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七一建设课材料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6:53

七一建设课材料

七一建设课材料第1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插图多了,文字少了,注重活动设计,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了。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是本人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分析挖掘,使教材内涵更有深度和广度。

教材的内容、形式、理念都发生了改变,这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提供了一个超大空间,教师可以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主题和能力培养重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崛教材的隐性内容,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例如:九年级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中“共绘小康蓝图”一目的内容,课标要求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教材涉及的内容是:新旧对比,感受祖国变化,材料分析,了解发展不平衡状况,展望未来,感受小康社会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除了利用教材的探究活动的材料之外,我又联系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两个时政热点,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联系实际找一找当前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不和谐因素存在,个人打算怎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当地镇府提建议。通过深挖这些隐性材料,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在明理中践行。

二、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思想品德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新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但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面向全国,其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不可能完全相符。只有更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才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根据教学目标,补充一些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善于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拉进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形成“我”的教材,为我所用。

1、变静为动,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材料。一般来说,课本中的故事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出现,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而以文字出现的故事材料往往不太注意,如果把这些材料通过情景创设出来,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表现出来,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引起学生对表演中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七年级教材第28页、46页的故事,教师将它们创设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表现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针对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构、综合,变抽象为直观,“土洋结合”凸现本土化特点,让教材唯我所用。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我把这两课内容放在一起,就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解构、调整,并对当地实际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补充:我们土家族有许多礼仪习俗为学生所熟知,课外收集,课内交流,分辨哪些符合时代要求,哪些是糟粕。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明白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态度,而且把除去陋习,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又如七年级教材《学会拒绝》一课中主要讲了游戏机、黄、赌、毒与等不良诱惑及其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因为本地处在偏远的农村,是的“净土”,网巴不多,管理规范,但当地赌博成风,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有少数青少年学生也沾染上赌博恶习。针对这一实际,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集了大量资料,了解一些有关的法律知识,召开了“远离赌博,快乐成长”主题班会,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了赌博的危害,自觉地远离赌博的诱惑。

只有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即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克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毛病”。

七一建设课材料第2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拓展课程;初中英语;拓展阅读

一、设计思维在课程实施中的引入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创造合适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樽詈玫淖约骸保我校于2015年8月将课程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课程和科技特色课程。为秉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课程特点,学校着重加强了类课程群的建设:阅读表达课程群、逻辑探究课程群、独立人格课程群、艺术审美课程群、体育健康课程群、STEM科技特色课程群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群。我校英语组的《阅读・悦读》课程隶属于阅读表达课程群,该课程是英语阅读拓展课程,共分为三级,即《阅读・悦读Ⅰ》、《阅读・悦读Ⅱ》和《阅读・悦读Ⅲ》。《阅读・悦读Ⅰ》针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群体;《阅读・悦读Ⅱ》针对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群体;《阅读・悦读Ⅲ》针对的对象则是九年级学生群体。该课程从2013年9月开始探索与实践。实践至今日,已有三年。

在课程的探索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入了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指在设计和规划领域,对定义不清的问题进行调查、获取多种资讯、分析各种因素,并设定解决方案的方法与处理过程。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它被普遍认为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性质,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描述某种独特的“在行动中进行创意思考”的方式,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领域中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名教师的传统思维,总是建立在这样的世界观基础之上:学校教育是客观的、理性的、可量化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找到“最好”的答案,重要的是规范、计划、体系和确定性。而一名拥有“设计思维”的教师,却一定离不开这样的价值观:学校教育是人为建构的,依据社会发展和学习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目标是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建构思维、习得技能,寻找“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习需要不停地体验、经历、突破与创新。所以面向未来,学校教师还需要有成熟的“设计者思维”――即从问题出发,以人为中心,以资源和工具为支撑,以问题解决、价值创造、潜力挖掘为目标的思维。

设计思维的源头是好奇心、同理心和创造精神,并以此展开对潜在需求的持续洞察;产出的是“有形或无形的解决方案”,并以此实现事物的优化与创造。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当今教育界无论校长、教师还是学生,急需具备的核心能力,亟待建立的思维框架。

二、设计思维在课程实施中的运用

下面以《阅读・悦读Ⅰ》课程实施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反思四方面总结设计思维在英语阅读拓展课程的运用与实践情况。

(一)对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决定了整个课程实施的方向,对教师课程的具体实施予以目标指向。我们旨在通过整个课程的开展助力学生成长,助力学生发展。

学生目标的设计源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相应的阅读要求,并由此设计英语阅读拓展课程的目标。英语阅读拓展课程的目标如下:

1.情感态度目标为引导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乐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语言技能目标为达成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即三级要求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4万词以上,四级要求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10万词以上,五级目标要求是课外阅读量应累计15万词以上。

3. 学习策略目标为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4. 文化意识目标为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5.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在未来的社会,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元和不同文化人群中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实施

1.课程纲要的设计

《阅读・悦读Ⅰ》课程纲要在2015年的8月完成设计。该课程纲要从课程名称、设计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课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方面来阐述课程的开展。

2.学期计划的设计

《阅读・悦读Ⅰ》课程的学期计划在2015年的8月已经完成设计。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阅读内容选材于《21世纪报》,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图文并茂,语言地道,真实反映世界文化。为了达成阅读的系统性,2015年第一学期七年级《阅读・悦读Ⅰ》课程的主题为“Magic World”,并选择了七篇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同时,为了避免单一话题所引起的阅读疲劳,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选择了七篇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作为阅读补充内容。这十四篇阅读材料有着相应的阅读等级,从容易到难分别为二星级文本材料、二星级文本材料、三星级文本材料和四星级文本材料。上述阅读等级的设定是由《21世纪报》统一设定的。选择不同阅读等级的阅读材料,也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进行自主选择。

3.拓展课程的操作设计

开学第一周教师上报学校拓展课程的课程纲要。第二周学校网页公布拓展课程内容。第三周学生在学校网页上进行选课。《阅读・悦读Ⅰ》课程为每周一课时,60分钟,在相应教室进行。《阅读・悦读Ⅰ》课程的对象为七年级学生,班级规模为15人,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教师指导。

4.拓展课程的实践设计。

实践一 阅读材料的选择

阅读拓展课程旨在带给学生们轻松与愉悦的阅读过程。对于阅读材料,最初学生的任务就是阅读,教师没有设置相应的阅读理解题。这一安排让拿着材料到处找阅读理解题的学生倍感“失望”与“惊喜”。结果是学生以愉悦的心情阅读材料。最初的选材者是教师,慢慢发展为学生自主选材。学生选择的材料有《School Life》,《Holidays》,《Super Sports, Super Fan》等。通过阅读,学生运用着语言,了解着世界,品味着文化。

【拓展课程实施感受】

在《阅读・悦读Ⅰ》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阅读的目的性发生了变化。学生们不再是为了完成五个阅读理解题而进行阅读,更多的是为了走进世界和了解文化。阅读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用再为是否答对了五个阅读理解题而担心或紧张,更多的是轻松与愉悦的进行着阅读。对于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他们更是有着浓浓的阅读兴趣。

实践二 阅读笔记的使用

《阅读・悦读Ⅰ》的主题材料《the Windy Chicago》,是其《21世纪报》“奇妙世界”专栏介绍的第四站。前三站是新西兰的奥克兰、南非的开普敦和拉脱维亚的里加。后面陆续介绍了古巴的特立尼达岛,中国上海等地。

风城芝加哥这一材料介绍了芝加哥的四个特色:神奇的儿童博物馆、超酷的露天音乐厅、最好吃的爆米花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教师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认识芝加哥,然后以不同的形式来解读四个版块的内容。阅读的指导从半开放式阅读转为开放式阅读。如对“Museum of dreams”版块,要求学生找出“在博物馆内孩子能做些什么The Windy Chicago 风城芝加哥么?”对“Famous popcorn” 版块,引导学生找出爆米花商店开创的时间,爆米花的品牌及爆米花多种口味的信息。阅读至“Musical band shell”和“Tall building” 版块时,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所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相应的阅读笔记,阅读笔记内容包括完成思维导图和记录阅读收获。

阅读《the Windy Chicago》之后,学生也可选择配套的阅读材料《Let’s all go to Mexico》。《Let’s all go to Mexico》阅读材料的版块设置与《the Windy Chicago》类似,编写的阅读笔记的形式类似于《the Windy Chicago》,即完成思维导图和阅读收获。

【拓展课程实施感受】

(1)在阅读拓展课程上,学生的阅读内容是不一样的,或分级阅读,或根据喜好阅读。学生完成相应阅读笔记,并且分享阅读所得。整个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阅读讨论一样的阅读材料,然后与其他组交流分享阅读所得。

(2)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学习者。在和学生一起阅读了《风城芝加哥》,我于2015年8月游览了芝加哥。领略了芝加哥的摩天大楼,在超酷的露天音乐厅欣赏了音乐,看了云门,品尝了世上最好吃的爆米花。这一体验过程分外激动。拓展课程不仅为学生开启了世界之窗,也为教师敞开了世界之门。

【拓展课程实施感受】

教师感受:整节课的主人是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的是学生,分享阅读内容的是学生,交流阅读内容的是学生,对此学生还写了报道,在学校的公众号。

听课同学的感受:我认为这节课很棒,内容也很充实。PPT内容做的十分丰富。我们的小老师也很棒。作为和我们一样的学生,能这么认真的准备,精心制作这么一节课,十分值得敬佩。讲课的同学很认真,上课生动有趣,发音到位。当然我们上课的同学也很棒,发言积极,也勤于思考,就是有一点,同学们发言的声音有点轻,不够自信,希望之后我们能做得更好。

(三)课程评价的设计与完善

整个拓展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过程,课堂阅读笔记占总分的40%,阅读小测占总分的30%,阅读分享占30%。阅读笔记旨在记录学生的阅读收获。阅读小测主要以开放式问题为主,旨在考核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分享反馈的是学生在小组分享中的发言表现,鼓励学生多样的思维,与同学们形成思维的碰撞。

(四)设计思维在课程实施反思中的延续。在设计思维的引导下,教师一方面反思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对课程实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完善和再设计。

1.控制课程参与的人数

课程班级规模为15人,这便于课程的开展,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指导。在阅读拓展课程上,学生的阅读内容是不一样的,或分级阅读,或根据喜好阅读。学生完成相应阅读笔记,并且分享阅读所得。整个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阅读讨论一样的阅读材料,然后与其他组交流分享阅读所得。

2.开放课程实施的对象

目前拓展课程《阅读・悦读Ⅰ》、《阅读・悦读Ⅱ》和《阅读・悦读Ⅲ》都设有特定的群体,对此可以更开放对阅读群体的限定。《阅读・悦读Ⅰ》、《阅读・悦读Ⅱ》和《阅读・悦读Ⅲ》可以根据相应的阅读等级对七、八、九年级学生同时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选课。同时,可以追加开设《阅读・悦读Ⅳ》,其阅读对象为阅读能力较高的同学,使之课外阅读量累计20万词以上。

3.明确课程实施的主体

阅读拓展课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解惑者和助手。两位同学对《Salt Palace》的阅读分享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能力。在此之后班里陆续进行了五次阅读分享活动,如《Lizards》、《The Mona Lisa》、《Breakfast》、《The World Cup》、《Blood Type》。同学们找上自己的朋友,或两人组合,或三人组合,或四人组合,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阅读分享过程中,他们互相支持,群策群力。在这个平台上,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阅读视角得以充分展现。

4.拓展阅读活动的形式

在拓展课程实践过程中,采用了阅读笔记的形式,邀请了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引导学生悦读等。结合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阅读形式,如写书评,为你读诗,流动书亭等。通过多样的阅读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丰富阅读使用的材料

目前的阅读材料还比较局限,如《21世纪报》、《中学生英语阅读新视野》。对于阅读材料,教师可以丰富更多地道的阅读材料,如期刊类,《21世纪报》、《空中英语教室》、《Crazy English》;绘本类,《I Can Read》系列、《童话盒子 有声双语绘本》系列;小说类,《Peter Pan》、《Charlotte’s Net》、《The 65-storey Treehouse》、《The Fault In Our Star》、《Harry Potter》原版全集等。教师希望有丰富的阅读材料能供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6.提供阅读内容的选择

阅读拓展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使学生具备阅读材料的自主选择权。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等级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进行对阅读材料选择。避免教师对阅读材料一手包办的现象,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及阅读书目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

7.提高课程评价的含金量

拓展课程的评价最终以优秀、良好、合格反馈学生英语阅读拓展课程学习的结果。这种评价相对单一,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阅读收获与表现。不过,阅读拓展课程的核心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收获;在阅读分享中与同学进行的思维共鸣与碰撞。

8.完善阅读环境的设置

阅读不是任务,阅读带给人们的是一份快乐。就像培根说的: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教师可以创设舒适的、轻松的阅读环境,改变教室的格局,配置地毯,书架,沙发或豆包等。

三、设计思维在课程实施中的思考

在英语阅读拓展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思维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反思四方面得以运用与实践。设计思维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变化。

1.形成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学校教育是人为建构的,依据社会发展和学习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目标是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建构思维、习得技能,寻找“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习需要不停地体验、经历、突破与创新。独特的“在行动中进行创意思考”的方式使得我校英语组的《阅读・悦读》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2.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像设计师一样设计教学,教师的好奇心、同理心和创造精神被激发。教师从问题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资源和工具为支撑,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和挖掘潜力。在设计思维引导下的教学更多了一份乐趣,更具其独特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得以体现。

3.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设计思维引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拓展课程不同于常规教学。在阅读过程中,设计思维所创造出来的不同于教材的多维的阅读内容、丰富的学习方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轻松的学习氛围的这些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走进世界,了解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七一建设课材料第3篇

【关键词】研讨课 《历史与社会》 复习课 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8-01

2013年4月1日,舟山市普陀区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复习研讨会在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举行。笔者有幸承担了一节复习研讨课,接到任务时,教研员只说上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内容,但要有导向和示范作用,让听课教师能有所感悟和借鉴。说实话,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很高。在备课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该专题内容的13个考点所涉内容非常宽泛,仅就知识点复习,学生短期内很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无法做到灵活迁移运用知识,解题时往往顾此失彼,造成失分。于是,笔者努力寻找归纳该专题内容的规律性东西,试图找到一条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通用的教法与学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解题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与意图简介

与地图对话(课题)

出示一张带经纬网的中国政区图。

问题:1.说说该地图的基本“语言”。

2.你还能读出图中哪些隐性信息?

学生回答。(从课堂表现看,学生掌握的不错,通过问题巧妙迁移了知识)

小结:与地图对话就要学会获取、分析、运用地图上的信息。

二、由本节研讨课看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教学

(一)复习课必须落实条目考点,构建知识网络

学业考试的命题依据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点,它理应成为指导我们教学复习工作的主要依据。考点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工具。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考试说明》对考点所提出的不同层级要求,逐条加以落实,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学会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知识迁移。否则,在答题过程中极易因基础知识不牢,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而导致失分。

(二)复习课必须加强思维训练,注重知识迁移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力求“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充分体现有效利用所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立意要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内容,中考命题者紧紧把牢的宗旨就是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无止境,教学是技术――整体设计、过程管理、练习应用、学法指导策略的应用,都是教学科学化与专业化的体现。复习课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改变那些满堂灌、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方法。加强知识的迁移整合,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织网串珠,便于学生灵活巧记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笔者学生的作业答题情况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训练重视不够。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观察社会现象,不会根据材料和问题,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思维模式,不会灵活迁移知识。

如2012年舟山市中考卷第21题描述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场景,得出《历史与社会》的基本观点,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方面的能力要求。

(三)复习课必须学会精讲精练,做到讲练结合

高效的复习课必须贯彻精讲精炼、讲练结合的复习原则。要把知识的精讲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在“精”字上下功夫。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坚持师生互动,体现教学“双为主”的原则。关注提高答题技巧的训练。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利用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有效性、规范性以及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社会・思品试卷的非选择题质量的高低,难易的把握,取决于材料的选取与问题的设计两方面。所以教师在复习课上,必须注意精心选取材料,巧妙设计问题,以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教师搜集积累材料“详细”固然重要,但在“占有”即鉴别、组织、运用有效材料于教学之中,这方面还须下一番苦功,材料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效。我们要学会辨别材料的真伪、主次,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探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做到由此及彼;要使材料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做到由表及里;要研究材料与学习主题、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

切忌选取和例题时拿出现成的复习资料,不加选择,甚至教师本人都没作过的前提下,向学生展示质量低下的无效题目。这样不但耗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会误导学生的解题思路。我觉得做好这一点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中考试题重在基础,难度在综合、思维方法、开放等方面,如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科的知识结构,知识准确性的把握以及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上我们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最后运用排除法、最佳选择法等方法选出最佳答案。本题型注意识别迷惑选项,并全面、综合的分析问题。而非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问题、总结规律、文字表述、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技巧上我们先是要阅读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图表等),能从文字和学科角度上读懂读透。然后审读设问,比如命题者的意图,各题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只有开放的试题可以多答。再者要处理好设问与材料间、材料与材料间、材料与教材间等方面的关系。最后结合所学,围绕主题组织语言进行解答,并在书写上不写白字、错字,要写书面语言,所回答的语言应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李中君.《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初探》.文理导航,2010-07

七一建设课材料第4篇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溯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帝斯塔•维柯,然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贡献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而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抛锚式、支架式、交互式和随机访问式教学法。

2教学目标设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药商品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各论中每味药的来源、药材产地、采制、商品特征、化学成分、质量要求、鉴别与检查、性味功能和用法用量这些知识层面的目标一般设置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明确指出哪些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然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便学生全部掌握了书中中药商品学的知识,并且工作后也没有遗忘,但如果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仍然是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的,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因此,我们还应培养学生利用中药商品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简单明了的,通常利用已有的知识还是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解决不同的新问题,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目标,中药商品学教学中总论内容的教学尤为重要。张贵君教授主编的《中药商品学》教材中总论部分着重介绍中药商品学的概念、中药商品的经营与管理、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中药商品的包装贮藏和中药商品的特征鉴定。如在总论的中药商品特征鉴定的学习中,将掌握中药商品特征的主要内容设为知识目标,通过知识学习要求学生总结中药商品特征的描述方法,进而将此方法应用于中药商品的等级区分,培养学生利用中药商品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各论内容,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商品学总论中的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药材市场实践和饮片厂实践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暂时不能解决,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寻找新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3教学环节设计

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提出了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环节是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环节做了初步探索。

3.1设置冲突,温故知新中药商品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关学科多,因为它是建立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运用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中,学生构建掌握了新的知识。这与中国传统的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在教学中,首先简单和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将复习的内容集中在中药商品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受课时的限制,一般在本次课结束提出下节课需要复习的内容,由学生课后自行复习。需要强调的是,在“温故”的同时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和适量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将不同规格等级的三七样品及部分伪品给学生,让其辨认分等级。学生利用药用植物学知识知道正品三七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茎;利用中药化学知识了解到三七主要含有皂苷类成分;利用中药学知识知道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利用中药鉴定学知识知道三七的鉴别特征。但利用已有知识还无法辨别三七头子、剪口、筋条的商品特征,对于三七的市场行情也不熟悉,也不知道三七不同商品等级是否存在化学成分和功效的差别,更不了解为什么要对三七如此分等级。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后,也能够想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对不同三七商品进行成分分析,找出化学成分的区别,利用中药鉴定学知识对不同三七商品进行鉴别特征描述等。但应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自然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的确有帮助作用,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

3.2创设情境,引导自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改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这与我国的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心意思不谋而合,都是讲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生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等。在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以达到学习目标为主导,但并不直接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学习目标。在中药商品学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提前将本节课的问题布置给学生,方便他们课前查找相关材料,让每个学习小组制作自学课件,这是学习活动的前期组织和准备,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学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药材标本,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件展示和讲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引出问题,也可根据生活真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态的观察。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利用已有的材料分析解决问题时,教师不应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权威的身份对待学生,而应以普通组员的身份参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努力营造平等、互动和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给予鼓励,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如有的小组中个别学生总是很少发言,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就应注意观察,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整个情境创设中,教师应始终把握好学习目标,做好引导,切不可离题,否则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3.3归纳总结,构建新知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不管教师如何出色,都代替不了学生学习,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当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如学生对不同商品规格三七的商品特征描述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性状鉴别方法,通过观察标本、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自我构建的新知识。通过资料查找、与师生的讨论,掌握了三七不同商品规格的价格,明确了以质论价的意义。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了新知识。学生在展示制作的自学课件后,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对课前设置的认知冲突进行梳理,对新构建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示学生寻找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如对于三七分等级的依据,还能应用于哪些根及根茎类药物?含有皂苷的药物还有哪些?如何控制其质量?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

七一建设课材料第5篇

一、课文分析讲解要“细”

课文的粗与细是相对而言的。一节实效性的历史课,要做到粗细结合,重点从细处抓落实,就会成功。所谓教学的“细”,并不是对课文分析得面面俱到,也不是对课文的点点滴滴进行讲解,而是要对重点的知识点分析准确、透彻,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掌握课文的基本观点,把握重要的基础知识,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细”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静,体现对历史观点的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缜密细致的学风。例如在学习“清朝的疆域”这一课的时候,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跨、达、接、至、临、到、包”这七个字,因为这七个字分别清楚的表达了清朝疆域的七个方位,用词不同,含义就会大相径庭。学生在学习中细细品味这七个字,教师再配上相应的地图加以解释,就会其乐无穷。当然,“细”也要掌握一定的尺度。不能只抓芝麻,掉了西瓜,在教学的时候细到让学生背出五十多个民族和十八个省级行政单位,但是对应的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对于那些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的,教师只要简单说明就行,做到点到即可。对于课文上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反复强调,加上各种训练,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二、地图插图处理要“细”

1.历史地图。历史课本中往往有很多的地图,另外还有单独成册的地图册。我们初中历史课堂上,要结合课本的正文文字去对照地图,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起历史空间感。譬如那些课本上的战争形势图,就是利用箭头等形式体现了整个战争的动态发展过程。所以我们在历史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我们的学生利用战争形势图进行勾画,就能比较直观的感悟整个战争的结果的经过,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就形成了。从“淝水之战形势图”上,我们通过箭头的粗细就能直观的感受到秦军和晋军力量的悬殊是很大的,秦军80万,晋军8万,兵力悬殊10倍。秦军首先夺取了益州,然后调兵遣将夺取襄阳,再从长安出发,渡江北去,声援建康,谢玄在江南以少数兵力战败前秦十万兵力。这就是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2.历史插图。历史插图包括历史遗迹类插图、人物肖像类插图、事物场景类插图、情境介绍类插图和历史漫画类插图等。借助这些不同类别的插图我们可以获得相关历史概念的直观形象的认识,明确他们的特点和在历史的作用和地位。例如从课本上的“都江堰示意图”,我们能直观的看出都江堰采取中流作堰,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的情境,感受到都江堰的历史作用,正是因为都江堰的修建,成都平原才成了今天的天府之国。还可以从人物肖像插图中认识历史人物,联想他们的丰功伟绩;从事件场景插图中感悟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的作用;从情境介绍插图中透视产生历史现象的原因;从历史漫画插图中看懂历史内涵,理解事件本质。总之,不同的历史插图都蕴含着不同的作用,编者在设计的时候都是经过精心思考而设计的,作为教学者,要学会揣摩编者的意图,促使历史插图真正实现它应有的作用。

三、文献材料处理要“细”

课本上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一些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不是固定的,有的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有的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

处理文献材料的关键是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并用这些有效信息来解答问题。对文献材料的处理上要做到:首先要对文献材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力争从这些文献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其次是要利用这些有效信息,配合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证和说明。例如《基本国策纲要》中“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的材料,实际上说明日本要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来的“七七事变”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最后是对课本中标有星号的历史文献,在讲授的时候要求学生重点把握。

七一建设课材料第6篇

一、灵活运用教材,把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之中

教师在具体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创造性地、自主灵活地解读、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基本知识、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应该予以保留,而教材的背景材料和问题设置则可以根据实际选用。生活是一切问题发生、发现、提出和解决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中,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既注重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是否真正形成了现代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从而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扩展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生活

思品教学要克服课堂化、知识化现象,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建立在“课堂(学校)+社区+自然”的大空间上,引导学生把目光和思维充分张开,让学生成为有生活、有个性、有情感的人,让思想品德教育更富灵气和活力。

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所以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需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

1.立足学校教育,拓宽教学渠道

学校是学生呆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场所。因此,我们要以校为本,在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学科间融合:每一门课程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创设思品与其它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具体做法:一是由文及人,即到其他学科中去寻找与思品课中所举人物有相似品质的人,进行榜样学习;二是由文及事,即去其他学科中寻找说明同一道理的事情,进行移情体验。

(2)文化中渗透: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我们可以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校园中的文化建设,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立足实践,关注本地社会生活实际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思品教师应与时俱进,变革教学内容,开发新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向社会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关注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比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区创建、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调查探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开拓丰富多样的教学途径

1.扩展文本资源

把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图表等文本资源与教材有机整合,使教学信息更加充分,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思品教学有很强的时政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及时引入时政热点材料,充分挖掘时政热点与思品教材的结合点。比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单元“世界在我心中”时,我及时、恰当地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神七”发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社会热点引入教学中;在今年的初三毕业复习中,我以《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为专题,运用多媒体及时将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材料与复习要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社会责任、以人为本、感悟生命、民族精神、自救自护等,让学生体会责任意识,感悟生命意义,增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2.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寻找资料有很多途径,而利用网络进行搜索无疑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网络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这也导致了同一事件、同一问题,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多种不同的表达。这其中有优秀的,也有不足的。我们需要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网络资源能帮助我们走向优秀,但不是代替我们成长。所以对于网络资源,要达到真正有效地利用,最终还是需要我们对之进行自我处理,融入自我的思考才是至上。只有经过咀嚼,才会有生成性的收获。比如课件的制作,不能完全照搬,而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又比如电影、电视等各类音响视频资源只有进行净化处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充分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七一建设课材料第7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巴黎公社革命教案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本课在本专题所处的地位来看,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而本课正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个阶段“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从必修一政治模块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政治文明中的重要版块内容。

本课第一目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一国际);第二目是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革命);第三目是第二国际的斗争。

三目内容分别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发展阶段,共同体现了19世纪60——9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辛历程,而其艰辛主要体现在第二目,因此本课重在学习巴黎公社革命的艰辛历程,巴黎公社革命这一目无疑是本课的“灵魂”。

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在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巴黎公社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公社是以武装起义和夺取政权的手段建立起来的,体现了以往工人运动的全部特点;同时,它也和过去的运动相似,带有自发性。公社与过去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最重要的创造与贡献,就是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尽管是雏形),这是巴黎公社伟大意义最主要的表现。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核心。巴黎公社以行动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以实践印证了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实例。因此,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历史学科教育功能来看,通过对巴黎公社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事件,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其现实价值,明确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同时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

(二)新旧教材对比:

新教材并没有将巴黎公社政权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全面、详尽的列举。新教材取消了旧教材中关于社会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把焦点集中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民主政治举措方面。为引导学生对其政权性质进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我提供一段史实文字材料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分析学生:

1.学习者现状:

就学习内容而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巴黎公社的相关史实,但初中教材中关于巴黎公社的内容侧重于史实的描述,学生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而且对国际工人运动的相关内容学习兴趣有限。

2.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可以通过展示史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通过情景设问、小组讨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课堂上由浅入深有梯度的设置问题,层层深入,激活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成员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三、分析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二)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经验教训。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革命性质和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复杂历史事件的综合判断和深入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精神的体验,激发学生树立不怕艰难、勇于斗争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养成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通过对巴黎公社的成立和失败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四、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五、课堂设计采用的方法:

1.在“自主学习课”课堂上我将课本的知识与导学案紧密结合,重新整合构建成新的知识网络,并设计出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板书于黑板之上,以便于让学生在胸中有结构,提纲挈领的去把握知识。

2.我在设计本课时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对课标没有要求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内容忽略不讲。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将该课重难点内容分割、细化,预设成一系列问题,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限定时间完成,以待“展示课”学生展示并由大家共同验证并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史实:如巴黎公社的整个过程,完全忽略不讲。

3.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巴黎公社运动的主要史实,比如:巴黎公社的背景,我才用了学生自主讲述、教师引导梳理的方式,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加深对其爆发原因的理解和记忆。

4.针对本课重点、难点问题,比如:列举巴黎公社政权的革命措施、总结其公社的性质、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意义等,我利用史料文字作为辅助手段,运用这些新材料设置问题。在分析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历史认识时本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成员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如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时,通过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在学生对历史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后,本人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历史、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发展规律。并在此环节设置了一道选择题,以辅助该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人利用PPT幻灯片,为学生展示了一组描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程的图片,设问:国际共产主义历程具备怎样的特点?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温故而知新的同时又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脉络。

而正如本课课题所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辛历程》其历程漫长并充满了艰辛,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而“艰辛”二字主要体现在我们课本的第二目也即巴黎公社革命。这也正是高考考纲所明确要求的知识内容,所以通过导入直接切入。

(二)教学环节:

1.历史背景:

本人花费两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辛历程,从而简单介绍了一下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国防政府的由来。然后将分析巴黎公社起义原因的任务交由学习小组来完成。让学生自己来逐个的分析,最后概括出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通过多媒体将其分析、推理的过程形象的直观的展示出来,这也有助于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巴黎公社起义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场城市起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场突发事件。

2.巴黎公社革命措施

因为我们新教材并没有将巴黎公社政权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全面、详尽的列举。为引导学生对其政权性质进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我提供一段史实文字材料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通过对相关史实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要求学生严格的从政权建设措施与社会经济举措两方面来归类并进行列举。如政治方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无论是军队还是公社委员会都是属于工人群众的;经济方面:触及到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八小时工作制,维护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等进而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巴黎公社是一个属于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展示六段文字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找出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并通过对其主观原因的总结得出结论,法国当时的无产阶级不成熟。最后设问思考如果没有上述这些主客观原因的话,巴黎公社的政权就一定能成功的继续下去吗?进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找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解其失败的必然性。 在此处本人必须适当的引导点评,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历史、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发展规律。并在此环节设置一道选择题,以辅助该难点的突破。

4.巴黎公社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启示

展示两幅图片:《最后的战斗:贝尔—拉雪兹墓地的屠杀》、《巴黎公社社员殉难处》,以及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英勇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明确其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某些时候本人的语言不够精准、规范,某些环节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弊病。以后我会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加以规范,加强自我锤炼,铸就过硬教风。

看了初三上册历史巴黎公社革命教案的人还看:

1.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2.初一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3.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4.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七一建设课材料第8篇

关键词: 设计 七个原则 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有关《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中“设计的一般原则”的学习,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介绍了设计的七个原则,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造的核心内容。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设计创造热情的关键内容。要设计一个好的产品或方案,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过程外,还要遵循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些原则往往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成为指导设计过程和进行设计评价的基本原则。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教参建议2课时,但由于每周只有一节课,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不连贯,不紧凑,比较分散,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教学。

在上节课教学任务完成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书包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思考如何创新改进,如何使书包更加美观、实用,等等。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原理并已进行“书包的设计”的基础上编排的,内容包括七大原则:(1)创新原则;(2)实用原则;(3)经济原则;(4)美观原则;(5)道德原则;(6)技术规范原则;(7)可持续发展原则。

本节课如果仅从理论上讲述设计的各个原则及其之间的关系,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就会显得十分枯燥,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教学思路如下。

1.根据前一节课学生的书包设计作品,有功能、形状、色彩上的变化,也有设计上的不足进行分析,以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和教具、翔实的技术资料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理解设计的七个原则的目的。

2.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促进对设计原则的理解。

3.教师展示学生自制的创新台灯作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引入设计的原则,鼓励学生在学好方法的基础上大胆探讨和进行技术产品的创新。

教学时首先请四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对他们的设计作品进行介绍,引导或提问学生注意观察书包的功能、形状、色彩、材料等的不同,讨论书包的设计方案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改进。学生说出有色彩、造型、容量、性能、所用布料、受力、安全等方面的不同。教师点评引入创新原则和实用原则,指出创新是设计的核心。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从原理、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进和突破,实现创新的目标。对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人机关系),强调设计的实用价值:设计的产品为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

案例分析:“电饭锅”的实用性(具有物理、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

视频展示上一届学生所做的台灯的图片,学生对外观进行评价,每人喜好各有不同,分析产品的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装饰图案等。通过活动可以看到学生设计的台灯外观的美是从台灯造型、大小比例、使用的材料、色彩的搭配、装饰图案等设计组合来表达的,引入美观原则。

讨论:学生谈谈对美观原则的认识。

案例讨论:①电风扇 ②台灯 ③电视机 ④手表等外观的设计。分析产品的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装饰图案等。

总结要点:美观的产品在可满足人们求美心理的同时也能增加产品的销量。产品的美观原则是多元化的,它受到消费者、功能、技术、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台灯都是用废弃材料做的,成本不超10元,引入经济原则: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益。产品设计必须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合理使用优质价廉、能优化产品品质的原材料,并在明确目标市场、控制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产品设计。

案例分析:卷纸的运输、木桶与塑料桶的生产

拿出实物台灯,学生观察其共同点,从灯头、插头、电压的特点,引出技术规范原则:是有关开发生产技术的知识、领域、方法和规定的总和。既有强制性的标准,又有推荐使用的技术规范。

案例讨论:

①手机号码的规定

②电视频率信号的规定

③道路交通标志的规范

教师展示发泡餐具和一次性纸制餐具,提问:为什么发泡餐具会被取缔?因为污染环境,不符合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产品的设计应始终坚持为人服务的宗旨,既要满足当展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学生讨论:①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摇②月饼的包装

【视频】播放三聚氰胺毒奶事件。说明产品的设计不能只将产品考虑为一个孤立的物的实体,还必须考虑它与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必须遵循道德原则。

学生活动:联系身边事评说不道德的设计和产品。

如:大量抽取地下水、草屋下的“五粮液”、“爆炸电视”“爆炸手机”等。毒瓜子、毒大米、毒豆芽、黑心汤圆、毒火腿、用工业染料染黄的腐竹、死鸡做成的扒鸡、黑心棉、假酒、假烟……

七一建设课材料第9篇

为配合《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施行,提高建筑企业相关人员的持证上岗率,促进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市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将组织举办****年第1期“施工员、质量检查员、专职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岗位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在各类建筑企业中从事施工管理、材料或资料管理的人员。

二、培训形式、时间

学习时间*—*个月,具体开班日期另行通知。

三、开设课程

(一)土建施工员班:建设法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质量事故分析、建筑测量、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等课程。

(二)装饰施工员班:建设法规、建筑室内装饰识图、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施工等课程。

(三)安装施工员班:建设法规、工程制图、电工基础、建筑概论、设备安装工艺、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四)质量检查员班:建设法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事故分析等课程。

(五)专职安全员班:建设法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地基基础、建筑测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技术等课程。

(六)材料员班:建设法规、建筑材料供应与管理、建筑材料、建筑企业经济分析、建筑应用电工、经济法概论等课程。

(七)机械管理员班:建设法规、机构制图、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常用工具量的使用、电机及电力拖动、建筑机械等课程。

(八)资料员班:建设法规、工程资料管理、建筑材料、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编制等课程。

四、收费标准

土建施工员、安装施工员、质量检查员、专职安全员、机械管理员全期费用1880元/人。其中培训费1480元,教材资料费400元。

装饰施工员全期费用1500元/人。其中培训费1200元,教材资料费300元。

材料员、资料员全期费用1420元/人。其中培训费1120元,教材资料费300元。

对年度施工产值高、转移外税额度大的外出施工企业,在培训收费方面将给予优惠,具体由市建设职校按有关标准执行。

五、报名时间、地点、要求

(一)报名时间:自即日起至****年1月16日止。

(二)报名地点:**市建设局大楼五楼市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报名处。

(三)报名要求:学员自行到**建设网《建筑业岗位培训登记表》,按要求填写,并附一寸照片2张,报名时一并上交。

六、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88572087、885299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