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训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9: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实训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实训报告

第1篇

1、在培训范围内的全体教师进行教学业务能力培训,特别是进行五步六动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研究,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适应实施课堂改革的需要。

2、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品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

4、以蔷薇工作室为载体,以青蓝结对活动为纽带,做好新教师的培养工作,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为我校的发展积蓄力量。

二、主要工作

(一)逐步实现培训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我校的培训要加强层级管理,就是各个管理层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培训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握校本培训的方向,提供人、财、物、时、信等方面的条件;二是培训执行层,教导处的主要职责是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培训水平。具体做好五项工作:①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②师资队伍建设;③组织培训;④负责培训效果测评;⑤档案建设;三是教研组备课组基础层,组长主要职责是:①动员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培训;②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教科研和集体备课活动。

(二)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

1、以教育博客为平台,加强教师自我反思。结合自我的工作经历与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集体力量和个人一起备课、评课,全过程地研究、反思、改进。通过教育博客这一平台,强调内省式反思、交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研究式反思的方法运用,引导教师以教学后记、反思日记、成长自传、观摩交流、理论对照等形式加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2、教师集体同伴互助。本学期突出引导教师展开互助的三类形式:对话、协作、帮助。针对我校新教师较多的实际情况,学校以蔷薇工作室为载体,为青年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新任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教学岗位,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科知识;加强“师带徒”活动和“名师临摹”活动,以学科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

3、加强专业引领,切实做到请进走,走出去。聘请教育专家、教研员、校内外有一定经验和知名度的教师,以“外请内招”的形式积极开展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活动,学校指定各科教师阅读《新课程标准》,同时加强教师自学理论、独立思考,规定每位教师撰写读书笔记,以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4、加强教师读书学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我校积极鼓励老师读书。首先,鼓励老师积极利用学校图书室资源,加强专业学习。其次,鼓励老师学习新课标,通过记业务学习笔记、基本功大赛、赛课等形式,促进新标课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三)突出两类教师的针对性培训

1、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使用和培训。培训重点首先是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在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示范作用发挥等方面,对骨干教师提出要求,对他们给任务、压担子、搭台子,完善骨干教师考核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本校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展示其示范辐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以青蓝师徒结对活动为抓手,提高青年教师的组课能力。学校为青年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科知识;加强“师带徒”活动和“名师临摹”活动,以学科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

三、培训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提高认识。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把培训工作摆到日程上来,提高学校教师的认识,自觉参加培训。

2、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及奖励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提高培训质量。

第2篇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中小学的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也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信息化教育既是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信息化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育,什么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哪些方面构成?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实践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丰富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能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能力,是由多种具体能力构成的一个综合体,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新教学能力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与关注,陈丽等学者(2003)提出了中小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七个方面新的能力。Smith,T.C.等学者(2005)根据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归纳总结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应具备的51种能力,并分析了每个阶段教师的具体能力。Vera Queiroz(2003)分析指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等。Jia-Ling Lee与Atsusi Hirumi(2005)、陈丽等(2003)、Smith,T.C.(2005)、Vera Queiroz(2003)、Ahmad G. Abdulla(2004)、陈凤燕(2005)、钱焕新(2006)等学者虽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但还缺乏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研究,其能力体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对教师能力的发展, Benner, P.(1984)、Fuller F. 和Bown O(1975)、Melanie Clay(1999)、欧阳向东(2003)、张焕华(2001)、谭强(2003)等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较多研究成果,国内外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技术操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与培训较多,对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来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明确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由于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将研究提出通过校本培训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和完善,从而优化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

研究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以后,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要顺利实施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能力体系,厘清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明确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掌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状况,探讨中小学教师能力发展的途径,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剖析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3.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

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针对其特点,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4.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校本培训是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针对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培训模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校本培训,在混合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5.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与反思

以广州市部分中小学为试验基地,实施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反思,总结其优点与不足,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综合法、归纳法、行动研究、试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

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方法提出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以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网络环境下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抓住了实施信息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和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使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本选题将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探索了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新视角,有利于调动教师、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信息化资源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互相作用,使二者在互促互动中相得益彰。

七、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中小学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专业能力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构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中小学校本培训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为广大中小学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优化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八、预期成果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2.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报告。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训;实训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一、传统的生物化学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1.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

传统的大学教育大多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的现象。实训教学的计划是紧紧围绕理论教学而制订的,从内容到进度基本上都是依附于理论课,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内容陈旧,多是验证课堂理论实训,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训设备落后,实训用品不够,从而使学生缺乏独立实训操作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传统实训教学中对学生实训成绩的评定仅以实训报告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当前学生实训报告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固定书写框架太多,对实训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过少,相互抄袭实训报告的现象普遍,只按教材内容填写而不按实际实训结果完成实训报告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都会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真正做过实训的学生和没做过实训的学生成绩相差不多,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被动和抵抗情绪,影响素质教育的真正魅力和效果,同时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训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二、目前实训教学中的一些现状

目前,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化学实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以简单的验证性实训为主,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中很少需要去深思实训原理、浅析理由,实训结果也早在同学们的意料之中;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依样画葫芦地做了一下实训,等到实训结束,这节课的实训内容基本也就忘记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很少在实训过程中主动深思实训教学的目的和用途,严重影响了学习生物化学实训技能的培养和革新能力的提高,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还要从头学起。另一个突出的现状就是老师和学生都过于重视实训报告的书写,忽视了学生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的操作和浅析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状况不仅存在于生物化学实训课中,在其他实训课程中也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要应付上级部门的评估,书写规范、工整的实训报告往往能得到高分,而具体实训操作的考查可以靠临时抱佛脚来提高。因此,学校往往对实训报告的书写非常重视,每年都要进行抽查,这种片面的引导方式使得任课教师也根据实训报告的成绩来打分。这样的评分方式使得学生普遍有“重报告轻过程”“重论述轻操作”的现象,违背了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三、对生物化学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1.思想上重视实训教学

教育者应从“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高度重视实训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和实操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实训教学是实训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实训研究被纳入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更应该重视实训教学,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重视实训教学,还应加大实训室的投入,更新实训设备,使人人都有实训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室应配备一名专职的实训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给实训人员提供外出进修和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应调动实训人员的积极性,从制度上解决实训人员的职称晋升和待遇问题。

3.改良实训教学方法

多数的实训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抱着走”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告诉学生实训原理,实训所用仪器及药品实训方法和步骤,甚至将实训结果及误差分析全都告诉了学生,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生物化学实训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启发诱导教授学生的实训方法。例如,在蛋白质电泳实训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要求学生注意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仔细观察电泳缓冲液的配制、加样、电泳及染色等重要步骤,观看视频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该实训的一些重点问题和难点加以强调和解释,开展实训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由学生提出迷惑和见解之处,多样化设想思路。在此基础上,学生即可进入实训操作阶段,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加强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加强动脑、动手,掌握方法,提高实操能力。

4.建立多元化,多方面考查评价体系

这是生物化学实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实训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实训操作考试成绩组成,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10%)、课堂表现(20%)和实训报告(20%)组成。在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明确实训目的,原理与方法,做到实训时心中有数,以课堂随机提问方式进行;课堂表现只是考核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学习态度和协作能力;实训报告中重点考查学生从实训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和想法。实训操作考试主要选取基本操作与能力验证两方面的小实训进行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第4篇

1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天然药物化学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文献系统查阅、整理和总结能力、数据统计、仪器设备的选择等综合能力和科研素养,强化学生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药前处理中的提取、精制、分离方法及操作技术,能根据中药中所含成分设计合理的提取分离工艺流程,能预见中药提取分离工艺流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简单问题。针对中药制药前处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包括中药提取、浓缩、分离精制等步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1〕。天然药物化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倡导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勇于创新〔2〕。教师在授课时对实验原理和操作进行重点讲解,对关键操作环节进行演示;学生需要提前进行相关实验的文献调研,撰写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预习报告。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后,学生开始实验〔3〕。在撰写实验报告时重点讨论项目的成败原因,解释实验现象,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利于项目的优化和改进。通过理论和实训的授课,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强化实验实训条件

我校的天然药物化学实训室的小型提取分离玻璃仪器和学校中心实验室的提取分离活性成份成套设备为学生实验实训的顺利进行及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力求满足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的要求,大力推进产学互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1〕。天然药物化学技术课程具有抽象性强、直观性差等特点,因此引入实训视频、微课程等方式来衔接理论课与实训课,解决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内容教学直观性差的问题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观看了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溶剂提取法的具体操作视频;在实训前让学生通过萃取法、超声提取法、纸色谱、薄层色谱、柱色谱等相关视频、微课程,提前了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旋转蒸发仪、万能粉碎机等仪器的完整操作视频录制过程,使学生加深理解仪器的正确操作步骤。总之,利用实训视频、微课程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训课之前对实验设施合理搭配及组合使用、实验现象、化学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所了解和预见,大大降低了由于操作造成的危险事故和人身伤害的几率,在整个模拟实训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

3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天然药物化学实训时间较长,需要教师优化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训时间。教师把密切相关的实训环节安排在一次实训课,先对实训思路做整体介绍,再讲解当天的实训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实训过程。合理设计实训方法,节约实训时间,例如回流提取耗时长,而超声提取时间短且提取效率高,因此回流提取作为演示实验,要求学生看懂并会安装玻璃仪器即可,学生在实训中采用超声提取法。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求学生实训预习并书写预习报告,使其掌握实训目的、意义、实验流程。通过优化实训内容、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巧妙设计实训流程、提高对学生的实训预习要求等,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4提高创新性,增强实践性

4.1查阅科技文献,设计新方案

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实训课前给学生布置翻阅与实训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的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中所用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在实训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预计结果,设计更合理的实验实施方案,最后再与教师给出的实训方案进行比较和调整。除了教材上列出的实训项目外,笔者还给学生布置了从油茶籽中提取分离茶油、茶皂素、茶多糖等各类化学成分的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文献,在理解文献所列方法的前提下,自己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和操作流程,标明实验原理。学生在阅读文献、设计方案、具体操作、实训报告的全过程中,创新能力不断形成和提升。

4.2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教师根据理论知识和实训任务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内容,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讨论,课堂上学生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然后由教师总结点评,从而达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微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将实训课未开设的其它类型成分的提取、分离、检识实验过程拍摄成图片、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3〕。目前,笔者已将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与鉴定、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分液漏斗萃取技术、减压蒸馏技术等实训视频及图片供学生实训前自学;制作了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秦皮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检识等实训图片供学生实训过程中参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并完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讲义等教学资料;撰写适合本校药学系学生的特色实训指导校本教材;建立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库,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放中英文参考文献,实现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3强化科研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药材选择、药材加工、工艺流程、提取分离参数控制、制剂过程等多方面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1〕;在实训任务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提取分离流程、组合实验仪器,熟练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精制、检识等技能。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13级药学专业学生、13级药物制剂专业学生、13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了《闽台道地中药泽泻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成分及作用机制》、《油茶抗糖尿病多靶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油茶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有效部位和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药单体成分及其机理研究》、《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药单体成分的体外研究》、《槐花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活性成分筛选与健康产品开发》等省、市、校级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或参与科研项目,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思维的训练。

5增强实验力度

5.1加强基本技能

在学生完全掌握安全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其熟练使用实训设备,反复练习操作要领,强化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学生在实训前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实训微视频,了解实验的具体步骤和详细要求。教师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演示实训任务中的基本操作,强调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为后续复杂的实训任务奠定基础。

5.2开设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由教师选题、学生检索查阅与实训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并设计方案、实验员准备实验材料及试剂、学生具体实施实验等多个环节〔5,6〕组成。在每次实训工作中2~3人一组共同完成实训任务,通过完整的综合实验锻炼,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思路,强化操作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团结合作精神〔7〕。笔者现已给学生开设油茶叶中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检识、油茶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检识等设计性实验。

5.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将教师的与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工作及国内外科研成果引入到天然药物化学实训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时间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开阔学生眼界;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机会〔8〕。笔者已申请省、市、校级科研课题,共计30余万元科研经费,已有十余名学生参加到科研课题工作中。

5.4拓展实训教学内容

将学生实训室开放,鼓励学生在周末和假期时间依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并提交合理的设计方案,进行创新性试验。针对创新性试验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7,9〕。我校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笔者已申请到1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研经费和10万元校级科研课题经费,用于大力支持学生作为主体申报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用于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有十余名学生参加到项目任务中。

5.5构建开放性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作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11〕。构建开放性实验室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增强实验力度和实验效果,让学生在设计实训方案、实施实训、梳理实训结果、书写实训报告的完整过程中,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6完善实训考核办法

为加强培养并合理评价、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优化实训考核办法迫在眉睫。

6.1实验考核方式多元化

实验考核方法以能力考核为导向,以综合设计能力和科研素质考核为主,注重过程性评价,制定严格的扣分点,通过教师对实验设计方案、方案陈述、实验操作、实训预习报告、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及讨论、答辩等多环节的综合评判及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最终确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该考核方式侧重对实验过程和综合专业素养的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热情〔3,6〕。

6.2鼓励讨论式实验报告

提倡采用讨论式实验报告,提高实验结果分析讨论部分的评价比重,要求学生提交原始记录,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学生需要结合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3〕。

6.3优化题库

建立试题库,利用试题库系统对实训课进行辅考核,题型包含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筒答题、问答题、工艺设计等,试题内容涵盖本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训内容所有的重要知识点,既考核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训任务的情况,又考查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5〕。

7结语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 实训教学过程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77-02

实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训的主要过程、基本方法、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训教学还可以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创新进行研究。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较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处于广西边远地区,受广西生源数量减少的影响,近年考入该学院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最低为一百多分,且有部分文科生高中化学知识不牢固,学生基础较差。

(二)实训教材陈旧。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目前使用的实训教材陈旧,大多是理论课本配套教材,如基础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但这些课程在任课学期只有一周的实训课,而一周内最多能开设5~6个实训,每本实训课本只做几次实训,而且实训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针对性的实训,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三)实训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大多是根据实训教材进行,而实训教材中实训目的、实训原理、使用材料仪器、操作步骤等都列得很清楚。教师在动手操作前先讲一遍实训原理,然后演示一遍,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学生对实训原理的理解较慢,在动手操作时也是依葫芦画瓢,得出的实训结果直接填入表格或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实训报告也是将教材中的实训目的、实训原理等全部照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对实训内容的思考和吸收,难以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实训操作意义理解不深刻,导致实训效果事倍功半。

(四)实训指导教师少,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化工相关专业包括应用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冶金技术,但所有专业的实训员只有一个,实训员负责准备实训药品、设备等材料,实训课还是该门课程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去指导。这样就出现有时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六七十个学生的情况,这不利于开展实训,也不利于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果一次同时开多个实训,实训指导教师就得每个实训都讲解一次,有相当部分学生就必须在指导教师讲解其他实训的时候在实训室等待。实训教师的缺失影响了实训教学的完整性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五)考核方式单一,体系不完整。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在整个实训过程全程跟踪所有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过程,只能凭借部分操作内容或根据实训报告上的最后结果给出学生实训操作成绩,这样造成了对学生考核的主观性成分较多,不能进行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评价,难以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师对学生下一步实训考核内容的制定和实施。

二、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的创新性研究

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还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推行创新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都是首先由教师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之后学生按笔记或教材去操作,整个过程显得机械呆板,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导致实训原理难以经过思考而理解消化。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法。该法分两个步骤:首先,将实训的名称作为一个项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名称去寻找相关的实训资料,将不同的实训资料经过思考、整理、归纳综合写出实训步骤内容,并合成自己的产品,完成自己得到的项目,写出自己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写成实训报告上交;其次,教师将标准的实训内容讲解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再让学生将实训内容操作一遍,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之后,专业实训技能得到提高。

(二)自编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教材。对于实训教材方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教师目前已自编一套适合该学院化工类高职生使用的专业实训教材。教材内容对与专业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删除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训内容,并根据当地化工类行业的发展及学生生产实习,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生产,这样就能使高职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例如,广西河池金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为2-甲基-5-硝基咪唑,而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常在该厂进行生产实习,那么在精细化工实训中可增加“2-甲基-5-硝基咪唑的合成”实训。首先在校内实训室中安排学生合成2-甲基-5-硝基咪唑,通过合成实验理解和掌握生产的基本原理,然后带学生到该厂实习,安排不同的操作岗位,让学生轮换岗位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同时对化工实际生产过程特别是单元操作有感性的认识,也认识到实训室试验与化工生产的区别,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或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些专业课程实训的教材,由于设备本身是根据尺寸订购的,故实训教材也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针对化工原理实训购买的指导书与实训室现有设备在参数、构造方面有一些出入,故对于此类实训指导书,应在购买指导书的基础上作相应修改,或根据现有设备自编校内实训指导书。

(三)采取“双考核”的实训考核方式。在过去的实训考核中,大多是实训任课教师依据学生所上交的实训报告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对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鉴定,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实训的考核不仅应涉及学生,也应涉及该门课程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实训改革思想,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双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一,对教师进行考核。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实施以抽查教师所教学生的技能的方式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达标。具体形式是:每个班随机抽取20%的学生,若所抽取学生实训90%能够正确地完成整个实训操作,则该指导教师合格,否则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教师对实训教学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方面的能力。第二,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对实训操作掌握与否,除根据实训报告的数据进行评定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察及成果的鉴定。学生考核成绩分为操作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和产品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操作考核是把实训项目分解为具体若干个操作步骤并设置评分标准,学生边熟悉操作内容边操作,反复进行直至操作考核合格;产品考核是指对学生实训操作得到的产品进行鉴定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合格等级的学生需要重新进行考试至合格为止,最后由操作考核成绩和产品考核成绩综合计算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此外,学生的考核不一定得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课后或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这样既有充足的考核时间,又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实训前能主动预习,在实训过程中能积极主动也请教教师,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反映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由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让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训开始前的设备及耗材的准备、实训操作指导等。例如,在进行实训操作分组时,将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实训过程中,组长可以先为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指导并解决一些问题,组员共同协作完成实训项目。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鲜娇.加强实训室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训素养[J].高教论坛,2008(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2JGA403)

第6篇

【关键词】化学分析;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质量,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一门专业知识,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

高职化学分析是化工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核心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 精心设计 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依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为重点,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在优化项目目标、优化项目实施过程、强化项目考核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上花力气。

第一,优化项目目标

在项目实施前,研究每一个实训项目的操作规程、能力目标以及应具备的技能等等,并保证每一个项目目标的“师生共知”,让每一位学生也清晰地知道该实训的目标,诸如,“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依据什么?”、“有什么好处?”等等,这样的“师生共知”不仅保证了整个实训过程的科学性,同时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训,避免了盲目性。

下面就以《配制和标定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为例说明应该明确优化的实训目标。

专项能力目标就是能根据所需配制的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和体积,正确配制并标定碱标准溶液,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从而具备配制和标定碱标准溶液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很明确进行该实验应该“做什么”。

应具有的知识有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指示剂选择原则、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配制和标定碱标准滴定溶液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在学生咨询过程中教师已把相关内容及方法渗透给学生,应该说是学生有备而来,这也就解决了“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应具备的技能是正确配制和标定碱标准滴定溶液,掌握滴定管、分析天平的操作。通过实验也就明确了“有什么好处”,从而调动学生主动、认真地开展实验。

第二,优化项目实施过程

目标明确以后,关键在于实施。我们在咨询、方案设计、实训操作、总结报告等环节上细化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操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实训前的咨询。组织学生仔细阅读实训指导书,引导学生掌握所做实训项目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应具备的技能,明确应达到的专项能力目标。

2、方案设计,初步拟定实训步骤。组织学生根据咨询的相关内容和实训标准拟定实训步骤,并给学生解释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3、实训操作实施。组织学生动手完成实训过程,根据实训进展情况给予个别指导。整个实训过程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规程严格操作,并注意发现和解决实训中的各种问题,做好实训记录。

4、写出详细的实训报告。根据实训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写出详细的实训报告。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实训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地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三,优化实训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评定,严格的技能考核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每一项训练项目,从训练到考核层层把关,认真对待,确保技能训练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1、课堂随机考核。每一次实训课前先明确本次实验的技能训练项目和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在下一次课做实训前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该项目的考核,记录考核成绩,并将该成绩纳入期未考试成绩中。

2、期未综合考核。每学期未我们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作为考核项目,并制定出考核办法,对每个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通过这些强化训练,不仅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严格要求 注重细节 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能力的培养上,除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计划、信息处理和团队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择业、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析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必须认真仔细、文明规范操作、实事求是。我们要

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原始数据记录本,每一次实验将自己原始数据记录在本子上,每节课下课前由老师签字,不得因为实验数据不准确而随意更改。并要求学生根据测定结果,分析、判断误差的种类和来源,找出减少和消除误差的有效方法,最终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逐渐养成了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2、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现在的很多学生个性强、合作能力差,在做实验的时候,同组的同学经

常出现矛盾。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每次做实验前我都提醒学生做好分工,并正确处理学生之间出现的矛盾。引导学生尊重他人,说话和气。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想法和意见,顺利完成实验。

3、培养学生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

工业分析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每次做实验前我们都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任务,然后根据要求确定各项分析环节的时间分配及顺序安排,按预定的计划,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各项分析任务。

4、培养学生保持清洁有序的工作环境的能力

分析过程保持清洁有序的工作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了解分析过程

对工作环境的具体要求,了解废弃物品的处理方法及排放标准。做实验过程中,要将仪器及药品按实验要求,有序地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分析任务结束后,及时清扫、整理工作场所。并将废弃物品按规定进行处理。

总之,在《化学分析》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提高学生从事化工分析检验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尽快尽早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高职药学类;有机化学实训;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0-02

有机化学实训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实训课程,它的后续实训课程是药物化学实训、药物分析实训、药剂学实训等专业课。目前,在工学结合的推动下,药学各专业实训课都进行了很大的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对有机化学实训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当前高职药学专业面临的问题,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有机化学实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缺乏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主要问题有:首先,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机化学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课程成绩主要由理论考试成绩来决定,使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作用不够明显,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其次,是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不适合高职高专能力培养目标。一方面,近年来,生源减少,高校扩招,导致大多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滑,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实训理论及验证实训偏多,综合有机合成实训较少,几乎没有开设综合设计实训,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部分实训教学内容和实训手段陈旧。这就致使与后续实训课程脱节,不适应现代科学的新发展。

二、实施工学结合有机化学实训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药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岗位适应性,为临床药学、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制剂等药学工作岗位第一线服务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以完成任务为主线,强调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要与企业岗位对接,使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能更胜任工作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校期间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新型人才。显然,目前有机化学实训教学现状难以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将“以提高综合实训技能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应用于药学类有机化学实训课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工学结合下药学类有机化学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重视有机化学实训课程开设、优化课程结构,精选实训内容。目前,大多数高职药学类专业都把有机化学实训作为有机化学的辅助课程,课时往往是“68+20”式,即:理论课68课时,实训课20课时。从数据上看仅仅是帮助学习有机化学而开设的,难以完成当前教学培养目标。我校已将“68+20”式改成“58+40”式,即:将有机化学实训作为独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有机化学同等重要,而且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考核制度。这样不但形势上重视了该课程的开设,更重要的是切实加大了实践教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训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性质验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等四个部分。为了优化课程结构我校把课程分成三部分:基本知识及操作、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综合设计性实训。其主导思想是:精化基本知识和操作、删除性质验证实训、加大合成实训、增开设计实训。适当增开一些设计性实训,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了优化课程结构,精选实训内容,使整个制备的产物不仅是各种有机化合物类型,而且是常见药物(如:阿司匹林、肉桂酸的制备等),这样可以兼顾到各种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不但能巩固有机化学知识,学到实训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学到一些药物知识,实现知识、技能和兴趣的三重收获。我们讨论修订了原实训教学大纲,增开了药物合成实训,删减了性质验证实训,并与合成部分合并。其中有机制备实训是综合实训,需要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基本操作能力、性质验证知识及有机化合物的鉴定知识,是学生有机实训操作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体现.也是对实训水平的检验。如果在这一部分加强教学,可为后续课程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实课程验的药物合成、分离、提取及鉴定的操作能力打下扎实基础[1]。利用合成的产品进行性质验证,这样既节约了实训药品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的系统化,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改经典验证型的内容为应用型的内容,适当开设综合设计性实训。设计性实训由任课教师出题(如:乙酰苯胺的制备、水杨酰苯胺的合成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自选设计方案,经任课老师审阅后,再独立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方法和材料贴近专业,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与药学接轨,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实践表明:通过优化实训内容,既能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不断增强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实训兴趣,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综合实训能力,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2]。综上所述,我院有机实训课程作如下开设(表一):

2.完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性的课堂,培养实训能力。根据三部分实训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首先,在基本知识及操作模块,这一部分安排课时较少,可采用理论教学、动手操作与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曾加基本知识的信息量,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其中动手操作练习可以选常见的基本操作如:沸点测定、熔点测定、减压蒸馏等以提高动手能力,以满足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训操作的基本需要;其次,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模块是有机化学综合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运用部分,这一部分可以采用“四步走”模式:预习与问题操作与记录总结与思考再操作,在实训操作前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增强学生的实训兴趣,并记录作为考核参考;总结与思考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实训的成功与失败,并找出改进实训的方法,如:如何提高产率,如何提高纯度等;再操作阶段,可利用“开放性实训室”,即:建立课余时间开放的实训室制度,为那些一次实训不足,需要改进实训的同学提供弥补机会,也为那些追求完美、敢于探索创新的同学提供机会,而这些都记录作为考核依据,以鼓励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最后,设计实训部分,教师给出几个题目分组讨论,并根据设计有机合成路线总结组织实施实训总结实训成果及不足的步骤来检验效果。

3.细化考核,促进有机实训的高效开展。考核不是目的,考核是保证教学实施的方法和手段,而实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平时的实训中进行。本着这个原则建立平时考核(60%)+期末考核(40%)相结合。其中期末考核分为期末实训操作知识考试和期末单项基本操作演示,成绩各占20%,考核的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实训,增强学生参与实训的动力和兴趣[4]。平时成绩要细化到以学生每次实训的预习报告、回答问题、操作规范、实训报告及学习态度、良好习惯、开放性课堂等来进行综合评分,涉及到实训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样既保证了整个实训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也避免了最后一次操作技能考试的偶然性。因此这个考核比例分配是比较具有科学性和人性化特点的。

参考文献:

[1]黄耀峰,何彬,等.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0,(02):55-56.

[2]郑明,卢薇等.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2006,5(5):82-83.

[3]王丽君,景蕾,等.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有机化学实验体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2):60-61.

第8篇

一、转变育人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是一群特殊群体,常常受到忽视或漠视.同时,因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少失败体验,因而存在一定的消极心理.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穿插化学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价值,以科学眼光观察世界,以科学态度面对问题.如学习原子与分子概念等,可引导学生明白世界是物质的,理解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强化双基教学,构建知识模块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双基教学是其关键所在.教师要通过合理分类基本概念与理论,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运用多变方式,以强化双基教学,让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构建知识模块.

第一,合理分类化学理论与概念.①直观型概念,模式固定,通过感知与记忆即可把握.如化学反应速率、物质化学式、元素符号与名称、单质与化合物.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②简单理解型概念,需简单加工概念才可理解与把握.如非电解质与电解质,需由“或”与“化合物”上进行理解与把握等.③抽象型概念与理论,较为复杂而多变,需由本质上进行理解与把握.如化学平衡、原电池原理等.

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①多变的引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故事、图片、游戏等引入法.②注重预习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③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常规练习题,有比赛方式练习.

三、加大教改力度,开发校本教材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若想提高教学实效性,还需加大教改力度,这是课程改革的推动力,是化学教师得到解放与自由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善于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促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更富有地方特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社会,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融于社会生活之中.

例如,通过专题形式对校本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这不必与书本内容有连贯性,仅需开发有关书本内容的化学教学资源,使之变为具有特色的专题,以补充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情况,并深刻理解与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注重实验实训,突出学以致用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实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化学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院校与教师应重视实验实训,以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把握实验操作原理,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学会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创造力.

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时,教师可将其作为实验实训内容.首先,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明确实验目的:理解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原理,把握其制取方式,并能够试着改进实验发生装置;观察各种金属和酸的化学反应,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的药品;联系已学知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方法.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验实训,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药品,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五、践行教学互动,促进和谐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化学实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the " Work integratedLearning " Model of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E Lizhen, CHEN Hui

(Shangrao Branch of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in the higher vocatonal colleges.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lay stress on developing the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 teaching philosophy. This pape explores the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combining the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with the work. It achieves that the concepts, models and methodolog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 reformed.

Key words"work integrated learning";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①近年来,为了突显职业教育特色,我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校企合作,突出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教学改革方面,逐步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研究,为社会培养了实用型合格人才。

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临床、护理、助产、美容等专业的基础课。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工作作风。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占化学总课时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等现象。我校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对化学教学进行研究,探索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化化学课程改革,提出化学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特色和教学内容与方法。

1 化学课程设计理念

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开始实施 “三明治”教育模式,这就是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雏形。之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②这种工学结合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即边教边做边学,能够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教材的系统性,重新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训实习课程,实现教中学,学中做,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能力。我校坚持“工学结合”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注意了化学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注意了化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联系,注意了化学理论及技能与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序化和整合教学内容,逐步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化学课程体系。

(1)板块式教学:我们对化学理论与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做到教学内容职业化,实践教学技能化。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操作技能训练、合成实验、验证性实验、实验设计四大模块。根据社会对医学药学各专业人才模式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

(2)开放式教学:开放实验教学,建立完全开放的实验教学体制。在校内我们充分利用无机实验室、有机实验室、分析实验室、仪器分析室、药化实验室、生化检验室和仪器室等实训场所,进行化学实训教学。校外,我们与药品质检所、药厂、医院等企业、行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分析与解决实际相关问题的能力,保证专业技能的提高。

(3)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例如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我们改革了有机物的合成实验内容,与药化衔接,改做常用药物的合成,如磺胺药和阿司匹林的合成,学生兴趣高,实验效果好。同时,我们带学生下工厂见习这些药物的合成及工艺流程,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教育一体化。

2 化学课程特色

(1)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为实现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理念,我们引入“双师型”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建设。从教材的编写、实训的指导、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到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各个环节全程参与,保证了企业、行业所需人才与学校培养模式一致。

(2)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将复杂的化学体系按理论、实验、实训等内容模块化操作。坚持以真实工作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岗位技能,重新构建教学内容。教学全部采用案例法项目法,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3)动画演示实验。模拟真实实验,自制动画实验系统性强,内容丰富,表现力良好。flash演示实验,模拟化学反应真实环境,使理论与实训教学自由切换。08年,我们建设了《有机化学》学习网站,09年药剂专业《有机化学》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研发和完善网上实验教学资源。

(4)工学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各个专业方向,组织学生到企业、医院、质检等部门参观。例如我院药学类专业与医院、药厂、药检部门等企业行业建立合作机制,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3 化学教学内容与方法

(1)自编了《化学实验》工作任务书。实训课程设置成“基本操作训练”、“ 验证性实验”、“ 合成实验”、“ 实验设计”四个模块。实验实行循环制教学模式2~3人一组,自愿组合。在实验操作前要求学生预习任务书,经教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教师讲解工作任务,学生再开始做实验。实验强调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整个实验过程有专门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准确处理数据并填写任务书,完成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审阅实验报告和任务书,对学生进行指导。

(2)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坚持以“必需、够用”“教师好教,学生好学”为度,重点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减少理论学时,增加了实验课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近乎1:1。突出化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每个实验,我们会开辟专栏采取“导课”或“课堂互动”的形式,介绍化学在行业的用途。如:在药检部门,阿司匹林的检测,因其水解时产生游离的酚羟基,可用三氯化铁试液鉴别,实验现象为紫色。

(3)坚持工学结合。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设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将课堂与实践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毕业生的能力与社会接轨。

我校现已建立了实训实习基地100多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是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以“双师”型教师和具有技师以上职称的行业专家为指导老师,如红外光谱检测各种药物的实验,由外聘老师亲自讲学指导。同时,我们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参与社会技术服务。

4 存在问题与对策

工学结合是指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要求 “教、学、做”一体化,符合中国职教特色。具体表现为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和教室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指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即“双师型”教师;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训课教材构成一体; 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训实习室构成一体。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双师型”教师不足。工学结合模式的化学实验教学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理实结合的教师队伍,即所谓“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学校应加大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或是外聘专家指导实验和举行专题讲座。

(2)实验内容的整合有待完善。对于药学系的《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以及《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内容相近的我们合并成一个实验,删除已在生产实践中淘汰的实验。对若干相关联的化学实验,我们进行整合,模仿药厂生产流水线,将药物设计、合成、分离、检验几个环节用一个大的实验完成。但对于医学各专业的化学实验内容我们也应深化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实训实习基地尚需加大建设力度。实训实习基地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的保障条件,只有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设置良好的实训仪器,健全各项实训实习规章制度,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些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在硬件软件两方面难以达到模拟职业环境,如实训设备陈旧,数量少,有制度未落实,校外实训基地使用率不高等。事实上,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实习中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未得到保证,因此,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实训室管理制度,才能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优质的场所。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 “高职{专药剂综合实训教学的应用”编号[jxjg-09-27-1]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