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三峡工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5:57

三峡工程论文

三峡工程论文第1篇

三峡工程监理工作及监理管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1997年)为一期工程阶段,主要是酝酿筹备,初步建立监理组织体系,初步展开监理工作;第二阶段是1998年以后,主要是完善监理组织体系,全面开展监理工作,并向规范化发展。1999年5月,三峡工程首次聘请了外国监理公司,监造三峡水轮发电机组。2000年8月,成立了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聘请了奥地利的罗伯特等中外专家担任专业质量总监。2001年1月,成立了安全总监办公室,聘请了日本前田株式会社的广岛、田濑等专家担任安全总监。

在三峡工程第一阶段建设期间,监理单位主要有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等10家。

在三峡工程第二阶段建设期间,主要监理单位有12家。与以往不同的是,三峡工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业主聘请外国公司监造。5家外国公司参加竞标,最后由法国技术监督局与法国电力公司组成的联合体——EDF/BV中标。

三峡监理工作制度分为业主和监理单位两个层次。中国三峡总公司于1994年11月编制并《三峡工程建设监理统一管理办法》(试行)。该管理办法原则规定了三峡工程监理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措施等。进场各监理单位依据业主统一管理办法的原则以及本单位制定的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开展工作。

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统一组织和指导各监理单位工作。三峡工程监理单位按工程项目或工程部位分别设置。监理单位均与业主签订监理委托合同,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监理组织机构由建安工程监理和永久工程设备监造两个部分组成。根据工程建设发展需要,三峡工程还按专业聘请了质量总监和安全总监。

2三峡工程监理管理机制

业主的监理管理部门制定了三峡工程建设监理统一管理办法,以总体协调三峡工程各监理单位的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的选择与委托。三峡一期工程监理单位选择与委托的主要方式是邀请招标,通过竞争择优选择并委托。三峡二期工程监理单位的选择与委托方式主要是议标。

监理委托合同的签订。监理单位的委托必须签订监理委托合同书。合同书按《三峡工程建设监理委托合同书编制样本》(试行)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编写。

监理委托合同的履行。业主依据监理委托合同对监理单位履行合同的行为给予检查和监督。

三峡工程实行分项目管理。监理单位一方面要接受各相应项目部对监理工作具体的检查监督,另一方面还要接受业主工程建设部工程信息部的检查与指导。

业主试验中心、测量中心及金属结构设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既是对工程总体质量监督的专门机构,又是业主开展监理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业主单位各项目部通过工程建设部的每月监理工作例会了解三峡工程监理工作开展情况。工程建设部通过例会协调解决监理单位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并在合同范围内,根据工程的最新进展和出现的新情况对监理提出一些具体的工作要求。

为加强对三峡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和管理,业主在工程建设部下设了质量总监办公室、安全总监办公室,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水工、机电、焊接和安全专家担任总监。业主每周一召开专业质量总监、项目总监联席会议和安全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3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

为进一步完善三峡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三峡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确保三峡工程的一流质量,2000年8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按专业设立了三峡工程质量总监,成立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

3.1三峡工程专业质量总监的职责

质量总监不替代监理工程师的职能,监理工程师仍按合同授予的职责开展工作。专业质量总监的主要职责为:

1)按专业行使对三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高层次、有权威性的监督。

2)研究和发现三峡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及时提出警示和建议。

3)为实现三峡工程的一流质量,对工程质量控制、施工技术与工艺提出意见和建议。

4)对已经出现的工程质量缺陷和事故,提出纠正和处理措施。

5)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隐患和违反质量技术要求的行为提出意见,行使质量一票否决权,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对质量监理的决策权。

6)在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为保证工程最终质量,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7)根据需要对总公司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3.2三峡工程专业质量总监的聘任和工作方式

专业质量总监由中、外专家和有关部门高素质技术人员担任。所聘专家应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良好的品德素质,经严格遴选确定。可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在不同时段聘请不同的专业质量总监,实行动态管理。

专业质量总监主要在施工现场独立进行质量监督,在授权范围内通过项目部的配合,对监理工程师提出建议或下达指令,一般不直接对施工承包商下达指令。

专业质量总监在质量总监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开展质量监督工作。

3.3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职责

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设在工程建设部,受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工程建设部的双重领导,负责组织和管理专业质量总监的工作,向总监提供必要的设计和其它技术文件。

质量总监办公室除行使专业质量总监的职责外,还承担以下职责:

1)参与对三峡工程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规程、要求进行检查和指导。

2)掌握三峡工程质量状况,对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状况进行阶段性分析和总结。汇总和编写向上级有关部门的质量汇报材料和有关文件。

3)参与对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进行调查和评定,审大质量事故的处理方案。

4)协助和配合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行使对三峡枢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监督,负责与质量检查专家组及其工作组的日常联系。

5)监督工程建设部各项目部和监理单位对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情况。

4安全总监办公室

为加强三峡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力争安全生产零事故,2001年1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了安全总监办公室。安全总监办公室设在工程建设部,受三峡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工程建设部的双重领导。安全总监办公室除配备安全专职工作人员外,增加土建、施工设备专业工作人员各一名,并聘请数名专家担任安全总监。

4.1三峡工程安全总监的职责

安全总监不替代监理工程师的职能。安全总监的主要职责为:

1)对三峡工程施工安全进行有权威性的监督。

2)研究和发现三峡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时提出警示和建议。

3)对三峡工程的安全保证体系,安全规程、规范,安全生产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4)对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违反安全规程的作业提出意见,由现场监理工程师行使职权,监督整改。

5)根据需要,对各参建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4.2三峡工程安全总监的聘任和工作方式

聘请在水电施工中有丰富经验的中、外专家和安全管理人员担任安全总监。所聘专家应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可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在不同时段聘请不同的专业安全总监,实行动态管理。

安全总监主要在施工现场独立进行安全监督,在授权范围内通过项目部的配合,对监理工程师提出建议或下达指令,一般不直接对施工承包商下达指令。

安全总监在安全总监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开展安全监督工作。

4.3三峡工程安全总监办公室职责

1)参与选聘安全总监和负责管理安全总监的日常工作。

2)安全总监办公室是安全总监的窗口,安全总监的意见、指令由办公室传达和贯彻。

3)参与对三峡工程各参建单位的安全保证体系、安全规程的检查和指导工作。

4)掌握三峡工程安全状况,对三峡工程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状况进行阶段性分析和总结。

5)参与对安全事故的调查和评定。

6)监督项目部和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

三峡工程第一阶段监理单位及承担的监理(监造)工程项目

1、长江水利委员会:监理工程项目有右岸一期工程、二期围堰等项目,1993年5月进场。

2、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永久船闸一期开挖等项目,1993年12月进场。

3、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临时船闸及升船机工程,1993年12月进场。

4、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工程,1993年12月进场。

5、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西陵长江大桥、覃家沱大桥等项目,1993年12月进场。

6、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左岸厂房1至6号机组段一期开挖、第13至第16小区房建等项目,1994年1月进场。

7、中国三峡总公司多能公司:监理工程项目为场内交通、房建、三通及场平工程,1994年1月进场。

8、葛洲坝水力发电厂:监理工程项目为施工供水供电等项目,1994年1月进场。

9、南京工苑建设监理公司:监理工程项目为右岸东岳庙办公生活小区建设项目,1993年8月进场。

10、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建设者之家工程,1995年12月进场。

三峡工程第二阶段监理单位及承担的监理(监造)工程项目

1、长江水利委员会:监理工程项目有泄洪坝段及左岸11号?14号机组厂房坝段、右岸茅坪溪防护土石坝一期、金结及机电监造、塔带机监理等项目。

2、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左非12号?左岸10号机组厂房坝段及左岸电站厂房,金结及机电监造项目。

3、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永久船闸二期工程、金结及机电监造、98.7米拌和系统设备监理及运行监理等项目。

4、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升船机工程、上游引航道工程。

5、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茅坪溪防护土石坝一期沥青混凝土心墙及二期工程、右岸地下电站进水口洞挖及混凝土预建工程等项目,1997年8月进场。

6、中国三峡总公司多能公司:监理工程项目为下岸溪人工砂石系统开采等项目。

7、葛洲坝水力发电厂:监理工程项目为左岸14台水轮机埋件监造。

8、水电第十三工程局:监理工程项目有门塔机、土石方机械监理等项目,1998年11月进场。

9、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监理工程项目有缆机、门机监理等项目,1998年11月进场。

10、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监理工程项目为启闭机监造项目,2000年4月进场。

三峡工程论文第2篇

开发性移民方针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要对水库淹没的公私财产进行补偿的原则,即开发性移民补偿原则。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补偿”一词的解释是:“补偿——补足(损失)”。应当说,对三峡水库移民的补偿,符合上述解释,不但补足了受淹没的公私财产的损失,而且还考虑了适当的发展。对三峡水库移民的补偿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新旧差价性补偿。

对于淹没的一栋民房、一座工厂厂房、一条公路、一座水电站等,无论其已经使用了多少年,也就是无论其新旧程度如何,在原规模、原标准的前提下,都是按一座新的建筑物进行补偿的。一座被掩没没的旧建筑物现在(实物调查时)的价值属于赔偿部分;该座旧建筑物与同样规模、同样标准的新建筑之间差价,属于补偿的部分。例如,一栋砖混结构的居民住房,按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三峡枢纽工程和水库移民均采用这一价格水平)的补偿标准是每平方米185元,假如这栋房屋已经住了10年,按50年折旧现值为每平方米148元,这部分应当是赔偿;而185元与148元之间的差价,即每平方米37元应当是补助的。这样补偿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移民在新搬迁的地方按照原标准(砖混结构)、原规模(原面积),盖起一栋新的住房。

还应说明的是,对于公路(含桥梁)、输变电线路、通讯线路、港口码头等专项设施,不但要按原规模、原标准进行补偿,还要使其能够恢复原功能。比如:水库淹没了10公里山区重丘4级公路,而要恢复原功能,必须要新建12公里才行,那就按新建12公里山区重丘4级公路进行补偿。

第二种类型是适当发展性补偿。

这类补偿主要体现在对受淹城市、县城和集镇在搬迁后的新城镇的占地规模上,还体现在对新城镇用水、用电容量及设施的补偿上。凡是到过三峡库区的人们都知道,三峡库区受淹旧城镇的共同特点是,道路狭窄,房屋拥挤,人口密度大,发展余地小,人均占地一般只有25~30平方米,国家为了彻底改变三峡库区城镇的落后面貌,给予了适当的发展性补偿,即不论一座城镇原有的占地规模有多大,均在考虑了城镇人口的增长因素之后,按建设部规定的人均占地标准补偿占地规模。

《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规定的人均占地标准是:城市80平方米从,县城70平方米从,一类集镇66平方米从,二类集镇61平方米从。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据建设部统计,目前除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域较为广阔的省、自治区外,全国尚有70%的城镇还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国家让三峡库区受淹城镇在搬迁后即达到上述占地规模标准,应当说,是国家对三峡水库淹没区内城镇居民的关心和支持,为新城镇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湖北省、重庆市三峡水库移民安置规划报告中数据统计,以8个全淹的县为例,新县城占地规模与旧县城占地规模相比,其倍数平均为2.65倍,最大的为3.23倍。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旧县城原有的占地规模,是赔偿部分;新县城比旧县城扩大的占地规模,是补助部分;而且补助部分都大于赔偿部分。

由于新县城占地规模的扩大,不论旧县城原有的用水、用电容量与设施的规模有多大,《大纲》中也都按照建设部规定的标准进行了补偿。比如:城镇居民用水量标准为:城市120升/人·日,县城和一类集镇100升/人·日;二类、三类集镇80升/人·日;城市、县城的供水普及率要达到100%;除生活用水外,还规定了工业、市政、公共建筑、不可预计等用水量的标准。城镇供电负荷标准为:生活用电,城市250瓦从,集镇150瓦/人;工业用电,根据随城镇迁建的受淹工矿企业用电量而定;市政与公共建筑用电,城市、县城按总用电量的5%~8%确定,集镇按总用电量的3%~5%确定。

按照上述用水、供电补偿标准,每座新县城都建起了现代化的自来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起了大容量的变电站和供电线网,和旧县城相比,均有了成倍的增长和长足的发展。

对新城镇的排水设施、环境卫生、消防、公共绿地、道路等,《大纲》中也都按照建设部规定的标准给予了补偿。

三峡库区第一座建成的新县城——秭归县新县城已经搬迁结束,于1998年9月28日举行了隆重、简朴的搬迁仪式。新县城道路宽阔,交通便利,高楼耸立,绿地成片,市场繁荣,俨然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与狭窄拥挤破旧不堪的老县城形成鲜明的对比。新县城已成为秭归全县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余7座全迁的新县城及上百座新集镇,都在加紧建设,有的已初具规模,数十座新集镇已经基本建成。应当说,秭归县新县城是三峡库区新县城的缩影。

第三种类型是动态增长性补偿。

开发性移民与赔偿性移民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考虑了动态增长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考虑了移民的动态增长。在逐户、逐级调查到的淹没线以下实有人口的基础上,《大纲》中规定,对于农村移民人口,按1.2%的年递增率计算需要生产安置的人口;对于城镇移民人口,考虑了以下五种增长因素:1、随迁人口,因城镇搬迁而需要搬迁的而并不受淹的非农业人口,一般按受淹人口的10%计算;2、机械增长人口,按受淹人口和随迁人口之和的10%计算;3、占地人口,指新城镇建设区内的原有人口,一般根据1/1000地形图调查确定;4、自然增长人口,直接受淹非农业人口与前3种人口之和,按1.2%年递增率计算至新县城建设与搬迁完毕年;5、常住无户籍人口,指户口不在受淹旧城镇而长期(3年以上)居住在该城镇内的人口,一般按直接受淹的非农业人口与随迁人口之和的10%计算,直接受淹人口加上以上五种人口之和,来计算新城镇占地规模(面积)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偿费。由此可以看出,《大纲》为城乡移民群众确实是考虑得十分周到的。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的直接淹没人口是84.75万人,考虑了各种增长因素后,最终动迁人口为113万人。

另一方面是考虑了移民补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素。三峡水库移民补偿资金总额为400亿元,这是依据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测算出来的。三峡工程水库移民从1993年开始,到2009年结束,时间跨越长达17年。因此,必须考虑移民补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物价上涨因素,才能保证水库移民工作的顺利完成。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传统的做法是每隔若干年调整一次概算,这样作既不科学,也很难做到公正、合理。三峡工程对此进行了改革,水库移民和枢纽工程建设一样,都采用了“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办法来进行投资控制与管理。每年要聘请有资格的中介机构测算物价指数,再根据这一物价指数计算出测算年的动态投资与静态投资之间的差额。

三峡工程水库移民补偿资金每年的物价指数是聘请中国价格中心进行测算的,该中心本着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本着对国家、对移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在三峡库区14个区、县,对数十种商品进行价格采集,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概算权重为基础,精心测算1993~1995年三峡水库移民补偿资金物价指数,通过专家评审后,已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1996、1997年的物价指数也即将被批准。考虑移民补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物价上涨因素,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府对移民群众极端负责的精神。

要使水库移民各大类补偿投资及其总额计算的准确,关键还在于要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地搞好淹没线以下的人口和实物数量的调查,也可以说这是计算水库移民补偿性投资的基础,是执行好开发性移民补偿原则的基础。

1991年至1992年6月上旬,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四川、湖北两省和有关地(市)县政府,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要求的精度,完成了20个县(市)水库淹没线以下的人口调查和实物数量调查。实有人口的调查方法是:由调查人员根据分公安机关填发的户口册逐一入户调查,按人口登记办法当场核对并填报,由户主签字认可。农村人口按组、村、乡、区、县逐级汇总,由各级负责人签字认可,城镇人口按居民组、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镇、县(市)逐级汇总由各级负责人签字认可。这样调查的成果是相当精确的,而且是群众认可、各级政府认可的,因此是可信的。淹没实物数量的调查大致也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的。

有了可靠的淹没线以下人口和实物数量,有了经过各方论证后得出的补偿标准,即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水库区移民各大类补偿投资额及其总额,三峡库移民补偿投资总额为400亿元(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这一补偿投资总额,不但能补偿(补足)库区移民的淹没损失和搬迁安置,还考虑了移民适当的发展。

三峡工程论文第3篇

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各国与洪涝、干旱灾害抗争的重要工程措施,三峡水利工程及其可能的区域环境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家、区域政府部门及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综合分析目前关于世界高坝大库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现有相关成果,结合三峡库区气候要素的历史变化规律,采用相似类比途径,初步分析了三峡水利工程的可能区域气候效应。结果认为三峡水利工程将对库区气温、风速、蒸发等气象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河道两岸高山之间的数十公里范围之内。同时,指出目前还很难给出三峡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定量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库区监测体系建设,需要正确认识水利工程修建的正负影响,以更加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正面效益,尽可能使得其负面效益最小化。 作者:王国庆1,2 张建云1,2 贺瑞敏1,2 刘翠善1,2 王小军1,2 (1.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2.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论文摘要: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各国与洪涝、干旱灾害抗争的重要工程措施,三峡水利工程及其可能的区域环境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家、区域政府部门及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综合分析目前关于世界高坝大库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现有相关成果,结合三峡库区气候要素的历史变化规律,采用相似类比途径,初步分析了三峡水利工程的可能区域气候效应。结果认为三峡水利工程将对库区气温、风速、蒸发等气象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河道两岸高山之间的数十公里范围之内。同时,指出目前还很难给出三峡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定量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库区监测体系建设,需要正确认识水利工程修建的正负影响,以更加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正面效益,尽可能使得其负面效益最小化。 论文关键词:三峡水利工程,区域气候,变化,影响 The possible impact of Three Gorge Project on local climate Guoqing Wang1,2, Jianyun Zhang1,2, Ruimin He1,2, Cuishan Liu1,2, Xiaojun Wang1,2 (1. Research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210029, Nanjing, Jiangsu; 2.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210029, Nanjing, Jiangsu) Abstract: Large-siz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re main structural measures for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mitigation. Three Gorge Project and it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effect has already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rom national government, local public, as well as scholars.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for local climatic effec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we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variation laws of climatic elements in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the possible effect of Three Gorge Project on local climate was preliminarily analyzed through referencing previous studies. An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Gorge Project will put some extent effect on local temperature, wind velocity, actual evaporati

三峡工程论文第4篇

1、一期围堰施工

一期土石围堰布置经过中堡岛左侧,束窄河床30%,轴线长度2502.36m,堰顶高程为80m,围堰高度为30~40m,渡汛标准P=5%,Q=72300m3/s,渡汛水位为78.3m,土石方填筑工程量为328.5万m3,开挖29.9万m3,混凝土防渗墙4.9万m2,帷幕灌浆0.41万m,土工膜4.92万m2,旋喷墙0.45万m2,1993年10月24日开工,1994年6月完成施工任务。该工程技术难点是,工期紧、强度高、施工技术复杂,为保证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一期围堰工程施工,除加大围堰施工抛填设备外,还在围堰轴线的70m平台布置钻机打先导孔,探知围堰轴线的地质变化情况。根据探测资料研究和修改围堰防渗结构型式,选用和加大施工设备的投入,以适应变化了的设计方案。在砂砾石覆盖层内含有0.5~2.5m的花岗岩风化块球体的地段,坚硬块球体除对冲击钻施工带来困难外,还容易把块球体误认为是基岩,既影响施工进度,也影响质量。在这种地段,就改用混凝土防渗墙下接双排高压旋喷墙,既加快了进度,又保证了质量。在堰基强风化岩层较厚地段、岩脉和断层带的强透水层地段,就改为混凝土防渗墙下接磨细水泥灌浆的施工方案,同样加快了施工进度,满足了设计要求。

由于所采取的施工措施得力,技术可靠,使一期围堰按预定工期完成了任务,满足了渡汛要求。围堰防渗体系的总渗水量在85~115m3/h之间,满足了明渠干地施工的要求。

所以,一期围堰防渗形式有3种:①混凝土防渗墙顶接土工膜;②防渗墙顶接土工膜,墙下接双排旋喷墙;③防渗墙顶接土工膜,墙下接磨细水泥灌浆。根据实际地质条件,灵活的变更处理方案,为水电工程施工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明渠通航

长江是黄金水道,三峡工程建设必须解决施工期通航问题。经多方研究,根据三峡坝址地形和水文特性,制定了三期通航的导流方案:即一期导流为大江通航;二期为明渠加临时船闸通航;三期为永久船闸通航。临时船闸和永久船闸都是按船队通航要求设计的过船建筑物,但明渠是以过水为目标兼顾过船的建筑物,所以体型和水力学条件要求高。当来水m/s以下,可通过长航船队;当来水流量超过20000m3/s时,所有船队从临时船闸通过;当来水流量超过45000m3/s时,实行长江断航,与天然河道通航情况无太大区别。

为满足通航和导流要求,导流明渠设计成新月状,伏卧在长江右岸,明渠轴线长度3950m,其中上游引航道长1050m,渠身长1700m,下游引航道长1200m。明渠设计成复式断面,最小底宽为350m,右侧渠底宽100m的底高程为85m,左侧渠底宽250m的渠底高程,从上引航道到下航道沿流程分5级,即上引航道底高程为59m、58m、渠身段为50m、45m出口段为53m于三峡坝址处在葛洲坝水库回水区,根据渠身变化渠底高程也有所变化,使明渠水面线保持为均匀坡降,以满足通航要求。

经过几年的运行,导流明渠实际通航情况为,来水流量在10000~25000m3/s时,各类船队均能通过明渠,随着来水量的增大,船舶有所减少,当Q=30000m3/s时,只有大型客、货轮通过明渠,且下水多上水少;当Q=35000m3/s时,水翼船仍可通过。实践证明,明渠实际通航水流条件优于设计情况。

3、明渠分流

由于导流明渠的体型是在不同流量情况下满足通航条件进行设计的,明渠进出口高程和水面线与大江连接平顺,所以过流量大,可以降低二期上游围堰的高度,分流条件好,可减轻大江截流的难度。明渠分流条件的好坏,除渠身体型按设计要求施工外,明渠进出口底坎的挖除也是个关键问题,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三峡工程提前一个枯水期在主围堰外修筑了低水围堰,将明渠进口段用干地开挖的方法,提前挖到设计高程,使明渠破堰进水时间提前5个月,为明渠进出口围堰的水下拆除赢得了时间,并保证了围堰拆除质量。所以在截流围堰预进占龙口宽度为280m时,实现了大江断航,全部船队经导流明渠通过,为减少截流龙口施工干扰创造了条件。1997年11月8日,龙口最终合拢前夕,明渠过水面积已达设计断面的81.3%~97.6%,分流比为94.22%,已达到设计要求。由于导流明渠分流条件好,为确保大江截流的顺利合拢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4、截流龙口护底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难点是江水深、流量大,经水工模型试验,当水深大于30m时,截浪戗堤堤头抛料一次不能滚到底,在堤顶下5~7m水深处形成堆料陡坡,当坡度达到1∶1或更陡时,就出现堤头失稳坍塌,在10~15m处抛投料又形成暂时稳定坡,当受到扰动就形成第二次坍塌,对戗堤进占和施工机械及人员安全造成威胁。为解决截流水深这个难题,参考国内外施工截流经验,结合三峡实际情况,决定采取分期抛料垫底的施工措施,即沿截流围堰轴线低于40m的深槽部位宽180m,顺水流方向长140m的范围进行平抛垫底至40m于河床流速小于3m/s,在截流前的一个枯水期用底开式驳船抛填砂砾料和中小块石进行河床垫底。经过一个汛期的冲刷,垫底高程无大的变化,汛后又将垫底高程提高到45m垫底抛投量达74万m3。使龙口水深降至21~23m,这对保证截流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既可减少截流水深又可减少截流龙口合拢工程量。

5、二期围堰预进占

三峡工程由于截流水深、流量大,相应的围堰工程量也大。为降低截流抛填强度和施工难度,采用分期预进占的施工措施,从上下游围堰预进占到截流戗堤合拢,整个围堰工程分2个枯水期抛填完成。1996年汛后至1997年汛前,上下游围堰从两岸同时预进占到龙口宽度为460m和480m,又同时进行龙口河床垫底至40m高程,以满足20年一遇流量72300m3/s的渡汛和通航要求,相应流速为3~4m/s。1997年9~10月,上游截流戗堤预进占到龙口宽度为130m,下游围堰龙口宽度202m。上游截流戗堤预进占抛投量达122.3万m3,龙口合拢段只剩下20.3万m3的抛投量,这说明截流戗堤分期预进占的措施,给削减龙口合拢工程量、降低截流难度起到关键的作用。

6、截流合拢

由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使三峡坝址水位抬高22~27m,致使三峡大江截流水深达60m。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由于葛洲坝水库水位壅高,尽管三峡工程截流流量达11600m3/s,但截流龙口落差只有0.66m,又由于龙口落差小,相应的流速也只有4.2m/s,这样就减少了三峡工程截流的难度。1997年汛后截流戗堤继续进占,从9月12日至10月23日形成130m宽的龙口,实测龙口流速3.33m/s,落差0.28m。又从10月26日开始分2个阶段进行合拢进占,第一阶段为10月26日至10月27日,使龙口缩窄至40m暂停进占,实测流量11600m3/s,龙口最大流速4.22m/s,落差0.66m。第二阶段从11月8日上午9时,中央领导宣布截流合拢开始至11月8日下午3点30分,历时6.5h,截流戗堤合拢成功。实测长江来水流量为8480m3/s,龙口流速2.6m/s。

三峡工程截流戗堤顶宽30m,施工中可3辆大型自卸汽车并排同时抛料,单戗堤进占的小时抛投强度可达0.3万m3以上。据统计上下游戗堤和围堰进占最大日抛填量达19.4万m3,小时抛投强度1.71万m3,共用施工设备为20~77t大型自卸汽车300多辆,大型挖掘机60多台,大马力推土机29台。由于有以上施工措施和有利因素,使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合拢顺利完成。

7、二期围堰施工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流量为83700m3/s,相应最高水位为85m;用二百年一遇洪水保堰,流量为88400m3/s,相应最高水位为86.2m。二期上游围堰轴线长度为1439.6m,堰顶高程为88.5m,最大堰高为82.5m。下游围堰轴线长度998.5m,堰顶高程为81.5m,最大堰高为73m。二期围堰土石方填筑量为1128.4万m3,混凝土防渗墙为9.6万m3,土工膜7.67万m2,帷幕灌浆11790m,高压旋喷墙8570m2。上游围堰混凝土防渗墙厚1.0m,在作用水头超过50m的部位采用双排混凝土防渗墙,墙中心间距为6m,墙顶高程73m,墙顶接土工膜至86.2m混凝土防渗墙底部进行帷幕灌浆。下游围堰70m高程以下为一排混凝土防渗墙,墙顶接土工膜至79m进制同m高程,墙底进行帷幕灌浆,当作用水头超过50m时,在混凝土防渗墙背水侧1m距离设一排高压旋喷墙,施工中为赶工期,把下游围堰混凝土防渗墙厚度由1m改为1.2m,取消高压旋喷墙,缩短了施工时间。

二期土石围堰,除围堰轴线上下游抛填块石和石渣棱体外,沿围堰轴线防渗墙部位抛填风化砂。深水中抛填风化砂靠自重密实度低,对防渗墙造孔孔壁稳定性差,所以在防渗墙轴线上下游4m范围内采用振冲加密措施,用5~40mm碎石充填,最深可加密30m深,振冲加密后风化砂干容重可达1.8t/m3。

三峡二期围堰,1997年11月8日截流合拢,1998年6月22日上下游防渗墙单墙封闭,基坑开始抽水,8月6日上游围堰第二道防渗墙完工,9月12日基坑抽水按计划抽干,实测最大渗水量为90L/s,低于设计值600L/s的要求。二期围堰防渗墙施工,用液压双轮铣槽机、钢丝绳抓斗、液压抓斗、多头长墙钻机、冲击钻和冲击反循环钻机等,这些设备对三峡二期深水围堰防渗墙的施工适应性强,工程质量有保证,可靠度高。防渗墙施工中,用先导孔对围堰抛填料形成架空的部位进行投入堵漏料和水泥膨润土浓砂浆充填,保证防渗墙造孔施工安全,创成墙6600m2/月的施工记录,确保近10万m2防渗墙以高质量的按期完成任务。经观测仪器测知,上游围堰第一道防渗墙最大变位0.5914m。但变位曲线平滑,防渗墙最大压应力为2.73MPa,最大拉应力为0.045MPa。均在墙体材料允许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8、三期截流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即是用低水土石围堰封堵导流明渠,江水由22个导流底孔通过,客、货船从临时船闸通过。由于截流时段选择和二期大江截流同期,仍是11月至12月,截流流量也是按9000m3/s至12000m3/s之间设计,但三期截流的分流条件比二期截流条件相差悬殊。导流明渠底宽为350m,进口底高程为50m,而22个导流底孔的总宽度也只22×6m=132m,且底孔进口高程为56m。由这些基本条件比较就可知,三期截流远比二期截流困难。截流落差达5.79m,截流总功率为689.9MW,是二期截流总功率75MW的9倍,也是葛洲坝大江截流的4.5倍,施工难度相当大。但三峡工程有一流的施工队伍和设备,有在长江上2次截流的实践经验(三峡二期截流和葛洲坝大江截流),只要施工设备和抛投材料准备充分,取得三期截流的成功是有把握的,亦可用葛洲坝水库进行反调节,提高三期截流龙口的淹没度,以降低明渠截流的难度。

9、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

三期截流时,是在明渠进出口修筑低水土石围堰,并在坝轴线以上114m处修筑一道碾压混凝土高水围堰,与纵向围堰堰内段共同拦挡135m的初期发电水位。并与三期下游土石围堰(堰顶高程81.5m)形成三期基坑,保护右岸厂房和坝段施工。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保坝。

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轴线长度572m,最大堰高121m,总混凝土量168万m3。围堰顶宽8m,迎水面为垂直,在70~60m高程以下为1∶0.3的斜坡。下游坡为1∶0.75,最大堰底宽度为106m。堰体碾压混凝土为3级配R90=150#,抗渗标号为S4,迎水面设4~8m厚的二级配R90=200#、S8的富浆混凝土。明渠底板高程58m、50m以下40万m3混凝土已先期浇筑,待明渠断流后4~5个月内,要从50m、58m高程浇筑碾压混凝土至140m高程。堰体升高达90m,最大升高23m/日,最高月浇筑强度达到39.8万m3/月。工期紧、强度高而且是背水一战。需要有严密的施工组织和详细的网络计划控制,才能完成这一攻坚任务,确保当年6月中旬蓄水,实现三期围堰挡水发电目标。

10、导流底孔渡汛

三峡工程布置有23个泄洪坝段,坝段分缝间距为21m(大坝最大底宽126m),在23个坝段中共布置67个泄水孔口,即在158m高程布置8m×18m表孔22个,在90m高程布置7m×9m深孔23孔,在高程56m布置6m×8m导流底孔22孔。其中除深孔布置在坝段中间外,表孔和导流底孔均为跨坝段布置。导流底孔主要承担三期导流和渡汛任务,其进口高程主要是根据三期截流的分流条件、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进度、初期蓄水发电阶段的流量调节,保证下泄流量满足通航要求、导流底孔和深孔联合运用承担围堰挡水发电期间的渡汛任务等条件确定的。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顶高程140m,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不漫碾压混凝土围堰顶校核。

三峡工程论文第5篇

1.1规划定位

在工程建设完成以后,根据坝区发展的需要,其功能定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未来工程管理区在保留一小部分管理和服务配套功能的基础上,还将更多地承担旅游接待、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和会议培训等功能,全方位提升坝区的功能。

1.2规划思路

规划在优化和完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有的生产发电功能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功能和生态景观功能,吸引游客驻留,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现代水电基地、生态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展示培训基地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发挥其生产保障、培训会议、旅游科普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效益。

1.3规划策略

(1)策略一:保护工业遗产,突出水电文化。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水电事业建设的一项重大的标志性工程,从侧面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效,其建设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类工业遗址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在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2)策略二: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发展需要。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主要为三峡的各项施工建设提供生活配套设施,现在工程的建设已基本结束,未来工程管理区还将承担各类旅游接待、会议培训等功能。同时,由于管理区内部分建筑建设年代较早,建筑质量较差,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坝区发展的需要,所以急需完善管理区内的各项配套设施。

(3)策略三:融入“绿色、低碳”的开发理念,恢复生态环境。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恢复生态环境。

2规划内容

2.1城市设计与风貌更新

(1)空间结构。规划将三峡坝区分为左岸片区和右岸片区两部分,并以大坝为核心,结合现状功能,合理调整坝区两岸片区的空间结构,形成“一环、两带、五区、八核、多点”的空间布局,打造眺江生态园、三峡水电博物馆、酒店群、水电培训中心和体育公园等节点,并通过合理的交通流线将左岸片区与右岸片区串联起来,形成环状功能流线(图1)。

(2)功能布局。根据现状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左岸片区与右岸片区在功能上也有一定的区分:左岸片区作为三峡坝区的入口区域,对进入三峡坝区的游客起着重要的分流与集散作用,规划将交通换乘中心人流量较大的商业设施、医院、体育馆及经济商务酒店等服务配套设施布置在左岸片区(图2);右岸片区主要为功能复合型区域,与左岸片区的功能适当进行区分,主要包含教育培训、会议接待、休闲游憩和参观游览等功能。

(3)风貌更新。三峡坝区现有建筑主要集中在左岸片区,多建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建筑比较陈旧,也无明显风貌特色。规划充分考虑三峡大坝主体及周边村镇的建筑风貌,融入三峡水利工程元素和当地文化元素,确定坝区建筑风貌主要为带有中式韵味的现代风格,同时兼具水电文化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坝区内除了酒店、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以外,其他建筑风格形式相对统一,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建筑风貌。结合现状建筑,规划对其立面和屋顶进行改造,并添加材质,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三峡大坝主体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使规划区内的建筑风格与形式相对统一,以保持规划区内建筑风貌的整体性,达到融景、透绿的目的(表1)。

2.2旅游体系规划

(1)旅游产品开发。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宏伟工程本身就对游客具有天然吸引力,再加上依托三峡品牌,使库区旅游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三峡库区还将出现更多可供旅游开发的湖泊、岛屿等新的资源,“高峡平湖”的新形象已经在业内逐步树立起来[2]。为了发挥三峡坝区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三峡坝区的价值,进行系统的旅游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旅游趋势的逐渐形成,三峡坝区旅游业应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及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在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三峡坝区旅游产品的结构,提高三峡坝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规划重点提出“泛博物馆”和“大旅游区”的概念。“泛博物馆”主要以参观游览大坝为特色,结合博物馆、多处工业遗址公园和截流公园,打造一个具有浓郁水电文化气息的水电泛博物馆。“大旅游区”在整合坝区自身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上溯奉节白帝城,下至宜昌葛洲坝,打造片区式的发展格局,突出坝区旅游中心集散地的作用,构建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以大坝为核心,设置三峡水电博物馆、演艺中心和珍稀鱼类保护中心等,提升坝区旅游的综合吸引力;同时,结合现状自然山体和环境,打造截流公园、坛子岭公园和185观景台等景点,与大坝形成视线通廊,使游客能便利地观察到作为旅游核心景点的三峡大坝。围绕大坝组织环形旅游游线,将坝区两岸景点串联起来,构建由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项目组成的复合立体的旅游体系,提升坝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2)三峡文化特色提升。三峡地区跨越重庆、湖北两地,素有“川鄂咽喉”之称。一方面,这里山高坡陡、地势险峻、景观雄奇,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游人到此探险猎奇、游憩赏景;另一方面,历史上的三峡地区作为连接巴蜀与湖广的交通枢纽,不仅长期成为东西移民的主要通道,更是巴、楚、蜀及中原各个民族交融的区域,各种异质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与涵化,文化的多元性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水位的上升对坝区内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为推动坝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以生态园林建设为主题,开展了截流公园和坛子岭眺江公园等园林工程,改善了坝区的生态环境,同时注重恢复与保持长江两岸的水土。此外,在建设中尽量避免地形改造,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品种,合理配置植物景观,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

3结语

三峡工程论文第6篇

以当代“长城工程”著称的三峡工程,自全国人大通过兴建决议至今,已有20年了。回顾20年的历程,三峡工程兴建不仅将宜昌推上了中国水电之都的宝座,而且也开辟了宜昌乃至整个长江三峡地区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对三峡地域文物的抢救

三峡地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早在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中,考古挖掘就已展开,但作为一次绝无仅有的大规模的地面、地下文物抢救工程,则是三峡工程兴建时启动的。权威部门确定的文物点达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723处,地面文物364处。从挖掘疏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层面上讲,三峡文化开发不亚于三峡工程兴建,它是当代中国无与伦比的文化开发工程。伴随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库区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十年。截至2005年底,地下考古发掘面积达110.7万平方米,已出土珍贵文物9000多件,一般文物17万多件。这是三峡地域有史以来从社会层面开展的一次全峡范围内的特大规模的文化资料收集活动,有效地保护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宝藏。

三峡地域文化宝藏的挖掘保护,对研究开发三峡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作为华夏祖先聚居之地的长江三峡,山险水恶,交通闭塞,“蛮夷”聚居,开化甚缺,不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心,倒是历朝历代贬罚官吏的去所。明代修志以前,这里发生的人和事,除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依稀可见之外,很难有完整系统的文字可考。要再现那漫长的历史脉络,除在历史文献的大海中捞针之外,就要靠收集民间传说,考察古代遗存,翻阅贬官诗文,挖掘地下“天书”。长期以来这项工作除个别学者尚有涉猎外,就整个社会层面来说进展甚微。正是兴建三峡工程,为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三峡文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诸多重要考古的发现和不同历史时期文物的出土,披在长江三峡灿烂历史文化上的神秘面纱才被人们撩开,漫漫的三峡历史文化脉络也才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最核心的是对宜昌文化自觉的唤醒

三峡工程兴建,激励着宜昌社科界、文化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研究三峡文化、创新三峡文化、构建三峡文化学科、开发三峡文化资源的雄心壮志。1994年10月,在宜昌市委、宜昌市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宗发主编的《长江三峡文化开发战略》出版了。《开发战略》提出了开发三峡文化资源的总体构想、战略布局、重点工程、实施步骤、开发政策和开发措施等,为适应三峡工程兴建,开发三峡文化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撑。同年10月由宜昌师专三峡文化研究所曹文安教授主编的十卷本《三峡文库》也出版了。《文库》包括三峡风景名胜诗旅、三峡景观传说美寻、三峡古代诗歌导读、三峡古代散文导读、三峡当代诗歌鉴赏、三峡现代散文赏析、三峡民间故事导读、三峡民间歌谣精鉴、三峡民间习俗概观、三峡民间艺术博览,成为宜昌全面展示三峡文化的第一部文集。1994年明为配合宜昌市开展以“知我宜昌、爱我宜昌、兴我宜昌”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屈鹏主编、笔者执编的《三峡·宜昌》编撰出版。全书包括宜昌的山川地貌、自然风光、物产资源、历史沿革、风土人隋、革命传统、古今名流、名胜古迹、工农生产、商业贸易、交通邮电、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以及三峡工程等,成为大宜昌范围内普及宜昌文化的开篇之作。同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市社科联、市建委等承办的“’94中华嫘祖文化学术研究会”在市区峡口风景区开幕。会后出版了《中华民族之母嫘祖》论文集,并纳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丛书之六。1995年8月由市文联主席刘不朽、副主席秦新民主编的十一卷《三峡文学丛书》出版。《丛书》包括刘不朽、秦新民、胡世全、张永久、周立荣、甘茂华等作家的小说、散文专集,成为宜昌第一部小说、散文专集丛书。同年9月为适应长江三峡开发,宜昌市和湖北少儿出版社动议、并得到三峡地域相关地区党委、政府响应,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柏世友、市府秘书长柳定祥主编的《中国长江三峡大辞典》出版。《大辞典》包括三峡地理、历史、资源、旅游、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开放开发、有关政区,以及三峡工程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三峡等11类,56项,4075个条目,120万字,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三峡地域文化的百科全书。同年11月市文化局、市群众文化学会召开“首届巴楚文化研讨会”,出版了《巴楚文化研究》论文集。同年由葛水院副教授、市社科院分院所属长江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孙世强课题组撰写的《创建“长江三峡学”的初步构想》,在市社科联、市社科分院主办的《宜昌社会科学》第四期上首次发表,文中率先提出了“长江三峡学”的概念,并就长江三峡学的创建提出了初步设想。这是他在1992年提出创建“长江三峡学”设想以来,第一次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仅就这些方面,就足以看出三峡工程对唤醒宜昌文化自信的能量之大。

经各界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宜昌研究三峡文化的官方机构与民间团体不断诞生;开放式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三峡考古的基础上,全市专家学者,20年如一日,漫游文山籍海,踏遍山川胜迹,考察民风民俗,使三峡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料不断显现,终于迎来了三峡文化研究丰收的时节,系列性的三峡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而推动宜昌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也为三峡文化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001年三峡大学在创办《三峡文化研究丛刊》的同时,成立了《三峡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近两年研究,于2003年8月出版了10册本《三峡文化研究丛书》。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坚持编辑《三峡文化》期刊、编撰宜昌文化书系的同时,成立了《宜昌文化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两年的研究,于2005年5月出版了10册本《宜昌文化丛书》。这标志着宜昌研究三峡文化由总体意义上的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开始向学术专著收获阶段转变。尤其是在三峡大学博士、教授胡绍华主持下,于2004年5月出版了《中国三峡文化教程》;2007年6月三峡大学教授曹诗图又主持编撰出版了《长江三峡学》。这样,经过20年艰苦的挖掘整理资料工作,宜昌终于在“长江三峡学”的构建上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随后,各种有关宜昌文化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这一切,为支撑宜昌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最根本的是对宜昌旅游开发的促进

兴建三峡工程,实际上也为宜昌兴建了一座极富文化品位的人文景观,从而奠定了宜昌以山水风光为载体,以水电工程为核心,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民俗风情为情趣的旅游格局。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将旅游业列入支柱产业规划发展;相关部门以节庆为抓手,推动宜昌文化长入经济;文化界以品牌打造为着力点,提升宜昌文化品位;社科界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支持宜昌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发展;而旅游界则以国家星级建设为契机,推动宜昌旅游目的地建设,这样便形成了上下齐心各方配合创建宜昌水电旅游名城的局面。

到1994年,宜昌举办了三届湖北宜昌

三峡艺术节。举办第二届三峡艺术节,是全国人大通过兴建三峡工程决议当年的10月20日开幕的,当时还举行了首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本届艺术节规模大、档次高、效果好,从开幕式、闭幕式、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焰火晚会、群众文化活动展示,到8台文艺节目、11场展览和15个经贸专场交易活动,共举办活动39项。一万多中外宾朋欢聚宜昌,彭冲、陈丕显等国家领导人和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为节赛题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专程来宜参加活动。据统计,全市参加艺术节相关活动达96.5万人次。1994年10月20日至25日举行了第三届湖北宜昌三峡艺术节,同时湖北省第九届运动会也在宜昌市举行。参加艺术节的国内外来宾6000多名,海内外客商1000多名,市内演员5500多名,中外记者200多名,市内外20多万人参加文体和经贸活动。省级及省级以上报刊、电视台、电台发表、刊载本届活动的新闻、通讯稿件180多条。艺术节的主体活动由文艺活动、体育竞赛、经贸活动三方面组成。其中,文艺活动包括开幕式、迎宾晚会、巴楚乐舞展演以及各类展览和三峡书市。开幕式上进行了规模宏大的《三峡潮》大型广场文艺表演;迎宾晚会上演出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活动期间展演的《巴楚乐舞》,是音乐和科技工作者运用古代巴楚音乐文物进行科研开发的成果,展示了商周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其间还举办了三峡宜昌出土文物展、三峡根雕盆景艺术展、集邮和宜昌书法精品展以及三峡书市等文化活动,三峡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此后,宜昌的节庆活动改为“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每年一届,对提升宜昌旅游文化内涵,推介宜昌旅游品牌,扩大三峡旅游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提升宜昌文化的品位,1994年4月市文化局创排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与观众见面。舞剧以凤妹虎哥爱情为主线,艺术展示了古拙而奇异的土家婚俗。剧作一经问世,便征服了各方观众,还先后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首都庆祝建国45周年展演、赴武汉汇报演出和应邀参加深圳大剧院艺术节等演出,当年创下市内外演出74场的记录,观众超过10万人次。舞剧在全省夺得11项奖励,荣获国家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进入新世纪后,2006年7月又推出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同年10月,在全国歌舞、杂技优秀剧目展演中,获一等奖第一名。2007年荣获国家文华奖特别奖。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力度,在遗产保护与品牌打造结合上取得创新,“土家族撒叶儿荷”被改编为“巴山舞”就是突出的一例。“撒叶儿荷”,是鄂西土家族在民间保存最古朴、最完整而自成体系的古老民间舞蹈。经改编而成的“巴山舞”受到土家人民的热烈欢迎,1995年其改编者入座中央电视台,1997年应香港市政局邀请赴港表演100多场。中国当代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三次来长阳考察“巴山舞”,称它是民族灵魂的外露,长阳形象的大使,东方的“迪斯科”。中国民间舞蹈泰斗叶扬教授,也称它“可与世界优美的民族娱乐舞媲美”。2000年12月在中国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蹈演赛上,“巴山舞”荣获“金奖”。200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把它作为体育健身广场舞蹈推向全国。宜昌文化界打造文化品牌的举措,促使宜昌旅游界纷纷效仿,《盛世峡江》、《梦·三峡》、《列牙-比兹卡》等文化产品接踵而出,尤其是大型隋景剧《盛世峡江》,以三峡大坝为实景,运用广场式表演,将舞蹈、合唱、景观、音响、灯光等精巧融合,热情讴歌三峡工程建设者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大禹精神,一时间成为宜昌旅游的靓丽风景线。

为总结三峡文化研究经验,推动宜昌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市社科联会同市文化局组成课题组,专题研究“开发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文化共同发展”问题,在调研基础上,由市群艺馆书记杨行正和笔者执笔撰写完成。文章通过对我市开发三峡文化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命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当年文章前两部分在国务院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第三产业》上发表;后一部分在《光明日报》上登载;全文在《江汉论坛》上刊登:次年文章被全国城市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入选,并被收入《论城市群众文化》论文集;2001年10月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市委、市府将“两坝一峡”提到宜昌旅游发展战略龙头地位后,市社科联又以此为重点展开课题研究。对此,笔者于2001年提出“两坝一峡”风景区文化定位与品牌构建的建议,并在市政协相关会议上发言,认为“西陵山水天下佳”与“高峡平湖世界殊”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两坝一峡”风景区的文化定位。该区按照“领略西陵形胜,展示三峡工程”的思路,可打造“黄牛瞰坝”、“高峡平湖”和“西陵形胜”三大品牌。笔者的建议得到与会领导的认可,也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为进一步提升宜昌旅游的文化品位,2006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举海挂帅组成课题组,专题研究“三峡文化与旅游”问题,由笔者执笔完成《宜昌市“三峡文化与旅游”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三峡文化与宜昌旅游结合的现状,提出要在市场运作条件下,整合旅游市场调整、发展思路构建、三峡文化研发、旅游品牌打造、旅游推介营销诸环节,形成三峡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运行模式,并就大力提高三峡风光的文化底蕴、着力展示三峡工程的文化内涵、努力重塑宜昌古城的文化风采、全力打造宜昌旅游的文化品牌等方面提出建议。课题报告完成后,在当年全省“百题调研‘十优课题报告’”评选中被评为“优秀课题报告”,并被收入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编辑的《2006年基层热点难点问题百题调研优秀成果选编》。这一切对支持宜昌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建设旅游名城过程中,全市旅游界全力以赴。诸如,三峡大坝原本就是极富文化品位的人文景观。但他们仍先后开发了坛子岭观景区、185观景区和近坝观景区、三峡观坝旅游区和截流纪念园,使三峡大坝成为国家5a级旅游区。原本文化底蕴丰厚的“三游洞”,由于缺乏开发,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旅游年收入仍停留在数十万元水平。随后,他们除展示三游洞文化外,先后增设了“三峡出土文物展”、“三峡名人蜡像馆”和“巴楚乐宫”等项目,致使旅游年收入成十倍地往上翻。接着又兴建了世界华人画家印章刻石园,还展示了发生在三游洞的抗战文化。目前,三游洞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宜昌旅游的品牌。开发时间不长的车溪,凭借民俗风情的旅游定位,使景区成为游客的梦里老家。为展示野趣横生的山水风光,领略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他们开发了三峡罕见的瀑布型峡谷景观石仙谷;中国最大的古作坊展示区巴楚故土园;全国唯一的土家民俗村三峡民俗村;全国第一家农家博物馆;三峡地区最大的奇石山庄;三峡罕见的地质奇观天龙云窟和三峡地区第一家人民公社旧址馆等景区,使车溪成为国家4a级民俗旅游区。总之,在全市旅游界的不懈努力下,域内挖掘出各类旅游资源747处,构建了“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旅游城市形象和“清新古朴、雄奇壮观”旅游文化特色,尤其是以长江三峡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奠定了宜昌在全国和国际旅游中的地位。目前,全市对外开放重点景区49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0处,3a级景区14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形

三峡工程论文第7篇

三峡工程论证,赞成者讲得有根有据,反对者说得有理有由

“三峡省筹备组”撤销了,改组成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简称“三经办”),花甲出征的李伯宁正准备打道回府。然而历史却再一次选择了他。

为了库区的脱贫致富,为了三峡移民搬迁安置,这位产党员再一次忍辱负重,服从了中央决定,肩负起“三经办”主任和党组书记的神圣使命。

现在,李伯宁将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三峡工程要重新论证,这必须用科学来回答反对者的疑问;再一个就是移民,必须搞好移民试点,用事实说服那些在移民问题上反对上三峡工程的人。李伯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什么事情,不干就不干,不乱插嘴,不乱评论,更不乱伸手。但他应当干的事情,看准了的事,特别是中央已经决定的事,不管事情多难,也要拼死拼活干出个样子来。

李伯宁不计荣辱,不计名利,答应去挑“三经办”这副担子,但令他想不到的事情还是接踵而来。李伯宁送走了“三峡省筹备组”的大部分干部,留下50个人租了北京市水利局在玉渊潭附近的十几间房子,在极其简陋、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生活的困难大家能够克服,但开展工作必须的资金,却难以解决。国务院主要负责人在宜昌答应的每年各给2个亿的移民费和扶贫款,到北京时由于财政发生困难,减为2000万元。另有扶贫款1000万元,还是由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分摊的,而且财政部的500万元以后还要收回。另外,计委批准“三峡省筹备组”计划单列后,李伯宁和计委副主任黄毅诚商量好,在“七五”期间,给三峡留了10亿元移民经费。但后来因为“三峡工程没有立项,不能搞移民”给取消了。李伯宁回京后知道这一情况,要求黄毅诚按原协议办事,但这10亿元已经给了别的项目,没办法再调整了。

李伯宁对此很不满,但木已成舟,也只能叹口气而已。此时,“三峡省”的筹建已成为历史,后面开发工作也只是李伯宁工作的一部分,他又把大量精力放到重新论证三峡工程上来。

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开始后,成立了以水电部部长钱正英为首的领导小组,根据多方提出的疑虑和问题,设置了14个专题专家小组。在412位专家和顾问当中,有中科院学部委员15人,全国政协委员2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9人。这些专家、顾问几乎囊括了中国有关专家人才中的精华。李伯宁以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三经办”主任的身份,作为顾问参加了论证工作。

三峡工程论证,赞成与反对者各抒己见。要坚持己见,就必须驳倒对方所持的理论依据。这样必然要发生磕磕碰碰,情绪激动。甚至有的人发言后,扭头就走,别人说什么根本不听。本来一个重大工程的科学民主决策,应该是大家心平气和地进行民主磋商,科学探讨,每个参与者都应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从而提高自己,这样中央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作出正确的决策。但三峡工程论证的困难是,赞成者讲得有根有据,反对者说得有理有由。甚至有些人对水利和三峡工程从未接触过,也积极参与了这个热门争论。有人还大胆地提出否定三峡工程的“科学”幻想,即解决洪涝干旱可以从空中调水,干旱了可以人工降雨,雨多了可以把云调走。殊不知人工降雨需要有一定的气象条件,加上人为的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起到一定作用。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的干旱或洪涝,目前的科学还是无能为力。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把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决定,说成是“专制政治”,是“吞噬了科学”的结果……这就是三峡工程论证中所遇到的困难。

李伯宁在这次论证中,可以说是三面作战。一是以顾问的身份在论证小组召开的有关大小会议中,阐述自己对三峡工程和移民的见解。二是以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多次就政协经济委员会论证的有关问题积极发言,拒理力争。三是为了使更多的领导和关心三峡的人了解真实情况,他把有关论证材料和自己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写信分报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各部委的领导同志,进行呼吁。据秘书事后统计,1990年李伯宁发信400多件,1991年发信700多件。

针对三峡宣传上的不正常现象,批示:“可以下点毛毛雨,进行点正面宣传了。”

王任重是全国政协第一副主席。由于他对1954年长江发大水时保卫武汉和荆江大堤有亲身体会,并开始认识了李伯宁,因此对三峡工程情有独钟。在第六、第七届政协期间,是他要李伯宁担任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并多次鼓励李伯宁在政协多做些解释工作。全国政协对三峡工程争论最大、最激烈。但王任重一直旗帜鲜明地主张早上三峡工程。

据李伯宁回忆,王任重在生前多次向中央表示,他要毛遂自荐去当三峡工程的总指挥。1986年2月,王任重要李伯宁陪同他去三峡库区考察,了解移民试点情况。为及时了解情况,王任重差不多每一两个星期就叫李伯宁向自己汇报论证的情况,及时了解三峡论证的动态。并颇有信心地鼓励李伯宁说:“、是赞成上三峡的,有人说三道四、颠倒黑白,南宁、成都会议我是亲自参加的,小平同志也是积极支持的。他不是说过吗,有人说三峡是个政治问题,而不上三峡是更大的政治问题。是积极主张上三峡的,他是搞电的,现在水和电,他都管。三峡这个千秋大业他能舍弃?同志在上海时就表示支持,当时我曾去上海,和上海政协谈起了三峡争论,也谈了我的观点。上海政协向同志汇报了我们谈话的情况。第二天,他来到我住的地方,我们俩又谈起三峡来,他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1991年3月20日,在政协七届四次会议讨论全国人大提出的“八五”计划和规划中,李伯宁对报告中只字未提三峡工程,而三峡工程反对者则又出书,又在报上登大文章,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他认为这是三峡工程支持者在宣传上的软弱和失策。于是,他给王任重写了一封信,希望王任重能建议中央,改变在宣传上的不正常现象。3月21日,王任重即把李伯宁的原信转给了党中央,并在信上写道:“转泽民、各位常委和邹家华同志阅。”李伯宁听说后对王任重说:“我是向你乱发牢骚,希望你能促进对三峡工程的宣传工作,你怎么把原件转给了党中央?我对你有什么说什么,但对中央有些话就太不恭了,我觉得心里很不安。”王任重笑着说:“这有什么?我转了你的信,就是同意你的意见,也就成了我的意见,中央是不会怪罪的。”

3月31日,王任重叫李伯宁到他家里去看个文件。李伯宁来到后,王任重把一份文件交到他手里。李伯宁一看,是3月30日对他那封信的批示:“看来对三峡是可以下点毛毛雨,进行点正面宣传了。也应该开始做点准备。请、家华同志酌。”

就在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李伯宁、魏廷铮、张光斗等10位委员,联名写了一个“建议将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八五’计划的提案”。当时,王任重立即将这一提案转报给和,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批示:“要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先听一次论证汇报。”当年7月,邹家华副总理主持召开了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了有关人士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汇报,为三峡工程早日提交人大讨论通过起了促进作用。

力主早上三峡的国家副主席王震,也一直在关注着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1989年4月11日,王震曾给钱正英、李伯宁、魏廷铮三人写过一封亲笔信。在信中说:“长江三峡水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富的资源开发……对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极其重要……”并要求替他请十来位专家,要在两三日内向他进行一次汇报,提供一些数据供他使用。

李伯宁说:我们遵照王震同志的指示,向他进行了多半天的汇报。他听了很高兴。在汇报结束时拦住大家,一定要我们跟他到北京饭店,由他请客吃饭。在饭间,他谈笑风生,大家都为这位老革命家支持三峡工程而兴奋不已。此后,王震又几次邀李伯宁到他家单独汇报过情况。王震的热情豪爽、旗帜鲜明,使李伯宁深感敬佩,并为之鼓舞。不久,专题片《三峡在呼唤》完成剪辑后,李伯宁特意送请王震审阅。王震看后心绪难平,他眼含热泪说道:“我是《三峡在呼唤》的热烈拥护者,我是三峡工程的热烈拥护者。”王震的秘书李慎明把王震的这两句话写给李伯宁,并且打电话对李伯宁说:“我跟王老多少年,从来没见他掉过眼泪,这次看了《三峡在呼唤》录相片,第一次看他这样激动呀!”

随后,王震又给王任重打电话:“你看了伯宁送来的《三峡在呼唤》录相片吗?”

王任重说:“看过了,这不是很好嘛!”

王震说:“我看了有点坐不住啦!任重呀,今年春节咱俩别在北京过咧。咱们到广州去,邀请十来位水利专家开个座谈会,然后咱俩给中央写个报告,建议早上三峡工程。”

王任重满口答应。这个春节,两位老革命真的就和十来位水利专家去了广州。他们在节日的气氛中,讨论了几天三峡工程,随后便给中央写了报告,建议早上三峡工程。

1990年9月,王震因病住院。在治疗期间,他仍然放心不下三峡工程,便叫秘书李慎明问李伯宁三峡最近的情况。于是,李伯宁给王震写了个汇报信,汇报了三峡工程的论证进展情况,反驳了一些人的错误观点。希望对三峡工程早日决策,并建议为节约移民经费,扩大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应早日进行等。王震在医院看了李伯宁的汇报,立即将信转报中央,他附信说:

总书记、总理同志:

现将李伯宁同志给我的来信转呈你们一阅。

我完全赞同李伯宁同志信中的思想。

我虽然没有分管过三峡的有关工作,但几十年来接触过许多水利专家学者,与伯宁同志也谈过数次,并几次到实地看过。凡是参加过这一工程勘察的专家基本上都主张早日上马。与此相反,没有参加勘察工作的、也不懂水利的一些所谓“专家”,则拼命反对。

大江滔滔,日夜不息,每年相当多少万吨煤炭的丰富水力资源付之东流,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如果几十年后再遇到特大洪水,那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和政治损失。

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完全相信总书记、总理能代表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下定这个决心,使三峡工程早上马。我也完全相信,在你们的正确领导下,把这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圆满、光荣地完成。这对全党、全国人民将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王震的这封信,还得到了李先念的赞同。李先念的秘书许克有写信给王震的秘书李慎明,转告了此事。

14个专题组的412位专家与有关知名人士,经过两年零8个月的艰苦努力,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经济效益高,经济评价指标好,虽然总投资较大,但建设中期即可以发挥效益,后劲大,对实现长远经济战略方针目标有利。根据综合经济分析,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议早作决策。”

曾经参加过此次论证的一位移民专家告诉笔者,14个专题论证材料堆起来有一米高。

在14个专题组中,有7位专家对本组的结论持不同意见,因而没有签字。但在论证小组的论证材料中,对所有专家和顾问的不同意见,或是反对意见,都全部上报国务院,并提请审查。

至此,代表我国三峡工程最高水平的这场重新论证,马上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

虽然全国人大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但对三峡工程和百万移民来说,这不是句号,而只是开始

1992年,李伯宁和他领导的“三经办”与川、鄂两省及所辖的地方党委、政府紧密配合,在移民试点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第一,为探索农村移民安置的出路,投资1亿多元开发了14万亩经济园林,大多种植了柑桔、板栗、柚子、茶叶等干鲜果类或经济林木。按原定的每个农村移民给一亩经济园林的安排,有些直接分配给了试点农民,他们高高兴兴地搬了上去,盖起新房,安居乐业;有些还由生产队暂时管理,等待正式搬迁时再供分配使用。

第二,投资5000多万元,支持创办了28个工业试点,通过探索工厂更新改造和从工业上安置移民。

第三,进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亿多元用于搬迁城镇的“三通一平”建设,其中修建道路37条,157.79公里;建设桥梁6座,总长802米;建水厂一座,日供水11万方;兴建供电工程4处;还进行了部分邮电、通讯等工程的建设。

第四,先后投资1700万元参与三峡工程有关项目的勘测与论证,并对两万人次的移民,进行了种植柑桔等经济林木的实用培训。

让李伯宁颇感欣慰的是,通过八年移民试点工作,不仅推动了三峡移民试点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完善了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内涵。何谓开发性移民?李伯宁以其切身体会,作了如下解释:我认为主要是利用移民投资(除去必须的一次性补偿部分),充分开发利用库区丰富的土地、矿产、旅游和与之相配套的第三产业资源,由国家给移民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出路,使移民安居乐业,最终步入长治久安的富裕之路。并根据三门峡、丹江口、新安江等水库的经验与教训,尽可能不远迁外省,以避免在几代人、几十年后返迁闹事,影响社会安定团结。不只是按淹没的实物指标定出个赔偿标准,发给移民赔偿费就万事大吉,而是人民政府对移民负责到底。

1992年2月14日至19日,国务院在京西宾馆召开了三峡移民试点工作会议。这个会议由国务委员、三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主持。大会不仅高度评价了三峡工程八年移民试点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而且决定扩大三峡工程移民试点,加快三峡工程移民进度,并从当年开始加大移民试点投入。

当年3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受国务院委托,在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作了《关于提请审议三峡工程议案的说明》。

4月3日是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的最后一天,聚集在人民大会堂的2633名人大代表,对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案进行表决,结果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获得通过。至此,构想70余载,勘察50多年,论证40个春秋的盖世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终于走完了曲折、漫长而辉煌的里程,跨入了崭新、艰巨而浩瀚的年代。

虽然全国人大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但对三峡工程和百万移民来说,这不是句号,而只是开始。与三峡工程构想同龄的李伯宁,期望多年的愿望如今可以付诸实施,他很是高兴。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40多年工作经验的水利老兵,他深知库区移民的艰巨性、复杂性,几十年来库区移民的历史教训,他很清楚。但李伯宁对哪一个库区的移民,都没有像对三峡移民这样,下过如此大的力气。李伯宁在整整八年期间,在库区爬山越岭进行调查研究,和移民促膝谈心,商讨让移民脱贫致富的出路。八年移民试点的成果,最终得到了移民的拥护,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和赞扬,甚至得到了一些认为三峡移民是个无底洞的人的认同。但李伯宁清醒地认识到,有了八年移民试点经验,这与百万移民大规模搬迁是两码事。三峡开发性移民试点,是为了给三峡移民探索出路,它可以成功,也允许失败。但三峡百万移民按规划正式搬迁,则只能成功,不允许失败。因为我们没了改正的时间,失败则会造成社会问题,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损害党和国家的崇高威信。为化解这个困难,李伯宁反复思索,三峡工程是关系我国全局的头号工程,它不只是四川、湖北两省的事,也是全国人民、各行各业、各个省区市的事。特别是三峡移民这个难题,应该动员全国进行对口支援。想到这里,李伯宁立刻向国务委员、三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作了汇报,建议召开一个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会议。这个建议得到陈俊生的赞同。

1992年3月27日,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国务院对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了《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对口支援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安排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其他投资开发项目,以及在横向经济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培训、干部交流等方面,对三峡库区各县(市)移民工作给予支持。国务院各部门在安排计划时,要给三峡库区移民多摆些项目……”《通知》最后提出:“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试点领导小组,拟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对三峡库区移民对口支援的经验。”

在当年8月11日,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三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致开幕词。他讲述了兴建三峡工程的战略意义,指出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中最艰巨、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邹家华副总理作大会主题报告,他深刻阐述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要用改革精神在农业、工业、科技、商贸、旅游等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向三峡地区进行对口支援和开展横向经济联合,要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迅速制订一个长期和近期计划,抓紧进行。他强调“移民资金要用活,要考虑能投入、回收、再投入、再回收,进行滚动良性循环”。他再次举出万县日用化工厂做例证,“移民经费滚动增值,并回收利用的办法很好”。他强调,“在农村移民安置上,要以土地为根本,要依靠开发大农业,不能丢掉农业这个基础”。

他还指出,“总书记和总理批示同意,力争从1991年起,用十年时间,使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移民搬到淹没线以上”。邹家华告诉与会人员:“今天上午,国务院召开了汇报会,有四川的、湖北的、北京市的同志发了言,李伯宁同志作了汇报,总理听了汇报以后,作了重要指示,对会议作了很好的评价,对今后的工作和要求,以及政策都作了明确指示。我今天的讲话,就是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和总理指示讲的。”

到三峡视察,大家纷纷要求和总理合影留念,唯独不见李伯宁

1993年1月,中央发出1号文件,宣布“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简称三峡建委)成立。鉴于三峡工程的重要性,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今后谁当总理谁是三峡建委主任。这样,就当上了三峡建委的第一任主任,副主任有副总理邹家华、国务委员陈俊生、川鄂两省省长,专职副主任为郭树言和李伯宁,委员为国务院各部委主要负责人,三峡建委的顾问是钱正英。三峡建委下设办公室、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三峡移民开发局。这样,三峡工程的万钧重担,压在了每一个责任者肩上。

为使三峡大规模移民有法可依,李伯宁根据八年移民试点经验,组织编写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草案)》。1993年6月29日,朱基副总理受总理委托,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六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草案)》。1993年8月19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草案)》。从此,坝区和库区的移民工作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下旬,李伯宁陪同到三峡坝区进行视察,这是他第七次陪同总理到坝区来了。这次来,他有说不尽的感慨和喜悦。大家在中堡岛上纷纷要求和总理合影留念,唯独不见李伯宁。这时,的夫人朱琳看不到李伯宁,就到处找他。原来,李伯宁在标有“坝轴线”的标牌前默然沉思。

这时,朱琳喊他:“伯宁同志,大家都和总理照相,怎么就不见你,跑到这儿愣神来了。”

这时,也走过来说:“伯宁,咱们就在这坝轴线上照相。”说着,他和朱琳把李伯宁夹在中间,李伯宁不干,硬挣扎出来,要总理站中间。不让,并大声对大家说:“伯宁同志对三峡立了大功,只我们三个人合照一张相。”对于这张照片,很多记者想拿去发表,都被李伯宁谢绝了,这是他个人的珍贵纪念。

三峡工程论文第8篇

中苏专家的合作与分歧

长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国的母亲河。它虽给中国人民以舟楫、灌溉之利,但其水患灾害严重,一直没有得到治理;丰富的水利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开发。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提出过开发三峡的设想。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提出要在三峡河段“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24又在“民生主义”演讲中提到在三峡可以装3000万匹马力的发电机。孙中山的设想,引发了几代中国人治理、开发长江的渴望。1944年,美国人萨凡奇受国民政府邀请,考察三峡,并在美国丹佛尔垦务局进行过三峡工程的设计研究,建议兴建三峡工程。当时,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三峡工程根本不可能兴建。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把长江洪水控制和汉江治理问题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1953年2月19日到22日,主席离开武汉,乘坐海军“长江号”军舰顺流而下,在九江换乘“洛阳号”军舰,到达南京,视察长江。当时,我随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陪从武汉到南京。在船上,听取了林一山关于长江问题的汇报,着重研究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听完汇报说,

“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这么多的支流水库,还是不能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的主要问题,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修一个大水库,卡住长江上游洪水呢?”要林一山回去抓紧研究,有了成果向他报告,但对外不要讲。随后,长江上游工程局按照林一山的布置,于1954年4月,组织人员对长江三峡进行勘察,选取坝址。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提出黄陵庙、三斗坪、茅坪等坝址更为有利,值得研究。

1954年夏,长江中下游发生百年少遇大洪水后,、刘少奇、于当年12月在京广线的专列上,用了一整夜时间,专门听取林一山关于长江三峡工程技术问题和坝址情况的汇报,下决心正式进行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研究工作。还要回北京后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发电报,希望苏联派专家来华帮助进行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研究工作。

从1955年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工作。以原来长委会为基础,由国务院有关部委派人参加,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55年6月,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组长的苏联专家组陆续来到武汉,不久专家组长德米特里也夫斯基正式抵达,中苏合作全面展开长江流域的规划工作。

1955年10月到1956年6月,中苏专家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进行了广泛查勘。长委会调集了18支勘测队在长江干流和嘉陵江、汉江、乌江、金沙江等进行地质勘测。苏联航空测量队出动10余架飞机,分南北两线航测了长江流域主要地区。特别是1955年10月至12月,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葆华和长委会主任林一山带领长办一些主要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对长江上游干支流进行综合查勘。苏联专家组组长德米特里也夫斯基,成员马林诺夫斯基、阿卡林、司太尔马哈、斯坦盖也夫、叶戈罗夫、德钦斯基、马祖尔、鲁达可夫、沃龙金等10余人参加。就是在这次查勘中,中苏专家发生了重大意见分歧。

苏联专家由于对长江防洪形势的紧迫性、严重性认识不足,对水电开发考虑较多,主张把重庆上游40公里的猫儿峡枢纽和上游干支流几个枢纽建起来解决近期需要,认为三峡工程规模太大、投资过多,不大现实。中方专家则认为长江防洪问题紧迫,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猫儿峡等工程淹没良田太多,不能作为治江重点;倾向于以三峡枢纽作为治江战略重点。

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重视。1955年12月30日,他在北京专门开会,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与会。在听取林一山和德米特里也夫斯基对治江战略的不同意见后,明确指出:长江中下游防洪,紧迫重要,三峡暴雨区形成的那种大洪水,是上游其他枢纽无法控制的,三峡水利枢纽扼中游来水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有利,又有巨大库容,“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不但对长江防洪有显著作用,综合效益也不是猫儿峡等工程所能代替的;三峡工程应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工程。

德米特里也夫斯基听后,赞同长江防洪是全属性的大问题,同意进行三峡工程研究。此后,苏联专家与中方专家相互配合,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等方面,在勘测、规划、设计、科研等领域,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长办的各个专业逐渐健全起来,队伍逐步扩大。

1956年的国内争论

1956年上半年,经过几年的努力,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不久前组成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即将提出以三峡工程为主体的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时,长办主任林一山总结当时的工作成果,在《中国水利》杂志第5、6期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的文章,全文长2万多字。文章着重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中的枢纽作用和地位,提出“长江流域规划中必须首先解决防洪问题”,三峡是建设大坝的最好地点;二是在进行长江流域规划的同时,要对三峡工程的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其中谈到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最高为235米)以及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等中央领导提出进行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研究问题,主要是从长江中下游防洪方面考虑的,并决定由长委会、长办负责此事。新中国成立前,参加萨凡奇计划及中美合作三峡工程设计的中方团组,除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外,主要是资源委员会的全国水力发电总处。为此,新中国成立后当中央提出三峡问题时,国内负责水电的部门认为此事应由他们负责,当要他们参加时,就有了一些看法。

1956年9月,国内负责水电的同志,针对林一山的文章,组织了一批文章,在《水力发电》杂志第9期上出了专刊。这些文章认为:用三峡工程防洪是不必要、不经济的;荆江地区防洪形势非常严峻,如发大洪水,会导致淹死几十万人的毁灭性灾难的说法,是夸大其辞、耸人听闻的;在全国用电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三峡所发的电根本用不了,会造成资源和投资的浪费;三峡工程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不但国内解决不

了,就连世界上也解决不了;提出用沅水五强溪工程替代丹江口工程。这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历时两年的争论。

1958年1月,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要求会议安排讨论三峡工程问题,并将国内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接到南宁,进行汇报。我于1955年起先后被任命为长办规划和汉江规划设计室主任,负责汉江流域规划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工作;1956年长办工作重心由规划转向设计时,又担任枢纽室副主任,没有参加南宁会议。在肯定修建三峡工程必要性的同时,充分吸取不同意见的合理部分,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三峡建设方针,并要求亲自抓,一年抓四次。

1958年2月底3月初,率100多位党政要员和专家,实地勘察三峡工程的预选坝址――南津关和三斗坪,我也陪同前往,并汇报了汉江流域规划和丹江口设计情况。汇报结束后,一个个征求专家的意见,大家都说没有意见。说,没有意见就这么定下来,批准丹江口工程,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1959年开工或者做开工准备。在随后讨论三峡工程问题时,原来对三峡工程上马有意见的同志并没有坚持反对建三峡工程,并讲三峡工程有很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的综合效益,只是把分歧说成是三峡工程的坝高定得高,建设时间上也有些不同看法。船到重庆后,在总结会议上讲,这次会议是按照中央精神,积极准备兴建三峡工程的一次会议。经过两年多的争论,现在大家的意见基本取得了一致,由此看来,争论还是有好处的,不争论哪里有这么多材料来说明问题?

1958年3月,根据考察的结果和专家讨论的意见,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估计三峡工程的整个勘测、设计和施工的时间约需十五年到二十年。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同时,决定撤销长江水利委员会。这次会议实际上对两年多来的争论作了结论。

这里,我还讲一个小插曲。1958年10月,我,随水电部代表团到苏联参观斯大林格勒水电站截流。我们是10月21日凌晨乘苏联图一104飞机动身的。曾经预订过前一班的机票,因客满而推迟。不料那一班飞机在西伯利亚发生了空难事故,以郑振铎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全体遇难。我们到后,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对三峡水利枢纽很关注,驻苏使馆便组织留学生听我们作报告。率团负责水电的一位领导在讲国内“”的一些问题外,也讲了三峡工程,谈到对三峡工程的不同观点。随后我也作了一场报告,主要是围绕中央文件所说“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讲的。这两个报告实际上展开了一场争论。

坝址、人防和泥沙研究

1958年3月,成都会议结束后,乘坐“江峡号”轮由重庆顺江东下,视察三峡坝址。过三峡时,他对船长讲了一段关于建设三峡工程重要性的话。4月,他在武汉会见一个外国代表团时说,“我们准备在三峡筑一个水库。准备工作需要5~7年,连筑成就要15~20年。”“这将是我们的第一个大水坝”。8月,主持召开北戴河长江流域规划座谈会,研究进一步加快三峡设计及准备工作的有关问题,要求在1958年底完成三峡初步设计要点报告,并作出“为1961年开工作好准备”的要求。

1958年4月,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根据开展三峡科研大协作的指示,成立三峡科研领导小组,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为组长,科委与水电部各一负责人为副组长。6月,国家科委、中科院召开首次科研会议,对三峡工程开展全国科技大协作,到会的有82个单位、268人,同时还有13位苏联专家与会。根据这次会议制订的计划,全国共2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参加三峡工程的科研协作。

1958年成都会议后,长办根据成都会议精神和的指示,全面部署勘测设计等工作。在勘测方面,长办专家和苏联专家一起,做了大量的地形、地质比选工作。在规划设计方面,成立了三峡工程设计领导小组,我被任命为组长,全力抓好设计工作。三峡工程设计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安排、布置、检查工作成果,1958年末提出三峡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1959年拿出初步设计报告的初稿。

这一时期,三峡科研、勘测、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坝址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1955年以后,我们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坝区即南津关和美人沱进行了勘探研究。经过比较,1958年选定了美人沱坝区,‘随后在该坝区进行了坝段比较。1959年,选定了三斗坪坝区。当年5月,我们邀请66个单位188名代表讨论初设要点报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三斗坪坝区具有不可争辩的优越性;枢纽建筑物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设计。以后,又在该坝段比较了三条坝线,1960年经过比较,选择了上坝线,即现在通过中堡岛的坝线。

1959年,针对战争状态下三峡工程怎么办的问题,在三峡建设方针“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之后加上“有利有弊”四个字。1960年,中央考虑到当时国家的经济情况和国际形势,决定放缓三峡工程建设的进程。当年8月,在北戴河会议期间主持召开长江规划会议,调整三峡工作部署,并指示“雄心不变,加强科研,加强人防”。同时,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库发生严重淤积问题,又提出水库的寿命问题。20世纪60年代,根据和的指示精神,我们加强了人防和泥沙的研究工作。

1959年12月,在提出“有利有弊”的指示后,指示成立了三峡防空炸科研领导小组,张爱萍负责,张劲夫、钱学森、钱正英、林一山参加,并成立了以军事部门为主,有长办、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参加的三峡工程试验站。长办作为三峡工程的设计单位,对三峡坝址也进行了防护研究。从1961年起,从宽河谷段的三斗坪坝址研究转向窄河谷段的石牌、太平溪两处坝址防护的研究。1963年起又重点研究了太平溪坝址的防护工作。这一时期,我还与洪庆余到哈军工联系用化学爆炸作模拟试验事宜,在北京东花园、官厅水库进行了试验。以后,还在新疆核实验基地作了核爆模拟试验。

1959年,鉴于三门峡水库淤积引起的社会严重关注,长办开始将水库调度与泥沙淤积作为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于60年代初由武汉水院与长科院建造了三峡水库,开展库尾推移质5年至10年系列淤积对重庆港区与航道影响的长模型,初步查明推移质泥沙淤积规律,得出航道深槽虽有变化但仍能保持一定航深满足正常通航和航运发展要求的结论。此外,林一山亲率长办人员深入华北、西北多沙河流,对一些水库保留有效库容的经验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三峡水量丰沛的特点进行研究,得出可在多沙的汛期降低

库水位泄洪排沙,待汛后再蓄水至正常水位,使三峡水库保留有效库容的调度原则。1965年,长办提出成果报告,上报和,并在黄河三门峡试用了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效果。

这期间,中央特别是仍没有放弃三峡工程。1962年至1963年,准备搞三峡工程。林一山和我在北京呆了两个月,随时准备向报告,可能是他脚受伤了,休息了一段时间,我们等了两个月也没有汇报成。1965年1月17日,林一山去向汇报长办的工作,要我去汇报三峡工程的情况。当时正值春节前,林一山汇报完,准备由我汇报,但因又安排几位副总理汇报工作,我就没有谈成。最后送我们出来,林一山让我向他讲一讲,总理说:“唉,你不用跟我讲了,我知道。”因为1958年是我向他汇报丹江口工程,他记得很清楚。当时他已经有个想法,丹江口工程完了以后接着就干三峡工程。没想到,1966年“”爆发,把兴建三峡工程耽误了。

葛洲坝工程上马及三峡坝址的选定

1969年10月,视察湖北时,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张体学提出要修建三峡大坝,泼了“冷水”,向张体学提出“头顶两百亿立方水,你怕不怕”,指出在目前备战时期,不宜作此想。事后,张体学根据一些同志的意见,提出先修葛洲坝工程。但按照长办过去研究的建设程序,葛洲坝工程属三峡工程的一部分,是三峡工程的反调节工程,应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兴建,或与三峡工程同时修建。

1970年3月,通知湖北省军管会,要林一山到北京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预备会议,研究“四五”计划纲要。会议是在北京饭店礼堂开的,我跟林一山一起去的。在会上问:“林一山来了没有?”林一山答:

“来了。”说: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是伟大领袖的伟大理想,我们一定要在他健在的时候把这件事定下来,不把这件事办好,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当时,计划把三峡工程写进“四五”计划纲要中。这个文件我亲眼看到了,就是在北京饭店开会时的秘书、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给我看的。

4月30日,水电部在向汇报全国电力工作时,谈到葛洲坝工程问题。表示要比较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先上哪个好。武汉军区也对葛洲坝工程非常积极,司令员曾思玉从朝鲜访问回来后,一直住在北京,希望能把建设丹江口的队伍转移到葛洲坝。把林一山找来,综合各方意见,反复权衡,最终认为先上葛洲坝,可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

9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中央和国务院报送《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请示报告》。12月16日,主持国务院业务会,听取葛洲坝工程设计情况汇报。24日,将武汉军区、湖北省的报告及《中共中央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送审稿,并附上林一山的反对意见,呈送。批复送审稿提出在“四五”计划期间兴建葛洲坝工程是可行的;“至于三峡大坝,需视国际形势和国内防空炸的技术力量的增长,修高坝经验的积累,再在‘四五’期间考虑何时兴建。”

1970年12月26日,在77岁寿辰的这天,写下批示:赞成兴建此坝。批准的第四天,葛洲坝工程就在尚未做完设计的情况下,大规模开工了。由于准备不足,工作越来越被动,施工质量发生了严重事故。1972年11月,抱病两次召集会议,研究葛洲坝工程问题,并责成林一山等组成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重新讨论葛洲坝应该上还是下。经过充分讨论,决定葛洲坝工程停工两年,修改设计。当时长办确定由我负责葛洲坝工程的设计修改工作。1974年9月,在国家建委主任谷牧主持下,审查了设计方案,葛洲坝工程于当年复工。复工以后,我就长期住在工地参与建设。1975年葛洲坝工程基本走上正轨,1981年初实现截流,1981年中通航发电。

三峡工程论文第9篇

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李鸿章书》中阐述了“平水患、兴水利"的思想,建议利用水力发电。1919年,他在《建国方略》中讲到航运问题时曾指出,宜昌以上的长江河道有急流滩石碍航,“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一设想实际上是主张兴建低水头闸坝,以解决航运问题为主要目标,结合水力发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先生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来发展中国的实业。他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一文,意在引起西方实业界的注意,吸引其向中国投资。

1932年,中国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出面组织了一支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对三峡地区的水利水能资源进行勘察,这是我国历史上对三峡地区的首次水利勘察。由恽震等三位工程师撰写的《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提出:计划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分别修建两座总装机容量为32万千瓦和50万千瓦的低水头电站,总预算1.665亿美元。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一计划显然是过分低估了三峡地区的水力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出三峡地区的水能潜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中国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援助。1944年4月,时任国民政府战时生产局顾问的美国专家潘绥提交了一份题为《利用美贷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提议由美国贷款9亿美元并提供设备,在三峡地区修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的水电站和一座年产量500万吨的化肥厂,工程完工后以向美国出口化肥的方法还贷。1944年5月,世界著名水坝专家、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博士应中国国民政府之邀请抵达陪都重庆。萨凡奇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建设专家,曾主持设计过当时号称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的美国田纳西水电站。经过实地考察,他撰写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并在报告的附信中说:“三峡计划之初步报告,是我从事工程建设40年之一大快事。我能参与研究此项空前伟大的工程,至为欣幸。”他在南津关至石牌之间地域选定了坝址,那时的设想是,水库蓄水的高程是200米左右,大坝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防洪、航运等,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当时,这样大的发电站已经非常了不起,被国际社会视为水利工程的一大创举(史称“萨凡奇计划”)。

就在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之际,1947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会议突然命令停止一切与三峡工程有关的设计工作。个中原委,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的孙科曾透露内情:1945年春天,有几家美国大财团对在中国进行投资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曾明确表示愿意向战后中国的各项建设注入资金,并提供相关的器材、设备。其中,就包括拟议中的三峡水电站。但是,在萨凡奇的计划作出来以后,中美双方都感到工程太大了。国民政府当时正在大举进攻解放区,财力支绌,认为修建一个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的水利工程既费时又费钱,况且当时的中国工业落后,没有可以消容这么多电力的市场,而且对如期还债也没有信心。美国人则主要担心当时的中国时局不稳,倘若中国政局发生变故,则有可能无法收回投资。

鉴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萨凡奇设计的田纳西工程的发电量是190万千瓦,美国人也对能否在世界闻名的长江之上建设一座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的超大规模电站颇为担心,从技术角度上持有保留。最后,当此计划送交美国国会进行审核时,遭到否决,三峡水电站计划胎死腹中。而雄心勃勃准备在三峡大干一场的萨凡奇最终也只不过在宜昌盖了几所房子,然后奉召回国。此后,他再也没回到过曾经让他倾注无数激情的中国。美国垦务局工程师福斯脱在日后写给中国同事的信中说:“伟大如三峡计划,中国自不能久置不问,相信于不久之将来,定有兴工之一日。”国民政府三峡勘测处主任张昌龄在办理收尾工作时也说:“对此,我不希望仅是一个梦。理想的天国,总有一天会在地上实现。”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三峡情”

1949年夏,荆江(长江流经湖北枝城到湖南的城陵矶一段)险情频发,无数的生命被洪水无情吞没,下定了治理荆江的决心。1950年2月,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提出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计划,听取了汇报。

1953年2月,乘“长江舰”从汉口到南京,专门就长江流域规划、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问题同林一山谈了3天。林一山汇报了在长江许多支流修建水库的规划,指着地图上的三峡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从此,开始筹划兴建三峡水库。

其后我国邀请苏联水利专家来华协助规划三峡工程。一时间,三峡问题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林一山在《中国水利》1956年第5、第6期上发表了《关于长江流域若干问题的商讨》一文,指出长江流域规划中必须首先解决防洪问题,三峡是防洪性能最好的地区,三峡水库可以根本解决中下游平原的水灾;以235米蓄水位计,三峡工程可以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巨轮终年通航于长江之上;可以装机2300万千瓦,每年可发电1500亿度。

针对林一山的观点,时任国家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局长的李锐在《水力发电》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长江流域规划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若修建235米高的三峡大坝用于解决防洪问题,势必会造成长江三峡地区迁移人口125万、淹地120万亩的重大损失,有悖于综合利用原则。他在文末还提出了先修支流水库、后建干流水库、逐步提高长江防洪标准的设想。

对于三峡问题,非常慎重。1958年1月,他亲自主持南宁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三峡工程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主张先修三峡工程的林一山和反对在长江干流修建大型水库的李锐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李锐的言辞非常简单,但问题谈得很清楚。会上,同意了李锐的观点,认为以当时的技术和资金能力建设三峡工程有很大困难。在他的主持下,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决议》,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工,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

到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宏伟诗句,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三峡建坝的憧憬和决心。他对三峡工程的考虑,逐步地深入和细致,提出了很多关键性问题:首先是如何解决泥沙淤积,其次是投资国力能不能承受,最后是怎样预防空袭,同时要考虑防原子弹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在当时“”的思潮中,他也一直坚持冷静对待三峡工程。

不久,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回专家,催逼还债,加之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兴建三峡工程的计划被迫搁置。同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长江规划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三峡“雄心不变,加强科研”。但到了1961年下半年,因为时局因素,长江水利委员会被改成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三峡设计人员一下子从上千人削减到40人,工作重点开始转为在长江流域“大兴农业”。196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三峡科研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把“1961―1962两年科研计划”调整为“1963―1972十年科研规划”,使三峡工程上马的希望更加渺茫。后来,随着1966年“”爆发,三峡工程就很少有人提起了。

“总设计师”邓小平再掀“三峡热”

20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多次特大洪灾,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于是,要求三峡工程上马的呼声再起。邓小平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关于兴建三峡的计划之后,态度鲜明地说:“我赞成搞,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0年,邓小平邀请美国专家组来华实地考察,给三峡工程建设提出意见。美国水利三巨头对三峡工程是否能顺利修建意见不一,这促使邓小平在1980年7月亲自到三峡地区实地考察。“三峡热”重新升温,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国际友人提出诸多质疑,如坝址区地壳是否稳定,有无未发现的隐伏大断裂,水库蓄水后是否会引起强烈地震,水库两岸是否会发生大崩坍堵塞江流、危及大坝,水文和泥沙资料是否可靠,水库的寿命有多长,泥沙淤积对航道和港口有什么影响?以全国政协常委孙越崎为首的几位知名人士更是直言劝谏: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马。

邓小平在1986年3月31日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时说:“中国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大众,兴建三峡工程是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我们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我们决不会草率从事的。30多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科学技术人员对三峡工程做了大量的勘测、科研、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是,这一工程有一些问题和新的建议需要从经济上、技术上深入研究,以求更加细致、精确和稳妥。”

按照中央指示,当时水电部正式成立了由部长钱正英担任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拉开了历时2年零8个月的再度论证的序幕。从国务院所属17个部门和单位、中科院12个院所、28所高校和8个省、市专业部门中,总共聘请了412位专家,组成了包括地质地震、枢纽建筑物、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移民、生态与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综合经济在内的14个专题论证组,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论证科研网络,以配合三峡工程论证的科技攻关。另外,还开展了国际合作论证,主要由我国、加拿大和世界银行三方组成指导委员会,国际专家组进行同步论证并提出可行性报告,以利用国际力量提高论证的质量和水平。

历时两年多的论证工作结束后,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随即于1988年11月召开了第9次扩大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在14个专家组重新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连同14个专题论证报告和9位专家的不同意见一起上报。该报告提出的最终结论是: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报告推荐三峡工程建设宜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大坝坝高为185米,正常蓄水位为175米,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装机总容量1768万千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时。大坝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

中国人终于圆了“三峡梦”

从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三峡构想”,到1988年《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台,三峡工程一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梦想。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500多家企业以及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累计有110多万名移民告别故土。

1993年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时任总理兼任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下设三个机构:办公室、移民开发局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1993年7月26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 同年8月,国务院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规定国家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9月26日,时任国家主席为三峡工程题词:“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建好宏伟三峡工程。”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