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0:20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第1篇

XX街道北园社区居委会 XX社 区“六 协”总 会 关于开展XX社区“敬老好家庭”、“好孝星” 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居民大组、辖区内各机关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强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老龄意识和敬老尊老意识,推动北园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社区范围内开展“敬老好家庭”和“好孝星”的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据,以传播社会文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事业为内容,推介典型,表彰先进,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特别是青少年新时期尽孝观的进步和更新,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二、评选条件。 一是“敬老好家庭”的评比条件: 1、认真学习和遵守国家法令法规,维护党的方针、路线,执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 2、积极拥护和遵守居民公约,执行社区有关规定。积极参加社区 居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3、讲政治、讲礼貌、讲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不参与 及打架斗殴、聚众闹事活动,家风良好。 4、尊重老人,重视和加强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尊老爱幼、勤俭持 家、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受到群众好评。 5、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成绩 显著。 二是“好孝星”评比条件。 1、孝敬父母、长辈、事迹感人至深; 2、尊重理解再婚父母,视继父母为亲生父母; 3、义务赡养社会老人,事迹典型,被传为佳话; 4、在为老服务岗位上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事迹突出,受到单位和公众的一致好评; 5、热心捐助老年公益事业或投资老年福利事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三、名额分配。 推荐名额,每个居民大组(含辖区内的单位)为2名,其中“敬老好家庭”1名,“好孝星”1名;表彰名额,全社区为10名,其中“敬老好家庭”5名,“好孝星”5名。 四、评选程序。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宣传发动。各居民大组、辖区内各机关单位要深入宣传发动,组织认真学习“评选活动的通知”,使每个居民都懂得开展“敬老好家庭”、“好孝星”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知道评比条件和评选程序,提高参与评选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步,提名推荐。由居民和辖区内各机关单位职工提名推荐,居民大组认真组织评比筛选,每个大组(含辖区内各单位限报“敬老好家庭”和“好孝星”各一名,并收集整理先进事迹材料,于2008年9月10日前将申报表(附后)和先进实际书面材料(不超过2000字),送交北园社区“六协”总会办公室,逾期不报作弃权处理。 第三步,调查核实。由“六协”总会组织评审小组对申报对象进行调查核实,于9月20日将初定候选人(家庭)张榜公布,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后,报北园社区居委会审查确定。 第四步,表彰奖励。社区居委会于2008年10月16日召开表彰大会,对评选出的“敬老好家庭”、“好孝星”颁发证书,进行物质奖励。 附:XX社区“敬老好家庭”、“好孝星”申报表 2008年8月29日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第2篇

关键词:孝行;校本课程;研究;实践;评价

“孝行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是我们学校在2006年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衍生出来的一个更有现实意义,更与时俱进的课题。我校也将全面实施孝行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生长点。几年来,我们把它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味的一个重要举措,领导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骨干教师重点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宣传、学习典范,在宣传和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孝心

1、大力宣传我国孝顺长辈的典范,激发学生的孝心。孝顺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孝顺长辈的典范,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事迹流传至今,代代相传。在当代,更有许多名人、伟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像古代的包拯、黄香、孔融;近代的、元帅;还有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组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能激发学生的孝心。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含义有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反对那种愚昧落后的孝顺,提倡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孝顺。所以,在课题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组织全校师生,通过上网、查书等途径,搜集从古到今孝顺长辈的典范,并我们根据我校孝心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有机的筛选,通过橱窗、板报、电视等途径,进行大量的宣传。通过宣传,黄香、孔融、、杨利伟等人的孝心故事深入人心。

2、大量阅读国外的孝心事迹,激发学生的孝心。孝顺长辈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国外,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孝顺长辈的感人故事,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生活)》书、《秋光》、《中国火炬》等杂志上都有这方面的阅读材料。我们全校发动师生进行广泛的搜集,搜集那些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的故事,例如《以孝而闻名》、《天使的礼物》、《师恩难忘》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从阅读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

3、广泛交流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孝心。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孝顺长辈的典型人物,例如很多孩子的父母、亲戚、朋友,我们学校的老师,身边的小伙伴等。他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让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物,寻找他们身边孝顺长辈的典型,并通过班队课、早读课等途径,让孩子进行故事的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孝心的具体内涵和外延。

4、通过各种形式营造校园孝心氛围。我们将在校园孝星评比中产生的校园“小孝星”的孝行照片和生动事迹,在校园的橱窗里宣传,随时宣传报道学校孝心教育相关动态;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敬老爱老助老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常常更新有关孝心的宣传语以及开展孝心活动的信息。每两个月,我们还将各方面开展孝心教育的资料汇总,精心提炼一部分编印成《亲亲孝心报》,张贴到宣传栏,张贴到每个教室。

这样的造势宣传、学习交流,营造出了浓郁的校园孝心氛围,不仅使学生深受教育,也感动着一小的全体教师,激起了大家发自内心的真诚参与。更为可喜的是,这一活动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及广泛支持,其社会认同程度超出了我们原先的预计。

二、注重课程开发,进行孝行指导的研究

我们的特色名称是“小学孝行教育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意味着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孝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的使用,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孝行的具体指导。为此我们花大力气,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和探讨。首先,我们发动教师、学生及家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哪些方面的孝行指导进行反复探究,并结合实际确定了十多个主题。然后,我们组织学校的一批骨干教师,围绕这些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实践方案。

三、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孝行的实践

如果说校本课程试用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孝行的指导,而开展活动,则是我们提供给学生实践孝行的机会。所以,我们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孝心和孝行。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例如三八节、重阳节等,都蕴涵着孝敬长辈的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很多西文节日也传入国门,其中也不乏一些注重亲情的节日,例如父亲节、母亲节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使这些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每年都精心组织和安排。活动前,我们发动教师和学生,设计活动内容,然后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进行有机的筛选,再由学校大队部部署任务。活动过后,我们要求学生和家长都谈谈活动的感想,并请家长对我们的活动提出宝贵的意见。

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孝行

我们觉得,既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也应该探讨孝心教育的评价机制,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孝心和孝行的持久性,从而深化我们的活动,提高我们的活动实效。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设计了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评价目标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评价学生对父母长辈的孝行落实情况,例如,父母生病的时候,能否关心父母等;一部分是评价自身发展,间接反映孝行的,例如,能否与同学合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在评价方法上,我们采用百分制,通过家长评、老师评、伙伴评、自己评等途径,定期对学生孝行情况进行测评。

如今,学会关爱,懂得回报,敬老尊师已成为学生们良好的习惯。我相信,一小所有孩子家长也和我一样,全力支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支持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第3篇

[关键词]孝文化;四川;孝感动天;孝子孝妇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受到官方和民间的一致推崇。《孝经》有言:“夫孝,德之本业,教之所由生也”。千百年来,孝顺的事迹在中国广为流传。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将“孝”塑造为感天动地的一种美好品质。地方政府也尤其重视孝文化的传播和教导,在各类地方志中几乎均列有孝友传,以此来教育世人行孝道守孝行。不少地区还为孝行于世的人立有“节孝坊”,“节孝祠”以彰其功业。在古代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大氛围之下,不仅有男性孝顺的事迹,贞孝的女性也层出不穷。四川地区处于中国孝文化的熏陶之下,历来不乏以孝行为世称道的人物,成为中国孝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雍正年间黄廷贵主编《四川通志》的记载为基础,对该地区的孝文化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弃忠存孝与孝行奇迹

古代中国一直把“孝”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行的标准之一,对于孝文化的尊重和推崇是不遗余力的。《四川通志》在凡例中便已提出:“孝友忠义,及人道纲维,宁容滥采?故凡无事迹及印册可据者,不敢妄登一人”。可以看出,此通志在孝义一类的修纂上十分谨慎小心。论及四川地区至孝的事迹,则不能不提及李密与其千古绝唱《陈情表》。这两者在中国千百年的孝文化氛围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世宗宪皇帝诏令,重纂于古今事迹,粲然陈列其中。如姜诗、李令伯之孝思,苌弘、巴蔓子之忠义,以暨节烈之风,友爱之雅,代不乏人”。古称“读诸葛亮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可见,李密足可以称之为四川地区孝文化的代表。

李密(224―287),历仕蜀汉、西晋。雍正《四川通志》在《孝友传》中记载了其事迹。“李密,字令伯,彭山人。父早亡,母更适人,鞠于祖母刘氏。帝欲用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密上表陈情,愿留养祖母,云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帝览表曰:密不空有此名”。之后又于《艺文志》全文收录了《陈情表》。古代中国对长辈的尽心侍奉是表现孝行的重要方式。中国自古有“忠孝不能两全”之句,因此,达到了“两全”的李密,不得不说是楷模式的人物。以中国人一贯的思想而言,大多数人更推崇“先国后家”甚至“舍家为国”的理论,而李密为了侍奉祖母屡次辞官,并未因此招来世人的诟病,这种“先家后国”的做法,多多少少反映了孝与忠在中国古代社会弈的痕迹。

随着李密的故事在四川地区的广泛流传,以侍奉亲养为孝的主要表现形式,四川地区的孝行事迹不断涌现出来。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因为要侍奉亲人,或推迟入仕,或拒绝朝廷征辟。宋代华阳人彭乘,就是一个先奉亲后入仕的例子。“彭承,华阳人,性纯孝,以好学称。举进士,尝登相国寺阁,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遂奏乞归养。父卒,甘露降于封树,人以为孝感。后累官翰林学士”。郫县人李定,则不仅侍奉双亲至孝,甚至因此放弃做官。“李定,郫县人,好古力学,志不愿仕,养二亲,以孝闻,累举孝廉不就”。又如为侍奉亲人而辞官的郑仕,“郑仕,字子,成都人。由举人任白水令,乞归终养。”。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李密之后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一些以侍奉亲养放弃出仕为官的人物,而当世对于他们弃忠存孝的行为反而是比较推崇的,这在四川的孝文化氛围中是十分独特的一支。

除此之外,在《孝友传》的记录当中,人物的孝行甚至产生了奇迹。唐代“沈如琢,崇庆人,有孝行。母患消渴,冬时思桑椹,求之不获。宅东桑忽生椹,遂以奉母,疾愈。后母亡,毁瘠庐墓,有白鹤于墓上,天宝二年旌表”。这则记录的奇迹不仅在于桑树冬天结果,而且病重的母亲食用过这些桑葚之后竟然疾病痊愈,而记录者又将这些全部归结于主人公至孝的结果,这对于劝人为孝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又如明代马完骥“长宁人,宣德中贡生,年十八时,父瞽目。完骥忧甚,晨夕吁天,以舌舐之父目,复明”。对于故事中马完骥父亲复明一事,作者几乎省略了关于“看病吃药”的一切记录,因此单从书面来看,父亲的复明完全是马完骥孝顺产生的作用。但是,对这两则记录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故事中所描绘的如冬天桑葚结果,舐父目以复明一类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这种带有奇迹性质的记录,从其原始事迹的发生,到最终定型,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文人士大夫的加工与民间百姓的修饰,其真实性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即便如此,这一类记录仍然反应了官方与民间对于孝行的态度。为了提高孝行的影响力,甚至不惜将其塑造地趋于神鬼化。

一般而言,地方志属于严谨的官方史书,对于材料的真实性要求都比较高。而《四川通志》在编修之时,作者对于这一类真实性明显值得商榷的材料并没有提出怀疑,这大概说明对孝行的推崇更甚于对真实性的坚持,这也正是四川孝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质。

二、割股疗亲的孝子孝妇

雍正《四川通志・孝友传》在开篇就提到孝行是遵本重伦的首要,可见其重要性。“圣谕广训,首曰敦孝弟,以重人伦。煌煌诰诫,若日星。以故朔望宣讲,渐积薰陶,凡兹黎庶,莫不翕然从风。而僻在西蜀者,亦咸知敦本重伦,遵道遵路,洵所谓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者矣。诗曰:孝思维则。又曰:永锡尔类。然则我朝之孝子悌弟,与往代之孝友著称者,其事若相取则,而其人亦可以类从也,作孝友志”。所谓“凡兹黎庶,莫不翕然风”,说明对于孝的教育是一个上行下效的过程。这一特性在《孝友传》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后来人对于孝的表达方式大多是对前人有所承袭的,尤其在割股疗亲这一节,体现得尤为明显。

唐代费襄,“双流人,至孝。母病,割股进之,遂愈。母殁,身自负土,庐墓终身,产业多让其兄云”。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费襄割股为母亲治病,母亲的病因此痊愈。这说明在唐代,割肉疗亲已经是孝行的代表。在《四川通志》的记载中,这是关于孝行较为普遍的表现形式。

笔者发现,此版通志有关唐代割肉疗亲的记录仅有这一条,说明在当时割肉疗亲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或者不是表现孝行的主要形式。但到了宋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如周善敏,“双流人,……母病,割股以进,遂愈,诏赐粟帛存慰之”。王景,“字仰山,郫县人。淳化咸平中,景以积行纯孝称于乡里,号王孝子。尝割股愈父母病”。王相,“万县诸生,家贫,力学。父病笃,吁天乞代,割股以进。父疾愈,人称其孝”。王文义,“大宁人,景德中母疾笃,割股和药,疾愈”。赵垠,“中江人,孝友过人。母袁氏疾,垠两割股以进,获愈”。从中可以发现,宋代有关割股(肉)疗亲的记载明显增多,并且与费襄事件的记录模式几乎一致。

而明代之后,这种记录几乎随处可见。如“马廷辅,字良佐,华阳人。尝拾遗金归其主。亲有疾,割股和药以进……弘治间表闻于朝,旌以孝义”。又“王廷贵,新繁人,性孝谨。母疾垂危,割右股肉以进,母寻愈。又数年,父病,割左股肉疗之,父亦愈。又有同邑徐表,亦割股救父疾,隆庆间与廷贵并赐旌表”。(1)又如“徐仕明,彭县人。母何氏,常卧病。仕明两次割股,俱获痊愈。”。(2)不仅男性有此孝行,女性割股疗亲的事迹也不在少数。如“李孝女,华阳诸生李廷干女,母刘早卒,继母杨抚育备至。年十三,杨病笃,氏割股以进,母病渐愈,事闻旌表”,又如“杨氏,长宁人,举人李元勋妻。……姑病,股愈之。”。等等。据笔者统计,此版通志中有关明代孝子孝妇割股(肉)疗亲的记录约有四十六条,相比唐宋两代有明显的增加。而其中不少人甚至两次割股,如上文提到的徐仕明,又如“杨上林,通江人,父简病笃,上林祝于天,断一指和药,简立愈。后复病,上林又割股以进”和“杨继连,洪雅人,父病,左股,母病,复右股,俱愈”。可见,割股疗亲的行为在明代十分普遍,它既是“至孝”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大多数人认为它又有治病的作用。记录中,几乎每一个用这种方法医治的病者都获得痊愈。更有甚者,是它可以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如“谭国经,云阳人。童时母病,气绝。国经割股救母,遂复生”。(3)古代人认为,孝行的最高境界可以感天动地,而这一“死而复生”的故事正契合了“孝感动天”,对于之后的社会无疑具有着榜样的作用。因此,明代割肉疗亲的事迹如此普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前代的影响。同时,这些割肉疗亲的孝子孝妇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朝廷的旌表,又或者得到了各类福报,这位后来人尊亲守孝又起到了推进和宣扬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四川地区的孝文化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有着“先孝后忠”的氛围,官方与民间都更加注重孝行的推行,对其他因素则稍显忽略。在孝行的效果上,四川地区孝文化将“孝感动天”尊为孝行十分崇高的作用,而从唐宋至明代,人们不断在承袭前人这种表达孝道的方式,他们不仅获得了感天动地的效果,同时又为后世人塑造了至孝侍亲的榜样,使得四川地区孝文化的传播一直延绵不息,长久地传承下去。

注释:

(1)黄廷桂《四川通志》卷十上,《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11页。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第4篇

关键词:仁孝;氛围;情感

一、创设“仁孝”文化氛围,让“仁孝”教育无处不在

首先要改善学校的外部环境,在学校的四周继续栽种风景树种,使其环抱校园给校园增彩添色;在校园中间的绿色隔离带两侧修建文化长廊,以“仁孝”为主旋律,从古代先贤到近代伟人到现代沙岭的创业者,精选他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经典故事,师生文明礼仪、扶贫帮困的特色图片及事迹材料,定期更新,给师生以鼓舞和教育。其次是让学生知道“仁孝”思想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开展背诵《弟子规》活动,做到熟记―理解―会讲;广泛开展“仁孝”活动,建立师生“仁孝”档案,及时记录师生们的仁孝事迹。第三是办好校园宣传刊物《仁孝―做人之本》和沙岭学校教育网站展示师生的“仁孝”风采。最后是开展“仁孝”征文活动以及仁孝作文比赛,让“仁孝”植根于学生心田。

二、培养“仁孝”情感,养成“仁孝”品行

“仁孝”有着古老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就提出“仁”道,一代名君李世民也坚信“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治国理念。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仁孝”情感,养成“仁孝”品行,才是我们实施“仁孝”教育的关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011年4月我们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倡“仁孝”从我做起,用我们教师的“仁孝”行为点燃学生的激情,做学生们的表率,激发学生的“仁孝”情感。2011年4、5月我校邀请县高中历史教师史超分别作了三场“知晓仁孝感恩父母”的演讲,收到了极好的效果,2011年5月我们在沙岭学校二部中学成功开展了“仁孝”主题班会现场会,公布了我校特色教育实施方案即《仁孝教育实施方案》,确定了《仁孝教育活动实施细则》。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第5篇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一)

来自德亭镇杨湾村的农家少年张俊,阳光开朗,稍显黝黑的脸上透出一丝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成熟和稳重。而谁又能想到这个农家少年背后的故事:8岁那年爸爸因车祸身亡,妈妈离家出走,从此与年幼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我来替爸爸养活你。这是小张俊最令奶奶感动的一句话。星期天,当同龄的孩子拿着新买的玩具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他一早便挎上小篮子到山里采药去了,黑药、柴胡、党参、血参、天麻、桔梗,这些中草药在张俊眼里都是宝贝,除了到山上挖药,捡拾垃圾也是小张俊每天的日常工作。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放学的的路上,村子里的每个角落总能看到拎着编织袋捡拾废品的张俊,在他的感染下,懂事的弟弟也加入进来,只要一有时间兄弟俩就拎着编织袋出门了。

在张俊的家里,熏黑的墙上画着一张评比表,上面写着张俊和弟弟张旭的名字,名字后面对应方格上画的是五角星的图案。张俊说平时他和弟弟谁帮奶奶干一件事就在谁的后面画颗星,每月一评比,看谁得到星星多。每学期必须拿到一张奖状,回去让奶奶高兴;在学校坚决不能犯错误,免得奶奶伤心。这是张俊写在作文中的一句话。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二)

5岁的时候,梁维月的妈妈不堪清贫,离家出走。不久后,弟弟因为青霉素中毒,成了聋哑儿童,又过了三年,爸爸在一次饮牲口时不慎摔下山崖,造成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年仅八岁的小维月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已经瘫痪八年的爸爸没有肌肉萎缩,更没有生过一次褥疮。

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低保。每天,小维月做好饭菜趁热先喂爸爸,可爸爸经常是吃了就吐,她就等爸爸吐完再喂,直到爸爸吃饱了她才捧着已经变凉的饭自己吃。维月父亲因为常年卧病在床,脸上很少有笑容,她就变着法儿哄爸爸开心,把在学校得的奖状都贴在爸爸对面的墙上。为给爸爸和奶奶赚够药费,每个周末小维月都要去家附近的工地搬砖,一开始,对方根本不让她干,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她,搬一块砖的报酬是一分半,小维月每次要坚持搬两千块才肯回家,这样一天下来,她就能赚到30元,打工挣来的钱除了要维持家用,还要给患有脑血栓的奶奶买药。

尽管饱受生活艰辛,小维月始终认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与家人在一起,她说无论走到哪里就要把家人带到哪里,因为家人是她最大的牵挂。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三)

他是班里的一名学习骨干,在校他是尊敬师长、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在家他是一个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好孩子;在社会上,他是一个遵纪守法,注重公德的好公民,他就是延吉市进学校学六年五班的刘世安。

刘世安,今年11岁,是进学小学的一名学生,也是一名中队委。曾连续四年获得?十星少年?和?优秀班干部?。他铭记雷锋精神,为集体尽职,为伙伴服务是他的宗旨。从小接受长辈善良淳厚,乐于奉献的熏陶,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没有特别的人生际遇,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天性至真至纯,追求尽善尽美,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真实,集中的展现当代少年应该具有的美德,似一朵清新的荷花悄然绽放,受到老师,同学以及认识他的人的喜爱。

他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在学习上勤学善思,但这只不过是一部分而已。作为一名班干部,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一方面,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总是积极认真地完成,另一方面总会积极主动帮助那些学习和生活上需要帮助的同学,把每位同学都看做是他的好朋友,看见他们灿烂美丽的笑容,他便也会感到热别开心。学习上优异的成绩成为他帮助同学的有利条件,对同学们真诚,热情,无论谁来问问题,只要他会的他都给他详细讲解,没有任何保留。有些优秀生不愿与差生交往,但他认为,差生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大家学习。正因如此,

他在班里的人缘极好。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无论谁有困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给同学讲题,辅导同学的作业,和同学们并肩解决困难。虽然有时因此而耽误他的一些学习,占用了很多的课余时间,但她从没有任何怨言,乐此不疲。因为在他心里,雷锋精神时时感召着他,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助人为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

自小学一年级开始他一直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热爱学习,热爱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良好的兴趣,开阔的视野,刻苦的努力,为他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时博览群书,每天让自己徜徉在书的海洋,每当其他学生沉醉于玩耍,他却默默的伏案阅览或解题,在家有时候很晚还在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出色。在学习上,有一股钻劲,从不向任何难题低头。能学好书本知识,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及时理解、消化和吸收,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做到每天任务当天完成,保证与老师所教内容同步,并给新知识的学习留有自学的空间,这样学习起来会更加的轻松,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个宝,他也不例外。但他从不与别人攀比物质,也从不提出非分的要求,增加父母的负担。不比物质比精神,他选择用人格魅力来得到他人的赞赏。是一个遵守公德、乐于助人、善良的男孩。在骑车行进的路上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交通信号还要求爸妈和自己一样执行,这已经是成为了他的习惯。

无论走在哪里,都不会随意乱扔垃圾,更是看到垃圾便要捡起。每一次在路上遇到乞讨的人,他总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一些零钱,曾经也有人告诉过他那些人可能是骗子,但他总觉得那些人中总会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要帮助他们。在5〃12汶川地震中,在印尼海啸中,雅安地震中,他都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压岁钱放在了捐款箱里。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学雷锋,做好人,人人奉献一片爱,世界明天更可爱;雷锋精神伴我行,时刻助人我为先?

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成长为一个尊敬长辈,孝敬长辈的孩子。平时,每天吃完晚饭,他就主动洗碗,帮妈妈整理厨房。每到周末,做完功课,他都会打扫房间,或洗衣服、做饭。妈妈不让他做这些家务,怕影响我学习。他总是笑笑说:?学习也要劳逸结合,做家务等于是休息嘛!?父母有时因工作或生活琐事,心情烦闷,每到这时,他就用平时看到的一些幽默滑稽的笑话来逗父母开心。

有一次,妈妈生病在床,爸爸又上班,照顾妈妈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他身上他用冰块敷在妈妈的额头上给她降温,又倒好温开水,提醒妈妈按时服药,早饭和晚饭也都是他自己承包。妈妈歉意地说:?儿子,辛苦你了。?他自豪地说:?妈妈,香九龄,能温席,我都十岁了,照顾你们是我应该做的。?

在父母眼中,他是个勤劳乖巧的孩子,他从来无须让他们为他操心,他更是姥姥、姥爷的心肝宝贝。今年年初,姥爷生病住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第6篇

难全,并非不能全。洛阳就有个忠孝两全的人物,王春来。

2013年春,由郝建平编剧,赵尔康、王丽媛、陈长海等明星主演的电影《家道》终于开拍了——洛阳监狱警察王春来的忠孝传奇故事。早在6年前乃至10多年前,王春来的孝道故事就曾震惊过海外。中国忠孝两全有好男儿,早该树之而共仰了!

【大孝即忠】

王春来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的父亲是在战火中落下残疾,两耳失聪,解放后坚持为党继续工作,一直是洛阳监狱一名好警察。王春来从小就要按照父亲的意愿,练枪练靶练拳练脚练赤胆忠心。家里一直很穷,母亲有二十多种怪病,拼命撑家,在火车站和大男人们一起给火车皮装砖,大号“铁婆子”“疯女人”,但对他的家教主题却是学你爸,报国家的恩!

所以,王春来一直守着一种家道:大孝亦忠。他很孝顺,母亲的病许多医生所说不一,他中学起就在课余学医,几年下来,妈妈的大多病他都可以开方取药并已在他的深入研究之中了,为父母亲打针扎针拔火罐贴膏药什么的更不在话下,“孝子王春来”的名号就是从那时传起。父母亲仍在提醒他:最大的孝顺是做好人,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1985年,王春来警校毕业也成了监狱警察,就是在父亲所在的那个中队。父亲病退后在家连自理都难,母亲白天拼命挣钱,晚上就成了疼痛的病人,王春来成了最忙最苦最难的人,常常是整夜侍候父母,白天管理中队,监狱上下都“可怜”他,都觉得只要他能做到天天上班时到中队一下就是好警察。

没人知道,就是在那种极其困苦的时候,王春来的忠义大举已经开始!

王春来听父亲说过监狱中队管理的混乱现象,每发生一件事,费九牛二虎的力气也找不着头绪;弱小老实的犯人被牢头狱霸逼得自杀,队长竟无法断明谁对谁错,最后反而处理了弱小者,让自杀成为事实;最坏的犯人都是组长、号长、“积极分子”,队长就只和这些犯人打照面,其它犯人几年了也不见得认识……王春来从上班第一天就决心要写出一本监狱中队管理方面的书,填补中国监狱管理学一项空白!

奇迹是这样诞生的:几乎每个夜晚,王春来都是在父母两张病床之间架起的一块板子上读书、写书,监狱学、法学、心理学、管理科学、领导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进化论、方法论以及大量的监狱实案材料和“每日一人一事”的调查材料……9 年,《监狱中队管理学》写成了,出版后,一位中央大人物(司法部金鉴)了解到他写书的过程时,流泪说:“这是古今中外最重的一本书!”

这时,王春来的父母才头一回夸了一口:“你还算个孝子!”——父母所寄托的家道亦是:大孝即忠!

【大忠融孝】

王春来在《监狱中队管理学》的写作过程中,就已惊动了监狱系统内外不少大人物。在赴北京参加此书的研讨会期间,中国监狱学会及司法部几位热心官员就开始联手想方设法要将春来调往中央,委以大任。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几个回合,到 1996年夏事情有了眉目,王春来也鼓足了劲准备在京城头面机关紧要岗位上大展身手。

1996年8月5 日,王春来的父亲突然犯病,浑身抽搐。也在病中的妻子没告诉正在准备进京的王春来,自己撑着推父亲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当即住院。可是第二天母亲又出了车祸,出院后就只能瘫卧在床了。

王春来开始面对家中三个病人的大现实。

当北京方面电话问起他进京的准备情况时,领导说仍可考虑全家进京……这时,王春来坚决地说“不”了。显然,进京是事业的天堂门,却也是要全力以赴的,就算全家进京,家中的三个病人,加上妈妈的如此危况,自己根本无法专一投入工作,而在自己最熟悉的基层中队,他相信自己仍可以做到忠孝两不误。

王春来是这样想的:监狱不仅要把犯人改造好,还要让社会上的犯罪少发生,这就要把罪犯在狱中的悔痛写出来,把犯罪的根源挖出来,再把社会上种种诱发犯罪的因素揭示出来。所以,他要写这方面的书,他要在基层掌握最真实的材料,获取最真切的感觉。

所以,在侍候家里三个病人的同时,他还是要写文章,写书!

王春来每天看书写书,只是睡前所挤的一点时间。但随着对理论的研究和实际调查中的感悟,就有了太多的冲动和太重的责任感,想尽力写得快一点,就延长时间。他想尽办法让自己不瞌睡,最酷的是跑到轮窑去看看犯人出窑的情景,找一点生命“优越感”,再跑回去写。

管理中队,侍候父母,读书写作——睡前强行挤出的时间就越来越少。

王春来第一部长篇小说《黑手伸出高墙》出版后,拿书回家,那天晚上他有了最幸福的时刻:父母给他的又一评价。就在两张病床之间,他听见母亲喊他的小名,他看见父亲也在点头微笑,母亲捧着他的书,父亲说:“孩子,忠孝,你都做到了!”

【忠孝两全】

工作和写作的同时,王春来带父母亲到处治病,每隔两三天就要去一次医院,夏天一身汗,冬天发梢结冰。

就是这样,从2003年到2009年,王春来出版了《黑手伸出高墙 》《明天谁去坐牢》《河南犹太人》《孝子警官日记》《中国式忏悔》等系列著作,其中三部长篇小说在海外成功上市。

有人为王春来做结——一个最穷、最苦也最忙的人,又是一个孝道、工作和文学梦“三全其美”了的“警察作家”。

2010年,王春来成为“当代中华新二十四孝”之一,2012年,他成为“推动中国家庭文明十大致敬人物”和第九届全国“十佳孝贤”,2013年1月10日,以他事迹为原型的孝道电影《家道》新闻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一个普通警察,从少年起,侍候多病乃至相继瘫痪的父母就成了一己主责,在所有人看来,这30多年,王春来能支撑住这两件事就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奇人,但事实上,王春来在义不容辞地做好了这两件事之外,还写出了管理监狱的巨著和5部长篇小说,成了省级“教育能手”,还是连冠多年的“模范警察”……

谁说忠孝不能两全?王春来不仅做到了,而且皆达极致。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第7篇

好学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一 李琳慧,12岁,松溪县渭田小学六年级(3)班班长。她心地善良,独立自强,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一直来,她本着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既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奶奶的好孙女,外公外婆的开心果,也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新时代的好少年。

打小起,琳慧就是大人眼里最为懂事的孩子。邻里的朋友还整天在妈妈怀里撒娇哭闹时,她就在许多方面学会了自理自立。还是琳慧3岁时,她就开始学会自己吃饭,从不要大人喂;学会洗脸,学会上卫生间。上幼儿园后,其他小朋友整天哭哭啼啼,她却从不哭闹,还会帮老师哄其他小朋友。家里要是来客人,她会招呼客人坐,为客人端茶送水,且从不在客人面前乱跑乱闹。

上小学后,她越来越懂事了。她把爸爸妈妈对她的爱转化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尊老敬老的动力,深受邻里、亲友的夸奖。由于爸爸外出务工,家里所有的农活都妈妈承担。除了农活,妈妈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还要照顾琳慧年幼的妹妹及琳慧的爷爷奶奶;还要辅导琳慧的功课,很是辛苦。懂事的琳慧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认真地做作业,不让妈妈操心。做完作业就开始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洗菜,烧火,扫地,收拾房间,带妹妹玩。晚上,妈妈做完了一天的活,累得腰酸背痛,她就拉妈妈在沙发上坐下,先送上一杯杯热腾腾的茶水,再帮妈妈捶背揉肩,接着说故事,讲笑话,唱歌给妈妈听,让妈妈的劳累因为有了她的关心而减轻了许多。一次,妈妈生病了,晚饭也没吃,就躺下睡,她立即煮了碗面,送到妈妈床前,看妈妈吃了才又拿了自己贮钱罐的钱到村里的卫生院给妈妈抓药。然后为妈妈端上开水,看妈妈把药吃了,又搬来凳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守着妈妈,直到妈妈感觉好多了熟睡过去后,琳慧做完了作业后才安心去睡觉。

琳慧不仅是对妈妈这样,在家这样,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这样,对邻里邻居都这样。

琳慧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生活起居很不便,琳慧又成了他们的好帮手。首先是三餐之前,琳慧都要为他们备好碗筷,亲自请他们吃饭,然后亲自为他们装饭、添饭。有段时间,爷爷卧病不起,琳慧又总是和妈妈轮流前去送饭送水送药。也会像陪妈妈那样陪爷爷奶奶讲故事,唱唱歌,逗爷爷奶奶开心。琳慧的外公外婆住在另一个村,离琳慧家步行要一个小时。但这不影响琳慧每个星期都徒步去看望外公外婆一次。对于外公外婆,琳慧也就如同对爷爷奶奶一般,所以每当琳慧一出现在外公外婆的眼前,外公外婆总是脸上乐呵呵。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婆,爸妈妈过生日时,琳慧都要亲自制作一份小礼物,给他们一个惊喜。一张精致的贺卡,一个创意的模型,让他们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和幸福当中。

离琳慧家不远有个老人活动中心,平日里,爷爷最爱上那去玩了。在那里爷爷爱和其他的老爷爷们一起喝茶,聊天,下下棋棋,摸摸牌什么的。许多小朋友们也爱随大人上老人活动中心去玩,琳慧也常跟着爷爷一起去。但琳慧却与众不同,其它小朋友往往会在那儿一起捉迷藏,大声吵闹,而琳慧总是一到那就去找来扫帚帮忙打扫卫生,接着整理一些被弄凌乱了的物件,等很多老人来玩时,他又开始为这些老人们送茶添水。得空后就安静静的看大家下棋,玩牌,或取出随身带来的课外书,认认真真的看。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她还是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她从不吵着闹着要妈妈给她买新衣服。衣服旧了她照样高高兴兴地穿着上学。妈妈的朋友 家小姐姐的衣服穿小了送给她,她也都不嫌弃。每当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说要奖励她,她从不像别的孩子开口要钱或要什么贵重礼物,而只让爸爸妈妈买一本她喜欢的书作为奖励。

在学校里,她总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树立良好班风、班纪的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学习上,她刻苦勤奋,她说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妈妈为她的付出。工作上,尽职尽责,班级管理得有条不紊。

琳慧同学的尊老爱亲,勤奋好学,聪明懂事的事迹,也为她自己赢得广泛的荣誉。在渭田小学的就读的六年间,被评为三好生三次,被评为优干二次。学校评的十佳少年,八德之星,她也榜上有名。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琳慧同学身上表现出的尊老爱亲的中华美德,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和推崇的。

好学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二 杨xx是亮兵镇中学七年级学生,现年14岁,是名勤奋好学的学生和优秀的班干部。他踏实沉稳,品学兼优,是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好学生。他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不少同学起到了感染熏陶作用,对班级的学风起很好的带动作用。在学校,他是位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的优秀学生。在家里,他是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杨xx是亮兵镇中学七年级学生,现年14岁,是名勤奋好学的学生和优秀的班干部。他踏实沉稳,品学兼优,是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好学生。他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不少同学起到了感染熏陶作用,对班级的学风起很好的带动作用。

一、在学校,他是位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的优秀学生。

在学习生活中,他继承了大山深处的农民特有的不服输的精神,入校以来几乎每次的月考及期中、期末考试,他都能在班级名列前茅。在学习成绩上,他具有良好的心态,考好了,不骄傲,不自满,考砸了,不放弃,不气馁。

学习上,他求知欲强,课堂上,他认真听讲,勤于动脑,善于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地掌握;课外,他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报,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碰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在操场上也能见到他做游戏、运动放松身心的身影,以便有更多的精力面对下一节课。

他乐于助人,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别人,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会不假思索地伸出援助之手。因此,他的身边总围绕着一群好朋友。作为班级干部,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工作踏实,认真负责,严于律己,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伙伴。

二、在家里,他是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他热爱阅读,家中有很多名著,老师说过的好书,他一个也不缺,平时的零花钱,他都会攒起来,买一些学习用品,每天一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其次就是复习功课,最后读课外书,每天他都会不厌其烦的去做。

他2013年的11月份患了过敏性紫癜,身上出现了如星星多般的小紫点,全身疼痛的难以入睡,发病的前几天下不了床,饮食上只能吃白菜、土豆,而且是少油少盐的,这样的食物是难以下咽的,但他从没说过难吃。由于病情严重只能休学2个月,在生病期间他从未忘记过学习,每天都是有计划地读书和做题,即使手的关节疼痛难忍,他也坚持写字,这是大人都难以做到的。而且他再回到学校考试,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与他的拼搏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父母的心肝,爷爷奶奶的宝贝,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可他不一样,虽家庭不贫困,但也没有娇生惯养,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时不时的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家长的小帮手。他10岁时父亲外出打工,至今已经三年了。妈妈就领着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患有脑出血,爷爷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靠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懂事体贴的他便每天饭后洗碗、扫地。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也从未间断,当小伙伴来找他玩时,他却笑着对伙伴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每到农忙时节,他便在假日里下田帮爷爷干农活。当一切收拾妥当,夜幕已经降临,他就在静谧的灯光下开始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他与爷爷奶奶之间没有任何所谓的代沟,每天闲暇时间他都与爷爷奶奶聊天,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畅谈自己的心里话。

他讲清洁,爱卫生,走到哪里都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从来不嫌脏。街道上、校园里,随处可见他弯腰捡垃圾的身影。在家中,他看到地上有土,就会扫一扫,发现炕上脏了,就会抹一抹,瞅到柜上有灰,就会擦一擦,他还注重个人卫生,手指甲从来没长过,经常洗澡洗头换衣裳,天天穿地整整齐齐。杨兆亮的美德和孝心感动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常常受到村里人的好评。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第8篇

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启动

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2011年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该工程吸收了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了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针对4至6岁孩子的特点,从知礼仪、育孝行、懂感恩、拓智慧入手,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使孩子在动中学,在学中动。

应用指南

道德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开展孝行教育,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的美德,是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气改善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我们片面理解孝心,将孝子通过“工程”来培养,其结果不仅会一无所获,恐怕还将南辕北辙,在背离孝心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更多地强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陶冶和感化,而这种把道德形式化的行为,则会破坏人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

角度一:以孝为美。“孝子工程”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角度二:孝道不需要培养样板。孝心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天性,而现在竟然要把孝心当成产品一样来标准化生产,让人有些莫名其妙。有句谚语为“一夜可以暴富,三代方成贵族”,除去其价值观问题,这句话也说明了文明程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升完成的。要想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只有按照文化规律循序渐进,而不是搞什么“培养工程”。

角度三:反对形式主义。培养孝子最重要的是通过道德教育,激发人内心的道德感。我们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孝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孝心工程”:数百人集体给父母洗脚、学生集体给教师下跪磕头等。我们不敢妄自揣测施礼者的真诚,但是仅凭这些形式上的孝举又能激发青少年多少孝心?

角度四:孝文化的失落是整个社会追求“金钱至上”的结果。要重新找回孝文化,需要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重新树立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意识和独立意识。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孩子一定是不自私和有爱心的,而这样的孩子是很难通过“工程”培养出来的。

我的构思

阅读以上材料后,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构思:

【分析范例二】

“最美奶奶”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69岁的农村老太柴小女为救4名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了十里八乡,感动了万千网友。众多网友称她为“最美奶奶”。

2011年8月12日下午4时左右,12岁的程浩杰陪着奶奶柴小女到湍河边洗衣服。不远处是4个本村的学生:褚玉田、褚贝贝在河堤旁刷洗编织袋,庞彦召、闫圆圆在河里嬉戏打闹。衣服很快洗完了,就在程浩杰和奶奶拿着洗完的衣服往河岸上走时,突然听到一声“救命啊”。原来是4个小孩滑入深水中。柴小女迅速扔下手中衣服跑去救人。在程浩杰的帮助下,庞彦召很快被救了上来。柴小女让程浩杰回村喊人,随后将褚玉田、褚贝贝救上了岸,此时柴小女已经筋疲力尽。当得知闫圆圆还没上来,她又返身往深水中游去。程浩杰喊来村人时,水面上已经没了柴小女和闫圆圆的踪影。当村民从深水中找到柴小女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40多分钟后,闫圆圆也被打捞上岸。

应用指南

生命中的感动,也许不需要言语,无声的感动更让人刻骨铭心。柴老太太是一个平凡的人,却有一颗伟大的心。

角度一:平民英雄。柴老太太用生命书写了奇迹。她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把生的希望给了落水者,而把死的可能留给了自己。她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从平凡向伟大的转折,从平民向英雄的嬗变。

角度二:爱心无疆。这是伟大的母爱,同时又超越了母爱。其实,面对落水的孩子,柴老太太即便不去施救,也不会有人责怪她,毕竟她年龄大了。然而柴老太太对生命的珍爱,对孩子的爱超越了生与死,超越了世俗。

角度三:人生选择。其实每救出一个孩子,柴老太太都可以上岸喘口气。但是她为了与时间赛跑,来不及休息,一次又一次扎入深水去救人。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柴老太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危救人。

我的构思

阅读以上材料后,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构思:

【分析范例三】

中俄小学生足球赛得分悬殊

据“中国之声”2011年10月26日《新闻纵横》报道,一条跟足球比赛有关的微博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注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球迷们关注与热议的不是足坛巨星,而是一群小学生。这条微博显示,在10月24日举行的一场小学生交流比赛中,北京地坛小学队以0比15的悬殊比分输给了一支俄罗斯小学生队。尽管经与当事人核实,当时的比分实际是0比11,但是这样的失利还是迅速引起了轩然大波。

应用指南

这场足球赛之所以引起这么大范围的讨论,主要原因是其暴露了我国的小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方面与俄罗斯的孩子有很大差距。而要想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学校体育教育责无旁贷,但更重要的是家长以及社会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运动的环境。

角度一:体质。足球成绩不好,折射出来的是孩子体力不行。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缺少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高。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坐在教室里,泡在题海里,哪儿来的时间强健体魄呢?

角度二:教育。我们的教育重知识,重考试,重分数,而不重体育、体质。各种体育活动,被减到了不能再减的程度。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国内中小学校的普遍问题。据调查,小学四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56.5%;初中二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竟达到76%。

角度三:担忧与反思。“少年强则国强”,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我们的小学生队员虽然个头平均比俄罗斯队员高出20厘米,却遭遇惨败。我们的小学生队员在比赛20分钟后体力消耗已经到达了极限,已经没有抢球的体力了,哪里还能继续比赛?这样的现实怎能不让人担忧?

孝星少年事迹材料第9篇

【摘 要】清东陵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而祈福文化则贯穿在各种文化表征之内,构成了清东陵的核心文化。本文从中华民族传统的祈福文化入手,通过清东陵的风水内涵、帝王谒陵史迹以及陵寝建筑图案等几个视角,论述清东陵蕴涵的祈福文化。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共建有14座陵寝,其中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埋葬着帝、后、妃等共157人。清东陵现存各类建筑物(构筑物)508座(组),是中国目前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清东陵这一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观念、民俗等紧密联系,包含了大量的传统风水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宫廷文化和人文文化等内容,博大精深。而祈福文化贯穿在清东陵各种文化表征之内,构成了清东陵的核心文化。本文拟从中华民族传统的祈福文化入手,通过清东陵的风水内涵、帝王谒陵史迹以及陵寝建筑图案等几个视角,论述清东陵蕴涵的祈福文化。

一、中华民族福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福”字的涵义,从其字形来解释,是由“衣”、“一”、“口”、“田”几部分组成,因此,福字的意思就是“一口田,衣禄全”。也就是说,有衣服穿,有一块田地,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为两个“只”字捧着一个酒具的形状,是向神明或祖先奉献的意思。金文中,“福”字变为形声字,“示”形“”声,“示”字旁,具有祈福的意思,而“”字在金文中的写法表示器皿中的东西是满的意思,与“示”字合起来就是盛满供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佑。

关于福字的释义,自先秦开始,在各种古籍中多有阐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1]“全寿富贵之谓福。”[2]“安利之谓福。”[3]“福,佑也。”[4]在古人心目中,福就是圆满、富足、高寿、平安、顺利、得到庇佑的代名词。总之,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不仅是物质满足,而且包括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祈福,即人们有意识从事的趋吉避凶活动。古往今来,中国人但凡逢年过节、春种秋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建筑新居等,都要伴随举行一些具有祈福纳祥意义的仪式和行为,图个吉利。久而久之,这种源于本能的祈福行为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作为皇权物化重要载体的清东陵,也蕴含着浓郁的传统祈福文化。

二、清东陵的吉祥风水环境契合

封建帝王的祈福心理

风水术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指导建筑选址、规划、营建活动的学问,已有数千年历史。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商周时期,风水活动就已经出现,《诗经》中有“公刘择地于豳”的记载。随着历史不断演进,各种讲求风水的著述不断涌现,并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选择阴宅墓地,以晋代郭璞所著《葬书》为代表,影响深远。《葬书》内称:“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具体选择过程中,又强调“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达到“葬者藏也,无风、蚁、水三者侵体之害”[5]等等。其中的许多思想观点,迎合了人们朴素的趋吉避凶心理需求。

古人非常重视对身后事的安排,讲究“事死如事生”[6]。封建帝王身为万民的主宰,其高度关注的两件大事就是如何王朝稳固和子孙兴旺,于是受《葬书》中宣称的“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恶则反是”[7]的影响很深。历代皇帝在经营其陵寝时,非常在意风水优劣与否,将其视为关乎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所以,自秦始皇以来的2000余年漫长岁月中,只要条件允许,为皇帝相度万年吉地无不精挑细选,所谓“三年看山,十年点穴”,费尽无数心力。营建山陵更是举全国之力,无不修建得规模宏大,如山如皋,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慨。

史载,清东陵的陵址是顺治帝钦定的,后又经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亮等进一步论证确定。此说见于《清史稿》和清人笔记中。《清史稿》卷86记载:“康熙二年,相度遵化凤台山,建世祖陵曰孝陵。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至是陵成。”在清朝皇帝和风水官眼中,清东陵就是一处吉祥风水宝地,非常契合帝王们“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祈福纳祥心理(图一)。

首先,风水师们认为清东陵的风水景观是传统风水理念的杰出典范,是天生福地。

传统的风水理念通常从龙、穴、砂、水、向五个方面考量陵寝风水,讲求龙要真,穴要正,砂要秀,水要抱,向要吉。经过风水师们详细踏勘,认为清东陵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谨瞻仰得东陵龙脉,自雾灵山至琉璃屏分为三枝:中枝结聚土星,名曰昌瑞山,面朝一大金星,仰见五行相生,天地相朝之象,随龙水自乾方而出巽位,当中以水为界,分为阴阳,合全局观之,是天生太极,有生生不息之机。”[8]

《昌瑞山万年统志》这样记述东陵风水:“恭维昌瑞山,原名丰台岭。一峰笏,万岭回环。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凤舞龙蟠,结亿万年灵区之兆。且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众皆拱卫,实为天生福地,以巩我皇清万载金汤之基者也。”[9]“后有善青鸟者视丘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10]

清东陵以风水家所说的中国三大干龙之一的北干龙燕山为龙脉,风水源头为燕山主峰雾灵山。雾灵山一路逶迤南来,截止于昌瑞山,东西横置,似锦屏翠帐,为各陵后靠。整条龙脉屈曲盘旋,顿挫有力,状若游龙,“内则涵天盖地,外则斗拱星环,云蒸霞蔚之奇,虎踞龙盘之势” [11],不可殚述。清东陵陵区内堂局亦是雍容坦荡,内接堂气,外蓄生气,“东面鹰飞倒仰山,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势尽西朝,俨然左辅;西面黄花山层峦飞翠,叠嶂腾辉,势皆东向,宛如右弼。昌瑞山南面,金星山特起一峰,丰而不浊,形如覆钟,巍然端峙,有执笏朝天之势,形家目如金星,夜间有仙灯行列数对,冉冉而下,由红门御路来朝。”[12]金星山以南,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形成一个天然门户,名曰“兴隆口”,又取鲤鱼跃龙门之意,称“龙门口”。在昌瑞山、金星山中间,更有一座天造地设的影壁山,圆巧端正,可凭可依,似玉案前横,秩序天然。陵区东西两侧,左有马兰河,右有西大河,“两水分流浃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13]总之,在风水师们看来,东陵风水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可谓尽善尽美(图二)。

其次,清朝皇帝认为清东陵的好风水能够保佑大清朝万世一系,子孙兴旺。

雍正皇帝就认为,是清东陵的好风水使得大清海宇安,皇室人丁兴盛。史载,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日,雍正帝的谕旨内称,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慈驭升遐,于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安奉梓宫于孝陵之南,为暂安奉殿,迄今30余年,“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安,子孙蕃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14]。这道上谕明白指出,正是孝陵大红门外暂安奉殿处的风水好,才使康熙朝强盛兴旺,四海生民乐育。

乾隆皇帝在御制《恭谒孝陵》诗中,这样夸耀东陵风水:“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15]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认为是世祖福临钦定的这处万年吉地,庇佑着大清的万年基业。

在清东陵的相关典籍中,记载着清东陵兆域内呈祥“灵芝献瑞”的故事:“景陵东暖阁内尊藏五本灵芝二匣(系雍正六年、十年景陵宝山所产),三本灵芝一匣(系雍正八年景陵宝山所产),独本灵芝一匣(系雍正七年神路两仪树行内所产),共灵芝四匣。”[16]隆恩殿是皇陵中的重要殿堂,为供放墓主人神牌和举行朝拜、祭祀的神圣场所,而这几本灵芝却堂而皇之地供奉在了康熙帝景陵的隆恩殿内,因为它们被视为祥瑞之物,是陵寝吉祥的征兆。灵芝,又名灵芝草,古人喻为仙草,能治万症,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故称“不死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就有蛇仙白素贞盗取灵芝仙草,将许仙救活的精彩情节。珍贵稀有的灵芝在清东陵内却屡有发现,正好印证了清东陵是一处上吉上利的风水宝地,所谓“圣水深壑,灵山翠微,亿年安宅,巩我丕基”[17]。

清东陵蕴含的风水文化,反映了古人祈福纳祥的美好心理追求,而清东陵的吉祥风水环境,又正好契合了封建帝王的祈福心理。

三、清东陵是清代帝王心目中的祈福圣地

中国古代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8],这里的祀即祭祀。古人祭祀的目的大致有三种:一是用祭祀弭灾,弭灾即消灾。灾指狂风、暴雨、久旱、山崩、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盗贼、等人为灾害。遇有灾害发生,人们常常进行祭祀,以达到消灾之目的。二是用祭祀祈福。祈福的内容很广,如农业丰收、畜牧旺盛、渔猎多获、战争胜利、生儿育女、健康长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祈求丰收,古人称为祈年。三是用祭祀报谢,报谢神灵的恩赐。不论弭灾还是祈福,事过之后,农业已获丰收,战争已取得胜利,灾害已经停息,人们就要再一次祭祀神灵,献上供品,表示报答恩惠。从这些祈福目的看,祭祀祈福是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清朝的皇帝非常重视陵寝祭祀,大多勤于上陵修礼,借以展孝报本。“凡遇大庆典,命礼部诹吉,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百神,并举行谒陵之礼,或遣官致祭,所以答神贶于无穷也。”[19]今天分析,清朝皇帝上陵修礼的心理动机有二:一是宣扬孝道,风世励俗,所谓“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二是祈福纳祥,希图祖宗荫佑,江山永固。

有清一代共开辟了盛京祖陵(永陵、福陵、昭陵)、东陵、西陵三大陵区。入关的十位皇帝,除顺治和宣统两位皇帝未行谒陵礼外,其余八帝均曾至东陵谒陵祈福。据统计,八位皇帝共来东陵125次,其中康熙47次,雍正8次,乾隆26次,嘉庆27次,道光9次,咸丰1次,同治2次,光绪5次。

这里,摭拾康、乾二帝的部分谒陵祈福史料,用窥全貌:康熙二十年十一月癸亥,上以云南报捷,诣孝陵躬行昭告;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戊子,上以平定海寇,亲往孝陵祭告;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乙酉,上以亲征噶尔丹,谒暂安奉殿、孝陵;康熙六十年二月丁酉,上以御极六十年大庆,诣暂安奉殿、孝陵、孝东陵;乾隆十四年三月甲子,上以金川平定,恭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乾隆十五年八月庚寅,上以册立皇后礼成,奉皇太后恭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上以金川荡平,用展告功之礼,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诣孝贤皇后陵酹酒[20]。

通过史料可以看出,只要发生关系国家命运的大战争及遇有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如上面提到的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云南报捷)、(平定海寇)、亲征噶尔丹、御极六十年大庆,以及乾隆帝两次平定金川、册立皇后等发生在康、乾两朝的大事件,皇帝们都不惜奔波数百里,亲至陵寝虔诚地向祖宗神灵祈福,正如乾隆皇帝所言“以展孝忱,以资福佑”。

清朝皇帝上陵祈福的思想,在其谒陵诗中也表露无遗。如《昌瑞山万年统志》中辑录的乾隆帝谒陵诗,就充分反映了他祈福的愿望。乾隆十四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帝以金川归命,起驾谒孝陵、景陵。在燕郊行宫,乾隆欣然命笔,赋五律一首,内有“远服归王化,宗功实式凭”句,认为战争胜利是山陵王气葱郁,列祖笃祜垂庥使然。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平定西北大小和卓叛乱,开疆二万里,昔日烽火连天的战场变成了牛羊遍野的乐土。乾隆帝对底定新疆的功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是年二月恭谒孝陵的五律诗中,就写到:“隔岁我来东,朱邱敬告功。衣冠天浩渺,松柏岁青葱。凡此封疆拓,永维庇荫蒙。荩臣皆努力,幸与创时同。”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乾隆帝再次恭谒景陵,成五律一首,诗中写到:“开创承先烈,觐扬继后图。灵山永呵护,圣迹仰虚无。路人云霞表,天垂星斗区。伞松万年茂,庇阴视兹乎。”在后面的诗注中,他写到:“孝陵隆恩门外,碑亭神路正中有松一株,高仅及寻,荫周十余丈,形如张伞,视其干逾一围,似植立数百年者。是盖上苍眷佑我朝,预培神树,以拱护桥山,丰茂郁葱,实为国家亿万年景运洪长之征矣。”[21]这首诗将他至东陵祈福纳祥的思想表露得一览无遗。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不难看出,清东陵既是清朝皇帝展孝报本的朝圣地,也是他们眼中祈福纳祥的风水宝地。

四、清东陵建筑中的吉祥题材是

皇家祈福的生动写照

吉祥,亦作吉羊,《庄子·人世间》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唐朝成玄英疏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寓意吉祥的题材和图案古已有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出现刻有双头鸟和双凤图案的骨雕,而普遍出现始于三代的青铜器上,至秦汉已是屡见不鲜。在清东陵的14座帝、后、妃陵寝中,尤其是在大量的石雕、砖雕和彩画作品里面,就有许多突出表现吉祥题材的建筑元素和装饰,成为展示人们祈福愿望的生动写照。

1、石雕品中的吉祥题材

清东陵建筑中蕴涵的祈福文化,以各帝、后陵寝内的石雕吉祥图案最为典型。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主要有石象生、华表、门坊、拱券桥、殿座栏杆、丹陛石、石碑、石祭台、券脸石等门类。这些石雕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龙凤题材。《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又《孔丛子·记问》中记载:“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里,龙和凤均寓意吉祥。

清东陵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一个缩影,在它的各类建筑中,龙凤题材理所当然地被大量使用,既突出了皇家的尊贵,又彰显了帝王们祈福纳祥的心理诉求。据统计,清东陵石雕作品中的正龙、行龙、升龙、降龙、坐龙、蹲龙、靠山龙等共计2587条,主要雕刻于桥梁、殿座栏杆、华表、石碑、石牌坊、丹陛石、石象生人物和动物的装饰等部位。其中,仅慈禧陵大殿栏杆就雕有升龙、行龙310条,真可谓龙的世界。另外,清东陵石雕艺术作品中的凤有758只之多,其中石桥176只,殿座栏杆567只,丹陛石11只,券脸石4只。特别是在景陵皇贵妃园寝享殿前的丹陛石上,雕刻的是“丹凤朝阳”,内容生动活泼,技法高超,是乾隆早期石雕中的精品。在孝陵大殿栏杆上以及慈禧、慈安陵小碑楼券脸石上,亦雕刻有鸾。凤凰的数量虽远少于龙,但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数字。

二是宗教中的吉祥题材。清代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保留其满族——萨满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佛教、道教。在清东陵中,就有许多富有吉祥寓意的佛教、道教题材石雕,尤其是在各帝、后陵的石五供和乾隆帝裕陵的地宫内,可谓比比皆是。如景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钟,孝东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图和太极图,昭西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炉和属于暗八仙中的葫芦、宝剑、团扇、花篮和阴阳板等。咸丰朝以后修建的定陵、慈禧陵、慈安陵和惠陵,各陵石祭台下枋上均雕有完整的暗八仙图案。以上八卦、太极符号和暗八仙(葫芦、宝剑、团扇、鱼鼓、横笛、阴阳板、荷花、花篮),是道教中广泛使用的符号,象征神通广大,是震慑邪恶的利器。

同时,佛教中的八宝在清东陵也大量使用。八宝亦称八吉祥,指供奉在佛像前的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种神器,各有无上威力,为佛教中的至宝。表示佛法圆转,比做生命不息;法螺表示佛音吉祥,比做好运;宝伞表示张弛自如,比做保护众生;白盖加被大于世界,是解脱大众贫困的象征;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圣洁的象征;宝罐表示福智圆满,喻为成功和名利;双鱼表示坚固活泼,喻为幸福辟邪;盘长表示回环往复,是长寿、无穷尽的象征。在孝陵石祭台上有佛八宝中的轮、螺;景陵石祭台上有轮、螺、罐,朱砂碑上有螺、盘长;孝东陵石祭台上有螺、伞、花,朱砂碑上有螺;昭西陵石祭台上雕有浮屠(佛塔);裕陵石祭台、朱砂碑和地宫月光墙上都刻有佛八宝;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佛八宝。

三是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题材。在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中,对儒家文化也有反映。其中礼的题材有:在昭西陵、裕陵、慈禧陵、慈安陵的石祭台上分别刻有鼎、炉、爵等礼器。乐的题材有:在孝陵、景陵、裕陵的朱砂碑上,以及孝陵、景陵、昭西陵、定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磬;昭西陵石祭台上雕有钟;裕陵石祭台上雕有笙、管、笛、板、钹;慈禧陵石祭台上雕有钹、笙;景陵石祭台上雕有钹。四艺题材有:景陵、定陵、裕陵的华表上雕有棋、书、画;怡皇贵妃的朱砂碑上雕有琴、书、画;昭西陵、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琴、棋、书、画。致仕题材有:慈禧和慈安陵神道碑亭的券脸石上雕有“太师少师”、“封侯挂印”等功名题材。

四是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题材。清东陵石雕中还有大量民间文化素材,大多集中在各陵的石象生、朱砂碑、石祭台、华表以及丹陛石、券脸石上,主要是赋予某些珍禽瑞兽、花木虫鱼、器物及特定的几何图案以吉祥含义,企盼国泰民安,幸福吉祥。

珍禽瑞兽类,有狮子(取义喜庆)、獬豸(取义公正)、麒麟(取义吉祥)、骆驼(取义温顺)、大象(取义吉祥太平)、天马(取义自由)、鹿鹤(取义长寿富贵、六合同春)、蝙蝠(取义幸福)等。

花草树木类,主要有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坚强),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高雅正直),及牡丹(象征富贵)、百合花(象征和乐)、萱草(象征无忧)、荷花(象征圣洁),福寿三多石榴、佛手、桃(象征多子多福多寿),还有灵芝(象征吉祥长寿)、宝相花(象征端庄)、蔓草(象征茂盛)等。

器物及图案类,主要有宝珠(象征光明)、磬(象征吉庆)、古钱(象征富有)、典籍(象征智慧)、方胜(象征同心)、犀角(象征胜利)、菱镜(象征美好)、艾叶(象征辟邪)、如意(象征顺意)、祥云(象征吉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象征修养)、宝扇(象征驱邪)、拂尘(象征清净)、元宝(象征财富)、戟箱(谐音吉祥)、宝镜(象征美好)、鹿角(象征长寿)、锦(象征富贵)、孔雀翎(象征荣华)、御带(象征禄位)、珊瑚(象征高贵)、圆环(象征幸福)等。

透过清东陵的石雕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渊博的福文化,体味到当时人们追求幸福、企盼安宁的愿望,真正感受到清东陵祈福文化的独特魅力。

2、砖雕和彩画中的吉祥题材

清东陵建筑中有大量的精美砖雕图案,同样被赋予了传统祈福纳祥的主题内容,特别是慈禧陵三殿磨砖对缝的墙壁上,装饰着许多赏心悦目的高浮雕吉祥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