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5 23:35:36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1篇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感兴趣成了很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多媒体手段运用广泛的当今社会,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课堂教学,教师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已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探索出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目的。文章通过一些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就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反思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原有的“我读你听”的教学模式已被淘汰,思想品德教学方式渐渐向多媒体教学靠拢。教师改变教学风格成为教学成功的前提,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渐入教学课堂。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喜好为主,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但是,仅仅靠着媒体设备条件,也不能完全改变学生对新版课堂教学的态度,还需要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技能,在探索思想品德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紧跟时展

当今社会,各种网络、多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教学的看法,那种“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他们更倾向于用多媒体来上课,这种方式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适应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采取更符合学生的教学措施,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动力。例如,在备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珍爱我们的生命”中的第一讲“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和第二讲“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时,教师课前利用网络,把握当下热门的话题,收集一些网上的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想法,回家之后再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父母的艰辛,体会生命得之不易,学会珍惜生命。改革传统教学是适应时展的重要举措,能让教师工作效率提高。教师通过不断完善综合素质,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突破单一枯燥的教学风气,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查找学生喜欢的视频、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和学生交流,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课堂氛围。课堂上的主体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如果只靠教师一人的讲解,必然使学生对这门学科兴趣不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真正发挥。教师需要了解当下学生的学习节奏,利用网络上的有趣信息进行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媒体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建立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上课意愿,完成新的教学改革。在旧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时常结合当下的一些新闻趣事,营造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例如,“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中的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的最后一讲,如果只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教师十几分钟就可以讲完,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备课的时候,可以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达到生动有趣地授课。教师可以转变自己的身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更加热爱思想品德这一学科。

三、结合生活细节,开展真实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的教材编写离不开生活,教材里面列举的事例大部分都来源于生活,教师的教学也应和生活接轨,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与学生相关的例子,引起学生思考。例如,在执教《用法律保护自己》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小树的生长需要和煦的阳光,小花的吐蕾需要春风化雨,我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但是,现实生活中伤害青少年的事屡屡发生,同学们,你或你的同龄人在生活中受到过哪些伤害?我们一起谈谈。”这种结合学生生活的导入语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己主动回忆以往的个人经历。利用这种方式展开新课内容,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不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教学,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教师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教学质量的大关,创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改革来说,要勇于创新,大胆挑战,积极主动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如此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徐军宁 单位:正宁县山河镇东关小学

参考文献:

[1]石玉清.浅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9):95-96.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2篇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教师应提高素质,尝试创新

师应树立符合时展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应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思考自身的具体教学活动时,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尽管教师在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识仍然是来自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为了保证拥有知识的合理性和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清除自己知识上的误解和偏见,增进对教育实践及其复杂情境的洞察和见识。教师要具有突出的教改实验能力,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敢于对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勇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能力状况,努力做专家型教师。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习惯,有必要经常进行深入反思,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学常规中反思,择取精华而创新,是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稳妥而有效的方法。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转变理念,迎接挑战。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即使明天的经济。这就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方面转变。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做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由技能型向艺术型转变。

三、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3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意见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青少年的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就应该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培养。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实践性较强,同时也是一门在校园教学背景中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的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应该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变,笔者对自身思想品德进行调研之后,认为其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是值得进行一定的反思。

一、改变教学观念

小学思想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比较强,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该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小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学校应该要把思想品德课程放到与三大主科同样的位置上,选择具有责任感的思想品德教师来教学,而不是把其当做是一门副科,更不能让让不负责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校应该转正态度,重视思想品德课程。

二、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言语修行上。

首先,教师应该要不断的给自身充电。教师在平时应该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同时也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品德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思政教师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固有的知识,也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样教学过程中才会融会贯通,使得学生感受到生动风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当前时代中,教师所掌握到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与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反思,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使得其在教学中少走弯路,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主动的接受知识。

其次,经常总结教学不足的地方。只有教师在不断的反思自身的教学成果,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不仅应该要有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要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的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要反思,这节课学生的情况怎么样,下节课教师的时候该怎么样进行。在教学中也要格外的注意学生的言行,看到学生有不理解言行的时候应该要放慢速度,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重新再次讲解。

再次,教师要课上与课下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刻刻都要为学生做好表率,提高道德修养。教师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的楷模,需要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才能引导学生修身立品。第一,在教学言语上,要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人的态度上教学,即使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来发表言论,以免误导学生。第二,举止上。在行为举止上,教师要时刻明确要为人师表,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自己也要做到。比如说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学生认真修改了,而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学生对其纠正,教师就应该要耐心并且改正自身的错误,若是教师没有改正自己错误的话,那么之后若是纠正学生的错误的时候学生也不会去改正。

最后,尊重学生。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发展与喜爱等。有些教师通常都会认为自己是在替学生考虑,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为了学生好。在教学中就会出现拖堂、占用学生时间,有的时候就会占用体育课来上主科,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厌烦,进而使得学生对上课感到厌烦。

三、开放教材、活用教材

在思政教学活动,明显的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教学者把思想道德教育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将其看做孤立的现象来看待,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导致了思政教育失去其应有的应对性。思政教育最终要回到生活中,教学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够及时把社会中的信息与技术带入课堂教学中,思政教材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载体,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话题。

思政教学中学习教科书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活动与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勇于突破教材,摆脱教科书的束缚,灵活的运用教科书,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走进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明确的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四、改变教学形式,加强教学实践

在思想品德教育上若是缺少了实践就不能看做是完整的德育,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教学,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调查中调查与参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能够真正的走向社会生活中。想要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要有计划的设计,向学生布置多种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在道德认识练习上明确道德意志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五、总结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该门课程开设主要是为了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小学阶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重要方式与手段,承担着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薛小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教资料,2011年08月.

[2]王晨.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03月.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4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观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一认识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要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点教材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课余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1、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讨论

这种方法是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创设教学情景

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3、树立榜样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学。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四、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听英雄事迹,以此来培养同学们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品德课堂要回归生活。这就是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但反观时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往往都是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想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5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情景教学 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社会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由于它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所以很多教师喜欢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进行情景教学,而新的教学改革在各地推行之后,情景教学被当作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改革的一个重点。那么情景教学是否是一门放之四海而皆能用的教学方法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经验,对情景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应用进行反思,希望能给正在进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带来有益的启示。

1、情景教学的定义与意义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初中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课文语言风格等方面,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教材的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特点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情景教学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情景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置于预设的情景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于情景教学具有以上的优点,并且它改变了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不再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等优点,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从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育上得到广泛的运用,还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2、对创设情景教学方案的反思

情景教学的关键是创设情景,目前流行的创设情景方案有以下几种:讨论方式创设情景,讲故事方式创设情景,现实生活创设情景,实践方式创设情景。它们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之处。对于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要明白它们的优缺点,针对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首先来谈谈讨论方式创设情景

这是一种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案,它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用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情景教学。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提供给学生相互作用、进入课堂学习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锻炼和证实自己的能力:听取同伴的想法,纠正他人的错误,可以丰富自己的认识,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形成新思路、新方案。向同伴解释学习材料,说出自己的理解,听说双方均能从中受益。但是,讨论方式创设情景也有它的特殊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那么这种讨论创设的情景将会是只有其表,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2)其次谈谈给学生讲故事来创设情景

这样的创设情景有它的优点,比如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学生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针对学生思维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发掘自己经历过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看见的小故事,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体会学习乐趣,引导其主动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进行指导,做到知行统一。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故事与教育的根本区别,不能一味地依靠故事来上课,因为故事强调的是趣味性,而教育强调的是能力与知识。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既要把握两者的共性,又要把握两者的区别,一定要利用其中的共性,如所选的故事既要有趣味性,同时又要有知识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最好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本结合起来。

(3)第三来谈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情景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许多内容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情景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学生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份子,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创设情景会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立体、更实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毕竟现实生活中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关例子太少了,而教师不可能在每堂课上都能够利用现实生活来创设情景的。所以,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最后来谈谈通过实践活动来创设情景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与社会相结合比较紧的一门课,它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多的发表观点的机会,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创设情景。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小品表演、辩论会等形式来创设情景。但是,小品表演必须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这样才能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采取辩论会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这同样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否则会使课堂变得混乱,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还不明白教师这堂课要讲的是什么东西。还有就是要把握好时间。

3、对情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情景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但是情景教学也有许多问题,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意这些问题,如果忽略这些问题,强制使用情景教学,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掌握。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创设的情景要有度。情景教学不是创造的情景越多越好,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余地,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空间,力求在启动学习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学生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验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6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有效性 反思

决定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要想教学水平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就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中,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可以取得突破。

一、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重点要突出

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存在将教材教的支离破碎的现象,这是由于对整个教材的体系不熟悉,或者是对思想品德教材缺乏有效的合理的梳理,不知取舍,对教材中非思想品德的东西过度关注,盲目拓展、舍本逐末,缺乏整体意识,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触类旁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设计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科学化。从纵向看,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1)课表要求――总目标;(2)年级要求――阶段目标;(3)单元要求――单元目标;(4)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达成目标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落实的具体目标,要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在制定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双向重复,自上而下,全局在胸;然后由下而上,步步紧扣,就可以避免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盲目性、简单性、随意性。

从横向来看,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来设计的。这种设计思路是在思想品德教材的逻辑性、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意在克服以往将知识和能力、学习结果和过程方法、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分裂开来的弊端,强调三者的结合,注重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实用性。因此,在制定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依据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层次和横向范围来精心考虑,在交叉点上提炼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就是提问。这种提问有互动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切忌模糊的、空泛的、不着边际的、游离在教学内容以外的提问。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提问:“如果把权利和义务比为钱,同学们觉得会有什么结果?”结果学生在没有全面细致地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彻底地偏离了教学目标,把权利是公民享有的权益、义务是公民必须履行的职责混为一谈,模糊起来,并且肢解得凌乱不堪。这是一种片面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随意的、肤浅的提问,当然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深度、广度,也就更不可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要紧扣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问要具有梯度,要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一方面要做到深入研读思想品德教材文本,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实际,加强“有效预设”,才能达到有效教学,使自己的设计问题具有明确的、恰当的、梯度的、层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又要注意讲究技巧,追求提问的及时、适当、务实,所提的问题要有个体性,不能低于或者高于学生个体的水平,难的问题,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通过讨论、酝酿来解决问题。总之,要不折不扣地完成精心设计好的有效教学的课堂提问。

三、有效地激励,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校本教研证明,如果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科感到兴奋,而且通过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自然合理的手势和身体语言来传达、展示这种兴奋,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声无息地带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里,激励、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7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 思品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下课铃声响了,教学也就结束了。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来进行的,许多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只强调备课、上课,而往往忽视了课后反思,甚者认为教学反思是课后的事情,于事无补。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坚持教学反思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提倡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具有非常的必要性。

一、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

首先,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要尽可能的多元化,在教材的分析中应考虑学生是动态发展的,而且是有独特个性的群体,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教材中找出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

其次,回归生活,让教学反思更有活力。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多方利用资源,打破传统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我们还应该把自身的人格素养融入教学反思中来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生活的多样化、学生的多样性和教材资源的多元化,为我们的教学反思提供了更多的活力。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与提高

思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才能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统一,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教师专业化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学反思应该向社会延伸,生活有多广,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广。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访谈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学会教材知识的同时,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反思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它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具有自觉性。那么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第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第一步,也是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反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每个教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把教学的终极目标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落脚点上。教师在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时候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注意力集中情况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等等,来判断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修正。因为教学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固定的,而课堂教学却是不确定的。

第二,反思:教学的内容是否合理有效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教科书更注重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给教师学生足够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品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补充课堂教学的内容。现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教学内容也被融入活动性课程中,想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活动中的知识,就要进行探究。思品教师在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有效的时候,要将新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落实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上。

第三,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

教要促进学,这条是根本宗旨。哪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和评估的。思品教师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比如:能否帮助学生探索、收集和有效利用学习资源;能否帮助学生找到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第四,反思:每个教学环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思品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也慢慢开始转化,但是对于新课程实施的合理性要求也应成为教师反思的动力。从具体的反思实践来看,思品教师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教学反思不能过多地依赖常规性教学策略,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特有风格无法展示出来。新的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充满了时代的氛围。思品教师应大胆并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敢于对教材提出质疑,在教学策略上发扬个性,使新课程教学设计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从而打破传统思品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

其次,教学反思不能只侧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教师的创造性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是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的矛盾,常规的教学评价模式无非是以学生的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思品教师更应该反思怎样让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更有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教师应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主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也有多种方式方法,但是最后的方式应该是思品教师既当演员又当观众评论员的两种不同角色反思。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一定要进入角色,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同时教学反思还要求教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评价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写好教学反思的记录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十分钟时间写好教学反思记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最真实的原始材料。比如,教师可以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谈个人的感想,记录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见解等等。通过写好反思记录,思品教师可以在将来的教学中做出必要的追踪,形成更合理的教学设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做好自我反省

思品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自我鉴定、自我观察、自我调节和客观评价,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自我反省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可自我提问比如“学生有哪些知识储备?”“怎样为学生设计更容易理解的导学案?”课堂上如果发生意外也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调整教学?”课后也可以反思“我今天的教学有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等等,以便于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第三,学会交流沟通

教学反思可以通过教师间的充分交流与沟通,通过教研集备,把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探讨,把实践的经验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被忽视,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进步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打破传统理念,创造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思品课的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进行教学反思实践,终会有所收获,使自己在思品课教学领域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8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问题 反思 改进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老师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来填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理解上的偏颇,在实际教学改革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准备充分,所以上课发言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可能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可能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小组合作”“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

教学活动是两方面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轻视老师的指导地位。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这种作用被弱化,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乃至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只有教师合理控制和重新组合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研究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握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一种需求和渴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定的目标。

因此,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二、活起来的教学过程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一课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知识教育是基础,是学生发展的双翅,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师生通过教与学活动,使课堂活跃起来,知识丰富起来,能有效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利于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达成。

三、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不能无效无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课堂来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老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主题思想不明确,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再如:讨论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明确讨论的必要性,有效性,目的性,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讨论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当然如果讨论话题远离学生生活,偏离社会实际,甚至“高深莫测”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形式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忽略能力培养

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它的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多种视觉、听觉刺激,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它可以更多地增加课堂容量,减轻老师的一些负担,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特别对于我们思想品德课来说能直接地联网学到最新的时政信息,我们要充分地加以利用,但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绝不应该滥用,多媒体并不能包办课堂的一切,适时适当的老师板书,不能因为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忽视学生的读写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无规则无秩序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一些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几乎都是不完整的。静不活,动则乱这一问题,让很多老师困惑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互动式课堂的规则,培养学生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还要学会倾听,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拥有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保证课堂的秩序。

六、思想品德课堂的“内”与“外”要结合

思想品德课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而这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日之功,紧紧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该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比如根据教材特点,面向学生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的人文、自然等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反思,反思才能进步。现代老师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创新,培养更强的从教能力,形成独特教育教学风格,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学习与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前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往往却并不如人意。根据我对初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的抽样调查发现,83.1%的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让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课文内容;78.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使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学习成绩。但与此同时,有78.7%的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多媒体教学并不满意;有53.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制作单一,缺乏更多形象生动的素材,“课件只是代替教师板书的工具”是课堂气氛仍不活跃的主要原因;58.3%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课件后,教师一堂课都围绕课件展开,反而没有以前传统教学生动和直观。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科技教学产品在教学中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课堂教学的主角仍是老师和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效果的关键。再好的手段只有使用得当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很多教师课堂教学中频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能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视觉和图片进行学习。因此,要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转变教育观念,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出发,按照课文要求合理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寻找教育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那么这种所谓的多媒体在教学中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观念,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新瓶装老酒”或“大炮打兔子”,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

为此,只有抛弃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灵活和多样的教学法,用形象教学手段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课堂教学,多媒体手段在思想品德课中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把握尺度

思想品德课件的制作大多使用powerpoint,插以图片、声音、视频资料,制作的门槛较低,很多教师都制作得十分精美。但是,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优秀与否并不在于课件是否精美,而更应该在于是否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是否能有效的落实教育意图,是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为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应该要把握好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抽象难懂的关键点,或者用多媒体更能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内容,就应该花时间和精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事例的选取也要适当、典型,宁精勿滥,坚决避免简单地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变本加厉的“满堂灌”。教师在制作时,要给自己的临场发挥留有余地,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从而使教学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原则。

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而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直接经验创设教学活动,在教学时,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等。通过“探究园”、“阅读与感悟”、“实践与评价”、“出谋献策”、“我思我悟”、“写倡议书”、“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辩论、演讲等系列活动,创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做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教学只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现在教学手段变化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注重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能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强化实践能力。例如在初三《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中,通过把“”中出现的“打、砸、抢、烧”丑恶行径与我国运动员金晶在“”分子抢奥运“圣火”时勇敢一刻的图片对比,让学生更能感觉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将海外一些媒体如CNN对中国“事件”的歪曲报道与海外学子高唱《歌唱祖国》,甚至跳入冰冷河中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图片对比,让学生的心灵更加震憾,从而更能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再如学九年级《思想品德》“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通过学生投影我们生活的镇区中发现的白色污染、河道污染严重,以及乱排生活污水,工厂“三废”污染严重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展开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应取消塑料袋,建议买菜用篮子;有的提出应禁止乱排生活污水;有的提出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污染企业。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合理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

五、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一堂带有“电灌”色彩的多媒体课,声、图、像俱全,乍看起来很热闹,能吸引学生,但是,它也容易掩盖教师的瑕疵,一些常规的功夫的欠缺,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

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课件的使用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屏幕上,很少有人去关注老师。当老师提问时,因为缺乏肢体语言,语言也不够生动和幽默,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我们知道教师的任务也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还负有教育的责任,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些“功能”计算机都不具备。因此,多媒体的功能再多,也不应削弱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随着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我们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生活,联系社会热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已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进一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教育部新课程培训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