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硕士经济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5:38

硕士经济论文

硕士经济论文第1篇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南亚和东西欧的重要通道。陆地边境线长达5 600多公里,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但由于历史原因,新疆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物流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从而影响了新疆经济的发展。21世纪之初,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也给新疆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1新疆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新疆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量稳步递增,货运量从2002年的3.5亿吨增长到2008年的6.7亿吨,年均年增长为8.65%,其中铁路货运量平均年增长7.62%,公路货运量年增长为7.78%,航空货运量平均年增长6.8%。2008年全区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了31.1%,邮政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了24.7%,全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8.3%,全区载货汽车拥有量比上年增长了9.4%,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5%。目前,新疆已基本形成货流、客流大进大出的态势。综合集疏运体系初步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基本运输方式齐全,多式联运系统初步形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也逐步应用于物流业,现代物流平台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集群和辐射优势的配送中心论文下载。

新疆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抓好物流业发展规划,以建设乌鲁木齐物流基地为重点,构建西部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自治区党委在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将物流作为自治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支点。

2新疆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2.1新疆地域辽阔,物流资源分散

新疆物流市场逐年扩大,物流企业也逐步增加,但相对薄弱。新疆物流企业中资金雄厚的为数不多,大都是规模较小的托运部。这些小物流企业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力,而且相互之间缺乏关联,缺乏信息沟通,缺乏统一的协调和合理的调度,加之体制问题导致的条块分割,难以做到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

2.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

物流业在新疆起步较晚,加之信息化水平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信息传递缓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增值服务发展缓慢,导致物流企业服务手段单一,严重阻碍了物流市场规模的扩大,使新疆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市场约束;而且信息共享平台的缺失,使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互动难以协调,难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作业,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

2.3物流企业服务单一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是集运输、加工、仓储、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但目前在新疆物流市场,一大批功能单一的运输仓储企业和各类性质的货代企业用最原始的服务方式瓜分着物流市场。据统计,新疆物流市场中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仅占15%。从现代物流角度来看,单纯的仓储或者运输服务没有竞争优势。从产品成本来看,单一服务增加了产品的运输成本,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4基本物流方式之间缺乏整合

新疆目前的基本物流方式主要是公路和铁路。公路物流与铁路物流企业与商业、物资、外贸等行业合作,形成各自领域的物流体系,但是公路和铁路物流体系的发展缺乏沟通、协调,有的铁路站点没有公路站点,公路站点缺少铁路站点,即使同时具备了公路和铁路站点的,也没有将两者一体化,增加了物流企业的成本。

2.5基础条件薄弱

硕士经济论文第2篇

产业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一:新媒体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定位研究论文

关键词: 新媒体 产业经济学 蓝海战略 核心价值

[摘要]:在当今新媒体发展的探索中,由于缺失产业经济学的审视,对新媒体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和错位。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对新媒体的构成进行分析,同时借助蓝海战略指向新媒体产业形成的路径,力图为新媒体产业的核心价值创新和商业模式选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当今新闻传播界,新媒体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业界,忙于圈地烧钱,抢道起跑;而在学界,则忙于发表文章,抄抄拼拼。然而,在这一片熙熙攘攘之下,我们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媒介形态、运营模式等到底了解多少呢?学界能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理论支持呢?本文试图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审视新媒体,探讨新媒体产业的构成与形成,期望为新媒体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新媒体的经济学观照

2006年10月24日,据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显示,到9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超过4.43亿户,平均约每3人拥有1部手机。我国手机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一。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由此可见,中国拥有新媒体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

先拿网络来说吧,在经历前些年的网络泡沫之后,在去年,网络媒体似乎又掀起了新一轮风险投资热:

2005年8月5日,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并创下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五年间纳斯达克IPO首发上市日涨幅最高的纪录。

2005年8月11日,雅虎宣布以10亿美元以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及35%的投票权,开创了国际互联网巨头的中国业务交由中国本地公司主导经营的先例。

2005年11月7日,北京奥组委宣布,搜狐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互联网内容赞助类别。

然而,中国互联网的盈利情况其实并不喜人,我们不禁担心这些新媒体是否虚火上升。从国内外Web2.0网站的发展来看,美国是技术驱动最明显的市场之一,但许多最成型网站的结局都是被互联网巨头和大财团收购。因此,有人不客气地指出:Web2.0并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太多人耕耘就成了沙漠。Web2.0创业的浪潮太高就会有泡沫,破灭恐怕也是迟早的事情。[1]笔者认为,新媒体的钱途取决于其盈利空间和商业模式,而这又是建立在人们对新媒体的清醒认识和基本判断之上。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发表了一份开发EVR(电视录像)商品的计划,第一次提到了新媒体这个词语。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体,从此,新媒体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扩展到全世界。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极具弹性,随着数字技术的急速发展,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媒介产品,并在没有经过精确确定之前被归结到新媒体中间。例如,以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定义:新媒体是网络媒体。直到今天,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

新媒体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2]

新媒体,是新兴的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各种媒介的总和。[3]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4]

新媒体是一种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越了印刷媒体的深度的媒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以前任何媒体都不具备的高度。新媒体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5]

新媒体的内涵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新媒体的外延是:光缆电信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6]

从这些新媒体概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从媒介技术的层面上来定义,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新媒体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笔者认为新媒体的成长须经历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新的媒介形态新的传媒产业。媒介和媒体是有区别的。媒介更多的首先是指传播的介质,它带有更多的技术特征,比如说印刷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纸、印刷机器等,而电子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无线电波、有线电缆等。而媒体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的媒体,是指可以进行产业经营的传媒经济实体。在这个视域里,我们对新媒体的不少认识是模糊的。

误区之一:传播渠道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传播渠道,但如果没有内容,那它就不能成为新的传播媒体。例如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它在电视传播中把模拟信号变成了数字信号,从而推出数字电视。但如果它只是让传播的图像更清晰,并没有增加新的传播功能,那它也不能算是新的传播媒体。这也是导致了当前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不顺的原因之一。

误区之二:媒介产品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产品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例如博客,这种网络个人日记已成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但它能否成为真正的传媒呢?其实,博客在欧美并不盛行,外国人不喜欢通过写网络日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所以博客近10年来一直处于互联网的边缘地带。或许中国人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太闭塞,以至于在互联网上也必须去访问量最大的新浪开博客。 自2005年博客网获得千万美元风险投资之后,国内一下子涌现出19家博客服务提供商(简称BSP),但到2006年数百万博客人群分拨站队,新浪名人博客、搜狐IT博客、和讯财经博客以及MSN日志各就其位。写的写,看的看,广告商却并不认可。网友的一句调侃正中中国博客网站的七寸。

近年来,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Web2.0概念的出现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媒介形态事物,比如Blog,RSS,WIKI,SNS交友网络等。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媒介产品或媒介形态,能否成为新媒体的明日之星?我们可以放在产业经济学视域下进行扫描,从而作出新媒体产业现状的基本判断。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媒体产业。

二、新媒体的产业构成

通常认为媒体有两大构成:渠道(管道)和内容。其实作为一个产业,还应加上媒体运营的商业模式,没有这个媒体是无法在市场经济中存活的,更谈不上产业发展了。对于媒体产业,渠道、内容和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那么这三者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传播渠道是由媒介技术所支撑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可以指任何一种能延长人的能力的技术。这种技术决定论至今仍然让媒介技术的发明者们兴奋不已。比如说数字电视,如果只是视频图像清晰度的提高和传输节目套数的增加,那么它就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而已。如果基于数字技术这一平台,开发出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等,那就是不同于传统电视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载体了。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 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 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7]就目前推出的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还只是模拟广播电视的升级换代产品而已。

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的界限有时是比较模糊的。分众传媒开创了新的传播渠道楼宇电视,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广告商的目光,似乎创造了一个新媒体的分众神话。江南春也携此赴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但是,如果仅仅是依靠注意力空缺时间的强制性来为其提供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它所提供的资讯将有可能沦为污染环境的噪音,成为人们躲不开的媒体。[8]在这个渠道相对过剩,内容相对稀缺的时代,没有内容的媒介仅仅是一个传播载体而已。因此,这种设置在商务楼宇、飞机列车、医院学校里的液晶电视播放屏,这些缺乏自身内容的大小分众的发展必然会很快碰到天花板。内容是划分传播渠道与传播载体的重要标志。

新的媒介技术决定新的媒介形态,而新的媒介形态又决定新的传播内容。例如车载移动电视,它播出的节目乍一看与传统电视节目差不多,都是一种视听传播。其实不然,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在公交汽车上嘈杂的环境里,谁又能听清楚电视荧屏里的声音呢?视听传播其实上已变成了以视觉传播,因此它的内容定制也应有所改变。新的媒介形态必定对应新的受众群体、新的接收行为和新的媒介环境。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进军新媒体领域。但是,这些新媒体网站大多是依托传统媒体的内容供应,看起来是节省了运营成本,但由于没有根据新媒体特性开发的内容产品,没有形成新的受众市场需求,增值空间也就十分有限。例如,时下谈论最多的手机电视、手机电影和手机报纸,都是一种基于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技术基础上开发的移动媒体。其实,3G手机早在多年前已进入实验阶段,但为什么还迟迟未能投入商业运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包括与之相应的内容服务。

仓促上阵的新媒体投资者和运营者往往忽略了影响新媒体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它能够为市场和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媒介产品是市场和用户所需要的?这就要从媒体特性、传播方式、接收方式、盈利模式等各方面来综合考察,遗憾的是人们大多还是沿用传统媒体的思路:手机+电视=新的传播渠道+传统电视节目,那么谁愿意在窄小的手机屏幕上观赏一集45分钟的电视剧或一部90分钟的电影呢?对此,上海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2005年2月4日联手推出中国第一部短剧《新年星事》,每集3分钟,共13集。为了庆祝中国电影100周年,由中博传媒公司拍摄的系列电影短片《聚焦这一刻》,由8部独立的影片组成,每部影片长3分钟。然而,这些内容仍然是由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制作的。新媒体的内容制作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例如,手机的短信和彩铃,相对传统媒体就是一种全新的文本。故此,他们的创作者基本上不是传统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2005年4月底,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上海电视台正式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以电视机、手持设备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这是广电总局在国内发放的首张IPTV业务经营牌照。最近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自主研发的手机电视标准(CMMB)。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表示:一定要按照对国际奥委会的承诺,在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提供3G服务。新媒体不仅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渠道,更需要新的内容和新的商业模式。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张惠建认为在未来三年里,他们的新媒体付费收入将超过广告收入。清华大学陆地教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只要是传统电视众多公共频道的运营模式不变,不管是什么视频,除非有突出的差异化内容,否则,新媒体视频会被迫走广播运营模式的路子。也就是说,必须依靠广告来维生。[9]

媒体还有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新闻媒体和娱乐媒体之分。按照过去美国的标准,受众人口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才能算是大众传媒。在传媒高度分众化的今天,这样的标准显然已不现实。现在有人把手机、博客称之为个人媒体,但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受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没有足够的市场宽度,那就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媒体产业。2005年,我国网络广告达到31亿元,仍不及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广告市场(34亿元)。在网络出版中网络游戏占一半以上,2004年是36亿,预测2006年将达83.4亿元人民币。虽说手机电视和手机报纸的资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还没有成为事实。因此,目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与3000多亿的中国传媒产业相比,所占市场份额还是很小,还没有形成与传统媒体抗衡的新媒体产业。那么,新媒体产业成长的路径在哪里呢?

三、开创新媒体的蓝海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媒体就是一个企业,传媒业就是一个产业。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波特的理论,产业是由相关的产业集群所组成,而这些产业集群是形成一个链式结构,我们把它叫做产业链。无论是何种形态产业链,还是哪个层面的产业链,其本质是以价值为纽带将能够决定和影响节点产业产品主要价值部分连接所构成的链。[10]因此,产业链就是价值链。新媒体能否形成产业,关键看它的产业价值链有没有形成,或者说打造出新媒体的产业价值链?

如何打造产业链?周新生教授认为产业链打造最主要的内容是产业链伸展的方向和范围,即考虑是横向同业伸展,还是向上下游纵向伸展,还是按相关业务作延伸。[11]这是一种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新媒体产业链的打造基本上是按此思路,它的内容供应和商业模式大多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上。例如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是以传统媒体的广告盈利模式为主。其实,网络媒体的广告效果并不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网民最反感的,第一位是网络病毒(29.2%),第二位是网络广告(20.9%)。为于网络广告,网民们还会使用拦截工具来对付。由此可见,经营广告并不一定就是网络媒体最好的盈利手段和商业模式。那么,它的商业模式又有什么呢?许多网络媒体都在不断地探索。过去几个,新浪在旅游、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和搜索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新浪CEO曹国伟无奈地表示,除了内容和广告,新浪不擅长别的。难道新媒体不能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吗?

喻国明教授认为:所谓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优化配置与组合。[12]就是说新媒体产业的构建或者说其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由其核心价值所决定的。目前,许多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产业链上延伸,也就是说这些新媒体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上。如许多传统媒体的网站和增值业务是作为传统媒体的衍生产品,这种附属关系必然制约了它的发展。

有什么办法摆脱传统产业的桎梏呢?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金教授和莫博涅教授为此写出了一部颠覆传统的战略思维新著《蓝海战略》,他们把已知产业称之为红海,把未知产业称之为蓝海,并如何开创蓝海提出了一整套系统方法。蓝海战略给我们开创新媒体产业以启示。

蓝海是怎样开创出来的呢?两位教授指出,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论及传媒业,就是说决定新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上,而是建立可以建立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上,从而形成属于自已的价值链。那么,如何做到价值创新呢?蓝海战略有两个重要的原则:重建市场边界,超越现有需求是实现价值创新的关键一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挑战两种常规战略做法:一种是只关注现有顾客;另一种是追求市场细分,满足顾客间的细微差异。[13]对于媒体,受众就是顾客。目前,无论是楼宇电视还是移动电视,都是在原有受众市场细分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在原有的传媒广告市场蛋糕里切下一小块。这样做的话,一来竞争加剧成本提高,二来细分的市场份额也不会很大。江南春宣称开创了 蓝海, 分众传媒只做广告,不做内容。其实他们开创的只是广告业的蓝海,而不是传媒业的蓝海。

新媒体要甩脱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开创属于自己的全新市场,就要寻找新的受众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对于新媒体,它们不应只把视线集中在顾客身上,还需要关注非顾客;它们不应着眼于顾客的差别,而应基于顾客强烈关注的共同点来建立自己的业务项目。[14]比如,对于传统媒体,不看新闻只玩游戏的年轻人是非受众,但在网络媒体里,他们却可以成为的受众,成为新媒体市场的宠儿。

还是说回手机电视的内容供应。不论是乐视传媒拍摄的手机电视剧《约定》,还是中博拍摄的电影短片集聚焦这一刻,都采用胶片拍摄的方式。其中乐视还租用了拍摄美国大片的设备,制作成本达到300万。电影人由此乐观地认为,电影短片市场的出路就在新媒体。这一价值实现还是基于传者的单向传播,核心价值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实际上,价格不菲的胶片拍摄效果在手机屏幕上根本上无法得到体现。无论是聚焦这一刻,还是未来移动影像发展计划,都还局限于专业电影人在手机媒体上的表达。传者与受众的分立是传统媒体的价值观。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很多种,但都应建立在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核心价值之上。 超级秘书网

全民参与、互动效应才是新媒体发展的最大驱动力。WSFF是由洛杉矶一家移动技术公司发起的手机电影节,现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万计的手机用户自己拍摄手机电影参加这一比赛。由于WSFF的巨大成功,这家公司专门建立了频道用于播放手机电影。WSFF的目标是像戛纳电影节一样,成为最大的手机视频节目交易市场。喻国明教授认为,网络媒体第三代盈利模式是基于网络全新的内容生产DIY(Do It Yourself),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资质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DIY就是全民出版,全民传播。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媒介的使用者是内容,另一个是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15]。受众同时也是内容的创造者,传播的双向互动成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成为新媒体超越现有需求的核心价值。

当然,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还受政治历史、人文环境和传媒制度等诸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新闻集团在进军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受阻之后转身新媒体。2006年9月,默多克将其在凤凰卫视19.9%的股权出售给中移动。同时,新闻集团与中移动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准备推出无线原创音乐平台。2006年10月,默多克宣布他的中国妻子邓文迪正在帮助将旗下的社交网站My Space带入中国。My Space是默多克去年耗资5.8亿美元收购的美国著名交友网站。这个被形容为一场豪赌的事件,能否就此开创出新媒体产业的蓝海呢?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蓝海战略中有一点是要质疑的,就是是否存在泾渭分明的红海和蓝海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时空、差异化内容、服务模式三个方面都应形成互补,以形成跨平台(Cross Media)传播。 [16]三网合一、新旧媒体的融合,使得新旧产业之间的界线在模糊,这对于新媒体产业核心价值的重构到底意义何在?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注释]

[1]朱泉峰:《Web2.0生死劫:Blog东方洗礼 视频同门相残》,《计算机世界》,2006年10月25日

[2][美]J.R.Dominick等,[中]张海鹰:《电子媒介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 2006年4月版,第123页

[3]卢涵:《后媒体时代的传媒竞合》广电集团进军新媒体的机遇与挑战,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4]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上),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5]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

[6]蒋宏 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4页

[7]周进:《新媒体之我见》,《广播电视研究》,2005年第3~4期

[8]苏东:《分众模仿秀:创意的盛宴,还是概念泡沫?》,《新营销》,2006年10月号,第50页;

[9]郭春:《粤家军潜入新媒体》,《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9月下半月,第31页

[10]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30页;

[11]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31页;

[12]支英珉:《新传媒帝国竞争格局下的品牌、资本和产业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3][韩]W.钱.金 [美]勒妮.莫博涅 著 吉宓 译 《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5月版,第115页;

[14][韩]W.钱.金 [美]勒妮.莫博涅 著 吉宓 译 《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5月版,第116页;

[15][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17页

[16]曹慎慎:《新与旧的竞合之道》,《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9月下半月,第38页

产业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二:浅谈招商引资的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论文

摘 要: 从产业种类、产品、技术、整体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积极影响及其启发意义。

关键词: 外商 投资 产业结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收国,2003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达到54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资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投资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 外商投资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

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水平普遍高于国内原有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北京GE航卫的CT机令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生产水平前进了30年,上海英特尔引进了全球性能最优的台式机微处理器封装与测试生产设施。这种情况不仅在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而且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较为普通,在轻纺等行业中从事外来加工贸易的企业,其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远远高于原来的国内企业。

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IT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外商来华投资于IT制造业,其中既有INTEL、IBM、NOKIA等著名跨国公司,也有大量隐姓埋名为跨国公司从事OEM生产的台资企业,使得我国从一个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对国际IT产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外商投资促使了出口产品种类增多,结构优化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过去10年,我国外商投资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早期我国外商投资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来华投资,机电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外商出口机电产品1 169.93亿美元,占外商出口产品总额的65%,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74.3%。外商出口产品中,计算机、通讯设备、视听产品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外商出口高新技术产品606.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6.2%。

3 外商投资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技术进步

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通过三种途径促进了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第一条途径是产品的扩散与竞争,由于大量外资企业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由外资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就是明证。第二条途径是外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国内增值率和国内采购不断提高,形成了跨区域的采购网络,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产业特征明显的产业聚集带。第三途径就是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广东省通过与外资合作,结合广东的实际,建立了一条依据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使大部分科技活动进入企业的科技体制改革之路。这种科技生产一体化适应机制开始与发达国家现行机制相接近,成效显著,使广东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的科技活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 外商投资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外商投资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8~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超过24%,高出全部工业产值15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25%左右。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生产值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677亿美元,增长45.7%,高出全国外贸出口增幅达23.4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3,占出口值的3/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

5 外商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整体上的升级换代

产业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产业内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沿着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即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开始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低级、僵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外资的大量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已越来越符合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其具体表现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工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且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以轻工业为主导、90年代加快基础工业的发展以后,轻重工业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之间不协调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提高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广东省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首先成为了香港密集性产业外迁的首选之地,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即生产在广东,决策、销售、设计在香港等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来一补则成为广东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家电业。与此同时,广东依托港资成为全国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90年代中期以后,广东承接全球信息技术浪潮,大力改造原来的工业结构,在台资的带动下,一些地方如东莞等地迅速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的转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脑外设生产基地。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30%为外商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经济占到整个地区经济的80%以上,外商投资成为了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重要原因。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据统计,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每增加100亿美元,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0.2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2.9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上升3.12%。

近年来,江苏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大有赶超广东之势,这与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是有密切关系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江苏省许多地方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成为吸聚外资的典型。一些港台企业移资北上,台湾的几大电脑以及电脑相关设备厂商都开始在江苏投资,从1991~2001年,台商总共投资江苏427.6万美元,其中投资电子及电器产品制造业166.9万美元,占总投资的39%。有人预计,三年之后苏州可能取代东莞成为世界电脑硬件生产的首要中心。与此同时,许多跨国公司进入江苏,进行投资,带动了江苏产业结构的升级,如菲利普、西门子、富士通、东芝、爱立信、三星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江苏电子行业投资了31家企业,协议外资金额达5.85亿美元,仅荷兰菲利普公司就投资了5家企业。超级秘书网

综上所述,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以湖北省为例,近几年来,湖北省吸引的外资大量增加,2000年达到了9.4亿美元(直接投资),但与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促进力量,湖北省要想提高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硬软件措施相配套,加强吸引外资,使外资输入的规模和质量上一个档次和台阶,以促进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促进湖北省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婧.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J].统计与决策,2004(4)

2 田素华.外资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2)

硕士经济论文第3篇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及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程度的日渐加深,各个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竞争的优势就必须在全球配置相关的资源,这就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更加明显。各国的大公司为了迅速适应这种趋势,纷纷调整公司的发展战略,由本土化,专一化的经营逐步走向多元化及全球化的经营,进行全球的业务布局,扩大市场竞争的空间及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取得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地位,保持公司持续竞争力。跨国公司正是在各国大公司这一战略调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在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快速扩大业务经营领域及市场范围,完成全球化布局的过程中,并购是一种快速且有效的方法。通过并购,跨国公司可以迅速进入新的竞争市场,完善提升各个业务结构。因此跨国公司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跨国并购的历史。

国际物流公司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全球知名物流企业,总部位于德国的杜伊斯堡,在全球拥有超过500家分公司,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以及少量的非洲跟南美网点,为各类型的企业客户提供包括国际空运,海运,铁路及公路跨境运输,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仓租服务及派送服务等。2015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全球服务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R公司进军美国市场,收购了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H公司,抢占美国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自身的服务网络,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推荐阅读>>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浅谈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效应及问题

……

1.2文献综述

国外知名的物流公司已经从单一的提供单纯的运输或仓储派送服务,升级为物流信息化的销售及物流网络的销售,从单一的价格竞争中转向更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给客户提供更多的物流运输仓储方案的选择,提升客户对自身企业的满意度,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国内的研究现状综述1995年月1日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物流行业在我国兴起,物流企业是一个既非生产商,同时也非商品销售商的企业,而是提供从商品生产到销售流通过程中的第三方的服务企业。近几年,随着我国对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际物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国际物流行业正在向着优质化、专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这几年物流行业在我国快速的发展,但同时对物流的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国内外大背景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物流市场在中国的日趋成熟,服务产品也趋于同质化,价格越来越透明,物流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客户在选择物流企业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一,低价的国际运输服务,更多的要求物流企业在国际运输网络,IT系统支持,客户服务质量等方面有全方位的提升。物流公司想要实现长期的发展跟盈利,不得不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辛明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析中提到随着我国的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物流市场营销观念的更新,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提高和加强物流市场营销意识,对成本进行控制、进行网络的营销、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加强物流的品牌营销等营销策略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才能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

第二章RR公司概况及营销现状

2.1公司概况

2.1.1发展历程

R物流公司成立于1912年,总部设在德国的杜伊斯堡,是全球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全球有超过580家的分公司,将近30000名专业的物流员工,为客人提供包括合约物流,国际物流,港口物流,公共交通在内的四大块服务。经过了106年的发展目前R公司的服务网络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少量的非洲及南美网点。

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R公司通过不断的并购来扩大全球的服务网络,2015年底为了进军美国的市场,抢占美国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全球的运输网络,R公司以9亿美金的金额收购了美国本土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H公司。随着这次并购工作的展开,R公司的全球销售网络将从欧洲,亚洲为主延伸到北美区域,R公司合并H公司前后的全球服务网络图,如图2-1所示。

……

2.2营销现状

2.2.1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现状

任何一个物流企业,无论规模和能力多大,服务如何多样化,都没法满足所有客户的整体需要,而只能满足一部分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物流企业的客户群体庞大且复杂,需求也千差万别,物流企业只能通过市场调研,选定目标市场,将优先的资源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目标上,满足该类客户的需求,获得竞争的优势。表2-2是基于客户需求的物流市场分类方式。

……

第三章R公司营销环境分析……22

3.1外部环境……22

3.1.1宏观环境……22

3.1.2行业竞争……23

第四章R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33

4.1营销存在的问题……33

4.1.1产品策略未统一……33

4.1.2供应商资源混乱……34

第五章R公司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建议……42

5.1锁定目标客户群,明确优势航线及服务……42

5.2进行供应商分类,并建立选择与评价体系……44

第五章R公司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建议

5.1R锁定目标客户群,明确优势航线及服务

根据现有的R公司广州分公司跟H公司广州分公司目前的客户群体,先根据客户所在的行业分成若干个客户群体,譬如汽车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纺织品行业,化学品行业及其他行业,下一步再根据细分的客户群体按照客户不同的需求根据航线进一步细分,如北美航线,欧洲航线,亚洲航线及其他航线。根据合并后R公司新的运输服务网络及客户群体,发挥自己所在区域的优势及所合作客户行业的丰富操作经验,维护好现有客户的同时发展该方向在珠三角的潜在客户。表5-1R公司广州分公司与H公司广州分公司主要的客户群及产品。如表5-1所示,R公司广州分公司与H公司广州分公司现有的客户群体、运输航线及运输产品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冲突,主要的区别出现在R公司广州公司拥有铁路及跨境陆运的产品,而H公司广州分公司有一套可提供给客户使用的全球物流追踪系统。

……

结论

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针对产品策略未统一的情况,了解清楚目前双方公司的差别在哪里,然后进行市场分析,确认好目标的市场,对企业有明确的定位,统一产品策略,这样有助于合并后的公司扩大市场份额。

第二,对于供应商乱的问题,进行供应商资源的合并,根据过往合作的记录对现有的供应商进行评级,择优合作,避免按照个人喜好去选择供应商,一切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为根本,另外建立供应商的选择与考核机制。

硕士经济论文第4篇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总之,论题选得好,可以使毕业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论题选得不好,不仅会为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而且有可能造成论文写作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论文质量也堪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选题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经济法学文献,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通盘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时间精力等因素,适当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

【参考文献】

1.董鹏、王滨,孙业全: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与论文质量关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2.扬立新:法学院学生怎样写作毕业论文,2006-11-02

3.王霞: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杜,2006

4.李普亮: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探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5.王晓敏:政教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2,15(3)

6.陈维平,马义飞: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科学教育,2006年第3期(第12卷)

硕士经济论文第5篇

关键字:物资采购;管理;企业内控;经济效益

在企业中物资采购对象包括生产原料、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采购,以及办公用品、劳保用品、低值易耗品等企业所需的全部物资。物资采购其中包括所需物资的市场询价、供应商的选择、招投标、具体采购、物流运输、物资检验、物资保管和匹配使用等环节。可以说企业物资采购贯穿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由此也可见物资采购在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物资采购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如果通过加强管理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对于节约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都非常必要和关键。

1.企业物资采购的流程

企业物资的采购流程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完全一样的,但是由于企业物资采购的关键和重要性,因此很多物资采购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管理和物资采购都是必须的,因此各企业的企业物资采购流程基本都大同小异。一般都包括采购需求的申报、采购计划的制定和审批、所需物资的市场询价及供应商的选择、签订采购合同和采购、运输、验货保管以及分配等。另外还有后续的售后服务、退货、付款等环节。>>推荐阅读《零售商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路径探索》

2. 物资采购主要环节的风险点及加强措施

2.1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物资采购需求的申报和审批是企业物资采购的依据和基础,只有在有需求的时候,企业物资采购才开始启动工作流程,因此对于物资采购需求以及采购计划的制定和审批,是物资采购的第一个环节。关于该环节的风险控制主要是采购需求与生产和企业需求是否保持一致,是否所申报和计划的物资的确能够满足企业现阶段的生产和发展需求。为了避免这类风险出现,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首先,是对采购需求提出展开的管控。在采购申请和计划制定初期,需要经生产、库管、运营、财务等各部门综合商讨,采购需求是否确实符合企业需求。其次,是对采购部门提出的要求。需要采购部门针对采购需求结合企业实际物资和库存以及在途物资等情况,综合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

2.2供应商的选择

企业物资采购工作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利益,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物资采购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选择这个采购环节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也是最容易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的因素之一,那就是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存在的以次充好、高价购入、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财务等现象。所以,对于供应商选择的环节采取风险防控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这个采购环节的风险防控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系统的供应商准入和评估体系,根据制度选择供应商并对其资质定期审查,以及定期根据其提供的物资情况开展评估和审核,确保供应商的资质真实合法,保证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质高价廉。第二,对采购部门在供应商选择的工作中给予一定的监督检查,确保供应商的选择公平公正,严格杜绝徇私舞弊的现象。第三,建立供应商信息公开和供应商淘汰制度,及时清除不良供应商。

2.3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

企业物资采购中的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的订立环节,是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企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的重要环节。但是物资采购框架协议或者采购合同是一把双刃剑,恰当合理合法的协议或合同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反之,如果物资采购协议或合同在订立之时就存在缺陷或者不足时,就会对企业经济利益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和损失。所以,对于物资采购协议或合同的订立要严格遵守法律法法规,严格审核供应商的合法资质和信用等,确保协议或合同的合法性及其必要的法律约束力。另外,必须严格审核协议或者合同的各项要件和合同条款,明晰购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信息。同时,在订立企业物资采购协议和合同时需要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和财务人员参与。

2.4采购物资的验收

企业物资采购的验收环节也是需要加强风险防控的环节之一,主要是因为物资入库验收是物资品质、数量等是否符合合同和企业需求的关键环节。如果,出现实收与合同出现偏差等情况出现,极容易造成企业经济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该环节的管控主要侧重的是物资品质和数量与采购计划和合同是否一致,验收标准是否严格执行企业要求,验收后库存物资是否能够做到账实是否相符,物资验收流程及相关单、票据以及签章是否完整并且符合企业标准。另外,除了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物资验收制度和流程之外,还需要针对不合格物资的拒收和损毁物资的处理,以及盘亏盘盈物资的处理和财务处理等相关情况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减少由于各种其它因素导致的企业物质和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

2.5会计控制

硕士经济论文第6篇

关键词:小贷公司;经营;效应;问题

2008年银监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接连成立。几年来,小额贷款公司盘活民间资本规模逐渐扩大,带动投资作用日益明显,最优经济规模开始显现,贷款品种有了较大创新,但仍然存在资本缺乏后劲、经营税负较重及风险防控能力差等问题,建议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并逐步把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征信系统。

一、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效应分析

(一)盘活民间资本规模逐渐扩大

2009年末,吉林市共9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资本规模累计约3.42亿元,截止2013年6月,吉林市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增至56家,资本规模累计约25.53亿元,累计增长近8倍。从表1可以看出,公司数量与资本规模都在不断增加,资本实力不断壮大。从资本构成来看,小额贷款公司资本中,80%—90%资本来源于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可见民间资本是小额贷款公司资本的主力军。调查发现,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开展和盈利,不断吸引诸多民间资本流向小额贷款公司,或成立新公司,或参股入股,从而有效聚拢社会闲散资金,使盘活的民间资本规模不断扩大。

(二)投放资金杠杆作用日益明显

我们以2010至2012年连续3年数据进行资金效率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近3年来,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投放量一直增加,整体保持上升趋势,带动投资量持续增长。为准确测算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投放效应,我们用资金杠杆率指标来测算,即资金杠杆率=带动投资量/资金投放量,从表2可以看出,资金杠杆率从2010年的1:1.67,上升到2012年的1:4.55,即投放资金每增加100万元,就能带动455万元投资增长,可见投放资金的杠杆效应日益明显。

(三)最优经济规模范围开始显现

按照美国现代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提出的适者生存法(The Survival Technique),我们对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最优经济规模进行研究,该方法的运用原理是对行业中现有企业按规模大小进行分组,然后对其市场占有率等某个增长指标作时间序列分析,生产效率高的企业集合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或其它某个增长指标就会不断提高;相反,效率低的企业集合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或其他某个增长指标就会不断降低。通过对增长指标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就可确定在市场上适于生存的企业规模范围。我们对小额贷款公司按资产规模分类,按投放资金行业占比为效率指标进行。

规模小于2000万的公司个数虽然增加,但投放资金行业占比却持续下降,同样,规模介于2000万与3000万之间的公司个数从2010年末的6个增加到2012年的11个,投放资金行业占比却从29.17%下降到9%,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两类公司规模有很大的不经济性。而公司规模介于3000万—5000万和5000万以上的两类公司,随着公司个数的不断增加,投放资金行业占比也大幅度提升,故有较大的经济性。3000万及以上的公司规模增加或保持份额,从而构成最优经济规模的范围。

(四)贷款品种有了较大创新

随着业务的开展,各小额贷款公司积极研发新的贷款品种,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辖内某小额贷款公司推出的“信元乐”品种贷款,被农户称为“流动信贷部”。该产品主要针对那些信誉较好的农户在不符合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前提下,通过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对农户进行融资,并随着农户信用度的提高增加授信额度。同时,该公司还专门为农村贷户设置了一台专用服务车,在农忙期间,信贷员走家串户,为农户就近发放贷款,并通过随时走访,及时了解农户的贷后情况,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户在农忙期间的贷款需求问题。截止到2013年6月末,“信元乐”共为660农户累计发放贷款758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资金严重不足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80%—90%来源于民间资本,即自然人或民营企业的自有资金,然而自有资金毕竟有限,虽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吸收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但金融机构出于风险及收益考虑,基本不对其融资,加之只能贷款不能吸收存款,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经营,后续资金严重不足,而对于资产规模小于3000万的小额贷款公司,增资不足便达不到最优经济规模,从而不利于其行业竞争,有被迫退出市场的风险。

(二)经营税负较重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为从事贷款业务的工商企业,享受不到与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样的税率待遇,加之其贷款周转速度较快,一笔资金每年至少周转三到四次,而对于行为税(印花税)、流转税等税种,每年要重复缴税多次,相当于提高了税率,加重了税负,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收益和经营积极性。如辖内某小额贷款公司要缴纳占营业收入5%的营业税、占营业收入0.5%的营业税附加、占利润25%的企业所得税、占合同金额0.05‰的印花税(多次缴纳),总税负约占营业收入的30%,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

(三)风险防控能力较差

首先,从人员构成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风险防控意识淡薄,风险管理不完善;第二,从市场竞争看,小额贷款公司极易因偏好贷款规模扩张和增加市场占有率而忽视贷款风险;第三,从信息对称情况看,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尚未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没有征信系统查询权限,因此不利于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准确判断,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容易造成信贷风险。

三、政策建议

(一)应采用多种方式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

在只贷不存的大前提下,建议采用以下方式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一是对内控制度健全、不良资产率低、盈力能力强、资信评价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较为完善的小额贷款公司,允许其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与民营资本、法人单位、自然人在资金上进行合作,扩大资金规模;二是对风险控制出色的小额贷款公司,可适当放开金融市场,包括银行间拆借市场、短期与中期票据、再贷款等。>>推荐阅读《融资租赁公司的财务风险》

(二)应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政策扶持力度

考虑到当前小额贷款公司非金融机构性质及资金周转快的业务特点,应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特殊的扶持政策,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办法,让小额贷款公司享受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一样的税收减免和政策补贴待遇;二是在个别税种优惠上给予政策倾斜,有关部门可出台相关办法,避免小额贷款公司因资金周转较快而多次缴税问题,减轻小额贷款公司在行为税和流转税上的负担。

(三)应尽快将小额贷款公司逐步纳入征信系统

鉴于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控能力较差,应当对管理规范、信贷系统完善的小额贷款公司开放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将其信贷数据纳入征信系统,同时给予小额贷款公司征信系统查询权限,一方面能够使小额贷款公司有效规避信贷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扩大征信系统覆盖范围,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硕士经济论文第7篇

市场周五拉出反攻阳线,周线健康稳步得再向前运行,本周出现3130点的回踩是机会。两天的休息日,市场没有利空,7反身的预期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了一个重要支柱,上周万达利空消息一出,立刻有了表现当天进行了下杀,这说明市场存量资金的博弈,并且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精明谨慎,一有风吹草动,先出落袋。成交量处于地平量状态,没有资金进场是市场的难题。高层领导此时真的该好好反省,大A股在扩容,新股发行,新三板11200支股票等待转型,以后这么庞大的市场,怎能迎来大牛市。

市场本周还有高度,3175点一线有压力,29号X大大赴香港庆祝20年的回归,房地产万科A周五一线游资2个多亿进场参与涨停,我们要注意万科会不会带起房地产的上攻,今日注意他的延续性。

为什么3130点之上大胆做多,消息面上,【MSCI首席执行官揭秘下一步计划 未来可能纳入195只中盘股】亨利·费尔南德兹还表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诸多领域中,十分看好科技产业,以及消费、环保和金融行业,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也为企业走出去酝酿了机会。此外,伴随中国老百姓财富积累,未来会产生大量存款,他尤其看好银行部门和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上海证券报)技术上,上证指数现在已经在3100附近构建了一个平台,虽然是说量能没有有效放大,但是说在底部区域大部分投资者都被深套之中,现在上证指数我们看到MACD日线级别出现了一个空中加油信号。最重要的是20线和5日均线出现金叉。板块方面,关注银行,保险,券商这些板块个股。操作上,被套个股耐心持有,上证指数只要是说在3130点之上就可以大胆做多。

硕士经济论文第8篇

关键词:税务硕士;课程设计;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96-03

引言

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税务硕士的培养在财税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改革趋势,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单纯的科学硕士学位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端税务专业实践人才的需要[1];第二,随着财税学科博士培养规模的扩大,原来赋予科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在相当程度上被博士所取代。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总量既定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专业硕士进而减少科学硕士的比重,成为财税学科研究生学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2010年,税务硕士专业学位被正式纳入到新增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计划中。改革的方向既已确定,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税务硕士培养的相关课程。最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问题,苏建(2010)通过对维也纳经济大学税法硕士项目的考察,详细介绍了该校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并总结了可借鉴的经验[2]。古建芹(2010)把税务专业硕士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层次,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并提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构想[3]。黄静和杨杨(2011)强调,为突出税务专业硕士的特点和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实践性、应用型和职业性[4]。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为教学实践部门所接受,本文的研究将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

一、税务硕士课程设置需要遵循的原则

1.税务硕士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端税务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需求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属于政府机构的财税部门;二是属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作为政府机构,对内需要那些深谙国家税收法规政策,能够对现有税源进行评估,有能力对本辖区未来税收收入做出合理预测的实践型人才;对外需要了解国际税收基本惯例,能够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的人才。企业则需要那些了解企业经营过程,能够为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税收实务支持方面的人才。比如,企业在兼并重组时会遇到税收问题,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国际税收问题,企业在选择公司组织形式时会遇到税收问题,凡此种种。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安排达到为企业节约税收并尽可能地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经过良好技能训练的、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税收实务型人才的支持。但是当前财政税收专业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无法满足政府财税部门和企业对税务实践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对税务硕士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满足政府和企业的现实需求,课程设置自然也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

2.税务硕士课程的设置应该符合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方向。中国现行的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所得税和财产税在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较小。流转税以商品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便于税务部门征收。相对而言,所得税和财产税则对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要求较高。目前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课征的形式,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工薪所得的课税,由纳税人所在工作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这些安排在相当程度上简化了税收征管。财产税在中国的税制结构中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制度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的税收体系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特征是:流转税在整个税制结构中的地位将下降,而所得税和财产税在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将上升。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所得税和财产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而流转税则无法做到。在中国居民收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提高所得税和财产税在税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一种必然选择。未来可以预见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是:(1)由分项课征向综合课征转变;(2)由单位代扣代缴向个人直接申报转变。在财产税方面,可以预见的变革是对私人房产在保有环节征税。税收制度的变化必将对税务硕士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税务硕士的培养要预见到这种变化,并针对即将发生的变化进行课程设计。这类课程在眼下看来可能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却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3.税务硕士的课程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在从事与税务相关的实践工作中,具体的实务操作固然重要,但运用基本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与税收实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管理学、法学和经济学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应该成为税务硕士全部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在税务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管理学和法学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与税务相关的实践工作更多地是属于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税务硕士来说,掌握管理学尤其是公共管理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国家税收制度在本质上属于法律范畴,了解税收的相关法律是税务硕士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总之,税务工作的实践中会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作支撑,就会发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情形,无法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缺乏基本理论素养的学生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往往发展潜力不大,所以在税务硕士的课程设计中,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4.税务硕士要与财税科学硕士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区别。由于税务硕士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财税专业科学硕士脱胎而来,而且税务硕士培养刚刚起步,缺乏办学经验,这就使得税务硕士的课程设置很容易陷入以往科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思维定式。再者,近些年来由于科学硕士的培养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也在向“实践性”靠拢,“科学性”有所下降,从而陷入了既要保持“科学性”又想追求“实践性”的矛盾状态,成了一锅“夹生饭”。结果是科学硕士既没有体现较高的“科学性”,也没有在“实践性”方面取得突破。所以,如何在课程设置上将税务硕士与传统的科学硕士培养区分开来,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让财税专业的科学硕士回归其阳春白雪的本位,强调其科学研究的属性;另一方面,税务专业硕士则应专注于实践特色,注重解决实践问题。

二、中外税务硕士课程设计的比较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办了税务专业硕士教育,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些大学在专业硕士层次上设有税务学位的培养计划,其中比较著名的大学包括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国外大学对税务硕士的培养通常被纳入到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或法律等专业的范畴。这些专业尽管没有税务硕士的独立名称,但都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税收实务技能的培养。这些学位培养计划的大多数毕业生通常专注于一个具体的税收制度领域,比如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或者房地产税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分工比较细有关,同时也受到一国税收制度复杂程度的影响。税务硕士毕业以后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公司和政府,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有多种选择,可以为私人和公司进行财务方面的税收筹划、申报纳税等,也可以在政府部门从事税收检查,税收征收管理等工作。为适应这些工作的需要,大学在培养税务硕士时设置的主干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审计、道德伦理、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公司与个人税务筹划、税法、税收战略。那些想专攻具体类型税收实务知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附加的专题,比如所得税和财产税等课程。

中国税务硕士的培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合理的课程设计仍在探索中。为了规范各高校对税务硕士的培养,全国税务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1年出台了税务硕士课程设计的指导性方案。该方案规定,税务硕士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4学分,非学位课至少8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外语、中国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含宏、微观经济学)、税收理论与政策、中国税制专题、国际税收专题、税务管理专题、税务筹划专题。非学位课包括:税务稽查专题、高级税务会计、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纳税评估实务、税务实务、税收信息化、税务争议专题、公文写作、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法专题、战略管理、公共管理、数量分析方法等。

比较中国和国外大学税务硕士课程培养方案,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的特点:其一,重视实务操作,两种方案都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目标。其二,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三,两种方案都认识到了法律知识在税务硕士培养中的重要性。两种课程体系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不同,国外大学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立足点通常是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或法律,以这些课程为基础,然后向税务专业知识领域延伸;国内出台的税务硕士课程设置是以税收实务和税收理论为基础,然后向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领域扩展,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税收实务知识占绝大部分比重。第二,对知识结构点和面的处理方法不同,国外的课程设置是由面及点,即从主题课(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次级主题课(税收实务一般性知识)具体税种的专题课(所得税、房地产税或财产税);而国内目前设计的培养方案没有涉及到具体税种的课程安排,缺少由面及点的层次感。第三,课程的数量差异明显,国外大学的课程数量显然要小于国内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数量。第四,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很少安排经济学课程,而国内培养方案涉及到经济学的课程有三门,即中国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和数量分析方法。第五,在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有道德和伦理学的课程安排,国内的培养计划中则没有类似的课程安排。

通过比较,我们看到两种课程设置体系代表了两种思维方式,但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很难说哪一种课程设计更具有优越性。两种方案的形成都受到如下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对税务硕士的需求水平。二是现行的税收制度,那些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国家,为税务硕士服务社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而那些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国家,社会对税务硕士的需求则受到制度性限制。毫无疑问,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代表的直接税,无论在征税方面还是在纳税方面都比间接税要复杂得多。随着中国税收制度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直接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比重必将上升,而间接税所占的比重将随之下降,社会对某一税种的税收服务需求将增加,这将对税务硕士的课程设置施加影响。

三、中国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优化

依据前文提出的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四点原则,对比国外已有的经验,我们可以对目前国内的税务硕士课程设置做出如下评价:(1)目前的指导性方案基本体现了培养税务实践型人才的目标。在全部22门课程中,实务性质的课程有14门之多,比重高达近70%。而且还规定教学实践不少于6个月,其中在财政、税务部门、注册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涉税部门实习不少于3个月。(2)税务课程的设置虽然在强化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对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方向把握不够。随着中国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以及环境税等各项税收制度改革的向前推进,财产评估和环境评估等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税务硕士的培养应该为即将到来的税收制度改革做好人才储备。(3)去除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环节,真正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一年,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4)与财税科学硕士相比较,许多课程并无明显差别。根据我们的调查,国内高校在财税科学硕士的培养方案中,几乎都开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税收理论与政策、中国税制、税收筹划、税务稽查、税务管理等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当下税务硕士培养与科学硕士培养的目标边界并不明晰,甚至与本科教学也很难拉开档次。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税务硕士发展的前途。

由于中国的税务硕士培养指导性方案刚刚出台,并未经过实践检验是否可行。在笔者看来,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1)课程数量可以做适当的合并精简,一些专业课程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有交叉重复。比如可以将税务管理、税务风险管理、税务争议专题合并为一门课,因为这三门课都属于税务管理的范畴;还可以将税务稽查、纳税评估、税收信息化合并为一门课程,因为这三门课都属于税务稽查的范畴。(2)为适应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需要,可以考虑增加房地产评估或资产评估这类课程。(3)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对税务硕士道德的培养,税收伦理学也应该成为税务硕士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4)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强化案例教学,以此区别于科学硕士和本科生的培养。另外,要对科学硕士的课程进行重新规范,尽量减少其中的实务型课程,强化其学术精神的培养。(5)为完成课程教学计划,有几种方案可供参考:第一种是延长学制期限,由二年改为二年半或三年;第二种是效法国外专业硕士培养,取消毕业论文环节;第三种适当缩短实践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 雷根强,童锦治,林文生.关于税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展望[G]//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中国税收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1-4.

[2] 苏建.维也纳经济大学税法硕士项目对中国税务硕士教育的启示[G]//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中国税收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15-18.

[3] 古建芹.税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研究[G]//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中国税收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19-22.

硕士经济论文第9篇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目前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根据产业需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计、导师制度、工程实践、学位授予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经行探讨,并提出经济区域联合培养的理念,对其培养模式的改革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工程硕士;产业需要;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协调发展

Research of Cultivation Mode on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ial Demand

KE Guo-jun XIE Yan-jun QIU Hao-qun

(1.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master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the quality does not match with the industry needs to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according to industry needs reform is imperative for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curriculum design, mentoring system, engineering practices , degree awarded discussed by the line, and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joint training in economic region, there is a strong reference to the value of its reform training mode.

【Key words】Master of engineering;Industry needs; Joint training in economic region; Training mode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G2012B033)。

作者简介:柯国军(1964—),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材料。

谢艳军(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通讯作者:谢艳军(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0 引言

目前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进口为主,自主知识产权量极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依赖于低水平的产业。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推动产业的升级,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1],这都需要一批工程实践,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的支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正式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由此工程硕士应运而生,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生为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一步扩大了工程硕士的规模。然而,我国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工程硕士的质量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1 培养环节与产业需求脱轨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3]。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探索,发现其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轨。通过走访发现,同学们普遍认为目前的课程实用性不强,一些课程安排的学分课时不合理。如某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求所修学分为32学分,其中英语有6学分200课时,学时占总学时的32.5%。教学形式单一,主要是老师讲授式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专业课的实用性不高,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超前性,并不能满足产业界的实际需要。

实习实践活动偏少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必须进行实习实践,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要求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1]。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院校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实践设备陈旧落后。虽然学校组织了形式各异的实习实践活动,但在效果的评估环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学校采用实习报告作为评估的结果,多数流于形式,社会认可度低。

双导师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学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采用双导师制。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些学校的双导师制存在种种问题。校外导师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导致一些学校在此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好的学校存在校内外导师间沟通不够,无具体的操作办法等原因也导致双导师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般培养单位学位授予方式采用单一地学位论文形式,一般要求达到修完指定学分的课程、通过硕士学位英语考试、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论文、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等条件。其中发表论文及完成学位论文一般要耗费学生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致使工程硕士过多的精力花在学术研究上。此外,由于学生是迫于毕业压力发表论文,致使论文质量不高、实用性低,与产业需求脱轨。

2 区域联合培养与产业需求接轨

所谓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是指经济区域内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产业界利用各自的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经济区域是指位于具有丰富资源和优越交通条件的经济核心区内的某一城市为中心,通过交通渠道不断向四周扩展其贸易范围,在以它为中心连接周围各级市场所组成的市场网络的长期结合下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体系完整、联系性强。众所周知,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适应”一词的含义既包括“为之服务”,也包括“受其制约”[4]。经济区域恰好就成为了社会经济的外延。

2.1 产业需求视角:工程硕士专业设置与经济区域内产业需求相协调

目前我国有环勃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西咸经济区、武汉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等部级经济区域,其他低层次的经济区域也在加速形成、成长中。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每个经济区域都具有着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各个经济区域的产业特色的保持、发展与创新都需要大量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大学生的不同,没有区域限制,其选择院校是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规划选择的结果。所以研究生的生源呈现出区域集中地趋势,毕业后的人才流失率远远小于本科生,与经济区域产业需要相结合的工程硕士正是所需求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层次人才。

但目前全日制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需优化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接轨。缩减政治类课时,改变政治类的授课模式和考核模式。由于同学们从初中到大学一直进行课程式的授课模式,导致政治类课程重复度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互动性差,上课90%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讲。所以政治课程可以改为与政治相关的时事话题式讲座的授课模式,以减少课程知识的重复性、增加师生的互动性,采取课堂小作业的考核方式。公共英语课时普遍偏高,缺少专业英语课程。应减少传统公共英语课程,更加注重研究生英语的实用性,加强学生英文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让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导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使专业课的实用性更强、更能满足产业需求。

2.2 工程硕士培养视角:工程硕士培养需要经济区域内良好的产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产业升级,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道路对工程硕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各个培养单位自己的力量难以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各个培养单位间的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但在各个经济区域内资源配置基本平衡。所以经济区域内各个培养单位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联合培养,以便解决各培养单位个别学科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产业界存在着大量的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长期从事各自行业的产生活动,对当前的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有着准确的判断。培养单位与产业界的联合培养便可解决优秀校外副导师紧缺的这一现状。

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部分来自于应届大学生缺乏对目前产业需要的认识和实践经验,需要大量的实习实践。各个培养单位基本是事业单位,面向产业的实习实践活动紧缺。而产业界的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很多的技术性难题,由于缺乏高技能人才、高水平试验设施致使研发创新能力差,致使短期内无法解决。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域内各种资源,产业界可以利用各个高校的研发能力解决现有的技术难题,高校等培养单位可以利用企业的横向课题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实习实践平台。

在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产业界的联合培养的方面上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学院在适合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特点、企业副导师的选择、学生课题的选择与培养过程的监督、培养年限、如何鉴定学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学生安全等九方面作出了经验总结[5]。

2.3 培养质量保障视角:经济区域联合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质量保障体系

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涉及众多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在规章制度、短期目标、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委员会在调解利益冲突、资源的合理分配、培养联合体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其质量评价应该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建立开放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开放式的质量评估可以吸引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的监督与决策,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评估的积极性,更好体现当前及未来的产业需求。经济区域联合培养体应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质量评估机制并根据国情本土化。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位授予条件应多样化。多数院校把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论文作为学位授予条硬性指标,消耗了多数学生过多的时间、精力。全日制工程硕士属于应用型人才,不应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学术研究上。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制定多样化、开放化的要求。如发明专利、设计、实习报告、论文、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质量保障不应是一个静态过程,应是一个通过不断的实时反馈对培养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动态过程[6]。

3 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产业升级,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道路,对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的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本文针对目前培养模式培养工程硕士与产业需求“不对口”的现状,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师资力量等方面找出一些原因并提出经济区域联合培养作为措施。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与时俱进。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可以使区域经济和工程硕士教育实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2]贺明杨.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3]徐慧. 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 今日科苑,2009(7):165.

[4]袁本涛,王传毅.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鸣与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65-69.

[5]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6-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