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业产品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9:04

工业产品论文

工业产品论文第1篇

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并使自己获得人类的灵气。自然界就被赋予人的意义,出现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动的世界,"文化"也就开始了它的一发而不可止歇的生命运动。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与产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打磨石器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与人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成就的这件包蕴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赐予,而开始亲自生产他所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史才开始了。"这种文化诞生于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之中,可以称之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的需要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就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文化的概念也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而被赋予越来越复杂的内涵。但有一点,即人类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没有改变。

一部人类的文化史,无论哪个地区和民族,可说都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的。人类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为工具的时候,并不是出于"艺术"和"审美"的考虑,而完全是出于"劳动",利于"生存"的实用目的。也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1856-1918)提出的"实用先于审美"。因此,从最早的意义上讲,造物活动是综合的、笼统的、实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为物质出现,就会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作为物质的存在,就会对人产生精神的影响。在"劳动"、"生存"的实用目的达到以后,就开始了附加上"艺术"和"审美"的考虑,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为造物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中,随着人类进行"艺术"和"审美"考虑的越来越丰富,人造物作为它原来的载体已不能充分满足了,便逐渐从中派生出、分离出现在所谓的"纯艺术",由此形成艺术文化,譬如独立欣赏的绘画。以致出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为原发性的"母型"并没有被解体,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而此时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获取一种自然界中本来所没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动生存的开始,是最本质的文化现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种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之上未经分解的文化,带有原发性和综合性。张道一教授在造物艺术论中把这种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离的文化称为"本元文化"。并在《跨世纪的造物艺术》一文中说: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说法,多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的。……严格地说,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纯''''物质文化'''',而是带有文化的综合性,我称之谓''''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为多元之前,一种最早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和生产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并没有被解体,而是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行发展。而且由于它同科技的发展同步,又合着生活的脉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为例,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不难看出,尽管技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它的制作、式样、用途也随之变化,而且能够看出各代陶瓷和品类式样上的风格差异,成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物,但上万年来并没有中断。由文化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艺术上和美学上的综合性。我们所要研究的''''造物艺术''''及其设计,正是指这一类的文化。"

作为本元文化的造物文化从其出现的时候就具有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实用功能的发挥是个体的,而审美功能的发挥是整体的。

而造物艺术文化从它形成起就具有了造物文化的性质。前苏联学者卡冈认为,艺术文化从文化形态上是不同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文化,由此,他将整个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是指从自然向文化的转化,包括物质生产的产品和方式;精神文化是指由精神生产创造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两者是互为的。而艺术文化则是这两种文化有机互融的结果。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的这种特殊的精神--物质完整性导致了:定形于艺术活动周围的艺术文化不能纳入精神文化的界限内,它在文化的空间中既区别于精神文化,又区别于物质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就是说,艺术文化的内部结构具有特殊性,既区别于精神文化的结构,又区别于物质文化的结构,因为它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这里卡冈所说的"艺术文化"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文化的发展,如今已是丰富多样,绚丽多彩。高尔基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一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品类更是错综复杂,几乎无法从同一个角度进行分类。一般的艺术,是"纯然"的意识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起着认识、教育和审美的社会作用,是易于辨别的。但是也有的艺术门类,并不纯是意识形态,它以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影响着人的精神,这就是造物艺术。造物艺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适应着物质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的艺术。造物艺术也就兼具了造物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特征。

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用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了,对这些人造物的"母型"地位也就漠视了,把这种造物文化简单化地归入"物质文化",斥为工匠之作,并排除在艺术与美学之外。特别是我国自先秦以来,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造物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由此它从思想观念上和社会实践上都被纳入了世俗末流之中,这种思想影响于历代。正是我国这种传统的"重道轻器"思想的沿袭,在实践上强烈的社会需求促使工艺及产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左右社会和人们心态的物质力量;而在人们观念上却又鄙视这种工肆之人的艺术劳动,不仅大批艺人、工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物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也没有在整体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承认和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甚至"坐而论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种"君子不为",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我们不能否认造物艺术文化的本质。造物艺术文化是艺术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又是艺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视觉艺术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造物艺术文化的不断积累,才将人类的艺术文化逐渐充实丰满,才将人类的文明高高托起。

我们知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人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完全独立生存。人类的祖先就是这样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生活于自然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类的生存受到当时人们的意志难以改变的、复杂的法则的支配。在自然中固定着自己的位置,不能从自然的循环中摆脱出来。当时,人们依kao树木的果实、优裕的自然而维持生命,遇上严酷异常的自然灾害时,只有冻死、饿死。这样,自然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是绝对的条件,同时,有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此,人类便开始努力,尽可能逃避不利的自然环境,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以便更容易生存。人类变得有意志和自然相对抗了。拒绝由自然来摆布本身生存的一切,开始作用于自然而又改造自然,对此,人类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出了应称为第二自然的人工环境,借此,从自然的直接的异动中逃避出来,开始调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生存的某部分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因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因此,不管自然环境如何多变,随着创造出适应多种情况的人工环境,人类便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生存。人类创造了制服猎取物的武器,创造了满足各种生活所必需的工具。最初是kao手,尽管所用的材料也往往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自然的材料,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保留着打击痕迹的人类第一件工具的石器中,却能看出,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制造出了最顺手的和最能发挥功能的造物艺术。"可以把一切意识性的、物象化的、符合某种目的的物品都称为产品设计。若一般通俗地说明的话,即,把具有目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实体都可称为产品设计"。这些造物艺术都是手工产品,因此,也可以笼统地称为工业产品设计。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巧的熟练,所使用的材料既有取自自然的,也有人工制造的。譬如说,制陶术的发明,是人造物由物理的性质向化学的性质扩延的一次大的成功。人类从此不仅能改变天然物的形态,而且能利用火对粘土的烧结,改变材料的性质。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是烧制出规整、饱满的陶器。从而开扩了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和及其性质,艺术的手段可以轻而易举的被体现,只不过当时的工业概念仍然是手工业。

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造物艺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不断融合,并在20世纪初凝聚成为工业设计,并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得以确立,工业产品设计才成其真正意义。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

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kao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

工业产品设计也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的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不断的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于是,工业产品设计将人类完善自己制造产品的努力从个人性的劳动转变为专业化的社会性劳动,变为运用社会的宏观力量控制和优化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的浩大工程。这意味着,人类已不满足于将生产力的发展仅用于从自然中获取财富;人类已觉悟到、并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和艺术手段去拓展文化生活中的精神空间,以求得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

工业产品论文第2篇

1.1饲料工业生产总体形势基本稳定

2014年陕西省饲料工业总产量为456.81万t,较2013年的451.48万t增长1.18%;总产值达159.9亿元,较2013年158.01亿元增长1.2%。其中配合饲料产量284.17万t,同比增长5.47%;浓缩饲料产量155.36万t,同比下降5.47%;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17.28万t,同比下降2.37%。

1.2主要饲料品种四增两降

主要饲料品种中,猪料200.75万t,同比增长1.19%;蛋鸡料125万t,同比增长1.37%;反刍料53.53万t,同比增长8.56%;其他料7.39万t,同比增长5.87%;肉鸡料42.7万t,同比下降2.4%;水产料27.44万t,同比下降7.73%。

1.3产品结构跟进调整

紧跟陕西省养殖业发展趋势,强化饲料产品结构跟进调整。2014年不同饲料在总产量的比重中,猪料为43.95%,蛋鸡料为27.36%,肉鸡料为9.35%,水产料为6.01%,反刍料为11.72%,其他料为1.61%。饲料类别中,配合饲料比重为62.21%,浓缩饲料比重为34.01%,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比重为3.78%,浓缩饲料比重持续下降。

1.4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

积极深入开展饲料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筹措专项资金,加强产品抽检力度,不断强化监管,创新监管方式。首次组织开展了全行业省市监管部门交叉检查活动,使饲料生产企业、饲料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有效地防止了饲料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了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14年,陕西省共实施部、省级饲料样品抽检2749批次,合格2736批次,合格率达99.53%,保持了“十二五”以来,饲料抽检合格率连续4年99%以上。饲料生产企业的原料和成品双检意识不断增强,饲料中“瘦肉精”已连续十五年未检出。

1.5规模企业强劲发展

根据陕西省重点企业跟踪调查统计,全省前40位的企业年产销量均突破1万t以上,总量达220.78万t,占全省总产量的48.33%。其中,前15位的企业年产销量均突破4万t,总量达167.28万t,占全省总产量的36.62%。陕西石羊集团农牧有限公司、陕西正大有限公司、陕西华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康达尔高陵饲料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年产销量均突破10万t以上,总量达104.29万t,占全省总产量的22.83%。陕西省内规模领军企业依托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带动产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6反刍饲料推广规范推进

按照新的许可条件要求,反刍动物饲料必须单独设立生产线,陕西省混用反刍饲料生产线全部淘汰。截至2014年年底,陕西省获得单独反刍动物饲料生产资质的企业有19家,其中,专业公司9家,年综合产能达165万t。从监测的反刍饲料生产企业看,一年来,陕西省反刍饲料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总产量达53.53万t,同比增长8.56%。

1.7小型饲料生产企业加速退出

通过实施新的饲料行业行政许可制度,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标准,使小型饲料企业、管理不规范、发展无后劲的饲料企业加速退出。截至2014年年底,陕西省生产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的加工企业数量由257家减少到100家,淘汰率达61%。

1.8原料市场行情波动进一步加剧

2014年,陕西省饲料原料市场行情涨跌互现,波动加剧。其中,主要能量类饲料原料总体呈现震荡上行态势,饲料用玉米9月份平均进厂均价接近2700元/t,全年玉米平均进厂价格达到2422.29元/t,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4.03%;动物性蛋白饲料原料价格一改上年度弱势,开始震荡抬升,在鱼粉价格强势反弹刺激下,其他动物性蛋白饲料原料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态势,蛋白含量在45%以上的饲料用肉骨粉全年平均进厂价格达到4410.08元/t,同比上涨15.41%;粕类产品价格一路震荡下行,呈现明显弱势行情,2014年棉粕、菜粕进厂均价分别为3085.83和2762.15元/t,同比分别下跌3.40%和0.47%;蛋氨酸、赖氨酸价格走势分化明显,蛋氨酸价格持续强势,赖氨酸价格继续保持弱势格局;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除维生素E价格略有下降外,维生素A和D3价格继续高位运行,微量元素价格保持弱势震荡格局。

22015年工作思路

2.12015年陕西省饲料工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牢固树立依法监管思想,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持续贯彻饲料行业许可条件,强化行业准入,推动行业转型。扎实落实行业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保障质量安全。围绕陕西饲料工业发展的新常态,着力研究深化全省饲料行业发展措施,继续按照“提高门槛、减少数量;加强监督、保证安全;转变方式、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在持续强化执行新生产许可条件升级硬件基础上,重点推进实施《规范》,提升软件条件,从而全面推动饲料企业做强做大,着力构建优质、安全、高效、规范的现代化饲料产业体系。

2.2主要措施

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实现年内《规范》全面、平稳实施为核心,以提升行业硬件与软件水平为抓手,着力推进陕西饲料行业规范发展,不断强化依法治饲水平,为全省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打牢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继续抓好六个专项整治,努力实施行业六个转变,即:继续深化饲料原料、违禁添加品、企业检化验室、产品标签、执行标准和经营企业六个专项整治工作。加快推进从小型饲料生产企业向大中型饲料生产企业转型、从浓缩饲料向配合饲料转型、从单一饲料生产加工向产业链发展转型、从使用自配料向使用工业饲料转型、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型,从传统销售向现代营销转型为主要内容的六个转型。

2.3陕西省饲料工业主要预期目标

工业产品论文第3篇

工业产品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1]温权、程时杰、张勇传,销售电价设计的会计成本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9:93-96.

[2]杨荣华,边际成本理论在电价设计中的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1,3(1):37-39.

[3]程瑜、张粒子、李渝,考虑需求价格弹性的销售电价帕累托优化折扣[J].电力系统动化,2003,27(24):10-13,27.

[4]阙光辉,商业电价是否存在“歧视”?——兼论销售电价联动与取消交叉补贴[J].地方电力管理,2004,(2):27-30.

[5]曾鸣、于静冉、王鹤,一种新的大用户进入电力市场购电模式研究[J].华北电力术,2007,(4):26-29.

[6]唐学军,销售电价结构设计与实例计算[J].华中电力,1999(1):60-62,65.

[7]李克宽,翟希蓉,王会中.试谈汽车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J].汽车工业研究,2011,13(25)06:32-37.

[8]张甜甜,李小杰.循环经济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26)10:72-73.

[9]耿丽娟.试论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大学时代论坛,2006,05(09)02:16-17.

工业产品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1]辛江.如何准确填报工总产值[J].北京统计,2001,(04).

[2]栾景艳,王淑华.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核算的几点认识[].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

[3]马晓轩.工业销售产值指标的计算及检查要点[J].北京统计,2004,(05).

[4]刘永泽主编.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P224-225.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P241.

[6]文兼武.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J].中国统计,2009,(08).

工业产品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显志,左建越.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2]王莎,江辉.探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商业研究,2006年04期.

[3]邓明然.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融资新方式[J].当代经济,2008年08期.

[4]刘晗洁.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对策探析[J].消费导刊,2010年04期.

工业产品论文第4篇

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并使自己获得人类的灵气。自然界就被赋予人的意义,出现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动的世界,"文化"也就开始了它的一发而不可止歇的生命运动。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与产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打磨石器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与人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成就的这件包蕴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赐予,而开始亲自生产他所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史才开始了。"这种文化诞生于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之中,可以称之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的需要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就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文化的概念也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而被赋予越来越复杂的内涵。但有一点,即人类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没有改变。

一部人类的文化史,无论哪个地区和民族,可说都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的。人类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为工具的时候,并不是出于"艺术"和"审美"的考虑,而完全是出于"劳动",利于"生存"的实用目的。也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1856-1918)提出的"实用先于审美"。因此,从最早的意义上讲,造物活动是综合的、笼统的、实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为物质出现,就会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作为物质的存在,就会对人产生精神的影响。在"劳动"、"生存"的实用目的达到以后,就开始了附加上"艺术"和"审美"的考虑,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为造物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中,随着人类进行"艺术"和"审美"考虑的越来越丰富,人造物作为它原来的载体已不能充分满足了,便逐渐从中派生出、分离出现在所谓的"纯艺术",由此形成艺术文化,譬如独立欣赏的绘画。以致出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为原发性的"母型"并没有被解体,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而此时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获取一种自然界中本来所没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动生存的开始,是最本质的文化现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种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之上未经分解的文化,带有原发性和综合性。张道一教授在造物艺术论中把这种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离的文化称为"本元文化"。并在《跨世纪的造物艺术》一文中说: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说法,多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的。……严格地说,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纯''''物质文化'''',而是带有文化的综合性,我称之谓''''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为多元之前,一种最早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和生产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并没有被解体,而是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行发展。而且由于它同科技的发展同步,又合着生活的脉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为例,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不难看出,尽管技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它的制作、式样、用途也随之变化,而且能够看出各代陶瓷和品类式样上的风格差异,成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物,但上万年来并没有中断。由文化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艺术上和美学上的综合性。我们所要研究的''''造物艺术''''及其设计,正是指这一类的文化。"

作为本元文化的造物文化从其出现的时候就具有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实用功能的发挥是个体的,而审美功能的发挥是整体的。

而造物艺术文化从它形成起就具有了造物文化的性质。前苏联学者卡冈认为,艺术文化从文化形态上是不同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文化,由此,他将整个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是指从自然向文化的转化,包括物质生产的产品和方式;精神文化是指由精神生产创造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两者是互为的。而艺术文化则是这两种文化有机互融的结果。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的这种特殊的精神--物质完整性导致了:定形于艺术活动周围的艺术文化不能纳入精神文化的界限内,它在文化的空间中既区别于精神文化,又区别于物质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就是说,艺术文化的内部结构具有特殊性,既区别于精神文化的结构,又区别于物质文化的结构,因为它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这里卡冈所说的"艺术文化"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文化的发展,如今已是丰富多样,绚丽多彩。高尔基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一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品类更是错综复杂,几乎无法从同一个角度进行分类。一般的艺术,是"纯然"的意识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起着认识、教育和审美的社会作用,是易于辨别的。但是也有的艺术门类,并不纯是意识形态,它以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影响着人的精神,这就是造物艺术。造物艺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适应着物质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的艺术。造物艺术也就兼具了造物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特征。

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用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了,对这些人造物的"母型"地位也就漠视了,把这种造物文化简单化地归入"物质文化",斥为工匠之作,并排除在艺术与美学之外。特别是我国自先秦以来,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造物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由此它从思想观念上和社会实践上都被纳入了世俗末流之中,这种思想影响于历代。正是我国这种传统的"重道轻器"思想的沿袭,在实践上强烈的社会需求促使工艺及产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左右社会和人们心态的物质力量;而在人们观念上却又鄙视这种工肆之人的艺术劳动,不仅大批艺人、工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物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也没有在整体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承认和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甚至"坐而论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种"君子不为",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我们不能否认造物艺术文化的本质。造物艺术文化是艺术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又是艺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视觉艺术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造物艺术文化的不断积累,才将人类的艺术文化逐渐充实丰满,才将人类的文明高高托起。

我们知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人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完全独立生存。人类的祖先就是这样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生活于自然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类的生存受到当时人们的意志难以改变的、复杂的法则的支配。在自然中固定着自己的位置,不能从自然的循环中摆脱出来。当时,人们依靠树木的果实、优裕的自然而维持生命,遇上严酷异常的自然灾害时,只有冻死、饿死。这样,自然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是绝对的条件,同时,有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此,人类便开始努力,尽可能逃避不利的自然环境,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以便更容易生存。人类变得有意志和自然相对抗了。拒绝由自然来摆布本身生存的一切,开始作用于自然而又改造自然,对此,人类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出了应称为第二自然的人工环境,借此,从自然的直接的异动中逃避出来,开始调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生存的某部分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因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因此,不管自然环境如何多变,随着创造出适应多种情况的人工环境,人类便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生存。人类创造了制服猎取物的武器,创造了满足各种生活所必需的工具。最初是靠手,尽管所用的材料也往往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自然的材料,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保留着打击痕迹的人类第一件工具的石器中,却能看出,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制造出了最顺手的和最能发挥功能的造物艺术。"可以把一切意识性的、物象化的、符合某种目的的物品都称为产品设计。若一般通俗地说明的话,即,把具有目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实体都可称为产品设计"。这些造物艺术都是手工产品,因此,也可以笼统地称为工业产品设计。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巧的熟练,所使用的材料既有取自自然的,也有人工制造的。譬如说,制陶术的发明,是人造物由物理的性质向化学的性质扩延的一次大的成功。人类从此不仅能改变天然物的形态,而且能利用火对粘土的烧结,改变材料的性质。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是烧制出规整、饱满的陶器。从而开扩了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和及其性质,艺术的手段可以轻而易举的被体现,只不过当时的工业概念仍然是手工业。

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造物艺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不断融合,并在20世纪初凝聚成为工业设计,并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得以确立,工业产品设计才成其真正意义。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

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

工业产品设计也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的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不断的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于是,工业产品设计将人类完善自己制造产品的努力从个人性的劳动转变为专业化的社会性劳动,变为运用社会的宏观力量控制和优化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的浩大工程。这意味着,人类已不满足于将生产力的发展仅用于从自然中获取财富;人类已觉悟到、并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和艺术手段去拓展文化生活中的精神空间,以求得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

前"全苏工业设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尤里·苏罗维夫曾把工业设计评价为人类的"第二文化":"从属于文化,即由各种产品创造出来的''''第二文化'''',反映了由社会经济体系、意识观念的差异和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全部结果的复杂性以及冲突。将工业设计这一行为和其成果(产品)内潜的长处和短处,与社会经济的形式及其设计所适应的社会文化分开来考虑,这已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必须依赖具体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本身,也创造了文化。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也就是用艺术的语言(造型语言)体现造物文化,是艺术质的造物文化活动。在艺术质的造物中,艺术因素是一种本质的要素,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将使这种造物更具文化的意义和深刻性。

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只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狭隘范围集团的要求而生产,而是以广阔的市场为目的。在加工技术机械化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也不断产生了,过去不存在的各种工业产品渐渐进入到了人类的生活之中,过去不曾有的艺术手法纷纷显现于工业产品之上。工业产品设计向全社会生活普及和渗透。如今,塑料、汽车和电视,在现代生活中深深扎下了根,而我们却已忽视了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351页。

2.陈筠泉、刘奔主编.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4页。

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7页。

4.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页。

5.卡冈.美学与系统方法.89页。

6.张道一主编.工业设计全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30页。

7.刘俊田等译注.四书全译·论语.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32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4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页。

10.(日)大智浩、佐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3页。

工业产品论文第5篇

(一)创新性人才给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农产品加工是一个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尤为剧烈的行业,创新的特色化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依托是创新人才,他们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来应对瞬时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优秀的创新人才是一个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的保障。

(二)创新性人才能给加工企业带来效益最大化

首先,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能够提高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其次,创新人才能够以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减少企业的中间成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节约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能够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三)创新性人才能较好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力量,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它不但能够引导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还能激励创新行为的出现。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传承。

二、湖南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现状、问题与原因

(一)现状及问题

1.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短缺

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人员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无论是科技活动人员拥有量、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拥有量,还是硕、博毕业人员数量均远远低于大型企业;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大型企业分别是中小企业的143、139、395倍。湖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人员拥有情况,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毕业人员相对量都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低,分别只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51%、25%的水平。因为缺乏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类数据,若以整个规模工业企业数据的口径,即平均每个规模中小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相当于整个规模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4%、54%、29%来推算,湖南规模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分别约为3.48,1.04,0.07。据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权威人士判断,实际的情况比这一估算数据可能还要低,这是因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社会地位、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等对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所导致。

2.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动性大

笔者通过走访湖南某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100名本科毕业生,选择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11人,占比11%,这恰好反映了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方面的尴尬处境,在仅有的11位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毕业生10个月后有6位离职,离职率为54.5%。

(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相对较弱,资金有限,从报酬、福利,包括企业的长期发展,都缺乏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这些都是导致我省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相当多的创新人才随着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行业从业经验的积累,选择跳槽到实力更强劲的大企业或沿海大城市。而随着人才的流失,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加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使其创新能力减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管理决策者自身素质先天缺陷,人才管理观念与方法落后

第一,不少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者草根出生,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学习,自身素质不高,采取以亲情与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化管理方式,缺乏战略眼光,缺少完整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缺乏对创新人才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家族式管理方式的组织结构阻挡了高素质创新人才走向决策层的通道,限制了非血缘,亲情成员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创新人才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这样的管理方式,必然会大大挫伤创新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这样必然导致创新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没有凝聚力。一旦个人与企业产生利益纠纷,很容易离职。第二,对创新人才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忽视创新人才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更忽略了产品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决定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缺乏针对性,具有管理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因人而异的理性分析。第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性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过于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缺乏对员工的尊重,相应的奖赏措施不够完善。过于重视短期内的业绩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员工的长期发展。这样会导致企业内部关系不融洽,缺乏人性化。

3.缺乏对创新人才的持续、长期培养投入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投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规模较小,以及风险较大是我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创新人才持续投资培养的几大障碍。由于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故使得决策者更加忌惮对创新人员的长期投入与培养,以避免到最后“人财两空”的结局。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资金限制与战略眼光的短浅,对短期的技术人员培训都难以落实不到位,而长期,高投入的创新人才投资则更是成了一种奢望。这种状态则进而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停滞不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技术层面都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落后于同行业的竞争者,形成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恶性循环。

三、完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结合待遇留人的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员工之间所共同认同的信念,信仰。它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道德操守,人际关系等,并依此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风范。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确立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说过:“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创新型人才对自身企业怀有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之相成的就是一支高度凝聚力的企业的创新人才队伍。另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结合待遇留人的制度会减少创新人才对酬薪与福利不满而造成的离职率。要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行一套“能者多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酬薪制度。对于企业骨干与重要创新人员,要舍得付高薪。奖惩分明,把员工的奖金,福利,与职务的晋升与个人能力与工作绩效紧密的结合起来,使的创新人才获得的收入与福利与其自身能力相挂钩。

(二)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才流失

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员工,其目标定位、价值取向与需求结构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其的激励上,要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考虑发展创新员工以技术持股,人才持股的企业发展模式,让创新人才与科技人员获得一定的产权。这样能够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有利于刺激创新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激励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人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更高的要求,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通过事业以及情感来实现。事业是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企业如果能够营造一种积极进步的工作环境,给创新人才带来事业上的工作动力;工作中团结向上,友好合作的人际氛围能够给创新人才带来情感上的鼓励。中小企业家要以人为本,真正把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创新人才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投资力度

创新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投资与培训,也就是中小企业为自身保持市场竞争力与未来的潜力的投资活动。通过对创新人才的培训投资,让创新人员获取更先进的技术,产品创新能力,进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绩效。除此之外,决策层更是要把对创新人员的投资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战略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就能奏效的。中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表明,企业决策者在对创新人才的资金与培训上给予充足的支持,不仅能促进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和提升其个人价值,而且更能提升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对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政府应重视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给予相应扶持

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特别是资金、规模上并不成熟,政府应该给与其相应的扶持。为了让各中小企业树立创新意识,政府可以给企业或者企业职员设立创新项目基金,由各个企业进行创新项目的申报,从中择优,这样一来,既能解决中小企业在科研上资金的短缺问题,又能能给各企业以及创新人才带来激励作用,除此之外,政府应推动企业与各科研院校、机构的合作,给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基金,为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四、结语

工业产品论文第6篇

随着数字化在全球的发展,有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把数字化引进工业产品设计中。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和贝卡罗来那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等诸多著名大学开设研究项目,转变工业设计理念。

2工业产品数字化的前景分析

2.1对传统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传统的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工具需求的响应,其中包括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求,即产品能够很好地匹配使用者的身心。(1)对传统工业的冲击。传统的手绘效果图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设计的基本表现方式,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开发推广,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原来的工业模式有了跨越式的转变,但是有些企业不切实际的使用数字化,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影响经济效益。此外,许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丧失了基本徒手制作的能力,而沦为电脑的奴隶,设计的作品呆板而又机械,缺乏人文气息。(2)对传统工业的革新。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工业设计的革新是毋庸置疑的,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设计形式上,而是全方位思维模式的创新,无论是设计的意念、工业流程、展示与评估、产品形态,还是设计教育,数字化在工业上的应用革新都是巨大的。

2.2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1)新思维方式的转变。现阶段,在数字化领域中,出现两种设计思维:一是非物质的设计观,二是界面设计思维,两者共同促进虚拟化、网络化、界面化、服务化的产品设计形式,并包含人性化的特征。非物质设计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发展。界面设计就是能使产品的设计过程转变成动态的交流过程,使人机界面成为相互交流和作用的窗口。总的来说,我们用数字化的思维和数字化的技术去设计具有数字化技术和思维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设计风景线。(2)基于VR技术下的互动模式方案。VR技术是可以创造虚拟世界,使人在自然环境中有高度逼真的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系统。现在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对于政府来说,这种技术已经应用到航天领域,它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巨大的,所以它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广阔性。(3)工业产品面貌的改变。新时代下,工业产品应该具有以下品格:以人为本,尊重客户需求,以客观化、实用性为设计标准,批量生产。要有追求和精神意义,具备美学功能,设计应该容易被理解,并且注重细节。设计者遵循诚信原则,睿智创新。遵循生态原则,简单耐用无污染。具备这些设计原则的设计者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心灵。

2.3工业产品设计数字化发展的趋势首先,软件设计的刚性需求超越硬件设计;物质的、有形的向非物质的无形的转变;智能的设计和第六感应研究逐渐适应于数字化中,并把资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消除隔阂;设计真正实现民主。我们对数字化的揣摩并不是空穴来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是有可能的。

3结语

工业产品论文第7篇

关键词:装饰性元素产品体积审美疲劳DIY历史的反复

对工业产品外观的美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是决定一件产品能否受市场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和人为计划废止制度不断提前化的今天。

在当今的世界,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工业化程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工业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现代工业产品所“包围”。而消费大众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用挑剔的眼光打量着身边的这些产品。这样就促使工业产品的生产者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改进技术,降低价格,并以此来和其他的同类产品生产者相竞争。但在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的现代,大多数的工业产品在各个方面都日益的“同质化”,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变的越来越小。而今天的消费大众已经厌倦了长期面对传统或统一的产品外观,求新求变的心理在人们中普遍的存在。这样就使得工业产品外观的装饰性元素被越来越多的展现了出来,成为左右一个产品设计上是否成功,是否会受到消费大众青睐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产品的外观装饰性因素有哪些,它受到产品自身哪些方面的影响,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它如此被重视呢?这些都是值得产品生产者和产品设计者思考的一件事情。

一、工业产品的生产的目的性与装饰性元素

要探讨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相关问题,就必须先在概念上清楚哪些产品是工业产品,什么是工业产品的装饰性元素?又是哪些工业产品需要运用装饰性的元素。首先工业产品在生产技术上是区别于一般手工业制品的,是大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的产物。在生产过程当中实现了生产管理和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其次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其特定的目的性,它是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生产的目的。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实现依附于技术和物质条件;而产品的精神审美的功能则要*产品的装饰功能来实现。工业产品的装饰性元素的使用与否,装饰性的是繁是简要由该工业产品生产的目的性来决定。

在众多的工业产品当中也并不是都需要应用装饰性元素的,是否应用装饰性元素主要还要依据该类型产品与人类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关系是否密切。也就是是否以产品具有物理上的使用性和精神上的愉悦性来满足个体或群体的需求。例如一些同样是工业产品但不具有以上属性的产品可以不考虑其装饰性元素或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应用。以武器为例,武器的设计和使用和人类历史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它的设计和使用有其特定的目的性,即治他人于死命和保护自我。所以其装饰性元素是可以不予考虑或最大限度的被减少的。近现代武器设计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851年英国的“水晶宫”世博会上一举成名的美国柯尔特“海军”型左轮手枪,它在实现产品的功能性上达到了极至,而全无装饰性元素。当然一些为体现使用者身份地位和财富的特殊设计除外。

另一些产品如农业设备、工业机械等虽然也是工业产品,具有物理上的使用性,但和人们自身个体或群体的精神愉悦性关系并不密切,因而也可以将其装饰性元素忽略不计或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应用。

二、工业产品的外观体积与装饰性元素

一般来说,一件工业产品的造型、装饰元素(色彩、材料肌理、图案等)都要依附于产品的一定形体体积来实现,脱离了形体体积的载体,装饰性的元素的实现和充分发挥是受到制约的。

例如,一个电子计算器所使用的“纽扣”电磁,由于它的体积微小,所承载的装饰性元素必然会减到最小。当然,这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产品的价值所决定的。不过体积较小产品也并不都是必须减少装饰性元素,有些体积小的产品却必须在装饰性元素的应用上下大工夫,例如香水的包装物和容器的装饰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再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些较大体积产品的例子,从中也会有一些体会。如家用的冰箱、电视机在界面设计上就有更大的空间和多种的形式可供应用装饰性的元素。可以从最基本的材质、色彩入手;也可以从功能形态、界面构成上寻求变化。

产品的尺寸分为实用尺度、舒适尺度和心理尺度。合理的体量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装饰性元素,在一些情况下心理尺度被凸显了出来。例如在中国的唐代是以女性的身材丰盈为美;而之后的宋代以女性的杨柳细腰为美;到了明代富贵人家以女性小脚为美,既“三寸金莲”,这种审美风潮一直延续到清代。这些都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体量感所带来的审美感受的不同理解,这一理解也被延伸到了同一时期的工艺品和其他制品上。如中国的明清家具,明代家具以人体基本比例为依据,体量适中,而到了清代,家具的体量感有所增大,特别是身份、等级意识被与家具的体量相关。现代的工业产品从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德国和日本两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上是闻名的,德国工业产品是以优异的产品质量体系而被公认,同时产品的体量感很强,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日本工业产品则是以做工精细小巧而著称,其产品的体积往往较小。这些特征从两国所生产的汽车上也能够得到反映。

由此可见,工业产品的外观体积本身也具有装饰性元素的一些基本特征。设计在线.中国

三、产品的价值与装饰性元素

一件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繁与简还与该产品自身的价值有关。例如还是以电子计算器上所使用的“纽扣”电磁为例,由于它的价值很低,增加装饰性元素就要增加生产的工序和材料成本,所以其装饰性元素必然就会减到最小。产品价值大的工业产品有理由,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造型的美化、材料应用研究和外观装饰的应用。

四、大众心理对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影响

大众心理层次的需求对于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喜新厌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也可以说这种本能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的思想动力。在对待身边工业产品的态度上人们更是如此,不同时代消费群体对于工业产品的外观和依附于其上的装饰性元素,理解和喜好是截然不同的。

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大哥大”移动电话,体积“巨大”、外观粗糙,样式单一,在使用和携带上也都不方便。像这样装饰性元素全无的工业产品本应该不被人们看好才是,但却受到当时人们的追捧,这是很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件事情。在当时消费大众的审美情趣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特别是青年人更乐于追求时尚,欣赏和购买具有新功能有,有很好装饰性的工业产品。“大哥大”这类产品可以说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功能主义产品的典范,但却成为当时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前卫的代表。现在看来它是如此的丑陋,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产品的装饰性元素的看法是受到心理需求影响的。将时间转换回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面孔”,新一代“大哥大”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除了在技术和功能方面与当今流行的手机一致,产品体积缩小到更适合人的把握外,在外观上还是基本保持了老式“大哥大”的基本特征。简单按键和小屏幕的显示器和毫无装饰的黑色机身,确实给人能给今天的一些人以震撼,这也许就是年轻一代所追寻的“酷”吧!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标准化的工业产品的装饰性元素感到不满,而进行再加工的,这也就是今天风靡世界的产品“DIY”。“DIY”可以被翻译成“自己动手做”,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工业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以后产品虽然在使用功能上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但是在产品的审美情趣上却过于单一和缺乏个性差别。使人们感到“审美疲劳”。特别是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第一消费群体——年轻人。他们越来越追求自身生活的个性化,喜欢在各个方面表现自我,紧跟时尚。“DIY”正适合了年轻一代对于自我审美的个性需求。于是工业产品被进行了“第二次设计”,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原有产品外观装饰性元素的个性化改造上。例如时下风靡世界的“手机DIY”,“汽车DIY”等。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大众心理对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产品设计思想上也存在着历史反复的问题:从工业革命前的“为装饰而装饰”,到工业革命初期的“为装饰而设计”,再到十九世纪末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倡导的“为设计而装饰”,最后发展到今天的“为设计个性而装饰”,产品装饰形式上的“繁与简”经历着历史的轮回。

五、工业产品的材质与装饰性元素

现代工业产品在材质方面的表现力从未象今天这样富余表现力,并且还深刻地影响到产品的装饰性元素。在二十世纪20年代第一把以不锈钢为主要材料的钢管椅在德国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新的材料比传统的材料如:铁、木材、布、皮革更富表现力,更富于装饰性效果。另一种材料——塑料的诞生使产品在功能和结构上变得更完善,装饰性元素上的表现力也更强了。今天的塑料已经可以被赋予玻璃的特性,材质和纹理处理的像木材一样,泡沫具有了记忆能力。事实证明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总是能够带给人们新的惊奇和新的审美感受。*新材料设计师们更容易实现一些材料机理效果、色彩对比效果、物理和化学变化效果,甚至是光学变化效果的控制。从而将产品的外观引入更多更新,更有趣味的装饰性元素。

当今设计界共同追求的理想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所应该做到的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不同各个体的需求。这与大工业化的工业产品设计、生产背景存在着矛盾。如何在工业产品标准化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差异这是值得每一个设计者思考和探索的事情。一些可变性装饰元素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产品的外观材质上模仿自然形成的木纹纹理、无意识性的机理变化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今天的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量是空前的,而且今后还会变得更多。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和不同的审美情趣都会反映在新的产品设计当中,认识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把握好产品设计过程中装饰性元素与其它元素的相互关系,对于产品生产者和产品的设计者来说无疑值得重新进行一番审视。

参考文献:

[1]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美}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编《材料的处理》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年9月

工业产品论文第8篇

关键词:产品责任保险法律缺陷完善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产品责任保险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我国尚无产品责任保险法,有关规范产品责任保险的法律主要分散在产品责任法和保险法中,其立法分散,实践中难以操作。这样一来,既不能对合法产品经营者进行应有的保护,也不能对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炮制者实施有力度的制裁,更不能对消费者给予充分的保护。因此,对我国产品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完善实践意义重大。

一、我国产品责任保险法的缺陷

1.产品责任法关于产品责任的缺陷

我国尚无统一的产品责任法,其主要分散于《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中。这些法律对产品责任的规定存在以下不足(1)产品范围界定不明确。现有法律对产品的界定显得有些混乱,民法通则》未对产品作出任何界定,《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是“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这一概念并未明确产品范围易让人产生分歧。(2)产品缺陷标准不清。衡量产品缺陷有两个标准:不合理危险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实践中后者优于前者。但是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产品并不排除其具有危险性,这种缺陷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规制到产品所具有的潜在危险性。(3)对经营者处罚较轻。根据损害赔偿理念,产品责任以补偿被害人的实际损失为限。而且,我国没有设立惩罚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也不成熟从而对经营者处罚较轻。因此,有必要从调节利益入手,加大对经营者处罚力度,减少进而制止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

2.保险法关于产品责任保险的缺陷

保险法中对产品责任保险没有直接规定,仅笼统地规定责任保险的内容。因此,法律对产品责任保险的规定存在诸多不足:(1)未明确保险人的抗辩义务:保险法中未明确规定保险人的抗辩义务,保险人若对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进行抗辩将从本身的利益加以考虑,极少顾及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对被保险人不利,尤其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责任‘利益发生冲突时,被保险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2)未确立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保险实务上,通常不允许第三人直接向保险人要求给付保险赔偿金的。为确保第三人利益在一定条件下确立第三人对保险人享有保险赔偿金直接给付请求权是产品责任保险法的发展方向。(3)责任保险条款不规范。产品责任保险作为地方性险种在保险责任、索赔事项等方面存在漏洞。

二、完善我国产品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完善产品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是经营者转移其不确定产品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的需要,也是安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完善产品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可从以下人手:

1.完善产品责任法中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

(1)扩大产品的范围。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为保护广大消费者权益应对产品“作扩大化解释是必要的根据需要可考虑以下产品,如初级农产品、电及其他无形工业品、人体组织及血液血液制品等。(2)完善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在产品缺陷认定标准的选择上,确立”不合理危险为基本标准。…不合理危险“如何衡量,实践中采用生产者制造产品的预期用途标准,即一个合理谨慎的生产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其产品的危险时,不会将其投入市场。同时,国家行业标准只能作为方便消费者索赔时的一个辅助标准,绝不能凌驾于不合理危险标准之上。(3)明确严格责任原则。现有法律对生产者适用严格责任、销售者适用严格责任与过错责任相结合原则。这显然不利于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对销售者也适用严格责任,将更加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4)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确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产品责任保险中,精神损害应当列入赔偿范围。但基于美国责任保险危机所体现出高额精神损害赔偿所造成的困境,我们有必要确定限额。此外,设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弥补受害方的损失之外对加害方判处额外的赔偿金。其主要是目的是加大对加害人的惩罚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工业产品论文第9篇

1.1产品包装可以便于对产品进行运输和帮助消费者明白商品的基本信息

为了更好地运输商品,避免商品被损坏,影响商品的美观效果,一般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都会对其进行包装。还有,产品的包装可以表明一些具体产品的信息,例如产品的生产日期、质量、规格等。这样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快捷、更便利、更加明白地了解商品,对商品进行选择。

1.2产品包装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目前,对现代商品进行包装设计除了最开始的保护商品的目的,还需要满足消费者在很多物质和精神享受方面的各种需求。一般商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步骤是包装,它的作用层次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护产品;第二,便利产品;第三,美化产品。这是一个由物质慢慢进入精神的范畴,产品包装最高层次的终极目标是使产品实现它较高的附加值,从而为产品创造更多的商机。所以,产品的包装设计在营销推广方面的重要性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是说现在让人们已经开始用战略的眼光来重新看待产品的包装。在一开始的时候,包装还没有被提到设计的高度,通常都是把产品包装看作是保护产品的外壳。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被商家所重视。因此,在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除了可以从提高产品的质量方面,还可以从产品的设计包装方面来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也可以说产品的包装已经成为市场中商品的一个新卖点。

1.3产品外在包装所提供的第一印象对消费者的购买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现在,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所有厂家的商品质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当前,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国几乎所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之间在质量方面差异不大,甚至没有优劣之分。所以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好坏与优劣很难从肉眼上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需要从产品的包装上进行分析,消费者会根据产品包装的精美程度来决定是否购买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消费者对满足它们独特条件的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也就是说对产品高附加值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在这样的需求前提下,独特的包装设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消费者获得某种心理、情感的满足,从而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

2产品包装的原因

2.1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了保护其质量和确保商品生产后的美观

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再加上对其精美的包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产品价值,为商品提供了更加精美的外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好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强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购买欲。可以更好地实现产品的价值,为商品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2.2产品进行包装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通过对商品的包装可以使商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对商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产品的外部包装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心理上、精神上、文化上的需求,进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商品销量。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直不变的,人们都会喜欢美的事物。从一开始人们对美和青春的追求是没有改变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商品的购买,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人们对自信、英姿、青春、美貌和时尚的感受。所以,很多迅速建立的品牌,精美的包装设计正是可以让商品富有年轻、青春、健壮、雅致、丰满、整洁、力量等这一切可以给你的感觉。

2.3商品包装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商家的利润

对产品进行包装可以更好地展现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的作用和功能,并且可以通过设计者的设计用更加生动活泼形象的方法来体现商品的功用和价值。设计者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可以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帮助厂家更好地卖出产品,促使商品更好地被卖出,并且在精心设计后能够更好地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帮助厂家提高商品的售价,为商家提供更高的利润,更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

3产品包装的作用

现在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最主要体现在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市场经济中,商品竞争激烈,各大商家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现在很多产品的包装设计演变成了一种过分的包装设计,为了使商品包装的附加值发挥到极致,产生了产品包装设计的变异,这导致商品包装最开始的目的发生了转变,对商品进行包装的原始目的已经被慢慢地忽略了。当商品开始投入使用时,商品包装的使命便走向了终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包装已经不仅仅是商品的保护壳了,现在它的作用已经实现了转变,它带给消费者的是地位彰显和体现时尚品味的视觉感觉。这样一来便使得商品包装的附加价值更加突出、更加强烈、更加明显,并且使商品的附加值走向了极端,甚至发展到越来越背离现实生活轨道的地步,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华而不实的商品包装。在现在很多商品都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包装,从而实现产品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实现美化商品的目的,可以实现商家对销量的需求,大量增加商品在市场中的销售量。现如今,产品包装是现在很多企业进行商品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这是市场营销的一种重要策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现在在市场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很多商品的包装已经到了华而不实的地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在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礼品包装、高档包装这只是让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繁琐的包装外壳,并且消费者要付出比产品成本高出好几倍的价钱来购买商品,这是一种很不值得的交易。

4商品包装合理化的相关建议

4.1产品包装的设计者要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包装设计者要本着节约资源、节约成本的要求,对包装进行合理化设计。其设计的观点要有新意,要能够自主创新,产品的包装设计不但要体现设计者个人的创意和个性,而且还要能够把文化、传统、情感、环保等观念一起融入到一个小小的产品当中去,要让它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成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

4.2包装设计者要清楚地明白本国的人土风情

包装设计者不但要对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同时还要很好地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民间工艺等。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消费已经不仅仅是要满足其对产品功能的需求,消费者们还希望在购买产品时能够很好地体现消费者自身的品味与个性,成为它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中符合道德和美德的工具。作为包装设计人员还要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有个较好的了解,并且还要对现代美学有较深的研究,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有一定的研究,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只有在各个方面有一定的理解才可以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文化内涵、又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包装,才能够更好地彰显和突出产品的特色和功能。并且,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彰显产品的附加值,更大地促进产品的销售量。

4.3商家要有正确的包装设计理念

商家要把握好产品包装的力度,不能够一味的追求华丽的包装设计,从而使得产品变得华而不实。商家要有环保、节约的理念,同时也要很好的迎合消费者消费的心理需求。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