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自考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2:32

金融自考论文

金融自考论文第1篇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学习年限为三年;经济学院、财经研究所、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学习年限为四年。

三、招生专业见专业目录。

四、招生名额

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20名左右(含硕博连读生50人左右)。录取时将视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招生总数及各专业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

五、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同等学力者;

同等学力者须符合获得学士学位后满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修读过硕士生的主要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同等学力考生须于2013年10月31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附上相关材料的证明。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获通过者,考试成绩无效。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报名手续。

六、报名手续

1.报考流程: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上支付报考费)下载并递交报考登记

5

表查询报名成功与否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初试资格审查(仅针对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复试、递交相关材料。

2.网上报名: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的考生请于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sufe.edu.cn/)在线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递交报考材料:

报考者应于2014年1月15日前将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特快专递、挂号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上支付未成功的考生将报考费(250元)通过邮局汇款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否则按放弃报名处理。

4.资格审查:来我校参加复试的考生请携带①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②准考证、③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原件;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于复试前来我校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请查看网站通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

七、考试与评价

1.初试:初试科目为外语、两门业务课。初试科目均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每门满分为100分,总分共300分。初试将于2014年3月中下旬进行,地点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安排,具体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2.复试:由招生院(系、所)自行组织,包含学术水平考查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学术水平考查以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同等学力报考者在复试过程中需加试: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及两门硕士学位专业课(笔试),其中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统考经济数学(运筹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结论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考生应于复试前提交以下材料:

(1)两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的推荐书(由推荐人密封并签名);

(2)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3)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部)证明;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含正反面);

6

(5)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7)其他获奖证明或报考学院要求提交的材料。

以上材料请自备底稿,恕不退还。

4.体检

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考生应在初试结束后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自行体检,体检报告于复试阶段提交。

八、录取

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复试合格考生,综合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拟录取名单。

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还将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九、学费和奖助学金

按照教育部规定,自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我校将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政策,制定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奖助学金资助办法,并及时公布。研究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院(系、所)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评选,通过申请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

十、有关招生培养改革的说明

1.2014年我校继续实行按专业或按门类(经济学院部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学习一定期限或经综合考试进入论文阶段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或导师。

2.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探索和构建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体制与机制,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为核心,不断选拔和培养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创新人才,我校在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和会计学院招生培养上采取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经济学院、会计学院2014年继续试点“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详见《经济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和《会计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

3.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的02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和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的02 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依托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金融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借助实验室丰富的数据库、分析与仿真工具等支撑环境,依托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应用研究项目,培养金融、信息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具体事项请查询《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简章》。

4.商学院借鉴国外商学院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培养模式,自2014年起招收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层次进行现代高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

7

体事项请查询《商学院2014年招收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简章》。

5.学院采取的其他招生培养改革措施内容如下:

(1)经济学院

①各专业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其中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四专业按“经济学”门类招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通过综合考试的基础上,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指导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

②指导教师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其中2名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③ 博士生自二年级开始,须参加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午间seminar,并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

④博士学位科研标准注重科研成果质量,鼓励博士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具体考核标准见经济学院相关规定;

⑤培养过程中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资格考试。如未能按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具体见学院相关规定。

(2)金融学院

①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排名、择优录取;

②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博士生的教学计划中包含多门由海外特聘教授主讲的课程和学院组织的博士论坛;

③博士生由导师小组共同指导,导师小组至少包括三人,其中第一导师由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担任,其他成员可包括正、副教授及海外特聘教授;

④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金融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⑤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3)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①自2010年起,博士生培养实行四年学制,加强了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②对博士生培养实行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度。每位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一般由2-3人构成,其中一位为该生导师,其他成员为本院专职或兼职博士生导师(含具有海外高校终身教职的特聘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本院教师。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度将大大增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力量;

③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了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8

④对博士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给予科研奖励。具体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4)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①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博士初试报名,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复试和录取,报名阶段报考专业仅供参考;

②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实行统一培养,招生阶段不确定导师,入学一年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

③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十一、其他

1.2014年我校将继续按照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有关规定招收2名该计划博士研究生。

金融自考论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金融自考论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金融人才;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8)02-0168-03

Abstra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appliedfinancialtalentsandtheimportanceofInternationalFinanceonappliedfinancialtalentstraining,thestudytakesRongzhiCollege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asanexample,analyzestheteachingproblems.Teachingcontentislackoftheoreticalandapplied;singleteachingmethodcan'tinspirestudents'thinking;teachingeffectassessmentisdifficulttoreflectappliedtalentstrainingtarget.Italsoproposestoimprovetheteachingmodeintermsofinstructionaldesign,practicalteachingandteacher'sownquality,soastopromotethegoalofcultivatingappliedfinancialtalents.

Keywords:appliedfinancialtalents,InternationalFinance,teaching,reform

一、《国际金融学》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点

戴小平(2009)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应具备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熟悉金融法规和金融政策,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和金融市场状况,熟悉金融机构运行规则以及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并且理解其运作原理等七个方面的特质。李佳颐(2013)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大多供职于经营服务部门,他们遵循“服务创造价值”理念,金融智慧形态注重知行合一,具备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二次创新能力,同时还拥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应用能力和市场适应性。可见,应用型金融人才的供职情况使得无论是对其专业知识还是对自身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另外,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相对也比较高。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首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专业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广。其次是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强,同时应用分析能力要强,尤其是营销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强。最后也是必须要具备的是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要好。

(二)《国际金融学》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银行、证券和期货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先行课程。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和汇率、汇率制度和内外经济的政策调节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几个部分。从课程模块来看,无论是从事初级的柜员还是证券销售,都要具备对汇率知识、外汇兑换、国际金融形势了解和把握的能力;而且从事分析师或规划师,更需要具备了解国际金融动态、分析国际金融事件、管理国际金融风险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因此,《国际金融学》课程模块中的汇率解读、外汇交易、政策搭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都有极强的应用性,对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非常重要。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既欠缺理论性也少有应用性

一方面,《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晦涩难懂,知识点覆盖面较广,需要对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比较好的掌握。这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好先行课程,也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有较深的造诣。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国际金融经典案例很多,同时国际金融时事更新较快,需要教师对国际金融形势有比较深的了解,还需要教师能结合理论知识并应用分析国际金融案例。因此,《国际金融学》的教与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但实际上无论是学生的素质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偏向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忽略理论基础,国际金融案例也只是一笔带过,很难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如果不能很好的将课程内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并用来解释国际金融现象,教和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会比较薄弱。

(二)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及理解应用能力

《国际金融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的理解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比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汇率的计算、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解析等,都要学生首先理解原理然后进行应用分析,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专注力并能主动思考。目前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很难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原理理解不了;其次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容易导致讲授内容以及讲授过程过于枯燥乏味难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畏难的情况下丧失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最后,学生本身的自学能力不足且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得课外的学习既没有主动性也没有效率,学生一般没有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而一周才上一次课,不预习也不复习不仅使学习知识点没有连贯性,还可能导致每次都重头再来。因此,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都是零碎的认知,无法融会贯通,不仅难以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更加无法系统的掌握本门课程,对课程体系没有什么概念,到最后可能学生只知道学了这样一门课程,对于学了些什么、如何学以致用基本不清楚,能记住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知识点有些印象就算是不错的了。

(三)教学效果考核难以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考核应该是多方位的体现学生的成长,既能体现学生从基础知识记忆到案例分析以及金融时事的解释能力也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主要采用70%考试成绩加30%的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易导致学生大多通过考前划重点、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对考试争取及格,对知识点只是机械的记忆,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解和应用,难以促使学生真正的获得知识。同时也无法科学的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包括学生课堂内的表现和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比如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课堂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教师教学方面主要以教学评价的方式体现教学效果,更多的使教师完全适应学生的口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而很少同时兼顾课程教学目的和学生要求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为后者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较高。

三、《国际金融学》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要让《国际金融学》教学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使用应用型金融人才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并提升综合素质,最终为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打好基础。

(一)通过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教學设计包括从教材选用、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习题集和案例集的编写更新等一系列课堂内外教学的准备和过程及其效果检验。

1.教材应选用最新及应用型教材

教材应该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材,当然,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给学生一个思路和蓝本,还需要辅助教材和辅助资料来进行参考。最好是可以由课程组编写一本教材以适应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2.教学大纲的编写和修订要注重应用性

一方面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设置时应强调汇率解读、外汇交易、风险管理、危机解读等应用性知识的教和学,在相应的章节加上案例分析课、小组讨论课以及专题延伸等课时;另一方面修订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比如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比50%,但必须明确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比如将课堂提问、课内讨论、小组发表、课后作业甚至课程论文等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范畴,再赋予相应的权重,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的衡量学生在整门课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能力,以体现其理解应用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3.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在PPT的制作和设计当中,首先要考虑PPT的页面设计,字体的选择、重点内容的突出、版面的设计包括动画和艺术字等;其次应更多插入图片以及适宜的短视频,一方面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能吸引和集中学生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生动。

4.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堂课除了讲授以外,尽可能的多采用课堂提问导入教学、课堂讨论加深理解、反转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由于一般采用合班授课方式,人数比较多,课堂把控相对比较复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中尤其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的分组等各方面的问题。比如课堂提问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便引入正题,因此提问要清晰易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反转教学可以是一些非重点难点的知识点,但又要求掌握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可以采用反转教学,给学生机会自主学习并以其所理解的方式分享给大家,教师只需适时的补充和纠正即可,这样往往在学生接受知识上会有更好的效果。案例讨论一般需要提前计划和布置,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对人民币国际化、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某一个主题或者案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之后转化为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既能帮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国际金融时事,又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当中去,是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能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勇气、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5.编写习题集和案例集

编写习题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配套资料,帮助理解重难点知识点,但仍应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能力为主,所以题型应多有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而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之类的主观题;案例集应以经典案例和国际金融时事为主,并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内容,不仅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应用的素材,以促进更好的教与学。

(二)通过实践教学辅助教学

将外汇交易、风险管理以及国际金融时事案例分析等以外汇软件操作、专家讲座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开设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国际金融实践操作能力,既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更重要的使学生会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外汇软件分析和判断外汇走势并能模拟交易。同时通过讲座和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资料查找、案例分析、报告攥写以及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任课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多参加培训进行学习交流,参加名师讲座,多学习国际金融前沿,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及国际金融相关主题的科研项目,参与外汇实践交易等。最终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水平,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共同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小平.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质与培养模式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3). 

[2]李佳颐.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0). 

[3]吴燕.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在线,2016(4). 

金融自考论文第4篇

关键词:战略规划 教材建设 多元化考核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业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金融学是从应用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在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直到20世纪50年代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同时金融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了金融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比如,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金融学本身的微观化研究方向对金融学的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也对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现行的金融学教学进行评价,对未来的金融学教学进行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要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这要求金融学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既要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和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仅要掌握金融学的知识,还要熟悉与金融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等。

金融学教学的改革需要以金融业和金融学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既要注重课程设计、教材建设等,也要注重实验室、多媒体等硬件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金融学教学的长远发展。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首先要注重层次性。在现代经济中,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性,不仅对高端人才有需求,而且在低中人才市场中也存在大量需求。这是与我们金融发展阶段相适应。所以,在金融教学战略规划中,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特学培养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培养计划,高校根据自身的实力的升降制定培养目标。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金融学教学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一)增加金融学微观方面的内容

在金融学教学中,注重对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在微观金融学方面比较不受重视。这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金融运行的绩效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政策等宏观因素,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倾向于宏观理论方面忽视对微观层面的教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微观层面的金融学理论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把金融学的微观内容加入到教学之中。在金融学课程设计时,加大微观理论的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的相结合,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宏观理论的地位。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强调课程内容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合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更需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经济发展中真正培养出人才。所以金融学课程设计要增加国际金融学的内容,比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包括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此外,在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方面,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扩大金融学教学的国际视野。

(三)实现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这就需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数理知识,否则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除与数学关系较为紧密外,金融业务的信息化也是金融发展的趋势,这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因此,课程设计时就要注意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金融理论的转化成为市场所需的技术,促进金融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

教学现代化,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手段。在金融教学中要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脱离原始的“黑板粉笔”教学,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掘金融学教学的潜力。比如,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及相关的软件配套设施,比如银行软件、证券软件等进行实践教学。金融实验室可以真实地模拟现实市场环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股票、期货交易环境。金融实验室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式操作逐步熟悉现实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在现代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金融教学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多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金融学微观理论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开展合作等实现。也可以开展金融模拟投资竞赛和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组织专家讲座、创办自己的金融学术报刊。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现行的金融学教材偏重与理论,对实践的部分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在教材建设中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在教材建设上要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将其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去。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材建设应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相结合

教材建设要与师资建设同步,这样才能保证教材建设能够确实起到作用,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师资力量建设中,要对教师进行评估,尤其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给予全面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对方案来提高教师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针对教材就教师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对教师进行培训、业务交流等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能够与教材同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学校的规划,也要根据教材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发展。

此外,教师队伍建设紧跟时展,金融学理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快,要求教师具备较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合理的理论结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培养上,要切实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参与课题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科学的考核奖惩办法优化教师队伍。对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要从制度上安排,促进他们自身的提高,学校也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他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教材建设需与提升网络教学环境相适应

教材建设立体化才能有助于提高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所谓教材立体化就是在一整套教材建设中,包括核心教材、课程说明、课程大纲、学习指导、学习要点、重要概念、问题解答、活动建议、教学案例、教学图片、实验实训指导、在线课堂、复习题库、课程试卷、政策法规、参考文献、专业期刊、相关网站等在内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课程立体化教材。通过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先进条件。

(三)教材要注重实践内容与实践课的一致性

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需要他们能够对金融市场做出敏锐判断,对市场业务能够熟练操作。所以在金融学教材的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实践内容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手段,是纯粹的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材实践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与纯粹的实践课的衔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同时,在教材实践课的设计上要教材结构“模块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使用时可以将银行、证券、理财等内容进行模块式的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模块,便于选择性组织教与学,使教材更加实用、适用,职业特点更加突出。

此外,在金融学考核方式方面要多元化,根据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改变过去以笔试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可以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对实践环节,比如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之类,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写作、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四、结束语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以教材建设为核心,通过师资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来整体提高金融学的教学水平,应对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金融学教材建设浅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

[2]张静琦,孔曙东.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

[3]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N].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

[4]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5]“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大学教学,2005

[6]李琼.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7]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2

[8]杨淑娟,刘明显.高校金融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11

金融自考论文第5篇

一、金融学专业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分层次建设精品课程

根据现有的课程情况,学院对现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类,分别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目标。对于基础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课程,分别确定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上述课程将在国家和湖北省进行精品课程评选时予以推荐;其他课程根据重要性程度及教研人员队伍实力,分别确定为校级和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对象,从而形成了部级、省级和校、院4级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体系。

2.整合课程教研力量,建立课程组制度,实行课程教改攻关

确定了精品建设目标之后,为了集中教研力量搞好课程建设,学院整合了学院师资,为每一门课程建立课程组。课程组由在该课程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加,课程组组长一般由在该课程教学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师担任。课程组的任务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教学和研究成果的交流、进行课程考核的集体命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行课程组之后,一方面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结合起来,通常,课程组组长就是该课程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而课程组的成员,都以成为该课程领域的专家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各课程组成员的教改研究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们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研究中来。在本项目实施以来,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专任教师已完成校级、院级教改课题研究26项,其中8项获得湖北省教改项目立项,98%的教师都参与了教改课题的研究。

3.加大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课程建设的条件

为了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院改变了过去仅对金融学术研究课题投入资金的做法,对课程建设也给予了充分的资金支持。学院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教改课题研究、教学资料购买、教学手段的改善、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材的编写等,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学院给各课程组投入的资金数量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基本满足了课程建设的资金需要,保证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4.建立课程考核制度,严格课程质量考核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制定了一整套课程考核体系,从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生反馈、同行评价、教改研究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课程质量。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课程组和教师的利益挂钩,增强教师重视教学工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主动性。

二、金融学专业省级精品课程《货币金融学》建设的实例分析

《货币金融学》课程2005年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该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代表了该专业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最基本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这里以该课程建设为实例展开分析。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金融基本范畴、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宏观均衡与货币政策、金融与发展、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活动与协调五大方面,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和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与经济发展、国际交往中的货币、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收支与经济均衡等,信息量大、兼容性强、涉及面宽。课程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指导,系统阐述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国际主流货币金融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实务运作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交融历史与现实,概括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货币金融学》课程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大致分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三类,按各类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

理论性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包括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这部分是本课程教学最主要和重要的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任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占总课时的60%以上;课堂讲授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土牢固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思维方法和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奠定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

教学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将实现“理论功底扎实、人格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应用性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分析,金融工具价格、收益的计量,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派生存款、汇率变动等的测算,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等。教学组织方式采用教师课堂指导与学生课堂或课下完成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对应用性内容作简要指引,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包括课后书面完成的专题分析,课堂完成的计量和测算题目,以及小组协作完成的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实践性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模拟运作、金融工具虚拟交易、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实验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为主。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3.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货币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立足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金融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实地参观访问学习、网络虚拟空间浏览、专题调研、论文写作等形式,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货币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许多学生(包括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因此对金融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有关金融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获得良好的成绩;一些学生的论文还被报刊选用,公开发表,例如近3年金融学院的本科生在有关刊物上公开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获得全国、湖北省、学校优秀社会实践奖多项。从历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应用型人才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代名词,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4.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面对面进行知识、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课堂讲授还可以保证信息的充分传递,突破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使教学内容充分吸纳国内外金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金融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货币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的教案、课件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更新及时,即使一学年讲授两次,教案和课件也进行更新和充实。

课外指导。课外学习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扩充学习广度的有效方式。《货币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例如任课教师提出问题,提示思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参考书目,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等。课外指导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的要求,活跃了学习气氛,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展了学生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的视野。

启发引导。《货币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启发引导教学方法。例如进行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政策实践分析等等,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先行讨论分析,之后由教师总结。再例如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学术研究活动,撰写学术论文,部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撰写的专题研究性论文还在相关刊物上公开发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学生为主。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自学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讲课课件,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模拟实践。借助金融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模拟股票市场交易、网上银行业务、电子货币支付结算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股票期货交易所、国际大银行等网站,了解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多元考核。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标尺。

《货币金融学》课程采用统一的“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60%。平时考核包括学风学术、完成作业、讨论发言和测验测试四方面。

5.教学手段

投影设备。《货币金融学》课程授课全部实现了多媒体化,各任课教师依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课时数等制作了多样化的教学课件。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反映的信息量大,借助投影仪可以增加授课内容的容量。实践证明,该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效率高、效果好。

音像设备。《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通过音像播放设备展示出来效果更好。比如,世界主要货币介绍,中央银行最新政策动态,相关新闻评论,金融事件的声像材料等。

金融自考论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契约;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28-0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践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金融行业的突破性发展必将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就需要金融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实践性和创新性,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型人才支持。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为基础,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的横向拓展,重新审视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点和思路。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金融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教育界和理论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总结起来,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追求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对未知领域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求变;其二,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创新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在国家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实现跨越性增长的强劲动力,是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总理的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再次突显了科技和人才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全球经济竞争趋势也从客观上要求金融专业教育能够为社会供给创新型人才。此外,金融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微观化和边缘化的倾向,金融理论的研究建立了以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为核心的新框架,呈现出鲜明的微观化和边缘化特征,其研究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专业的学习者不仅要建立经济理论基础,更要掌握工程化、实证化的研究方法(如金融工程、金融数学、计算机建模等),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融为一体。同时,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对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工具演变推动实现了金融发展过程中一轮接一轮的高潮,由金融创新工具所带来的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创新型金融人才开发设计了新的金融工具,也必须直面金融工具过度衍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以新的创新解决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问题。

二、心理契约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的内在关联

(一)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

心理契约最初被定义为“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管理者之间及其他成员之间的非成文的相互期望[1] (E.H.Schein,1965,1978)”,代表着一种非正式的、但却真实存在的隐性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是组织与成员事先达成的默契,不需要通过正式合同明确下来,如长期晋升的期望、职业培训的机会等。心理契约对组织和成员间的默契关系、工作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影响重大,稳定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助于成员对组织的忠诚、积极和认同,反之,违背心理契约则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心理契约理论一直以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用来研究各种组织中雇佣双方之间微妙的关系和互动状态,以期提升稳固心理契约带来的员工贡献度、减弱违背心理契约造成的消极影响。

基于主体界定上的差异,心理契约理论研究主要有“古典学派”和“卢梭学派”的两大阵营。前者认为心理契约具有双重主体,包含了相关组织与成员之间的相互期待;后者则认为组织在契约关系中只是环境的创造者,并不能作为心理契约关系的一个主体,将心理契约界定为“个体关于在他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互惠交换时建立在双方明示或暗示的承诺基础上的主观信念”,[2]只具有单一主体。进一步地,两种观点给出了对成员与组织之间契约变化的不同看法。尽管心理契约究竟是具有双重主体还是单一主体,至今还没有形成定论,但从本质上看,两种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矛盾,在解决具体的组织管理问题时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二)心理契约理论应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和研究,一直以具有雇佣关系的组织为主,但其应用却可以拓展至其他很多领域。在高等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确立了教育关系后,普遍存在着互相承诺、互相期望的隐性关系,这种关系虽未被明确列示出来,但已经成为双方默认的一种心理契约。受教育者期望高校能够为其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从业人才等;教育者则期望学生能够专心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实践、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从而达成作为教育者的职业成就和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契约双方都会在相应期间内对对方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主观的认知评价,如果这些心理契约的内容得以实现,双方都会积极调整自我行为,向正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感知到对方违背了心理契约,主体将产生愤怒和失望的情绪体验,造成消极影响。总之,高等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及其变化对契约双方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心理契约理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施展空间。

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金融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对专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价标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和就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心理契约在构成上发生了变化,其相互责任和相互期望出现了新的内容。传统的金融学教育体系中,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特点个性,知识体系的优化进程缓慢,在人才评价标准上有明显缺陷,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金融专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将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感知到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学习热情受到打击;另一方面,由于没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师也会对心理契约的另一方——学生产生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从而降低教学积极性。传统金融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契约双方的态度和行为,导致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影响的过程,双方的心理契约关系不是单方面、完全主观化、个体化的关系,而是师生间通过各种方式相互感知和交流各自的期望、并就各自相互认同的部分期望形成的隐性契约关系。实证研究支持的观点也表明,双向视角能更确切地考察心理契约中双方的相互责任及其履约情况。[3]在这样的逻辑起点上,有必要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心理契约的两个主体,观察其契约内容的变化,从而提出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三、心理契约视角下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

(一)真正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理念严重制约了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金融是在文、理、工的交叉点上融合多门类学科所形成的边缘化、多元化学科,其课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以社会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以自然科学为工具,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接受方,单纯以教会学生为目的,仅仅关注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采取简单灌输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传递。这样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隐性心理期望,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相关理论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目的,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专业教师在创新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改进的积极性。尽管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达成共识,但真正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的进程还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密切关注金融专业领域动向,从而了解专业现状、洞悉发展方向和未来需求;同时,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成人与成才并重,既强调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确立,又致力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具体需求,更为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其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向其特色优势方向的发展。

(二)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型知识体系

为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创新型知识体系。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以培养广泛文化意识为目标的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模式。当前金融行业国际化、数量化和信息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金融业务也日趋复杂,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金融理论,熟悉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还要具备法律规则、营销手段、电子信息、计算机操作以及外语等相关知识。由此,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做到将金融专业教育与法律、数学、管理、计算机、外语等诸多学科相融合,构建创新型的知识体系,以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为基础,以数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心理学等为辅工具,以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实践对象,形成全面系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内容。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是充分具备这样的条件的。同时,从金融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看,为顺应金融行业的微观化、工程化和衍生化趋势,应适当增设如金融工程、投资学、公司理财、衍生金融工具等专业课程。当然,通过短短四年时间解决学生未来择业就业所需的全部知识技能是不现实的,在这样的知识体系下,传授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

(三)采取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偏重于货币金融的宏观视角,大多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将完整的课程内容传达给学生,是典型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金融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之成为一门纸上谈兵的教条学科,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培养出适应专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思考、热烈讨论、纠偏除错,认识了解学科特点,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目前金融专业教育亟需改进的部分看,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教学过程中交流讨论的内容,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也可以适当聘请行业内人士授课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充分了解真实客观的行业现状,也将有益于学生和教师展开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学习。

第二,加强教学中实践操作的内容,抽象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讲授往往难以理解,如果辅以相关的实践操作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具体的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目前已有不少软件公司开发了与金融教学相关联的模拟教学软件,如国泰安公司开发设计的证券投资的模拟实训软件、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的模拟软件等,将真实的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第三,适当增加课堂上实际案例的援引和分析。长期以来,金融领域所发生的大事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变动、大型金融机构的动荡都是金融专业宝贵的教学资源和研究对象。教师在讲授金融理论的同时,应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金融事件,以事件阐释理论,以理论分析事件,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和提高学生对金融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创设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的评价考核,从而渐进式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目前,高等院校对本科生大多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简单地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纪律表现、参与活动等方面情况进行加总,并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上的表现。事实上,创新型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本身就应允许“偏才”、“怪才”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他们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向传统、“权威”和普遍观点挑战,勇于提出并实践自己的新思路和新看法。因此,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积极修正评价考核机制,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

对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修正,应综合考察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和总结性成果,重视期末考试成绩的同时,结合平时的积累和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总结和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有待提高的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并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生,以利于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应综合考察学生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卷面考试、模拟实训、案例讨论、调查报告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客观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肯定的是,创新型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将对师生双方的教与学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修养。

参考文献:

[1] 施 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

[2] Rousseau, D. M.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J].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1989(2):121-139.

[3] 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6):105-109.

金融自考论文第7篇

一、与基础英语教学的关系

基础英语是一门公共课,教学对象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基础英语的教学比较注重语音、单词的讲解,句式和结构的分析,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金融英语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大学生通过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不少词汇,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得以提高,为后续的金融英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融英语课程一般是在金融专业大三时开设,在教学的过程中,听、说、读、写是整合起来完成的。它不是单纯的英语课,而是涉及到经济金融领域的各种理论、各种业务流程和有关术语。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通过用英语讲授金融专业知识,实现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金融英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开拓学生专业视野的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基础英语的学习为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专业英语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两者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二、与金融学科双语教学的关系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金融市场运作规律更加复杂、金融工具形态更加多元、风险形成和传播速度更快,这些都促进了金融知识和金融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学科教学在专业内容上,必须立足教育国际化平台,致力于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随着国内高校国际交流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国外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的平台。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科教学不仅引进了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而且也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用双语进行教学。金融学科的双语教学,涉及到金融学的诸多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相关英文原版教材的讲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的相关英文表达,借助双语工具来强化专业教学的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说的金融学科双语教学,是金融学科若干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总称。相对于这些分工明晰的专业课,金融英语是一门工具课,它显然无法涵盖金融专业的全部,只是有选择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突出基本词汇,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进而为进一步开设金融学科相关双语课程奠定基础,在这方面它体现出了明显的工具性色彩。

由此可见,双语教学是个手段,不能解决工具的全部问题。它仅仅是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手段,不是从全局着眼,谋求一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英语是一门准专业课,介于专业课与“公共课”之间。我们既需要重视其专业内容,更应该重视其工具意义。

三、与金融学科英文原版教材教学的关系

为了同国际金融学科教学更好地接轨,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国外金融发展动态,知己知彼。综观全球,当前金融学科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金融学科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国外金融研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方向;国外金融市场上新的交易工具和交易品种层出不穷;金融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如金融与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融合等。

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很多,而且很多的案例都是基于国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实行“拿来主义”,而忽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要有所取舍,重在学习理论框架,要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引导学生用理论来分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开展金融英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外的英文教材,阅读英文的专业杂志。在了解和应对国外金融发展动态上,既提高了效率,又避免了“失真”。

如果说金融学科英文原版教材教学是演绎西化的原著,那么金融英语就是“荟萃”了。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四、与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关系

金融英语教学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规律,走自己的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金融英语教学与金融英语证书考试两者互有关联。一方面,金融英语教学活动的目标可以不必局限于金融英语证书考试;另一方面,金融英语证书考试是目前惟一的部级行业英语证书考试,其证书可作为在金融涉外业务部门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外语水平证明,因此,对于金融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初级,也称为银行综合类考试,旨在测试并认定应试人员的金融专业英语语言水平与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业务的能力,初级考试中客观题偏多;而中级考试,包括银行业务、经济学、会计和法律等四门,主观题比重大,必须四门全部通过,才能拿到中级证书。不仅所有的教材都用英文编写,而且考试中答题,包括报表的编制等都要求用英文。由此可见,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范围,不仅涉及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金融学科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包括会计、法律和经济学的内容。金融英语的教学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以上相关领域,却主要是围绕金融学科内部的几大主流分支来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金融英语证书考试是执业等级考试;而金融英语的教学是教学活动,两者显然不同。从涉及内容看,金融英语证书考试,宽泛到金融学科的边缘,而金融英语教学内容的触角,虽然可以延伸到金融学科的方方面面,但近似“蜻蜓点水”。

金融自考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货币银行学;特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各经济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教学内容以货币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为主体展开分析。在侧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教育中,如何开展这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

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点

第一,与工科类课程相比,《货币银行学》缺少图文并茂、公式、数字等的特点,如果教师缺乏对经济实例的掌握以及教学方法上不能有所变化,则导致课堂内容空洞无物,让学生倍感枯燥。

第二,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及应用性;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又有极大的变化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随时关注我国金融理论与政策的巨大变革,不断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第三,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是针对本科学生构建的理论框架,而一些高职教材简化甚至略去了理论部分,直接介绍实务,学生因缺乏对理论背景以及特定市场条件的了解与分析,就很难把握复杂的金融问题的实质。其实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货币银行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金融世界的大门。金融世界变幻莫测,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和金融学发展的历史,学生才能获得独立的认知能力,这也就是金融教学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因此,理论教学在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不能因材施教,学生不能适应,使理论教学处在尴尬的地位,更无从谈起提高高职学生经济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探讨

(1)多媒体教学法

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稍差于本科学生,且鉴于目前高职课本的不详尽,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引人媒体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货币的种类时,可以将相关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从古代的各种铸币,到今天的各版人民币和主要的外币,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本课程中还可以引人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来补充和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使学生更快掌握相关知识。如在介绍证券市场时,可以利用证券交易所的网站和证券公司的网站,使学生很快了解到二者的不同及各自的职能。进一步,还可以利用证券公司提供的网上交易平台和模拟交易平台,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证券交易的程序,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2)联系实践法

金融属于宏观范畴,涉及的对象包括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所有社会主体,因此,《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生动的、具体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立足现实,大量开展现实问题分析,对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新范畴、新观点、新方案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动向、趋势及新进展。例如,联系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储备金率下调、利率下调以及美国金融危机问题,分析我国的经济运行态势、货币政策目标取向问题、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效果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等问题,使学生能够感性地、具体地理解金融范畴。

(3)自主学习教学法

要想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养成自己对某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 需要教师要经常布置学生课下搜集与课中知识相关的资料, 关注财经领域、货币金融领域的报纸与新闻, 读必读书目等, 这样学生就可以对金融、证券等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通过自己搜集及查阅资料,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授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这可以通过课堂师生交流及提问的方式进行。

(4)案例教学法

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以及集体协作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成功转换是组织、推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学生变以往的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的态度理解经济管理学中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并用之于实际。同时区别于本科阶段的案例教学,高职教学还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相应地高职教学在案例设计上要具有针对性:高职教学案例设计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与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乐趣和肯定。

三、高职《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方式探讨

到目前为止, 我国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仍然保持中学生式的考核

方式,学生普遍存在“上课记笔记, 考前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的现象, 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对该门课程的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1)复合式, 即平时考评和期末考评相结合。为了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书本的奴隶和记忆的机器, 也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该门课程的考核在期末考评之外, 必须加入平时考评。二者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 平时考评设为 30%, 期末考评设为70%较为合适。

(2)全程型, 即考评贯穿于教学全过

程。为了督促学生保持学习的持续性, 对学生的考评、主要是平时考评必须贯穿于教学始终, 如果仅以一两次平时作业即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 难免存在随机因素, 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不能够给予公正的评价。

(3)多元化, 即考评方式多元化。多元化的内容可以包括: 课后作业( 最好以小论文、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出现) (10%) 、课堂随机小测验(5%) 、课堂参与(5%) 、学习态度(5%) 、出勤(5%) 、期末考试(60%) 等。在期末考试内容构成中, 为了体现层次, 除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客观复述题外, 还要出一些结合中国当前经济、金融领域实践问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的主观分析题。

以上考评方式授课教师应在每学期开课的第一次课中即对学生阐明, 让学生明白这种考评方式的意义, 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授课教师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易纲,海闻.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黄宪,江春,赵何敏,赵征.货币金融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盛昌琴. 对“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郑州:金融在线,2007.

金融自考论文第9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货币银行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9-02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涵盖内容广,信息量大。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前期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连贯,同时没有后期金融类课程巩固货币银行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上较金融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学期内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内容教给非金融专业学生,让他们能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金融现象,熟知社会融资方式是教师在针对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严谨,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应用性不强。

(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外贸行业前能够对一国乃至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机构体系运作方式有一定认识,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需要的融资、投资知识打下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大多在学完货币银行学课程后再无其他金融学专业如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忘记。并且,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流程、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教学内容无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入,宛如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教学内容,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讲课效率。但也出现了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金融学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实务性不足。该课程理论教学占据课程内容95%以上的时间,需要教师将各篇、各章间的逻辑关系讲解清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多,“满堂灌”往往是最省时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习题课的方法进行辅助教W,仅突出了学生的课程主动性,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仍采用“一考定成绩”闭卷考试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三天的复习,就能强制性的记下书上的重要知识点,从而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全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得学生期末考试同时应付几门课程学习,考试的负担较重。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其他金融课程衔接,学生对知识掌握欠牢固,假期过后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忘掉三分之二了。单一的考试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针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调整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较权威有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简明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李健主编的《金融学》教材有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复旦大学胡庆康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此类权威课程多针对具有一定金融学习基础及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现采用的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的由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蒋先玲教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此教材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表述较为浅显易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完整。在此教材基础上,因与宏观经济学重复可对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可作为选讲内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知识点可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能理解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货币政策目标。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仍会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侧重于利率、信用及信用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内容,注重金融原理与实务相结合。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金融时势热点及案例解读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去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使用自编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

统一的教材内容不能适应不同的院校教学层次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使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应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适应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的讲义,再整理成校内自编教材提供使用,自编教材时效性强,针对不同专业可在案例及教学内容编写上进行调整,也可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辅导资料。建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网络资源库。

(二)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及课内实验室

积极与当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行业接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及业内交流的场所。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课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商业银行运行、证券交易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今后就业选择提供行业参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软件购买,通过银行类国际结算软件的使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对贸易结算的认识,利用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应采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金融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应用,比如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的演变、商业信用形式等都可通过多样的实例吸引学生;针对利率理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理论内容,可通过课前知识点拨,课后布置讨论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决如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等问题,有了问题答案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再点评。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应用性教学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收益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规避、货币供给量的计算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布置作业方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金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考试督促课程学习是取得课程学习效果手段之一,为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知识应用能力,对金融时势热点的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可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第一,用平时成绩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观测点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二,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知识进行金融知识或金融时势热点分享。通过此内容调动学生关注金融热点及现象的主动性,并通过向全班同学的陈述分享,交流金融信息,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述能力。此项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期末个人知识展示。要求在学期课程结束后,每一位学生用5分钟PPT陈述自己最熟悉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点,要求嵌入F实金融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引证。通过此项内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四,开卷考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卷考试,主要考查习题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30%。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试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课程的积极性,力图真实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让考试过程成为督促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丽华,谢伟杰.货币银行学“学生参与型”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9-141.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73-75.

[3]李晶.《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21-122+13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