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7:30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第1篇

图1项目管理程序示意图

工程项目的管理,完整的内容应该涵盖自然资源的评价、生态与环境评价、社会需求的评估、社会文化的评价以及经济效益的评价、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项目论证、立项决策、工程没计、制定实施计划、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建设施工、监理监督、资金筹措、验收决算、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内容。上述内容立项决策之前是项目的前期工作与管理,工程设计以后到竣工验收决算是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是目标的运行管理。所以一个项目的完整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项目前期的决策管理;第二阶段,项目的实施管理;第三阶段,项目目标运行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用政府的行政行为来组织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成功地建设了大批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如北京的十大建筑、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项目、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以及一大批大型水电站如新安江、三门峡、刘家峡、葛洲坝、龙羊峡等,这一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社会主义市场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如:工程项目的建设没有开发主体,建设资金全靠国家财政计划拨款,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体化,不承担项目的经济责任,运行者不承担建设资金的回报等等,由于职责不清,往往出现一些工期“马拉松”、投资“无底洞”的工程,不讲求经营效益,造成资金效率低、重复建设等种种弊端。我国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了建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管理体制明确了项目开发的主体,建设和生产经营一体化,资金有偿使用,工程施工采取招标承包制、工程实行建设监理制,用合同的形式确立各建设单位相互之间的权责关系,建立了套完整有序的管理体制,已成功地建成了一大批工程,其中有水口、漫湾、五强溪、李家峡、广蓄、二滩等大型水电站,发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这种建没运营体制是行之有效的,是同国际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逐步接轨的。

3三峡工程的管理体制

三峡工程是一项特大型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也是一项世界特大工程,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立项建设,完成丁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论证和决策程序,转入了实施阶段。

长江三峡工程项目目标:首要的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以水库的调节蓄滞洪水,降低下泄的洪峰流量。

提高荆江河段及其下游的防洪能力,减轻荆江大堤的防洪压力,这是最为重要的社会效益。其次是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获得巨大清洁的电力,这是三峡工程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为此才有能力偿还巨额的投资。同时水库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善了川江航道,对中国西部地区开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三峡工程建设的成败将涉及到沿江各省市的直接和间接的利益,也将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三峡工程是一项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工程项目。为此,国务院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省市领导为成员,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了落实和执行国务院三峡建委的决定,处理和协调日常事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三峡工程建设须动迁113万人口,这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社会工程。为了完成好三峡水库的移民工作,委员会下设移民开发局,制定移民政策,协调移民工作,监督移民计划的实施。为了确保三峡工程顺利建设,防止一切违规、违纪现象,委员会下设立了监察局,成立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三峡总公司)。中国三峡总公司是三峡工程项目的法人,是一个经济实体,全面负责三峡枢纽工程的建设和施工管理、负责工程和移民资金的筹措,承担全部建没债务,负责三峡枢纽和葛洲坝枢纽的经营管理,以其经营效益滚动开发长江干支流水力资源,以及其它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和其它产业的开发经营。中国三峡总公司目前是国有独资企业,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将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上市企业,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成为国家投资和开发的主体。上述就形成了三峡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总构架,如图2:

图2三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框架图

4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工程的建设管理

(1)三峡工程建设管理的目标及机构体系在国家批准的投资概算及工程总进度的目标下,实现三峡工程的预期功能。根据三峡工程的自身特点,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工程建设管理实行矩阵式的管理构架,如图3所示。(2)三峡工程的设计管理一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是工程项目成败的前提,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全面承担。

三峡工程设计阶段包括:

可行性论证报告——由国务院审查批准

初步设计——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查批准;

技术设计——由中国三峡总公司技术委员会组织审批;

招标设计——由中国三峡总公司批准;

施工详图设计——由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会同各

监理单位批准;

(3)三峡工程重大问题的决策管理三峡工程不论在设计过程还是施工过程都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决策。能否准确而果断地决策,是三峡工程建设不走弯路,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9年来,我们遵循了在广泛征求专家和有工程实践经验者意见,充分吸收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的基础上,既从三峡工程的实际出发,又不停留在固有的经验和习惯上,注重发挥集体智慧,鼓励创新思维,成功地决策了一系列重大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厂工程的顺利实施。

①三峡工程对外交通方案一从论证阶段就是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三峡工程工程量巨大,混凝土最高年浇筑强度达540万m3,水泥、钢材、各类建筑材料的运输达200万t,各类超大件钢结构、超重件机电运输量大,每天有10000人次的客流量,交通运输繁忙。最后决策放弃传统的大型水电站用铁路专用线的方案,用一条近30km的高等级全封闭的山区准I级公路和长江水运相结合的运输方案,做到了既快捷高效,又避免了无效投资,事实证明决策是成功的。

图3三峡工程管理矩阵图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第2篇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是改变过去“以需定供”粗放式的用水方式,向“以供定需”节约式的用水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项

目立项前进行水资源论证,不仅保证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有安全可靠的水量和水质,确保建设项目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促使水资

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论证,使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处理好与公共资源——水的关系,同时处理好与其他竞争性用水户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即使今后出现水事纠纷,由于有各方的承诺和相应的补偿方案,也可以迅速解决。对于公共资源管理部门,通过论证评审工作可以使建设项目用水需求控制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的范围内,保证公共资源——水、生态和环境不受大的影响,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所以,建设项目的论证工作对于用水单位和国家都十分重要,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提出论证的阶段不一致,导致论证内容的深度不一致

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只规定了要在上报项目可行性报告前进行水资源论证,没有明确项目必须达到何种深度才可以进行水资源论证,所以,不少项目业主在项目预可行性研究阶段或仅有地方发改委同意建设项目的文件时,就开始进行水资源论证。由于项目设计的深度不够,连项目位置尚未确定或仅初步确定几个厂址,没有具体取排水口位置,也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环评的前期预备工作,就开始进行水资源论证,将水资源论证作为项目立项的“第一道关”。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论证工作,缺乏基本资料,论证的工作量相当大,论证的深度往往不够,很难达到论证的效果。

2.论证河段范围没有统一规定,论证的深度也不一致

由于没有统一的论证范围,评价河段或项目影响河段的范围由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甚至到几百公里。这样对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论证的深度往往不够。如果没有一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分析,仅限于项目是否有可靠的水源,这只解决了建设项目的问题,没有解决公共水资源是否安全的问题,而后者对于项目及周边用水产对区域水资源累计影响和水环境累计影响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论证工作。

3.用水定额和用水平衡

各省用水定额不一致或项目用水工艺不一致,论证单位对用水项目用水定额审核深度不够。认为只要满足地方用水定额就可以,取水量就高不就低,使申请水量可能偏高。比如,电厂冷却水冬季和夏季用水差距较大,一些项目取最大用水量进行论证,造成审批水量大于实际用水量。

4.温排水对水生生物影响论证深度不够

业主和一些论证单位对于评价河段水生生物特性不熟悉或没有深入调研,论证报告对水生生物的论述普遍深度不够。一些项目对温排水影响范围没有进行计算或物理模型实验,只用简单的估算和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温排水对水生生物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这样,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深度不够。

5.对其他用水产的认识不一致

一般认为自来水厂等工矿企业是用水户,而没有将农业、渔业、航运、河道管理、防汛、旅游业和农民用水等作为用水产或利益相关者。相当多的报告书仅以当地发改委、规划土地局的文件作为论证报告书的主要支撑附件,没有提供或很少提供附近用水户对建设项目的意见书。即使提供了意见书,也都是正面意见。建设项目业主尚未认识到这些意见书或承诺书对项目建设、运行和今后水事纠纷的解决有重要作用,害怕不利意见影响项目立项,往往回避敏感问题。

6.对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具体

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尤其在长江干流取水,水量和水质一般都可以满足建设项目的取水要求,大多数报告书对节水措施和节水潜力分析深度不够,没有提出具体措施。同样,认为火电厂大部分退水是温排水,废污水也大部分经过处理循环使用,排放的少量废污水也能达标排放,所以,水资源保护措施往往较笼统,没有实质内容,没有结合当地水功能区管理目标进行排污总量控制。而实际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环境问题突出,环境容量和水体纳污能力很有限,应该尽快启动按水功能区管理目标进行节水和水资源保护。

7.一些结论过满,没有留有余地

目前一些项目论证工作深度不够,论据不充分,而一些报告书论证结论过满,如“没有影响”“基本没有影响”“影响很小”等词语用得较多,没有留有余地。同时,相当多的论证报告书给项目或项目业主提的建议较少,实质性建议较少。这样的论证对于项目的科学实施、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作用不大,仅仅为了项目能够立项是不够的。

8.项目业主和论证单位对论证工作的认识有待深化

目前相当多的业主对水资源论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为论证仅仅是立项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想尽快完成,给论证单位论证和编写报告书的时间一般比较短,使论证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

另一方面,对于论证单位和论证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论证合同后,不仅应为业主负责,更应该站在国家公共利益的立场上,为公共资源——水的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负责,为公共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服务。论证工作要认真、仔细、客观和公正,坚持原则,不能完全站在企业的立场上,避重就轻,使公共资源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在论证报告书中应明确提出建设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三、几点建议

1.明确论证的阶段或前提条件,保证论证内容都能够达到必要的深度

最好在项目初步设计以后或环境影响评价以后进行水资源论证,这样基本资料比较齐全,论证内容与环境评价各有侧重,论证内容深度能够一致。如果做不到,则至少要按照报告书的全部内容进行论证,特别强调以下几条论证的前提条件:①确定的项目用水量和用水工艺流程,②确定的厂址及取排水口位置,③客观全面的河势分析,④废污水退水影响要有一定深度的分析(包括温排水计算或试验),⑤水生生物现状及影响分析,⑥附近用水户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等。否则,不予论证。

2.确定三层次评价区间或范围

应该根据论证内容的要求制定统一的评价范围,建议设定三个层次评价区间或范围,即水文评价区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评价区间和建设项目

与其他用户相互影响区间,分别作为水文评价、取水评价和排水评价范围。三个层次评价区间为:

水文评价区间。在评价河段的上游,从具有较长系列水文资料(建议最少25年以上)的水文站到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区间。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评价区间。分析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区域用水累积影响。如果项目所在流域或区域已经有水量统一分配或调度方案,则应该按统一分水方案进行取水评价。如果尚没有建立流域或区域水量统一分配方案,建议以建设项目为中心,上下游各取一个水资源三级分区或上下游各100km左右范围作为用水参考评价区间。

建设项目与其他用户相互影响区。建议以建设项目水功能二级区为中心,上下游各取一个二级区或上下游取10km范围作为水环境和退水影响评价区间。

3.对项目及报告书应逐步建立起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评判建设项目用水排水合理性和论证报告书是否合格,应该逐步建立起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或像环境评价那样,根据各环节的论证要点,建立表格化的打分检查表,优良率达到一定要求,论证报告书才能通过。这样可以将目前“咨询性”的评审会,逐步变成项目立项能否成立或过关的评审会。这就要求评审专家有统一的评审标准。另一方面,为了督促和提高论证报告书编写质量和水平,对论证报告书也可以建立一套考核标准,对不合格的论证报告书,应该重新修改再审。建议对于主要建设项目逐步建立检查表,使整个论证评审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

4.应鼓励多单位联合进行论证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第3篇

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具有内容多样化、覆盖面广的特点,主要包括水情分析、水文测站、水位测绘、数据中心等专业内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往往具有唯一性、一次性、固定性和整体性特点。具体而言,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一般数量较大、交通条件差、覆盖广泛且作业线长。由于交通条件的阻碍,很多必要的检测设备无法运送到施工现场,加上项目建设的施工地点较为分散,环境恶劣、复杂且覆盖面广,河流的上游下游方向,东西南北部地域全部涵盖其中。水文水资源建设每个工程规模都不是很大,可分为水文站、水质站、流量站和水环境检测中心等几个类型。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是面向全社会的,贯穿了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全过程,是一项具备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进步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步伐,我们应吸取过往的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应用动态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静态管理,应用统一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分散管理,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促进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和信息化建设发展。

2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我国在水文水资源建设上虽有一定基础,但依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2.1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意识不足。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事关国计民生,不仅能够推进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其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程序。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水文机构体制以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为主导,不利于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地区平衡,很多地区项目并未进行严格审批,且没有遵循标准程序,管理工作还不够细致,缺乏基层管理人才,归根结底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就是:管理者缺乏管理意识,未能将管理工作细微化且落到实处,忽视了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标准程序。2.2项目主体不明确。目前我国大部分水文机构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使得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多个地市的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由一个水文机构负责,导致各地市之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部分地市水文机构完全按照本地水域情况进行项目设置,这种项目设置机构主体不明确,对各自区域的管辖权归属也不明确,最终导致影响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阻碍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水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3项目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融合性和较大的空间跨度。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具有内容多样化、覆盖面广的特点,主要包括水情分析、水文测站、水位测绘、数据中心等专业内容,这些职能要求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在各个流域监测中信息资源要极大共享,因此,和其他建设项目不同的是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自身具备很强的专业融合性,并且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具有较大的空间跨度,主要建在相对固定的区位和独立的空间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2.4施工监管不严格。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该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应严格遵守国家提出的标准程序,但我国目前的管理模式呈现静态管理、分散管理和粗放式管理,很多环节未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执行,缺乏基层管理人才和管理专业性,未能建立严格的质量执行管理体系,使得施工现状未能完全达到相应规定标准。

3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对策

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良好运行事关国计民生,通过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就存在问题加以探究,为保证水利水资源建设项目的顺利运行,本文提出以下5个解决对策。3.1明确项目主体。在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过程中要明确责任主体和项目法人,积极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建设主体的权利义务。项目法人是整个项目的责任主体,起到对上负责对下控制的协调作用,根据项目的标准程序和具体要求,设立专门实施项目管理部门或者机构来对各层级工作进行建设组织和管理协调,一旦项目在某个层级出现问题,由该层级部门及时解决。各环节部门人员的选拔要具备财务、管理、经济等综合需求和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为调动管理者的参与性和员工积极性,可将与项目管理目标相统一的激励制度在此项目中推行,从而更好的完成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3.2强化项目管理程序意识。针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按照规定标准办事、不按照程序执行的实际问题,必须深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程序意识。对管理人员组织定期培训,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认识管理程序的标准流程和了解按照程序执行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项目管理流程一般包括调研、启动、规划、实施、扫尾和后续6个程序,项目审批中必须加强程序执行管理力度,对不按照标准程序执行的项目予以驳回,个别超出投资计划的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更要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发挥项目管理程序的最大作用。3.3增加水文监测设备数量和科技含量。设备的缺乏和高科技含量低是阻碍我国水文水资源建设的主要因素,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水文监测设备,并且不断研发新技术,增加水文监测设备的数量,以满足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需求,应用动态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静态管理,应用统一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分散管理,将传统的人工模式转化为机械模式,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以此来优化管理结构、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质量和进程。3.4合理划分水文建设工程的标段界面,将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一般数量较大、交通条件差、覆盖广泛且作业线长,这就要求其项目的开展需具备更强的专业和知识面,因此,应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所在流域进行合理的标段界面划分,以确定其在所在流域的归属,且每个标段都有各自独立的项目法人来明确项目管理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使得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权责分明、目标明确。3.5严格管理项目施工过程。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工程进行合理细分,了解并监控施工单位再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质量的把控,采取平行检查和旁站、巡视检查2种方式对项目关键质量点进行跟踪和实时监控,并做好项目施工工序的检查验收工作。4结语水文水资源建设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人民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工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行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繁荣,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效提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中要积极采用相应解决政策,明确项目主体、强化项目管理程序意识、增加水文监测设备数量,采用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开展工作、合理划分水文建设工程的标段界面,将各专业有机的融合起来。以此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升项目运行进程和经济效益,确保水文水资源项目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

作者:刘超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连春.浅议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分析及推广应用[J].河南科技,2013(12):215.

[2]刘圳.试论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10):142-143.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决策机制沟通机制合作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专业化分工的深人发展,现代建设项目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复杂化,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理念已逐渐不能满足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迫切需求一种新的观念和方法来实现建设项目的高效运转,因此,建设项目协调管理应运而生,而建设项目协调管理的实现依赖于协调管理机制的建立。

目前,有关协调管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Mufti-Agent)协调机制和调模型设计等方面。张青山和游明忠在基于信息平台的协调管理构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机制、信任机制、群体协商机制构成了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内容体系;卢少华从协商层、协作层和信息层3个层次讨论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李刚,程国平从界面设计、信息技术、知识管理、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提出虚拟企业界面协调机制。但这些研究都是以供应链和虚拟企业为对象开展的,而对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本文拟从分析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内涵着手,提出建设项目协调管理的几大机制,并给出协调管理机制的运行模式,以期对建设项目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1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内涵

由于建设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科层结构,项目的一次性、参与方的多样性、信息的不对称、利益的不一致、沟通的障碍以及机会主义的存在等因素使得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冲突和摩擦。因此,为了保证各参与方能够顺利完成各自的工作以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协调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而协调管理活动的顺畅开展则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予以实现。在管理学中,管理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则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是指为了组织与控制项目各参与方达成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全面实现而设计或安排的且必须遵循的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用以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利益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所有手段、方式和方法。要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外来的强制干预和控制是毫无益处的,反而会激发出冲突和矛盾。但是为了避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阻碍项目建设的因素,建立协调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以此可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

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协调管理机制,它是事先主动型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另一部分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具体运行,可以用于指导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活动。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不仅可以确保建设项目实施的协调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而且还能提高建设项目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敏捷度,降低由于协调管理困难而导致的诸多风险。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机制、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

2.1决策机制

管理就是决策,提高决策效率与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一直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对于参与方众多的建设项目而言,如何有效地决策依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项目各参与方都拥有相对充分的知识与信息,尤其是与自身所承担任务相关的知识与信息,这就使得决策环境和决策条件各异。换言之,参与各方分别向专业化纵深发展导致了知识的分裂。因此,建设项目协调管理中的决策权是分散的,但又是在合作中行使的。这种合作基础上的分散决策是一种决策的均衡,也是提升建设项目组织运行效率的基础。而从建设项目本身的角度看,尽管建设项目的参与方来自不同的组织,但由于各参与方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了在利益和行动上都不会自动地趋向一致,当涉及到需要协调管理的事务时,参与者需要联合决策。这种分散一联合决策机制是对传统决策模式的超越,是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知识的分裂以及相应的分散决策重新在建设项目体系内整合到一起,是分散与集中的辩证统一。

2.2合作机制

建设项目是由众多不属于同一个企业的参与方共同完成,当这些参与方为了某个建设项目走到一起时,即展开了合作对策过程,各个参与方之间通过合作机制,达到多赢的目标。由于建设项目的复杂性,不是某一个企业所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合作来实现项目目标。但是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合作各方的能力不均衡可能导致合作各方间产生冲突和矛盾,这种能力的不均衡主要是因为各合作方所拥有的资源不均衡。合作机制是一种调整参与方间行为和资源配置的一种结构性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对参与方的行为产生约束,同时也对能力不均衡提供一种补偿。因此,参与方间的合作机制对于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立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应该以建设项目的整体目标为目的,通过协调矛盾、资源共享,最终实现项目目标和各参与方利益的多赢局面。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中的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风险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3部分内容。

2.3沟通机制

沟通是一个过程,在沟通过程中,参与沟通的诸多要素之间在建设项目的环境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后产生出沟通的结果。沟通结果如何直接受到沟通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影响。有效的沟通是使不协调关系得以协调的关键。沟通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沟通理念、沟通内容、沟通渠道和沟通反馈等。这些构成要素受到工程项目内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影响。该机制运作是否有效取决于沟通过程中的技术层面要素,它包括各参与者的参与程度,整个建设项目体系内沟通氛围的营造,沟通制度的制定,各沟通主客体沟通策略与技能的应用及建设项目协调管理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沟通机制的运作是动态的,其运作过程和方式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沟通机制各要素的内涵也需要不断提升和深化。首先,沟通机制必须与建设项目组织相匹配,通过沟通协调管理建设项目内部的运作,达成为项目目标服务的目的。第二,沟通机制内部各个部分需要协调一致,使其运作顺畅有效。第三,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必须根据建设项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沟通机制处在不断变化的建设项目内外环境中,同样需要不断变化来适应建设项目协调管理的需要。

2.4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与约束是建设项目实施协调管理活动的手段,而手段发挥作用的载体是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项目各参与方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就需要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项目各参与方利益的最大化与项目目标一致。由于项目各参与方承担的任务不一样,各专业参与方在自己所承揽的任务内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比他方要多.而利用这些富余的信息与知识量就有可能获得更多额外利益,从而就会增加项目的建设成本或导致项目失败。因此,在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活动中,只有建立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手段才具有了赖以运用的载体,才可能将其作用持续地、良好地发挥出来。根据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内涵,激励约束机制就是为了实现建设项目目标,以项目参与方的需求和动机为基础,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协调管理方式的优化组合,制定必要的监控手段及可实施、执行的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化、规范化的能促使各参与方行为趋向和目标一致的激励与约束手段、方式、方法、程序、规章和标准。在激励与约束机制中,激励机制以人性化为本,利用参与方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特性,通过制定明确的合同来划分各方的利益和责任,提高行为主体的努力度;约束机制则以有限理性人为对象,利用参与方对风险厌恶的特性,提高行为主体的忠诚度。同时,通过声誉模型起作用也可以约束参与方为追求长期利益而避免道德风险。因此,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约束机制,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3.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运行模式

根据上面论述的5种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本文认为可以从3个层次上探讨它们的运行模式,即决策层、执行层、信息层,外加一个无处不在的技术支持平台,以实现各协调管理机制的功能,如图1所示。

3.1决策层

决策层包括决策机制,着重于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分解,处理建设项目内外部之间的有关事务。由建设项目的协调管理机构来负责建设项目的整体协调管理,如有关规则的制定、参与方的选择与淘汰、重大冲突与矛盾的消解等活动,其形式是定期或特定的协调管理会议,一般以合同、规章制度、参与方的责权利等方式明确下来,对所有成员具有强制性。

3.2执行层

执行层包括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由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机制去执行具体的协调管理活动,如各参与方的实施进度协调、材料设备供应协调、合同的具体实施协调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进行现场协调也可采用会议协调,可由事务双方协调也可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

3.3信息层

信息层是前面两个层次予以实现的基础,为协调管理活动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支持,完成相关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调度,以更利于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可将协调管理机制产生的效用进行反馈,便于协调管理者判断机制是否适宜以及有无改进完善之处。

3.4技术支持层

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是基于并行工程环境的分布式协调管理模式,由各参与方按某种方式组成协调管理机构,通过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基本的协调管理功能。由于这些技术支持的保障,建设项目可以实现各参与方之间、人员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形态的协调管理方式。电话、传真、远程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公告版、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分别实现这几种不同的功能,而且网络安全技术也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了安全保障。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第5篇

建设项目投资管理过程中,业主在投资前期的主要工作是项目设想、可行性研究、拟建规模方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等工作内容。而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则应做好数据分析、方案比较,最后作出切合实际的投资估算。对于新农村建设项目而言,工程规模一般较小,但影响因素多,若违背这些基本建设程序,就会在建设实施阶段留下后遗症,出现所谓的“三超”现象。鉴于此,针对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好项目前期的投资估算,控制好初步设计和概算,进一步指导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以保证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2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理论依据

2.1建设项目投资构成

根据我国建设项目总投资构成理论,项目建设投资涵盖了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一直到竣工验收阶段的全部费用,一般可分为静态投资和动态投资两部分。其中,静态投资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动态投资包括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建设投资按费用构成如下图1.1所示[1]。

2.2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腾出大量的土地,需要对原有设施进行拆迁,加上地上附着物情况复杂,所以往往需要重新布设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设施。因此,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宜参照类似建设项目的管理经验,结合拟建项目选址、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等实情进行可行性研究,再按照地方行政法规的规定来编制投资估算。在编制投资估算时,因为项目的进度尚处于设想阶段,暂时还没有详细的工程规划设计,所以可结合当地的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进行,比如标准住宅可以采用每平方米投资额、每套单位造价等。投资估算过程中,为有效控制总体设计和初步设计,要注意控制好投资估算的精度。一般情况下,项目前期构思阶段的精度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的结果±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的结果±10%以内[2]。

3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的方法

一般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应搜集的技术及经济方面的主要资料有:①国家、行业和地方政府关于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②拟建工程的勘察设计文件;③拟建项目所在地工程造价指标、造价指数、相似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及参数;④其他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技术规范、设计文件、图纸等。新农村建设项目多以住宅、文化广场、农家乐、义务教育等项目为主,这些建设项目不同于商品住宅项目,大多结构简单、样式统一,工程建设便于标准化管理,所以通常参照已建类似项目的经济指标来估计其早期的成本。类似的工程项目虽然众多,但由于建筑本身的单件性、异质性,即使结构类型、装修标准完全一样的工程,也会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概算指标法就是利用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对差异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修正。只要我们能找到相似工程,先按照规范计量差异部分的工程量,再套用该地区人、材、机等资源的市场信息价,即可确定拟建工程项目差异部分的估算额,并对所采用的造价指标进行修正[3]。

4概算指标法的应用

房屋建筑技术经济指标是投资估算编制的主要依据,运用当地的房建技术经济指标,能及时根据预测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估算的过程中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拟建项目的结构类型、建筑规模、建设标准等,指标内涵要明确;(2)类似工程的竣工资料,尤其是单位造价指标内人工、材料、机械费的含量;(3)时间跨度不能太大,最好是3年以内的工程项目;(4)投资估算中需要的规费、税费及有关的取费标准;概算指标法进行投资估算,既不能照搬照套,也不能人为修改指标参数,而要看类似项目的指数和拟建项目之间是否有差异的标准或条件,如果有,则要进行调整或修正。实践中常用的概算指标有单项工程指标、单位工程指标、主要材料费指标等。用相应的指标乘上单位工程的数量,即可找到每个单项工程相应的投资;再估算其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便可得到拟建项目所需投资。

5某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实例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个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先导是确定其建设标准,然后再根据该项目建筑结构和装修以及规划建设指标,参考当地工程造价信息和市场条件,采用概算指标法编制投资估算。下表是某地一新农村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000m2,投资估算结果如表1.1所示。

6结束语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重要性

工程建设在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至关重要的,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保证。首先要做好组织准备,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队伍,能使项目经理指挥灵便、运转自如、工作高效的组织机构——项目经理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供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一个好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地完成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有效地应付各种环境的变化,使组织系统正常运转,保证完成施工任务。

组织机构能否正常运转,关键在于选择项目经理,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素质的人才。项目经理人选应具备领导才能、政治素质、理论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时间观念等基本素质。

现代社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日益增强,发展速度加快,过程复杂,新的行业、领域不断出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导致越来越多的“一次性”、无先例可循的任务的出现。不论经济结构如何变化,工程项目建设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将是项目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条件。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在限定的工期、质量、费用目标内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管理以实现项目预定目标。随着投资规模、领域的扩大,投资来源多样化,工程项目对环境、经济影响增强,工程项目管理已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扩展到从立项到交付使用维护全过程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不仅是实现具体的目标,是对质量、工期、费用的控制,还要与资金筹措、风险分析、使用维护以及与所在地经济、环境等联系起来,做到项目建设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否则可能重蹈以前投资失误、失策、失控的覆辙。

由于工程项目是一次性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各部门工作的最后体现,为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1.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在力求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过程中,为满足项目质量要求所开展的管理活动。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控制,项目管理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从思想、业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人的素质,保证参建人员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工程建设中;根据工程项目的工艺、技术要求,合理选用机械,确定机械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施工机械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程建设中;严把材料检查验收关,正确合理地使用原材料,检查、督促做好收、发、储、运等技术管理工作;通过分析、研究、对比,在确认方法可行的前提下优化方案,选用符合工程建设实际、设计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可行、缩短工期、降低能耗的方案。通过指导、督促、检查,为参建各方建立良好的技术、管理和工作环境,为实现质量控制目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调查研究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各种干扰质量的因素上,要做好风险分析和管理工作,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使主动控制措施与监督、检查、反馈等被动控制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生偏差及时纠正,使工程项目质量始终处于项目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控制之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进度控制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指在项目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为使工程建设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要求相一致,按计划要求的时间施工而开展的控制活动,是对工程项目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开始,经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施工,直至项目竣工验收、投产使用为止的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是使工程项目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交付使用。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往往不能按计划进度实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素质和能力较低,材料供应不及时,机械设备数量不足,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施工技术水平低,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达到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目标,必须认真分析各种因素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影响程度,并对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减少或避免这些因素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使工程进展具有连续性和均衡性,缩短建设工期。及时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影响,并采取赶工措施,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保持一致。

组织协调是实现进度控制的有效措施,为有效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必须协调好参建各方的关系,处理参建各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做好联络、联合、调和工作,搞好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3.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满足质量和进度要求的前提下,使项目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的控制手段。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合同进行工程结算,严禁超计划结算。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不是单一目标的控制,应与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同步进行,工程建设质量不经验收合格,不予结算工程价款。项目管理人员在对投资目标控制时,应考虑整个目标的协调、统一,反复协调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考虑采取投资控制措施对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产生的不利影响,使投资控制与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降低耗资,力求实现三大控制目标的最佳配合。

4.合同管理

建设施工合同是指承发包双方为实现建设工程目标,明确相互责任、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控制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投资,进而保证工程建设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法律文件。有效的合同管理是促进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确保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

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合同管理目标责任的分解,可以规范项目管理机构的内部职能,紧密围绕合同条款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是承发包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建设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合同金额大、参建单位众多和项目之间接口复杂等特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同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以及业主与材料供应商之间不可避兔地产生各种争执和纠纷。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

5.信息管理

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建设工程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于是,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信息交流管理,系指为确保项目信息快速有效地收集和传递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信息交流规划,信息传递,进度报告和施工资料文件的管理等。

6.组织协调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第7篇

1.1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煤矿建设项目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很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都存在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一方面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约束和要求不严,加之煤矿建设项目条件艰苦、人员流动性大、选人困难,造成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够。而煤矿建设各项工程门类繁多,各参与建设单位之间沟通交流困难,也造成档案资料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如果单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监督检查不到位,就会使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漏洞,甚至造成衔接脱节,严重的会使档案资料流向不明和丢失。在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进行庞大的煤矿建设项目档案资料时,相关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不够,操作流程不标准,项目参建单位之间协调沟通不够,都会给项目档案资料的完整归档带来困难。

1.2未能构建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

项目的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在项目机构建立初期就同步形成,很多煤矿建设工程项目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在建设初期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档案管理机构不能及时建立或者办公设施都没有基本保障,也无法保证档案资料的质量和安全,更与项目建设的信息化技术要求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当前现代化矿井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飞速发展的采矿技术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因此构建完整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是现代化煤矿建设的基础。

1.3档案资料基础工作薄弱

项目建设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都很强,在职责不明确和管理松散的项目中,参建的各单位轻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技术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互相不了解专业和技术知识、工作程序,缺乏对档案管理的实践能力,煤矿建设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与项目建设不能协调开展,造成了煤矿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滞后,影响了工程各方面对项目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文件资料有时存在分散、损坏、丢失等各种现象,这样就制约了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管理。

2做好煤矿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四点建议

2.1充分重视煤矿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

在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中,煤矿建设项目属于政府核准类别。尽管近两年国家对煤矿等能源类建设项目的核准审批在逐渐放宽,但按照国家相关核准项目的审批制度和要求,从项目前期论证,到项目支撑性的文件设计审批,均有严格规范的制度和约束条件。同样在煤矿建设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煤矿监管部门对工程施工的过程及竣工投入使用,都有全过程的监管和监督。作为特殊工程项目的煤矿建设工程,其使用寿命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档案管理工作是其工程项目全面管理的基础,也是项目顺利实施和产生效益的根本保障,因此,煤矿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自始至终重视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对具体的煤矿建设工程项目而言,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煤矿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工程项目从实施初期,项目负责人就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图纸、文件、声像记录以及计算数据等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惩办法。项目负责人在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同时,要有注重档案管理的思想意识,把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管理当中,调配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要在设施配备上给予支持,使档案管理有必要的经济保障。要积极组织档案工作人员参加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企业发展和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2.2加强煤矿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煤矿建设项目管理要做到各系统和各单位步调一致、协调统一,项目业主即建设单位是整个过程项目的统领者,因此对项目的档案管理也要统一归口在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参与建设的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做到上下协调,并与过程施工建设同步。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当定期组织参建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档案业务培训,统一安排部署档案整理组卷的规范和标准,对有关人员普及档案管理的知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也能通过沟通和交流获得工程建设方面的信息和专业知识。建设单位应当建立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监督和考核,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3加强煤矿建设工程项目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归档是档案工作最基础、最薄弱的环节。切实加强对项目档案、材料的收集,确保档案完整、齐全。项目竣工后,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全面完成文件材料的清理、归档工作。参建单位必须依据标准和规范组织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在工程完工后,要及时将档案移交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当组织并申请档案部门进行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待项目档案通过专项验收后,建设单位方可组织项目的竣工总验收;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全过程参与项目的各单项竣工验收和项目竣工总验收。其职责就是在参加验收的过程中严格把关,并审查各项档案资料是否合格。在监督检查各项竣工档案资料时,要重点检查各项归档材料中图纸和实物的相符性以及签字手续的完备和真实性。对查出的问题要记录在案,并及时跟踪到底,确保问题最终解决,为项目档案的质量负责。

2.4规范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第8篇

一、可行性研究在建设前期中的作用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把原由政府财政统一分配投资的体制变成了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格局,打破了由一个业主建设单位无偿使用的局面。因此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评价结果,确定对此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和如何进行投资,是项目建设单位决策性的文件。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凡是应向银行贷款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银行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并认定项目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或进行资金补助。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项目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初步设计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规划出实际性的建设蓝图,即较详尽的规划出此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总体布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劳动定员、三废治理、建设工期、投资概算、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并为下一步实施项目设计提出具体操作方案,初步设计不得违背可行性研究已经论证的原则。

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资金数额大,可能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三峡工程不仅耗资大、

工期长,还需要大批的移民迁徒,因此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更加详细,可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实际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国家提出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过去那种普遍存在的条块行政隶属关系和无经济责任的状况已大部分被合同经济关系所代替。项目法人及项目主管部门可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同国内或国外有关组织和生产业主签订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能源资源、运输、工程设施、工程发包、水电供应以及资金筹措等协议合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拟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供需采购计划的依据。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认为可行的,项目建设单位可依据可行性研究拟定的新技术引进和采购新设备的计划。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向国土开发及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的依据。因为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提出了办法和措施,国家开发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可行性研究具体审查用地计划,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可行性研究为确保项目达到环保标准,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办法,这些信息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评、具体研究治理措施,签发项目建设许可文件的主要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因为运用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一旦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矿产资源储量、工业性实验数据不完整,不能满足下一个阶段工作需要时,负责初步设计的部门就需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开展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勘察工作或加强工业性实验,补充有关数据。

二、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的关联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切合实际的设计任务书,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全过程。如果使工程的初步设计起不到控制工程轮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在只有一个粗略的方案下便草率地进入施工图设计,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肯定会出问题。可行性研究中的总的目标如控制不好,使设计过程中朝令夕改,设计者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产品先天不足。因此初步设计概算必须在可研报告估算控制范围之内,初步设计未获批准,不得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避免工程建设中不断追加投资使工程管理失控,造成“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给国家及投资业主带来巨大损失。

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如果设计项目管理早一点介入到建设前期中去替业主把好关,在设计前就对项目设计提出一些功能要求,设计中变更工作量就会减少,设计周期就会缩短。由于设计任务书不完整,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不够,使设计者无从下手,其结果是设计图纸泛泛而绘,边设计边施工,很容易匆忙急就,草率交图,给施工和项目建设管理带来困难。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业主建设单位希望挖潜降低工程造价,特别是一些民营、个体业主,他们缺乏懂技术的专家为他们的项目认证、研究,因此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做为设计依据的基本文件就很不规范。可因人而异,条款过于简单,可执行性差,往往还隐藏着一些可行性研究中应解决的问题,不能为设计阶段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造成设计工作不应有的反复,甚至在施工中产生过多的设计变更,造成部分工程废弃及延误工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计项目管理尽早介入,就建设规模、标准、投资限额等,协助业主完善设计任务书,选择优秀的方案设计,这样可使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更切合实际,更便于控制建设标准,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最终目的。

因此,搞好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项目管理这两个环节非常有必要,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做的不细,决策失误不但工程项目没有经济效益,而且损失可能是惨重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是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及投产后经营效益责任的重要手段。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措施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由过去的附属于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局限于特定行业开展单一业务的职能型机构,转变为面向投资建设全过程服务、并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社会中介机构。在当前加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入世”在即,一旦加人WTO,外国工程咨询设计机构将进人中国,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形势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工程咨询设计单位要勇敢地走向市场,使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设计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点和数字都代表着技术责任和一定数量的资金,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我国工程项目中推广和运用nDIC条款是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

建设项目管理论文第9篇

1.1人力资源问题严重

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缺乏。受煤炭行业工作艰苦、环境偏僻等固有印象影响,矿建相关专业学生对进入煤炭行业具有排斥感,许多学生毕业后转入其他行业,或者即便进入煤炭行业也因无法适应环境而选择离开。加之部分矿建企业人员关系复杂,对专业人才不够重视,提供的待遇与艰苦的工作环境不匹配,难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增大了矿井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难度。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偏差。施工单位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矿井建设作业人员多为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综合素养较差,安全意识薄弱,且可塑性差,培训工作开展难度大且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导致矿建企业培训意愿度低,忽视培训工作,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业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形成恶性循环。

1.2安全文化建设薄弱

矿建企业的安全导向有误,安全管理让位于经济利益。矿井建设项目的主要目标为进度、成本、质量控制,多数企业为尽早达产获利,要求施工方尽量缩短工期,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管理容易被忽视。矿建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或形同虚设,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管理及作业人员怀有侥幸心理,致使安全技术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原有的安全隐患虽经多次整改但仍然存在。

1.3安全投入不足

施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安全投入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收益,且安全收益表现为事故减少、财产损失减少、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难以被直观计量;同时矿建单位往往被拖欠大量工程款、生存压力大,致使安全投入动机不足,技术、设备、工艺难以得到及时更新,甚至出现装备老化严重、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情况,留下安全隐患。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利用不足,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安全管理的手段十分落后。

1.4安全管理存在缺陷

矿井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涉及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多方单位,容易导致安全责任不明确甚至丢失。监理工程师配备不合理,现有监理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实现对矿井建设项目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效监管。此外,缺乏必要的手段对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和隐蔽工程进行检测实验,致使监理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矿井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对策

2.1强化引导、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高校及其他资源,吸收具有理论素养或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并重点培养,唯才是举,为技术与管理人才成长提供充足舞台;对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提高其知识储备与专业素养。狠抓作业岗位培训。采取“以师带徒”、“技术比武”等各项活动,细化岗位培训工作,让所有作业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应知应会技能知识和安全常识,培养其发现和处理隐患的能力。

2.2营造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建企业领导层应树立“安全零借口”的理念,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方针,实施“安全零借口”管理。推动员工的思想由“要我安全”逐步向“我要安全”转变,使员工树立好“一切事故可避免,一切危险可控制”的安全理念,营造好安全生产环境,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生产文化观念,使安全生产的思想深入人心,安全理论得到充分的贯彻。

2.3加大安全投入

树立“无人则安,人少则安”的理念,加大安全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尽可能地以机械化作业替代高危、高强度作业的劳动用工。矿井建设施工企业应当编制设备投入计划,及时维修更换老旧设备,通过推广运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来保证安全施工。与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对威胁矿井建设项目安全的难点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如加快研发相关探测技术、探测设备,实现对采空区、积水区和火区范围的超前探测,从而为矿井建设工作创造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

2.4加强安全风险控制

从矿山建设项目系统安全的角度,系统全面地分析可能引发灾害的各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将矿建系统风险降至最低,从根源上消除危险的发生。如在建设初期,便应该收集矿井地质、水文、气象、周边老窑采空区等涉及安全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此外,应建立健全安全评价系统,对于工程项目中可能面临的重大威胁,应编制合理的应急预案和救援方案。

2.5完善安全管理

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等。切实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单位及政府相关部分的安全责任,针对具体的安全隐患,必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行总监理工程师押证制度,建立各级岗位责任制,以及相应的考核与奖惩制度,激发监理工作热情,杜绝监理工作中的敷衍行事和弄虚作假行为。

3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