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5 00:48:46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1篇

[关键词]教育观 启发式 研究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35-01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着的一个动态结构。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简言之,它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体系。它的活动主体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对象和特点、相同的目的和要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人本教育观认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他们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建构教育观认为,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积极地建构。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的提取,而是本身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得到重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元智能观点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的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固定的衡量标准,只要努力,大多数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突出智能,通过对这些智能的肯定和开发,促进其它智能的发展。

从上述观点看,积极构建和改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语文教学的方法种类繁多,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使用以下原则。

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语文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坚持最佳组合。现代语文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语文教学方法具有方向性意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语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当前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看,虽然我们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和有关课题研究,并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还没有真正吃透。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仍存在“牵着走”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误认为形式多样、花样翻新、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新模式。再如: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显得单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点苦干无招,导致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度”不够。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导”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难于达到预期的目标。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其中科学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

新时期语文教学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这一研究,能使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使他们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研究、探讨、创造的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研究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要用新的教育理念的去分析;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创新。要达到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来支持。因此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之间的“桥和船”。巴班斯基这样讲道: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这就是说在新课程实施中,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应当推陈出新,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新的更加适合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陶学忠编著,《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出版,第1页.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第84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互动

一、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客体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奏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忽视群体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无可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二、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1.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应引导进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

3.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学语文教学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具有人类文化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其本质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既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要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运用,在教授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获得健康科学知识的有效方法。

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的人才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锻炼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种校园活动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大的灵活性[1],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有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还有的教学方法二者兼顾。总之,虽然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其主要的目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授知识。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进行了语文教学活动,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依然注重知识的传递,所采用的方法是语言,通过教师的语言传授,向学生传递完整的知识信息。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除了教师的“教”之外,还包括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中主要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除了传递知识体系之外,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发展,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为我国培养人才。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为我国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语文教学以正确的理念为主导,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细挑选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2],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专业性人才队伍。

2.中学语文教学坚持的原则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教育学生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使用一种单独的教学方法,而是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综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避免因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教学原则:

(1)注重因材施教。现阶段我国普遍实行素质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在这种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因材施教[3]。语文教学面对的是特殊年龄段的人群,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接受语文教学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既要以全体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有效节约教育资源。

(2)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这种方法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有效进行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中学语文教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并且学习效果良好,与成绩的高低有着正相关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不断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其使用的特殊价值,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不断的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洛南县保安镇文峪小学 杨爱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N]. 商洛日报,2013-10-31003.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4篇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阶段

【中图分类号】G420

一、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1.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语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下去。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淡化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责任与义务重视语言文学,珍惜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产。

2.自身能力的需要

汉语言不仅培养了学生深厚的文学素养,旨在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它不仅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还加强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国民的人文素质,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3.时代人才的需要

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遍地设立。我们要把握这一时机,努力学好自己的母语,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目前,对于汉语言文学这一课程,很多中学老师上课方式呆滞死板,他们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一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很多时候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倾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开发与利用。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还存在课本知识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学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中学阶段的课堂大多枯燥无味,很多老师只是机械化教学生汉字的读法与写法,讲解课文逐字翻译,学生根本产生不了兴趣。中学阶段的语言教学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不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课堂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就逐渐被剥削,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达不到教学目标。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教师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他们的需求。然而,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能力有限,他们不能够创造性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不能积极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中。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化的跟着老师的思维方式走,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中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1.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各不相同,其学习兴趣与动机也不同。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合理的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1)兴趣式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现阶段学生兴趣相应的安排教程。如室外教学,教师可以举办演讲比赛或者诗歌朗诵比赛这类课外活动,一方面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快乐的。

(2)分层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发展潜力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学生也能够最大化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与时间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

(3)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领导为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教育者就要经常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如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辅助工具,给学生创造一个集视觉、听觉与感觉一体化的汉语言学习氛围,利用情境和设置情境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汉语言文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如互动式教学、活动化教学、情景剧式教学等。

3.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中不仅只是一个领导者、一个组织者,更应该是学生坚强的后盾。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带动整个学校的学习校风,而且能够使学生爱上这个老师,从而爱上这么汉语言文学这门课,对推动整个教学任务具有重大意义。中学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使他们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结语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与我们生活和共组息息相关;同时作为我国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汉语言文学传承与发展下去。中学阶段的汉语言教学对整个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中学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人文;策略

人文素养一般是指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世界、社会、他人和自身的关系,它是培养一个人人格的关键性要素。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育活动,把人文性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把人文素养融入到小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小学生身心不可缺少的元素,从而成为小学生人生发展路上的航标。

一、剖析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领域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多元化的文化思潮萌生汇集在一起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文化市场发展的层次不齐必将导致腐朽的落后的文化思潮也相伴而随。小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了其正确的思维辨别力、认知力和判断力还未形成,这使小学生避免不了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受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害。

二、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引入人文性教学的策略

(一)潜心阅读文化经典,积淀人文素养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汇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文化结晶,又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下来,铸造了中华文化丰厚的文化宝库。在这些文化宝库中无不珍藏着许多名家名作,无不彰显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养料从而沉淀为其文化素养。通过对优秀的文化经典名作进行研读和挖掘,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选择性选取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如《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三千首》等,让学生通过泛读、细读、朗诵、背诵、默写或者朗诵比赛等形式开展品味经典语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师并要求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把自己对名家名言的内心感受和解读写出来,而后教师进行仔细评注以跟踪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人文体验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最终使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人文体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规范。

(二)挖掘培育情感,潜移默化人文素养

每一部文化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凝练,无不是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喷发聚合,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到作品本身去挖掘去体会。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研读名篇精品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去挖掘作品背后所隐藏着作者深厚内在文风,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最终使这一文学作品的研读教学过程真正成就学生的人文培养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起着核心和支撑作用,高尚的情感、暖人的情感能够活化人的心灵,使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教学手段一定要激感内涵,以情施教,,以情感人,注重情感教化作用并把情感教育融合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例如,在进行《背影》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对《背影》采用细读的方式进行,并让学生带着“文章中哪些词语和语句让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心疼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眷恋之情”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文章,随着对文章深入的研读很多学生能够从“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蹒跚地走在铁道上”,“看见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等语句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和内心的独白,更能够感受这种文字间荡漾的亲情人文之美。通过这一情感挖掘语文教学活动,学生从作品深处感受到了散文创造的细腻笔锋和中华浓厚的家庭亲情观念,从而使这种人文情怀滋润学生的心灵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去珍惜亲情去关爱父母。

(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首先,开展晨读文学作品朗诵活动。教师要利用每天早上的晨读朗诵时间,让学生以领读、引读和品读的形式对一些精美的小品文进行朗读,而后大家对作品深厚内涵和思想升华进行品味,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阅读素养;其次,开展人文科学校园行活动。教师可以请一些专家、学者以及作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交流会和研讨会,让他们以自身的阅历和文学素养向学生讲授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内在原因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演变和作用,从而加重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存在感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当前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良人文思潮影响,小学生本是天真浪漫、无忧无虑地成长,然而却也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成长问题并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无不是小学生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缺失。这就需要担负着中华优秀文化和文明传承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人文性教学手段相结合,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把中华优秀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小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6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自2000年9月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以来,就受到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研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是研究性,研究性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是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程红兵老师指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改革,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内核。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预设得太多,文本的学都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行文思路亦步亦趋地来完成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能记住的无非是对一段文章的内容及写法的解析,而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习习惯却少得可怜。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革新,其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灌输”教学和“识记”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并不考察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因而造成学生知识整体的残缺,难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性学习”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学得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研究经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有很大帮助的。

2.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前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至深,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施以“研究”为中心的“五步教学法”(即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对学生的研究活动应作出怎样的评价,而学生则注重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学协作完成问题的探究。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为主,但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它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要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作出正确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从“接受性”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我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精神、独立研究的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研究的空间。

一、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研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强调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要特别讲究学习环境的创设,使之有利于自主研究的方式与学习内容的和谐。学习环境关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比如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是用呈现固定结论的课件,还是设法做成能让学生自行选择,提供研究素材,可以直接对话,有利于自己得出结论的课件,这是环境设置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我校语文科组的教师曾共同设计了文学鉴赏的系列“学习资源库”,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背景、创作背景、作品作者评论等资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分析,得出结论。我曾经制作了“苏轼”学习资源库,这是一个网页形式的课件,收集了苏轼的年谱、生平事迹、照片、作品,以及各种评论文章,图文并茂。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学习资源库,自行浏览,形成自己的课题,寻找合适的资料,分析综合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到问题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搜寻资料,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加强。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做这样的“研究”学习。

二、注重能力培养,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深入钻研文本,形成研究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多动脑筋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方法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探究能力:

1.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必须改变注重传授系统知识的观念,改变以往“讲深讲透”的习惯,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在综合性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学习的能力和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各种经验,体验各种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例如,我在讲授汪曾祺《胡同文化》时,考虑到文章涉及诸多文化问题,就设计了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文章涉及的文化问题入手,用一周的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搜索、查看书籍等途径完成收集信息的工作,进而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在目标指导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对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极好的锻炼。

2.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文本的意义也不应该是以教师的单项的解析传授为主,而是由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其间教师要做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比较鉴赏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研究性比较。例如我在讲授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与清朝袁枚的《祭妹文》进行比较鉴赏,学生巧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探究,会有以下发现:(1)感情基调相似。两文都是那种对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文笔都那么自然质朴而淡雅,却表达得那么哀婉叫绝。(2)表现手法也很相似。两文都是以深情的缅怀作为主线串连起一件件往事,“寓真情于家常琐事的娓娓叙述之中”。(3)两文的景物描写也一样的墨淡情浓,景物描写虽都只寥寥几笔,因为是用缅怀的色彩去点染的,所以更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作品学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将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一文学样式的不同文章的写作风格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的是终身受用的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课内外连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在写作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积累与素养是创新的基础,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其次,要引领学生关注时代,积极思考。而积累作文素材、关注时代都是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四、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生命的体验。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架起了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语文走向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发现问题、主动选题、主动研究,以语文的视角去观照生活,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挖掘生活的丰富内涵,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的文化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只要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空,他们就一定可以绘出美丽的生命画卷。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7篇

关键词: “中国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英语的全球化引发了它的本土化,“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中国英语”的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其中的文化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英语”研究的现状

1980年,葛传在《漫谈由汉译英》一文中说道:“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还是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翰林院”、“”、“赛先生”、“白话文”、“八股文”等(imperial examination;Han linyuan/Imperial Academy;May Fourth Movement;Mr Science;Baihuawen;eight-legged essay)他认为这些译文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应该被称作“China English”。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虽然葛老先生只是就我国翻译谈词汇顺便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并未继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迈开了我国对“中国英语”系统研究的第一步。1991年,汪榕培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1993年,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英语’社会文化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2001年,杜瑞清、姜亚军撰文回顾了“中国英语”研究近20年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英语”音位、词汇和语篇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总的来说,现阶段的“中国英语”研究在音位、词汇层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句式和语篇层面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文化教学的单向化。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英美文化的教学。现实是英语现已成为国际交流的工具,这种交流是多元化的,不是某两个特定国家的交流。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在交流中了解他国的风土民情,而且要使对方尊重我们的礼仪风俗。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英语为母语的主流国家的文化,而置中国文化于不顾。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反映英美文化的教材占主导地位。这样单一的文化教学只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文明失去信心和认同,会使我们自己的文化受到歧视。

2.对标准英语的认识存在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文化教学中,英美文化的学习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但教学者与学习者仍没有搞清“规范”与“标准”的区别,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是英美的就是正确的,掺杂任何中国的内容都是错误的。所谓标准英语是按某一特定的国家的语言作为模范来学习,而规范英语则不需要严格具体的界限,因为规范是包括了作为有效交际工具能使别人理解的所有英语变体。语言是工具,我们要用别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文化。

3.对汉语思维模式的误解。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借助语言来实现。“中国英语”的语篇特色是由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但在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中国英语”的语篇特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对“汉语干扰”忌讳莫深,许多人把它同中国式英语等同起来,想方设法地加以排除。实际上,“汉语干扰”是“中国英语”的一部分。

三、“中国英语”研究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1.“中国英语”研究将改变我们对待文化和文化教学的态度。

文化是特定人群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的,语言教学究其实质是文化教学。英语各种变体的形成和发展正好体现了语言和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作为英语变体之一的“中国英语”本身就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形成的,它是中西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中国英语”研究的着眼点是用英语来表达、反映和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实。“中国英语”研究认为语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体。它主张用音译、译借和语义再生手法表达、反映中国特有的文化,主张文化平等,既尊重和教授英语文化,又尊重和教授汉语文化,还尊重和教授其他英语变体的文化。

2.“中国英语”研究将使我们承认语言文化教学中汉语思维模式和汉文化的干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借助语言来实现。“中国英语”的语篇特色是由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人的英语中汉文化思维模式依稀可见。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承认“中国英语”语篇特色的客观存在,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对中华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干扰进行描述并总结其规律,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文化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中国英语”研究将改变我们对待标准英语的态度,丰富和完善文化教学的内容。

“中国英语”研究承认的是英语的多元标准,即各英语变体,如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都是规范的、彼此平等的,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在交际中实际使用的活生生的语言。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及方法

1.文化教学内容。

在文化教学上,我们应以本土文化为主。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材料。对中国的事情,学生们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用英语谈论中国的事物,可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选择有中国背景的语言材料,既可从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中选,又可挑选英美人对中国人和事公正的评论文章。中国人用英语对外交流是全球性的,而不仅仅只是面对英美国家的,因此中国人的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背景也应该体现出多样性。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有一定的英美文化外,对各大洲有代表次性的文化也应该有所涉及。

2.文化教学的方法。

第一,开展文化对比教学,深刻揭示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内涵特征,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不知道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性的直观具象的思维特点,就不会比较出西方人长于分析的抽象思维的差异;不知道因受“谦受益,满招损”传统儒家道德的影响,中国人崇尚谦虚内敛,就不会比较出西方文化观念中强调个性发展、表现自我和独立行事的特点。我们应该对中华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认识其文化传统并且对其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兼容并蓄接受多种多样的文化。第二,在虚拟交际场景中,交流的对方应是多元文化的代表,而不只是英美国家的人。

五、结语

“中国英语”就是带有中国文化、语音、语调、语篇特色的英语。英语学习者和教授者应该认识到英语只是一座架起两国经济、文化等交流的桥梁,只有将中国的文化特色展现给其他国家,才能给人们留下别具一格的影响。中国的英语教学呼唤着中国文化的声音,这一理念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能力和“中国英语”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重新审视原有的语言及文化观念,尽快提高自身的汉语文化修养及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2]葛传.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8篇

一、教育思想比较

从教育思想上看,合作教育学在俄罗斯占主流地位。早在1986年10月,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通过各自的教学实验提出“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把教学、教育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这种新型关系之上。口号是:合作人道化、个性民主化。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是合作教育学基础的基础。我国教育思想虽然也很明确,中央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了教育方针、路线、政策,规划了教育蓝图,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语文教育来讲,魏书生提出过建立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钱梦龙提出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主张,但其理论深刻性以及可操作性,不如现在俄罗斯语文教学深刻和广泛。虽然我国也有合作教育学的实验学校,但其实验结果,远不如俄罗斯普及和卓越。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必须放到教育体制、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我国的教育,学校办学自比较小。而俄罗斯教育是开放教育,学校拥有组织教学和教学过程的自,具有法律和财政上的独立性。

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受制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它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和方式。它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培养人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与西方不同,过分强调一致性,势必在语文教学上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所谓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也很难落到实处;由于我国采取统一考试制度,而这种选拔考试又和学生岗位、就业、职业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三主”教育思想也很难贯彻。我们的两全(指面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的反差,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学的效益不高,激发我们去探索和改革,整体教改实验的构建和实施应该由我们这一代去运作。

二、课程比较

一般地说,课程是一个国家某一时期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多侧面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教育理论、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应用。俄罗斯的课程安排优于我国。

从课程结构看:1.增设反映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新学科;2.重视体育教学,十年级、十一年级每周各增加一节;3.重视个性发展,选修课为五课时。

从课程内容看:1.向整体化方向转变,把学科分成类:语文、数学、社会学知识、周围世界、自然知识、艺术、体育、工艺,有利于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符合时展的脉搏;2.注重全面发展:我们在选修课中加修《人与社会》、《生活指导》《经济学》、《农艺》、《安全教育》、《生态学》等。

从课程形式上看:1.编排形式是直进式排列方式;2.修业形式:增加选修课,注重学生差别,十年级和十一年级选修课为十二节,给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教材比较

俄罗斯的语文教材是语言和文学分设。他们的语文包括两门课程,一是俄语(国语)相当于我国的汉语;一个是文学,包括俄罗斯文学、俄罗斯各民族文学和外国文学。他们大纲多本,教材也多本。各校可自选大纲和教材,如基础中学九年级文学大纲,就有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两家制定的两种版本。本文把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五~十一年级的文学大纲和五~九年级俄语大纲分别与中国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文学课教学大纲(五~十一年级)教学目的:开设文学课,其目的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形成个体的内在需求创造条件,使其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需要系统地阅读文学作品,广泛而又有针对性地了解祖国和世界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教师应经常关注学生对作品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关注他们对作家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在文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开始接触文学问题到毕业考试要始终坚持让学生独立理解作品。俄语课教学大纲(五~九年级)。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功能和交际功能。语言功能,指学生精通俄语,培养学生科学的语言世界观,用俄语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交际功能,指学生精通俄语口语、书面语的功能特征,培养学生牢固的正字法及熟练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掌握俄罗斯规范的标准语,丰富学生词汇,掌握语法体系,教会学生善于用连贯的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在一切运用语言的社会环境中自如地使用语言。

俄罗斯完全中学是十一年一贯制,十年级、十一年级不开设俄语课。俄罗斯完全中学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小学(四年或三年)称为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初中(五年)称为中级阶段。第三阶段――高中(二年或三年)称为高级阶段。本文所列的俄语教学大纲,相当于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文学教学大纲,相当于完全中学大纲。

对比看出:俄罗斯语文教育,从培养人这个角度看,强调个性发展和创造力;从培养能力上看,强调语言功能和交际功能,并侧重实际的自由运用。

中国的语文教育,从培养人这个角度看:强调思想感情的方向性,强调个性和智力;从培养能力看,侧重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理能力。

两者从程度上比较,俄罗斯语文教学目标高于我国。从文学教育来看,他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提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从语言教育看,他们提出交际功能,也是有远见卓识的。特别强调的是“使学生在一切运用语言的社会环境中自由地使用语言”,要求要比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高。

俄罗斯教学大纲,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如语言功能,分三项说明,一是科学的语言世界观,二是俄语知识,三是语言美感。这就便于把握。而我国语文教学大纲表述比较模糊。如“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就见仁见智,不易把握。如果我们的教科书也是文学与汉语分编的话,我想大纲好写,教师好教,学生好学。教材很重要。从宏观上看,“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还都是文选式模式,还都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的混编型;还都是由若干单元构成的既存框架;还都是由课文、知识、练习三大块合成的联结体;大都是差不多的分量”。当然也很难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了。

俄罗斯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确定的。以五~八年级文学教材为例,民间文学等体裁(童话、谜语、英雄故事、谚语、俗语、传记、神话、民歌)大大增加,又吸收了一些从前在学校未学过的儿童读物作品。同时,也加大了外国文学的容量,以便使学生在世界文学背景中了解俄罗斯文学。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目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教材有《文艺理论》、《文学与其他艺术》专章,以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作品。重视文学作品的背诵及表情朗读。俄罗斯语文教材编得比较活,不像我们的语文教材成人味浓,而且多从政治角度去考虑。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及不易操作,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教材的不理想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9篇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育;思维;能力

一、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一)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要想有效进行创新教育,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要消除学生畏惧老师的心理,让学生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发挥到最佳,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二)注重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人文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内在的动力。

(三)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创造一定的环境氛围。例如,可在教室里张贴一些名人名言,与学习园地、学习专栏等相互映衬,使艺术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在课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报刊杂志、讨论一些佳句妙语。教师还可组织一些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会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语文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氛围中生活,从而从内心深处乐意去学习语文,善于去学习创新。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成功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注意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读书笔记展评、默写比赛、书法比赛、背诵比赛、查字典比赛等活动。通过这种竞争,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而且,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能再感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保持创新的热情。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传统想教学都是传授式教学,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讲的去记忆,根本不去问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得很用功、很吃力,但学习效果不好。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产生困惑,才会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精心设置疑问,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然后以教材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置恰当的问题。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培养学生敏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不盲从的品质和批判精神。

(二)训练求异思维,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同一个问题。在学生阅读各种教材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给出合理的理由,自圆其说就行,不必要求答案统一。在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一些有多个意向的题,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一种意向,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意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

新课改倡导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场所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而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开阔视野,学习语文知识,丰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有所创新。

(二)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开放式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语文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于课外时间开展语文活动,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期刊、报纸的摘抄、粘贴等活动,也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自我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投身社会实践,展望未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才能

教师可通过社会调查、游览、访问、报告会、展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拼搏、开拓精神,同时让他们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勾画未来的美好前景。通过实践,学生充实了课本知识,训练语言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创新能力。

作者:姚永霞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