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6:49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美术鉴赏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参考美术史论而编写的,基本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学理论的框架,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容易影响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美学思想的传授应该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它要与美,特别是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中,笔者建议应该相应地增加其中的一些讲授内容:

1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

现代主义美术是极富创造力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力求不重复前人,不雷同于同时代人,突显自己的个性,从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人生,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培养的素质。加强现代主义美术鉴赏,必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在鉴赏传统的具象美术作品时,很容易通过画面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但在以抽象为特征的美术作品中,对抽象画面的象征性、代表性、暗示性和形式美的鉴赏则占有主要地位。形式因素不如具象画面中的内容那样显而易见,那些夸张、变形的形象,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宣泄、韵律的变化,肌理的表现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欣赏者只有先读懂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了解一些现代美术观念,才能进一步欣赏到画家要表达的艺术境界。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应有意识地从传统的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的解读上,上升到全方位的引领大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来鉴赏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美术审美素养,进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

2进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对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具体比较鉴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进入美术文化的学习,但比较的目的是在中外两种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求同存异,探求它们共同的精神指向。无论何时、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作品总在力图揭示人类共有的问题,昭示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心愿,反映内在的精神风貌。美术鉴赏不是简单的欣赏、浏览,它必须涉猎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美术作品鉴赏的学习,也是对人类不同历史文化的学习。如果上升到这一认知高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立比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的鉴赏设立这样一个理念:如果能透过两种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家们内在思想上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两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而各具其文化意义。

3增加流行美术的鉴赏内容

当代大学生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是极富标志性的一代人,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成熟于我国加入WTO的21世纪。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爱好追求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前代人的明显区别的特征,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及透明的心态,对新鲜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喜欢快节奏的流行文化。调查显示,在美术方面则明显地体现为对以动漫、卡通、漫画等为代表的流行艺术的热切关注和喜爱,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流行文化积极的创造者和响应者。流行艺术的盛行与当今媒体的发达有关,一些流行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他们熟悉、羡慕、追求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贴切的。人们对卡通、动漫、漫画褒贬不一,但时至强调对多元文化理解的今日,人们更加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它们,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喜爱它们的人越来越多。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欣赏口味,价值观,对以往的经典美术作品是个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视觉艺术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很多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适时地调整变化。在这个“知识爆炸”年代里,文化的循环周期越来越快,公共美术教育中当代文化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应该适当的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里,利用现代流行艺术中的有益成份,恰当引导,对激发学生对美术公共课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加强公共美术鉴赏教育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一种形式。

4加强对建筑的鉴赏

对建筑艺术的鉴赏,首先在于经典的建筑具有行云流水般的空间序列,能够以变化有序的空间和环境给鉴赏者提供无数流动、变化的视觉形象,因而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鉴赏者置身于这一序列中的情感,随着建筑景观的变化而起伏、而转化,并被时间化、音乐化、生命化了。

建筑艺术的形象虽然不能直接反映生活,具有很大的抽象性,但是其风格可以揭示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心理情绪、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在欧洲,人们把建筑比喻为“石刻的史书”。…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2篇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可以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寄予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而且,“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因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去欣赏作品中的美,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生活的种种。

一、从感官上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每一幅画给我们的第一感觉都是来自感官上的,它的美,它的好都是通过眼睛去发现的。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能力。而且,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只需在自己看到作品时,将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就可以。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能力,使自己在感受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进而在鉴赏中感受到艺术美的存在。

如在学习“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民间艺术。如:唐山皮影,天津民间彩塑艺术――泥人张,民间剪纸,年画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民间的艺术,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难见到这些艺术,甚至一些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这些民间艺术中包含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些艺术,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民族艺术,增强民族情感。一张张图片的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使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学生对美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自由评论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之间没有交流,每个人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审美观是得不到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评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共同交流思路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真正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学习“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鉴赏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品故宫,通过故宫建筑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从中了解皇权至上的体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所以,在授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的全景图,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宫建筑特点的感受。此时有学生对故宫的柱子进行了观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故宫柱子上的刻龙,简直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建筑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古人的技术竟然如此精湛。还有同学从故宫的格局、彩画、优美的屋顶等方面进行了鉴赏,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鉴赏,让每个学生在听取他人的鉴赏结论过程中,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理解作者的绘画用意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绘画中所要展现的想法,让作者的作品价值可以流传下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让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价值得到流传。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绘画时的真正用意,发挥想象力,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揣摩作者的想法,展现作品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在授课时,我们经常犯的毛病是仅让学生记住该作者的绘画风格:此画展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其实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失去鉴赏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力亲为,真正地去感受作品的含义。

如欣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时,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寻找作者绘画时的背景,自由地揣摩作者的含义。让学生开拓思维,让学生结合的《沁园春・雪》去体会作者山水画的豪迈,让学生感受那愈显出山的高峻;让学生感受,深秋群山已是一片红林浸染的景象。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进而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能力,通过引导鉴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后用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赏析、评价故宫建筑,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劳动创造艺术,艺术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故宫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

教学难点:古代建筑较多的专业术语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引导观察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学法: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故宫的记忆》

问题设计:同学们听过音乐后有什么感觉?故宫一共有多少间房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引出本课重点内容,即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故宫(板书)。

设计意图:音乐导入,调动气氛,引起学生兴趣。初步感知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宫是威严而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1.故宫的布局。多媒体展示故宫全景图,学生结合全景图,阅读课本中与故宫有关的段落。

问题设计: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故宫布局的特征: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宫门深似海”,群组布局。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看书自学的环节,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使学生对全景图上主要建筑的分布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引导学生将建筑物对号入座,通过对整个全景图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很快探究出皇权大于一切的思想。通过整体布局,以点带面,扩展到故宫建筑其他方面对皇权的体现。

2.故宫的屋顶样式。多媒体展示:介绍屋顶各部分专业术语,多媒体展示故宫三大殿的屋顶,让学生观察三大殿建筑的屋顶样式,分组讨论三种屋顶样式的不同和等级的体现。

教师总结:屋顶名称和等级区别。最高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屋顶样式,以及其他民居屋顶样式。

3.故宫的结构。由“墙倒屋不塌”引出古建筑木结构体系: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无数,但是部分旅游景点古建筑墙体稍有破损,重要原因就是建筑的木质框架结构(三维动画介绍斗拱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木结构的优缺点,学生分析得出木结构缺点:容易着火和容易腐烂。

4.彩画和雕塑。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外貌颜色和室内装饰色彩,引导学生总结故宫的主要色彩,分析颜色体现出来的等级差别,引导学生分析彩画所体现的等级。

教师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因此宫殿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尤其明显。

鉴赏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到的鉴赏方法,能对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建筑作品进行鉴赏。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鉴赏课;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03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还应从鉴赏中寻找,下面的方法步骤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力的。

一、学会观察细节

美术是视觉艺术,人们通过观看去感悟其艺术形象的美和内涵。因此,首先应引导学生深入仔细地观赏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象。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探索艺术形象所引申的画外画、弦外音。在观赏过程中使学生和美术作品里的艺术语言产生互动和共鸣,调动学生再创造的积极性。

以欣赏《梵高自画像》为例:当梵高的自画像在屏幕出现时,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这位知名画家的形象,教师要求仔细观察人物长相特征以及表现手法和人物的内心表现,但此时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个时候将学生引入第二个程序――学生提问题。

二、注意问答结合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使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首先问:学生在梵高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什么?(外表)一位学生很得意地对梵高自画像的表象评论一番,颜色丰富明显,形象稍带夸张,耳朵上缠着纱布。接着问:自画像里面有画家表达的寓意,能看出画家的内心活动吗?(内在)由于学生对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思想感情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出每个细节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说明:梵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曾经当过牧师,把自己的东西分给贫困的矿工,但是他的这个行为却被当时的社会所排斥,他的同事认为他给基督丢脸而调动了他的工作。后来因为创作观念的不同,跟朋友闹的不愉快,梵高认为没有人理解他,冲动之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在他去世后,他的艺术理念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但在当时却是一味地备受打击和嘲笑。

当学生明确了人物经历的来龙去脉后,应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梵高前期自画像和后期自画像的区别以及心理的变化,体会自画像是如何表现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

三、善于比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的,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的艺术家采用了那些不同的手法去表现。另一种是纵向的展开,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采用哪些不同的处理手法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欣赏西方建筑时,可以将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放在一起对比,揭示各自的艺术特征及宗教意义。古罗马建筑中对天然混凝土的使用,使其在形制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券拱的跨度增大,穹窿顶、十字拱等新的空间结构形制出现,另外,罗马建筑追求豪华式装饰,并体现一种粗犷而壮丽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坚固、适用和美观的建筑原则。13世纪产生的哥特式教堂有着许多尖塔的建筑,这在形式上与罗马建筑有明显的区别,哥特式教堂能使信徒走进教堂时仰起头来,有接近天堂之感。这样的对比分析就很清晰地揭示了两种建筑艺术的特征和内涵。

在欣赏各种艺术流派美术作品时,学生难以分辨,同样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

例如:把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作品放在一起欣赏,通过比较来揭示各自的特征。欣赏时将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的印象主义作品和法国画家乔治・修拉的新印象主义作品放在一起,从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印象主义不注重情节的表现主张对景写生,对光与色格外的关注,表现出新颖的创意;新印象主义对印象主义的原来进一步发展,把纯色分割成点、块排列在画布上,通过人的视觉作用达到和谐。

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是一种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本质特征规律的好方法,这样的比较分析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分辨不同艺术流派的特征。

四、讲好故事

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风俗画、历史画和宗教画常常有一些故事情节,如果这些内容不讲,学生就很难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步辇图》等作品都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在欣赏过程中加入讲故事,把作品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学生听,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但是不能单纯地讲故事,应在其中贯穿学科教学,特别是思想教育。比如在讲《最后的晚餐》时,要着力讲犹大的背叛,把真假、善恶、美丑讲透。

五、运用好现代化技术

现代美术课堂既要让学生了解美术知识、具备鉴赏能力,也要让学生产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这就要求课堂气氛活跃、新颖。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丰富课堂形式以及内容,每一节优质的高效课堂要结合音频、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联系现代生活中美育的知识,分析鉴赏传统的美育模式,并能够借古明今,以达到学生愿意学、喜欢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同时,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答案,慢慢积累知识,把研究性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解决,比以往所有内容都要到课上解决的教学方式高效率很多。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5篇

一、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存在主要是以人类观察为欣赏基础。美术鉴赏是属于观赏者积极思考的过程,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艺术审美能力对作品进行理解,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价值。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且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升华,从而促进身心合一发展,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认识和感情相统一的精神活动。美术鉴赏人员能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的认识,感受到文化与历史的辉煌,对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雕琢,对心灵的净化,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提高。并且美术鉴赏对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立以及自爱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同恩格斯所认同的那样,包括体力、智力、思想、道德、信念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艺术素养已经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鉴赏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精神品质的升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

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一个主要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的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四、在自由评论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之间没有交流,每个人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审美观是得不到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评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共同交流思路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真正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鉴赏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品故宫,通过故宫建筑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从中了解皇权至上的体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所以,在授课时,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的全景图,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宫建筑特点的感受。此时有学生对故宫的柱子进行了观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故宫柱子上的刻龙,简直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建筑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古人的技术竟然如此精湛。还有同学从故宫的格局、彩画、优美的屋顶等方面进行了鉴赏,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鉴赏,让每个学生在听取他人的鉴赏结论过程中,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五、在理解作者的绘画用意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绘画中所要展现的想法,让作者的作品价值可以流传下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让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价值得到流传。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绘画时的真正用意,发挥想象力,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揣摩作者的想法,展现作品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在授课时,我们经常犯的毛病是仅让学生记住该作者的绘画风格:此画展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其实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失去鉴赏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力亲为,真正地去感受作品的含义。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6篇

一、挖掘本土古建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资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它们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如果把这些人们都熟悉的资源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将会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鄞州有着各种各样的古建筑,把它们汇聚起来将是绘画艺术一个重要的源泉。如民居建筑走马塘在鄞南平原上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以飞檐和石窗最富特色,其中石雕花窗的雕刻艺术令人惊叹,窗上所饰各式图案,寓意丰富深刻;又如千百年来,鄞州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桥梁文化,种类繁多,建筑特色鲜明,古韵犹存,每座桥都是鄞州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学生在挖掘资源中首先是借助各种途径,收集素材,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其次是分析把握,选择古建筑;最后是整理素材,共享古建筑。

学生通过对本土古建筑资源的收集与共享,由对古建筑的深深爱恋转化为一种绘画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本土典型的古建筑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使学生深入了解古建筑的造型特点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感受到古建筑独特的意境之美。

二、鉴赏本土古建筑艺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无论在布局和造型上,还是在材料和色彩上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传递给我们一种特殊的美。如果细细地品味它,慢慢地读懂它,将会升华民族情感,提升人文素养。在鉴赏本土古建筑艺术环节,笔者推行鉴赏三部曲,环环相扣,环环递进。

(一)感悟式鉴赏,形成对本土古建筑的初步印象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样,面对古建筑艺术,我们也会激情澎湃,任由思维驰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欣赏,捕捉到对事物的第一印象。

(二)比较式鉴赏,了解本土古建筑的独特特征

对本土古建筑有了初步的印象后,为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征,需要从造型、色彩、环境、装饰等方面与其他地域的古建筑进行比较欣赏。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古建筑,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培养以联想思维去认知事物的学习方法。

(三)探究式鉴赏,理解本土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了解本土古建筑特征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貌特征?这也是鉴赏本土古建筑的第三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探究,重在从文字叙述、绘画表现两方面来解读古建筑在布局思想、色彩运用、装饰美化中的深层文化含义。

三、探究本土古建筑意韵,增强学生绘画表现力

通过发现和鉴赏本土古建筑之美,可让学生尝试以绘画创作来创造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采取以具象、意象、抽象等表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旨在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绘画表现力。

(一)具象表现

“具象”在美术作品中指真实地描绘客观事物,注重表现视觉的真实和题材的典型意义。因而具象绘画表现注重画面构图、比例、透视、空间等因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除了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偶尔实地写生外,我们的绘画教学基本是在课堂中完成,因而采取具象表现方式的学生主要依靠拍摄的照片或者下载的图片进行创作(图1—3)。

(二)意象表现

“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在心理学中,指人头脑中形成的、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趣有机结合后的映像,在美术作品中指象征一定主观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这里的“意象表现”主要指用画中之物象征性地表示某种意图或观念,通过各种意象超时空地组合在一起来表达某种较复杂的观念的创作方法。我们即使画一些简单的东西,其意义也是不同寻常的,那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见的,也是用心灵去体会的,它所表现的是我们心灵的感悟。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表现:1.形体的概括、夸张;2.强调某种色彩感受;3.元素重组。

(三)抽象表现

抽象表现是强调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可表现某种主观情感,或表现对音乐的联想,或表现潜意识领域的意念。因而抽象绘画作品中没有具体的形象,通过点、线、面、色彩等元素在画面中的排列与组合,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引导学生抽象绘画创作时主要:1.通过音乐激发想象创作;2.凭感觉即兴创作;3.借助软件处理图片创作。

一根线条、一个色块就能唤起深刻的感动,都有丰富强烈的效果,都是艺术赋予它的生命,它有时是安静的、优雅的,而有时又趋向激烈,它可以表示悠闲的情意,它能够渗透到人们的内心而给人以慰藉,亦能诉诸我们的精神而给人以震撼。

四、实践本土古建筑绘画,升华学生的乡土情感

本土古建筑资源是我们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以此为载体进行绘画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地方的资源特色得以传播和延续。

经过亲自实践,体验古建筑的意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土古建筑的印象。如一位学生在课后感中写道:“本学期的绘画课让我改变了以往对寺庙的看法,在艺术创作中,我重新审视了阿育王寺。我看到的不只是冰冷的墙壁和高高的屋檐,我看到了建筑艺术的美妙,看到了前人的伟大,看到了艺术的永恒。对本土建筑的研究与绘画,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又多了一种,那就是‘崇敬’。我崇敬这片伟大的土地孕育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这些伟大的建筑。”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7篇

摘 要: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提升做好保障性工作。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情境;小组;对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与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以往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注重学生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这样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新时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鉴赏活动的组织给学生搭建自主鉴赏的平台,以确保学生在欣赏和鉴别中掌握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自主的美术鉴赏课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在情境创设中进行鉴赏活动

情境创设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有效方法之一。众所周知,很多作品都带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己的个性,所以,在高中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要结合作品创设出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将情境与作品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在情境中对作品做出鉴赏,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进而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在高效的美术课堂中提高美术学习能力。

例如,在鉴赏《外国古代绘画》中的“拾穗者”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鉴赏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拾穗场景,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亲身感受拾穗者的辛苦,以帮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想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那种忍耐、谦卑和忠诚,之后,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色彩搭配、线条应用以及光源变化等方面进行鉴赏,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而且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鉴赏活动

小组鉴赏是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要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沟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个性,要通过有效的分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M而使学生在高效的美术课堂中掌握知识,同时也有助于美术鉴赏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鉴赏《古代建筑保护》中的“陵墓建筑”时,我选择了小组对比鉴赏法,首先,我组织学生对“秦始皇”“唐太宗”的墓进行自主了解,并对陵园建筑进行资料搜集,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以及自己产生的疑问进行交流。比如,有学生提出:神道为什么要将一些石像、石兽摆在两边呢?

有学生提出:相传秦始皇的地宫有八卦阵,是真的吗?

有学生提出:陵墓是不是都一样呢?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交流和解答中掌握知识,同时也为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学生对陵墓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之后,我再一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祭祀建筑区”的一些建筑进行了鉴赏和交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对建筑物进行鉴赏,说一说自己在这些建筑中都看到了什么,说一说这些建筑物的特点等等,并借助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概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而且对高效美术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对比活动中进行鉴赏活动

对比是鉴赏活动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作品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各自的存在价值,并在比较鉴赏中提高美术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中国民间美术》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价值,也为了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剪纸、年画”进行了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感受民间艺术的价值,感受美。所以,在鉴赏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种类的剪纸和年画,引导学生在不同作品的对比中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感。

总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多种活动来给学生搭建鉴赏的平台,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掌握知识,在美的欣赏中提升品位,进而在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使学生在高效的美术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8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58-02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的一部分,它和工艺教学及绘画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美术鉴赏课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所用课时比例很少,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这门功课的教学质量,作为高中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地探讨。现代多媒体信息教学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影像、动画、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综合成一种人与机器能够相互沟通的自动化系统,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它可以把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电脑做成较为直观化的形象,利用影像、声音、图形和文字多途径展现,既能增多教学内容,又能很好地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成绩。

1 现代多媒体信息教学技术在美术鉴赏课中表现出的

突出作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信息量,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为教学提供课堂所需要的多种信息;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进而提高美术教育课程质量。美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中的知识重点,配上清晰漂亮的美术图像,附上简洁明了的说明文字,加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做成富有表现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播放给学生,他们看到这样精彩纷呈的影像,注意力必将被吸引,提高审美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腾出些时间,来让学生思考、感受、分析和讨论美术作品中的真善美。

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是能综合各种媒体信息,能为美术欣赏课提供良好的视听效果。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的教学应该提倡快乐教学、探究学习、综合学习和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能够为美术鉴赏课提供良好的视听环境,形成美好的课堂氛围,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学习情绪,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把高清晰、大尺幅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学生观摩,既能全图展示,也能局部观察,可放大,可缩小,使用方便。

如学生观摩赏析张萱的《捣练图》,细节部分小女孩钻到绢下,从下面往上看的表情,如不通过细节放大观看,很难看清楚她那稚气未脱、顽皮可爱的表情。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细节,从而体会到绘画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3)音乐效果可以完美地融入多媒体教学中,帮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许多学生在欣赏现代主义画派中的抽象主义作品时,通常无从下手,部分学生认为这种作品没有意义,全是故弄玄虚,随意而为。由于不理解,所以也不愿意欣赏和探究。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认真观察,这类作品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借鉴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笔者用《图像与眼睛》这幅作品,上了一堂颇具探索性意义的课程。

如何在抽象作品中找到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这是这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展示3幅作品,分别是康定斯基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和《即兴之三》、蒙克的《呐喊》。不急于让学生发表意见,而是先回顾上一堂课讲的意象主义的表现方式。意象主义虽然有些变形和夸张,但在视觉上学生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还能准确把握画面的风格。然后再让学生把理解认识的表现主义风格结合进去,他们就能渐渐接近抽象艺术的边缘,逐步消减对抗抽象艺术的心理。

2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视听功能共享,为

课堂增加趣味性,让课堂更有活力

虽然各种艺术门类有区别,具有独立性,但从整个艺术的发展史上来看,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相互融合。在高等院校的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衬托美术作品的展示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画作,用丰富情感调动听觉功能,想象和观察美术作品,用心去体会艺术家的情感,以及他的思想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能强化学科间的整合,达到良好的效果。尽管音乐与美术分属于不同的艺术类别,但它们都有着相同的艺术规律,它们彼此之间有着众多的相同和相似的特点。教师应在美术欣赏课中多方面借鉴各种艺术间的相似之处,互相融合、渗透,使学生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密度

美术教育中的教材信息量很大,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所以在课堂中使用的信息量是很大多的,尤其是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必须使用质量高的图像,数量也很多,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比如在课堂上讲解“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这样的课程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建筑的各个特征和基本含义,然后对建筑有感性的认识,从这个角度再提高理解,进而明白懂得建筑,最后鉴赏何为建筑艺术。这是教学的重点。

在这个世界上优秀的建筑作品有很多,无论古今中外,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观赏与鉴别。而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时将教材中的知识重点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说明,再配上高清晰的建筑作品图像,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欣赏,有系统地讲解,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眼界,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系统地欣赏更多的建筑作品,明白为什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何以成为石头的史书。

再比如,理解抽象艺术、意向艺术和具象艺术这三种艺术类型间的区别,需要广泛地欣赏作品和认真比较分析,掌握其中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讲解艺术家的创造意图来辅以说明,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受条件约束,美术教材上的作品图片数量还是有限的,在印刷效果上与原作品有一定的差异,教师通过互联网收集时,可以选择质量比较高的,有教学意义的,对学生有启发的,能帮助教学目的实现的作品图片,这样就弥补了教材资料的不足。利用幻灯片展示时,还可以放大观摩,得到更好的效果。

4 通过拓展性学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

现代多媒体信息教学技术的优势是可以将视觉、听觉融为一体。这样就能将视觉艺术的美术欣赏与听觉艺术的音乐艺术结合起来,用影像、语言和文字等媒体拓展教学内容,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艺术涵养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将画的背景音乐设置为《伏尔加船夫曲》,画面的动感结合优秀的音乐作品,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深厚的文化,情境交融,学生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同样的道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时候,配上古曲《高山流水》或经典民乐《二泉映月》等,绘画的意境之美结合音乐的灵动,展现给学生一种如身临其境的曼妙之感,一方面能提高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陶冶。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拓展相关的问题。例如,1)让学生去多查找资料或者向老年朋友询问中国的传统春节,在活动期间有哪些活动是有关传统民俗的?2)适当地多举实例来说明现在为什么要学习民间美术?它的意义何在?针对民间美术的渐渐衰落,需要怎么做?如何做?明白了这些拓展性的问题,对于学生丰富美术知识和领会艺术都是有帮助和启发的。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 结束语

美术欣赏课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帮助下,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9篇

关键词 建筑学;美术课;审美能力;构建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 TU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37-01

建筑学同时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这也是我国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观点,因此高校建筑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就要兼顾这两个方面,将美术课教学与建筑设计课程有机结合,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国外教材。艺术理论课程的选修和一些图片展览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美术课成为建筑学的重要辅助课程。

审美能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能力,能发现美、鉴别美、创作美的个人能力,可以依靠后天的训练得到提高和加强,对于建筑学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我国建筑学美术课教学的现状

(一)建筑学学生实际情况的现状

我国建筑学院属于理科,多是理性思维多于感性思维;加之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缺失,建筑系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直接来学校继续深造,影响了建筑学专业的学习进程。

(二)建筑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现状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建筑学的美术课教学大多停留在技法性训练的层面上,这种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模式,以纯绘画的造型方法与训练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重视机械性的模仿和重复,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但却忽略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顾此失彼,避重就轻,不能满足建筑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更不能适应当下国际建筑风尚的趋势。欠缺审美能力培养的美术教学是不全面的,更是不能提高学生创造力和鉴赏力的教学,亟待改革。

二、建筑学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一)我国建筑学美术课教学目标的设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处理好基础教学与艺术素养、技巧教学与审美、格调、趣味等的关系,这有这样才能将美术教学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有机的结合。

对于初入学的大一建筑系学生,美术基础确实不好,那么基础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美术的基础教学包括素描、图形、色彩等的基础技巧教学,但又不同于美术学院的教学,如在图形教学中,应该侧重图形思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图形的排列、形状、聚散等,善于发现众多线条或形状中的独特气韵结构主线,多向学生展现物象的层次关系、明暗变化等。而艺术素养的提高则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特别是从经过大一的基础训练后的大二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对艺术品的鉴别能力,还包括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掌握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的规律如视知觉规律、形态色彩的组合规律、形式美规律等。前期的美术课教学目标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审美能力和素养至关重要。

(二)明确学习目的,技巧训练与审美提高相辅相成

在美术教学中要帮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的,即学生未来不是画家而是建筑家,学生的美术学习要结合审美能力的提高,建立一套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观察方法,并要学生将其运用到建筑的其他课程和建筑设计中去。

因为课时的关系,教学中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基础训练,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下多练习,特别是在建筑速写方面,多找感觉,与将来建筑设计的草图设计有很大的关联,这也不是计算机可以达到的速度和感觉。

观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建筑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眼睛外,更需要靠“心”做出判断,涉及到空间思维、重构思维、替换思维等,目标是获得新的视觉符号或个性表达等。

(三)选修课程与图片展览等手段的辅助教学

建筑学需要与市场的需求保持一致,因此适时了解流行文化和流行趋势非常必要,将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统一就是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举办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素养效果非常明显。

艺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的选修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包括古典、现代、形象、抽象艺术品的鉴别和欣赏。特别是艺术史20世纪后的现代西方艺术,在色彩、形状、组合上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正是建筑系学生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独特的欣赏角度和个性的创造能力正是将审美能力外化的表现。

图片展览包括美术展览业和建筑专业设计展览。前者是很多美术大师的专业作品,其实不少建筑师本身就是画家,他们的作品造型准确独特、彩色鲜明,是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在鉴赏中可以直接把课堂的理论与眼前的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效果。美术鉴赏的高低与日后设计水平直接相关,因此美术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而建筑专业设计展览则是建筑系的成熟作品,里面包括美术功底的展示和独特创造性的表达,可以带给低年级学生很强的冲击力,要远远胜于课堂的说教,触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事半功倍。

(四)调整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估的能力

改变过去只由老实讲、学生来听的美术教育模式,多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良流和沟通,便与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目标则是最好的激励。有了课程模式的调整,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加强,积极发言,主动提问,便于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便于教学进度的把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自信心。

有了对自我的正确定位和对他人优势的认识,自然学习会动力倍增,课堂的氛围和学习的劲头都会增强。这是构建和培养审美能力的大环境,不能忽视,因为只有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结语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刻苦的精神和极高的悟性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学生图形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其艺术素养,构建和培养其审美能力;教学中从兴趣出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将其科学搭配,为我国建筑学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孟梅林.植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高等设计教学[M].文艺研究,2007,10.

[3]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