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17 13:41:47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第1篇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1:中秋月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2: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3: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4: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5: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6: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7:南斋玩月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8:中秋月苏轼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第2篇

中秋节诗词佳句精选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望江南·中秋独愁

青玉盏

薄酒月分明

纤指漫裁银光碎

断肠独伴木樨听

叹罢第三声

------------------------------------------

南乡子·中秋感怀

月满满,桂香飘,年年岁岁望今朝。

乡客不归凭栏处。

望断路,鬓发成霜人不驻。

------------------------------------------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云天自古夜苍茫应盼今宵幽梦长

明月徘徊江两岸流光宛转水中央

才窥游子眸前泪又染离人鬓上霜

但有清辉同此刻世间何必怨凄凉

李白的《关山月》

玉轮高高挂银辉满人间

游子归乡道九转十八弯

君本出故地匆忙把家还

每每常思忆今朝会别颜

言欢当此夜把盏莫等闲

------------------------------------------

《浣溪沙》中秋月

月色清阴曲院凉,蟾光寒水旧池塘。醉人何处晚花香?

嫦娥遥遥弄广袖,鹤影绢娟动霓裳。梦魂归处是潇湘。

------------------------------------------

《中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

《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太常引》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有诗有月有故事

谪仙玩月图——明·谢时臣

谪仙,是大唐李白。李白初到京城长安,遇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叹为"谪仙人"。

这位谪仙人喜好咏月,相传他出蜀前对师娘暗生情愫,而她就叫“月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伴着一首《但愿人长久》,我们来欣赏东坡的两首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与前一首词境遇不同,苏轼由怀念其弟苏辙(字子由)到终于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他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别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把酒问月的“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往往起得突兀,问得离奇。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乡愁和亲情永远是中秋佳节的一大主题,和李白并称“李杜”的杜甫一首《月夜》哀婉动人。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愁和亲情是牵绊,相思与怀远又何尝不是,虽然这里或许揉进了甜蜜的哀愁,也使人柔肠寸断。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表妹两情相悦,但以温馨开始,以无言结局。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在他看来,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心中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何不让人伤心至极?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第3篇

重阳佳节,金桂飘香,菊花满园,赏花饮酒,谈笑风生,也是一道美景。许多人们会聚在一起,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庆祝着丰收的喜悦。2021重阳节的饮食风俗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重阳节的饮食风俗,请您阅读!

重阳节的饮食风俗重阳糕

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成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习。这些栗糕,恰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

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磅蟹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蟹:“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清蒸大闸蟹闻名中外,在港澳台各家大餐馆里,均被列为九月时令佳肴,极享盛誉。难怪著名学者章太炎和其夫人曾卜居吴中,啖蟹之余,夫人汤国梨女士曾吟诗曰:”不

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于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新内容。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也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望远的活动。

饮菊花酒

菊花酒

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同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历史含义是:认为它是延寿,不老的美称。民间将九月也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是重阳不可少的活动。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之,故谓菊花酒。”诗人们对菊花酒情有独钟,颇有赞誉。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荆楚岁时记》亦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茸,饮菊花酒,可使人长寿。”

赏菊之余,饮菊花酒自然是首选。

重阳节节日分析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节日寓意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长地久

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吉祥的日子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后来有一个叫恒景的青年利用茱萸叶、菊花酒降魔,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敬老爱老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因此,从以上来看,重阳节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吉利的日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日子,因此重阳节过生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吉日。

重阳节节日的古诗关于重阳节节日的古诗1: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关于重阳节节日的古诗2: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关于重阳节节日的古诗3: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世称杜樊川。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关于重阳节节日的古诗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关于重阳节节日的古诗5:《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第4篇

重阳节是思念的季节,重阳节是纪念先人的纪念日。我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怀念着先人。关于描写重阳节的诗词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重阳节经典诗词,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追往事,去无迹。——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愁不肯、与诗平。——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赵时春《原州九日》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赋》

初见雁,已闻砧。——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倒照秦眉天镜古。——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艰难薄俗犹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王逊《西夏重阳》

绮罗丛里胜登临。——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白池青草古盐州,倚啸高城豁望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风光政要人酬酢。——戴复古《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

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戴复古《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戴复古《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

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关于重阳节经典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唐·廖匡图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九日雨中》唐·徐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崖客。扁舟小泊花溪侧。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归兮学取陶彭泽。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色。《醉落魄/一斛珠》宋·赵善括

重阳高会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来。黄菊后期香未减,新诗捧得眼还开。每因佳节知身老,却忆前欢似梦回。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十日和张少监》唐·徐铉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九日寄行简》 唐·白居易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祐

玉露霏凉木渐酡,每逢佳节惜年华。青山叠叠多归梦,白发萧萧不在家。触景漫思千古事,无钱空对一篱花。相知相见情何已,石鼎山泉且煮茶。《九日书怀》元·王冕

雨阻龙山会,云荒戏马台。且看黄菊放,休待白衣来。事业书千卷,功名水一杯。登临聊复尔,吟啸漫徘徊。《漫兴 十八》 元·王冕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阳日寄浙东诸从事》唐·李郢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九日酬颜少府》唐·高适

寻诗绕遍一篱花,落叶声中日易斜。忆得高堂临别语,授衣时节望还家。《九日》 清·万夔辅

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心忆旧山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九日北楼宴集》唐·权德舆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客中九日》 明·王翃

西风吹日弄晴阴,酒罢三巡湖海深。岳阳楼上登高节,不负南来万里心。《两绝句》 宋·陈与义

闻道东篱菊已黄,无因移向酒樽旁。西风忽起野烟暮,落叶乱飞山树苍。雁带寒声归渚急,江涵秋水与天长。浮云遮尽登高眼,不许愁人望故乡。《九日登鸡鸣山》清·韩畕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重阳》南宋·文天祥

万里惊飙朔气深,江城萧索昼阴阴。谁怜不得登山去,可惜寒芳色似金。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神女欲来知有意,先令云雨暗池塘。《九日遇雨二首》唐·薛涛

天涯重九。独对黄花酒。醉拈黄花和泪嗅。忆得去年携手。去年同醉流霞。醉中折尽黄花。还是黄花时候,去年人在天涯。《清平乐》 宋·石孝友

四时令节惟重九。况此日、逢佳偶。金菊已花杯有酒。瑶池宴罢,一枝斜插,好作渊朋友。翠眉淡淡匀宫柳。比似年时更清瘦。双绾带儿新结就。长情恩爱,随家俭约,素与君同寿。《青玉案》宋·倪翼周

谁道他乡异故乡。泉江风物似湄湘。钗头缀糁萸偏紫,杯面浮金菊倍黄。今共古,几重阳。休将往事更平章。舞衫歌扇姑随分,又得掀髯笑一场。《鹧鸪天》宋·郭应祥

身闲身健是生涯。何况好年华。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消磨景物,瓦盆社酿,石鼎山茶。饱吃红莲香饭,侬家便是仙家。《朝中措》 宋·范成大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唐】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广宣]

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

【唐】李郢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莲沼昔为王俭府,

菊篱今作孟嘉杯。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重阳感怀

【唐】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

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

刘家豚犬取何难。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唐】刘商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

邮童不解献茱萸。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

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

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

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

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六韵

【唐】权德舆

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恩随千钟洽,庆属五稼丰。

时菊洗露华,秋池涵霁空。金丝响仙乐,剑舄罗宗公。

天道光下济,睿词敷大中。多惭击壤曲,何以答尧聪。

丁巳重阳

【唐】司空图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客舍喜逢连日雨,

家山似响隔河砧。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旅中重阳

【唐】司空图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今岁节唯南至在,

旧交坟向北邙新。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唐】司空图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樽前且拨伤心事,

溪上还随觅句行。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浙上重阳

【唐】司空图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四望交亲兵乱后,

一川风物笛声中。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第5篇

一、隔江犹唱花

在古典诗词中,不少音乐意象是以古曲调的形式出现的,一如古曲调原来的主题,寄托的思想感情是固定的,往往带有特定的含义、情感和寓意。《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在古典诗词中,传达出来的往往是思乡之情。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人听到《梅花落》的笛曲,想象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诗人将《梅花落》巧妙拆分,一语双关,寄寓戍边将士的无限思情。《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穷奢极欲,沉湎声色,国势岌岌可危仍不念时局维艰,终致亡国。因此,《花》几乎成了“亡国之音”、“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这一名曲来讽谏当朝统治者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诗人借《花》表达对腐败世风和国事日非的关切和忧虑。《关山月》,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诗句,汉代鼓吹曲中有《关山月》,相和歌中有《度关山》,多写征战离别之情。如“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李益《夜上西城》);“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诗人借呜呜咽咽的《关山月》笛曲,表现边疆战士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以此曲比喻世道的险恶,抒发诗人仕路坎坷的苦闷,同时也表现诗人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信心和抱负。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诗中借《行路难》曲调表现了将士们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行军的艰苦。《阳关三叠》,唐代名曲,歌词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常成为朋友依依惜别,互相酬答的歌曲,多用来表达离情别绪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如“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耿家歌》);“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谭用之《江馆秋夕》);“红绽缨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无题》)。

二、胡琴琵琶与羌笛

在古典诗词中,许多音乐意象是借助器乐来表现的。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宴饮归客,借“胡琴琵琶与羌笛”渲染惆怅情绪,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弹琴》),诗人借凄清悠扬的琴声抒写自己曲高和寡、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感慨。“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诗人借瑶瑟表达潇湘明月夜的哀怨和自己被贬的凄凉心境。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器乐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琴瑟,亦作“瑟琴”,源出《诗经・小雅・鹿呜》:“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人借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夫妻感情和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周南・关睢》);“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琴瑟”也有比喻兄弟朋友情谊的,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吹笙,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渲染歌舞升平、繁华迷人的场景。如“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诗人借笙歌渲染西湖繁华迷人的景象,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冯延巳《抛球乐》);“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顾况《宫词》),表现笙歌漫舞,及时行乐的情景。鼓角,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壮军威,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借鼓角表现战争场面和气氛。“(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表现金鼓震天,战旗飘飘的行军场面。“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弧。无限塞鸿飞不度,秋夜卷入小单于”(李益《听晓角》);“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诗人借“鼓”、“角”渲染战斗的酷烈,表现将士的英勇无畏。

三、杜鹃啼血猿哀鸣

在古典诗词中,不仅古曲调、古器乐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且一些动物的鸣叫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声声关情,最常见的莫过于猿鸣和杜鹃啼叫。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鸣,空谷传响,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巫峡啼猿数泪行,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五少府贬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等,都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杜鹃,又名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杜鹃的啼叫声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因此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乡归家之切。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寄寓离别之情。传说杜鹃暮春即啼,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恻,闻者为之悲戚动容,因此,其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料峭春寒,沉沉暮霭,更兼杜鹃凄婉的啼叫,写尽了羁旅行役之苦。又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在古典诗词中,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寒蝉,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古人以蝉餐风饮露为高洁的象征,为诗人自比清高的喻体。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人以蝉自喻高洁的人品。“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人以寒蝉高唱,抒发自己蒙冤受屈的悲愤之情,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一番秋雨之后,秋蝉命折旦夕,只剩下几声若渐若续的哀鸣,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诗人借寒蝉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也表达了这种情感。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其叫声常常被人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因此,古典诗词中鹧鸪鸣叫多带有离愁别绪,归去之意。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在古典诗词中,诗人还常常借鹧鸪的叫声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赠歌者》),诗人借“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不愿游子远行的思念之情。

四、梧桐叶上三更雨

雨打梧桐、雨打芭蕉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尤其是夜阑人静、辗转反侧时,雨打芭蕉、雨打梧桐的潇潇声,传达出来的往往都有悲苦的人生况味和孤寂之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表现无尽愁思。梧桐叶落,秋风渐起,一夜潇潇雨声,敏感脆弱的诗人往往会倍增惆怅。“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敲打着梧桐的夜雨是离别的前奏,一声声,一下下,黯然消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勾起的是无尽的家国之痛和孀居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和雨打梧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雨打芭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所以很自然地被赋予凄凉孤寂之情。如“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潇潇,碧纱窗外有芭蕉”(晁补之《浣溪沙》)。雨打梧桐、雨打芭蕉的声音本是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只因诗人愁绪的难以释怀而显得特别恼人。

五、断续寒砧断续风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第6篇

唐朝是诗人辈出的时代,在这众多的诗人中有三位最著名的大诗人,那就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诗歌豪放雄奇,想象丰富,感情热烈。他是唐朝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称为“诗史”,他也被后人誉为“诗圣”。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而著称。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走近这三位名人,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唐的风韵。

选文1

李白的江油

韩作荣

江油是一座小城,其声名远播,是因为李白的缘故。一座城市,一处建筑,因名家的诗文而名垂千古、家喻户晓,已数见不鲜。李白与屈原一同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故里江油也被誉为“天才的哺育地、光明的源头”。

在江油,你会感到这里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似乎都被李白的诗魂所浸透。青莲乡的陇西院被称为李白的出生地……江油,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颇多,从“其母食红鲤而生李白”到“铁杵磨针”,乃至“诗镇石牛”“井洗笔砚”“勇斗白龙”“匡山习剑”等,都和诗人的“谪仙”之名相符,亦充满了故乡人对李白的尊崇与热爱……

李白二十余岁时离开蜀地,倚剑远游。但李白毕竟在蜀乡长大,蜀人之聪慧、蜀地之青山绿水和天梯栈道,都给他心灵以滋润……巴蜀多奇诡之才,多孤傲之士,锦官城又是销金纵酒重感官享乐之地,这个“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场所,给了他充分张扬个性的空间……终成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狂客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

也许与诗人了无羁绊的狂放性格有关,也许与异域文化的精神熏陶和老庄、魏晋玄学的影响有关,也许与包容古今万物的盛唐时代有关,这位“凤歌笑孔丘”的诗人,活得潇洒自然,诗也奔放不羁,极少写受格律束缚的律诗,而擅乐府。古人论诗,多论比兴,并不提倡在诗中言事,可李白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言事。目前,当代诗人的新诗在厌倦了抒情、象征、意象的经营之后,也已回归了晓畅明白,喜叙述和细节的捕捉了。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看来,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诗人单纯以及细节的叙述手法已为今天诗人的探索提供了典范。当然,李白的诗更多的是呈现豪迈洒脱、旷达飘逸风格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李白逝世已一千多年了,今天,人们不仅仍能从他的诗中感受那不竭的艺术魅力、盛唐精神和诗人的人性追求。在李白的故里,人们还能看到哺育这位天才诗人的灵山秀水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也能领略至今尚存的一些诗的语境。

江油这座小城,到处都有李白的遗迹,到处都有李白的诗文,到处都有李白的传说,看来江油应当称之为“李白的江油”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情感共鸣

江油这座小城,因为李白的缘故而声名远播。这个地方有很多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也充满了故乡人对李白的尊崇与热爱。也因为蜀地之青山绿水和天梯栈道,给了李白充分张扬个性的空间。因此李白活得潇洒自然,诗也奔放不羁。

阅读思考

1.简要说说李白诗歌的特点,并分析李白诗歌的现实意义。

2.文中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说“李白的诗更多的是呈现豪迈洒脱、旷达飘逸风格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请举例说明李白的这种风格。

选文2

草堂读杜甫

李伟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城西,风景优美的浣花溪,碧水环绕。在成都这座浓郁文化气息与现代喧嚣并存的都市中,杜甫草堂显得那样的幽远古朴、宁静闲适。来到这里,人们似乎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一千多年前,要与一位远去的历史巨人谋面与对话。

步入草堂正门,首先来到大廨,只有一尊杜甫铜像悲怆地伫立在大廨的中央。

我驻足端详这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创作的杜甫铜像,不禁心潮起伏。望着眼前的杜甫,看着他那历经沧桑而修长羸弱的身躯,看着他那饱经忧患而炯炯有神的双眸,看着他那手中紧紧握着的一卷诗书,我仿佛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正在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波澜,仿佛听到了诗人为社稷民生发出的千古呐喊。这时,我想起了杜甫在他的长诗《北征》中反复咏叹道,“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这是诗人在贫病交加之中,面对国家满目疮痍发出的愤怒呼声。于是,我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摩着杜甫的雕像,隐约感觉到他躯体的血液仍在流淌,脉搏仍在跳动,余温仍然尚存,他似乎有许多的积郁与愤懑要宣泄,要以一己羸弱的身躯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大任啊!

虽然杜甫对仕途已经心灰意冷,但却依旧心念民间疾苦和国家安危。杜甫草堂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无不闪烁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源于对生活深深的爱、对黎民百姓深深的爱、对国家深深的爱,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大爱,使得诗人创作出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篇,成为一代“诗圣”。

杜甫草堂,还有一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这便是草堂的标志性建筑――茅屋。这是一座竹篱为栏,黄泥涂壁,茅草做顶的农舍。在绿荫下,茅屋显得那么宁静、安谧。进入院落,可以看到杜甫为我们描绘的景象:“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岁,离立如人长。”眼前的五棵桃树、四株小松,依旧挺拔,生气勃勃。在茅屋的侧前方,还有一株高大的楠树。据说,杜甫当年茅屋的选址,正是依于一株古楠之旁。此时,恰巧一阵微风吹过,古楠树影婆娑,将整座茅屋完全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之下,正是靠着这株楠树的庇佑和保护,才使得草堂茅屋成为杜甫蜀中度日的安稳之所。可以想见,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杜甫带着一家老小,翻山越岭,从荒凉贫瘠的陇右流亡而来。一路上,他目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凄凉景象,他在寻找着一种安宁,寻找着一丝温暖。正是成都这座静谧秀美的草堂成全了诗人的愿望,他终于找到了一块可以安稳心灵的地方,使得一家老小能有一处安定的栖身之所。然而,好景不长。就在草堂建好的第二年秋的一天,狂风忽起,风雨交加,茅屋前的楠树被连根拔起,屋顶的茅草也被秋风卷走,茅屋无处不漏雨,杜甫一家老小彻夜不得安眠。诗人面对自己如此凄凉的境遇,推想到天下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不由得引发了悲天悯人之心,遂提笔写下了那篇流传万世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这是诗人发出的感天动地的呼喊,这是诗人发出的千年不朽的呼喊。此时此刻,我面对着这座曾经温暖过诗人的茅屋,耳畔仿佛又响起了诗人的伟大呼唤。

愿伟大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一伟大呼唤,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永远回响!

(选自《包头日报》,有删改)

美文点读

作者写杜甫草堂,可谓精心裁剪,刻意描绘。所写之处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一代诗圣杜甫的敬仰之情。先写来到大廨,作者面对杜甫铜像的感受,然后步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茅屋,好像又在聆听诗人发出的感天动地的呼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无不闪烁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

阅读思考

1.在作者看来,杜甫是怎样的一位诗人?

2.诗人杜甫为什么要在蜀中成都建一座茅屋呢?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情怀?

选文3

情圣白居易(节选)

韩静霞

白居易是性情中人。他虽然长眠龙门,可他的情采、情韵、情肠、情泪、情话,永远撼动着我等后辈的心灵。当然,他自己也为情所累,为情所伤。他生活的那个虚伪的官场,人人须戴着假面具,感情用事必招致祸端。官场藐视诗人,诗人越是情怀激烈越糟糕,名气越大越容易遭致嫉恨。几千年历史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历朝历代,嫉妒是国粹,流言是国器,小人的舌头磨成锋利的箭镞,穿透了许多风流才子的胸膛!被流放的屈原抱石沉江;被诽谤的坡锒铛入狱;被陷害的嵇康弹罢千古绝响《广陵散》,身首异处……天才们一个接一个在我们眼前悲哀地走向绝地。比起来,白居易是很幸运的,没有招致灭顶之灾,保了个全尸。

我们不能不提到长安城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雨。那是公元815年6月3日拂晓,天地一片混沌,长安还没睡醒,浓雾在街衢拥塞。宰相武元衡率随从去上早朝,骑马刚走出家宅靖安坊不远,突然有冷箭嗖嗖飞来。几乎与冷箭的速度同步,昏暗中冲出刺客,把马拉住,一刀削下了武元衡的半个头。刺客提着宰相鲜血和脑浆齐迸的半个头,像提着个椰子壳。刺客扬长而去的时候,逃散的随从还没来得及叫出声来。与此同时,当朝御史中丞裴度也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用暗器击中头颅,坠马渠沟。“六三暗杀”震慑朝廷,卿相一时间全傻了,觉得杀机四伏,自身难保,噤若寒蝉。正在没人说话的时候,白居易为宰相惨死的国家奇辱情怀激昂,痛愤呼号,当日中午就上书皇上,奏论“扑贼雪耻”。他根本没想过在他之上的谏官御史说没说话,也不管轮没轮到他这个“赞善大夫”小吏发言,就“出位”上书了。

在卿相们看来,白居易“出位”,比“暗杀”也许更具危险性,更有威胁。白居易,你小子不顾一切“出位”,你高出卿相一头,你争宠邀功,你逞能你狂妄你不守本分你野心勃勃!可是,白居易的激昂陈辞,两日内满城争传,定他的罪过不再找点岔子,难平民心。于是,官员们翻腾起了四年前白母的死因。白母陈氏寡居,素有心疾和神经病,曾因忧愤癫狂自杀。因婢女看护疏忽,坠井死亡。白居易最后得到的罪名是:不该再作赏花和新井的诗,“甚伤名教,不应在朝”。上方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诏令出京,不必等家眷收拾停当,一个人立刻滚蛋。

是年,白居易43岁。忧国忧民的诗人,40岁开始滋生白头发,贬谪这年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面瘦头斑”。到了第二年,一下子就“两鬓半苍苍”,一半的头发白了。白居易离开长安是八月初秋,旱路到襄阳,水路由汉水入长江,一路风雨,到江州已经是十月深秋了。

整整一年以后,又是“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季节,白居易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对于白居易来说,江州恰恰是他必经的走向大成功的人生驿站。试想,倘若不是贬谪,北人白居易哪能到得浔阳江头?不到浔阳江头,怎么听得着水上琵琶如怨如诉?不听长安故倡的琵琶,心中何由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没有这番彻骨透髓的至情的感叹,哪会有《琵琶行》?《琵琶行》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就是《琵琶行》。这首空前绝后的叙事诗篇充满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巨匠之碑。88行诗句,唐代文人与故倡两个阶层的感伤史,一部复调式长篇小说的容量。

他的哀伤与京都故倡的悲怨,揉在一处,那种情感的穿透力不可抵挡!

(选自《当代》,有删改)

情感共鸣

白居易是性情中人。他自己为情所累,为情所伤。只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一事,白居易为宰相惨死情怀激昂,痛愤呼号,而遭小人妒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可就是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季节,写出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我们可以从《琵琶行》中看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顿倾泪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阅读思考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第7篇

本文作者徐健顺,是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吟诵时,字音拉得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很重要的部分。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吟诵就是要把诗歌的意义传达出来,尤其是这些声韵的意义。在一百年前,一首诗在全国都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这首诗也不例外。本文就是从吟诵和声韵的角度解读《静夜思》。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华吟诵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问,在《静夜思》里,李白是一个人还是有别人在身边?

大家都会说:李白是一个人。为什么?因为是“静夜”吗?“静夜思”是一个乐府旧题,并不是李白起的题目。再者,静夜也可以有别人在身边的,您怎么那么肯定李白就是一个人呢?再仔细想一想,这种独自一人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空旷的感觉。空旷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ɑnɡ韵!ɑnɡ韵由开口度最大的ɑ和鼻音nɡ组成。我们不妨把ɑnɡ韵与其他含ɑ的韵作个比较。

单独的ɑ韵,即“麻”韵,是一个很简单的韵,很单纯,像直接的呼喊,所以“傻瓜”都是ɑ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不管是快乐的,还是悲哀的,都比较直接地抒情。

ɑi这个韵,比如“歪”韵uɑi,是多个元音构成的,发音长,口型有变化,像叹气的声音,所以长而深沉。

ɑo这个韵,比如“萧”韵,是两个开口音,嗷嗷叫,长而强烈。

由此可知,ɑnɡ这个韵,是开阔而又抒情的。吟诵是拖长腔,而韵字尤其拖得长。一个长长的ɑnɡ意味着什么?您可以拖拖试试。“月光”和“月光——”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就是月亮投下的光,后者是一大片月光。那么一大片月光,也就反衬出作者的渺小,所以李白就用这个ɑnɡ韵表达他的孤独。《静夜思》这首诗,说的不仅仅是思乡,更重要的,是孤独。所以古代那么多人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家乡,可仍然喜欢这首诗——孤独。

这首诗一共用了多少个ɑnɡ韵?连仄声算上,一共六个。二十个字中六个是ɑnɡ韵,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李白是故意的,他在强调ɑnɡ韵,强调这种开阔的感觉。

再看看这首诗声调的情况。把每个字的声调都标出来,就会发现:

第一句的整体声调走向是向上的,第二句是向下的,第三句是起伏的,第四句是平的。

现在来说这四句的声调为什么是这样的。

第一句,李白刚看到月亮。古人没有电灯,没有月的晚上是黑漆漆的,所以星光才会灿烂,这种感受如今只有在山村才有了。所以古人见到月亮,那是真的亮堂,何况是最喜欢月亮的李白。所以第一句,情绪高昂,李白很高兴。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是露变的。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十四节气有“白露”,那是秋天了。中国是农业社会,秋天农活完毕,农人会收拾回家,所以秋天是回家的季节,我们才有中秋节。这一天并不是秋天,但李白看到月光这样白,就想到了霜,想到了霜就想到了秋天,想到秋天就想到了回家,想到了回家就想到了回不了家,于是情绪就掉下来了。这句的声调就一路向下。

第三句,李白再次抬头望月,这次,你说对月亮是恨是爱?后来苏轼说“何事长向别时圆?”就是怨月亮。李白此时也是这样,心中如打翻五味瓶,愁肠百转,跌宕起伏,所以这句的声调是起伏的。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为寻访隐者,同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二者细较起来还是有

合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不同做出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归隐;意象;情感氛围;意境;

贾岛和李商隐,同为唐朝诗人,但前者生活在唐中期,后者生活在唐晚期,虽然他们的生活大相径庭,但其在思想上还是有共同之处即有一种出世归隐之思。贾岛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韩愈见而怜其才,于是教他为文,并让他还俗应举,时已三十四岁。〔1〕其后久困名场,生后拮据,晚年做过遂州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低级官职。因为科举的屡次失意、生活的挫折让诗人晚年有了强烈的出世归隐之思,他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声”(《送无可上人》)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2〕《寻隐者不遇》写于何时已不可考,但笔者认为应写于贾岛早年为僧的时期,诗中的隐者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诗人自己也追求向往这样的生活,“寻隐者”其实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在寻找隐者那种超世独立、傲然一切、空寂宁静的心灵境界,这和他早年为僧的心境是密切相关的。同样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写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写于作者早年,少年得志的李商隐不会有这种归隐出世的思想,应当写于作者生活的中后期即牛李党派斗争激烈,诗人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很不得志的时候。这两首诗虽同为访(寻)隐者不遇,同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虽然相近,但并不等同,细加咀嚼,实存差异。下面试从诗中的意象、作者的情感氛围以及诗的意境等方面作出具体的分析。

寻隐者不遇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贾岛 李商隐

松下问童子, 秋水悠悠浸野扉,

言师采药去。 梦中来数觉来稀。

只在此山中, 玄蝉落尽叶黄落,

云深不知处。〔2〕 一树冬青人未归。〔3〕

1、意象的选取上,贾诗轻灵飘逸,李诗较凄清萧瑟

两首诗都通过了一些意象描绘出了隐者居住的环境,但在意象的选取上却有所不同。贾诗中隐者居住的地方在深山中,四周是苍翠的轻松,头顶是悠悠的白云。其中的意象“松”、“童子”、“药”、“云”、“山”所组成的整个画面让人感觉到轻灵飘逸,仙气飘飘。“松”、“云”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意象中经常出现的,“松”用来比喻人的品格高洁,如“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帧《赠从第》)。〔4〕“云”大多和隐士高人联系起来,如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4〕而这里也把隐士的那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展示给了我们。“药”、“童子”这两个意象总是使我们联想到道家的一些高人或隐士,他们远离尘嚣,过着采药、参禅、弹琴、读书的闲适生活,保持着自己内心的虚境。贾诗中的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通过这些意象,使我们看到隐者的形象就是一个有着仙风道骨的仙人形象,同时这些意象也显得轻灵飘逸了。而李诗中的意象“秋水、野扉、玄蝉、黄叶、冬青”则显得比较凄清萧瑟,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秋天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秋天本身就是一个万物飘零的季节,昔人感秋,可以说传统悠久,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4〕是感秋之滥觞;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归”〔4〕开启了帝王的感秋;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4〕是代游子思妇悲秋。今人感秋,情意深远,要么借秋来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遇;要么借秋来感叹韶华的易逝;要么借秋来暗示自己的心境的凄凉等等。李诗中的隐者居住的地方多萧瑟之景,所以这位隐者不如贾诗中的那位隐者飘逸潇洒。

2、作者的情感氛围不同,贾诗的基调更平和,李诗的基调更哀沉

前面已经提到,贾岛的这首诗应作于其早年为僧的时候,那时作者还未入仕途,一心只参禅念佛,他的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对待万事万物也是一种虚静的心态,他所追求的也是真正的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不为尘世俗事所累心,真正的像老子说的那样“涤除玄鉴”。〔5〕诗中所刻画的隐者便是这样的高人,每天以采药为生,以青松、白云为伴,心境平和自然,没有人生不得意,仕途不得志的悲哀。而李诗却是写于作者被卷入党派斗争仕途不得志,身心疲惫的时期,大有一种归隐山林的想法,而此诗“访隐者”即是其心灵的外化,借“隐者”寄托其归隐出尘之思,正如诗人在《北青萝》中:“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3〕但这种归隐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是一种怀才不遇后的失落与痛苦,是诗人在政治上不能谋求与自己才能相当地位的悲哀。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仕与隐始终是摆在中国文人面前的两条可供选择之路,要么入世而仕,要么出世而隐。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开始,中国文人便一直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唯一追求,同时也是最高的追求。李诗中的隐者也应该是一位仕途不得志而寄情与山水之间的贤士,诗中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少了贾诗中平和的心境,所以诗的基调也显得更加的哀沉。

3、营造的意境不同,贾诗较古朴淡远,而李诗则深沉凝重

由于意象选取上的不同和作者的情感氛围不同,使得两首诗的意境也不一样。贾岛这首诗一反他的主导风格奇崛幽深,而是采用一些常见的意象“青松”、“白云”、“童子”等来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没有生僻的用字、险怪的意象、浓艳的色调,整首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正如姚南强所说:“苦吟派诗人又十分崇尚禅门超尘恬淡的清修意境,贾岛自己亦始终保持着禅僧的‘衲气’,故在用字造句上也讲究朴素无华、平淡贴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当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6〕加之诗人本身心境平和,淡远,所以整首诗的意境显得古朴淡远,读来使人心境空灵,仿佛也处于那种青松、白云围绕的仙境之中。而李诗由于意象的选取上本身较凄清萧瑟,“秋水”、“野扉”、“黄叶”、“玄蝉”、“冬青”,这些深秋的景物让整首诗的意境深沉、凝重,读来无轻灵之感更多的是深沉、凄冷。

总之,这两首诗初读来更多的是相似之处,但仔细品读、分析,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之后,会发现两首诗有很多的不同,这让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应更多的关注作者的内心体验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参考文献:

[1]齐文榜校注.贾岛集校注(前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黄鹏.贾岛诗集笺注[M].巴蜀书社.

[3]清人冯浩校注.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5]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为寻访隐者,同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二者细较起来还是有

合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不同做出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归隐;意象;情感氛围;意境;

贾岛和李商隐,同为唐朝诗人,但前者生活在唐中期,后者生活在唐晚期,虽然他们的生活大相径庭,但其在思想上还是有共同之处即有一种出世归隐之思。贾岛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韩愈见而怜其才,于是教他为文,并让他还俗应举,时已三十四岁。〔1〕其后久困名场,生后拮据,晚年做过遂州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低级官职。因为科举的屡次失意、生活的挫折让诗人晚年有了强烈的出世归隐之思,他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声”(《送无可上人》)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2〕《寻隐者不遇》写于何时已不可考,但笔者认为应写于贾岛早年为僧的时期,诗中的隐者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诗人自己也追求向往这样的生活,“寻隐者”其实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在寻找隐者那种超世独立、傲然一切、空寂宁静的心灵境界,这和他早年为僧的心境是密切相关的。同样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写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写于作者早年,少年得志的李商隐不会有这种归隐出世的思想,应当写于作者生活的中后期即牛李党派斗争激烈,诗人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很不得志的时候。这两首诗虽同为访(寻)隐者不遇,同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虽然相近,但并不等同,细加咀嚼,实存差异。下面试从诗中的意象、作者的情感氛围以及诗的意境等方面作出具体的分析。

寻隐者不遇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贾岛 李商隐

松下问童子, 秋水悠悠浸野扉,

言师采药去。 梦中来数觉来稀。

只在此山中, 玄蝉落尽叶黄落,

云深不知处。〔2〕 一树冬青人未归。〔3〕

1、意象的选取上,贾诗轻灵飘逸,李诗较凄清萧瑟

两首诗都通过了一些意象描绘出了隐者居住的环境,但在意象的选取上却有所不同。贾诗中隐者居住的地方在深山中,四周是苍翠的轻松,头顶是悠悠的白云。其中的意象“松”、“童子”、“药”、“云”、“山”所组成的整个画面让人感觉到轻灵飘逸,仙气飘飘。“松”、“云”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意象中经常出现的,“松”用来比喻人的品格高洁,如“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帧《赠从第》)。〔4〕“云”大多和隐士高人联系起来,如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4〕而这里也把隐士的那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展示给了我们。“药”、“童子”这两个意象总是使我们联想到道家的一些高人或隐士,他们远离尘嚣,过着采药、参禅、弹琴、读书的闲适生活,保持着自己内心的虚境。贾诗中的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通过这些意象,使我们看到隐者的形象就是一个有着仙风道骨的仙人形象,同时这些意象也显得轻灵飘逸了。而李诗中的意象“秋水、野扉、玄蝉、黄叶、冬青”则显得比较凄清萧瑟,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秋天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秋天本身就是一个万物飘零的季节,昔人感秋,可以说传统悠久,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4〕是感秋之滥觞;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归”〔4〕开启了帝王的感秋;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4〕是代游子思妇悲秋。今人感秋,情意深远,要么借秋来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遇;要么借秋来感叹韶华的易逝;要么借秋来暗示自己的心境的凄凉等等。李诗中的隐者居住的地方多萧瑟之景,所以这位隐者不如贾诗中的那位隐者飘逸潇洒。

2、作者的情感氛围不同,贾诗的基调更平和,李诗的基调更哀沉

前面已经提到,贾岛的这首诗应作于其早年为僧的时候,那时作者还未入仕途,一心只参禅念佛,他的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对待万事万物也是一种虚静的心态,他所追求的也是真正的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不为尘世俗事所累心,真正的像老子说的那样“涤除玄鉴”。〔5〕诗中所刻画的隐者便是这样的高人,每天以采药为生,以青松、白云为伴,心境平和自然,没有人生不得意,仕途不得志的悲哀。而李诗却是写于作者被卷入党派斗争仕途不得志,身心疲惫的时期,大有一种归隐山林的想法,而此诗“访隐者”即是其心灵的外化,借“隐者”寄托其归隐出尘之思,正如诗人在《北青萝》中:“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3〕但这种归隐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是一种怀才不遇后的失落与痛苦,是诗人在政治上不能谋求与自己才能相当地位的悲哀。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仕与隐始终是摆在中国文人面前的两条可供选择之路,要么入世而仕,要么出世而隐。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开始,中国文人便一直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唯一追求,同时也是最高的追求。李诗中的隐者也应该是一位仕途不得志而寄情与山水之间的贤士,诗中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少了贾诗中平和的心境,所以诗的基调也显得更加的哀沉。

3、营造的意境不同,贾诗较古朴淡远,而李诗则深沉凝重

由于意象选取上的不同和作者的情感氛围不同,使得两首诗的意境也不一样。贾岛这首诗一反他的主导风格奇崛幽深,而是采用一些常见的意象“青松”、“白云”、“童子”等来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没有生僻的用字、险怪的意象、浓艳的色调,整首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正如姚南强所说:“苦吟派诗人又十分崇尚禅门超尘恬淡的清修意境,贾岛自己亦始终保持着禅僧的‘衲气’,故在用字造句上也讲究朴素无华、平淡贴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当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6〕加之诗人本身心境平和,淡远,所以整首诗的意境显得古朴淡远,读来使人心境空灵,仿佛也处于那种青松、白云围绕的仙境之中。而李诗由于意象的选取上本身较凄清萧瑟,“秋水”、“野扉”、“黄叶”、“玄蝉”、“冬青”,这些深秋的景物让整首诗的意境深沉、凝重,读来无轻灵之感更多的是深沉、凄冷。

总之,这两首诗初读来更多的是相似之处,但仔细品读、分析,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之后,会发现两首诗有很多的不同,这让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应更多的关注作者的内心体验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参考文献:

[1]齐文榜校注.贾岛集校注(前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黄鹏.贾岛诗集笺注[M].巴蜀书社.

[3]清人冯浩校注.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5]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