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械基础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5:53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第1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导学案 机械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0-01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极强但却与实际应用联系深远的学科,限于实际教学条件,本门学科通常以理论讲授为主。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对理论教学较为排斥;教师对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仍停留在“满堂灌”的阶段,教学方法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一堂以“学案导学”法为核心理念的高效课堂,学生的课堂反馈与实际教学效果让笔者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将学案导学法应用在职业教育“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课堂由原先的单调乏味变得生趣盎然,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教学为例,分享“学案导学”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精心设计导学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对于导学式课堂,导学案的质量对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效果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对于《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导学案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存在条件以及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原则;明确学习的重点:①铰链四杆机构中各杆的长度尺寸与曲柄存在的关系;②认识机架选择与曲柄存在的关系;③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的判别;确定学习的难点:铰链四杆机构各杆长度关系的分析和对曲柄存在条件的理解。这一步骤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而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偏离教学中心。

第二步,围绕目标,在学案中创设情境,举现实生活中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缝纫机、筛分机、起重机,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上述三副图中机构运动形式一致吗?2.各根杆件的运动形式一样吗?3.有曲柄存在吗?4.最短杆名称是什么?5.它们又各是何种机构?

第三步,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基础、进阶、拓展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

基础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概念性的知识要点:如存在曲柄且满足杆长之和条件的四杆机构有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进阶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单选、多选的形式呈现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点,如:

判断图示四杆机构是什么机构?

A.曲柄摇杆机构

B.双曲柄机构

C.双摇杆机构

拓展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问答的形式呈现需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的知识点,如:

请描述“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流程。

第四步,设置课堂综合检测练习。练习题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课堂探究――专注过程,师生互动

导学式课堂,课堂依然是教学的主阵地。优秀的导学案、智慧的教师、热情的学生,这三者对于高效课堂是缺一不可的。导学案好比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就如同导演,学生就是主角,教师导得好,学生入“课”深,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保证。

(一)情境激趣,学生自学

教师播放缝纫机、起重机的运动轨迹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关注度。教师适时的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与导学案相结合。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结合旧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基础任务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完成进阶任务及拓展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通过巡视,收集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汇总分类,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紧扣问题核心进行讨论,由分组组长记录问题、分析得出的问题观点、小组结论,做到有的放矢。自学环节,不以学生完全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为目的,主要意图在于:①学生对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否整体把握;②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正确的评价:A.拓展自如;B.进阶通关;C.基础达成。

(二)精讲明义,教师点睛

学生借助导学案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所形成的认知,因为有疑义、有不确定,所以并未完全转换为学生的新知。教师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的精讲解析,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将教师的所授与自学阶段的所学结合建构为新的知识体系。如本课的“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流程,这是原理性的知识点,这部分教师就可以结合原理举实例,详讲、精讲,让学生能够理解与熟记公式,掌握解题思路、规范解题过程。

(三)实战精练,锦上添花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自学与教师的精讲,对于新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这个体系必竟根基尚浅,要让根基牢固,有针对性的精练,对学生来说就是锦上添花了。教师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当堂检测练习,检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检测,对自己的新知掌握程度进行再次评价,体验成功。

三、课后巩固――在总结中成长

机械基础教案第2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学 案例法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52-0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自动控制在以机械工程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机械工程实际, 研究机械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后续的机械类相关课程的学习,如测试技术、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内容抽象、概括性强、涉及知识范围广, 对数学、力学、电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要求高的特点,在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该门课程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导致学生知识体系链中出现断链,制约其整个知识结构的完整建立。因此,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单纯的采用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 而应采用贴近生产实践、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系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的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现有教学情况,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点,首次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应用,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介绍

案例也称为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最早属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19 世纪7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Langclell首创的。他编著的《合同法案例》是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法的教科书。20 世纪20 年代,哈佛商学院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哈佛商学院院长 华莱士于1921 年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取代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在20 世纪初,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在诸多的案例教学法中,哈佛商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学院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美国500 家最大财团的决策经理中,2/3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因此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已遍及美国,也早已波及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了20 年历史,对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

在国内,案例教学虽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

2.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抽象的,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学生基本功的根本途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控制理论并学会如何应用该理论一步一步解决实际控制问题。而课程内容抽象、知识范围广、理论性较强,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也会重理论概念而轻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得学生课上听懂而课下不会做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恰好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展现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工程实际的关系,避免学生茫然的学习理论,使学生听起来形象,易于接受,知道理论内容在工程实际中怎么用,对课程的重要性有一个认识,从而解决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

其次,为了使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在授课中精心组织一些循序渐近的学习示例,比如将运动中汽车通过建模,变成课本上学生熟悉的质量、阻尼、弹簧系统,将这个案例贯穿与各章教学的始终,通过一个完整的示例,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时域与频域数学模型的建立、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分析、系统综合与校正等各部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一步一步揭示了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前面各章讲解的各个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从而系统学习控制理论,建立系统工程概念,提高应用控制理论设计实际控制系统的能力, 通过这些示例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系统起来,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 所以,结合具体示例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中, 科学的选用案例教学方法,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自主钻研分析, 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米伟哲,案例教学法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45-147

[2]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3),99-102

机械基础教案第3篇

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上述的未来工程师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兼具以下特质:(1)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2)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3)对历史工程文化承载现代工程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工程文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力;(4)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5)工程环境影响的感知与和谐意识的自觉;(6)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只有具备了上述15种品质特征的工程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卓越工程师。因此,形成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国际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卓越工程师的核心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能力。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要求的。

但是现有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如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过去讲课的难点,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电类专业学生对此方面内容的掌握比较困难。

现有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在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能力”主线,与生产实际要求的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教师不注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忽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课程教学中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讲解,没有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和培养要求,以及在以往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借鉴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与改革措施。

3.1 确定教学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师以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各类常用机构的设计和应用。要设计和应用机构,首先必须认识各类机构,通过一些典型的机构系统了解机构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特征和它在系统中的作用,从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用系统的观点将各类机构联系起来,将系统的要求贯穿于机构的设计之中。学生不应孤立地去认识和设计机构,而应以系统为主线来掌握机构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定机构设计的要求。

例如教师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构自由度”的内容时,首先向学生说明学习机构自由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并在本章最后给出关于牛头刨床的机构设计错误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构自由度予以改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在学习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这3大类常用机构过程中,由于该3大类机构又可划分出很多种类,学生常感到各类机构缺少联系。由于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涵盖了这3大类机构,所以可通过介绍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的4个冲程运动将这3大类机构运动作为教学背景或目标,将3大类机构联系起来。

如内燃机通过平面连杆机构中的曲柄滑块机构将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的回转运动;通过凸轮机构控制进气门、排气门开合时间的长短;通过齿轮机构协调燃气推动活塞运动时,进气门、排气门有规律的启闭。以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介绍3大类机构各自的优缺点和不可替代性,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都非常有益。内燃机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需要讲授的所有主要内容,所以应该在第一章的授课中较详细地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在以后各章的教学中加以利用。

“机械设计基础”下半部分主要讲授常用连接(螺纹连接、键连接等),机械传动(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轴系零、部件(轴、轴承)等。这部分内容相互联系较少,学生感到零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开讲前布置到位,使学生带着任务听课。当教师讲到与设计题目中某些方面相关的章节时,学生就开始思索自己题目中相应点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等问题,不太懂的问题可及时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由于课程设计与专业结合,与理论课同步,学生兴趣浓,学习效果好。

3.2 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由于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十分缺乏,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更不会应用于工程实际,因此要结合工程背景来讲解各种机构的原理和应用。

例如在讲解曲柄摇杆机构时,通过对比该机构分别在游梁式抽油机和牛头刨床中的应用,来说明极位夹角的大小对急回运动的影响。这样以实际工程机械为例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特点,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在讲解四杆机构时,分别列举轮式抓钩机、装载机工作装置、鹤式起重机吊臂等实际工程机械的例子,对比讲解不同机构的工作特点,使学生对机械的机构既有一个整体认识,也有对不同机构异同点的认识,为以后进行机构选型、综合机械设计打下基础。

以凸轮机构实际设计为例,首要问题不是如何设计凸轮的轮廓线,而是如何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机构的配置和有关基本参数,使所设计的凸轮机构既能满足机械系统的工作要求,又具有良好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此外,广泛采用工程应用实例,充实“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适当增加例题和习题的工程应用背景及创造性意向说明。

3.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机械设计方面的新成果、新应用及时引入教学内容,扩大学生信息量。例如在讲解螺栓预紧方法时,介绍电测扳手、液压拉伸预紧方式等新工具和新方法;在讲解齿轮机构时,介绍双圆弧齿轮的优点,反映技术发展前沿成果,增加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以实际工程设计计算问题为目标,构建设计基础知识理论较完备,设计方法实用、多样的基础内容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需要采用其他一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程机械教育的重要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机械设计基础主要面向电类专业的学生讲授,而电类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知识接触较少,对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机构、结构难以理解,尤其是涉及到机构运动、齿轮啮合等动态问题或者螺纹联接、轴承等微变形问题,因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CAI系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等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表现与信息交互功能,构造了创新设计教学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把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视频、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多媒体集成、动画模拟仿真和丰富的图像信息扩展了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教师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讲授内容的束缚,清楚地显示某些复杂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逻辑联想力,有利于认知思维的深化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工程设计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机械设计基础”CAI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给“机械设计基础”创新教学以有力支持。

在教学中,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主动、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授螺栓预紧力控制时,强调重要的螺纹连接必须控制预紧力,强调螺栓脱落产生的严重后果。可以列举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37飞机在日本冲绳那霸机场降落时因螺栓脱落刺穿油箱引发大火的例子,使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在讲授螺栓强度计算前,举出某工厂在吊装床身时,吊环螺栓断裂,致人死亡的例子,借以强调螺栓强度计算的重要性,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同时牢记相关概念、掌握相关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结束语

机械基础教案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生源;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8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1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新形势

1.1 生源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高职生源质量下降,部分高职院校的平均成绩在200分以下,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极差,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也在逐年下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已有的教学方法,教师施教困难,学生接受困难,因此基于生源特点的教学方案势在必行。

1.2 信息化水平提高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数据时代初步形成,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充满“微特征”,出现了“碎片化学习”。在教学中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融合现代教育理论,重构教学内容。微课程、翻转课堂重新定义课堂教学,为现代教学提出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法,拓展了新思路。

2 基于生源特点的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

2.1 更新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已采用CAI多媒体课件,但只是将书本中的教学内容重现,没有重构教学内容,也没有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通过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师由施教者变为指导者,由课堂的主角变成课堂导演。学生在课堂中分组协作,自主学习,积极探讨,有效锻炼其职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远高于理论学习能力,要强化实践教学。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不足,实践教学课时不多,且缺乏连续性和创新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

2.2 优化教学计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基本分为“两段式”:60~80学时的理论教学,衔接集中的1~2教学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部分院校穿插6~10学时的验证性试验。从学时比例分析,实践教学学时仅占10%(课程设计学时不包括在内),远不能达到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要将课程总学时调整为64学时,包含32学时的理论学时,28学时的实践学时,4学时的机动学时。

2.3 革新教学内容

对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该课程的主要内容选取把握4点原则:(1)以实际应用选取知识点;(2)围绕实际项目选取知识点;(3)以产品设计选取知识点;(4)以创新能力培养及软件的应用选取知识点。

解构和重构课程的学科体系,首先将课程划分为机械设计概论、运动机构、传动件、联接件、轴系零件5个模块;其次以对象、现象、机构、零部件为载体,设计30个学习情境,将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最后采用任务驱动将每一个教学情境具体化,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例如将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内容划分为5次大作业。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总体,从简单到复杂,有序安排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内容和项目。

2.4 创新教学方法

为更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1)采用模块划分,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2)采用CATIA和ADAMS(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软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法;(3)采用微课程和翻转课堂。

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课件、动画视频、微课程视频、实物模型、计算机辅助仿真、教学挂图及机械陈列室参观等多种手段科学组合的立体教学模式,使教学形象、生动、高效,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整体质量。

2.5 开发教学资源库

为更好的辅助教学,要根据生源特点和信息化教学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和开发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1)开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2)采用Adobe Captivate 开发交互式课件,包括视频、测验等;(3)将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内容开发为5次大作业;(4)编写包括ADAMS、DIY、机械创新设计等在内的实验指导书1册,包含14实验项目;(5)开发理实一体化的项目任务书16个;(6)开发典型机构的教学挂图10幅;(7)制作微课程视频44个。

2.6 拓展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主要分为3种考核方式:(1)考试考核:考核成绩采用实验成绩30%+项目任务书考核成绩30%+理论成绩40%。(2)技能竞赛: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的“高端设备安装与制造―CAD-CAE-CAM”,获奖后可替代本课程学分。(3)免试考核:学生正常参加上课,通过申请免试课题,相关的创新性设计和课题研究通过答辩,即可替代修的本课程学分。

机械基础教案第5篇

关键词 SolidWorks 机械设计基础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SolidWorks是符合当今主流CAD技术发展潮流的基于Windows 平台开发的三维CAD系统 据统计,美国机械行业就业中明确要求会熟练使用SolidWorks的就高达95%。在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众多知名院校均已将SolidWorks应用于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随着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2013年起新增设了SolidWorks软件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以SolidWorks为纽带,将较为松散链接断点较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持续提升软件应用水平的同时,有效贯通机械设计的整个知识构架,以实现现代三维设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SolidWorks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中的作用

1.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机械原理教学偏重于分析推证,机械设计教学偏重于强度校核计算,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停留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科学性的教育理念上,忽略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另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教学学时大幅压缩,导致学生在面对内容繁杂 理论晦涩的教学内容时,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不佳

1.2SolidWorks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但缺乏引领学生进入实际设计氛围的关键要素,无法实时动态再现机械设计全过程,而SolidWorks系统所具有的三维建模运动分析结构分析以及多种外挂插件等功能模块,可以动态显示方式使学生完全浸入到情景学习的工程设计状态之中,而且SolidWorks的参数化实体建模可以实时实现设计意图,使课堂教学变得富于柔性且敏捷高效,将SolidWorks融入传统多媒体教学中,将极大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基于SolidWorks的模块化案例法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情景式教学方法通过工程案例模拟工程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像企业工程师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然而,用案例代替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显然是不科学的,必须探索如何将案例教学与其他理论教授方法密切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了一种基于SolidWorks的模块化案例教学方法,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将机械原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所有模块构筑了本课程的知识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SolidWorks将各阶段性目标贯穿起来。同时将机械设计知识体系模块化,将所涉及的知识点融入到基于SolidWorks的减速器设计案例中,通过以减速器为主线的三维设计案例的教学使学生摆脱传统二维设计思想束缚,培养现代工程设计理念。

3基于SolidWorks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整合教学改革探讨

长期以来学院所有机械和近机械类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都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两个部分进行,教学模式以理论计算和经验型二维设计为中心。知识要更新,设计手段要先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使学生能获得整机设计理念和系统训练,并以SolidWorks为设计平台,凭借其参数化、智能化和强互动性优势,使学生在计算机虚拟工程设计情境中,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培养创新思维和得到工程实践锻炼。

4基于SolidWorks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的改革建议

为了更切实有效地提高SolidWorks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笔者提出深入改革的几点建议:

(1) SolidWorks3D数字化教学模型库的创建

利用SolidWorks附属的Toolbox插件包以及其他3D共享数字化模型库资源,创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模型库,形成以SolidWorks3D数字化模型与实物模型优势互补的课堂与实践教学素材库,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 基于SolidWorks系统的案例教学与科研成果相结合

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科研成果是最鲜活的教学案例,如能将学院不断涌现的科研成果通过SolidWorks系统提炼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案例库,将是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切实体现。

(3) 以SolidWorks系统为平台将CAD/CAE/CAM技术全面融入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教学中以SolidWorks系统为平台,将现代三维设计分析和制造理念全面融入机械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类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全新的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类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是学院今后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现代意义上的机械设计已经根本离不开计算机了,更离不开凝炼现代设计理念的三维设计软件系统,因此,以诸如SolidWorks这类三维设计软件为平台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机械基础教案第6篇

当前,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有着很大的需求,而中职的机械基础课程培养的学生更深受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机械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技术基础,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发挥基础性作用。机械基础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是促进学生机械实际运用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机械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又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课程章节连接不紧密。同时,中职生缺乏机械加工及传动的实践经验,与教师配合还很困难。因此,机械基础教学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以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2 提高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的措施

2.1 中职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应有目的性

教师应结合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机械加工现场参照实物讲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有目的性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实习经验与学习机械基础后续课程应紧密相连,奠定机械专业的操作基础。企业实习内容应针对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应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机械传动的原理和应用特点;学生还应跟企业的师傅学习维护和使用机械设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企业的机械加工和操作实习,机械教学就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对机械工作原理的理解。实践课是机械基础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应按照教师的指导,按照实训步骤进行动手操作,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参照机械理论进行解决,这样更能加深对机械工作理论的理解。Www.133229.cOm例如在讲解定轴轮系时,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普通车床的主轴箱,感受它内部的齿轮传动特点,这样直观、鲜明的教学形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加强师生互动教学

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教师应在专业课上有着丰富的知识,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每节课程的设计,教师都应结合企业生产现状,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化解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降低课程难度。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的机械概念和公式,而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应通过课程作业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课堂进行辅导,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成为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从那些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应强调对机械结构实物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查找参考资料,这样就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和专业视野。

2.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与课程重点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设置思考情境,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讲解棘轮机构时[1],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骑自行车,脚踩自行车的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不能倒车的原因。再如,让学生思考蜗杆传动中涡轮转向应如何确定[2]?

2.4 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

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特别是机械类课程,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能够改善教学环境,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实现,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机构教学内容,客观上应有动态的演示。例如教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时,最佳的教学就是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在凸轮机构中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教师应选取具体案例并接近生活进行讲授,如缝纫机、内燃机、摇头风扇、汽车雨刷、饮水机等案例,促进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应用到机器上的理解[3]。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

3 结论

通过对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的分析,教师应提高实践性教学,将机械理论与机械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参观机械原理室、零件陈列室,进行现场教学,促使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教师还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机械基础课的教学教出成效。

参考文献

[1]罗小霞.浅谈机械基础教学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j].职业,2010(09)

机械基础教案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35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使中职学生更好的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措施如下:

1 .中职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应有目的性

教师应结合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机械加工现场参照实物讲解通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有目的性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实习经验与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紧密相连,奠定通用机械的操作基础。

企业实习内容应针对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应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机械传动的原理和应用特点;学生还应跟企业的师傅学习维护和使用机械设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企业的机械加工和操作实习,机械教学就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对机械工作原理的理解。实践课是机械基础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应按照教师的指导,按照实训步骤进行动手操作,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参照机械理论进行解决,这样更能加深对机械工作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定轴轮系时,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普通车床的主轴箱,感受它内部的齿轮传动特点,这样直观、鲜明的教学形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教学

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教师应在专业课上有着丰富的知识,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每节课程的设计,教师都应结合企业生产现状,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化解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降低课程难度。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的机械概念和公式,而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应通过课程作业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课堂进行辅导,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成为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从那些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应强调对机械结构实物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查找参考资料,这样就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和专业视野。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与课程重点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设置思考情境,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讲解棘轮机构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骑自行车,脚踩自行车的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不能倒车的原因。再如,让学生思考蜗杆传动中涡轮转向应如何确定?

4. 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

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特别是机械类课程,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能够改善教学环境,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实现,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机构教学内容,客观上应有动态的演示。例如教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时,最佳的教学就是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在凸轮机构中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教师应选取具体案例并接近生活进行讲授,如缝纫机、内燃机、摇头风扇、汽车雨刷、饮水机等案例,促进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应用到机器上的理解。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

3 结论

通过对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的分析,教师应提高实践性教学,将机械理论与机械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参观机械原理室、零件陈列室,进行现场教学,促使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教师还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机械基础课的教学教出成效。

机械基础教案第8篇

关键词:职高机械基础 师生互动 有效教学

职高机械基础是机电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职高毕业直接进入机电机械企业,必须要学好机械基础,具备一定的机械理论素养,才能胜任工作。学生参加对口高考,必须学好机械基础,因为机械基础是机电机械专业必考科目之一,而且占分比重大。

目前,职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大多数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昏昏欲睡。这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效率很低。为了升学,教师往往无限拉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布置大量作业,学生的课业负担愈加繁重,学生身心愈加疲惫,造成大量的“厌学生”“学困生”。因此提高机械基础的课堂效率迫在眉睫,要让教师少讲一些,学生多“动”一些,师生互动,这一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非常有效,从而极大提高职高机械基础的课堂效率。那么如何进行师生互动呢?

一、编好任务单导学案

客观地讲,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其学习能力呈现出严重的低下,能力的缺失导致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严重依赖。所以教师对学生“不放心”,只有在前面讲,唱独角戏,学生也习惯在下面听。如何才能让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之间如何产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编好机械基础任务单导学案。

机械基础任务单导学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媒介,也是教与学的桥梁与纽带。因为任务单导学案承载着机械基础知识的生成,机械基础能力的发展、机械基础素养等重要使命,这就对机械基础任务单导学案的设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任务单导学案的编写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任务单导学案中的“任务单”是一种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经验,提升学生学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方案。一般由三个左右的任务组成,每一个任务大致有四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在编写过程中,机械基础专业教师先个人准备形成导学教案的雏形;然后再经项目组研讨,进一步完善导学教案,使导学教案更加充实和丰满;最后个人完善,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的处理,确保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确保学生能够高效参与。

二、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良好,学生就会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自主学习专心,有问题时积极思维,回答问题时发言踊跃,课堂纪律也会很好。当学生合作探究时,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教师及时点拨和积极引导。当学生通过自学、互助互学、比学赶帮等活动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时,学生会产生满意愉快、友好团结等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改变班上的学习风气。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良好途径。

1.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构建过程,也是师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动态交往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有限的导学评价时间,亮出自我风采,让学生从中感受教师的魅力,欣赏教师的活力,由此受到很好的熏陶感染,并深深爱上机械基础这门学科。在课堂导学中,无论是恰到好处的活动点评,还是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师都应该光芒四射,都应该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粉丝”,从而牢牢地抓住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2.妥善处理矛盾冲突

师生关系融洽,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机电班的学生,男生偏多,他们容易冲动,学生难免与同伴之间,教师之间发生矛盾与分歧。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教师要调查研究,与学生一起搞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双方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处理矛盾冲突时,教师要主动承担责任,给学生做出良好榜样。

三、建立高效学习小组

师生互动,除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还必须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机械基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较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它,合作小组的学习就成了关键。小组学习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教学生,教师教学生,从而达到学生整体提升的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进步,反过来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也得到提升,整个课堂即活跃又充实,人人都在参与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机电班60位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6人,全部“异质同组”,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学习小组长一般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成员间形成一个紧密的学习利益共同体,机械基础组长可以轮流当,目的旨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相同的角色体验,以此发挥“团队学习”的效能。组内成员之间,有同质结成对子,也有异质结成对子,对子之间既是相互竞争者,也是相互监督者。比如上课有开小差的问题,就由对子来解决。为了鼓励对子间的竞争,小组长有时要采用一点“手段”,比如要求对子间“下战书”挑战。小组之间也要充满竞争。这就要考验教师的“课堂艺术”了,教师上课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并做好课堂管理与评价。

四、评价知识生成过程

任何一节课,尤其是“实习课”,都必须评选出表现卓越的个人和小组,只要有任务目标,就一定要有课堂评价。如果一堂课中,教师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行为,那么不管这堂课的过程中教师表现得有多好,学生多么投入,这堂课都不能成为一堂高效课。教师评价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学中做,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评价,让评价对每位学生都有促动。比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适当、及时的鼓励性评价,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认清自己的力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应避免廉价的表扬,防止有些学生骄傲自满,助长他们自高自大的情绪,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找出缺点,寻找不足,激励他们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其次,教师要关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评价小组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等,每周评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评价是引领,久而久之,课堂自然会生动有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炳婷著.高效课堂22条[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金海清主编.小课堂演绎大课改——活动单导学实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机械基础教案第9篇

关键词: 机构组合创新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 理实一体化

一、引言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应与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机械、机电类、近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机械传动系统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组成、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机械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我们按照专业课“应用为目的”,利用先进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解决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效果良好。而机构组合创新设计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基本方案

1.目的

增强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整体认识,加强学生的机械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机械设计方法及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机械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构成的理解,了解平面机构运动特性,掌握各种机构运动方案构成的创新设计方法。

2.设备

创新组合实验台一套,包括组成机构的各种运动副、构件、动力源及一套实验工具。设备名称:HKZB-Ⅲ机构组合创新实验台。

3.教学内容

(1)自拟机构运动方案或选择实验指导书中提供的机构运动方案作为拼接实验内容。

(2)将拟定的机构运动方案根据机构组成原理按杆组构成方法进行正确拆装,并用机构运动简图来表示。

(3)拼装机构运动方案,并记录由实验得到的机构运动学尺寸,创新组合设计机构。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主要内涵包括: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内容、时间、地点的一体化,体现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授课地点合一,基础理论贯穿于实践环节,以及多媒体、实物、实验、实训、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统一。在教学效果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机构组合创新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体现

“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只能是模仿别人的一种陈旧的设计,只有创新设计才有可能超越过去,创造未来。《机械设计基础》是培养学生从方案选择、系统设计、机构分析、机构设计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一门设计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关系重大,是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应加强机构选型及机构创新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习,重点讲授机构创造演化的基本方法,以及组合机构形成的基本原理和组合机构的类型等,自始至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高职教育是基于生产过程职教方法的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从过去教师演示讲解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做,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对机械设计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高职学生理论基础差的不足。

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主,强调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确定,使学生把学到的各自成章、彼此独立的各种基本机构根据应用场合和设计要求合理地运用组合到具体设计中,达到培养学生从整体角度综合考虑设计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四杆机构的组合使用时,我们以蒸汽机机构为例,先讲解图1所示的蒸汽机机构运动简图,1-2-3-8组成曲柄滑块机构,8-1-4-5组成曲柄摇杆机构,5-6-7-8组成摇杆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与摇杆滑块机构串联组合。滑块3、7作往复运动并有急回特性。如果适当选取机构运动学尺寸,可使两滑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满足协调配合的工作要求。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该蒸汽机的机构运动简图完成图2所示的“蒸汽机机构拼接”,把生硬的理论知识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机械运动系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机械零件的使用。

当然,在完成图2所示的“蒸汽机机构拼接”后,接上动力装置,让它运动,通过运动,检验运动的协调性,调节机构各构件的尺寸,验证和修改图1蒸汽机机构运动简图,加深学生对图1蒸汽机机构运动简图的理解。因此,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可以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学会将各类机构进行组合设计,既能巩固和应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方法,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技术资料和实物模型进行运算和绘图的能力。

五、结语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开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得越来越重要,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富有启发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性。高职学生普遍理论基础差,但兴趣广泛,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强,思维不受条件的约束,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关键是教育者要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启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将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训练合理结合起来,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完美体现,学生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成为技能型应用人才,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