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3 13:08: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留守儿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留守儿童

第1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监护类型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Summary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LI Shengxi, LEI Yum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Marxis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has caused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and government attention, and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fair and education resource.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educational status, psychological status, social and guardianship five types of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to collate,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monitor type; review

2004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开始进入政府的议事程序,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和改善“升温”的重要助力(谭深,201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大规模正式研究始于2004年,如今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并且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搜理文献发现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研究,教育状况研究,心理状况研究,社会融入研究,监护类型研究。

1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研究

现有研究中,段成荣等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1)目前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成为一个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弱势群体;(2)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农村集中了高达87%的留守儿童;(3)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4)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没办法与父母生活和学习在一起;(5)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在校率最高,但是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其在校率逐渐降低(段成荣、周福林,2005)。

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5800万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1)。段成荣、杨舸利用2005人口普查数据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为:(1)规模多达5861万人,增长十分迅速;(2)性别比偏高,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瓦罐型;(3)农村留守儿童集中于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4)重庆、四川、安徽和江西等省份的每10个农村儿童中就有4个是留守儿童(段成荣、杨舸,2008)。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李根寿、廖运生(2005)指出,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等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多限于吃饭穿衣等。并且,蒋平、阳德华(2008)认为家庭教育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错位。某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视留守儿童为掌上明珠,对其不合理要求也尽可能满足,从而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不健康人格及心理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方方面面(范方、桑标,2005)。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学者关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存在不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更差,如胡枫、李善同(2009)实证调查得出父母外出务工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否留守对学习成绩不造成影响,父母是否外出或者是否留守对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不造成消极影响(谭深,2011)。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朱丹,2009)。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行为偏差等问题(熊磊、石庆新,2008)。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密切相关(赵洁、林艳艳,2008)。

不同特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刘宗发(2012)认为留守儿童留守时间长短、父母一方还是多方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地远近等都会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年级、性别等不同特征的留守儿童受到影响也不尽相同。

4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

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化: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危害中国新农村建设,影响和谐安定社会环境的构建(宋风波、王沛,2012)。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流、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并且碰到问题与困难时,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孙晓军(下转第223页)(上接第196页)等,2010)。留守儿童与家庭的联系紧密程度差于非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显著强于非留守儿童(张介平,2012)。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刘霞、武岳等(2007)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同的是,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更多来自老师和同伴,而非留守儿童更多地从家庭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从学校获得家庭缺失的社会支持,如此来缓解内心的孤寂。

5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课题。李庆丰(2002)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上代和自我监护3种。而段成荣、周福林(2005)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构成结构包括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6种类型。叶敬忠(2005)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李孝川(2012)总结了留守监护的四种类型:隔代监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健在的均采用祖辈抚养的隔代监管方式;委托代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留守儿童交给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这种监护模式不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亲监管型,这一类型的监护是父亲一方或母亲一方实施的,儿童主要是与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大部分情况是与母亲生活;自我监管型,因不具备上述的监护可能,或因没有找到合适的监护人,一些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儿童,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不断增加,研究视角呈多样化,以差异和实证的研究为主。从结论来看,研究中消极结论多,学术界的研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过度,极大夸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程度(万明钢、毛瑞,2010)。从研究主体、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三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多方法、多视角的细分研究,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乃至研究主体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非合理性因素,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未来研究应适当加强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研究目的的实践性、研究内容的综合系统性、研究主体的协同性以及研究的实用性等(张务农,2012)。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2]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3] 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74.

[4]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150.

[5] 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6] 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8-13.

[7] 刘宗发,冉汇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2(3):63-65.

[8] 孙晓军,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2):337-340.

[9] 宋风波,王沛.留守儿童行为失范与社会干预体制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2(5):115-118.

[10] 马多秀,朱小蔓.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学校教育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 (7):21-24.

[11] 邹宇量.黔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抚育现状定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 (7):837-840.

[12]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 2002(9):25-28.

第2篇

如今,人们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这样的新名词已经不再陌生。其中,“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儿童(包括数量更大的青少年)大部分正值上学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心理成长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很多专项的调查结果都不令人乐观,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孤独的“留守儿童”

通过调查,我们注意到,多数“留守儿童”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是孤独、忧郁和焦虑,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在人际交往和处理困难时束手无策,更有一部分孩子完全没有约束,放任自流,甚至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他们缺少心理上的关注和引导,他们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有些孩子面对生理发育期的变化时也因为缺少启蒙而出现相应的心理焦虑等问题。

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由于聚少离多,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父母都成了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另外,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被寄养在祖辈或亲戚家里。这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相对缺乏管理经验或有所顾虑,而无法起到督促和指导以及管理的作用。很多孩子就在这种放纵的环境下,自然成长,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沾染不良习气,逃学、辍学,混迹网吧、游戏厅,甚至犯罪。

疏导与引导

既然“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怎样帮助“留守儿童”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和同学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学习上多帮助,生活中多关怀,让他们在集体的生活中获得友谊和亲情,对集体有一种家的依赖感。同时,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其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2.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适当进行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教师要格外注意这些孩子,多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并在适当时进行思想沟通,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他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此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留守儿童”唱主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4.对“留守儿童”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健康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儿童”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5.教师还要与临时家长多沟通,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想法,一方面也能够对家长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指导作用,保证校内辅导和校外监督相结合、相一致,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断研究探索,扎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担负起他们的成长教育任务。

第3篇

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独自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父母双方的一方生活或是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朋友生活在一起。

这群儿童的年龄普遍在14岁以下,情感的需求,特别是对亲情的渴望,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最难逾越和克服的障碍。

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春节前夕,记者冒着鹅毛大雪前往遂宁市,直面留守在家里的那些“特殊”的孩童们。

镜头一:烦心事不告诉爸妈,不让他们担心

陈豪云那双倔强而又迷茫的眼神始终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离他家还有10米左右的地方,我就看到了一个身材瘦弱的男孩倚在门边,直直地看着前方。陈豪云今年13岁,初中一年级,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灵通村第四村民组的一名留守儿童。

凭着直觉,我发现了他和普通小孩的不同。豪云的父母在新疆做砖工已有七八年的时间了,打从豪云记事起,他就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爸妈对于他来说,只是每年过年时回来看一看就走的人。

“平时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在身边,你会羡慕他们吗?”我迟疑地问出了这个问题,“会”一个简单的字眼从豪云嘴中蹦出,然后静默。“那如果有了烦心事,你会首先想到和谁倾诉呢?”“找我的伙伴。”“为什么不想先和父母说呢?”豪云抿着嘴摇了摇头,“不想让他们担心,他们很忙。”

听到这样的回答,让我确实感到很意外。脑子里飞速地想到,如果是城市里一个13岁的小孩,现在会是怎样的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天在父母身边撒娇,索要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眼前这个衣着单薄的男孩却用最简短的话语将我惯有的认知打破。

懂事、独立、成熟是豪云留给我最大的感受。了解自己和其他小孩的不同,所以不敢奢求其他过分的要求。然而面对未来的生活他始终显得有些茫然和无助。豪云说长大后想当兵,当兵可以给家里节约生活费用。“那当一辈子兵吗?”“不是,以后不晓得要做什么。”

这时,同村的一个小伙伴和父母正手牵手经过豪云家门口,豪云目不转睛地看了看他们,又飞快地将眼神收了回来,脸上透着一丝羡慕的神情。

“春节快到了,爸爸妈妈都会回来过年吗?”“爸爸妈妈说要回来的。”当说到新年的愿望时,豪云终于露出了一些激动的神情,他说他的愿望就是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和豪云的交流过程似乎很顺畅,我问什么,他答什么。然而我总是觉得似乎有什么东西挡在我们中间,没有办法跨过去,没有办法深入他的心中。

镜头二:他们都有父母,我不羡慕

唐苗苗的乖巧着实让我喜欢。

今年11岁的唐苗苗是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鸡头寺十五村的留守儿童。一见面,乖巧的苗苗就叫着“姐姐好”,屋里很简陋,瓦房透着风。

家里至今只有三样电器,一台摆在正屋中间的电视机,一台二手洗衣机以及一部破旧的电话。然而在另一面墙上却醒目地挂满了优秀学生、乖娃娃、优秀少先队员等八九张奖状。“这都是苗苗得的奖状,你们看,好多哟!”说话的是苗苗的奶奶,脸上透着自豪的笑容。

唐苗苗的母亲早已因病去世,父亲患有精神病在镇上的医院治疗。平常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73岁的爷爷为了给家里增添收入,不顾年迈体弱出去打临工养家糊口。

“如果不是政府的政策好,她爸只有等死了。”苗苗的大伯说。了解到唐苗苗的家庭情况,遂宁市安居区民政局将唐苗苗父亲的医疗费用全包了,并且让他享受到了低保待遇,这确确实实为唐苗苗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听到大人们提到自己的父亲,唐苗苗的眼神突然暗淡了下来,看着地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看着眼前可爱的苗苗,听着苗苗家庭的不幸,我忍不住问她羡慕其他有父母的小孩子吗?答案又出乎我意料,苗苗回答的是:不羡慕。这个答案竟让我一时不知如何交谈下去。

也许唐苗苗的不羡慕是真,几乎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太了解和爸爸妈妈生活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她的生活里似乎就没有爸爸妈妈的概念,然而面对没有文化的奶奶和外出务工的爷爷,我担心着苗苗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

也许,他们是懂事的,也许他们是成熟的,但同时他们又是一群极度敏感极度孤僻的孩子。他们用一种近似封闭的状态将自己与他人划开一道口子,隐藏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然而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又渴望着得到亲情的关爱,父母的爱是打开他们心灵最重要的钥匙。

记者观察:携手同心让爱流动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为2300万人。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与研究中心调查,自2000年到2006年,全国的留守儿童增长了近一倍,年均增长约为11.3%。而四川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成为了继河南省后的第二大省,占全国留守儿童的10.22%,庞大的数字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在震惊之余,如何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为了当今社会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由于亲情的缺失以及长期的被忽视状况,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隔代监护型是现在普遍的监护形式,即孩子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遂宁市关于留守儿童调查中发现隔代监护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68%。

在采访陈豪云和唐苗苗的过程当中,记者也明显感到他们和一般普通孩子的不同,较强烈的自我封闭和戒备心理。

爷爷奶奶大多年老体弱,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放任的后果是大多数孩子会变得怕生、孤僻、缺乏安全感,而这些是留守儿童的共性。

根据遂宁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调查,学业偏差、道德失范、心理失衡、安全失保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

一位参与西部志愿者计划的李姓志愿者告诉记者,在她接触到的众多留守儿童中,在心理和生理上他们都和一般儿童有区别。没有安全感、不合群、孤僻是他们普遍的心理状态,而身高的偏矮小也是与一般孩子的明显特征。“只有多接触他们,才能让他们接受我们的爱。”小李对此感慨万分。

被忽视是所有留守儿童共同面对的问题,他们在外人看来似乎正常生活在家庭里,有爷爷奶奶照料着,回家有饭吃,出门有衣穿,然而情感上的需求却常常被忽视。

当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当听到一句句让人感伤的话语,我多想紧紧地将他们拥入怀中,用温暖驱散他们心中的寒冷,让快乐永远伴随他们成长。

针对留守学生生存现状和突出问题,遂宁市于2005年5月率先开始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探索,在船山区南津路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留守学生之家”。 2006年2月,全省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在遂宁市安居区正式启动。

2011年1月18日,遂宁市共青团2011年关爱农民工子女暖冬行动在大雪纷飞中正式开始,泛舟涪江、参观宋瓷博物馆、颁发慰问品,遂宁市团委的领导、一百多名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用心走过了3小时的爱心旅程。当记者全程参加完后,感觉温暖包裹住了整个心房,在这漫天飞雪的严冬似乎春的脚步近了。

链 接

四川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采取的举措:

2010年5月4日,四川省“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隆重举行。

2009年8月13日,团省委在全省广泛开展“分享阅读・共享成长”留守学生图书漂流活动。

2009年7月,共青团四川省委、华人置业、成都商报共同主办“携手同心・让爱流动”走近留守学生关爱之旅。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35-02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及其种类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1]。

根据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2.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2]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个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于未成年人,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77-179.

[5]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6]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7]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9-11.

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成因 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有关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三个基本要素方面,能够基本达成共识的是“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的孩子为留守儿童。而关于儿童的年龄界定和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则基本没有达成共识。

1.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表现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

1.1安全问题

就留守儿童的安全而言,研究结果基本上都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威胁。由于亲子分离,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使其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二是留守儿童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三是留守儿童存在由于监护权的缺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1.2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失调,二是学校教育乏力。许多农村学校教师由于教学负担较重,无暇关心留守儿童,对他们采取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想怎么便怎么”的管理策略,更放纵了这些学生的行为。

1.3心理健康问题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人格与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已经存在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攻击型,体现为动辄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第二类为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

1.4品行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品行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出现品行问题,如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严重者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2.1直接原因

2.1.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结构不健全妨碍儿童的社会化,再加上家长片面认识家庭教育,最终导致亲情缺失。而且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家庭结构不健全、亲情缺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如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时间缺少交流与沟通,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感情逐渐疏远等。

2.1.2学校教育问题

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存在诸多缺陷,如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制度性安排;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1.3农村社区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缺失和农村社区不良风气造成了对留守儿童在校外社会生活的教育与监护实际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这就为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2.2根本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发挥关键的作用,包括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与户籍政策、社会文化、“三农”问题及其衍生物——农民工问题在内的诸多因素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2.2.1“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相应隔离制度的限制,农民工无力承受让子女进城生活、接受教育的负担,只好让子女在远离自己打工所在城市的农村家乡“留守”,这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

2.2.2农民工问题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农民工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束手无策,根本原因是他们本身也面临着种种自己难以解决的生存问题。

3.对策

3.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对策

如前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部分,也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它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物。这是中国特定时期的历史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承担,尤其是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应提前发现问题并制定前瞻性的政策,做好应对的具体措施。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彻底改革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二元经济体制与户籍制度。

3.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阶段性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治本的难度非常大,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治标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可以阶段性地、逐步地、理性地、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实现最终目标。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标本兼治。治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

3.2.1发挥家庭的功能

切实加强家庭的监护与教育,如尽量加强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交流,鼓励留守儿童自强不息。

3.2.2发挥学校的功能

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如建立留守儿童卡片,有事多和父母联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转变教育理念,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学校应当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

3.2.3发挥社会的功能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务工子校;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的优势缓解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压力。

4.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受照顾权受到损害,他们生活的质量下降,劳动负担加重;其次,生命健康权受到威胁,农村医疗缺乏保障,他们患病时无人照料,易受到人身伤害;第三,受教育权难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率增长;第四,发展权受到威胁,他们的心理、性格容易产生障碍、引起道德失范;最后,参与权遭到忽视,他们人微言轻,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意见常被漠视。

可以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立法保护包括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制定完备的《留守儿童监护条例》,规定委托监护制度、监护人监督制度和国家监护制度;执法保护包括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动态保护网络、加强政法部门执法力度;司法保护包括建立留守儿童代表人制度和适用特别的少年司法制度。

参考文献:

[1]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84-2086.

第6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6000多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云南、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国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占全省第二。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差,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的12.13%,规模大434万。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高达205.7万。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很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说谎,在家欺骗爷爷奶奶,在学校欺骗老师同学,经常为完成不了作业或者上学迟到早退找借口。内心自闭,脾气大,难管教,经常和长辈顶撞或沉默不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教导不以为然,屡教不改,学习成绩差。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及时和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无法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极易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思想认识扭曲,价值观偏离,心理发展异常。他们内心冷漠,不易被感化,害怕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比其他孩子多。

3.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波动性大,孤独感强烈,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生性敏感多疑等特征。主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关爱、缺少沟通对象、没有安全感、爷爷奶奶监管方式不当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关爱程度不够等多重因素交织所引起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状况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互补功效,统筹兼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家庭方面

1.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监护作用和引导作用

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留守儿童的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应切实承担起监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外出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带上孩子跟随自己读书生活,如果条件不允许,家长一方最好在家一起生活。需要通过爱心教育,召回家长的亲情,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时常回家看看子女,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多与子女联系和沟通,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正确对其人格进行引导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2.家庭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和联络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满足其子女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多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父母应该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实现他们的一些愿望,或者定期打电话和写信了解他们的成长状况和生活点滴。平时,他们需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发育情况,多和女子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要及时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多关心老师和同学对其子女的评价,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渠道,学校也应该积极建立起父母和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桥梁。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是维护进城打工的农民父母的权益的最温暖的举措。这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和老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从而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当地的教育资源,发展多元化教学理念,加之学校老师的正确教学和指导,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他们,一定能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老师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老师应该更加重视。老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义务。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讲解。针对留守儿童的品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工作。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胆小孤僻、性格怪异、敏感不安等情况,老师们应该利用平时教学之便,秉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通过这些举措,使留守儿童树立生活的信心,打开心扉,放下对其他同学的芥蒂,适应集体生活,健康地成长。

(三)社会方面

1.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亟需加强。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机制。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将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倾斜。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农村经济文化建设

第7篇

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儿童成长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谋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与一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是父母的亲戚、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之其他孩子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不够健全的,他们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使得他们极易在认识、价值观等问题上产生异常。

一、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

1.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属于隔代监护,尤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为主导,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下,思想教育落后,或者是年事已高,很大部分老人已经无法承担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问题。还有的老年人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他们总是认为,让女孩子上学是“花钱给别人家教育孩子”,所以,留守儿童中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往往总是很轻易地就被剥夺了,加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很多孩子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他们中有的读完小学就得外出打工,打工的过程中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再一次成为留守儿童,悲剧再一次重演。

2.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对于现在的留守儿童来讲,他们的父母有大部分是现在所谓的“80后”,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年纪太大,加上思想水平的落后,很多老年人根本无法履行他们的监护责任,或者是用他们曾经教育子女的思想来教育孙子女,这种隔代教育的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3.学习能力不强

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较差。由于他们从小缺乏家庭教育,较之其他的孩子,他们起步较晚,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够自觉、缺乏自律、心不在焉等都是现在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整个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厌学、逃学等。

二、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从小就缺乏了这样一位“启蒙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人教育他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在遇到一些他们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知道,他们往往是迷茫的。加上农村教育意识的淡薄,总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而不管孩子心理上的教育,总觉得“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他懂什么”,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2.农村教育条件的制约

城乡二元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教育条件较之城市的学校来讲,要落后得多。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及严重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严重地阻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农村小学教育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留守儿童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语文教育的监督力度,如何让留守儿童跟其他儿童一样,享受一个健康的受教育环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多一份关心,多一点爱

留守儿童大多是缺乏关爱的,他们的内心较多缺乏安全感,自卑心态比较容易产生。在一个课堂上,留守儿童往往比较胆小、不敢当众讲话、不善于表现自己、羞怯等。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那些特别胆小特别害羞的,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照,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让他们不断克服自卑心态,敢于在公众场合大胆地展现自己。例如,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和留守儿童交流,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课堂提问的时候,多提问那些比较害羞的学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2.尽可能地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其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让他们多抽时间关爱自己的子女,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例如,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不会去买课外读物,从而减少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而在儿童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这个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孩子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让他们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就算通过电话沟通也可以,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来。

3.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未来的选择,所以,在儿童时代,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乏学习氛围的家庭往往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高,由于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挣钱,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对打工的理解也许比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多得多,并且还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他们灌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读书才能改变未来的思想,告诉他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不会重演他们父母的悲剧。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留守儿童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19-03

The Issue of Rural Groups Staying

Abstract: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a large-scal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emerged in China,which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But the large-scal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made some serious problem of the rural groups staying exposed.And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the major part of the rural labor.With the transfer of labor,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growth of rural children staying highlighted are increasing.We need to solute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practically and effectively.Solving the problems of rural children has a bearing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we must always make it b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Part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s policy on agriculture,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will be trapped inside.The building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will steadily forward.

Key Words:The rural labor force;the left-behind children;Countermeasures

绪论

1 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了,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大量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出现过剩。加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很多人失去了土地,人地矛盾更加突显,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相对土地出现过剩。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二、三产业迅速活跃,掀起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国城市“建设热”需要大量劳动力注入。另外,以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城乡隔离制度开始松动,长期处在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在追求高收入的驱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

2 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指出:“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了“民工潮”,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寻找发展空间。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为1.1亿,比2002年增长8.6%;2004年为1.2亿,比2003年增长3.8%。而且,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6~25岁的占45%,30岁以内的仍占61%;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民工流动就业以男性为主,2004年农民工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6%。

3 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农民摆脱乡土观念的束缚、跨越传统制度的藩篱,义无返顾的闯荡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整了农村就业和经济结构。其次,大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为二、三产业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第三,大量农村劳动力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4 农村留守儿童日益突显

不容忽视,劳动力转移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暴露,留守儿童作为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典型代表,伴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在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儿童作为父母的未来与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问题突显,若不及时解决,整个社会将会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惨痛的代价。

已有不少学者、专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过不同程度的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背景,主要对留守儿童问题加以探析,并尝试着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希望对解决当前“三农”问题能够有所帮助。

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大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使他们成为留守儿童。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2000万人。随着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这一群体的存在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缺乏对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关心、呵护,致使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对其研究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5.1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5.1.1 安全令人担忧

父母不在家,监护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留守儿童安全隐患重重。安全隐患分为两类:一类,受他人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2006年5月26日《法制报》报道:“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成隐患――17名少女童贞被买”。这是一宗触目惊心奸少女案。长期缺乏家教,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很难抵得住金钱的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虚而入。另外,留守儿童自身年龄小,防备能力弱,出去摔伤的打架中受伤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类,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留守儿童对法律制度、伦理观念所知甚少,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不法分子的威胁、诱骗下,很多孩子参加打架斗殴,吸毒、犯毒,甚至被骗去参加买凶杀人走向犯罪的道路。

5.1.2 心理失衡

留守儿童中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等隔代照看,少数由亲戚朋友监护,还有极少数甚至独自一个人生活。此时正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然而,大多数孩子却生活在孤独寂寞中。调查显示,有34.2%的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照料,生活孤单。这样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儿童情绪消极悲观、自私冷漠、自卑失落、心理严重失衡;有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易抑郁自避;还有的逆反心理强,好走极端。基层妇联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挫折后,有10%的感到生活没意思,甚至有1%的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5.1.3 思想品行较差

一些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与教育,道德品行较差。在家里,许多留守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部分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抽烟喝酒,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欺负同学。在社会上,与一些不良风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小偷小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摆阔气耍流氓的恶习,长期品行不良导致有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曾有权威的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留守家庭。

5.1.4 学习成绩较差

调查中发现,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各班的倒数几名都是留守儿童,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某校对2005年全校各班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时发现,每班倒数十名内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语文11.5分,数学26分,这是火花乡民族小学一年级1班学生韦好今年的成绩单。这些都是确凿存在的事实。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时刻思念父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且上课纪律性较差,自觉性不高,大多数没有上进心,缺乏学习兴趣;课后,没有人辅导和督促,自学能力又不强,学习中的很多疑难点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期以往,他们的学习被耽误。

5.2 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

5.2.1 家庭教育的缺位

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纷纷进城务工,由于时空限制,他们根本无法体察到孩子细微的身心变化。由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的,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年龄相差太大,且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他们往往重“养”不重“教”,以溺爱的方式教育孩子。在亲戚朋友家寄养的,大多数只被照顾到起居饮食,对孩子其他方面关注极少。总之,父母和监护人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安全等关注不够,教育和指导不到位,家庭教育基本空白。这些都影响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长期缺乏父母的抚爱,使他们丧失安全感、信任感,心里严重失衡。

5.2.2 农村学校教育的缺位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学校中很大一部分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他们在成长中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需要教师、集体给予更多的关心。然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农村学校对自身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扮演和充当的角色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更没有转变,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只承担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育,课程设置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很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在学习上缺乏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特别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住宿条件较差,有些地方根本无法对留守儿童提供住宿,这就导致学校很难在日常生活上关注留守儿童。资金短缺也使学校无力请到心理专家,运用现代媒体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学校教育的缺位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9篇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议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崛起为大量的农民朋友提供了很好的进城创业务工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约有2.42亿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国家和社会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个伴随着农民工队伍一同壮大起来的、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弱势群体,却没有引起国家和社会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刻的意识到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概括的讲,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普遍都存在隔代监护的现象。由于父母没在身边很好的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成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父母都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在家里要做农活、做家务,几乎成为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在学校上课期间他们身心疲惫很难集中注意力,部分同学甚至精神萎靡。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缺少监管,缺失父爱、母爱,缺少沟通、交流,他们长期性的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任性、叛逆、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健康网吧,这样长期以来便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学生不但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而逃学辍学,还养成了吸烟,打架,酗酒,夜不归宿,生活无规律等生活恶习。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是每年与父母见一面相聚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由于和父母的相处时间短,所以这些孩子大都缺乏来自父母的心理关怀,他们对父母也缺少情感。由于和父母都存在空间上的距离,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后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期以往便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待人冷漠、行为孤僻、自卑心理严重或防备心强,缺乏自信,物质上相互攀比,乱花钱,贪吃贪玩等个性特征。许多留守儿童在表面上来看要比其他孩子更独立、更坚强,其实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极易波动,对外界事物极为敏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伤,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个别留守儿童出现了思想偏激,行为极端的思想及行为特点,面对老师的批评和教导表现出了很强的抵触情绪。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学校和老师最重视的一个问题。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都是通过电话交流,这种间接的监护根本无法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行为意识。近年来在留守儿童中由于溺水、车祸、自残、喝农药、自缢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的事件不断发生。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全社会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留守儿童的出现其实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必然产物,他们也必然是一个弱势群体。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社会也在关注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只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创造和谐社会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老师,更需要家庭、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二、解决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一)老师需要更多的关爱与责任。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加细微的关心尤其是心理和学习方面的。发现留守儿童有心理、性格、思想上的问题时我们要多与他们交流,打开他们的心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我们更要耐心的辅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

(二)学校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例如在班级成立“留守儿童小组”,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委员会”,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让他们去帮助那些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有问题的孩子。在留守儿童中间创造一种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团结友善,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竞争的氛围。

(三)家长的责任。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最需要付出的更多的就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大都在3-1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学龄前期至青春期早期,父母的关心和教导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心理发育,习惯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不仅要给孩子在生活上的物质保证,更需要关心孩子的心理。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与老师学校交流,对自己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有更多的了解、帮助、支持与关爱。

(四)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家庭也为了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闯荡城市,远离家乡和亲人,他们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一座座高楼林立的城市无一不凝结着他们的汗水。所以关心留守儿童也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老师我深深的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改善农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例如修建寄宿制学校,给予家庭条件差的留守儿童生活补贴等。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我国还是一个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它应该被提到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楼市问题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城市里的孩子享受着优质教育的今天,在我们共同分享3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硕果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那些生活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还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年幼的孩子们。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农村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学校能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希望我们的家长和政府社会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我们一起来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再是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