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6:38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第1篇

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四年多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国资委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部署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

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三块内容:一是国资委机关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二是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包括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监管、国务院国资委与各地国资委的信息化建设;三是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所监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现在实施的、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资监管系统一期工程包括了全国国资监管的内容。国家宏观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工程即金宏工程中,国资委承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这些都涉及到各地方国资委的工作范围。从这三块工作来说,国务院国资委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这几年在委党委和李荣融主任的高度重视下,进展非常快。特别是8月28日,我们开通了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这是一个专用商密级视讯系统,可实现国资委内部、国资委与中央企业间、中央企业与中央企业间的视频会议及可视通讯。开通以来短短的半个月里,已经召开了数次会议,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在视频会议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专门预留了与各地国资委的接口,作为后期建设内容。关于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4月又共同召开了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整个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目标和工作要求。最近,我们又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做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和分析排队。从检查情况看,目前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是喜人的。有不少中央企业不但走到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列,而且和世界先进企业对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一部分企业约占5%。另外还有30%的企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关于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各省区市国资委这些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地方做得比国务院国资委还要好。一些地方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也相当高。但是,作为整个国资委系统来讲,从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来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共同遵循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统一上做文章,所以,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我们决定在十七大之前召开这次会议。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达到一个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工作目标的目的。通过交流经验,沟通情况,大力推动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力争到*年使全国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纵向相比能够有一个大幅度的跨越和提升,从横向相比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国资监管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解决国资监管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紧迫和关键性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信息化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更加迅猛,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上升。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美国一个经济学家指出,信息化过去理解为一种方式,后来理解为经济的某一个领域,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现在很多世界级的公司都进入中国,这些企业虽然主业不一样,国别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都走在前列。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竞争,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资本市场上一个小时之差的信息,可能让你大赚,也可能让你大亏。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信息,你早知道一小时,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上就可能避免了大的损失。我曾经跟一些企业老总强调,一个企业老总每周至少用几天时间看同行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动态,尤其是搞大的投资,必须看得远一些,历史要看3-5年,发展也要看3-5年。这些都是信息资源,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国家竞争力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截至*年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商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9万亿元,在石油石化、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进入世界500强的19家内地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71%,资产总额占93%,从业人员占9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资产总额占48.2%,主营业务收入占32.7%,实现利润占43%,上缴税金占到54.2%。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推进国有企业和全国国资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意义重大,任务迫切。

(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年出台的《*-*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今后15年我国信息化的基本方向,成为我国未来十五年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发展战略提出:“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要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资监管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任务。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国资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各级国资委围绕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积极推进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等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了监管制度创新,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但是,国有资产监管要真正做到“三结合、三统一”,仍需付出很大努力,必须大力推进监管制度创新和监管方式创新,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监管方式的创新,现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监管手段的信息化。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挖掘利用信息资源,改变目前国资监管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落后,数据有效性和共享性弱,数据覆盖范围小、深度不够,数据及时性和针对性差等现状,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比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亟需收集和开发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掌握国有资产分布状况和经营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大力开发利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特别是重大财务信息和产权转让的实时监测和规范管理。总之,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既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紧迫任务。

二、充分肯定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各省区市国资委围绕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中心任务,相继开发建设了一批信息网络、信息网站、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系统,为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国资监管、推进国企改革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一是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部分省区市国资委成立了由委主要领导挂帅、各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二是信息化工作机构、编制、人员基本落实。大多数省区市国资委明确由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工作;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湖北、深圳、青岛等地方国资委设立了信息中心。贵州、河南等省国资委建立了委机关各处室及监管企业的信息联络员制度。三是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初步理顺。深圳市国资委把信息化建设经费作为监管费用的一部分,统一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范围。四是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上海、山西、四川、贵州、广西、宁波国资委编制完成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五是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辽宁、宁波国资委制定了计算机网络、网站、信息报送、信息安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规范化轨道。

(二)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国大多数省市国资委已经开通机关局域网和电子邮件系统,信息获取和传递能力明显提高。不少地方建成了业务内网和业务外网,为开展国资监管提供了四个网络平台:(1)外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形成访问互联网平台;(2)内网与本级政府政务专网相联,形成政府机关公文流转平台;(3)通过内部局域网,形成委内公文处理平台;(4)通过非公文传输系统,形成与国务院国资委公文报送平台。同时,实行内网和外网物理隔离,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山西、安徽、广西等地方国资委以专网方式实现了与市级国资委和监管企业的互联互通。河南省国资委建立与省委、省政府信息传输网络,实现报送公文、信息的无纸化传送,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办公系统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北京、山东、黑龙江、辽宁、河北、天津、上海、江苏、福建、甘肃、广西、青岛、厦门国资委相继开发应用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经费。山东、福建等地方国资委不的公文办理全部实现网上流转。江苏省国资委来电、来文和发文的处理基本实现无纸化。青岛市国资委的办公系统已经由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拓展到督查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和会议管理等内容,推动了机关办公效率的提高。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国资委开通了和监管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湖北省国资委建立多媒体会议室。

(四)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地国资委积极开发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广西国资委正在建设国资监管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上海市的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可研报告已经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山东省制定了国资监管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青岛市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已纳入*年青岛市财政项目投资计划。云南省国资委的财务及重大事项监管信息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北京市国资委推广应用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系统和产权管理系统。上海市国资委开发了国资经营预算管理、高技能人才管理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为国资监管业务顺利开展、提高效率提供了支撑。国务院国资委有关业务厅局初步建成企业财务数据统计评价系统、中央企业人才数据库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调查系统、惩防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监事会工作业务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为做好国资监管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

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为例。*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启动了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实现了与北京、天津、上海国资委和产权交易机构的联网。监测系统的建成和推广,使各级国资委对产权交易的监管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实现了从事后的静态监管向全过程的动态监管的转变;产权交易机构的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严格按照操作规则和程序进行,大大减少了违规操作行为;为今后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国资监管网站和政务信息公开成效明显。各省区市国资委高度重视开发建设互联网站,大力宣传国资监管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绩,宣传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崭新风貌和重大成果,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已有30个国资委开通互联网站,成为宣传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阵地。按照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等要求,各地国资委互联网站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得到加强,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互动交流明显改进。

(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开始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河北省国资委建立河北国资企业经济信息平台和领导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安徽省国资委建成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省属企业财务快报、省属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等多个数据库,为全省国资委系统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甘肃省国资委组织录入监管企业1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形成了完整的省属企业历史财务决算数据库,为分析监管企业国有资产分布状况、运营质量、发展趋势等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二是内部信息网内容不断丰富。辽宁、天津、湖北等省市国资委都开通了内部信息网,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天津市国资委在内部信息网设立专栏,170余个国资监管法律法规文件,为全委人员规范高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信息咨询。三是国资监管信息加工成果明显。内蒙古、吉林等地方国资委重视对监管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分析研究,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和软件正版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部分省区市国资委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动监管企业加快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河北、山东、广西等省(区)国资委出台了推动监管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监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河北省国资委要求企业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并组织部分企业到全国信息化工作标杆企业考察学习。山东省国资委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省管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商讨工作措施。各地国资委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积极配合版权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稳步有序展开,在做好委机关软件正版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监管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基础网络不够健全,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水平较低,应用和服务范围较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和对外公开程度不高;标准不统一,制度建设薄弱,安全存在隐患;缺少统筹规划,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国资监管信息化水平与加强国资监管的要求相比,与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解决。

三、进一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目标和任务

根据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国资监管信息化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我们初步考虑国资监管信息化发展的“十一五”目标是:基本建成覆盖中央、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国资委及所监管企业的国资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各级国资委普遍建立起业务内网和外网;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基础性信息数据库、信息资源目标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各级国资委门户网站全部开通,并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可在线处理的业务项目基本实现网上办理。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分散建设向现有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二是要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三是要从重建设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四是要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国资监管网络平台,推进互联互通。荣融同志今年1月25日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的要求,抓紧建立各级国资委之间交流联系的信息网络,及时组织工作交流,总结推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经验,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系统的整体素质。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级国资委的现有网络资源,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加快建设各级国资委上下之间、国资委与所监管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外网,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基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立国务院国资委与各省级、计划单列市国资委及中央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内网,满足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内网和外网实现物理隔离,在信息内容上内网的信息不能上外网,能上外网的信息尽可能不上内网。

(二)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业务系统,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关于“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要求和相关标准,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明确本地区本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范围,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相关业务应用”的要求,紧紧围绕履行出资人职责关于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要求,规范和优化业务流程,统筹规划建立所监管企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信息系统、企业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企业党建纪检监察信息系统。同时,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业务协同。

(三)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数据库,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统一标准和规范,编制国资监管工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分工负责建立各类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库和信息采集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信息资源体系。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建立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绩效评价、企业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国有产权、资产统计、企业经济运行、企业投资、党建纪检监察、政策法规文献等数据库。在保证数据信息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内部信息门户、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共享查询系统,完善信息授权共享机制,促进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在各级国资委内部、跨层次、跨地区交流共享和开发利用,为各项监管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

(四)改进和完善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推进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充分认识办好政府网站的重要意义,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网站体系,增强网站功能。未开通对外网站的省市国资委要尽快开通,已开通的要努力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体系。各级国资委要按照“及时、准确、丰富、活跃”的要求,建立网站内容保障机制,落实信息上网责任。完善网站管理制度,增强网站服务功能,增强网站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大信息力度,提升信息质量,提高国资监管工作透明度和效能,自觉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大力开发应用网上办事系统,公布办事流程,实行审批业务网上受理、审批进程在线查询和反馈,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积极推进网上互动交流,开展在线访谈和网上调查,提供网上咨询、便民问答、监督投诉、领导信箱等服务。落实网民意见、问题、投诉的受理反馈责任,提高网上服务效率。

(五)加强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国资监管工作实际,建立统一的国资监管信息化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和信息编码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要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和重要数据安全保密。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密钥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要充分考虑信息网络系统的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六)加强对所出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推动企业加快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加快建设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信息集成、共享、协同,提高管理水平和集团控制力,加强对所属各级子企业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促进企业加快开发专业应用信息系统,强化生产营运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推动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环节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进一步搞好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体系,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势,承揽外包服务,帮助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积极探索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推动企业加快实现软件正版化,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与软件。

四、切实加强对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推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监管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到方方面面,涉及体制改革和利益调整,难度很大,任务艰巨。各地国资委要深刻认识实现国资监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按照总体部署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设,狠抓任务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机构、人员、职能和责任“四到位”。信息化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集成创新,各级国资委要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负责抓落实。要落实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责和人员编制,保证机构和人员稳定,优化人员专业结构。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积极探索试行统筹信息化工作的信息主管制度。

(二)加强规划预算,确保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国资委要紧密结合加强国资监管工作的需要,抓紧编制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设项目和经费预算。按照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优先次序,落实年度建设计划和项目资金。办大事不要怕花小钱,关键是要把钱用好。要保证建设和运行经费持续投入,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经费,要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负担的原则,积极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解决;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运行和管理经费,要列入年度行政经费预算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把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三)加强制度建设,科学规范信息化工作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信息化工程预算、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规范有序。制定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加强对信息化投入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问责制。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使用正版软件,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对于软件开发、个人终端及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要积极面向专业机构探索实行技术外包,以节省投资和缩短周期,获取更优质的技术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水平。适应国资监管技术创新的需要,制订信息化培训计划,组织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展信息化培训,宣传和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技能。在公务员考录和职位竞争上岗考试中,适当增加信息化知识的内容。选聘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和培养国资监管工作亟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第2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困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近几年来,国资委根据其职责,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国资监管机构。至此,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即以“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营运”为基本宗旨,按“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集团公司(产权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个层次构建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成形。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省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已经建立,并已逐步展开了各项监管职能。图1是省国资委的工作机构设置图。

根据省国资委目前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安排,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监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包括重大资产处置管理,企业重组管理、企业转制管理,破产兼并管理等。

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报表数据处理时的问题

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清产核资、企业财务年度决算、企业财务报表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数据、报表要进行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公布。从目前的手段来看,一方面监管企业要根据这几项工作的要求,从本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把计算机数据人工地填制到省国资委下发的各类报表当中。即便采用了一些财务快报软件或者电子表格软件定义的空白报表,由于缺乏与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软件或财务软件之间有效数据采掘、转换接口,使得报表的填制工作主要还是人工完成。

省国资委对各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由于采用人工填制,因此在计算机报表当中会有许多不规范的情况存在,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核对检查。将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即便采用一些电子表格软件,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容易产生差错。各种上报数据经过汇总以后的各类国有资本及经营成果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在国资委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各个监管工作当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信息会出现重复上报统计、各种口径的数据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各种需要向社会公布的国有资产数据无法快速地通过政务网站对外公布。

(二)国资委内部间的协同问题

国资委内部各部门的监管工作,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经营、重大事项、业绩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上,尚不能有效地协同。各个职能部门出于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如经营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企业负责人管理等,从监管企业收集、上报、汇总各类数据和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各项监管工作没有按照监管目标进行有效的流程设计,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

(三)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滞后

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是国资委落实“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相结合,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工作。

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资产运营情况、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目前这一手段,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实施当中,都会直接影响监督的效率。

通过对监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材料,主要是年终的各类报表进行分析汇总,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监督等等。这一类监督最大的特点是静态监督、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国资委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省国资委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监管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对于构建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

如图2所示,从系统的架构上看,省级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可以划分为三层:

1.最顶层为运行在国资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这是整个平台的主体,涵盖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具体的功能结构见图3)。

2.最底层为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它既是系统的监管对象,又是系统监管功能的数据来源。目前各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各有高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层次、阶段也各不相同,应用的具体管理软件更是品种繁多。这些在企业当中运转的管理系统,是国有资产监管系统重要的数据源。透过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获得各种会计及财务数据;通过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国有资产运营数据。但是目前在各个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或财务管理软件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因此要获得这些数据,并转换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当中来使用,还需要一个功能模块来支持,即中间层的“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

3.中间层为“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它的功能和运作如图3。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由两部分构成: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功能模块。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及基础数据登记: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及所属企业基础数据的上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登记管理功能,并汇总生成“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按照国有资产的监管“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在确保企业依法开展财务活动应当享受的各项财务自不受干扰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督,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对国资委委派的财务总监、独立监事所从事的财务监督工作的有益补充。国资监管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该监督平台,利用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资金运作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的监督,另外也可以获得企业营运过程当中的财务账目、凭证、相关资料以及监管工作所需要各种财务报表。该系统从监管企业获取的各类会计、财务信息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重要部分。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以建立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管理目标,实现了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国资委依据年度或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经营业绩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内监事会对其任期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该模块所需的财务报告及各类统计数字可从信息库当中读取,同时产生的企业负责人信息和经营业绩、奖惩信息同时也流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

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管理:它是针对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大资产处置、企业破产兼并等国有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利用这一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通过对事项处理的批转、相关文档的存取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实现国资委内部各部门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信息库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数据仓库,包括:

国有企业基础数据及国有资产登记汇总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以及基础数据的上报汇总得到。国有企业会计、财务信息,这部分信息由财务监督平台,从监管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采集转换得到。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信息,经营业绩考核系统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业绩进行考核以后产生。国有资产重大事项信息,是重大事项处理过程当中处理和存储的各种信息。

以上几个部分的信息,共同组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主要部分。在各个功能模块运转时,可以按照“数出同源”的原则,共享使用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在这个信息库的基础上,系统还将提供以下两个辅助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将一些可以公开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信息到国资委的政务网站,以增加国资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通过建立与相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数据接口,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及时地提供和获取各种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国有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信息。

通过在省一级国资委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效率,真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信息监管平台,可以有效地对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实现动态地、实时地监控,解决静态监控、事后监控方式下存在的监管效应滞后,监管乏力的问题。国资委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项工作之间可以有效地在各监管流程上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切实提高国资委的监管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高效地从所监管企业的管理、财务系统当中获取各种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数据,并通过数据转换功能,直接进入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库。这有助于准确地掌握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国荣,黄江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研究,2004

2.段国旭,张坤.中西方国资经营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启示.国有资产管理,2004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第3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 信息化 监管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困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 近几年来,国资委根据其职责,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国资监管机构。至此,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即以“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营运”为基本宗旨,按“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集团公司(产权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个层次构建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成形。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省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已经建立,并已逐步展开了各项监管职能。图1是省国资委的工作机构设置图。

根据省国资委目前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安排,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监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包括重大资产处置管理,企业重组管理、企业转制管理,破产兼并管理等。

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报表数据处理时的问题

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清产核资、企业财务年度决算、企业财务报表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数据、报表要进行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公布。从目前的手段来看,一方面监管企业要根据这几项工作的要求,从本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把计算机数据人工地填制到省国资委下发的各类报表当中。即便采用了一些财务快报软件或者电子表格软件定义的空白报表,由于缺乏与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软件或财务软件之间有效数据采掘、转换接口,使得报表的填制工作主要还是人工完成。

省国资委对各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由于采用人工填制,因此在计算机报表当中会有许多不规范的情况存在,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核对检查。将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即便采用一些电子表格软件,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容易产生差错。各种上报数据经过汇总以后的各类国有资本及经营成果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在国资委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各个监管工作当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信息会出现重复上报统计、各种口径的数据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各种需要向社会公布的国有资产数据无法快速地通过政务网站对外公布。

(二)国资委内部间的协同问题

国资委内部各部门的监管工作,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经营、重大事项、业绩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上,尚不能有效地协同。各个职能部门出于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如经营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企业负责人管理等,从监管企业收集、上报、汇总各类数据和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各项监管工作没有按照监管目标进行有效的流程设计,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

(三)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滞后

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是国资委落实“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相结合,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工作。

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资产运营情况、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目前这一手段,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实施当中,都会直接影响监督的效率。

通过对监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材料,主要是年终的各类报表进行分析汇总,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监督等等。这一类监督最大的特点是静态监督、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国资委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省国资委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监管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对于构建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

如图2所示,从系统的架构上看,省级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可以划分为三层:

1.最顶层为运行在国资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这是整个平台的主体,涵盖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具体的功能结构见图3)。

2.最底层为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它既是系统的监管对象,又是系统监管功能的数据来源。目前各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各有高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层次、阶段也各不相同,应用的具体管理软件更是品种繁多。这些在企业当中运转的管理系统,是国有资产监管系统重要的数据源。透过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获得各种会计及财务数据;通过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国有资产运营数据。但是目前在各个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或财务管理软件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因此要获得这些数据,并转换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当中来使用,还需要一个功能模块来支持,即中间层的“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

3.中间层为“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它的功能和运作如图3。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由两部分构成: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功能模块。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及基础数据登记: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及所属企业基础数据的上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登记管理功能,并汇总生成“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按照国有资产的监管“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在确保企业依法开展财务活动应当享受的各项财务自不受干扰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督,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对国资委委派的财务总监、独立监事所从事的财务监督工作的有益补充。国资监管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该监督平台,利用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资金运作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的监督,另外也可以获得企业营运过程当中的财务账目、凭证、相关资料以及监管工作所需要各种财务报表。该系统从监管企业获取的各类会计、财务信息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重要部分。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以建立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管理目标,实现了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国资委依据年度或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经营业绩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内监事会对其任期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该模块所需的财务报告及各类统计数字可从信息库当中读取,同时产生的企业负责人信息和经营业绩、奖惩信息同时也流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

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管理:它是针对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大资产处置、企业破产兼并等国有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利用这一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通过对事项处理的批转、相关文档的存取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实现国资委内部各部门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信息库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数据仓库,包括:

国有企业基础数据及国有资产登记汇总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以及基础数据的上报汇总得到。国有企业会计、财务信息,这部分信息由财务监督平台,从监管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采集转换得到。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信息,经营业绩考核系统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业绩进行考核以后产生。国有资产重大事项信息,是重大事项处理过程当中处理和存储的各种信息。

以上几个部分的信息,共同组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主要部分。在各个功能模块运转时,可以按照“数出同源”的原则,共享使用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在这个信息库的基础上,系统还将提供以下两个辅助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将一些可以公开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信息到国资委的政务网站,以增加国资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通过建立与相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数据接口,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及时地提供和获取各种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国有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信息。

通过在省一级国资委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效率,真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信息监管平台,可以有效地对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实现动态地、实时地监控,解决静态监控、事后监控方式下存在的监管效应滞后,监管乏力的问题。国资委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项工作之间可以有效地在各监管流程上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切实提高国资委的监管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高效地从所监管企业的管理、财务系统当中获取各种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数据,并通过数据转换功能,直接进入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库。这有助于准确地掌握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国荣,黄江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研究,2004

2.段国旭,张坤.中西方国资经营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启示.国有资产管理,2004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第4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

中图分类号:TN94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State-owned Assets Informatization Supervis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Li Pengchong

(Jilin SASAC Information Center,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SAC as a government set up institution,vigorously promote the 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information,build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enterprises to achiev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ensure information security,both to strengthen the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increasing the value of state assets,the urgent needs,but also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urgent tasks,with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State-owned assets;Informatization;Monitoring platform

一、现有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省一级的国资委都已经建立,并已逐步展开了各项监管职能。依据省一级国资委目前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安排,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的主要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隋况进行监管。

(2)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

(3)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包括重大资产处置管理,企业重组管理、企业转制管理,破产兼并管理等。

(4)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监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

依据省级国资委的职责、主要监管内容及内部机构设置,在目前的工作流程及技术手段下,主要还有以下一些问题:

(1)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清产核资、企业财务年度决算、企业财务报表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数据、报表要进行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公布。从目前的手段来看,监管企业要根据这几项工作的要求,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完成。

(2)国资委内部各部门的监管工作,还不能有效地协同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经营、重大事项、业绩等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各个部门出于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从监管企业收集、上报、汇总各类数据和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各项监管工作没有按照监管目标进行有效的流程设计,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

(3)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滞后,管理手段落后乏力。

二、构建国资信息化监管平台,促进国有资产有效运营

(一)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国资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渐突出、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十六大报告中将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十七大报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赋予了新的重任,信息化思想贯穿全篇,从第一个部分到第十二部分,共有十处表述与信息化密切相关。强调“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信息化作为对当前各项工作有着普遍意义的重大形势和任务来认识、思考、推动。

2007年10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四年多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国资委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部署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国资监管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解决国资监管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紧迫和关键性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见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国家在不断出台政策促进监管平台的建设。

(二)加强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

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国资监管工作实际,建立统一的国资监管信息化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和信息编码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要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和重要数据安全保密。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密钥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要充分考虑信息网络系统的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订并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另外应加强对监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使监管人员认清其保密责任、义务,牢固树立保密、安全意识;配置并使用必要的附属设备,如移动硬盘等,不把有监管资料的计算机上网,做到“光机”,以减少泄密的机会,这是保证安全的物质基础:使用必要的防止泄密的软件,在必不可少的有监管资料上网的情况下,严格实行防止泄密的制度;在日常计算机监管中要严格实行密码保护制度,防止不相干人员获得密码,以减少泄密的机会;加强系统安全控制,研究计算机监管中关于安全方面的问题,防止因系统问题造成泄密或不安全问题。

三、展望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机制在监管观念、硬件建设、软件开发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但有理由相信,在全体国资人共同努力下,随着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传统的事后监管、实地监管方式将逐渐被在线实时的网络监管模式所取代,监管人员可以对被监督单位实行远程监管,使传统监管的时空向更为广阔的信息化电子时空拓展,变定时实地监管为实时远程监管,从而实现对国有资产的高效监管。

参考文献:

[1]钟晓鸣.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2005,18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第5篇

【关键词】监理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发展趋势;建设策略

江苏监理行业在全国起步较早、起点较高,1988年我国开展建设监理试点工作,南京市被列为全国 八个监理试点城市之一,为我国监理事业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第一批甲级监理单位和第一批国家认定 注册监理工程师中,江苏都占有相当的份额。全省范围内监理普及率高,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及注册人员数量占全国比例较大 信息化建设将巩固江苏监理企业在行业的地位 。

一、江苏监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特点

江苏省建设监理协会组织江苏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与南京广安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企业级工程监理项目管理信息门户SuperPR02(Super Professional Project)。系统实现了企业项目管理经验和数据的知识积累,为企业建立了业务数据库,为成功的项目管理成果提供了便携的快速复制手段。该信息门户系统经江苏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十多个监理机构近一年的实际应用,初步实现了成功监理项目模板复制、项目监理WBS快速初始化、监理机构规范化指引、监理作业在线实时指导、监理文档的同步数字化归档、监理文档辅助编写、企业多项在线实时管控、企业各部门及项目在线办公平台等各项功能,有效提高了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体现了先进的IT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监理)实务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工程管理(监理)项目机构的应用实践,实现了企业知识的有效积累和再利用,促进了项目管理(监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对于促进项目管理(监理)行业管理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理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 ;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监理信息化系统首先是一个符合科学标准的成熟的信息化系统,而不是为某几个项目定制开发,必须适合细分行业的应用特点,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性需求,不能简单化为装上就能用的通用软件。 行业化和平台化是两个发展趋势。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丰富产品的行业版本 利用新的理念和架构,借助更加快速,更加灵活,更加柔性化的开发平台。 监理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有的自己建立信息系统存在困难。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也是他们变劣势为优势的有效途径,在监理行业中尤为重要。服务平台应该具备多种形式:一般性的跨行业平台提供一些通用化的,共性的服务 差异性的行业化服务则必须依靠专业化公司。

三、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模式

目前,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模式主要有自行开发、直接购买和租用服务三种模式 1自行开发 监理企业内部利用自身的计算机管理人才或聘请 有关软件公司,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开发,承担 系统的设计、开发及维护工作。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安全性和可靠性好,但开发费用最高,维护工作量较大。2 直接购买 监理企业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购买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搭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安全性和可靠性好,但维护费用稍高。3租用服务 监理企业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租用服务供应商已开发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来实现企业 的信息共享,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通常按租用时间、项目数、用户数、数据占用空间大小收费或者按每年租金收费。这种 模式针对性较差,但维护工作量最小。

四、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成熟的信息技术、稳定的硬件运行环境,更需要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建议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1.企业对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准确定位监理企业要建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应对企业进行准确定位。确定本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需求、建设模式、系统平台和范围。2企业领导要带头推广、坚持使用 .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并带头推广、坚持使用,这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领导带头坚持使用,那么系 统就会迅速地应用起来;事实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如办公管理功能可实现网 上签报审批,不管企业领导出差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轻点鼠标即可进行远程签报审批。另外,企业领导还可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多个项目实时监控,及时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3 编制信息管理手册和工作管理流程,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建立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和统一信息编码体系,规范收集、录入、审核、加工、传输和信息的工作流程,促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4 设置专职的系统管理员 设置一名专职的系统管理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往往是基于互联网的,以系统管理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对系统集成、软硬件设备维护做到熟悉了解。信息系统的初始建立也十分关键。首先要保证正确安装和配置,同时要为企业的每位员工根据角色分配不同的权限;根据企业管理的规定,建立各种审批流程等,并能根据系统运行情况不断调整。还应及时做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系统管理员还应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运行及企业业务的发展,提出对系统的改进意见。5 .全员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信息化管理系统启动前,应通过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就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 等进行全员培训和知识普及,帮助全体员工尽快形成 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五、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为促进公司各部门和项目部之间的业务联系,减轻人为损耗,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新的业绩,公司平台确定了“一套系统、一个数据库、一个界面、一体运行”的规划和建设原则,整体建设的核心围绕建立一体化管理系统,包括建立公司、部门和项目部之间无缝沟通的协同办公平台,加强业务和管理之间的联系;建立项目部的管理平台,全面监督项目进度及成本情况,全面监管人员配备及到岗情况,全面控制资金费用情况;建立公司的管理监管平台,质量、安全及文档工作的检查及备案,为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最原始的记录参考。

六、公司管理平台:包含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

监理工作的重点在于监督、管理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根据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工作原则,安全和质量控制是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和质量贯穿整个项目的全部,项目总监的任务就是协调整个工程施工,保证最小的投入安全的产出质量最优的结果。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法规制度、安全会议、安全施工问题通知、安全隐患整改反馈、安全文明施工检查自定义及评分、汇总等;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法律法规、项目验收标准、交付成果标准、质量问题通知、质量问题反馈、质量评审等。

文档管理是整个监理工作成果的积累,也是以后工作的参考,符合监理工作原则的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包括文档分类、文档资料、文档检索、借阅及归还等。

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以确保信息流的方向和表现形式是确定的。包括信息化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标准化、项目信息标准化、文档资料标准化。钟山监理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将对信息化的体系根据公司的实际要求进行梳理和深化,然后将这些标准通过信息化系统固化下来,实现了全公司的统一管理。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第6篇

关键词:企业 财会 问题

我国企业的财会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财会制度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挣脱传统财会制度模式,接受现代化的财会监管方式,使企业的财会工作符合企业经营方针,使财会信息成为企业制定发展策略的可靠依据。

一、我国企业财会发展现状

1、财会制度混乱

我国很多企业在财会制度上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企业在计量管理、验收管理、定额管理、原始凭证记录等方面甚至无制度可言。财会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使得财会人员工作时出现职责交叉和工作空白区域,不仅造成人力的浪费,还影响了工作进程,企业的财会管理困难,财会账目混乱,最终的财务报表漏洞百出。

2、财会工作者综合素质偏低

在我国,很多企业不设专门的财会机构,尤其反映在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选用不符合专业标准,在财会的实际操作方面缺少经验就正式上岗,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会制度了解不多,所做的财会工作无法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更无法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的财会制度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3、企业财会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很多企业建立的财会控制监督体制并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企业财会控制监督体制的建立缺乏科学性,监督系统不全面,监督制度的实施缺乏力度。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工作习惯于“亡羊补牢”式的事后控制,疏忽了企业日常的维护和财会监督的作用。有些管理者甚至认为完善企业的财会监督机制会分散人员的工作重心,降低企业工作效率。

4、财会工作信息化建设落后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财会信息对于企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观有效的财会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效,是对自身经营的进一步规划和对市场变化作出的反应决策的依据。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财会工作仍未脱离传统的财务核算体系,计算机悲哀地变成办公室的摆设。企业不懂得建立自己的微机网络,不鼓励财会人员运用现代化的财会软件,财会工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企业管理者不懂得依靠财会信息做出决策和规避风险,财会工作信息化的步伐十分落后。

二、解决财会相关问题的若干对策

1、企业财会制度的建设

在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企业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财会制度,按工作内容明确划分各个分部门的职能,部门内部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依法规范财会人员的职业行为,提高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保证企业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然而,要保证财会制度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会工作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财会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会工作的认识。

2、提高企业财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该注重对财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会计知识培训,使财会工作者熟练掌握会计知识和制度并达到在工作中熟练应用的程度。教育财会工作人员关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整,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提升财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避免企业陷入法律误区。

3、完善企业财会工作的监督机制

企业应针对企业的财会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使各部门在整体规划下相对独立地运行,实现各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并相互制约。首先,要保证财会监督部门监督工作的独立性,使监督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影响,发挥监督部门的监督作用。其次,要加强企业经营活动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保证对企业的资产安全和经营管理的监控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应该重视财会工作监督机制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加企业预见风险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

4、加强财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1)财会信息透明化

企业管理者应提升认识,重视财会工作的信息化,对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财会工作脱离传统的财务核算体系,运用现代化工具实现财会信息的透明化。企业可以设置专门人员企业的财会状况进行跟踪监管,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完整的了解企业整体的财会信息及资产资本运营情况,做到财会工作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使财会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引导企业发展。

(2)打破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实现财会信息的管理独立化

企业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财会信息,赋予该专门人员一定的权限,脱离上级部门领导个人因素的制约,减少财会信息受外来因素的干预,使财会信息真实客观地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

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财会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对财会信息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计算机对财会信息系统精准的整理,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一目了然,从而能够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发展规划和成本核算、资金核算、销售评估以及利润预测。

三、结语

我国企业财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领导者的财会意识分不开,只有企业管理者充分重视企业的财会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在财会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企业的财会工作才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在企业的发展决策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宏.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第7篇

关键词:监理企业 信息化建设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C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320-02

党的“十”吹响了建设“新四化”的号角,2013年10月,《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也开始实施。监理行业企业应该积极响应中央和山西省委省政府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号召,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本文将结合山西省煤炭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监理企业管理的要求

如今,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从宏观面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市场、监理企业和监理项目规模均不断壮大,建设监理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和管理内容日趋复杂,传统的公司运转模式几乎无法承担总体管理成本。细化到企业方面,监理公司经营活动的项目特愈加明显,多项目、高风险、快变化、严质量、短工期、低成本已经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和目标。

成立于1996年的山西省煤炭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目前已具有矿山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机电安装工程等甲级监理资质,以及矿山建设、地质勘探、焦化冶金等甲级监理资质。同时,公司机关六部一办有职工2289人。其中包括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师、国家建造师、国家安全师、行业监理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上千人。“如何适应趋势,强化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难题考验着公司管理和决策层。为此,公司于2012年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迅速组建了信息化管理办公室,采用先进、科学的信息化手段,逐步形成涵盖企业管理和项目监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化信息管理体系,构建起了公司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该平台的推动下,公司首先全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更好地实现了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加快了公文流转,并非常容易地运行于网络平台上。其内容包括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如项目管理、办公管理、事务处理、文档管理、工作管理、沟通管理、网络办公、信息等应用为一体的企业级协同工作平台。其优点在于,有效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实现基于互联网的跨区域协同作业的资源共享,提供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提升企业管理形象;该平台通过对企业人、才、物、信息四条主线的关键信息的数据挖掘,以图形、报表等多种手段,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该平台能够建立全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涉及项目的启动、计划、实施、验收、评估等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内容的信息录入,可以满足多个、多级工程项目的管理,使企业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具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2年以来,山西省煤炭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在抓项目成本控制中实行“年初报计划,年终调计划,年末查计划,落实兑现,奖优罚劣”的办法。该办法实施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成果——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项目监理信息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监在项目管理中积极应用信息化办公室工作人员和信息系统提供的解决方案,使项目成本控制收到了明显效果。

二、建设监理行业的发展趋势要求

随着我国大中型项目和经营的私有化进程的加快,业主将渐渐成为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原动力。业主需要的是全过程的服务,而现在的监理业务范围过于狭窄,只能提供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为了满足业主的需求,建设监理公司面向项目管理机构的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公司转型可分两步走,一方面是扩大业务资质范围,另一方面是通过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应采取矩阵制形式,分部门、分项目进行管理,同时引进领先的管理机制、成熟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管理手段。

现代项目管理的最主要特征是:系统化、网络化、节点化、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伴随着互联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以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方向。近年来,更新最快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普及应用,而且呈现加速化趋势。这给项目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以及便利,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项目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其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信息战。

三、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在大型工程项目中,随着项目的实施,信息量的增加是惊人的,手工处理信息的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如图二,手工进行信息处理显然无法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为建设工程监理工程师提供项目监理信息系统。

项目监理信息化主要是构建一个项目监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建设现场监理中的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质量控制、以及组织协调等内容的信息化。利用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对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实行集中存储管理,并随时进行查询和更新,利用计算机精准、快速地完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处理。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第8篇

关键词: 水利监理企业;多项目管理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功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200-02

0 引言

兴水利、除水害,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战略角度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2013年11月,浙江省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抗洪救灾表彰会上强调“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大型水利”,意味着浙江水利项目建设投资加大。作为水利建设单位的重要一员,水利监理企业的市场更广阔,社会责任更重大。但水利监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承接的项目越多,分布点多面广,员工增多,人员的知识技术需求增加,管理难度跨度加大。如何确保多项目始终在企业管理层的监管之中,按照企业要求的工作目标和规划实施,通过每一项目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对多项目的监管成为水利监理企业的重要任务。21世纪后,信息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监理企业建设智能辅助平台是实现多项目监管的有效手段。

1 水利监理企业多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和必要性分析

水利监理企业多项目管理指企业管理层监管企业所有项目,通过对监理部人员配置、设备利用等资源配置,实施过程中质量(安全、进度)情况的巡视检查控制,对多项目运作进行管理,技术质量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从而达到提高监理工作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和改善监理企业绩效的系列管理活动[1]。随着项目管理思想的变革、软硬件技术进步、应用实践驱动等带来机遇,通过提升企业的多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对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成为了一种迫切的需要。目前国际引进的项目管理软件有P3、Micr Project等,主要是施工进度控制和资源调配方面,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国内软件企业开发建筑领域项目管理软件有梦龙Mr2000、深圳清华斯维尔等,没有将企业业务管理和项目软件应用融于一体。但适合水利行业的多项目管理软件市场上还没有。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多项目管理信息平台,是水利监理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是国家基础产业信息化的重要工程之一。开展水利监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有助于推进我省水利监理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总监的个人能力和现场监理的工作经验,不可能有效解决复杂的技术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公司现有资源,拓展水利监理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使多项目管理信息化理论运用于现场监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监理的长远目标。

1.2 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水利工程多项目监理管理就是要实现精细化、动态化、品牌化管理,通过建章立制、细化标准、优化流程。实现水利工程多项目监理管理精细化、动态化管理,能够有效整合现有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但是还存在范围不广、程度不深、实时性不够、设施不完善等不少问题,行业精细化、动态化长效管理机制仍未真正形成。

1.3 管理规范化的需要:现有的工作习惯与信息化所要求的流程化、规范化等方面有一定差距,习惯的改变将是信息化过程中的第一道难关。而信息化正是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公司各部门、各项目监理部以及与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有效提高基础信息利用效率和宏观决策水平。

1.4 公司发展的需要:监理企业属于项目型企业,企业的产值和利润依靠每个监理部的监理服务产品好坏,空间和时间是影响企业与监理部信息沟通协作的主要因素,通过企业多项目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做到企业的管理层随时随地监管程项目状况及项目部监理工作的质量;平台的使用为企业规范管理行为、优化管理流程提供技术支撑,成为传递企业文化的纽带,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培育了企业文化,为创建学习型团队提供了基础[2]。

2 水利监理多项目管理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创建

系统整体架构分两个层次,三个系统,两个层次是管理层工作区和项目工作区,每个项目监理部在平台内都有自己的工作区;三个子系统是:项目管理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3]。管理层和项目部都可以访问知识管理系统。子系统间的数据依存关系见图1。

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公文管理、招投标管理、监理项目信息管理、验收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安全管理、参考资料、在监项目等。每个功能模块又包括若干子模块,且不同的用户角色操作的权限不同。例如:项目质量管理模块功能包括:项目质量控制体系、项目质量方案、项目质量检查、项目质量事故报告、项目划分、检测计划和实施、检测查询、单元、分部、单位和合同工程评定等,其功能框架结构见图2。

3 定性分析实施效果

通过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信息的透明度,满足管理的需要;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从而带来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无纸化办公,将分散的信息集中在一个管理平台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活动的有效监控,有利于化解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等,这些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自然、经济、人文等多种角度分析,对当地的社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陶红.建设监理企业的多项目管理与控制研究[J].建设监理,2008.

国企信息化监理工作第9篇

[关键词] 药品;代码制度;政企信息共享;电子监管码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150-04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动力。由于我国实行药品代码制度较晚、药品监管体制多变、市场主体“多、小、散”等原因,使得已有的信息掌握在汇集信息的相关部门手中,基础资料和信息仍处于分散的、部门所有的和各自为政的状态,政企间相关信息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无法实现政企信息资源共享。2012年1月,《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和“整合信息资源,统一信息标准,提高共享水平”。因此,实施国家药品代码制度、推进政企信息资源共享、实行药品电子监管码为主线的药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整合方案,是“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信息化需求。

1 国家药品代码制度的概述

国家药品代码制度是强化药品安全监管职能、提升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和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基础条件。药品电子监管码作为强制性推行代码制度的核心内容,可解决“信息孤岛”和“万码奔腾”问题,有效提高政企药品风险管理能力。

1.1 药品代码制度背景与演变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电子商务、电子监管、政企信息化(MIS、MRPⅡ、ERP、SCM、CRM等)的应用与发展,对药品生产经营活动和风险管理中的各种产品与服务进行代码标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政府药品监管力度[1]。但是,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全国性药品代码标识体系,致使医药行业内重复编码,出现了“万码奔腾”局面,使得政企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不利于我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乃至电子追溯召回的信息化发展。因此,建立全国性药品代码标识体系,将大幅度提升医药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人的生命安全紧密相连。对药品进行编码,要比其他商品的编码更复杂、更严谨[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编制了几百种药品代码系统,从代码的结构演变来看,大致分为五种类型[3]。第一,大流水码,对药品不进行分类,仅按先来后到的次序排列;第二,药品单一属性分类码+流水码,是按药理学特征的《标准产品和服务代码》UN/SPSC和《全国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GB7635-87等进行赋码,简便易行;第三,药品多个属性分类码+流水码,是按照WHO制定的《解剖治疗学的化学药品分类》(ATC)的解剖学和治疗学特征进行赋码,主要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第四,药品单一属性分类码的组合码,是按照欧洲《药品解剖学分类代码和新剂型分类代码》(ACD)进行赋码,特点是系统性较强和共享性较好;第五,共享代码+若干个数据库,是多种药品单一属性分类码建成多个数据库,共享代码作为关键词将一系列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不同属性需求的信息共享和编码共享。根据国内外信息化形势发展和需要,2003年1月,依据《国家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编制规则》(GB18937—2003),我国正式成立全国药品代码管理中心。2008年,全国范围内推行药品代码管理制度,以满足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等各个领域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的信息化需求[4]。国家药品代码使用20位编码,由本位码、监管码和分类码等组成,可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

1.2 药品代码制度推进信息化进程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药品的网络和电子交易、使用日益频繁。对药品进行科学分类编码,是各种药品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药品生产经营活动和安全监管过程中,由于药品的品种、规格、剂量和包装等种类繁多,增加了药品购销或药品稽查的日常工作量,多次重复劳动使得具体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产生药品安全问题。因而,有必要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药品安全信息难以实现共享,药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追溯能力仍然较弱。由于国内药品生产商众多,药品名称极其复杂,而这些药品在流通或使用过程中,名称表达形式不统一,也不标注药品的通用名称,无法对这些药品进行名称的唯一性识别,使各地区、各单位的药品信息形成“信息孤岛”而不能共享。当药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生产或经营企业难以实现对其产品和全过程的追溯和召回,政府部门也难以实施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和应急救助的措施。因而,药品代码制度的实施和推广,将有效提高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药品风险管理的监测与预警能力。

药品代码制度是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需要[5]。《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提出“探索电子监管系统与医保卡系统互联互通的可行性”。在某些实施医疗保险的地区,由医院向社保中心申报,其药品费用由社保中心向医院支付。由于“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信息系统中只列出了药品的通用名称,而医院HIS中常常使用药品的商品名称,医保通用名和HIS商品名的药品信息不能正常转换或匹配,使得医疗保险制度中不能支付现象时常发生。目前,我国几千家医疗机构和部分零售药店仍未能完全实施统一的药品代码标准,已成为医疗卫生的资源共享和影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2 药品电子监管码与政企信息共享

推行国家药品代码制度和政企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药品电子监管目标的基础和条件。药品电子监管码是以产品信息为信息流,强化了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促进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电子监管职能的实现

2.1 药品电子监管政策与政企信息共享

国家药品代码是识别药品身份的标识,用于管理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全过程的代码。推广和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码,是“十二五”期间药品安全电子监管政策和药品代码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政府于2008年开始推行统一的药品电子监管码,要求逐步将“已批准注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纳入电子监管”。《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实施“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加强药品电子监管和促进政企信息共享,以提高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药品电子监管码与政企信息共享紧密相连,是药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整合的两个方面。医药信息共享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2003-2005年)》,“信息化建设涉及药监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和资源共享”,“打破各职能部门原有的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提出“拓展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的深度应用”,“实现覆盖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药店、医疗机构的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可追溯”。因而,切实发挥电子监管在药品行政监督中的技术支撑,强化电子监管在药品日常监管中的应用,将更好地发挥电子监管在药品追溯、打假查劣、信息统计等方面的综合效能。

政企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涉及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政府与政府之间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以药品代码制度为基础,实现电子监管政策目标。企业信息共享是以产品信息为信息流,将ERP、MRP-Ⅱ、SCM、CRM等企业信息系统(MIS)整合起来,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综合集成管理信息系统(MMIS)。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是对政务信息系统优化整合,强化政府横向信息共享的协调、整合和综合集成。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购买、征用和管理,强制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和强化全过程追溯召回能力,引导和激励企业对自身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管理

2.2 政企信息共享中的药品代码问题

政企信息共享机制,解决了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公开、政府之间的企业资信信息整合和产品信息快速传递问题。由于标准化的缺失,导致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障碍的问题愈加突出。影响政企信息共享机制未能及时构建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现代网路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问题,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6]。对于受国家强制性管制的医药行业来讲,由于国家药品代码制度的实施时间比较短,软件开发商和医药企业存在“多、小、散”的状况,尤其是条块分割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轨的过程,“万码奔腾”和“信息孤岛”问题影响了医药行业政企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医药卫生行业信息化进程中药品代码制度未能有效、及时和统一化,使得政企信息共享中存在一些突出现象:政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存在漏洞,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导向不清楚;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程度很低,各监管部门各搞一套。因而,医药卫生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企业信用信息未能及时利用和共享,直接影响了医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政企信息共享的积极性,导致了企业对建立产品追溯和召回系统的消极态度,增加了政府推行电子监管的难度。

另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快速发展,利用网站、博客和即时聊天工具等方式进行违规药品产品广告的,但是对广告追踪和监控是目前我国药品监管技术力量所不及的。因此,应构建政企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倡导药品电子监管新模式,探索基于药品代码制度和政企信息共享机制的网络违法广告追踪和监控技术,还消费者一个健康和和谐的网络消费环境。然而,受经济、技术和传统等各种因素制约,我国目前政企信息共享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电信监管、质量监管、政府部门协调等体制改革有待与深化,政企信息共享的制度环境仍需要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

2.3 政企信息共享中的电子监管方法

以政企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以电子监管为目标和重点,整合企业的产品信息和物流信息,以及电子政务公开信息,对产品质量、市场主体和多媒体广告进行电子监管与电子追溯召回。首先,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推广和实施,是电子监督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由于不同监管部门或机构所履行的职能需要,分头对相同的信息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造成数据命名、类型、格式、存储、传递、分析、理解和维护上有差异。因此,实现药品信息资源在监管范围内共享,必须依靠药品代码统一标准的支撑。第二,以药品电子监管为目的,实施生产流通“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构建技术法规及风险预警等信息库、企业资质证明信息、产品抽检信息的中央数据库,实施对产品的技术监督、对质量体系的行政监督;实现各级政府药品电子监管信息的数据同步,实现与电子监管的政府信息和企业产品信息的交互。第三,通过对药品电子监管信息与刑事、社会等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行政执法和刑事侦察相结合的行刑联动调度平台,在药品安全危害事件动态控制中发挥预警、应急联动等作用,提高行政执法、刑事处罚的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和重大活动安全保卫能力。

3 政企信息共享进程的信息化策略

国家药品代码制度作为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速了政企信息共享进程,但是短时间内增加了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成本。因而,有必要实施多项数据标准融合、分步骤分阶段实施信息化策略和积极采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

3.1 药品代码制度与相关代码融合

药品电子监管标准规范体系是使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各参与方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框架下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7]。《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提出“制定标准规范体系”工作任务,包括:业务规范、数据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三方面。药品电子监管标准化建设要参照现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同时借鉴其他相关系统建设的经验,对监管的现有业务术语、业务流程、业务文书及业务中用到的信息分类及编码进行梳理和规范。药品电子监管标准化建设要以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重要前提,建立适合和满足电子监管需要的信息编码体系和标准,既要利于业务数据大集中建设,又要做到各级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也要方便与其他各有关单位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药品电子监管更多是各种信息的整合,然后实施对产品追溯和召回,对市场主体进行责任追究。药品电子监管标准体系是一组代码的结合,药品代码制度既包括了化学药品、中成药和生物制品的赋码技术,也包含了产品追溯过程中监管部门、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等机构代码,还包括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的信息标准[8],药品代码的编码技术上难度较大。因而,以促进政企信息共享为前提,电子文书、电子证照、资质文件等各种电子单证/报文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化,将进一步促进医药行业管理的无纸化。

3.2 政企信息化软件的更新换代

基于药品代码制度的政企信息共享目标,和“多、小、散”的企业、部门、医疗机构状况,加速了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软件更新换代。由于我国存在多家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甚至是各地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时间不相同步,选择的软件提供商也不尽相同,导致了各信息系统不相衔接,延缓了政企信息共享进程。2010年《关于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经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的批发企业,必须在2011年3月31日前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因此,以药品电子监管码为主线的药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整合方案,加速了政府、企业、医疗机构信息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

医药产业ERP系统,集成企业制造、财务、质量管理和分销等职能,实现了动态地平衡和优化企业的资源。目前,ERP软件供应商包括SAP、Oracle、用友和金蝶等[9]。药品电子监管码在“十二五”期间的推广和实施目标,引发医药行业的软件更新换代热潮。一方面加速提升政企信息共享水平,为信息化软件供应商市场拓展带来商机;另一方面增加了医药企业在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程中的信息化投入成本。因而,政府强制性推行药品代码制度以提升药品安全追溯召回能力、提高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节约社会成本为双重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信息化策略,促进“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3.3 云计算技术支撑政企信息共享

政企信息共享的数据交换标准与电子监管相关的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各类技术性规范,例如《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全球贸易产品与服务代码标准》等,尤其是中央政府强制性推行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品全过程、可追溯召回的瓶颈问题。但是,药品电子监管码只是一个低层数据的统一标准,追溯和召回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自动识别技术将实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关键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DNA分析法等,应用3S技术(GIS、GPS和RS)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踪。

云计算产生于IT领域,是基于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10]。将云计算信息技术引入政企信息共享进程[11],一方面,企业或医疗机构通过云端软件服务,可以实现由于电子监管码统一标准之后企业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解决企业因实施电子监管码统一标准和新GMP、GSP认证所带来的高生产成本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云计算信息技术,可以对药品安全的生命周期进行实施实时监控,并整合药品安全技术监督和行政监督的药品安全风险信息,实现预警机制、应急管理和药害救济三位一体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

4 小结

基于国家药品代码制度的药品电子监管和政企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社会和知识经济对政府部门提出的“政府工作流程再造”和制度创新的反映。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强制性推行和实施,虽然短时间内是增加了医药卫生事业转化升级的信息化成本,但是在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信息“孤岛”、提高效益和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带动和增强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追溯召回的信息化水平。药品电子监管码仅是产品信息交换的数据标准规范,对药品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仍需要业务规范和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等代码制度的相协调;探索和发展电子稽查、视频监控、网络追踪和电子认证等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支持技术,将是“十二五”期间政府部门常规监管工作的信息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晓乐,梁鸥.药品代码与自动识别技术在医院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7):8-11.

[2] 郑敏霞.中成药编码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5):267-268.

[3] 王妍,胡泽利,李青.医药电子交易中的药品信息代码标准研究[J].中国执业药师,2012,9(7):40-43.

[4] 郭海英.药品代码制度疑云[J].中国药店,2008,(7):22.

[5] 沈烽,张健,黄源,等.电子化药品物流在医院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2,23(41):58-60.

[6] 夏显波,曾家刚.政企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机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45-48.

[7] 王广平,白锦表.药品电子监管机制的政企信息共享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药房,2012,23(48):4513-4516.

[8] 董赞强,沈苏彬.网络编码研究综述[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70-79.

[9] 李繁.网络编码技术原理及应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1):12-15.

[10] 杨善林,罗贺,丁帅. 基于云计算的多源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学报,2012,15(5):8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