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预应力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8:11

预应力技术论文

预应力技术论文第1篇

1.1合理选择钢绞线在进行桥梁建设施工之前,首要任务就是对建筑施工工程等一系列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充分、详细的了解,譬如:项目资金、结构、柱网尺寸、面积等内容。第二步就是对桥梁工程信息进行整体的分析,并根据工程设计中所规划的预应力方案选择钢绞线,具体来说钢绞线必须满足美观、方便、经济、实用,同时能够突出桥梁特点等一系列要求。就现阶段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由于低松弛钢绞线在实用、经济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因而在实际施工中被广泛运用。另一方面,在进行钢绞线的选择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桥梁建筑工程的几何参数、松弛率、伸长率等各方面性能,以及规格、延伸率、尺寸等一系列标准情况。

1.2合理选择预应力锚具预应力锚具的选择,也是在应用预应力技术进行桥梁建设施工中所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在进行预应力锚具的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摩阻锚具以及机械锚具。由于这两种锚具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且相比较而言摩阻锚具的操作过程更加简便、使用效率更高。然而摩阻锚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既是在链接方面较为繁琐,并且损失较大等等。因此,无论选择哪种预应力锚具进行施工,都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

1.3准确分析预应力效应在应用预应力施工技术过程中,无论工程规模大小,都应在准确掌握和详细分析其预应力效应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工程施工。譬如:可以首先对预应力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假设布局,根据假设布局的大致框架设定出分布图,再对该预应力进行综合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假设分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设定一系列解决预案,同时还需要对该解决预案进行实际可行性的综合分析,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避免损失。

1.4路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现阶段大部分建筑施工中都不可避免会出现混凝土的裂缝问题,该问题在路桥施工中尤为突出。然而,凭借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各项优势,能够有效避免路桥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裂缝问题,通过研究多数路桥施工案例发现,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对于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预应力施工技术之前,要事先对受拉区域进行一定的预设施压,并且对其中的预应力进行估计,最后在应用到实际的施工中去。

2案例分析

针对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市政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某市桥梁施工建筑为例,该建筑的总体面积是16100m2,其中柱网尺寸是8×27m,选用现浇混凝土为工程结构,当中的混凝土强度为C45。选用高强度低松弛的钢绞线为预应力筋,采用连续曲线梁布置,设计的强度标准值分别为:d=15.24mm,As=140mm2,fpu=1860N/mm2。选取混凝土灌浆机、YBDC240千斤顶、OVM型锚具、高压油泵、金属波纹管。第一,浇捣预应力大梁混凝土,采用石子粒径在0.5cm~3cm范围内的砂子为主要混凝土材料,选择430Kg/m3的水泥用量,同时在水泥中掺入适量泵送剂和12%的U型膨胀剂,另外选用泵送混凝土施工。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要把握好下料时的厚度问题,进行到混凝土振捣环节时需要严格控制相关实施步骤及技巧,振捣棒不可接触到波纹管,全程要保证振捣密实,不能形成空鼓现象。最后在进行浇灌环节时,需要设立专项值班,并对已经完成混凝土浇灌工序的钢绞线,进行一定规律的来回抽动直到大梁混凝土凝固成形。第二,针对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及张拉工作。YL-2、YL-1实行梁两端的张拉,YL-3实行梁一端固定一端张拉,固定的一端即为钢绞线在进行挤压之后的锚垫板。

3结束语

预应力技术论文第2篇

1.1在受弯构件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受弯构件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碳纤维的强度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也是较为简单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用碳纤维片对受弯构件进行加固的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在加固受弯构件之前混凝土就会已经有初始的压应变以及拉应变,因此混凝土的压应变一旦到达了极限的压应变,受弯构件就会到达极限的承载能力之上。

1.2在多跨连续梁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多跨连续梁的施工过程中也能够使用到预应力技术,这是因为在结构的层面上看,多跨连续梁分为正弯矩区以及负弯矩区两种施工的形式,在一般的情况下,存在支架的为负弯矩,跨中的为正弯矩。因此在多跨连续梁的施工过程中,往往抗剪承载能力以及抗弯承载能力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在此情况下就可以使用预应力技术来进行加固的处理。

1.3在加工的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一般而言,在加固公路桥梁的过程中都是需要使用到预应力技术,这种技术往往能够进行补强构件,并且将结构性能进行增强,从而建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在较大的程度上进行提升,在这种方式下,就能够延长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也能够满足目前我国对于交通运输的各种要求。

2.如何在我国的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使用预应力技术

2.1选择预应力的锚具在使用预应力技术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预应力的锚具进行相应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主要是需要选择摩阻锚固以及机械锚固。对于机械锚固而言,时需要使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在预应力钥材的顶部形成一种和锚钉工作状态以及相应的条件相同的高强度的钢丝,或是使用一些高粗度的钢筋。这种器具的特点就是施工过程中连接十分方便,同时应力的损失比较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灌浆之前,那么就需要使用重复的紧扣或是放松来对预应力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对于摩阻锚具而言,主要是对楔形锚具的使用,并且能够将预应力钢材形成一种锚旋,由此可见,这种锚具具有巨大的适用范围以及种类,因此目前得到了较好的使用。但是不足的是,需要进行重复的张拉或是进行连接,同时也会具有较大的预应力的损失。

2.2对预应力钢绞线进行选择在对锚具进行选择后,可以对钢绞线进行选择。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预应力钢材主要包括了低松弛的钢绞线,普通的预应力钢绞线以及低松弛预应力的坝丝,冷拉预应力的钢丝以及矫直回火预应力的钢丝。在这些预应力的钢绞线中,低松弛钢绞线是一种最为应用广泛的预应力钢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具有施工简单、轻便美观以及施工简洁的特点,目前在我国的公路桥梁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2.3对预应力的体系进行设计在对预应力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是使用OVM以及XYM来对预应力体系进行设计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体系的顶板纵向钢束往往是使用平竖弯曲来结合在仪器的一种空间性的空间的曲线,同时在腹板的顶部需要使用一种承托向上的集中锚固,并且需要和低板钢束应该和近齿板处的锚固尽可能地进行接近。在这样的一种布述下,主要有三点特点。在第一点上,能够将最大力臂的预应力进行了保证,从而能够将力学效应得到了最好的保存以及发挥,同时能够让预应力在全部的截面上能够使用一种较短的短传力路线进行相应的分布。在第二点上,顶部饿束锚能够定在承托上,也不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齿板构造设置,也就能够完全的通过受力需要来控制和设计箱梁的尺寸。在第三点上,在水平方向上,顶部以及底部的钢束能够按照相同的形状进行固定,在这样的方式下,就能够保证集中的锚固点产生的横向力就能够被消除。

3.预应力技术的质量控制方法

在预应力技术的质量控制上,主要是需要在预应力锚具以及预应力的钢绞线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通过对钢绞线以及预应力锚具进行较好的选择,就能够保证在日后的预应力技术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进行。同时在进行预应力技术使用的过程中,在设计阶段就需要进行较好的设计,并且也需要按照设计的要求来进行,以保证预应力技术能够真正的达到要求。

4.结语

预应力技术论文第3篇

1.1施工顺序

孔位放样→使用钢筋探测器进行检测→进行钻孔→凿毛梁体结合面→安装预应力筋→将桥面砼灌注口设置好→进行支撑和模板的安装→横向预应力筋的初张拉→灌入砼,并养护→拆除支撑和模板→涂抹养护剂→将梁间顶紧硬木撤去→进行横向预应力筋的终张拉→对外露的钢绞线进行切割→封锚。

1.2预应力联结施工

(1)在施工前,首先检查水平连接处、增厚梁端、梁体的横隔板,检测正常后,方可以进行施工。在加固桥梁前,先安装好吊篮,在需加固T梁附近安装砼搅拌机,对石料场地进行硬化处理。

(2)在搭设好的工作平台上进行测量放样,并使用定位板将钻孔的位置标出。

(3)根据桥梁图纸,使用钢筋探测器探测钢筋的孔位分布情况,不允许损伤既有钢筋,对于无法避让钢筋的位置,要合理选择钻孔位置。移动距离要控制在50mm以内,使用螺旋钻头、锤钻对钢筋孔进行锚固,并凿毛和梁体的结合面,成孔完成后,使用压风机将孔眼清理干净。

(4)使用切割机在现场对钢筋和钢绞线进行切割,并人工放入孔位中,将预应力筋保持在垂直、水平的状态,使用锚固包对钢筋进行锚固,锚固包不能出现开线、破损等情况。一般使用30mm的锚固包,锚固三天后,拉力要达到60.3KN,对于不存在横向预应力的梁端横隔板,要使用FH-E13型植筋胶进行锚固,锚固三天后,拉力要达到40.63KN。留出足够的横向预应力长度后,将两端套管剥离后才能使用,将露在预应力筋外侧的油脂擦拭干净。禁止砼、水等物质进入。

(5)横向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绑扎安装结束后,就可以进行立模,使用厚度为4mm的钢板进行模板的制作和加工,使用角钢作为加劲肋,要求模板表面有良好的平整性,使用两块模板拼装层加工模板,然后利用丝杆进行加固,保证列车从桥上经过时,梁体和模板不产生相对位移,将模板固定在混凝土梁上,尺寸偏差要达到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为了便于拆装,保证接缝的严密性,使用脱模剂在模板表面进行涂抹。

(6)安装好初张模板后,就可以进行钢绞线的初张拉,根据设计要求,初张拉预应力为39KN,使用硬质木撑块加在两片梁间,并使用单端张拉的方法进行预应力筋的初张拉,使用环氧砂浆将锚垫板粘在梁体上,使用DSM15-1型锚具。

(7)使用标号为C50的混凝土进行灌注施工,为了提高新旧接触面之间的粘结性,要凿毛水平联结板、新增横隔板、梁体结合面,将浮浆清洗干净,使用300L搅拌机在现场拌合混凝土,并使用磅秤进行称量,检查钢筋、模板、支架、钢绞线,清理干净钢筋上的污垢和模板中的杂物后,使用小车将拌合料推送到搅拌机中,对于灌注困难的位置,在桥面轨枕之间设置灌注口,各跨中腹板的上部设置两个灌入口,并将灌注槽安装好。灌注混凝土的时候,要一边振捣、一边灌注。振捣时,使用木槌和小型振捣棒进行辅助施工。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时,即可将模板拆除,并在拆模后使用养护剂涂刷在混凝土表面。

(8)钢绞线终张拉。张拉主要配备了一台N16铁路平板车和一台轻型轨道车车构成张拉压浆车组,并在车组上配备了一台电动油泵、一台发电机、一台挤压浆泵、一台二次灰浆搅拌机。在进行钢绞线的终张拉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强度达到了设计值的80%,张拉时,使用YQD230-100千斤顶进行张拉。现对中段进行张拉,然后在对两段进行张拉,各段的预应力钢筋要一起张拉,拉力达到3MPa时,将其作为测量起点,达到控制应力5min后,对钢筋的伸长量进行测量,比对比理论伸长量。在持荷过程中,如果油压降低,需要将油压补充到设计值,持荷结束后,将张拉端锚具拧紧,并使用工具打紧密锚具,记录好千斤顶回油的回缩值。使用环氧砂浆将锚垫板紧紧的贴在主梁的腹板上,锚固后,利用换向阀张拉到设计强度,将承压螺母拧紧,确保预应力筋的回缩量在1mm以内。张拉前,要先检查锚具,查看锚具是否正常,并对破损的锚具进行更换,检测使用张拉设备的性能,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设备不允许施工,张拉油泵要安排专人进行施工,每月检查一次压力表和千斤顶读书的正常性,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要再次进行标定。压力表存放的过程中要注意防震、防潮、防晒。

(9)管道压浆。预应力张拉三天后对预应力管道进行压浆,在压浆前要对压浆孔进行清理,保证压浆孔的通畅。压浆水泥使用42.5Mpa硅酸盐水泥,并加入水泥含量6%左右的减水剂,此外,为了避免钢筋受到腐蚀,掺入迁移性钢筋防腐剂,当有浓浆从固定端的压浆液孔冒出后,要将固定端的压浆孔阀门关闭,稳压30s后再次进行压浆,当阀门压力提升到0.6~0.7Mpa时,保持荷载两分钟左右,没有漏浆、漏水情况时,将阀门关闭。在压浆前,要封闭锚具上的漏浆缝隙,压浆阀门要等到水泥浆终凝才可以卸拔。

(10)弯沉端头的封锚固、张拉后,利用砂轮机将露在外侧的预应力筋切割掉,切口和夹片之间的距离控制在20mm以上,完成切割后,使用黄油将夹片和外露的钢绞线涂满,然后带上防护罩,最后使用细石混凝土对端头进行封锚。

(11)使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在新老混凝土的接缝处进行涂抹。

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要建立完善的精测制度,提高钻孔的定位工作,利用探测仪对梁体腹板中钢筋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探测,在探测的过程中,先对水平钢筋进行探测,在对竖向钢筋进行探测,当梁体表面平整度不高时,要先将梁体打磨平整,或者使用专用胶将梁体的表面涂抹好,保证钻孔的位置可以达到要求。

(2)在安装钻机时,要先将膨胀螺栓安装好,并在梁体腹板上固定好钻机底盘,对钻机底盘上的四个螺杆进行调整,保证钻机和腹板垂直,并处以水平状态。

(3)将原材料的检验工作、现场砼的拌合工作、浇筑工作做好,使用5~20mm的碎石,砂浆选用粗河砂,使用42.5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4)将模板固定在梁体上,保证火车从桥梁经过后不出现相对位移,在支安模板时,要保证尺寸的准确性,模板要稳定牢固,不允许出现变形、跑模和漏浆的情况。

(5)安装好水平联结板、竖向横隔板的横向预应力筋后,必须使用硬质木块砌入到水平连接板、梁内横隔板上。

(6)使用相同生产日期、相同批号的水泥,砂子、石料使用同一个产地的材料,在对石料、砂子和水泥进行拌合前,要先清洗石料和砂子,保证含泥量合格。

(7)为了避免混凝土灌注的过程中出现收缩缝,要使用微膨胀剂掺入到混凝土中。

(8)分三次将混凝土注入,首次注入量为总量的一半,然后利用振动棒振捣密实,第二次装入时,要和进料口齐高,利用振捣棒进行密实,然后将隔板填实。

(9)浇筑好砼后,要做好养护,涂抹养护剂,当天气温度在5℃以下时,要进行保温养护处理。

(10)使用钢筋砼进行横向预应力筋的锚具防护,使用气焊将钢筋焊接在锚垫板上,不允许使用电焊进行焊接。

3结语

预应力技术论文第4篇

1.1严格把握锚垫板的具体安装工艺

在对锚垫板进行安装之前,应以设计图纸为参考指标,仔细检查锚具孔数与锚具型号是否符合既定要求。在对锚垫板和张拉槽进行连接时,应以螺栓作为其基本纽带,且两者间应当保持密切紧贴的关系,确保连接面和孔道处于对中垂直的状态。此外,待张拉槽完成安放操作之后,需对其进行定位牢固,且在穿插波纹管之前还需装设螺旋筋。

1.2严格把握孔道成型工艺

待横梁钢筋、腹板等成型之后,即可对孔道的定为钢筋进行焊接,并装设波纹管。对于管道而言,其安装程序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要求坐标进行,确保其牢固性。如果普通钢筋和管道之间的位置出现冲突,必须将普通钢筋移开,管道位置禁止出现改变。在波纹管方面,其定为钢筋实际间距应当控制在50cm左右,若平弯转折位置管道的弯曲率相对偏大,需要缩小其钢筋间距。同时,在管道接头位置,其连接管材质以塑料型波纹管为主,长度控制为6倍管道内径,必须超过30cm。而接头两端还需以防水胶带对其进行缠绕,确保管道的牢固性于密封性。此外,接头管的安放位置以预应力直线段为主要选择,以免孔道出现角度变化或者是曲线突变等情况。

1.3严格把握穿束工艺

一般情况下,若预应力呈现出横向状态,应当实施人工穿束;若预应力呈现出纵向状态,则应当实施机械穿束。对于横向两端的全部预应力筋,都应当采取多根编束或者是整束编束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再将其穿入至孔道内。将预应力筋正式穿入至孔道之前,应以胶带对其前端进行包裹,有利于穿束的顺畅性,防止交叉缠绕等情况的发生。对于纵向类预应力筋,建议以穿束机实现穿束程序。而在穿束之前,严格把握穿束机的安设位置,以脚手架对捆状预应力筋进行固定处理,以防出现倾倒等问题。待穿束操作程序完成之后,还需密封管道端口,以防进入大量湿气。

1.4严格把握预应力筋各项张拉工艺

基于预应力筋各项张拉工艺技术而言,必须严格把握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张拉准备工作。选购张拉设备,并对相关配套设施的性能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需要对油表、高压油泵以及千斤顶等进行试运行,确保其操作的稳定性。待混凝土材料已经满足拆模标准后,将其模板拆除,并对张拉槽口进行清洁处理,对承压板后面的混凝土进行检查。第二,张拉程序。首先,选定准确位置安装锚具,使之与孔道处于对中状态。在对夹片进行安装时,确保夹片外露长度的一致性。其次,对预应力筋进行两端张拉操作实践时,一般需要同时张拉其两端,张拉至某个既定应力状态之后,需要进行持荷操作,以此方式提升应力的有效性与稳定性。而如果以应力控制手段对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则需仔细校核其伸长值。一般情况之下,标准伸长值和实际伸长值之间的误差应当控制在(-6.0%,6.0%)之内。再次,在张拉操作过程当中,应当仔细做好记录工作,并将记录表交予监理人员进行确认。待张拉的控制力已经趋于稳定之后,即可执行锚固操作。对于夹片状的锚具,应当保证其顶面的整齐性,两者间的错位应当控制在2mm以内,同时露出高度应当控制在4mm以内。最后,张拉完成且检测合格之后,以砂轮锯对预应力筋超出部分进行切除,确保其外露长度在3cm以上。第三,张拉顺序。如果图纸中未对张拉顺序进行严格要求,需要施工人员根据相关原则执行张拉操作,确保构件受力处于对称状态。对于横向束,在张拉时应当先中间后两边,以中间为起点朝着两端张拉,而针对腹板束来说,应当以腹板底部的中部为起点进行张拉。

1.5严格把握孔道压浆工艺

在灌浆之前的十五天,结合设计要求、施工环境等基本信息,对水泥浆进行试配,并提供配比报告,根据质量要求选购适合的膨胀剂、水泥以及外加剂等原材料。接着对压浆设施进行严格检查,用以提升其使用性能,确保灌浆程序的流畅性。待张拉工艺完成后的十二小时以内,即可执行孔道压浆操作,如果水泥的粘稠程度符合既定要求,就可用该水泥浆对灌浆管道实施处理,用以提升管道浆体整体稳定性。等到管道浆体达到凝固状态之后,需对空穴进行有效清洁,并根据既定要求执行封锚操作。

2.结束语

预应力技术论文第5篇

悬浇箱梁预应力施工技术在高速公路、城市立交桥等工程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悬浇箱梁预应力施工中,支架和大型吊机等机械设备都不需要登场,使得施工环节的复杂性有所降低。通过悬浇箱梁预应力施工技术所浇注的混凝土结构,不仅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而且一次性浇注的混凝土跨度较大,从而使得桥梁伸缩缝设置数量大为减少。众所周知,桥梁伸缩缝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公路桥梁施工建设质量的提高,通过悬浇箱梁预应力施工技术,桥梁伸缩缝的减少,极大地提高了桥梁路面的平整度,也使得路面使用期间的舒适度和美观度不断增加。随着悬浇箱梁预应力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更多的桥梁施工单位不断将其应用于施工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2悬浇箱梁预应力技术的施工要点分析

2.1做好正式施工前的图纸审查

图纸审查是悬浇箱梁预应力施工技术应用的首要技术要点,也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在图纸审查时,首次应该按照图纸认真复查预应力束的孔道位置等,确保各孔道位置与横、竖向管道不存在矛盾。其次,应该根据设计施工流程图开展内力分析试验,从各段块的施工荷载和截面受力情况分析设计图纸的合理性。第三,要对箱梁底板进行详细审查,确保箱梁底板的设计合理性,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转折过大甚至张拉后应力集中的现象。第四,图纸审查工作也不能忽视对箱梁翼缘板端部高度的审查,确保其能够达到15cm以上。另外,如果箱梁底板宽度超过8m,单箱双室结构的采用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审查内容。

2.2测量监控技术要点分析

为了确保悬浇箱梁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施工质量和效果,对于悬浇结构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全过程动态监控,能够及时发现梁体线形是否时刻保持与设计图纸相一致,有效避免了勉强合拢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其次,为了减小因气温变化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应该在日出之前进行日常测量工作。再次,在观测过程中,应该在每个承台都设立观测点,也要对0#段进行基础沉降和墩身压缩状况进行定期测量。第四,在施工中,除了要对挂篮变形进行观测之外,也要重视和加强观测挂篮与滑道、滑道与钢枕、钢枕与梁顶混凝土之间的非弹性形变,做到精确控制,确保施工质量。此外,悬浇箱梁应力监控的过程也必不可少。通过对梁内应力变化的监控,能够及时发现施工问题,有效避免箱梁裂缝问题。

2.3墩顶现浇段支撑系统施工要点分析

墩顶现浇段支撑系统主要有两种,即满堂支架和墩顶托架。设计荷载的计算应该将混凝土自重和模板支架、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重量以及风载、冲击荷载等因素充分考虑。在施工过程中,墩顶现浇段支撑系统如果是满堂支架,其结构应该设计为桁架结构,并对支架基础和步距进行精确计算。其次要对支架基础进行地基处理,对沉降数据进行观测、计算和控制,避免施工中不均匀沉降的发生。第三,要对支架充分预压,确保抛高值的准确性。对于托架形式的支撑系统,应该采取自支撑体系构件设计。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托架顶部各点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从而保证受力的均匀性。其次,预压工作也必不可少,从而可以消除非弹性形变,计算出弹性形变量,为悬浇施工立模标高的测控奠定基础。为了减少形变,模板底梁应该采用钢楔。

2.4混凝土施工要点

首先,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要对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不同阶段箱梁的温度应力等问题做出全面考虑,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施工中,对于早强外加剂的使用要慎重。其次,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弥补设计张拉控制强度,混凝土强度会被提高,此时就必须采取强度、龄期双控的措施,否则容易造成混凝土荷载过大,箱梁结构的质量也会深受其害。第三,在混凝土初凝之前,浇注工作就应该完成,从而确保为支架沉降变形留下充足的时间。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0#块体积太大,可以将浇筑过程改为两次,而第一次的浇筑高度也应该到达腹板顶倒角处。第四,在悬浇施工过程中,施工工序应该从0#块根部方向开始,对称浇筑。为了避免混凝土离析现象,在施工过程中要先浇平底板范围,然后再按照施工顺序分层浇筑。第五,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认真对待清理工作,一次性清理到位。同时要对块段接缝进行质量控制,防止施工缝、裂缝问题的出现。

3结束语

预应力技术论文第6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课题研究。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一、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15.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15.01-2015.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15.03-2015.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5.04-2015.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预应力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预应力技术,道路桥梁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的随着我国道路桥梁事业的不断发展,运用于道路桥梁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预应力的新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理论计算、设备材料、检验试验和施工的流程及技术措施等多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将它运用于道路桥梁工程中后,能有效提高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1.预应力的概述

预应力的含义是道路桥梁工程的结构构件在没承受外荷载时,就施加预应的压力在受拉模块里的钢筋上,以达到加强构件刚度和延长出现裂缝的时间,从而提高结构的耐久性。预应力结构即是指结构在承受外荷载前,先对结构的受拉区施加一定的压应力,使其改善使用性能的结构形式。

2.预应力技术的优势

预应力技术不仅仅能运用于路桥结构,还能运用于路桥加固维修,对山体和边坡之类的地方进行锚固的加强,提升大型的构件,及顶推施工等路桥建设的各个方面。因为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使用预应力技术能够有效地节省施工的材料,还能减轻结构的自重,提高路桥结构的抗裂水平与抗渗能力,降低结构的主拉应力与竖向剪力,增强结构的刚度。而且,预应力技术的施工工艺比较便捷,结构简易且安全,所以这项技术就被广泛地运用于路桥的建设里。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我国大力兴建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工程里,提高路桥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已经成了路桥专家研究的重要对象,而预应力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着重阐释以下体外预应力。

作为后张预应力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具有不少的优点,预应力筋的套管布置较为简单,且易于调整,将后张预应力的操作程序大大简化了,并缩短了施工的时间。同时,因为预应力筋都是布置在腹板之外的,这就使得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变得更为方便,能有效减少施工中的摩擦造成的损失,而且在换预应力筋的时候就会更加方便。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对其受力的性能研究也不多,所以,相关的专业人员应该结合实际和理论将这种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于该项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体外预应力结构与体内预应力结构在其构造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体外预应力的预应力筋在砼结构的外部,只能在锚固和转向块处可能和结构相连。这样一来,结构的整体形变就能决定体外预应力。反之,体内预应力的预应力筋在砼的内部,且和结构是完全粘结的,无论在哪一个切面出,都能和结构相协调。在设计体外预应力的时候,就要考虑到避免体外筋和结构的二者共振,因为这二者都能产生独立振动。在特殊的地震区,设计方案中还要加入增强抗震性能的措施,以便加强道路桥梁的抗震系数。

3.道路桥梁中的预应力技术

3.1运用在路桥建设中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中的预应力新技术

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中常常出现的质量方面的问题就是混凝土裂缝,尤其是在其大型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及其构建中,非常容易出现裂缝。我们在路桥工程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与构造使用或加载钱,向其受拉区的砼预先施加一定的压力,也就是说在砼的受拉区进行钢筋张拉,再通过钢筋的回缩力让砼的受拉区先受到钢筋回缩所施加的压力。

3.2运用在碳纤维片里的预应力新技术

我们都知道,道路桥梁的跨度很大,工程对于其构件的受弯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受弯结构及其构件都是T型梁或者是箱梁,这些结构和构件与整个道路桥梁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相比,它通常都是大型的。由于道路桥梁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所成的梁,其受拉区混凝土的拉应力与受压区的混凝土的压应力都相当大,所以为了使受弯结构及其构件能够满足受弯能力的相关要求,施工的成本相对来说就特别高。如果我们碳纤维片里应用预应力新技术,就能充分利用预应力新技术的特点,提高道路桥梁的混凝土梁的相关性能,这也就是为什么预应力的碳纤维片能够被大量地使用在相关工程的改造及加固工程里的原因。

3.3运用在混凝土路面工程里的预应力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预应力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及其自身的技术的不断成熟,道路桥梁建设者们大胆地将这一技术应用在混凝土路面里,这一举措的兴起与普及,大大地提高了混凝土地面的工程质量。它的工作原理和被运用与道路桥梁的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技术相差无几,也是通过配置预应力钢筋对路面进行相对的约束,以达到推迟或者是永远不出现裂纹的目的。

为了将此技术运用到混凝土路面的工程中,相关的专家做了很多前期的努力,如前期理论的研究工作比以往更加成熟。首先要对交通的荷载和湿度、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的路面翘曲约束及收缩期间产生的板底摩擦约束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和深入的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在路桥工程的混凝土路面的施工里,科学地施加纵向的预应力,以此避免路桥混凝土路面产生横向收缩开裂的现象。目前,该技术在实际的操作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日臻成熟。

4预应力新技术存在的问题

预应力的钢筋管道容易堵塞,造成预应力钢筋的管道堵塞的原因主要是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里,没有及时跟进保护和操作时的野蛮作业。这样就会导致无法顺利穿过预应力钢筋,或是影响了张拉效果,也就说在张拉时,预应力钢筋伸长的实际值和理论值会产生很大的出入,然后就增加道路桥梁施工的成本甚至是延长工期。因此,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杜绝野蛮的施工,且要安排专业人员跟班保护。在预留孔道时,要对抽芯时间进行控制,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混凝土没有达标时就抽芯或者是抽得太晚而拔不出或拔断。

4.1张拉的控制不够严谨

在我国,预应力新技术的起步比较晚,所以在实际的施工中,不规范的操作就较为严重,特别是在控制张拉力时,极为不严谨的现象最为突出。很多工程都用了1.5级的油压对张拉力进行计量,这样做的误差就很大,有些工程甚至没有进行千斤顶的计量标定就将它应用到了张拉中。还有一些是因为施工人员不够专业,所以施工结果就不理想。

4.2在张拉前就出现裂缝及收缩和徐变过大

在路桥工程里,混凝土的结构很容易因为温差和干缩等问题出现裂纹,也别是在大型的结构及构件中,通常都是在张拉前就出现了裂缝,这就导致了该技术没能达到抗裂的作用。所以要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就要考虑到温差等问题,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和保温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路面的收缩及徐变过大所导致的预应力损失都会给工程质量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采用高强度且水灰较小的混凝土进行施工,以便控制收缩和徐变,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预应力技术论文第8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11]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4] 杨国栋、贾成前。 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5] 楼文高。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 中国管理科学。 2002/1

[16] 胥悦红、顾培亮。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 管理工程学报。 2000/4

[17] 陈新辉、乔忠。 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5

[18] 刘育新。 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 中国软科学。 1998/3

[19] 温小霓、赵玮。 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5

[20] 朱振中。 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研究。 2000/6

[21]Kim B. Clark Takahiro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dust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on 1993

[22] Gobeli D H, Brown D J.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3. 36(2):46-49

[23]Simon J.Towner. Four ways to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g Rang Planning 1994. 27(2):57-65

[24]Abdul Ali,et 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entry strateg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12):54-69

[25]Eric Vin Hippel.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 Shtub A, Zimerman Y. A neural-network-based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cost of assemb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3. 32: 189-207

[27] Wee-Liang Tan, Dattarreya G. Allampalli, Investment Criteria of Singapore Capitalists, 199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une 1997

[28]Michael Henos, The Road to Venture Financing: Guidelines for Entrepreneuts, RD Straregist Magazine,Summer 1991

[29]Chow GC, The Largrang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portfoli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J of Economic Dymamics and Control 1996

[30]Jensen, R Information Cost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4, No.2, Feb, 1988

[31]R.K. Zutshi, T.W.Liang, D.G.Allampulli, Singapore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A Reexaminat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9-26(1999)

预应力技术论文第9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11]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4] 杨国栋、贾成前。 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5] 楼文高。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 中国管理科学。 2002/1

[16] 胥悦红、顾培亮。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 管理工程学报。 2000/4

[17] 陈新辉、乔忠。 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5

[18] 刘育新。 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 中国软科学。 1998/3

[19] 温小霓、赵玮。 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5

[20] 朱振中。 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研究。 2000/6

[21]Kim B. Clark Takahiro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dust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on 1993

[22] Gobeli D H, Brown D J.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3. 36(2):46-49

[23]Simon J.Towner. Four ways to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g Rang Planning 1994. 27(2):57-65

[24]Abdul Ali,et 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entry strateg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12):54-69

[25]Eric Vin Hippel.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 Shtub A, Zimerman Y. A neural-network-based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cost of assemb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3. 32: 189-207

[27] Wee-Liang Tan, Dattarreya G. Allampalli, Investment Criteria of Singapore Capitalists, 199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une 1997

[28]Michael Henos, The Road to Venture Financing: Guidelines for Entrepreneuts, RD Straregist Magazine,Summer 1991

[29]Chow GC, The Largrang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portfoli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J of Economic Dymamics and Control 1996

[30]Jensen, R Information Cost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4, No.2, Feb, 1988

[31]R.K. Zutshi, T.W.Liang, D.G.Allampulli, Singapore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A Reexaminat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9-26(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