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折纸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3:41

折纸教案

折纸教案第1篇

活动目标

1、掌握纸船的折法。

2、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能较均匀平整地将纸张向左右两个方向对折。

3、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教师示范、幼儿动手操作及游戏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幼儿的审美观,提高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2、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及好奇心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纸船对折的步骤。

教学难点:纸船翻折成形的方法。

活动准备

小船玩具、图片,纸船范例一个,长方形纸若干张,布置成池溏的展板一块,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启发引导幼儿观看及总结船的外形特点。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范例中纸船的折法。

3、教师分步示范折叠方法,最后重点讲解纸船的翻折成形。

4、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重点,体验成功感。

5、游戏《划龙船》

6、引导幼儿将“纸船”放在“池塘里”

7、教师口头帮助幼儿复习纸船的折法,再引导幼儿进行讲评。

8、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要求小朋友回家教家人折纸船进行游戏,既能复习,又能增进家庭亲情。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能调动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每个幼儿都能完成一件手工作品。

2、幼儿之间能相互合作,又能培养了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

3、在教学准备、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等,考虑得较周到,但纸船对折方法的步骤的讲解示范过程过快,有的小朋友看不清楚。

4、由于本人是小学教师刚转岗的幼儿教师,教学经验少,教学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

折纸教案第2篇

1.乐意参加剪纸活动,会正确使用剪刀。

2.学习剪直线、弧线、波浪线、锯齿线等线条。

3.学习沿轮廓线剪图形。

二、活动安排

在小班上学期,剪纸活动关键在于培养幼儿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示范及个别指导。

一、剪纸目标

1.尝试徒手剪半圆形,初步掌握对边折剪的技能。

2.会比较精细地沿轮廓线剪贴物体。

3.初步学习沿虚线对边折,再沿轮廓线剪,能养成初步的良好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在小班下学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幼儿养成初步的良好剪纸习惯,逐步指导幼儿学会自己取放工具、材料。

一、剪纸目标

1.练习在已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对边折剪。

2.练习沿轮廓线剪,逐步学会看图示操作。

3.尝试看图例模仿自画图案创作剪纸,能养成良好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中班上学期,主要让幼儿练习对边折剪,一开始除了投放画有图案的纸以外,还可以投放空白的正方形纸,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之需求。还有在让幼儿自画图案剪纸时,要指导幼儿将图案画得尽量大一些。

一、剪纸目标

1.在对边折剪的基础上学习挖剪(镂空剪)的技能。

2.练习沿轮廓线剪,逐步学会看图示操作(会看图示完成“巧手宝宝”)。

3.学习对角折剪和二方连续折剪的方法技能,养成安静与干净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中班下学期,主要是让幼儿学习对角折剪,学好了对今后学习其他折剪方法十分有利,另外可以教幼儿学习利用剪刀将长方形纸剪裁成正方形纸的方法。

附:挖剪方法说明:

可把需挖剪掉的空白处对折一下剪个小口,然后打开,剪尖从小口插入沿轮廓线剪即成。

一、剪纸目标

1.在对角折剪的基础上学习三角折剪、六角折剪和五角折剪的方法技能。

2.会用图形、线条有机组合进行多角折剪,逐步理解线条纤细、图案丰满的特点。

3.爱惜工具材料,具有良好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大班上学期,可以让幼儿自画图案创作剪纸,一方面教师可提供一些样稿,

供幼儿模仿,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如:寿桃、苹果、

如意头等实物的剪法,引导幼儿由简到繁地边画边剪、

折纸教案第3篇

所谓连环跟进式教研是紧紧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和开展系列性反思性课例的研究:参与教研的人员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研究并制定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然后将这一预设的活动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再根据教学实践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去修改、调整活动方案……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借助集体的智慧把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转化为研究的问题,在教研人员的思维碰撞中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破解难题。下面以大班看图示折纸活动“稻草人”为例,走进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

一、困惑――研究背景

折纸是一种将纸张折叠成各种不同物体形状的艺术活动,而看图示折纸是要求幼儿通过观察折纸图示,得知相关作品的折叠步骤和方法,独立完成折纸作品。在看图示折纸的过程中,幼儿真正地做到手、眼、脑三者的协调统一,不仅发展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对手眼协调性和手部小肌肉亦有独到的作用。

考虑到大班幼儿已认识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初步形成了上、下、左、右、中间等空间位置的概念,具有了进行看图示折纸活动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决定在大班开展看图示折纸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在相关折纸图示的提示和帮助下,自主完成折纸作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尽管有折纸图示,幼儿还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和逐步示范去完成折纸作品,折纸图示成了摆设。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普遍缺乏组织看图示折纸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又变成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在前,幼儿跟着模仿学。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决定开展看图示折纸活动的连环跟进式教研,全园教师共同参与研讨,探索适合大班幼儿看图示折纸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连环跟进式研究

我们先组织教师收集和学习有关儿童看图示学折纸的理论和方法,并依据相关理论和知识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案,然后实施教学方案,再根据教学方案实施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再次实施修改后的方案……循环反复,直至得到较为有效的看图示折纸的教学方法。

(一)第一次教学尝试及效果分析

教学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是教师出示图示,幼儿自主尝试看图示折纸;环节二是教师讲解重点,幼儿提出难点,教师示范重点与难点;环节三是幼儿再次尝试;环节四是作品展示,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结果与教学期望相去甚远,主要的问题是活动中仍旧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很少,图示并未真正发挥作用,自主看图示折纸变成了一句空话。

1.幼儿不仅缺乏认真、仔细观察图示的意识,也不能清晰地理解图示中的各个标识(图形、箭头、符号等)的含义。图示的指导价值未得到体现。

2.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对图示的认识出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不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而是直接进行了示范和讲解,让幼儿跟折,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3.教师的教学不能突破难点,只是一遍一地反复讲解,幼儿感觉枯燥无味。

(二)第一次修改、调整活动方案

在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我们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主要表现为:

1.游戏导入环节中,重点帮助幼儿了解图示里藏有折叠稻草人的方法,萌发幼儿看图示的意识。

2.增加了认识折纸图示的环节。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图示,讨论、理解图示中图形、箭头和符号的含义。重点要帮助幼儿理解图示中箭头的不同方向所代表的含义。

3.修改图示。活动中发现,幼儿容易出错之处是不知道应该将折纸的开口处的两边向中心折,造成下一步的形状无法折叠成功。究其原因是图示上对折纸的开口与闭口无标志,无法引起幼儿的关注和认知。经过研讨,我们对图示做了修改,增加了蓝色标记用于表示开口的地方,以帮助幼儿的理解与掌握。

4.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在帮助幼儿理解图示的基础上,还提供充足的时间供幼儿观察图示,充分解读图示上的图形、箭头和符号的含义,理解折法,大胆尝试;对于幼儿提出来的问题,可发挥同伴的作用,请能力强的幼儿上前讲解和示范,教师起引导与提升的作用。

两个活动方案对比如下:

(三)第二次教学尝试及效果分析

由于增加了认识图示的环节,幼儿不仅初步知道了图示与折纸的关系,有了看图示学折纸的意识,对图示中的各种标志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较第一次活动,第二次活动中,图示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幼儿的自主折叠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教学难点尚未突破:幼儿对蓝色标记的含义难以理解,教师直接对这一标记做了讲解,蓝色标记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第二次调整活动方案

针对第二次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进行了深入研讨:蓝色标记的含义怎样才能为幼儿所理解?幼儿怎样才能明白折叠时要将折纸的开口处朝下,顺利折叠出下一步的形状?通过第二次研讨,又一次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调整。

1.简化了图示的内容。折叠“稻草人”的前4个步骤是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张折叠成双正方形。考虑到大班幼儿对于双正方形的折叠方法都已熟练掌握,我们就在原有图示上删减了前四个步骤的折法示意,将图示中原来的第1个标志是正方形的形状改为双正方形的形状(原来的第5个标志)。简化的图示目的是为了让图示能突出新学习的内容,更加便于幼儿观察和理解新的折叠标志,同时也为了凸显出重点标记:蓝色标志。

2.对于蓝色标记的学习,由教师的讲解改为由幼儿去探究它的秘密,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去理解其表示的是“开口的地方”和“将开口的地方朝下”的含义。

(五)第三次教学尝试及效果分析

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充分探索和认识图示中各个标识的含义,特别是蓝色标志的含义,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幼儿的自主性较高,在看看做做的过程中折叠作品。每当他们自己看图后探索折叠出一步时,脸上便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最后,活动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了。

三、反思,认识升华

第三次教学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后,我们对大班看图学折纸活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提升性总结:

1.看图示折纸给幼儿折纸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折叠过程中幼儿动眼、动脑还要动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成功感也更强。

2.对幼儿而言,看图示折纸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完成。在幼儿学习看图示折纸的不同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做出适宜的指导或引导。

3.图示是幼儿能否自主成功地完成折纸作品的关键,图示上的各个标志必须是幼儿易于认识和理解的。并且,在幼儿看图示折纸的不同阶段,教师要设计和提供难度不同的图示。

折纸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浸染和点染的变化与韵味

2.了解折纸浸染与点染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美、实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制方法,色彩的搭配和染色的方法。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表现与创造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生宣纸、彩色墨水、乐曲

教案设计:(一)引题激情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漂亮的围巾,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对,这是一条扎染围巾。引出“扎染”

师:扎染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手工印染工艺。最初人们不小心将纸的一部分弄上了颜色,开始很懊恼,后来发现被染的纸很好看,便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染纸方法的试验,在试验中,人们发明了扎染。

3.课件欣赏扎染作品,感受扎染艺术。

师:扎染的运用很广泛,还有衣服、裙子、桌布等都用了扎染的方法。

4.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种和扎染相像的图形表现——染纸

二)教学新授:

1.工具介绍

实验:我想先请2个同学上来做个实验,我说什么,就做什么。(一名学生)分别在不同的两张纸滴上颜料,观察变化。

大家看看,同样的做法,为什么没有做出同样的效果呢?(找个学生)来摸摸看,知道什么原因吗?

原因就出在纸的不同,这张是宣纸,另一张是普通的纸。所以不是所有的纸都可以用来染,只有一些吸收性强的纸才可以用来染。

既然要染纸,颜色当然是少不了的,我们用的彩色墨水,既方便,染出来的色彩又鲜艳。

2.观察作品图案,找出规律

(1)欣赏染纸成品

师:这些染纸图案纹样复杂、色彩亮丽、图案优美,但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大家掌握好它的特点,就很容易染出来。

(2)观察作品上面的图案有什么特点阿?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着。怎么样能让他们有规律的排列呢?

(3)学生发言:先折后染

3.分析染纸过程步骤

(1)步骤口诀:一看纸怎么折,二看色怎么染,三看作品美不美

(2)一看纸怎么折,学习折法

a.拿出一张事先折好的米字格纸,打开来,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形状,再演示米字格折法(二次对折、三次折、对角折),出示折纸方法示意图。

b.对。现在我们折的这种米字格是染纸中最常见的一种折叠方式,另外还有田字格、辐射法、折扇法、任意法及揉纸法、卷云法等,大家还可以动脑筋想出其他的折法。(投影仪演示折纸的几种方法)

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发挥其创造力,进一步调动学生求异创新的主动性。

(3)二看色怎么染,学习染法

a.教师将折好的纸进行演示,请学生观察。

b.介绍染法:浸染法:将折好的宣纸在不同的方向浸在不同的彩色墨水里。

点染法:用毛笔蘸彩色墨水,点在宣纸上,颜色自然染开。

注意色彩的搭配,颜色从浅到深。对比色、和谐色在画面中的运用

c.每张纸注意留出部分细小的地方不染色,形成空白,画面就更好看。

(4) 三看作品美不美,欣赏染纸作品

四)学生作业

看这了这些漂亮的染纸,很多同学已经按捺不住,很想自己试试了。老师一会儿要举办一个染纸展览会,但是老师这里的染纸不多,你们愿意帮忙吗?

要求:1、尝试不同的折叠方式和印染方法

2、运用多种颜色搭配,丰富画面。

五)师巡回辅导

1.播放音乐,染纸作品循环播放

2.在学生染纸时,提醒学生注意染色的位置、面积的大小、和色彩的搭配。

六)作业展评

1.作业展示:将完成的作业贴到窗户玻璃上。

2.先由学生自评,再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更好作品。

七)课后拓展

1.同学们,这些染纸艺术太奇妙了,它能染出这样美丽的作品,到这儿是不是就结束了?他们还有什么用途吗?师:对,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会挖掘出很多用途来。

2.课后作业:尝试用其他折叠方法和染纸方法进行染纸创作

八)小结

折纸教案第5篇

幼儿园剪纸课件

活动重点与难点:

1、活动重点:激发孩子对剪纸作品的兴趣。

2、活动难点:能够大胆创作进行剪纸。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剪纸的特点、生动的形象和夸张变形的造型等。

2、了解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特色,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3、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活动准备 : 课件、剪刀、剪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课件。

二、欣赏剪纸:

1、好多的剪纸阿,我们一起来看看分别有哪些剪纸。(引导幼儿了解剪纸的种类)。

2、你最喜欢哪一个剪纸,引导幼儿说出剪纸作品的名称、用途,以及为什么喜欢这个作品。

3、这么多漂亮的剪纸,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播放课件

三、欣赏故事:

1、剪纸是怎么来的?那些艺人为什么剪纸?

2、于是,人们学习、研究更对的剪纸方法,剪出各种各样的种类。——播放课件。

3、剪纸要用到哪些工具呢?——播放课件。

4、我们怎么用这些工具才能剪出一幅漂亮的剪纸呢?——引导幼儿说出剪纸的步骤。

四、播放剪纸过程的课件:

1、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并提问:纸是怎么折得,要至少折几次?剪纸之前要先在纸上画上图案或线条,在剪的时候要遵循什么顺序?把剪好的纸在打开时要?

2、你想不想也来剪纸?

五、幼儿操作——剪纸

1、老师在后面给你们准备好了纸和剪刀,现在请小朋友到后面找个地方做好。

2、观察并剪纸:你们看,在盒子里有很多,老师已经折好并画好图案的纸,请小朋友随便拿一个,你们看看你拿到的这张纸是怎么折——请2个不同折法的小朋友说说。仔细观察纸上画的,你猜猜剪出来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表意见。我们剪的时候要先剪哪个地方的?——先剪中间再剪边缘。

3、请小朋友拿起剪刀,认真、仔细的进行剪纸。

4、点评作品:把剪好的粘贴到黑板上,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5、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非常的认真、细心,所以完成的作品非常好,有的小朋友一不小心把有的地方剪断了,相信再小心点也能完成的非常好。

六、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1、刚才是老师给你们把纸折好并画好,你们只是剪的,现在老师给你一张纸,你能不能把它变成一幅漂亮的剪纸。

2、折纸:我们要先怎么样?——折纸。可以怎样折?——对角折和对边折(幼儿说着,老师拿纸示范。)

3、给幼儿分发纸。折好后请小朋友相互检查,看折的是否正确。

4、我们再在上面画上你想剪的图案或花纹。

5、画好了的小朋友,拿起小剪刀开始剪吧!注意:先剪中间的再剪边上的。

6、请把你的剪纸拿到前面,和大家说说你剪的是什么。——幼儿说完后教师给予点评并把作品粘贴到黑板上。

七、活动延伸:

折纸教案第6篇

学情分析: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低年级段的孩子年龄小,好奇心重,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善于观察生活中细微的东西,一花、一草、一虫、一叶甚至一串钥匙都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本课由几件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比较,继而展开丰富的联想,而画一半,剪一半却能得到对称的神奇效果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

教材分析:

这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感,所以课文为“折一折、剪一剪,对折剪出有趣的图形,拼一拼,摆一摆,拼摆组成奇妙的画面。在自然界里,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都是对称的。例如,植物的叶就是对称生长的;昆虫的触角、眼、足,鸟的翅膀,鱼的胸鳍、腹鳍,哺乳动物的眼、耳、足等,也都是对称生长的;还有家中的物品等,也往往是对称的。指导低年级儿童了解什么是对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对折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趣的图形并组成画面。

2、通过对折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趣的图形,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与审美能力。

3、在对折剪纸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继承并发扬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如何巧妙的地剪出对称形,使其具有美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范画、工具材料及课件。

2、学生准备:彩纸、剪刀、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认识对称形

学生拆准备好的礼物,初步认识对折剪纸。

出示蝴蝶剪纸作品。找一找作品特点。

二、交流与认知

1、说说生活中可以对折剪的物体。

2、眼力大比拼

三、尝试探究

比一比,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剪出这只蝴蝶?

请最快完成的同学上来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

出示课题:《对折剪纸》

师:

对折剪纸简称“折剪”,是指把一张纸对折或多次折叠,剪出均齐式的花纹图案。

四、示范讲解

1.教师以“圣诞树”为例,现场演示对折剪纸的方法,并随机展示基本步骤。

基本步骤:

(1)对折画图形

一定要找对方向(在中心线的另一边画图形)

(2)剪出图形

(3)展开,修饰掉多余的部分。

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基本创作方法。

2、不同剪法讲解

出示不同的圣诞树,找不同。

五、欣赏提升

出示大师的对折剪纸作品请学生欣赏。通过欣赏作品,说自己的想法,开阔学生思路,同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六、联想创作

师:看完了这么多作品,你们是不是也很想试一试剪出漂亮的图案?请学生分组装饰作品卡片!

作业要求:

1.对折剪出有趣的图案,还可以剪出漂亮的花纹。

2.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用剪出的图案拼贴成一幅画。

明确作业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七、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2.给同学作品提些建议。

培养学生学会美术评价语言,能够从美术的审美角度评价作品。

八、课后拓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我们了解了对称图形,并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拼贴、创作。课后同学们可以尝试表现出更多的对称美!

九、板书设计

对折剪纸

对称

折纸教案第7篇

关键词:纸构成;建筑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52-03

1 纸构成的意义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发现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或不懂得为什么要去学立体构成,对那些由卡纸、木片等做成的立体构成表现出了漠然,往往在心中发出疑问:我为何要去学这些东西?这跟我要学习的建筑有关吗’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应该掌握观察立体、创造立体、把握立体方法,培养立体创造的创新意识,熟练运用各种材质有益于学生日后创造出富有美感和实用功效的建筑立体造型。所以,低年级的老师十分有必要为学生去讲解立体构成艺术(比如本文即以“纸构成”为例)在建筑概念设计中的运用――这实际上是建筑方案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或意向由此产生和孕育。

从19世纪开始,折纸与自然科学也走到了一起,开始在西方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工具。包豪斯建筑学院的Laszlo Moholy Nagy创立了用折纸进行建筑设计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和从事的建筑工程创作中也十分钟爱于“纸构成”,本文即探讨了“纸构成”这一艺术形式(笔者认为其绝对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发展及在实际工程案例中的运用。

2 “纸构成”的特色

固然立体构成有多种材料,但是对于专业的建筑设计师来讲,“纸”依然是大家的最爱。因为纸是天天与我们打交道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建筑师),不论现在的电子书如何发展和壮大,不论我们每天要阅读多少的pdf,浏览多少网络信息,纸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另外,中国是折纸的故乡,民间传统艺人完全依靠折叠技巧,利用折、叠、卷、翻等手法表现出各种物体栩栩如生的形象,传统折纸艺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学习的“纸构成”技巧。

但在本文中我们强调的是“纸构成”在建筑概念设计中的应用,而不是对最终建筑模型表现效果上的应用。纸作为建筑概念的载体,相对于现在的建筑电脑模型制作软件(如SKETCHUP)和手绘草图,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纸张虽然种类繁多,价格便宜,对加工工具要求简单,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仅仅通过折叠,切割,粘接,弯曲这四种简单的手法,即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用来去捕捉或表达一个建筑概念,增强了建筑师由平面进入立体空间的转换能力和立体想象力,对方案的推进极有效果。其次,建筑师身边的普通纸张甚至是报纸,均可以作为这个概念的载体,可随时用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一个概念。例如:有人评价说,盖里的设计是将揉皱的纸团和用透明胶粘在一起的碎卡纸,用纸团来发展建筑模型。是用一种无序的方法将面域变成体块,同时追求维护结构和覆盖结构视觉上的连续性。再次,“纸构成”的折纸技法多是由一张完整的纸而折叠成的,这样就使由“纸构成”概念发展下去的建筑墙壁与屋顶达到了一体化设计。例如2008年,Zaha Hadid设计了一系列新的纸上作品,并在瑞士苏黎世的Arndt&Partner美术馆展出,这些通过在白纸上折叠和剪裁出来的浮雕表达了Zaha Hadid的建筑作品,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扎哈的数字建筑在形构上一气呵成,整个建筑宛若一体,与大地地形融为一体。

3 概念区分

3.1 “纸构成”与“纸建筑”

“纸构成”和“纸建筑”是几乎不相干的两个概念。以日本建筑师阪茂为代表的从事”纸建筑“的建筑师运用纸建材轻巧,组装迅速的特质,为地震的灾民设计临时房屋或为难民搭盖避难所及住房。而“纸构成”仅仅是建筑概念的粗胚。

3.2 “概念设计中的纸构成”与“一般纸构成”

笔者更倾向于通过简简单单的折叠、切割、粘接和弯曲的手法,去捕捉、表达一个“粗胚”的概念,笔者不欣赏和提倡那种很复杂的精致的纸建筑模型,因为其违背了“建筑概念”的含义。

4 案例分析

4.1 四川青城山中心美术馆(建筑师:刘家琨)

建筑由“折纸”的概念出发,形态由一个完整的矩形折叠而成,构成屋面的覆盖和墙体围合。折纸的造型简单,巨大体量与折叠而形成的形体,单纯的材料与构造细节,宣告着当代建筑的不二特征。折纸顶部的特殊造型也成为时尚公共活动的地方,结合建筑内部功能,扩大馆内的空间为一些大型作品的展出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材料。

中心美术馆在建筑风格上把传统和当代结合起来,抛弃吸引人眼球的国际化建筑,设计上运用景观化的特点,弱化大家常见的形式并融入环境中,醒目但不突兀,含蓄但又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同时在设计上加强了青城山的水、山、树等自然环境特点。建筑不仅与环境共生而且重新定义了场地。

案例分析2:瑞士,洛皮塔勒德圣卢普小教堂,建筑师:Localarchitecture和达尼洛Mondada

这个小教堂是达尼洛Mondada设计团队在修缮一个完整的历史街区时,作为社区主教堂翻修时候的临时教堂,以适应社区居民在原主教堂修缮期间的宗教崇拜需求。其概念同样来源于折纸,但在项目深化时,具体折叠的形状或方式是由IBOIS实验室计算并设计折叠的结构,绝非随意为之。其横向和纵向沿东西轴和山谷走势,通过一系列不同折纸一样的墙板或屋顶的搭接,在形体的褶皱处可以让教徒们领略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观赏周围的自然景观。折叠后的体积在入口处产生广泛的横向空间,结束处则崛起成为朝着教堂的垂直中心。小教堂虽然仅仅是临时的,但其极富节奏感的内部和外部的建筑高度变化打破了基督教堂的传统布局,极富创意。

案例分析3:雀巢巧克力博物馆(建筑师:Rojkind Arquitectos)

有趣的折叠形状,看上去像折纸鸟,也许是太空船?或者是神话故事里的怪兽?这座弯曲、折叠的、感性巧克力博物馆,处处都给人带来惊奇。这个634m2的奇妙空间包括接待区、小型剧场及商店,当人一进入好玩刺激的空间时,便开始了在折叠空间中的快乐之旅。沿着这个弯曲的“管道”前行,并在适当的场所让参观者驻足观看,可以一路体验雀巢在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还可以到达博物馆所连通的旧厂房的隧道。

但从概念到实际形体,这一多变的形式是Ro]kindArquitec#os团队辛苦设计专研的结晶――看似反复无常的折纸形式,怎样去折?什么地方应该对?怎样以一样的面的形状去维持壮观的结果?实际中的扭曲和折叠并不是那么的随心所欲。善于把折线玩得出神人化的Rojkind Arquitectos为博物馆赋予一个有趣的

外型和室内空间,将折纸玩得出神人化。

案例分析4:新阿姆斯特丹馆(建筑师:范伯克尔)

笔者认为可以将“折纸建筑”看做是线性建筑与非线性建筑之间的一个过渡,非线性建筑由于技术与传统审美等原因,暂时的大规模建造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看倦了现代建筑那种规规矩矩的形状,还是想求变,追求新奇的建筑形构方式。非线性建筑远离了传统建筑带给我们的枯燥沉闷,脱离了传统建筑的条条框框,它赋予了建筑鲜活的生命力,使建筑获得形体自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卫国曾说过,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在标准几何形体几乎被大师们都用绝的今天,计算机生成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福音,它突破了建筑师狭隘的想象能力,为设计开辟了无限广阔的新的形体领域。

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用“褶子”、“平滑”、“图解”、“生成”等概念的哲学解释去解释非线性建筑。而“褶子”与“平滑”又恰好是“纸构成”的特色。由建筑师范伯克尔所设计的新阿姆斯特丹馆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新阿姆斯特丹馆来自更加复杂的折纸方式,馆强调内部和景观“流体的连续性”的设计,从简单的材料建造,墙壁,天花板和地板以一系列连续形式展开建构,建筑形态最终体现出的便是线性建筑与非线性建筑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5 结语

从案例一到案例四,我们不难发现,纸构成的技巧越来越高,相应的建筑形构也更加耐人寻味和现代,更加富有创意。那么,我们如何结合具体的实际项目去做纸构成呢?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方面,都不是凭其技巧来做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立符着。――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创造力,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柏拉图的这段话,对于灵感的赞美给艺术创作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然而,灵感并非凭空而来,心理学家认为:灵感有时似乎在无意之中,但这种无意识却是我们长期深层次思考与不懈探索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潜意识。

所以,作为建筑师来讲,我们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多探讨。注重和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方可厚积薄发。比如借助于无意中“玩弄”出来的“纸构成”,设计出精彩的建筑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以“纸构成”为切入点作为建筑初期的设计概念仅仅是众多建筑意向表达方式之一,也有的建筑师喜欢借助粘土粗胚模型,如美国建筑师安托内・普雷多克,便喜欢像雕塑家那样用粘土塑造和修改设计,不断地体验形体的感觉,而后由设计团队拍下粘土模型的三维图像并输入计算机中生成空间图像。所以,笔者认为以什么样的载体作为建筑概念的“粗胚”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粗胚”能够承载或表达场地的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婧.纸模型.城市建筑,2007(10):89

折纸教案第8篇

二、四则教学案例中的“异”

“同课异构”的“异”,是指教师面对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采取相应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因教师所面临的对象和环境不同,他们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过程不同等。

邱晓雯老师针对本校学生喜爱剪纸并熟悉这种艺术形式的实际,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协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习惯,知识的学习更为深入。其教学过程为:欣赏交流(自主认知)一自主探究(初步学习)—欣赏了解(新知)一比较鉴赏(掌握新知)—拓展升华,即先学、后讲、再练的顺序。整个过程中还借助了“小老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强调学生自我纠错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这种设计,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学生课堂学习创造充分的条件。课堂高度开放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刘敏超老师根据本校学生缺乏对传统剪纸艺术知识了解的实际,设计了“感受一实践—感受”的教学过程,在实践环节即技法的学习上,以教材中的剪纸女孩为例,教师运用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和多种探究方式并存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剪纸艺术的基本方法。

郭璐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与邱晓雯老师比较接近,都是小组合作形式,也都是分组教学,但因学生的基础不同(农村学校,生源以农村学生为主,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上有所不同。郭老师按照“欣赏一发现—探索—创造一展示”的顺序展开教学,选择了学习难度稍低的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对称式剪法,要求学生用此法制作剪纸花边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设置了一块纸板,将各种动物剪纸作品贴在其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王慧荣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也是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形式展开的,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却有所不同。王老师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多种折法的折剪成品(图案相同),请学生尝试着把手中的成品还原成折叠状态,从而去发现相同图案的不同折法,学习的范围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清晰。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对比法,在反向思维的推理过程中,运用正反例子进行解析,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而评选“剪纸小能手”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将课堂推向高潮。

从这四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位老师在整体教学设计中手法各异,但是都能根据具体的学情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正好又应了一句中国古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总之,“同课异构”是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和成果的舞台,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堂结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为丰富教学资源、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提供了更阔的空间。

教学方案一

执教:邱晓雯

海口市第九小学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有着70年历史的名校,也是省级示范学校,师资力量好,办学规范,学生素质较高,教学设备较完善。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普遍较强。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学过的撕纸、剪纸练习,对剪纸这种形式已十分熟悉,也很喜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课本上的范例步骤图,教师都会让学生自己探究完成。学生已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不但看得懂步骤图,能自主探究掌握要领,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基本不需要老师教授。老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的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本课教材上安排了几种不同的剪纸方法,如对称剪人物、宝塔,折角剪窗花、团花、蝴蝶,不对称剪各种动物等。这几种折剪法相对简单,学生通过看范图已能自己掌握。但本课有一范例是采用“四折剪”的手法剪出“囍”,难度相对较大,它要求学生在四折剪的基础上,保持骨点“相互连接”剪出相连的“囍”。我以此作为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四折剪相连的要领,引导学生自创有个性符号的“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自学自探对称纹样、折角剪、不对称剪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四折剪的基本结构及特征,掌握多种剪“囍”字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相互连接”四折剪的方法;剪出装饰性的“囍”;初步懂得剪纸艺术的形式法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不同的“囍”,增强对剪纸的兴趣和创新意识;通过“囍”的设计和剪刻,提高动手能力、创意表现能力;培养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自学四折剪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巩固四折剪“相互连接”、不脱离分散的要点,学会剪出有符号装饰的“囍”图案。

难点:能折、剪出有创意符号的“囍”式样。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搜集婚庆新房饰有大量剪纸的视频与民间剪纸艺术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准备剪刀、彩色纸、浆糊等。

学生分成6人一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教学过程

一、相互欣赏 自主认知

1.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照课本范例,自学对称剪、不对称剪和折角剪,把完成的作品带来学校相互欣赏,并比较谁剪得又多又漂亮,谁掌握了课本上三种剪纸的基本技巧,谁的手巧、刀工整齐、制作精细。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欣赏本组同学剪的图案。(人物、窗花、喜字等)

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一件作品贴在小组展示区,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大家。同学之间自评或互评这些作品好在哪里。教师从学生的作品与讲述中,帮助学生归纳对称剪与不对称剪、折角剪的要领。

【设计意图】学生充分探究后,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师生在交流中智慧碰撞,思维启迪。

二、自主探究尝试四折剪

1.教师选择一名对照课本正确剪出“囍”字的同学,请他做小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介绍“囍”字的基本折、剪法。

2.老师提问:怎样折剪才能剪出“囍”?怎样折、剪能让“囍”不断开?(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四折剪的要领并示范:对折剪只需对折一次,四折剪需要对折两次。在写好的“喜”字上找对有中轴线的地方,所画的图案不能剪断,有了骨点的相连,才能剪对相连的“囍”。

【设计意图】通过先学后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作品,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并畅所欲言,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知识要点,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重点内容,并从中获得成功感。

三、欣赏视频了解新知

1教师提问:剪纸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人们最喜欢贴上鲜艳的剪纸图案?它一般装饰在什么地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播放视频,让学生通过短片了解剪纸知识,并在观看中思考以下问题:剪纸有哪些题材?红白之间表现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在热闹的鞭炮声与欢快的音乐声中,一对新人与亲朋进入喜庆新房,富有个性的大红的“囍”字以及各类吉祥寓意的剪纸,装饰在房间雪白的墙上、窗户上、床头上、被子上。

观看短片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剪纸的概念、来源及作用:剪纸,又叫窗花,是用剪刀将纸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这项古老的传统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纸的发明是在两汉时代,在此之前,人们是用薄片材料,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采用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到了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的形成。而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不易霉烂,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民间剪纸的运用更为广泛。不过无论大江南北,我们中国的民俗中,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都喜欢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将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郁喜庆。

3.通过短片引导学生归纳剪纸的题材:书法、人物、动物、植物、综合等。

4.通过PPT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剪纸表现手法:阴刻、阳刻、阴阳结合等。

四、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1.教师导语:一对新人结婚时必不可少的一件装饰物就是大红的“囍”字,从短片上我们看到了许多风趣好看的“囍”字,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简单的“囍”字的基本剪法,今天我们就学剪更丰富、更有趣的“囍”字。

2.出示课题:剪剪乐——学剪双“囍”。

【设计意图】通过婚礼新房装饰视频短片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再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带着问题去欣赏、去思考。

五、比较鉴赏掌握新知

1通过PPT指导学生观察各种装饰“囍”字。提问:这些“囍”字的笔画、图案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有动物装饰,也有植物装饰;笔画有方的线条,也有圆线条;有的“囍”字里的“口”是方形,而有的却变成了心形;等等。

2.教师给学生参考三种折、剪“囍”字的方法步骤图,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启发学生打开思维,自主创新,并附教师提供的参考图案。(图1至图3)

【设计意图】图案参考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解决知识重难点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学生受到启发,动手兴趣得以激发。

六、实践创作共享成果

1分小组开始创作,小组成员有的参考老师提供的图案,也有的自创折剪方法。

完成的作品再一次贴在小组展示区。

2.作品展示与评价:

评价中以“比一比谁设计的‘囍’最新颖?谁剪的刀口最精细?谁的进步最大?”为标准。用发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以人文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对作品精益求精,体现出本节课评价的发展性和人性化。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展示交流。展示时,教师进入每一个小组进行引导和点评,以鼓励为主。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把所有的作品贴在教室墙面,全体学生课后得以继续交流、欣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七、课堂小结 拓展升华

本节课的升华是让学生欣赏图片并思考“除了彩色纸,生活中还有哪些废旧材料可以裁剪出艺术品并装饰我们的生活?”学生自由发言,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拓展到课外。

教师结束语: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学会了折、剪富有个性的“囍”。以后家里的亲戚遇到结婚喜事,你们就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他们装扮美丽的新房,把我们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的艺术品比去外面买有意义得多,让我们继承祖国传统的剪纸艺术,用我们的双手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教学方案二

执教:刘敏超

海口市英才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设计创作剪纸作品,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认知,探索感知,实践体会,拓展延伸,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在感受古今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学情分析

我校位于海口市美舍河河畔,是海口市一级小学。海南省的民间传统文化以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为代表,其中,黎族织锦、黎族手工制陶、骑楼建筑等民间艺术文化匕特色鲜明。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中,虽然了解一些传统艺术,但也仅限于本地民间传统艺术。因民间传统剪纸艺术所处地域的独特陛,本校学生缺乏对传统剪纸艺术知识的了解。但本学段的学生乐于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可运用民间剪纸艺术操作性强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于民间剪纸传统艺术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剪纸技法创作剪纸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的基本特点,学习剪纸艺术的常见的造型装饰手法,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的能力。

难点:剪纸纹样的连接性与完整性。教学准备

教师: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搜集剪纸艺术的相关图片资料,播放课件的多媒体设备,剪纸常用工具,如剪刀、彩色纸和笔,以及展示学生作品用的展示板。

学生:课前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剪纸用的剪刀、彩色纸、笔等基本工具。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导人新课

小学中段学生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教师抓住学生此时的年龄特点,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本课教学情境中。教师在出示一间新房的图片过程中,及时提出问题。

问题1:过春节搬新家,新家空荡荡,如何让新家更加喜庆,更有浓郁的过年氛围呢?

问题2:墙上该怎么办?窗户上该贴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兴趣被激发,积极出谋划策后,教师进一步完善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真能干,帮老师想到了用剪纸装饰,让房间瞬间变得喜庆、热闹起来了,看来剪纸艺术真是魅力无穷呀!

二、图片初赏 揭示课题

美术是造型艺术,它诉诸人的视觉。所以,教师选择一些有趣的、有视觉冲击力的剪纸作品,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欣赏多张剪纸艺术图片的环节,也是信息输入的最好时机。此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欣赏和观察剪纸形式的多样性,会让欣赏环节更加有意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剪纸艺术的价值与魅力。图片配以文字叙述(剪纸,又叫做窗花。剪纸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认识,并顺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同走人第13课《剪剪乐》,共同学习剪纸艺术,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

三、层层探究创作作品

教师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剪纸艺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想让小学生很好地掌握符合他们本身年龄特点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来对剪纸作品类型进行整合和归纳,使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剪出有趣的剪纸作品,以教材中的“剪纸女孩”为例,教师运用层层递进、层层探究、由易到难、抽丝剥茧、多种探究方式并存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探究、去掌握剪纸艺术。首先,初步探究如何剪出女孩的外形轮廓(对折);接着,探究女孩身上的纹样特点(锯齿纹、柳叶纹);然后,进一步自主探究如何剪出女孩的外形、剪出身上的花纹?并请一位学生尝试操作(折、剪、画),而学生在尝试操作环节遇到难点,也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会在教师引导和同学互助的环节中迎刃而解;最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多种剪纸纹样,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运用多种纹样(锯齿纹、月牙纹、鱼鳞纹、漩涡纹、云纹)来进行剪纸创作。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了课改的重点,因此,教师一改以往讲授者的角色,以引领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快乐、轻松、有效地掌握剪纸艺术的构图方法、造型特点、纹样种类等内容,然后继续欣赏一组不对称剪纸作品,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为他们创作出有趣的、独特的剪纸作品做好充分的铺垫。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观赏者,还是指导者、点拨者……

四、展示交流感悟提高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孩子们百花齐放,教师不仅要创设情境,给学生搭建展示作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思想的机会,还应积极指导学生如何欣赏作品、如何评价作品、如何表达观点等,进一步正确引导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展示自我,互相学习,交流观点,感悟艺术,提高能力。而学生在表达对剪纸作品的评价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学生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教师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学生有精彩表现之处时,教师应给予由衷的赞美和肯定。

五、作品欣赏拓展升华

对于小学生来讲,复杂的民间传统剪纸图案较难理解,民间传统艺术的宏观意义难以领会。所以,设计欣赏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剪纸艺术作品的延伸环节,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剪纸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了民间剪纸艺术。最后,教师以小结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瞧,你们创作出了这么多精美的图案,真令人佩服!今天,同学们欣赏了部分中国民间剪纸作品,感受了剪纸的无穷魅力,也了解了剪纸的基本知识。老师相信,今后同学们不仅能够剪出有个性的作品,更能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并大胆地去创作美,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

教育的延伸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提示学生踏着轻盈的步伐,带走桌上的物品,恢复教室的整洁,争做讲文明的学生。

教学方案三

执教:郭璐

海口市海燕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工具、方法以及常用剪纸符号。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掌握剪纸中对称式的剪法,学会用对称式剪法制作剪纸花边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热爱民间艺术;感受到民间剪纸艺术家技艺的精湛,激发学习剪纸的兴趣;在制作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农村学校,一直以来都没有开设校本课程,生源以农村家庭的子女为主,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美术学习不太关注,学生只在课堂上才能接触到剪纸艺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在正确引导他们使用剪刀之后,选择使用探索发现、研究讨论、尝试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采用对称式剪法制作剪纸花边作品。

难点:对称式剪纸花边的折纸方法;保持剪纸花边作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教学准备

教师:教师制作的课件、多媒体播放设备、剪刀、彩色纸、胶水、作品展示架、教师剪纸范作等。

学生: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彩色纸、固体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导人课题

本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知之甚少,因此在上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了剪纸的相关知识:剪纸的用途、剪纸工具以及制作步骤、剪纸符号、对称法以及均衡法。

欣赏我国民间传统剪纸作品,教师提问:你们见过这些作品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的民间艺术家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同题材、花纹甚至造型的剪纸作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世界,感受它的多姿多彩!(揭示课题)

二、发现奥秘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个学生坚信自己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的“学点”。笔者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观察研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课件,简单介绍均衡式和对称式剪纸方法,出示剪纸花边作品,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属于哪种剪纸方法?请你们仔细观察,这漂亮的花边是怎样剪出来的?有什么特点?看看谁最先发现这其中的奥秘?由此引出“连续对折”的知识点。

教师补充:连续对折是沿一条线多次对折,剪后获得多个相互连接的形象,适用于家具、建筑和服饰等的边缘装饰。

三、大胆尝试实践创作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由于我校三年级的学生对剪刀的使用还不是很熟练,因此,在制作前,教师会讲解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只有正确使用剪刀才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剪出纸边整齐、连续的作品。之后,再让学生先尝试制作剪纸花边:一名学生失败;第二名学生在师生共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虽然不完美但较之前的作品已有很大进步;当第三名学生吸取失败经验并加以改进之后,作品已经可以基本保证连续性与完整性了。同时注意,当这三名学生在讲台上制作时,其余同学也被要求在座位上对照着进行尝试制作。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同步学习,不至于造成作业时出现有学生完全不懂的情况。

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后,教师示范剪植物、人物、动物等形象,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立体形象进行简化、符号化的剪纸技艺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教师选择采用两次作业进行制作:第一次作业,只需要剪好外轮廓即可;第二次作业,为了进一步丰富作品内容,课件展示简单的剪纸符号(纹样)并示范制作带有花纹的作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创作出更多不同造型的花边图案。

四、展示作品提升技艺

学生剪好的作品可以贴在相应的纸板上,贴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构图和审美的一种考验。纸板造型有:衣服、建筑、包包等,通过剪纸花边与造型纸板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新的作品,更加彰显个性与创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评价对于一节课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学生互评和师评,更设立了“最佳创意”“最佳设计师”“最美建筑”等奖项鼓励学生。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汲取他人精华摈弃自己的不足,教师的评价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信。

五、课后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荣耀,并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与所获得的表扬,更多是在课后。有了连续剪纸知识与制作经验,可以尝试其他的对称式剪法。鼓励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把作品拍成照片带到学校,供大家欣赏、学习,还可以成为下一节剪纸课的“小老师”。

教学方案四

执教:王慧荣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热爱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的热情。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动手能力。 难点:掌握保持剪纸图形连接性和完整性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剪纸成品、常规美术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动漫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激励,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剪纸形象的卡通片,来营造学习的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卡通形象与平时卡通片中的不同,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剪纸造型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剪剪乐》。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剪纸的快乐世界吧!

(课件出示课题)

二、介绍历史探究方法

用一组剪纸图片概述剪纸的发展过程,指出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造型特点。但是,总体来说,剪纸的制作方式主要为对称剪和不对称剪这两类。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后面的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来完成对剪纸的初步了解。

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本课以折剪为主要偏重点,为此,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方法”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为学生准备的多种折法的折剪成品(图案相同),请学生尝试着把手中的成品还原成折叠状态,从而去自主发现相同图案的不同折法,呈现出来的剪纸成品是不一样的。再进一步地探究发现剪纸的基本步骤:折—一画—剪。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探究可以让学生之间广泛交流,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个人思想得到尊重。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剪纸图形中的连接性和完整性”,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展开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整理小组观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主动引导并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点。

具体程序如下:

1.课件展示折剪失败和成功的对比图片资料,提出讨论的问题:图片中的剪纸折法和花纹都一样,可为什么一个是完整的,而另一个却是分开的?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如果要把它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在制作时的哪一步我们得格外留心?

2.让学生思考:如果由你来剪,你还会加入哪些形状来丰富这个剪纸图形呢?

3.学生组内讨论。

4.讨论结束后,组内派代表介绍讨论成果,要求自信大方,语言准确,声音洪亮。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点评与引导。

四、创作体验拓展提高

当学生了解了制作方法后,需要教师趁热打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进一步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创作体验的同时,课件播放儿童歌曲,为他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打开思路,大胆创造,尽情体验剪纸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五、展示交流课堂延伸

折纸教案第9篇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开启学生“数学的眼睛”,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是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发现步入数学殿堂大门的十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下面举几个例子,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数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常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更别提运用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案例1:无理数的概念教学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

实验要求:

1.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2.利用计算器探求 的小数部分。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估计 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点出概念“无理数”。

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通过动手操作,班级交流,全班一致认为最容易、最美观的拼图是:

因为已经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但接下去的“用计算器探求 的小数部分”就有点困难了。教师提示:(1)输入大于1小于2的数,平方的结果比2大了,怎样调整?结果比2小呢?(2)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3)大家有没有发现1.4142…出现循环,那你认为在省略号的背后, 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1.4142…是一个无限的小数。

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往往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理解更深刻。

案例2:浙江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51页“探究活动”:

1.一张纸的厚度为0.09 mm,那么你的身高是纸的厚度的多少倍?

2.将这张纸安图2-14的方法(图略)连续对折6次,这时它的厚度是多少?

3.假设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那么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可以超过你的身高?先猜一猜,然后计算出实际答案。你的猜想符合实际问题吗?

实验准备:全班每四人一组,每人准备一张A4型号白纸。

实验要求:让学生将手中的纸安要求对折,并记录每一次对折后纸张的层数,计算出它的高度,寻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并解决上述问题。

实验结果:问题1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解决问题2时,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份表格:

对折次数1 2 3 4 5 6 7 … n

纸张层数2 2×2 2×2×2 24 25 26 27 … 2n

学生动手操作,找到规律,很快就解决了问题3。

三、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和好奇心。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 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顺着老师讲课的思维想问题,思维中的“偏差”越来越少,思维的亮点也越来越少。而实验教学恰恰是提供学生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有时实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在上一案例教学时,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纸这么小,要折到人这么高,该怎么折?”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响应了这一疑问,也有学生说拿很大的纸就能折很多层。学生忽视了题中的“假设”,一个虚拟的问题变成了棘手的课堂突发事件。怎么办?

我马上让学生再用练习本的纸做折纸实验:四人分别用(1)练习本大小的纸(2)练习本一半大小的纸(3)练习本四分之一大小的纸(4)两张练习本大小的纸重叠(看作练习本大小两倍的纸已经对折了一次)的纸对折,看各自最多能对折多少次?

实验结果显示:按题中的方法对折,不论纸张大小,第6次对折都能完成,小的纸张第7次对折就比较勉强,第八次对折就难以完成了;大的纸可对折7次,第八次就难以完成,超过8次是不可能的。

教师趁机提问: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多少?而宽度又是原来的多少?

学生再次实验后得出: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128倍,而宽度则是原来的 ,这样就接近了可以对折的极限。

课堂实验后,我又布置了课外实验:找你认为很薄的纸和很大的纸,再做对折实验,探究纸张对折的极限。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