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5 13:55:19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第1篇

一、专业技能:

(一)本人从事临床肿瘤内科工作17年,每年从事临床工作40周以上、参加临床一线值夜班每年42次以上,每年进行专科肿瘤内科查房12次。(二)开展了肿瘤内科工作模式,熟练掌握输液港植入术、肿瘤射频消融术、肿瘤穿刺活检术、深静脉穿刺术置管术、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技术等。住院总医师期间曾多次组织参与急危重症(如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多发性复合性重型外伤等)的抢救。(三)本人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任职期间以第一负责人从事主持20%甘露醇注射液在提高晚期癌症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2012年度顺德区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及专业核心论文2篇。以主要负责人身份从事支持性照顾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2014佛山市科技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以第一负责人从事主持索拉非尼联合三氧化二砷在肝癌表面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及疗效观察(2017年佛山市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科题研究,目前阶段研究中。任现职以来先后在国家或省级发表专业论文(核心期刊2篇、普刊3篇,均为第一作者)。参与全院疑难病例会诊32人次,帮助解决较复杂疑难医疗技术问题。(四)根据病人需求及专业发展,将国内外最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如:肿瘤消融术,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活检术、输液港置入术、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瘤活检术及无水酒精瘤内注射、超声引导下肾造瘘术等技术,于2016年做为科室骨干协助科室顺利通过广东省癌症“无痛“病房创建,得到患者和院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五)每年带教实习生20余人次,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对下级医师进行核心能力培训,每年专题授课5次。 二、业绩成果:(一)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曾被评为顺德区团员。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带教老师、年度先进个人。(二)主持2017年佛山市卫计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项目进展顺利并按计划进行。主持2015年佛山市科技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三),项目进展顺利现已结题。主持2012年佛山市顺德区卫计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项目进展顺利已结题。本人任现职以来以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5篇。

开拓创新,为专科建设创造价值。本人自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后,从肿瘤治疗方面得到一次跃的发展,学习到各肿瘤学CNNC指南正规治疗,从疑难疾病少见病的掌握及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发表各核心杂志论文多篇,发表有关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及并发症上有独特创新理念。

第二、 不断摸索,在晚期癌症上为减轻患者痛苦为主,提高生存质量,在我科,本人开展专业技术水平,如肺穿刺活检术,输液港置入术、经皮肺肿瘤穿刺注化疗药观察,经皮肝肿瘤穿刺无水酒精注药术,晚期癌症各内科治疗,如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等治疗。开展病例数的300例,并积极学习癌症疼痛正规处理,得到病人的肯定。为当地群众带来福音,为他们在本地区治疗肿瘤提供方便。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第2篇

餐饮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企业为不能找到合适的餐饮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发愁,要么高薪聘请或互挖墙角,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缺乏可持续性,行业竞争环境恶化;要么降低人才需求标准,导致企业人才素质难以提高,经营发展水平停滞不前,影响行业素质提升。

据预测,到2020年,餐饮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增,2010年,这一行业有技能人才144.14万人。而到2020年,人才总量需要达到240.89万人。见表1。未来这一行业人才需求将呈现以下特点:

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按技能职称等级来划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倒金字塔的结构,即对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初、中级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据问卷显示,企业对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才需求比超过65%。

在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上,有超过87.5%的受访企业预测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上在未来将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初、中级技能人才,下降幅度最高达到20%。

在专业技能人才的能力及知识构成要求上,企业的要求呈现出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

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特点。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上,如果按初、中、高级来区分的话,目前中层及以上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需要充实的人才力量,其中中级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占比为37.3%,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占比为49.6%。

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上,经营管理人才在总体上高于专业技能人才。问卷显示,有超过一半的餐饮企业在未来5年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

在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及知识构成需求上,企业需要的是技术与管理兼备的综合型管理人才。

电子商务行业

电子商务是“十二五”计划重点支持的互联网服务,也是未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员,除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外,还有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接受电子商务培训或者在实践中转入电子商务行业的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根据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未来5年,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人以上。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及输送,特别是那些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商务管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在调查企业未来对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岗位结构需求中发现,对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复合性的人才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对于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一线城市大部分电子商务岗位的入门条件为专科,许多岗位的入门条件为本科。为此,电子商务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应有所不同。见表2。

机械行业

机械工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机械行业企业数量大,从业人员多,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子行业之间差距明显。与其他行业相比,机械行业存在高技能人才紧缺,技能人才内部结构不合理,企业间技能人才状况差距较大,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

而随着机械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发生以下变化。

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成为技能人才供需中最突出的特点。据预测,2015年,机械行业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技能人员的比例将分别增加0.38%、2.91%和16.63%。

对中级技能人员的需求将有所下降,2015年,中级工的需求将下降2.06%,初级工供给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新生岗位对技能人员的技能要求显著提高,数量要求将明显增加。

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一部分岗位的技能要求将由中低技能转向中高技能。

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对专业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据测算,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将达到1500万人。见表3。交通运输全行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到2015年将达到25万人左右,2020年将达到30万人左右。见表4。全行业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的技能人才到2015年将达到50万人以上,2020年将达到70万人以上。见表5。

未来几年,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道路运输、城市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桥梁养护、港口航运、应急救援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十二五”时期,支持公路建养、运输管理、航道建养、船闸运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现代物流、汽车维修、港口航运、交通安全、救助打捞与应急管理等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

粮食行业

粮食行业承担着粮食物流管理职责,肩负着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落实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等重要任务。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粮食行业从业人员为154万人,其中技术工人23万人左右;国有粮食系统职工总人数71.4万人。人员队伍呈现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层次以中青年为主、高技能人才匮乏等特点。见表6、表7、表8。

粮食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有了新的需求。目前粮食行业工人队伍约有42.5万人,10年内预计有15%(48500人左右)将面临退休,其中5年内即将退休的就有5%(15053人);作为上规模的民营与外商企业,技术工人预计10年内也需补充10%至15%(10840~16260人);再加上其他粮食经营企业(13899人)10年内对技术工人的补充,按每个企业平均补充1人测算,共需14000人左右。10年内对新技术工人的需求总的预计为73300人,即每年单位自然减员后需补充新技术工人在7300人左右。

从职业岗位上看,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制米工、制油工、制粉工、粮油购销员6个工种未来10年至少需有24万个技术工人才能满足粮食行业企业工作需要(由于非国有粮油加工企业统计不全,制米工、制油工、制粉工等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肯定更多)。见表9。

煤炭行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大约占77%以上,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1%以上,煤炭工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煤炭行业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煤炭生产、运输、矿井建设、煤炭地质、矿山测量、煤矿机电设备运行、安全监测监控、煤炭综合利用等领域。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在高职高专、中专、技工等不同层面各有侧重,形成了煤炭行业技能人才的基本结构。

2010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有职工51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3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2.43%;技术工人344.8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7.61%。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7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6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2.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5.81%;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3.9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3.56%。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0.7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0.21%;技师6.5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9%;高级工38.6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1.2%;中级工78.5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2.78%;初级工220.37万人,占技术工人的63.91%。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职工总数约为489万人,按照增长20%预计,2015年职工总数大约为587万人。预计到2015年,煤炭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82.1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4%左右;技术工人416.6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1%左右。

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2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2.9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0.07%;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0.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9.57%。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1.4万人,占技术工人的0.34%;技师8.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04%;高级工52.1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2.51%;中级工110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6.40%;初级工244.6万人,占技术工人的58.71%。

“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技能人才数量有了较大增加,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但是与煤炭工业发展的速度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和今后10年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比例,减少低文化、低水平、无技术劳动人员的数量,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是根本出路。

商业服务行业

商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截至2010年底,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300万人,占服务业人才比例为5.2%,其中批发、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达500万人,占商业服务业人才比例的38.46%。预计到2015年,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530万人,商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30万人。

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来看,截至2010年底,初级工440.36万人,占比36%;中级工450.37万人,占比37%;高级工256.21万人,占比21%;技师61.55万人,占比5%;高级技师12.55万人,占比1%。

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结构来看,截至2010年底,初级专业技术人才41万人,占比52%;中级专业技术人才30.5万人,占比39%;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5万人,占比9%。

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即将推出的一些人才发展工程,预计我国到2015年,商业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为1530.27万人,2020年将达到1719.93万人。

其中,预计到2015年,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初级工519.62万人,占比36%;中级工531.44万人,占比37%,高级工302.29万人,占比21%;技师72.62万人,占比5%;高级技师14.71万人,占比1%。见表10、表11。

在商业服务业人才中,需求最大、门类最多的是“门店店长”,最紧缺的营运管理、生鲜管理、物流仓储、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

石油和化工行业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根基。石化行业从业人员中,化学工业从业人员占76%。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我国行业技能需求预测如表12、表13。

连续多年,石化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年递增不低于5%,每年自然减员不低于3%,年净增量不低于56万人。到2015年,全行业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将不低于850万人;2020年,产值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见表14,图1。

2010年调查结果与2005年的同类调查相比,石化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比例明显提高,从2005年数据看,本科、高职、中职各占三分之一,2010年职业教育占到四分之三,见表15。在职业教育范畴,企业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需求上升幅度更大,石化行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物流行业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对物流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业将会继续面临技能人才紧缺的局面,特别是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将更为紧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物流行业人才需求随之保持较快增长。根据2004年以来我国物流人才发展形势推算,2010~2020年我国物流人才将以每年5.2%速度增长,至2015年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数将超过3000万人,2020年物流岗位从业人数将达到390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数比例达9.5%,2010~2020年年均将增长155万人,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显示,物流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约为10%,我国仍将低于这一水平。见图2。

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各类技能型人才将达到600万人,10年年均增长达8.5%,高于物流人才总规模增长率3.3个百分点;各类专业人才将达980万人,10年年均增长13.1%,高于物流人才总规模增长率7.9个百分点。见表16。

2010年物流岗位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合计占物流岗位从业人数的23.6%,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两项人才所占比例可达到40%,见图3。

从技能人才看,2008年我国中级工以上从业人员达201.9万人,占物流岗位从业人数的9.5%。预计2020年中级工以上人员将达605.7万人,占比将提高至15.5%。

要特别说明的是物流行业中技能型岗位占全行业从业岗位的85%。根据目前统计技能人才的方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被纳入了统计范围,由于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在岗人员虽然从事一线技能型工作,但技能水平没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加之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出较晚,所以我国物流技能型人才占从事技能岗位人员比例偏低,2008年技能型人才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9.5%,按照目前的增长率,到2020年也只有15.5%,人才供给与85%的岗位需求仍有巨大的差距。见图4。

从专业技术人才看,2008年我国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达到194万人,占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的9.1%。预计到2020年,中级工以上人员将达到988万人,占比将提高至25.2%。见图5。

医疗卫生行业

医疗卫生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卫生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卫生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卫生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未来几年,医药卫生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如表17所示。

护理行业技能人才需求:护理专业人才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模、结构优化、配置合理、素质优良的护士人才队伍,使护士队伍建设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相适应。2015年、2020年护士总量分别达到300万人与450万人。护士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见表18。护理人力资源结构预测,2020年中专护士占30%,大专占50%,本科及以上占20%;初级职称占50%,中级占45%,高级占5%;男护士比例增加。

检验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约有检验技术人员22.1万人,需要47.5万人,缺口约25.4万人。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54.9亿人次。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4人次和住院1.6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日均承担诊疗人数约70人次(包括所有的医学检验服务)。2009年我国临床医师和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比值为100∶10。如果按临床医师和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比值为100∶20计算,2015年需要44.88万人,按100∶40计算,2020年需要109.2万人,基本达到发达国家100∶45至100∶50的水平。

社区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总数为29.51万人,全科医生数量仍有较大缺口,按最低标准计算,我国城镇地区现在至少应配置118758名,而目前全国具有全科技术资格人员为10670人,仅占配置需求的8.98%。按最低标准计算,2015年与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总数预测见表19。

乡镇村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总数为238.5万人,存在人力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专业结构不合理、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低、乡村医生过渡困难等问题。利用第1~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与新农合的数据综合预测2015年与2020年需求,结果见表20。

康复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各级综合医院1.25万人,康复专科医院0.12万人,平均1.03人/10万人口。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目前缺口10.09万人,尚不包括8946所未定级医院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考虑到未来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2015年共需要治疗师20.57万人,2020年共需要治疗师24.12万人。

有色金属行业

有色金属行业拥有近300万职工,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色金属行业技能人才队伍无论在总量、结构和素质要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需求,劳动者的等级结构与发达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相比不够合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度不够,与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据调查,我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有色金属企业中,初级技工占45%,中级技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仅占20%。技术工人的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这与发达国家技师、高级技师占到30%的水平相差很远。

在未来一段时间,有色金属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会有一个缓升的过程。预计各类技能人才在有色金属行业总的需求量在5~8万人/年。紧缺的技能人才首先是在有色金属工业的主体专业上:地质勘探、采矿、选矿、金属冶炼和材料加工等。其次是在与有色金属工业主体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物理化学性能检验分析、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等。通用工种虽然在需求的量上占有很大份额,但是由于供给相对充裕,因而没有上述专业方向紧迫。有色金属行业未来部分职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参见表21,有色金属行业未来部分职业技能人才结构比例变化预测参见表22。

中医药专业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截至2009年底,全国中医机构3.49万个,中医类医院3164所,全国中医类医院和中医类门诊部工作人员共计58.34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97万人。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第3篇

一、临床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总体情况

我院现有在岗职工447名,其中临床卫生技术人员357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80%,行政后勤管理人员90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0%。在临床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疗专业有140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9.5%;影像、检验、药剂等医技人员65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8.2%;护理专业人员有152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42.3%(见表1)。表1显示,各类人员所占比例结构基本上趋于合理。

1、临床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情况

全院在岗临床卫生技术人员共357人,其中,无博士学历人员;硕士学历28人,占临床卫技人员总数的7.8%;本科学历122人,占临床卫技人员总数的34.2%;大专学历134人,占临床卫技人员总数的37.5%;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73人,占临床卫技人员总数的20.5%(见表2)。上述表明,硕士以上高层次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最低,博士学历人员缺乏。

2、临床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情况

临床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职称以上人员17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4.8%;中级职称79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22.1%;初级职称152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42.6%;未定职称109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0.5%(见表3)。从结构比例看,副高以上的人员太少,在卫技人员总数中比例低;未定职称的人员太多,在卫技人员总数中比例偏高。

表3 临床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构成

3、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构成情况

临床卫生技术人员中,25岁以下有111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1%;26―35岁有100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28%;36―45岁有69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9%;45岁以上有77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22%(见表4)。上述表明35岁以下青年卫技人员占总数的59%,而45岁以上卫技人员占22%,可以看出,这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

4、临床专业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年龄构成情况

在卫生技术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中级职称有2人,占2.6%,副高以上职称职0人;31―40岁,中级职称有28人,占35.4%,副高以上职称1人,占5.9%;41―50岁,中级职称有32人,占40.5%,副高以上职称6人,占35.3%;51岁以上,中级职称有17人,占21.5%,副高以上职称10人,占58.8%(表5)。由此可以看出,临床卫技人员中,中级职称和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年龄结构比较老化。

二、讨论

通过对我院临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作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临床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有待于再提高

与2007年相比,我院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有了一定的提高,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4.3%增高到7.8%,本科学历人员比例无明显变化,大专学历人员比例由42.3%降低为37.5%,中专学历人员比例由44.1%降低为20.5%。但不同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差别比较大,临床医疗专业以本科学历为主,占61.4%,大专以下学历占20%,硕士研究生仅占18.6%(外科专业无研究生学历人员),无博士研究生学历;临床护理专业以大专以下学历为主,大、中专学历分别占59%和37%,本科学历仅占4%,无研究生学历;临床医技各专业以大专以下学历为主,占62%,硕士研究生仅占3%,药剂、检验专业无研究生学历人员。

2、高职称卫生技术人员偏少,且年龄偏老和分布欠合理

在临床卫生技术人员中,临床医疗专业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人员和未定级人员比例为1:14:37:39:49,正高职称医师严重缺乏,临床卫生技术人员中仅中医专业1人为正主任医师,临床内、外、妇科等重点科室和学科均无正主任医师。康复、口腔、检验、护理等专业无副高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副高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主要在51岁以上,且近一半人员已接近退休年龄。

3、临床卫技人员过于年轻,工作时间短且暂无专业技术职称

临床卫技人员共357人,平均年龄34岁。35岁以下211名,占59%,他们分布在临床各个不同专业和科室,以医疗专业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42.7%,其中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室是急诊室(平均27岁)、内科综合病区和心脑血管病区(平均29岁)。三年以下工龄的临床卫技人员有159人,占总人数的44.5%,以医疗专业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45.3%。因新参加工作等原因暂未取得专业人员执业证书和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有109人,占临床卫技人员总数的30.5%,以医疗专业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46.8%。

三、建议与对策

临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认真的调查和分析,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临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我院要坚持走人才兴院、科技强院之路,在制定临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时,要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明确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制定出院、科二级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力争经过3―5年,使我院临床卫生技术队伍人员结构更加合理,整体学历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针对我院临床专业技术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建立人才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发掘青年人才,加快青年人成才的速度,提升临床各专业的技术力量。采取不同措施,加快培养出我院不同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促使我院学科带头人能在本专业领域的业务技术、科研成果、学术水平达到本区、本市或部级先进水平。

2、营造重视和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

一是要加强对我院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利用不同会议、院刊、网站或媒体,对医院各科骨干或人才的先进事迹、成才经历和经验等进行宣传,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对专业技术人才给予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二是要健全医院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或制定我院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等各项制度和规定,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促进年轻人早日成才提供政策保证。

三是要增强中层以上干部的责任,全院中层以上干部、特别是院领导要树立人才是生产力第一要素、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有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尽快把医院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四是要加大对各种人才的情感投入,采取召开座谈会、交流会、表彰会、走访慰问等不同形式,经常与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交心谈心,了解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动向,主动为各类人才办实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如工资奖金、住房、亲属随迁、子女入学等问题上予以帮助,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五是要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对抓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不拘一格地选拔到相应岗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特殊津贴和重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3、采取多种办法,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一是引进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不仅能提高我院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学历层次,还将提高重点学科的临床研究和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重点招聘副高以上不同专业学科的骨干,以弥补一些科室缺乏高级职称人员,充实医院高级职称人才紧缺的现状。三是外聘一定数量的名医或专家来我院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传、帮、带来提高医院临床技术骨干的水平。四是采取不同形式,加快年轻技术人员的成才速度,可采取科室轮转、师带徒、结对子、设立总住院医师、参加市住院和全科医师培训、外出进修等不同形式,促使年轻人尽快成才。五是回聘一些退休高职称人员,充实到临床业务科室,以发挥余热,传授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六是加大对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的提成比例,把人才培养和教育资金的投入纳入年度财务预算,专款专用;特别是对医院急需人才、重点学科的人才以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给予重点支持。六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要督促其继续学习以巩固理论知识,创造条件进行各项技术操作的培训和实践,力争一次性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执业资格;对不同层次职称的人员,可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科研和撰写论文的水平,使他们能尽早晋升到更高的职称档次。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昆明市卫生机构各类人才.昆明市卫生人力资源统计表由昆明市人才中心卫生分中心提供.

1.2 研究内容

昆明市卫生机构各类人才数量,分类、分布、年龄、学历、学位、职称、专业的结构比例等.

1.3 研究方法

采用查阅昆明市卫生人力资源统计表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2010 年昆明市卫生人力资源总体现状

2010 年昆明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4 331 个 (包括所有在昆明市的省级、市级及以下医院),总床位数为 38 056 张.卫生人力资源数量为 52 410人,男性占 33.4%,女性占 66.6%.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40 464 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人16 439 人,执业助理医师 1 705 人,注册护士 15059 人,药剂人员 1 944 人,检验人员 1 631 人,放射人员 809 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2 811 人;其他技术人员 2 537 人,医护比为 1:0.83;卫生机构专职管理人员 2 640 人;医疗卫生机构工勤人员 3958 人.根据昆明市常住人口计算的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为:卫生技术人员数 6.29 人 / 千人口,执业医师数 2.82 人 / 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34 人 / 千人口,病床数 5.91 张 / 千人口.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外) 中博士 1.79%,硕士12.83%,学士 85.38%,研究生 4.16%,大学本科30.91%,大专 32.83%,中专及中技 28.07%,中专以下 4.04%.正高 2.56%,副高 8.52%,中职29.70%,初级职称 54.27%,无职称 4.95%.25 岁以 下 4.05% , 25 ~34 岁 29.13% , 35 ~44 岁34.07%,45~54 岁 23.6%人,55~59 岁 6.82%,60 岁及以上 2.33%.

2.2 2010 年昆明市各类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情况

昆明市 2010 年卫生技术人员分布按照地区、经济类型、主办单位统计情况见表 1.

昆明市 2010 年药师、技师及其他卫生人员分布按照地区、经济类型、主办单位统计情况见表2.

昆明市 2010 年卫生人力资源中各类非卫生技术人员按照地区、经济类型、主办单位统计情况见表 3。

2.3 昆明市医师执业专业类别分布情况

临床医师占 76.85%,中医师占 13.36%,口腔医师占 6.37%,公共卫生医师占 3.42%.在临床医师中,内外科医师占总数的 51.29%,而精神卫生、职业病、医学检验、病理专业、康复医学、预防保健、特种医学与军事医学、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师所占比例均低于 1%.

3 讨论

3.1 昆明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比例失衡,学历职称偏低

卫生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地区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资源中的基本要素[3].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表明,昆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 (助理) 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均高于全国水平,也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与云南省市级平均水平类似.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数据明显偏低,但差别是否有显著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昆明市卫生人力资源以女性为多,与全国情况相似;25~54 岁的中青年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 86.8%,略高于全国84.8%的比例,认为昆明市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分布较合理;研究生学历占 4.16%,全国为 3%.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卫技人员总数的比例为 32.11%,而全国为 39.6%,认为昆明市卫生技术人员总体学历结构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学历人员仍然很少,而中专以下学历占近 1/3 的比例.WT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高、中、低职称的比例是 1:3:1,呈橄榄型.本次调查昆明市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为高、中、低比例为 1:2.68:5.34,呈宝塔型.卫生机构医护比例为 1:0.83,高于全国数据,但低于卫生部对二三级医院医护比的规定,更明显低于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2].以上结果提示,昆明市卫生人力总量及结构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卫生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尚合理,但仍然存在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性别比例失调,医护比例失衡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加大高层次人才及卫技人员考录聘用引进力度,稳定现有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增加昆明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解决学科带头人及领军人物培养问题.鼓励在岗卫生人员提升学历,畅通职称晋升渠道,改善卫生人员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现象,合理核定医护比,逐步使医护比例趋于合理.

3.2 部分类别人才短缺现象明显

与卫生部对卫生机构各类人员的指导比例相比,昆明市卫生人力资源中除卫生技术人员及医师比例高于指导比例外,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药剂人员、检验人员比例均低于指导性比例.从专业类别分布来看,目前急需的精神心理、检验、康复、预防保健等专业医师人才短缺非常突出,而内外科医师比例较大.提示昆明市卫生机构人力资源没有形成一个理想的类型及专业结构.建议合理核定昆明市医学院校的招生数及专业设置、办学层次,改变人才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状况.科学设岗,优化卫生人力专业结构,以此来解决部分类别人才短缺的问题.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第5篇

1 评审方法

1.1 专业化评审

按专业类别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5个专业组组织评审,分别是临床医学、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学辅助技术、预防医学、综合(药学、护理等)。如遇专业组申报人员少于10人,合并到其它专业组评审,专业组申报人数超过150人时,分成2个专业组进行评审。按专业不同制定侧重点不同的量化标准。

1.2 两级评审

1.2.1 推荐评审 各分支局级企业职改办组织所属医疗单位的推荐评审。首先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推荐评审会议,按量化标准对申报人的能力与业绩进行量化评分,得出量化成绩。

1.2.2 评审 评审会前,各局级企业将推荐评审成绩及申报人的评审材料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组织专职人员审查上报材料,主要审查:①上报材料的真实性;②是否符合申报的基本条件;③对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文章、科研等业绩指标进行初步量化评分。另外,评审办公室还要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按专业分组、按已量化成绩排序。评审会分为两程序:①专业组会议,5个专业组分别对本专业组的申报人员进行评价和量化评分,按量化评分结果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员,形成专业组评审意见报评委会;②评委会,对5个专业组报送的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逐一进行审核,按比例再次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形成最终评审结果。

1.3 基本申报条件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1.3.1 基本申报条件 对申报人的品德、学历、资历、外语、年度考核结果、科研和论文著作、企业服务等业绩进行基本条件设置。对在学历、资历上不符合基本条件的,设置破格申报条件,对破格申报人的文章、科研等其他条件的要求相对提高。

1.3.2 量化评价 由推荐评审的职改部门、评审会的评审办公室先后进行材料审查和初步评分,在推荐评审会、专业组会议、评审会上,由评委再次审核材料、复核评分的准确性。推荐评审会、评审会,按量化总成绩进行排序,分别得出推荐评审成绩和评审成绩,按排序结果等额投信任赞成票。

2 量化指标与权重的设置

2.1 基础指标的量化

2.1.1 学历 按申报人员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学位计分。博士研究生10分,只有博士学位的9分,硕士研究生8分,本科硕士7分,本科学士6分,本科无学位者5分,破格评审0~1分。

2.1.2 资历 按申报人员取得现任职资格之日开始,计算到拟评审高一级任职资格当年的12月31日。累计1年计1分,满分10分。

2.1.3 外语和计算机 要求申报人员参加全国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且成绩合格,成绩×0.1进行量化。

2.1.4 单位年度考核及荣誉 按申报者近三年年度工作考核的结果、任现职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劳动或技术荣誉称号进行评价。年度考核是每年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技术能力、工作实绩的考评。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合格”的5分,“优秀”1次加1分,依据获得与专业技术工作相关的荣誉称号,如劳动模范、优秀老师等,按部级、省部级等级别不同给予0.5~2.0分的加分。

2.1.5 科研 依据部级、省部级、地市局级的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创新奖等政府奖给予量化计分,见表1。非政府奖如各医疗单位、各种协会、学会评定的奖项在评审会上不计分。

2.1.6 论文著作 论文按发表的期刊的性质、等级、论文类别、作者排名情况评分,见表2~4。单篇论文得分=4×期刊性质权重×期刊等级及论文类别权重×排名权重。

著作要求是有学术价值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专著或译著。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编者均以中华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即计4分;其他著作或译著的主编按中央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计分的权重与申报人著译部分的字数相关,著作中未明确标识作者著译章节、无法统计个人编写字数的,按“0.8×著作总字数/作者人数”计算。单部著作实得分=3.2×著作作者的计分权重(不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见表5。

2.1.7 教学 按申报人员承担继续医学教育课程、研究生和本、专科等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等业绩进行评分。

2.1.8 推荐评审成绩 本项指标只用于评审。依据“各单位在推荐评审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化评分-本单位全部申报人员推荐评审的平均成绩+50”的十分之一进行量化。

2.1.9 继续医学教育与专业技术考试 本项指标只用于推荐评审。要求参评人每年必须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要求,在本单位组织的各项技术考试(如“三基”考试)中成绩合格,用近三年度的技术考试平均成绩直接量化[2]。

2.2 评审指标

2.2.1 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 根据申报人的述职答辩情况、代表个人最高技术水平的诊治病种、手术、技术操作及开展过的新技术项目的病例资料、科技资料等,结合相应的年度、地域等技术环境因素,在本专业组内比较,评价申报人技术水平情况。

2.2.2 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工作量、工作质量 评分以专业技术履职岗位、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报告、工作业绩和成果为重点,参考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及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本专业组进行评价。

2.2.3 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从3方面评价。一是学会等社会兼职。学会限于本专业全国性一级学科学(协)会及其各专业组、各省市级分会。部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局级学术带头人10分,省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处级学术带头人8~10分,地市局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科级学术带头人6~8分,本单位学科带头人4~6分,其他0~4分。主任委员等学(协)会负责人酌情按评分值的上限量化,副主任委员等学(协)会主要成员酌情计分,委员降一等级酌情计分,会员不计分。二是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需组织过临床、教学、科研、卫生、管理等工作,凭任命文件(如科主任、教学秘书、护士长等)或有效证明材料计分。三是组织的一次性的学术活动或工作。要求有相关的证明文件,如省部级以上科研工作要有科研立项及成果证书,仅限主研人。

2.2.4 述职、答辩 除考察答辩论文的质量,按期刊级别、影响力、文章类别、作者排序、文章设计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谨、实用性、与本专业的相关性进行评分外,还要结合申报人员的现场述职、答辩情况,特别是回答提问的情况(提问问题一般为与答辩论文相关的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新进展的学术问题,不少于3个),进行评分。

2.2.5 专业技术工作环境、条件 参考申报人员上报的各项申报资料,同时要考虑申报人所在单位和科室等技术工作环境,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比较按一至五级评分。见表6。

2.3 权重的设置

2.3.1 基础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基本业绩的依据进行评分,主要反映了申报人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等能力与业绩基础,以及科研、论文、教学能力、推荐评审成绩等,权重共占总成绩的55%。

2.3.2 评审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及工作质量、学术影响力、述职和答辩、专业技术工作环境和条件进行评分,反映申报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由评委进行评分,权重占总成绩的45%。

3 矛盾分析与政策应对

3.1 地域分布不同带来的问题

因企业所属卫生机构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新疆、内蒙等西北部地区的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水平整体上不如东南部地区,在偏远地区医院工作的比在大都市工作的人员更难在科研、教学、论文上取得较好的业绩。在评审指标中酌情考虑为企业服务和地域因素进行评分。

3.2 医院等级不同带来的问题

在企业的卫生工作中,三甲医院负责较重疾病的救治,二甲以下医院,对企业员工和家属的医疗服务工作也非常重要。考虑医院等级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同,小的卫生机构更难取得科研、教学的业绩,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分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两个标准,非三甲医院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权重设置较大,科研、论文、教学等权重设置较小。

3.3 评审会不能现场答辩的问题

因人员在全国散在分布,统一现场述职答辩困难较大,在评审会上不进行现场述职答辩。通过要求推荐评审会组织现场述职答辩、并将推荐评审会的现场述职答辩成绩、总成绩纳入评审会成绩中(占评审最后成绩的20%左右)、对推荐评审的答辩论文质量重新评分,作为评审成绩的指标之一,弥补了不能现场答辩的不足。

4 成效及体会

4.1 提前公示量化标准

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指明职称评审、职业生涯努力的方向,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医疗机构的发展[3]。学历、外语、计算机指标的设置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动力;年度考核、工作量、工作质量、新技术项目等指标的设置(以病历为依据),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日常的点滴工作;教学、科研、论文、学术影响力等指标设置使大家更加重视教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的动力[4];重点学科、专业技术工作环境等指标的设置,促进了医院和学科的不断发展。

4.2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程序和结果公平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诉求[5]。建立评委专家库,将企业全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专家库成员,随机抽选评委;专业化评审,将相近专业的申报人、评委相对集中分组;量化评审、两级评审;细化《评审标准》,评委在评分时对能力与业绩的具体评分“刚性较强、弹性较小”,对全部申报人员的评审条件、推荐评审和评审量化成绩进行公示。每个申报人都能看到本人在全部申报人员中总体得分和排名情况,看到自己各项量化考评方面取得的业绩和不足,将职称评审材料相关的电子版材料归档保存备查[6],增加了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广大申报人员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支持、认可程度。另外,通过权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地域不同、医院等级不同引起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不平衡。体现了程序和结果的公平。

4.3 重视日常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工作实绩[7]

“三基”等技术考试、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年度考核和荣誉等指标的设置,以及将推荐评审成绩、推荐评审时的答辩成绩纳入评审总成绩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论文和科研业绩主导职称评审结果的局面。在申报材料中要求上报能代表个人技术水平的病历、科研任务书等资料,端正了卫生技术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开展新技术、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正确应对技术难题的工作态度,改变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只重视科研和论文、不重视日常工作和日常技术工作进步的工作作风。

4.4 严格量化评审

量化评审能够对申报人员进行相对全面的能力和业绩评价,改变了以往评审专家只能对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历、外语、发表文章形成感性认识的弊端,减少了评委的主观因素,能够形成对申报人员的业绩进行具体刚性评价的结论,避免了评审结果的确定弹性过大等诸多矛盾与弊端,评审结论能够得到申报人员的普遍认可。

4.5 严格评审纪律

评审办公室、专业组评审与评审委员会相互核查评审材料的真实性,保证评审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在评审程序上,各局级企业的职改部门将申报人的申报材料、推荐评审结果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对上报材料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次审核,明确并公示核心期刊目录[8],对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奖等业绩进行检索核实[9-10],并对基础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在近4年的工作中,逐渐杜绝了论文、科研、教学等业绩造假现象,消灭了非法期刊、增刊代正刊等报送现象。专业组评审会上,专业组评委对评审办公室的材料审核和对基础指标的评分情况进行核查,对评审指标逐一评分。对每个申报人员,明确主评、副评人,如整个评审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责任追究到主评和副评人。评审委员会会议最后对评审办公室的工作、专业组评审的工作进行核查。通过以上措施,杜绝了职称评审中的舞弊和违规现象。

4.6 科学设置量化指标和权重

量化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是建立合理的量化评审方法的核心和关键[11-13]。本研究共设置指标14项、20多个方面,包括了卫生技术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承担的工作和业绩等内容。在指标和权重设置前,注重工作实绩,向各个医疗机构专家、职改部门广泛征求了意见,复习了各个省市职称评审的文件要求和相关文献报道。在办法正式实施前组织了专家进行了模拟评审,对办法进行了反复修订和广泛宣传,保证了办法正式实施中无重大缺陷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淇敏,史峰,诸海英.医院职称评聘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6):375-377,412.

[2] 马海泉,王冬,许红民,等.将“临床技能考核”纳入医师职称晋升评审的做法[J].中国医院,2007,11(5):45-47.

[3] 周丽蓉.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48.

[4] 白毅.职称评审中加强临床技能考核对临床队伍建设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2):1531-1532.

[5] 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77-80.

[6] 李殷青,丘如华.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1,(6):14-15.

[7] 丁志明,徐向荣,徐键.我院职称晋升实行评分制的实践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218-220.

[8] 谭长拥,赵飞,彭国莉.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四川省高校职称评审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34(3):97-100.

[9] 徐玫,崔云,高绘玲.高校职称评审材料学术检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5):223-224.

[10] 易映.量化评分模式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运用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7(5):62-63.

[11] 李彩华.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J].现代医院,2009,9(1):134-135.

[12] 林文红,黎绮和.推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的经验及思考[J].现代医院,2010,10(1):128-129.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第6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专科;就业率;就业现状

医学类三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科专业培养的是能在医学影像、核医学、放射线辐射安全防护操作技术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且可以从事医疗器械的维护与销售等医学影像技术相关专业的工作。通过对张家口学院医学系2009年以来已毕业的400多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从而获取真实而有价值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我校培养的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与我省产业结构及优化升级的需要是否协调的相关信息,为今后我校医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对正确指导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缩短待业时间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学生发的就业情况主要是围绕就业率与学生的学历、专业、地区、单位的优势等关系进行分析,对一些深层次内容如未及时就业的原因、求职的途径、专业对口率、工作性质、薪酬待遇、稳定性、与市场的需求量是否协调等问题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对张家口学院医学系2009―2014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得到有效问卷321份,调查项目有包括:待业时间、就业渠道、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起薪率、稳定率、保险率、发展前景、是否达到学生本人的期望值。用人单位的意见等细节性内容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获取真实而有价值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1.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专门探讨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研究很少,且分析大同小异,主要是围绕就业率与学生的学历、专业、地区、单位的优势等关系进行分析,对一些深层次内容如未及时就业的原因、求职的途径、专业对口率、工作性质、薪酬待遇、稳定性、与市场的需求量是否协调等问题体现较少。对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研究更少,国外几乎未见报道。

1.2 研究方向

通过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起薪率、稳求职者本身的主观因素,信息通道是否畅通、是否积极寻找、方法是否得当、要求是否合理等;用人单位是否及时招聘信息、途径、范围覆盖面是否足够,定率、保险率、发展前景、是否达到学生本人的期望值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判断其就业质量的高低。

2 结果

调查结果如下:

2.1 就业方向调查结果

参与本次调查的总人数为321人,就业方向:1)与所学专业对口272人,占总人数的84.74%;2)已就业309人,占总人数的96.26%;3)升学、参军10人,占总人数的3.12%;4)待业2人,占总人数的0.62%;5)当年就业人数309,占总人数的96.26%;6)国办医院203人,占总人数的63.24%;7)私企87人,占总人数的27.10%;8)国企18人,占总人数的5.61%;9)个体、私人诊所1人,占总人数的0.31%。

2.2 就业形式调查结果

参与本次调查的总人数为321人,就业形式:1)有编制或长期合同119人,占总人数的37.07%;2)上三险138人,占总人数的42.99%;3)上五险84人,占总人数的26.17%。

2.3 工资情况调查结果

参与本次调查的总人数为321人,工资情况:1)1000元以下23人,占总人数的7.17%;2)1001-2999元266人,占总人数的82.87%;3)3000元以上20人,占总人数的6.23%。

2.4 总体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

参与本次调查的总人数为321人,满意度:1)很满意51人,占总人数的15.89%;2)满意168人,占总人数的52.34%;3)较满意66人,占总人数的20.56%;4)不满意24人,占总人数的7.48%。

3 分析与讨论

3.1 通过以上调查表格可以发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有绝大多数在毕业后都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相关专业,占毕业生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同比其他专业专业对口率偏高,说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率还是处于很高的水平,就业前景是很乐观的。

3.2 大部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当年就能就业有少部分继续考学或者参军,与当年专接本的政策有关,深造与参军人数少也间接证明了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就业的方式。

当年待业人数少,就业率很高,达到90%,且毕业生在国营医院的较多,正规公办医院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率很大。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私企工作人数明显多于国企,与工资待遇有很大的关系,更多学生倾向于工资待遇较好的私人企业。

3.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中大部分都有编制或者是长期合同关系,工作稳定性较好。且大部分毕业生都有三险或五险,安全性也具有保障。从而使毕业生可以安心的在本岗位工作,不会出现打的人员流动,因此工作满意度总体水平还是偏高的。

3.4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大部分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在1000-2999之间,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大部分从业人员属于中产阶级,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在私企或者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毕业生一般工资较高,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六,但是毕竟是一小部分,也有个体人员的能力及机遇决定。

3.5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满意,只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深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与价值,获得更高的保障与报酬,极少数的毕业生会出现不满现状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因此通过自主择业也可以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间接证明了本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通常人们关心最多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但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的量,并不能反映就业的质;而就业质量不仅能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就业的量。评价就业质量高低有五个因素:专业对口率、就业率、起薪率、稳定率、保险率。故就业质量高低应包括三个方面: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率);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比如工作的稳定率、专业的对口率;就业岗位的客观条件,比如工资收入、工作环境、保险情况、发展前景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毕业生就业是否顺利,不仅仅取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毕业生本身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同时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政策、导向是否有利于求职者;其他还有住房、户口、社会关系等。通过对葛总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引导作用,帮助更多的本专业毕业生尽快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

通过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培养的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与我省产业结构及优化升级的需要是相对协调的,为今后我校医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对正确指导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缩短待业时间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平,李胜,梁军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就业与市场需求的矛盾[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77.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第7篇

关键词: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对策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在各级各类医院中,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实际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医院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市某医院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情况、年龄构成、学历构成和职称构成,明确存在的问题,为医院制定相关的政策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该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截止2012年5月份,该院现在专业技术人员3473人,为正式在编1155人,合同制2318人。其中医疗专业技术人员849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1407人,药剂人员203人,检验人员136人,放射人员151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17人,行政工勤人员510人。

该院实际开放床位1995张,现有业务科室77个,临床学科科主任4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41人,占100%,副高级职称以上41人,占100%,年龄平均52.3岁,45岁以上39人,占95.1%。

该院病床和工作人员之比是1:1.74,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工作人员总数的85.3%,均符合卫生部的相关规定,见表1。但医护比例为1:1.66,低于卫生部1:2的要求,与全球医护平均为1:2.698更有相当大的差距[1]。

注:放疗科医师包括在放射人员;输血科技师包括在检验科人员;康复理疗、麻醉、病理科医师包括在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2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分析

2.1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分布情况 该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绝大多数为专科和大学,分别为1070人和1039人,各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6.1%和35.1%。药剂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8人,占10.13%;检验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2人,占2.53%;放射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2人,占2.53%;其他技术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30人,占37.97%。可见部分药剂、检验、放射和其他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护理队伍中专科以上学历有1369人,占护理人员总数的97.3%。超过卫生部要求的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50%。见表2。

2.2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与学历和职称聘任分布情况 该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385人,平均26~63岁。硕士390人,年龄在40岁以下249人,占63.52%。大学1039人,年龄在40岁以下871人,占83.83%;专科1070人,40岁以下991人,占92.62%;中专及以下79人,其中35岁以下66人,占83.54%。

该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职称186人,平均分布在36~83岁年龄段,其中36~50岁年龄段96人,占51.6%;副高职称311人,其中41~50岁年龄段180人,占57.88%;中级职称384人,其中40岁以下年龄段260人,占67.53%;初级职称2082人,35岁以下1974人,占94.81%。见表3、表4。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该院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学历结构相对年轻,年龄和聘任职务分布相对较合理。高学历(硕士和博士)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大大超过高级职称(正高和副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和科室人员之间的团结。年轻的高学历人才比例合理,有学术带头人,各专业队伍发展平衡。高级职称年龄相对年轻,各专业技术能力相对创新,有利于医院医疗技术的长远发展。

2.3医疗技术人员职称分布比例 根据卫生部的规定,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结构比例为8:4:2:1,高级职称与初、中级职称的比例为1:4。该院住院医师相对充足,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比例为2:1,高级职称与初级职称比例为1:1。这种比例结构不合理,不但造成"高职低用",而且影响学术权威的树立,导致部分科室出现内部矛盾。另外初级职称医生的人数比较少,他们在完成值班及处理完日常复杂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没有充足的时间专心从事科研和学术性研究,不利于人才储备培养,容易造成人才断层,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2.4行政工勤人员现状分析 该院现在行政工勤人员共510人,占职工总数的14.7%,远低于卫生部28%~30%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管理人员缺乏及后勤工作人员学历偏低。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多来自临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非管理专业的技术人员。虽然进行过专业知识培训,由于其知识结构体系存在局限性,导致工作常常拘泥于常规事务性工作,缺乏开创性和科学性,不利于医院的进一步发展。该院后勤工作人员105人,专科以下57人,占54.3%,45岁以上64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很难满足临床一线的需要。

2.5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护理人员缺编、超负荷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并且会影响护理质量,埋下安全隐患[2]。护士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忙于应付复杂繁重的常规护理工作,很少有时间及能力撰写护理论文和参加护理科研工作。医院现有1407名护士,其中中专学历37人,占2.63%,大专学历885人,占62.90%,大学学历473人,占33.62%,研究生学历12人,占0.85%。工作年限2年以下者578名,占41.08%,3~5年者265名,占18.83%,6年以上者564名,占40.09%。而10~20年护龄的护士才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专科技术水平。目前护士资历、业务能力、临床经验及专科护理水平均衡,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较高,可以满足现代护理要求。该院现有护士长63人,年龄平均39.7岁,45岁以上17人,占27.00%,大学以上学历52人,占82.5%。护理管理者年龄年轻化,学历层次较高,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3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战略 注重培养学术"带头人"式和承上启下"骨干型"人才,提高各方面基础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避免造成人才队伍断层及人才浪费现象。

3.2科学定岗定编 按照高、中、初级比例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聘任,如采取高职低聘。

3.3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后勤人员学历技能培训教育

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引进具有管理技能和专业理论的人才;对在职管理人员分别进行培训,加强后勤人员学历技能培训教育,树立其为临床一线服务的理念,配合医疗护理服务正常有序进行。

3.4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 每个科室设置合适的人员数量和合理的梯队编制,注重对护士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护士的工资福利待遇,做到同工同酬。鼓励护士注意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开展科研。运用竞争机制从中选拔高学历、高素质的护士担当护理管理者。

参考文献: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第8篇

【关键词】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途径,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析中医药继续教育现状,探讨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确保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达到中医药继续教育预期效果和目的。本文通过对2011—2016年郑州市中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确保并提高继续教育项目质量,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1健全制度和科学管理

根据国家、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制定了郑州市中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施方案》、《郑州市中医院学术讲座管理办法》,明确了医院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使医院继续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成立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及管理机制,确立了院、科两级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在全院17个临床科室、34个门诊分科室推选出继续教育管理员,由科教科设专人负责有关继续教育日常管理、具体实施和评估考核工作,定期培训、督导、考核、奖励,确保每项工作按时、有效、规范实施。

2全程监督和规范实施

2.1项目申报

郑州市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结合医院特点和发展需求,医院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组织学习班、举办学术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建设,将医院的医疗优势加以总结推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医院充分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重点专科优势资源,整合设计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培训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见表1。2.2项目立项医院对获批举办的国家、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年度统筹安排,避免举办时间上的冲突。科教科设专人向每个申报科室和项目负责人下发通知,督促严格按照申报时间、举办要求积极组织实施,项目当年有效。

2.3项目实施

科教科设有学术讲座登记薄,对按计划实施的继续教育项目,要求至少提前1周到科教科进行申请登记。登记内容包括项目举办时间、地点、授课专家、课程安排、专家简介等。科教科审核后发送正式会议通知。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教科全程参与项目举办,协助承办科室做好接待会议准备、会议签到、维持会场秩序、授予学分等具体工作。

2.4项目备案

项目结束后,由科教科按照要求,整理会议通知、学员签到表、专家课件、会场照片、会议总结等资料,及时存档。并按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求,上报项目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2.5考核与激励

为保证继续教育项目举办质量与效果,建立项目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科教科负责对项目承办科室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估,考核结果由项目负责人签字。依据考核结果并参考项目级别,当年年底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将郑州市中医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并获得规定的学分,作为年度和任期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3深化措施和确保实效

为顺利完成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审核工作,对全院17个临床科室,34个门诊分科室,分两批对继续教育管理员进行公需科目网络学习培训,核查各科室专业技术人员名单,采集信息并组织编码,一人一号,一证一号,由专人负责解决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公需科目网络学习及学分审核认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审核工作计划表,逐日逐科审核学分证书及各项相关证明、证件材料原件,相互核对后将符合规定的学分按Ⅰ类和Ⅱ类分别登记在个人《继续教育证书》上,汇总填写总学时及总学分,加盖单位印章,由市卫生局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办公室对学分进行复查、审核,上报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审核公需科目完成情况。郑州市中医院连续3a全院医、护、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完成达标率均为100%。

4创新思维和更新手段

郑州市中医院创新“师带徒”培训模式,提升继续教育质量。2012年实施以“师带徒”为培训方式的继续教育,对参加医院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培训人员中愿意继续学习的学员进行师承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扎实掌握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有效开展农村、社区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诊疗服务,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基层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优秀中医药队伍[2-3]。此外,医院还将“师带徒”培训模式推广应用于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创立3级拜师模式,科主任拜部级名医为师,业务骨干拜院内名医为师,社区医师拜院内名医为师,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精髓[4]。2016年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营造良好学术交流氛围,提高全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医院出台《郑州市中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及积分制考核办法》,每年对继续教育项目承办科室及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会率、参会情况进行考核,个人参会情况实施积分制管理,年终根据个人参会率、积分分值评选优秀予以奖励,积分制考核结果同时与院内年度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挂钩。此项考核办法的出台既提高了全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医院继续教育考核的针对性。

5结语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医院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探索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不断规范管理措施,是保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有效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郑州市中医院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完善制度、全程监督、创新思维、更新手段等措施,规范了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执行,保证了继续教育项目的质量,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为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宵.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7-9.

[2]常冬梅,王丽萍,杨宁.探索新医改下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126-128.

[3]武雅婷,王丽萍,杨宁,等.探索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新模式[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324-325.

医生专业技术总结第9篇

关键词:精神卫生 民政 人力资源 调查 对策

一提起“精神卫生”,大多数人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种场景:一座戒备森严、门窗紧闭的阴森病房里,关着一群嘻笑无常、蓬头垢面的精神疾病患者。下意识地,人们会皱起眉头,表现出厌恶的表情。然而,就有一个这样行业是以这类不招人喜欢的群体为服务对象,他们就是精神专科的医务工作者。当下,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实施之际,让我们共同关注精神卫生行业的发展,聚焦这一行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民政精神卫生行业医护人力资源现状,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新疆民政精神卫生事业与卫生事业共同发展,为新疆建设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和谐家园奠定坚实基础。

一、概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深入、经济发展进程加快,我国也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人们在这种必然过程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的收治医疗康复工作,由卫生、公安、民政部门分类管理。卫生部门是精神卫生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它承担着精神疾病的科研、预防和治疗等工作;公安部门主要承担着对危及社会治安的精神病人的收容和治疗康复工作;民政部门举办的精神病人的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一般精神病院的区别,在于收治对象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三无”精神病人、复员退伍军人中的精神病人和特困精神病患者。从全局来说,精神卫生福利事业,与全国精神卫生工作相互连结,是涉及人民健康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国家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指导、规范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尤其是《精神卫生法》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更是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新疆的发病率已达到15.3‰以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主要是由卫生和民政两大系统组成。在这其中,民政精神卫生大多承担着“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或抚养人)精神病人的救治任务。

近年来,为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新疆也先后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将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和特困、低保人群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纳入民政精神病院的救助范围,扩大了民政精神卫生的救治范围。目前,新疆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从50年代的简单收容,70年代的慢性疗养,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层次、设备先进、管理有序的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

二、新疆精神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在卫生行政机构注册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有24家,共有精神科床位3510张,其中三甲3所925张,二甲1所50张,二级12所1814张,一级8所721张;卫生系统17所2264张,民政系统7所1246张;地方所属14所2625张,兵团所属9所835,部队所属1所50张。全疆每万人口拥有病床数1.61。

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拥有医护专业技术人员1303人,其中,专科医生436 人,每10 万人拥有医师数为2.0;专科护士867 人,每10万人拥有护士数为3.98。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与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0.37。

在全疆24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1303名从事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卫生系统医护人员997人,占总人数的76.52%;民政系统306人,占总数的23.48%。在1303人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8人,本科学历261,大专学历455人,中专及以下569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38%、20.03%、34.92%和43.67%;高级职称56人,中级352人,初级及以下895人,分别占总数的4.30%、27.01%和68.69%;30岁以下419人,30-39岁481人,40-49岁279人,50岁及以上12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2.16%、36.91%、21.41%和9.52%。

1.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全疆现有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17所,占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总数24所的70.83%,其中,三甲3所,二甲1所,二级9所,一级4所,共计床位2264张,占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总床位数3510张的64.50%;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997人,占全疆从事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总人数1303人的76.52%。床位与医师比例为1:0.16;床位与护士的比例为1:0.29。

卫生系统的350名医生,硕士及以上学历17人、本科194人、大专103人,分别占同等学历医生总数的100%、86.22%、66.88%,形成了系统内4.86%、55.43%、29.43%的梭形学历结构。全系统医生高级职称20人、中级73人、初级及以下100人,分别占各职级医生总数的74.07%、65.77%、70.92%,形成了系统内10.36%、37.82%、51.81%的金字塔式职称结构。系统内30岁以下医生有78人、30-39岁140人、40-49岁94人、50岁及以上38人,分别占各年龄段医生总数的80.36%、63.78%、79%、59%,系统内形成22.28%、40.10%、26.73%、10.89%,以30-49岁为主的年龄结构。

卫生系统的647名护士,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本科30人、大专255人,分别占同等学历护士总数的100%、83.33%、84.72%,形成了系统内0.15%、4.64%、39.41%的学历结构。全系统护士高级职称8人、中级163人、初级及以下476人,分别占各职级护士总数的57.14%、87.50%、66.49%,形成了系统内1.20%、25.15%、73.65%的金字塔式职称结构。系统内30岁以下护士有218人、30-39岁231人、40-49岁139人、50岁及以上59人,分别占各年龄段护士总数的56.12%、68.78%、68%、75%,系统内形成33.67%、35.70%、21.52%、9.11%,以40岁以下为主的年龄结构。

2.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全疆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有7所,占全疆总机构数的29.17%,其中,二级3所,一级4所,共计床位1246张,占全疆总床位三分之一;医护专业技术人员306人,占全疆总数的23.48%。床位与医师比例为1:0.07;床位与护士的比例为1:0.18。

民政系统的86名医生,硕士及以上学历0人、本科31人、大专51人,分别占同等学历医生总数的0%、13.78%、33.12%,系统内学历结构分别为0%、36.05%、59.30%,呈金字塔状。全系统医生高级职称7人、中级38人、初级及以下41人,分别占各职级医生总数的25.93%、34.23%、29.08%,形成了系统内8.14%、44.19%、47.67%的梯形职称结构。系统内30岁以下医生有11人、30-39岁46人、40-49岁14人、50岁及以上15人,分别占各年龄段医生总数的19.64%、36.22%、21.00%、41.00%,系统内形成12.79%、53.49%、16.28%、17.44%,以30-39岁为主的年龄结构。

民政系统的220名护士,硕士及以上学历0人、本科6人、大专46人,中专及以下168人,分别占护士总数同等学历的0%、16.67%、15.28%、31.76,形成了系统内0%、2.73%、20.91%、76.36,以中专为主的学历结构。全系统护士高级职称5人、中级19人、初级及以下196人,分别占各职级护士总数的42.86%、12.50%、33.51%,形成了系统内2.16%、8.63%、89.21%的职称结构。系统内30岁以下护士有104人、30-39岁64人、40-49岁40人、50岁及以上12人,分别占各年龄段护士总数的43.88%、31.22%、32.00%、25.00%,系统内形成47.27%、29.09%、18.18%、5.46%,以30岁以下为主的年龄结构。

三、新疆民政系统精神卫生行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工作重点偏重收容民政服务对象,包括“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或抚养人)、特困、低保及城镇流浪无着中的精神病人。相对来讲,因患者的特殊性,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大多是全额事业单位,均设立在偏远地区、床位周转率低、工资福利待遇少。因体制和分工不同,与卫生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相比,新疆民政系统精神卫生行业人力资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从本次调查所搜集的数据来看,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计3510张床位,其中民政系统1246,占总床位数35.50%。但民政系统拥有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306人,仅占到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48%。

按照行业内标准,医院的床位数与护士人数的比例为1:0.4,床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1。而新疆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医院的床位数与护士人数、专业技术人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0.18和1:0.25,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基本需求。

以在处于同一区域的喀什地区第一医院(卫生系统)和喀什康宁医院(民政系统)相比:前者有精神科床位35张,专科医生9人,专科护士12人,床位数与护士人数的比例为0.34,床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0.6;而后者有床位126张,医生7人,护士23人,床位数与护士人数的比例为0.18,床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0.24。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不仅达不到行业要求不到的标准,就是与同区域内、同专业的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相比,仍有1-2倍的差距。

2.学历偏低

在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56%的医生是本科及以上的学历,39%的护士是大专及以上的学历。而在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仅有14%的医生是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无一人;护士中,仅有32%的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而大专以上的只有6名,且仅是本科学历。这种情况在较为偏远的南疆地区更为严重,以和田地区福利院为例:该院核定床位160张,有医生6人,护士12人。6名医生均为大专学历,12名护士中,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0人。

3.队伍建设出现断层

从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的年龄结构上来看,卫生系统以30-39岁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也就是说这一群体在5-10后即可成为技术骨干),40-49岁的成熟型专业技术人才也占到近四分之一,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形梯队,有利于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民政系统则是30岁以下和30-39岁的人群占据了系统的近四分之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过于年轻化,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积累周期短,有碍于专业技术的传承。

从新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来看,高、中、初分别占总人数的4.30%、27.01和68.69%,呈较为科学的金字塔形职级分布。卫生系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职级分布的金字塔形显得更加流畅,而民政系统则是由3.92%到18.63%,然后突然增加至77.45%,起着重要继承和传递作用的中间力量过于薄弱,与业内普遍认为的4:5:7的“黄金比例”相距甚远,较容易出现学科带头人的缺失、人才队伍建设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不利于民政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4.技术力量分布不均

从行政管理区域和地理分布看,全疆86名民政精神专科医师和220名专科护士,大都集中在首府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仅乌鲁木齐区域占据了医师总数的36%和护士总数的60%。

从每万人拥有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专科医师和护士的人数来说,乌鲁木齐及周边区域占有量最高:专科医师为0.09人,护士0.29人;北疆伊犁地区居中,分别是0.04人、0.09人;而南疆和田地区则最少,分别是0.03、0.06;喀什地区的医师拥有量更是低到极致,仅为0.02人。

从职称分布来看,民政系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总计60人,但这其中近四分之三的人员就职于乌鲁木齐区域及周边。

高学历、高职称、相对属于专业技术黄金年龄段的医护人员52%集中在首府。基本形成了北疆强、东疆平、南疆弱的分布不均格局。

四、新疆民政系统精神卫生行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研究

改革体制,调整机制,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加速培育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这棵“梧桐树”,以期引来众多“金凤凰”,打开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

1.改善宏观环境

(1)理顺体制

方案一:参考内地部分省市的经验,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统一收归卫生系统管理,但设置相应数量的床位,保证符合民政救助条件人员的入院治疗和全天候的日常照料,经费由民政部门按期拨付。

方案二:在民政部门设立精神卫生专管机构,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参照内地省市成熟经验,鼓励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行“一院两制”,即在履行原有职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现有的医疗条件招收自费病员,与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所涉及工作人员实行市场化管理。一方面解决精神科床位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带动全院医护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加大政策扶持

作为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大多设立在较为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恰恰是这些地区因为贫困,无法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或因精神疾病治疗的长期性而放弃治疗,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埋下隐患。

建议新疆紧紧抓住《精神卫生法》出台及国家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的支持,配套出台向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倾斜的相关政策:

第一,民政精神卫生工作也属于公共卫生范畴,加强民政精神卫生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健全和完善由民政、卫生、公安、司法、教育、劳动保障、计委、财政以及残联等部门和团体组成的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坚持有效的协调会议制度,统筹安排“三无”、特困、低保等特殊群体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就业、收养和福利待遇等问题。把民政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实际,提出民政精神卫生工作目标,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及设备建设的投入,制定长效投入机制,提升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

第三,给予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学术研究。

第四,建立科学、灵活的薪酬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使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能“留得住、引得进”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第五,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对精神卫生资源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管理,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监督检查制度,保证医疗服务水平质量。

第六,结合新疆实际,出台操作性更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神卫生条例》。

(3)积极争取社会支持

第一,改变民政系统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医务人员获得社会的职业认同。

第二,加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及精神科工作人员的偏见和歧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