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6 22:11:21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1篇

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运用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培训学生朋辈,结果发现团体辅导受到学生朋辈好评,系列团体辅导能切实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而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完善和创新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关键词:团体辅导;朋辈心理工作室;朋辈互助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30-04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1]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锐亮点,其优势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互动平台,能够模拟社会情境,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生涯意识等方面效果显著。[2-6]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7]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 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它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近年来,大多数院校建立的“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构建朋辈心理互助体系提供基础。[9]

2013年,基于生活社区的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组织优秀心理辅导员组建朋辈工作室指导团队,并面向社区招募一批对心理感兴趣并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学生组成朋辈互助的骨干力量,由心理辅导员指导学生朋辈在心理工作室中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0]

本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在排解学生朋辈自身心理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朋辈的专业技能,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结合,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帮助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为我校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总结经验、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47人,都来自大学二年级,身心健康,有比较强烈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意愿,对心理学感兴趣,性格友善坦诚,愿意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其中有12人参与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活动,男生4人,女生8人,平均年龄为19.33岁。

2.研究工具

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效果评估使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该量表共25个项目,分属于坚韧(13项)、力量(8项)和乐观(4项)三个维度。于肖楠等研究认为,其信度指标令人满意,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11]该量表的英文版的信效度也得到证实,且有研究证明其能够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全面改善状况。[12]

本研究所采用的《团训效果评价表》借鉴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资料基础上修改而来,采取五分制,共4个维度,其中课程适用性(2项)、培训内容评价(6项)、培训师评价(6项)、反思和建议(4项)等。

3.研究步骤

第一步,心理辅导员在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根据团体辅导方案资料、团体辅导理论,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见表1)。

第二步,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一系列活动。

其中抗逆力成长小组的辅导活动共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总活动时间为14小时。成长小组成员固定,7次活动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包含小组破冰和熟悉、小组建设和成长、结束三个阶段。每次活动亦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由热身活动开始,之后聚焦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工作,最后以小组分享结束。工作主题大致包括相互认识、自我觉察、冲突处理、人际交往等,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活动、会心交谈、沙盘游戏等。

第三步,评估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采取过程观察法、量表评估法和个别访谈法等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及时了解成员表现和团体特征,及时调整活动进程,改善团体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感受及收获等,以便于客观评定活动效果。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

1.学生朋辈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情况

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的部分单次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不再赘述。

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均值为4.71分,其中课程适用性4.29分、培训内容评价4.46分、培训师评价4.72分。经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p=0.03

2.团体辅导前后抗逆力得分差异的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7周的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学生朋辈骨干的抗逆力总分得到显著的提高(p

四、讨论

1.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理念

其朋其辈心理工作是践行钱伟长校长的“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思想,变革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学院屏障,在社区学院打造一个面向全体南区学生的,集心理互助、人格发展、素养提升、交流分享、危机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学生朋辈活动区域,探索基于生活社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大类招生分流后大学生协同培养模式。[13]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注重将发展性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有机结合,努力将成长危机转化为发展动力,普及危机干预常识的同时加深自我了解、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心理服务接地气,朋辈互助进楼宇,这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爱。

心理辅导员坚持“走近学生,近距离指导朋辈工作”,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不断增强朋辈成员识别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并给学生朋辈骨干创造分享心理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朋辈践行体验式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的效果评估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朋辈的选拔和培训。[14]学生朋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朋辈互助的有效性。[15-16]本研究中,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团体辅导培训效果加以检验,如表2所示,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都是非常良好的。

在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个别访谈中,学生朋辈们表示“参加活动很开心”“游戏环节十分有趣,也能引发人思考”,既能“舒缓心情,放松压力”,又能“学到很多以前未涉及的东西,有助于提升自己”,还能“增强同学关系及团结度”,“是在繁忙学习中一次很好放松”。学生朋辈对“朋辈互助”的理念也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感。可见,受众对活动本身的总体心理感受是满意和有收获的,感觉活动设计合理,内容有趣有益,培训师带领得力,在活动中很快乐,能有所思考,还能将收获运用于生活中,“希望把这种好的氛围、愉悦感受传播开去,带给更多同学”。

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主题、活动频率、培训师控场等方面提出的想法和期待,如希望“游戏更富有趣味性”“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增加活动频率”,建议“培训时间控制地更精准些”“给参与者反思时间多一点”等,也在系列团体辅导上得以改进,因而可能出现“抗逆力成长小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

本研究还发现,学生朋辈骨干抗逆力水平在7周团体辅导之后得到显著提高(见表3),说明抗逆力成长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朋辈的抗逆力,与滕秀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提高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水平,体现在自我效能、变通性、乐群性、情绪冲动性、情绪恢复性、情绪破坏性等方面。[17]而学生朋辈抗逆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朋辈自身成长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林静将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发现前后存在显著差异,[18]王玲针对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取得理想效果。[19]

3.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发展的促进作用

许静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受到师生欢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得到师生认可,但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情况尚不令人满意,在学生参与度、心理辅导关注度、辅导人员专业质量和学校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20]团体辅导参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团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朋辈和广大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师生对心理辅导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检验了心理辅导员专业素质,心理辅导员所带领的团体辅导无论在主观或客观上都令人满意,证明心理辅导员已经具备较高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团体辅导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以往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普通辅导员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认同度尚可,[21]今后可尝试让具备经验的心理辅导员以“Train the trainer”的方式培训普通辅导员,让更多人掌握基础团体辅导技能,扩大团体辅导覆盖面,让更多学生享受团体辅导乐趣。

通过活动体验与系统培训可以培养出具备团体辅导理论与技能的学生朋辈骨干。吴素梅等人发现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缓解社交焦虑,减轻交流恐惧效果显著。[22]朋辈团体辅导可用于新生适应、寝室人际、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方面。[23]尽管可能由于权威感的关系,朋辈带领团体辅导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24]但学生朋辈更具时代感和创造性,更了解同龄人的需求,可通过提供展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树立专业形象,让他们在朋辈互助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助人同时自我成长。当然,朋辈带领团体辅导的效果仍待未来检验。

五、结论

第一,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受到学生朋辈好评,总体评价在4.50分以上,且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

第二,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切实能够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水平,特别表现在坚韧性上。

第三,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时进,高艳.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60-62.

[2]张新奎.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许静.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10(2):474-477.

[4]赵小青. 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0):76-78,93.

[5]肖秋萍.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韦敏.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成静.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8]张元洪.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1-123.

[9]祝秀香,陈庆.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68.

[10]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朋辈工作室[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10448.

[11]Yu X,Zhang J.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in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35(1): 19-30.

[12]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2):76-82.

[13]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学院简介[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20429.

[14]苗秋生,翟瑞,杨慧琴,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 广州化工,2010(7):233-234,263.

[15]蔡晓军. 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2):72-73.

[16]倪潇潇,李东艳,曾子秋.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13(6):53-55.

[17]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8]林静.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69-771.

[19]王玲. 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1):465-466.

[20][21][24]许静.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相结合的模式探索――以上海高校为例[C]//上海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法与途径国际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论坛(8).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8-128.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状;团体心理辅导

抑郁自21世纪以来逐步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它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抑郁也作为主要危害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因抑郁症的发作而发生行为失控的恶性事件。抑郁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2.10%[1]。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率为42.96%[2]抑郁障碍现在的患病率为23.66%,有的同学因抑郁而出现轻生念头和自杀行为。本研究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为主要依据,从抑郁症状的成因、症状表现及其特性等方面设计团体干预方案,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来自于某医学专科学校,通过学校广播,校报,学生会等方式募集73名自述存在抑郁困扰的大学生用SCL-90,SDS量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分≥3分的学生为49人,对这些学生进行鉴别性访谈,入组条件为:①抑郁症状持续半年及以上;②具有三条及以上核心症状;③中等程度及以上影响到社会功能④了解团体辅导的设置能够持续参加8w的团体活动。排除条件为符合以下任意一项:①具有精神病性问题;②具有严重的人格障碍;③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④不能按照团体辅导设置坚持参加。最终确定28人符合入组条件,随机将其中14人作为参照组成员,另外14人作为实验组成员。其他成员根据其意愿另行安排个别辅导。

实验组14人其中男生5(36%)人,女生9(64%)人均为医学生平均年龄19±2岁对照组14人其中男生4(29%)人,女生10(71%)人平均年龄19±2岁。两组成员人口统计学变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工具

1.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项目,各项目均是1~5级评分。

1.2.2抑郁自评量表(SDS)[3]共20个项目,各项目均是1~4级评分。设有少量反向评分项目。

1.2.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共24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1.3方法

1.3.1干预方法 团体咨询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并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w的团体辅导,分别为每周六下午15~17点中途休息10min,共20h。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

1.3.2干预方案 设计10次团体活动每次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分别为相识、增加信任感、和建立小组气氛,人际关系训练,认识抑郁,思维辩驳,智慧碰撞,情绪表达训练,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结束活动等。10次训练围绕一个主题即认识抑郁,走出抑郁。10次活动共分为4个阶段:①开始阶段,介绍小组活动规则,保密制度,建立信任,相互认识,增加小组凝聚力;②发展阶段,继续增强凝聚力,进一步建立信任,初步探索抑郁的成因,认知探讨,抑郁秀,角色扮演,角色互动,角色互助等活动;③成熟阶段,进一步进行互助探讨,实践中的困惑讨论分享,深入认知理论,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生活态度,新的行为模式;④结束巩固阶段,协调自我,自我认知矫正,提升自我价值感,展望未来,处理离别,总结回顾。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包含讨论、回顾、游戏、角色扮演、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不仅注重成员的认知方面的改变还有意识地进行行为控制训练的改变。实验组辅导结束进行小组分享,效果评价,意见反馈等主观评价的方法。

2 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评定结果比较 实验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前测的分;对照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实验组被试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心理辅导后从缓解痛苦体验、认知模式改变、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控制、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有93%的人认为目标达成,有79%的团体成员认为本次团体辅导对他们的痛苦缓解有很大的帮助,21%的团体成员认为有一定帮助。93%的同学认知发生改变,79%的同学行为发生了改变,100%的团体成员认为总体有效(见表2)。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法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途径之一[4]。它具有普及性、体验性、探索性等特点。欧阳丹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心理压力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在与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5]。已经有相当多的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近年来在精神健康领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针对抑郁症的团体治疗逐渐成为配合药物治疗的一种主流手段尤其是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发现抑郁症的团体治疗效果显著于个体治疗[6]。本研究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在校大的人际交往能力,互相帮助,自我效能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大学生抑郁的症状得到控制并减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冲,洪月慧,杨思.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90-191,164

[2]杜召云.1734名大学生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

医学伦理学,1999,5: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122.

[4]蒋静.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视角.聚焦长三角[M]. 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2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校归属感;对策

一、归属感的定义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是个体把自己归入某个群体,以及由个体和群体所组成的集体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群体成员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彩,包括对群体的认同、投入、喜爱和依恋以及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落实感。“学校归属感”这一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学校共同体感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受社会学“共同体理论”的影响,美国教育界就已开始关注学校共同体感,其后人们对学校共同体感的结构与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归属感的一般概念可以将辅导员的归属感看作是辅导员对于学校这个大团体的归属感,辅导员作为学校团体的成员,他们的主要工作都与学校息息相关,只有当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大团体并被团体所接纳时,他们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现状分析

“大理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146名,其中本科生14382名,硕士研究生764名;有教职员工1283人,其中辅导员56人,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3%。这56名专职辅导员中,男性9人,占总数的16.1% ,女性47人,占总数的 83.9 %。职称结构如下:讲师10人,占总数的17.9%,助教46人,占总数的82.1%。学历结构如下:本科 6人,占总数的10.4%,硕士 40人,占总数的 71.4%。年龄结构如下:30-40岁27人,占总数的48.2%,20-30岁29人,占总数的51.8 %。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年限结构如下:工作5-10年的有5人,占总数的8.9%,工作5年以下的有51人,占总数的91.1%。目前这56名专职辅导员共带学生14382名,平均每人带257名学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理学院辅导员有以下几个特点:男女比例失调,女性辅导员明显多于男辅导员;辅导员工作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状态,工作年限短;辅导员职称问题凸显,56名辅导员没有副高以上职称,大多数辅导员依旧是初级职称。

辅导员接受的管理部门多、工作涉及面广、自身角色定位不明、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往往使其疲于应付,容易产生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在对大理学院56名辅导员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25%(14人)表示对学校极度没有归属感,30.3%(17人)表示没有归属感,32.1%(18人)表示有归属感但是不强烈,12.5%(7人)表示有很强的学校归属感。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理学院辅导员缺乏学校归属感。在对辅导员进行走访时,大多数辅导员都存在几个共性问题:1、认为自己属于学院的最底层,感觉不到学院的关心和重视,对自己供职的学院普遍缺乏归属感;2、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工作角色模糊,更多的像是在打杂;3、思想不稳定,总想着换工作岗位,或者考博,或者辞职

三、影响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因素

(一)辅导员社会角色模糊,职业出路迷茫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辅导员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里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第一条就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可以用“杂、累、淡”三个字来概括,职责范围宽泛含糊,事务繁杂琐碎,工作中心不突出,工作绩效难以评价,加上身处学校管理机构的最底层,受多个职能部门的领导,辅导员很难获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很容易被忽视,更多强调的则是辅导员的管理职能,辅导员也很容易沦为学校的边缘人物,得不到学校、社会的认同。甚至一些领导认为辅导员不是以一种专业人士的身份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导致辅导员朝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就是空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极不利于的专业成长,加上很难获得专业教师的同等身份和待遇,造成大多数辅导员心理上无归属感,工作上无成就感。据走访调查,大理学院70%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现在的岗位只是一个过渡,是通向管理岗位的干部身份或是通向教学岗位的教师身份的一个跳板,希望有一天可以顺利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都极大的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辅导员工作负荷大,低成就感

在高校,由于近年来功利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蔓延,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被简化为学生事务管理,本应成为工作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许多辅导员甚至感觉成为了学生的“保姆”。由于辅导员工作范围和职责划分不明,辅导员往往在正常工作时间里疲于应付各部门交代的事务性工作,而与学生的谈心、下宿舍和团体思想政治教育却只能占用辅导员的业余时间。单一的提高工作要求,却不具体分析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方式,管理体制不顺的高校甚至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交给辅导员去处理,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这也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成就感。另外,任课教师的绩效可以采用量化的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来评价,行政人员绩效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岗位任务来评价,而高校辅导员是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年树人,百年树人”,在短期内很难体现辅导员工作成效,

(三)职业倦怠

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在特殊的职业要求、巨大的社会责任和自身素质局限的情况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现。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深入的大环境中,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职业倦怠的困境中。对工作失去热情,缺乏动力; 自身职业发展遭遇困惑,心理负担过重;职业的厌恶感加重,工作不安心等等都是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

四、提高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对策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向上一层次的需要发展,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建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只有为辅导员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加强归属感,才能使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发挥体制优势,注重人文关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二十四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在现实中,辅导员的工作除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更多的是从事事务性的琐碎工作,如各类评优评奖、学生资助工作、学生活动等等,二级学院不能总是给予工作和管理上的重压,要及时发现和处理辅导员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调查中发现,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绝大部分辅导员都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与关心”,还有不少辅导员反映,学院领导的态度对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的归属感影响也相当大。所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及管理方面还应以人性关怀为宗旨。

(二)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建立评价机制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划定工作范围,强化工作职责。对辅导员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制和工作制度,将辅导员从大量行政工作中分离出来,回归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才能将辅导员这一职业真正做到职业化专业化。因此,一方面,不断改善辅导员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关注辅导员福利待遇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把解决辅导员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与辅导员的情感交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舞台,更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重点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实际工作量、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考核,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既要充分肯定成绩,提升思政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又要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其提高。

(三)建立职业共同体,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

“建立一个辅导员行业协会或组织,可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协会或组织应当兼具学术研讨、合作交流、娱乐互助等功能” ,其职责是维护和争取辅导员的合法权益,组织辅导员来共同讨论专业发展,营造适合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氛围,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有快乐可以分享、有烦恼可以排解、有问题可以探讨、有麻烦可以解决,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同时,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开展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通过了解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使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完善自我认知,从而增强学校归属感。

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研究[本文为“大理学院2011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影影,《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现状分析》[J],高校论坛,2014.2

[2] 陆佳宇,《高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现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2.5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 耐心 爱心 责任心 日常总结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各行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担任着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新增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难度。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同于其他大学生,有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的时候具有强烈的失落感,对自己的能力也进行了否定,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追求一定的独立个性和存在感,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对集体活动失去积极性,对学习生活规划缺乏目标方向感等方面,给辅导员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及角色定位

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学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对学生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协助学院完成管理工作;需要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就业技能。从细节方面来看,高职辅导员日常工作凸显繁杂。学生在校期间的衣食住行和辅导员都有着密切关系。

高职辅导员工作缺乏系统性,并且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辅导员工作本来由学生处或者系部直接领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涉及到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保卫处、院办及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每项工作各个部门要求不同,口径不一,导致重复劳动,无形浪费了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此外周而复始的工作,高职辅导员也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很多高职辅导员都有共同的感受:学生难管,工作难做,但是既然从事了辅导员工作,就要转变观念,克服困难,把当前的困难当成严峻的考验。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抱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并且在琐碎的工作用要进行日常总结,做好日常工作,提升职业素养。

二、三心一总结的实施

(一)对学生有爱心

爱心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讲都是必备素养,是教育工作者事业成功的基石。爱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针对高职学生,爱心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前面已经分析过,很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中期间文化课成绩不好,缺乏自信心,这部分学生容易形成一种病态思维:自己和学习无关,什么都学不会,缺乏尝试的勇气。不能树立一个明确、正确的大学学习目标。这种情况辅导员要经常给这些同学灌输“你能行”的思想,并且鼓励这些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慢慢的积攒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他们也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从而主动的参加活动,尝试新的挑战,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2)关心学生的生活,急学生之所需。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7到22岁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处在一个叛逆的年龄阶段,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事情。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难,碍于面子问题又不好意思向家长和辅导员倾诉,本身又有寻求帮助的需求,面临很多令他们自己感到矛盾的事情,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有可能造成事故,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及时的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一样对待,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用自己的经历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相信人心换人心,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辅导员当成自己的朋友,把一些难言的事情告诉辅导员,并希望从辅导员那里得到帮助。信任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教导能够有效的指导自己的行为,听从辅导员的教导,这样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就会轻松很多,辅导员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价值得到体现。

(二)对学生有耐心

耐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所需要的基本要求,高职辅导员管理工作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面对高职学生犯下重复的错误一定要耐心对待,不能草草处理,处理不当会给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造成老师和同学之间的隔阂,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学生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辅导员来帮助解答,学习方面的、生活方面的、工作方面的、甚至感情方面的等等,这就需要辅导员非常有耐心,仔细聆听学生们的心声,耐心地为他们进行开导,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

(三)对学生有责任心

作为辅导员一定要责任心明确,明确自身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和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不违反学校纪律,不给自己的工作造成麻烦。作为辅导员不能怕学生犯错误,而是正确引导学生应该怎样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充实的大学生活。

(四)日常工作总结

孔子曰:君子日三省呼己。高职辅导员管理的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又担任着传达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指令的任务,这就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很多刚任职的辅导员面对这种情况无所适从,有工作经历的辅导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类似问题。建议辅导员随身携带工作簿,随时记录需要办理的工作。并且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时候查看工作簿,确定哪些工作已经完成,哪些工作亟待完成,对成功完成的工作记录工作经验,对没有很好完成的工作,究其原因,并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这样辅导员能够把繁琐的工作捋顺清楚,工作条理分明,避免造成手忙脚乱,主次先后不分的工作状态。

三、总结

在新的形势下要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辅导员教师,甘心平凡的工作,踏实努力完成时代交给的使命,不断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平凡中体现伟大。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管理 团体辅导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的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大起大落,摇摆不定,跌宕起伏,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积极时而消极。学习成绩的优劣、同学关系的好坏、恋爱的成败等等,都会引起大学生情绪的波动。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形于色,处在心理发展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的大学生,经常被自卑、过度焦虑、抑郁、易怒、恐惧、嫉妒和冷漠的情绪困扰。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的“情绪管理工作坊”在调查中发现,在18个备选项目中,420位参加调查的同学最感兴趣而又最觉无力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1]。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2]。因此,大学生特别需要情绪管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情绪的类别,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并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3]。这对于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合理、科学的情绪应对方式,增强自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通过在校园中张贴海报,采取自愿原则招募符合相关要求的大学生。并根据问卷调查和面谈,从中筛选出遵守团体约定,愿意交流情况的10名学生。结合他们的情绪管理特征进行干预。

(二)方法。

1.SCL-90 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制,王征宇等1984 年修订,共计9个因子,为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没有到严重,依次为1、2、3、4、5。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问卷是标准化的症状自评量表,能较好地反应大概一周来病情变化和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真实性,问卷是标准化的症状自评量表,能较好地反应大概一周来病情变化和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真实性。

2.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4]。问卷包括5个主因素: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采用五级评分标准,其中19道为反向记分。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276,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在0.5957~0.7829之间,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6683,各因素的分半信信度在0.5145~0.7522之间,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和维度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量表总分为5个维度的题项分数之和,即38个项目的题项分数之和,分数越高情绪管理能力越好。

3.反馈及自我评价量表评估。每次活动后团体成员填写本次活动的《团体单元回馈表》,活动结束后填写自编的《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该问卷主要收集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达成、团体凝聚力、团体的满意程度,以及团体成员对情绪管理的改善状况等各方面的评价。并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个人总结,以了解团体成员对本次辅导活动的看法和感受。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由5次活动组成,每次活动时间为1小时,每周活动1次,采用游戏、讨论、行为训练、心理剧等形式进行。

(四)活动方案。

第一单元,相见欢。使成员之间尽快认识,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澄清团员的期待,了解团体目标,订立团体规范,建立团体的共识和默契

第二单元,情绪明晓。进一步增进成员的了解和接纳,增加团体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使成员辨别各种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提高情绪表达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第三单元,情绪万花筒。使成员了解不良情绪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害处,识别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

第四单元,情绪ABC。使成员了解“想法”对情绪的影响,意识到可以通过改变“想法”来调节情绪, 树立合理的信念,改变想法,改变情绪,进一步探讨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生活实践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第五单元,珍重再见。引导成员回顾整个团体历程,检视自我的成长,分享收获,处理离别情绪,给予彼此祝福。使成员能够彼此保持联系。希望给团体成员留下美好的印象,圆满的结束团体。

(五)数据统计分析。

辅导前后测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症状自评量表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四个因子上,团体辅导前后测具有显著差异,经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后,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四个因子上有显著提高,说明团体辅导的效果显著。

表1:症状自评量表数据分析结果(M±SD)

注:*表示p

(二)团体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因子及总分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异。经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后,学生在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积极补救能力有显著显著提高,说明团体辅导的效果显著。

表二: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 均值比较(M±SD)

注:*表示p

(三)团体辅导后成员自我评估。

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都请成员填写《团体单元回馈表》,以此对单元活动进行评估。由下表可以看出,团体成员对这次团体辅导活动场所、时间、内容、团体氛围、团体互动、带领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满意,都给予好评,平均得分在7.9至8.9之间。

表三:团体单元回馈表

在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请团体成员对团体效果进行评估,填写《团体活动成员回馈单》。从团体成员对活动的意见反馈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成员对团体心理训练是满意的,认为团体的目标圆满完成的占85%。在满意程度上,非常满意为73%。在效果上,认为对自己的情绪管理有帮助的占68%,认为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有明显改善的有72%.其它如团体的凝聚力、团体成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了解程度,对团体的喜欢程度都达到80%以上,说明情绪管理团体对改善成员的情绪状况是有效的,团体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从成员在团体辅导后自我评估看,团体成员加深了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情绪的了解,大部分团体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处理情绪方面明显改变。认为自己在团体辅导后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情绪管理中。

三、讨论

(一)团体辅导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学生后测与前测的总分和平均分比较显示,辅导后学生的总分和各项得分均低于前测的分数。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四个因子自评分量表上前后得分呈现显著差异(p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提高了辅导成效。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个体来说,存在多个影响源,除了团体领导者,也包括其他的成员。在团体情景中,组员在宽松的启发式的环境中通过讨论和交流,产生多种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和交织,促使个体在参与中观察、学习他人的情感反应及对待事物的看法,同时还可以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分析和方法。这样,可以做到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源。

2.促进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都会被负面的情绪困扰,长期的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表达,最终导致伤人伤己。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建立一种良好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温暖、被接纳的感觉。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通过团体活动,观察到他人在相同情况下如何自处,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可以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相互的交流,成员常会发现其他人也有与自己一样的困扰,这会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也会改变自己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信心。

3.提供了宣泄情绪的机会,使成员认识到有些负面的情绪是可以调整的,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合理的宣泄。团体心理辅导能把过去的社会生活情景再现,借着不拘形式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参加者提供改变自己的机会,促使成员去深入探讨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总结出实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也可以促使成员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形成对他人的理解。一些情绪自然而然的就管理好了。同时,还可以借由“心情释放”这样的活动把埋藏心底的感受,平时压抑的不满或不敢说的话说出来,坦率地表达内心的愤怒、苦闷和抑郁情绪,这样可以减轻成员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从而更能理性地分析问题。

4.通过相互作用的体验,得到多方面的反馈,使成员获得他人对于自己情绪的看法,从而有利于成员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自卑、偏激、固执、嫉妒、怀疑等不良品质,并使成员有意识的去学习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

5.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内容合理,能让学生真正投入活动当中。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首先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征和常见的情绪困扰,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结合成员所做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结果,分析了成员的情绪管理特征和常见的情绪困扰,为后来的团体辅导认清了辅导的侧重点所在。团体辅导的活动内容设计针对性强,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除此之外,每个单元活动都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分为热身阶段、运行阶段、结束阶段。每次活动后都要完成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及时总结学习到的技巧和个人问题所在,使辅导达到最佳效果。

四、结论

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是有短期效果的。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广泛尝试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对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学红.浅议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学术论坛,2007,(36):152—53.

[2]安静.ABC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启发—基于一项调查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4):103-106.

[3]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88-290.

[4]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75-80.

[6]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l996:l2.

[7]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69-371.

[8]刘海燕,郭德俊.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4, 27(3): 684-686.

[9]吴娟,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实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 成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60-02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教师队伍里面重要的生力军,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丰富,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奖助贷资助工作、心理辅导、评优评先、党团学工作等等。随着近年来各学校普遍扩大招生,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辅导员的思想素质及业务水平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提高辅导员的个人能力?笔者认为,辅导员的成长是提高辅导员个人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以本院辅导员为例,通过分析辅导员构成及特点,从而分析本院辅导员成长的方法,通过成长进而推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开展。

1 辅导员群体的构成及特点

本院辅导员是构成学生工作的重要群体,按照1∶300的比例,辅导员相当于一所大型公司的管理者地位。随着本院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年龄年轻化

踏入千禧年后,各高校学生已踏入“90后”时代。各高校辅导员近两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以本校为例,几乎所有的辅导员都为“80”后,部分新上岗辅导员更是接近“90”。年轻的辅导员大多是本科或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踏上工作岗位,内心怀揣着一颗与学生们般“年轻的心”,包含工作激情。学生们视其为“大哥哥、大姐姐”,愿意与其保持亲密距离。虽与学生们亦师亦友,但缺乏工作经验。

1.2 专业多元化

本院辅导员大多为本科毕业生,也有本院其他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辅导员结构多元化,大部分辅导员均非思想政治专业出身,所修读专业各不相同,如有:法律专业、新闻专业、计算机专业、体育专业等等,也有原先从事教务工作、学院行政工作调任辅导员岗位的老师。多元化的辅导员队伍可扬长避短,如学理工科的辅导员逻辑思维及分析能力较强,学习体育文体专业的辅导员性格热情奔放,学习文科的辅导员体贴细心。因此,各辅导员的知识构成和价值体系多元化,带来一支丰富多彩的辅导员队伍。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仍是此辅导员队伍需不懈提高的方向。

1.3 管理有序 工作积极

本院作为一所3B大专学校,虽辅导员总体状况无法与重点院校相比,法与其他一些重点本科学校相比,但本院学生工作管理严格有序,各位辅导员工作主动积极,面对学生工作认真负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本院领导对辅导员队伍的高度评价。本院辅导员主动迎接学院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挑战,如学院评估、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工作、加强学院学风建设、迎接新生和顺利欢送毕业生等任务,通过不懈地努力,完满地完成各项学生工作,获得好评。

1.4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受过较好的高等教育,深受市场化影响的本院80后辅导员(有一部分还是独生子女),在各种升学压力和工作压力中更强调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个人的付出与收获,成长及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以及过于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部分辅导员忽略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如同个人的成长,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需要像蜗牛般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的成长。

2 辅导员的成长

本院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李福明副院长曾经说过:“从事辅导员工作,最能让人成长。”一名辅导员,需要具备全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虽然,学生的事务性工作占了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比例,但是学生工作每天都充满了变化和新意,辅导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从繁杂的工作中学会提高和成长。只有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学生工作,投身教育事业。

2.1 影响辅导员成长的因素

辅导员的成长,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

(1)内因决定外因。

对于辅导员而言,内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辅导员的个人认知水平、及个人的知识构成和学历局限性。

①个人认知水平,即个人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常常体现在职业道德及对待工作的态度上。辅导员的工作,烦琐而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容的正是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对于岗位工作的理解,不同辅导员不同。有的认为,这是杂七杂八很琐碎的事情,没有意义;有的则认为,事务虽烦琐,但职责更重要,应该认真负责去完成。举个简单的例子,“辅导员走课堂,下宿舍”虽然这非硬性的规定和要求,但若为了更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辅导员自会认真对待。如果不懂得正确理解辅导员工作需要大量的责任心和耐心,那么就会很快失去对工作的激情,从而影响个人很好地完成辅导员工作。

②知识构成和学历局限性,是影响成长的另一重要因素。本院辅导员大多为本科学历且专业各不同相同。身为一名辅导员,除了应具备思想政治的专业知识,也应当提升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知识面,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继续进修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以更好地灵活应对工作。

(2)来自外界的影响。

①事务性压力大。辅导员工作中,学生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因此,辅导员缺乏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②学院缺乏辅导员专业指导团队。本院近年增加给辅导员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给了辅导员机会更好地学习学生工作处理方法和知识。但校内仍缺乏专业性的队伍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例如:学院给辅导员提供的思政课上课机会,给予辅导员锻炼的平台,但由于缺乏具体性的指导,部分辅导员在上思政课的时候,把握不住重点。

③辅导员心理压力大。辅导员工作由于长期与学生接触,学生多,责任重,压力大,事务多,难免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辅导员本身具备应有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长期压力的堆积,容易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因此,学院可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除了给有疑问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更可以给各位辅导员排解工作上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

④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与反馈不足。辅导员的成长和成就感的获得,很大程度来源于工作的结果,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反馈(积极的评价)则是最直接的体现。由于部分学生知识层次有限,对待学生工作认真的辅导员,有时会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这直接给辅导员带来负面反馈,也间接地打击辅导员工作的激情和自信,影响辅导员成长。

2.2 辅导员如何成长

(1)工作中主动学习。

辅导员成长,不能只是倚靠自己原有的老本,而应该是再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契诃夫曾经说过:“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辅导员成长所需,首先应该要坚持多看书多看报,了解国家、社会和身边大事。诚如学院李福明书记强调的,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需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列宁主意、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其次,辅导员需及时补充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科学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能有效地提升辅导员思想的深度,使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开阔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提高办事的效率。再者,要学会“不耻下问”。学院里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老师,平常可以多些和老辅导员进行交流,学习老辅导员优秀的工作作风和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再结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思路。

(2)与学生、学院共同成长。

笔者认为,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除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将学生视作自己的朋友,时刻从朋友身上检视自己的不足。做学生们的朋友,与学生们一样,保持年轻的心态,关心他们关心的,喜欢他们喜欢的,学会了解学生们的心理感受,辅导员工作自然可以将心比心,工作以学生为本。做学生们的师长,学会分析学生们有待改进地方,换作自己是否已做得完善,有如何的改进空间。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很精彩,但是同时可以和几百号学生一起成长的人生更加精彩。

本院虽然年轻,但是学院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先进的育人观念,不仅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是给予年轻辅导员一个锻炼和成长的平台。如学生处定时召开例会,指导辅导员每阶段的工作重心;学院每年的思政研讨会,旨在通过辅导员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学院学生工作朝着更专业化的发展。

(3)及时总结并创新。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对于辅导员工作,“省”意味着对工作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工作繁琐变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辅导员每天会各式不同的学生状况,如:学生突然退学、学生宿舍盗窃、考试作弊、在外喝酒打架等等。辅导员需经常处理各式学生状况,不同状况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建立自己的工作笔记,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定期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记录下来,并反思这次处理的结果效果如何。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出经验和方法,以利于辅导员日后系统、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

(4)寓乐于工作。

总有人说,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超级大保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一个学会规划好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辅导员,是可以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利用工作之余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辅导员会给个人的成长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辅导员身在学校中工作,享有与学生一同学习的优越条件,藏书万卷的图书馆,辅导员们在工作之余可以饱读各类书籍,充实自己的灵魂;偌大的体育场和体育馆,辅导员可以带领学生一同运动,增强体魄;学院教工之家开设的各类康体活动,如:跳舞、瑜伽、唱歌等,辅导员可以放松身心、各学所爱。将这种“乐”带到工作,更能激发辅导员积极、向上的情绪,让辅导员健康成长。

(5)提升职业道德 塑造优秀人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意味着,辅导员作为教师,应该身体力行,树立榜样。鲁迅曾说“教育植根于爱。”教育是神圣的教育事业,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要为学生青涩的错误生气,学会耐心和包容。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并秉着高度的责任心关怀每一个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很辛苦很很忙碌,但是要懂得自我修炼,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对于工作,要吃苦耐劳,耐心认真,敢于奉献。

杜兰特曾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辅导员工作的工作也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辅导员的成长,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学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需用心工作,认真学习,善于总结,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感受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杨凯.辅导员成长的秘诀[J].新西部(下半月),2009(5).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7篇

【关键词】 士兵;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应付方式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Basic Unit Military. Li Ping, Yu Yunhui, Gai Xuhong, et a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Jinan Military Area, Jinan 25001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group counseling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basic unit military, and to supply an effective pla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soldiers. Methods Ninety soldiers under daily military condition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Group guidance was perform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 15 times, while only psychologcal test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of the 90 soldiers were tested by Symptom Checlist 90 (SCL-90) and Coping Style Scale (CSS) before and after group guidance to assess the effect. Meanwhile, the soldier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ested by the evaluating table of experimental group members after guidanc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otal scale and subscales of SCL-90 except "horror" and "somatization"(P

【Key words】 Soldier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Coping style

健康是战斗力的第一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军人适应复杂艰苦的军事生存条件和严酷险恶的战争环境的的要前提之一[1]。心理健康教育在部队整体战斗力的保持、修复、再生和提高方面,在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及价值的实现方面,在人和环境及武器装备的相互紧密结合等方面,在现代军人综合素质塑造构成上都应起基础和积极的作用。而根据部队集体居住、集体活动的特点,接触面广、性价比高的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就格外重要。

团体辅导活动是面向普通人群开展的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被认为是普及咨询服务的最佳途径之一,亦有人称之为教育性的辅导(instructional guidance)[2]。它通过运用团体情境,设计出活动课程,用来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中会碰到的各类问题所引发的一般性困扰。参加者主要是健康的正常人或有某些烦恼的正常人[3]。

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诱导士兵提高日常军事生活中减轻压力、控制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士兵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以期为促进士兵的心理健康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部士兵自愿者,经过面谈,在报名者中筛选具有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有时间保证,能够按时参加每次辅导的青年士兵为团体成员。本次实验的成员为90人,非结构性团体,男女比例基本均等,年龄20±1.68岁。随机抽取45人为干预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45人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分为3个小组,3个小组所有辅导活动的内容、方法、测量工具、评估方法均一致,因此在进行结果统计与分析时,并为一个小组进行。由研究者本人和资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者。

1.2 方法 由研究者本人和资深心理辅导员对干预组的3个小组分别进行士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安排15次,每周2次每次2小时。辅导内容以自我拓展、情绪管理、人际沟通成长、自信心训练、两性关系为主题,对照组则处于常态,不参加团体辅导,在实验前后分别取得前后测试数据。对照组在取得后测数据后也进行团体辅导,以期解决干预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3 工具

1.3.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症状自评量表》[4]包括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该量表能够较全面地检测被试的心理状况,为前测与后测的对比研究、结论的最后生成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1.3.2 应付方式问卷 由肖计划等(1997)编制[4],共62个题目,有6个分量表,分别测量6种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自责、幻想、退避,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将应付方式分为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与求助)和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两个纬度。

1.3.3 团体辅导自评量表 根据研究的需要,自编一套团体辅导自评量表,以10分计算,分数越高,表明满意程度越高。

1.3.4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本研究的辅导内容分自我拓展、情绪管理、人际沟通成长、两性关系、自信心训练5个主题。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无论什么类型的团体都经历3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运作阶段、结束阶段[4],因此我们围绕这5个主题设计了15次团体辅导活动,主要内容见表1。辅导活动采用的是封闭的结构式团体形式,事先做好辅导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实施,在辅导过程中,成员保持不变,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感受。第1次活动主要目的是说明团体的性质、目标,澄清成员对团体的期待,协助成员之间、成员与领导者之间相互认识,共同订立团体规范;第2、3次活动内容是自我拓展,目的是使成员更充分地认识和发展自我;第4~6次活动内容是情绪管理,目的是使成员掌握调控情绪的心理学理论、技巧;第7~12次活动内容是人际沟通训练,目的是提高成员处理人际关系、两性关系的能力:第13~14次活动内容是自信心训练,目的是提升成员的自信心;第15次活动内容是结束团体,目的是协助成员回顾前14次团体的经验与学习,鼓励成员们相互给予回馈并将所学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适应部队生活。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1.0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SCL-90得分比较 团体心理辅导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CL-90的各因子及总分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团体辅导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SCL-90总分及除恐怖、躯体化因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自身比较,后测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前减少,除恐怖、躯体化因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自身比较,后测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前测略有降低,总分和其它各因子分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应付方式问卷得分比较 应付方式问卷前测与后测结果比较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应付方式问卷的各分量表及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辅导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成员在团体辅导后,除“幻想”分量表变化细微外,“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分数增高,“自责”、“退避”、“合理化”3个分量表分数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士兵的自身比较,干预组成员在辅导后除“幻想”分量表外,“解决问题”、“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等5个分量表与辅导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成员干预前后应付方式问卷的得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这些数据表明,辅导后团体成员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性应付方式明显增多,同时,采用“自责”、“退避”的应付方式明显减少,“幻想”、“合理化”等应付方式无明显变化,见表3。

3 讨 论

本研究从部队平时的军事生活着手,进行了改善士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多种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是实际应用性较强的方法,方案设计是否能达成协助士兵发展的目标,有3个关键性的要素:①角色的取得:能参与活动,并取得角色的扮演;②提供挑战与支持的平衡:适度的挑战及必要的支持;③促成持续的发展:辅导活动应有次序性、延续性、累加性[4]。本研究结合目前部队士兵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活动设计上,提供一系列的角色活动,在安全的情境中尝试新的经验与行为。本研究的心理辅导活动为期8周共15次,辅导后心理测评结果显示:SCL-90总分及除恐怖、躯体化因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团体成员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分数明显下降,有效地提高士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本研究中,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应付行为可以反映出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程度,Vaillant更认为长期的精神健康可以通过了解受试者在面临环境危机时,习惯使用的自我防御类型来预测[5],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士兵应付方式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应付方式问卷测评结果显示,与辅导前相比,辅导后团体成员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性应付方式明显增多,同时,采用“自责”、“退避”的应付方式明显减少,“幻想”、“合理化”等应付方式无明显变化。提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求助”、“解决问题”、“自责”这些应付方式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幻想”、“合理化”的应付方式相对稳定。本研究说明,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启发成员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应付方式的成熟程度,可以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士兵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Reuven Gal, A David Mangelsdorff编著.苗丹民等译.军事心理学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78-482

[2](美)Ed E. Jacobs Robert L. Masson Riley L. Harvill著,洪炜等译.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

[3]杨宏飞,唐永卿,郭洪芹.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效果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692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31-35,82-83

[5]蔡溢,许明智,堪红献,等.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392-393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8篇

【关键词】小组辅导;学业不良;医学生;心理弹性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关注。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进行积极修补、调适,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1],就是心理弹性。有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经受更多的压力,存在睡眠问题和沮丧情绪,比非学业不良学生更多出现人格特征方面的问题,以及有一定可能导致自杀的倾向。他们也更容易出现认知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缺乏、容易冲动等问题[2]。为此,笔者根据某医学院校的学业不良学生心理弹性调查结果,采取小组辅导的方式,尝试对学业不良医学生进行认知、行为上的辅导与训练,通过干预来培养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

我们认为对学业不良医学生进行小组辅导有几点好处:其一,宽松、温暖、支持的小组氛围有助于释放压力,彼此相互支持;其二,小组为学业不良医学生提供一个释放自己的平台,在对他人问题的分担和探讨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获得来自别人的支持;其三,把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聚到一起,相互间容易产生共情,通过探讨和行为互动,学会正确的看待自己,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由各学院年级辅导员推荐,并且在学业不良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招募了20名志愿者。由辅导老师与这20名学生进行面谈,筛选出16名成员,随机分成相等的2组,控制组和实验组。为了平衡期望效应对辅导疗效的影响,在面谈时,鼓励所有成员增强信心,对未来有美好的期望。告知控制组8人“自我调节,一个月后再进行测试”,辅导老师挑选两名成绩优良、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志愿者),与其他8人一起组建小组,男生6人,女生4人。小组成立后,成员与辅导老师共同签署了小组协议书。

1.2 方法

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从心理弹性的掌控感、关系感和情绪反应三个方面进行干预,将小组辅导活动设计为9次,每周2次,每次1.5~2个小时。活动主题依次为:①有缘相聚(相识与沟通)。②通过“20个我”等活动交流成长的历程(寻找共同点,增强自信心)。③W的故事(我为什么总是不能坚持,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计划?)。④ L的故事(为什么她不接受我的感情?)。⑤P的故事(为什么在父母眼里我总与他们期望的差距很远?讨论如何获得与维持健康的支持系统)。⑥H的故事(为什么我无法融入宿舍中?)。⑦户外活动(爬山、野炊、合作、沟通)。⑧讨论与回顾:学会正确归因,如何培养独立性和毅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有效利用身边的资源? ⑨分享与感受(分享情感、互赠留言、告别)。

运用滕秀杰修订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3]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前后测,对小组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筛选成员后,对16名(实验组8名,控制组8名)同学进行前侧;小组辅导结束后(为时5个星期)进行后测,两组同时同地进行。

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向成员布置作业,每个成员在作业中记录自己参加小组活动的内心感受和变化,作为了解小组辅导主观变化方面的数据。

2 研究结果

2.1 量表前后测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比较

表中的数据显示,与前测的基线相比较,干预结束实验组在总量表和各个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变化,成员的自我效能、变通性、人际舒适性、适应性求助、情绪的恢复性显著改变。

2.3 小组成员主观感受的变化

我们设计的“小组辅导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在自我效能、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方面有了显著提高,成员对小组活动给予了较高评价。成员们反映如下:“小组让我感到温暖和接纳,让我有勇气去改变”,“小组让我能够重新认识自己,正确地面对学业,不再像过去那样焦虑”,“我感到自己更有信心了,也愿意和别人交往”,“在小组里我能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会尽量把在小组中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上”等。

3 讨论

通过小组辅导来提高学业不良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是有效的。本实验表明,经过5周的小组辅导,自我效能、变通性、人际舒适性、适应性求助、情绪恢复性五个因子与辅导前相比,分值明显提高,心理弹性总量表、掌控感分量表、人际关系分量表、情绪反应量表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小组辅导能够帮助学业不良的医学生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更好地应对来自学业和其它生活事件方面的压力。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并适时的提供帮助,营造了温暖与接纳的氛围。小组这种包容性的环境有利于学业不良医学生释放压力,表达情感。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并有所领悟。成员在小组中体验到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了他们改变的想法、勇气和信念,这对于改变他们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尝试新的行为模式大有帮助[4]。

我们在小组活动中采用“热座”技术展开问题的深入探讨,由一个成员说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扰,其他成员和辅导老师帮助他发现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由于每个人的问题都不同,这样对辅导老师的要求就很高。比如在第4次活动中,L同学说出自己在在学业和情感方面的困扰,M同学也面临类似的困扰――我高中时候谈的朋友在另外一所大学很优秀,面对她我感到很自卑。类似的情感问题,却又有个体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辅导老师具有丰富的咨询经验和高度的专业敏感性。辅导老师在进行小组活动前,必须从各院系辅导员那里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等,在进行小组辅导时,创造尊重、温暖、接纳的小组氛围,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我们在辅导过程中安排了两名成绩优秀、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志愿者来参与并调动小组氛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小组成员的改变。

在每次小组辅导结束后,为成员布置作业并记录参加小组的内心感受,使其从中获得乐趣和价值感。在全部活动结束后,我们对成员的主观感受变化做了调查。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提到自己较小组辅导前变得自信、有力量,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来自同学、家长的关怀,比以前更乐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即使有负面情绪也能够很快地恢复。在对学业不良医学生的干预中发现,在小组辅导中的个体,给人感觉更加乐观和自信。

总之,通过小组辅导提高学业不良医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尝试,从其结果上来看是有效的。在今后的辅导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对学业不良医学生进行系统干预,为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水平和学业成绩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森楠,青少年复原力的概念,2003.网址:http://bsjb.hcc.edu.tw/guid/ guid3.3003- 2- 27.

[2] 沈烈敏.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研究初探.心理科学,2009,32(3):703- 705.

[3]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2008,5.

[4] 许妍,孔维民,葛晓亮.小组辅导对有强迫倾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校医,2005,10(5):466- 469.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9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郭艳(1975- ),女,河南洛阳人,徐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70-02

辅导员不仅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力量。辅导员自身的心身状况不仅影响辅导员个人的工作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构建和谐院校的重要部分,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探讨了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取自江苏、山东五所部属及省属医学院校的在职辅导员,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指导语写在问卷上,调查对象根据指导语要求自行填写问卷,施测后辅以个别访谈。本调查共发出问卷240份,收回220份,回收率91.67%,其中有效问卷208份,有效回收率86.67%。其有效问卷中,男辅导员45人,女辅导员163人;1979年以前(含1979年)出生的11人,1980~1984年出生的139人,1985年以后(含1985年)出生的58人;教育学类专业的64人,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56人,管理学类专业的39人,其他专业49人;分管就业工作的58人,非分管就业工作的150人。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问卷为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是目前国内心理健康及其相关研究中选用频率较高的测量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调查对象一段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一共有90个项目(症状),采用1~5级评分,反映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存在情况。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录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

通过与全国常模的9个因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在问卷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和阳性项目均分上都高于全国正常人的常模,具体的9个因子中,除了人际关系这一项外,其得分均高于全国正常人的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人际关系因子得分略低于全国常模,P>0.05,说明在人际关系因子上与全国常态无明显差异。总体说明了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除了“其他”因子外,对于总分和另外9个因子,1980~1984年出生的辅导员的得分均高于1979年以前(含1979年)出生的辅导员和1985年以后(含1985年)出生的辅导员的得分,可见,1980~1984年出生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从多元方差分析上看,SCL-90在不同学历状况上,总分、躯体化和偏执因子具有显著差异,Sig

(三)不同专业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除了“其他”这一因子外,总分和另外9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教育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并且除了躯体化因子外,另外九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管理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同时,除了强迫、抑郁、恐怖及其他因子外,管理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其他各项得分均高于教育学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的辅导员。可见,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专业变量上最差,其次是管理学类专业的辅导员、教育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其他专业的辅导员。从多元方差分析看,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在敌意、偏执两个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异,Sig0.05。

(四)不同分管方向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由于分管方向不同,9个因子的得分包括总分均有差异,其中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及焦虑因子有非常显著的差异,Sig

三、结果讨论

(一)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分析

本研究分析可得知,苏、鲁五所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不容乐观,除了人际关系因子之外,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8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不同年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日趋年轻化,“80后”辅导员已占据了学生管理的舞台。作为年轻的引导者,他们具有其他年龄群体所不具备的特点: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容易沟通和产生共鸣;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竞争意识、利益意识强烈;教育程度较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勇于创新等。但同时,他们又存在政治专业化程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少、角色定位不准等问题。由于上述思想行为特征,“80后”辅导员对自身要求较高,希望很快能在工作中表现出优秀的一面,从而得到社会的尊重、学校的重视以及学生的认可。但辅导员工作成功概率难以确定,对于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而言,大学五年只是“量的积累”,而非“质的飞跃”,短期内不可能看到明显的成绩,优秀的医生需要在多年以后才能显现。这种成果的滞后性无形中导致“80后”辅导员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质疑,自身期望与外部认可的较大差距在心理上得不到有效调节,极易引发心理障碍。

(三)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中发现,所学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所区别。每年,各医学院校都会有部分本科毕业生留校任职辅导员岗位,他们大多是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又多为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与学生有着同样的学习经历,在工作中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建议。但这部分人留校或是想以辅导员工作为跳板,方便继续考研深造,或是因为就业不理想而迫于无奈的选择。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他们更希望从事医生的工作,并且与教育学、管理学及其他专业的辅导员相比,缺乏相应的师范专业背景,缺乏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与高收入的医生同学相对比,理想的破灭、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对自身的不认可,导致了医学专业辅导员对工作的倦怠。

(四)不同分管方向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院校也相应开始了大规模扩招,原本的“精英教育”已由“大众教育”取代,急剧增多的医学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就业工作相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其他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难题。而就业率的提高,并不仅仅是学校、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现实的问题,仅依靠辅导员“熬白了头,操碎了心”是远远不够的。职业责任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给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为无法完成的工作过度焦虑,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五)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对辅导员自身的冲击

目前,对于辅导员的未来和前途,有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才是辅导员的出路,但所有的推进政策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国家和高校对于具体的实施途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于辅导员的系统培养也是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长期化、制度化。因此,尽管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定位非常明确,但是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却是漫长的,过高的期望和理想化与实施的滞后性让辅导员思想处于更加不稳定的状态,这种对于前途的迷茫和困惑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

本调查在访谈中得知,各所高校都建立了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却很少关注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大多数辅导员对待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能够理解并能采用正确的方法给予帮助,但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却选择逃避或是“能医人却不能自医”。高校应该针对辅导员设立心理咨询及疏导的机构,并定期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出现心理问题苗头的辅导员敢于去寻求帮助,及时得到疏导和干预。同时,要为辅导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状况的检查和测定,防患于未然,及时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辅导,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辅导员尤其是“80后”辅导员大多专业知识过硬,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和人生阅历,而这些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质培训,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不仅仅要通晓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要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其中,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尤为重要,要把心理学知识作为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只有下大力气提升“80后”辅导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认同感,才有可能使他们在较高的层次和境界上教育和督导学生,帮助学生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道路。目前,高校大都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年轻的辅导员老师也同样需要。积极为“80后”辅导员队伍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确立工作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巩固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鼓励辅导员广泛涉猎多个学科方向,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只有为辅导员的未来和出路做好准备和保障,才能切实解决因此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三)推进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非先天赋予的,而是一个后天培养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逐步推进辅导员的准入制度,严把考核选拔关,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目前,在高校辅导员选聘及选拔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而行之有效的准则或标准,应该增加心理素质评判和测定的内容,筛除可能有潜在心理问题的人选,从根本上保障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朱福妹,朱必刚.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26).

[2]彭恬静.“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与职业素质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