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09 11:14:46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重复异位妊娠,异位妊娠,临床分析

重复性异位妊娠是指首次异位妊娠经手术或保守性治疗(手术或药物)等,再次在子宫外、输卵管、卵巢或腹腔内妊娠者[1]。近年来随着异位妊娠发病率逐年增高,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现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重复异位妊娠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异位妊娠418例,其中27例为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率5.88%。患者年龄20~45岁,有人流史者25例,人流次数1~6次,输卵管吻合术者3例,上宫内节育器者2例。两次异位妊娠时间间隔4个月~5年。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历分析。

2 结果

2.1 2次异位妊娠间隔时间 4个月~5年,平均20.12个月,其中≤1年8例,占27.27%,≤2年25例,占90.90%。

2.2 重复异位妊娠发病部位 25例重复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的患者论文格式范文,手术中发现均发生在输卵管,其中发生在输卵管间质部1例,占4%;峡部2例,占6%;壶腹部18例,占72%;1例为输卵管残端妊娠,占2%。

2.3 临床特点 有停经史25例38天~2+个月,不规则阴道流血23例1天~1个月,下腹痛24例。超声提示附件包块26例,合并腹腔内出血11例,伴有休克症状5例。尿HCG 检查均为阳性。

2.4 治疗结果

2.4.1 保守治疗 3例患者有保守治疗的适应证,行MTX药物治疗,2例成功,1例失败。3例患者均

行MTX 50 mg/m2肌肉注射,其中1例患者1周后重复注射1次,1例中途破裂急诊手术。

2.4.2 手术治疗 无生育要求或不适合保守治疗者行手术治疗共25例。20例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5例行输卵管开窗术,1例行输卵管残端切除术。术中见16例盆腔粘连,占64%。11例术中见腹腔内出血,5例发生失血性休克,出血量100~ 2 400 ml。

3 讨论

3.1 发病率 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2009年1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重复异位妊娠的病例明显增多。重复异位妊娠国内文献报道病例不多,尚无确切发生率报道。国外文献报道,首次异位妊娠后约1/3患者存在再次异位妊娠的可能。

3.2 病因 重复异位妊娠多伴有人流史、宫内节育器放置史、输卵管手术史及盆腔炎史。术中见盆腔粘连率高达64%。炎症引起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输卵管粘连、扭曲、瘢痕行成、蠕动障碍及内膜损伤是异位妊娠的主要病因之一。Joesoef等用评分法评价输卵管在再次异位妊娠的作用表明,异位妊娠是盆腔感染性疾患的一个遗患,先前有异位妊娠病史者,再次异位妊娠的危险性增加9倍。另外,与前次异位妊娠发病及结局有关,前次异位妊娠采取保守性治疗(药物保守和保守性手术)均可引起输卵管腔的狭窄部分粘连或管壁部分扭曲,致使输卵管通而不畅,或前次手术操作损伤输卵管黏膜,使纤毛细胞及纤毛丢失论文格式范文,影响输卵管送卵功能[2]。

3.3 治疗 重复异位妊娠的治疗原则与异位妊娠基本相同。随着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更多的患者有机会采取保守治疗,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一味为了保留生育功能而采取保守治疗,其结果可能导致多次异位妊娠,给患者心理生理造成严重创伤。而对不适合药物保守治疗又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视术中患侧输卵管破坏程度、对侧输卵管情况等决定手术方式。

3.4 预防 做好避孕,尽量避免人流等宫腔操作,及时彻底治疗盆腔炎。首次异位妊娠保守性治疗应采取谨慎态度,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首次异位妊娠患者行输卵管切除术时,仔细检查对侧输卵管是否正常,应按规范做全输卵管切除术,避免残端输卵管及瘘口等。手术操作细致轻柔,尽可能减少盆腔脏器的损伤,吸尽腹腔积血,应用抗粘剂以减少术后粘连。对于临床治愈的患者,术后随访了解输卵管是否通畅,盆腔炎症是否得到控制,再考虑妊娠问题以减少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生。

【参考文献】[1]石一复.重复异位妊娠.实用妇产科杂志,1996,12(4):184-185.[2]林俊,石一复,黄夏娣.重复异位妊娠7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4):239.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专业 双师 临床护理 教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17-01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4 发挥优势,摒弃不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针对临床护理教师专业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我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1)组织两类教师共同备课,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2)举办公开课、观摩课、说课和相互听课等方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让有经验的教师给青年教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3)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竞赛,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教学法等,促进所有教师共同学习,改变各自的教学理念,把握每一个章节的讲解重点,共同提高。(4)除校本部附属医院外,我院还挂靠本市一家三级医院,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进行临床实践,在医疗和护理岗位接受新知识,了解新技术。安排专业护理课教师到外地大型医院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业务进修。以上措施可以让临床护理课教师完全转变教学理念,学模式,框定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临床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双师”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第3篇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使用;误区;思考;对策

【中国分类号】 R5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39-01

如何合理使用护理本科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每个医院需要思索的问题。但是根据近些年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医院的工作情况,我们发现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认识和使用上,医院普遍存有一些误区,现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医院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误区

目前,医院在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护理本科毕业生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22岁,服务期短,有效工作时间明显不如中专毕业生。

2.护理本科毕业生工资高,大中专毕业生工资低。医院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不同程度地使用大中专毕业的聘任制护士或高学历低待遇使用护理人员[1]。

3.护理管理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本科生个性较强,难于管理,不便于调谴,不如护理中专生踏实肯干,服从管理。

4.普遍认为,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临床操作能力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强,工作主动性差。

二、医院对护理本科生使用误区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护理本科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艰辛"与无奈,对护本生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我们应换个角度思考。

1.年龄大,并不一定服务期短:首先,服务期长短并不取决于年龄大小;其次,三至四岁的年龄差异不会对服务期造成巨大影响;再次,护理本科毕业生与专科生相比,在护理理论基础、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文字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竞争优势,在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显著优于专科生[2]。只要管理者培养使用得当,他们的服务期可能更长。

2.使用成本,不能仅从工资角度衡量:高学历护士是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重视能促进其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知识、对个体及事业的成长有持续不断的追求[3]。本科生虽然工资相对高,但从某种角度讲,高投入才能带来高收入,医院的发展需要不断购进新设备、开展新业务、提高管理水平等,而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高学历工作人员的"物有所值"。

3.个性较强,不能等同于服从管理意识差:医院护理管理层中,如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等,起始学历大多数以大中专为主,这些管理者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使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排斥。国外有研究表明,工作满一年具有本科学历的护士,其对医院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影响了他们不断学习、巩固技能和实践的应用,而不可预测的急剧的环境变化让他们感到缺乏支持[4]。本科护士认为护理工作简单、技术性差,无发展前途,干护理工作有屈才感。值得强调的是,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必须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家与实践家,必须有一批具有独立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有明晰学科自主意识的建设者。本科护士与大中专护士相比,心理上比较成熟,独立性强,不能简单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不同的见解,为他们营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4.临床操作能力,并非仅局限于程序化护理操作:这一误区存在的原因与护理专科生的理论学习时间相对护理本科生较短,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岗位较早,工作年限长有关。目前,护理操作多以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为主,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可通过快速强化临床操作技能,提高熟练程度,从而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在此过程中,护理本科生凭借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能够不断归纳总结经验,完善护理操作规程,实现护理技术更新。Matthew D. McHugh和Eileen T. Lake(2010)认为,医院员工的构成,尤其是拥有本科学历的护士数量与临床专业技能水准密切相关[5]。

三、护理本科生的使用对策

1.扬长避短,有计划培养:为了更好地挖掘护理本科毕业生的潜能,在初到医院的一段时期里,还需要有计划地培养,进行更多地护理教育和训练。与传统的教室相比,临床实践发生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更能锻炼护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6]。在临床工作的前几年中,应在各大科室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使其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在科室内,应充分发挥护理本科毕业生医学知识基础厚、外语水平高、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等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有利于管理者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如优点、特长、个性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做到知人善任,能职相称,扬长避短。

2.关心体贴,激励帮助:护理本科毕业生有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较系统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知识,较强的护患沟通能力,过硬的外语水平和使用现代化计算机的本领,他们厚积薄发。这些新生力量走进医院,无疑会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会给医院护理人群带来新鲜血液。走入新的单位,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工作量,护理本科毕业生们大都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在这一环境中,他们必须友善、亲切、乐于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比教室的学习更能提高人文关怀精神[7]。护理管理部门应安排一些素质高的同志带领他们熟悉情况,因势利导。护理本科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护理前辈们不断地帮助、教育,随着他们专业思想和价值理念的日趋成熟,必将引领护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晶.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岗位分布状况[J].护理学杂志,2006,21(19):52-53.

[2] 黄谨耘,刘宏华,史瑞芬.护理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0-32.

[3] 张齐放,袁晓辉,姜瑛. 运用激励理论防止高学历护理人员流失[J].护理学杂志,2005,20(13):53.

[4] De Bellis A,Long son D,Gvlover P,et al.The enculturation of our nursing graduate. Contemporary Nurse,2001,11(1) :84-94.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第5篇

施亦佳: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周目标带教在临床导师带教中的应用

施亦佳

摘要目的:探讨导师运用周目标带教的方法对新毕业护士临床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和2012年护校应届毕业护士78名,通过确定教学计划及每周的教学目标,实施导师周目标带教,并与2009年和2010年毕业未实施周目标带教的护士比较。结果:周目标带教,提高了新护士“三基”理论及操作成绩和临床综合技能。结论:实施周目标带教,可明显提高新护士的综合能力及护理工作胜任力,缩短了新护士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转化磨合期。

关键词 毕业后护士;临床实践;周目标带教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62

临床护理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的护理队伍。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1]。为了使毕业后护士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更好更快地掌握临床护理知识、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保证临床带教的质量,我院对毕业后护士实施周目标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在一对一导师带教模式基础上将临床带教内容、目标分解细化至每周,使导师和新护士清晰准确地把握每周的学习内容,每周结束,导师考核分析,及时改进带教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和2010年毕业的护士67名作为对照组,年龄20~27岁,平均年龄(25.24±1.59)岁。其中本科34名,占50.75%;大专19名,占28.36%,中专14名,占20.90%。实施周目标带教后2011年和2012年毕业的护士78名设为观察组,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88±1.87)岁。其中本科36名,占46.15%;大专26名,占33.33%,中专16名,占20.51%。两组均为女性,均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方式,观察组采取周目标带教方式,具体如下:

1.2.1导师的定位按照临床护理专业指导老师标准筛选导师[2],导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熟练,法制观念强,沟通及表达能力强的护理骨干,打破以往论资排辈、以老为先的带教模式,而是通过考评评出真正具有带教资格的临床护士来承担临床带教任务。上岗前对导师进行教学理论及方法的培训。

1.2.2确定带教目标根据临床教学目标,导师结合科室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对带教内容按阶段分类分项,包括制度规章和职业道德学习、检查药物及院感防控基础知识、沟通能力训练、专科理论、专科技能、医嘱处理、护理书写、护理程序的运用8大项,并对每项细化,确定每周的带教目标。带教目标必须逐层递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并且要具体、明了,具备可操作性。

1.2.3周目标教学评价由导师负责一位毕业后护士的全程临床能力培训和临床工作督导,导师和护士根据制定的每周带教目标,可以全面、清晰、准确地把握每周的学习内容,按学习项目逐项带教学习。指导具体临床带教进程,每周末由导师对所要达到的周目标内容逐项进行考核,对未如期完成周目标带教项目的护士,帮助其分析原因,改进某个环节的带教方法,督促训练,与下周的带教目标一起考核完成。

1.2.4建立考核标准—编制岗位培训手册为降低带教过程中导师个人因素对带教效果的影响,减少质量偏差,依据周目标内容由护士长建立护士岗位培训手册,使每周的考核评价内容精确、具体、操作性强,每周目标要求掌握的技术操作如四步触诊、会阴擦洗、心电监测等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评分等级,通过对分管患者全过程的护理,量化考核护理程序的运用,将沟通技巧、人文关怀、健康宣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分值中。导师按量化项目训练,按标准考核,并及时记载在相应栏目内,护士对带教进程一目了然。

1.3效果评价(1)“三基”理论考核成绩。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合格。(2)操作考核成绩。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合格。(3)临床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以案例实境分析对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应变处理能力、人文关怀及素养5个方面内容的考核,80分为合格。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新护士“三基”理论及操作成绩(表1)

2.2两组新护士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3.1周目标带教有利于师生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和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使护士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激发了护士主动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从而掌握系统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消除盲目性与被动性,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表1结果显示,实施周目标带教后护士“三基”理论、操作成绩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周目标带教提高了护士的临床综合技能周目标带教把快速提高护士的临床综合技能作为工作重点,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反映了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临床科室重症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护士的思维判断和技术水平对预后发挥着重要作用[4]。表2结果显示,实施周目标带教前护士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合格率均不高,原因可能是现有护士大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缺乏系统的培训,专业素养低。周目标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对分管患者全过程的护理,观察疾病的发生与转归,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实践技能。根据护士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护士需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巧、人文关怀及素养,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与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不同要求的患者交流意见,解决矛盾。因此,有效的护患沟通能力是决定患者满意度、依从性及康复的关键因素[5]。护士在最初进入护理岗位时,因缺乏交流技巧而无法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且以往临床带教中,重视技术性技能的带教,执行各项医嘱和护理操作技术,而非技术性技能如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实施周目标带教后这二项能力明显提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周目标带教强调了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质量的可控制性和科学教学的先进性[6],将操作前后沟通解释、围手术期人文关怀、医护患沟通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在目标的指导下实施周评价,促使导师注意正确引导,指导学生灵活应用各种技巧,新毕业护士学会了如何与患者交流沟通,并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矛盾。周目标带教让导师和学生都产生紧迫感,确保每周教学目标的完成,减少了学习中的惰性,通过反复学习,毕业后护士在理论、操作、护理患者能力方面明显提高。

3.3持续监控规范周目标带教行为临床工作繁忙,导师既要照护患者,又要带教学生,对临床带教的重视不够,有时不能做到按时进行周目标教学评价,护理部每月对临床教学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将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常规月质量考评项目,各类临床教学记录、教学计划的实施、周目标教学评价等被列为质量控制指标,可督促临床导师加强带教责任心,教学双方通过每周考核评价,来达到监控的目的,避免了传统带教的随意性,护士临床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缩短了带教周期。

采用周目标带教保证了临床带教质量,每周的带教内容设计符合临床带教计划的要求和临床需求,周目标带教方法的有效落实,缩短了毕业后护士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转化磨合期,促进了成长。护理管理者应结合初级职称护士的实际需求及具体情况[7],不断探索研究,制定适合护士职业发展的规范化培训内容与实施方案,以满足护士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红,曾继红,李芸.进修护士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20):1952-1953.

[2]Clynes MP,Raftery SE.Feedback:An essential ele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in clinical practice[J].Nurse Educ Pract,2008,8(6):405-411.

[3]彭翠香,王非凡,崔莹,等.系统化护理教学在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503-504.

[4]薛梅,李庆印.我国护士分层次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52-654.

[5]宫叶琴,安秋月,林英,等.实习护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9-11.

[6]邓旭.临床护理周目标教学的管理[J].护理研究,2006,20(4):1026-1027.

[7]邵文利,庞蓓蕾,杨莘.初级职称护士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847-849.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82-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等医学教育的扩招使得本科及大专层次的毕业生猛增,给中专生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高中的扩招使得中专生的入学基础愈来愈差。而卫生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以预防、治疗疾病促进健康为目标,其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习医护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而目前中专生员的素质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悬殊太大[1],而医学发展迅速,这些因素使得教学困难,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又给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5级统招护生816人和2006级统招护生828人,全校专、兼职教师126人。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于2008年6月份在2005级护生毕业前夕和2006级护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之际,随机抽取2005级、2006级各15个班,由班主任负责发放和收回问卷,同时对全校专、兼职教师126人发出问卷进行调查,发出学生问卷1644份,收回1640份,全部有效;收回教师问卷126份。

1.2.2统计分析对2006、2007、2008年护理专业护理技术、临床护理的省毕业统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求得及格率。

2结果

2.1问卷结果分析

在学生问卷中,我们分别从入学基础、教材难易程度、学习习惯及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的认识,对课程结构的认识、自己的意愿、对老师授课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下:①教材的难易程度:76.3%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较难,60.2%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一知半解,16.8%的学生认为在听天书,不知教师所云。②入学基础:73.7%的学生入学时中招考试成绩不足300分。③学习习惯:66.7%的学生认为上课只有一半学生听讲,17.3%的学生认为上课只有少数学生听讲;课堂上受周围学生影响的有51.8%,影响较大的有10.2%。④对文化课的认识:77.1%的学生对文化课(语、数、理、化、政、英)不感兴趣;58.4%的学生认为文化课学习起来较难,总是一知半解;13.9%的学生认为文化课学习起来很难,常听不明白;39.8%的学生认为文化课对以后发展影响不大;34.8%的学生认为文化课不重要。⑤对专业基础课的认识:65%的学生对专业基础课(正常人体学、免病、病理、药理)不感兴趣;65.3%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较难,总是一知半解;9.8%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很难,常常听不明白;73%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对以后工作意义不大。⑥对临床课的认识:74.4%的学生对临床课(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临护)感兴趣;59.2%的学生认为临床课较难,总是一知半解,12.9%的学生认为临床课很难,常常听不明白;87.3%的学生认为临床课对以后发展非常重要。⑦对课程结构的认识:78.9%的学生认为理论课讲的太多,临床实习用不上;52.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程结构专业课少。⑧意愿:39.0%的学生愿意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49.6%的学生愿意加强临床课的学习;62.8%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安排试验课。

在教师问卷中,我们从授课感受、授课过程、授课效果、自我价值实现情况、教学反馈、教师对教学困难原因的分析、教师对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下:①教学困难原因的分析:69.6%的老师认为教材对目前学生来说较难;55.2%的老师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动力不足;62.5%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习习惯差;65.2%的老师认为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差。②授课效果:70.6%的老师对目前的课堂效果不满意,22.1%的老师对目前的课堂效果基本满意。③自我价值实现情况:69%的老师认为课堂上自身价值不能实现,21.7%的老师认为课堂上自身价值基本能实现。④教学反馈:有一半学生达标的占42.7%,1/3学生达标的占44.8%。60.4%的老师认为按大纲要求讲授困难。⑤教师对毕业生的评价:51.6%的老师认为目前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总体技能水平较差,需进一步加强,41.1%的老师认为目前中专护理毕业生基本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教材难,学生入学基础差,理解能力低下,学习习惯不良,课程设置中文化课偏多、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理论与实践比例偏大等原因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困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2.2统考成绩分析

分析我校近3年省统考护理技术、临床护理(内、外护)成绩及格率,进行x2检验,查四格表,求得P值,比较省统考护理技术与临床护理及格率的差异性。见表1。

经统计推断,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统考成绩的及格率有显著性差异,即可以认为临床护理统考试题比护理技术难,或者学生临床护理知识掌握不如护理技术。而省统考试题的难易度由教学大纲决定,护理技术与临床护理的学科特点不同,其深度和广度都不及临床护理,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对较好。护理技术内容较少,理论浅显易懂,注重操作,而省统考和护士资格证考试均为笔试。临床护理(内、外护)内容广泛,理论深奥,与基础知识关联性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困难。

另外,临床护理(内、外护)的教学时数较护理技术相对较少也是临床护理统考及格率低的主要原因。临床护理(内、外护)知识在护士资格证考试前三场中各占70%的比例,护理技术在第四场考试中占90%的比例。可见临床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决定着护理专业毕业生护士资格证的通过率。

3讨论

3.1针对学生特点和临床护理学科特点实施入学基础和培养目标分层,因材施教

把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就业需求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中,讲授同一内容,达到同一目标是不可取得,学校可根据培养对象的年龄、入学基础、岗位需求等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分层次培养。一种是学制不变,把培养目标分层,按照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就业需求分层,基础好、毕业后要当护士的为一类;基础较差,毕业后还想干护理的为一类;基础很差,毕业后干什么都行的为一类。其目标依次为掌握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掌握护理操作技术;熟悉相关医护知识。学生毕业后可分别从事护士工作、护工、医疗相关行业。二是培养目标不变,根据学生入学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配合学分制和动态管理模式,在原来三年制的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2],培养合格人才。

3.2紧跟市场定专业,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输出

随着医护高层次人才的大力培养,城市综合型医院对初级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已近乎于零。分析我校近5年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岗位情况,医疗相关行业(医学美容、视力矫正、药品及医疗器械营销、家政服务、医疗食品保健)和非医疗行业(电信、物业管理、商场收银)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占总需求的90%。中职教育应着眼于农村、社区、家庭、老人院,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转变培养观念,调整培养目标,开设新专业[3,4]。在培养模式上,护理专业应加强实验室投资,扩大实践与理论的比例,教学内容应紧扣资格证考试大纲,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对于医疗相关专业,可采用校企合作,这样一方面可加强双方人才互动,学校教师可贴近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参与教学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增加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机会,保证了学生有良好的外部实习条件和毕业就业岗位,有利于教学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新民. 应重新定位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J]. 卫生职业教育,2006, 24(21):99-102.

[2] 刘宇晖. 中等卫生学校学分制条件下分层教学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5,4:52.

[3] 陈军. 现代护理观与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J]. 卫生职业教育,2006,6:106.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调研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护理工作的重点从“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充分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深入到护理职业教育中。护理专业作为我校示范校项目建设的重点专业,为使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就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1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毕节市护理人才队伍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分布、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素质、知识、技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研究内容

国家、省、市护理人才现状及需求规划;岗位工作任务;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岗位对专业的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岗位拓展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行业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调查单位及对象

市县卫生局、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民营医院、乡镇医院及村卫生室的领导、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理一线专业骨干进行调研。

4调查方式

个别面谈式、问卷式、座谈会讨论式,会谈中使用适当语言和不添加评判态度。

5调查结果

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09所,病床15124张,千人口拥有床位数1.81张,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且全省最末位。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注册护士3218人;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0.4人。同样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按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毕节市“十二・五”期间应累计增加床位18916张,床位总量达34040张;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4人以上,注册护士总数11760人以上。

6分析

毕节市及周边地区护理人才需求量较大,仅“十二・五”期间,毕节市护士需求量就比较大。临床护理与专科护理人才需求量均大。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90%以上的人认为中职护理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很有必要,专业培养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人文关怀到位,临床一线最注重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临床一线急需理论及技能型人才。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规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增加临床见习,使教学与临床零距离接轨。对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理论与操作并重;实训内容要实用,多开展见习实训;加强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的学习;增加案例分析和讨论;加强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注重心理素质培养等。

7结论与建议

岗位需求定位,培养具有专业基础和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岗位需要,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整体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献身护理事业的理论+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文关怀到位、德才兼备、责任心强的系统化、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和专科护理人才。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临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临床护理评估,熟练应用临床各项护理措施,沟通能力较强,能为护理对象提供专业、优质、高效、人性化的服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导,使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实习相衔接,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衔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相衔接。

以护士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完善“院校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二元三段式”、“1.7+1+0.3”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元”强调学校和教学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突出学校与教学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三段式”指学生临床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分三阶段:通过“校内实训(第一段)、基地见习(第二段)、基地顶岗实习(第三段)”,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三阶段学习。“三段式”人才培养中强调注重“三结合”:在校学习与临床见习相结合(第一结合),毕业实习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第二结合),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考前辅导相结合(第三结合)。“三段式”教学安排前1.7学年(第四学期只上前6周课程)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护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得到加强与提高。1.7学年后到医院进行1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实现“零距离”对接。1年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0.3学年)的理论强化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为学生持证上岗、提高就业率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护士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准入标准改革课程体系,确立护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岗位职责要求,构建“人文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护理专业模块”、“岗位特色模块”四大模块组成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修订教学计划与实训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等,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研开发职业技能考评与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对实训操作进行规范。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的学习,加强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心理素质锻炼,提高自学能力,加强实习管理。规范教学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明确职责和要求,选拔学历层次较高、素质好、护师及以上资格、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护士带教,加强教学督导,建立健全带教管理制度。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第8篇

1.1研究对象

2013年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1份,回收率为95.00%,删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88.33%。其中,临床医学专业93人,护理专业66人。调查对象均无重大身体疾病,无严重认知障碍。

1.2研究方法

根据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由经过培训的3名心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被委托教师严格按照指导语说明注意事项,被试遵循自愿的原则认真填答问卷。调查问卷中,题目涉及学生性别、家庭基本情况、首选毕业去向、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就业地域的选择等,均为单项选择封闭式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首选毕业去向

在首选毕业去向问题上,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求职25.81%(24/93)、考研究生66.67%(62/93)、考公务员1.08%(1/93)、其他6.45%(6/93);护理专业分别为求职69.70%(46/66)、考研究生21.21%(14/66)、考公务员1.52%(1/66)、创业3.03%(2/66)、出国深造1.52%(1/66)、其他6.45%(6/66)。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护理专业学生大于临床医学专业,考研究生意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于护理专业(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地域的看法

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78.50%(86/93)、西部和基层2.15%(2/93)、家乡所在地19.35%(18/93);护理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83.33%(55/66)、西部和基层4.55%(3/66)、家乡所在地12.12%(8/66)。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均倾向于到东、中部城市就业(78.50%,83.33%),较少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2.1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2.3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23.66%(22/93)、综合能力41.94%(39/93)、社会关系9.68%(9/93)、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24.73%(23/93);护理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10.61%(7/66)、综合能力34.85%(23/66)、社会关系7.58%(5/66)、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46.97%(31/66)。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5.60%)高于护理专业学生(45.46%),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程度,护理专业学生(46.97%)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在首选毕业去向、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问题上均存在差异,原因可能与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目前就业形势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选择的样本有关。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大于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考研意向大于护理专业学生,这种差异首先可能与其社会需求及目前就业形势有关。目前护理专业已被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1],就业形势较好;此外,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也促进了对护理职业需求的增加,因此,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人数比临床医学专业多;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比护理专业学生大,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毕业后考研深造。对就业地域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倾向于在东、中部城市就业,对到西部和基层地区工作的意愿则不强烈。这可能与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大学生陈旧的择业观念有关。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施简陋,用人机制不灵活,发展空间有限等客观问题[2],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因此,在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国家也应积极为医学毕业生创造到西部及基层就业的条件,提高到基层及西部就业大学生的福利待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和服务条件,使优秀的医疗人才能够自愿去基层及西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留下来,提高基层、西部医疗卫生单位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医学生的就业空间。本调查中,对于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比护理专业学生高,而护理专业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度高于临床医学专业,这可能与职业特点有关,即社会对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侧重点不同。临床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较高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文精神和学习能力[3];而对护理专业的要求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4]。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第9篇

关键词:护理学;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临床技能考试;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0-03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自Harden于1975年首次应用以来,已经在国外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多个医学学科也在尝试应用OSCE模式的毕业临床技能考试[1]。经典的OSCE一般由十几个考站组成,对考生临床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因而其前期准备工作非常烦琐,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考试时间长,运行成本高[2],比较适合在较小范围内开展,而在招生量较大的地方高校难以推广。根据护理学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专业的特点以及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对经典的OSCE模式进行了简化,减少考站数量,缩短考试时间,降低人力物力消耗,使其更适应地方高校的具体情况。为全面了解简化OSCE的运行效果,本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408名考生和16名主考老师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护理学专业的毕业技能考试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2012届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共408名,其中男生44名,女生364名,均已完成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主考教师16名,均为我院相关学科业务骨干。

2.考站设置。第一考站——护理评估,包括采集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心理社会评估。主要测试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资料的技巧、职业态度等。考试时间10min,满分20分。第二考站——护理诊断,考生对病历和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护理诊断/护理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应该采取何种护理措施。考查病例分析、病情观察和问题处理的能力、对护理诊断的熟悉程度。考试时间10min,满分12分。第三考站——护理措施,针对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实施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在不同难度的两组临床常用护理操作中,完成由教师指定的与病历相关的临床技能操作各1项。考试时间20min,满分50分。第四考站——健康教育,根据病历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测试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技巧、宣教内容和措施等。考试时间10min,满分18分。

3.问卷调查。针对我院首次实行的简化OSCE模式毕业技能考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种,基本内容相似,包括简化OSCE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等3大方面24个项目。考试结束后现场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08份,教师调查问卷16份,均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4.统计学分析。逐份整理调查问卷,应用SPSS16.0软件录入各种数字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二、结果

1.调查问卷项目设计的质量评价。经SPSS16.0软件进行学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Cronbachα=0.7178473,即问卷能获得真实信息的能力为71.78%,表明该调查问卷各项目设计比较合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方差分析表明,F=133.9237,P

2.简化OSCE的效果评价

(1)对简化OSCE设计与组织的评价(见表1)

(2)对简化OSCE质量的评价(见表2)

(3)对简化OSCE效能的评价(见表3)

三、讨论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是一种能客观地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新方式,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估模式。传统的护理学毕业技能考核一般把重点放在操作上,往往是在若干项护理临床操作中抽考1~2项,考试形式单一,覆盖面窄,偶然性较大,客观性较差,缺乏临床护理情境,很难对学生整体能力水平做出准确判断,不能反映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3]。而经典的OSCE考站较多(12~16个),存在前期准备工作烦琐、运行成本高、考试时间长、不利于大规模考试的开展等缺陷。我院根据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招生量大的具体情况,对OSCE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既保留了考试项目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等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各站点任务能比较全面地涵盖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同时又对经典的OSCE程序进行了简化,减少了站点数量,缩短了考核时间,使之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考试。

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总体上来看,学生和教师普遍对简化OSCE持认可态度,认为考站设置和时间安排合理,考试内容比较符合临床护理对护士的基本要求,考试成绩能够衡量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问卷调查中考生普遍对OSCE的设计和组织给予肯定。有71.5%的考生表示在考前非常清楚OSCE的程序和有关安排,95.8%的考生认为考站的数量设置合理,80%以上的考生觉得护理评估站和护理操作站的考试时间长度适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先后顺序和抽签方式公平(64.0%)或基本公平(34.3%)。

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难度、考试与临床护理实际的一致性,以及学生扮演SP的真实性等方面。对于OSCE的难度,学生与教师的看法不一,学生中的87.3%感觉考试难度适中,但持相同看法的教师只占25%,其余75%认为考试偏难,表明老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1年的临床实习对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低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而对学生SP扮演真实性的看法上师生的差异同样显著,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和教师比例分别为5.1%和18.57%,老师的标准明显更高一些。

考生对OSCE效能的评价较高,选择OSCE成绩能或基本能衡量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选项的考生均达到93%以上,表明学生对OSCE持明显的认可态度。在考试前学院统一组织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斟酌考试病历的信息量和难易程度、确定各考站重点考核的能力和目标、制订分解式考试评分标准、组织教师集体备考熟悉并统一评分标准、将十几项常用的技能操作按难易程度分成两类等,为优化考试的效能奠定了基础,最终得到了考生的高度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有80.1%的考生赞同今后每届毕业考试都采用OSCE模式,更有92.6%的考生还希望要将OSCE推广应用到护理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去。

应用OSCE模式的毕业技能考试来评价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目前还处于各高等医学院校的不断探索之中[4]。随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出台和专业认证的逐步推行,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已经明确。作为终结性学业评价手段的OSCE,应该在大量实践运用的基础上不断被充实和完善,真正成为集客观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一体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方法。此外,除了应用于各类考试以外,还应该将OSCE应用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去[5],改变传统护理学教学模式分为理论授课和操作技能训练两大块而往往忽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适当地运用到临床情境之中的能力培养的弊端。通过OSCE模式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与考试模式接轨,做到教、考、用一体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桦,王斌全,商临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1):31-34.

[2]景汇泉,于晓松,孙宝志.OSCE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29-33.

[3]王庆华,郝玉玲,魏冠英,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本科生毕业考核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0,27(11A):1667-1669.

[4]刘丽.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试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4-65.

[5]邓辉,左凤林,汪芝碧,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在急救护理学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9,16(2A):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