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5:12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的一些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谈点体会.

一、影响物理教学效率的因素

1.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板书,让学生做好记录,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给学生传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物理学科有许多难懂的知识,有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打击了学生的信心,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理解粗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有可无.

2.情境教学观念不明确与案例选择不当.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有些教师开始认同情境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由于对情境教学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情境教学的意图.情境教学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繁杂的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易,降低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难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可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正确选取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因此,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一些小故事导入其中,因为初中生往往对于故事都充满好奇心.情境教学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根据他们的基础划定一个适合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生活化,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烦躁的心理情绪的改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由生活中的玩乐设施跷跷板切入.对于这一设施,学生都很熟悉.同时,学生都很惊讶,原来自己小时候玩的设施包含了杠杆原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生活实例的同时,教师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运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的策略

案例分析,就是对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讲述.对于案例的有效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教学课标规定的范畴之内细心筛选,从中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理解、更加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从而有利于案例的筛选.案例展示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并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找到相关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黄永辉 单位:江苏南通市启东南苑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65-01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的强化学生对于物理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其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了解自然科学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内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不断引入新方法、新思维,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也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社会实践对人才的需要为基础,转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焦点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 新课程教育设计基本原则

1.1学生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应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和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应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实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1]。

1.2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依据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应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其主动探索的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主页包括故事情境和实物情境两个方面。故事情境指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2]。

2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2.1学习目标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本地区实际,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针对性设定,做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加突出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第二,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经自身的概括和分析来解决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第三,初中物理教师应对新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而不能仅仅依靠可能,而应实现一定的突破。

2.2学习条件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出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计。

2.3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拓宽其掌握知识的宽度,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4学习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其唯一目标,而是要充分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开发其物理学习潜能,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标准和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估,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3 案例分析

案例一:“海宝”是2010年世博会的吉祥物,为迎接世博会,某公园大门口的水平地面上安放一个大型“海宝”雕塑,其重力为3.6×104 N,与水平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为1.2m2/g取10N/kg。计算:(1)该雕塑的质量是多少?(2)雕塑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3)在搬运过程中,起重机在20s内将该雕塑匀速抬高了2m,则起重机对 雕塑所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答案:3600kg;3000Pa;7200W。

评析:该案例将简单的浮力问题转化为学生常见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社会时事的同时,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学习浮力相关知识。

案例二:“海鸥300”是由航空工业605研究所自行设计研发的一种水路两栖轻型飞机,并在今年10月经过首飞实验成功,该机型能够打在4至6名乘客,且配置有现代化的航空仪表设备和高性能发动机,适用于海岸巡逻、货物运输和公务飞行等多个领域。该机型总重量为4000kg,g取10N/kg。计算:(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排开水的总体积为多少m3?(2)如果飞机以360km/h的速度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则其所受的水平方向阻力是飞机总重量的0.1倍,飞机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W?

答案: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F=G,也就是pgv=G,

因此:V=■-■-■-■-4m■

2,飞机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时,阻力等于动力,也就是:

F=0.1G=0.1mg=0.1×4000kg×10N/kg=4000N

飞机的功率为:

P=■=■=Fp=4000N×■=4×105W

评析:该案例将功率问题以分析飞机飞行实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7-02

随着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物理教育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的机械性、重复性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方式。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能有效突出科学探究的途径与手段,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学者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了研究,如赵顺法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1],党明的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卿昭才等的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3],陈伟飘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4]等等,但这些研究主要讨论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理和方法为主,很少涉及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仍是一个缺憾。本课题从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实际和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出发,应用探究式教学和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创设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具有明显探究特征、针对性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发散性等等,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内涵

问题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核心,是基于问题创设和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1]。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期待等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渴望和追求,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思维、探究,并享受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因此,创设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5]。可以说,在真实情境状态下呈现问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营造问题产生与解决的最佳环境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问题,学生求知欲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

二、问题情境创设案例与分析

1.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问题情境创设案例。问题情境一:以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内容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建构“磁场方向性”的概念,教师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小磁针N极指向各不相同的物理情景(现象)。教师根据这种物理情景(现象)提出问题:磁场是否具有方向性?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没有。这个结果看似却出乎教师的意料,实际上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特意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通过这个预设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开展思维与探究。同时,通过问题情境的不断深入,也得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如果所有的小磁针都指一个方向,则磁场是有方向的;如果指的方向各不相同,则磁场不具有方向性。问题情境二:(1)问题情境创设。首先,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磁场中的某位置上,用手轻轻拨动一下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和静止后小磁针N极的指向;若再轻轻拨动几下小磁针,让学生继续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并思考静止后小磁针N极又会指向哪一个方向?(2)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本思维:问题情境中小磁针放置在磁场中某一点位置,其受力方向是确定的,为什么?扩展思维:若将小磁针任意放置在磁场的其他位置,重复上述的实验过程,又会出现什么物理情景(现象)?为什么小磁针静止时N极总是指向某一方向?为什么与前面演示实验中小磁针N极的方向不同?(3)得出正确的结论:磁场是具有方向性的,同时规定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显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这种具有显性特征的问题情境,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磁场具有方向性”的概念与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案例是一种阶段问题情境案例,结合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具体情况,应用了实验探究模式、真实情境模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在预定的情境中对“磁场的方向性”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通过预设情境启迪学生探究和思维,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可见,结合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学生产生问题情境和学习情趣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有效乃至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运用新颖、生动的语言,也可以采用激疑、争论的模式;既可应用知识延伸的方式,也可应用实验研究、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即问题情境创设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实施教学的关键。

三、结论

1.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虽然具有一定的探究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形成,但经验型的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特别是一些具有新奇性和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对他们的吸引性很强,因此,通过感性得出的结论往往比理性思维得出的结论要多,也喜欢通过自己的活动去了解自然并对自然现象施加影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2.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可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探究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质疑;通过一题多解和多种实验方法的选择,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结论,学会探究的思维方法。养成探究思维习惯。

3.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不同模式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合作与交流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29(4):7,10-13.

[2]党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1,(12):15.

[3]卿昭才,周艳.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0,28(1):65-68.

[4]陈伟飘.创设问题情境?摇激发探究兴趣[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34(8):21-22.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5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2.学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

趣,提高分析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分组实验中养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验电磁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乐于探索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难点:如何设计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资源

学生刚学完磁体与磁场。对磁体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的且密不可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规律。

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导线若干、开关、电源、小磁针、电磁铁、回形针、铁屑。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问: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思考为什么?

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

生回答: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师追问:小磁针是不是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力发生偏转呢?其他物质周围存在磁场吗?

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电话、收音机、电视、洗衣机等都用到了磁。

【合作交流 互动探究】

(一)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师问1:有什么方法能判断电流周围是否有磁场?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可以用小磁针靠近通电导体,观察小磁针是否会发生偏转。

师问2:需要哪些器材?导线与小磁针的位置关系怎样?

生回答:器材有导线、电池、开关、小磁针;用电器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

为了得到较大的电流,让实验现象变得明显,此电路中不用电器,闭合开关让电路瞬间短路得到较大的电流,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闭合开关看到现象后立即断开开关。

要求学生对照问题“导线通电时,小磁针是否会发生偏转?断电时呢?”进行实验并思考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图(PPT图略)所示,将一根直导线放在静止小磁针的上方并使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

友情提醒:(1)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2)通电时间不能太长。(3)注意观察电流方向和小磁针的偏转方向。

活动展示:导体通电,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

学生归纳: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生提问:本组磁针N极顺时针方向偏转?旁边有的为什么逆时针偏转?

师启发:小磁针N极的偏转不同说明什么?

生回答:说明磁场的方向不同。

师追问:磁场的方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改变电流方向重做实验。先思考如何迅速改变电流方向?

生1回答:改变电源的正负极。

生2回答:也可以交换导线的两端。

学生活动展示成果: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磁场方向与电流有关。

师问: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往往需要较大的磁场,那如何增强直导线的磁场?

生1回答:增大电流。

生2回答:把直导线缠绕,把电流叠在一起增强磁场。

(二)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师问1:通电螺线管周围有没有磁场呢?

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师问2:如何用实验验证这个猜想呢?需要哪些器材?

师问3:假如通电螺线管周围有磁场,怎样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方向和分布?如何知道某点的磁场方向?

生回答:把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观察小磁针静止时的N极的指向。

师问4:怎么知道磁场的方向(N/S极)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大家讨论如何设计试验,实验的步骤怎样。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由小组长分配组内每个同学的任务。

学生活动:每组发一张如右图所示的纸,螺线管放在长方形上,把小磁针依次放在周围的小圆圈内,螺线管通电后画出各点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学生活动后实物投影两个学生所画的图,问其他同学是否一样。

师引导:观察到的现象和哪个物体周围的磁场相似?如何知道更多点的磁场方向呢?

生1回答:用更多的小磁针。

生2回答:用铁屑做实验。

演示在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撒上铁屑,并轻轻敲击玻璃板,让铁屑分布均匀,与PPT中条形磁铁的磁场进行对比。

要求学生改变电流方向,重复上述实验。

小组讨论:(1)观察比较所画的两幅图,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师提问:螺线管的N、S极分别在哪端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

师提问:有没有简便方法呢?

(三)通电螺线管磁极的判断:安培定则

学生看书、讨论,弄清安培定则的作用和判定方法后进行展示:

1.作用:可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多媒体演示判断)

学生讨论补充总结使用安培定则的方法和顺序:

1.查清螺线管的绕线方向;

2.标出电流在螺线管中的方向;

3.用安培定则确定螺线管的磁极方向。

练习:如下图。

1.判断通电螺线管的N、S极;

2.判断通电螺线管上电流的方向;

3.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回顾反思,归纳总结】

1.知识点总结。

2.科学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小组合作的体会等。

五、教后反思

在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着力打造“学程导航”范式教学模式,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习题先让学生动手做,规律先让学生动手发现,方法应让学生去总结,思路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解决。所以我觉得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堂”,而不是“讲堂”;是“练功房”,而不是”表演场”。教师讲了不等于懂,懂了不等于会,会了不等于通。从讲到通,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桥梁。

“电流的磁场”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初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奥斯特的发现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是紧密联系的,它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导致了人造磁体和电磁铁的发明。本节课依据教材,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根据“学程导航”范式教学模式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具有独创性。本课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功能,体现了物理这门学科的特色。

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物理情境,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使学生猜想磁与电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

把教材中奥斯特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问题设置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分组活动,自己能观察现象得出结论,PPT中习题围绕实验现象和结论及时巩固。

教材中从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探究过渡到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探究,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了解并经历人类对某一自然规律认识的历史。在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视性和可操作性,拓展了实验装置的功能,形成了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规律,虽然所用时间较长,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演示用类似研究条形磁铁周围磁场分布的方法,在有机玻璃上均匀地撒一层铁屑,让学生观察通电螺线管整体磁场的分布情况,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数学;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37-01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我国教学案例法起步晚,并且受到了传统教育的限制,对其没有更广泛的使用,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1.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

物理是一门需要动手动脑的课程,但是纵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老师将应试教育作为主要向导,在课堂上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说教模式,将学生自主动手、合作实验等环节一带而过,造成了学生只动脑不动手的不协调学习。不仅如此,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导致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教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新课程的实施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要及时将教育理念转变,研发新的教学模式,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2.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必要性

2.1 按照新课程标准,首先要打破传统以教材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将仅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对理论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案例教学法正契合了这一点。案例教学法侧重于案例情景,将知识融入到真实情境中,是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来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

2.2 改变"填鸭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不会实际运用知识,光会动脑而不会动手。案例教学法侧重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体验案例情景,及时展开师生和生生讨论交流,这样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讨论交流中获取解决问题经验和方法,是对书本知识的延伸。

2.3 改变传统学生评价体系――以成绩为准则,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有压力,失去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初中物理教学变得顺畅,更能让学生放松心态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相应发展,这也正符合了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要求。

3.初中物理案例教学思想观念的滞后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思想观念的落后是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法推广遇到最大的问题。虽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施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环境,但是现行的传统教育高考制度、各大院校招生制度、社会对人才的认可方式以及地方政府对学校业绩考核等方面因素都制约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其陷入了困境。

(1) 要认识到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法真正的实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信心和耐心;(2)推出多样化的人才认可方式并落实到工作岗位考核标准上,慢慢让全社会 认识到并不是只有学校考试成绩才是对人才肯定的唯一标准,以此逐渐改变传统社会价值观,为教育改革提供社会基础;(3)课程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仅限于倡导改变教育理念和思想,而是要真正将想法落实到行动中,通过具体的规章制度来强制将教育改革落实,坚决抵制只有口号没有行动的政府和学校。

4.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法的应用条件

初中物理教学在实施案例教学法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实施的必要条件,在不合适的时间和情况下实施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确定要实施案例教学法之前要客观地、理性地结合学生学习状态和学校硬件设施,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案例法如何实施。

(1)教师具备一定的案例教学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物理老师都能够利用案例教学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加深对案例教学法的了解程度,才可以有的放矢运用案例教学法。(2)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初中物理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案例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在讨论和探究时有基础知识打底,进而延伸知识。(3)以教材为中心对初中物理案例教学内容细致编排,就是需要师生都有充分准备,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

5.结语

初中物理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是学生物理思维开始形成的第一个阶段,直接影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案例教学法,非常契合初中物理课程改革,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所以要求老师不断的积极地、主动地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敏. 新课标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 李晓燕.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7篇

一、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

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比,其变化是:①从直观到抽象。比如,初中讲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运动,而高中是讲质点的运动。②从单一到复杂。比如,初中研究二力平衡而高中研究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匀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初中的代数运算到高中的矢量运算,在语言上从浅显表达到比较严谨、规范的表达,物理量从定性讨论到定量的计算。④初中物理涉及问题的特点简单、直观、具体、形象;高中物理分段运动多过程、连接体、临界状态。⑤初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少、简单、容易记;高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多,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应用。⑥初中的学习由于教学的进度比较慢,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变化不多,而且学习方法比较简单、机械,既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就可以知道答案;高中的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的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抽象,物理规律复杂,物理规律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要求高,如力学对三角函数的要求,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来学习的方法,是行不通的。⑦初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是比较低的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对物理问题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高中物理对思维方式要求比较高,常常要用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⑧初中科学探究主要是指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高中课程科学探究,主要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对摩擦力的探究主要是研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而高中物理对摩擦力的研究是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及计算公式、研究最大静摩擦力,引入静摩擦力。一个定性,一个定量。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初中课程的科学探究注重探究过程的体验、初步处理实验数据、简单描述实验结果,并尝试解释;高中的物理科学探究注重探究或验证物理规律,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二、初、高中知识内容上几个重要的落差点

从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来看,存在几个大的台阶,成为衔接的主要障碍。

1.模型工具运用的力度加大

初中物理教材强调直观性,而高中,学生面临着使用大量的抽象物理模型问题如质点、轻绳、轻杆、光滑平面、光滑斜面、点电荷、电场线、磁感线、等势面、理想伏特表、理想安培表、理想变压器等。比如,以简单的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来说,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初中针对的是一些要学习的“知识”,而到了高中,要针对的是很多的学习知识的“工具”,或者说是“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这些“理想化”了的纯物理模型,学生在理解上是个难点;在应用上,建立物理模型则更是个难点。

2.矢量的问题导致物理问题难度加大

虽然初中物理知识也涉及到矢量的概念,但只限于知道和了解层次。但进入高中,矢量的问题成了物理内容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分析、要运算,如求合位移、合力的问题涉及到矢量法则的运算,以至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动量、冲量等问题,矢量已经成为了物理知识中的一大关注的问题。

3.图像法处理问题成为非常重要的方法

对于直观、内涵深刻、形象抽象一体化的“图像法”,初中涉及的也不多,就是涉及到,也只是应用它形象、生动的一面,避开它深刻、抽象的一面。而高中在研究物理规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出现了大量的图像问题。初中应用图像的目的是“由抽象向形象”过渡,而高中则需要“由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高中应用图像要去解决大量抽象的问题。例如,变化率问题,初中是由变化率看图像,而高中却要由图像看变化率。初中用图像的直观性“解决”一些问题,而高中是要由图像去“抽象”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交流电等内容中,对图像的应用层次更深,应用到三角函数关系。在单摆、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的内容中,从图像中还要分析出更深刻的含义,图像的斜率、与坐标轴截距、与坐标围成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等。高中还往往把图像和函数式(公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演绎。

4.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是初、高中的一个跳跃

初中讨论的变化问题,也都是形象、直观的,所进行的变量的讨论与分析,与“函数”结合的不紧密。初中的计算,也只是根据公式,代入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而已。初中的“量”和“数”,主要是静态的。而到了高中,“公式”已经演变为“函数式”了,“量”、“数”演变为“变数”、“变量”了。在高中,更多地注重变化规律问题的探讨,甚至有很多“变化范围”、“极值”、“多元性变化”问题的讨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工具大量地用于物理问题之中。

三、衔接中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

1.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最主要的原则其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高一物理开始的教学,要放慢速度、降低难度。对一些问题,开始时候尽量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做练习和复习,逐步向抽象化过渡,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教学中,防止过早的做整体法、多物多过程的问题,防止一步到位的教学。二是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块,然后逐渐增大问题的难度。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初点,逐渐向高点过渡,在一些知识上进行复习与补充,比如在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中大部分内容初中已学过的,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初中也有了,在教学中必须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例如,在选修3-1“电路的计算和分析”中,要对初中的串、并联特点进行复习,逐渐增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开始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后再多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需要学习,能力和习惯也需要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2.以大多数为主、少数为辅原则

在教学中,应该以新课标为准,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特别是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为了便于今后的教学、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基本概念应理解透彻,练习做题、布置学生做作业也是以基础题为主,而那些综合性强的、偏、难、怪、繁的题目,一定不要做,以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不同的,因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在物理课堂上,看似学生都懂了,其实真正理解掌握的很少。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感觉都懂了,而做起题来又不会做。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时间,多给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思路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解的时间。

3.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恰当地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和速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消除个人的思维僵化。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推理、分析能力。让学生听老师讲,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品质。让学生探究,锻炼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记忆能力,等等。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8篇

1新课引入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点评:问题15让学生异中求同,异中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9篇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