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班教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8:05

大班教师论文

大班教师论文第1篇

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班、非改革班和英语专业班共533名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混合研究法,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影响词汇活动的课堂架构和师生对词汇活动有效性、喜爱度的感知。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影响了课堂词汇活动架构,逐步实现传统教学法向任务型教学法转变,但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对词汇活动有效度和喜爱度的感知,学生仍偏好教师解释和词汇翻译等传统教学法。因此改革仍需继续深入,提高学生对任务型活动的正面感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改革;词汇;任务型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感知

1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等教学的工作重点,高等教育司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颁布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1]。为落实高等教育司的指导意见,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在2014年5月开始进行“新一轮《大学英语》教程体系改革”。改革的目的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语言“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理论为指导,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我校在2014级73个大英班级中随机抽取25个班级进行试点改革。针对第一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笔者试图对比改革班和非改革班的词汇教学,探究下列两个问题:一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影响课堂词汇活动的架构,二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改变学生和教师对不同词汇活动的有效性和喜爱度感知。

2文献综述

词汇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基本单位,

曾说如果没有语法,很多信息很难传递,但如果没有词汇,任何信息都无法传递[2]。胡文育在独立学院词汇研究中提到,因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老师词汇教学枯燥,学生词汇量严重不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较差[3]。文秋芳认为传统教学法以“课文中心,课文至上”为理念,其目标是学生学会某项语法规则或词汇[4]。董燕萍进而指出,传统的教学法强调词汇的直接学习,最典型的就是背词汇表[5]。课堂基本上以老师为主,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课堂活动多以灌输为主,常用缺少灵活性的练习,如听写、模仿造句、单词解释等[6]。相比之下,任务型教学法则强调词汇的间接学习,即将注意力放在传递信息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词汇,在运用中习得语言[7]。Willis把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定义为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信息交换从而达成某个目标的交际活动[8]。为了促使信息交换,Ellis认为任务设计常需要有一个缺口,这包括信息缺口、意见缺口或逻辑缺口[9]。因此课堂活动常涉及两人或小组活动,李耸等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分析大学词汇教学如何利用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10]。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的课堂常以学生为主,以任务为途径,而老师则起指导和辅助作用。指出,“一个课程不能被称之为以学习者为中心,除非我们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观需求和感知。”[11]同时,的二语动机理论也认为教师和课堂活动会生成非语言产出,这包括对语言学习的态度[12],Barkhuizen把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态度定义为感知和[14]的研究都指出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Grookes和Schmidt认为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能对语言学习保持较高的注意力[15],且学习效率更高[16-17]。因此,进行感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真实教学情况,改善课堂架构,提升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态度和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水平。感知研究通常包括师生对活动的喜爱度和有效性的认知,例如探究了南非师生对写作阅读活动的喜爱度和有效性的感知[13],Collins分析了东亚大学学生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感知[18],而Rao则研究了中国学生对于交际教学法活动的喜爱度感知[19]。

3研究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4级大学英语班级中随机抽取9个班级,其中大学英语改革班208人,大学英语非改革A班165人。此外7个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班160人作为任务型教学法的控制对照组。

第二,研究工具。研究采用混合法,包括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和访谈的定性研究。词汇学习调查问卷把班级类型(大学英语改革班、大学英语非改革A班和英语专业班)作为自变量,活动频率和活动感知(有效度、喜爱度等)为因变量。传统教学法活动以老师解释、听写、翻译为代表,任务型教学法则以两人讨论、小组讨论、自由造句为代表。问卷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第二部分研究6种词汇活动每节课和每周的频率,第三部分针对词汇活动频率、有效度和喜爱度感知。为避免学生逃避选择而趋向中间选项,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和去除中间选项的李克特量表,即4分制,4=强烈同意,3=同意,2=不大同意,1=不同意。访谈设置了15个半开放型和开放型的问题,用于进一步探究影响学生和老师对词汇活动有效度和喜爱度感知的因素,并在调查问卷对象中随机选取11名学生和5名老师进行了一对一访谈。采集的定量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访谈录音转录后通过编码主题进行文本分析。

4研究结果和讨论

第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影响课堂词汇活动的架构?非改革班词汇活动是否偏向传统教学法,改革班是否偏向任务型教学法?表1是调查问卷中三种班级类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词汇活动的频率均值与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非改革A班每节课使用2人和小组讨论的频率都小于改革班和英语专业班。每周进行2人讨论的频率均值依次为:英语专业(M=2.88)>改革班(M=2.68)>非改革A班(M=2.31)。方差分析显示A班每周两人讨论次数显著地低于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F(2,531)=12.669,p=0.000)。每节课小组讨论频率均值为英语专业班(M=2.36)>改革班(M=2.29)>A班(M=2.04);每周频率均值为英语专业班(M=2.92)>改革班(M=2.82)>A班(M=2.40)。方差分析也显示A班每节课(F(2,531)=5.818,p=0.003)和每周(F(2,531)=12.773,p=0.000)小组讨论次数显著地低于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但与前两种活动相反,每节课进行自由造句频率均值依次为A班(M=2.39)>英语专业班(M=2.09)>改革班(M=2.03)。方差分析表明A班每节课造句次数显著地高于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F(2,531)=6.842,p=0.001)。这可能由于在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更多有目标性的任务给学生进行讨论,在这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运用新单词做自由造句。而非改革班的课堂可能较少布置讨论任务,因而只能选择自由造句让学生使用新词汇。访谈中非改革班的2名教师对最常用的词汇活动回答,也支持上述的推断:“每次课都有造句翻译,词汇讨论一两个单元一次。”“讲课文时遇到新的词就会解释,造句和翻译常做。”总体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使教师提高了两人和小组讨论的使用频率,改革班的课堂活动与非改革班相比更趋向于任务型教学。表2是调查问卷中三种班级类型运用传统教学法词汇活动的频率均值与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非改革A班每节课使用老师解释和翻译的频率都大于改革班和英语专业。每节课老师解释频率均值:A班(M=3.52)>英语专业班(M=3.37)>改革班(M=3.20)。方差分析也表示A班每节课老师解释次数显著地高于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F(2,531)=6.774,p=0.001)。而每节课翻译频率均值与上述相似:A班(M=3.17)>英语专业班(M=2.85)>改革班(M=2.70)。方差分析也显示大英A班每节课老师翻译次数显著地高于英语专业和改革班(F(2,531)=11.572,p=0.000)。表2三种班级类型运用传统教学法词汇活动的频率均值与方差分析结果英语专业班N=160改革班N=208非改革A班N=165F(2,531)p老师解释(每节)3.37±0.8393.20±0.8563.52±0.7966.7740.001翻译(每节)2.85±.9322.70±0.9293.17±0.95411.5720.000听写(每周)2.34±0.8532.32±1.0682.05±0.9864.3670.013但每周听写的频率均值则与前两者相反:英语专业班>改革班>A班。方差分析表明A班每节课老师听写次数显著地低于英语专业班和大英改革班。教师访谈中改革班和英语专业班的3名教师都表示,每两至三周有一次听写。虽然听写是传统词汇学习方法,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词汇习得的准确性[21]研究指出虽然任务型教学强调在运用中习得词汇,但也应注重单词运用的准确性和单词词形,否则学生可能会发展出一种课堂方言,最终导致在较低的语言水平上石化。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新单词完成任务后,背诵单词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单词词形,从而提高词汇使用的准确性。总的来讲,非改革班的课堂活动更趋向于传统型教学,改革班则趋向于任务型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教师减少了教师解释和单词翻译的使用频率,逐步从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法转向以运用为主的任务型教学法。并且,教师把传统教学法中的单词听写作为课后巩固与堂上讨论任务相结合,促进学生对词汇的形、意、用[22]的共同提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确实对课堂词汇活动的架构有积极性影响。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改变学生和教师对不同词汇活动有效度和喜爱度的感知?非改革班是否对传统型教学法的有效度和喜爱度更高,还是改革班是否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度和喜爱度更高?如表3所示,在对词汇活动的有效性感知方面,英语专业班、大学英语改革班和非改革班的学生都认为传统教学法的活动如老师解释和单词翻译最有效,而任务型教学法的活动如两人讨论和小组讨论对于词汇学习没有显著效果。在喜爱度感知方面,英语专业学生排序为:教师解释>单词翻译>两人讨论>小组讨论>单词听写>自由造句;大英改革班学生:教师解释>单词翻译>小组讨论>两人讨论>自由造句>单词听写;大英非改革班:教师解释>单词翻译>自由造句>小组讨论>单词听写>两人讨论。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法词汇活动还是更受学生喜欢。方差分析表明,改革班和非改革班对这六种词汇活动的有效性和喜爱度感知没有显著性差异。换句话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学生词汇活动的感知没有显著性影响,未能从根本上减低学生对传统教学法的心理依赖。另一方面,两人和小组讨论在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的喜爱程度都位于第三四名,高于非改革班。访谈中改革班学生也表示喜欢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涉及的观点)比较全面,懂的东西会得到拓展,很多人一起意见会更多。”这显示出学生对任务型教学法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有初步的提升。

5研究结论

大班教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台湾 师范生 班级经营 班级管理。

台湾对学生的管理称为班级经营,大陆相对应称之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台湾教育专家认为,管教学生或班级经营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之一。①。班级经营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训练获得有效的班级经营技巧。台湾教育界为了适应新形势变革,将以班级经营为核心的专业知能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习制度等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班级经营能力。

一、课程设置: 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政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政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教育部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政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③沈翠莲: 《台湾小学师资培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年,475 页 ~477 页。

大班教师论文第3篇

一、师生互动,共创班级物质文化

建设班级文化首先应当重视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的布置和师生的仪表,它是班级的硬件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优美的环境,温馨愉悦的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积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整洁的、优美的、富有教育气息的环境,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教室布置真正做到让每块墙壁说话,图文并茂,构思精巧,主题突出。例如:许多班级的墙壁上有“我能行,我精彩”、“我们的榜样”、“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充满激励的话语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手拉手,心连心”、“悄悄话信箱”等无一不体现了班级里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和互助互学的良好人际关系;“奋进求实,勇攀高峰”、“争做文明之星,争创和谐班级”等号召力十足的班训时刻引领着学生;“朝阳班”、

“雪松班”更是班级文化的高度浓缩。那么如何发挥班级环境建设的教育功能,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做到博采众长。二要充分体现教室布置的教育功能,把教育的目标通过教室文化体现出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及时更新教室布置,延续教室文化。

二、师生互动,共铸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作为一个规范性团体的主要表现和存在基础。包括班级的规章制度、班规、纪律等内容。班级制度是学生内在的评价尺度,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集体利益,朝着班级目标迈进。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班级制度的制定关系到班风的形成,关系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完善的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班规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经学生集体研究讨论,确定班级制度。班级的制度和纪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度的制定既不能过严,也不能过松。过严则无法实施,过松就无约束之功能。同时,班规的约束力应体现在对教师的约束与对学生的约束两个方面,尤其是对教师的约束,如果没有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约束力是得不到实行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便对班规不再信服,对于班级制度文化形成的促进作用也大打折扣。

在制定班级制度文化的过程中要遵循“多数原则”,尽可能的将所有的张力糅合在一起,形成集体的合力。多数原则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引导学生分析本班实际,让学生尽情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讨论制定出符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个性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全班学生提供符合班级群体利益、自我约束而又互相监督的行动指南;有利于保证主流文化的地位,并对非主流文化进行影响与制约,促使其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相一致;能够保证班级规范最大程度的代表性,有利于保证班级规范文化的地位与实施。教师要注意师生间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相互影响,并且利用多数原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制约,建设民主的班级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指导、监督、制衡、服务”,班主任应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既要公正严明、一丝不苟,又要宽容温和、真诚耐心。

三、师生互动,共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能够给人以理想、以信念、以激励,同时也给人以约束。班级精神文化一经形成,既可以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以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每个集体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班级这个小集体来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团结互助,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必定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在班级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和观念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要做好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创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班级文化是师生互动的结果,要塑造优秀的班级文化,应该构建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强化师生之间全面、和谐、有效的互动。为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理解与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之间良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多发挥民主精神,使学生逐步培养主动意识。只有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2,培养健康的班级舆论。

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是离不开健康的班级舆论的。正确的舆论是推动集体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健康舆论的。在促进学生健康的舆论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出发,通过辩论会的形式,给学生平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发更深刻的思考,实现自我教育。最后,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利用它们的作用。班级舆论工具是班级言论传播的媒体,主要包括黑板报、宣传栏、班务日记等。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班级媒体建设,利用班级舆论工具开展有益于学生人格完善的正确舆论宣传,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熏陶,必然会利于健康班级舆论的形成。

3,培育优良的班风。

大班教师论文第4篇

一、 主要措施

2007年之前,我校开展了两轮优秀班级体建设实验活动。经过专家的热心指导和实验班班主任的不懈努力,学校既建设了几个优秀班集体,又培养了几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班主任。但是,随着教师流动的频繁,新教师不断流入,单靠几个实验班的创优活动来培养优秀班主任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快我校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步伐、大面积提升班主任专业水平,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开始以年段为单位,全面推进创建优秀班集体工作。

(一) 树立榜样,践行承诺

为进一步落实县教育局提出的“育好教师,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思路,学校利用暑期组织教师开展“正师风、铸师魂”的师德教育活动。我们邀请了原金华市教育工会主席蒋相忠老师作专题讲座,邀请本县“十佳师德标兵”来校作师德报告,同时结合学校评优评先的契机,让本校优秀教师介绍自己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经验体会。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学校树立师德榜样,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的师德行为,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向先进看齐。在开学典礼上,学校组织全体教师面向学生集体作出宣誓承诺,学校领导和党员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诸方面身先士卒,积极带头履行承诺。同时,学校认真组织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问卷和家长反馈等方式,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履行承诺的情况,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同时,学校要求教师适时调整承诺内容,不断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

(二)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学校将教育理念新、带班成效好、组织能力强的优秀班主任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充实到各个年段的管理组织中去,积极开展优秀班主任与新班主任的“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最大限度挖掘班主任校本培训资源,使各年段在开展群体创优活动中均有领头雁。学校进一步优化各年段班主任队伍的结构,为群体创优工作和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组织保障。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大新教师培养的力度,积极开展“教坛新秀”评选、“教学骨干”评比和新老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倡导新教师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就整合了新老教师的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了新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和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大大缩短新教师的教育教学适应期。此外,学校通过均衡分班、合理搭配教师,并在各年段都建立家长委员会,既合理配置了内部资源,又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结构,为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 创设平台,总结反思

在群体创优活动中,学校在“认真总结开展优秀班集体建设基本经验并以此作为各年段创优的共性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年段和班级文化展示活动这个平台,鼓励年段管理组和广大班主任积极开展富有年段和班级个性的文化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年段和班级的教室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多次邀请专家,针对班主任开展创优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零距离的指导。各年段利用教师例会时间,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常规培训,有的年段还自发组织了班主任工作沙龙,适时组织班主任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学校专门添置班级管理理论读本百余种,供班主任借阅;增设教科研园地,经常上传现代教育理论文章,供班主任学习;成立班主任俱乐部,多次举办班主任德育论坛,开通校园网,开设德育论坛以及教育随笔专栏,及时将班主任的经验总结和教育案例发到校园网上。近几年,学校不断总结广大班主任在群体创优活动中取得的新经验和新成果,先后整理编印了《春风拂双岩》和《众人划桨开大船》两本专辑,并作为班主任校本培训的必读教材,为促进广大班主任相互交流经验、引领班主任专业成长创设了平台。

(四) 建章立制,行政推动

借助群体创优活动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需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先进理论的引领、成功经验的支撑,也需要制度的保障。为此,学校提出了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分阶段工作目标要求:

【七年级】以军训、形式多样的先进评比、晨会讲评、班级文化建设、野炊远足、知识竞赛等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八年级】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行为规范强化训练、优秀班集体鉴定、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巩固规范行为、习惯养成等教育成果。

【九年级】通过理想和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分层评价、“师生走班式”分层教学、分阶段的动员大会等活动,深化规范养成教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接受中考检阅。

为达成这样的目标,学校先后制订了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群体创优实施方案、班主任工作常规、值日班主任基本职责、值日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班主任晨会集中讲评制度、七年级班级文化展示制度、八年级优秀班集体考核及验收制度,由相关科室负责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以及班主任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开学初,学校要求每位班主任制订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计划;学期结束前,要求每位班主任写出创建优秀班集体工作总结。由于制度的健全完善、行政的强力推动,我校班主任专业发展培训日益走上正轨。

大班教师论文第5篇

一、频繁分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不易形成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点、圈、画的阅读习惯,随堂巩固、单元小结的复习习惯,及时完成、及时订正的作业习惯,观察、积累、思考的写作习惯等语文习惯都必须尽早养成。但是要养成习惯,谈何容易!英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件事情大约坚持66天,才会让它“习惯成自然”。要养成这么多好习惯,它必然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年或三年的时间,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不断指导和督促之下,或许能基本养成上述习惯。但频繁的分班,没有了原来老师的提醒督促,就极有可能让许多学生快养成的习惯半途而废,毕竟人是有惰性的,更何况这些孩子呢?对于只教半年或一年的老师而言,他之前的努力可谓前功尽弃,再接到手的班级又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切又得从头再来。再者,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一年一度交班考试成绩始终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老师们往往急功近利,关注的不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见芝麻捡芝麻,见西瓜摘西瓜,抓住分数就行了。因为谁知道这班学生一年之后还在不在我的门下,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见效往往不是几个月就能看到,这自然不会成为他们教学的重点,甚至会放弃对部分学生的习惯培养,只要他们没有太大的越格也就敷衍过去,更不要谈春雨润物而催开万朵花了。殊不知,知识可以不断更新,而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二、频繁分班,语文教师的教学难成体系,容易杂乱无序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就是一个大杂烩,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修辞、逻辑、写作、文学史、古汉语、美学等等,不一而足。内容纷繁复杂,而教材本身又不成体系,要想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学有所用,还要赢得高考,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为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基础几乎为零。我在高一时就让学生阅读典范的议论文,学习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然后学习论点的确立与表述;再学习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及议论文分析说理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高二着重训练要点: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论证的思路和结构,喻证法、引申法,学习辩证分析讲道理,以及议论文语言的训练。高三着重训练要点则是侧重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三年,学生就可循序渐进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较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而频繁分班,势必会打乱教师这一教学体系,破坏其连贯性与渐进性,让议论文教学无法有序进行。分班之后,一个教师面对的往往是来自全年级不下二十个班级的学生,而他们之前的语文教师教学议论文的思路、进度、侧重点肯定不会与自己完全相同。面对此种情形,一位教师在博客中写道“:为了发展,自己定下目标打下基础,但一分班一切努力都化为零,不知如何开始。”教师往往很茫然,更多时候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

三、频繁分班,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

大班教师论文第6篇

一、初中数学班主任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指班主任工作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专业地位、专业权利与专业资格的过程,它是班主任获得专业发展、走向专业成熟的过程。数学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终身数学教育专业训练,获得数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养,成为一名良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对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班主任教师,其专业化发展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其自己的理论,亦需要将班主任专业化和数学教师专业化理论结合起来,是一门双专业性的理论研究。

二、初中数学班主任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有其自己的专业标准。(1)履行为学校服务的职能;(2)经过班主任和数学教师的培训和实践训练;(3)有系统的教育知识和专业理论;(4)高度的自主性和灵活的艺术性;(5)经常性地在职进修学习;(6)具有团队协调意识;(7)定期学习多种学科的综合知识;(8)有发挥数学班主任教师优势的能力;

数学班主任教师专业化应该符合班主任教师专业化和数学教师专业化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但是又有其特殊性。专业化班主任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逐步掌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形成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技巧,全面履行班主任职责。专业化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地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进行优势积累。遵循数学教育规律,针对不同环境下的教育对象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法加工”,以便于教与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数学班主任教师专业化素质结构

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我们把初中数学班主任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数学班主任教师内在素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的过程。因此,对数学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必须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进行考察,可以把数学班主任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素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精神境界和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和创新意识、身心状态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一)强化数学班主任的精神境界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跳起来、唱起来、开心起来。数学教师最大的优势在于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安排各种繁杂的工作,但是在人本主义教育方面没有优势。数学不仅具有科学的特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数学弘扬科学精神的一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揭示其中的人文意义则往往被忽视。因此数学班主任教师应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学习与提升,从理论方面完善教师素质。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向导,解决问题的榜样,是伙伴、朋友、合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此,数学班主任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用良好的数学素质和数学文化修养与学生交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文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

(二)增强数学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品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班主任的教育影响是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各种专业老师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顺利完成劳动的道德保证,数学班主任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与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类似,是一种道德教育过程,同时也是班主任教师自身道德形成的过程,是班主任展现自己道德人格的过程。因而,班主任的自身道德,是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它与班主任的道德融为一体。因此,班主任教师不仅要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且要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尊重学生人格,为学生的发展高度负责,身体力行,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心尽力尽责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

(三)提高数学班主任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扎实。班主任工作与很多学科都有关系,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同时,班主任还要努力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主要实施途径和方法,丰富的知识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基础。其次要有娴熟的教育艺术,数学班主任教师在教育艺术方面同样需要学习更

多的技能,通过创新性的工作,逐步掌握教育的艺术,例如在教育语言、教育气氛、教育节奏、教育机制和教育合作等方

面,班主任具备了娴熟的教育艺术,德育工作才能得心应手。再次,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数学班主任在学校的工作,归根结底是要在讲台上上课,因此数学班主任教师首先要做到站稳讲台,把握课堂,上好每一堂课,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崇拜教师,更信服教师说的话,这对于数学班主任教师开展工作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保持数学班主任良好的身心状态

首先班主任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心理素养是构成心理品质的各种要素在个体身上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不仅有利于保持健康的个人心理,增强心理机能,胜任繁重的德育工作,也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展开进行。其次要有健康的体魄。班主任特定的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班主任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加之数学班主任由于每天上课任务繁重,还有大量的作业和自习辅导,在时间上连续性长,空间上广延性大,校内校外都是班主任工作场所,因此数学班主任教师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工作日程,坚持体育锻炼,以充沛的精神投入工作。

因此数学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完善终身自我教育,在工作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总结工作经验,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多从事德育工作研究,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时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袁真全.班主任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大班教师论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走班教学;基本策略;根本特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A-0098-04

由于学生的语用能力、需要、兴趣等方面差异很大,行政班里出现了“不自由”:教师想教的,学生会了或者根本不可能会;学生想学的,教师却教得浮光掠影,甚至根本不教……为了让教更适应学,我们开展了“语文走班教学”研究。所谓语文走班教学,是指一名学生不是一直在一个行政班上语文课,而是自主选择班级进行学习即所谓的走班学习,其教学内容是探究师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语文自由课堂,是解除阻碍师生自由思维与言论的因素,促进师生享受自由思维与言论的学习活动。要构建语文自由课堂,比较好的法子就是围绕问题展开教学。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欲望,学生思维自由就缺少基本的载体,也就缺少了基本的可能。

笔者以为,语文走班教学是语文自由课堂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本质是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内容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过程,是师生间积极的、真诚的交往经历。

一、“语文走班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自主选班:尝试体验,相对固定

期初,我们向三个班103位同学说明,有A、B、C、D四个班可以供他们选择,四个班的共同点是:学习方式为“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学习内容是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不同点在于:从A班到D班,学习内容的难度越来越大;其中D班是“自学班”,课堂上没有老师。随之公布的是各班任教老师。学生综合以上情况自主选班,教师不得干涉,也不必作指导。

最初两星期里,学生可去每个班里体验学习内容的难度。当学生再次选择后,就要固定下来。当然,每两个月一般都有一次重选机会。

(二)参与“备课”:提出问题,确定内容

班级不同,教材也不同:A班的教材为《渔歌子》,B班的教材为《渔歌子》与《渔歌子》(寥廓蓝天彩云飞),C班的教材为《渔歌子》、《答弟志和渔父歌》、《江雪》、《题秋江独钓图》,D班的教材为学生自选4、5首关于渔父的诗词。

各班预习要求是:1.提出自己的问题。每位同学都要将自己的问题和小组(四人一组)成员的问题,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见表1),并将初步得出的“结论”写下来。2.改写诗词。A班,改写《渔歌子》中的一句;B班,改写《渔歌子》;C班,改写《渔歌子》与另一首诗词;D班,要改写自选的渔父诗词。

比较各班改写任务和学生写在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各班的学习难度区别很大。改写的难度不同,主要体现在改写的“量”上。而问题的难度不同,则主要体现在问题本身。例如A班学生提出的“这首词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颜色的词”与C班学生提出的“《题秋江独钓图》一诗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个‘一’字”,这两个问题的难度相差很大,前者要结合诗词所描写的季节与所表达的情感来思考,结论较易得出。后者则需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来琢磨,而“情感与‘一”的关系”,又比“季节与情感的关系”复杂得多。

学生参与“备课”,主要指的是教师布置以“提问”为主的预习作业,从中发现学生语言表达的状况,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等。

(三)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积极交流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教师要指导学生“学问”。为此,我们建构了“语文走班课堂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

学生要在学习任务单上记下小组成员所提出的问题,并写下答案。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绝不嘲笑。如学生的问题表述不清楚,那就通过交谈,帮助学生表述得清楚些、准确些。

2.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两个问题,进一步完善答案,并写下来。在随后的小组交流中发表观点,快速记录他人观点。小组长用“谁有补充或不同意见”等语言组织交流。结束时,大家讨论决定提供哪个问题供大组交流,并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教师巡视,提醒学生遵守“一个小组不能同时有两个人发言”等规定,重点指导学生倾听、记录。

3.独立思考

学生抄下黑板上的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无法涵盖教学目标,教师可提供),选择其中几个问题独立思考并记下“结论”。教师指导学生有条理地、纲要式地记录结论。

4.大组交流

学生需做好发言准备。在交流时,要恰当地引用课文里的“证据”,要密切地联系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前确定好问题交流的板块与顺序,课上倾听学生发言,并设法引导学生引用文本,联系生活,阐述观点。

从上述四个环节可看出,每一次交流前,学生必须先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以及交流“制度”,明确了讨论方向,增强了交流效果。

下面,笔者将各班大组交流的问题及部分问题的“结论”呈现如下:

【A班】(1)这首词里为何有那么多关于颜色的词?(事实就是这样,白鹭的纯白,箬笠的草青,蓑衣的碧绿,还有桃花的粉红等;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很美,充满春天的气息;多彩清新的颜色反映出词人惬意的心情。)(2)不知道怎样把一句词改写成很美的一段话?(3)为什么天下雨了,词人还说“不须归”?(4)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B班】(1)怎样改写这首词更美?(要想改写得更好,就要注意分节,一句词改写成一节现代诗;要运用修辞;要写出词句的画面感。)(2)这两首《渔歌子》分别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情?(3)两首《渔歌子》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C班】(1)《题秋江独钓图》一诗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一”字?(用“一”比较符合事实,因为船、渔翁等事物只有一个;用“一”更能表达诗人得意的情感,尤其是“独钓一江秋”更能表达这种情感;这么多“一”字,形成了一种特色。)(2)为什么每个渔父的心情很不相同?(3)《题秋江独钓图》中,为什么说渔父在独钓一江秋?(4)为什么弟弟说“不须归”,哥哥却说“且须还”?

【D班】(1)《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中第一句“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塘松径已胜攀”与第二句似乎毫无联系,可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第一句写外面固然好,但呆在家里也不错,这句写出了对志和的关切,第二句中的“狂风浪起且须还”表示出了对志和的提醒,本诗以对张志和的关心与提醒作线索,贯穿全文,无处不含浓浓的手足之情。)(2)《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你最喜欢哪首诗词中的渔父,为什么?

在探究中,要坚持“鼓励”原则。学生所提问题与教学目标有关联,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所提问题与教学目标没有关联,教师也要真诚鼓励学生爱思考的品质,并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资源去解决问题。

(四)自选作业:落实基础,彰显个性

学生探究后,要引导他们展示学习成果,这一“成果展示”不同于在课堂上发几次言、读几次书,而是具有挑战味的选择性任务。

【A班】必做:补充习题。选做:(1)改写《渔歌子》。(2)摘录并背诵另一首写渔父的诗词。

【B班】必做:补充习题。选做:(1)修改自己的改写作品。(2)自学一首写渔父的诗词,并改写。(成果展示:邱天同学将纳兰性德的《渔父》中的“收却纶杆落照红”,化作了笔下这样一段文字――原本湛蓝的天空缓缓地被铺上了一层绚烂的五彩晚霞,天空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渔人欣赏完这世间绝景后,起身离开,他的眼中又带有一些不舍,所以走得十分缓慢。)

【C班】必做:补充习题第一、二题。选做:(1)有感情朗读。(2)你最喜欢哪个渔父?写出理由。(成果展示:我喜欢《江雪》里的渔父,因为他坚持不懈,坚强不屈;我们既要像柳宗元笔下的渔父那样坚持追求理想,也要像张志和词中的渔父那样悠闲地生活,不然一直那么孤独难受,谁受得了……)(3)创作一首诗词。(作业展示:李书扬《渔父》:一缕轻风一波漾,一鱼欢游泛一浪。一夫抛下一丝钩,一片山色陪一网。)

【D班】选做:(1)有感情地诵读自己选择的诗词,尝试配乐。(2)仿写一首诗或词,写写心中的渔父。(3)阅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张爱玲译),看看海明威笔下的渔父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作业展示:潘羿《满江红》:怒发冲冠,渔兴尽,瑟瑟半江。抬望眼,仰天长叹,血色残阳。道听途说钓鱼乐,侧耳旁听烤鱼香。只可惜,黎明黄昏,鱼影茫茫。银星闪,娥眉亮,只曾想,何时鱼上?点亮缸,不见鱼浮何样。狼吞虎咽就着酱,风卷残云险些呛。待那时,比渔斗天罡,定我强。)

我们欣喜地发现,富含挑战的选择性任务,让学生有了展示才华的空间。

二、语文走班教学的“根本特性”

杜威坚定地指出:“学校里任何僵死的、机械的和形式主义的东西的根源,在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从属于课程的情况下恰好找得到。”[1]这种情况下,教学的“重心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2]。而语文走班教学则将重心置于“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上。除了具有“语文行政班教学”具有的“实践性”等特性外,其还有以下一些根本特性:

(一)“语文走班教学”具有选择性

“语文走班教学”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需求为基础实施的,为不同学生发展言语个性提供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在“语文走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自由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选学习内容、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等,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自选意识,提高自选能力上。

(二)“语文走班教学”具有探究性

“语文走班教学”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学生不是接受并记忆教师讲述的现成结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为何如此强调“探究性学习”?“民国年间,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以及过去许多知名的中学,它们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了人的教育,不是以培养考试能手、习题高手作为首要的教育目的,而是以培养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为目的。”[3]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而“探究性学习”是催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摇篮。

(三)“语文走班教学”具有交往性

教学就是交往,即季亚琴科认为的“教学是以特殊的方式有组织的交往,或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4]。此时的交往相对于教学而言已经上升到本体论层面,交往从作为教学的工具存在而上升为教学的本体性存在,交往就是教学的本质之体现。“语文走班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语文走班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文本等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而语言的世界就是师生交往的家园。

三、“语文走班教学”的教学效果与问题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走班前,只有43.1%的学生喜欢语文,走班后,有93.8%的学生喜欢语文。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走班前,平均分、优秀率超过年级平均的班级各有1个。走班后,平均分超过年级平均的班级增加到2个,优秀率全部超过年级平均数。三个班的及格率由原来的99.17%提升到99.5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D班(自学班)的9位学生,最高分是98.5分,最低分是92分,在95分以上的有6位。可见,走班教学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很有成效的。

但要想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就必须提升课程开发者的素养,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41.

大班教师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合作性教学模式;教学技能;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48-03

一、合作性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社会理论学家奥尔波特、沃森在二战之前就对合作性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当代西方教育领域,合作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运用[1]。

国外开展合作性教学的资源比较丰富,无论从人力和财力上都有保障。首先是师生比低,如普林斯顿大学为1∶5,哈佛大学为1∶8,耶鲁大学为1∶5;其次是班级规模小,一般小于20人的班级占70%,而大于50人的班级不到10%[2];而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缺乏的现象,学生过多,教室数量不足,设备落后等,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一大障碍,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种教学模式则可以在尽量小的占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达到合作性教学的效果。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分为两部分,先是以大班形式授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再是以小班形式进行研讨,在小班中一般以4~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式学习;而这种教学模式需要组建一个多人的教师团队,一位为授课教师,主要负责大班教学,其他教师则负责带领小班进行研讨,对学生进行监管与指导。

1.大班授课。大班授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3],不需要对每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而是讲知识的背景、讲重点、讲难点、讲热点,将大量的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工作交给学生课后去完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4]。而在教学方法上,大班教学应尽量避免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小班讨论的开展[5]。

2.小班研讨。通过大班授课,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研究相关课题的基础,小班研讨的课题在大班授课结束后由授课老师布置给学生,通常学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用于查阅资料,准备研讨内容,构思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每个小班又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配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比较

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当前我国高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形式,而授课教师通常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了解。由于大班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每次授课只能保证完成相应教学任务,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上课的方式就是听课和记笔记,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产生疲劳感[6]。

此外,多媒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中,其简便直观的特点受到许多教师喜爱。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多媒体教学会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增加,然而当教学速度提升后,学生会产生应接不暇的情况,没有时间记笔记,消化课堂内容,反而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7]。

2.“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方式的优势。“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1)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大班授课结束后,授课老师都会布置相应的研讨题目,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发挥空间,比如要求对某一类污染提出治理方案,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该类污染的各种治理方案,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并给出理由。题目本身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也使得“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区分开来,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的教学模式则是促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在研讨课上,每个学生都会展示自己的方案,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新意的观点,展现出学生创新的一面,并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2)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研讨课的前期准备阶段也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提炼资料中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一份PPT或口头表达材料,这就起到了锻炼学生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而学生通过讲述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而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又可以培养学生一种交流、共享的意识,激发出每个组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3)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诸如概论一类的课程,涵盖了该学科领域多方面内容,如果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仅仅由一位教师授课,很难保证授课质量,因为很少有教师精通各个领域的知识,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擅长领域。因此,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让每一位老师能够主讲自己所擅长的知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优质。而在研讨课上,由于每个班学生的人数受到了控制,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交流,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4)增加青年教师的经验与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与青年教师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给予青年教师向合作教授学习的机会,青年教师先观察合作教授上课,然后和学生一起对上课内容、方式等进行研讨,进而和合作教授交流教学内容与方式,以丰富自己的师范技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课程的教学,集思广益,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8]。

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位成员通过相互合作分工来到达学习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会承担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发言讨论任务,而其他积极性较低的同学则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不会去主动查阅资料,准备研讨内容,到了研讨课上,也只能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很难参与到讨论中来。几次研讨课后,积极性不高的同学没有学到专业知识,反而养成了“搭便车”的不良习惯,这不但影响到这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会降低其他原本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

2.考核压力减小,造成部分学生不重视本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期末成绩中,平时表现的分数占的比重会增加,弱化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考试压力的减小使得部分学生不注重知识的学习,消极对待本课程,在研讨课的准备阶段,不会主动去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往往都是采取应付了事的消极态度。

3.指导老师不熟悉授课内容和研讨班具体情况。研讨课时,每个班都会有一名指导老师,但是每次研讨主题都是不同领域的问题,一位教师很难精通所有领域的问题,这就使得指导老师可能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此外,指导老师并不是每次参与理论授课,对实际教学内容和研讨班具体情况掌握不够,增加了在研讨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难度,有时研讨课的问题和结果难以及时、完整地反馈给主讲教师,不利于教学互动和提高教学效果[2]。

五、“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授课教师在选择研讨课主题时,应选择热点的议题,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热情,并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可以展示出自己个性的一面。其次,研讨课时指导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小组之间的竞争替代传统的个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但可以引入到研讨课堂,还可以在理论授课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测验、论文等各个环节中进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8]。

2.完善考核评定机制。丰富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以确保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评定机制也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考核方式要注重多样化,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目标,课程成绩可以由小考、抽测、期中考试、作业、论文(作品)等多种考评方式的成绩共同组成,从而减少“搭便车”现象,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学习[2]。

3.加强指导老师自身素质。指导老师在每次参与研讨课之前,同样也需要对将要研讨的主题进行深一步的了解,确保可以在课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指导老师要增加与授课教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这样才可以合理安排每次研讨的内容与深度。

六、展望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种新型的合作教学模式既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现状又能取得小班教学的良好效果,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9],还可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缺乏,学生创新性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不足的途径之一。虽然该教学模式当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改革,有望成为一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值得在高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illes,R.M.,& Adrian,F.(2003).Cooperative Learning: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Outcomes of Learning in Groups. London:Farmer Press.

[2]朱艳敏,陈超.“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合作性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62-63.

[3]贝洪俊.合作性教学的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索――以浙江万里学院《财务会计学》教学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22:102-105.

[4]张振安.高校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探索[J].才智,2012,(21):258-258.

[5]娄勇华,郭承书,梁顺堂,等.谈实现高校环境教育目标的途径[J].环境教育,1998,(3):21-21.

[6]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7-30.

[7]吴芳.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分析[J].信息技术,2013,(12):233-233.

大班教师论文第9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思想治校;文化治班;专业治教

近年来,我校就“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方向如何转移”“新的培训模式如何建立”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分析和思考。在调研、分析和思考中,我们发现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面广,职责遍及多个方面,依靠学校现有的力量来进行全面的培训,必定会力不从心,效果不佳。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师进修学校最根本、最关键的培训任务是什么?

根据这个思考点进行深入挖掘,我们逐一盘点了学校面临的培训任务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找出了当前教师培训的核心重点,那就是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全面建设高效课堂。围绕这个培训主题,我们努力推动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转变观念,推动校长思想治校

学校校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力。提高校长对课堂的领导力,是我校2011年以来培训的重点工作之一。

(1)举办专题培训。2011年以来,我校以“领航高效课堂”为主题,分初中校长、中心小学校长、村小校长三个系列,各组织和开展了三轮“思想治校”培训。在专题培训中,我们响亮地提出了“办有思想的学校,当有思想的校长”的口号,同时,要求接受培训的校长在培训过程中,按所任教学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课,我校组织专家对展示课进行评定。同时我县教育局普教科和教研室配合校长,提高高效课堂领导力和执行力,将校长赛课列为每年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每年举行一次全县校长赛课活动。

(2)组织挂职培训。我校组织中心小学校长到我县高效课堂示范学校、名优学校挂职锻炼,集中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让校长在与名校的零距离互动中感受什么是高效课堂,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3)组织外出学习。2011年以来,我校组织了300多位校长到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山东省昌乐二中、湖南省岳阳市许市中学、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参观学习,还选派中心学校校长和高中校长到北京进行高级研修活动。通过外派校长到省外名校学习,拓宽了校长建设高效课堂的视野。

(4)组建 “楚沩论坛”。近年来,我校聘请了大量全国知名的专家进行讲座,如魏书生、李镇西、庞荣瑞、山东省杜口中学校长崔其升等都曾来我县讲学。“楚沩论坛”除组织专家讲学以外,还定期举办我县校长的讲学活动和交流活动,全面活跃了校长之间的学术交流氛围。

(5)出版理论专著。今年,我们学校编写了《走向新课堂――案例评析、拓展与提升》一书,分八章,内容为从旧理念走向新理念,从“大班”走向“小班”,从“观模”走向“建模”,从“教案”走向“学案”,从“牵生而教”走向“顺学而导”,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以教评教走向以学评教,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这本专著解决了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理论问题和方法问题,对于提升校长和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文化管理培训,推进班主任文化治班

在教学第一线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听课、做作业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入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场境中,学生无所适从,课堂难于控制。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反复调查实验,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凡是有浓厚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学习集体,课堂就高效;凡是没有浓厚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学习集体,课堂就低效。为此,班主任文化治班培训成为我们学校培训的新内容、新重点。

(1)专题培训。2012年以来,我校在思想治校培训、学科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资深教师培训和新上岗教师培训中,都增加了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文化建设的内容。目前,从高效课堂实验学校的情况看,班级和小组的奋斗口号、学习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文化、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学习探究文化、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赛文化、学习与文明捆绑评价文化等都已经形成。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成为班级和小组的主要管理文化,有力地促进了高效课堂建设。

(2)异地培训。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如何加强小组建设,对小组进行日常评价与考核?近年来,我校多次派出骨干班主任到教育发达地区如杭州、上海、深圳等地跟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2010年,我校从我县抽调48名骨干班主任到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跟班学习半个月。学习期间,学习人员不仅从理论上掌握了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观摩了学军小学班级常规管理模式,还轮流班主任,全方位参与班级管理,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学军小学的班级管理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县如此大力度地对班主任进行异地培训,受到了杭州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许。

(3)骨干引领。为了唤起广大班主任的爱心与责任心,我校从我县推选了一批优秀的班主任,如“爱心妈妈”“知心老师”等,组成宣讲团,到我县各学校巡回演讲,共达40多场次。宣讲团每到一处,用他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使全县广大教师受到极大的震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1年以来,我校组建班主任论坛,为我县班主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建立我县班主任群,为班主任、项目专家实时交流提供便利。组建一支优秀班主任的王牌团队,在论坛中定期交流班级管理经验,如张爱平介绍“我的班级管理之道”、刘令军介绍“班级管理十八招”、铙锦介绍“做美丽的班主任”、熊英介绍“优秀班主任的成长之路”等,他们的发言深受广大班主任的欢迎,为其他班主任在优化班级管理艺术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指引作用。

三、多层面培训,推动教师专业治教

(1)化解高效课堂建设教师无专业知识储备的矛盾。高效课堂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支撑,而农村学校的基本现状是:教师知识储备过少,教学技能单一陈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不了课堂。而我校面临1万多名教师的培训,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培训不过来。2011年以来,我们就思考如何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将全体教师拉到“大培训、大提高”的行列中来,这就有了教师五年360课时培训的长效机制和“教师读书知识竞赛”的长效机制。在教师360课时学习计划中,考试成为学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校组织了2400多名教师,2012年组织了2033名教师参加业务考试,我校计划在未来三年完成对1万名教师的考试工作。我校的考试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形式,考试内容中,占30%的公共部分为“高效课堂”理论知识、教育法律法规及养成教育理论;占70%的专业部分为报考教师任教科目的专业知识。在考试之前三个月,为参考教师指定学习范围和书籍,要求其进行认真学习。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以考促学,让教师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不足。另外,我校还在监考上主动创新:每个考场除了像平时一样安排了主副监考外,还请来了一名学生担任红领巾监督员,全程监察考风考纪。师生角色的转换给参考教师的心灵带来了巨大震撼。考试可以发现自身不足,而参与竞赛可以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闪光点,为己所用。和业务考试一样,读书知识竞赛也是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标准动作,是坚持了很多年的传统项目。每年我校都会指定部分必读书目,内容涉及教育理论、课改动态、个人励志等方面,而竞赛选题则包括更加广泛的内容。竞赛形式也是多样的,分笔试、演讲、辩论等多种,全体教师参与,分层竞技,对决赛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教师读书知识竞赛活动是我县教师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舞台,吸引着大家积极参与,促成了广大教师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了我县师训工作的又一个招牌。

(2)冲破高效课堂建设盲区。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班级、学科的课堂教学落后,对教师来说都是不可饶恕的过失。在教师群体中,50岁以上的这部分教师大多存在理论陈旧、方法欠缺的问题,不受学生欢迎。当我们提出建设高效课堂的时候,来自这部分教师的反响非常强烈:“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方法,好好的,为什么要改?”“我们50多岁了,让年轻人去干吧,我们教几年就退休了。”“人老了,心老了,干劲没有了,我们的历史就要结束了。”为了解决这个层面专业教学的问题,也为了冲破高效课堂建设的盲区,我们以“增进教育激情,提高教学技能” 为主题,开展了“资深教师培训”的活动,让湖南省宁乡县50岁以上的教师全部走向了培训课堂。培训中,我们采取每班40人左右的小班化模式,在学期中分散进行培训,通过听课、上课、技能训练等现场研讨形式,让资深教师充分感受课程改革的力度,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3)培育高效课堂示范学校。去年,我县初中校长在“思想治校”培训过程中,到湖南省岳阳市许市中学参观考察,并被他们的高效课堂所震撼。校长们回校以后,认识到打造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是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进行课改就要落后”成为全体校长的共识。自此,一场走向“高效课堂”的课改行动拉开了序幕。我们及时捕捉到校长的这种心理动态,并在湖南省宁乡县边远山区的五里堆中学开展高效课堂研究。这所学校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实验,已经形成了“315”高效课堂模式。高效课堂改变了学生,改变了教师,改变了学校,引起了我县学校的广泛关注,全县教学工作现场会也选择在这所学校召开。利用五里堆中学高效课堂建设初步成功的契机,我们先后扶植了金海实验小学、金海中学、城北中学、铁冲中学、灰汤中学五所高效课堂示范学校。金海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已经列入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资助课题,他们开始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研究;金海中学的高效课堂研究还得到了课改专家李炳林先生的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