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06 05:44:53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第1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培训;培训体系

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也极为广泛,它不但包括海洋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也包括各种工程船舶、海上油气集输系统、海上平台、海上运输系统及海上工程服务系统等,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综合性工程学科。“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工程项目的成功,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哪个企业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哪个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并赢得未来。目前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培训是作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就迫在眉睫。

一、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海油工程项目组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项目人员的凝聚力

海油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一次性特征、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海油工程项目都具有明确的目标、限定的项目周期、既定的资源消耗和质量标准要求,这些都决定了海油工程项目管理的强约束特征,这也决定了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具有一次性、明确的目标和强约束管理的特征。一次性的管理特征很容易造成项目人员的人心涣散,对自己的职业未来缺乏目标,特别是在项目尾期时,项目人员开始更多的考虑自己未来的工作机会,而疏忽了对现有项目的责任心。通过对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项目人员的专业水平,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有效的增强项目组的核心竞争力,并增强项目人员的凝聚力。

2、可以有效满足项目人员的不同层次需求

工程项目人员与企业员工一样,都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建立具有优先次序的需求层次来刺激个人实现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其中马斯洛首先提出了这些不同的需求层次。最高层次的需求分别是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层次技术人员一般更看重受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满足这一需求可以使项目人员实现自我价值与项目的成功结合起来。

海油工程项目属于海洋石油开发链条中的一环,项目组通常为临时机构,项目建造安装完成、油气田投产后,项目组即解散,人员复位。临时机构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影响,急需得到公司提供的关于家庭、职业稳定性的保障。这就牵涉到工程项目人员职业发展体系。

二、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实现

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的建设要紧密联系公司及项目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也要符合公司及项目的战略发展要求。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主要包括针对项目人员的培训目标及培训需求分析、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实现途径、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效果考核与评估。

1、项目人员培训目标及培训需求

在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培训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分析,即将项目的战略目标尽可能地细化到培训工作中去。首先根据项目的未来愿景和发展战略,提出对于项目人员的人才期待与要求,项目组及公司管理层从行动和预算上对围绕这一目标相关的培训进行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投入方案,调整好培训的规模质量,把握投入和产出间的内在联系。

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体系,针对项目组中的不同人员与项目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和要求进行对比,从而对不同的项目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策略、培训目标。一般而言,基层的项目人员主要以技能提升方面的培训为主,辅以公司文化培训,使员工更加认可公司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而对于项目组中的技术、管理骨干,着重于管理资质、技术资质及公司文化理念方面的培训,使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职业前景。

通过建立科学的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项目人员都有根据自己意愿和要求获得培训的机会,可以使所有项目人员都不断获得提升,并使自己的个人发展与项目的发展战略相契合。

2、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实现途径

(1)通过培训机构对项目人员进行培训。通过选择培训机构对项目人员进行培训是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一般包括技能培训、项目管理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团队合作培训等。这些培训基本上属于灌输式的培训,至于最终的培训效果,往往不是特别理想。

(2)推动项目人员进行项目管理和项目资质认证。PMP认证又称为项目经理认证,PMP即“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缩写。中海油在项目管理中大力推行PMP认证,并鼓励项目人员通过培训和自己的努力获得PMP认证,除此之外还通过培训及鼓励自学在总公司内部推行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认证工作。在此以恩平油田群项目组为例,在项目组中获得PMP认证的人员为18人,占整个项目组的比例见图1。项目组PMP认证统计见表1及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公司鼓励项目人员通过总公司项目管理认证及PMP认证,使项目人员在项目专业管理水平上大大获得提升,并使项目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大大拓宽。

(3)推动项目人员进行正规教育的继续深造。对于项目人员的个人职业发展来讲,正规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项目组鼓励项目人员积极在正规教育方面提升自己,并对项目人员在专业领域及管理领域的上进求学的部分学费予以报销。

(4)在海油工程项目组内部推行岗位轮换制度。项目组结合个人发展的要求,会安排部分项目人员在项目组内部实现跨岗位序列或跨部门的岗位轮换,使这部分项目人员熟悉不同岗位的业务运作,从而加强项目人员对项目的总体了解和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通过实际工作中的实践使项目人员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这部分人大概占整个项目人数的10%~20%,岗位轮换周期一般在半年到一年。

(5)在项目组中推行“师带徒”人才培养制度。在海油工程项目组中的技术人员中,大力推行“师带徒”人才培养制度,从而有利于在项目组中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有利于人才梯队的培养。项目组中的技术能手都要主动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将自己的一技之长传、帮、带给后备新人。通过这种“师带徒”人才培养制度,使项目人员的个人发展与项目结合起来,并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个人发展与项目发展的统一。

3、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效果考核与评估

早在1987年,Clegg就对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他指出,培训评估有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确定培训是否具有价值;二是通过效果评估可以了解培训设计中那些培训环节需要改进;三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审核培训设定的培训目标是否达到;四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决定相关培训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五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找出更好更科学的培训方法并建立未来的培训指导方针。最近,Kirkpatrick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培训效果评估的作用,他的研究表明: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证明培训部门对企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进而可以确定什么培训部门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对培训部门进行投资的合理性;通过培训评估可以决定继续执行还是彻底终止企业的培训开发方案;通过培训效果评估提升企业培训方案质量的有效反馈,从而提升培训方案质量,使培训开发方案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绩效评价已被普遍应用,而当前员工的绩效考评机制一般是作为薪酬、岗位变动的依据,即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决定每个人的薪酬和岗位变动。但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环节,一般国有企业一直缺乏严格的考核与评估制度,也没有制定跟员工的绩效考核相关联的方法。相对于一般国有企业在培训考核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考核与评估中,有效地将培训考核与个人的绩效相结合,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工程项目人员对培训的不同认识,使培训变为项目人员技术提升、知识扩展及认识与项目组融合的必要手段。

在对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考核中,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公平,所以要利用量化的、具体的指标来对项目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具体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资质证书的获得、学历和学位的获得、技术等级的认证、技术或管理资质的评定等。项目人员只要通过培训后,个人技能及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并获得了相关资质,项目组就从薪酬及岗位上对其资质进行认可,并与其绩效考核相结合,根据绩效考核给予与其资质相对应的报酬和待遇,从而有效地促进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关系到企业人才的培养,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求。通过对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的建设,不但提高了整个项目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也使项目人员的个人能力、职业前景获得了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A.布鲁金:第三资源一智力资本及其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颜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3(11).

[3] 陆惠民、苏振民、王延树: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Abraham Harold 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USA:O.Reilly Publish,1954.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第2篇

实施背景

适应电网技术发展和企业管理进步的要求

特高压骨干网架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对提高大电网驾驭能力,加强专业化、精益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徽省电力公司在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实践活动中,亟需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发挥先导作用和保障作用,适时开展技术理论、思想转变、队伍稳定方面的宣贯培训;开展变革中新业务流程对接方面的能力提升培训;开展变革后跨专业、岗位以及转岗员工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将公司系统广大员工的思想、行动迅速统一到企业发展战略部署上,为电网技术发展和企业管理进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适应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三个转变”的要求

随着公司发展和规模扩大,集约化管理是提升效率和赢利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务必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转变”。即:实现员工管理由总量控制向结构调控与总量管控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实现由事后控制向事前计划控制、事中流程控制和事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实现由单项工作的推进向综合体系建设和系统集成的方向转变。

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集团化运作为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体系,务必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夯实培训基础管理工作。以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为抓手,推进人力资源集约化管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三个转变”,使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提升、配置精益高效,以适应其他业务发展的需要。

适应组织机构优化对岗位能力素质提升的要求

特高压骨干网架和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员工的岗位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要创新发展,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是前提,提高员工岗位能力素质,顺应企业发展,公司开展了“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的管理课题研究,系统梳理和深度分析生产经营、营销服务和组织管控带来的巨大变革,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发现和探索全新的培训需求,打造一批面向管理、专业技术及生产一线员工的精品培训项目。通过精品培训项目的规划、实施与运用,着力提升各层级各专业员工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内涵、特征和做法

内涵

根据人力资源集约化总体要求,以“新标准、新流程、新能力”为培训重点,以“全员、全岗位、全过程”为培训范围,以《质量标准·培训指南》GB/T19025—2001(IS010015:1999)为依据,抓住培训机制建设、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项目策划、培训项目实施以及培训评估等重点环节,对培训项目实施多维度全方位质量管控,构建一批与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相适应的精品培训项目。

特征

(1)依托标准化管理,突出“三全”“三新”,抓实“三定”“三考”。以《ISO10015:质量管理 培训指南》为指导标准,以“三定三考”(定员、定编、定岗,考核、考绩、考勤)为抓手,以“全口径、全过程、全业务”为前提,以“新标准、新流程、新能力”为主线,依据新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的具体要求,按照专业体系分层分类开展精品培训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加强岗位能力建设,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和能力。

(2)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素质要求的培训需求调研和策划。按照新体系下岗位目录,编制管理、技术和生产技能三个序列所对应的培训需求策划书,建立人力资源集约化下培训项目名录。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培训规范》,对岗位机构变化较大的如运行、检修、营销等专业的培训规范进行重新梳理,更新补充,提取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编制培训模块,按照不同的能力等级优化整合,形成适应新岗位的培训单元需求表和培训科目组成表。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组织本专业的各级专家、一线班组长、管理专责及有关的培训师,结合各岗位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会诊分析,形成正式培训项目计划予以执行。这样一下一上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项目的设计保证培训项目既面向生产一线实际,又大幅度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全方位、多维度、广角度的培训项目效果评估。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估是评价培训项目质量的核心环节,传统的培训项目效果评估是根据培训项目的重要程度分为反应评估(一级)、学习评估(二级)、行为评估(三级)和效益评估(四级)四个层次。在“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的管理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在做好培训项目常规评估的同时,重新设计了一套全方位、多维度、广角度的培训效果评估反馈体系。安徽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同培训项目业务主办部门,对精品培训项目组织参培学员、参培学员的直线经理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开展多维度全方位评估。针对专业管理人员,重在评价其对新知识的领会应用和执行力的提升程度;针对专业技术人员,重在评价其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理解程度;针对一线生产技能人员,重在评价其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解决生产现场难题的实操能力。多维度全方位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实现了多角度反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及时改进培训组织实施工作的不足,完善培训项目提供了依据,进一步提升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做法

为了确保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的精品培训项目能够落地实施并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公司着重在培训的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流程管理、质量提升、评估反馈等方面加强管控。

(1)完善培训机制建设,保障精品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

①健全完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为适应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要求,安徽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依托标准化管理,先后出台了《安徽省电力公司全员培训考核指导意见》《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项目开发管理办法》《安徽省电力公司精品培训项目申报与遴选管理办法》等指导文件,修订完善了《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项目名录》,在制度建设上为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的落实提供政策依据,在培训经费、培训资源等方面为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②进一步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安徽省电力公司大力开展了培训资源的优化整合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培训中心建设发展的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按照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对支撑机构设置的具体要求,公司下设一个综合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下辖两个技术技能培训分部(电科院分部和安庆培训基地分部)。综合培训中心、培训分部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综合培训中心主要侧重管理类、技术类培训,同时建有与现场同步的电网运行、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力通信、电力营销等技能实训室;电科院技能培训分部依托电科院的检修人才、设备资源,建有变电检修、油气等检修类实训室;安庆培训分部依托安庆供电公司,建有高、低压带电线路、电缆、配电等实训室。

同时,公司采取激励和考核措施,调动各级技术、技能专家和国网领军人才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师队伍。经过多年的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培训中心、培训分部基本建成了覆盖电网主工种,实训设施先进的公司技能实训基地,服务于教育培训工作的软、硬件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在精品培训项目构建和质量管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培训中心发挥其管理培训优势,结合公司管理创新、典型经验、群众型创新等课题,大力开展了管理类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电科院分部发挥自身科研实力,实行科研、培训、修试一体化运作,打造技术类和检修类等精品培训项目;安庆培训分部紧密结合生产现场实际,构建了现场培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农电类、输变电类精品培训项目。

(2)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提高精品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①立足全业务岗位工作标准,形成培训需求调研内容。遵循“结合岗位,能力必备”的原则,立足于公司全业务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和分解,确定培训模块和培训单元的组成。选择培训单元内容的基本点是公司系统所属培训机构实训设施具备,而生产现场不便开展,现场又是急需的内容,原则上每个岗位职种层级由4-8个左右单元组成,单元培训时间为7天左右。

②采用单元制需求调研方式,实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以市、县公司相关单位或部门为基本需求组织,采用单元制需求调研方式,组织实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各市、县供电企业在组织实施培训需求调研时按照员工与公司的共同发展需要,采用员工问卷调查、集中和个别访谈,组织管理层对员工现有能力与岗位标准要求的偏差分析等多种形式确定员工的具体培训需求。

③实行流程化管理,提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效率。编制年度培训需求调研任务书,按照培训管理、实施的不同层级组织开展精品培训项目的需求调研工作,需要依据规范的管理流程。

(3)开展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保障精品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在做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精品培训项目进行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培训效果的评价准则等,以保证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开展,为实施评价和监督提供依据。

①成立培训工作专业组。按照专业划分成立“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等十大专业培训工作组,培训工作组由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省市公司级技术专家和首席技师队伍、技能实训基地的专职培训师、各级职能部门的专家以及培训管理的专业人员组成。各个专业培训工作组在人资部门的组织下召开研讨工作会,研究各专业精品培训项目的构建策略,制定并落实培训实施方案。

②确定培训科目组成表。依据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结合各岗位新的工作标准、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规范》,确定培训科目组成表,落实师资和教学方式,形成一整套可实施的培训教学方案。

(4)组织实施培训项目,确保精品培训项目质量。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是培训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精品培训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培训方案和培训科目指导书,重点做好“三个突出”,确保预期的培训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得到落实和保证。

一是突出一流的培训师团队。培训师团队主要由国家电网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的各级专家、一线的技术技能骨干、培训机构的专职培训师组成,形成了一个专、兼结合,既熟悉现场工作规程、工作标准,又掌握培训教学方法的一流培训师队伍。

二是突出一流的技能实训设备。安徽省电力公司自2007年以来,在实训室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已建成了覆盖生产、营销、信息通信等主要专业、主要工种的实训基地,实训设施先进,与现场同步,并适度超前,能够完全满足技术技能培训,并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是突出适应岗位需求的培训内容。安徽省电力公司对岗位机构变化较大的如运行、检修、营销等专业的培训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更新补充,按照岗位需求变化引起的新业务、新要求、新标准、新流程,编制培训模块,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开展多维度培训项目评估,进一步完善精品培训项目。在开展常态培训项目质量评估工作基础上,由培训项目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了由参培学员、参培学员所在单位直线经理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培训项目评估工作,切实提高精品培训项目质量。

①多维度确定评估内容。一是由参培学员对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材、培训组织和培训手段等方面(兼顾对培训管理、餐饮、住宿、交通服务等)进行满意度评估;二是由参培学员所在单位直线经理人对其参加培训后的学员相应工作能力提升的满意度评估;三是由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对学员在受训期间表现以及培训考核情况进行评估。

②多维度组织实施评估。将《培训项目反应评估表》和《培训项目行为评估表》下发至送培单位,由其分别组织参培学员及其直线经理人逐项填写,集中后,以电子表格和纸质形式反馈省公司培训项目管理部门;将《学员培训情况反馈表》同时发给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由其按培训项目对参加培训学员逐一评价,以电子表格和纸质形式反馈省公司培训项目管理部门。

③多维度形成评估结果。省公司培训项目管理部门将反馈情况组织人员按项目进行多维度汇总分析,形成分析图表直观反映培训项目效果,综合参培学员、参培学员所在单位直线经理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的具体意见形成多维度评估报告。分项目形成的多维度评估分析报告作为各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的主要依据。

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实施后,在安徽省电力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培训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建立与了公司发展新形式相适应的员工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提高了各阶层员工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全面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有力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员工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了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各项考核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

(1)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有了全新发展。推动了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公司系统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显著提升,公司重点监测的培训项目质量、培训学员满意度等大幅度提高。

(2)人才成长速度加快,人才当量密度提升明显。建立健全了公司人才培养机制,公司人才成长速度加快,人才当量密度提升明显。公司现有部级人才5人,国家电网公司级专家55人,省公司级专家335人,在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开展的十大专业领军人才选拔中,安徽省电力公司入选30人,位居国家电网公司前列,公司系统各项人才素质指标明显提升。

(3)参加各类竞赛成绩突出,成果显著。安徽省电力公司近几年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及国资委组织的各类岗位业务竞赛、调考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屡屡实现新的突破。一批通过岗位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线员工脱颖而出,成为工作骨干和专业带头人。

(4)安全生产保持良好局面。安徽省电力公司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安全年”活动部署,生产、基建、农电、交通等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科学调度电网运行,强化电网风险防控,成功应对持续高温大负荷、“海葵”台风等恶劣天气挑战,圆满完成迎峰度夏保供电任务。公司实现“三无三防、一降一升”安全目标,未发生影响安全生产业绩考核的人身、电网、设备以及信息系统事件。

(5)电网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电网前期工作成绩斐然。完成2013-2017年电网规划滚动调整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评审。“十二五”规划所有500千伏项目完成可研,合肥众兴变等6项500千伏工程获核准。加大电网项目储备,2012年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获核准。工程质量工艺水平普遍提高,110千伏及以上项目优质工程率达到100%,安庆双岭500千伏变电站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推进配网标准化抢修及平台建设,解决24.2万户配网低电压问题,配网供电能力不断提升。加强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和运营工作,全省电动汽车充电量和行驶里程位居全国前列。

经营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培训质量,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明显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安徽省电力公司始终跟踪电网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在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2011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专利149项;2012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专利177项,国际专利4项。

(2)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丰硕。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实践活动,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成果丰硕,成绩斐然。2011年获得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2年获得省级、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3)企业的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公司首次在安徽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连续三年在安徽省万人评行风活动中,均居各行业之首,在省公共服务行业行风评议中获“免评”单位,有力提升了诚信央企、责任央企的社会形象。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第3篇

1、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体系

根据iso10015:1999《质量管理——培训指南》要求,编制规范的培训流程、制定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是培训机构规范培训活动,确保培训效果的前提。

1.1建立规范的培训流程培训机构在开展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时,首先是要确定培训需求,只有培训需求明确、具体,培训目标才会明确,培训内容的方向才不会发生偏差,所以培训的第一步工作是确定培训需求。在确定培训需求时,要同时考虑组织、岗位和个人三者的需求,因此制定的需求调研方案要全面、科学。其次是设计和策划培训方案,在培训需求明确后,应设计出与培训需求相适应的培训内容、课程模块、教学方式等,设计的培训方案要突出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是组织实施,在培训方案设计好后,按照培训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了确保培训方案得以落实,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及教学方式等必须与方案设计要求相符。第四是开展培训评估。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培训座谈及到送培单位回访等方式,对培训效果开展评估,通过评估,查找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并加以落实,使培训质量得到持续改进,达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需要。

1.2建立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培训活动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培训活动得到顺利开展,必须有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作保障。从我中心的实践来看,与培训直接相关的管理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培训项目的开发管理。培训项目在项目立项、项目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都必须有管理文件进行规范。二是培训活动的实施管理。培训实施时,对授课教师、班主任、受训学员的活动要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对培训实施流程及工作内容有规范的标准要求。三是培训活动的后勤保障管理。培训活动要得到顺利实施,相关的后勤保障必须跟上,因此,要有培训设施及设备管理、培训环境管理、培训食宿及交通管理等。四是培训活动的监视管理。要使培训活动的各项工作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必须要有监视管理,通过对培训活动的重要环节设置监视点并实施监视,才能确保执行情况与管理要求相符,才能使培训效果得到保障。

2、落实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

如果只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没有相关的落实保障机制,要达到提高培训质量、满足生产一线的培训需要,是不可能的。培训活动的相关工作要是不能落实,培训效果仍将得不到保证上。因此,认真落实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是确保培训效果的核心。如何落实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2.1制定各环节的工作标准在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组织实施培训、评估培训效果时,不仅要细化每项工作的工作流程,还要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标准,各环节的工作标准是管理人员对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的依据。所以,制定的工作标准要求具体、明确、可考核。

2.2明确责任人所有的工作,只有在明确了责任人后,才可能得到较好落实,工作出问题后,也才有办法追究责任,落实整改责任人。根据培训机构的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对培训活动中的每个环节的责任人要加以明确,通过明确责任人,强调责任心,进而使相关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

2.3强调检查与监督培训机构要设置对培训活动的监督检查部门,配置专人按照工作标准,对各环节的培训活动进行检查,对检查时发现的不相符事项,要督导责任人进行整改,从而确保培训各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

3、积极开展培训创新

3.1创新培训管理模式,推行培训项目化管理培训项目化管理,是指以培训项目组为单位,来实施培训项目的开发及管理。培训项目组通常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指导专家等组成;不同的培训项目,成立不同的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成员要完成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组织实施该培训项目、评估该培训项目的效果的全部工作。培训项目化管理办法,在系统开发和管理培训项目,更加充分利用相关专业人才的优势作用上有明显的效果,对培训项目的持续改进有积极作用。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一线合作培养培训机构如何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出的学员到生产一线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必须改变过去与生产一线结合不紧密的情况,加强与生产一线的合作培养。在同生产一线合作培养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训方案设计时,充分听取组织、学员及专家的意见,请生产一线专家参与培训方案的设计,使培训方案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需要。二是聘请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参与培训讲义和培训案例的编写,使培训资料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三是聘请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走进课堂授课,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地与学员进行交流和传授;四是尽可能地安排学员到生产一线参加实践学习,过去培训机构的实习更多是模拟操作,缺乏现场的真实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实习环节安排到现场中去,这样在学员学习结束后,便可直接上岗操作。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第4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特别指出,要加快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山西省及太原市对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德育工作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划措施。《山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创新教师培训制度和培训模式,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太原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加强对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的培养、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上述规划,明晰了德育工作的方向,确定了德育工作的重点,标志着太原市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由观念更新迈向探索实践。太原市教育局统筹规划各区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角度各有侧重,每个年级各有分工,多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类具体措施详细,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和管理是关键,太原市教师心理健康麦田项目应运而生。

一、前期准备

麦田项目在管理架构和执行体系上,凸显的是“专业引领”的定位。通过认真考察比较,太原市教育局最终确定与北京读你心意教育机构合作,整体引入其优质专业资源、培训执行保障机制、教师行为转化机制及成果孵化机制,共同组建了麦田项目工作团队。经过周密策划和充分论证,最终形成项目整体方案,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题,紧扣德育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推动全市学校品质的提升,最终实现“成长一批教师,发展一批学校”的目标。此项工作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的有益探索。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麦田项目的整体规划中,作为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建设培育体系”先行实施。该体系有益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框架与基础知识体系的把握,针对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现象,解决学校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此项工作,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空泛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需要参加教师认真梳理政策标准,深入理解职业角色,准确把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只有把这些都搞懂学会,才能承担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者、学生心理成长教育者、学生心理困惑及问题辅导者的重任。

“麦田项目组”发扬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高起点,高标准,在全市范围内精心挑选了100名参训教师,其中包括专职心理教师、德育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确立了项目实施的主体。同时,深入开展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需求调研,以“学(培训)、行(行为转化)、研(学研工作)三位一体的项目创新实践模式”为依托,规范实施教师胜任力建设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及十三个模块的培训工作,研训工作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为后期工作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组织实施

(一)树立项目发展理念

在规范推进项目过程中,“专业、人本”为其核心理念。这一理念,首先遵循工作推进的专业性,又能把“人本”精神渗透到项目规划和执行的各个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运行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乃至心理学的应用项目实施均有其独特性,而且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缺少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此,我们对麦田项目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与专业教育机构的合作,打造团队智力共享、优质资源融通的“管理+专业”的合作模式,构建了以“顾问―督导―管理团队―专业团队―执行团队”为分层结构的项目管理新机制,提升了项目实施的科学化水平。

2.课程设置。培训课程设置,严格遵循心理学应用发展的一般规律。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塑造,是一个系统化过程,不但需要专业理论的支撑,更需要临床实践的检验,同时带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因此,项目组采用“专业建设―自我成长―实践应用―综合提升”的课程结构,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晋级阶段,严格控制培训节奏。

3.师资配备。麦田项目的合作对象不是某一个专家,而是通过专业教育机构选择的一批专家,既有高校教授,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专家与项目组反复沟通,研究针对教师群体的授课模式,如模块之间如何衔接,使得培训在内容上更具逻辑性、技能上更有操作性,使得培训入情入理、入脑人心。

4.工作标准。项目组严格执行制度化项目管理,从前期筹备、现场管理、课程实施,到教师状态记录卡及反馈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反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简报的生成,都恪守“系统、专业、规范”的项目执行理念,及时反馈上一模块培训效果,不断完善下一模块培训形式。双方分工协作,锤炼了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快速反应的工作效率,有序推动了工作进程,有力地保证了工作成效。

(二)制定项目发展目标

一方面,麦田项目不但注重对心理知识、技能及应对能力的建设,更将“教育价值观的提升、完善直至行为转变”作为学员个体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用教师个体的发展促进学校整体教育品质的提高。

(三)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为取得最佳培训效果,项目组研制了整套项目管理工具和制度,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制度化管理,保障执行精细,效果最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管理机制。为切实落实项目内容,实现项目目标,督促教师充分发挥项目主体作用,为教师营造规范严谨的参与环境,“麦田项目组”制定了学习管理条例,并依据条例制定评分标准。同时,建立健全了参训人员考勤、作业报送、行动学习和晋级选拔等多项制度,保证了参训人员的学习质量。二是档案管理机制。麦田项目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包括培训前的筹备、培训中的整体执行情况到培训结束后生成的各种物化成果,均分类整理,规范归档,做到“工作有据可查、成果有据可依”。

(四)实施项目团队建设

项目自身的吸引力及项目影响的续航能力,是项目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其中,个人状态的变化、团体作用的发挥、班级的建设与管理更成为项目影响力能够得以持久、长远的重要保障。

麦田项目强调以学员为中心,重视发掘和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训前调研时,广泛听取学员对培训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培训过程中,引导学员开放胸怀、用心倾听、用心体验、用心交流、用心感悟;培训后,及时征集效果反馈信息。整个管理过程,专业严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保证了项目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教师状态记录卡”能够真实记录学员每一模块培训的真实感受,也是学员每一阶段状态变化的直观体现,更是学员交流的有效平台。学员们可以在每一模块培训结束时写下对自己、对同伴的期盼与祝福,相互陪伴,共同成长,为项目的深入实施建立了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同伴支持。

麦田项目采用学员自荐、民主选举的方式,形成了完整的班级建制和小组建制。通过多层次的班级活动,充分发挥班委成员的带领作用,发动班委打造好班级文化,力求为学员们搭建宽广而又灵活的互动交流、分享共荣平台,让团体在工作中发挥引领效应。

麦田项目实施时间虽然短,但项目过程中学员之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而且实现了长期合作。班级管理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将陪伴学员完成心理成长的漫长道路。学员可以在此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在工作和生活上相互支持,彼此影响,持续发热。

(五)强化项目成果意识

本着在“过程中诞生成果”的原则,此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学员参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后,积累了一套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效应的项目成果;同时,项目组精心设置了多个环节,强化学员应用能力的提高与行为的转变,引导学员深度挖掘、主动丰富、积极实践培训技能,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努力形成培训成果。

(六)实行项目效果评估

“基础调研”与“心理评估”工作的有效实施,初步形成了可供太原市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参考的基础数据和参训教师完备的心理健康档案,使得后续的工作实施能够做到“有据可依”;“课程反馈”的数据统计分析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作简报”,在课程内容、课程节奏、接纳度等多个层面建立了针对太原市教师实施心理培训的详实数据。

三、获得的初步成效

之所以取名为“麦田”,是希望教师心理健康项目能够让参训教师经历如同种子发芽、成长、结穗,最终连片生长的过程,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太原这片土地上如丰收的麦田那样结出硕果。截至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建设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麦田项目亦取得了较为扎实的阶段性成果。

(一)培训管理的经验

麦田项目不但强调学员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员“价值观的完善”、“应对能力的提升”及“行为的转变”,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经验。

1.项目执行模式。项目导入阶段的基础调研问卷,实施阶段的培训过程管理体系、班级管理体系、行为转化管理体系、培训评估体系及项目保障支持体系,都广泛遵循了“模式化、示范化”的原则,使参训学员能够将上述体系、工具应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2.教学方式。“麦田项目组”深层挖掘参训学员的实际工作状况,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教学示范式”,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注重学员的现场体验,使学员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入领会原理和方法,确保培训后能够快速、准确地应用;同时,授课专家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及与学员的沟通模式都成为参训学员的借鉴参考的内容。

3.作业机制。作业机制是学员晋级的关键参考指标。“课程作业”依据培训内容及学员实际的工作状况和需求,通过常规作业与专项作业的设置,一方面,保证学员能够在训后反思所学的内容、促进自我状态的调整、洞悉自己的成长感悟;另一方面,更是促成学员行为转化、实现学以致用的重要保障。

(二)培训模式的转变

1.从“给培训”变为“要培训”。麦田项目启动以来,既满足了学员教学的需求,又激发了学员自我提升的需求,实现了“行政要求、学员需求与培训追求的三位一体”,也为我们呈现出了研究需求、满足需求和拉动需求的工作脉络。从培训前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广大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培训中的效果评估反馈问卷上,大多数参训学员希望培训时间能更长些,表达了对项目的感谢和成为项目成员的珍惜之情,希望借助这次培训机会,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持续前进,不断习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自觉自知”地育人。

2.从“个人受益”走向“成果共享”。培训满足了参训学员对自我成长的期待和对知识技能获取的强烈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每一模块的培训感悟可以看出,参训学员受益良多,个人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作为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中的一员,他们状态的改善和提升本身就是带给家人与同事的最大成果。培训结束后,很多教师也非常愿意把学到的知识与同事、家人分享,在自身受益的同时,播种灌溉,践行着用心滋养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美好愿望。

3.从“积极参与”到“高度认可”。专业规范的项目实施体系、温暖洋溢的班级体、互通有无的交流平台、精打细磨的课程设置,共同造就了很高的学员项目参与度和认可度。项目执行过程中,即使部分学员面临因工训矛盾无法到场听课、无法完成作业的客观事实,但签到率、效果反馈问卷、课程作业回收率仍在85%以上,体现了较高的参与度。学员反馈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近96%的学员表达了对项目的满意,近95%的学员表示还希望参加此类培训。

4.从“提升工作品质”到“提升生活品质”。评估数据显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建设全程13个模块的培训,学员了解了心理学的核心知识框架,洞察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面建立了心理教育的观念,开启了个人成长之路,掌握了能够应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心理技能。从原理、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到知识技能的掌握,系统的学习使得参训教师无论在生活品质上,还是工作品质上都实现了显著的调整和提升。参训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强烈感受,那就是,培训带给他们的是深刻的人生启迪――要学会转变心智模式、调适个人心态,不断提升工作品质、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麦田项目”实施以来,在太原市教育局与北京读你心意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管理、项目体系、执行机制、项目成果等多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圆满完成了项目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开启了太原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崭新的篇章。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第5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0-0055-03

2010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建立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机制,对“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取得显著成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示范引领着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任务的院校和机构改革管理方式,提高培训效率。

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中,“项目”一词多次出现,说明实行项目管理已成为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策略。然而,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对于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及其管理者培训者来说,却是新知识。深入研究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并在实践中予以有效落实,成为当前教师培训的重要课题。本文试通过对2010年的“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管理的反思,探讨基于项目管理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关问题。

一、“国培计划”项目管理问题引起的反思

2010年“国培计划”的“示范性项目”总体满意率达90%以上,“中西部项目”的总体满意率达到85%以上[1]。两个项目之间“5%差距”产生的具体原因可能很多,如培训需求不够准确、培训目标定位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课程资源适应性不足、培训方式实效性不高、过程监控没有到位、绩效考评驱动不力等等,但都可以归结到没有规范实施项目管理上来。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原司长管培俊曾就“国培计划”这样要求:“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如果说‘国培计划’是一出大戏,那么,项目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就是这出大戏的脚本,如果没有好的脚本,没有好的分镜头剧本,纵使导演和演员再出色,也无法演出威武雄壮的剧目。所以,现在我们首先要把功夫下在规划方案研制上,精心组织,精心研究,精心筹划,做好顶层设计,这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如果顶层设计不好,接下来会困难重重,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某些项目会归于失败。这个事情一定要强调。”[2]其实,他强调的就是要按照项目管理机制做好设计。但是,他所担心的“简单化”、“图省事”、“走老路”的情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极有可能就是“5%差距”之所以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专业准备明显不足

“国培计划”包括“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由于没有建立“项目管理”的专业视角,从准备阶段开始,有关院校机构和省份就将“国培计划”项目培训等同于以往组织实施的教师培训,以致出现“国培”变“省培”,甚至“校培”“院培”“系培”的情况。由此看来,缺失专业准备应该是“5%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柔性组织”没有建立

项目管理需要组建临时性、专门的柔性组织,即项目经理及组织成员从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中择优选用,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力,以确保项目管理高效运行。但是作为“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主体的高师院校,多数依托原有的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通过行政隶属关系组织实施培训,部门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当不同的院系实施培训时,就难免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无形中造成资源和经费的浪费,降低了项目效益。

(三)管理行为专业性不强

项目管理分为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及收尾管理等九项管理,每项管理都有各自的理论和实践方法[3]8-9,但是承担“国培计划”项目的院校机构却严重缺乏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无论是培训需求调研与确定、培训方案研制与论证、经费预算、过程监控,还是绩效考评,都不能规范执行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

(四)绩效考评没有到位

项目评价和控制是项目管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要解决的是偏差识别、消除或调整计划,实现全程动态管理;从内容上分为工作控制、费用控制与进度控制。对于教师培训项目来说,就是通过建立全程绩效考评制度,重视形成性评价,绩效考评贯穿训前、训中和训后。但是“国培计划”项目院校机构则只重视终结考评,忽视过程考评;重视教学教务考评,忽视管理服务考评;重视学习阶段考评,忽视校本实践考评。

二、教师培训项目管理的特点与内容

所谓“项目”,是指完成某些特定指标的一次性任务。所有项目都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专门任务,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在计划的时间里,按满足一定性能、质量与数量的要求去完成的一次性任务。所谓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就是用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专门设立的项目团队全程的动态管理、多维协调、多方协作,高效率地进行项目的计划、组织、评价与控制,实现教师培训的高质量。

(一)教师培训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管理已成为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策略。项目管理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管理,明确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内容十分必要。由于项目是一次性任务,所以它具有生命周期。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启动、计划、执行和收尾四个阶段[3]10。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来说,每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如表1: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第6篇

在2012年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优秀青年干部培训中,人资部与丰满培训中心着眼于公司发展战略要求,深入研究项目需求分析,精心策划项目设计方案,大胆创新项目过程管理,有效实施项目运作流程,在青年干部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以“十个一”活动贯穿项目始终辅助培训教学,应用4种教学方式、5种管理模式、沉淀出6项学习成果,简称“456项目体系”的青年干部培养特色新模式。

“456项目体系”主要内涵

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即以需求为导向,设置培训课程;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学习与交流相结合;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

开展“十个一”活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一次警示教育,一次拓展训练,一次读书交流会,一次生日party,一次党性材料分析会,一次座谈会,一次参观水电博物馆,一次篮球比赛,一次辩论赛。

四种教学方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参观学习,体验式学习。

五种管理模式:全封闭式培训,团队学习,互动教学,自主管理,积分考核。

六项学习成果:每周周报,PPT成果汇报,学习行动笔记,感悟集,学习论文,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两结合”指学习内容结合工作;“4A”指4项行动计划)。

“456项目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将现代企业培训管理理念渗透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成年人学习的固有规律,使培训学习从单一的学员对知识层面的认知上升为以更新观念、拓展思维、锤炼心态、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全方位、立体式互动交流,实现从听到、知道、认可、实践,到行为改变的递进关系,使培训价值达到最大化。

“456项目体系”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突出解决公司对青年干部能力要求层级和标准的专项问题,结合科学的培训需求调研分析,通过对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实现“456项目体系”的建立。

基于“456项目体系”的实践

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课程设置及应用

设计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党性修炼、卓越表达、思维激荡、知识拓展、管理提升。“党性修炼”加深青年干部对新形势的认识,提高对国家及公司政策领悟能力,着眼公司战略总体目标,提高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卓越表达”提升个人公众表达能力,学习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艺术;“思维激荡”突破传统管理思维模式,转变个人思维方式,重新认知自我,不断提升;“知识拓展”中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非专业领域的学习,扩宽视野,接触前沿理论知识,了解新领域新信息;“管理提升”中学习管理理论,提升管理效能,提升个人领导力,学会合理制定计划,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执行力和贯彻力。

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为加强对培训班的有效管理,培训中心特意安排了具有多年培训管理经验的四位老师分别负责培训班的各项管理及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以确保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培训前期,由专人负责培训学习手册的编排印刷,培训学习资料的排版装订,培训实施过程中所需教学物品准备以及会场设备的调试等;培训实施过程中,通过“互动教学、分享交流”等多种管理模式,努力使培训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确保实效”的主旨;培训结束后,总结项目实施过程,整理培训相关资料,撰写培训评估报告。对学员工作改善行动计划进行后期跟踪回访,收集经典案例,并对下阶段的培训工作进行合理优化。

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能力为导向,学习交流相结合。交流是促进团体学习效果的基本方式。在“读书交流会”、“PPT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后“学习园地”感悟粘贴等过程中,都给学员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一是“每周简报”的交流方式。班级成立编辑小组,针对一周在培训中心学习、生活等情况制作简报。简报内容包括一周动态、学员学习的心得体会、所感所悟、风采展示、分享互动,每位学员都可以在简报上发表文章,大家相互交流,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二是“学习园地”的交流方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学习园地,学员们可以把自己学习的感受或老师课程中讲到的经典语录写在即时贴上,粘贴在学习园地,课间学员们相互浏览,一周总结一次,评选优质感悟,大家分享。

三是“爱心家园”的交流方式。41位学员,每位学员都通过抽签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神秘伙伴,这位神秘伙伴的到来,使自己有了一次奉献爱心的机会,在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中,默默关注着他,记录他的成长以及每天的表现,把想对他说的鼓励粘贴在“爱心家园”上。在学习的同时,使学员都能感受到被别人关注的温暖。班级里的爱心大使会不定期的宣读爱心语录,传递每个人的爱心。

四是“总结分享”的交流方式。每周的课程结束后,学员根据一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学习,相互分享学习体会,并选派代表和全班分享三点,同样的知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员以空杯的心态从别人的收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

五是“辩论赛”的交流方式。聆听智慧交锋,感受语言魅力,举行以“责任·能力”为主题的辩论赛。辩论中双方辩手各执己见,据理力争,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展示出辩手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的综合能力,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六是“座谈会”的交流方式。培训班党支部召开了“依法治企”学习座谈会,并邀请公司监察部同志参加。座谈会上深入学习了新源公司依法从严治企有关要求,分析了公司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学习期间,每位学员要填写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以一周为节点,总结学习收获,反思工作改善点,将思路转化成方案,再将方案转化成今后的行动计划,应用smart原则(可操作、可实现、可衡量、可评价、有时间限制),制定并描述计划实施具体步骤。根据计划的制定,实施改善行动,使培训有效落地,实现成果转化。

四种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讲授课程之外,还设有专题研讨、参观学习、拓展训练。

专题讲座。为了使每位参训学员训后在思想境界上有新的提升,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能力素质有新的增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有新的突破,培训班安排了包含多学科门类的30个专题,涉及历史、社会、管理、科技、法律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当前时政,开设了关于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辅导、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专题讲座中,课程将互动方式的演练、角色替换、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结合案例讨论、头脑风暴、性格测试等穿行,老师们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表达技巧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正确领会上级领导意图,有效完成组织任务》课程中,为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主讲老师设计了“最佳搭档”的互动游戏。课后,学员们分享了学习的所思所得。学员张会贞就在以“参与、分享、反思、成长”为主题的所思中写到,游戏过程中被指挥者茫然等待命令,指挥者情急之下有亲自操作的冲动。反思工作中,作为上级领导,如追求自己对权力的掌控,习惯于指挥部下,这种“大权在握”、“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很容易造成自身压力过大,员工过分依赖领导者,个人的才智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难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专题研讨。在专题研讨活动中,分别通过班委、党支部、各小组队长组织,选定研讨主题、设计研讨流程,组织研讨过程,使学员相互学习,畅所欲言,有效沟通,实现思维拓展,观念交流。培训班顺利完成了“读书交流会”、“党性分析会”等专题研讨活动的召开,并对研讨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整个过程,一方面使学员丰富了学习内容、交流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

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在学习的同时,放松身心,交流感情,增长见识,增进友谊。

体验式学习。从团队建设、室内体验式活动、户外拓展、晨练四个角度设计了体验式学习内容。将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知识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青年干部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团队精神。体验式学习对个人而言,使学员战胜了自我心理舒适区,克服恐惧,直面困难和压力。对团队而言,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使团队成员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正确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种管理模式的实践

“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指严把各项考核制度,实施军事化管理。学员按照考勤要求,按时上课,并且克服严寒及自身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晨练,他们用整齐的步伐迎接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用响亮的口号传递着青年干部的热情和活力。

“团队学习”的管理模式。即将学员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有队长、队长助理、纪律委员、5S委员(5S源于日本精益生产,此处特指维护小组环境,保持教室干净整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员可自愿竞争上岗。队长带领小组进行团队建设,组织大家制定本小组的队名、队徽、学习目标、学习公约,并依此进行风采展示。团队学习中,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队长负责组织在课程实施过程的小组案例分析、总结研讨等环节各小组成员的发言;队长助理负责收集学员的学习感悟,课间粘贴在团队的“学习园地”上;纪律委员负责维持本小组及班级的课程纪律;5S委员负责带领团队成员维护小组的5S环境。

“互动教学”的管理模式。即由主讲老师负责课程内容的完整讲授,助学师进行课前气氛的调动和培训现场管理,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享受知识的盛宴”。“课间操、小游戏”等多种互动方式,能充分缓解学习疲劳,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程度来吸收课程内容。

“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班中成立党支部及班委,实施管理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班委成员由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组成,党支部成员由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成,他们承担着沟通师生、引导班风、服务学员的重要任务。学习过程中组织策划实施贯穿项目始终的“十个一”活动,丰富学员的学习生活。通过QQ群、飞信的建立,搭建学员相互交流平台,辅助培训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积分考核”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团队累计积分制,分别针对团队建设速度、风采展示、课堂互动、5S环境、精彩感悟、研讨总结、竞赛活动、好人好事、课堂纪律等环节,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将得分情况真实有效地反映到班级评分规则表中,运用透明机制,评选优胜团队,激发团队学习热情。

学员展示的六项成果

每周周报。由班委会成员组成编辑部,针对每周的培训学习情况编写周报。周报内容包括:本周要闻、本周动态、组织活动、心得体会、学有所思、培训分享等模块。学员积极投稿,针对课程、活动等自拟主题,分享心得体会。周报提供了学员交流的平台,全方位展示了学员学习期间各项收获以及丰富的培训学习生活。

学习成果汇报(PPT述学)。学员间的交流在整个培训班的培训管理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其搭建起了多样性的沟通平台,实现了学员间学习成果交流。如每位学员五分钟的PPT述学,就是由学员梳理、提炼、总结其学习期间的所感、所悟、所得而进行交流。

学习笔记。为学员设计了专门的学习笔记本,学员每天都将学习收获整理成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知识点,学习期间经常回顾翻阅。培训结束时,每位学员的笔记本上都写满了各自的收获。

感悟集。学习园地是培训班的一个亮点,课间总能聚集许多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大家相互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训期间共收集到300余条学员的感悟,且把这些感悟装订成集,作为学员学习生活的一个美好纪念。

学习论文。学习的真谛是能力而非信息的获得,学习期间每位学员将学习所得结合自身工作撰写学习论文,41份论文分别从多个角度设定主题,涵盖了公司系统生产、管理、建设、安全、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

工作改善4A计划。培训设计始终遵循“学以致用”的培训理念,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分别制定了个人的“工作改善4A计划”,计划中详细描述如何按步骤将学习所得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各项工作业务能力,最终实现行为的转变。

制定行动计划作为学习成果的重中之重,密切联系了学员实际工作,优化了学员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增强了全局意识,提升了系统思考能力。由于行动计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持续性,这样就促使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利用信息反馈进行培训评价和改进

为保证培训课程的顺利开展,达成培训的最终效果,在培训中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全面收集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建议,以及对活动安排、课程设置等信息,以此进行培训效果的整体评估。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培训管理、后勤服务四个方面展开,在对评估表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复查的基础上,对培训效果再次进行跟踪调查,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及提出的有效建议。

“456项目体系”的鲜明特色兼具推广性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第7篇

【关键词】培训;项目管理

培训项目是由明确的教学目的、明确资源需求、具体操作过程的培训活动构成。任何一个培训项目都必须具有明确的培训对象、培训目的、培训组织模式、培训内容和组织者(即主办方)。

现阶段,广州石油培训中心的培训项目管理也遵循了从计划、实施、监督到评估四个阶段。

一、项目计划

在培训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培训项目计划的管理,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必须建立面向对象的课程配置方案,即培训学员需要什么、培训项目将做到哪一步等问题必须得到回答。

1.做好需求分析。培训管理部门在做培训方案之前,要对培训方案的设计做好各方案的需求分析,避免培训结果与培训初衷大相径庭,已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在与主办方谈需求时,培训管理部门将设计好的各种需求方案提供给主办方选择。另外,也可采用主办方提出的合理的个性化需求。

2.明确培训项目目标。培训管理部门在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后,就可以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本次培训项目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要求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得到主办方的认同,给予项目支持,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

3.设计培训项目内容。教学部门围绕培训管理部门提出的培训项目目标,对培训项目内容进行梳理,明确培训项目内容的大致要点,列出提纲。同时也要根据培训内容明确培训项目的方式是授课式、互动式、技能操作式等形式。培训管理部门根据项目内容设定培训项目课程计划表,并发由主办方最后确认。

4.安排培训师资。根据培训项目的内容明确培训讲师,从中心内部师资库挑选合适的师资。如果是外单位聘请培训师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接送等细节问题,有些时候预约的培训师会临时有事,所以为了确保培训万无一失,也可以明确备用本单位培训师,以备不时之需。

5. 拟定培训预算。当明确了上述培训项目要素后,就需要确认培训项目预算了。包括培训课程费、场地费、车辆交通费、培训考核费用、资料费等。如果培训是一周或者是多月的话,还要考虑安排住宿、用餐(早餐、中午或者晚上)的费用,总之培训项目预算必须要考虑周全,宜多不宜少。另外,做项目预算可以适当得乘上一个系数,确保项目预算在实施过程中够用而不超标。

二、培训项目实施

培训中心项目实施也叫培训项目执行阶段,主要是培训资源(老师、课程计划、培训地点、收费)准备、确保培训学员做好受训准备、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等,其中最关键的仍然是教学计划的实施。培训中心项目执行阶段以《培训项目交接书》的下发为开始,到《培训项目总结》撰写为结束。一般可由培训项目长把握、由培训副项目长协助即可。但复杂的、大型的项目如人事处长培训项目可能要进行调整,甚至要资深培训项目长来进行组织。

第一步为上传项目信息。培训管理部门上传项目信息,主要是让教学部门选派项目长,并组建项目成员。第二步为项目交接的过程。培训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将跟项目长介绍该培训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其培训项目所需要的各项要求,最后相互签收《培训项目交接书》。《培训项目交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培训方案、所需资料明细、会场布置要求和其他服务要求。第三步项目长根据主办方提供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并联系课程老师,准备老师课程酬金。第四步项目长联系主办方,收集学员最终信息,并发给接站人员安排接站。第五步项目组印发相关教学资料、培训资料等,安排开班典礼、会场布置和其他服务。第六步项目长合理利用中心资源,尽量满足培训项目。另外,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项目长也需及时处理、汇报。最后,在项目结束后,项目长必须收集相关资料交培训中心培训处档案中心留档,并完成《培训项目总结》。

三、培训项目监督

培训项目监督主要是为了资源使用控制、教学质量保证等。一般是通过既定的制度、办法、规定来保证质量,控制的对象主要有学员、老师、项目组及费用等。另外对特定培训项目必须做出特殊规定。培训中心培训项目的监督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课堂监督方面,培训班项目长需要跟踪课堂老师上课情况,保证课程的质量,另外,还需要登记学员考勤情况等。用车监督方面,主要是学员的报到及离校,学员的接送站方式需要按主办方要求,培训中心执行部门要严格控制接送站方式,派车接送站的时间必须按培训通知的时间段为准。还有聘请老师和主办方领导的接送方面需要安排到位。饭堂监督方面,主要是报到日的预报人数,到确定人数准时报到饭堂,为了避免饭堂接下来对饭菜分量的控制。学员用餐过程的跟踪,主要是监督非本项目的其他人员混餐和饭菜的质量、分量。

四、培训项目评估

培训中心项目评估,主要是在完成所有培训的项目及其日常生活的反馈信息,主要是内化阶段或成就阶段,包括跟踪计划实施与评价、项目效果评估(反应评估、学习成果、行为改进、业务结果)、培训项目改进等。培训项目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效的培训评估可以让项目计划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培训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大幅度提高。培训中心项目评估主要执行部门是培训处教学管理科,通过分发既定的评测表给每位学员,让他们不记名评价。培训中心采用的评估模式为效益测定方法中的评分模式。主要有培训班名称、类别、承办部门、评价项目、课程或服务、教师或团队、得分和得分明细。如表4-1为一个班的评测表的统计。

参考文献

[1]企业培训项目评估的实践与思考.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 第4期

[2]刘伟,刘国宁.《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开发与高效管理》.中国言设出版社,2005年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 农民工培训;制度建设;制度结构;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76-05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行下,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尽管如此,农民工培训“无效供给”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1]。如何实现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让好政策取得好效果,已成为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制度是一切社会行动的关键资源,因此,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应着眼于制度建设。

一、制度结构理论概述

制度通常被视为“行为规则”,可以被区分为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制度安排是指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准则”[2],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制度结构也称“制度构成”,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制度安排耦合而成的制度系统。

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决定制度效率的高低。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但制度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一项制度安排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该项制度安排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还取决于其与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融合程度。因为,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必然联结着其他制度安排,内在地“嵌入”共同的制度结构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讲,任何制度安排都是一个函数,任何一项制度安排的变迁,都可能引致其他制度安排乃至整个制度结构效率的变迁。

由于各项制度安排的引致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必有一项或一组制度安排引致的结果最为重要,称之为核心制度安排(简称为核心制度)”[3],其他引致作用相对较弱的制度安排,称之为“配套制度安排”(简称为“配套制度”)。换言之,一个具体、复杂的制度结构,可以逻辑地划分为两个重要性程度不同的制度子系统:“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制度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制度建设应从整体论、系统论出发,既要加强核心制度建设,也要关注配套制度建设,以不断优化制度的整体结构;同一制度结构内部的具体制度安排之间具有关联性,因此,制度建设应注重各项具体制度安排的同步变革;由于一些制度变革需要较长时间且变迁成本巨大,如果在一个较短时段内难以对各项制度安排进行同步变革,则应重视“多米诺骨牌”的战略效应,首先对那些在制度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制度安排和处于基础地位的“核心制度”进行变革,以实现制度结构整体优化的阶段性目标。但这种阶段性目标是暂时性的,还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制度变革,最终实现制度结构的整体优化与效率最佳。

二、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

从制度结构出发,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应涵盖农民工培训的“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而它们又分别包含一系列关联性的制度安排。尽管这些制度安排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但限于篇幅,本文仅论及一些较为重要的正式制度。

(一)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建设

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可以被理解为保障农民工培训活动实际开展,并直接影响培训效率的一组制度安排。其主要包括农民工培训的管理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

1.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归口管理制度

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种类和规模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培训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家有关部委与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积极开展或主动参与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培训规模巨大。但是,在农民工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管理上的困难和混乱,其典型表现为:一是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多头管理。从中央政府部门开始,就有很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管理,如农业部、人保部、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共青团、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等[4]。与之相对应,地方对农民工培训也呈现出“多头管理”的局面。在同一层级,互不隶属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各自权限,分别对农民工培训实施了“条块分割”式的“平行管理”。这种“多头管理”导致农民工培训工作“人人可以管,事事无人管”的混乱局面。二是农民工培训经费和培训主体的剥离。农民工培训的实施主体主要有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一般情况下,培训经费通常与培训项目捆绑在一起,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掌管导致了“有经费的不搞培训,搞培训的没经费”的局面。培训机构能争取到多少培训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政府的亲疏关系和单位负责人的“公关能力”,这导致了培训经费的不合理分配和低效率使用。

要彻底根治这种管理乱象,就必须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归口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设立国家、省、市(地)、县四个层级的管理机构,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区域协调(包括区际间协调和区域内协调);二是规定区域培训项目管理办法,把不同来源的培训项目统一纳入“区域农民工培训项目目录”,进行集中管理;三是对农民工培训机构,不论其办学性质(公办的、民办的或公私合办的)和办学形式,归口管理部门均需对其办学资格和办学行为进行审查、监督和指导;四是在整合区域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培训任务的大小和培训成本的高低,合理配置农民工培训经费,克服目前培训经费的分配弊端,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第9篇

XX培训中心财务和统计管理在业务中的创新,以“江苏省职业经理人”培训项目为例,加以阐述和分析。本文结合本单位实际,尝试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和统计管理进行研究。同时本文也将综合应用财务和统计管理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以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本文从“非财务人员”的角度进行剖析,希望对相关人员从事的财务管理研究的“非财务人员”提供较好的借鉴和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财务;统计;公益性;培训机构;

一、项目简介

江苏省“职业经理人”培训认证项目,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牵头主办,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为突出项目的权威性和重要性,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培训思路去引导和规范,XX培训中心根据“职业经理人培训认证项目财务和统计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开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二、项目的现状

此项目自2006年,首期“江苏省企业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班在无锡举行以来,已在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全面开花,至今共举办高级职业经理人班近五十期,培训一千多名优秀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项目的招生培训工作由XX培训中心与各地联系,采取全程派出人员管理或属地管理、XX培训中心监督管理等培训管理方式。

三、财务和统计管理的创新方式在项目中的运用

1.项目启动前的财务和统计管理

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在启动前期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然后编制预算,开始实施。在XX培训中心的“职业经理人”项目中,由省政府进行专项拨款作为人才培训基金,前期由省经信委和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考察论证和统计,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经验,制订出相对完备的各项流程和制度。省经信委以此项目在各地级市的实施作为对各地经信委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相关的奖励措施。项目实施前期的财务和统计工作,大大增强了项目成功的机率,同时财务上也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打好了财务基础。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和统计管理

有了启动前期的财务和政策支持,为正式实施夯实了基础。在实施过程中的财务和统计管理主要分为招生阶段的财务和统计管理和教学管理阶段的财务和统计管理。

(1)招生阶段的财务和统计管理

在招生阶段,为鼓励当地经信委招生的积极性,实施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同时,为更好地招生,允许当地经信委引入当地的专业培训机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当地的培训机构的加入,须经省经信委和XX培训中心的考核和备案),共同拓展项目。项目的财务和统计管理上,由XX培训中心按实际招生人数进行实施相关的激励措施。这种财务和统计管理的模式,实现了政府、事业单位和民营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到人才建设中来,既实现了政府部门和XX培训中心提升培训能力,实现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民营培训机构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教务管理阶段的财务和统计管理

在本阶段的财务和统计管理上,由XX培训中心派员管理的培训班,从出差费用和住宿费用上,在不低于三星住宿和相应餐标的基础上进行“双控制”,杜绝了浪费和其它费用挪报的现象。在老师接待方面,明确由当地经信委负责老师餐饮和住宿,并对住宿和用餐提出了相应的标准。由当地派员管理的培训班,XX培训中心不定期地派员进行调查,结合老师和学员的反馈沟通,对不合理的方面向当地管理机构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在财务和统计管理上,按考核结果,XX培训中心按比例向当地管理机构支付管理费用,维持其正常运转。

3.项目结束后的财务和统计管理

通常的企事业单位,在项目结束后,项目的财务和统计管理也会告一段落。在XX培训中心的职业经理人项目中,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前期的培训实施,在财务和统计管理上有以下工作:

(1)按老师对当地培训管理者的反馈意见,结合XX培训中心调查反馈,按规章制度,得出相关的分数,按优秀、良好、一般、差等标准,对其进行奖励和处罚。

(2)进行本次项目的统计总结,哪些方面费用必须增加,哪些方面费用还有节余空间,进行项目财务和统计管理的优化,最终实现此项目的财务和统计管理“作业化”。

(3)进行此次项目管理的财务成本分析,与其它类似项目进行比较,开财务和统计管理方面的研讨会,进行项目的成本管理分析、项目财务和统计管理的风险分析等研讨分析。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