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访问学者邀请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5 16:51:56

访问学者邀请信

访问学者邀请信第1篇

所有申请临时居民签证(短期访问)的个人或团组(包括官方公务代表团)都必须递交下列文件:

a.两份用英文或法文填写的“ 临时居民签证申请表”(表格可从省略.cn网站上下载),并签名,注明日期。在每份表格上须亲笔签名。

注意:将你雇主的电话和传真号码一并填写在表格第10 栏内。

b.一份用中文及英文,或中文及法文填写的“ 家属表、教育和就业细节表”,并签名,注明日期。在每份表格上须亲笔签名(也可从上述网站上下载)。

c.四张在近六个月以内拍摄的符合护照像尺寸要求的照片(彩色或黑白均可),并在每张照片的背面用汉语拼音清晰地注明该申请人的姓名和出生日期(依照“日/月/年”的顺序并请用圆珠笔写勿用钢笔以防止印透)

d. 护照或旅行证件的原件,其中至少有一页空白页,其有效期至少要持续到你计划从加拿大离境日期后的一个月。

e. 两张写好自己通讯地址的可粘贴标签,将你的姓名、地址和邮政编码用中文填写在上面。

f.申请费。 持外交或公务护照的申请人无需交费,但持因公普通护照或私人护照的申请人需要交费。

商务签证(商务访问个人/团组)

每个团组或个人需提供一份由加方出具的邀请函(原件或传真件均可)。邀请函必须由将与申请人直接发生商务关系的加方人士出具。邀请函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申请人的全名、职务、公司地址、联系电话和传真号码;

b. 申请团组所有成员的姓名、职务以及他们雇主的姓名; c. 一份有关发出邀请原由的简要说明和即将开展的商务或贸易情况的详细介绍;

d. 此次访问预计的起止时间,以及完整的日程安排;

e. 说明由谁来负担访问中所有的费用;

f. 如果加方邀请人与中方企业之间曾签署过合同或协议,提供合同或协议的复印件.

g. 填写完整的“商务团组附加信息”表格。

所有申请文件须与你的申请表及申请受理费同时递交。

以团组为单位提供由中国相关外事或外贸部门出具的照会;持私人护照的申请人,提供一封由中方雇主出具的信函,证明此次访问加拿大的目的是邀请函中所提到的内容,而且此次访问计划已获得批准。信中必须用中文注明雇主的姓名、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

探亲访友签证

你的邀请人需提供:

a. 说明访问目的的邀请函;

b. 加拿大邀请人的家庭成员名单;

c. 邀请人的加拿大移民纸复印件、加拿大永久居民卡复印件、加拿大公民证复印件或加拿大护照复印件

下列文件的原件或公证件:

a.由加拿大海关和税务总署(Canada Customs and Revenue Agency) 出具的税收状况证明;

b.说明邀请人收入情况的受雇信

申请人需提供:

a. 一份由雇主出具的准假信,信中须包括以下内容:你的姓名、职务、现在的工资数额。信中还必须用中文注明你雇主的姓名、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

b. 反映目前存款状况的银行证明。

旅游签证

一封由你的雇主出具的准假信,信中须包括以下内容:你的姓名、职务、现在的工资数额。准假信应使用单位信头的信笺,信中还必须用中文注明你雇主的姓名、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

如果你是学生,且计划利用学校假期之外的时间旅游,递交一封由你学校出具的确认函,证明你现在注册在学,表现良好,并证明学校已给你准假。

留学生返回加拿大签证(持有效的学习许可)

a.新学期的录取通知书或注册证明;

b.本学期和/或上学期的注册及在学证明;

c.加拿大学习许可的复印件。

过境签证

a.你的机票复印件及行程路线。请注明你将入境加拿大的次数,每次入境的日期和时间;

b.最终目的地国的有效签证(如前往目的地国需要签证);

c.目的地国邀请人出具的邀请函,或说明你此行目的的计划书。

注意:如果你在访加期间还打算去美国,你在加拿大停留期内直接从美国再次入境加拿大不需要多次入境签证。

二、如何受理短期访问签证

短期访问签证审理时间

因私/旅游访问(亲自递交): 收到申请后的下一个工作日

因私/旅游访问(通过邮寄办理): 收到申请后的3 周

商务访问个人/团组: 收到申请后的5 个工作日

在通常情况下,短期访问签证(临时居民访问签证)申请的办理时间如下:(但是,在需要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需要与申请人面谈或需要翻译申请文件的情况下,受理时间可能有所延长。下述受理时间不包括邮寄时间)

通过邮寄办理的时间将在此基础上延长数周。

临时居民签证(短期) 一次入境费用 加币75 或人民币400

临时居民签证(短期) 多次入境费用 加币150 或人民币800

递交了所需文件并不能保证你的申请将被批准;但是,不提供这些文件将增大你的申请被拒签的可能性。如果你无法提供所要求的文件,你应该递交一封书面信函解释无法提供文件的原因,并提供你认为与申请相关的其他信息。签证处只接受英文或法文的文件。所有中文的文件必须附有英文或法文的翻译件。

所有申请表格均免费发送,并可从使馆网址下载:省略.cn。表格可复印使用,但须印质清晰。

签证处来访

如果你来加拿大使馆,请到使馆北区办公楼A号、B号或C号窗口领取进入使馆的票号。进门的票号只发给在签证处有签证事务的人。

领取签证申请表没有必要进入使馆:表格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在使馆北楼的A号,B号或C号窗口领取,办公时间是从周一至周四,上午8:15时到11:30时和下午14:30时到15:30时。

如果你被要求面谈,请直接到安检处。出示面谈通知信后你就可以进入使馆。到等候大厅后请到7号窗口领取票号。

周一至周四上午8:15时至11:30时和下午14:30时至15:30时,可以在门房回答签证申请进展的查询(如果你有正确格式的授权书)。遵照加拿大隐私法的规定,不接受任何关于申请进展情况的电话查询。你只能在周一至周四下午14:30时到15:30时领取材料。

另外,在有事先预约的情况下,在周一至周四下午14:30时至15:30时也对外开放。

加拿大在各地的领事馆地址和邮编:

加拿大驻沪总领馆: 上海市南京西路1376号 200040,

加拿大驻穗总领馆: 广州市流花路 510015,

加拿大驻重庆总领馆: 重庆市渝中区五一路 400010,

申请访问签证,学生或工作许可,你可以通过邮寄方式或亲自到使馆递交申请。 移民申请只能通过邮寄方式递交。

邮寄方式:

将填写完整的申请表,包括申请费 连同申请材料一起寄往下列地址(申请费应通过邮局汇寄,切勿在邮件中夹寄现金):

中国北京朝阳区东直门外大街19号 100600

加拿大使馆签证处

访问学者邀请信第2篇

赴宴要准时,赴宴前应修整仪容以及装束,力求整洁大方。在宴请排位时,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可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太多,如不够,可以再取。如果主人为你夹菜,要说谢谢。吃东西时要文雅,闭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声音或呕嘴。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讲话。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住口。当主人起身祝酒时,应暂停进餐,注意倾听。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饮酒不要过量,可敬酒,但不要硬劝强灌。

比较正式宴请应提前送请柬,请柬的递送方式很有讲究。古代无论远近都要登门递送,表示真诚邀请的心意;现当代亦可邮寄。一定注意不能托人转递,转递是很不礼貌的。请柬如果是放入信封当面递送,要注意信封不能封口,否则造成又邀客又拒客的误会。

请柬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祝颂语、署名落款六部分组成。请柬(邀请信)的正文中有三个基本要素不可缺少:事由,时间,地点。邀请对方参加自己举办什么活动的原由,这部分必须书写清楚,给被邀者决定是否参加提供依据。

举办活动的准确时间,不但要书写年、月、日、时,甚至要注明上下午。如果活动地点比较偏僻,或者对于部分人来讲不熟悉,就要在请柬上注明行走路线、乘车班次等。在正文后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敬请光临"、"恭请光临"、"请光临指导"等结语。

在一些请柬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请届时光临"的字样,"届时"是到时候的意思,表示出邀请者的诚意,不应用"准时"两字,那样就成了命令式,体现了邀请者的高高在上,对被邀请者的不尊敬。在当代的请柬中一般用"此致、敬礼"的祝颂语作最后致意。在文面的右下角签署邀请人的姓名。

如果是单位发出的请柬,要签署主要负责人的职务和姓名,以主邀请人的身份告知对方。发文日期最好用汉字大写,以示庄重正式。有些舞会、音乐会、大型招待会的请柬还写有各种附启语,如"每柬一人"、"凭柬入场"、"请着正装"等,通常写于请柬正文的左下方处。

能否赴约都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应邀信是被邀人接到主人的邀请信后,同意赴约而给主人的复函。古时也称"谢帖"。应邀信的发出,体现了被邀人对活动的重视和对主人的尊重。应邀信一般由称谓、正文、祝颂语、署名落款四部分组成,表明接受邀请的态度。

最后以"我将准时出席"做结语。最后的祝颂语可用"祝活动圆满成功"等词语。谢绝信是被邀请人收到邀请信后,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应邀赴约而写给邀请人婉言谢绝的礼仪文书。从礼仪上讲,不管何种原因不能应邀赴约,一定要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邀请人,以体现尊重他人。从信中文字讲,更要字字讲究,句句谨慎,避免产生误解。

(二)敬茶礼仪

装茶时,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要记得 续茶,往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三)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待学会后再进舞池。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

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四)拜访礼仪

1、拜访前的相邀。不论因公还是因私而访,都要事前与被访者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主要有四点:⑴自报家门(姓名、单位、职务)。⑵询问被访者是否在单位(家),是否有时间或何时有时间。⑶提出访问的内容(有事相访或礼节性拜访)使对方有所准备。⑷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拜访的时间、地点。注意要避开吃饭和休息、特别是午睡的时间。最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2、拜访中的举止礼仪:

⑴要守时守约。

⑵讲究敲门的艺术。要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应声,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隐立于右门框一侧,待门开时再向前迈半步,与主人相对。

⑶主人不让座不能随便坐下。如果主人是年长者或上级,主人不坐,自己不能先坐。主人让座之后,要口称谢谢,然后采用规矩的礼仪坐姿坐下。主人递上烟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如果主人没有吸烟的习惯,要克制自己的烟瘾,尽量不吸,以示对主人习惯的尊重。主人献上果品,要等年长者或其他客人动手后,自己再取用。

⑷跟主人谈话,语言要客气。

⑸谈话时间不宜过长。起身告辞时,要向主人表示打扰之歉意。出门后,回身主动伸手与主人握别。待主人留步后,走几步,再回首挥手致意再见。

(五)上岗礼仪

1、上班服饰:上班宜穿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服装,穿着要适合职业特点,端庄、整洁,不宜穿运动服、拖鞋。男士不穿背心上班;女士不穿薄、露、透服装上班。

2、工作场合行为规范:不迟到早退。上班时集中精力办公,不要心猿意马,也不要东跑西窜。在办公室里交谈要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喧哗,更不要说一些低级庸俗的话。上班期间不做私事,不用公家电话长谈私事。

(六)上下级关系及同事关系礼仪

1、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1)任人唯贤(善于用人,关心部下,不要学漫画中的武大郎开店,小家子气。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2)言而有信(不放空炮、哑炮。不要随便许愿,应该说到做到。)

(3)宽宏大量(水清无鱼,人察无徒。)

(4)不摆架子,不以势压人。

2、下级对上级的关系

(1)尊敬上级:在口头上、行动上努力维护好领导的形象和声誉,服从命令听指挥。在工作中不越权,不添乱。

(2)讲究方式:开会或讨论问题时,不要夸夸其谈,喧宾夺主。

(3)注意小节:向上级汇报工作,进门前先敲门,汇报工作应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在上级办公室里未经允许,不可随意翻阅文件。

(4)领导视察时,应起身迎、送。

3、同事关系

(1)彼此尊重:俗话说:"同船共渡,八百年修行"。同事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要相互信任,以诚相待。

(2)互相帮助:同事之间应互相支持,友好共事。

(3)一视同仁:"十个手指不一般长。"大家是老乡,平时走得近一些,是人之常情,但在工作中应不分亲疏,不搞小圈子。

(七)集会礼仪

(一)会议组织

1、成立会务组;

2、拟发会议通知(会议主题、时间、地点、举办单位,会务费),盖章发出;

3、布置会场(横幅;标语,音响);

4、接待工作(接车、接船、接机)。

(二)会议程序

1、报告会:

(1)主持人宣布报告会开始,并向听众介绍报告人的简历及主要成果;

(2) 报告人作报告;

(3) 主持人简评报告内容,并宣布提问开始;

(4) 报告人回答听众书面提问及口头提问;

(5) 主持人宣布提问结束,总结报告会,宣布报告会结束。

(6)举办单位礼仪:

①对报告人的邀请、迎送以及招待应热情、周到;

访问学者邀请信第3篇

20世纪20年代,德国出生的犹太裔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已经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创建了广义相对论。他断言,时空在大质量面前是弯曲的。1919年,天文学家爱丁顿通过天文观察测量证实了这一点。爱因斯坦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最出名的公众人物。当时爱因斯坦在全世界的巡回讲座十分火爆,1920年,在挪威奥斯陆和丹麦哥本哈根,他的演讲超乎寻常地受到公众和报纸的欢迎。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文章和访谈,强调这位“当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的巨大意义。1921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听众处于一种莫名的兴奋状态中,他们不在乎听懂了多少,只愿感到自己与奇迹靠近了一点”。1922年,在法国巴黎,知识界人士绝对不会放弃这么一个绝好的机会。同年,在日本东京,爱因斯坦抵达车站时,万人空巷;天长节那天,人们不再关注举办宴会的皇后、太子、公主和王孙,大家注目的中心是爱因斯坦。欢迎爱因斯坦就是欢迎科学。

蔡元培力邀爱因斯坦到北京大学讲学

1921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到北大演讲。演讲中,罗素专门提到了爱因斯坦和他最新的相对论,从而掀起了中国人谈论相对论的热潮。但是,对于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中国人却从未见过,因此大家很迫切地想目睹这位科学巨匠的风采。1922年春天,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专程拜访了爱因斯坦,并表达了欢迎爱因斯坦访华的热情。爱因斯坦说他希望访华,但什么时候说不定。到了3月,情况有了转机。我国驻德公使致电蔡元培说,日本政府邀请爱因斯坦秋天去讲学,爱因斯坦愿意同时访华讲演半个月。这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蔡元培马上复电公使表示欢迎,提出将负责爱因斯坦一行在华的旅费,“并致送酬金每月1000元”(相当于当时中国大学教授月工资的3倍)。不久,北大教授朱家骅从德国转来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信中对一年之前之所以不能访华的原因,在时间和经济上作了说明,还说,现在日本请他和夫人爱尔莎去,他可以借此机会到北京两星期。爱因斯坦最后还强调说,希望双方能够商定一个圆满的协议,以便他这次能亲眼看到“东亚文明的摇篮”。由此可见,从小遵循西方办事规律的爱因斯坦是想签订一个协议,以便对双方都有所规范和约束。6月下旬,北京政府驻德公使馆又转来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信上明确说:“条件照办,请代订定”。8月间,驻德公使来信说,已将上述意见通知了爱因斯坦,他也明确表示愿意在1923年新年来临之际来华访问。为欢迎爱因斯坦的到来,北京大学从1922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举办了一系列科学专题讲座。演讲者包括中国科学界知名人士,如夏元琪、丁西林、何育杰、文元模、张竞生等人。其中,夏元琪还和一些学者热情宣传相对论,他还在当年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相对论浅析》等书。

首次中国之行

同年10月,爱因斯坦接受日本“改造社”的邀请,偕夫人爱尔莎从柏林启程,取道印度,于11月抵达香港后,改乘日本“北野丸”来到上海。11月13日上午,轮船驶进汇山码头,爱因斯坦夫妇受到中国学术界人士以及日本“改造社”代表、旅沪犹太人的热烈欢迎。当天中午,主人在上海的“一品香”餐馆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下午,客人观看了昆剧,接着又游览了老城隍庙(豫园)和上海主要街道。根据当时的报道,当爱因斯坦在南京路上被认出来时,狂热的青年学生高呼“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众人把他高高地抬起来,以能够触到他的身体为荣。晚上,著名书画家王震在家中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参加宴会作陪的有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大公报》经理曹谷冰以及张季鸾、张君劢教授等。王震请爱因斯坦欣赏了他收藏的金石书画文物,爱因斯坦对中国的书画十分欣赏。宴会上,爱因斯坦一再表示,等访问日本结束后,准备再到北京、南京等地演讲。次日凌晨,爱因斯坦离开上海,前往日本。

爱因斯坦首次抵沪之日,对中国知识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同时,对爱因斯坦来说,在他的一生中,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到达上海的当天上午,从瑞典驻上海领事馆传来正式通知:1921年度的诺贝尔奖将授予爱因斯坦。其间,国内各大学、学术团体纷纷筹集资金,等待爱因斯坦访华。蔡元培为了表示慎重,特邀请各学术团体给爱因斯坦写了邀请信。爱因斯坦赴日后,也一直等着中国方面的消息。可是等了五个星期,还没有收到正式邀请信,他以为中国方面已不打算履约,于是延长了在日本的讲学时间。12月22日,爱因斯坦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表示他不能来华讲学了。其实,联名邀请信早已发出,但因签名发函稍迟,更主要的是此信需经过柏林再到日本,而爱因斯坦在日本四处演讲,行踪不定,等到他接到各校邀请信时,才知道这是一场误会。但是他作为犹太裔学者,又必须马上赶到巴勒斯坦,赴耶路撒冷视察新成立的希伯来大学,因而已无法来中国讲学。对此,爱因斯坦深感遗憾。在接到邀请信的当天,他就给蔡元培写信,表示未能如约赴北大讲学“这于我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并希望“这种由误解而发生的延误,将来再有弥补的机会”。蔡元培对爱因斯坦没能到北大讲学也感到非常遗憾。他在事后说:“当我们在科学上有所贡献,并引起世界关注时,我相信爱因斯坦会专程前来访问的。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懊丧,而应当互相勉励。”

第二次到上海做关于相对论的演讲

同年12月27日,爱因斯坦离开日本回国。31日,他再次途经上海。当时上海犹太人有份英文报纸《以色列信使报》对爱因斯坦夫妇抵沪以及逗留作了报道,还附有他的画像。爱因斯坦到上海,一个宣传相对论的热潮也同时掀起。出版业巨头――商务印书馆一马当先,先在《东方杂志》出版了《爱因斯坦专号》,还在报上刊登了欢迎广告,列出了已经或即将出版的关于相对论的书籍。《申报》等各大报也刊登了消息。次日下午3时,爱因斯坦应上海犹太青年会和学术研究会的邀请,在福州路17号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作了关于相对论的演讲。当时不少中国学者及青年学生赴会目睹了他的风采,聆听了他的演讲。相对论的深奥思想是与会的大多数人无法深刻理解的,但是爱因斯坦的诙谐幽默和平易近人,赢得了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尤其是会场上的犹太人,为本民族能够出现这样的人物而深感自豪,个个激情澎湃。1923年1月2日,爱因斯坦乘船离开上海,前往耶路撒冷。此后,爱因斯坦就再也没有来过中国。

访问学者邀请信第4篇

1.学习职业名词,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及每个职业分属于A、S、O、P、T、B哪个职业荷兰码(用于职业倾向测试的一种量表)。

2.阅读职业系列绘本,想象自己长大后想从事什么工作,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3.学会关于劳动的歌曲《上学歌》《劳动最光荣》《我是一个粉刷匠》。

4.制作职业家庭树,书写家庭职业介绍短文。

5.职业名人介绍。

6.做职业体验思维导图(见下图);去“麦鲁小城”(儿童职业体验乐园,是一座迷你版的儿童城市)体验不同职业,体会工作有分工不同但无贵贱区别,强化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7.学会用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梦想:我想做的职业是什么?这样的职业有什么特点?现在需要做什么才能胜任我的职业?例如:我叫小明,我长大了想当飞行员,我的职业荷兰码是S,我知道做飞行员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头脑等。

8.制作给家长的邀请函。在课堂上发给学生邀请函样本,要求学生当堂制作完成邀请函。家长凭学生制作的邀请函应邀来校参与Office组的课程活动。

9.小记者职业采访活动。学生用母语和家长对话,就一些关于职业的问题采访家长,例如: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你现在的职业是什么?你小时候的兴趣爱好和现在的职业有关吗?对你来说,现在的职业最困难或最有意思的是什么?等等。学生也可以用自己学过的简单的英语句子采访家长,并接受家长的回访,如“What’s your name?”“What’s your job?”等等。

二、课程目标

1.让学生从职业日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

2.语文方面:通过对不同职业的认识、实践,能够了解各项职业的基本内容,简单表达自己的职业梦想和理由,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3.数学方面:在“办理银行业务”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简单计算,比如对方存入或者取出100块钱,100块钱是由多少张20块和多少张10块组成的;在“拍卖会”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为艺术品估价并比较数字的大小。

4.英语方面:学习职业日歌曲People in my town;录制简单的全英文采访视频,采访问题如“what’s your name?”“what’s your job”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和反问。

5.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动手实践等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三、课程实施

(一)第一周教学活动

1.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名字和梦想中的职业,描述该职业的人物形象,说说想从事该项职业的原因以及成为该职业专业人士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2.介绍自己喜欢的职业。教师详细介绍Paint Careers with Color一书中O组的每一个职业,调查学生喜欢O组中的哪几个职业,喜欢这个职业的原因、成为该职业工作人员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是放弃该项职业,还是具体如何去解决问题)。

3.完成设计纸――“2015职业日活动之‘我想成为……’”。要求学生用30分钟时间画出自己的梦想职业,并用“我想成为……,因为……”的句式简要说明原因。

在一天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反思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是什么,虽然此时喜欢的职业有可能会与一开始选择的职业有偏差,但学生真正开始思考自己喜欢什么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第二周教学活动

1.制作中英文邀请函。老师给出一个模板,孩子们根据模板亲自设计邀请函,邀请家人及朋友参加学校的职业日体验活动。

2.学会与邀请相关的语言和礼仪。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学会发送邀请卡时常用的语言表达及相关的社交礼仪。

在以上课程活动过程中,学生为了邀请到自己最爱的爸爸妈妈和最要好的朋友,认真设计每一份邀请函,用最礼貌的动作、最真诚的语言做出邀请,乐在其中,并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三)第三周教学活动

1.职业日作品设计。由老师筛选出与O组职业有关的图画,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职业图画并为之涂色。涂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个职业的工作者,你想对其他人说什么?怎样将自己涂色的职业图画推销出去?

2.学会解说自己的涂色作品。

3.网上投票。完成作品后,把全部作品在网上公开展出投票,票数前10名的作品入选拍卖作品名单。在11月27日的职业体验日上展出并公开拍卖(虚拟币竞价拍卖)。

(四)第四周教学活动

1.职业日彩排。

(1)拍卖会小主持人培训。

(2)解说作品培训。

2.模拟职业日活动。

(1)第一部分:办理银行业务。设计三个服务内容――存钱、取钱、办理信用卡。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大致明白去银行办事的基本流程,如先在号码机上选择所需的服务项目,然后再到相应的窗口办理业务等。同时强调了办事的礼仪。如办理存钱业务时工作人员的日常对话可能是“您好,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您好,请问您要存多少钱?”等。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则需要问客户想要办理哪种信用卡,同时学会向客户推荐本银行所有的各种信用卡。

(2)第二部分――拍卖会。通过网络公开投票选出十佳学生作品进行“拍卖”,组织模拟拍卖会现场,让学生明白拍卖会的流程,并尝试用最合理的价格拍下自己喜欢的作品。

四、涉及各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

本次统整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信息技术六个学科课程的统整。

语文课上,教师通过绘本故事启发学生选择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学生通过演讲、查资料、制作职业绘本等学习活动,对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深入研究。

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荷兰码,分析学生的职业倾向,把学生分为A(Art艺术)组、T(Technical技术)组、O(Office事务)组、P(People人际交往)组、B(Business商务)组、S(Science科学)组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老师会带领学生在固定的教室进行特定职业倾向的职业场景体验。

英语课上,学生会根据英文绘本,针对各种职业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学唱英文职业歌曲。

美术课上,学生利用环保材料设计和制作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的职业服装,作为汇报演出时的演出服。学生可以利用语、数、英课堂上了解到的职业知识,从颜色、款式、造型、功能、创意等方面各显其能,为自己设计出满意的职业服装。

音乐与体育课合作,对学生在职业开放日汇报演出中的歌曲、走秀、队形进行培训。

访问学者邀请信第5篇

1922年11月13日,科学界泰斗爱因斯坦在访日途中停留上海,通过电报知道自己被授予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前他已决定在访日结束后到北大访问,但最终与中国擦肩而过,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爱因斯坦的“北大之约”,主要牵线人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积极促成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曾在德国当面拜访爱因斯坦,并多次信函邀请其来北大讲学。虽然爱因斯坦的中国之行最终未果,但蔡元培与爱因斯坦结下的深厚友谊和蔡元培对传播新学新知所作出的贡献,仍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美谈。

一次演讲,蔡元培识得

相对论和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给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基本概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摧毁了“牛顿世界观的旧体制”,被称为“革命的物理新说”。为相对论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对论初现中国,与蔡元培的一次演讲有关。1917年年初,蔡元培就问题发表演讲,演说词发表于《中华新报》,里面讲到一个观点:科学不能解决的有关时间、空间的问题,要靠哲学来解决。

在日留学的许崇清不认同此观点。当年9月,他在日本留学生创办的《学艺》上发文反驳,说“方今自然科学界关于时空(即宇与宙)之研究,则有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之‘对性原理’”,并介绍了狭义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假设和概念术语。

这篇回应蔡元培的文章,使许崇清意外地成为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人。看到许崇清的文章后,蔡元培向远在德国柏林、师从爱因斯坦学习的北大理科学长夏元教授请教有关知识,并索要了一册介绍相对论的简明读本,成为中国较早接触相对论的学者之一。心胸开阔的蔡元培很欣赏许崇清,并与他结为好友,许崇清1920年8月回国后,蔡元培邀请其在北大任教。

许崇清的那篇文章发表后,国内陆续出现其他介绍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文章。不久,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访华,掀起了中国第一波“爱因斯坦热”。

邀请罗素访问的是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其费用由讲学社赞助。1920年11月到1921年3月,罗素在北京大学作了“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的分析”、“数学逻辑”和“社会结构学”等五大系列演讲,多次详细和系统地介绍相对论。罗素被称为“世界三大哲学家”之一,在中国知识界有显赫声誉。他的演讲很快被翻译发表,使爱因斯坦的名字和相对论在中国广为流传。

蔡元培三邀爱因斯坦访华

鉴于爱因斯坦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蔡元培一直有邀请其来北大访问的想法。1920年8月底,曾任教育部次长的袁希涛访德时与爱因斯坦相识。他注意到8月24日在柏林举行的“反相对论”集会,以及随后关于爱因斯坦意欲离开德国的报道,便电告蔡元培说,“爱(因)斯坦博士有离德意志,或能来远东”,并询问北大是否愿意接待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蔡元培立刻复电:“甚欢迎,惟条件如何?请函告。”

袁希涛遂于9月11日向爱因斯坦转达这一邀请。当时,爱因斯坦产生过离开德国的念头,但仍下不了决心,因此并未接受蔡元培的这一邀请。

蔡元培第二次邀请爱因斯坦访华,是他在德考察期间。1921年3月,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赴欧美考察,并把邀请欧美教授名流来华任教或讲学作为一项重要公务。在他列出的学术名流单子上,爱因斯坦名列前茅。

3月16日,蔡元培抵达柏林的第三天,专程拜访爱因斯坦,当面邀请其到中国讲学。爱因斯坦表示,他当年不能去亚洲,一来因他已答应美方的讲学要求,二来他还要在美国为耶路撒冷的犹太大学筹款。

蔡元培仍不肯放弃希望,他恳切地说,从美国前往中国非常方便,“何不乘此一行”?但爱因斯坦婉言拒绝,说他担任着物理研究所的所长,德国方面不希望他离开柏林太久。但他向蔡元培表示,“很愿意在稍迟一些访问中国”,还询问在中国应该用何种语言演讲。蔡元培说可以用德文,然后由像夏元这样的学者翻译成中文。一旁的夏元教授则提议也可用英文讲学,但爱因斯坦马上否决这个建议,声称自己的英语太差。这次拜访,蔡元培感受到爱因斯坦对中国的友好和访华意愿,于是坚定了邀请其来中国讲学的信心。

一年后,宝贵的机会终于来了。

1922年3月,蔡元培接到中国驻德公使魏宸组的电报称:“日本政府拟请Einstein博士于秋间往东京讲演,该博士愿同时来华讲演半月,问条件如何?”

蔡元培显得十分激动,当即复电:“电诵悉。Einstein博士来华讲演,甚欢迎。各校担任中国境内旅费,并致送酬金每月千元,祈转达。”蔡元培明知爱因斯坦讲学两周,却开出以月计的酬金,可知其内心希望爱因斯坦在中国停留得更长一些。这封第三次邀请爱因斯坦访华的信函,于4月8日到达柏林,并由中国驻德公使转交给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承诺来北大演讲

1922年6月下旬,蔡元培收到从中国驻德使馆转来的爱因斯坦于5月3日发出的信。爱因斯坦在信中表示,访问日本结束后,“深愿于本年冬季至贵国北京大学宣讲,其时以两星期为限”,同时提出酬金问题:“关于修金一层,本可遵照来函所开各条办理,惟近接美洲各大学来函,所开各款,为数均在贵国之上。若对于来函所开各款,不加修改,恐有不便之处。”大概考虑到夫人随行等因素,爱因斯坦提出两项具体条件:“第一,一千华币改为一千美金。第二,东京至北京及北京至香港的旅费,暨北京饭店开销,均请按两人合计。”

蔡元培考虑到爱因斯坦能来北大讲学是最重要的,酬金问题可以慢慢想办法解决,于是马上电告驻德公使:“条件照办,请代订定。”8月底,蔡元培收到驻德公使转来的爱因斯坦的答复:“拟于新年前后到北京。”

精心筹备爱因斯坦访华事宜

获悉爱因斯坦承诺访问中国,国内知识界十分兴奋,最欣喜的莫过于蔡元培。蔡元培动员各方筹集资金,组织力量大张旗鼓地宣传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约请国内众多学术团体联名给爱因斯坦写欢迎信,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当时北大财政拮据,爱因斯坦一千元美金的开价是个天文数字。北大原提出的酬金一千元华币,已相当于当时大学教授月薪的三倍以上,现在换成美金,蔡元培确实感到“真不知往何处筹措”。7月初,蔡元培赶赴山东,向出席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的梁启超说明有关情况。梁启超当即答应他自己的讲学社“必任经费一部分”。在多方支持下,酬金有了着落,蔡元培松了一口气。

解决酬金问题后,蔡元培利用北大阵地组织宣传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在11月14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蔡元培发表了《爱(因)斯坦(Einstein)博士来华之准备》的文告宣布:经多次联系,爱因斯坦将于新年初来北大讲学! 11月20日的北京大学日刊刊载了爱因斯坦学说公开演讲的预告,从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当时一流的七位学者在北大开设一系列公开演讲,主题涉及经典力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之生平以及相对论的哲学意义等。11月中下旬,《申报》以“星期增刊”的形式先后发表两篇介绍相对论的文章,“以与国人共相研究”。《解放与改造》、《少年中国》和《东方杂志》等也先后出版了“相对论号”。

为表示慎重和更好地体现对爱因斯坦的诚意,蔡元培又忙着收集各方签名,起草致爱因斯坦的欢迎信。12月8日,也就是爱因斯坦离开上海前往日本讲学的三周后,蔡元培发出了这封用德语写的欢迎信:

尊敬的爱(因)斯坦教授先生:

您在日本的旅行及工作正在此间受到极大的关注,整个中国正准备张开双臂欢迎您。

您无疑仍然记得我们通过驻柏林的中国公使与您达成的协议,我们正愉快地期待您履行此约。

如能惠告您抵华之日期,我们将非常高兴。我们将做好一切必需的安排,以尽可能减轻您此次访华之旅的辛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国知识界,特别是蔡元培,静静地等待着这位科学泰斗的到来。

访华计划取消

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等待爱因斯坦来华时,《申报》的一则报道打破了这种喜悦。

12月28日,《申报》以《爱因斯坦博士之来沪》为题,报道爱因斯坦将于31日从日本抵沪,在上海停留两天后,前往耶路撒冷视察新成立的犹太大学,旋赴西班牙。根本没有提到爱因斯坦前往北大讲学的事情。这令蔡元培十分惊奇。

元旦前后,蔡元培收到爱因斯坦12月22日发出的信。令他大失所望的是,爱因斯坦访华计划真的取消了。

在信中,爱因斯坦十分真诚地解释了取消计划的原因:

校长先生:

虽然极愿意且有从前郑重的约言,而我现在不能到中国来,这于我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我到日本以后,等了五个星期,不曾得到北京方面的消息。那时我推想,恐怕北京大学不打算践约了。因此我想也不便同尊处奉询。还有,上海斐司德博士(Dr.Pfister)――像是受先生的全权委托――曾向我提出与我们从前的约定相抵触的留华的请求,我也因此揣测先生不坚决履行前约。

因此种种关系,我将预备访视中国的时间也移在日本了,并且我的一切旅行计划也都依着“中止赴华”这个前提而规定。

今日接到尊函,我才知道是一种误解;但是我现在已经不能追改我的旅程。我今希望先生鉴谅,因为先生能够想见,倘使我现在能到北京,我的兴趣将如何之大。如今我切实希望,这种因误解而发生的延误,将来再有弥补的机会。

附白,夏(元)教授的一封信中已提及先生此信,这信先到柏林,再到日本,在最近几天我才收到。

爱因斯坦确实十分渴望“亲眼目睹东亚文明的发源地”,在此前的12月17日写给夏元的信中,他说:“北京如此之近,而予之宿愿,终不得偿,其怅怅之情,君当可想象也。”

爱因斯坦取消访华,确实是“因误解而发生的延误”,关于个中原因,分析和猜测有许多。但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太穷、太弱、太乱,爱因斯坦怀疑中方的履约能力,又加上双方之间缺乏沟通,最终造成误解。

自1922年7月底表示同意去北京后,爱因斯坦对中国的局势一直十分关注。当时军阀混战,北京政府极不稳定,北京各校的教育经费难以正常发放,这些都可能使爱因斯坦怀疑蔡元培的履约能力而产生退意。五个月来,蔡元培和他的同事们未与爱因斯坦建立一种有效和及时的通信联系。爱因斯坦11月中旬抵达上海时,北大也没派代表去欢迎。蔡元培那封极其重要的欢迎信,辗转柏林之后才到爱因斯坦手里,也使其“不能追改”旅程了。

爱因斯坦与北京大学擦肩而过,令中国东道主们大失所望。

为给关注此事的国人一个明确说明,蔡元培在1923年1月4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跋爱因斯坦来信》,并附其原信。他在跋语中说,第一,爱因斯坦计划于今年年初来访,是通过驻德使馆联系的,所以没有“特别加约的必要”;第二,信中提到的“斐司德博士”,“是我没有知道的事,读了很觉得诧异”;第三,爱因斯坦的光临,“比什么鼎鼎大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几十百倍”,所以我们出了每月一千美元的酬金,没想到最后计划还是落空。

蔡元培还对师生说:“当我们在科学上有所贡献,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时候,我相信爱(因)斯坦会专程前来访问的。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懊丧,而应该互相勉励。”

爱因斯坦最终没有出现在北大讲坛,蔡元培说这是“最大的遗憾”。但蔡元培为爱因斯坦访华而做的种种努力,客观上推动形成了一个宣传、普及相对论的高潮,促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爱因斯坦的风采与成就也激励着中国有志之士,影响深远。

永远的友谊

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怀有真挚的同情。他在到日本讲学的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三天。爱因斯坦对上海的印象是:“极为喜欢,有许多惊异之闻见。此间理想之气候,澄清之空气,南方天空灿烂之星斗,皆使余之头脑得一难以消灭的印象。此种印象,余将永不忘之。”他还在旅行日记中记下他的感慨,说中国人民“被残酷地虐待着,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他认为近年的革命事件()是“特别可以理解的”。

爱因斯坦也一直想“将来再有弥补的机会”。由于日本侵华、太平洋战争以及其他原因,最终他再未能踏上中国的国土,但他与蔡元培结下的友谊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同情,一直在延续。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当时的国际社会表现出无奈和无能,而当年的11月17日,爱因斯坦在西方人士中率先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

访问学者邀请信第6篇

英国哲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1872—1970),被孙中山称为“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他于“五四”时期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等邀请访华讲学,后又与蔡元培等共同推动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竭力声援中国和平独立,被蔡元培誉为“中国的伟大友人”。

应蔡元培等邀请来中国讲学

访华之前的罗素,因在数理逻辑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在和平主义等方面的惊世骇俗之举,早就名声大震。

“五四”时期,中国人放眼世界、广纳新知。1919年间,罗素的《哲学问题》《政治理想》《自由之路》等重要著作,已在中国一些重要报刊上译载介绍。在国人心中,罗素是位渊博的学者、激进的思想家和为民请命的耿介之士。

1920年5月间,北京大学校长、欧美同学会总干事蔡元培和北大哲学系讲师傅铜联名给罗素写邀请信,由傅铜寄给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时的指导老师缪尔赫,并由缪尔赫加上他本人的介绍信后转寄罗素。信中讲到,邀请罗素到中国讲学一年,酬金除往返旅差费外加2000英镑,讲题包括哲学、科学和政治思想等内容,具体由本人自定。至于主聘单位或具体的讲学地点,信里却没有讲明。

关于罗素来华讲学的主聘单位,有许多种说法。《晨报》说“北京大学聘请哲学大师罗素来华讲学”,《东方》杂志说“英国哲学家罗素由讲学社聘请来华讲演”,《民国日报》说“罗素此行为尚志学会、北京大学、新学会、中国公学等四团体所公聘”。

这几种说法其实都对,因为这些单位在人事上是共同的,主要涉及梁启超和蔡元培。梁启超是除北大外的其他团体的负责人;蔡元培是北大校长,又是尚志学会、讲学社的主要发起人。邀请罗素访华讲学的真实情况是:起初由北京大学、尚志学会、新学会及上海中国公学四团体动议和决定,梁启超于1920年9月组织成立“延聘世界专门学者来华巡回讲演”的“一个介绍的机关”——讲学社后,罗素讲学事宜就由讲学社主办。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蔡元培都是罗素访华的主要倡议者和重要促成者。

蔡元培等发出邀请信的时候,罗素正在考察十月革命后的苏俄。1920年6月,罗素结束为期1个月的苏俄之行后回国,在积压的一大堆信件中意外地发现这封邀请信。罗素大倡和平论,很注重中国。据《罗素自传》记述,他父亲藏书丰富,有不少有关儒学和佛学的典籍。罗素也喜欢引用老庄之道,在他那本讲社会改造的《到自由之路》中,卷头就题有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话。

来自中国的这份邀请,很契合罗素当时的心境。因为他从“一战”的野蛮厮杀中对西方文明感到绝望,对苏俄的实地考察,也使他困惑。他热切希望考察一番不同于西方和苏俄的“异质文明”,从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中寻求拯救西方文明的某种智慧。罗素在《中国问题》一文中这样说,访问苏俄“带给我可怕的心灵痛苦,觉得西方文明的希望越来越微。正是在这种心境中,我到中国去寻求新的希望”。

7月6日,罗素复信,答应“本年或明年秋间必可来华”。

接到罗素的答复后,邀请团体开始为罗素寻找中文翻译。罗素学术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要在国内寻找一个既有充分哲学素养,又兼通数学、现代物理,同时兼善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真是十分困难。梁启超向各方咨询人选,蔡元培、蒋百里等人推荐了留美10年、刚受清华学校邀请回国任教的赵元任。于是,讲学社向清华学校“借”赵元任做罗素的中文翻译。

北大成为罗素讲学的中心

1920年10月12日,罗素带着新结交的女友布莱克小姐抵达上海,在上海度过了在华的最初5天,并于10月14日晚在大东旅社举行在华首场演讲。尔后,罗素又游览西湖,转赴南京,应邀赴湖南讲演。

罗素到华讲学不久,蔡元培便被派往欧美作为期10个月的文化考察。但在1920年11月24日赴欧前,蔡元培特地赶到湖南长沙,陪同罗素在湖南讲学,当面邀请其担任北大客座教授并在北大作系列讲座。

10月26日,蔡元培与心仪已久的罗素在长沙第一次见面。时罗素是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等校讲师,寒暄间,蔡元培也像媒体和公众一样称他“博士”。罗素对蔡元培的邀请十分欣喜,决意尽快到北京大学去,因而答应在长沙只演讲一天。但为了报答东道主的盛情,罗素在10月26日下午、晚上和27日上、下午连做了四场演讲,讲题是《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27日晚,湖南省长谭延闿亲自出面宴请罗素和蔡元培等人,谭延闿席间又再三挽留罗素。罗素还是谢绝了,当晚便乘火车北上,于10月31日抵达北京。

讲学社给罗素的待遇比原先约定的优厚许多,除负责所有差旅费外,支付的酬金足够他租住一所宽敞的四合院。罗素与布莱克租住在东城遂安伯胡同二号,还雇用了专门的厨师、家童、人力车夫和裁缝女佣,生活相当舒适。

布莱克是罗素在剑桥大学任教时的高材生,当时与罗素尚未结婚,但国人和媒体皆误称为“罗素夫人”。有媒体致函向罗素致歉,他也回函,幽默而坦然地说:“(此种)误会,乃无关紧要。……余与布莱克女士除法律上之解释外,其关系与夫妇无异,余亦甚愿布莱克女士作如是想。”

1920年11月7日是个星期天,蔡元培邀请罗素在北大第三大礼堂举行在京的首次讲座,主题是“哲学问题”,听众达1000多人。哲学讲座能有这么多听众,足见罗素影响力之大。

此后,北大成为罗素中国之行的讲学中心。他每周分别于周三和周日在北京大学讲学2次,每次讲不同的内容,同时并进。到1921年3月止,除了临时追加的一些单篇讲演外,罗素在北大陆续进行了5个系列的讲座:“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社会结构学”和“数学逻辑”。“

为传播和研究罗素的哲学思想,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北大成立“罗素学说研究会”, 罗素在华期间主要时间就是在此讲学,他每周参加一次英文讨论会,每两周参加一次中文讨论会。北京大学还专门发行了《罗素研究季刊》。罗素来华讲学在中国哲学界播下了逻辑分析方法和分析哲学的种子。

讲学之余,罗素还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偶尔也到别处做客,或在家里接待客人。蔡元培也给罗素留下了深刻印象,罗素说他是“极端热心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而且是不可多得的理想主义者”。

1921年3月14日,罗素因为在保定的育德中学演讲时着凉,得了急性肺炎,大病一场。日本一家报纸甚至报道了罗素已经不幸病逝。病体恢复后,罗素“深感疲惫,归心似箭”,没有再作大的讲演了,只参加一些小型演讲会和宴会。7月11日,在饯行宴会上发表《中国到自由之路》的临别演说,其中建议中国要有“一打好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并要把“一打好人”扩大为“一万名果敢坚毅之士”。而后,罗素前往早已约定的日本访问。

在罗素离华近一年后的1922年5月,蔡元培领衔胡适、梁漱溟、等16位中国知识界著名人士,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这份宣言主张“政治的清明全靠好人出来奋斗”,并提出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府等政治要求,同时对当时北洋政府与南方护法军政府之间的南北和谈、裁军等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方案,开创了中国现代著名知识分子联名提出“政治主张”的先河。这可以看成是罗素在离华告别演说《中国到自由之路》中所希望的“一打好人”坚韧前行、改造社会的一种实践。

在长沙听了罗素讲演后,曾这样评价罗素的主张:“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

推动英国退还庚子赔款

罗素来华访问讲学,增进了对中国的感性认识。此后,他对中国一直十分友好,醉心于中国文化,曾与蔡元培一起推动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办教育,蔡元培赞其是“中国的伟大友人”。

所谓“庚子赔款”,是“八国联军”向清政府索取的“战争损失费”。1900年是庚子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由攻占北京后,于次年与清政府订立《辛丑条约》,要求赔偿白银4亿5千万两(按当时中国的人头算,每人一两),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每年从关税、盐税中扣除,按一定比例分付各国。

1908年,占赔款总数7.31%的美国,为缓和与中国的矛盾,恢复扩大远东贸易市场,决定用赔款设立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逐年输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占赔款总数11.24%的英国在1922年12月才宣布:“以后中国应付逐期庚款预备悉数退回。”但在华的英国教会和英国商人又提出退款应用于英国在华所办的教育和医学事业。中英两国就庚款用途发生争论。

领班执政英国的麦克唐纳对华态度比较温和,1924年1月,决定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管理庚款,特邀罗素作为该委员会的教育委员。罗素十分高兴,立即向工党提交了《备忘录》,驳斥在华英国教会和商人的观点,力陈将英国庚款全数用于中国教育的理由:

“一,此乃最有益于中国之用途;二,别种用途不能赢得中国人心;三,英国之利益在赢得中国人心之基础上方能有所保障;四,美国早就将庚款移用于中国教育,英国若采用别种用途,过于相形见绌;五,主张采用别种用途之论据皆出于腐败之动机,即通过政府之权力谋取私人之利益。”

对于罗素的这一举动,蔡元培深表感谢,他在后来写给罗素的信中说:“工党执政后,您曾经就庚款问题致函首相,这使我寄希望于您这位中国的伟大友人致力于借教育挽救处于危难中的古老文明。”

正当英国国内为庚款用途作激烈争论的时候,在伦敦进修和留学的北大师生成立留英学生退款兴学会,并派员访晤正在巴黎考察的蔡元培。这时,国内的教育改进社等机构也敦促北洋政府授权蔡元培为特命代表,往英国进行交涉。

蔡元培于1924年3月27日来到英国,在3月30日由留英学生退款兴学会及留英工商学共进会组织的欢迎会上,他说:“庚子赔款问题,其为特别性质而关系全国”,“此番由法国来英,本专为庚子赔款一事”。

到英国后,蔡元培随即开展各种外交活动,与英国重要媒体接触,拜访英国名流。1924年4月4日下午,蔡元培前去拜访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罗素。由于罗素尚在美国讲学,出面接待蔡元培的是曾与罗素一起访华的夫人布莱克。4月14日,蔡元培在布莱克的陪同下前往英国外交部,会晤东方司司长瓦特罗勒,力陈此款应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瓦特罗勒也表示要参考这个建议。

对于罗素夫人的帮助,蔡元培这样说:“经(罗素)夫人介绍,我会见了一些令人尊敬的英国朋友,他们的亲切会晤使我甚为感动。我相信,如果没有这种热情帮助,我很难了解到英国官方人士、学界权威和众议员对庚子赔款问题的意见。我利用这次机会,同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但却是十分认真的讨论。”

从英国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后,4月15日,蔡元培草拟一份《处理退还英庚款的备忘录》,分别呈交英国国会以及外交部。

蔡元培的这份《备忘录》,在罗素力挺将庚款用于教育的基础上,对其具体用途作了说明,成为解决英庚款用途的重要蓝本。其要点是:

一、此款主要部分用来建立一所大型的科学馆;二、一部分用于资助某些著名大学建立或扩展科技系、科;三、一部分配给某些国立大学用以购置研究英国科学、艺术、文学的设备(包括聘教授、购图书、设奖学金);四、一部分设立基金,用作派遣我国大学教师、毕业生赴英学习费用;五、一部分用作邀请英国学者来华研究中国文哲等学科费用;六、一部分用于购回陈列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七、一部分用于英中两国互派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1924年7月15日,蔡元培专门写信给罗素。信中说:“在工党政府还没有赞同我们的观点之前,您就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促使他们理解。英国政府在一项提交议会的议案中,决定将赔款基金给予我国教育事业,这一对英中关系的明智措施正是您倡导的结果。目前,还需要通过相互了解来推进这项政策。……希望能获得您全力支持,并允许中国人民将您视为自始至终真诚关心这一教育运动的第一人,此运动在中国各方面发展中无疑会取得成功。”

后来,蔡元培还将自己的这份《备忘录》寄给罗素,罗素也继续就庚款问题,在英国各界开展了积极努力。1926年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并规定用之于教育文化事业。1933年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访问学者邀请信第7篇

美国允许夫妻陪读。在美国陪读一般需要本人护照、配偶护照复印件、配偶在美居住证明、结婚证和配偶邀请函等材料。美国陪读不需要经济担保证明。但会检查共同生活费够不够。不够的话,一般要求在银行有4000美元的存款,银行开出证明。不过陪读在美国的生活不像欧洲限制得那么紧,一般只要人在美国,很多事情都比较容易。陪读可以选个比较热的专业上学,也可以打工。美国陪读签证有许多不定因素,如果是新婚,签证官肯定会怀疑婚姻的真实性,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马来西亚陪读要有存款证明。马来西亚原先不存在陪读,近些年,随着国内很多家长把马来西亚视为去欧美留学的“跳板”,马来西亚政府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外国学生到大马留学,包括允许留马学生的父母到大马陪读。而之前马来西亚政府规定的25岁以上的中国女性不获批大马入境签证现在也已经被取消,也就是说只要有银行存款证明,也可以通过夫妻关系陪读。根据中教国际教育中心马来西亚部的负责人透露,对存款证明的要求通常在15万马来西亚币,存期五年,有些投资移民的味道。

日本只有夫妻陪读。只有配偶关系的陪读,陪读在日本可以工作,但如果要上学需要重新申请学习签证。

新加坡父母夫妻都可陪读。配偶关系和父母关系的陪读都有,但后者必须是16岁以下孩子的母系亲属。

英国陪读要靠资金。关键是必须有足够两个人生活的钱,如果资金没问题,可以办携行,甚至两人一起签出去都可以。如果配偶中的一方已经来到英国,需要另一方寄的东西有:01、银行账;02、他对你的邀请函;03、在英国的住宿证明(要合适夫妻住的);04、电话账单(证明你们经常联系,这对签证有帮助);05、他的签证复印件你应该准备的有:结婚证、单位准假证明、存单(如果他的银行账单的收入不足以支付两人的生活费的话)英国的陪读签证相对欧洲大陆国家来说很好签,只要钱的方面没有问题,一般都不会被拒签。

访问学者邀请信第8篇

自费访问学者申请条件,申请美国需有本科学士学位以上即可申请。美国对交流访问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型,这类比较具有代表性,需要联系美国高校教授作为访学接受人;还有一类是属于学习类型的访问学者项目。

英国:访学需要具备科研背景,即必须是高校老师,或科研机构人员,像国内的企业申请人不符合英国的访学群体要求。

加拿大:如果有硕士或博士学历,更容易申请到,知但也有本科学历申请者成功获得邀请信。

(来源:文章屋网 )

访问学者邀请信第9篇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业的高速发展,人大代表如何稳健大方、得体有效地与媒体沟通,已成为各级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能力之一。为了提高市人大代表这方面的能力,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特地举办了多轮次的“提高人大代表与媒体沟通能力”专题履职学习班。该学习班既请专家课堂传授现代传媒业基本知识,又邀请沪上知名记者通过模拟电视专访、新闻会的形式,展开扮演角色的模拟实训,通过学练结合,着力提升代表们与媒体沟通的能力,获得了市人大代表们的普遍好评。

集中开班,分期实施,在多批次办班中提高人大代表的参训率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人大代表的履职学习工作,在本届人大开局之初,在完成代表履职初任学习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制定了《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履职学习五年规划》,确立了五年履职学习的总体目标和思路,并以代表履职的能力需求为导向,区分年度拟定了学习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分项计划。

去年的履职学习班,重点在提高代表履职基础能力和履职实务技能。从今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举办的是市代表专题履职学习班,以着力提高代表专项履职能力为主要目的。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人大代表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市人大常委会以“提高人大代表与媒体沟通能力”为主题举办市代表履职学习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代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为此,市人大常委会专门举办了集中开班式,特别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李连宁副秘书长为全体市人大代表作“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代表履职工作”专题报告。同时,为了给代表们提供更多的参加学习机会,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了“集中开班、分期办班”的方式,来保证市代表的参训率。在8月27日到9月5日期间,共举办了5期专题履职学习班,共有市代表455人次参加了学习。

针对授课,注重实用,在全面了解媒体中正确面对媒体

为了使人大代表真正掌握与媒体沟通的技巧,本次学习班向每位代表发放《媒体沟通》书籍,为人大代表详细介绍与媒体沟通的基本技巧。专门邀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党史党建教研部的专家、教授分别讲授了与媒体沟通的原则、方法等专业课程。让每位代表切实理解和掌握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政治底线原则、真诚友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主动导向原则及传播有效原则。建议代表要认真对待媒体,要说经过自己深度思考、精心准备的话语。

课堂上,老师既介绍传媒理论知识,更重视向代表们传授与媒体沟通的技巧。针对时下一些代表由于对媒体不熟悉,对接受采访往往心里没底的现状,授课老师建议代表们在接受采访时要提前查阅舆论对相关问题的报道,掌握舆情动态;要说自己熟悉领域的话,善于扬长避短,特别提醒代表要慎说自己不熟悉领域方面的言论;要说真话、实话,不讲假话、空话、套话;在遇到媒体批评,面对负面报道时,不要一触即跳。要静下心来认真查找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媒体的理解与合作,使媒体感觉到你的真诚。必要时还可通过新闻主管机构与媒体协调,借用多种途径与媒体积极沟通,积极消除负面影响。

通过2个多小时的课堂学习,代表们普遍反映对媒体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今后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能做到心中有底,会灵活运用老师传授的技巧对媒体坦诚相待,如实介绍自己的履职工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好社情民意。

学练结合,先学后练,在充当角色中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这次学习班的一大特色是专门邀请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老师、纪实频道《往事》栏目的主持人兼主编刘凝老师,对人大代表进行电视专访、新闻会等情景的模拟实训。力图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使代表们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特性及传播规律有更深的了解,对如何得当有效地应对媒体有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