思路清晰,注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同时也要循序渐进,从选题、资料查找、提纲草拟、初稿、修订稿的完成,任课教师都应该及时指导和批改,将书面批改与当面指导相结合,普遍辅导和重点辅导相结合,指导学生规范完成课程论文。尤其要注意课程论文选题的指导和修改,考虑将来毕业论文选题的需要,力争部分优秀的课程论文选题和前期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题目或拓展为毕业论文的题目,这样前期的资料搜集整理和其他工作都可以成为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有效缓解毕业论文准备时间不足的矛盾。从黄山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班古代文学课程的试验情况来看,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不少学生的课程论文题目经过扩充和调整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题目,这样论文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前期准备也就完成了大部分,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质

量,在格式的规范化、论文撰写深度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模块

以上我们提到了在大学低年级进行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是必要的,但任课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给予指导,有时候难免顾此失彼。为了弥补学生在课程论文写作中对学术论文写作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不足,让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达到要求,提高质量,还需要专门系统的学术论文写作辅导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高年级学生会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论文选题原则、前期资料搜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提纲的草拟、结构的安排、初稿的撰写、论文的修改等环节和技巧有全面学习和系统训练。《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任课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这样才能让该课程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指导训练作用。为了让该门课程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伴随课程进度,在课程论文选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拟选题及整个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模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否则,在没有确定选题的情况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不够深入细致,上课效果也不会理想。

以黄山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专升本班的学生为例,《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每周3课时,基本上采取2∶1的授课模式,即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讲授占2课时,实践应用占1课时,就是针对毕业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随进度进行训练。当然,这一环节的完成也需要院系和其他专业课任课教师的配合,因《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只是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其他专业方向的选题在经过初选后还需要提交给各专业教师复审和修改,以保证学生论文题目的学术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院系统筹协调各专业教师的工作,讲明拟选题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全体指导教师的重视,保证拟选题阶段的目标顺利完成。通过这一轮的选题,在课程论文选题的基础上,应该让至少80%的学生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完成前期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形成基本的观点和思路,对论文初稿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另外,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不但可以使本门课程的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强的针对性,而且可以让《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辅助课程变得更加实用,可以根据所学的文献检索知识对课程论文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文学批评知识展开研究,这样也无形中提高了辅助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当然,前两个环节是为了缓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矛盾和压力而服务的,接下来我们谈在“三位一体”模式中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指导模块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是多数高校都比较注意的关键环节,在“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模式中,应该将毕业论文选题时间适当提前至大四上学期,最好与《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同步进行。但如果仅仅在这一阶段对教师和学生加强要求,而没有前两个阶段的配合,那么最终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这一环节,我们除了一般的制度和职责要求外,还需要有一些额外的配套措施。

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选题和材料准备,在第三阶段如果还有20%左右的学生论文没有确定或者不符合要求的话,院系和指导教师需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指导学生完成最后的选题。一般采取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自我选题,那么院系还应该提供部分题目供学生参考,以保证全体学生的选题质量达到要求,避免因选题不合适而影响最终论文写作的情况发生。当然,教师提供参考选题只是最后的补充环节,而不应是多数学生的首选方式,如果前两个环节准备充分,就应该逐步取消教师提供参考选题,学生被动选择的环节。这样,经过课程论文选题、《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拟选题、毕业论文教师提供选题和修正选题三次筛选之后,学生的选题质量必然会最大程度地得到保障,从而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院系层面,在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过程中,要保证任课教师的前期劳动和学生的意愿得到尊重,在兼顾平衡的前提下尽量实现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改变过去随机指派的行政命令式的分配指导教师的方法。在毕业学生指导教师的分配上,应该考虑课程论文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论文拟选题阶段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前期劳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毕业论文题目,应该由原指导教师指导,第三阶段论文选题也要保证谁提供选题谁指导学生的原则,否则不但打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因为每个教师的研究专长不同,若更换指导教师,最终论文的质量就可能达不到最佳效果。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不但要有严格的程序规范要求,而且要实行奖惩制度,对优秀的毕业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对毕业论文撰写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修改,重新答辩,否则扣发学士学位甚至取消其获得学士学位的资格。对于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也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其指导毕业论文的资格。只有将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绩效挂钩,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

“三位一体”模式对于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具有可操作的实际意义,可以有效缓解毕业论文写作和学生就业实习之间的矛盾冲突。经过第三个阶段的执行之后,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材料和提纲等完成过程得到分解,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保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经过多次修改确实有创新的论文投稿到相关的学术刊物,争取能够将成果发表。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第4篇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第5篇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第6篇

关键词:工科;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17-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事实表明,如今工科大学毕业生难就业,与当前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就业需求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工科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应主动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融入到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全程专业指导, 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随着高校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源质量的提高,工科学生固有的选择一份技术性工作从事一辈子的思想不断被分化,越来越多的工科学生在择业以及就业后的职业发展上有新的期望,职业生涯规划所强调的“生涯教育”就是将人的一生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其本身是具有发展性的,强调的是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形势和需求进行终身学习。就业指导的重点应该由目前的就业安置和提高就业信息,转变为注重“生涯辅导”和就业辅助。就业指导人员的指导理念由长久的就业工作经验,上升到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指导对象由只侧重毕业生转变为包含所有年级在校学生,指导观念也从一生只能择业决定一次,延伸到不断做出满足自身成长需求的决定。

二、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现状

主要是由学校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提供系列就业咨询和职业规划等相关指导。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和专业人员落实学生就业能力的训练。针对一些专门的学科课程之外的活动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加以短时间的训练,更注重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4年的课程群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动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融入到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在课内外呈现工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课程设置的模式:注重文化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结合

课程设置有三种模式:学科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学科中心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向下一代传递人类千百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其精华需要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学习者中心模式,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设置课程;问题中心模式,是指把重点放在现实中个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问题上的课程设置。这三种课程设置的模式分别体现了三种价值取向:第一种取向重知识,第二种取向重学生的动机与需要,第三种取向重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高校课程设置近年注意了以上三种模式的平衡关系,即普遍重视学生基本知识(文化基础)的教养,又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的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笔者单位的策略是:一是开设基础性的通识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宽广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通才。基础性通识课程是学生从事未来职业的知识平台,加强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拥有宽广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知识素养,凸显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入学前两年,必须用跨学科选课的方式完成基础核心课程的学习。在后两年,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进入比较精专的领域。二是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强调课程内容的研究性、理论性、结构性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特别是更新了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的内容,并增加了学时数。学院重视学生的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重点: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转化能力。笔者单位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了一套以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定专业方向和择业目标为核心的完整的就业理论指导体系。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职业指导、思想指导、咨询指导、信息指导、技术指导等内容。其中职业指导是重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从业要求等。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个性心理品质与职业适应程度判定等。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教育的课程,它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具有全程化、全员化的特点。就全程化而言,在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为学生提供接触就业思想的机会,引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始终。就全员化而言,就业部门的服务内容不但面向就业和创业,还面向升学、临时就业、志愿服务等其他需求,兼顾各个需求主体的利益。就业指导中心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和管理的专门机构,它使用专业的职业辅导技术和工具,开设专业的课程,帮助学生学会一些探索理论和寻求职业机会的研究方法。

(三)课程实施:将就业能力提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的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工作情境、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上为学生提供培养组织、领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机会,让学生更切实地感受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一是开设创业性的教育课程。以专注创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作为学校的策略中心和竞争优势。二是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模式。通过有目的的案例设计,激发学生讨论辩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既可掌握知识,又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课堂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三是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企业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工作项目来传授团队技能,推广和普及用人单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管理者参与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包含开发个人素质和技能,授课从过去注重于传授课本知识及其与具体职业的联系转变到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测评方式,使高校课程建设与行业发展相匹配,还可以通过联系企业组织学生参加工作。教师把企业的真实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课程设计或实验,提升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启示,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模式

一是《就业指导课》的知识内容可划分为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三块。即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实用知识的针对性。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基础知识的系统性,还要重视实用知识的针对性,使该课程的特征能得到协调发展。在大三的上学期主要讲解理论知识,突出课程指导的科学性, 夯实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理论基础;大三下学期讲解基础知识, 突出课程指导的系统性,让大学生明晰课程的主要内容,了解职业与就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大四上学期讲解实用知识,突出课程指导的针对性,为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提供现实参考和指导;“实践导向”是指在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这三板块中, 要突出实践的主导作用,兼顾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发展。

二是分块设置内容,重点突出,彰显课程的区分度。《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目标设置必须根据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需求有区别的分类设置,突出重点。课程设置分三期完成,在大三上下阶段主要是打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就业和职业方面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法律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常识,帮助学生在大三的分水岭阶段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大四上学期就是实战的阶段,这阶段主要给大学生指导些实用的东西,包括对自己专业内就业市场行情的分析,未来专业领域内的发展前景,简历制作,职场礼仪和自我营销等知识,为大学生找到份理想而又务实的工作作出有价值的指导。这种模式按就业知识的不同性征分段推进,重点突出,个性彰显。

三是调整课程导向,注重实践,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就业指导课》的价值根本还在于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上的引导,引导效果的发挥离不开鲜活的就业实践的检验。为此,《就业指导课》一方面要强化课程的理论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还要突显课程的实践指导价值。因此,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设置就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应用性。因为就业市场和职场瞬息万变, 大学生如何取胜于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如何在多样和多向选择中做出正确的抉择,如何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都需要立足实际,把握全局,运筹帷幄。“三性分层,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秉持实践性应是就业指导课的本质属性,在大四半年专设实践板块,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市场分析、行业选择,对学生进行职场礼仪和自我营销能力培训,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四是推行“校、生、企合作、三方联动”的课程学习模式

“校、生、企合作,三方联动”的课程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与教、教与习、学与习、校与企的多赢结合。

第一,生企合作,互助学习,增强课程学习的情境性。“生企合作”即学生走出去与企业员工走进来两种方式相结合。学生走近企业员工身边,聆听他们在职场中的真实故事, 观摩职场上的鲜活场景,切实感受职场与课堂的不同。企业员工走进课堂,把职场上的要求与细节讲解给学生,手把手对学生进行岗前指导,将学与教、学与习相结合,彰显课程的实践导向。

第二,校企合作,共建平台,调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校企合作”主要是指高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就业指导合作。该合作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宗旨,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事业单位为基地,全面打造多方联动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和就业指导平台。实现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生兴趣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就业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和就业指导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提高学习和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就业指导课教育质量的目标。

第三,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性。评价方式,主要是指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通过学生与员工的学工结合,高校与企业的交相互动,基础理论课堂与教学实践课堂的对接配合等途径,多元整合,综合测评课程学习的效果。这一评价方式不仅能做到理论提升与实践运用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多维评价及全程性评价。

总之,工科院校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理论研究,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团队,结合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兼顾专业特色,分模块尝试进行教学,有利于有效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廖可佳.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专业教育体系改革初探—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4).

[2] 黄杰渝.西部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4).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第7篇

关键词:预就业 毕业论文 学习指导模式

一、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问题提出及其意义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因此,如何进行预就业毕业生的学习指导,在教学改革中必将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1、预就业毕业生的定义

所谓“预就业”就是毕业生提前开始用人单位的“试用期”,即毕业生在毕业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离开学校到社会用人单位定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加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缩短择业的周期。目前,我国高等职校高职班的学生,普遍采用“4+1”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后最后一年就进入了预就业分配。

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在校阶段,一个是办了离校手续步入岗位。

2、以往离校前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状况

我校预就业一般在学生毕业前一年三月份开始,到下一年的六月份结束,有的学生很快找到工作办离校手续,有的学生则直到五月份才有工作离开学校,在这期间学生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比较混乱、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毕业班学生的在校人数常常处在一种动态的状况,对学生而言,这阶段找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工作应聘、面试等原因,学生请假很是频繁。以往老师是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只要还有一位学生在班级,一直坚持上到最后一节课。其实,学生在这阶段的心理更多考虑的是找工作,学习的主动性上明显受影响,上课无法保持一种正常的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很差。

3、预就业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的学习指导状况

预就业毕业生办了离校手续后,步入工作岗位,这时预就业毕业生实际上是双重身份,一方面学生走上社会后,到了用人单位就是一名准职工,各方面都要以正式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接受实习单位的考核,最终实现直接就业。另一方面,预就业学生无论在校还是离校,其实仍是一名学生,只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门社会实践课程。而传统的预就业毕业班学习指导往往采用比较单一教学模式,到了第二个阶段,学生一旦办了离校手续离开学校后,学校任课老师对预就业毕业生的专业课程的指导,就完全中断,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实际已经忽略了预就业毕业生是双重身份。通过对以往预就业毕业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看到了预就业毕业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坚持预就业毕业生“学习、就业”两不误的原则下,寻找一种灵活、合理的教学指导方式。

二、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的实践性探索

通过实践研究,对07级的预就业班做了一次大胆尝试,以写作毕业论文形式为贯穿,寻找一种灵活的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预就业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等,也缩短了预就业的岗位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水平, 为我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摸索了一条新路子。

1、预就业毕业生总体学习指导模式

2、毕业设计的指导书的制定

当我们确定预就业毕业生总体学习指导模式后,我们制定了毕业设计的指导书的。《预就业设计的指导书》主要包括文选选题、寻找资料、阅读资料、确定标题、写作提纲的拟订、论文正文的撰写、得出结论、论文写作中应该避免的有关问题、论文写作的事务性工作等几个方面。

论文选题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共有五个课程方向供选择,分别是《机电商品学》、《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电梯》、《电机》、《机电维修》。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门课程作为论文选题的方向。每门课程由相关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并提供个各课程的参考课题,一般应该在指导老师提供的选题范围内选定,如学生本人对所提供的题目之外的题目有特别兴趣和研究,也可以在专业相关范围内自选题目。学生选题时,在首先应该考虑题目意义的同时,要根据本人的兴趣、基础和条件,选择恰当的题目。

在收集资料我们重点向学生介绍资料的来源,专著、论文、权威机关颁布的数据等等,都可以成为你的论据,图书馆、书店、或者在网上搜寻,甚至可以去做一些实地调查研究。要注意的是,在收集资料时,一定要记载资料出处,避免你以后为了加引注再去找出处,那样会很麻烦。另外,告诫学生对于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全面浏览。

当自己成熟的观点形成之后,就可以确定非常确定的论文标题。论文标题要求直接、醒目、简明扼要。接着是写作提纲的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的拟订实际上是在谋求文章的布局和思路。所以总体上要注意:构思要围绕着主题展开,论文布局要力求结构完整统一。

论文正文的写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过程。要求学生这一部分的写作要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个要求,一般会将正文分成几个部分来论述几个分论点。一般一个部分应该有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下面还应该有一些自然段,有层次感。最后是结论,结论应该是整篇文章的结局,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者某一个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体现作者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从全篇论文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心得学术新观念、总见解。

3、毕业设计计划书的制定

针对07级预就业毕业生,我们制作了毕业设计流程:

4、利用网络QQ、电子邮件学习指导

到五月底,07级预就业学生全部离校,我们要求学生建立QQ群,每个专业课老师用自己的QQ号加入学生的群内,和学生保持联系,继续跟踪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在第一批07级预就业毕业生的学习指导过程中,通过边教学边反思,逐步累积了素材,理清了教学思路,总结了学习指导的模式,反思了优势劣势,在本学期检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调整。

三、实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学生在校内已经选择了课题,但步入工作岗位后,专业不对口,这种情况下学习指导缺乏专业针对性,预就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工作更换频繁、流动性较大,使得后期学习指导仍存在较大的不便,希望学生定期返校就存在较大困难。

四、今后的设想

通过近一阶段的工作,现《毕业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计划书》制订进一步得到完善。各专业课程老师,还在一起相互交流经验,互换心得,学习、分享相关知识、理论与实践。咨询一些学校老教师及系部领导的意见,收集预就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预就业毕业班培养模式。

在今后的工作,我们将课题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继续预就业毕业班的学习指导,还要将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大范围的推广到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董黎刚.高校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第8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 实施现状 对策研究 大学生

课 题: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研究项目“基于WSR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阶段成果。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组通过发放问卷,针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情况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801份,收回有效问卷7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01%。结果表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偏低;认为授课方式单一,比较喜欢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感觉授课内容枯燥,比较喜欢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总数的57,34%,女性占总数的42.66%;调查对象中,理工类学生占38.68%,农学类学生占的32.1%,其余专业的学生占29.22%。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1.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

729名被调查者中对课程非常满意的占6.58%,满意的占51.3%,感觉一般的占36.22%,不满意的占5.9%。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课程比较满意,说明A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6.22%的学生对课程感觉一般,说明就业指导课程还需要进行比较大的改进。

2.学生对授课形式的评价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形式调查分为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教学班级的大小、合作授课与否等几个方面。在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方面,65.16%的学生赞成校内外教师共同授课,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使之更加接地气。在教学班级的大小方面,42.11%的学生希望采用小班教学,说明小班教学更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合作授课与否方面,喜欢合作授课的学生占67.35%,说明学生倾向于授课教师之间合作上课,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3.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评价

(1)本次对就业指导课程常见的8个专题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素质和能力拓展、求职技能两个专题,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并且比较喜欢,说明这两个专题对学生就业比较实用,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2)对实践教学环节,62.28%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认为没必要的学生占20.71%,感觉无所谓的学生占17.01%。这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的体系中的重要性。

4.学生对课程安排的评价

近60%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比较合适,大一、大二时对就业问题还比较陌生,大四由于忙于实习、毕业答辩及找工作,时间上不太充裕且过于靠后。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课程性质方面,目前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部分高校还没有将其设为必修课,仍然以选修课、公选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方面,就业指导课授课形式大都是讲解式、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和互动较少,上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教与学脱节。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在于学习多少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讲解式教学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授课规模方面,由于受到学分、学时的限制,再加上高校教室资源的缺乏,很多高校还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大班教学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专题可以适用,但是对需要互动、交流的专题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样就出现了教师讲得情绪激昂,学生却自己玩得兴起。

2 .授课内容不够丰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根据时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实践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短、研究人员较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较少,再加上授课教师多是从事学生就业具体工作的教师,因此,授课内容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授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求职的个性化需求。

3.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大四学年才安排就业指导课程,这个时候学生一般都把精力放在毕业实习、撰写论文及毕业求职等方面,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就业指导课程,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指导课课时有限,授课教师只能把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知识和专题走马观花地给学生过一遍,很难通过设计精巧的案例和实践将相关知识展示出来。

4.授课师资来源有限

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比较喜欢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求职,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课更加接地气,学生才能用得上。但是,高校采用更多的是安排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或者学院里对就业指导课程感兴趣的教师进行教学,很少能做到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事业人力资源经理共同备课、联合上课。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对策

1.外引内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整合资源,把校内外专家、教师、学者、企业高管、政府人员等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整合起来,纳入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一问题就成了首要解决的大事。高校以学校就业指导专门机构牵头,教务处、校友会及各学院通力配合,利用校内外优秀资源,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当然,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将其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教师集中培训、校外专家就业沙龙等方式快速而有效地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

2.注重实践,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仅有理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够且不实用的。因此,要根据就业指导课程本身的性质,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中梳理与归纳,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实战演练、现身说法等实践形式,建立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经过教师内部讨论审核、学生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征求意见等方式,反复地修正,最后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性强、实用效果好的课程体系。

3.寓教于乐,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实战性较强,但毕竟是一门课程,需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学生才能喜欢、才能在具体的求职过程中加以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显然已不再适用,再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的特性,要寓教于乐,采用各种互动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方式来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知识。

五、小结

本文在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以及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专;医学类;就业指导课;教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不断扩招,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一方面来自就业岗位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的知识业务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自我期望值过高等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因素之一;同时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较大的偏差,求职推荐的技能技巧弱,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普遍眼高手低,在就业竞争中,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学生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大学生在毕业前认识就业现状、学习就业政策法规、学习求职与面试技能技巧和创业等相关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反映了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或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实效性和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下面,笔者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教改的背景和意义,开展教改的必要性、工作思路及预期收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国内外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业指导开始走进中国当代高校。1995年国家教委通知,要求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2002年教育部再次重申各高校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个别省份提出把就业指导课列入高校学生必修课。就业指导在高校迅速发展。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对含“就业指导”为题名、时间从1979年至2012年的论文进行检索,共有相关文章4655篇。通过对这些论文的浏览分析发现就业指导的研究增长迅速,特别是在最近十几年。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平台与新技术应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研究、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及全程化与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等问题进行开展。其中就业指导课程研究论文有369篇主要集中研究就业指导课程性质、地位、作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效果评估、现状与对策、教学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如何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这些研究中涉及医学类具体专业的就业指导的论文很少且针对性不强。

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开展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高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教师等。

开展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团体合作能力,进而增强就业指导的教学研究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帮助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断积累知识经验,打下坚实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择业观,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教改建立严谨的理论体系,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大学生就业实践。提高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在以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本课程自身特点进行创新,特别是实践性教学上。

三、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具体研究内容或对象

1.研究内容包含学科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讲授方式、教学环节研究。

2.研究还包含:(1)根据各专业的侧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2)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指导方式。(3)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素质、实现“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就业指导课程。

3.研究的对象是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

四、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1.以市场相结合转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革创新高职高专就业指导教学模式,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拟和案例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创新,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2.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来促进我校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自身情况,向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3.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使学生了解职业成功的因素,积极掌握所需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学会收集、管理和使用就业信息,作出职业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提高实效性。

五、开展此项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特色和创新点

1.特色。改变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积极性、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并提高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

2.创新点。分年级指导,大一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大二职业素质和通用能力的培养;大三创业意识及精神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创业指导。

综上所述,以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为授课对象,本着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为教学改革目的,通过教学改革,研究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方式、教学环节等,重新设计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和讲义。教改后,把教学授课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为六个模块: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择业心理调试、就业准备与求职技巧、笔试和面试技巧、初涉职场和适应社会、大学生创业。研究还包含: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设计授课时讲授内容和案例选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让教改后的就业指导课程切实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服务,让其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法规,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断积累知识经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就业市场和面试相关内容等,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就业竞争力、应聘成功率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起到真正的实效,能切实为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任志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