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民建毕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7:07

工民建毕业论文

工民建毕业论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236-02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民办高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推进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深受较多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特别在毕业生党员教育方面相对更为突出,如何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摆在全体党建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毕业生党员是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毕业生党员综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因为毕业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骨干,其表现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集中体现。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党员,将有力推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是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党员教育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毕业生党员教育开展的情况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呈现出实习实训分布区域广,难以集中;参加党组织生活和理论学习时间少;思想不稳定,就业考研压力大等特点,对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将有效帮助解决高校党建工作中矛盾和困难,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增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三) 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是毕业生党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即将踏入社会,未来需要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毕业生党员自身政治修养、能力素质、人格魅力等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毕业生党员自身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只有大力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在民办高校方面

1.毕业生党员教育的观念意识不强。部分民办高校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观念意识不强,导致毕业生党员教育缺位、错位和失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毕业生党员往往脱离或游离于基层党组织,无法接受应有的教育培养,极大影响了民办高校党员教育的质量,阻碍了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2.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部分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教育内容上往往根据上级意见和要求简单教条式的照搬,未能结合毕业生党员思想特点、专业背景、就业实际等方面来改进教育内容。在教育形式方面,依旧选择以学文件、念报纸、读材料等传统教育方式,较少采用实践教育体验、网上学习交流、讨论互动等新载体新形式,综合教育形式的运用更为欠缺,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3.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党务工作者配备不足。民办高校基层党务工作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辅导员老师兼任,辅导员日常事务繁琐,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毕业生党员的教育,教育出现放任自流的局面。同时,部分辅导员缺乏对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的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素质不高,业务工作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难以保证毕业生党员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在毕业生党员方面

1.毕业生党员理论素质不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较多毕业生党员认为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是关键,考虑的是能否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等,关心的是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问题,忽视参加党组织生活和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将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边缘化。同时,由于毕业生党员在校外实习实训,分布散难以集中,直接制约了政治理论学习的开展,导致毕业生党员理论素质不高。

2.毕业生党员作用发挥不足。部分毕业生党员作用发挥不足,主要表现在未能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学习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表率作用;在联系学校、教师和学生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等等。

3.毕业班党员思想波动较大。毕业生党员有的想尽快离开学校到社会去实现自己理想价值;有的对学校恋恋不舍,不舍四年的同学情、师生情而不愿离开学校;有的害怕进入社会去直面竞争和挑战等;有的选择考研、考公务员等等,面临较多的矛盾、困惑、压力,使得毕业生党员思想波动较为突出。

(三)在毕业生党员家庭方面

家庭是毕业生党员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毕业生党员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毕业生党员家庭往往只是提供毕业生毕业阶段的生活费、求职费等费用开支,忽视了对毕业生学业、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强的依赖感,尚未很好的发挥家庭在毕业生党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势必会影响毕业生党员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影响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和发展。

(四)在实习就业单位方面

大部分毕业生党员以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的青睐,充实了单位的人力资源储备,但是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明显不足,特别是实习单位,缺乏对顶岗实习的毕业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缺乏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定性与定量考核,尚未建立与民办高校共同教育管理毕业生党员的机制和模式,因此,民办高校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党员教育时常出现漏洞和真空。

三、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观念意识,大力推进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民办高校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认同,加强顶层设计,重新审视和定位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将毕业生党员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专门成立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党员教育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切实保障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开展;合理设置毕业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做好毕业生党员发展工作,细化流程加大考查力度;加强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教育,促进毕业生党员充分就业;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认真做好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考核与评价等,不断推进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增强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二)坚持与时俱进,丰富拓展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民办高校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重在丰富拓展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教育内容方面,可根据毕业生在校学习、校外实习、离校之前、离校之后这四个阶段和时间节点,有针对性的选取不同内容,在校学习阶段以党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等为重点;在校外实习阶段以组织纪律、安全法制等为重点;在离校之前阶段以文明修身、感恩自律等为重点;离校之后阶段主要是跟踪调查毕业生党员参加工作初期的表现,结合具体情况开展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在毕业生党员教育形式方面,在校内可采用主题报告会、座谈会、辩论赛、演讲赛、网上互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校外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革命纪念馆、重走红色路线等形式开展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锤炼毕业生党员的优良品格。

(三)加强队伍建设,精心打造优秀的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

民办高校要结合毕业生党员的特点和党建工作任务,认真选配好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考核,精心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专兼职结合的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在教育培训方面,采取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分阶段分层次有目标的提升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加强网络党建工作能力,让毕业生党建工作队伍熟练驾驭各种网络传媒,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在管理考核方面,不断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办法和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职务竞聘、奖惩、晋级等挂钩,激励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立足本职岗位发展,不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民办高校要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学风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平台,推行党员宿舍挂牌示范,将毕业生党员名单和照片在宿舍区公示,让毕业生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用一言一行做好示范,争做优秀典型。积极推行“朋辈辅导”平台,加强毕业生党员与同学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努力成为联系学校、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鼓励毕业生党员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在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创建就业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就业创业典型的选树宣传,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就业创业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工民建毕业论文第2篇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能力的综合检验,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评定学生获取毕业资格?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而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民办院校从2011年起将面临教育部教学质量的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办学资格?本文从分析当前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入手 ,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质量

1.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1.1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新形势下,毕业论文在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

1.2 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直接反映?在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日益受到政府?市场?社会重视的今天,立足本科教育全程,紧紧扣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已成为现代教育质量观的内在要求?可见,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改革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从2011年起,民办本科院校将面临教育部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这些院校的教学资格?而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评估结果?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检验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的最佳手段?通过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待提高和改善的环节?基于此,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当前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选题偏大或落后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闭门造车,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有的只是文献罗列,简单综合他人的研究结果,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甚至存在论文抄袭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欠缺,动力不足,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前期工作不扎实,论文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等基础工作与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有差距;二是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掌握不够,撰写过程的时间太短,缺少必要的反复修改过程;三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工作能力,依赖心过重,加上有些教师精力投入不够,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疏于指导,监控不力?这种都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3.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我们认为强化学生意识是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合理安排 ?加强指导 ?检查督促是关键,规范管理 ?严格监控是保证 ?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有目的 ?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了系列对策和措施 ?

3.1 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为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学校教务处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了规范化的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操作程序?答辩规则,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制订并完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二是建立了科学的毕业论文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加强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四是建立了以评估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工作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评估,以评促改,以奖扶优;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制订评估考核办法,对各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实施质量监控?

3.2 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在教学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基础知识虽然比较扎实,但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不强,普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院系要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得到巩固?提高 ?融会 ?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缩短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或技术管理工作的适应期 ?

3.3 改革指导方法,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优化选题设计,认真做好立题和审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自承担的在研课题 ?横向科技开发 ?技术改造项目 ?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历届学生签约单位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上报课题,经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综合审定后公布立题,然后由学生填报毕业论文选题志愿表,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 ?

3.4 建立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为依据的质量监控机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以“毕业论文任务书”的形式,规定指导教师要从方法 ?理论 ?实验数据和信息资料收集 ?统计分析 ?写作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动性 ?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明确课题的目的 ?要求?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进度安排 ; 界定指导教师的职责范围,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迫使学生及早作好准备 ?任务书是师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行动纲领,是衡量毕业论文完成质量 ?取得成果好坏的重要文件,是检查论文落实的依据,要求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填写 ?学院则以此作为督促检查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落实及进展情况的依据,实施质量监控 ?

参考文献

[1] 郭守军,杨永利,张继,等. 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J ]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工民建毕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毕节文化产业 融合 其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051-02

毕节试验区位于黔西北的乌蒙山区,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的攻坚突破期,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易发、多发的态势。许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难题。而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强调提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在全省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到2020年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毕节试验区作为贵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各种建设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态势。深入研究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新机制则是破解难题的有效路径之一。其对有效推动真正实现毕节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尽快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奔向富裕、文明、幸福的新毕节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毕节部分如何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的研究,明确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分析当前采取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对其主要做法进行总结,提出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及其仅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一、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1.毕节文化产业广义上是指符合毕节实际,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以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为特点的产业。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2.其他产业指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以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等的产业。

二、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

1.毕节拥有足以让毕节人自信和自豪的文化资源

1、独特秀美自然风光。毕节在广泛分布的碳酸盐类岩石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的溶蚀、侵蚀和堆积,形成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奇形异状的岩溶地貌景观。鬼斧神工的“织金洞”、雄伟壮观的“贵州屋脊韭菜坪”、奇秀谲怪的“九洞天”、妍压群芳的毕节百里杜鹃、流水湍急的总溪河风景区、波光潋滟的高原明珠威宁草海、幽深静寂的油杉河、旷远宏阔的百草坪……成为毕节试验区最有魅力、最有竞争力的自然文化资源。2、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黔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三个文化区之一,它向我们勾画出了远古人类活动的情景,是中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发表100周年的时候,在这里拍摄了《中国古人类》科教影片;自从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来,古夜郎就成为一个神话中的国度。200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赫章可乐考古,掀开了古夜郎神秘的面纱;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威宁中水考古,填补了贵州史前文化遗存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祭祀活动和早期提供了新的资料;3、助推革命成功的红色文化。1935年2月初,、、、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位于毕节城区东北部82公里处的林口镇,根据形势的需要,召开了“鸡鸣三省”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1936年,红军在毕节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历时半年之久,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成为革命先辈卓越功勋的历史见证。4、丰富厚重、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毕节试验区这座风光如画的高原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的35个民族。以奢香文化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以“滚山珠”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及精巧玲珑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构成了黔西北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5、悠久的史前文化。以毕节扒耳岩巨猿化石出土地点、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毕节大洞、扁扁洞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威宁中水遗址、毕节青场瓦窑村遗址、赫章可乐遗址为代表的夜郎时期文化;以大方宣慰府九层衙遗址、奢香墓、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彝文碑、水西营盘群为代表的彝文化6、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毕节试验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6个。以彝族阿西里西、撮泰吉、铃铛舞,苗族滚山珠等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展现了令人陶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2.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毕节发展的必然要求

毕节是一个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切割面大,只见石头长,不见土地树木长,是典型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现状。扶贫攻坚难度大,多数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人口多,素质不高,在这样环境条件下,被其他国家或地区错误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一九八八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总书记,经过多次调研,提出创建“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的试验区。自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各界领导带领毕节各族人民,始终坚持“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建设,按照当年同志“要发扬艰苦奋斗、扎实苦干” 的精神指示,力排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使毕节从光凸凸的山坡变成绿树成荫;从破屋破房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从过去的养牛为耕田、喂猪为过年、养鸡为了几个盐巴钱到现在规模养殖进入市场,从以前的泥泞场坝到现在明砖亮瓦的美丽乡村,从以前的手工作坊到现在的力帆骏马;从以前的背起小布包来把三块要到现在的上百亿税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10年末,试验区生产总值实现600.85亿元,比1988年23.4亿元增加577.45亿元;贫困人口(老口径)从312万人减少到31.84万人,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0.03%……(《乌蒙论坛》2012年第2期)使试验区从沧海变成了桑田。从而有力证明了其他国家或地区认为毕节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环境的地方”的错误说法。毕节试验区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践行使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拼搏争先、苦干、求实、敢闯、奋斗”的文化精神和追求。“三大主题”所引领的奋进、和谐的力量使试验区改革发展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温饱、生态恶化、人口控制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在与省内比,毕节不是最先进,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毕节人民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继续总结“三大主题”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并加以发扬光大,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则不失为一条绿色通道。

3.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现阶段毕节“中国梦”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毕节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抛开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发展,小康社会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世界历史,中华民族为何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内和发展的根本(《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p100-102)。2013年2月7日,国务院批准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当前,《规划》的贯彻执行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毕节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现在,毕节生态是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之一。其他产业如“力帆骏马”汽车制造业,煤化工业、塑胶业等的引进发展已初具规模,如何使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达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便成了新时期毕节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的迫切任务。

三、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实践经验

1.毕节各县在开展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

毕节各县在开展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如,纳雍县抓住举办贵州省第七届旅游文化产业大会的契机,紧扣纳雍是“滚山珠之乡、“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玛瑙红樱桃之乡、中国诗词之乡”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成功举办了“2012贵州?纳雍第二届生态旅游文化节”。通过此次活动,纳雍县委、政府成功与广东顺德心缘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市振华旅行社服务有限公司、贵州龙起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麦迪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广东中山市新雁模具厂、毕节市众隆建筑工程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投资开发项目协议,使纳雍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

2.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毕节各县市充分挖掘自己特有的文化资源,整合各方力量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累了许多首创性和可借鉴的经验。如纳雍县成功举办“2012贵州?纳雍第二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后,使纳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更大满足,文化与经济更加协调发展,得出了以下总结:1、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聘请省内外具有资质的设计公司规划设计2-3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有序开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论证报告、规划设计、全面开展建设工作。2、进一步加大对“滚山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扶持力度,打造精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一是深化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视觉、听觉、内容“三改进”;二是举办能体现纳雍民族文化水准,具有引领性、原创性、民族性、经典性的剧目和作品展演;三是全力打造滚山珠《滚山珠舞台剧》,创新提高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技艺,培育一批原生态歌舞。3、建设2个(猪场乡湾子寨、百兴镇丫口村)生态文化传承基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工作。4、挂牌成立一批以“滚山珠” 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培育基地。5、大力扶持“滚山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厍东关乡彝族咂酒、贵州智源策划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创业发展。6、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并吸引县内矿产企业、房地产企业等投资发展文化产业;7、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是充实丰富“纳雍书架”;二是举办大型文艺采风活动;三是出版发行一批产品质量高的文化(旅游)画册;四是打造推动以“滚山珠” 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企业,加以政策扶持和创新引导,深化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上进行品牌打造。五是壮大纳雍文艺,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群众文艺,从丰富创作、提升作品影响力上打造――“诗词之乡”文化品牌 。“滚山珠” 艺术团2011年获得了民间文化艺术的最高奖――山花奖,进一步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纳雍新诗和旧体诗词创作在省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众多作者创作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作品,为创建“诗词之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8、培育和提升纳雍茶文化水平,采取开发特色茶具、举办茶文化节、开展茶艺交流、建设特色茶庄等形式,努力开发“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茶文化产业品牌。

四、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实现了毕节人民改变自己贫困面貌的强烈愿望。在进行文化产业融合其他产业发展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只要肚儿圆,管它钱不钱”“早上有酒喝,晚上有热被窝”的小农思想;“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跳点交谊舞,看点花录像”的小市民意识;待遇低、人员老化、能力不强等等,征对这些不足,就深入推进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提几点仅供参考的建议:

1.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011年贵州学术研讨会在毕节市委党校进行。毕节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对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员以不同等次的资金形式加以鼓励,尤其是对未如选的文稿作者也给予鼓励的做法,则大大提高了作者的积极性。由此看出,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一切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切改革创新的的举措得到支持、肯定,对推动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有重大作用。

2.建立平台、广开言路、兑现承诺

为广大文化工作建立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针对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科学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并给予不同等次的鼓励。可以将毕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及其相关优惠政策到“微博”上去,鼓励其他产业来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提出“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像 “商鞅变法”一样推出诚信出,人心归。

3.建设强有力的毕节文化产业队伍

毕节文化产业队伍是推进毕节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1、抓住全面推进毕节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良好契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毕节文化产业队伍建设进行系统考虑,把队伍的编制、结构、经费落实、人员老化,能力不强的问题一起抓。2、出台相关政策,凝聚制度合力。建设一只强有力的文化产业队伍,做大做强毕节文化产业从而较好地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协力推进毕节试验区后发赶超的跨越式发展,为毕节试验区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尽一份应有的力。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 》2011年01月31日 01 版).

工民建毕业论文第4篇

2018年上半年,音乐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按照学校2018年开学工作会议要点和学院工作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党建与行政工作水平

2018年上半年,学院党总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四个意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组织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观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组织召开基层党支部会议部署支部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师生党员赴夏岗社区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做好党员阵地建设;召开出席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代表选举大会,学院41名师生正式党员代表客观公正地选举出5名党代表出席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干部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为完成学院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在院党总支的领导下,本年度成功举办滁州学院第229期音乐学院第十三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71名学员顺利结业,7名同学获得党校优秀学员荣誉称号。

二、部署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

本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是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精神指引下,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学校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按照学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动员部署大会精神,音乐学院制订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工作方案。方案以“坚持内涵发展,推进全面提升,加快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主题,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和根本,要求全院师生聚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瓶颈问题,设定目标、明确思路、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把学院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推向新阶段。

三、外出调研,助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1.观摩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现场展演活动

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现场展演于2018年4月16至21在上海市举行。为交流展演活动经验,学习先进省市高校艺术教育成果,推进我校艺术教育工作发展,音乐学院作为安徽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承办方,在省教育厅的统一组织下,赴上海进行现场观摩。

音乐学院将以观摩本届展演为契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改进和创新育人方式,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我校校美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深入企业考察调研并看望优秀毕业生

为充分了解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用人需求及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地方高校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4月16日、4月21日、4月27日,音乐学院领导和教师代表分赴南京、上海、合肥等地,深入南京蕾萌艺术培训中心、上海创奇琴行、安徽音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校企合作调研,并走访看望了我校部分优秀毕业生。学院领导围绕音乐学院招生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如何与市场并轨,校企如何跨界深度融合、驱动创新等方面与企业领导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交流,并就选派毕业生实习、加强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四、以质量管理为抓手,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例会安排,结合我院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教务、考务整体工作安排,教学工作运行正常。学院领导定期检查教师到岗、学生出勤、上课纪律等情况,在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教学纪律、教学运行检查中,我院教学秩序良好;加强与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专家的联系,了解掌握我院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根据督导反馈信息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讨论,帮助年青教师在教学上快速成长。

五、举办系列教科研活动,提升学院教学科研水平

1.成功举办音乐学院第九届艺术实践周活动

本次艺术实践周的参训对象为2016级、2017级音乐学专业学生,经过为期两周的准备与排练,为观众奉献了六场专场演出。充分体现了艺术实践周“创新性、艺术性、高雅性”的活动宗旨,也是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为音乐学专业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平台。

2.音乐学院举办2018年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列“工作坊”讲座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工作坊”是音乐学院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项新探索,也是理论类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新尝试。本次工作坊邀请了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延安文广新局副局长、博士生导师王安潮,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授委员会主席周显宝,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年轻教师郭雪燕、陈璐、秦峰、高健,皖东民间音乐演奏家等分别为学生们带来了“传统音乐的发扬——兼及民间音乐发现观念及理论研究方法”、 “艺术与健康——多种艺术媒介在保健与治疗中的运用”、“扬琴及民族打击乐演奏法与记谱”、 “琵琶及阮的演奏法与记谱”、 “竹笛及民族吹管乐演奏法与记谱”、 “单簧管与萨克斯的演奏法与记谱”六场专题讲座和展演,为音乐专业师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也为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

3.音乐学院面向公共院部学生成功举办公共音乐教育系列讲座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艺术修养,对丰富大学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音乐学院陈宝利、周子翔、黄红纲三位教师面向公共院部学院分别作了“古琴音乐的审美内涵与情景再现” 、“漫谈4.0时代高校工科院系公共音乐教育”、“中国歌剧唱段赏析”3场公共音乐教育主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的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音乐学院的公共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及阵地,在丰富大学生活和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天地。

六、多措并举、联合共建,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完善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音乐学院近150名师生分别受安徽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滁州市琅琊山管委会的邀请,举办了安徽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和“大咖旅行家”活动。利用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为滁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作贡献,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学院与地方基层的合作与交流,对学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积极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2018届毕业生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学院以切实服务毕业生为出发点,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

1.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工作

学院周密安排,在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中切实关心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了周到服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毕业教育活动,有效地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安全教育、政策沟通和形势分析,热情送别毕业生离校,同时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在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毕业班辅导员认真做好毕业生档案归档工作,切实做好2018届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和组织关系转移工作,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相关后勤工作。

2.制定学院毕业生离校工作计划

学院根据学校毕业生离校工作日程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毕业生离校工作计划,妥善安排好毕业生的课程考核、论文答辩等相关事项,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按时毕业。同时,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毕业教育及文明离校过程中的作用,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严禁制造和传播谣言、损坏公物,严禁酗酒、赌博、起哄等,确保学生文明离校、安全离校。

3.组织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学院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师长之间的情谊。同时,学院组织召开了毕业生座谈会,不仅认真听取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便于今后进一步改进工作,还激励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秀的素质,展现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学子的风采,为母校增光添彩。

八、其他工作

1. 音乐学院赴安徽音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考察,双方就选派毕业生实习、加强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并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协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音乐学院本学期举办了小型专场招聘会,来自全国各地10家企业参与其中,激发同学们的就业热情,为更好的踏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应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邀请,音乐学院首次代表安徽省赴中国曲艺之乡天津,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系列活动。参演节目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的经典代表作《王三姐赶集》。

3.在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评审阶段。

工民建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52-02

随着各地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大力提高。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办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学生党员数量大幅提高。到毕业为止,平均每个班的党员发展比率已达到15%,部分已达到20%。按此比例,全校18 000余人,党员约3 000名。这么庞大的学生党员队伍,特别是离校毕业生的党员数量呈上升趋势,部分毕业生党员毕业时不主动转走组织关系或者由于没单位接收或单位不接收等,导致组织关系不能一毕业就转移而滞留在学校,造成事实上的脱党。有的滞留少则几个月,多则长达三五年,甚至成为死档。我们把这些一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户口和档案及党组织关系保留在校的毕业生党员,称之为滞留毕业生党员,这些滞留毕业生党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改革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党员管理中的一个盲区,如何处理这些党员的组织关系已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滞留的原因

(一)部分民办高校不重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一些民办高校对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已把学生送出校门,学校已与学生无关。因此民办高校出于节约成本方面考虑,认为毕业生已不交学费,学校没必要为学生组织关系转接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学生毕业前没有专门提醒学生办理组织关系结转工作,或某些高校虽然同意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党员将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但也仅仅是形式上的保留,实际上对这些党员疏于管理,平时不组织他们开展组织生活,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不按时收取党费,使其放任自流。

(二)一些毕业生党员认识不到组织关系的重要性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是党员管理的重要内容,及时办理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是增强党员党性和组织观念,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一些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入党后以为就万事大吉,或对学习不够深入,不知如何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也不知道组织关系对党员的重要性。因此,离校前不能及时、正确地转接自己的组织关系,找到工作后也没有意识去学校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三)部分毕业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一些大学生党员在高年级才加入党组织,党龄较短,有些党员还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倾向,认为入党能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发展。因此对党组织关系的转接没有党性观念意识,入党后不关心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不过组织生活。有些预备党员毕业后不主动回校履行转正手续,导致转正时间延误,甚至过了多年也没有办理转正手续的情况发生。

(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滞后,党员管理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根据历年就业情况反馈,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进入了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由于部分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滞后,导致进入这些单位的毕业生党员无法及时接转组织关系,长期滞留学校,无法按时缴纳党费,无法参加组织生活。

二、加强民办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组织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同志在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各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从而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而民办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是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一部分,做好这一部分党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也是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体现。

(一)民办高校党建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意识,增强责任感

在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高校党建工作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毕业生党员。高校毕业生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是毕业生离校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当作学生党员工作的一个大事来抓,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和应对措施,并把具体流程和措施要事先对毕业生党员传达。做到学生离校前就全面、正确地登记毕业生党员的个人信息及组织关系转递去向,为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校要结合毕业生党员实际,加强教育和指导

毕业生党员如何在社会上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必不可少。毕业前的教育要以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清楚延误接转所致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以专题学习讨论为途径,强化党组织观念。同时引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依靠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尽可能给予毕业生党员就业方面的指导,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并从多方面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明确奋斗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市场需要。

(三)学校要建立健全关于滞留毕业生党员的管理机制

《中国共产程》中明确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根据此规定,学校对未能有单位接转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成立毕业生滞留党员党支部。为使滞留毕业生党员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各高校可在各学院(系)党委(总支)成立滞留毕业生党支部,抓好党员的“出口关”。滞留毕业生党员在毕业离校时将党组织关系及档案材料转入滞留毕业生党员党支部。二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针对滞留毕业生党员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结合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通过网络平台、电话和信件、寄送学习资料等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要求他们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以各种方式汇报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以确保这些同学在离校期间,都能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以便及时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状况,对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督促,促使他们尽快转出党员组织关系。三是建立滞留毕业生管理制度。制定《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规定》和《滞留毕业生党员支部工作职责》,明确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的主要原则、机构与责任等,健全制度,规范工作。同时也可对滞留毕业生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鼓励其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地方和单位组织的党的活动,这样能确保每个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够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正确行使党员权利,以保证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不断档、组织不掉线、学习不掉队。

(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民办高校大量的毕业生进入民营、私营、合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了吸收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之一。据调查,非公企业中还有数十万的流动党员没有亮明身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有极少数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同虚设,毕业生党员进入这些单位普遍存在着接收不了组织关系,这也是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滞留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情况,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扩大组织覆盖。坚持单独组建和区域、行业组建相结合,外力推动和企业内动相结合,实体组建和网络组建相结合,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企业内、区域里、行业中、网络上,形成覆盖完善、组织严密的网络体系。对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可采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确定党建工作联络员、组织开放式活动、先行组建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等方式,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不断壮大非公企业党员队伍,从而使学生党员一毕业,无论其就业情况如何,都能够找到党组织,防止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出现“真空地带”。

总之,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虽然任务繁重且手续复杂,但对党员权利和义务的正确履行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党员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口碑。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切实担负起组织关系滞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责任,不断增强其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始终保持毕业生党员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李玉雄.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问题探析[J].传承,2010,(2):20-21.

[2]张悦,姜健.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方式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120-121.

[3]张淑华.论新形势下高校存档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J].科技教育创新,2009,(13):246-247.

工民建毕业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目标,落实,服务,发展

 

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是创业服务年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景德镇市直机关工委自活动开展以来,坚持“服务创业促进发展”为目标,牢牢抓住“建设五型机关、提高服务水平”这个载体,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创业服务年活动顺利有效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引领,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引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指导意见》,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各单位得到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坚持做到“五个带头”:带头抓、带头学、带头调研、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宣讲。在市委理论中心组专题网站《景德镇理论网》开办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网上学堂,聘请了10多位理论工作者担任网上学堂主讲。召开了“全市推进学习型机关党组织研讨会”,开展了“全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博文大赛”、“党员干部谈学习”、“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理论网上行”等活动,形成了“处处是学习之所,人人是学习之人”的良好氛围核心期刊目录。

二是以“服务创业,富民兴市”为主题,全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在全市机关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基层群众评机关”活动,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创业者对机关服务创业的意见建议,组织群众就机关服务创业的意识、效率和质量等进行评议,找准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开展了“三送”(送政绩、送服务、送温暖)、“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比三看”(比学习、看素质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比实践、看能力,比业绩、看贡献)活动。完善了“党务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党员承诺制”、“一岗双责制”等服务管理机制,明确了服务内容、时限和操作规程。健全了各类服务机制,切实做到工作职责、办事流程、收费标准、服务内容、举报电话“五个公开”,增强办事透明度。

三是以开展“四级联动,携手共建”活动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创新型机关建设。在全市机关组织开展了“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速瓷都崛起”调研活动,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探求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深入开展“服务创业做表率,科学发展比贡献”实践活动,组织“创业创新谋赶超”大讨论133次,征集“我为创业、创新做贡献”建议988条。认真开展“四级联动、携手共建”活动,通过共建、共享、共帮、共创,增强了机关干部开拓创新、服务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全市机关“五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是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重点,扎实推进务实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积极推行和完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岗位责任、服务承诺、公开办事、公文处理、督促检查、考勤管理”等制度,对基层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进一步改进完善工作机制,将主要精力转向政策制定、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大、空”,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削减“文山会海”核心期刊目录。打造了“民生邮箱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起覆盖全民、全企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民政互动通道,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积极开展了“五联五送”活动。

五是以推进“廉政阳光工程”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廉洁型机关建设。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组织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之中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统筹部署,落到实处。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反腐倡廉教育。严格遵守《廉政准则》的要求和规定,做到制度面前无特权,准则约束无例外。不断探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创建责任型机关相结合,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公开服务承诺,聘请特约监督员,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工民建毕业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在当前社会发展还不能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健全和完善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成为民族院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改革建设、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并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形成、发展及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高等教育制度促进的结果。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9年的20余年中,高校的招生和分配是以国家计划的方式靠行政手段去实现的,考上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进行了“保险箱”,上学不缴费毕业有工作,考大学成了年轻人“奔前程、谋发展”的主渠道。这期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校相继进行了教学、管理、人事、分配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国家在宏观调控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育教学质量等前提下,逐步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单一的国家分配逐步向国家分配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并举,实现毕业生自主择业目标过渡。

这一阶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主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主流,国家包干分配的旧格局被打破,学生有了自主择业的主动权,也增加了毕业自己找工作的压力。1999年开始高校招生制度打破公费自费界限实施并轨招生,所有学生缴费上学,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与之相适应,从本世纪初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进入了完全自主择业的新阶段,大学毕业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国家包干分配就业的时代宣告结束。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而逐步建立成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必然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大势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内涵、载体乃至效力均有差异。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有以下特征:其一,学科设置重文史轻理工,社会学、民族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优势学科也是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长线学科,受专业口轻限制,毕业生就业路经少,社会需求量不大,呈现典型的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其二,民族院校的性质决定了招生政策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殊性,一是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院校必须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承担少数民族享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指标性重要责任,特别是地方民族院校,2000年以前生源地域严格限制,生源构成以本行政区域考生为主,后虽有不同省区兄弟院校对等调剂计划招生的实践尝试,但扩大生源地依然困难重重,限制了民族院校改善生源结构的愿望。二是历史的客观的原因造成少数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距,落实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相关政策必然导致少数民族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种政策性差异的结果是民族院校生源构成的复杂性和学生基础的相对弱势,从而进一步影响学校教育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第三,中国各民族分布的格局告诉我们,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来自边疆、山区、牧区、农村,因此,贫困和落后的所有特征都会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得到体现,等等,这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弱势不可能经过大学学习而消除。从这些特征中不难看出,民族院校要把传统文化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宗教信仰多元、家庭经济贫困、知识基础较弱的各民族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建设者,要比其他普通院校付出更多的努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相对弱势群体,他们求职就业的道路同样比同时代大学毕业生要艰辛得多,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适应民族大学生的特殊需要,民族院校在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探索中也体现了自身特色,即:充满人文关怀的帮助和扶持贯穿就业指导工作始终,其工作任务、服务目标与其他类别院校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对各民族学生的那份真情。到目前为止,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雏型已现,内涵尚待进一步充实。

(一)思想认识方面

在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乎学校生存发展大局的今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师生广泛共识。思想观念上也确立了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意识,就业指导工作也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上至学校党政领导,下至各民族师生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其中。但从就业观念的视角看,接近六成的毕业生仍以传统的观念来左右就业意向,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取向,从一个方面证实了不少毕业生“有业不就”的重要主观原因。

(二)就业意向方面

学生就业意向和期望值日趋理性。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09届毕业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9%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58%的毕业生表示愿意考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岗和村官岗位,80%学生选择及时就业,客观反映了民族院校学生主要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及内地高寒山区的结构、就业去向及就业态势。也就是说,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愿意回家乡就业,而且对具体工作岗位也无过分的要求和挑剔,他们迫切希望及时就业、自力更生。验证了民族院校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客观事实。

(三)信息平台构建方面

学校建立了以网络、报刊、广播、电视为载体的信息收集平台,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09届毕业生抽样调查结果看,63%毕业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16%的学生主要依靠报刊等媒体广告,13%的人通过朋友介绍,还有8%的同学完全依赖学院就业信息宣传栏来获取信息。说明网络和媒体是大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和动员报刊媒体资源为学生服务,既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毕业生谋职求岗的最基本的技术需求。在获取信息过程中,约有65%的学生是积极主动、广开门路寻找就业信息的,而另外35%的学生则处于等待学校提供帮助而不能主动收集就业信息的被动状态,反映出学校教育及就业指导的不足。

(四)组织保障方面

一是民族院校均已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工作经费基本能够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二是搭建了政府主导、用人单位和学生为主体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供需洽谈平台;三是疏通毕业生考公务员、考村官、考企事单位工作人员扶持服务渠道,为学生考试提供相应服务;四是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载体,辅之于学涯设计、心理健康咨询、创业计划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五是出台导向性激励规章,引导毕业生向基层、艰苦行业就业等等。应该说,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和政策中,各高校各尽其能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学生就业构筑的基础性保障。

(五)长效机制形成方面

首从先教育教学改革人手,着眼于毕业生能力素质拓展和提升,对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改革和创新,从源头上把住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其次,及时跟踪毕业生就业去向,客观分析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几十年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为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显露出其局限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打铁要靠本身硬”,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才能指导学生客观准确地把握就业创业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才能构建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体系。

二、完善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是前提,实践是关键,科学发展是主题。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不仅受学习的态度、深度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换言之,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分析、解决现实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事业的进步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真正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律、实事求是。面对日趋激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局势,面对毕业生择业、创业过程中强烈的知识和技能渴求,面对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为学生应对社会竞争提供有力的知识和能力保障体系

在影响大学生求职或创业成败的因素中,虽有学校知名度、专业需求度以及学生的社会关系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公务员、事业单位、金融保险系统、电信通信、电力、烟草、生物化工等高薪行业岗位,等等,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好单位”都是凡进必考,不仅有学历门槛、专业方向等限制,对求职者的性别乃至五官形象也有要求。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依然残酷,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甚至是几千分之一的录取率只能由超级雄厚的知识积累和鹤立鸡群的超强实力来支撑。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来说,知识和能力是其闯荡社会、应对市场竞争的硬功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就应该为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硬功夫。因此,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育人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提升师德师风、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民族院校科学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形成并完善学生能力培养训练体系

纵观当代大学生求职、创业的表现,适应力、竞争力、创造力不强是普遍的共性特征,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实践教育、能力培养的严重缺失。因此,学校在确定教育思想、定位培养目标时,必须把学生能力培养和实践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走出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与时代要求合拍的新观念,筑牢社会主义劳动者意识,把“象牙塔”中的“天之娇子”引导到现实社会的人力资源大军中,成为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育环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并实施实践教育计划和方案,加大实践教育投入,让学生多有机会走出校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风雨中成长,切实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问题,努力避免“大学毕业生到技校回炉学技术”的尴尬局面;再一方面,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规划学业生涯、规划未来人生,引导每个学生都明明白自学习、踏踏实实锤炼、健健康康成长、勤勤恳恳立业。

工民建毕业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筛选假设理论,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8%和74%。据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万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文章旨在从教育经济学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审视农民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及其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雇主要从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他对求职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只是通过简历或交谈了解求职者的显性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合适的员工,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等,据此来鉴别、筛选和录用大学生,因此,毕业证书的作用尤为凸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是一种身份、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和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前者。“211”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1]。

二、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二是高等教育层次。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们在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从数量上的显性不均转向质量上的隐性不均,主要表现为城乡学生就读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上的差距。统计数字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非重点地方普通高校。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2]。“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3]

学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社会底层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社会底层子女考虑到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往往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上次社会子女更多地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曾满超研究发现:农民阶层与非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整体可能性之比为5.6,进入全国重点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内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层次学校中[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进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8倍[6]。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7]。文东茅研究指出:父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为32.8%,父亲中只受过小学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为15.3%[8]。高学历父母子女与低学历父母子女进入“211”院校的比例悬殊较大,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9]。

(二)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在高校入学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2.城乡教育观念差异

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短视行为,多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子女受教育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高昂,四年大学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贫”;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业,就业后工资较低,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进而不重视子女教育,“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和高等教育机会。

3.高考选拔制度隐性不公

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械娜Α⒕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村阶层则因缺Υ死嘧试炊τ诹邮啤B蘖⒆2捎帽录比即将城?(农村)子女所占比例与城市(农村)子女高考报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对2010年某“985”大学自主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优势阶层家庭收入高,经济殷实,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其子女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一是可能其综合素质,可以拿到多种技能证书,从而获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学业成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较大;农民阶层则相反。结果导致“家庭背景、收入差异—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教育投资质量差异—就业差异”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均处于劣势的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呢?

闵维方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业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就业率为58.9%。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好、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务员子女的就业率与农民子弟的就业率相差14个百分点[11]。李炜,岳昌君研究发现:“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较高的好工作 [12]。

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亦有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业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大学生毕业时平均月工资高于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400元和300元[1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14]。

杨钋等对麦可思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转换成本较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学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就业流动性远高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业流动性。同时不同流动模式的实际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15]。

郭丛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代际之间,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比由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大[16]。马莉萍,岳昌君认为,家庭背景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家庭条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7]。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18]。

四、对策与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重要举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与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一般不理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相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存在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尚须回原籍参加升学考试,因所学教材课程的差异,影响其升学考试成绩,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3.规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养和拓展社会资本,提高综合素质

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同学、校友及师生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交往领域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配置社会资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等。

5.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政策限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就业立法,禁止并监督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就业援助体系之中。政府应该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门果真难出贵子?国内多所大学农村生源减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吴连海.高等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0-6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14]35%农村生未就业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15]杨钋,门垚,马莉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75-80.

[16]郭丛斌,丁小浩.职业代际效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3):74-82.

[1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8]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19]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21-25.

工民建毕业论文第9篇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魏传华(1978-),男,山东嘉祥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贾旭杰(1982-),女,河北保定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办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0-02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部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6.加强教师责任心,建立完善的机制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从开题到中期检查严格执行,指导教师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信息反馈机制改善师生分离状态,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同时设置适当的教师激励制度,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有额外的课时补贴。

参考文献:

[1]白先春,朱龙杰.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6,(1):74-81.

[2]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