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装饰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13 15:44:09

装饰艺术论文

装饰艺术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装饰绘画汲取了优秀的中国及世界传统文化营养,使得其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下文化艺术处于多元化格局的大文化语境之下,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现代的全球化、多元化文化观念,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合的审美视角来审视装饰绘画的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一、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内涵

沈柔坚先生说得好:“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强调特点为的是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性,求得更充分地发挥它的特殊效果。”的确,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装饰绘画是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形式。我国装饰绘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历代的新陈代谢,新旧交替,从远古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漆器,到汉代的像砖,魏晋至唐宋的敦煌壁画,明清的民间木版年画……上下几千年,形成了我国装饰画独具风格的艺术传统。装饰绘画脱胎于装饰艺术,它之所以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即装饰画的本体语言。装饰画的语言包括“求变”的语汇,即寻求“变化”的构成元素;求美的“语法”,即追求形式美的法则;求合的“句式”,即综合多变的表现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焕发了装饰绘画的独特魅力。

二、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灵魂是求美,形式美感高于一切,即形式高于内容。这正是装饰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装饰绘画艺术功能在各种绘画中比较起来更长于歌颂、象征、启发、诱导”…的原因。正因如此,装饰绘画被有些人认为是肤浅的,缺乏崇高的审美理想,而难登大雅之堂。艺术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艺术形式就像不同的演员,它们在艺术的舞台上极尽能事表现自己,目的是在愉悦中教育观者。在这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形式,都有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当然这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全球化”的生存趋势也影响着艺术领域,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趋向国际化、多元化,而多元化、民族化的文化特征,使得装饰绘画在现代社会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价值。装饰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形式,审视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1.装饰绘画的“现代”时态认识观

“现代”时态的语态认识观,是将装饰绘画的语言,放置于当下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之下,使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保持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装饰的风格是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为基础一~诸如宗教、哲学、王权、风俗、实用和唯美等意识形态所产生出的装饰艺术,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同于前一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已故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说:“装饰艺术即是思想的表性,故装饰亦与其他美术同样有其时代的背景。埃及时代的装饰,希腊时代的装饰,罗马时代的装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王权中心的装饰,自然各自由时代思想为背景而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美术样式都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文化背景。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就必须将其置于当下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只有坚持“现代”时态的认识观,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反映时代的精神。

(1)全球性、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当我们穿着牛仔裤,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世界足球赛,挂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欣赏着高清好莱坞大片,谈论着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在人们的13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着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多维、复合的概念。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全球范围的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中国艺术也在这样的语境中转型。一个民族的艺术想要得到振兴发展,必须吸收他种文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成份,经过异质同构,使民族民间的艺术获得新生。“当一项艺术开始拒绝向另一项艺术吸收营养时,它就开始僵化了。”丁韶光先生的重彩装饰绘画,就是传统中国重彩画与西方现代观念的完美结合。丁韶光先生的画作融中国线条、中国风格的重彩、敦煌主题,以及西方画家毕加索和马蒂斯创作中的平面变形人物于一体,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现代装饰重彩画。由于有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又有西方装饰绘画的韵昧以及世纪末分离派艺术的情趣,丁先生的现代装饰重彩画作品能为东西方普遍接受。

(2)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也是当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依德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突破传统审美法则的约束,淡化和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艺术贴近民众,大量采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多数作品中带有某种戏谑的调侃的意味,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实际上都是要求改变以往西方文化艺术“人”的“主体”和“物”的客体相分离、相对立的状况,以人们需要为本,进入“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联系,相融合的更高的境界。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其创作中,传统被引用、被改造和重构,使之生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的装饰艺术吸收历史上各种装饰风格,汇集了各种文化、历史、美学和视觉语言的材料,表达出了从未有过的多种多样的方式;鲜亮色彩的不调和,在自然中看似矛盾的材料组合,奇异造型的堆砌,让材料自身说话,以表达个人情愫,使艺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美国艺术家麦克·j·阿信布莱纳的作品常以玻璃、金属、麻绳以及树皮等材料制作,以表现“骨骼”为主,以此来象征战争之恐怖。他的作品通过综合材料和奇特的造型构成关系,给人的视觉和精神上带来强有力的刺激,风格独特、制作精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和合的审美趋势

自从“国家问世界”转变成了“全球世界”,许多知名学者提出了关于全球文明的见解,其中费孝通先生与张立文先生的学说最有代表性。费孝通先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我国文化应在“天人合一”、’中和位育”、“和而不同”的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加上新人文精神的追求,促进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谐共生状态;张立文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着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间。他根据和合生存世界(地)、和合意义世界(人)、和合可能世界(天)的原理,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用和合观来化解冲突、构建新文化。“和”即和谐,和睦,和平;“合”即融合,结合,合作;“和合”即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和合包括了冲突和融合,冲突是融合的原因,融合是冲突的结果。这些不同的要素处于共同存在、共同生长的状态。

滕守尧先生在《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一文中指出了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一种健康的文化最终必然发展成一种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就是以文学和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就是物质生活不断向审美和艺术的层面提升的文化,也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文化。”张先生的“和合”的文化观建构了“融突”、和和愉悦、审美意象,以及审美体验的主客体、情与景、心与物、善与美的融突和合。这些和合美学要素的构成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方式,是艺术创造和心灵境界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只有在融突和合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存在、延续以及发展,“全球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及“和合”的审美趋势,是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大语境,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要坚持“现代”的语法时态。

装饰绘画的“主动”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演进和丰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在不断地自我增益、完善中成为了语汇丰富、句式多样的语言形式,它不断以主动的姿态完善自我,作为主体的创作者也应以主动的姿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

自然界的物种多种多样,才使得整个生物世界的生态保持着平衡;人类的艺术世界也因为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画种各自独立的面目,才使整个文化艺术世界生机勃勃。纵观人类艺术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艺术门类都具有其它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本体语言。同样是戏剧,话剧不能代替歌剧;同样是曲艺,相声不能代替小品;同样是绘画艺术,油画不能代替版画,水粉不能代替水彩,装饰不能代替装饰绘画。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语言构成了艺术种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根源,就在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装饰绘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扩大了人类的审美感受,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果装饰绘画不坚持自己的本体语言,而向某一大画种看齐,那它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因为装饰绘画原本就是借助于别的画种的表现方式,由于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得以脱离依附,具有任何画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绘画如果放弃自身的本体语言,就等于放弃了装饰绘画本身。

装饰绘画在装饰艺术的母胎中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并且逐渐成形、不断完善起来的,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装饰绘画在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的特性,才使得装饰绘画能从装饰艺术的母胎中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当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现代人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装饰绘画所特有的轻松、乐观、唯美,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压力,释放不良的情绪。试想,一幅冷色调画面、图形简洁明快新、线条圆润优美、微微流动而有韵律感的长形现代装饰绘画作品,置于工作节奏快、严谨、高效的现代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室、会客室、休息室内,人们会产生惬意、舒畅、平和的心情,起到了缓解现代工业环境下的人们的紧张和不适感。再如,将质地粗矿的大型纤维艺术品,缀以自然属性的竹材、木块、或粗陶、石块,搭配色彩不同的织物,作成装饰壁饰作品放置于某人工智能齐全的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就会打破单调、冷漠的人工化的空间氛围,激发出人们对自然的追忆,产生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这说明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以及由本体语言而产生的独特审美魅力,在当代社会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蕴涵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每一位从事装饰绘画创作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装饰绘画的特点,在当代“全球文化”的大环境下,坚持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并将它运用于创作中。

装饰艺术论文第2篇

(一)西汉末年传统装饰纹样传统

自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植物装饰纹样也随之而来,在与中国传统的植物纹样相互碰撞与融合中,产生了许多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新颖的、具有特色的植物纹样。正如《云冈石窟基本装饰纹样——引言》中所说:“传统艺术产生之始,就伴随着强烈的美术装饰意味和画面布局中的纹样式样创作。这种装饰意味一方面来自宗教本身对特定纹样的崇拜和热爱,另一方面来自于具有社会性的人(创作者)对美感的追求和自身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审美取向往往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创作者所处的环境的直接介入。”

(二)南北朝时期传统装饰纹样

总体上来看,到了南北朝时期,传统纹样装饰艺术大致可概括出以下特点:一是大量吸收,一些外来的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形式甚至直接引用。二是此时在传统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内容上,花卉元素增多,是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三是产生了对思辨智慧追求的时代审美特征,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

(三)隋唐时期传统装饰纹样

隋代在传统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北朝时代装饰纹样的特色、题材和内容在隋代得以延续,不过也不难发现,趋于向民族化风格发展的传统纹样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开始,缠枝式组织的纹样增多,显现出优美与灵巧的发展趋势,用活泼的忍冬、莲叶、人物组合替代了盛极一时的忍冬纹。题材方面也有摆脱前一时代比较单一的趋势。唐朝是我国传统艺术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植物装饰纹样的转折时期。确立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以审美主体为中心的审美对象也由此诞生,可以表达愉悦心情的花卉题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植物装饰纹样当中。卷草纹是唐代最受欢迎的植物装饰纹样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线条而受到人们喜爱。作为传统象征物之一的莲花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多与其他花卉元素组合出现,从而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宝相花纹样。唐代植物装饰纹样造型更趋于写实,与当时世俗装饰纹样雍容华贵的风格完全一致,体现了唐代的整体审美取向。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

(一)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设计”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独立学科。设计如果单从其构成形式、构成法则、形式美感、审美需求等手段上寻求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其他文化、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与理解也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心所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方面,是其文化的精髓。作为文化的精神财富部分。赵朴初认为“传统的核心思想是缘起论……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这些说明了由人到物,由物到人相依的整体性,恰恰符合了设计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

(二)传统装饰纹样在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两千余年,大多传统图形符号都已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成为现代设计当中用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

1.莲花纹样

传统把莲花视为圣洁、崇高、吉祥之物,受到了极大的尊敬与爱戴。传说释迦牟尼降生便走七步,而且“步步生莲”,可以说莲花是与传统形影不离的重要题材之一。莲花纹也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现代设计师的喜爱,成为了最具代表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之一。

2.忍冬纹样

忍冬,又名“金银花”。忍冬纹装饰大量运用于早期的石窟寺中,隋代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唐代后几乎消失。在装饰形态上,主要有单列式延续、环形、波线型等,其主要结构线都是以S形的基础上变化。忍冬纹在中国古代装饰图案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在现代设计中也给中国装饰艺术注入了催化剂。

3.龙形纹样

龙是护法天龙八部中之第二部,因此在传统装饰题材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云冈石窟、莫高窟中都出现了大量的龙文装饰,如天人乘龙、九龙灌顶等。同时,龙也是中国传统典型装饰内容,具有民族代表性,因此,龙形纹样成为当代设计师们追捧的装饰元素也是理所应当。

(三)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视觉设计

1.商品设计中的传统元素

现金,当代设计师已经逐步认识到运用传统传统装饰元素来表现中国形象符号的重要性。联想笔记本电脑的宣传广告海报,主体形象由产品和佛塔组成,“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作为广告语。佛塔的特点就是,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远远超出了古今文人墨客的笔端。笔记本电脑的影子化为佛塔倒映出来,显而易见意在诠释商品就如佛塔那样,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为前提,具有精湛的工艺造型和良好的性能,将商品的卖点充分展现出来。设计者将两个本无联系的事物巧妙的联系起来,主观上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客观上则启发了众多设计师对于传统文化元素上的新思维。

2.传统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传统是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必修课。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中的“意境”和“境界”,美感论中的“妙语”,艺术创作中的“神思”、“现量”等等,正是这些美学范畴才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干,而这些理论当中,恰恰包含了很多传统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点,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不懂传统文化,就很难真正的读懂中国美学。

三、传统文化中的装饰设计

装饰艺术论文第3篇

一、由外及内——现代装饰不仅是外部视觉的体现

更是内部功能性的强化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启蒙者拉斯金称造型艺术为“大艺术”,称建筑和工艺美术为“小艺术”,他认为“艺术家不应该脱离生活,应该为社会民众服务”,强调了设计的社会功能,那些沉迷于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脱离功能性的设计是错误的。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上强调设计合理、精致简单、朴实无华。威廉•莫里斯的“红房子”充分体现了其前沿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上,他不仅把功能性摆在首位,还从统一协调的设计思想出发,亲自设计室内的家具,从外部建筑风格出发,设计室内陈设装饰,由外及内都追求设计风格的统一和谐,形成了统一完整的设计环境。拉斯金和莫里斯认为设计的作品应该是实用的实体,也提出了“同时也是装饰”的观点,“同时也是装饰”指明了设计师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手工时代,装饰都是工匠做的活,所以现代设计中,抽象艺术家都在避免与“装饰”这个词扯上关系,事实上他们做的确实不是装饰,但人们往往最看重的就是作品中的装饰部分,设计师做的不应该是表面装饰,应该摒弃装饰表层意义的“好看”,去探究更深层的功能问题。以现代主义建筑装饰为例,装饰艺术的情感性经常与理性的特性相磨合,当结构和形式的建筑装饰相结合,建筑就具有了双重特性,是建筑结构的理性和装饰的感性组合。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性处于主导地位,奥地利建筑家卢斯(Luce)在《装饰与罪恶》一文中认为装饰就是罪恶,其中的罪恶是指为少数贵族装饰中的奢华之风,其反对的是无意义的繁文缛节和画蛇添足。将功能性列在首位,是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流观点,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实用性和现代主义装饰的态度也是极其相似的。《大英百科全书》有关装饰的概念是解释功能性装饰的主要依据,装饰装修主要取决于有机材料的属性,来获取视觉的美观。德国建筑师森佩尔(GottfriedSempes)认为建筑的材料装饰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他从自然物和人体装饰研究,探索功能和材料装饰之间的联系,认为应该师法自然,依自然发展之规律探其内在的规律原理,避免对自然固有形式的表面形态的模仿,更注意其规律原理的研究。卢斯(Luce)则在森佩尔理论之上提倡功能性的深层装饰,他认为建筑物应删去表面多余的装饰,而像织物和地毯的耐用性有限,保持表面装饰的时尚成分是必要的。在这里卢斯没有完全否定装饰,而是使功能性物品的装饰更经济适宜,以适应工业化背景下的装饰,明确区分了外部表层装饰和内部深层装饰之间的不同。20世纪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观点,是对卢斯装饰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他认为“手工艺”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批量生产,甚至应该被淘汰,柯布西耶认为人们应该过上经过类型化处理的“标准化生活”,他明确提出了“房屋是居住的机器”,他的观点是对卢斯观点的延伸,其观点是对装饰外部体现和内部功能性强化的协调和思考,也是对生活方式设计的思考,至此,装饰已走上了不仅是在外部视觉体现,更是内部功能性的强化的道路。

二、由繁入简——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

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中更多地关注了设计的功能合理、精致简约、朴实纯良,莫里斯的代表作“红房子”的设计语言就证实了这一点,至此,人们不再迷恋和崇尚巴洛克的繁复与华美,这不仅仅是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也是人类作为工业化的主体的价值意识的提高,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是设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手工时代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工业革命到来之时引发了人们对“装饰”的思考,那么是不是要完全放弃和否定它呢?我们来看看拉斯金的关于装饰的观点。他提出:“一切美丽都建立在自然形状的法则之上”,他认为建筑中美的形态都是从自然中模仿而来,他鄙视印第安人的刺青和涂面,认为那是一种丑陋而野蛮的自满,他反对装饰的无意义的堆砌和机械装饰的粗制滥造。拉斯金严肃指出装饰必须出现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在人们用来工作的工具上的装饰是多余的,应重点在人们休息的地方进行装饰,为人们营造愉悦轻松的环境美感,实际上拉斯金的观点阐明了设计应该把社会功能放在首位。当时年轻的威廉•莫里斯与拉斯金的思想不谋而合,他认为装饰之中应摒弃矫揉造作的传统古典风格,而主张吸取东方装饰艺术特点,推崇设计的自然主义,设计风格多借鉴了日本式的平面装饰,以花卉、禽鸟、卷草为主,使设计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然风情。他主张设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大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服务;二是设计工作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的活动。这场运动打破了传统为贵族服务的矫揉奢华主义盛行的沉闷之风,引起了艺术家和全社会对工业模式下产品设计的关注,艺术家肩负起了社会责任感。历史的车轮往往是不会等待任何人的,势不可挡的工业革命必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显然,作为反机械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消极避世观,注定成为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的载体,必然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因此,新艺术运动也难逃此厄运。但是,它们带来了人类对于设计,对于生活的思考,思考工艺与技术的矛盾关系。德国现代建筑师沃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Gropius)似乎率先找到了答案,提出艺术家与技术工人合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人情化与机械化结合的必要性,他推崇装饰语言简单利落,实际上是强调了设计应该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观点。从拉斯金到格罗庇乌斯,设计逐渐从繁复走向简约,从建筑设计到平面纹样,从工业设计到装帧设计,即使在生活格式化效率第一的今天,装饰已不再是功能的附属品,可以以视觉语言的形式直接把信息传递给人们。可以说,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是设计风格发展的必然。追溯装饰设计的历史,实际上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体现,装饰自始至终是设计师们关注的问题,透视现代设计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装饰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们达成了这样共识:我们应该更多的专注于设计的具形化和肉身化,在后现代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今天,希望我们能拿出设计的热情,投入到“装饰”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曲向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装饰艺术论文第4篇

1柱础装饰艺术构图的谨密性

柱础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从布局与构图都体现的较严谨慎密,柱础雕刻艺术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柱础形制的中间部分,因此柱础中间部分的构图与布局很能体现艺匠的审美修养。从永州文庙现存的柱础看,中间部分的正六面或正八面形是整个柱础雕刻的重点,构图以独立的适合形式,布局采用均衡、对称、变化、统一、适合、连续的美学原则,体现了柱础装饰艺术严谨而慎密的审美观念。如图(2)永州文庙的柱础,柱础中间部分雕刻的装饰元素是“暗八仙”等传统典故图案,并在“暗八仙”装饰元素重构中配饰花卉装饰元素,构图灵活,“暗八仙”与花卉装饰元素组合相互谦让和谐,在变化多样中体现统一,在均衡对称中融合一体,整体构图布局上都是从当地审美习惯出发,充分合理利用一切部位,繁而不乱,使局部与整体达到和谐显示出艺匠们智慧和才能。

2装饰画及其与柱础装饰元素的联系

装饰画渊源流长,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年代、刻锲年代就已始起。装饰画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表现的手法与题材呈现多样化;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从材料运用到表现技法,从装饰画的题材选取到审美取向都吸取了绘画艺术的营养,形成了精微细致的语言表现形式,充满了情景交融的意趣化。

2.1装饰画的概念与艺术特征

装饰画是一种依照主观的意念和美的形式法则,借助物质材料与相应的制作手法,以点、线、面、颜色等造型因素,按照对称、均衡、韵律、对比等规律,运用抽象的艺术方式,运用造型语言以平面化的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处理,创造出具有装饰性的、艺术性的合乎人们审美理想的装饰画面。装饰画的装饰元素都是自然物象与生活感受的抽象提炼,装饰画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表意性、实用性、审美性的特点,凸显了装饰画形简而意深艺术特征。

2.2装饰画与柱础装饰元素的内在联系

装饰画的构成语言基本是对劳动人民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的积淀的提炼与对自然的模仿。装饰画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而丰富的情感,它既能满足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渲染民族的民风习俗,还能提升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情操。柱础的装饰元素是劳动人们经过长期的劳动积累,并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审美取向提炼出来的装饰元素,是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提炼与对自然物象的模仿。装饰画与柱础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符合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两者在构成形式与运用美的规律都是根据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造物意念、审美感受进行的艺术活动;两者在运用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重复与秩序等美的形式法则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异曲同工罢了。通过对柱础装饰元素的提炼和转化,使之运用到装饰画中,既使装饰画体现出个性化、现代化,又使装饰画不失去传统文化的意义。

3永州柱础装饰元素在装饰画中的开拓与运用

3.1对柱础装饰元素的解读

装饰画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装饰画创作中运用柱础的装饰元素,究其根源是要引导学生认识与把握柱础的装饰语言的精神气质,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对柱础的装饰语言进行重新解读来完成;认识柱础艺术的渊源,掌握柱础艺术的造型形制,把握柱础装饰元素的种类,了解柱础装饰元素的艺术特征、艺术内涵、构成语言、构图形式、表现手法、审美原则等,了解柱础所包含的民族的、地域的、民俗的、宗教的等文化素养[4]。永州地区柱础的装饰元素内容题材丰富多彩,提取柱础装饰元素的艺术技巧与文化精髓,合理巧妙的把地域元素与装饰画融合在一起,将柱础装饰元素的艺术性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装饰画的作品中,一定是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装饰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一次碰撞,必定能给人以强烈的文化冲击与视觉感受。

3.2对永州地区柱础的装饰元素解构重组

在装饰画课程中引导学生开拓与运用传统柱础装饰语言,首先要求学生对永州当地的柱础装饰元素进行信息采集,通过采集的信息对柱础的装饰语言以及精神气质进行重新解读,把握柱础装饰语言的精神气质,对柱础装饰语言进行理性地加工,通过解构、分解、抽象、简化、升华、概括和提炼出新装饰语言,再将提炼的柱础装饰元素运用到装饰画创作中去。如图(4)将收集到的永州地区的柱础装饰艺术的局部装饰元素进行分析、解读与提炼。根据装饰元素的造型、构图以及文化艺术内涵的解读与提炼,并对提炼的柱础装饰元素根据装饰画的表意性、实用性、审美性等艺术特点进行意象形态的艺术加工,并将提炼的元素根据装饰画的表现形式,以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进行组合,通过联想、夸张、强调、概括等手法,体现装饰画特有的审美情趣,如图(5)是装饰画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永州当地的柱础装饰元素进行抽象转化完成的一幅适合形的装饰画作品,作品的装饰元素是对图(4)中柱础装饰元素的解构与重构。作品中间部分是通过对永州地区柱础装饰元素中的花卉植物元素进行解构、提炼与转化,然后经艺术加工后重新组合成的适合纹样,适合图形构成向心形态,围绕中心点上下对称,植物花卉图案运用在装饰画中增加了装饰画的意趣性,使装饰画更富有活力;适合图形正圆的边缘是通过对柱础装饰元素中回纹进行提炼运用,回纹元素既装饰了圆的边缘,同时也衔接了圆中心适合图形与四个角的三角形适合图形,四个角以永州地区柱础装饰元素中的波浪纹进行抽象转化,构成了适合三角形形态;整个作品体现了变化、统一、和谐、对称和均衡,学生作品通过灵活运用柱础装饰元素使得画面富有变化和创造性,而且更富有装饰性和特殊的艺术魅力。选用红色图白色底的表现形式,红色代表着喜庆、事业红红火火、步步高升,符合中国人的民俗风情。

4结论

装饰艺术论文第5篇

自古以来徽州地区人民重视教育,尊崇儒家思想与文化,有尚读之民风,曾经出现过“父子宰相”“四世一品”“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盛景。徽州商人被广泛称为儒商,他们重视道德礼仪,认为在生活和商业上传统的道德礼仪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商人民居空间和建筑的设计中充分的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礼仪的尊重。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乾隆时期)是徽商的兴盛期,且在清朝中期成为了中国商帮的翘楚,商路遍天下。有几方面原因促使了徽商产生与兴盛:在地理上,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具有占大部分面积的山地,大面积的山地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徽州盛产木料与茶叶。在历史背景上,徽州地形复杂,而且居住在山间盆地中,难攻易守,很多在战乱中的中原人口迁入徽州,使徽州更加无法在农耕上自给自足,进而促使徽州人民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徽商是在人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徽州人多从事手工业,并且走出故土谋生而产生的。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的徽州地区,受儒家的礼仪教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徽商乡土观念浓厚,在外经商取得成功后多“衣锦还乡”,回到徽州兴建宅舍,留下了在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上都大放异彩的西递、宏村等建筑。设宗族祠堂为家族建筑群中的重中之重,宗祠是为后世族人提供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谨记等级礼法的场所。在建设期间不仅在建筑选址、构造以及布局层面上非常注重,而且装饰层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追求奢华和过度修饰,仅在匾额和碑刻上有基本的装饰,有劝勉后辈勤俭持家本分做人之意。在伦理礼教上的教化和约束,是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在徽州的建筑、书画以及手工业等等多方面有所体现的刚柔并济并且兼容并包的审美特征,是因为避乱的中原百姓与土著居民的混居,形成的多元文化与徽州的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而形成的。

2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

徽商民居的典型特征与建筑色彩便是“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黑、白、灰三色是徽商民居建筑的色彩,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显得分外质朴与优美,徽派民居建筑单色调的色彩使人产生宁静和释然的情怀。内部空间的装饰色调,要比外部丰富很多,主要以古朴天然的木材材料本色为主,并配合精彩的木雕,布局疏密有度,雕饰形成的肌理和阴影效果表现自然的肌理,豪华宅邸为显示主人的经济实力在重要装饰部位还施以金粉,以显得富丽堂皇。

2.1木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木雕艺术的顶峰时期是在明清时期,木雕的精品不胜枚举且出神入化。木雕在民居装饰艺术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因木材的质感相对柔和且带有生机,加之木材质地柔软、可塑性极强,不仅可以刻画出复杂的图案而且在层次上也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的效果。因此木雕的题材也最为广泛。在地理环境和工艺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使得民居木雕装饰图案的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徽州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徽商民居中所体现出的木雕艺术,在明代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在清朝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徽商民居能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繁盛,木雕装饰大量运用在徽商民居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材料中。古拙朴美、造型饱满、神态生动夸张是徽商木雕在造型上的特征。木雕浅、深、透三种技法结合使用,不仅仅体现出工匠们精湛的雕刻工艺,而且充分表达出木雕层次丰富分明,并且处理出前后虚实各种效果,艺术性观赏性极强,可以在木材上构造出许多精美的造型。富有张力的形态,流畅细腻的线条,将硬质的木材雕刻出柔美的缠枝造型,且脉络清晰,立体感极强。在充分的写实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抽象加工,使得纹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并富有强烈的自然气息。如同儒学教育课堂的徽派木雕,每一个木雕都是在述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人在耳濡目染中学到理学的思想精髓。一件件木雕的精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总体来说,木雕的装饰艺术性在徽商民居中运用的最为广泛,不仅拥有繁多的品类,各异的题材,徽商民居木雕装饰从整体来说,繁复细腻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征,整体上的感觉“谋篇”不足,但对于细节的刻画往往游刃有余。只要目光所及的厅堂内皆是木雕,整体处理的过于繁密,失去了重点,但是局部观察却完美无痕。流传至今的徽商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仍然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2.2石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工艺上和技术上都有很高成就的石雕艺术,因石质材料具有坚硬耐磨、经久耐用、防潮防水等特质,多用在建筑中需要防潮和受力的构件中,能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如柱础、台基、石鼓、石狮等,但石雕相对木雕和砖雕难雕,因此在民居建筑中不如木雕、砖雕装饰运用的广泛。远远不及木雕的装饰范围广的石雕因受限于石材本身的特质,徽商民居中石雕常出现于台基、柱础、石狮、漏窗和牌坊,石材对雕刻工艺的要求很高,相对难雕,其中透雕最为精美和绚丽,因此一些制作工艺复杂精彩的透雕只有在财力雄厚的商人民居建筑中才能欣赏到。无论是华丽还是朴素,精巧还是古拙的徽商民居石雕艺术,都显示出了雕饰工艺的精湛以及徽商雄厚的经济基础。其装饰图案也是以民间最为朴素的表达吉祥幸福寓意的题材最为广泛,表现出了强烈的乡土情结。

2.3砖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以砖为原材料的雕饰艺术是砖雕,它模仿石雕,却远比石雕经济和易雕刻,而且具有石雕坚硬、耐磨、防腐等特性。选题包罗万象的民居砖雕内容,主要为吉祥寓意的图案,不仅有几何纹样、花草鸟兽还有神话传说等等。其中,最经典也最精美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的砖雕。徽州地区重要的民间工艺形式是徽商民居中运用的砖雕装饰手法。徽州的民间匠人,不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赋予其装饰美感,运用了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却创造出精美装饰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形式非常灵活的砖雕,达到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的装饰效果。出现在徽商民居中最早的砖雕,简单不精细的表达形式,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趣味;随着徽商的崛起,其财富也在飞速增加,对工匠酬金成本没有了约束,砖雕的艺术向着内容复杂多样、线条华美、层次感丰富的方向发展,成为了最具典型的徽州砖雕艺术形式。在清代徽商成为了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家宅建造的资金充沛,砖雕技艺则向着更复杂和细腻的方向发展。工匠砖雕精巧的技艺可以塑造出更为丰富的情节和层次上的变化,远近景的表达更加的细腻,最多时有八九个层次。现代,因其地域性的审美传统和砖雕本身的观赏价值,徽州地区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仍是砖雕。很多的徽州民间艺术家至今仍掌握着这种精湛的技艺。便于取材、形态精美的砖雕,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彻底融入了徽州人的生活。总的来说,徽州民居建筑中的砖雕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3结语

装饰艺术论文第6篇

云肩又称之为披肩,大多是利用丝缎彩锦编织而成,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装饰肩部的重要服饰。在隋代敦煌的壁画中就出现了云肩的形象,到了唐代在贵族妇女中开始使用云肩。云肩是由单体的云头纹成四出、八出等偶数的形式排列而成,由于其具体形式和祥瑞、饱满的云头相似,也和下垂的如意非常相像,所以又称之为垂云纹、如意纹以及如意云头纹等。云肩服饰主要应用色彩鲜艳的丝缎编织而成,在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黄、白、青、赤、黑为正色,然后用其他色彩作为衬托,色彩艳丽、醒目、明亮,而且为了突出其效果还可以应用平金来刻绣,使其色彩更加绚烂华丽、金碧辉煌。云肩发源于秦汉时期,在明清时期比较流行。云肩的文字记录最早出现在金代的文献中,在《金史》的《舆服中》记载有“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又禁私家用纯黄帐幕陈设,若增经宣赐銮舆服御,日月云肩、龙纹黄服、五个鞘眼之鞍皆须更改。’”由此可见,云肩最早出现在金代,而且是贵族阶层所特有的装饰形式,民间不能够随便织造和应用。此外在一些绘画、壁画和石像中也可以看到云肩的具体形象。在金代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中可以看到文姬上身穿着半袖,而在颈项之间围有云肩。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发现了一个元代的供养人,他头上戴着钹笠,穿着右衽云肩窄袖袍。在元初宫廷画家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现珍藏于博物院)在画面中集中展现了元世祖忽必烈以及皇后、大臣、随从在塞外戈壁滩上狩猎的情形,在皇后车伯尔的海青色衣服上就有四盘龙纹的云肩。从画中可以清晰看到云肩的轮廓和纹样,特别是云肩位于胸前的一条盘龙由上到下,龙首昂起,是元代特别流行的盘龙样式。在蒙古发现的13—14世纪的石人雕像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像穿着袍服,上衣为交领右衽,在其双肩、前胸后背上都装饰有云肩。云肩在《元史》中也有相关记载,在“仪卫服色”中有“衬甲,制如云肩,青锦质,缘以白锦,衷以毡,裹以白娟。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通过元史的记载可以了解到云肩的具体形制如四垂云,而且更加奇特的是这种图案和元代青花瓷上的图案也非常相似。云肩在元代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服饰类型,而且贵族男女都可以使用,并且发展成为元代官服的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云肩的应用更加广泛,在《元典章》中记载了袁州路申奉在江西收集织机材料时,提到了“云肩襕袖机,一张用熟丝七斤三两二钱。”云肩最早出现在金代是作为一种披于领口的头形装饰物,从元代开始逐渐应用到了丝织物袍料中,而且其应用也非常广泛,到了明代还被应用到了龙袍中。但是到了清代云肩作为身份象征的意义逐渐下降,逐渐作为女性领口的装饰物。云肩到明清时期主要用来作为女性的装饰物,而且非常流行,其图案和款式也各种各样。但是到了近代之后,云肩的应用逐渐减少,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下如宾宴、婚嫁等比较隆重的场合使用,成为我国传统的礼服象征。

二、云肩装饰的审美情趣以及人文意义

1.云肩所表现的造型美。云肩在结构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造型,改变了我国传统服饰中的平面裁剪形式,通过对不同年龄、地位和体型的人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凸显出人物的气质形象,达到人与物的和谐统一。我国的传统服饰,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需要,云肩也是如此。云肩追求飘逸潇洒的美和神韵美。云肩服饰在裁剪时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和西方的立体裁剪差别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中庸文化,中国艺术在表达情感时常常比较含蓄,因此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衣服样式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云肩作为我国传统服饰设计和应用中的奇葩,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服饰设计形式,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云肩在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其编织工艺也更加精湛。同时云肩在结构上也具有非凡的创意,不仅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的感受,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快乐。特别是在结构创意上的选择更加具有艺术趣味和自然灵性,在结构上的最佳创意就是达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在桓谭的《新论》中有“上观法乎天,下观法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意,和天人之和。”中国艺术的这种造型方法在诗书琴画中都得到了极大发挥,对于云肩来说广四片象征着四气,广六片象征着六合,广八片象征着八风。上下两层象征着“天地之气相呼吸,底层为凤池,而双层之间长短不一与宽窄有异,通像尊卑有差。”云肩在造型上以人体为基础,认为女性的肩部是“仙人之肩,取其正齐也”,所以在造型上丰满浑厚,而且圆柔饱满。云肩在具体的造型上有串珠云肩、四方云肩、对开云肩,以及有领云肩和无领云肩等,其结构主要围绕着人的颈部呈放射状,因此具有不同的形态。

2.云肩图案的组织美。云肩作为我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也融入了我国艺术造型中的组织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云肩,须与衣同色,远观则有,近观则无,美人之身不能视零乱萧条之像矣。”李渔认为云肩的色彩应当和衣服上的颜色相搭配,从远处观看则统一和谐,在近处看时则丰富多变。例如在传统云肩艺术图案中,都采取了对称和平衡式的组织形式。这种图案组织方式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我国园林艺术以及房屋建造中的对称和均衡美,让人不自觉地感到和谐美,没有多余也没有缺失,这和我国古代的艺术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在云肩服饰的外形上也采取了对称的形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平衡需要。而且对称作为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通过采取对称的组织形式能够给人以庄重稳定的美感,符合中国文化对于静的追求。在具体的组织中,还需要控制好图案和空白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意象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利用自然界中的花卉图案和人物来表达寓意的过程中,常常填充云纹来满足其对称和均衡的需要。

3.云肩的人文意义。云肩在功效上和其他的传统装饰物存在着差别,例如我国古代人民更多将云肩装饰物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色彩和图案等来表现心灵层面的需要,通过独特的表达方法来表达心灵的寄托。通过披肩来引导人们重视自然、重视文化,更好地发现人间的真善美,使人们在心灵上完成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云肩发展到明清之际,其阶级性逐渐消退,其人文性不断上升。到了清代末期云肩必有纹样,用纹样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云肩在创造者通过应用民间一系列吉祥的图案,来达到民众趋吉避凶的心理追求。云肩服饰在吉祥物的选择上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是主要分为自然物象和传统寓意两种大的形式。对于两种表达形式,在表达的过程中都追求外在和内在的统一和对应。例如在云肩中描摹花鸟鱼虫以及自然山水时,往往讲究“颐情志于典萃,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通过自然界的万物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它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云肩在表达人们的吉祥追求时充分利用了我国古老的文化,通过象征和寓意来表达抽象的含义。例如兰花和四季花寓意人们的志行高洁和万物长青;用鸳鸯象征着夫妻之间的恩爱;用松、柏、鹤来表达长寿。可以看到云肩在表达物象时,应用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艺术和人文气息。

装饰艺术论文第7篇

清代虽是满清执政,但江南的汉族传统文化礼教依然持续发展,然而画像之凤随着清王朝的衰败也走向没落。像碳粉画像、照相术等“现代”画像语汇的侵袭’使原本“镜中取人”、精细入微、毫发毕现、神韵逼真的传统技法描绘袓容肖像的艺术形式失去了往日的风釆。进入民国,这种艺术形式几乎完全销声匿迹了。浙东民间祖容画像一般是一人(也有多人同在一幅画面)以立轴中堂的形式呈现。本文所涉及的是浙东地区祖容画像的另外一种瞻仰形式:将本族的列祖列宗画像以插图的形式安排在宗谱之中。据不完全调査,浙东地区的村落大都聚族而居,氏族的迁入及村落的形成从东汉到宋元、明清不等。宋以后,私家修谱之风兴起,氐族以谱牒的形式记载内部血脉传承的关系。一般二三十年重修一次,宗谱的内容一般来说,载有名人传记、墓志、寿序、茔产、族规等。但无论是哪一时代、哪一部族的宗谱’皆以文字描述为主’少有插 图的出现。

时至民国壬戌(1922)年重修的彩烟甄氏宗谱中却插入了十六幅以木版彩印为表现形式的祖容画像,而且这部分画像区别于江南传统的画像表现形式,无论从造型还是服装极具明显的装饰意味。新昌县南部的彩烟山,属玄武岩台地,风光秀丽。彩烟山区,古代属“彩烟乡”,分成七个都(自十一都至十七都),居民大都以“彩烟”为号,聚族而居。据彩烟甄氏宗谱记载山东青州人甄熊(1201-1273),为了躲避战乱往南迁徙,在彩烟岩泉山卜筑定居。甄熊子孙血脉绵延,诗礼传家,形为今天的彩烟甄氏聚族而居的岩泉村。村落的发展规模不算太大(据2006年的统计,共约1157人),但从宗谱中可以查到的历代官宦贤士众多,据载从元祖公(传说帝舜有虞氏时产生姓氏)开始到汉、魏晋、唐宋、明清、直至民国,共有县令以上仕宦二十五人,科举(进士、举人、痒生、瘭生、武生)二十七人,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两人。这些人当中、不乏有忠孝两全的名宦,也有名重乡里、耕读传家的贤达隐士。画像主人公从传说中的甄氏始祖开始,到汉明帝时博士甄宇、东晋御使山东采访甄举、南朝明宦甄彬、甄括、唐秘书少监甄济、唐博学名仕甄逢、宋谏议大夫甄朝范、宋兵部左侍郎甄銑、宋戸科给事甄廷端、宋节度使甄铜、宋庆阳刺史甄明德、宋文渊阁大学士甄世秉、宋江陵令甄法、明广西左参议甄得理、明河南左布政甄完’共十六人。从画像赞语分析,主人公所处时代从传说中的始祖(帝舜有虞氐)开始,到明代瓶完结束。其中?完(1392-1465)算得上是自明代到今天被浙东乡里一直传颂的忠孝楷模。甄完,字克修,号复庵,新昌县彩烟乡岩泉村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二甲四十二名进士,初授刑部主事。正统四年(1439),历迁广西布政司左参议。景泰元年(1450),转湖广左参政。景泰三年(1452),以功擢河南左布政使。他“清慎明刑,课绩为最”“能官之声,举扬朝宇”,天曹考察,以“天下清吏第一”旌之。辞官归隐后,教授乡里,适意林泉。这些历代先人当中的地位最为显赫、人品最为优秀者构成了宗谱画像的主要对象。

彩烟岩泉村甄氐祖容画像以木版水印插图的形式载入宗谱中。明清以来的传统画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主人公的脸部表情、五官特征等进行精细入微的表现,普遍遵循元王绎《写像秘诀》中“以淡墨霸定眶格”再“逐旋积起”的肖像画法。一般构图都是正面朝服坐像。为了便于张挂祭祀,采用中堂卷轴画的装裱形式。岩泉村亦有类似的画像遗存,但保存完好的属民国壬戌年版宗谱中的祖容画像插图。宗谱中的文字沿用我国古老的活字印刷工艺,画像则采用木版套色水印的形式。将祖容画像以插图的形式载入宗谱中,待修订完成,分发给村中各氏族家庭及各旁村分支。族人在传阅的过程中达到祭祀以及与先辈心灵沟通的目的,这无疑也是对传统文化礼教一种很好的传承途径,这在江南祖容画像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例。

人物造型生动简洁,略具写意夸张意味。宗谱画像中主人公均以一般祖容画像中的“正襟危坐”为单一模式,由于是以木版刻线印刷的形式呈现,况且人物的高度约在二十公分左右,所以造型简约概括是所有画像的共同特征。画像所描绘的对象虽然是对明代以前祖先的追忆,但作者尽量根据宗谱赞语的描述,用最简洁的线条描绘主人公的外貌特征和精神气质。宗谱中的赞语文字一般来说都是褒扬主人公生性的“妙语”,如:“秉性慷慨、赋质端庄”“志刚而柔、德性温良”“爱人以德、貌朴端庄”等,作者仅仅依靠这些语言来描绘人物’主要靠其与古代贤达们的心灵沟通和族人们的普遍认同,至于人物具体特征的描绘由于历史久远,作者无从考证,族人亦非有过高的要求,所以显得并非十分重要。虽然是木刻作品,但作者巧妙的借用中国画特有的线条表现形式,经过提按、顿挫和转折等语言加上雕版过程中的“刀味”,使线条具备犀利、明快、挺劲等装饰性的美学特征。在处理人物五官等体现人物特征与性格的细部,也一反传统画像中刻意求精的处理方法,依然使用率意,且略加夸张的线条去表现,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

人物服饰的概念化和符号化体现出浓郁的装饰特色。在宗谱中收集的十六幅作品中,其人物造型手法、设色风格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或者出自一人之手。由于人物造型尺幅较小,作者没有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塑造和刻画,其最大的亮点在于表现手法的率意和醒目、明快的装饰方面。作者对主人公服饰的处理方面受明清以来传统祖容画像的影响,以及自身对历史认识方面的局限,将历代祖先都饰明代官服的装束,一方面由于明以前历史久远,历朝官服特色作为一般民间画工考证困难,另一方面明代在文化上本身就继承了唐宋传统,画工理所当然认为明官服就是正统(在江南一般画像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唐宋以前的官服没有“补子”之说,但在这些画像中均设有“补子”,用来说明主人公为"命官”。但在“补子”中没有实际内容,仅有几片祥云,看不出文武之别’也分不清官职大小,仅仅是个官符号而已。至于设色方面,作者似乎借鉴了民间木版年画的制作技法,完全打破了传统画像使用的“三矾九染”,而是在线条框定造型的基础之上直接套色,在所有画像中共使用黄、橙、红、粉、绿、黑六种颜色,无调和,也无渲染,色与色之间的关系仅靠墨线来衔接和协调。人物面部用极淡的赭石色平涂,再用较重赭石色复勾肌肤轮廓线。整体设色无繁杂的渲染和修饰,朴素单纯、率真明快,装饰味强,令人赏心悦目。

装饰艺术论文第8篇

“陶艺”概念一般分为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的简写;另一个是独立的新词汇———“陶艺”(当代陶艺或者现代陶艺)。“陶瓷艺术”在当代更多的指向是一种“传统陶瓷文化”的代名词,它具有传统陶瓷文化的一切象征意义。而“当代陶艺”概念是相对于传统陶瓷概念而新提出来的新定义。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使用这样的概念,这也仅停留于局部的语言交流与理论讨论层面。“陶艺”概念注重更多的是指一种陶瓷个性化语言的表述,是一种传统陶瓷艺术表现不曾涉及的新的艺术形式。相对于传统陶瓷的概念,现当代更注重材料本身泥性的表现,以及艺术家在造型及其釉色上全新科学探索与尝试。在这样的一种创作观念下,许多陶艺家的创作不再是为“实用主义”所局限(当然许多现代陶艺作品依然选择实用主义创作的原则),或者不仅简单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创造。在创作作品时,或者在品评的原则上,传统的评判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这些作品的实际传达内涵。在工业浪潮冲击下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期已经开始,不断出现许多和现代艺术浪潮观念相融合的陶艺家。诸如对现当代艺术各个艺术流派观念的吸收而衍生的同抽象、表现、波普、极限、超写实等风格相吻合的各个代表艺术家和代表作品。“陶艺”是个外来词汇,一般认为日本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陶艺”一词,但不管怎样其涵义已非传统陶瓷艺术的名称所能加以概括。

传统的“陶瓷艺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艺术特色以及在评判标准上都有自身的艺术标准和价值。例如,唐代的三彩艺术,以肥为美的大国造型风格;宋代精致简约造型的推敲及其釉色内敛的表现与追求等。现当代陶艺的造型与装饰在国际范围内同样具有着各自时代民族与地域的创作风格,当然国际间的文化互动与影响,主流性质的文化侵袭同样可以在世界不同国家的当代陶艺创作中生根发芽。这种状况使许多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群体开始逐步关注外来文化对于陶瓷语言的表述。现当代陶艺发生之时,陶艺界普遍的认同观点是美国的现代陶艺之父彼得·沃克思,他对于泥土的颠覆性破坏,重新演绎艺术家内心的个性化表述,以硕大的泥块、泥条叠加成不同的简约造型,之后再挤压、敲打、干燥的各个过程中,人与泥土在创作过程中的交融与碰撞,思想的碰撞在沃克思手下,同样可以直观的在泥土的形态演绎中凸显出来。彼得·沃克思的作品第一次纯粹地讲述手的泥性塑造与烧成火的温度在手工艺术中的价值,而在整个艺术圈,使得现当代陶艺以纯艺术的创作形式介入到主流的艺术领域,并影响到其他设计与绘画领域的现当代的艺术创作,这种文化变革对于陶瓷艺术的转型具有着颠覆性的历史开创意义。相呼应的亚洲区域,日本的陶艺家八木一夫同样以抽象的艺术感受创作了影响深远的陶艺作品《萨姆萨先生的散步》,前卫的理念和造型表达,使得陶瓷艺术在观念领域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大门,开创了日本在亚洲现当代陶艺发展的先锋地位。当这些陶艺家的作品及其理论宣言逐步介绍到国内时,对于从事陶瓷学科研究的人群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早期的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也经历过对于国外观念、材料的学习与借鉴,而关于以崭新的观念重新思考中国现当代陶艺的路在何方?尚处于启蒙时期,因此早期的中国陶艺发展之路并非顺畅,而是在多次的艺术家探索中,逐步走出一条结合民族特色与传统艺术风格相吻合的现当代陶艺之路,例如,国内的陶艺家秦锡麟对于民间青花的吸收与创新;黄焕义关于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再如,李林洪以抽象新彩装饰思考绘画与陶瓷的关系;又如,姚永康《世纪娃》的全新创作,开启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现当代陶艺之风迅速蔓延国内外。对于“陶艺”概念的界定,目前尚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这种概念的模糊性主要还是源于陶艺对于边缘学科的介入较多,现当代陶艺很难再以传统为造型与装饰为主题的概念风格加以描述,同时正在不断变化与延伸的陶艺创作,使得它的发展趋势和创作潜力日益变大,这些新文化与新观念的不断注入,将为我们全面理解陶艺的概念提供更多可视的窗口。例如,以下几个方面的新阐释就为我们重新认识陶艺开拓的视野:第一,陶艺的功能性不断在拓展,而且以独立艺术品风格为主题的个性化创作日益进入大众的视野“。器”到“艺”的转化,为陶艺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空间。第二,陶艺设计对于人性化和艺术性的重新思考,使得功能性质的陶艺作品兼具了工业与手工的两种特性。工业化解决了量化的问题,而手工的创意思维解决了产品的心理消费问题。第三,陶艺的创作与观念思考正在步入艺术的大概念之中,是当下人们对生活的全新体验,对当代社会的体验,对传统陶瓷文化的认识,也是当代人对生存现状的一种心灵镜像与艺术阐释。第四,陶艺为“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打开了新门户,对多学科、多材料、多知识结构体系的交织为“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应运而生的就有公共陶艺、装置陶艺等艺术学科的出现“,民俗陶艺”也在其新观念促动下产生的新艺术门类学科的一种。第五,陶艺改变了人们对“陶瓷材料艺术”的一种单一的认定,使得它从狭隘的“大众实用主义观念”逐步走向“大众审美范畴的艺术”,这种观念的转变既是社会化物质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社会精神文化提高的普遍结果。

二当代陶艺对于运用材料的特殊性

当代陶艺对于材料的特殊性要求,是解决陶艺作品形式美感的先决条件。为了充分展示陶艺家的个性化艺术魅力,需要陶艺家对其作品的原材料加以新的改良与运用,同时在釉色装饰、成型、技法、烧成温度与烧成次数上都需要进行很大程度的调整与认识。例如,许多陶艺家在泥质里面增加不同比例的熟料,来保障作品的尺寸和造型;再如,在釉色的研制上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使作品在装饰美感这一环节做到尽善尽美。由于陶艺材料的特殊性,使其在造型语言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艺术家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不断积累经验,开创陶艺在造型与装饰领域的新局面。在随意的制作习法中,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造型逐渐会变得具有一定的特征时,人们将无法放弃这样一种简单材料所带来的心灵上巨大的愉悦。如今,越来越多的陶艺家,逐步走出因技术所给予陶艺家的巨大心理约束,而是在创作中寻求一种艺术在心灵上的寄托。本文将从陶艺创作所带来的艺术和原始陶艺创作的特殊情感出发,来整合现代陶艺在本土文化追求上的空间与价值依据体系。陶土与瓷土是艺术家不断研究、琢磨的对象,在创作过程中寄予材料更多的是一种感情注入,长期的陶艺创作使陶艺家对于泥土的感情,如同画家对于笔墨语言以及绘画纸张的感情一样,长期地运用泥土创作陶艺,像饱含一种久违的创伤感一样需要泥土的抚慰。所以,对于陶瓷材料特殊性的认识不能简单停留在材料的物理性质上,更多的是陶艺家自己对于情感纽带———陶瓷材料之泥土的一种深深迷恋之情。突破物理概念材料的认识,长期的体验泥土所给予陶艺家的身心感受,这才是和而为一的创作理念。如陶艺家伊娃的陶艺作品,事先在泥料中增加了氧化铝来提高材料的坚固性;其作品不加任何装饰釉色,直接体现高岭土的洁白与细腻。作品在空间转换上耐人寻味,阐释一种不同外力作用下的自然反抗与形体声张。

三当代陶艺造型语言的多元性

陶艺对于形体的塑造具有自身的语言特征,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能够直接将艺术家手的痕迹保留在作品的原貌之上。另一方面,模制成型的过程也不同于雕塑,雕塑模制是一个特定的环节,是介入材料的重要途径,而陶艺模制成型同样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好的模具制作必须充分考虑作品在各个环节由于坯体收缩所带来的制约性;还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陶艺的表现手法一般是空心成型,便于烧制,所以捏塑成型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独特艺术语言融入其中。技巧运用的语言表现也拓展了立体空间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烧成的条件与烧成方式也对塑造对象的语言形体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要求。如上面陶艺作品,造型是以拟形手法为主,表现海中生物的特征。再如,作品殷俊峰《壶》在造型上抽象表现人体的婀娜多姿,加之色彩上对比强烈,如同舞台上的模特一样绚丽。多元化的造型语言主要源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开阔的艺术创作氛围。边缘化的陶艺作品风格逐步成为当代陶艺创作的主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涉及陶泥这种材料,这种创作群体广泛介入陶艺的直接后果就是,陶艺在造型表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艺术思维的介入使陶艺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彩,当然陶艺的生命力在社会的舞台上日益显现出新的光芒。陶艺不仅在造型上不断寻求多样化的外观,而且在烧成技艺和釉色配制上,也充分体现出“科学与艺术”互动关系。

四当代陶艺的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性是产生不同艺术形体语言与装饰性艺术语言的介点之一。地域性是不同的气候、人群分布、社会化观念以及当地的多种文化机构和物质结构所共同构建的外部因素。所以,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于陶艺面貌的呈现举足轻重,也是我们研究陶艺在造型与装饰艺术风格的切入点之一。诸如龙泉以器为主体的创作面貌,还有佛山以公仔造型为主体的雕塑风格,景德镇作为当代陶艺之都,在各种创意衍生品的陪伴中,释放出中国现当代陶艺面貌的大能量。如景德镇的湖田影青与高岭土泥质是该地域的两个特殊性符号语言,黄胜的陶艺作品《月下闻清琴》,影青釉色与造型、内容、画面的结合恰到好处,使作品整体气势更胜一筹。此其一妙。但其作品却完全不被釉色所吞噬,而是将作品所蕴涵的“静谧”与“空灵”含蓄为一体,作品的釉色既有一种莹润玉质的高贵感觉,又透露出作者清高和寡的艺术创作审美趋向;同时“无为”的个人内心情调在作品中被深深包裹,其作品整体所透射的内蕴美感,无不衬托出作者在创作中的内心“醇静”与“透彻”,这种“为艺而歌”的舞者恰似“影青”艺术文化所包含的哲理与涵义。而龙泉的青釉陶艺作品在造型上较之景德镇器型更加单一,主要原因是龙泉哥窑、弟窑的釉色装饰具有开片效果,如“蟹爪纹开片”等釉色装饰;而宜兴紫砂泥的料性决定了该地域的陶艺作品应能充分运用该材料的特性进行创作。如郑智君陶艺作品《墟乐-碑》,通过对传统乐器的变形处理,来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烧成上作者运用多种彩喷矿物质釉料,以达到外观古旧且具有文化意味的形象。北方耀州的陶艺作品以刻画法装饰为最富特色,在造型上追求圆浑、大气的运势;例如,代表作品“倒流壶”在器皿底部的处理节奏明快,中间腹部浑圆饱满;把与流的曲线设计贯穿如虹,加之半刀泥的刻绘手法,使得西北陶艺作品的厚重与灵巧并重,釉色澄静后浊,更增加了作品的特殊审美意趣。再如,磁州窑陶艺作品器型大腹翩翩,口沿浅显,张力很大,装饰上刻花工艺莽利尖锐,加之黑釉与坯体的强烈对比,突现出北方陶艺作品的酣畅淋漓等。其实每个地域文化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都深深地烙印于该地艺术家的思维中,并通过他们的思维表现出具有人文韵味的艺术作品。

五当代陶艺成型方法的种类与选择

装饰艺术论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伊斯兰装饰艺术审美特征

论文摘要: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左右着文化和艺术的走向,其特有的宗教思维和信仰使伊斯兰装饰艺术无比发达,并呈现出抽象、满密、规整和均衡的审美趋向。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谈及伊斯兰教时说:“从天性上看,伊斯兰教徒不算是讲究艺术的民族。雕工师傅、画家、瓷砖的设计师,只是为打破清真寺墙上的单调,才动手搞点装饰。”①此话明显失之偏颇。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伊斯兰教发展过程及其同时伴生的开放文化观,使伊斯兰艺术广泛吸纳了各民族业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营造出富有伊斯兰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历史事实。其二,过于草率地判定伊斯兰装饰艺术不存在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美学向度。其三,没能洞悉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使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特有的宗教韵味。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比较公允、明确的辨析。

实际上,伊斯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中。而伊斯兰装饰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清真寺建筑的墙面装饰以及织物、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的纹饰上。其美学原则既区别于西欧和中国,又区别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动因使之呈现出以下独特的艺术面貌:

一、抽象中的冥索

多数学者把伊斯兰纹饰艺术发达的原因归于伊斯兰教的偶像崇拜戒律。《古兰经》虽没明文规定禁止具象绘画,但却提出:“我的主啊!求你使这个地方变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孙远离偶像崇拜。我的主啊!偶像确已使许多人迷误。”②并有传说,如果塑造了人和动物的形象而不能给其注入生气,在末日来到的时候将受到严惩。“在穆斯林看来,绘画人或动物的形象,即意味着与造物主竞争,这样的人会在裁判日受到最残酷的处罚。于是,形象创造成为伊斯兰艺术中的一大。”③由于《古兰经》对穆斯林信仰和生活准则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伊斯兰艺术致力于装饰艺术的发展。此外,宗教一般是通过非人化的偶像崇拜来诱使人们皈依教门,服膺教义的。佛教、基督教便是通过把具体可感的人加以神化,借以宣扬超脱物象的精神本体,并作为人类崇拜的偶像。在汉代末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后,大规模的造像活动随即开始。魏晋之后,随着佛教的兴盛,造像活动日益发展,到南朝时达到高峰。不仅如此,当时的许多高僧,还在理论上论证了建造佛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慧远在著名的《万佛影铭序》中就称:“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④而规模和影响力居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伊斯兰教选择的不是“触像而寄”,而是无形无相的某种理念,并视其为超越生命的存在。因此,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均有确定的“实像”,而伊斯兰的真主却是虚拟、抽象的,是不可见的“虚像”。真主创造万物、主宰一切、全知全能,既无处不在,又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既然真主是某种理念的代名词,那么,以抽象的“有形”,反映真主无处不在的“无形”,才是通过艺术感悟真主存在的途径。这种靠悟性感知真主的特质是导致伊斯兰装饰艺术抽象化的另一原因。阿非夫·巴哈尼斯称,伊斯兰艺术重想象和冥索,西方艺术则重科学与思考。而想象和冥思正是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伊斯兰教重知识、崇智慧的远见卓识亦促使其工艺纹饰抽象化、复杂化,同时又为高难度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思维能力上的先决条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多次表达过对知识价值的肯定,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与崇尚,使伊斯兰社会以开放的文化观广泛汲取古代波斯、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不仅迅速形成和发展了伊斯兰文化体系,也使宗教与哲学、科学协调发展。而从哲学上看,伊斯兰教主要接受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浸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哲学家伊本·西那采取了带有新柏拉图主义色彩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认为感悟是人类认识真主和世界的一种最高能力,因此,一切失去物质和感性外壳的抽象概念是知识的最高形式,因为人的精神目光应从‘粗糙’的物质显示,从一些具象的事物和现象移开。”⑥伊斯兰艺术能够把几何纹饰发挥到极致,正是这种崇尚抽象思维的智慧使然。花卉、植物纹饰摈除了具象表达,以抽象化的象征性语言,描述“隐而未见的意向”,以近乎极限性的繁丽复杂,构筑视觉上的绚烂迷离。其作用在于打破了视点的固定,使观者在目光顺着藤蔓游走跳跃的时候,精神也随之飞升到永恒的天国乐园,体悟宇宙的精奥美妙,并最终感受到真主创造世界的神奇伟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阿拉伯书法在装饰艺术中担当的重要角色。阿拉伯书法出现在装饰艺术中,不同于中国青铜器、古埃及器物上铭文的记载、述说作用,伊斯兰教不仅视书法为智慧的表征,更是象征真主的圣意,在装饰空间嵌入《古兰经》经文、圣训或箴言,真主便可以与信徒无阻碍地交流,书法几乎成了真主的替身。而在视觉上,这种宗教符号式的书法因素的入,进一步强化了装饰艺术的抽象特征。

二、满密中的游走

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花枝满眼的浓密布局。而形成这一特征的文化心理因素,概括来说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是对荒芜地貌的心理补偿。阿拉伯半岛除边沿地带雨水充沛、土地丰沃之外,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起伏的山脉和沙漠夹杂着零星贫瘠的绿洲,因而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梦想中的家园就如《古兰经》所描述的天国景象:繁花似锦、莺啼鸟啭、河流清冽、满目葱茏。而在现实环境中,稀疏光秃的地表植被和热浪蒸腾的空气却透出丝丝荒凉。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伊斯兰艺术家创造出慰藉心灵的艺术样式。如清真寺的墙面采用了多种装饰手法:或用砖排列出复杂的几何纹样;或用琉璃砖满覆建筑物所有在外的墙面,间或镶嵌晶莹明亮的镜片;或采用浮雕手法镂刻图案。同时,又配以蓝绿色调,蓝色喻水天一色,绿色象征植被和生命。从而使清真寺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远远望去,单调无垠的环境背景烘托出清真寺的雄伟壮丽和神奇魅力,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寻梦。这无疑考虑到了视觉艺术对心理缺失所具有的补偿作用。《古兰经》中的圣语也揭示了阿拉伯人对生命之色的崇尚。因而,蓝绿色调不仅在伊斯兰建筑装饰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了工艺品装饰的色彩倾向。

其次是教义的启示。伊斯兰装饰艺术崇尚繁复,不喜空白,也是受其教义的影响。中国艺术没有空白的概念,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和园林等,都赋予虚空以丰富的含义,成为产生丰富心理运动的生命源泉。老子曾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因而,空白处亦指代物象,此所谓“计白当黑”。所以苏辙在《论语解》中说:“贵真空,不贵顽空(死的空间)。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若真空,则犹之天焉!湛然寂然,元无一物,然四时自尔行,百物自尔生。粲为日星,为云雾。沛为雨露,轰为雷霆。皆自虚空生。而所谓湛然寂然者自若也。”⑥而伊斯兰教却给空白罩染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他们认为,空间是魔鬼出没的地方,所以应以稠密的纹饰将其填满,这样就可以阻止魔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无时无处不在,“无”的空间并不存在。

三、共性中的宣叙

伊斯兰艺术善于用线,弯曲柔韧的线条贯穿于整个纹饰画面,而且这些象征枝叶的线条迷宫般地编织缠绕、回环延展,体现出极强的运动性。在世界各民族艺术中,能够把线条的丰富性发挥到极致的,一个是中国艺术,另一个就是伊斯兰艺术。而比较起来,中国艺术的线条携带着更多的人文含义。如中国书法便抛弃了任何有关意象的形体、色彩、质地等视觉要素,只用简略到极限的线条在运动中展现节奏、韵律,而这种无牵绊的徒手挥洒,使蹑踪情感之流成为可能。“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可见,中国艺术对统一的道德律令的强调,并没有限制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可在伊斯兰装饰艺术中,线条却主要负载着宗教含义,体现出附庸于宗教情绪的美学观念。因为在伊斯兰教里,宗教和哲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互为包容。伊斯兰学者吸收希腊罗马哲学思想来论证真主的本体和属性,使伊斯兰教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最完美的存在,一切光荣归于真主,因而个体的创造性价值没有得到广泛的确认,这使得伊斯兰装饰艺术不注重个性特征的展现,而是以规整、统一、均衡和重复勾勒出鲜明的共性特征。因此,纹饰的线条或以波状、弧形、螺旋状延伸,或连绵缠绕,但运动轨迹总体上趋向圆型。极富动感的曲线虽穿插、缠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仍保持清晰的脉络。这无疑展现了圆满自足的真主,其生命活力在于行动中的理智这种哲学认识在艺术中的宣叙。而这些颇具共性的装饰特征既不是“为了打破单调”而随意为之,也不完全是因为受制于偶像崇拜的禁令,相反,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独特面貌是蕴涵明确的主动选择。

四、均衡中的归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