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实验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0:25

医学实验

医学实验第1篇

【关键词】天麻镇眩颗粒;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acuteandchronictoxicityofTianmazhenxuanGranules.[Method]Oralmaximaltolerancedose(MTD)wasdeterminedformice.Thechronictoxicitywasperformedinrats,thetreatmentgroups(large,middle,smalldoseofTianmazhenxuanGranules)andcontrolgroupweremade.Aftercontinuouslyfeedingratsorallyfor12weeks,weobservedtherats′appearance,behavior,blood,organcoefficientandpathologicchangesoforgan.Theabovephysiologicalsignswereinspectedagain2weeksafterceaseoffeeding.[Result]MTD>140g·kg-1.Inthechronictoxicityexperiment,thehairoffemaleratsinlargedoseshedatthe5thweekofadministration,butafter2weekstheyallrecovered.24hoursafterfeeding,therats′platelet,whitebloodandlymphcellofhighdosegroupwerehigherthancontrolgroup,andhadremarkabledifferenceinstatistics.2weeksafterceaseoffeeding,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rewasnoremarkabledifferenceinstatistics.[Conclusion]ThepresentstudiesshowthatitissafetotakeTianmazhenxuanGranulesforadministration.

Keywords:TianmazhenxuanGranules;acutetoxicity;chronictoxicitytest

天麻镇眩颗粒是在陈宝田教授的经验方――镇眩汤基础上加天麻,用科学的方法提取有效成分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复方制剂,处方符合中医标本兼治、辨证施治的理论,有较好的临床基础。天麻镇眩颗粒具有健脾利湿,养血活血,祛痰定眩,平肝潜阳等功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即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毒理学研究是新药进入临床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新药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现将其毒理学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

1.1药物天麻镇眩颗粒,4g生药/g颗粒,由南方医院制药厂提供,批号:20060809。实验前用负离子水配成87.5%、43.8%、21.9%浓度的溶液,置4℃冰箱保存备用,实验时采用不同浓度等体积灌胃给药。

1.2动物昆明小鼠40只,体重20±2g,雌雄各半。实验动物合格证号:0016417。Wistar大鼠80只,体重90~120g,鼠龄6~8周,雌雄各半。实验动物合格证号:0016556。以上动物均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

2方法[1]

2.1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根据预试验结果,未测出天麻镇眩颗粒LD50,因此只做最大给药量试验。40只小鼠随机分成2组,即天麻镇眩颗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禁食、不禁水12h后,天麻镇眩颗粒组以87.5%浓度,0.8ml/20g体积(最大允许容量、最大可灌浓度)经胃一次性灌服天麻镇眩颗粒溶液,剂量为35g/kg(相当于生药140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负离子水。给药当日,严密观察小鼠外观、行为活动、呼吸、分泌物、排便、死亡等情况,常规饲养并观察7d,称取体重,记录死亡及毒副反应症状。试验结束时,将全部动物处死、解剖,肉眼检查各主要脏器组织病变情况,计算最大耐受量,并记录结果。

2.2长期毒性试验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成天麻镇眩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4组,每组雌雄各10只,试验前观察1周。受试药物按60kg成人每天服用180g等效换算,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等效于成年人用量的40、20、10倍,即分别为0.68g/kg、1.35g/kg、2.7g/kg(相当于生药2.7g/kg、5.4g/kg、10.8g/kg),给药体积均为3ml/kg。连续给药12周,每日上午给药,每2周称量记录体重一次,并适时调整给药剂量。试验期间逐日记录消耗的饲料重量、大鼠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况及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症状、严重程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是否可逆)等。最后一次给药后24h每组处死10只大鼠(雌雄各半)检测血液学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WBC)细胞及其分类,心肝肾功能包括尿素氮(BUN)、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生化学包括钾(K)、钠(Na)、氯(Cl)、总蛋白(TP)、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并进行系统尸解,秤取脏器重量包括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胸腺、、附睾、卵巢、子宫,计算脏器系数,肉眼观察病理变化,并将各脏器、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镜下观察病理变化。每组留下10只大鼠(雌雄各半)继续观察2周,再处死检查以上各指标。

3结果

3.1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天麻镇眩颗粒以87.5%浓度,0.8ml/20g体积1d1次经胃灌服给药后观察7d,小鼠外观、行为活动、进食进水、呼吸、分泌物、排便未见异常,未有小鼠死亡。给药前给药组与对照组体重(g)分别为26.05±3.22、24.50±2.76,给药后第8天给药组与对照组体重(g)分别为30.45±4.40、27.60±3.0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肉眼尸检心、肝、脾、肺、肾、胃肠等主要脏器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测得最大耐受量≥140g/kg,此剂量是临床成人(以60kg计算)每日口服剂量3g/kg的47倍。

3.2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3.2.1对大鼠一般行为及体重的影响用药第5周高剂量组雌性大鼠出现脱毛现象,2周后毛发恢复正常。其余各组一般体征、外观、进食进水、分泌物、排便等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高、中、低剂量各组给药后24h与停药后两周体重增长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

表1天麻镇眩颗粒给药不同时间对大鼠体重增长的影响(略)

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2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高、中、低剂量组各脏器系数在给药后24h及停药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

表2天麻镇眩颗粒对大鼠主要脏器系数的影响(略)

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3对大鼠血液学影响:高剂量组大鼠给药后24小时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停药后2周以上三项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给药后24h与停药后2周的血液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3。

表3天麻镇眩颗粒对大鼠血液学的影响(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其余数据P>0.05

3.2.4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影响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后24h与停药后2周心肝肾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4。

表4天麻镇眩颗粒对大鼠心肝肾功能的影响(略)

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5对大鼠血液生化影响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后24h与停药后2周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5。

表5天麻镇眩颗粒对大鼠血液生化的影响(略)

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6对Wistar大鼠重要脏器的病理剖检及组织学镜检结果P连续灌服受试样品12周后,处死大鼠,作病理学剖检内脏并进行观察,结果描述如下。(1)头颅:颅骨无畸形,软硬脑膜、脑垂体无异常,脑沟和脑回深浅正常,脑室结构清楚。(2)心:心外膜光滑,无出血点,心肌厚薄及色泽未见异常,未见心肌细胞结构坏死或疤痕,心瓣膜厚薄正常,腱索未见粘连,心内膜光滑,冠脉未见狭窄或硬化。(3)肝:色泽暗红,表而光滑润泽,肝小叶结构清楚,门静脉区无变化,未见主要静脉扩张,胆道内无结石,胆管腔形态正常。(4)肺:左右两肺大小、硬度、色泽均正常,切而轮廓整齐明确,未见肺褐色硬变,未见支气管、血管异常变化。(5)脾:硬度色泽均正常,切而轮廓整齐明确,未见异常变化。(6)肾:左右肾大小及硬度色泽均正常,切而光滑,未见包膜粘连,切面皮、髓质交界明确,皮层条纹清楚,输尿管内未见结石,肾动脉壁未见异常。(7):大小、质量及硬度均正常,曲精小管具弹性(可用镊子拉引出来),附睾、精束和尿道口未见异常。(8)子宫及卵巢:子宫位置、大小、形状等均未见异常;未见输卵管与邻近脏器粘连,腔内未见阻塞,卵巢大小正常,两侧对称,色泽正常。

上述组织块作常规组织学固定、切片、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1)心肌纤维结构清楚,未见心肌变性、坏死、水肿或炎变,未见疤痕;未见粘液或纤维样变性,未见风湿小结;瓣膜亦未见粘液水肿,未见灶性细胞坏死性或炎性细胞浸润,未见肉牙等组织形成或胶原纤维增生等现象。(2)肝细胞轮郭及内部结构清晰,未见细胞膨胀及炎性细胞浸润。(3)肺未见肺泡膨胀,间隔变窄,间孔变大等现象,未见小支气管炎性病变或炎性细胞浸润;未见肺泡壁毛细管扩张充血水肿或肺泡内充满渗出物。(4)肾包膜正常无粘连,肾皮质与髓质分界清楚,肾盏肾盂大小正常,未见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或脂变、肿胀;未见肾组织破坏、充血、水肿或炎性细胞浸润。(5)细胞排列正常;结构未见异常;未见器质性病变或炎症。(6)子宫未见腺上皮过度增殖,未见绒毛间质高度水肿或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未见滋养层上皮细胞高度增生。(7)卵巢皮质髓质结构清楚,未见组变性或炎变,未见卵巢囊肿或实质瘤。

以上剖检观察及病理学镜检表明,受试样品天麻镇眩颗粒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主要脏器没有发现有毒性反应及病理性损害的改变。

4讨论

天麻镇眩颗粒的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证明其有镇静、催眠、利尿、镇吐等药理作用[2]。为了对天麻镇眩颗粒的安全性做出科学的评价,为临床试验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天麻镇眩颗粒在临床试验前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必不可少[3]。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1d1次经胃灌服天麻镇眩颗粒溶液外观、行为活动、进食进水、呼吸、分泌物、排便未见异常,未有小鼠死亡。测得最大耐受量≥140g/kg,此剂量是临床成人(以60kg计算)每日口服剂量3g/kg的47倍。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组雌性大鼠用药第5周出现脱毛,2周后毛发又长出,说明脱毛现象可恢复。高剂量组大鼠给药后24h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停药后2周以上三项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说明天麻镇眩颗粒对血液学的影响是可逆的。其余各项指标高、中、低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对大鼠重要脏器的剖检及组织学镜检未发现有病理性改变,提示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天麻镇眩颗粒无明显毒副作用,服用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医学实验第2篇

[关键词]整合 实验资源 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渐增多,而分散的实验教学资源严重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合理化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是医学院实验室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体系是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院实验室是医学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实证的场所,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学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医学实验室又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第一场所,是书本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与实验教学资源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的设置和建设一直是依托于学科专业设置及其资源配置,在管理上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位,其中大多数是按课程设置的单科专业实验室。应该说,这种模式曾在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越来越密切,使得原有体制的不适应性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室重复建设

高校各个学科专业的实验室都小而全,造成低层次重复建设。投资分散,设备购置经费紧张,无法集中有限的资金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影响了实验室的规模效应。

(二)管理不规范

管理人员不固定,责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仪器设备闲置、损坏现象严重。如有的仪器仅用于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科研,每年用机时间不过几十个小时,长期处于封存状态,甚至出现设备损坏后无人维修等现象。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

(三)在原有的体制下无法加强对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许多实验教师长期局限于单科实验,缺乏横向交流,造成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很难满足综合性学科实验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阻碍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各实验室管理员由于缺乏整体沟通,安排实验课时只能就自己管理的实验室进行安排,这就造成实验课安排时出现老师、学生有时间但实验室排不开,相近学科个别实验室课时不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实验课不得已排在晚上、周末,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二、全面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改变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设置实验教学中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如果说, 实验室是理工科学生的“试验田”, 那么加强实验教学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员的“有效化肥”。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 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掌握能及时发现医学生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学生要想充分就业, 必须加强实验教学

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事情时有发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是毕业生过剩, 二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据统计, 我国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素质依次是: 较强的责任心、实际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 交际能力, 要求高校能培养实践操作型、决策咨询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从这个现实来看, 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 以开发学生智慧为主, 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实践动手为第一要务,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训练,从而增强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能够在毕业后充满自信地求职, 顺利地就业, 出色地工作。

三、整合实验室资源的措施

(一)理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

建立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校、院两级分别成立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特聘岗位并在全校范围内选聘。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起资源共享、高效运转、滚动发展的新机制。设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特聘岗位,实行竞争上岗。

(二)合并、重组实验室,美化实验室环境、优化仪器设备的配置

医学院的实验室承担了多门实验课程,很多课程其实并不局限在某个实验室开展,比如组织胚胎学不仅局限在组胚实验室还可以在微免实验室开展,很多课程在不同的实验室均可以开展。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转变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观念,根据功能和学科特点进行合并重组,打破教研室、实验室各自为政的局面,集中设置实验教学中心,将全校原来分散管理的实验室按功能和学科类别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从学科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对各实验室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合理布局,实现“四个统一,一个全面”,即实验室统一使用,实验用房统一分配,仪器设备统一管理,实验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实验室面向校内外全面开放。

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有重要意义,如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病理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均是使用显微镜进行操作的实验室,将这些实验室统归为显微形态实验室。只要用到显微镜的实验课,均可以合理化利用实验室。这样有利于实验设备及实验室的共用,同时也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跨专业管理,实验室按照学时人数统一调配,使过去有的实验室过于拥挤或有的实验室相对闲置的状况得到改善。

配置足量教学、科研、应用、开发的仪器设备,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面向校内外开放,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的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学科实验大平台,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三)优化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优化,明确规定该学科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以及实验技能要求,做到基础知识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避免实验的随意性。提倡开设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按“三结合”思路改革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按照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全真模拟实验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三结合) 的原则,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安排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组织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的绩效。

(四)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实验课程独立设置

依据学科发展方向、科研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将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为创新型实验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实验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设计创新性实验, 旨在开发学生智能,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环境。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学科联系更加紧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将会大大提高, 配合着实验室全面开放,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更多创新型的实验,这样就可以使实验训练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如果说基础性实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综合性实验重点在于训练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话, 那么, 设计性实验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推动实验室全面开放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益,实验教学中心增加开放时间,做好开放服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实验室面向校内外开放,利用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活动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供实验场所;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建立一个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六)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

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建立一支思想稳定、技术全面、真正精通业务又会科学管理的实验室工作队伍,是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通过竞争上岗,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职,责任到人,对工作效果实行量化管理,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保证实验室的有序运转。通过学习、培训、进修、经验交流、增加研究经费等措施,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四、整合实验资源成效

(一)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实验室定位与功能趋于合理

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和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实验技术人员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大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一方面把实验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使实验技术人员认识到,实验室工作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人员与教师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树立了甘当配角、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二)理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

改革后,校、院两级分别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改革,规范了实验室建设管理机制,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实行了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为今后我校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起了资源共享、高效运转、滚动发展的新机制;建立了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条件,创建了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富有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受到一种专业科研人员搞科学研究一样的训练。

(三)加强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相得益彰

学校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措施,注意稳定有技术专长的实验技术人员,并积极主动地引进专业技术骨干,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室队伍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凡是聘任的实验技术人员统一由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根据个人条件竞争上岗,优化了实验技术队伍,较好的适应了实验教学的需要。通过改革,建立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制定了适合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同类专业相互融合,引发很多可以研究的课题。同类别的实验教师可以共同开发研究新课题,创造优质的科研成果。优质的科研将引领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 带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加速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四)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起了以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各专业允许设置实验选修学分,教学安排上,在一个或多个学期设置短学期,集中进行实验教学安排,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对原有的专业课进行了认真分析筛选,剔除了一些内容陈旧、应用面窄的课程,增加了一些交叉性课程。如: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整合成基础化学实验;将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遗传等整合成生物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将实验教学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不断转化、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加强了实验过程的讨论环节,突出创新教育和新知识的传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以及人力、物力资源。

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出发,按照相同类型的课程和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对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从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以及更高层次的科研性实验入手,对学生的独立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形成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的良性互动;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实验教师积极改革创新;适当精减实验项目,提高实验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前沿性,不断提高实验项目的更新率;积极推动实验室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实现了资源共享

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后,中心下属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用房均属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还利用现有资源,改造、自制仪器,既解决了教学急需,也节约了经费。推进了实验室开放,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六)有利于大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学科是实验室建立的基础, 为实验室提供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是实验室孕育和发展的土壤。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 可以使研究工作迅速展开, 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可以提升学院的学科水平, 增强学科的竞争。

五、结束语

医学高校实验资源合理的配置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根本条件。我们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适时推出医学实验资源整合措施,优化实验资源配置,构建全校共享的实验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满足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凤华.走全面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道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4,(2): 103-104.

[2]张平,周卫平.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2):110-112.

[3]武高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74(3):21-23.

[5]刘明珠,柳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99-100.

[6]李慧等.21世纪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 60-62.

[7]王义遒.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想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2, (1): 13-21.

医学实验第3篇

1.1实验预备阶段

按照课程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肺部感染的实验诊断、肝脏疾病的实验诊断、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实验诊断、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共6个,每个实验安排8学时。病案的准备是由教师结合医院检验科工作的特点,与临床相关科室联系,每个病案从医院收集6-8个有代表性、实用性、可学性的病例,根据病案结合大纲要求共同协商、反复讨论,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然后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无能力开设的实验项目需要提供检查报告等资料。学生每6-8个为一组,民主选举出组长,组长协调本组全部的工作,每次实验均要在组内推选出不同的汇报人和评委,组织本组同学针对提前一周所给病案资料和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书。此阶段既可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又能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习如何获取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分工协作。

1.2实验方案确定阶段

首先由每组的汇报人根据所准备的资料对病案每一个信息点进行分析讨论,如病人的年龄、姓别、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拟检测的实验指标、初步诊断等,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内容。分析讨论后由各组汇报人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病案分析思路,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各组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评分,评分的依据由参与态度、汇报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及其他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次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课后学生进行下次相关实验方案的准备,包括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此阶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对病案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选择较佳的实验项目组合。

1.3实验进行阶段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与以前单科实验的不同处之一是实验中的操作老师事先并不讲解,全凭学生自己看试剂说明书或相关实验指导,而且组内每个同学所做的实验项目不同,实验结果组内共享。这既是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挑战。指导教师在实验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操作等此类问题或困难时,一般并不直接告诉他们具体方法,而是指导他们查阅有关参考书、试剂说明书等资料,帮助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启发思维,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4分析与讨论阶段

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是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组内共享。组内同学结合所做的实验结果及老师提供的检查报告,对所给的病案进一步讨论,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共同分析和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同时对所给病案给出最后的诊断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做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通过对病案资料的分析、讨论、检测指标的测定,培养和训练学生以病例为诊断中心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

1.5汇报阶段

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的汇报人。汇报人对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结论、实验结果、所得出的诊断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其他等方面。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同学对汇报情况进行提问,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简评,并根据参与态度、汇报人汇报时交流与表达、回答问题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情况进行评分。老师做最后的评价,对讨论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布置下次实验课的任务。

1.6实验考核阶段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导致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并且难以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贯穿整个实验进程中,每次实验课结束时进行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最终本门课程结束后把各次评分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不单独设立考试。由于最终的成绩在平时体现,学生一直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期终考试时再突击复习。最终成绩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自主评价,避免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差、难以将几个实验内容有机联系、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病案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以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提高了思考、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增强了勇气、自信,并能培养自主参与意识,从而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且教学所选用的病案为现有的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可靠、客观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使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翻阅书籍,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样经过多次实验后,就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培养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能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对结果要有合理的解释及进一步检查提出合理的建议。综合实验内容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汇集了多门课程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综合实验,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相关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将临床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保证了实验内容在综合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缩小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方案设计是一个独立运用多种专门知识的过程,方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分析与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解决众多富于挑战的难题和技术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实验是架设在教学与临床之间的桥梁。

2.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授人以鱼”,而主要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在病案分析讨论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分析病例、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动手操作,结合已有的信息和操作结果,对病案作出判断的决策,避免了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端,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1有利于教学队伍的建设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不仅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本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既是对教学大纲主线的展开,又要按照不同教学能力和医学检验研究进展方向进行必要的更新。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在全专业进行选拔,选择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良好临床工作能力,并熟悉各种实验操作原理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3.2创新实验指导模式

医学实验第4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虚拟实验室;模拟实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属于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和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在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正在有计划地进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 ,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构建医学实验教学虚拟实验室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医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及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中医专业的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经典及中医临床知识,也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虚拟实验技术的引入可提高形态学实验课程的课时效率

1.1在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教师使用实物标本、教学模具、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虚拟实验室可通过建立数字虚拟人体平台,在计算机上建立三维人体模型,能更好地展现人体空间的准确结构和层次关系[3]。学生只需将鼠标移到某一解剖结构上,该结构的详细说明便会显示出来。这使学生能够反复多次观察人体复杂多样的组织器官,便于理解和记忆其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也可进行虚拟解剖操作,通过点击、选择即可完成逐层解剖、构建组织与器官等,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操作机会,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启发临床思维。数字虚拟人体平台作为尸体解剖的辅助训练和前期练习,可以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时效。

1.2传统的医学组织胚胎学与病理验教学中,教师借助光学显微镜和组织切片,向学生阐述各种正常及病理状态下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特点。教学模式存在玻片制作成本高,且易破损或褪色,后期投入资金加大、学生学习局限于专业实验室内进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形态实验教学的质量。虚拟实验技术将普通玻璃切片扫描、重构形成数字化切片,以图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模拟显微镜观察切片的全过程[4]。数字化切片具有图像分辨率及色彩还原度高、不受显微镜、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操作简单等特点,可完美解决上述问题。大大提高教师有限实验课程的课时教学效率。

2虚拟实验技术的引进可延伸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实验的安全系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是实操实验课程的有益补充

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包括生化、生物、生理、病原微生物实验课程,在虚拟实验室中构建虚拟仿真技能学实验平台。依托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构建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可通过鼠标在虚拟的实验环境对实验对象进行操作,掌握一些因实验条件不具备、实验操作危险性较高、实验成本过高、实验消耗过大等原因无法真实进行的实验[5]。以生理实验室为例,包含了神经肌肉电生理实验、心血管系统实验、呼吸系统实验、泌尿系统实验、消化道系统实验等5个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又下设若干个具体的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包括了实验简介、实验原理、实验模拟、实验录像、实验波形和结果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进行操作或者预习,实验操作过程通过鼠标移动来实现,如果出现操作不当或者操作失误,系统会进行自动提示。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验录像对实验内容进行提前预习或者在实验操作后进行回顾。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教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3虚拟实验技术引入中医诊断实训课程和中药学实训课程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延展课堂范围

中医诊断实训课程和中药学实训课程是中医院校的特色,对培养中医学生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中医人才起着桥梁的作用。虚拟实验技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使用者,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交互视景的仿真。通过网络大数据可以将临床病例收集整理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技术、传感技术、语言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科学,是现代仿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使作者借助必要的设备自然地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使人机交互更加自然和谐。以多媒体编程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 ,应用语义识别、T TS 发音、动态图形识别和多种音视频素材,构建一个仿真的临床技能培训和诊断思维环境 ,采取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实验。虚拟诊断技术具有创新性、交互性、智能性、仿真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 ,用于训练和培养医学生、研究生和青年医师,有助于增强诊断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与学生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

4虚拟实验室的局限性

虚拟实验室虽具有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某些局限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以完全取代真实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3方面。

4.1设备参数测试与实物测试有差别,虚拟实验不能完全代替实物实验。

4.2虚拟现实技术属于新兴计算机技术的一种,要求教师具有较专业的计算机技能,而医学专业教师主要侧重于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两者有时不能得到统一。如何实现两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又发挥专业技能优势,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4.3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对于较复杂的自主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能对课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多位 学生团结协作,明确分工。而虚拟实验室是对现有实验的三维重现,只包含已经建模并输出的实验教学课程,难以模拟具有创新性的自主实验设计。

5结论

虚拟教学与实际教学要相辅相成。虚拟实验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实际实验教学,实际实验教学的优点不能被完全抹杀。实际实验教学应用于机能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要合理利用虚拟实验,补充、延展实际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2]于建渤,曹永,刘星,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医学教育,2016,18(4):299-301.

[3]王龙海,胡光民,张荣军,等.虚拟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79-881.

医学实验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大赛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

1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教育部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从六个方面对高职教育提出了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好发展的方向,逐步实现一流高职教育的目标[1]。这体现了我国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时展与迎合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

2“国赛”的宗旨及要求

2.1宗旨

全国检验技能大赛(简称“国赛”)的宗旨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是对高职医学院校培养的检验专业学生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合作竞争意识等基本职业素质的很好检验。

2.2对师生的要求

参赛的学生需要有扎实规范的操作能力、解决一般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加注重细节;最终的成绩以团队总分评比,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还将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对指导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是参赛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保障。

3教学现况分析

3.1实验室硬件分析

目前,我系生化检验实验室刚建立,诸如加样枪架、试管架等实验基本设备严重欠缺,完全不能够满足基本教学与赛前培训的需要;实验室内部仅有实验操作台面,与医院检验科的建设结构脱节,十分不利于生化实验教学。

3.2师资队伍分析

目前,我系从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共3人,其中1人为高级实验师、且兼职学校行政;对“双师型”教师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够到位,简单理解“双证”即“双师”;无医院、企业进修的经历,理论与临床实际运用脱节;教师队伍人员的严重缺少、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

3.3生化检验实验室教学现况

我校处于民族地区,生化检验实验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准备实验,讲授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学生依照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实验,没有开设探究式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思维定势,很难激起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实验的兴趣。

4“国赛”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影响

4.1推动实验室建设

学校已认识到生化检验试验室建设的严重不足,明确指示要重视生化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加大投入,将基本的仪器设备购置完备,保证实验室能够正常运转。

4.2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系部认识到了现有实验教学。模式与“国赛”的要求脱节,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新的教学方式注重强化生化检验技能的考核,制定了合理的评分标准,实行独立操作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技能考核成绩各占50%构成学生的实验总成绩,其中实验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给出平时成绩,期末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严格按照“国赛”的标准执行,成绩合格者方才能参加理论考试。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每一个学生操作技能、生物安全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此种考核方式,与时俱进地将“国赛”的各项要求落实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相信大部分学生能够单独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思考,会更加重视实验课,在实验课中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2]。

医学实验第6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本校2009年9月选修了预防医学的7个班级中采用抓阄的方法,随机抽取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的2个本科班,共253人。其中99人一班为教学改革组,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154人一班为传统教学组,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以理论讲解为主。

1.2教学内容两组使用教材均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统计学》第1版,对照组只讲理论,实验组在理论课讲述的基础上,抽取8节统计软件实验课,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

1.3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1.3.1预防医学课程结束时,选用客观的题目(包括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考查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成绩,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成绩,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1.3.2采用统一的学生自评医学统计学学习效果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态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每节课对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对统计学软件的应用能力四个方面。结果见表2。

1.4资料收集与资料处理全部问卷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53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96.83%。问卷回收后经过检查与核实,进行编码并录入电脑,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

2结果

2.1理论成绩两个班级的理论课成绩,教学改革组高于传统教学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2.2自评效果学生自评学习效果调查表的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兴趣、课后能否独立选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以及将来利用统计软件设计课题等问题,实验组的优势要高于对照组,并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对每节课的理解程度,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讨论

医学实验第7篇

无论学校怎样将实验室建立起来,初衷一定是满足教学这样的单一要求,而为了新专业而建立的实验室,也是为了满足新专业发展和科研要求。但随着设备的老化、技术的淘汰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实验室管理人员也需要进行及时的学习。高校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有的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到单位任教,缺乏大量的实践经验。如果在此期间,学校能将其调配到校外学习、与岗位类似的充电,来发展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整个实验教学的人员素质和整个学科建设的发展。

2完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2.1完善的硬件和软件保障

现在,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日益完善的硬件和软件保障了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为了适应不同教学的需求,实验室计算机都安装了WindowsXP或Windows7操作系统,或通过VMwareWorkstation虚拟机,来满足不同操作系统的需求;并对应课程情况安装了Office2013、PhotoshopCS5、SSPS、MATLAB、VisualBasic、AfterEffects等教学软件。

2.2完善网络化功能

实验教学中心所有计算机,均通过各实验室交换机柜连入实验教学中心服务器中心机房,再由服务器中心机房交换、路由、防火墙等设备,根据教学和科研需求将计算机接入校园网或Internet,为网络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3完善软件的使用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多和总量的不断增大,使得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通常实验室的系统和软件安装是采用网络GHOST的方法进行,当一台或数台计算机的数据被破坏或无法启动时,可以快速地恢复系统并不会影响正常教学。每台计算机也应该安装系统还原卡或还原软件,有条件的还可以安装网络版的病毒防火墙并保持自动更新,以保证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使用的安全。实验教学中心使用的FaronicsDeepFreezeServer版本还原软件,可以进行集中式解冻和冻结管理,方便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软件进行调整;杀毒软件则采用360企业版的360杀毒软件,是面向企业用户推出的永久免费的杀毒解决方案,不限制终端数和功能,特别适合大批量部署实验室计算机。这样将还原和杀毒进行结合,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少移动设备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2.4完善管理,提升实验室服务能力

2.4.1制度的完善

实验室的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制度才可以规范工作的行为。结合学院和该实验教学中心自身的特色,建立了如《人文信息管理学院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人文信息管理学院本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工作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服务器中心机房管理员职责》、《启点•创新应用开发工作室成员守则》等,让使用实验室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能自觉地遵守这些制度,从而让实验室安全、高效地运行。

2.4.2人事的改革

多数学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都是聘用或劳务派遣形式,与学校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相差较大,从而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作,只有管理人员工作积极上进,权益得到保障时,实验室才能正常地运转。因此,学校在转编、培训、晋升、工资和福利等方面,应该对实验室管理人员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在该岗位上得到应有的保障。

2.4.3完善职能服务

该实验教学中心的职能服务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对外服务。①教学任务。该实验教学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教学服务,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合学校教务处和学院教务科下发的教学任务安排,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的设备。对在计算机上无法运行的软件,提前部署虚拟机环境。每次实验课前,保证开好门、用好设备、上好课。现在实验教学中心的5个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4个外语语音室的周学时的总和大约为150,所以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更好地为教学服务。②科研任务。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老师和学校科技处的要求,提前与该实验教学中心协调,提供场地和适合的计算机软件环境,以满足科研的需要。③对外服务。为了提高实验室使用率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和学院增加创收,本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卫生技术专业资格考试等大型考试。随着学校的对外宣传,今后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培训、比赛和考试任务。

3总结

医学实验第8篇

1医用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医学化学作为护理专业一门极为关键的基础性课程,但在学校一般都归属于公共课,并未将其重要性体现出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内容未得到改进,而且实验条件也非常简陋,导致这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实验上根本不能得到创新性改革,仅仅依靠填鸭式灌输,学生学习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实验效果。

1.2实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如果想要真正的从基础上改善学生化学实验部分的实验水平,首先就要更新教学模式,摒弃原来的传统模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而老师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学生可以离开老师的带领自主进行实验,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实验中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积极。

1.3实验考核缺乏实效性

进行医学化学实验课考核的时候,单纯的考虑其最终实验结果是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其进行实验时思考问题、得出解决方案的水平,不过因为这一类的实验课程一般都是从属于理论课程的,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占到的比例也不大,进行考核的时候,成绩的高低仅仅取决于实验报告的优劣,无法将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水平、解决问题的水平体现出来,更加无法将学生是否认真对待实验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时候会出现忽略实验、重视报告的现象,更有甚者干脆不做实验,然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像这样的仅仅以实验报告的优劣来决定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只会使得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不会对医学化学实验造成任何好的影响。

2教学体会

2.1优化实验内容

现如今,在高等院校里面开展的医学化学实验课程,其实验内容非常陈旧,一般都是在做一些验证已有明确结果的实验,这就导致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兴趣平平,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无法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实验兴趣,也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一定要尽快进行医学化学实验的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内容的创新,以护理专业的人才根本要求为基础,将其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学生实验积极性之上,努力提升其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2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一定要使得学生了解一次实验的根本目的、此次实验课程要达到怎样的水平、需要学到哪些知识,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医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去,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必须按照规范标准实验,使其体会到进行科学实验时严谨的重要性,这也能够决定一次科学实验是否成功。比如,进行苯甲酸含量检测的时候,第一部就是申明教学目的,让学生们知道为何要进行此次实验,不能够是为了完成试验任务而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操作步骤,一次实验不成功往往就是因为试验中步骤不规范产生误差,例如,配制缓冲液的时候,需要用到不同的吸量管来吸取不同的共轭酸碱溶液,假如其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最终测得缓冲液浓度误差明显。

2.3改进考核制度,注重技能培养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需要不断地改善其成绩评定制度,将重点放在实验技能的提升之上,将课程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加大,考核内容可以划分成实验操作部分以及最终考试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考核课程中的实验技能水平、对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的理解、试验出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以及操作水平,而后一部分就重点考察其对整个课程涉及到的课程知识点以及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的了解、掌握水平。如此,将课程的考核分成这样的两个部分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实验兴趣,并且最后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课程知识。

3结语

医学实验第9篇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1年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