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1:17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1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1企业应科学合理完整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理循环。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2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1人员素质的控制

主要包括对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控制。人是内控制度的主体,首先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所以企业应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招聘不同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每个职员所担任的职务与其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称,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所担任的工作做到最好。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就高层管理者的控制而言,首先是其应德才兼备,并深知明确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是最大限度强调高级管理层的控制责任,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是要设计和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内部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控制检查制度,防止经营者侵犯国家利益、或非法牟取私利。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就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控制而言,首先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的修养,使其做到遵守国家、企业、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其次应建立岗前培训,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再教育,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通,确保会计工作正确规范严谨,并能适应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科学严谨的内控制度才得以有效实施,保证企业的经营有序科学高效,企业才能在日益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2.2组织控制

首先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即经营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要注重把握①在决策层内部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合理的权利分割与牵制。特别应充分发挥董事会必要的集中决策,集体领导,形成即相互支持与协助,又相应提醒与制约的优势,落实监事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②决策过程中应有的科学程序以及决策与管理体系中应有的结构层次。对企业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由于它们涉及的资金或资产数额很大,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影响重大,有时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了防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来把关。其次,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以及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如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担保抵押、财务承诺、关联交易等)的决策一旦作出,其执行过程也必须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相互监督和制约。就会计工作而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应分离、相互制约。实践证明,为了使内部控制行之有效,三项职务必须分离,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相分离。

2.3业务程序及信息质量的控制

企业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科学高效有序的运行,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定内部业务程序。控制的要求是,按组织控制的要求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工,授予各机构及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审批权,强调任何机构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得行使审批权,也不得越权审批,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必须按照会计控制的要求及时、正确、全面的反映和记录,并复核记录内容,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及时完整。会计信息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建立和和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是完善会计制度设计、信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企业必须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及有关法规,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会计科目表,建立严格的原始记录和凭证连续编号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对账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定期的会计分析制度。只有科学的经营运作,高质量的信息反馈,企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及时改进控制,及时提出新的更科学的决策。

2.4资产保护控制

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对不同类型的资产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2.4.1货币资金的控制。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加强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才能确保经营活动合法而有效。货币资金应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建立货币资金预算审核制度,实行钱账分管,相关岗位及相关人员应相互分离和制约,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按照申请、审批、复核、核准支付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的收入应及时上缴财务部门。

2.4.2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控制。首先要加强实物资产的数量控制,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对主要资产企业应通过保险来保护资产的安全。其次要加强实物价值的控制,定期对实物质量、市场价值进行检查,实事求是提取跌价和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投资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并进行风险效益的计算,确保投资的价值。在建造过程中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完工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确保资产完整入账。

2.4.3债权性资产的控制建立应收账款回笼和催收责任制,通过对企业应收账款科目同客户应付账款科目相核对,发现差错及时纠正,对账期超过信用期的应及时反映,列入重点管理,加强催收,防止应收账款失去诉讼时效,对账龄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呆账或坏账及时处理,以免失去受偿机会。定期对债务人资信进行评估,并根据企业特点和情况计提坏账准备金。

2.4.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预算是以数量、金额来体现预算内企业工作方针和经营决策的综合经营计划。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得预算更加切实可行,应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2篇

2006年高级会计师考试已经结束,仍然是开卷考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剧情为背景,通过某财经大学举办的辩论赛,正反两方围绕晋商在加强票号内部管理的经验教训,分别以“晋商文化值得弘扬”和“晋商文化值得反思”为题,提出了正、反方观点。要求考生从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角度,分析、判断并指出晋商在内部控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作为一名考生,当笔者拿到这道题后,尽管对内部控制理论条文很清楚,可却不知如何下手。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之一。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而乔家的许多谋略,如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勤俭吃苦,群体精神,公平竞争,讲究信用和质量等,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不难看出,内部控制是随着管理活动的出现而出现的,并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内部控制概念的出现及其理论的形成源于20世纪以后,其基本理论是由外部审计人员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而提出和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促使内部控制由模糊的思想进入到“内部牵制阶段”,即:劳动分工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内部牵制,组织的发展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找到了基础,管理控制职能的提出则确定了内部控制的重点。

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管理理论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促使管理者开始重视企业中最有活力的影响因素――人。管理理论的发展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管理理论发展到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管理阶段,这一时期,管理理论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与此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进入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控制环境,会计学说和控制程序是内部控制学说的三个要素。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原有的企业组织难以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理论者又提出了从企业管理制度、流程、组织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这时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五项要素构成。将这五个要素贯穿于企业管理中各个方面,不难看出管理因素纳入了内部控制范畴。

控制不仅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也是管理成败的关键。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今,美国科索委员会于2004年9月的研究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指出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区别风险的预警主流,并形成危机处理系统,以应对无处不在的风险。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括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八个要素,致力于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以规避风险,检测漏洞,并制定出处理风险的方案,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中控制职能的深入和发展。

二、晋商管理制度的可取之处

在长期经营管理中,晋商深深认识到:“号事之兴衰,全在人位之高下。”事在人为,得人则兴,失人则衰。晋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手法,具有独特的效用。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其先进的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

(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一个企业能不能用好管好人,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大公无私、严于律己、不断进取的总经理。因为总经理拥有资本经营管理大权,在企业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体制是封建文化传统的延续,具有家长制的特征。从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一点说类似现代企业制度,但比现代企业制度更具有集权性。总经理在企业的地位,决定着企业能否任人唯贤和知人善任,决定着企业职工人格塑造能否坚持始终如一。应该说,晋商在这一点上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形成了经理负责制,他们认为:商号经理聘用,唯才是举。同时,明确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职责权限,注重选用业务强、德才兼备的掌柜。

(二)创建顶身股制度,实施激励机制

人力股制度是晋商企业管理机制中最有特色的、也是最有创造性的,在晋商的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它不仅为财东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也使经营管理人员获得极大的利益。激励经理和伙计的物质利益与商号的发展休戚相关,辛劳所得要到最后分红时才见分晓,这就使企业的员工不再抱按酬付劳、得过且过的苟且心理,“人人都可当东家”的灿烂前景摆在每一位票号人的面前。不难看出,人力股已把票商和票号的命运紧紧栓在了一起。当然,晋商的“人力股”不是每个职工都能得到的待遇。在这方面,晋商有着自己的衡量和考核标准,是由劳动者的品质、能力和绩效来决定的。如:商号新招的员工学徒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合格,才能录用为正式职工。而正式职工一般要经过几年的锻炼,在思想和业务等方面表现良好,德、勤、能、绩表现优秀者才能顶股。可以说晋商所创造的顶身股制度,是一项能极大刺激职工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劳资制度。

(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约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想长治久安,没有规章是不行的。晋商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制定了严密且有些苛刻的号规,为商号或是票号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商号还是票号,都具有连锁的性质,所以对分号和总号之间的关系、业务经营的原则和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都规定得比较详尽,内容也非常细致、严密。如:商号人员设置的原则是“因事设人”绝不“因人设职”,也就说以岗位定人,绝不因人定岗。这一方面能够体现人尽其才,同时也避免人浮于事。这样精干的机构设置,大大提高了商号的办事效率,减少了管理费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为晋商资本的稳定、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职能的关系

内部控制强调的重点是管理的控制职能,但内部控制超越了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内部控制的内容可分为风险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三个层次。其中,风险控制是在设置和实现整个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时必须考虑相应的风险,制定适合企业自己情况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管理控制是为了确保整体目标能够进一步分解和实现而进行的组织和权责分派,其根本目的是使所有组织成员以一种合作的形式执行本职工作,以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作业控制考虑的是作业层次为确保具体的作业和任务得到恰当执行而设置的程序性的控制。内部控制中虽然强调了控制的职能,但是也包含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并把这些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虽然内部控制的范畴超越了管理控制,其本质仍然是一种管理控制活动,其目标的实现不能脱离其他管理职能的配合,而其他管理职能又影响、制约着内部控制的实施,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应与经营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上。因此,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借助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能够为单位管理层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管理层的逾越行为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其实施必定取得成功,所以说内部控制也并不是绝对的保证。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3篇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商业经济和工商管理哪个更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商业经济和工商管理哪个更有用

工商管理和商业经济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所从事的专业不同,工商管理主要是从事工商管理系的,是行政管理方面的;而商业经济主要是从事商业工作的,是企业性质的,专业不同,工作也不同,所以考试的专业科目也不同。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和商业的考试内容及侧重点不同,就业范围也是不同的。

商业经济一般是商会或负责经济促进工作的相关人员报考

商业主要商品流通运行、商品流通组织、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运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市场预测与经营举出、商品流通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字眼规划与控制、商品流通企业渠道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国家商务运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商品流通企业人力自奥运战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商品流通宏观调控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等与商业相关的内容。

工商管理主要考查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上传营销与品牌管理、生产管理与控制、物流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企业投资决策及重组、电子商务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能规范等与工商管理相关的内容。

【2】工商管理和商业经济两个专业有何区别

工商管理研究的是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商业是专门研究商业部门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商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商业主体、客体运行,商业的载体和个体,商业经营类型与交易方式,市场营销,商业经济效益,商业宏观调控与商业企业管理。

【3】工商管理是学什么的

工商管理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经济法、现代公司制概论、经营管理、公司金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工商管理类包括很多专业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策略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

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管理人员设计的,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实施和实现的过程,可见,内部控制就是为实现组织日常业务和管理所服务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理论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和以经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主要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已经成为金融行业中经营范围最广、经营业务最广泛同时规模也最大的金融机构,因此,为了维护商业银行所拥有资产的安全、有效防范各种潜在的风险,将内部控制理论的方法运用到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中已经非常有必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较差

从外部宏观环境上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外在条件不容乐观。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国外的贸易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订单,从而使得我国国内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无力偿还贷款,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的死账和坏账。从内部环境来说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无法创造出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培训过于注重对员工业务能力加强却忽视了诚信、道德观和控制意识的培养,没有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往往难以发挥。

(二)风险管理和控制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上往往做的不够。首先是对风险管理认识上的不足,大多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认为主要的管理措施应该是在风险发生后才采取,认为诸如业务操作人员违法操作时,只要施以严厉的惩罚就能起到警示作用,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关注较少。正是这种风险防范的意识淡薄,最终反而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几率。除了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外,风险事项识别环节的缺失也是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国内的商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往往只注重对风险大小和信用级别的评估,对风险事项的忽略可能导致风险评估手段失效。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商行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的建设上有一定滞后性。相对于内部控制成效的指标,管理人员更关注银行业绩的外在指标,上层对下层业务成绩上的要求致使管理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业务相关的管理工作上,经理们认为相对重要的事情先做,从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然后,评价的方法不足以准确反映内部控制的效果。事先建立的标准无法适应各级管理层的工作,而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特点,前期选取的指标也不完全合适。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容易受决策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评价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工作。

(四)内部控制文化缺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控文化缺失的现象,由于我国银行界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幅度转变,一些传统的保守的意识任然残留在管理层中。很多管理人员注重业绩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对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正是高级管理人员怠于建立内部控制企业文化这层无形的屏障,使得基层操作人员缺少内部控制意识,才导致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发生。当然,有很多商业银行认识到内控文化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维护内控文化的建设,但是依然只是将一些条文照搬照抄,只是制定了几页空洞的条例和几句简单的口号而忽略了内控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运转的基础,对于商业银行所处的外在金融环境,商业银行本身只能去适应而很难去改变,因此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优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应该提高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商业银行内部应该要对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理念的灌输,让其接受内部控制对银行本身的经营是重要的,这样在决策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控制”的作用。其次是对基层员工的内部控制培训,强化操作人员的道德观念、职业操守和法制意识,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时刻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处于“被监管”的状态。最后是要引入具备专业技能的内部控制人才,壮大内部控制部门的实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运转的效率。

(二)加强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商业银行是一个时时刻刻与风险打交道的组织,企业之间存在着信贷风险,银行内部存在着财务风险,可以说风险的管理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最重要的环节。要想有效地进行风险的控制,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具体来说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该部门直接接受董事会的指示,主要负责提供风险评估的报告,例如拓展新业务的风险评估报告、商业银行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内部和外部潜在风险预警报告等等。接着就是要在风险管理工作中提高风险评估的技术,可以借鉴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丰富经验,也可以直接借助诸如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的专业技术力量,还可以引入前沿的风险管理工具。最后是要加强内部监督和评审,强化监事会的权利,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三)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要想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和内部控制有序的进行,必须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要具备全面性,评价工作应该能覆盖所有的业务流程,评价过程也要能渗透到所有的工作环节。评价方法要具备准确性,选择的方法要适合银行具体的业务特点和银行的经营模式,评价指标的选取也要能够准确反映银行内部运转的实际效果。评价结果的反馈要具备及时性,评估工作的进行最好能够稳定高效,这就对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提出了要求。评估过程要具备独立性,相关部门的干预往往容易导致评估结果失准。

(四)培养内部控制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生存和发展的无形推动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的建立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培养。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积极的宣传来逐渐形成一种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管理层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态度来影响员工对待工作的方式和态度,除此之外,公平的人员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文化建设就必须明确企业文化应该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控制”应该体现在每一个职员的工作中,而不应该让内部控制成为少数人的工作,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有自己的内部控制行为规范,在日常的工作细则中培养员工的工作作风。(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明.中国银行监管与国家的理性选择.金融研究[J],2010(2):132-145.

[2]李莉.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环境的对策[J].现代企业,2010(6):51-52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5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集团;工商管理;系统化

一、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创建的背景

1、煤炭企业工商登记的内部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

由于煤炭企业工商登记的内部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各个工作业务环节不完善,存在以下问题,主要是:首先是对工商登记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不能清楚了解工商登记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性质;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集团公司总部各业务部门之间,业务流程不规范,出现许多业务交叉的现象,导致职责不清;三是只注重企业集团内部关于工商管理工作的决策,不注重在此之前研究论证关于工商登记工作方案是否合法和可行;只注重决策后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不注重对合作方的工商登记档案调查;四是重建立,轻管理。在对分公司的建立与审批的问题上企业集团非常重视,但忽视企业集团在字、分公司变更、注销等事项的管理等等。

2、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创建是企业集团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保证煤炭集团公司合法存在并持续经营的资格和对外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是依法办理企业设立、变更、年检等工商登记事项。加强工商管理登记工作、创建系统化模式,是减少企业集团在组建和并购以及资源扩张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的必要条件。

3、工商管理系统化适应煤炭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是提高企业集团管理和控制能力的需要。

工商登记内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对煤炭企业集团及所属子分公司涉及的企业设立登记、注销登记、变更登记、年检、备案等工商管理登记活动进行管制。各种资质证照与工商执照之间是密切联系的,集团企业内部的工商登记管理与投资管理活动、项目管理活动、人员管理活动、机构管理活动、股权管理活动、以及财税管理活动各项管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二、系统化煤炭企业集团工商管理模式创建的内涵及主要做法

系统论要求将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统筹考虑的理论是适应煤炭企业管理和控制要求的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运用到煤炭企业集团工商登记管理中,也就是在办理工商执照与办理各种资质证照的时候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系统化的工商管理模式创建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煤炭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意识和认识及重视程度

加强对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的大力宣传,引导相关责任人树立依法加强工商登记管理的意识,为公司顺利推进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2、建立健全集团公司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体系

(1)加强工商管理的队伍建设。开设针对工商管理员对工商登记管理业务的相关训练班并且聘请经验丰富的工商管理人员讲解工商登记业务知识和及时向各个部门关于工商登记业务的法律法规以加强业务交流与培训来加强工商管理队伍的建设,以提高工商登记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逐渐形成一支懂业务、懂法律的管理队伍。

(2)建立健全工商管理机构。大力发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对工商登记内部管理的主管部门办理集团公司自身登记事项的职责,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的职责,参与相关法律文件的审查论证的职责,审核分公司工商登记事项的表格材料的职责等。

(3)制度体系需有效完善。如为加强煤炭企业子分公司的管理提出清理整合的意见等以完善工商管理的制度体系。

3、协调整理工商登记业务与相关业务的关系

煤炭企业工商登记业务与许多相关的业务关系有密切联系,因为煤炭企业主体资格的全过程包括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等环节,参股、控股公司的工商登记事项也要经过本企业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的决策,甚至有特殊的工商登记事项还要上报给省政府国资委审核批准。这些业务会涉及到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企业管理部门、资本运营部门、战略发展部门、审计部门、战略发展部门、资本运营部门、房地产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工会等对个部门。

4、加强分公司管控,缩减工商管理链条,防范开办企业集团法律风险。

为防范法律风险、加强分公司管理,应重点对分公司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分公司的设立进行严格控制,整顿清理注销部分子、分公司,严格分公司管理,减少对外经营主体。

5、规范和保证营业执照注销工作的程序

集团公司应规范其营业执照的注销工作,并作出明确规定,对子、分公司需要注销的的营业执照的情况必须依法履行注销程序,在工商机关吊销之前应妥善做好管理人员的安置工作、相关档案的交接的工作、一些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以及资产的处置工作等各项工作,保证营业执照注销工作的规范性。

6、严禁无照经营和杜绝违反工商登记的行为

为了能够有效的保证煤炭企业合法持续经营的资格,不管是集团公司还是所属各个单位都要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按照正规的程序、期限、条件办理设立、变更、注销、年检等工商登记事项,必须保证其合法性。如果未经工商机关登记办理经营执照的,企业机关或者所属单位一律不得以公司、分公司名义对外从事经营活动,已经办理营业执照的不允许得把其出借或出租给他人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三、企业集团公司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意义

1、初步创建工商登记内部管理机制

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对煤炭企业的管理在改革发展方面及控制方面起到了的有效的促进作用,形成一个将独立、综合、系统的工商管理工作,并使其纳入法律事务部的业务职责范围。

2、有利于实现工作模式在工商登记内部管理的转变

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工商登记管理也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环节。企业集团公司本着控制事前、事中为主的工作原则以控制法律风险,实现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从办理工商登记手续阶段到全过程参与的转变,有效地提升集团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

3、工商登记内部管理模式的建立是适应企煤炭业集团管理体制要求的管理,并且保障各项煤炭企业为公司顺利推进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使煤炭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国维.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中信息化建设问题探析[J].现代商业,2008,(15).

[2]夏鑫,曲玲.煤炭企业成本管理近30年回顾与展望[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6篇

会计诚信论文参考文献:

[1]安灵,白艺昕.企业政治关联及其经济后果研宄综述[J].商业研究.2010(401):67-74.

[2]熬带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2005.

[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4]陈勇.试论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治理[J].审计月刊,2012(3):23-30.

[5]樊纲,王小鲁等.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冯兴元,何广文.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系列报告[M].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73-75.

[7]刘芳.企业规模决策及其有效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8]刘帅帅.政治关联与上市民营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P].河北经贸大学.2013.

[9]宋敏,张俊喜,李春涛.股权结构的陷讲.南开管理评论,2004(1):9-23.

[10]邵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与国有企业改革[J].现代国企研究,2014(02):8-22.

[11]郭建民,毛家强.寻租理论与反腐败分析m.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

[12]蔡春,朱荣,蔡利等.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一一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宄,2012(1):6-11.

[13]陈劲,李飞宇.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社会学检释[J].科学学研究,2001,19(3):103-107.

[14]吴联生.盈余管理、政治关联与公司税负[J].会计论坛.2010,17(1):3-17.

[15]吴灵玲.政治关联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一一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样本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

会计诚信论文参考文献:

[1]丁青艳,王喜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0,7(20):52-53.

[2]李金玉,阮平南.核心企业在战略网络演化中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19-21.

[3]李欣,刘湘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之领导种群研究--以阿里巴巴为例[J].企业研究,2010(8):40-41.

[4]韩福荣,徐艳梅.企业仿生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12-25.

[5]胡斌.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14-15.

[6]刘学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2011,(30):33-35.

[7]陆玲.企业生态学原理初探,中日管理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254-268.

[8]梁运文等.商业生态系统价值结构、企业角色与战略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2005,8(1):57-59.

[9]刘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培育[J].江苏商论,2010,(9):15-18.

[10]刘雷.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5(6):23-24.

[11]任今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发展环境[J].闽江9院学报,2010,31(4):22-24.

[12]杨艳萍,李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竞争策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8(9):10-11.

会计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2(8).

[2]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0):35-40.

[3]杜胜利,李清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高管人员更换研究[J].财政研究,2008(7):77-80.123-33.

[4]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1(1):90-97.

[5]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9.

[6]高宏亮,张瑞君.论我国CFO的职能定位及能力的提升[J].辽宁大学学报,2005(9):131-136.

[7]李增福,郑友环.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0(6):80-89.

[8]吴德军,唐国平.盈余质量在经验研究中的度量方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93-98.

[9]吴联生.盈余管理与会计域秩序[J].会计研究,2005(5):37-41.

[10]蔡春,朱荣,谢柳芳.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1(12):135-130.

[11]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4-14.

[12]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4):49-56.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7篇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成本控制;竞争优势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及内容

成本控制,就是按既定的成本目标,对成本形成过程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揭示偏差,及时纠正,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目标成本身的控制,这与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密切相关;二是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控,这与成本计算、分析密切相关。三是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指明方向。

(二)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由产品价值链企业全员参与,各个作业中心全面负责,通过作业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在确保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复合型成本控制过程。

二、产品研发与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里主要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和目标成本管理法进行成本控制。

(一)产品生命周期对技术设计进行成本控制的原理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法对技术设计进行成本控制的原理是,企业根据产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的单位利润目标不同以及客户对产品设计的外观、功能、价格和质量等的要求不同,对技术设计的投入以及所设计产品目标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销售在市场上所处的阶段――从产品进入市场到衰退和退出市场,所经历的时间分四个阶段: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①导入阶段,是新产品刚刚出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产品在款式和功能等的设计上,经过最小的变化就能够满足顾客追求时尚、猎奇和高品质的心理,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来达到既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又降低产品技术设计成本的目的。

②成长阶段,产品品种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此阶段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在产品款式和功能等的设计上,不同品种的产品尽量使用同种原材料及工艺,从而使部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和部分工艺的规模运用成为可能,最终达到总体产品的差异化以及降低目标产品成本的目的。

③成熟阶段,是市场份额缓慢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的阶段。此阶段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在产品功能和质量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在设计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功能,采用市场上更为经济的原材料,来降低产品的目标成本。

④衰退阶段,是企业选择时机退出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阶段。这一阶段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尽量降低该产品的退出成本。退出成本原指投资者退出投资项目时,由资本金所带来的实际损溢价格。在这里,退出成本是指,企业因为不再生产和销售某一产品,而产生与之相关的生产设备清理费用、技术工人解聘费用以及由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给企业带来的商誉影响等费用。具体做法是,在设计新产品时,应尽量利用原有产品的生产设备,任用原有的技术工人以及部分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来提高企业对原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利用率,达到降低企业退出成本的目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新产品的目标成本。

(二)目标成本法对技术设计进行成本控制的原理

企业根据产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对技术设计的成本以及所设计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确保产品研发与设计价值链成本的合理化。

目标成本的确定,是企业根据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企业的期望利润来确定的成本。即:目标成本=市场价格-期望利润

其中,市场价格和期望利润都是根据产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确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如在导入阶段产品的价格和期望利润要定的高些,而在成熟阶段产品的价格和利润要定的低些。为了便于产品在生产中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将单位产品的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最终核算出各个价值活动的目标成本。

(三)产品生命周期法和目标成本管理法的实施

①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设计产品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②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特点,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期望利润,根据目标成本表达式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CO),然后根据产品的目标成本确定技术设计的目标成本(CD)。

技术设计的目标成本可以通过系数法来确定:

CD=fD x ( COx QO)

式中: fD――技术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目标成本系数,通常为经验数值,它因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不同。

CO――产品的目标成本。

QO――预计产品在某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中,可以销售的数量。

③在确定技术设计目标成本和产品目标成本之后,应将其列于“设计要求表”中,作为设计人员在确定所设计产品结构、确定尺寸、选择材料以及工艺设计等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不但促使所设计的产品具有成本优势,而且也可使产品在技术设计价值活动中的成本符合相应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特点。由于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产品目标成本及技术设计的目标成本都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将产品成本及技术设计成本控制在产品所在生命周期相应的目标成本之内,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同时,由于产品的技术设计是根据产品所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点设计的,所以所设计的产品在成本上和功能、质量上符合客户需求,企业可以更加容易地使客户接受,从而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源头降低了企业生产和销售及售后服务价值环节成本。

④在技术设计中注重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模块化。所谓标准化,是指企业根据中长期产品发展规划,制订企业的产品标准及标准化的贯彻、管理工作。所谓系列化是指,对一类产品进行技术设计时,应进行产品型谱的分析,确定好该类型谱的零部件分布情况,尽可能多地设计出该类产品的通用零部件,把单个产品的技术设计纳入系列设计之中。所谓模块化设计是指,尽可能地独立出同类产品中的功能模块,把这些功能模块作为独立的产品技术文件成套管理,以便其他产品的技术设计时直接或间接挪用。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产品设计交付生产

前所需修改的次数,提高产品技术设计一次性成功率。

⑤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模拟试验设计,提高真实试验的成功率,降低技术设计中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等试验的成本。

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和目标成本管理法对技术设计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使企业不但从产品研发与设计成本价值链环节本身即技术设计价值活动来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从企业成本价值链中的其它环节如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成本价值链环节,降低企业成本。

三、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

(一)采购中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在选择企业合适的供应商所需要的时间,因为企业采购工作是靠采购人员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寻找、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采购合同,这期间所花费的时间越长采购人员所花的采购费用(例如,差旅费、车费、电话费等)也就越多,进而采购成本也就越高。

(二)建立与供应商结盟的采购控制体系对采购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企业通过多方面调查或者招标的方式,选择一家或两三家供货质量与信誉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结成联盟。要保证这种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应该将供应商纳入本企业的采购系统,对供应商进行业绩评价,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使企业从外部价值链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在与供应商建立了相互信任、稳固关系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让供应商参与供应产品的设计。当然,此时企业不是依据供应商的报价支付货款,而是按目标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先确定市场或最终消费者的支付价格,然后依据产品不同零部件的成本及对产品功能实现的重要性,运用逆推计算,一层一层分摊,在保证供应商应得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付给供应商的供货价格,以使原材料采购的价格达到尽量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 ,因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由固定的供应商提供,并长期与之合作,固定供应商信誉是有保障的,所以企业就不需要经常派出采购人员出去采购。采购人员只需要采购一些使用数量较少或者价格便宜的标准件,而这些原材料大多可以在本地可以采购到。因此既可以大大减少采购人员的采购时间,从而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四、原材料库存成本控

ABC库存管理法原本是一种划分存货的统计管理方法。将该方法用于原材料库存成本控制与管理,主要是该方法可以把正在制造的每一种产品中的零部件所占产品材料成本的比例分为A类、B类、C类三个类别,然后将控制与管理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依次按三种类别的重要性来安排,使原材料库存做到数量合适。

因为要想使原材料库存做到数量合适,其基本的思路是把好每种原材料库存量,但对于原材料品种数量较大的企业,这一做法既不经济又不现实。因为并非数量大的原材料,其所占产品材料的成本就一定大。为了提高工作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采用ABC库存管理法。

五、生产的成本控制

这里主要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一)适时制生产方式的实施

适时制生产方式又称准时生产技术即JIT,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它采取由成本价值链后面价值链环节的信息向前拉动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数量、质量、交货时间等要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上一生产工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质量要求和交货时间只能根据下一生产工序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定。

1 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和等候时间,以降低产品成本

2 通过减少在制品移动时间,以降低人工和动力费用

如图4-1所示。 在制造单元内各个工序之间的移动时间。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对达到或实现质量的所有职能和管理,包括质量政策的制定、质量目标或水平的确定、企业内部或外部有关质量控制的组织和措施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由于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作状态以及生产流程、产品模具、生产设备的状况等都将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保证产品的缺陷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使产品在各个工序的加工过程中能保质保量地进入下一工序,则在各工序的加工过程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在制品生产过程中其具体做法是,要求工人对于自己加工的零部件进行自我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记录在自检表上。工人应对照作业标准严格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做到对不合格产品的及时发现、及时返工,大大提高了在制品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专门质检人员的检查是产品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最终保证,它也是工人确实对照作业标准严格进行操作的重要保证。

六、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成本控制

这里主要采用一体化分销系统对建立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一)一体化分销系统的实施

1 企业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企业与销售商的共同利益为中心,也就是说,企业不能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为短期利益而绕过销售商,在经营状况差的时候,为避免损失而做出有损于销售商的事情。只有着眼于产品销售的长期利益,才能从一体化分销系统中看到单位产品销售时间大幅度下降的实施效果。

2 为确保经销商的有效经营,给他们以特别的支持。其中包括:产成品库存管理和控制;销售产品的管理和保养计划,而且随时准备根据销售商的需要对客户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本企业经销商的服务质量水平,在经销商中脱颖而出,有助促进经销商降低产品销售的时间。

3 和销售商进行全面、频繁、系统的交流,这里包括财务信息、销售趋势预测、客户满意度调查以及其他关键数据的共享。由于企业对销售商的大力支持,反过来,经销商为了共同的利益同样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产品献计献策。他们除了帮助企业制造出更令客户满意的产品以外,经销商的分销网络还给企业带来特别适时的市场情报,这些有助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效率的提高。

4企业应该注意不能先对产品进行设计或已经制造出来,再去考虑分销的问题,而是首先考虑新产品的增加能否使本企业的分销系统保持平衡运转以及能否使企业盈利,再根据对销售商提供的竞争优势的了解决定是否研发和设计新产品,如何进行设计和制造,并让销售商参与到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以制造出畅销的产品。从而提高建立销售渠道及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产品销售的时间,以降低了建立销售渠道及客户关系管理的成本。

运用一体化分销系统,体现了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原则,即企业不但从企业成本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本身降低企业成本,还从企业成本价值链中的其它环节及企业外部价值链降低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1]程晋忠.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6

[2]罗绍德.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研究[J],财会月刊,2007,(1)

[3]王燕.价值链下的作业成本控制[J]. 财会通讯,2007,(8).

[4]韩址清,王洪漠. 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J].中国农业会计,2005,(2):20-22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8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物流系统;单据管理

Z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本省土特农产品连锁销售开发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公司总投资5000多万元,旗下拥有多家土特产专卖店、粗杂粮食品专卖店。公司主营土特产农产品,在全省及北京、天津、江苏等省、直辖市建立了分公司,以此为辐射,快速推进华北、华南、华东核心城市战略布局,组建战略加盟商、商,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土特产专业平台.

一、Z公司的物流中心现状

Z公司的物流中心包括经理、主管、内勤(票据专员)、仓库管理员、质量检验员、库房职工、司机等职位。公司成立初期由于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物流系统内部运营情况十分混乱:由于业务办理的流程不够健全,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监督和控制措施,常常导致权责不清,出现问题,无人可以问责.为规范企业运营,加强企业管理,公司通过运用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对物流系统的流程进行了重构。

二、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Z企业物流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的构建,应以内部控制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以下方面: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确保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使企业实现战略规划。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五个要素:

1、内部环境。在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中,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进行业务活动、日常管理的制度和结构,因此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职位间权责分配,员工的素质,公司的战略规划,领导的管理能力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预防潜在风险的有效手段。日常活动中,企业应及时识别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对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确定有效应对风险的方法。

3、控制活动。对活动的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保障管理层制定的决策、程序得到执行,确保企业目标得以实现。

4、信息与沟通。管理者制定的决策时,不仅需要内部信息,也需要外部的信息。信息与沟通强调无论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还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应该及时、准确。主要包括与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相关法律遵守等相关的信息。

5、内部监督。监督不论是在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还是完善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才能够及时发现缺陷,并加以改进,从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三、Z公司物流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Z公司物流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是以单据管理作为控制的主要手段,以库存活动作为的控制的主要内容,以会计对各项物资周转业务的记录作为控制凭证的管理体系。由于Z公司的物流中心仓库同时为遍及全省的30家直营店和加盟店供货,且各门店(直营店和加盟店的总称)只能从物流中心进货,因此,可以通过各店面的销售要货情况,来考察门店的销售情况和当地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需求情况。知道需求量,采购部就可以有计划的进行采购。物流中心需要对采购的农产品货物做好仓储保管工作和配送工作。Z公司物流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1、以单据管理作为控制的主要手段。Z公司物流系统内部控制对各项业务均采用单据管理的形式,物资周转的各道环节都要求负责人在对应的单据上签字。单据一般都是一式三联,不同联次交予业务各当事人,其中第二联交予财务作为原始凭证保存。

货物入库涉及的单据包括订货单、验收单和入库单。另外还有过期或破损商品的返库单。订货单由采购部在和供应厂家达成购货协议后录入,第一联留底,第二联交予财务部,第三联交予供应商。供应商送货时,会持订货单去物流中心交货。物流中心对货物验收入库后编制验收单。验收单要求有质量检查员、仓库管理员和供应厂家三方当事人签字,之后第一联留底,第二联送达财务部做款项的交付凭证,第三联交予供应商。同时仓库主管会编制入库单,增加库存数量。 返库单是各门店将长期滞销的商品、过期的货物或包装毁损的货物退回至物流中心填制的单据,第一联自留,第二联给财务部,第三联给物流中心。

货物出库涉及的单据包括配送单、内调单和退货单。配送单上的商品表示门店需要的进的商品。一般家门店一张配货单。仓库管理员会根据配货单进行拣货和装箱。拣货结束后,由司机和仓库管理员共同将货物装车,填制装车单,司机对车内货物负责。货物送达后,门店经理核对货物后,在配送单上签字。同时装上该门店要退库的商品,返回物流中心。内调单是物流中心给销售部和分公司送货后,在公司系统软件上,将货物从物流中心仓库中划拨至分公司或销售部的小型仓库中。对于门店退库的商品,在供应厂家送货时,可以协商是否可以退货。可以退货有仓库管理员编制退货单。

2、以库存活动作为的控制的主要内容。Z公司的物流系统的核心是库存管理活动,其他物流活动围绕库存活动展开进行。保管对象方面,由于Z公司是销售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性,因此仓库和冷库的温度、湿度都有规定标准。保管货物种类方面,Z公司经营的商品有200多种,品种繁多且没有现代化的拣选设备,因此就要求对仓库进行分区码,将仓库分为12个区,比如:杂粮区、中药区等,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拣货效率。

3、以会计对各项物资周转业务的记录作为控制凭证。会计是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内容的经济记录。各项物资周转业务发生所产生的单据均应该将原始凭证交予财务部留底备查。财务部的岗位划分要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岗位之间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比如保管财产职务与记录财产的职务应分别安排人员,货币记录保管与货币保管职务相分离.

本文通过研究Z公司的基本情况,结合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阐述了其物流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企业中运用内部控制理论提供了基本思路,对规范企业运营活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北京;通州;101149)

参考文献: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各行业公司、企业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生产、业务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拓展、竞争的不断激励,使企业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强。重视企业的管理,形成系统化的工商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及各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建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1.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创建有利于防范风险以及界定职责范围

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创建能够使企业充分地认识到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在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方面,以及企业管理在改革发展、控制方面起到的保证和促进作用。能够使企业形成系统、综合、独立的工商管理工作,同时明确了企业的业务经营及职责范围。

2.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创建有利于实现工作模式的有利转变

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工作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以适应企业的发展特点。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中,工商登记内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也是企业规避法律风险的关键环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事情控制、事中为主的管理原则,对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工作模式从原来参与办理工商登记手续阶段的情况转变为全过程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控制能力。

3.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创建适应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创建,能够适应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并且能够保障企业为顺利推进国家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控制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创建

1.创建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要求企业加强工商管理意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树立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意识和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的相关责任人树立依法加强工商登记内部管理的意识,能够为企业顺利地推动各项改革工作做出积极有利的贡献。落后的管理观念无疑会使企业的管理落后,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注重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主要可以从四点做起:第一,在管理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坚决放弃官本位的管理思想,在管理中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充分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在用人上不论资排辈,做到唯才是举;第二,必须注重拓宽管理视野,积极主动地开拓新市场,寻找更多商机;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在企业管理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摒弃陈旧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第四,坚持在发展中壮大自己,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注重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更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建立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立健全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工作体系

首先,必须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体系的队伍建设。针对企业从事工商管理登记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开设主题为工商登记管理业务的相关课程,邀请具备丰富经验的工商管理人员进行工商登记业务相关知识的讲解,并且及时向企业各个部门关于工商管理登记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业务交流,加强管理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提高工商登记管理业务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形成懂法律、懂业务的企业工商管理工作队伍。

其次,建立并完善企业相关的工商管理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企业法务部门作用,明确各部门在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中对办理企业自身登记相关事项的职责,制定企业工商管理的内部制度,法务部门必须参与企业相关法律文件的审查、论证工作,审核公司工商登记管理事项的相关表格材料。

最后,企业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对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制度体系进行维护和完善,保证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有效运作。

3.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需要协调工商登记业务与相关业务的关系

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中,企业工商管理登记业务与其他许多相关的业务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些业务涉及到工会、法务部门、资本运营部门、战略发展部门、设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需要进行有效地协调,才能保证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正常运作。

4.规范企业营业执照管理工作

首先,为了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合法地使用持续经营的资格,不论是企业或单位,都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规定的程序,按照法定的正规程序、条件及期限,规范地办理设立、变更、注销、年检等工商管理登记事项,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未经工商管理部门合法登记并持有营业执照的单位不得以公司或企业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已经办理营业执照的单位也不得将营业执照出借、出租或者转让给他人进行使用。

规范企业营业执照的管理工作还要关注企业营业执照的注销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对企业营业执照的注销管理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对企业的子、分公司有需要进行营业执照注销的情况进行查实,并依法根据规定的注销程序,在工商管理部门注销企业执照之前,妥善做好企业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以及企业相关档案的交接工作,并做好企业债务、债权的清理工作,做好企业资产的处置工作等等,从而保证注销企业营业执照的工作具有规范性。

三、结束语

随着各行业公司、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加大了现代企业的管理难度,因此,为了保证企业及各行业的健康发展,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创建企业系统化的工商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自身以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飞.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