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控制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0:08

控制管理论文

控制管理论文第1篇

建筑管理项目控制对一个建筑工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走向。下文将从实际角度及理论角度来分别阐述建筑管理项目控制的重要意义。(1)实际效益。良好的建筑管理项目控制体系可以给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带来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效益。建筑项目管理控制得好,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及能源利用率,创造经济价值。可以管控进度,保证质量,带来社会信誉。低耗值,高产出,势必造福人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2)理论效益。卓越的建筑管理项目控制为新技术实践创造了条件,建筑管理项目控制的好,必然会对新技术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分析,这就使得新技术的创新点可以得到极致的发挥,极大的促进了新技术推广、新技术落地,产生良性循环,推动着建筑行业的飞速进步。

2对三大目标的控制

2.1投资控制

项目建设投资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各环节所使用费用的总和。这其中包括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费用。建筑项目投资控制的过程是指:通过专业财务人员对项目的总体预算,预估项目工程建设成本,并将这个值设定为项目建设总成本控制目标。此目标需要进一步按照组织架构及职责进行分解,分解到公司相关部门。在各部门领到任务目标后,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各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目标及考核管理来控制投资。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标价,再签订合同,以及确定合同条款内容。还有应注意资金的过程支出。需要控制好各子项工程造价、耗材的价格等支出费用。需要对付款的时机加以控制,付款前先核验是否满足付款要求,满足后再行付款。做好资金统计工作,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所发生的费用情况进行统计,以便于财务统计分析。确保实现在预算内进行资金使用的终极目标,使项目利润最大化。在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投资管理控制的重点包括:第一,在项目决策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项目是否可行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专业的分析报告。第三,做好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工作,预算需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方法进行测算得出。工程设计结算投资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经过专业的市场分析,给项目做好定位,制定出合理的执行方案。(2)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管理。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要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能实现经济节约的目标。设计结算的投资控制是建设投资控制的最重要内容。工程实施阶段投资管理控制的要点如下:(1)对招投标的科学管理。招标前要有规范的招标文件,细化招标评判标准,分析市场行情,制定出最适宜的中标范围。(2)施工中的监控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的环节众多,从资金管理控制角度说,诸如施工人员、技术、材料等的基本管控情况都是重点,大力度监督管理,可以使得相关环节无障碍进行,降低费用支出,创造经济效益。工程结算阶段投资管理控制的重点是需要竣工结算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操守,同时需要做好资料收集和取证,保证其完整度及有效性。

2.2进度控制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指使工程建设的实际进度符合项目进度计划的要求,使项目按照计划要求的时间节点,开展相应的监督管理活动。贯穿整个项目工程的过程控制。进度控制的影响因素:(1)相关人员的数量满足度,以及相关人员的素质能力匹配度。(2)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供应情况。(3)施工技术水平。(4)各业务接口之间的沟通顺畅度。

2.3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简单的可以分为人、机、料、法、环五方面,所以说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应该从以上五方面分别着手进行系统管控。人的因素可以通过培训教育。促进其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来控制。对于施工用料的控制,需要注意从合格供应商处选购,不合格材料不使用,避免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等措施来管控。法是指施工采用的方法需要是适宜的,高效节能的。环是指环境,施工现场安全,环保过关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以上五方面进行逐项综合管控,则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

2.4建筑管理项目控制的发展趋势

控制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控制;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从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标分为两类:一是责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标;二是责任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对其有一定影响的指标。包括部分可以控制的指标和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杠杆可以间接控制的指标。例如,新产品试制指标常被看成是试制部门的可控指标,可是,这个指标中包含了大量难以估量的因素,因而设计部门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设法将其费用控制在预算之内。不过这种控制并不排除实施过程中发生修订预算的可能性。

从时间上看,“时期的设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内不能控制的指标,在较长时期看来是可控制的,如折旧费。过去不能控制的指标,现在却是可控的,同时,现在可控的指标在将来有可能变成不可控的指标。

从空间上看,某指标是否可控,随责任层次、责任中心的不同各异。“例如,机器的保险成本对生产部门经理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保险部门经理确实是可控制的。”上层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层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来说,同一指标在较低管理层次不可控制,而在较高层次则可以控制,在同一责任层次上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也会有这一责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标,而在另一责任中心则变得可控的情况。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可控范围,使经济责任同经济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统一起来,按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进行考核。这一点对具有双重责任性质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责任中心的经济事项更为重要。如固定资产折旧,从折旧比例的规定方面看,车间是无能为力的,不能承担经济责任,这方面的责任只能由上级管理部门负责,但从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看,车间、班组、个人等责任中心,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使用固定资产就应当对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完好率负责。因此,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这种性质做出具体分析,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划分责任中心所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第十,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综上所述,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可列示如表1:

控制管理论文第3篇

在制造企业中,有几类比较典型的生产方式,其中,单件生产和其它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如:大批量生产企业,由于其有规模的优势,所以,在成本、质量和时间方面容易见到成效。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如:造船、飞机制造、特种机床等,以单件生产为主。在生产进度安排上,多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

一般的观念里,单件小批量生产不具有成本控制的优势,只有批量大的生产才有成本控制优势。但是,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

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呐?准确控制产品的成本,就应该从成本的多重动因入手。产品成本的发生,有些与产品数量(生产工时)相关,有的与非产品数量相关,那么,我们就必须按与成本发生相关的其它因素去追溯计算成本。而不是单纯从产品数量上判断,那什么是成本动因呢?是企业的各项作业,而不是产品本身导致消耗(成本)的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

一、国内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美国企业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中国企业偏向单一成本控制。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因此,公司需要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其他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

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末,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

二、如何控制成本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而言,由于生产一种产品的工艺、工装设备投入相对比较多,无疑增加了产品的成产成本。不能从批量和规模上取得优势,要降低成本。如何来控制?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首先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工艺的制造成本,采用工艺性好的产品设计方案,这需要在产品设计时工艺人员的早期参与时必不可少的,采取并行工程的方法,优化产品的设计从而降低成本。

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降低成本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这种方式的成本降低以现有条件为前提,是日常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降低成本的第二种方式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在既定条件下,成本改善会有一个极限幅度,在这个幅度内,改进的逐步增加最后可能会达到收益递减点,最后使得降低成本异常艰难。在这种条件下,进一步的成本改进有赖于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提供新的基础。企业成本优势最常见的来源就是采用与竞争对手有显著差异的价值链。正因如此,所以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常依赖于第二种方式,依赖于新技术和新观念,依赖于重构价值链。产品设计包含着重新设计诸多重构价值链的因素,如改变生产工艺、采用新的原材料等,因此产品设计对成本控制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是系统成本管理的核心。因为产品成本的20%—80%在设计阶段已经确定,待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为了最大限度的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若完成产品全部作业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否则不行。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最终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原材料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其次,在原材料的采购阶段,由于单件生产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也不具有规模优势,所以,原材料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如果,把产品的原材料分成几类:通用原材料,可委托中间商进行采购,利用他们的渠道优势来降低成本;特殊材料,可以和同行进行联合采购,来降低成本。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①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②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③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④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⑤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3)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在制造构成中的成本控制,则是靠企业的管理基础水平的提升才能够见到效益的。在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交货期的联系比较紧密。可以通过几种主线来推进成本控制工作。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

但是,这种的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现代的JIT(JustInTime,适时生产系统),以“零库存”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存货成本;TQC(TotalQualityControl,全面质量控制),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4)通过严格成本核算管理控制成本

在成本核算管理上,全力推行全员成本核算与层层控制,抓好单件产品核算,真正了解每种产品的制造成本,从原材料、水、电、气的消耗到工时订额等的核算,作到准确,这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成本控制的根本点。

在库存的控制上,争取消除中间库,采取公司集中统一的库存与物流配送体系,从内部的资源集中配置的角度,提高效率,压低库存,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同时,控制在制品的数量。

(5)工艺设计上的成本控制

工艺设计上尽量考虑工艺方法的通用性、标准化,采用合理的加工手段,提高材料及设备的利用率,严格审核确保工艺方案的合理性。

(6)质量成本控制

对于不良品损失的控制,防止为了只追求交货期和产品质量而不顾及产品的成本的提升。严格控制质量成本,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降到最低,作到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三方面协调推进。如果是实行项目管理方式为主的企业,建议采取项目经理全权负责的方式对质量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和交货期统一考核,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三、我国企业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产生于日本及欧美的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已逐渐被我国企业所采用,实践证明,我国企业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人为本。在现代成本管理这个系统工程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企业如何设计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调动全体员工的能动性是管理者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如何完美无缺的管理方法,如果不能使员工自愿、积极主动参与,也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一定要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

(2)注意全面性。成本管理活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成本管理系统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要全员参加,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不能采取武断的命令下达式,特别是作业成本法制度设计,必须取得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车间工人的全力支持才能顺利进行。

(3)注意综合性。由于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是一个系统整体,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综合运用,不可断章取义。如只为加快存货流通速度而不顾企业具体情况盲目采取零存货方法,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控制管理论文第4篇

1.1引言

嵌入式系统被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实际上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的一种应用形式,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具有软件代码小、高度自动化、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它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特别适合于要求实时的和多任务的系统。

从美国微软"维纳斯计划"白皮书到中国中科院推出的"女娲计划",整个世界仿佛在一夜之间掀起了嵌入式开发与应用的热潮,人们开始关注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嵌入式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也随之走入了高校和研究所,成为人们的学科,并且相应地开发出了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浏览器和嵌入式数据库等产品。在当前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后PC(Post-PC)时代,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军事技术、各类产业和商业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中。随着国内外各种嵌入式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嵌入式技术越来越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

如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那么嵌入式系统应用缘何能在近年来的信息技术应用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商家角逐的对象。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巨大的商业利益,单就电视应用而言,目前全球有2亿多有线电视用户,中国也有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600万的速度递增。如今,在这块领域里,还没有一家公司有成熟的产品,也没有标准的操作系统,更没有一个可以主导市场的垄断者。在这种局势下,虽然竞争将异常剧烈,但突围的可能性也较大,只要能够培养出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是有可能取得巨大成功的。

如今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IT界的又一新焦点,它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它被广泛应用到金融、航天、电信、网络、信息家电、医疗、工业控制、军事等各个领域。

1.2选题意义

微机控制系统是一种实时系统,所谓实时系统是指系统能及时地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许可的时间限制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相应的设备完成实时操作。

为了满足处理实时事件的要求,绝大部分单片微机都具有中断功能。它允许在发生某一事件时(例如外部设备运行完成、定时时间到等),为了对这一事件进行处理,中止现行程序的运行而进入处理该事件的程序,处理完再返回原程序执行。

随着单片微机应用的日益深入和广泛,应用的水平越来越高,应用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一个系统经常需要控制多个对象,并且这些对象都要求实时操作。特别是现在已开始大量使用多机系统,它们一般为主从结构的多机控制系统。从机完成数据采集、计算、控制等功能。主机可向从机发命令,修改从机的参数,而从机可向主机回送结果和数据。在这样的系统中,主从机通信与从机的数据采集、计算、控制等必须并行进行,即从机在通信和执行主机的命令时,也不能影响其它操作。因此,较复杂的单片微机实时系统特别是多机系统,均要求单片微机系统具有同时进行多种实时操作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并行处理。另外,在系统软件设计中,多采用单任务顺序机制。程序由一个主循环控制,通过判断不同的标志轮循调用各功能函数,在主循环中调用的模块按顺序运行。

(论述嵌入式系统与一般系统的差别,优缺点)

本课题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利用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测试技术,结合RTOS的选取原则,选用了源码公开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结合实际应用,设计了一个实现对多点温度进行控制的嵌入式系统。

复杂的微机控制系统使用常规的顺序程序设计方法加上中断来实现功能是比较困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时性差:由于计算机在处理中断时,一般不允许响应低级和同级中断,为了提高实时性,要求中断处理程序尽量短。但是有许多实时操作的处理比较复杂,需要较长的CPU执行时间。如果用中断来完成这些处理,则在处理时,无法响应低级或同级中断。如果采用中断置标志的方法,让主程序来进行处理,则一方面会增加程序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难以做到实时处理,因为主程序不可能在执行其它程序时,随时去检查这些标志位而转向不同的处理程序。

(2).难以实现并行操作的相互通信:在功能较强的实时系统中,除了主程序有时需要与中断间进行信息交换外,各个并行操作之间有时也需相互通信。这些用常规方法是难以实现的。

(3).结构复杂、移植性差、维护困难:单片微机功能的复杂化,使软件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为了实现并行操作,需使用大量的中断和标志,使程序结构十分混乱,难以设计和调试。同时由于程序采用线性结构,使得程序难于修改或者移植,因此缺乏灵活性、通用性和可维护性。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可以把应用软件按所完成的功能分成一个个独立的、但可以并行运行的任务,如串行口通信任务、数据采集任务、数据计算任务、定时打印任务等。这样,整个应用软件有各个任务所组成,设计、调试时可分别进行。修改时只可修改个别任务即可,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移植性。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有效地实现任务间的相互通信,当应用程序处理的任务较多,尤其要求同时执行两个以上的工作和任务时,在软件设计中引入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ealTimeOperatingSystem,RTOS)将非常必要。

提倡在嵌入式应用中使用RTOS的最主要原因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长期以来,在国内传统的开发方式是:针对某一应用,画程序流程图、编制应用程序。通常是线性程序,此机制的优势在于流程直观。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除中断服务程序以外,各程序模块没有优先级的区别,被主循环简单地轮转调用,实时性差,响应时间无法预料;而且,当一个任务申请不到资源,或循环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跳出循环时,其他任务将得不到响应,当程序很小时,虽然可通过设置Watchdog,利用中断等方法来解决上述矛盾。如果程序变得较大,将大大增加开发时间和调试难度,复杂度不堪想象。正是上述的缺点,在干扰严重的情况下,系统安全性差。另一重要原因是提高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

系统中引入RTOS之后,有RTOS完成任务管理、任务间通信、中断管理等功能。嵌入式系统中的多任务操作系统在应用系统启动后,首先运行的是背景程序,用户的应用程序是运行于其上的各个具体任务,多任务操作系统允许灵活地分配系统资源(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等等)给各个任务,各程序模块(或者任务)就如同中断程序一样并行运行,这样就可以简化那些复杂而且时间要求严格的工程的软件设计,同时也提高了可靠性。

目前较流行的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国外主要有VxWorks、QNX、pSOS、WindowsCE等。另外,国内也有许多自主开发的实时操作系统,如科银京成(CoreTek)公司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DeltaSystem,中科院推出的Hopen嵌入式操作系统,浙江大学自主研制开发的全中文的嵌入式操作系统HBOS系统等。这些操作系统性能优越,易于移植,但均属于商业操作系统,需支付昂贵的版税。另外也有两个优秀的自由软件操作系统是μC/OS-II和嵌入式Linux,它们也具有相当好的性能,且源代码开放,免费使用,以上这些操作系统大多都有完善的开发环境和工具。用户在进行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时,根据具体应用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时操作系统。

1.3课题的实现

(本课题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利用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测试技术,结合RTOS的选取原则,选用了源码公开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结合实际应用,设计了一个实现对多点温度进行控制的嵌入式系统。)

目前就成本而言,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很多测控应用领域,微处理器只需8位或16位单片机就可胜任,对于这样低端的产品开发,要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可采用微内核的多任务操作系统如μC/OS-II、RTX、CMX等来完成软件设计。在应用中,已经能够明显减少系统的软件设计工作量,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考虑到系统实际应用,在硬件设计方面,微控制器选用了台湾Syncmos公司生产的8位微控制器SM5964,它是80C52微控制器家族的派生产品,其强大的片内资源,只需选用少量的器件即可实现系统的要求。温度测量利用Pt(100Ω)热敏电阻,测量的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模块转换后送入微处理进行处理。模数转换器选用凌特公司(LinearTechnology)推出的20位无延迟模数转换器LTC2430,此模块可直接对测量的毫伏级信号进行处理,并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其它也选用了与通信和输出控制相关的器件。

软件的设计基于软件开发平台μC/OS-II,它是由Labrosse先生编写的一个开放式内核,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源码公开,此RTOS的更多优点在第三章有详细论述。一方面它是免费的,另一方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修改。由于它没有功能强大的软件包,基于具体应用需要自己编写驱动程序,为使其能够正常工作,要根据具体的硬件平成相应的移植工作。μC/OS-II是一个占先式的内核,即已经准备就绪的高优先级任务可以剥夺正在运行的低优先级任务的CPU使用权。这个特点使得它的实时性比非占先式的内核要好。在设计中,给予不同任务不同的优先级,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对温度控制方面,采用了一种基于时间最优控制的PID算法实现对温度控制。

除了实现对温度的采集、处理、控制之外,本课题一方面利用SM5964的ISP功能,实现了PC机利用ISP技术进行对系统远程加载和升级。另一方面,利用RS232串行通信技术,实现了PC机与系统的通信,并可对系统进行远程控制。从而实现了微机控制系统中主从式控制系统结构。

1.4论文的章节安排

论文的结构及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

概述部分由嵌入式系统成为当今IT行业又一热点开始,结合当前微机控制领域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在此领域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必要性,引出课题的意义。最后给出课题的实现方案。

第二章嵌入式系统

本章首先对嵌入式系统的历史进行论述,引出其当前的定义,并提出了RTOS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然后提出了嵌入式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分析了当前嵌入式处理器的分类以及当前流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最后论述了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应用状况,并对嵌入式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加以展望。

第三章系统的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本章根据第二章的论述,结合课题的需要,首先对系统选用的主控芯片SM5964的特性进行了介绍,并根据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取原则,对系统选用的RTOS---μC/OS-II的特点进行了论述。然后根据系统实际应用介绍了对实时内核进行的扩展。最后,阐述了系统设计中使用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测试技术。

第四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章中论述了本课题的核心,详细论述了实现对多点温度进行控制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从对系统的硬件设计进行论述开始,然后完成根据具体的硬件平台进行操作系统的移植工作。最后对系统的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软件设计中,把系统的软件分成人机交互、串行通信、温度的测量及控制、远程加载等四大模块,并对每一模快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

第五章PC侧程序的设计

本章中论述了对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和ISP功能主控侧程序的实现,模拟实现了主从式微机控制系统主控方的程序设计。首先论述了VC++对多线程的支持以及多线程编程中的关键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主机侧通信功能和ISP功能的设计。

第六章系统的扩展及总结

本章简要介绍了在系统中实现文件系统和网络功能的方法,对整个课题给予总结。

第二章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已经被用于各行各业,也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本章较为全面地介绍和研究了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对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作一定的论述,对于了解嵌入式系统及其开发和研究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2.1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

2.1.1嵌入式系统的历史

虽然嵌入式系统是近几年才风靡起来的,但从20世纪70年代单片机的出现到今天各式各样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微控制器的大规模应用,嵌入式系统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系统,往往是在硬件和软件双螺旋式交替发展的支撑下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嵌入式系统也不例外。

控制管理论文第5篇

2结合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控制工程成本

做为开发单位的预算合同人员应做到“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思考”。“多看”,就要多看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工艺流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施工中常见的基坑全断面锚喷支护,由于受周围建筑物基础情况及治水、地质等开挖实际情况的不确定因素影响,难免有些地方需要加强锚护,同时有些地方也要减少锚筋,甚至在距离坑底一定调试内或毗邻建筑物的局部地方不用锚喷,对于加强锚护部分施工单位自然会提出补偿,但对于减少锚筋及不用锚喷的部分就需要建设单位的细心观察和监督,以便以确凿的证据和充分的理由榔头工程量。“多问”就是对于预算中不常遇到的较边缘的工程问题,或是对自己经验不充分的问题不匆忙作定论,要向现场的工程师进行咨询。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市政工程,由于行业的垄断,大多数的造价人员很少遇到这类预算,因此这类问题就更需要多问。如在一次室外消防管道的预算中,就曾遇到了防滑卡箍使用数量问题,如果按定额常规用量参考值(0.338个/m)去测算,全小区2000m管张,共需用676个防滑卡箍,而实际上只在变径、变高、管线拐弯处使用,全小区共使用16个,两项相差560个,以每个228元计算,仅防滑卡箍一项避免的直接费损失就高达10多万元。“多思考”,不可不论定额仍是目前建设市场确定造价的主要依据,但也应客观地认识到定额不可能囊括市场,由于新工艺、新材料地不断涌现,工程现场的特殊情况都使得子目组价、项目组价仍为目前造价中不可避免的工作。如在外电源工程中,施工单位往往习惯以地下人孔检查井每座多少元报价、防水硅胶以每平方米多少元报价,究竟每座实际有多少土方量,有多少砌筑量,有多少混凝土量,能不能组价到施工单位的报价水平,防水硅胶具体用量及操作工艺是什么,能不能组价到每平方米报价,都需要造价人员去推敲、思考。

3做好市场材料及市场工艺价格的,建立寻价体系

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圬工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项目开发过程中,建设单位为控制成本及确保材料质量,对某些材料均会采用甲方指定或限价方式。首先,企业应系统关注机构公布的价格,与社会咨询机构保持联系。建立起企业自身的价格信息网络,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准确地把握不同地区及不同规格的材料、半成品的价格信息,保证工作人员可随时随地地调用及监督,做到资源共享。需强调一点,政府公布的价格是市场的平均价,详细的价格管理远不能简单停留在这一深度,要进一步利用长期与商家建立起的经济往来关系和社会公开渠道,寻找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控制材料的采购单价,企业还应把握大势,在系统价格的基础上,定期绘制主要材料时间——价格曲线图。

分析材料的周期变化规律,结合技术曲线的分析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委托人的通货膨胀或通货收缩状态,研究判断不同地区、不同材料的短期及中斯走向,在参照价格信息的基础上,增加理性分析的因素,把握材料的走向趋势,将其分析成果应用在开发生产中。

4建议采用工程量清单形式确定工程造价

工程量清单是指按照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的要求与规定,依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现行预算定额子目分项要求,将拟建招标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按工程部位、性质或构件分部分项,并计算实物工程量,列成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供投标单位受苦填写单价的一种工程量计价方法。目前市场上常用形式是将脚手架使用费、遇、模板使用费等非实体性消耗费用,以及企业管理费、利润和此部分的税金列于开办费中,一般开办费为总价包干不变,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只包含了实体性消耗中的直接费及其税金,此部分价款随工程量的培养而变化。采用工程量清单的形式,对建设单位而言,首先工程单价易与市场价进行竞争性比较,挤掉单价中的水份,堵住漏洞;其次可控制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价款的增加,变更培养的工程量,只能引起实体性消耗中的直接费及其税金部分的变化,非实体性消耗费用及企业管理费、利润及此部分的税金,仍保持原有水平。总之,采用工程量清单对于建设单位来说是一项既易于操作,又利于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5做好反索赔工作

近几年来有关索赔的文章随处可见,而反索赔的文章却不多,许多建设单位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应对施工单位的索赔,而常常忽视了反索赔条款的应用。施工单位由于措施不当,延误了承诺的工期;交叉作业中,一方因现场清单不及时防碍了另一方正常的工作程序,或因泼水等情况损坏了工程成品;使用了非业主指定的新产品等待,对此建设单位均可进行反索赔。做好反索赔工作,需要有充分有力的证据,并利用监理的作用,保存好现场工程图片和现场稠人广众等原始资料。

控制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PBL3717ADSP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引言

步进电机是数字控制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执行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中。它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为位移或转速的控制电机,输入一个脉冲信号,电机就转动一个角度或前进一步。其机械角位移和转速分别与输入电机绕组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成比例,可以通过改变脉冲频率在大范围内调速,易于与计算机或其它数字元件接口,适用于数字控制系统。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性能价格比得到很大提高,使得DSP在电机控制领域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本文介绍由美国TI公司的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LF2407和SGS公司的步进电机驱动芯片PBL3717A构成的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控制系统。

1DSP性能简介

美国TI公司的TMS320LF2407A是专为马达控制而设计的一款DSP。它采用高性能静态CMOS技术,使得供电电压降为3.3V,减少了控制器的功耗;40MIPS的执行速度使指令周期缩短到25ns(40MHz),从而提高了控制器的实时控制能力。两个事件管理器模块EVA和EVB,每个包括:2个16位通用定时器;CAN总线接口模块;16位的串行外设(SPI)接口模块;基于锁相环的时钟发生器;内置正交编码脉冲(QEP)电路;3个捕获单元;16通道A/D转换器;8个16位的脉宽调制(PWM)通道。它们能够实现:三相反相器控制;PWM的对称和非对称波形;当外部引脚PDPINTx出现低电平时,快速关闭PWM通道;可编程的PWM死区控制以防止上下桥臂同时输出触发脉冲;事件管理器模块适用于控制交流感应电机、无刷直流电机、开关磁阻电阻、步进电阻、多级电机和逆变器。

2PBL3717A原理与步距控制方法

2.1PBL3717A的原理简介

PBL3717A是SGS公司设计生产的步进电动机单相绕组的驱动电路,内部采用的是H-桥脉宽调制电路。利用外部逻辑电路构成的逻辑分配器或微处理器分配信号,由若干片这种电路和少量无源元件可组成一个完整的多相步进电动机驱动程序,可实现整步(基本步距)、半步或微步距控制。控制方式是双极性、固定OFF(关断)时间的斩波电流控制。下面简要介绍一下PBL3717A的各引脚功能。如图1所示,它采用16脚双列直插塑料封装。1脚(OUTPUTB)和15脚(OUTPUTA)为输出端,分别接一相绕组线圈的两端;2脚(PULSETIME)外接RC定时元件;3、14脚(Vs)是绕组线圈供电电源,可在10~46V的范围内选择;4、5、12、13脚(GND)接地端,可接至热片;6脚(Vss)是IC供电电源接+5V;7、9脚(INPUT1,INPUT0)用于选择绕组线圈电流;8脚(Phase)为相位输入端,用于控制转动方向;16脚(SenseResistor)外部绕组电流采样电阻,采样信号通过RC低通滤波器送至10脚(ComparatorInput),与内部电压比较器的基准电压进行比较;11脚(Reference)外接参考电压,改变Reference可实现微步距控制,例如用1片单片机和2片DAC08088bitD/A转换电路即可实现256细分控制。在整步、半步、1/4步工作方式下,REFERENCE接固定的+5V,本文仅讨论这种情况。

2.2PBL3717A的步距控制方法

本文所设计的是两修配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控制系统,具体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其中,PHASE、INPUT1、INPUT0(图中简写为PH、I1、I0)为输入端,OUTPUTA、OUTPUTB(图中以MA、MB表示)为输出端。因为本文不考虑细分的情况,所以可以把图中的DAC(11引脚)直接接+5V电源。

PHASE的作用是控制步进电动机定子绕组中电流的方向。当PHASE=0时,电流从MB流向MA;当PHASE=1时,电流从MA流向MB。PBL3717A对步距的控制是通过选择I1、I0的不同组合,从而控制绕组电流,达到步距控制的目的。电流的具体数值由VR、RS决定。计算公式如下:Im=(Vr*0.083)/Rs[A],100%级别;

Im=(Vr*0.050)/Rs[A],60%级别;

Im=(VR*0.016)/Rs[A],20%级别。

PBL3717A能实现三种运行方式。在以下讨论中,以A、B表示二相绕组正向电流工作,以A、B表示二相绕组反向电流工作。

(1)基本步距(整步)工作方式

可用二相激励四拍方式,即ABABABAB实现,也可用单相激励四拍方式,即ABAB实现。

(2)半步距工作方式

半步距方式采用二相,单相交替激励的二相八拍方式,即ABBABAABBABA,这种工作方式是两相激励和单相激励交替出现,每一找不到的转距不相等。在二相激励时的转距是单相的1.4倍,这是因为二相激励时的转距是单相激励时转距的矢量合成。如果两相激励时,采用I1I0=01方式,使电流降到60%,由于磁路原先有饱和效应,此时每相转距可能增大到70%左右,两相合成的转距接近于1。这样电机就可以近似实现恒转距运行。图3示出了在第一象限的转矩矢量图。

(3)1/4步距工作方式

为了实现1/4步距工作方式,要在整步与半步间插入一个1/4步的状态(如图3)。例如上方的1/4步状态,A相绕组取100%电流,B相绕组取20%电流。在第一象限由半步A状态到半步B状态要经过4步,即AA0.2BAB0.2ABB。知道第一象限的矢量图不难推出其它三个象限的矢量图,一个循环需6步完成,即AB0.2ABB0.2ABABA0.2BAA0.2BAB0.2ABB0.2ABABA0.2BAA0.2B,其中0.2A、0.2B分别表示A相、B相绕组取20%电流。

3硬件部分

因为DSP采用3.3V供电,而PBL3717A的工作电压是+5V,所以要考虑3.3V和5V的电平转换问题。如图4所示,为5VCMOS,5VTTL和3.3VTTL电平的转换标准。其中,VOH表示输出高电平的最低电平,VIH表示输入高电平的最低电平,VIL表示输入低电平的最高电压,VOL输出低电平的最高电压。从图中可以看出5VCMOS和3.3VTTL的电平转换标准不同,因此,3.3V器件(LVC)引脚不能直接与5VCMOS器件引脚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双电压(一边是3.3V供电,另一边是5V供电)供电的驱动器,如TI公司的SN74ALVC164245,SN74LV4245等。而5VTTL和3.3VTTL的电平转换标准相同,所以它们可以直接相连。因为PBL3717A是TTL兼容电路,所以可以直接将DSP的I/O口和PBL3717的相应引脚相连。在这里,我们选DSP的端口B中的IOPB0,IOPB1,IOPB2,IOPB3,IOPB4,IOPB4分别与PBL3717A的I1B,I0B,I1A,I0A,PhaseA,PhaseB相连接(见图5)。

4软件部分

本文以步进电机工作在1/4步为例设计DSP控制软件。DSP控制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从第一拍到第十六拍的控制字分别为:0x0000、0x0004、0x000c、0x0014、0x0010、0x0011、0x0013、0x0031、0x0030、0x0034、0x003C、0x0024、0x0020、0x0021、0x0023、0x0001。将以上数值存放到数组Run_Table[]中,可通过循环程序调用数组中的相应值赋给端口B的数据和方向控制寄存器PBDATDIR,从而通过DSP的端口B来驱动控制PBL3717A的相应引脚来实现步进电机旋转运行。通过修改run_delay(intcount)延时子程序的count的值可改变电机的运转速度。下面给出了两相步进电机1/4步方式下正转的控制程序清单。

/*Filename:Step.c*/

/*IOPB0=I1B,IOPB1=I0B,IOPB2=I1A,IOPB3=10A,IOPB4=PhaseA,IOPB5=PhaseB*/

#include"f2407_c.h"

staticintRun_Table[]={0x0000,0x0004,

0x000C,0x0014,0x0010,0x0011,0x0013,0x0031,0x0030,0x0034,0x003C,0x0024,0x0020,

0x0021,0x0023,0x0001};

voidmain()

{inti;

InitCPU();

while(1)

{

for(i=0;i<=15;i++)

{

*PBDATDIR=Run_Table[i]|0xff00;

run_delay(10);

}

}

}

控制管理论文第7篇

信息技术是做好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在将信息技术引入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时,既要了解该环节有没有与计算机技术产生联系,还要顺利解决在日常管理中可能面临的难题。例如,如果企业的每个部门都采用了计算机,但是在部门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并没有以计算机为载体,而是仍然以传统的纸作为交流载体,那么这种情况就不能说完全发挥出了信息技术的作用,更不能说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以计算机为重要载体的现代化施工管理能够及时、准确地存储、修改以及使用海量的施工管理信息,同时还可以不受外界因素,如天气、人为失误等的影响,保证施工能够按预期完成,同时保证施工质量也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从某一角度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决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情况,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有效地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

二、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

从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应用与发展,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施工的效率,同时还极大地减少了施工过程中资料与信息交换所耗费的时间。例如现今使用频率颇高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在计算机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还有招投标系统,该系统涉及到了多方面内容,如工程量计算以及标书制作等。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成本管理、进度管理等多个方面。

(二)使用信息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也开始在施工管理中崭露头角。CAD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今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的引入保证了基坑施工全程都在控制范围之内,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也得到了保障。除此之外,凭借着信息技术,人们还顺利完成了建筑物沉降观测以及工程测量工作,同时还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检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存档,为之后的搜索与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业管理中

在处理建筑行业的管理问题中,现已进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与网络建设的初步阶段,使各种资料的整理、存储以及使用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调查资料显示,国内将近有450个实体建筑市场已借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把多个企业、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建筑施工相关规范等多种信息存储至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中。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地区已经实现了区域性联网。除此之外,在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上,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自主对借助计算机控制与辅助管理技术来管理施工组织作深入的研究与尝试。他们试图以网络为重要载体把施工现场每一时刻的情况汇报至总部,从而使总部领导层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施工现场状况,进而及时下达指令。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能够实时收到上级下达的施工指令与任务。而技术专家坐镇总部,随时解答各个环节施工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保证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

三、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应用的不足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与施工技术。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还降低了建筑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工作强度,而且项目质量也获得了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以计算机为重要载体的施工项目现代化管理,及时、全面地对施工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存储,方便了各个施工步骤的跟踪与管理工作。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应用范围相对比较小,现阶段仍以项目建设管理前期阶段为主,如招投标以及造价控制等。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则狭隘,例如项目进度与质量管理等,仍依赖于施工人员,需要人为完成;单机版应用软件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这一软件只发挥了计算机处理数据效率高的优点,并未构成网络,也未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如此,信息的使用效率特别低;目前还没有将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包括网购以及信息交换等,也可以说建筑行业的电子商务还未得到实现;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选题相似的情况十分普遍,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与规划,同时开发经费不足也是导致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

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从自身出发,制定战略计划

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建筑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对于各大建筑企业来说,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反映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建设项目规模往往比较大,员工人数也比较多,加之会有国际项目,项目资料种类多、数量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引入并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施工具有七大特征,即信息收集自动化、信息检索工具化、信息管理系统化、信息存储自动化、信息交换网络化、信息技术集成化、信息利用科学化。因此,各大建筑企业要从自身建设现状出发,以上述信息化的特征为参照,制定符合现状的战略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而加快我国施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

上面已经讲到,新时期建设项目的工程文件种类多、数量大,如设计图纸、采购合同以及检测报告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的项目信息管理都是以纸为重要媒介的,而且交流方式也常采用书面沟通方式。这一交流方式具有多层次、高成本以及低效率的特点,而且还特别容易受到信息交流失误的影响,最终为企业带来了损失。西方国家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由信息失误造成的项目成本偏差的比例在4%左右,而使用错误设计图纸引起的偏差则大约占三分之一。数据显示,英国平均每年为传递项目管理所需文件与图纸而花费的快递成本高达6亿美元,其中项目成本中的2.5%都会用在复印与传真方面。除此之外,研究还表明,所有的施工项目参与者在竣工阶段掌握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记录文件少之又少,仅占总文件的62%。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资源,企业项目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必然趋势。

(三)加大应用系统的开发力度

加大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应用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等的开发力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提高升项目管理的水平。实际上建筑企业引入信息技术的关键就是要不断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对项目施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将建立数据库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将网上采购以及网上会议等变为现实。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建立网上虚拟组织来将纵向信息交流方式改为平行交流方式,从而有效地增强信息交流准确度,并将信息共享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及时获得合理、有效的决策。

(四)推广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控制软件

控制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工程进度控制

一、进度控制概述

业主作为建设工程的主体,拥有建筑产品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业主参于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除控制工程质量和造价以外,为了使工程早日投入使用,产生效益,还必需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

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定项目进度目标的实现,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总目标是建设工期。

项目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和质量控制一样,是项目施工的重点控制内容之一。它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

为了控制施工进度首先要明确进度控制的总目标,施工进度总目标的确定既受到工程施工条件的制约,也受到工程合同或指令性计划工期的限制,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要求,确定进度控制的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以正常工期为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

正常工期根据正常施工速度来确定的。

2、以最优工期为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

最优工期是工程总成本最低的工期,它可采用以正常工期为基准,应用工期成本优化的方法来确定。

3、以合同工期或指令工期为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

以合同工期或指令工期为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需要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的施工能力和资源条件,并且充分估计各种可能以进度有影响的因素,要适当留有余地,保持一定的提前量。

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确定后,还要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可以按单位工程分解为交工分目标,也可按不同的专业分解,或者按施工阶段分解。

业主进行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是:

1、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并控制其执行。

2、督促和审查施工单位编制年度、季度、月度和周作业计划并控制其执行。

3、依据合同按期、按质、按量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为施工单位顺利实现预定工期目标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介绍各种施工进度计划:

1、施工总进度计划:

施工总进度计划用于确定各单位工程、准备工程和全工地性工程的施工期限及开竣工日期,确定各项工程施工的衔接关系。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建设工程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迅速发挥投资效果;保持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如果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得不合理,将导致人力、物力的运用不均衡或延误工期,甚至还会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因此,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得正确与否是保证各项工程以及整个建设项目按期交付使用、充分发挥投资效果、降低工程成本的重要条件。

2、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在已经确定的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的工期和技术资源供应条件,遵循正确的施工顺序,对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持续施工时间以及相互搭接关系作出安排并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出来。在其基础上可以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和各项资源需用量计划,同时也是编制各分部分顶工程施工进度和编制季、月计划的基础。

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可以用横道图和网络图来表达。

3、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分部工程是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是单位工程的进一步分解。按照不同的施工方法、构造与规格,可以把分部工程进一步划分为分项工程。

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在既定的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的工期和各种资源供应条件,对单位工程中的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施工起止时间及衔接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

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应将凡是一工程对象施工直接有关的内容列入计划。

4、年、月、旬、周施工进度计划

相对于施工总进度计划,年度计划属于实施计划,它一年内工程施工的目标。

施工总进度计划、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按整个项目或单位工程编制的,带有一定的控制性,但还不能满足施工作业的要求,实际作业时是按月(旬、周)作业计划和施工任务书执行的。另外,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前编制的,其内容还比较粗,而且现场情况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执行中还必需编制短期的、更为具体的执行计划,月(旬、周)施工进度作业计划。

月(旬、周)施工进度作业计划要明确本月(旬、周)应完成的各项施工任务,完成计划所需要和各种资源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产节约的措施。作业计划的编制还应该进行不同的施工项目之间同时施工的平衡协调;符合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期限;施工项目的分解必须满足指导施工作业的要求、细分到工序、明确进度日程。

5、分包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分包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业主指定分包商,该分包合同条款及价款由业主确定,并与业主直接签定合同,直接对业主负责,但这种分包商在现场的活动由总包统筹安排。也有由业主确定分包合同条款和价款,分包与总包签约。二是总包商自已选择分包商,该分包商与总包签定合同,对总包负责。

当一个工程由多个承包单位参加施工时,应按承包单位将单项工程的进度目标分解,确定各分包单位的进度目标,列入分包合同,以便落实分包责任,并且要根据各专业工程交叉施工方案和前后衔接顺序,明确不同承包单位工作面交接的条件和时间。分包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务实施要和总包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匹配,总的原则都是为了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

三、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核要点

(1)总进度计划是否符合施工合同中开、竣工日期的规定。

(2)总进度计划中的项目是否有遗漏,分期施工是否满足分期使用的要求。

(3)总进度计划中施工顺序的安排是否合理:如尽量提前建设可供施工使用的永久必工程;急需和关键的工程先施工。

(4)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否符合总进度计划中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要求。

(5)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施工项目的划分的粗细程度,一般应细到分项工程或更具体。

(6)各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施工顺序、施工的时间以及搭接关系是否合理。

(7)主导工程是否连续施工。

(8)施工平面各空间的安排是否合理。

(9)劳动力、材料、机械需要量是否均衡。

四、进度控制的工作内容

1、在开工之前业主要切实做好自已应做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为开工后的施工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施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如进行场地平整,完成施工用水、用电及场外道道路等外部条件,尽快办理各种施工手续,请城市规划部门现场实测定位、测放建筑界线、街道控制桩和水准点交给施工单位进行测量放线,准备开工。

2、为了控的的制施工进度,首先必需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实地检查、统计资料和调度会议等了解实际情况,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将它们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以发现进度是超前或落后,是否符合总进度计划中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要求,进度超前就要督促施工单位调整进度计划,进度落后要督促施工单位分析原因、采取赶工措施。

3、审核施工进度计划。

4、建立定期的巡查制度

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总包和分包到现场巡查,检查现场的施工进度、质量情况、现场文明施工情况、安全生产情况,将有关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及时发文要求各分包商确认。

5、召开专题会议

对一些施工中存在的难题,业主和总包联合在现场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解决。

5、按合同规定按时符结承包方进度款。

6、实行奖惩制度,按计划完成的给予奖励,未按计划完成的给予处罚,可以调动承包商的积极性。

四、在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要有效地进行进度控制,必须对影响进度的因素进行分析、事先采取措施。

对工程进度不利的影响很多,可归纳为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设备与构配件因素、机具因素、资金因素、水文地质与气象因素以及环境、社会因素等。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才使进度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在施工过程中,管理者一旦掌握了实际进度情况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之后,其影响大多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控制管理论文第9篇

在分析蓄冰系统优化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专家系统的新方法。该算法的数学基础是运筹学的目标规划,通过一系列简化而成为一个整数规划问题,进而提出标准运行模式的概念,并由专家系统方法建立外温等影响热负荷的因素与标准运行模式的对应关系,这个关系是统计的和动态的。

关键词:优化控制整数规划标准运行模式专家系统方法

Abstract

Putsforwardamethodbasedamethodbasedontheexpertsystemafteranalyzingtheoptimizingcontroloficestoragesystems.Themathematicalbaseofthesolutionisobjectprogramminginoperationalresearch,throughaseriesofsimplifyingitbecomesanintegralprogrammingproblem.Givesstandardrunningmodels.Therelationshipisstatisticalanddynamic.

Keywords:optimizingcontrolintegralprogrammingstandardrunningmodelexpertsystemmethod

0引言

蓄冰系统常见的控制策略有制冷机优先、蓄冰罐优先、均匀融冰和优化控制等。优化控制是指提出一经济性目标函数,然后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解以使该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的方法。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于1997年推出了一套蓄冰系统优化控制算法,笔者在该算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研究。

1优化控制算法基本思路及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本思路

①温度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天气预报(最高温和最低温)预测第二天的24h温度曲线。

②负荷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在每日供冷开始前预测当天的负荷曲线。

③负荷优化分配:建立负荷优化的数学模型,用单纯的型法求解。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上述优化优化控制给出的逐时负荷分配结果常常使制冷机承担的负荷值逐时变化较大,导致制冷机启停频繁。这不仅造成运行管理不便,而且由于制冷机的启停带来的供冷量突然变化使得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②不易准确实测负荷。

③负荷预测过程中的大量矩阵运算,影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优化控制算法的数学模型的分析和简化

2.1负荷优化分配的数学模型

设用户k时刻的负荷为qk,其中制冷机负担qrk,蓄冰罐负担qik,冷冻机出力qrk的费用为R(qrk),蓄冰罐出力qik费用为I(qik),则全天的运行费M为

(1)

优化的目标是从经济性考虑全天的运行M最小化,优化的约束条件是:

0≤qrk≤qrkmax0≤qik≤qikmax

qrk+qik=qk(2)

其中qrkmax为冷冻机k时刻的最大制冷能力;qikmax为蓄冰罐k时刻的最大融冰供冷能力。

进一步分析,按电价结构、用户负荷、系统性能给出具体目标函数:

(3)

qikmax=r

假设蓄冰罐k时刻的最大融冰供冷能力与剩冰成线性关系:

(4)

其中ak是制冷机单位供冷负荷的费用;bk是冰罐单位冷负荷的费用;c,d是蓄冰罐k时刻的最大融冰供冷能力与剩冰之间的线性关系的两个常量,可根据蓄冰罐的融冰特性曲线求得;常量r是制冷机的最大制冷能力。

可见,优化负荷分配的数学模型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求解上述线性规划问题的结果即可得到各时刻冷冻机和蓄冰罐分别负担的冷负荷qrk,qik。

2.2线性规划问题的多解性

上述问题为线性规划问题,其经典求解方法是单纯型法。例:某地电价结构如表1所示。

表1某地电价

时段8:00~11:0011:00~18:0018:00~22:0022:00~8:00

电价/元/kWh1.20.81.20.3

共3台制冷机,总最大出力1000kW,蓄冰总量8000kWh。

供冷时间为8:00~17:00,逐时负荷和由单纯型法求得的逐时负荷分配表2。

表2由单纯型法求得的制冷机和蓄冰罐的逐时负荷分配

时段8:00~9:009:00~10:0010:00~11:0011:00~12:0012:00~13:0013:00~14:0014:00~15:0015:00~16:0016:00~17:00

电价/元/kWh1.21.21.20.80.80.80.80.80.8

负荷/kW80010001400180020002200240020001400

qik/kW70040011008001000120014001000400

Qrk/kW1006003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上述给出的解,使制冷机在上午的运行负荷从100kW,变为600kW,后为300kW,不断变化。

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表3所示的负荷分配也是方程的一个解,但单纯型法没给出。

表3由优化方程得出的制冷机和蓄冰罐的逐时负荷分配

时段8:00~9:009:00~10:0010:00~11:0011:00~12:0012:00~13:0013:00~14:0014:00~15:0015:00~16:0016:00~17:00

负荷/kW80010001400180020002200240020001400

qik/kW50070010008001000120014001000400

qrk/kW333333334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我们还能发现上述方程的很多解。其实只要保证上午8:00~11:00制冷机供冷1000kW,而其余的负荷由融冰来承担,这样的分配就是优化方程的一个解。可见上述问题有无穷多个解。

常规的线性规划问题一般只有惟一解,但这里的优化方程有无数个解。这是因为我们所研究的线性规划问题有其特殊性:电价结构分段,而非逐时不同,从而导致在很多程度上,制冷机的出力可以在同一个电价段内进行平移,而不影响经济性。

比较优化方程的无数人解,可分出其"优劣"。

在上例中,制冷机的出力(kW)逐时为333,333,334,1000,1000,1000,1000,1000,1000是一个最优解,这个解对应的逐时的运行方式为:前3h1台制冷机全工况、后6h3台制冷机全工况运行。

2.3规划的改进全工况运行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例子,可以在原有的线性规划问题中地加下述约束:

qr9=qr10=qr11,qr12=qr13=qr14,qr15=qr16=qr17

3数学模型的离散近似解:标准运行模式

3.1数学模型的离散近似解

改进的数学模型用单纯型法求解,就能得到一个较满意的解。但如果从工程的角度考虑,有一个全新的解决之道,即离散近似解的解决方法。

从工程的角度看,把qrk求解准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并不重要。把qrk限制为制冷机最大出力的0,1/10,1/5,3/10,2/5,1/2,3/5,7/10,4/5,9/10,1等就已足够了,更为简单的处理是将qrk限制为冷机最大出力的0,1/4,1/2,3/4,1,或0,1/3,2/3,1,对经济性影响较小。

如果在新的规划总是中,把逐时的制冷机出力限制在若干个点上,就成了线性整数规划问题。由于解的可能组合并不多,因而完全可以采用试算法求解:把所有的可能组合代入整数规划的函数中,符合要求的就是要求的解。

为叙述方便,以qrk限制制冷机最大出的0,1/4,1/2,3/4,1作进一步的讨论。以上一个实例分析所有可能的组合有5×5×5=125种。求解时只要遍历所有这些可能就可以选择到需要的解。

3.2标准运行模式

引进标准运行模式的概念,就可以使问题更加简化。

就上述例子,qrk限制为制冷机最大出力的0,1/4,1/2,3/4,1,共有125种可能的运行方式,我们把每一种运行方式称为一个运行模式,而标准运行模式就是运行模式的一个子集,如表4所示。

表4不同运行模式

8:00~11:0011:00~14:0014:00~17:00

模式1000

模式2001/4

模式301/41/4

模式401/41/2

模式501/21/2

模式601/23/4

模式703/43/4

模式803/41

模式9011

模式101/411

模式111/211

模式123/411

模式13111

以上这些模式对应于负荷从小到大时运行模式的更替。原有125种可能,而表3中给出的仅为13种,它的特殊性在于每一种模式对应于一定负荷范围内的最经济(或接近最经济)的运行方式。也就是说考虑经济性的情况下,原有的125种可能性变成了10余种。

标准运行模式是这样一个解集:在运行模式中去掉大量的不可能是最经济的模式,由剩下的模式所构成的解集。

日逐时负荷千变万化,然而对应的运行模式却仅有10余种。显然每一种运行模式都要对应一组千变万化的日逐时负荷分布。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典型总负荷"来说明。从另一角度看,可以把日逐时负荷分布按运行模式进行分类。

可以定量地分析上述的标准运行模式的划分是否最佳,从而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改。

4初值条件到运行模式的统计的对应关系--计算机专家系统方法的应用

4.1离散化和对应关系

有了标准运行模式的概念,就可以直接建立室外最高温和最低温与标准运行模式(运行方案)的对应关系。

以北京的夏季供冷为例,假设最高温度tmax∈[28,42],最低温度tmin∈[18,35]。注意tmax>tmin。则这样的[tmax,tmin]组合共有2000余种。

如果假设逐时负荷决定于该日最高温和最低温,每一种可能的组合[tmax,tmin]惟一地对应于某一逐时负荷图,某一逐时负荷图又对应标准运行模式。

4.2统计的动态的对应关系

上述的对应关系基于这样的假设:负荷决定于室外最高温和最低温。而实际上系统负荷除主要与室外温度有关外,还与天气阴晴、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建筑内的人员情况,甚至与星期几和季节等因素有关。如果把这些相关因素成是一个随机的变量,这些因素会导致负荷的波动,使得室外温度和负荷的对应关系呈现一种概率的现象,最终使得室外温度与最佳运行模式的对应关系带有一种统计性。

由于制冷机、蓄冰槽等设备本身在长期使用中性能会慢慢改变,建筑物的功能也会变化,因此对应关系是动态的。

以上的分析完成了整个工作的一半,应用专家系统方法建立外温、星期等与运行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整个工作的另一半,此处不作介绍。

参考文献

1王勇,蓄冰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97

2郑大钟,线性系统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