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绝句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07 17:50:45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第1篇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以图为主要切入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内容,理解能力还不够,所以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画,本来诗画一家,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思路突破:

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美,是本首诗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看图想诗”——“入境吟诗”—“看图填诗”—“读诗想画”,这一过程来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1、

根据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真实情况,让古诗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2、

诗画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诗画结合理解诗意的能力,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画面。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看图背诵古诗文,课件出示与古诗有关的图片:《春晓》、《望庐山瀑布》,学生背古诗。

二、

2、简介作者:杜甫及诗人写诗的背景。

1、

诗中写了怎样的一幅幅美丽而快乐的春景图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2、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了解“绝句”相关知识。

3、精读古诗,注意读准停顿。

两个

黄鹂

鸣翠柳,一行

白鹭

上青天。

窗含

西岭

千秋雪,门泊

东吴

万里船。

4、明了诗意,体会情感,感情朗读

看图想诗:

(1)、教师出示图片: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黄鹂、翠柳)想到了什么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当你读到这句诗会想到什么景物?是近处还是远处的景物?

(3)出示图片:蓝天、一群飞翔的白鹭,想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相机理解“青天”的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心情怎样?(轻快、喜悦)读之,想象白鹭在天空越飞越远,然后配上动作作展翅状,眼睛注视天空,再读之。

读诗句用不同的目光注视远处、近

处的景物。

(4)同样的方法学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你又读懂了什么?相机出示“千秋”、“万里”,一指时间长,一指路途远。

先析“泊”,后析“含”字,“含”字,联系生活理解,你透过窗户看到竹子,就可以说(

),你透过窗户看到房子就可以说(

),析“含”为包含之意,诗人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小朋友,老师把刚才的画面集中在一起让我们来朗诵这首诗!

入境吟诗:

(1)读全首诗,伴着古代音乐配上动作,想象画面,想象诗人倚窗之状,你从“含”中还读懂了什么?

(2)如学生有疑则释疑:为何要写“东吴”?一是“东吴”与“西岭”相配,二是诗人有东吴的情结。

读诗想画:

出示诗句PPT:(1)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读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请同学说“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现在东吴来的船也停泊在诗人门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介绍诗人写诗的地点离东吴遥远,从而体会“万里船”的意思,老师为这幅画镶上边,画上挂线,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

三、品味诗美,相机课外延升

1、游戏:接对子

规则: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动词对动词。

鸣对(

),门对(

),两个对(

)。

黄对(

),泊对(

),翠柳对(

)。

遥望千秋雪,

门停(

)。

2、看图填诗

出示图片PPT:花丛中蝴蝶飞舞,鸽子飞上天

,学生填诗句:几只(蝴蝶)舞(花丛),一群(鸽子)上(青天)。

3、相机引出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的诗句及图画,学生边读边理解诗的美。

板书设计: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绝句教案第2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少”、“都”等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色,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文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二、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文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第一课时之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重点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词语,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所描绘的壮观、秀美的景色,初步感受王勃的文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六、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资料,了解王勃。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你知道,他是谁吗?(板书:王勃)

(3)从这段话中,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少年时代的王勃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少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少年王勃》。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课文讲了少年王勃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可以看看课后的生字表,也可以请教别人或查字典。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我想了解一下,这些带有生字的长句子,同学们都能读正确,读流利吗?

(3)(出示句子)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4)谁愿意上讲台来读给大家听?

(5)出示词语,齐读。

我们再把这些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都督、宴会、文章、野鸭 、灿烂、南昌、滕王阁、序文。

4.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词语、句子都读好了,那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少年王勃的什么事?

(2)指名回答。

很多同学都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他们已经想好了,谁来说一说?

5.诗文对照,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王勃写下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哪句呢?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这句诗。

(2)理解诗句意思。

(3)指名读,齐读。

(4)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提出来。答案都在第三自然段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l)出示句子,体会想象。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2)读着这两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迷人的景象?请你用课文的语句来描绘这迷人的景象。哪位同学能用自己学过的优美词句来描绘这个迷人的景象?

(3)欣赏画面,指导感情朗读。

7.感受王勃的才华横溢

(1)这么美的画面,王勃只用了短短的14个字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当时的阎都督读到这句诗时,禁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他拍的是什么?叫的是什么?“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

(2)阎都督为什么如此赞赏王勃,说他是个奇才?

A.理解“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含义。

引导:少年王勃才华横溢。第四自然段有两个词语也说了这个意思,请划出这两个词语。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时候,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写文章的时候,笔走如飞是怎样的情景?

B.正因为少年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所以阎都督才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8.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1)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了少年王勃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赣江边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天,水连着水,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段话语言生动,画面优美,请同学们试着把第三、四自然段背下来。

(2)提示:可以边看画面边想象、背诵,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提醒。自由练背,指名背。

9.总结,布置下节课任务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感受王勃敏捷的才思和出类拔萃的才华。

板书设计:

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绝句教案第3篇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 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 ,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 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 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 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 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 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 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 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 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 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 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 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 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 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 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 ,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 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 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 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 “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 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 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 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 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 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 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 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 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 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 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 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 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 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 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绝句教案第4篇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绝句教案第5篇

关键词: 先行组织者 中小学英语 衔接教学

纵观学生平时参加的各种活动,如同学生日聚会、外出旅行等,发出、接受和拒绝邀请的句型被广泛应用,学生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表达方式。学习礼貌的发出、接受、拒绝邀请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笔者针对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其教学设计试作探析。

1.理论依据

通过学习礼貌的发出、接受、拒绝邀请和说出拒绝他人的理由,让学生有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树立科学的态度,在探究实践中形成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常用句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根据奥苏贝尔的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运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桥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它可以是一则故事、一个图表等。本课的设计思路为:(1)整合教材文本,设计出链接学生认知结构的框架,使新知识同化到元认知中。(2)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并探究其与所授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向更深处延伸。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习者认识当前学习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识结构的实质性联系。(3)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顺序,设计“先行组织者”缩短学习者已知与新知的理解差。

2.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各种日常生活、文体活动的表达,如看医生、复习迎考、上钢琴课等,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发出邀请的表达方式。学生虽对邀请、拒绝等表达有认识,但由于这些知识分散在先前的教材中,而且以零散知识点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认知中缺乏方法论上的组织结构。因此,初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句式、变式训练,让学生掌握如何接受及礼貌拒绝别人邀请的句型和方法。

3.学习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学会邀请别人并根据自己的安排接受别人的邀请或礼貌拒绝别人的邀请的表达方式,能说出不能接受别人邀请的理由。

3.2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利用PPT图片展开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谈论如何邀请别人,如何接受别人的邀请;或是因为有自己的任务不能前往,表示委婉拒绝。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的能力,营造积极乐观的人际氛围,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学会坦诚地与人相处,用英语交谈,培养交际能力。

4.学习过程

4.1认知结构

PartyHow to prepare a party?Design a party plan.Speak up the party plan.Invite someone to the party:Can you...??摇

4.2“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4.2.1以视频资料的形式呈现,突出感情先行。

课前利用晚会视频,让学生迅速感受现场氛围,并让学生说出此时心情,激发学习兴趣。

给学生视频信息,促使他们结合原有知识和新材料,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主导思想就是让学生先感悟英语知识。

4.2.2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策划方案呈现,探究发出邀请和接受邀请的句式,突出知识的过程性。

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认知结构就是一个人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是一个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全部观念和组织。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因为所学的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相关概念发生了影响,进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活动探究:首先,让学生自主策划晚会方案,并让学生对同学发出邀请:Can you come to our party?其他学生通过自己的意向,选择愿意参加的晚会方案,并说出接受邀请的句式。

活动结论:发出邀请:Can you come to my...?接受邀请:Of course/Sure,I’d like/love to...

4.2.3以创设问题情境形式呈现,探究拒绝邀请和给出拒绝理由的句式,突出知识的探究性。

呈现“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呈现“组织者”,为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座知识之桥,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情景1:学生孙宁打算举办晚会并发出多张邀请函,其中五位朋友拒绝邀请,并给出具体的原因。通过听力训练,检查学生的速记能力,让学生速记这五位朋友不能参加晚会的理由,并让学生一分钟速记后抢答,最后通过呈现原句,让学生自主归纳出拒绝他人的句式。

情景2:在学生掌握了本堂课所有的重点和难点后,教师发出邀请: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China Dinasour Park with me?让学生全员参与,下座位发出邀请,并口头汇报邀请结果。

活动结论:拒绝邀请:Sorry,I can’t/No,I can’t 拒绝理由:I have to.../I am doing...

总之,“先行组织者策略”在中小学衔接教学中对巩固学生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稳定性及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有促进作用,尤其对成绩中下的学生效果显著。该策略不但有利于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维持稳定的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认识物质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绝句教案第6篇

两位教师教的都是《少年王勃》一文(苏教国标本第六册第九课),理解诗句过程具体如下:

案例1:

师: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一小节描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的意思。

生: (生浏览课文、很快发现)第3小节。

师:好的,请你说说“秋水共长天一色”什么意思。

生:就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师:非常好。那“落霞与孤鹜齐飞”呢?

生:就是“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好的,刚才我们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接下来请大家背一背课文第三小节。

案例2:

师:哪位同学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的意思?

(生读课文段落)

师:将诗句和课文内容对照,你发现了什么?

生:(思考)顺序不一致。

生:诗句先写了近处的野鸭,再写了水天一色,而课文是先写远景,再写近景。

生:我想是因为运动着的野鸭容易最先引起别人的注意。

师:有道理。是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14个字中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层次非常分明。

师:那位都督听到这句诗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称王勃为“奇才”。请你再读一读诗句,你觉得“奇”在哪?

(生自读体会,部分学生对照前面的课文内容读)

生:我觉得这两句诗写的景色特别美。

生:这句诗读起来特别有气势。

生:(突然地)老师,落霞能飞吗?落霞不是指夕阳落山时的云霞吗?

(师微笑不语)

生:我知道了,那一只野鸭在飞,晚霞也在轻轻飘荡,王勃就写它们一起在飞了。

(生哇,惊叹状)

生:我还发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很妙。其实赣江的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颜色,此刻在落日的映照下,作者说“与长天一色”就太美了。

生:也许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呢。

师:同学们,落霞本无意飞,秋水本没有色,但在诗人王勃的笔下都有了别样的风采。怪不得都督忍不住拍案叫绝――

生:(齐) 奇才!真是奇才!

师:其实文章中对都督的描写是一处侧面描写,我们再找找看,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王勃的侧面描写?

第一位老师根据教材后的问题设置,围绕“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展开教学。另一位老师则将目标定位为赏析诗句,体会诗文中用词的精妙,并感受文章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课后,老师们围绕这两节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教师A:我认为第一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可以的,因为我们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在第113页中明确指出:“在这两句话的教学中,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分析与指导,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赏景中感悟。”第二位老师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个人认为有些偏难了。

教师B:我更欣赏第二位老师的目标确定。教学参考书也只是以多数学校和多数教师的实际需要为目的而设计的,很难照顾到不同层次学校和不同水平教师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也应该从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案。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参考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实例2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教学目标,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孩子们学得很有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地体会了,将教材用活了。

教师C:语文教学参考书是为了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写的,目的是为教师备课时提供一些方便。其实,过去曾有一些语文教育专家不大主张为语文教材编写教学参考书,认为那样不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也不利于语文教学的百花齐放。但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特别是那些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学校的教师,迫切需要有一本分析教材、指导教学的参考书。因此,苏教版编写的语文教材,也有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但是,教学参考书并不能代替教师对教材的独立钻研,教师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确定教法,组织教学。

教师D:我在网上还看到有一位老师教学这篇文章时,将《滕王阁序》全文印发给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背诵比赛呢!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是因人而异的,它和个人的思想、阅历、性格、爱好有关,这些又都会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另外,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还要因学生的实际情况、课文内容、教学目标而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学生,认真学习教学理论,有个性地处理教材,有个性地设计教案,使教学活动尊重实际、贴近生活。

绝句教案第7篇

【案例】学生朗读《倔强的小红军》时,怎么也表达不出真实情感,我就带领他们一起“走入”草地:

师:谁能够用一个词表示陈赓将军的精神状况呢?

生:疲惫、十分疲惫、疲惫不堪。

师:能用什么句式说明为什么这样疲惫吗?

生:用“因为…所以…”说。

师:谁读小红军的外貌描写,能够用一个词概括小红军的精神状况吗?

生:疲惫。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两个人的精神状况都说出来。

生:用“不仅…还…”说。

师:可见这两个人都急需――(帮助),需要解决那些方面的问题呢?(饥、寒、累)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上面的内容完整地表述出来。(学生用因为…所以…、不仅…还…,可见…都…和…和…和)。

师:齐读4次帮助小红军的句子,可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四次帮助?

生:多次、再三、再而三、屡次。

师:读4词谢绝的句子,也用一个词概括。

生:都、全部、每次都。

师:小红军不需要帮助吗?可见什么?(倔强)能用一句话表达吗?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帮助和拒绝的内容都说出来?(生略)

师:把前面的内容也说出来。

生:用“不管…还…虽然…但是…”表达。

师:两个人都急需要帮助,一个主动帮助别人,一个却婉言谢绝,可见什么呢?(中心)

师:陈赓将军走后又回头,因为什么?谁能补充出他心里想的内容?

师:他“全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全”指哪些?(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中心,体会感情)。

师:可见文章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战士间的兄弟情和友爱情。

生:不是一种感情而是多种复杂的感情。

生:爱惜情(外貌描写),敬佩情(极需帮助却被说服),感激情(不拖累他),自责情(没有照顾好),惋惜情(不该牺牲),互助情……

学生纷纷抢答(水到渠成),于是,我随机总结:“所以课文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词‘深情’表达,可见情之深啊!这样的感情怎样表达出来呢?请你们感情朗读。”终于,学生们在读中涓然泪下。最后还剩下两三分钟,我让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前与指导后对比,有何收获,怎样学习下篇课文。

以上课案中,我教了什么?可以说什么也没教,只是进行了一些训练而已。所以,在自主课堂上,教师无需绞尽脑汁去思考教什么,只需要注重三方面的训练即可:

强化语言训练

教师无需教学生掌握什么,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学时,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巧妙采用读与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要说的内容,让文与语交融、转换,以组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学中有用词训练、关联词训练、按课文内容扩句训练、由句变段训练、想象表达训练、使学生在读与说的结合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2 拓深思维训练

学生虽然自学能力不错,但毕竟受阅历的限制,理解方法单一,体会不够深入,这时需要教师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说话的语言训练中,用“可见”一词让学生感悟深入理解,让学生前后连为一体的说训中,自得结论,让学生在补充课文空白的体味中训练想象,从重点词语的分析表述中,训练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概括、想象中得以拓深。

3 对比自悟学法的训练

绝句教案第8篇

一、情境式结尾,在情境中尽情回味

许多散文和诗歌本身就非常优美,我们在欣赏体会课文的优美语句后,老师可以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配以优美的音乐,请孩子闭上眼睛在音乐中倾听老师的结束语,让孩子在音乐中入境,尽情地陶醉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使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在结束语中得到融合和升华。

案例1:

《草原》情境式结尾:草原给我们留下多么美好的画面啊,草原的景是那么美:明朗的天空,美丽的白云,清鲜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高歌的牧童,令人无比向往。草原景色美如画卷,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他们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到几十里外看望客人,用珍贵的食品招待客人。课文已经学结束了,但广阔草原的神奇画面,草原人民的深深情意,蒙汉两族的血肉情意,将永远铭记我们心中。“满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我们永远记住(生读课题)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生读课题)给我们留下的深深情意。

二、延伸式结尾,在阅读中储蓄知识

即在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培养技能而进行相应的演练训练,或根据反馈信息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课外收集寻找各种参考资料,进而扩大阅读量,或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某种实验活动,以提出要求布置课堂作业而结束教学过程的一种谈话形式。

案例2:

《冬阳·童年·骆驼队》延伸式结尾:

1.童年的故事总是让人难忘的,因为童真,因为有趣,因为幼稚,故事往往就多了几分色彩。童年是美好的,可它又是匆匆易去的,所以才令人难忘。“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歌曲《童年》再次响起)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林海音的童年,她的小伙伴,她的好朋友,她在北京城南所度过的那段快乐时光。

这样结束课堂教学,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机地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三、抒情式结尾,在说写中抒发感情

可准确把握课文情感,以饱含觉悟的语言结尾,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尽情挥洒自己的个性。

案例3:

《伯牙绝弦》抒情式结尾语: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知音,更是生命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四、朗读式结尾,在朗读中提升情感

朗读,能把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的形象。有些课文感彩浓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把作者的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特别是在结束课堂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情已有所掌握,教师创设几个回环式的朗读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完整、形象地刺激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撩动着学生的心。

案例4:

王崧舟《我的战友》朗读式结尾:

师:看大屏幕(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同志永垂不朽!)同学们,这就是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深情的语气来读读这句碑文。生读。

师:让我们用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句碑文。生读。

师: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生读。

五、过渡式结尾,在过渡中激发兴趣

在同一课的上下节课间的结束语,可精心组织设计好过渡语言,使课虽终而意未尽,思未断,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的浪花。

案例5:

绝句教案第9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完形填空 教学

从本质上看,初中英语完形填空为一种障碍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有效把握流动信息。因而通过完形填空阅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初中生而言,完形填空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浏览全文,关注首句

从本质上看,初中英语完形填空为一种障碍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有效把握流动信息。完形填空题目的目的就是测试学生们在一定语境当中对相应文章的中心思想、篇章结构、词语辨析、推理判断、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等等方面的理解能力,考察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及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因而可以针对完形填空总结出一些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根据文中的已知信息对未知信息进行预测,然后对自己所做的预测进行相应的验证及修正过程。所以,在阅读完形填空文章的整个过程当中都有预测、验证及修正。在这点上,阅读理解题和完形填空题是一样的。对全文进行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抓住相应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关注首句则是选择重要信息,从而合理预测下文。

二、寻找文章重复内容,进行科学逻辑分析

完形填空中的空格必须利用“寻找重复、逻辑分析”这中方法进行解答,该步骤为得分关键。同其它题型相比,完形填空题具有较高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如果人们面临的问题相对复杂,就会采用分类讨论,将相应问题有效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各个子问题,通过对子问题的综合分析解决大问题。所以说,如果解决了比较简单的句子,那么整个文章问题就解决了。因而要先对文章中所有的空进行分类,即将二十个空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空格的选项可以明确相应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行简单的分类。同汉语一样,英语当中的词汇也有虚实之分。语法知识为解答相应完形填空题的根据,词汇是按照相应的语法规则确定位置的,只有遵循语法规则的文章才呈现出有条不紊的合理性。实际上,完形填空题是貌离神不离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比如物质名词通常都不会用复数,介词后面如果是代词,那么一定以宾格形式出现,情态动词只能和不带to的动词进行连接,形容词要放在不定代词之后等等。例如某份中考试卷当中完形填空的第三题:I was the happiest boy in the world,填入的词按照逻辑应该是happy,从语法上看则要填最高级,因为前面有the,后面有in the world,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比较,要用形容词最高级,所以该空选择happiest;第六题,空缺处为don’t,因为从语法规则上看,动词否定式要由助动词组成,并且主语为I,所以此空选择don’t。在做题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碰到这种情况,就是绝大多数空都选择出来了,但有一两个空怎样都确定不了答案,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取舍,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就要继续研究,从语法角度、逻辑角度、背景文化、作者情感等等方面进行考虑,如果时间不够,就尽量按照第一感觉选。还有的句子看上去并不缺什么,很完整,这时候就有可能缺少连词and,副词aways,then,sometimes等等,如果这些都不是答案,那么就默念几遍句子,答案就会自然出来。

三、复核整篇文章,有效调整答案

在做完完形填空题目之后,学生应通读一遍填好的短文,对答案进行核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保证文章及答案符合这样几个标准:①上下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也就是名词、代词、单复数是一致的,时态语态也是一致的;②着眼于惯用法及语法,相应的习惯搭配以及语感,核查答案是否能够较好的符合上下文逻辑;③段落和段落之间以及句子和句子之间在衔接上要非常连贯。

该步骤是一个检查的步骤,对答案的准确性非常重要,通常都可以在通读的时候改正一两个或者更多的答案,对那些很难确定的答案,可以凭借语感猜测,绝对不可以空着。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奠定英语知识的基础性阶段,因而教学方法对其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完形填空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综合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所以相应的初中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细致认真地讲解该题型做法,保证教学质量。

[1] 宋静. 小议“完形填空题的做法”[J]. 快乐阅读(上旬刊), 2012(10).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