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5:16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第1篇

一、认真严谨,创造佳绩

本人长期的一线工作及对业务的刻苦钻研,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管理成果。主持或主要参与施工了桂林兴安县火车站广场景观改造工程、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革工程、南宁市人民公园基础设施完善项目提升改造工程(三期)、南宁市长堽路(快环-凤凰岭路)绿化工程、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桅杆坳至清水窝段城市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河北省保定市生态农业园景观工程、龙江河综合整治工程(一桥至五桥)三标段——绿化种植工程、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等几十余项市省内外重点景观工程项目,创多项市优良工程,其余全部达到优良工程标准。

尤其是近5年来本人业绩尤为突出:2018年主持的“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造工程”获南宁市建筑工程“真武阁杯”奖;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主持完成的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荣获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2017年主要参与的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荣获南宁市工程质量管理“邕城杯”奖;2016年主持完成的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被评为2016年度文明工地。

在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革工程、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的管理中,每一个项目的施工难度都很大。从方案制定到组织施工各方面技术难度较大,部分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施工过程中经济核算要求高,工期要求紧,人力、物力投入较多,文明施工难度大。面对种种困难,我没有退缩,凭借多年施工管理经验和一股敢打善拼的韧劲,在施工中协调了业主、监理、设计、勘察、以及沿线村干部村民的关系,克服因征地拆迁与周边村民土地纠纷,市领导对设计提出较大范围修改的诸多客观原因,确保了道路能正常通车、体育休闲公园按时投入试营、园博会期间正常使用,表现了一名优秀项目经理无往而不胜的风采。

二、严格管理,塑造精品

为保证工程质量,作为项目经理就必须提前了解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组织设计,与设计、业主等协调好,做好每一项预案。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工程施工规范,对工程施工质量规范熟记于心,经常虚心向施工中的技术人员请教有关施工质量要求的问题,同时要求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学习规范,严格按规范操作,并将所有技术规范组织项目部进行三级学习与交底。

在施工中,狠抓细节,从树木的选择,采购,现场号苗、土建材料的规格厚度、材质的选定等入手抓好工程质量,确保一次成优。大到工程中的主体景观建筑、喷泉水电、吊种大树、移植大树,小到树木的支撑保护,植物的养护等等,都严格按技术要求规范、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一次因为出差,回来发现做垫层的混凝土的强度、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预订的3公分厚度的花岗岩只有22-2.8公分不等,立即责令把打好的垫层全部挖走、重新打混凝生,花岗岩也责令退货。施工队组及厂家央求我通融一下,被我断然拒绝,并说:“工程质量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给你开了绿灯,就给我的良心和企业的信誉开了红灯。”本人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一丝不苟,有效的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合格率,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

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本人转战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担任项目经理。该工程是南宁市重点项目。该工程大部分是在南宁市重要路段青环路旁,另一边临邕江,长9.5公里,对文明绿色施工及环境保护要求特别高。作为技术负责人,除了编制各项专项施工方案外,特别编制了文明施工方案,制订了工地扬尘治理措施。施工过程全程对裸土进行覆盖,对出工地的车辆进行清洗,确保车辆不带泥上路。全工程在青环路范围进行围挡全封闭施工。由于全体员工的努力及公司对该工程加大文明施工的投入,该工程被评为2016年度文明工地。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本人主要参与完成了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的施工任务。该工程是钦州市重点项目,公司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确定了此项目的质量目标为一次性验收合格,并争取“邕城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人做了以下的工作:

1、以人为本。组织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由投标时组织机构中的五大员组成项目领导班子。

2、组织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进场计划、机械设备进场设计,并按计划实施。

3、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并把各管理职责分解落实到人,做到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每月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来决定工资分配,对服从工作安排、完成任务好的员工予以适当的奖励,对责任心不强且造成经济损失的员工进行处罚,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狠抓质量管理,严格按图按规范施工。施工过程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专检"三检"检验制度并有完整的检验记录。对于绿化工程,苗木在进场前必须由质检员到苗圃实地检査高度、冠幅、胸径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方可起苗,确保种苗的质量。片植类种植前必须按规范进行场地平整、铺种植土、放基肥。乔木种植前必须在树穴中铺粗砂并进行消毒。施工员必须在场指导工人按要求种植。种植后必须安排人员进行养护,确保苗木成活。施工过程必须地做好工程质量控制资料记录,且保持与建设工程进度同步。

5、狠抓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安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他注重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督促技术负责人把每个岗位的安全注意事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事项及一旦发生事故的处理办法以书面的方式向操作工人交底。注重落实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及安全培训。

经过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本工程在第九届广西园博会开园前胜利完成任务,并得到钦州市建委的好评。该工程2017年获得南宁市工程质量管理“邕城杯”奖,实现了公司的质量目标,向钦州人民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2018年2月至2018年4月,主持完成了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革工程的施工任务,本项目设计红线总面积约13.45h㎡,主要对南宁市体育休闲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建设,包括海绵设施工程、海绵配套景观工程、海绵配套绿化工程、海绵配套给排水工程、海绵配套电器工程等,工期90天。在工程质量的控制上,我始终做到方案先行,交底在先,样板引路,加强过程知道和工序验收,重视隐蔽验收工作。对重要工序组织相关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除积极组织整改外,重点放在制定预防措施上,杜绝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主要分项工程设立样板区,展现规范程序和做法,明确验收标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滞留带施工时做到了坡度准确、细部处理规范,石笼安装、石材填充美观大方。雨水花园及基坑开挖深度准确,并对基坑严格按专项方案执行开挖,设备安装规范,各类设备的保护支墩设置规范、美观。在绿化、景观上做出了亮点。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主持完成了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施工任务。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室外绿化给水工程、绿化排水安装工程,电气工程, 园路铺装工程,围墙工程,花架工程,泳池工程等,工期150天,竣工决算1506万元。施工中为答谢建设单位的信任,本人以高标准、高质量争取创优质工程。他经常带领项目一班人一方面针对施工难点挖掘科技潜力,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克服困难,确保施工顺利,另一忙面利用自己多年在施工班组学到的施工技术科学体系,降低劳动力使用。制定严密的工程质保措施,以确保工程创一流。为了掌握工程施工现状和准确施工数据,他常常深入施工现场组织项目技术人员进行勘测校对,掌握一手原始资料。为保证工程质量,及时地学习和掌握设计工程施工的新规范、新标准,对工程施工质量规范熟记于心,同事要求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也要学习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对施工各项进行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从材质入手抓好工程质量,确保一次成优。以至于2017年度,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荣获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

三、文明施工,树立形象

本人作为一名建造师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第一责任人。具有较强的文明工地创建意识。根据园林工程参与施工的工种、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制定了严谨的文明施工方案。以安全生产为龙头,抓现场人员安全培训,现场料具清整及各项内业管理工作,杜绝各种安全事故隐患,确保该工程达到市级文明工地标准,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所负责项目无任何安全文明施工事故。

施工过程中,对5米深基坑开挖提前组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各参建方论证后严格按方案执行,严格做好三级教育工作,加大安全防范设施的投入,通过早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技术及事故的有效预防措施,通过讲评方式指出现场的不安全行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员工的作业环境,建立并演练应急预案。每周带领专职人员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有效措施,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领导是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他的言行和思想直接影响着本企业员工的意识。如果主要领导不重视文明施工,那么该企业的职工就不可能会把文明施工放在心上。相反,如果企业领导重视文明施工,那么员工们即使开始这方面意识淡薄,也会逐渐增强起来起来。另外,搞好文明施工是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如果企业领导在这些方面不给予支持,那么搞好文明施工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加强教育使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并认真去落实。员工是实现文明施工的实施者和监督者,如果员工对文明施工认识不足,施工过程没有管理人员去要求和管理,而是由着工人的性子去随意操作做,就不会搞好文明施工。比如说搭一个基坑的防护栏杆,如果没有监督和检查,工人干的时候很可能随随便便搭上了事,不管它标准不标准。此时就需要基层管理者对他进行纠正,这时这个护栏肯定搭设的就比较标准了;材料的堆放也是这样 。因此员工只有对搞好文明施工有了较高的认识,才能有可能把这项工作搞好。

  3.企业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文明施工是一项枯燥而烦琐的工作,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偷工减料、材料就会随意堆放甚至随意丢弃,这样不仅降低了工程质量、浪废了材料还会影响其他工序的施工。所以搞好文明施工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长此下去员工就会养成习惯并自觉执行。

  4.选择有信誉有能力和良好施工习惯的协力队伍。协力队伍是我们施工的主体,他们的能力和习惯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安全,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的程度。选择了有能力和良好施工习惯的协力队伍,不仅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搞好文明施工,还可以降低我们的管理强度。所以要想做好文明施工必须选择训练有素、又有良好施工习惯的协力队伍。

  5.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评比。在施工现场加强宣传,创造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氛围,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和成绩公布,使优胜者切实得到实惠,使落后者付出代价,从而使大家自觉自愿地去争先创优。同时对那些每次评比都排在后边的单位,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罚,直至清除出场。

四、精细核算,创效增收

本人以强烈的自信心严格把关、抓好精细核算工作,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根据工程情况,有效限定费用支出。在施工工程中,十分注重变更鉴证结算工作,杜绝让企业吃亏。

在担任工程项目经理以来,在成本管理上完善了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设置。以项目经理部作为项目成本核算的控制中心,对整个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定控制目标和决策。本人按项目部按组成和职能的不同分成四个成本空置版块:生产组、技术组、材料组、财务组分辨进行成本核算。根据与公司签定的项目目标责任书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确定施工成本控制目标、审核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控制和总结成本控制过程中岀现的问题。要求成本核算员编制项目实施成本,为项目工程确定施工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同时为材料组提供材料成本单价,作为材料采购单价的依据,按月结算实际成本,对比分析成本管理的执行情况,找出原因反馈给领导以便改正。要求生产组控制和对各施工班组材料领用严格实行限额领用制度,领用时必须有各主管工长签字方可领料。要求材料组以成本核算员提供的用量和单价进行采购,材料质量合格、数量一致方可验收。要求财务组每月按实际发生的现场经费提供给成本核算员,以便计入当月成本。新的项目成本管理模式的建立使项目成本管理中每个参与者的职责更加明确,各小组间的配合更加密切,材料的浪费得到有效控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克服过去先干后算,不负责任的成本可算形式,项目部各管理人员水平逐步提高,使项目管理完全处于良性循环和有效监控状态,从而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五、苦干拼搏,为人师表

对所负责的项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乎每天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把项目当成家,心里只想着把工作做好。

工程吃紧时与大家一起夜以继日摸爬滚打,身体力行,亲自吊装景观石的摆放,亲自点坑放线,手就是我的画笔、地球就是我的画纸,石灰粉就是我的墨水,一幅幅作品就这样在现场画出来,种出来。

本人对项目中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工作十分重视,每一项目也帮助学校带一些毕业生实习,亲历亲为的教导一批又一批的实干型学生。在项目现场教学中,讲专业,讲细节,施工方面的经验只要有人问到都毫无保留地倾囊而授,细心培养企业的未来和希望。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第2篇

1、夏季移植全冠树木应急处理技术的应用

夏季移植全冠树木是园林施工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很多工程由于营造景观效果需全冠移植树木,而全冠移植树木的应急处理技术做不好,将影响移植树木的冠形、景观效果及成活率。本人在工程实践中摸索出应用全光喷雾技术为主的应急处理技术,有效地保留了树木的叶片,保持了树木的原有冠形和景观效果,明显提高了移植树木的成活率。

2、呼市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绿化工程

呼市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绿化工程是呼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我在该工程14标段中担任技术员。本人从该工程的土地整理;定点放线;施工组织设计;树木选择与配置;小班划分与布置;施工技术规程的制定;施工技术要点的掌握;施工重点难点的控制;春秋季施工的技术措施;栽植技术及质量的控制;施工人员和机械的现场配置和管理;苗木进场的检验检疫;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措施;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后期的养护管理;冬春季森林防火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全程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受到了监理和甲方的好评。

3、进行道路绿化和小区景观设计工作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林业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0 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专业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置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企业元素没有进入教学内容,学生成绩评价往往忽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考核。林业技术专业迫切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根据企业反馈和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是一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在林业技术专业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企业优势。学院积极与森工总局下属的企业沟通合作,成立了龙江森工职教集团,林业技术专业以此为契机,开展多方位的校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全面开展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

1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共育

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依托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办学的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建设。在学院组建龙江森工职教集团的基础上,建立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黑龙江中林绿源科技有限公司及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技术骨干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以此为工作平台,探索校企共同办学的实际运行方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利用学院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体,大力开展校企共建。以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让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切实参与到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让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环环相扣,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形成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作机制,共同培养企业切实需要的林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专业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校企双方共同深化以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紧贴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才保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促进林业技术专业持续发展。

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研究和尝试“双环境工学交替,四阶段能力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改革。在充分考虑东北地区林业产业地域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6学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学习、职业技能专项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兼创业培训四个阶段,在校区和林区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

3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

校企双方开展对黑龙江省林业局和林业企业的随机抽样调查,对林业类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由专业教师、林业行业企业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职业岗位,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分析表(表1)。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归纳确定岗位核心能力。

开发多门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针对性强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涵盖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多方面尝试“交互式”教学法、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为林业技术专业不同课程寻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贯彻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单项目评价、多项目评价和综合项目综合评价等工具,全面实施以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指标的课程考核方法。

4 建设和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学院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保障,坚持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利用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构建“教师进林场,师傅进课堂”教学团队培养方式。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双师”素质培养为导向,注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和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的建设,将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行业认可的“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

5 校企共建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校内外现有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整合组建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紧紧围绕林业技术专业“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三大核心能力为主线,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校中场,场中校”的建设思路,校企双方合作建成集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等多功能的,具有高起点、高水平、高科技特点的,适应职业岗位技能模块教学的,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中心下设森林培育技术实践教学基地、森林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基地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基地三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森林培育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又下设种苗生产栽培中心、生物应用技术开发实训中心和森林保护实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关继东,贺建伟.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41-47.

[2]孟国忠,周捍东.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13-15.

[3]韩东锋,钱拴提.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10- 9413.

[4]苏付保,苏杰南,李荣珍,杨燕红,冯立新.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教育,2011.1: 57-59.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第4篇

一、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林业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森林培育工程技术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造林工程监理员、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政管理员和天然林保护技术员。为准确把握林业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行业开展了社会调研,分析归纳出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两种素质和两种能力,即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社会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然后,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工学结合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方面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一)目标体系

通过对林业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和“两种证书”为支撑的教学目标体系。其内涵是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从事林业生产岗位(群)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内容体系

专职教师与行业专家和兼职老师一道,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从林业生产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着手,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具有高职特色的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理论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3个部分,包含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林木种苗生产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17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分若干项共50余项;对应课程和教学环节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等近20门课程的训练,以及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森林病虫害防治员等4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开展对外技术服务、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见图1)。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则是服务于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的近20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保障体系

1.制订工学结合教学方案。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举办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起,就重视实践教学,至2004级实践教学学时数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05年,学院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大的修订,实施了“2+1”教学模式改革,即第一、第二学年完成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实训(含课堂实训和课程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第三学年强化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有机会则在第二和第三学年结合课程实训或专业综合实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见图2)。新的教学方案课堂实训合计约500学时、课程实习12周、专业综合实习10周、毕业顶岗实习28周,总实践教学时间达2000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65%,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时间保证。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建设好与之相对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保证。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贯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林业技术专业有得天独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和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由生态环境实验室、生物技术应用实验室、森林经理实验室等3大综合实验室,以及教学实验林场、柳州赛特植物组培研究中心、教学苗圃和特种动物养殖场等校内实训基地组成。(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加强与社会生产的密切联系,使人才培养实现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分别与广西国有黄冕林场等12个区直林场,以及广西金桂林业有限公司等5个外资林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了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

3.建设高水平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学教师队伍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关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内培”和“外聘”的途径,保证了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1)重视“双师”素质专职教师的培养。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双师”素质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以老带新”、到教学实验林场和校外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承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任务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目前,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30人,通过各种途径已培养了“双师”素质教师27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总数的90%。

(2)聘请校外指导教师。为加强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期间的指导工作,同时实现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从校外企业、公司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这些校外指导教师注重将本专业、本行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技术补充到实训当中,使实训内容更符合当前生产实际,保证了实习内容的时效性。

4.建立工学结合教学评价标准。与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一道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建立了林业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操作技能,既重视结果评价又重视过程评价,从学习和实训工作表现、作业与实训报告成绩及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成绩等方面综合评价总评成绩。

为使技能考核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证技能考核的顺利实施和实际效果,各相关课程均建立了相应的技能考核题库和量化考核标准。如“划分立地类型”的考核,要求学生在开展土壤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独立编制立地类型表,并从土壤剖面调查等4大项13小项量化评分(见表1)。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在教学改革上,只有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技术专业探索实施了“校场一体、融入行业、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表2)。

第一,深入探索课程实训有效方式。课程实训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基础、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环节。林业技术专业各门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探索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根据实训内容的特点分别采取模拟实训、个体承包和班组承包等方式开展课程实训,有机会则结合课程实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培养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及林业项目管理的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如“造林施工管护”采用班组承包方式开展实训,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实习林场建立学生专业劳动基地,每年从基地中划给林业技术专业每个班一块林地,组织学生挖坑种植抚育,全过程责任落实到学生班,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实训指导教师由任课教师和林场技术人员组成,责任是设计造林施工管护方案、加强造林施工管护过程的指导和检查,并按考核标准验收造林成果和评定学生成绩。

第二,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主要是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员,其内容涵盖了森林培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两大模块,是对森林培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模块教学的巩固和深化。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既培养了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又使学生获取了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扎实抓好专业综合实训。为强化课程之间的链接,将“课程技能”上升为“专业技能”,使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能直接上岗,在第三学年学生离校顶岗实习前安排10周的专业综合实训。综合实训项目的选择,一是考虑林业生产实际需求“旺盛”的项目;二是考虑综合性强的项目;三是考虑“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四是考虑不与技术服务项目重复。为确保专业综合实训的效果,要注意三点:一是选派技能过硬的教师分工负责不同项目的指导工作;二是分管实训的系领导要认真审核专业综合实训方案,并加强实训项目和带队教师间的统筹协调;三是加强实训的考核工作,对质量高标准要求。

第四,精心组织技术服务。开展技术服务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又一重要形式。近年来,广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验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估等生产任务很多,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结合相应课程的课程实训或专业综合实训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据统计,近3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开展对外技术服务项目达40多项,合同金额达1500多万元。通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既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应注意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每个小组选派1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并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工作考核;二是对参与对外技术服务的师生开展培训和试点,经考核合格后再全面铺开;三是在内业资料整理阶段层层审核把关。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第5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尽快把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的选题、立项,组织实施,验收和档案管理等内容。

第三条经省林业局审批立项的林业技术推广项目按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二章选题、立项

第四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选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全省林业发展重点,优先安排生产中急需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成果。

(二)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项目。

(三)对已推广的科技成果不能重复立项。

(四)生产中已普及的常规技术不再立项。

第五条承担单位申报项目时,需经有关专家论证,由主管部门把论证意见、审核意见填入"项目申请书"(见附件一),于每年六月底前报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对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和综合平衡,报河北省林业局批准立项。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六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立项后,由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甲方)同主要承担单位(乙方)和主要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丙方),在计划下达后一个月内签定"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见附件二),各方按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组织实施。

第七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在实施期间,项目承担单位要于每年六月底前向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十二月底前上报年度总结及"推广项目年度进展情况报告表"(见附件三)。

第八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的使用,分别实行无偿、部分有偿、有偿的办法,并逐步扩大有偿使用的范围和比例。

第四章项目验收

第九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项目合同所规定的任务后,要向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并填写"林业技术推广项目验收申请表"(见附件四)。

第十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验收,需申报以下材料:

(一)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报告。

(二)林业技术推广项目技术报告。

(三)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方案。

(四)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时间、范围、效益证明材料。

(五)林业技术推广项目验收申请书。

(六)林业技术推广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

(七)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决算表(见附件五)。

第十一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验收经局审核,由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验收人员名单,由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审查确定报省林业局备案。

第十二条参加验收的人数要根据推广项目的范围大小等因素确定,一般以7-11人为宜。验收组一般由同行专家、上级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的代表组成,承担项目单位和人员不得参加验收组。验收时要提前半个月将验收的有关材料送参加验收的人员审阅。

第十三条推广项目通过验收后,验收结果报省林业局备案。

第五章立卷、归档

第十四条推广项目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申请书。

(二)审批文件。

(三)协议书、合同书。

(四)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五)实验、测试原始记录。

(六)图表、照片、录像带等声像资料。

(七)会议记录。

(八)阶段工作报告、专题总结。

(九)论文、专著。

(十)实物、样品标本的目录。

(十一)项目评价意见及有关验收材料。

(十二)应用报告、得奖材料。

(十三)推广项目经费予决算材料。

(十四)有关来往文件。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第6篇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站;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一、林业技术推广站性质、任务与职责

(一)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性质

林业技术推广站是指导和组织农村集体、个人发展林业生产的基层事业单位,行使行政职能。一是林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站;二是保护森林资源的管理站;三是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站;四是为农村集体发展兴林致富的服务站。

(二)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任务

林业技术推广站在整个林业建设中承担着林业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林业技术推广,保护管理森林资源,推广应用林业科学技术等主要任务。

(三)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主要职责

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主要职责包括;

1.宣传、贯彻执行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和各项林业方针,协助镇(街道)人民政府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2.组织和指导农村集体、个人开展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3.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资源调查、造林检查验收、林业统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掌握辖区内森林资源消长和野生动植物物种变化情况。

4.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林木采伐工作,配合做好林木采伐调查设计,并参与监督伐区作业和伐区验收工作。

5.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镇(街道)人民政府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6.依法保护、管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依法保护湿地资源;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争议,查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资源案件。

7.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辖区内的乡村林场、个体林场。

8.配合镇(街道)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乡村护林网络,负责乡村护林队伍的管理。

9.推广林业科学技术,开展林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服务。

10.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代收和协助管理和向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11.承担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二、嵩明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存在的问题

1.林业技术推广站职工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全县林业技术站职工有31人。其中男职工有17人,占总人数的54.8%,,女职工有14人,占总人数人45.1%;25-35岁的职工有7人,35-45岁的职工15人,45-55岁的职工有9人。青年职工占22.5%,中年职工占48.3%,老年职工占29%。文化程度方面,林业方面大中专院校毕业的职工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当兵退伍转业的职工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林业技校毕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从性别和文化结构上看,林业站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有待进行一步的提高。

2.林业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较差

嵩明县林业用地1043727亩。森林面积大,但林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现在林业站的防火设备有防火拖把2400把、对讲机400余部、防火车辆车4辆。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通讯配备、森林防火扑火设备尚存在不足,现有装备大部分陈旧、落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部分失修,林火的预测、预报工作滞后,监控手段落后,满足不了现代防火的需要。

3.林业技术推广站管理不健全

嵩明县林技站管理制度尚存在不足,如职工考核奖惩不分明,此种状况缺乏创新、激励、争竞机制,职工福利和待遇上区别不大,造成职工干得好与不好一个样,能力大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影响职工极积性的发挥,职工工作无进取心,影响了林业工作的开展。

三、嵩明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的发展对策

基层林业工作站是组织和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发展林业生产和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实施科技兴林的基础,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因而,林业技术推广站要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调动和提高林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林业技术推广机制,促进科教兴林,为林业增效、农林户增收提供更好的林业指导服务。

1.改革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

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站的设置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工作特点,以有利于加强技术示范推广为原则,既可以分专业单独建站,也可以由2个以上专业合建1个站。可以借荐嵩明县杨林镇成立的农林综合服务中心,中心人员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统计专业,在这几个行业中,有利地调节了农业、林业之间的资源、人员、服务等的矛盾,也使林业与畜牧业之间、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得到调节。真正做到了各个专业协调统一,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这几个行业的发展。

2.优化现有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结构

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撤销和设立要与进行的并乡和撤乡建镇相一致,使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做到人员配置优化、信息共享,并能更好地组织指导林业生产,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技术,以促进林业服务的完善,适应农村林业生产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人员配备要坚持按编制设岗定责。在核定的编制数内,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做到优化组合,使林业技术推广站做到能为广大林农种苗、造林、发展经济林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即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更好地提供信息和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以及林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3.推进机制创新,加强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林业技术推广人员要转变观念、开阔思路、改进方法,强化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不断改革服务机制与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做到为广大林农提供全面的服务。要有计划地对在岗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使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业务水平能力得到加强,以更好地为林业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柴永江,敖宝成,包占清.加强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强化服务职能[J].内蒙古林业,2010(4):28-29.

[2]付志刚,胡柏松.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站作用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J].中国林业,2009(23):46-47.

[3]李桂娥.浅谈林业技术推广站在林改中的作用[J].河南林业科技,2008(3):68.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第7篇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全县林草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实际,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草行业优势,将科技扶贫与林果基地建设、精准扶贫培训、林业站“全程式”服务等工作相结合,打造产业、智力、绿色生态扶贫模式,不断推动林草科技助力打贏精准扶贫攻坚战。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我县县域内生态大多比较脆弱,生态保护是第一要务。在优先考虑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创新保护模式,把基地建设与扶贫相结合,培育生态经济型林果产业,提高干旱半干旱区和移民搬迁区生态保护系统自我发展能力。

(二)科技扶贫与项目实施相结合。林草科技项目是科技扶贫的有效抓手,要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项目,加大对贫困村镇和移民安置区的项目投入力度,通过项目带动推动科技扶贫向纵深发展。

(三)精准培训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利用各类林草项目和科技培训会,大规模开展林草技术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激发广大林农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四)两站建设与精准服务相结合。林业技术推广站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是林草科技服务的最前沿机构。要切实加强两站建设,建立一批长年服务于扶贫一线,为贫困村镇及移民安置区林农提供高效服务的科技队伍。

三、目标任务

在扎实推进实用技术成果推广、科技特派员选派、乡土技术专家培养、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等全县林草科技扶贫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在贫困村镇、移民安置区和林果产业主产区积极推广林草科技成果、选用良种林木、建设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进推广实用技术。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培训林农和基层技术人员2000人次以上,指导发展林草科技精准扶贫示范户200户以上。同时要紧密结合精准扶贫行动,广泛开展科技扶贫培训,达到生态保护脱贫、特色产业脱贫和林草科技精准脱贫的目标。

四、实施步骤

充分发挥林草科技推广在推动全县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利用好春、秋两季林果生产管理的黄金时节,大力开展“林业站服务年”活动,采取政府推动、项目带动等方式,林技站、林检站和草原管理站相互配合开展实用高效的林草科技服务活动。

(一)开展“春之梦”科技服务活动,指导做好经济林生产关键时期管理培训。2~5月是经济林管理的关键时节,也是春季造林和建设经济林基地的重要时期,要以“春之梦”林果专家服务活动为平台,结合国土绿化工作及时组织林果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经济林栽培及周年管理技术,参与指导经济林基地建设,做好科技进村入户服务工作。

(二)开展“秋之实”科技服务活动,强化提质增效技术推广。8~11月是提高经济林果质量、产量及采摘后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秋季造林和经济林基地综合管理的重要时期。要根据不同经济林树种特点,以“强管理、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扎实推广提质增效技术,提高经济林产品质量。

(三)开展“冬培训”,提升果农管理水平。冬季是经济林休眠越冬管理的最好时期,要抓住农闲时节有利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入户指导服务,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等开展远程服务,发放光盘、技术手册、利用农村“大喇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扎实开展科技培训,不断提升林农经济林管理能力。

(四)开展林业工作站“全程式”服务,为全县林草改革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精准脱贫、服务林农为中心,创新服务主体,推动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工作站“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组织生产、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六大职能优势,着力解决林草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林草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主要内容

(一)开展“五个一”活动,发挥林果专家作用。动员林草科技干部、专家,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开展一次培训讲座,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至少要对林农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和广大林农举办一次专题讲座。二是开展一次技术指导,在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和农闲季节,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及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开展现场指导和培训,提高林农对林果基地的综合管理能力。三是编写一项实用技术,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编写一项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便于操作且符合当地不同林果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手册。四是解决一项实际问题,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认真研究当地林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帮助广大林农解决林果业生产中的难题。五是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围绕当地优势特色林果产业和全县林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广泛调研,至少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二)强化精准扶贫培训,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益。根据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贫困村及移民安置区林农对林草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的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新型林农和基层技术人员,让更多贫困人口掌握林果科普知识和技能,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村和移民安置区培育一支坚强有力的当地实用技术队伍,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转变,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精准扶贫可持续性,提升科技扶贫质量,达到大地增绿,林农增收的目的。

(三)提高经济林基地综合管理水平,全面落实“三改两减一调一增” 技术措施。不断提高经济林管理技术和效益,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撑。“三改”:一改品种,选择优质高产、成熟期配套、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通过高接换优等技术措施,使全园良种率达到95%以上。二改树形,针对不同树形,采取降低主干、疏剪、回缩等整形修剪技术,使全园果树通风透光,立体结果。三改土壤,采用果园覆膜、果园生草、追施农家肥等生产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在有条件的村户,率先推广“畜-沼-果”等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增强果园生态系统的内部功能。“两减”:一减化肥,优化氮磷钾配比,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水肥利用率。二是减农药,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开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降低防控成本。“一调”:对密度过大果园,要采取间伐方式,增大株行距,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创造利于机械作业的生产条件。“一增”:通过以上配套技术措施,使果园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果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四)发挥各级组织机构作用,建立科技服务重点示范单位。林草科技服务活动面广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网络服务工作机制,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重点抓好示范乡镇林业站工作的开展,带动全县林业科技服务活动的全面有序进行。

(五)发挥乡镇林业站工作职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乡镇林业站是林草工作的基石,是林草部门最基层的管理机构,是各项林草工作的落脚点,是林草主管部门联系广大林农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林业站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指导林农科学种植,促进林农丰产增收,充分发挥林业站提升林草发展服务的职能和作用,为推动林草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尽职尽责。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县林草局成立全县林草科

其他抽调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积极配合技术站,共同把林草科技扶贫行动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建章立制,确保实效。县林草科技扶贫责任单位和科技专家要高度重视林业科技扶贫工作,正确处理业务工作与科技扶贫的关系,每年至少抽出1个月时间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各专业技术人员要及早与帮扶林农取得联系,摸清底数,落实措施,确保林草科技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在推动林草科技扶贫工作中,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注重在实用技术成果推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发现、总结和培育一批示范典型,树立一批长期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的科技扶贫专家和基层技术人员典型,发挥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第8篇

1.1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及人才队伍现状

1.1.1机构设置情况除市级林业科技推广站外,昆明市现有8个县区(东川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嵩明县、宜良县、富民县、石林县)建立了林业科技推广站。116个乡镇中,保留乡镇林业站47个,合并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69个。除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和东川区、富民县、呈贡区林业科技推广站有技术人员外,其他县区虽挂有推广站牌子,但人员编制几乎为混合性编制。

1.1.2专业技术队伍现状1)数量:昆明市林业系统共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793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5%;高级工程师36人,占4.5%;工程师360人,占45.4%;助理工程师及以下人员393人,占49.6%。2)分布:占昆明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81.6%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于县乡级,其中97%为初、中级职称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仅占3.0%。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市级,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县乡同比的4.3倍。3)学科带头人:昆明市林业系统拥有一支科技创新团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5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4人。

1.1.3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需求及特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林业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活动,是提高林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贡献者和林业科技推广示范的主力军。与一般林业员工相比,其在个人素养、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1)个人素质较高,普遍具有林业专业特长,且乐于学习,能自主更新知识;

2)成就欲望比较强烈,渴望通过主持或参与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展现个人才能,不断完善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工作结果注重事业成果创造的社会价值及相应的成果奖励,如同行评价、学术声誉和影响、社会尊重和荣誉以及科技推广创新奖励等。

1.2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现状

目前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薪酬体系、职务晋升制度、考核制度及工作任务等方面。

1.2.1薪酬体系林业事业单位现行的薪酬管理制度按照“政事分开”和分类管理原则设置。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包括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绩效工资2部分。绩效工资是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人事主管部门负责对各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总额调控和政策指导。

1.2.2职务(职称)晋升制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按照《云南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资格评审制度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各级评委会只负责评审任职资格,聘用由各单位根据岗位设置及空缺情况决定,实行评聘分开制度。

1.2.3考核制度林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定性)和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定量)方面,考核的重点是以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为依据的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聘任、薪级工资升档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1.2.4林业工作任务目前林业科技推广单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完成通过自上而下制定的工作计划,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工作任务为主。由于基层单位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的工作只能偏向于生产任务类。

2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机构不健全,混岗使用现象突出

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直接面向林业生产一线,是林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目前昆明市县一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建站率仅为57.1%,全市116个乡镇中林业站保留率仅为40.5%,且乡镇林业站的人、财、物均隶属于乡镇政府管理,林业站大部分工作主要按乡镇政府安排从事行政管理,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发挥不了生产一线的指导服务作用,更谈不上高科技含量林业技术的成果转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乡镇林业站仅是归口管理,对其林业工作无法考核,出现管理工作上的断层现象。

2.2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

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结构比例为高∶中∶初=1∶9∶10,与国家对林业行业的结构比例1∶3∶6相比较,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较小,高、精、尖人才稀少。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多集中在市级事业单位,县、乡级则以中、初级技术人员为主。特别是很多乡镇基层一线林业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技术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无法开展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2.3人才队伍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

市级林业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级职称人数仅占5%。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昆明市共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10名,林业系统仅有7名,占1.3%;农业系统18名,占3.5%。全市有科技创新团队40个,林业系统仅1个,占2.5%。人才队伍基础薄弱,导致开展项目研究及推广的创新能力不足。

2.4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知识更新不足

目前只有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及经费,且大多集中在市级单位,难以全面实现知识更新。基层机构普遍存在10多年没有进人,且经常面临抽调、借用人员现象。乡镇之间、县乡之间交流难度大,培训时间少甚至没有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导致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2.5平均主义倾向严重,长期激励不够

由于全市高度集中统一具有刚性的工资制度、标准和政策,在事业单位最重要人的因素方面管的过宽、统的过死,导致分配上严重的平均主义。唯一用来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占工资30%的奖励性绩效,基本上都是待年终考核后按各自标准计算出来的金额兑现,这种以资历论薪酬的分配方式使按劳分配成为表面形式,绩效与经济脱节,无法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价值,更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薪酬的激励机制几乎失去作用。

2.6工作定位不明确,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尚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考核内容还没完全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激励机制欠完善。特别是事业单位实行评聘分开后,由于缺乏专业岗位履职聘后管理,一方面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但为了解决矛盾、平衡关系,仍然聘用在岗。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明确的科研及成果推广任务,加之本人不重视学习,主动性、研究能力不强,导致缺乏从事林业科技项目研究及推广工作创新的动力和热情。

3对策及建议

3.1深化改革,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目前全市的林业中、高级人才主要集中于昆明市区,乡、县中、高级人才力量薄弱。要建立健全乡、县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真正落实以事设岗、以岗定人。以市林业科技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相关部门应针对各基层工作站的需求给予人力及资金支持,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激发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创新热情,并以各基层站的优势资源为基点,发挥乡土特色,走出各具特色的科技型林业发展路子。各级部门加强对基层工作站的深入调查,探索建立市、县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异地交流制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用好用活现有人才。

3.2注重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林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是林业科技推广创新的重要抓手。针对林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采取科研经费资助、安排学术交流、免费培训等方式细化培养。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教育、函授教育等培训,进一步掌握林业科技推广的核心理论,了解林业科技推广的新趋势,逐步提高林业科技推广知识技能。采取轮岗和异地交流、挂职锻炼、对口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人才,如:每年争取一定名额选派年青科技推广人员到国家、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部门跟班学习;将上级林业部门具有管理和科技推广能力的人才派到基层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将现代林业理论传递给生产一线的同志;将县区林业工作人员选派到市级林业部门跟班学习,在工作交流中实现知识的更新和人才的培养。

3.3搭建事业发展平台

把生产实践作为创新激励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出成果、出人才。积极申报林业科技推广研究项目,帮助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或参与项目;坚持倡导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以及下基层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等。既解决了昆明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率,又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事业发展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能力提升和成长发展的机会,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逐步培养科技推广创新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3.4创新绩效评价机制

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绩效给予公正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激励方式。要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将个人的能力、业绩与职务、职称、荣誉、待遇等挂钩,形成一个有序的动态运行管理系统。探索建立由农民群众、县林业主管部门和乡政府3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价机制,将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将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有效促进技术人员从单纯完成任务切实转移到对成果转化和“创新”的全身心投入上来。

3.5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相关激励政策。例如:探索实施首席专家、项目主持人制度,设置相应的首席林业科技推广专家,负责全市相关林业技术研究、推广、培训、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等,为林业行政部门做好参谋;各县、乡探索实施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制度,按照谁争取、谁主持或下达项目、竞争主持的原则,以实际能力,通过一定程序竞争确定主持人,打破项目经费、个人待遇等方面的平均主义;建立林业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制度,设立林业科技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每年选拔培养2~3名中青年林业学科带头人;建立林业科技奖励制度,设立林业科技奖励基金,每年对为昆明市林业科技进步(取得成效和影响力大的科技成果、林业专利、地方标准编制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3.6注重思想教育的激励作用

思想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实现有效激励的首要前提,要加以重视及合理利用。创新激励最重要的因素是激发其自身的兴趣和科学理想,这是根本性因素。因此思想教育要强化自我激励,引导其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领会,坚持开拓、争先、勤勉的品格,追求敬业乐群的精神境界,树立“崇尚创新、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价值观,成为热爱林业、具备专业技能与科学道德的人,充分发挥出自身在林业科技推广生产实践中的优势作用,积极服务于林业科技推广事业。

3.7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良好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能够增强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能使科学价值观与创新激情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传承。成功者在组织内发挥积极的示范与鼓舞作用,能形成一种激发创新努力的无形压力与动力,更好地激励和鞭策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很多创新的想法是在与同事们的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的,而且大部分创新成果也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努力营造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多样性的创新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资源共享、激发创新热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3.8加大荣誉表彰力度

荣誉表彰历来都是对知识型人才重要的精神激励措施。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及很高的创造性和自由性,他们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他们优秀表现的充分肯定与鼓励,尤其是高级别荣誉的获得,会产生非常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因此,要充分尊重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创造性的工作成果,适当增加荣誉表彰的种类,提高荣誉表彰的人数比例,以满足优秀的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真正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和风气,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9发挥各级部门服务职能,优化环境催生人才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第9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整对策;发展建议;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09-05

“教育的发展是一种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流动状态,而不是教育的一种结果。”[1]专业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载体、服务区域经济的纽带、衡量办学水平的标志。一般认为,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相匹配,这种匹配度决定着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吉林省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壮大、新兴技术产业培育等对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考虑和部署区域范围内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问题,总体上形成了涵盖支柱产业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一线岗位群的专业结构体系。

一、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情况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分设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等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目前,吉林省高职院校所开专业涉及17个大类,其中水利、公安两个大类下没有设置专业。共设专业182个,与目录专业相比,有350种专业是空白。招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制造、财经、电子信息、医药卫生和交通运输。从对应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类专业7个,占比为3.85%;第二产业类专业77个,占比为42.31%;第三产业类专业98个,占比为53.85%;三大产业类专业开设比为3.85∶42.30∶53.85。第一产业类专业计划招生440人,占比为1.17%;第二产业类专业计划招生16484人,占比为43.77%;第三产业类专业计划招生20740人,占比为55.06%;三大产业类专业计划招生人数比为1.17∶43.77∶55.06,详见表1。开设农林牧渔类专业的学校只有3所,分别是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饮料与动物营养、农业经济管理5个涉农专业,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只开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

(二)专业规模与设置跨度情况

在高职院校中,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生涵盖了11个专业大类,辽源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涵盖了9个专业大类,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涵盖了8个专业大类。相对来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专业集中度较高,已发展成为特色专科院校,形成了特色专业群。详见表2。

(三)专业布点及招生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专业布点最多的是财经大类,共有47个专业点;其次为制造大类,有42个专业点;第三是电子信息大类,有24个专业点。在专业小类中,布点最多的是计算机类,有15个专业点,占学校总数比的75%;其次是自动化类、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类、机械设计与制造类。在招生规模最大的制造大类中,招生最多的是汽车类专业,招生人数3038人,占制造大类总招生人数的24.5%,其次为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在财经大类中,招生人数最多的是财务会计类专业,招生2260人,占财经大类招生总人数的33.63%,其次是市场营销类和工商管理类,占比分别为23.38%和22.31%。说明相对于工科类专业,开设对于实训条件要求并不高的财经大类专业成为众多高职的重要选择。

从表4可以看出,吉林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重复布点10个以上的有5种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3个);物流管理专业(1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1个);会计电算化专业(10个);电子商务专业(10个)。在设置点较多的专业中,平均招生人数最多的是护理专业,达到372人,其次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布点较多,平均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不到90人。平均专业招生人数不是一个衡量专业质量的指标,但其能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专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的问题,二是与市场需求的匹配问题。

二、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不匹配

由于不同产业或行业的技术构成不同,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各个行业产出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相差较大。从这个角度看,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伴随吉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吉林省就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但总体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完全同步。从近年来吉林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来看,历年来第三产业为用工的主渠道,一般在59%以上;其次为第二产业,比重占33%左右;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比重一直在8%以下。但细分行业进行就业弹性分析,则会发现有些行业虽属于就业弹性较大和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类型,但其自身就业吸纳作用很小,如2004~2011年吉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就业人数显著增加,而计算机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低,就业人数减少。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招生规模来看,确实存在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对此方面加强研究并对专业设置作出调整。

(二)部分学校专业集中度不高

专业集中度反映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的数量、质量、专业间的关系对某一行业的贡献程度。一所学校的专业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教育领域及市场中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及对市场服务能力的强弱。专业集中程度高则说明学校的特色专业明显,相反则该专业设置分散、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从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来看,部分院校的专业集中度较高,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各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便于建立公共性质的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但也有部分院校(一个市只有一所高职院校的情况除外)专业聚集度较低,专业设置往往跨几个大类,专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专业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集群效应,这既不利于形成专业优势,又降低了教学资源使用效益。

(三)专业设置重复严重

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重复布点10个以上的有5个专业。在设置点较多的专业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技术性强,需要较高的办学成本,过多的专业布点直接造成办学资源的分散。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属于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因此很多学校都开设,这一方面给学生甄别和选择专业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则造成总体人才培养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对策与发展建议

一是创新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式。学校人才培养具有长周期和迟效性的特点,而劳动力市场又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化制度”[2],因此对人才需求的长期预测是不现实的,吉林省历年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也表明,劳动力需求规模与产业发展、行业性质、企业技术特点、劳动就业政策等并不呈线性相关。因此,建议适度扩大和调整专业口径,遵循“职业-专业-课程-专业”的运作模式,即把划分职业活动领域作为确定专业的起点,然后在宽口径专业内根据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任务、要求和变化趋势来灵活设计课程,以此形成紧贴职业需求的窄口径专业方向。

二是根据职业需求对专业作出结构性和战略性调整。开展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状态分析,通过招生计划的杠杆作用,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要求,调控专业设置,特别是对一些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质量差、重复设置的专业坚决进行调整。同时,面向吉林省城镇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生产性和生活业发展中的新领域和新需求,根据原有专业基础增设新专业方向,扶持高新技术专业建设,加强融合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专业建设。对全省普遍需要的专业以及某些需求量较大的通用专业,着力构建优势专业群,在有优势且师资又较强的门类上多设一些专业,从而形成学校上各有侧重、各有特点的专业分工布局和专业结构上的优化布局,形成错位竞争的良性知识生态。

三是以校企合作提高专业建设的边际贡献。经济研究表明,要提高经济增长要素间的边际贡献,必须关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如市场组织(如企业等)和非市场组织(如大学和研究机构等)的重要作用。大学作为非市场化的经济增长的微观组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对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上:一是大学研究提供的是首创的“发明”或试验性的设计蓝本,产业随后对它们加以开发和商品化;二是工程技术学科方面的研究直接涉及到制造和检验新设计的机器[3]。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来说,政府需要重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为纽带,重构技术进步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学校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共同建设专业,通过研发和生产中的技术扩散、技术应用、技术复制过程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进而减少企业培养人才和维护技术创新的边际成本。建议政府建立以高职专业为主导的重点建设项目绩效评估拨款制度,各学校确定自己的特色发展方向,经过竞争性评审后政府以合约的方式给予支持,在此过程中,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专业建设项目绩效评估拨款的重要指标。

四是建立人才需求评估和专业设置联动发展机制。在中高职协调发展、产教对接机制建构的制度背景下,按照教育部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有关要求,建立由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发展改革、工信、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成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评估(短期预测)和职业教育专业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各方力量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行业企业对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据此筹建专业设置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同时严格实施增设新专业专家组评议的两级审核审批备案程序,有效引导学校规范专业设置,从专业设置的源头把好入口关,减少重复设置,并将职业教育的项目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项目引领,用专业建设拉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校企合作等。

五是建立职业供需、培训需求、专业设置有效衔接的就业指导制度。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效性,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终端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劳动经济学观点表明,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不仅要有需求、供应和价格力量,还要有一系列有关的政策、制度和规则。例如,瑞典的职业供需信息是全计算机化的。同时,就业办公室配有训练有素的职业顾问,他们能提供关于职业生涯和培训机会方面的信息,组织能力倾向测试,并指导那些寻找工作的人去考虑自己的职业机会并从中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工作[4]。借鉴其政策经验,建议开发全省(市)职业供需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企业用人登记制度,要求所有用工企业都要到统一平台上登记职业供需信息,用人具体要求,同时依托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职业培训服务平台,面向有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人群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促进其实现技能就业,从而实现专业设置、职业供需、培训需求的有效衔接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杭永宝.职业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和成本收益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35.

[2][英]大卫·桑普斯福特,著.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王询,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57.

[3]毕秀水.现代经济增长的演化论分析—兼评新经济增长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4(9):39.

[4][美]雷.马歇尔,马克.塔克,著.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M].顾建新,赵友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8-270.

Situation of Specialty Sett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lin Province

ZHOU Jing1,QI Fang2,ZHANG Qi-wu1

(1.Jilin Teachers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20052; 2.Research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 Jilin Changchun 13001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