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6 21:43:17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但大多都是从探讨其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很少见,有鉴于此,本研究在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的同时,提出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对主观幸福感低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检验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的有效性。

(二)研究假设。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GWB)对大连市某大学586名学生(男女比例平衡)进行幸福感水平测评,并从中筛选出幸福感发展水平低的28名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14人,控制组14人。

(二)研究工具。《综合幸福感问卷》(GWB)是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使用频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分别为:0.87、0.86、0.90。

(三)研究设计。实验组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控制组不实施任何处理。(表1)

(四)干预过程。实验组在两名指导教师带领下,每周参加一次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训练。同时,控制组只进行常规的活动课训练。根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心理原因、心理和行为表现,精心设计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活动方案,训练方案包括“八次活动、四个阶段”,每次活动持续一小时。

团体名称:提高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营。

团体目标:帮助团体成员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帮助团体成员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成员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幸福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训练过程:

1、准备阶段。这是第一次活动。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引领成员互相认识,消除他们的紧张、陌生感与焦虑感,提高他们对团体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融洽的团体活动氛围,并初步建立团体,使成员初步形成并体验到对团体的归属感。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包括六次活动,也就是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活动。指导教师要求每次活动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整个训练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活动,进而实现训练目标,六次活动的主题依次为:(1)自我探索:增强团体凝聚力,提高对团体的信任感,鼓励成员的互动和了解,使成员在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初步的自我探索;(2)认识自我:促使团体成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进一步增强团体凝聚力,通过从同伴那里获得的支持、肯定和积极反馈使成员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被其他成员、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觉。主要通过热身游戏、团体协作游戏和成员初步自我探索活动;(3)悦纳自我:运用语言和行为的训练,鼓励团体成员对彼此的身体、表情、动作做出积极的回应,改善成员对自己外表、身体、行为举止的接纳,进一步增强被同伴、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受,从而提高成员的自信,提高主观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挑战自我:利用团体动力,激发成员潜能,使成员体会到和同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成员的能力感和价值感;(5)积极归因训练:运用归因训练,引导成员改变思维认知方式,帮助成员对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6)积极应对训练:引导成员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压力、挫折体验,面对压力的反应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引导成员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进行积极应对。

整个过程中都强调成员及指导教师之间的积极反馈、支持合作与理解,使团体成员感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支持、认可与尊重,这大大增强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能力感以及自我悦纳感,使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体验。每次活动结束后都留下家庭课后作业以巩固团体训练的成果。

3、结束阶段。第八次活动也就是最后一次活动为结束阶段,在此次活动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离别情绪,进行总结,使成员能将所学所感带到现实生活中,延续团体动力的积极作用。在活动结束后再次应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后测。

4、追踪评估。实验结束1个月后,为了评估干预的保持效果,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再次测评。

(五)无关变量的控制。我们将团体训练设置在下午活动课时间,团体训练打乱了原来的行政班级顺序。对于实验组学生来说,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在活动,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者效应。

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中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样避免了作答时的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对学生自我的影响。为了避免学习效应,后测问卷的题目顺序、打印格式与版式均与研究一中的问卷不同。

(六)统计方法。采用SPSS13.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团体训练干预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定性方法包括主试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以及团体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访谈调查。定量方法则是在团体训练前后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将两次测量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一)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团体训练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综合幸福感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在幸福感总分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被试实验前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同质性。(表2)

(二)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为了进一步证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团体训练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幸福感总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幸福感总分上实验组都极其显著地高于控制组。这表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表3)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团体训练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团体训练前后《综合幸福感问卷》总分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在前测和后测中,实验组的幸福感总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这表明,实验组总的幸福感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而控制组在前后测的幸福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说明,控制组的幸福感水平在团体训练前后保持稳定。(表4)

(四)实验组的追踪评估结果。为了进一步说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长期而稳定的效果,本研究在团体训练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前测与后测以及前测和追踪后测在幸福感总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后者得分显著高于前者。而后测与追踪后测的比较中,幸福感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过团体训练,实验组总体幸福感水平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并且得到了巩固和保持,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活动对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表5)

(五)训练后成员自我总结。在最后一次团体训练结束前,团体中的每位成员对整个团体活动的感受及收获做了总结。从成员的自我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每位成员在活动中几乎都体会到了高兴和愉悦的心情。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的“收获园”中,有很多成员提到“今天我很快乐”之类的话;2、大多数成员能够敞开心扉,结交新的朋友,其人际关系获得了提升。主观幸福感低的个体往往比较自卑,他们别别人不信任,将自己囿于狭小的朋友圈子里。甚至是自我的世界里。随着训练的进展,大多数成员学会了将自我展现给他人,也乐于与人交往,他们的交友范围也有所扩大;3、能够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这一点在他们的自我总结中体现的很明显,正如有的成员陈述:“原来我也有很多优点”;4、成员错误、极端的归因方式得到了纠正与改善,也能够积极应对自己所遇到问题和压力了,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挫折;5、绝大多数成员能够克服自卑,变得更有自信了,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也充满了热情。

另外,在团体训练结束后,大多数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很愉快,增强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所有的人都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仍然积极参与,也表示尽力将团体训练活动中学到的运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四、讨论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但体现在学业、技能、思想方面的进步,还要体现在其心理水平的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量表评估、量表追踪评估、成员自我评估以及领导者对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等领导者的观察记录评估手段对训练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2]张晓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2.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第2篇

北京体育大学直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是目前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的体育院校。“十五”期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坚持体育科技主动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体育科技创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强化体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加强横向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体育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向体育主战场 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十五”期间,北京体育大学组织各学科专家、教授组建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瞄准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大与热点问题,特别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备战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高级别科研项目。5年来,学校共获得部级科研项目33个(表1),省部级项目246个(表2);引进科研经费 3000多万元,在课题的数量、层次与经费额度上比以往都有了较大突破。

在上述立项的科研项目中,突出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展的一系列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体现了“科研为体育实践服务”的发展方向。如:学校承担的科技部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为我国部分优势项目(如体操、跳水、自行车等)的高水平优秀运动员选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依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管理标准研究”将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赛的科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另外还有科技部项目“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分子遗传学特征的研究”、“奥运科技需求”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内涵与实践研究”、“2008年奥运会企业赞助行为法制化的研究”等课题,分别从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不同角度探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的各类研究项目占了“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立项总数的1/3以上。

实行训练与科技合作 提升体育科技

学校坚持科研与体育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深入运动实践第一线,将科技主动为训练攻关服务。为了使中国体育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优异成绩,在各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及早加强各项目的科学训练与科技攻关服务,提高训练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与科学理论指导。

2004年希腊奥运会为北京体育大学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全方位的科技攻关服务和综合性的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平台。学校组建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发挥北京体育大学学科、专业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知识、人才密集的优势,全面服务竞技体育主战场,从2002年开始,学校先后共有教师和研究生68人次参与备战奥运的科技服务,主要为国家田径队、游泳队、赛艇队、排球队等17支队伍进行奥运科技服务,服务的内容主要涉及运动员的营养调整、疲劳消除、机能评定、动作技术分析、体能训练和心理调节、咨询以及信息收集、咨询等。参加人数多、服务的队伍多、服务内容多、服务形式多、重点服务项目金牌、奖牌突破多,是北京体育大学为第28届奥运会科技服务的鲜明特点。学校在优秀运动员选材研究、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低氧训练和基因选材研究、运动员免疫力和运动能力低下研究、体能训练与恢复研究、运动技术生物力学分析研究、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研究、奥运发展战略研究、奥运赛事组织管理研究、人文奥运研究等11个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研究群体。在皮划艇、游泳、跆拳道、自行车、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的专项技战术和训练方法研究、信息收集与分析研究;体操、艺术体操的动作编排设计研究等方面也形成了专门的研究特色或优势。结合各运动项目训练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教练员、运动员积极配合,用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集中解决训练、心理和管理等问题,取得了科技攻关的良好效果。

此外,学校深入到国家游泳队和皮划艇队的科技服务攻关小组,吸取了世界体育强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运动员的身心特点与训练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训练中用多学科指标的负荷控制、质量监控和体能恢复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显著地提高了这两个项目的训练水平与运动成绩,为在雅典奥运会上这两个项目获得金牌做出科技贡献,我校有多人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第28届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奖。

筑科研合力,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

北京体育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共筑科研合力,通过建立多个项目的研究生工作站,以及对“产、学、研”三结合的有效探索,实现了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实践的积极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与游泳、冬季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共建“国家队科研工作站”,双方利用各自资源,进行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与攻关,多学科的集团服务于国家队,深受国家队和科研人员欢迎。

学校建立的第一个工作站是与中国皮划艇协会共建的“训练、科研、教育” 一体化训练基地。工作站为国家皮划艇队训练管理提供了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科学文化培训等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体育科研提供了实践场所,促进了训练、科研、教育的紧密结合。学校科研人员坚持训练创新,开展皮划艇项目备战奥运会的“创新工程”,提出了“金字塔有氧训练方法体系”、“程序化参赛”、“高原训练平原化”和“训练方法结构化和训练内容有序化”等观点。金字塔有氧耐力训练有效地强化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程序化参赛保证了皮划艇队多次大赛运动员状态的控制和稳定发挥;高原训练平原化创新了高原训练的新理念,改变长期以来高原训练以状态为主导的训练体系;训练方法结构化和训练内容有序化提示教练员用系统理论关于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和梳理训练系统,提高训练的综合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中国皮划艇在2004年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学校与游泳中心建立了科研工作站,把有关训练的新理论和方法及时应用到实践中,科研人员承担奥运攻关课题 “罗雪娟奥运夺金保障研究”,进行了有关运动员个性化的最佳竞技状态模式的探讨,最佳训练效果反馈评价模式,最佳训练监控指标的筛选,最佳恢复手段评价的工作。在研究测试中坚持快速反馈,保障重点需要,强调科技服务,建立动态科技研究攻关课题,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观察和个性方案实施。根据运动员的不同训练周期,提出科技保障措施。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国家游泳队的训练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体能训练是我国冰雪项目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北京体育大学与冬季项目管理中心专门建立了科研工作站,为训练计划的制定,体能训练的指导,机能评定和测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专门组建体能训练科技攻关小组,选派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训练第一线,在冰雪训练场上与教练员、运动员共同研讨解决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科学训练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冬季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为掌握和提高技战术水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上,我国冬季项目取得了总奖牌数和雪上项目金牌的两大突破,学校的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的一致好评。

建设科研基地 展开综合、前瞻性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抓住2008年奥运会契机,重点建设“科训结合型”科研基地,从国家体育总局争取到1800万元的建设经费,成立了“体能训练与恢复重点实验室”,由体能训练研究中心、低氧训练研究中心、机能恢复研究中心和体能测试与评价研究中心四个部分组成,将围绕体能训练与恢复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前瞻性的研究,解决体能训练与恢复中的重大问题,为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为支持国家队科学化训练,北京体育大学于2002年10月建成了低氧实验室,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低氧实验室把传统的高原训练基础研究逐渐固化到每一个运动员,具体到监控手段和目标,逐步形成个性化特点。实验室建成之后,先后为国家女子中长跑队、女子跆拳道队等进行了11轮100人次左右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多次获得高原训练的立项课题,引进100余万元的专项研究基金,从事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研究,寻找低氧训练的最佳模式的研究,对低氧训练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重协调发展 为全民体育事业服务

“十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其中很多基本理论与方法急需论证和解决。北京体育大学及时关注中国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态势,组织学科教师申报各类研究项目,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其中急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秦椿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对检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的5年实施效果,全面认识我国群众体育的进展情况,探讨影响我国群众体育的社会因素,为我国各级群众体育管理机构、组织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体育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2008年奥运会后效应对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研究,为我国开展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决策与实践及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与参考。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实训教学

[DOI] 10.13939/ki.zgsc.2016.28.218

1 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

课程的实训环节一直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实训内容,并进行科学的开展是提高实训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

总体来说,实训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环节在设置时,都是带着学习任务进行的。在任务面前,学生们为了解决它,通常会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如找各种资料,设计规范、施工规范、视频资料等,然后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训环节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寻求答案,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角度来说,动手做获得的效果也远比老师讲要来得好。

(3)实训教学培养了学生们的团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实操性的实训内容,如搭设脚手架项目,必须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协同工作才能完成。通过实训培养学生们的团体意识,合作精神,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等,这些非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工作也是极其有利的。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作为道桥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应用型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抓好实训环节的应用,发挥其作用,推动教学的进行。

2 实训环节的类型分析

2.1 室内设计型实训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一门应用型专业课程,但教学内容上还是存在大量理论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相应的实训项目可在室内进行。如各种桥梁结构、构造的学习,这些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工程量计算能力。另外,还可根据桥梁结构、地域环境特点等,要求学生进行桥梁施工方案设计等。这些实训内容,只需在室内,给出特定的桥梁图纸及其他设定条件即可进行。

2.2 室外操作型实训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中还有大量的设计桥梁施工的内容,如施工放样、工艺流程的学习,质量检测等内容,仅给出图纸也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到实际的施工现场,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体来进行。当然,如模板的设计及拼装;支架及脚手架的设计及搭设;混凝土的搅拌、振捣、养护等内容也可在实训室内进行,但这需要学校有配套的综合实训室才能进行。

3 实训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3.1 实训教学项目的设计

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切合桥梁建筑市场的能力需求来进行,在教学上应该与时俱进,多讲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等,而对市场逐渐淘汰的施工方法、工艺等,则可少讲或不讲,在实训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也应符合此要求。因此,课程实训项目在内容设计上,教师应精心挑选题目进行设计,以便将实训所获能较多地应用于实际工程。

根据桥梁建设市场的需求,对用人要求有识图、算量、放样、施工管理、质量检测等技能。根据这些要求,分别进行实训教学项目的设计。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进行的实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结合具体桥梁构造图(如板桥的梁板构造图,轻型桥墩构造图或重力式桥台构造图等),进行工程量的计算。要求学生正确计算混凝土、钢筋、砌体等工程量,以考核学生的识图、工程量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上部结构布置图(如一定跨径和宽度的梁桥或拱桥结构布置图),进行模板、支架的计算及设计,或进行桥跨结构施工方案设计。前者要求学生能掌握模板、支架荷载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模板和支架结构设计,并完成模板的拼装,支架的搭设及拆除等工作。后者要求学生能掌握桥梁的各种施工方法,并在不同外部条件下灵活选用适宜的施工方法。

(3) 结合具体钢筋结构图,进行梁体钢筋绑扎任务。要求学生能正确识读钢筋结构图,正确计算钢筋下料长度,熟悉梁体的钢筋构造,并完成钢筋骨架的绑扎任务。

(4)结合具体桥梁施工项目,进行桥梁结构的施工放样,施工过程管理控制及成品质量检测等。要求学生具有桥梁放样能力,基本的施工管理能力,并熟悉桥梁各部位的检测要点,检测方法及质量标准等。此实训任务相对来说最难完成,因为桥梁工程总是不断完成的,要找到一个符合学生实训项目难度,并具可操作性的项目实体对教学来说是一大难题。若有配套的实训建设基地,能够不间断提供工程实体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则是最好的。

3.2 实训教学项目的实施

以“钢管扣件式脚手架搭设实训项目”为例,介绍实训项目的实施步骤。

首先,由教师写出内容翔实可行的实训项目任务书和指导书,这是实训项目能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任务书应写明实训目的,内容,要求,提交成果,考核方法等。指导书应写明实训的具体操作步骤,操作要点,应注意事项等。

其次,在任务实施前,教师需将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下发给学生,进行任务交底和安全交底,将实训的目的、内容、要求、考评方法等一并交代给学生,确保每位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实训任务,操作步骤和要点,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安全问题等。

再次,要求学生按照实训任务书做一定的相关准备。例如:学习《脚手架搭设的构造规范》《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知识,进行脚手架构造图设计,绘出脚手架构造详图等。

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脚手架的搭设和拆除。脚手架搭设和完成后,还要分别组织学生对搭设过程和拆除过程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并将正确做法进行总结和积累,以便今后使用。

“钢管扣件式脚手架搭设实训项目”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操作后,在学生中取得一定好评,感觉受益颇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掌握了扣件的类型及使用方法,学习了脚手架的构造要求,搭设要点及安全技术。通过该实训项目,同学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协同工作氛围。在实训项目完成后,同学们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解决和避免办法等。

4 实训教学项目的评价

实训的评价方法采用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综合得分。

学生在完成实训后,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总结自己成功和不足之处,形成总结意见。然后,同学们之间互评。通过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对于该实训项目应如何操作才能做得更好。最后,由老师对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并给出成绩。

实训成果的评价是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定要从实训过程中有所反思,有所体会,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才能有所收获,才能达到本次实训的最终目的。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第4篇

在2012年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优秀青年干部培训中,人资部与丰满培训中心着眼于公司发展战略要求,深入研究项目需求分析,精心策划项目设计方案,大胆创新项目过程管理,有效实施项目运作流程,在青年干部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以“十个一”活动贯穿项目始终辅助培训教学,应用4种教学方式、5种管理模式、沉淀出6项学习成果,简称“456项目体系”的青年干部培养特色新模式。

“456项目体系”主要内涵

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即以需求为导向,设置培训课程;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学习与交流相结合;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

开展“十个一”活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一次警示教育,一次拓展训练,一次读书交流会,一次生日party,一次党性材料分析会,一次座谈会,一次参观水电博物馆,一次篮球比赛,一次辩论赛。

四种教学方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参观学习,体验式学习。

五种管理模式:全封闭式培训,团队学习,互动教学,自主管理,积分考核。

六项学习成果:每周周报,PPT成果汇报,学习行动笔记,感悟集,学习论文,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两结合”指学习内容结合工作;“4A”指4项行动计划)。

“456项目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将现代企业培训管理理念渗透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成年人学习的固有规律,使培训学习从单一的学员对知识层面的认知上升为以更新观念、拓展思维、锤炼心态、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全方位、立体式互动交流,实现从听到、知道、认可、实践,到行为改变的递进关系,使培训价值达到最大化。

“456项目体系”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突出解决公司对青年干部能力要求层级和标准的专项问题,结合科学的培训需求调研分析,通过对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实现“456项目体系”的建立。

基于“456项目体系”的实践

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课程设置及应用

设计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党性修炼、卓越表达、思维激荡、知识拓展、管理提升。“党性修炼”加深青年干部对新形势的认识,提高对国家及公司政策领悟能力,着眼公司战略总体目标,提高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卓越表达”提升个人公众表达能力,学习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艺术;“思维激荡”突破传统管理思维模式,转变个人思维方式,重新认知自我,不断提升;“知识拓展”中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非专业领域的学习,扩宽视野,接触前沿理论知识,了解新领域新信息;“管理提升”中学习管理理论,提升管理效能,提升个人领导力,学会合理制定计划,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执行力和贯彻力。

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为加强对培训班的有效管理,培训中心特意安排了具有多年培训管理经验的四位老师分别负责培训班的各项管理及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以确保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培训前期,由专人负责培训学习手册的编排印刷,培训学习资料的排版装订,培训实施过程中所需教学物品准备以及会场设备的调试等;培训实施过程中,通过“互动教学、分享交流”等多种管理模式,努力使培训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确保实效”的主旨;培训结束后,总结项目实施过程,整理培训相关资料,撰写培训评估报告。对学员工作改善行动计划进行后期跟踪回访,收集经典案例,并对下阶段的培训工作进行合理优化。

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能力为导向,学习交流相结合。交流是促进团体学习效果的基本方式。在“读书交流会”、“PPT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后“学习园地”感悟粘贴等过程中,都给学员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一是“每周简报”的交流方式。班级成立编辑小组,针对一周在培训中心学习、生活等情况制作简报。简报内容包括一周动态、学员学习的心得体会、所感所悟、风采展示、分享互动,每位学员都可以在简报上发表文章,大家相互交流,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二是“学习园地”的交流方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学习园地,学员们可以把自己学习的感受或老师课程中讲到的经典语录写在即时贴上,粘贴在学习园地,课间学员们相互浏览,一周总结一次,评选优质感悟,大家分享。

三是“爱心家园”的交流方式。41位学员,每位学员都通过抽签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神秘伙伴,这位神秘伙伴的到来,使自己有了一次奉献爱心的机会,在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中,默默关注着他,记录他的成长以及每天的表现,把想对他说的鼓励粘贴在“爱心家园”上。在学习的同时,使学员都能感受到被别人关注的温暖。班级里的爱心大使会不定期的宣读爱心语录,传递每个人的爱心。

四是“总结分享”的交流方式。每周的课程结束后,学员根据一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学习,相互分享学习体会,并选派代表和全班分享三点,同样的知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员以空杯的心态从别人的收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

五是“辩论赛”的交流方式。聆听智慧交锋,感受语言魅力,举行以“责任·能力”为主题的辩论赛。辩论中双方辩手各执己见,据理力争,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展示出辩手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的综合能力,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六是“座谈会”的交流方式。培训班党支部召开了“依法治企”学习座谈会,并邀请公司监察部同志参加。座谈会上深入学习了新源公司依法从严治企有关要求,分析了公司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学习期间,每位学员要填写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以一周为节点,总结学习收获,反思工作改善点,将思路转化成方案,再将方案转化成今后的行动计划,应用smart原则(可操作、可实现、可衡量、可评价、有时间限制),制定并描述计划实施具体步骤。根据计划的制定,实施改善行动,使培训有效落地,实现成果转化。

四种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讲授课程之外,还设有专题研讨、参观学习、拓展训练。

专题讲座。为了使每位参训学员训后在思想境界上有新的提升,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能力素质有新的增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有新的突破,培训班安排了包含多学科门类的30个专题,涉及历史、社会、管理、科技、法律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当前时政,开设了关于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辅导、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专题讲座中,课程将互动方式的演练、角色替换、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结合案例讨论、头脑风暴、性格测试等穿行,老师们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表达技巧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正确领会上级领导意图,有效完成组织任务》课程中,为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主讲老师设计了“最佳搭档”的互动游戏。课后,学员们分享了学习的所思所得。学员张会贞就在以“参与、分享、反思、成长”为主题的所思中写到,游戏过程中被指挥者茫然等待命令,指挥者情急之下有亲自操作的冲动。反思工作中,作为上级领导,如追求自己对权力的掌控,习惯于指挥部下,这种“大权在握”、“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很容易造成自身压力过大,员工过分依赖领导者,个人的才智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难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专题研讨。在专题研讨活动中,分别通过班委、党支部、各小组队长组织,选定研讨主题、设计研讨流程,组织研讨过程,使学员相互学习,畅所欲言,有效沟通,实现思维拓展,观念交流。培训班顺利完成了“读书交流会”、“党性分析会”等专题研讨活动的召开,并对研讨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整个过程,一方面使学员丰富了学习内容、交流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

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在学习的同时,放松身心,交流感情,增长见识,增进友谊。

体验式学习。从团队建设、室内体验式活动、户外拓展、晨练四个角度设计了体验式学习内容。将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知识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青年干部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团队精神。体验式学习对个人而言,使学员战胜了自我心理舒适区,克服恐惧,直面困难和压力。对团队而言,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使团队成员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正确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种管理模式的实践

“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指严把各项考核制度,实施军事化管理。学员按照考勤要求,按时上课,并且克服严寒及自身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晨练,他们用整齐的步伐迎接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用响亮的口号传递着青年干部的热情和活力。

“团队学习”的管理模式。即将学员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有队长、队长助理、纪律委员、5S委员(5S源于日本精益生产,此处特指维护小组环境,保持教室干净整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员可自愿竞争上岗。队长带领小组进行团队建设,组织大家制定本小组的队名、队徽、学习目标、学习公约,并依此进行风采展示。团队学习中,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队长负责组织在课程实施过程的小组案例分析、总结研讨等环节各小组成员的发言;队长助理负责收集学员的学习感悟,课间粘贴在团队的“学习园地”上;纪律委员负责维持本小组及班级的课程纪律;5S委员负责带领团队成员维护小组的5S环境。

“互动教学”的管理模式。即由主讲老师负责课程内容的完整讲授,助学师进行课前气氛的调动和培训现场管理,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享受知识的盛宴”。“课间操、小游戏”等多种互动方式,能充分缓解学习疲劳,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程度来吸收课程内容。

“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班中成立党支部及班委,实施管理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班委成员由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组成,党支部成员由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成,他们承担着沟通师生、引导班风、服务学员的重要任务。学习过程中组织策划实施贯穿项目始终的“十个一”活动,丰富学员的学习生活。通过QQ群、飞信的建立,搭建学员相互交流平台,辅助培训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积分考核”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团队累计积分制,分别针对团队建设速度、风采展示、课堂互动、5S环境、精彩感悟、研讨总结、竞赛活动、好人好事、课堂纪律等环节,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将得分情况真实有效地反映到班级评分规则表中,运用透明机制,评选优胜团队,激发团队学习热情。

学员展示的六项成果

每周周报。由班委会成员组成编辑部,针对每周的培训学习情况编写周报。周报内容包括:本周要闻、本周动态、组织活动、心得体会、学有所思、培训分享等模块。学员积极投稿,针对课程、活动等自拟主题,分享心得体会。周报提供了学员交流的平台,全方位展示了学员学习期间各项收获以及丰富的培训学习生活。

学习成果汇报(PPT述学)。学员间的交流在整个培训班的培训管理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其搭建起了多样性的沟通平台,实现了学员间学习成果交流。如每位学员五分钟的PPT述学,就是由学员梳理、提炼、总结其学习期间的所感、所悟、所得而进行交流。

学习笔记。为学员设计了专门的学习笔记本,学员每天都将学习收获整理成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知识点,学习期间经常回顾翻阅。培训结束时,每位学员的笔记本上都写满了各自的收获。

感悟集。学习园地是培训班的一个亮点,课间总能聚集许多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大家相互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训期间共收集到300余条学员的感悟,且把这些感悟装订成集,作为学员学习生活的一个美好纪念。

学习论文。学习的真谛是能力而非信息的获得,学习期间每位学员将学习所得结合自身工作撰写学习论文,41份论文分别从多个角度设定主题,涵盖了公司系统生产、管理、建设、安全、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

工作改善4A计划。培训设计始终遵循“学以致用”的培训理念,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分别制定了个人的“工作改善4A计划”,计划中详细描述如何按步骤将学习所得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各项工作业务能力,最终实现行为的转变。

制定行动计划作为学习成果的重中之重,密切联系了学员实际工作,优化了学员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增强了全局意识,提升了系统思考能力。由于行动计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持续性,这样就促使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利用信息反馈进行培训评价和改进

为保证培训课程的顺利开展,达成培训的最终效果,在培训中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全面收集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建议,以及对活动安排、课程设置等信息,以此进行培训效果的整体评估。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培训管理、后勤服务四个方面展开,在对评估表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复查的基础上,对培训效果再次进行跟踪调查,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及提出的有效建议。

“456项目体系”的鲜明特色兼具推广性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第5篇

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运用体验式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高职教育理论,整个课程采用“教育+训练”的方式,通过交叉使用融入课程、独立课程、借助活动、项目运作四条路径进行,四条路径并不局限于某个模块,以提高训练实效为目的。首先是融入课程,实现教育加体验的结合。第一,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将人文、两课和体育教学与素质训练进行结合,实现知识掌握与素质训练并进。如在体育课中融入户外拓展项目进行团队精神训练等;在语文课中开展传统诗词与美文朗诵、普通话大赛或专题讲座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安排感知常州、我的中国梦、感恩父母等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责任意识训练等。第二,基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将学生的兴趣小组、技能竞赛、课程秀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进行贯穿联结,建立课内与课外相容互长的平台,使课内外的教育活动相互融合、支持促进,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设立素质训练课程,锤炼全面发展素质。设立礼仪与团队训练、心理训练、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基本流程包含理论导入、主题任务、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学以致用五个环节。再次是借助各种项目活动,进行实践训练。运用心理工作坊训练心理素质;以系列讲座、主题征文等方式培养历史与哲学修养;通过微电影展播、网络公开课、青春剧社巡演等方法培养文学与艺术修养;参与创业实践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践行项目申报立项、运作、项目推广及结项等过程。学生完成一门课程,不再是一位教师而是多位教师的分项指导,同一课程内容也不仅包括课程与实践,还包括文体活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技能大赛、大学生项目孵化和创新创业项目等。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虽然体现个性化选择、多元实践的特点,但学生的选择必须体现职场素质、人文素质、创新创业素质三个方面,否则无法获得相应素质训练学分。

二、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应是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结合,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发展性的需要。一是人文素质训练。主要分为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演讲与口才四项内容,具体包括语文、普通话、思想品德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内容。二是职业素质训练。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等,以及礼仪团队训练、心理拓展等。三是创新意识训练。采用大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研究、特长生工作室、科技竞赛及创新论坛等方式进行训练。四是创业训练。包括制订创业计划、选择创业项目、尝试与体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创业项目等内容。以上四块内容整体框架结构相对稳定,但具体内容呈动态变化,各模块之间内容既独立成块也交互联系,充分体现多元化设置与个性化选择的思想。

三、高职院校素质训练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建立教师和学生、主观与客观、个人与团体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机制。本课程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考核观察点为参与情况、活动过程记录与结果、活动感悟、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创业项目的注册证书等。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过程考核设置主观与客观、团体与个人两个维度。团体包括班级、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情况,个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评价;主观指对学生素质的主观感受,客观是指学生获得的可以衡量其能力的具体证明,如获奖证书、创新成果、成长感悟等。

四、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学分由教学学分和素质训练分构成

参与素质训练的学生,需要获得素质训练分和素质训练教学学分两类分数。素质训练分是考核学生在素质训练中的表现,教学学分是审核学生完成素质训练的必要条件,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中。教学学分的分配可以是人文素质修炼、团队训练、礼仪训练、心理训练、创新与创业各1学分。其中团队训练和礼仪训练以及心理训练的学分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完成课堂所教授的课程并合格便可以获得2学分。而人文素质修炼1学分和创新与创业1学分由学生参与相关模块活动获得。10个素质训练分别折合1学分构成。凡参与素质训练活动均可以获得素质训练分,按项目规定及一定比例来交换获得教学学分。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会获得不同项目的素质训练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和灵活的学分获取。

五、高职院校构建体验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及效用

首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化建设提供借鉴。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课程化多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为主。学生各类社会活动以及专业技能活动、社会实践只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活动,在记录这些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教学管理方面依然是一个问题,这使得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多为边缘性活动或短期行为。构建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体系,是对素质教育的课程化、专业化、规范化进行的有益尝试。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体验式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开放式体系、体验式训练、互动式教学、情境式活动,为德育提供方法和模式借鉴。促进德育由主要的说教模式逐步向活动和体验模式转变,改善德育的实效性。再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学生管理模式的变化。训练方法可以运用于班级、公寓、以及大学生科研、创业等项目管理。如许多老师或学生干部常常采用团队以及心理训练的方法召开主题班会、处理人际冲突、解决班级问题,使班级更具凝聚力。

六、总结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第6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 实训成绩 计算方法

中等医学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实训课的开展情况及效果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学校采用合理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人文关怀及团队协作能力。

一、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训效果的影响

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虽然许多中等医学职业学校已经认识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实训教学学时数在本学科总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有的甚至已经达到总学时数的50%以上,但是实训教学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研究表明现行的实训教学方法、实训考核办法及成绩计算方法对学生实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下面以学校为例说明:

首先,在学生临床实习之前集中实训。学校在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很快与临床实践相衔接,第四学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理论等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在学生临床实习之前往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技能操作集中培训,即实训。实训教学方法为:教师介绍实训内容,分组示教、讲解,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和答疑,然后学生按示教训练。教师总结,学生整理示教物品,完成实训报告。

其次,集中实训结束后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考核。以往的考核办法是在学生每科所学的实验项目中,以学生抽签的方式抽取两项进行考核。评分标准均按现行的操作流程编制,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最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实训考核成绩各占15%、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各占10%,基础护理占50%,综合成一门实训考试成绩,不及格不允许实习。同时,成绩计入毕业成绩范畴。

这种实训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简单易行,评价标准明确,容易量化和评价,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现行的评分标准均按操作流程编制,使得学生在练习及考试时会严格遵循规范进行操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且考试时在所学的十几项操作中只需抽取两项,而各个实验项目之间又存在难易之别,用抽签决定考核项目还使学生在操作练习时存有一定的侥幸心理。

这种仅单项技术操作考核的方式,主要注重于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即以护理操作为中心而非以病人为中心,忽略了心理护理及人文、社会关怀的相关内容,严重阻碍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另外,这种按比例由各科综合计算实训成绩的方法,可能会使某些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如学生会认为基础护理实训成绩在总的实训成绩中占比例较大,对总成绩影响大,会高度重视,积极地进行训练,而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实训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例小,使学生不够重视,这样不利于学生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实训考核以及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学校不断对护生实训方法进行改革,探讨建立客观实际的中专护理专业实训考核以及评价方法,以促进护理实训教学的发展。具体做法为:每门学科的实训成绩独立记,同时改革以往以一次考试考核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对每一科目的实训成绩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即每门课程“实训成绩=平时实训成绩(40%)+技能总考成绩(60%)”,其中“平时实训成绩=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80%)+实训报告(20%)。

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是指在平时技能练习过程中,根据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评价,是一种包括教师评价、护生自己评价、护生相互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分别由五次自身和同学评价记录以及两次教师评价记录组成。教师评价占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总成绩的70%,护生自己及护生互评各占15%,只要涉及成绩的都采用百分制。

通过自身评价和同学评价,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不但可以提高对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和拓宽对内涵的深度理解,还可以培养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训报告要根据规定项目以及要求进行书写,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做出评价。另外,技能总考成绩是指实训结束后各科通过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得出的成绩。

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考核方法的实践性考核,是指受试者在指定时间内经过四个考试站,完成各站考试内容的一种考核方法。技能多站考核中各站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技术、采集病史做出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小组角色扮演、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等部分。基本技能操作在技能操作训练模块上进行,学生在每科所学的所有实验项目中以抽签的方式抽取两项进行考核。对所抽取的每一技能操作项目,设定 3 项指标,即态度指标,包括仪表、举止、表情、语言;技能指标,包括用品准备、操作程序、用品处置;整体指标,包括熟练程度、沟通能力及整体效果。

病史采集部分由主考教师代替病人提供病史,设定病例,模拟情境,让学生说出患者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学生根据不同的病种拟定护理计划,作口头回答;最后让学生选择最佳的护理方案,并选一项进行实际操作。小组角色扮演中4人或5人组成的小组自愿选择医护角色,主考教师扮演病人。护患沟通及人文关怀部分由主考教师主诉心理、社会问题,考生口头作答。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小组角色扮演部分40分,包括仪表、实验操作、沟通应变能力、协作能力,每项10分;其他每部分20分。考核前制定好各项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考核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逐项评分。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进行评价,给出成绩,这就是技能总考成绩。这种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基本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在培养优秀护理人才中有重要意义。

三、体会及建议

通过对实训教学及其评价体系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实践能力;促进了评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实现理论、实践和时间的有机结合,并将学习、见习、医院文化融为一体,对护生护理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笔者还有如下两点建议。一是制定实训评价手册,将实训考核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二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修订培养计划,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袁义厘,孙建玲,高井全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2004(5).

[2]钟兴源.护基操作示教新探[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2).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第7篇

【关键词】Web Services;实训平台;会计实训;体系结构

任何一种技术的出现,其目的都是解决当前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当前软件技术百花齐放,争相辉映,但都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技术能够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相互沟通和调用,进而将不同的系统集成在一起。这种技术就是Web Services,简称Web服务本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用Web Services技术构建一个会计实验实训的网络教育平台,详细介绍了会计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研究内容

设计过程中分析了高校会计实训系统的需求和应用范围及特点,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解决方案。首先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系统设计采用的相关技术及其特点;其次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架构,把系统分为系统设置、实训基础信息设置等几个模块;并确定系统采用基于Web Services框架的结构,进行了系统技术选型的分析与技术平台总体架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基于Web服务的账务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账务系统又可称为总账系统,是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系统中的核心系统,主要进行账务核算及管理工作,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系统协同运作。其功能包括基本信息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辅助核算管理、期末处理。

(2)基于Web服务的报表及现金流量表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是自动化报表事务处理的工具,它与其他系统有较为完善的接口,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系统协作运行。其功能包括:文件管理功能、格式设计功能、公式设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图表功能。

(3)基于Web服务的应收应付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主要用于管理和核算供应商往来款项及客户往来款项,它与账务系统等有完善的接口,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与其他系统协作运行。其功能包括基本信息设置、系统应用方案、往来款项核算、日常处理。

(4)基于Web服务的购销存一体化综合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主要用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全面管理,每个模块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相关系统联合应用。其功能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管理。

(5)本系统以会计实训系统业务功能的设计与开发为核心,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基于Web Services体系结构,开发了SOAP Application Server类型的服务端应用程序,并将会计实训所需要用到的功能全部以函数接口的形式封装在里面。然后创建了Win32类型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只需调用Server端的函数接口即可实现全部功能,方便了系统的移植。

2.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研究结论

设计过程中分析了高校会计实训系统的需求和应用范围及特点,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解决方案。首先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系统设计采用的相关技术及其特点;其次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架构,把系统分为系统设置、实训基础信息设置等几个模块;并确定系统采用基于Web Services框架的结构,进行了系统技术选型的分析与技术平台总体架构。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Web服务设计并实现了账务系统教学实训功能。账务系统又可称为总账系统,是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系统中的核心系统,主要进行账务核算及管理工作,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系统协同运作。其功能包括基本信息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辅助核算管理、期末处理。

(2)基于Web服务设计并实现了报表及现金流量表系统教学实训功能。本系统是自动化报表事务处理的工具,它与其他系统有较为完善的接口,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系统协作运行。其功能包括:文件管理功能、格式设计功能、公式设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图表功能。

(3)基于Web服务设计并实现了应收应付系统教学实训功能。本系统主要用于管理和核算供应商往来款项及客户往来款项,它与账务系统等有完善的接口,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与其他系统协作运行。其功能包括基本信息设置、系统应用方案、往来款项核算、日常处理。

(4)基于Web服务设计并实现了购销存一体化综合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本系统主要用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全面管理,每个模块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相关系统联合应用。其功能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管理。

(5)将Web服务和程序设计充分结合。本系统以会计实训系统业务功能的设计与开发为核心,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创建了SOAP Application Server类型的应用服务器,并将会计实训所需要用到的功能全部以函数接口的形式封装在里面,使得分散的教学资源能够充分共享、融合。然后创建了Win32类型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只需调用Server端的函数接口即可实现全部功能,方便了系统的移植。

3.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研究展望

“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系统,在国际教育园某高职院校已经试运行了一段时间,从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学生和老师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均表示满意,整体上达到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满足了会计实训的整体需求。但仍然有所欠缺,需要有坚持不断的后续工作,展望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训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会提出改进意见和功能上的使用需求。因此要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软件工程的开发思想,强化软件工作管理,进一步完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目前整个实训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账务系统实训、报表实训、应收应付实训及一体化实训四个方面,对于固定资产和工资管理这两个方面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做调查研究工作,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合理地加入到本系统中,以丰富整个会计实训平台的实训业务内容。

(3)本系统中所有的会计实训准则,都是按照现行的国家会计行业的标准,事先在计算机中设置好的,今后如果有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等,本系统能否自动适应这些类别,也是需要进一点加强的。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科研攻关;服务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01-05

奥运会结束以后,有许多东西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作为科教司,直接参与奥运会组织实施工作的有三件事备受体育科技、教育界的关注:一是奥运会备战期间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二是北京奥运会反兴奋剂工作;三是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三项工作都非常重要,并且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不少专家、老师、博士生参与相关的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当然,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中央、国务院对奥运会备战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夺取优异运动成绩提出希望和要求;二是得益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备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得益于举国体制的强力保障,动员全国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奥运备战;四是得益于本土作战的优势。还可以总结出许多方面。关于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备战的保障,同样也包括很多方面,有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后勤服务保障以及科技医疗保障等,而科技医疗保障在打造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运动成绩方面发挥着极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巨大成绩,凝结着体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1 中国体育代表团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概况

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备战过程中。不断重视、加强和完善备战队伍的科技保障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组织体系、组织规模和服务保障效果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主要反映在:

1.1 备战期间的科技组织保障

1.1.1 国家成立了北京奥运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在奥运史上明确提出科技奥运理念,成为我们成功举办和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为加强对奥运会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等11个中央在京单位以及北京市科委、信息办、科协和中关村管委会等北京市属单位,共同推进科技奥运工作。

1.1.2 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备战奥运会科技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备战工作的需要,为加强统一指挥和协调科技保障工作,总局专门成立科技备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奥运会备战期间的科技医疗保障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教司。

1.1.3 成立了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专家小组 为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了全国有关领域知名专家,成立了与训练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备战奥运科技工作专家小组,包括:高原训练、训练监控、伤病防治与康复、心理调控四个组。专家组的工作任务是根据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对科技备战进行技术咨询。针对性的开展“专家下队”活动,为国家队科学训练和竞赛提供科技指导和咨询服务。2005-2008年,专家组根据各国家队的科技需求情况,组织了200多人次的专家下队,为30多个重点项目国家队开展科技服务与咨询。在各个学科领域为解决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关键问题,提升国家队训练科学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1.4 组织了国家队攻关服务科研团队 过去在组织科研攻关课题中存在着一支国家队有多项课题,课题之间信息不畅通,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新周期开始后,为充分整合体育科技人才资源,吸纳高水平科技人才参与备战奥运会的科技工作,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国家体育总局在36支国家队建设形成集训练监控、体能训练、运动营养、医务监督等多学科综合参与的科研团队,建立了一套与训练紧密结合,高效的、具有合力的科技保障运行机制,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攻关,解决国家队备战中的关键问题,实现运动训练全方位科技保障。

国家跳水队在北京奥运会勇夺7金,成为世界跳水的“梦之队”。跳水项目的科技工作长期致力于构建奥运金牌科技保障体系,其复合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国家队科技服务中也具有表率作用。备战2008年奥运会周期,跳水紧密结合项目的特点和教练员的科技需求,针对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组织多方力量,开展系列科研攻关,项目累计11项,包括:科学化训练管理软件研究、计算机快速反馈与监测系统的研制、运动员心理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与调节恢复研究、跳水压水花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等等,从人才队伍培养、科研条件配置、课题经费投入、外单位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构建了完善的奥运金牌科技保障体系,为2008年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奠定了坚持的科技基础。

中国体操队是我国唯一一项在历届奥运会中均取得金牌的项目,上届雅典奥运会其金牌仅获一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存在对科技重视不够,没有处理好伤病和训练、运动员比赛心理调节、比赛节奏安排等问题。雅典奥运会后。国家体操队提出从负开始的口号,在认真总结雅典奥运会经验基础上,加强队伍管理,提升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尤其是国家体操队加大了科技工作力度,组成了一支多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以伤病预防和康复性体能训练为突破口,并与香港理工大学签定合作协议解决伤病和体能康复问题,以研究新规则下中国体操致胜规律为关键,以比赛心理稳定性为重点,开展系统的科研攻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体操队顽强拼搏、稳定发挥,勇夺9枚金牌,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奥运会夺金最多的运动队,创造了新的辉煌,科研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5 组织了多个联合攻关服务课题为解决制约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组织了多个联合攻关服务课题,在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监测与诊断、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高温高湿、主场心理研

究等方面,贴近训练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系统的建立》成功地研究和建立了一个用于我国优秀运动备战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工作平台和技术平台,解决了运动训练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有关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与监测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提供了科技保证,并为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测试与实验技术平台。

主场参赛心理影响问题受到很多优势项目的重视,如射击、体操、跳水等,对稳定性和精确性要求很高,需要运动员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如果运动员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上场比赛,将会严重影响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总局通过组建奥运心理专家组、开展专家下队心理诊断与咨询、开办奥运心理服务网站、编制心理调节功能性电影、设立奥运心理服务流动车、编制心理调节功能性音乐、编制奥运心理调节手册等大量系统的工作,为国家队运动员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参加奥运会比赛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支持。

水上项目、田径的竞走和马拉松项目、网球项目等要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突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主场优势,适应有可能出现的北京奥运会比赛期间的高温高湿问题。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课题组聘请了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病研究所等的相关领域专家,召开高温、高湿、高污染与运动能力的专题研讨会。编写《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指导手册》。与中国气象局和北京气象局合作,对国家体育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网球场、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提前48h的逐3h预报,进行奥运会期间北京比赛地区的提前24h空气污染预报。这些工作为相关国家队进行高温高湿适应性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指导。

提高大赛前的训练效益,最重要的问题保证运动员能够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状态,系统的进行训练和参赛。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建立医疗专家巡诊和会诊制度。定期为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伤病诊疗;组织专家下队,为重点运动员进行长期、系统的伤病治疗和康复性体能训练;在北京医院建立国家队运动员绿色通道,提高运动员伤病后的治疗效率。这些工作加强了伤病预防和康复治疗,减少了非战斗减员,提高了训练效益。

1.2 备战期间的科技人才保障科技人才是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关键和保障。坚持在科技服务工作中发现人才、在科研攻关活动中培育人才;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培养体育科技团队,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在2008奥运科技备战期间,一支甘于奉献、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相当规模的体育科技队伍活跃在国家队:以1000多名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课题组成员,37支国家队科研团队,5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奥运科技专家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为基础,构成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保障的人才队伍,涵盖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和监测、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心理训练与咨询服务、伤病防治与医疗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反兴奋剂、运动竞赛科技服务等专业领域。这支队伍在备战奥运会工作者,深入训练实践,紧密围绕训练实际开展科技保障工作,有效解决了国家队训练中的科技问题,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备战过程中,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措施,广泛动员各省市的体育科技资源投入奥运会备战;科研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科技奥运”专项为接口,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部级科技单位参与奥运科技攻关,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打造了体育科技“国家队”。初步统计,参与奥运科技保障工作的科技人员来源于80多个单位,总人数达到3600人次。

1.3 备战期间的科技物质保障体育科技基础条件是服务于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的物质保障。国家体育总局注意加强体育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1.3.1 重点实验室建设 为充分调动全国体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科技力量参与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布局一批了具有为国家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基础、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硬件条件较优的重点实验室。目前,在直属科教单位建设了6个直属重点实验室,在全国体育系统建设了28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涉及运动医学、训练监控、体能训练、运动营养、运动心理、信息等,均为国家队训练和比赛科技需求最为迫切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大部分重点实验室在各国家队及省队的训练基地,其中夏季项目20个、冬季项目4个、高原训练4个,基本满足国家队转训时的科技服务需要,在全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保障网络。一些实验室在实践的基础上已形成特色研究领域,如上海体院的乒乓、羽毛球的技战术诊断与分析研究,青海、云南、贵州体科所的高原训练研究,浙江的水上运动项目特点研究等。这些特色领域有些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有些已迈进国际进先行列。据统计,28个实验室共承担科技攻关课题246个,其中部级课题占11%,奥运攻关课题38%。重点实验室已具备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300多名科技人员,高级职称占33.9%,研究生学历的占37%,长期跟国家队服务的占23%,这些跟队服务的科研人员覆盖67个夏季和冬季运动项目,对我国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优秀的体育科技人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大部分实验室建设注重纵向衔接,横向联合的办法,已初步形成了以知名学术带头人为领衔,跨所、跨学校、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科研团队。实践证明,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对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整体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1.3.2 国家队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为没有固定训练基地的国家队或难以进入固定基地训练的国家队配备必要的便携、实用的小型科研测试仪器,以满足国家队进行日常科学训练的需求,主要包括:国家队便携式科研仪器、国家队快速反馈系统和必要的医疗康复设备。通过为国家队配备便携式科研仪器设备,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家队转训期间,科研监测不系统、训练控制不科学的难题,为国家队训练的科技保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3.3 国家队训练基地科技条件建设 训练基地是国家队进行日常训练和集训的重要场所,训练基地的科技条件直接关系到国家队科技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为了提高国家队训练基地的科技条件,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直属训练基地的项目设置和实际需要。逐步为训练局、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北京体育大学、秦皇岛等7个训练基地配备了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2005年以来,为保障高原训练需要配置专门设备,国家体育总局在青

海、云南、贵州等高原训练基地共计投入经费930万元。用于改善了科技工作条件,重点解决体能康复、科研监测和力量训练等仪器设施,使这些基地的科研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1.3.4 高原训练科技服务站的建设 为了突出举国体制的优势,对我国各个高原训练基地的国家队、科研仪器和设备、科技人才等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对各个基地的现状和为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做贡献的潜力做了科学的评估。形成了“立足现有基础条件,面向训练实际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系统化和集约化的高原训练科研监测工作站”的发展目标。根据各个基地的国家队、海拔高度、训练场地、科研设备、人才资源,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确定了科研监测工作站的布局“以云南海埂基地为中心,辐射呈贡、昆明、松茂、会泽等基地;以青海多巴基地为中心辐射西宁、甘肃等基地;建立两个总局高原训练科研监测工作站”。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两个工作站的主体单位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分别搬迁到海埂和多巴基地。有效地保证了为开展高原训练的国家队提供科技服务和保障工作。

1.3.5 信息化平台建设 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家队科学训练和管理水平,在国家队开展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和国内第一个体育信息标准代码标准为基础,以17支国家队为试点。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训练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分析系统和国家队管理工作信息等部分。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工作中,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种训练、比赛信息数据的积累以及数据分析,实现训练信息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教练员不断深化对项目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地制定训练、比赛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保证我国各运动项目科学训练和训练监控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研课题的立项与管理

在科研课题的管理上,国家体育总局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评价科研工作,坚持科研课题来自实践一线,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科研成果的评价以实践效果为主要标准。在攻关项目的过程管理方面,充分依托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在攻关项目的结果管理和评价标准方面,强调把是否解决训练实践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科研成果能否应用于训练实践,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是否满意作为主要依据和最终的考核标准。在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改革了由科教司统一管理的方式,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根据每年的科研课题经费额度来分配经费并进行管理。随着这种管理方式的推进,逐步改变了过去科研人员拿到课题后,游离于运动实践一线之外。热衷于“论文情结”的现象,促使体育科研工作实现了科研功能、科研内容、科研结构紧密结合实践的“三个转变”;运动队管理人员、教练员在管理方面的参与,也提高了自身参与科研、主动接受现代运动训练科技手段和方法的意识。

组织实施奥运科研攻关项目是调动各方面科技力量开展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北京申奥成功后,备战奥运的科技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由科技部牵头,11个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2001年以来,针对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共有25项课题列入“科技奥运专项”课题;组织承担“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个;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3项。另外,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国防科工委等也都利用各自优势,投入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备战奥运会。同时,通过国家财政部支持,国家体育总局本级投入科研经费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雅典奥运会周期,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169个课题,课题参与人员1470人次。北京奥运会周期,立项313个课题。约3600人次参与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各地方对体育科技的投入也成倍增长,科技投入规模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达到了历史新高。根据最近的4个奥运周期,奥运科研攻关经费的投入与奥运会成绩分析,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参与人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与奥运会的奖牌数、和金牌排名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奥运科研攻关课题针对国家队在备战2008奥运会的训练和比赛中遇到的疑难、关键问题或具有共性、基础性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研究,涉及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以训练监控为重点,在专项训练规律、运动员体能恢复与运动营养、运动员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伤病防治、专项训练及比赛器材装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紧密联系实践的创新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训练创新,很多科研成果在备战过程中得到应用,改进和提高了训练质量,为优势项目保优、潜优势项目取得突破、落后项目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2001-2008年,我国绝大部分优势项目继续保持整体优势。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我国传统优势大项: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柔道、跆拳道等共获得39枚金牌。这些项目是“科技奥运”专项课题重点支持的项目,也是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投入持续时间最长、力度最大的项目。

3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保障与指挥系统的建立

充分利用主场优势,保障运动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在比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训练水平甚至超越训练水平,减少甚至避免影响比赛成绩的不利因素,实现本土作战的最优化,是备战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此,加强了对中国体育科技资源的优化集成。建立了备战北京奥运会的科技保障与指挥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

3.1 体育科研资源库 体育科研资源库是整个系统的主要支撑,包括了科技保障和指挥系统所能调动的科研力量,从人力、物力到知识和操作规范。整个资料搜集统计与更新工作一直贯穿于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建立了五个科技保障类资源库,三个指挥资源库。

3.1.1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包括30个国家体育科学重点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在系统中都有单独管理界面和使用界面,库内采集了实验室的323名科研人员详细科研资料、实验室的所有课题研究成果、对运动员和运动队的科研服务所有案例和经验成果、500多个科研器材的详细资料等。

3.1.2 训练基地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包括了4个国家训练基地。每个基地在系统中都有单独管理界面和使用界面,库内采集了基地的训练保障条件、训练特点、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训练的案例和经验成果、后勤保障能力及交通气候条件。

3.1.3 营养品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经过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许可运动员使用的62种营养品,在确保无兴奋剂成分的情况下,对所有营养品按功能分类,详细介绍了每种营养品的成分,功效,适应性,价格及采购方式。并可提交采购清单。

3.1.4 知识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编写了5本备战2008

年北京奥运会系列指导手册。提供了2本专家组成员主编的专著,即《运动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指导手册》、《运动员疲劳与机能恢复指导手册》、《运动员合理营养知识手册》、《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指导手册》、《心理训练与调节手册》、《高温高湿环境对运动员的影响与应对措施》、《高原训练》。

3.1.5 奥运专家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奥运会四个专业组,合计53位专家,包括专家简历、联系方式及部分专家和专家组针对各类训练比赛事件编制的27个指导性预案。

3.1.6 国家队科研团队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36支主要国家队的科研团队,共计298名科研人员。库内采集了这些科研人员的详细个人资料、科研能力以及在本届奥运会中的专业职责。

3.1.7 重点国家队队员资料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库内采集了185位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实时竞技能力信息。这批运动员是本届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的主力,也是本系统的重点服务对象。库内包括各位运动员从身体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竞技状态、技术战术状态、训练状态及近期训练和保障重点等全方面定性定量指标。各专业科研团队利用申报工具实时更新库内数据,为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3.1.8 科技预案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由各专业科研团队针对各运动队及重点运动员的心理、伤病、环境、训练等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编制了90项科技保障预案,利用申报工具逐步完善并由领导、专家审核修订。

3.2 建立科技指挥系统

3.2.1 各种申报、统计和联系工具 综合不同单位和部门的报表及数据采集要求,总结编制了五类申报工具,四类统计工具。建立了全体科研人员和指挥人员的语音和短信通信体系。不论通过个人电脑还是专配的手持无线信息处理终端都可独立完成申报、统计和指挥工作。

3.2.2 科技保障和指挥网站 将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资源进行集成,建立中国代表团科技保障网站。

3.2.3 移动指挥系统 以网站和移动终端为基础。建立掌上移动指挥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反馈和分析,决策的科学制定和快速传递。

3.2.4 科技保障车 研制了中国代表团2008年奥运会科技保障流动系统。该系统是将先进的体育科技手段集成在奔驰公司赞助的商务小型客车上,实际上是流动实验室,具有竞技能力综合监测与诊断、移动指挥和心理调控等功能。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保障和指挥系统的建立。使得全国的体育科技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得到了系统的整合,在备战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测量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对重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竞技能力等,进行多方位的监测和诊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制订应对方案;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对重点国家队和重点运动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为备战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科技指挥,全面提升了备战奥运会的科技服务质量和组织水平。

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639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262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广大体育科技人员,既为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而欢欣鼓舞。同时也为我们能够为他们创造优异成绩提供科技服务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备战北京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得到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教练员、运动员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在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有三个科教单位获得“先进集体”称号、三位科技工作者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召开的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11个科教单位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60位科教工作者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有50多人获得科技部的表彰。

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第9篇

论文摘要: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是“双证书制”教学的新途径之一。加强“双证书制”教学的认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责任心及专业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培训包实施的必要措施。

作为学校的教研项目,笔者于2005年起开发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并对之进行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必要性及其目标

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衔接起来;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即“双证书制”。从2003年起,我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多项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试,即进行“双证书制”教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各类高等院校有关电力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电力行业的一项主要技术工种。近年来,随着我校“双证书制”教学的深入,参加继电保护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逐年快速增长。为更好地落实“双证书制”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开发出一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使其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评定为核心,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中对继电保护中级工应熟悉、掌握和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模块分布在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师在每个教学过程中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学以致用。在保证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途径

1、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将用人单位对继电保护中级工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需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创建培训包的各个教学培训模块及其任务书。

(2)将构建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与学校的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任务书的实施方式和方法。

2、开发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流程

(1)原始数据采集环节。即采集继电保护中级工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应具备的有关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

(2)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主要是对采集的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整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构建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编写总体方案,制定各个教学培训模块。

(3)构建各个模块任务书环节。本环节的任务是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总体方案,将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与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拟定各教学培训模块的任务书。明确各个教学培训模块的目标、内容、培训时间及相关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和实施效果的检测等内容,然后咨询有关专家,对构建的总体框架及拟定的各模块任务书进行论证,确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方案及详细的各模块培训任务书。

(4)确定学生,实施教学培训环节。本环节根据已创建的卑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各模块任务书,按照优、良、中、及格的学习成绩选取学生,并实施教学培训。

(5)考评、完善环节。主要是通过河南省电力系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对选取培训的学生进行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并对其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效果与开发体会

利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教学培训的学生,在通过我校学历教育各项考试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参加河南省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试,全部合格并获继电保护中级工证书。

通过对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开发,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中对有关工种的要求,了解生产现场对有关工种的需求,熟悉有关工种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开发出教学培训包的基本保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