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3:13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第1篇

培优扶困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数学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措施,它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又不是上课的继续和简单的重复;培优就是对学有余力的、学习成绩比较突出或有数学天赋和潜质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辅导和培训,使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加优秀、专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扶困就是对学习数学有困难且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偏差或个人身心、品德、行为较差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较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通过培优扶困,我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培养有数学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同时通过培优扶困,我还从多种渠道获得了各类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反馈教育和教学中优势与不足,并及时不断地加以改进、不断地提高,这对于自身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副很好的催化剂。

2.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培优扶困工作的剂

数学教学工作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比较复杂的工作。虽然它与相邻学科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数学教学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和理论体系。因此,开学初,我根据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数学成绩及思想表现情况,精心选择确定好培优扶困的对象,并制定出具体的培优扶困计划和措施。

我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方面的培扶教育,我十分注重与学生交朋友,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洞察学生的生理、心理,尤其是思想上的变化及波动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抑制了学生思想上的一些不良观念;让他们从内心中感觉到老师一直像自己的亲生父母在一样关心和爱护着他们,从而从心理上接受、信任和佩服我,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学好各门文化科学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们谈心,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有进步就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和鞭策,尽可能地让他们在集体活动(如班会、义务劳动、校运会等等)中大显身手,充分表现自己,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让他们在同学之间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同时我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困生、做好学情分析,对学困的不同原因,采取多样的转化策略,协助他们共同分析、查找落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再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把比较差的功课补上去,并认真做好课后的思想沟通及跟踪辅导工作;鼓励他们鼓起勇气,笑着面对人生,找准人生的目标,实践表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做好培优扶困工作起着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勇气和力量。

3.将培优扶困渗透于课外辅导及作业批改之中

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异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在课外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的放矢,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个别辅导,强化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课外作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寻求最佳解题途径,偿试写出解题心得体会;对于数学有特长的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指导他们多看课外书籍,多答辩一些竞赛题,以拓广他们的知识视野。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第2篇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探寻自然界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并发现科学探究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开始科学探究,因为好奇心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爱活动的心理特点,认真努力寻找科学探究的切入点,积极创造科学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为主动地参与,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为主动地参与,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明确科学探索的目标,实实在在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笔者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课堂教学中,探究如何发现光的折射规律的教学中,寻找并发现了很好的切入点,把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作为这个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回顾光反射定律的内容,再与演示的光的折射定律现象相结合,让同学们对比、猜想一下,光的折射将会是什么规律,光的折射可能会遵循什么?同学们都很动脑筋,也都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光的折射是否遵循我们猜想的规律呢?找到了这样的切入点,同学们都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之中。利用现有器材开始探究,对于探究的意图非常明确,而且在探究之中,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现象,同学们归纳的结论也准确完整。通过这个探究实验,笔者发现首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找到好的切入点,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探究并合作进行探究,从而能主动地构建知识,培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引导并激励科学探究的进程,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课程培养目标之一就是: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重要的,而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通过激励、铺垫,使学生具有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这样才能通过科学探究来发现规律,得出正确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基础,增长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探究中,对于实验中如何捕捉实像、观察实像,这本身就是实验探究的难点。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对实验进程进行引导,实像怎么去寻找,如何才能得到最清晰的像,学生在动手探究中不太注重物距与像距的比较并记录。笔者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针对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必要时激励学生敢想、敢做,正确的给予肯定。学生认识到要完整地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像,而且要观察像的大小、倒正,尤其还要比较像距、物距。有这一层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探究更增加了信心,从这一点上更是激励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实验。随着实验探究的进行,探究的难点出现了,如何观察虚像?虚像是光屏接受不到的,这个时候笔者又因势利导,让学生回顾在平面镜成像、观察水中的鱼时,形成的像又是如何观察的,同学们思考并找出虚像,既然在光屏不能得到,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笔者引导学生,把凸透匀当平面镜,把蜡烛火焰当游鱼看待,学生终于明白,虚像观察时需要逆着射出光线的方向去观察,才能发现它,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于是同学们在笔者的引导下相互合作,都观察到了虚像。可以说,这个科学探究,在笔者的不断引导并激励下,同学们都完成了这个实验,探究的规律都很全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提高。三、完善并促进科学探究中的交流与评价,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益,升华科学探究的成果

在新教材中,新课程教学中都十分强调科学探究中的交流与评价。学生无论在进行中还是完成科学探究得出结论之后,一定要完善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有共同感悟与思考,对探究的结果再深化认识,对探究深入的学生可以拓展和延伸,在讨论和交流中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效地补充,这不仅对学生起到了启发和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有力地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发现问题取长补短。可以说,合作交流、自我评价更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彼此的互动中触发新顿悟和灵感,让讨论更加精彩纷呈,让科学探究的成果更加辉煌。

笔者在科学探究之余,和同学们平等交流,有时共同商讨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探究方法。笔者经常提供一定的目的问题、情景、资料、信息等,有利于学生争议、交流,学生中大都可以对每一个科学探究写出一定程度的探究报告,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识。在合作中,学生既能坚持原则又能互相尊重,吸收他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丰富自己的结论,都具有团队精神。这样大大提高了科学探究的效益,升华了科学探究成果。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坚持以上的做法,认真积累,形成了一点教学经验,由于水平有限,总结得不够具体全面,敬请批评指正。但笔者深刻认识到: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成为探究型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魏日升,张宪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物理教学探究式初探

引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物理课程改革中去。

正文:

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理论上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教学方式。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因素。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可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这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内容。

三、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成为现代研究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反思,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

对学生要信任,遇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四、教材的编写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初中物理作为物理的入门,在编写上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强调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五、本着探究式教学的想法,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在备课上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地信息、完整地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沿着探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易接受的事物开始,使他们达到乐于参与的程度。现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处在形式运演初级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的支持。因为(1)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应以学生能习得正确的态度为重要目标。(2)探究之初以实验为中心,探究目标要切近,要与思维起点构成上下位关系,对于探究途中的思维断层应及时补充后续实验或用对话的形式予以调控,不断训练学生由“接受”“反应”向乐于“参与”的心理过渡。

(三)初中的探究式教学还要为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教学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式教学为主,为后续跨学科的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索式教学的内容。

六、探究式教学的结构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讨论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分析得结论应用反思

下面以“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为例介绍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可从生产、生活等现象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敏感和丰富的联想与假设,来自于不同的观点的撞击和争辩。好的情景创设能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里的猜想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的,而不是凭空猜想。但教师也不要追求严密的逻辑性,要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本节课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观察家庭电路的连接及工作情况,提出问题:如保险丝断了那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进行猜想:短路、总功率过大、电源电压过大等,然后让学生说出理由。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提出总体思路,设计总体方案,再对每个局部进行微观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组合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利时机。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把思维过程暴露出来,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也可以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指向,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万不能包办代替,注意方案设计不仅仅为解决问题,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时方案可能并不完善,可留给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修正、完善。开始时可提示从而降低难度。

如本节课设计方案时,可先提示如下:在设计“短路”造成电流过大的实验中,最好给哪个元件短路?用什么来观察电流过大?应选用那些器材、规格怎样?然后分组讨论,选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图如下:

图1图2

对于显示电流的大小,有的学生还坚持用量程大的电流表而不用保险丝,对此,可让学生根据电流表的特性及电路的连接情况分析,排除只用电流表的想法从而确定和统一实验方案。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方案出来后,让学生分组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或不完善,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修改,同时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作风,一丝不苟、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科学修养。下面就是本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让学生讨论归纳步骤,然后让学生按总结的步骤去操作。由于是初次尝试探究法,学生对此还不大熟悉,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可给以下提示:与什么情况相比电流过大?学生再讨论总结出如下步骤:(1)连好如图1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2)断开开关给灯泡短路,如图2,闭合开关,再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3)分析现象并得出结论。步骤归纳后,学生就可以直接去操作。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渗透科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汲取别人的思想。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提示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及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统一思想。

如本实验中如何判断保险丝是否断开可讨论:图1现象:灯亮,保险丝无现象。图2现象:灯亮,保险丝瞬间发出亮光。对比两现象得结论:短路可以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对此,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保险丝瞬间发光灯不亮,能确定是保险丝断了吗?学生讨论后要更换保险丝试试,经实验后才能确定保险丝是否断了。实验后确定结论是正确的。

同理,在研究“总功率过大”“电压增大”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也采取了如上探究过程。

5.反思应用

反思探究过程,梳理思维线索,可使学生认识深刻、理性。更重要的是反思总结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总结探究过程的困惑与喜悦。在应用中巩固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知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本节课中研究后两因素也可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可让学生反思后在课下自己完成。

七、探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探究式教学在教学领域提倡已久,但在我们农村中学真正实施也还不久。平时我在教中多多少少也进行过探索式教学,但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还并不了解。通过这次深入的探究总算对它有所了解,但还并不完整,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完善。特别是其中的某些步骤我觉得还不够完美,如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怎样才做到简练和恰到好处,还有在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及学生通过现象能容易得出结论,这三方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这一点需要不断的去摸索和总结。

结论:虽然对探究式教学初次研究,但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少它把我引向了教学的改革之路,使自己勇于改革、敢于探索,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感谢那些在我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第4篇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5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H2,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第5篇

一是准备不足。大部分新时期初中科学教师都没有重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个教学环节,忽视了实验课前的准备,没有进行仔细备课。

二是课堂纪律没有保障。分组实验课有着独有的课堂特性,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课堂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的,尽管在分组实验中有一定的纪律条款进行适当的约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分组实验课比常规课堂教学难度更大,而教师本身对于分组实验课堂的纪律要求又比较宽松,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知的情况,像实验成功或失败带来的喜悦感和失落感等等不同的情绪的爆发对课堂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学生分组实验课往往是在一个吵吵闹闹的环境中完成的,很少能看到平静的实验环境,这样自然很难达到分组实验的预期目标。例如: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学生刚进实验室还没有坐下,就拿起显微镜,一会转目镜,一会转物镜,一会有拿起玻片标本看,由于不规范的操作,一不小心则损坏显微镜或摔碎玻片,使整个实验无法正常进行。据跟踪调查和提问,发现有近30%的学生回答不出刚才所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步骤怎样?出现了哪些异常现象等问题。如洋葱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程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相当多的学生答不出或答非所问,更谈不上去分析“上表皮还是下表皮细胞”等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的实验只能算是走过场,无大的收获。

三是分组实验开出率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开出率不够高。在实验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验证,因此就出现多了验证性实验而少了探究性实验,多了教师演示实验而少了学生分组实验。

四是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低下。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往往先由教师演示,学生“看热闹”后,再去实验室“照方抓药”地做实验,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动手不动脑,很多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未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大大影响了分组实验教学价值的发挥。

五是盲目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准备”是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实验前,指导学生做好相关知识整理与复习,组织学生开展实验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克服对实验的畏惧感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准备”既有知识上的准备,还有心理上的情感辅导。通过准备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实验有所把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处于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因此,它是科学分组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很多实验时,学生往往没有预习,进入实验室后一无所知无从下手,要么坐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模仿同学,要么看着实验报告“照方抓药”,边看边做。结果就导致了顾此失彼,不但不能实现实验目的,反而损坏了实验仪器,制造了实验事故。

那么,如何在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学生的分组实验,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呢?

二、提高分组实验教学质量的对策

只有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新时期初中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目标。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分组实验教学的质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加强。

(一)改变观念

分组实验课程必然和理论教学课程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科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它们都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两者需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初中科学教师要改变观念,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分组实验课程,多进行分组实验的分析、研究、设计和反思,多进行在同一备课组间的关于分组实验的讨论与交流,另外对于分组实验设计或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还要多寻求校外老师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多给他们提供部分自主探究,完全自主探究的分组实验,让他们更多的利用实验小组的集体力量而不是依靠老师的指导来完成实验。

(二)充分准备

1.做好内容的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往往与教材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或是对定理原理的验证;或是对某一规律的探究;或是对定理原理的运用等。所以,从内容上看,决不能把学生分组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人为割裂。认真备课,不仅要备实验内容也要备教材理论,要备二者的联系。只有把二者充分结合,才能充分去理解和完成教材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要求。

2.明确目的

实验的前一天组织学生预习《实验实习册》中的有关内容,并布置自编的实验预习题,当天完成,经教师批改后,第二天一早发还到学生手中,并令各实验小组长帮助有关同学进行纠正。如在《伏安法测导体的电阻》的分组实验中,设计下列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规格怎样?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什么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放在什么位置上?根据你连接的电路图,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移到哪一端?为了提高实验精确度,减小实验误差,该实验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通过对测定导体电阻的实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程序性问题和开放型的讨论回答,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而且还掌握了测定导体电阻的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

课上检查预习情况,采用恰当手段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采用抽查提问的方式回顾重要实验操作内容及步骤。回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养成课前充分预习的习惯。实验操作的示范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未学过的操作由教师自己示范,已学过的重要操作改由学生示范,并对示范结果由教师或同学给予点评及时反馈。这样做的依据是麦卡拉与凯尔德的一个研究发现:对于新手,观察专家完美无缺的示范,其效果不如观察同类伙伴的示范并得到执行结果的效果好。这样一来,学生们会在课前思考操作的步骤与准确性,课堂上其关注程度也会大大增加。

3.做好器材准备

实验必然要关系到实验器材,而实验器材是否完整就关系到是否能顺利完成实验目标。因此,教师要多了解实验内容,掌握相关实验器材的情况,不断与实验员联系交流,通过配备或自制分组实验用具来不断更新实验器材。下面列举几个实验室值得准备的实验用具及其使用方法:1、收集几十个带橡皮塞的废葡萄糖瓶,可用于研究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将瓶子用沸水预热后迅速装入半瓶沸水,盖紧盖子后把瓶子倒立过来,再向瓶底浇冷水,水会重新沸腾起来。注意:①学生要带一副防烫伤的手套来做②冬天时要浇温水,以防瓶子破裂。2、收集带盖的密封性好的空矿泉水瓶,可用来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瓶内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马上拧紧瓶塞,稍加振荡就看到瓶子被严重压扁了。3、准备500mL左右的小食品袋,用于做氢气爆炸实验:袋内充入空气,使它完全鼓起来,再插入导管并压出一半空气后用橡皮筋系紧袋口,通入氢气待食品袋再次完全膨胀后抽出导管,拿到操场或附近空旷处用燃着一木条碰捅食品袋,随着会听到“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这样会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

4.优化设计

在分组实验中,教师经常需要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又要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验,也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分组实验的目标,这就需要充分优化实验设计,尽可能地构建一种理想的实验教学环境,以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和生生多重交互、合作创新等多方面要求。例如利用砂纸(砂去氧化层,有利于焊接)、松香(助焊剂)、焊锡和电烙铁,将两节新干电池串联焊接起来,并在两端各焊上一根导线作为电源(按班级人数一人一个),在小灯泡的螺旋和尾部也各引出一根导线作为用电器(每人两个),再加上实验室里的开关、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等就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电学分组实验。我是在本系列实验课前选出8位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作为焊接小组长,在课前让他们在我的指导下把较难焊接的大部分小灯泡先焊接好(每人焊接15个左右后都会成为焊接熟练工,能做到1~2分钟焊接好一个),并各留给他们一个作上课时示范焊接用。实验课时我先集中介绍焊接的注意事项,然后由8位小组长带领和指导他们的组员每人自己制作好自己的简易测通器(约需15分钟)。接下来还可以用简易测通器探究我提供的和学生自带的一些导体与绝缘体的导电能力,时间充裕的小组还可以合作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判断出一米长硬塑料管内导线的“首尾”,来不及的小组课后完成。接下来把测通器中连接电池和小灯泡的那条导线中间处剪断,上面制作完成的电源和用电器接下来还可以用在连接串并联电路,练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练习根据实际电路画出电路图,研究欧姆定律,探究变阻器的作用等十几个实验,每一次实验都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节省3-5分钟的电路连接时间,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和交流评价等环节,同时,让上面两组器材由每位学生自己保管,这样就很方便将原来要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带到教室甚至家里完成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分组实验的灵活性和效率。

(三)做好示范

由于新教材中没有专门对试管加热、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试管的清洗等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进行单独的学习,而是在课堂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零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演示实验中一定要规范,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渗透,并反复强调。这样,在分组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减少讲解仪器使用的时间,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 ,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转换法: 电流大小用灯泡亮度体现; 磁场的强弱用小磁针偏转的幅度体现

等效替代法: 分力相叠加是合力 ;小石块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代替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7.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推理法得出

2、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水波类比声波 4、用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原子的结构。

总之,大家要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尝试运用各种物理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质,这既是中考热点也是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第7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

1、现在很多课堂的教学仍然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里,心在课堂外”的常见现象。

2、低效课堂大量存在

①重教不重学。教师长期习惯于一统课堂、“填鸭式”教学,常见“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②关注度不够。每个学生的学情几乎与教师无关,只顾一味地讲,一味地“完成任务”,一味地把“备”的东西倒出来。课堂检查反馈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③参与度不够。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参与方式单调,练习训练太少,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巩固。

二、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就教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与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初中语文教学

1、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方乐土”。可传统课堂教学的阴影仍统治着“这方乐土”,迫使孩子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惟恐躲之不及。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这样的转变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作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人来对待,实现教学价值观从“教育是为了升学”向“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的转变。首先学生是人不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科学的学生观就是要承认学生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学习进度的安排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给学生适当的主动权、选择权。其次学生是不成熟的且处于发展中的人,科学的学生观需要我们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有一种宽容心和平常心,不能一味地苛求学生,更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讽刺、歧视甚至推出校门,要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革新思想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摈弃高高在上、师道尊严、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服从等陈旧思想,正确处理与“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关系,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加强情感沟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践行新的教学理念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实现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鉴于此,语文教师需要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厚积薄发,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深入浅出,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一要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二要践行“面向全体”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从“面向少数尖子生”向“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困生”的转变。三要践行“全面发展”的理念,实现由“知识型课堂”向“生命化课堂”的转变。四要践行“向课堂要效率”的理念,教学目标要简明、清晰,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度,教法要灵活、恰当,课堂上实施有效提问,课后进行有效练习,使课堂教学从“无效、低效教学”向“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转变。

3、践行“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①教学生学会学习,核心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和学会思考(提问和质疑)。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和“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和前提。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②坚持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要相信并挖掘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独立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独立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

③教师要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用讲的坚决不讲”,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把教学用在刀刃上,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中学、讲、练的时间,绝不拖堂。

4、倡导“先学后导”的学案导学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第8篇

《荀子》里有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概意思是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播道理和解答疑惑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述化学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化学知识。化学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学生学习起来会有难度,没有基础知识铺垫和学习,学生对化学老师更有依赖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学好化学,不仅包括课本知识学习,还包括科学学习方法,所以说科学方法教育很重要且必要。

二、科学教学的原则

1.适度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及课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可行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分四个阶段提高教学效率。感受指在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仅对教师讲解的课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相类似的内容,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对比记忆。如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时,要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分子构成。联系指将讲解的科学方法和解题思路贯穿学习中,在学习中注意方法和内容联系起来,通过练习和思考逐渐熟练运用方法。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些金属元素和盐酸发化学反应的化学方式是不一样的,系数也不一样,但都是金属元素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联系金属的相同性质书写方程式,从而举一反三,降低书写难度。应用指通过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在主要物质中掺有其他化学物质,如何检验这种物质的存在等。评价指根据自己建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判断他人的学习研究是否有价值,当然这要求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足够高。

2.适时性。适时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实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必要时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化学课本中隐含科学的方法,有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密切,在讲解那部分时要注意渗透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讲解化学理论的来源及相关知识等,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常见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如硫酸氢钠,对于其他不常见化学溶液没有讲解的必要。

三、科学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在学习化学分子式及空间结构的时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很难形成空间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和模具帮助,先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了解和讲解揭示其奥秘。例如,在学习一些化学分子式的结构书写时,首先要记得该化学分子式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在画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元素和几根化学键,如写三氧化二铁的分子结构时,先想想其空间结构,或者借助化学模具,再进行书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熟记多种化学知识。化学元素太多太乱,很容易记错记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记忆,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最基本的内容有固体、液体、气体。除了状态不同外,还要区分固体的颜色、性质等,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固体,但两者的化学分子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分类和比较进行记忆,可以按照状态、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

3.运用学到的化学理论对不了解的方法进行探索。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化学假说法,化学假说法指运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化学原理,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探索,而探索结果就需要时间和真理验证,初中生不能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化学假说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科学方法的基础。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燃烧现象与空气中的化学成分相联系,通过思考和研究,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4.善于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归纳所学知识和整理知识体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养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好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概括整理出相应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归纳内容和归纳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所决定,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复习效果,所以说归纳和整理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时,根据教师思路学习和掌握前二十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在观察和归纳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电子的排布和变化规律,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从而得到排布规律,这样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充分利用化学课本。学习化学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离不开化学课本,而化学课本中的内容排版就是按照学生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的,这就是一种隐含的科学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例如,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这几部分,地球周围的空气、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自然界中的水、金属与金属矿物、溶液、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其他部分,是按照简单到复杂安排的,简单来说是教材中的一条知识线。抓住这条知识线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能使教师讲课条理清晰。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初中科学学科论文第9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文化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51-02

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认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新课程理念下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人民之间的有效交际和顺利交流。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要通过文化对比,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别和相似之处,尤其是前者尤为重要,从而达到增进对双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英语教师,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师,因为部分学生初涉外语学习,应特别注意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外部世界的热情,从而最终达到掌握课堂所授语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其次,教师在讲授之中穿插入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表面所无法呈现的一些生活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文化知识的摄入增进了学生对国际的了解,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拓展其思维,为他们参与社会活动作好了铺垫。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大文化教学的力度是每个英语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

二、将文化渗透教学的几个要点

1.研发教材,从细节处渗透文化知识着手

教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补充和提供相关知识,即从独特的视角挖掘教材中或隐藏或显见的的文化信息并及时传递给学生。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高课堂效果,又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另外教师在教授词汇、语法、口语等环节上都应把握好教材,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与教材、教师在情感的交流中产生共鸣。

2.增加身体语言,营造文化教学氛围

身体语言的应用能给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借助丰富多彩的表情、动作、眼神、体态均可营造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模式,它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容易被他们接受,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3.构思多元化教学方式,捕捉文化信息

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提供仿真的文化交流的环境和练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丰富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感性认识,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抓住第二课堂,让文化教学大放光彩

仅凭45分钟的课堂要让学生全方位接受文化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此时教师不妨把文化教学内容寓于第二课堂中,使之得以有意义地扩展和延伸。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不但发挥了教师对第二课堂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贴近生活,提高文化意识

教师可寻找各种机会让学生遨游在文化的海洋中品味生活。随着我国不断扩大着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洋节颇受青少年的青睐。教师在利用这些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可在中国传统节日上大做文章。

6.拓展视野,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增加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本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

三、文化教学的几个原则

1.实用性

诚然,文化教学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教师应拿捏有度,切忌过分铺开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尚小,对于过分复杂的文化项目,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水平,则应避免采纳,不可作为教学内容; 选材应切合实际生活。教师更应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简化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文化教育。

2.跨国性

我们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更多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并纳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编排内容,创设更多机会让孩子接触各国文化,给大家呈现相对完整而真实的英语世界以便逐渐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

3.对等性

各国的文化应该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悟本名族的文化精髓,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介绍某一事物时尽量采用东西文化的对照材料,力求在对比中掌握中西文化的对等性。让他们在比较、认知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正确看法。

总之,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大文化教学的比重,把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目标,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习兴趣和个人交际能力,让他们从心底真正爱上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