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采购风险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1-27 03:00:12

采购风险论文

采购风险论文第1篇

在风险管理理论中,制造进度风险管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设备制造是设备采购的关键环节,由于设备在核电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如果设备制造商不能按照约定的进度来制造设备,将影响核电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负责人需要跟踪设备的制造进度,还应定期派监造人员到加工现场去,了解核电设备的制造将进度,一定要监督核电设备制造商按照合同上的要求来生产设备,要求制造商保证按期完成设备的制造。当监造人员发现制造商的设备制造进度偏离合同中的计划时,一定要催促制造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追赶制造进度。除此之外,监造人员还要对制造进度的偏离展开分析和评估,用来估测进度偏离对建设工程的时间和其他有关项目的影响,在某些特殊的情况,还要把承包商联合起来,一起来追赶设备的制造进度。

二、质量风险管控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工作,风险识别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以最快的方式找出影响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潜在风险,对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及风险应对具有重要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漳州核电项目设备采购进行风险识别,质量风险是一个最大的风险因素。设备采购的质量控制,一定要按照相关核安全法规及核电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大纲的有关规定来执行。所以,在进行设备招标的时候,一定要严格供方的资格评价,在评价的时候要把技术、商务和业绩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评价。对于那些没有被列入合格供方名录的供货商,在进行项目招标的时候,为了确保设备质量,一定要将这些不合格的供货商排除在外。对于那些潜在的供货商要进行考察和资格评价,并且重点要对供方生产制造能力、售后服务保证、质量保证体系、资信等级、经营状况、同类设备供货业绩等进行考察和评价,并形成书面的评价报告。在设备制造的时候,监造人员要严格加强设备制造的监造管理,按照合同上的质量标准来把握质量。为了更好的把握好质量关,减少质量风险,还需要建立一些监造制度。当供货商完成设备制造之后,还要把握好最后一道出厂工序,即出厂验收关。验收人员要明确验收工作的组织和相关的责任,验收的方式方法、验收内容、验收结论;对于专用设备还应编写专门的设备验收大纲,通用设备可按设备类别编制设备验收大纲规定设备验收的具体项目要求、验收结论及相关处理意见]。一般情况下,对于那些核电站专用设备、重要或大型设备、设计制造或试验条件较为复杂的设备,以及在出厂之后难以进行质量鉴定检查的设备,在原则上都要求在设备出厂前进行源地验收。进行出厂验收的设备必须根据合同和设备采购技术文件的要求事先编写出厂验收大纲并严格按大纲规定履行验收工作。在对设备进行验收的时候,验收人员应该主要检查设备、器具的数量和规格型号与订货要求是否一致,设备外观有没有那些显而易见的缺陷,设备的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是否齐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向汽轮机、发电机等不能再制造厂检测其全部性能的设备,需要在验收现场安装一些其他设备来进行检验,当把系统进行连接之后,还要做规定时间的运转考核试验来最终验证其工作性能和运转性能,进行最终验收。

三、项目成本风险管控

由于在工程投资中占据的比重较大,设备投资控制的好坏对工程投资具有相当大的影响。风险管理理论指出,在项目中做好成本风险管控,对减少项目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在采购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设备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另外,由于设备投资控制的特殊性,因此,在一般的核电建设项目中,都把设备投资控制作为一个重点,或者作为一个单独的概算予以控制,为了做好这些概算控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组织保证,同时,要进行动态跟踪和协调,随时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跟踪评估,以确保最终投资的控制。由于核电项目设备在工程投资里面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做好项目成本风险管控,对工程投资的影响相当大,在进行项目采购的时候,采购人员需要使用多种方法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项目招标是采购项目的第一个环节,核电设备的招投标过程实际上就是核电设备投标方与业主方以及投标方相互间博弈的过程。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采购方和投标方在招标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倾向,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项目采购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风险管理理论来看,由于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招标方对投标方的信息了解得不够彻底,最终造成投标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成本风险。设备采购方可以优先向自己比较有意向的设备制造商发出投标邀请函,采用中招标方式除了可以节省招标宣传、服务费用之外,还可以大大地缩短工程招标的时间。

四、结语

采购风险论文第2篇

那么如何在采购过程中规避掉这种风险?下面我想从9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1、沟通:

任何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链里最大的成本不是机器设备,也不是生产运营的模式,而是人的成本。如何做好人的工作那就是沟通----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企业与客户的沟通等等,我们生活在世上无时无刻的不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吗?沟通这两个字的妙处大家或许比我更了解。所以我认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平时的一分钟交流,胜过矛盾时的一小时辩论。

2、加强信誉:

任何一个企业或单位或个人如果失去了这最最基本的东西,那么企业无法发展个人亦是如此。当人有一个好的信誉的时候谁都愿意跟你打交道。这里有一个我自身的案例:我刚进公司做采购时遇到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我把东西买回来了,财务不结帐,分析了一下这里有可能有着众多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都要给别人结啊,必竟我跟那些供应商也是第一次打交道,别人能把东西准时准地的送过来已是很给面子了,那我怎么办?那会我也没钱,于是从朋友啊亲戚啊那借了点钱,给他们付了一部分(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本身像我这样自已出钱的方式就不合适,真是下下之策,如果你再去付全款那你就真是太傻了;更强调一点是即便必须如此那也得签协议)最终款结了,借的钱也还了;从那之后我每次要货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给我送过来,因为我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一、我不会骗他们,

二、我所承诺的东西肯定会在那个时间段兑现。换句话说将心比心吧,虽然说现在的社会利益是最大化的,可人心还是肉长的!

3、现金急救(也可称之为紧急采买):

当供应商出现了注如:运输途中的第三方问题、不想交货的问题、产品生产不出来的问题等等,那在那一时间段里我们能做的而且最有效的就是采用现金进行其它渠道的小批量购买,以解燃眉之急;这里面需跟财务购通好。

4、变换合作方式:

把我们从过去的我付钱我就是老大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变成合作共赢的方式即同舟共度;好处在于大家都是一个产业链的,一荣均荣,一损均损,所以心才会往一处使。这里也有一个关于家乐福采购自行车的案例:过去家乐福采购自行车均是找大厂家,那会其还并不算财大气粗,所以供应商并不把他放在首要位置,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问题,于是其调整了一下采购策略把供方锁定在了二三线的厂商;一名采购员去与其谈判,说:“我们一年购买你一百万辆自行车”厂家一听高兴啊,其接着又说:“每辆一百元”这会厂家再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当时的出厂价就是一百一了,这生意没法做啊,可是采购方却又说了:“我给你们一些建议能让你们每辆挣十块钱,前提是我要的货必须放在第一位置第一时间送达”当达成协议后,家乐福开始对这一家企业进了整改;结果当然大家可想而知道,家乐福即节约了成本,树立了威信,厂商也有每年一千万的进帐,皆大欢喜。

5、交付期提前:

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一个最坏的结果,面对不能及时到货的风险,我们可以提前让其交付,比如:我二十号要货,合同就签到十八号。用两天的时间来应对不可预知的突况,以便不让自己太过于被动。

6、降低预付比例,扣压少许尾款:

一、当我们为了提高供方的积极性,通常做法是给部分预付,过去有可能是50%甚至更多,那好现在改为20%,这样他会面对大量的拿不到的资金而着急,事必会按期交货。

二、在合同中写明扣压少许尾款(通常是5%),并写明因为你方的错误而导致我方损失将扣留尾款以作弥补。

7、从服务外包转型为自主研发:

这种做法通常是用以应对卖方市场的天下,而采了取的不得以措施,因为一旦自主研发将会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当收益与支出不成正比时一般不作选择。

8、ABC法则:

所谓ABC就是把供方分为几个等级,每次从不同的供方进入不同数量的产品,降低依赖性,改变过去的统一供货而造成的缺货风险的可能。

9、定期梳理调整合格供方:

采购风险论文第3篇

物资在经过验收入库以后就要支付货款,款项支付作为物资采购的后续工作,也是最容易产生会计风险的环节。企业支付物资款项一定要根据相关付款制度开展严格的审核、校对,确保无误方可进行付款操作。但因为部分企业本身就没有制定完整的款项支付程序,加之付款监督与控制机制不完善,所以极有可能发生因款项错付或漏付引发的会计风险。

二、防范企业物资采购会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1.提高物资采购预算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企业在开展物资采购预算的设计与编制时,首先要认真收集内部不同部门在未来某段时间内相对准确的物资需求数量及物资需求种类,确保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物资采购预算,防止占用资金而对资金使用效率造成影响。企业编制物资采购预算时,还要组织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共同针对预算进行会审,确保初步编制的物资预算能够与基本需求相符,随后再仔细核对、修订,确保无误以后交由企业财会人员审核后再交由管理层审批后形成最终预算。

2.提升采购合同管理质量

首先,要想提升采购合同管理质量,就必须确保物资采购合同详细列明物资名称、物资数量、物资质量、物资价格、物资到货期限、物资支付方式、物资运输途径及最终违约责任等,只有全面细化合同的具体规定,才能有效避免遗漏而做到对因合同而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其次,企业必须派遣专人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只有专人负责合同管理才能确保物资采购合同的保存、分类、归结、信息整理及到期支付等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为企业防范会计风险提供基础保障;最后,企业对于尚未正式签约的采购合同,要尽可能详细地调查合作企业以确保物资合同的安全性,防范遭遇合同诈骗。

3.认真做好物资的验收入库工作

企业在物资验收入库工作时如果发现一些物资与采购合同中的明文规定有所差距,则一定要采取措施阻止质量、批号或价格有问题的物资入库,同时在第一时间内和供应商进行协商解决方案;同时要认真核对合同物资的交付情况,确保实际验收入库的物资与合同规定相符,并及时做好验收入库记录,确保日后发生疑问时有案可查;另外,对于无法入库的不合格物资同样进行详细记录,为日后与合同方协调解决提供现实依据。

4.确保采购结算无误,加强会计风险控制

采购风险论文第4篇

1.1模型提出

知识螺旋(KnowledgeSpiral)理论是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于1989年在《知识创造的企业》一书中首度提出。知识螺旋经由4种知识转换模式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成为较高层次的知识本体,是知识转移与创造的过程,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换。知识螺旋理论强调企业中知识的转移和转化,在供应链企业采购风险管理过程中,表现为:通过对企业采购风险知识的分享、整理、组合、内化,供应链采购人员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够把握企业的采购风险实时状况及其安全要求,并对新一轮的采购风险进行动态预警,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一动态模型,改善企业采购风险预警管理,在动态螺旋过程中,实现对企业采购过程风险的掌控,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1.2模型说明

1.2.1具体模块的描述

(1)风险分享是指供应链采购风险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这些隐性知识存在与供应链采购人员的某种经验或实践活动,因此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需要供应链采购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来实现,它侧重于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它是企业采购风险知识螺旋得以持续上升的基础和前提。(2)风险整理是供应链采购风险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一阶段是对通过访谈获得的一些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进行初步明晰化或者编码化。把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通过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形式将其明示化,由想象阶段的知识变为概念阶段的知识,为后续进一步确定供应链采购风险的分类和预警标准做准备。(3)风险组合是指供应链采购人员之间关于采购风险的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阶段。针对风险整理得到的采购风险因素,通过动态聚类方法获得关于采购风险的具体分类及其主要风险因素,为下一轮采购风险预警做前期准备。(4)风险内化是指供应链采购风险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阶段。即把采购风险预警结果整理成一个指导性文件,并通过员工培训,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能够理解的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拓宽、延伸和重构其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系统,为下一轮的采购风险预警储备知识。

1.2.2模块间关联性描述

员工访谈是供应链采购人员的采购风险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桥梁。它主要是通过与管理者和岗位工人的访谈,把企业的原始知识即与供应链企业采购过程相关的风险因素挖掘出来,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粗略总结和分类。合并删除过程,是把通过访谈得到的,关于企业采购风险的显性知识进一步整理,这一过程主要是对采购风险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并确定企业采购风险的二级指标分类,以及采购风险的初始安全标准。风险预警过程,即对通过合并删除过程得到的风险指标体系和安全评价值进行风险预警,得到采购风险指标的预警值和采购风险安全等级升级文件。员工培训,即在风险预警结果的基础上,把采购风险的显性知识通过培训内化为员工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1.3模型动态过程描述

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模型是建立在知识螺旋SECI过程模型基础之上。它主要从两个维度解释了知识螺旋应用于采购风险预警的过程,其一是认识论维度,供应链采购人员对风险的认识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采购风险能否被供应链采购人员所知晓;其二是存在论维度,即供应链组织自身无法创造风险预警的知识,供应链采购人员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是供应链组织风险预警知识的基础,被调动出来的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螺旋过程在组织层次上得以放大。根据知识螺旋理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螺旋的过程,它源自个体,并且随互动群体的扩大,超越团组、部门、事业部、组织的边界而不断往前推进。同理,在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系统模型中,关于采购风险的知识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风险识别和预警过程。在初始阶段,各供应链采购人员之间分享关于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知识,即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经过供应链采购人员的访谈,总结和整理出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再经过聚类分析,把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删除不必要的风险因素,得到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初步的风险分类体系和安全标准;再通过预警过程,得到采购风险预警的指导性建议,并对采购风险的标准和安全等级进行修正,形成采购风险的危险程度文件;最后通过员工培训,把采购风险预警显性知识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的隐性知识,即完成一次风险预警螺旋。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风险在不断变化,供应链采购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和体验也在不断变化,进而开启第二轮的风险预警螺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过程。

1.4模型动态过程建立

1.4.1风险整理

供应链采购人员对于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认识最终要通过访谈的形式转化为显性知识。考虑到采购风险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里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企业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挖掘。首先,针对供应链企业采购过程中的隐性风险因素,比如企业采购过程的不确定性和供应商方面的不确定性,设置关于采购风险因素的访谈提纲,然后采购风险预警专家小组通过深层次访谈和企业的供应链采购人员进行深层次的交谈,进而发现企业采购过程的具体隐性风险因素知识,并规范化表示。通过访谈能够大致了解供应链企业的采购风险因素,对企业正常采购的影响程度等隐性知识。

1.4.2风险组合

通过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了企业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采购风险因素,进而采用统计分析软件结合采集的数据,针对显化的采购风险知识进行粗略的分类。企业采购风险聚类具体算法如下:(1)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所有的采购风险因素分为k个初始类;(2)根据采购风险指标值计算的欧氏距离将每个指标归入离中心点最近的那个类;(3)对获得采购风险指标和失去采购风险指标的类,重新计算各类的中心点;(4)重复第(2)、(3)步直至分类达到稳定,即不能再分类为止。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供应链运行的情况,针对企业采购过程中的具体风险因素,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得到的风险指标数据,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企业采购风险显性知识的具体分类结果,并结合企业采购要求,给出企业采购风险指标的安全标准描述,为风险内化提供基础。

1.4.3风险内化

通过风险预警,得到采购风险预警的指导性建议和对风险指标的修正结果,以及风险指标的安全等级文件,这些显性知识就可以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对企业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企业采购风险的预警。把通过风险组合得到的风险指标值和具体采购风险样本的安全等级评价值输入BP神经网络,经过训练、检测,验证BP神经网络用于风险预警的有效性,把采购风险的安全等级作为第一次风险预警知识螺旋的初始值,在后续的采购风险预警知识螺旋过程中,不断升级风险指标的安全等级,形成相对规范的风险安全等级升级文件,为风险分享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在风险内化过程中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注意事项:将企业的采购风险预警视为一个动态过程,根据风险整理和组合结果,明确预警风险因素;定义神经网络各层节点数,包括输入层节点、隐含层和输出层节点,进而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MATLAB7.8软件,训练和检测模型的有效性;随着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并修改采购风险安全等级文件,使其更加精确地进行采购风险预警。

1.4.险分享

供应链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体验和分享,是采购风险预警系统的目标。把这些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通过员工训练,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可理解和掌握的隐性知识,为再次优化采购风险预警管理过程提供知识储备。把通过风险内化得到的企业供应链采购风险安全等级升级文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组织本次采购风险预警专家小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对供应链采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让其获得关于企业采购风险预警的共同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企业采购风险预警过程之中,提升其对企业采购过程中的风险隐性知识的深层次认识。,企业在具体实施采购风险预警的过程中,反复操作上述四块内容,就可以把企业采购系统中的风险因素的安全要求逐步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的隐性知识。在一轮又一轮的预警过程中,以风险知识的流动为主线,逐步识别各类采购风险,并提升其安全等级,从而减轻供应链采购风险对于企业采购的不利影响。

2、结语

采购风险论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物资采购 廉政风险 评估机制

一、研究背景

(一)相关概念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是医学院校基于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基本建设和专项工程等活动中对材料、燃料、动力、工具、配件和设备等物资采购的需求,由医学院校高级管理层,以及采购、验收、仓储、会计、使用、法务、审计、监察等职能部门或者功能小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计划、合同、招标、供货商选择、数量、价格、质量、物资保管、结算付款以及期后事项等相关环节中,施行决策、执行、监督的行政管理过程。

廉政风险防控,是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按照计划、执行、考核、修正循环机制(PDCA循环),采取预防、监控、处置等措施对各类廉政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制度创新,在有效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腐的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廉政风险评估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的重要政治任务和重要工作举措。

(二)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推进,以及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全面推行,医学院校物资采购作为组织重要经济管理活动和廉政风险防控关键节点,正在面临提升组织自主管理水平、完善配套权力制衡机制、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要求、发挥采购监督评价作用的战略动因和政策需求。医学院校如何顺应大学治理理念与内控规范要求,在单位整体层面和业务活动层面,建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物资采购廉政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已成为目前廉政风险防控亟待研究的一大课题。

现有文献检索显示,廉政风险具有普遍性、可测性、不确定性、客观性、发展性等不同特点,已有部分纪检、审计、财会等专业人员从高校行政权力、高校设备采购、医学装备采购、企业物资采购等不同视角,对廉政风险的内容分析、评估机制、防范对策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上研究为医学院校进一步提升风险理解和处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问题的提出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主要借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风险评估框架,通过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大步骤,尝试运用相关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探索建立医学院校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机制。

二、医学院校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机制

(一)目标设定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是廉政风险多发、高发领域,常出现设备闲置效益低下、政策合法合规性风险等问题,甚至“窝案”、“串案”的发生。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的目标便是将其廉政风险控制在医学院校所期望的风险容限以内,规范权力运行,规避廉政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终建立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二)风险识别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总体流程大致可分为采购计划申报审批环节、采购申报价格环节、采购合同环节、采购计划执行环节。采购计划申报审批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采购计划未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临时动议等造成的程序失控、采购计划未经专家论证、部门领导审批等造成的采购依据不当、大额或复杂的采购计划未进行分解、采购计划与其他计划产生不协调等。采购申报价格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未能明确价格标准、使用无效或低效的价格信息系统、采购效率低下、形式化的价格审查、价格组成内容单一化、物资使用单位或物资管理部门与供应商串通价格作弊风险等;采购合同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合同与现行国家规定相悖、合同起草无依据、盲目签订采购合同、无效合同、合同条款模糊、不完善、带有对医学院校不利条款、合同违约、不严格执行合同、违背原合同签订补充协议、合同档案管理混乱等;采购计划执行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未按国家或医学院校规定采取与采购额度相适应的采购方式、供应商不具备相应资质、改变供应商、采购价格虚高、质量检验流于形式、计量不符合实际、物资保管低效、票据作假、手续不完备的付款申请、付款提前或滞后、付款不实和违规结算等;采购后续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物资超储积压或储备不足、物资账与财务账账实不符、物资使用质量低劣、物资使用效率低下、无效的内部监督等。

(三)风险分析

工作机制层面:物资采购业务部门、合规部门、监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应当立足岗位职能、聚焦主体责任,从规范权力运行和建机制破难题出发,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评估机制。物资采购部门定期开展风险自我评估和控制完善,财务、审计部门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领域发挥确认作用和咨询服务功能,纪检监察部门在“三转”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物资采购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研判,采取备案的方式对物资采购实施监督,不定时不定项实施现场监督,通过调阅文件资料、接受举报等方式加大监督力度。管理技术层面:可以运用风险矩阵模型,在梳理业务流程环节,分解责任权力体系的基础上,对物资采购所有潜在问题进行梳理,逐个评估这些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按低、中、高(或极低、低、中、高、极高等更多层次)进行分类。之后,应逐个评估这些潜在风险发生之后对物资采购项目的影响,也按低、中、高(或更多层次)进行分类,由此组成风险矩阵(见图表),对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进行逐一梳理和归纳。

(四)风险应对

针对各流程环节上潜在的风险点,从风险矩阵来看,若潜在风险在“危险”区域,则应不遗余力阻其发生;若潜在风险在“高”区域,医学院校则应支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来阻止其发生;若潜在风险在“中”区域,则应采取一些适宜的措施来阻止其发生或尽可能降低其发生后造成的影响。通常采用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策略,若风险程度低微,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亦可保留该风险等,若阻止发生的成本大大超出医学院校设定的可接受范围,则应改变计划从而消除风险,或者消除风险发生的条件,规避该风险的发生。医学院校基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等各种手段,在评估了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成本效益之后,通过部门三重一大会议、专家论证、管理咨询、民主生活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院校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制定不同策略,最终将剩余风险控制在期望的风险容限内。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物资采购部门层面,严格执行采购申报和审批制度,做好事前论证和审批,防止物资采购后无存放场地或重复购置导致物资使用效率低下等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医学院校关于招投标采购、协议供货、自行采购等相关规定,避免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招投标。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提高物资采购的管理水平,搭建物资与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在低价设备采购过程中,通过仪器设备竞价采购系统,采取“背靠背”的方式报价,规避价格风险,对协议供货进行了延伸和有效探索。纪检监察部门层面,与物资采购部门一起,做好物资采购人员的廉洁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警示教育、法制教育,签署《廉洁承诺书》和《主体责任承诺书》,提高物资采购人员抵御廉政风险的能力,自觉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推动“三重一大”制度进部门、进系室,从程序上防控廉政风险。

三、结语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应通过组成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对医学院校在该领域的廉政风险承担全面的主体责任,制定并适时调整完善制度,多部门参与配合、共同实现控制监督体系联合治理效应。从初步评估风险,制定实行应急计划和风险策略开始,持续运用并不断改进评估机制,逐步确立每个廉政风险点的防控措施和责任主体,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廉政风险防控手册,不断总结经验,创新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8-292.

[2]贺志东.中国内部审计操作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49-261.

[3]范春梅.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84-87.

[4]何希耕.高校设备采购领域的廉政风险及其防控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234-236.

[5]董立人.廉政风险评估预警研究[J].唯实,2012,(3):35-37.

[6]白致铭,常军勤,赵晶等.高校行政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0):18-19.

[7]钱大益,孟兆磊,刘仁霖等.高校设备采购工作廉政风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3-6.

[8]柯红岩,钱大益,刘云等.基于PDCA理论的高校设备采购廉政风险防范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219-221,231.

[9]罗燕,黄兆云,黄爽等.医疗设备采购的风险和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07,(12):31-33.

[10]金鑫,刘吉祥.医疗仪器设备采购风险与规避[J].中国医学装备,2009,(3):25-27.

[11]金鑫,刘吉祥.论医疗仪器设备采购风险及规避[J].中国医学装备,2010,(1):26-28.

[12]张洪鹏,周丹,贺密会等.卫生装备采购风险的评估[J].医疗设备信息,2007,(5):58-60.

[13]夏冬艳.浅谈风险矩阵法在采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2,(36):66-67.

[14]周立云.基于风险导向的物资采购和存货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4,(9):62-67.

采购风险论文第6篇

关键词:政府招标采购;采购风险;防范措施;信誉风险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政府招标采购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长久,因此会存在很多风险,其中信誉风险将直观影响到采购的质量,下面是对我国政府招标采购中的信誉风险进行的问题分析及防范探究。

一、政府招标采购存在的信誉风险分析

1996年,首次实验性政府招标采购工作在上海顺利展开,自此以后便开始了全国性的试点工作。之后政府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和效益都大有改进。即使这样,由于政府缺乏完善的信誉机制,在招标采购中还会存在一些信誉风险,然而这种风险又有其自身的客观存在性,只能通过人为因素极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而不易彻底避免。因为这种风险的产生因素有很多种,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参与者缺乏信誉,不按规矩出牌就会导致采购结果的失败。因此政府采购事件是否就能够解决供应商存在的一些信誉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博弈,通过博弈论分析政府招标采购的信誉风险是最佳方法。

博弈论分析政府招标采购信誉风险是目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简单地说:博弈是研究一些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将招投标双方在处理项目时比喻为博弈并对其中的信誉风险进行分析。

1.不同信誉额的供应商博弈分析

对于进行博弈比喻的信誉好、差双方供应商,由于投标前的信息保密性,参与双方对对方的竞标战略都是未知的。所以博弈竞争结果不仅跟自身的策略好坏有关,还同时受对方的战略影响。在渴求成功的欲望怂恿下,信誉不好的供应商为竞标成功,往往会倾向于粉饰自己产品项目,提供假的商品信息给招标人;这对那些重信誉、讲规矩供应商当然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产品就算是最好的,如果不同样进行粉饰包装很有可能会被抢了商机。因为招标人在不了解项目的情况下能相信的就是被外表比如价格,越是不好的商品价格越容易被包装。这样下来两种供应商都存在包装自己的倾向,但是根据理性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对于高信誉商家,不管低信誉者如何备战,其通过粉饰获得的效用远不如没有任何包装的效用好。因此最好的策略就是零包装;而对于低信誉者,不管另一方怎样,包装后的效用往往是最大的。所以包装是低信誉者投标成功的最佳选择,这样在达到最大效用时,博弈双方自然就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粉饰平衡。

2.政府与供应商的博弈分析

其实在政府的招标采购中,通常都是招标在先投标在后,因此,这两者间的博弈并不是直接发生的,往往需要第三方机制的出现,他能有效的避免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信誉风险。经分析:对于高信誉供应商,不管政府是不是去调查,不包装往往是最有成效的方案。所以对政府来说,不调查取得的效益最高;而对于那些不讲信誉的供应商,不管其是否对产品进行包装粉饰,政府要想取得最大效益都应进行调查。综上,为减少国家利益损失政府应该对低信誉供应商进行调查。

二、招标采购信誉风险的防范措施

1.严格依法行事,健全采购机制

我国政府进行采购的依照法律是《政府采购法》,是采购中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最高的法律依据。政府在采购中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法律意识,并根据采购需要完善相关采购制度。加强内部人员自觉意识。按照分权分工的方法,是不同部门相互监督相互限制,提高整体信誉度。只有完善的采购机制才能保证政府采购利益最大化,降低采购风险。强调政府的采购主体意识,促进招投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奖罚制度,强调诚信作用

上述的博弈论证明低信誉投标商往往倾向于包装粉饰。所以要加强政府采购市场对供应商的准入限制管理。将供应商按信誉等级进行管理和采用,加强供应商诚信体系的建设,加强监管机制。当然对于除了包装以外的其他违法行为也应给出相应的处罚。

3.要确保第三方机构的公正性

在政府招标采购中,第三方要是在招投标双方中起公平作用,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监督管理部门、中介机构、评审专家团等。要想第三方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必须是其利益并不受此次招标任务的影响。否则将有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利益倾向性。为了保证执行过程中相关人员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权力集中,政府采购中心都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加强内部控制,注意将权利平衡分配,比如使用中介进行采购,将采购权交给才中介机构。这不仅降低了采购风险(适当提高了供应商的行贿成本),还降低了政府自身的采购本金。当然还要坚强监督,防止采购者收受贿赂,因此建立一个诚信公平的平台很有必要。另外做为专家评审团还承担着维护各方利益,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推荐最合适的中标候选人的责任,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可以根据之前的信誉级别管理进行考虑是否给与选用,杜绝一些不法粉饰行为和供应商。

三、小结

信誉是政府采购成功的关键,只有树立威信,才能有效避免信誉风险。对此首先,政府应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诚信”的原则,才能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还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做好社会服务保证、办事程序透明化、加强采购工作人员自觉自律意识,建立“诚信办公、诚信服务”行为准则等。最后,还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有觉悟、有纪律、有法律意识的人员来担当重任。

政府相关部门应抓好思想教育、廉政教育工作,强调公正、廉洁,政府采购者相关工作人员应以诚信、律己的美好形象为政府招标采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雷宝.政府采购中的博弈:理论分析及其监管模型[J].财经论丛,2002.

[2].郭权.博弈论在政府采购中的意义[J].经济论坛,2002.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王友顺.尚洁.政府采购招投标中的博弈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

采购风险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国内矿山项目; 变权原理; 财务风险;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71-04

近年来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不断发生,并购交易额不断扩大,作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国内并购活动正风起云涌。国内矿山企业普遍存在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和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而并购能为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与资源。因此,国内矿山项目并购将是矿业做大做强的一个趋势。国内矿山项目并购活动具有交易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类型多等特征,其中财务风险是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风险之一。

一、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财务风险因素识别

财务风险因素识别是研究并购活动中的主要财务风险因素及其来源、性质、原因和导致的后果。风险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找出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因素、财务风险原因以及风险所导致的后果,从而揭示并购财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采用德尔菲法对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经过罗列总结,风险因素识别结果见表1。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1.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表1,将风险类别作为一级评估指标,风险因素作为二级评估指标,构建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向矿山设计研究院、矿山企业和高等院校的25名相关专家发出了征询意见表,共收回18份问卷,专家情况见表2所示。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各评估指标权重,结果见表3所示。

二、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一)变权基本原理

变权原理是我国汪培庄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估方法,它是相对于常权原理而言的。在实际问题中,若权向量保持不变,将会使问题出现“失衡状态”,而变权方法能够弥补常权方法在这方面的缺陷。

1.变权的公理化定义

(二)基于变权原理的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1.评估指标的分级规则

根据表3,对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级,分级规则见表4所示。

2.评估集合的建立

风险评估集合为V:V={V1(低),V2(一般),V3(较高),V4(高)}。根据分级规则,规定风险低为[8,10],一般为[6,8),较高为[4,6),高为[2,4)。

3.均衡函数及变权公式的确定

选用均衡函数公式(4)及相应的变权公式(6),并取不同的?琢值进行评估。

4.并购矿山各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根据拟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分级规则进行确定。

5.变权综合评估

式(8)中,wi为评估指标权重;si为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三、案例研究与应用

以国内某矿山集团并购赣州某钨矿为例,利用变权评估模型进行评估与应用。

(一)确定各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根据该并购项目实际情况及并购可行性报告,结合分级规则,确定各二级评估指标的分级值,结果见表5。

(二)变权综合评估

根据表3、表5、公式(8)及变权公式(6),依次取?琢为0.2,、0.4、0.6、0.8、1、1.5、2、2.5和3,并采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计算,编程代码略,变权重计算结果见表6,变权综合评估结果见表7。

根据表7,当?琢=1时,即进行常权综合评估时,V=7.86600;当0

四、结论

(1)分析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因素识别,建立了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

(2)制定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并购指标的分级规则,建立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变权评估模型。

(3)以国内某矿山集团并购某钨矿项目为例进行研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变权值和变权综合评估值,得出该案例并购的财务风险为一般,评估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案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实用性较强,计算简便,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志.公司并购的财务研究[J].公司治理,2011(32):94-96.

[2] 田波平.基于广义事件窗的上市公司风险及绩效评价[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Marc J Epstein. The Determinants and Evaluation of Merger success [J]. Business Horizons,2005(48):37-46.

[4] 张立平.紫金矿业并购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杨知宇,杨景海.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以ST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30):46-51.

[6] Servete Gruda, Brilanda Bushati.Control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Its Impact on the Marke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2(3):15-23.

[7] 林琳.企业并购过程中若干财务问题的风险控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 闵剑.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动态监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9] 韩德余,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J].会计之友,2013(6):118-122.

[10] 张珂.事业单位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3(2):71-74.

[11] 田军,张朋柱,王刊良,等.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意见集成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57-62,69.

[12] 汪培庄.模糊集与随机集落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 刘文奇.一般变权原理与多目标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3):1-11.

[14] 郑明贵,赖亮光,袁怀雨.基于变权原理的海外矿业投资多目标柔性决策模型[J].中国矿业,2011(2):30-35.

[15] 韩东.常权分析和变权原理[D].武汉: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6] 李德清,谷云东,李洪兴.关于状态变权向量公理化定义的若干结果[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5):97-102.

采购风险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分散采购;集中采购;风险;防范措施

论文摘 要:分散采购是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之一,其范围是除本级政府纳入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政府采购项目。财政部《2005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中明确表示:“要在加强政府集中采购的同时,做好分散采购工作”。针对政府分散采购工作的潜在风险,提出进一步完善分散采购管理、防范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采购风险是指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使采购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偏离的程度和可能性。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它的性质决定其必然存在公平性、竞争性、廉洁、道德、诚信、采购质量以及制度执行与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风险,如何正确认识与有效防范政府采购中分散采购领域存在的风险,是政府采购提升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必然选择。

1 分散采购的潜在风险

分散采购风险涉及的领域应该说贯穿分散采购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有可能制造风险,而一旦处理不规范将会进一步扩大风险的范围与等级,形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目前逐渐显露出来的分散采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

(1)采购价格与价值异化,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而造成的潜在风险,采购机构也难以逃采购质量控制不力之罪,政府采购的形象将会蒙受损失是小事,但政府采购事业由此遭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对这种有损政府采购基石的风险,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采购公平性缺乏而导致的竞争风险,政府采购领域必须要保证供应商在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而目前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存在投诉的隐患。如信息不对称、招标信息公布不及时、发标书时间短、开标时间不符合要求、对供应商资质的歧视性要求、评分办法设置不合理等,都会导致供应商的不公平竞争。

(3)廉洁公道方面的道德风险以及人员素质风险。政府采购事业发展至今,行业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没有形成体系,大家基本上是依仗自己的觉悟与经验抵制着各方面的侵蚀,带有个体性质,可以说政府采购职业道德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对各种腐败行为的控制力度不够,存在职业道德问题,职业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1)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要求。在《采购法》的第七条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由此可见,“分散采购”与集中采购一样,都是政府采购的一种重要操作形式,只不过它们之间的实施主体不同而已,因此,对“分散”采购的具体操作也必须要严格按照《采购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并同样要受到《采购法》的监督与管理,而不能将其看成是一种“自由”或“无序”式的采购;另外,在《采购法》的第八条还规定了实施政府采购的限额标准,明确规定,凡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任何采购项目,均应实施政府采购,根据该项法律规定,凡在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采购金额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任何采购项目, 即“分散”采购项目就都应实施政府采购,都同样要受到《政府采购法》的调整,而不能游离于《采购法》的管理与约束。

(2)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与管理,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政府采购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实施政府采购,就是为了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等,而“分散采购”不仅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而且,从采购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大多数地区的集中采购资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3%10%之间,而大量的财政支出行为都是通过“分散采购”的形式实现的,虽然这些分散采购支出,存在着项目多、单项采购金额小、采购范围广等许多难以管理的特点,但,如果放松对其管理与监督,就不但达不到“全面”监管财政资金支出行为的目的,而且,还很容易会滋生出种种舞弊行为甚至于腐败问题,这就违背了政府采购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加强对“分散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不仅是政府采购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更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而一旦忽略了对“分散采购”工作的督查与指导,就会使政府采购工作出现了管理上盲区、监督上的真空。 "

3 加强分散采购监督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分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问题,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减少分散采购风险,以使分散采购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

(1)采购价格与价值相统一,能够有效的防止意想不到的采购风险,但作为一种机制建设,相关部门要出台操作方面的实施意见,进行明确规定。制定针对具体采购实务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定标原则,尤为关键。

(2)采取制度和法律规范控制采购风险。对供应商资格审查是政府采购投标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控制后期履约风险的强有力的手段。设立投标保证金制度,投标保证金设置的目的就是便于投标过程秩序的控制,防止供应商投标过程的撤标、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中标、中标后不能履行合同等采购风险。项目验收是政府采购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口,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验收制度化建设是确保验收质量,减少采购质量风险的必然选择。

(3)规范采购程序,信息公开,程序公开。这是保持政府采购良好秩序的必要措施,能够保障政府采购公平合理,避免人为腐败行为的发生,使政府采购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公开透明是政府采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开透明要求做到政府采购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要公开、招标信息及中标或成交结果要公开、开标活动要公开、投诉处理结果或司法裁减决定等都要公开,使政府采购活动在完全透明的状态下运作,全面、广泛地接受监督。公正原则是为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处于平等地位而确立的。公正原则要求政府采购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得有歧视条件和行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干预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在评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评标标准评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不得存在任何主观倾向。

(4)建立对采购人员监管制度,制定采购人员道德规范。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分散采购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廉洁自律、防腐拒变的意识,从源头上根除隐患、防患于未然。提高分散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集中采购人员要尽快地熟悉业务知识,明确工作内容及操作要点,避免因业务不熟,职责不清而造成管理不力的局面。

4 结论

无论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两种执行模式,两者互有优势,可相互补充。但同作为一种政府采购行为,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都必须遵循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按照《政府采购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组织实施采购活动,并自觉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和有关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2]高地.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风险与防范[J].黑龙江金融.2006,(10).

[3]岳永生.集中采购在发展中规范[J]. 新疆金融.2004,(04).

采购风险论文第9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购风险;全程跟踪审计

一、公立医院采购的现状

采购品目繁多。公立医院因其特有的医疗专业性质,采购物资具有品种多、价值高、专业强的特性。采购品目多达成千上万余种,金额少则几十万元,多则达上千万元。主要包括药品、医用物资、医疗设备、通用设备物资、信息系统、服务和基建等。同时,医疗器械多为临床所需使用,为保证所采购的仪器设备高效、精密、先进,要求公立医院有相当高的采购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采购部门分散。目前,公立医院仍没有实行集中采购模式,部分公立医院虽已单独成立采购部门,但采购前后端衔接还不顺畅。就大多数公立医院而言,采购可以是任何一个部门执行,包括行政办公室、后勤、信息、护理、临床医技等各部门。这种相对分散的采购模式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也很难统一管理和监督。采购方式多样。公立医院资金大多都来源于财政资金,应根据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实施采购,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对于药品、医用耗材、科研试剂等物资的采购,公立医院为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适应新医改环境下的集中采购供应链模式,构建并完善了集约化、规范化的供应保障体系。

二、公立医院采购的主要风险点

1.盲目采购的风险有些医院在申请预算时,需求部门故意夸大所需设备的功效及产出效能,对设备产生的效益估计编制较为草率,致使设备论证专家给出错误评定;有些医院设备论证不充分,没有调研临床的实际需求,对设备使用人员所具备的技术条件不甚了解,致使买来的设备没有医技人员可以操作;有些医院在申请预算时一味贪大求洋,实际上国产设备都能实现这些功能,致使预算金额居高不下,有违国家对国产品牌的政策倾向引导。盲目采购的结果就是设备闲置率高、预算资金浪费,使医院甚至国家蒙受经济损失。2.暗箱操作的风险有些医院有长期合作或私下早已属意的供应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采取先试用后的方式,招标实为走过场、拆分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投标、招标文件设置歧视性条款等方式避免招标,想方设法变相直接指定供应商,导致公开招标不公、不正、不透明。这种风险可能滋生腐败,在公立医院采购过程中,如出现单位与个人接受供应商的回扣,包括医院接受利益相关方的捐赠或科室医务人员、采购人员接受供应商的红包、回扣等,势必加大了采购人员向该供应商倾斜的概率,因优亲厚友而排斥其他潜在供应商参与竞争。3.成本失控的风险公立医院采购缺乏专业的医疗设备采购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会导致医疗器械招标不力。主要体现在采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一般对于设备性能、使用寿命、价格价值、售后服务等信息的掌握程度,卖方更占优势。采购方如果在价格谈判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谈判时很容易被卖方忽悠。如果又遇到事先已同相关科室达成口头协议的供应商,在谈判时会不利于谈判。此外,低价中标高价维保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医疗设备、信息系统等供应商为了抢占医院的市场份额,往往投标报价相当低,但后续的封闭式耗材试剂、设备系统维保费用高昂,如买一套信息系统每年要花费15%~20%的维护费用,导致医院每年的维保成本居高不下。4.医疗安全的风险医疗安全始终是公立医院牢固守卫的“生命线”,不光是对医生技术上的要求,更是对医院所用的包括设备、耗材、试剂、药品等各方面物资的质量都提出了高要求,一旦质量得不到保障,采购与临床脱节,结果往往会是致命的。但目前招标的评标机制并不健全,综合评分法评标价格仍占主导地位,“价低者得”的现象普遍存在。供应商无利不为,价格压低可能伴随着产品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不及时、配件更换频率高等多种后遗症。所以对医院而言价格不应成为唯一或居多的评判标准,医院的供应商如果未对其产品进行时刻跟踪和评价,医院收到患者和医生的投诉,小则整改,大则引起医疗安全事故或医疗安全纠纷,将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5.合同违约的风险对医院而言,合同是保障医院合法利益的有效途径,是供应商违约医院维权的有利证据。但医院大多没有独立的法务部门,有些供应商利用违法合同侵犯医院合法权益,签订不公平条款或条款不明确迷惑医院,如合同条款中未对维保范围和后续维修费用加以明确,导致产品维护需另外收取零配件费用、上门费甚至人工费和税费,增加医院的维修成本;再如合同条款中对到货时间约定宽泛,医院叫货后供应商以各种理由迟迟不供货,造成医院业务开展的延误等。医院对采购合同审核不严或对采购合同管理不细,会造成合同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因违约而被对方追责的结果。

三、针对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

加大对医院采购项目全程跟踪审计的力度,包括对预算论证、招标文件、评标程序、合同签订、内控管理等的全面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有效降低医院采购风险,使医院采购能规范、透明、健康、高效地运作。1.加强采购执行前期审计,降低闲置风险一是立项的合理性。内审要对影响采购项目的因素进行分析,知晓医院的采购意向,请购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科室及医院的发展规划;向使用科室了解医疗设备或耗材的库存和使用情况,请购数量是否结合医院发展需要及实际库存拟定;向财务部门了解设备耗材所涉及的业务收入及费用支出情况。二是论证的充分性。内审要参与采购前的论证,主要是对需购置的医疗设备及耗材的特点、用途、临床应用价值的论证情况,实际利用率和成本回收期等指标,申请论证表内容的完整性及论证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了解项目的开展是否能为医院科研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充分了解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是程序的合规性。了解项目是否经科室充分酝酿并集体决策,若为“三重一大”项目,是否提交党委会会议同意;物资的准入是否经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项目资金是否已纳入医院年度预算,预算的批复和申报情况是否一致等。相关审查资料包括:请购报告、立项报告、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各项审批手续、预算批复文件,项目拨款情况、相关会议记录等。2.加强采购招标过程审计,降低流于形式风险一是市场调研是否充分。采购部门在执行采购前应充分了解市场,政府采购项目若没有公开调研这一步骤,那其招标的公平性将会被质疑。可询问采购部门了解其市场调研的方式,对产品产业发展、市场供给、同类采购项目历史成交信息,以及对运行维护、升级更新、耗材试剂等方面的熟知程度,调研对象是否不少于3家且具代表性。二是招标文件是否合理。《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财库〔2021〕22号文中,明确应将采购需求管理作为政府采购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应当包括内部监督机构。根据文件精神,内审应当参与招标文件的制定,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商务和技术条款是否符合采购项目的需求,包括资格条件的设置是否合理,技术要求是否指向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等从而限制潜在投标人;评审因素设置是否具有倾向性,采购进口产品是否必要,是否落实支持创新、绿色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要求。三是招标信息是否公开。要确保充分竞争,必须选择正确的采购方式,并依法进行公开。如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符合法定情形。是否在相关网络媒体中披露采购信息,财政项目是否在财政网上进行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并在医院官网上同步公开采购意向满30天后正式启动等,使潜在供应商都有渠道知晓采购信息并有足够时间作准备。相关审查资料包括:采购计划、市场调研记录(咨询、论证、问卷调查等)、技术参数审核表、招标(需求)文件、公示信息等。3.加强供应商报价的审核,降低成本失控风险一是对投标人提前进行审核。为了防止泄密,供应商的投标文件要统一收取,“串标”行为的遏制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内审人员从收取投标文件就开始介入监督会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如审查投标文件是否存在从同一邮箱、同一地址发出的情况,投标单位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等。二是核实报价依据的充分性。内审人员应通过参与价格谈判会、审查投标文件和报价明细等方式对价格进行全过程监督,关注采购报价的依据是否充分,投标报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投标单位相互串通故意抬高价格的情况,包括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性、价格构成的可比性、“隐形捆绑式消费”的强制性,尤其关注不平衡报价,纵向、横向多角度比较价格,如报价高于原合同的采购价格,需进一步核实分析具体原因。三是注重对价格资料的收集。内审监督往往因为专业的缺乏存在“外行监督内行”的情况,可采取到不同医院参观考察各医疗设备或耗材的质量、价格、使用及售后服务等情况,同时应注重采购信息的记录和积累,医院采购的品种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建立“价格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可供日后采购价格作为参考。相关审查资料包括:投标文件(包括电子版)、价格谈判资料、供应商授权委托书、报价明细、历史合同数据等。4.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审计,降低医疗安全风险一是供应商资质是否符合规定。对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及代理商资质证照进行审核,是把好入院的第一道关,在招标环节应仔细审核医疗器械注册证、代理权是否过期等,确保供应商资质符合规定。此外,供应商的诚信也很重要,应关注中标商纳税、社保、廉政等多方面信息,对经核实有商业行贿行为的供应商,及时纳入不良记录,不得购买其产品。二是是否建立供应商考核机制。采购部门应参考使用部门的意见,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内审对考核结果给予合理评价,评价其是否按时、定期、综合各科室意见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产品质量、价格、有效期、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履约情况等内容,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PDCA闭环管理是否执行。采购部门完成采购后,内审对采购后期管理进行评价,对采购的设备或耗材的运行成本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依据供应商考核和临床反馈、患者体验和投诉等对产品质量、供应商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并运用于改善业务流程,以PDCA闭环管理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内耗,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医院采购的良性循环,降低因产品质量、供应商弄虚作假给医院带来的医疗安全风险。相关审查资料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等应标文件、评标报告及中标通知书、企查查等信息平台、供应商不良事件登记表、供应商考核表、产品质量反馈表等。5.加强合同条款签订审核,降低合同违约风险一是合同文本的完整性。关注合同文本是否包含法定必备条款和采购需求的所有内容,是否包括:标的名称,质量,数量(规模)、履行时间(期限)、交付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价款,付款进度,支付方式,验收、交付时间、质保范围和期限、违约责任与解决争议的方法等。特别是医疗设备型号是否准确、附件清单是否齐全、运费和保险费由谁支付等都要明确,以免引起法律纠纷。二是合同流程的合规性。关注采购项目的上述合同要素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致;合同签订是否按规定流程审签,合同内容是否经相关部门及领导会签,是否由法律顾问审定;合同签订是否及时,是否在中标结果公布后一个月内签订,防止项目被人为搁浅,发生中标不应标的情况等。三是合同签订的有利性。合同双方往往都会提供对自己有利的模板进行签订,内审应关注合同条款是否保护了医院的合法利益。如是否明确供应商交货质保的要求并分期付款;是否明确验收标准,对于如家具类货物运输环节的损坏是否明确了责任方等;对于长期运行的项目,要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及可能出现的重大市场风险;是否在合同中约定成本补偿、风险分担等事项。同时,要关注合同变更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相关审查资料包括: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审批流程、合同原件、上会记录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要想降低采购风险,内审部门就要对采购项目的各个环节提前介入,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动态融合管控,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从合规性审计转变为增值性审计,规范采购行为的同时也为医院控制价格当好参谋,及时纠正问题,使采购从计划到实施全过程都合法合规,从源头上避免采购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任晓蕊.开展医院采购审计的关键点.中国内部审计,2016(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