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肿瘤临床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19 04:10:07

肿瘤临床论文

肿瘤临床论文第1篇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不能耐受放化疗恶性肿瘤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53~81岁,中位年龄61岁,其中18例为放疗或化疗后病情进展,无法耐受放化疗者;10例为未接受过放化疗,但高龄或一般状态较差,无法耐受放化疗者。原发肿瘤部位:肺癌8例,肝癌6例,胃癌4例,乳腺癌4例,肠癌2例,胰腺癌2例,鼻咽癌2例。

2.纳入标准:①原发肿瘤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②年龄≤85岁,卡氏评分(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③血常规、肝肾、凝血功能及心脏功能基本正常;④患者距末次放化疗至少2个月。

3.排除标准:有以下任何一条则不能纳入本项研究:①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②已知对本药品过敏者;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

(2)方法

1.治疗方法:28例患者均予中心静脉置管,予榄香烯注射液500mg,加入0.9%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予0.9%等渗盐水冲管,日1次,14d为1个疗程,间歇2周重复,3个疗程后观察近期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2.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疗效:实体瘤疗效按WHO评价标准进行,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CR:肿块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PR:肿瘤缩小50%或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SD:肿瘤缩小不及50%或增大不超过25%;PD:肿瘤增大超过25%。(2)毒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评定标准评定。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完成后4周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3)生活质量的评价:依据KPS评分标准,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提高≥10分为改善;下降10分为恶化;提高或下降<10分为稳定。

二结果

1.近期临床疗效:28例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CR0例,PR5例(其中肺癌2例,肝癌2例,乳腺癌1例),SD11例(其中肺癌2例,肝癌3例,胃癌2例,乳腺癌2例,肠癌1例,鼻咽癌1例),PD12例(其中肺癌4例,肝癌1例,胃癌2例,乳腺癌1例,肠癌1例,胰腺癌2例,鼻咽癌1例),总有效率达57.1%。

2.毒副反应:28例患者由于治疗前均予中心静脉置管,故无一例出现静脉炎;同时无一例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5例患者首次应用后出现轻度发热(37.5℃以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生活质量情况:经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者14例(50.0%),稳定8例(28.6%),恶化6例(21.4%)。

三讨论

恶性肿瘤现已发展为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目前在国际及国内肿瘤研究方面的热点多集中在开发新型的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以期提高早中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很大比例的恶性肿瘤患者到了中晚期,由于经过了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措施,已经产生了抵抗性,放化疗已经无效,而且有很多患者经过多种治疗损伤了机体的整体功能,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无法耐受放化疗,临床上会出现不易控制的疼痛、恶病质和KPS评分的下降。对这部分治愈已不再可能的患者来说,过去传统的做法是采取营养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但近年来,生活质量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许多国际性研究机构己将生活质量评估作为新药开发及新疗法疗效评定标准之一,肿瘤内科医生在注重有疗效的同时,越来越强调治疗的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肿瘤临床论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至2012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42例MOGCT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诊断证实。按照肿瘤病理分型包括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6例(38.1%)、未成熟畸胎瘤12例(28.6%)、无性细胞瘤6例(14.3%)、卵黄囊瘤4例(9.5%)、绒毛膜癌1例(2.4%)、胚胎癌1例(2.4%)、多胚胎癌1例、左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鳞状上皮癌变1例。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主要症状、体征、病理诊断、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方案及随访情况等。该研究得到四川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有生育要求的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仅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或患侧肿瘤切除术;无生育要求的根据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及转移瘤大小范围等行卵巢癌根治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全面探查盆腹腔,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阑尾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则尽最大努力使残存瘤灶直径<2cm。

1.3静脉化疗方案

BEP方案:博来霉素15~30mg/d,5天方案中第1天(d1)及第3天(d3)静脉输注;依托泊苷100mg/m2•d,第1天至第5天(d1~d5)静脉输注;顺铂20mg/m2•d,d1~d5,28天为1个周期,共1~8个周期。不能耐受BEP方案的采用BVP方案:博来霉素15~30mg/d,d1~d3;长春新碱1.5mg/m2•d,d1;顺铂20mg/m2•d,d1~d5。含有滋养细胞成分的给予EMA-CO方案:依托泊苷100mg/m2•d,d1~d2;放线菌素D400μg/m2•d,d1~d2;甲氨蝶呤100mg/m2+200mg/m2,d1;长春新碱1mg/m2•d,d8;环磷酰胺600mg/m2•d,d8。

1.4随访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开始随访,生存期为患者开始治疗至死亡或最后随访的时间。失访患者生存期计算至末次随访日。随访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诊疗过程、生存状态、化疗毒副反应及生殖内分泌情况等。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sExactTest检验,全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

2结果

2.1临床特征

2.1.1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年龄6~52岁,中位发病年龄13.4岁,25岁以下患者占57.1%(24/42),26~35岁占33.3%(14/42),超过35岁患者约9.5%(4/42)。临床表现为腹痛(16例,38.1%)、下腹胀痛(23例,54.8%)及腹部包块(23例,54.8%)。以腹痛就诊的16例患者中2例出现卵巢囊肿蒂扭转;以腹胀就诊的23例患者,B超检查均发现有盆腔包块,其中有5例初诊时发现有腹水;此外有1例以发热就诊,2例体检时发现卵巢囊肿就诊。42例患者均予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包块最大约30cm×20cm×20cm,平均肿瘤直径为11.5cm。

2.1.2手术方式

初次手术,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

2.1.3FIGO分期

按FIGO手术病理分期(2000年),Ⅰ期18例(其中ⅠA期12例、ⅠB期2例、ⅠC期4例),Ⅱ期6例(其中ⅡB期2例,ⅡC期4例),Ⅲ期11例(其中ⅢB期1例,ⅢC期10例),Ⅳ期2例。Ⅰ期+Ⅱ期占57.1%(24/42)。此外,尚有5例为外院行单纯囊肿剥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恶性肿瘤于我院化疗,未行再次分期手术。

2.1.4化疗情况

42例患者中有6例(包括1例无性细胞瘤ⅠA期、3例未成熟畸胎瘤ⅠA期、1例卵黄囊瘤ⅠA期及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术后未补充化疗。31例患者接受BEP方案,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疗,1例绒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左侧卵巢卵黄囊瘤伴灶性滋养细胞分化)给予EMA-CO方案化疗。

2.2预后

截止2014年3月,随访时间25~9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2例失访。

2.2.12年生存率

随访2年,2例失访,1例死亡,无瘤生存24例,2年复发及带瘤生存15例。2年生存率97.5%(39/40),死亡者为1例Ⅳ期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2年生存率(93.8%)与其他类型肿瘤患者2年生存率(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年复发率37.5%(15/40),而在15例复发及带瘤生存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占66.7%(10/15),未成熟畸胎瘤、绒毛膜癌、卵黄囊瘤及胚胎癌各有1例,各占6.7%。

2.2.25年生存率

42例患者除2例失访外,40例中随访满5年者17例,死亡2例。5年总生存率88.2%(15/17)。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100.0%)高于Ⅲ~Ⅳ期(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A期以上患者6例,2例Ⅳ期和ⅢC期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26个月死于肿瘤进展或全身转移。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60.0%)低于其他类型肿瘤患者(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死亡的患者均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其肿瘤成分中均合并有卵黄囊瘤成分。

2.2.3生育功能影响

保留生育功能的30例患者中,1例失访,随访至今1例复发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12例复发患者二次手术有7例再次保留子宫及一侧附件,4例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及1例胚胎癌患者二次手术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对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23例患者中有5例为,尚无月经来潮,18例青春期后患者化疗期间予曲普瑞林保护卵巢功能,化疗结束后3~6月复潮,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复查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异常。

3讨论

3.1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

MOGCT好发于年轻女性甚至,主要包括卵黄囊瘤、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胚胎癌、原发性绒毛膜癌以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在本研究中,患者年龄最小6岁,中位发病年龄13.4岁,35岁以上患者仅占9.5%。虽然MOGCT卵巢卵黄囊瘤可产生甲胎蛋白(AFP),含有绒毛膜癌成分的肿瘤能产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并以此作为肿瘤标志物作为病情监测的依据。在发病早期,因发病年龄小等因素,往往被忽视,待到有症状就诊时肿瘤多较大。在本组资料中最大肿瘤约30cm×20cm×20cm,平均肿物直径为11.5cm。故而我们认为应加强对青春期甚至青春前期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的关注,力争早诊断、早治疗。既往研究表明,MOGCT中除无性细胞瘤预后较好外,其他各类非无性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其肿瘤成分中混合有卵黄囊成分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混合性细胞肿瘤中卵黄囊瘤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Kojimahara等报道,33例卵黄囊瘤中,单纯型18例,混合型13例,25例予BEP方案化疗,5年生存率87%。在本组资料中,虽然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5年生存率(60.0%)与其他类型肿瘤(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我们发现2例死亡患者均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其肿瘤成分中都合并有卵黄囊瘤成分,且2年复发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占66.7%。因此,我们认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相对较差。然而,目前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化疗,除了合并有特殊成分如绒毛膜癌,其化疗方案较为明确地选用EMA-CO(依托泊苷+放线菌素D+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针对滋养细胞肿瘤的化疗药物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外,其他仍然以BEP(博来霉素或平阳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或BVP(博来霉素或平阳霉素+顺铂+长春新碱)为主,但其治疗效果远不如单纯生殖细胞肿瘤,故而对混合性MOGCT应给予个体化治疗,针对其肿瘤成分不同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Al-Jumaily等报道,1例12岁的混合有高度恶性肉瘤成分的生殖细胞肿瘤,其肿瘤成分合并有20%卵黄囊瘤、30%成熟畸胎瘤、40%胚胎性癌、5%绒毛膜癌及5%的肉瘤成分,在给予经腹盆腔包块切除+右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淋巴结取样术后,随病情调整化疗方案,总共给予了6疗程的BEP方案和4疗程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和环磷酰胺)方案化疗,患者获得了32个月的无瘤生存期。据报道,肿瘤病理分期、肿瘤大小及彻底的减瘤术也与MOGCT的预后密切相关,MOGCT的早期患者预后明显好于进展期,而残存瘤灶直径≤2cm者预后好于减瘤未彻底的患者。在本研究中,不同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否与研究中病例数较少等因素有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2手术治疗

MOGCT患者绝大多数未婚、未育。至20世纪70年代起,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已使大多数渴望生育的妇女经治疗后获得了妊娠。在本组资料中,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除1例复发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死亡以外,其余患者均存活。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与子宫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既往报道中,我们曾对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保守治疗后进行了追踪随访,有生育计划的20例患者中,13例患者有15次妊娠,9次足月分娩。本研究中,30例患者大多年幼,至随访结束尚未了解到有正常妊娠分娩的病例,目前所有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患者均在继续随访中。在Zanetta等的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169例MOGCT,尽管其中有58例患者病变范围超过卵巢,仍共有138例实行了保守手术,81例术后进行了辅助化疗,总存活率达到94%,保守手术与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患者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故而,多数学者认为,保留生育功能对MOGCT预后影响不明显。MOGCT的子宫和卵巢复发相对少见,即使肿瘤复发也多不累及子宫及对侧卵巢,切除对侧卵巢及子宫并不改善预后。年轻患者有生育需求,不论肿瘤期别,只要有正常卵巢组织存在,均可行保守手术治疗。

3.3化疗及卵巢功能保护

MOGCT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目前化疗方案首选以博来霉素为基础的BEP方案或BVP方案,另外还有VAC及VAC/EI(VP-16,异环磷酰胺)等针对特殊类型的二线方案。BEP及BVP方案作为MOGCT目前最为有效的一线化疗方案,化疗毒副反应相对较小。在本研究中42例患者中,30例接受BEP方案化疗,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疗,1例绒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左卵巢卵黄囊瘤伴灶性滋养细胞分化)给予EMA-CO方案化疗。本组资料42例患者2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及88.3%,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是因博来霉素、多柔比星类和长春新碱等有终生剂量,且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如顺铂的肾毒性,博来霉素和平阳霉素的肺纤维化,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心脏毒性等问题,对于年幼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及晚期复发已达终生剂量的MOGCT患者,更理想的化疗方案尚待进一步探讨完善。化疗药物对性腺及生殖功能的副反应常表现为卵巢功能早衰、闭经。部分患者化疗结束后2~3个月恢复正常月经及生殖功能,但也可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对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年轻患者,化疗期间应考虑保护患者的卵巢功能,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Gn-RHa可耗尽垂体促性腺细胞上的GnRH受体,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或直接阻断卵巢雌、孕激素的合成,使卵巢在化疗期间处于静息状态,从而起到保护卵巢的作用。有正常月经来潮的患者在化疗期间予曲普瑞林保护卵巢功能,化疗后均恢复正常月经。本研究中,18例保留生育功能的青春期后患者化疗期间予曲普瑞林保护卵巢功能,化疗结束后3~6个月复潮,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复查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异常。

4.总结

肿瘤临床论文第3篇

我校临床带教教师均为中青年,英语水平佳,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即使如此,因肿瘤学的临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专业名词太多使大部分教师仍无法用英语与留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出现教师专业知识雄厚、富有教学经验,但受到英语表达能力及肿瘤学专业特点的限制,无法与留学生很好地沟通,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的传授给留学生。而留学生也无法充分领会和理解教师的言传和身教,从而导致双方的困惑。而留学生学习特点是喜欢互动教学及和问题解答型教学方式,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故结合肿瘤学专业的特殊性及国际医学留学生特点创造性提出新的临床培养模式———按病种临床教学。

方法是由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普外科、胸外科、妇科等科室各派出1~2名英语水平佳的中青年老师组成一个留学生肿瘤学临床实习指导老师小组,按病种实习(见流程图)。然后,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就该病种模拟全英语就医环境,学生分组诊疗。最后,老师带领留学生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学生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法。因为是肿瘤学实习指导老师小组,又因为是按病种实习,所以各个老师可以同一课时分别给学生讲授该病种不同专业知识。老师可以提前准备该肿瘤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堂以多媒体及互动教学为主,这样使英语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的限制得到改善。

1.改革课程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及具体床边病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避免不符合留学生思维活跃特点的中国“填鸭式”教学,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教学效果。(1)启发式教学法。互动有利于强化留学生的记忆,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鼓励留学生提问,并且经常主动向留学生提问,促使留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2)强化教育法。每次临床带教前,以结合病例的提问方式,简要复习上次的内容;课程结束时,及时进行小结和提问,帮助留学生强化记忆。(3)以具体病例为核心的教学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最容易激发留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将各种实际病例融入到教学中,根据不同病例,精心设计问题,让留学生自由组合成组,每组固定人数,围绕每个病例进行讨论。该方法以留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可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

肿瘤临床论文第4篇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在56-76岁之间,病程在1周-12年之间,肿瘤最大直径在1-5cm之间的有例,5-10cm之间的例,超过10cm的例。其中幕上肿瘤11例,幕下肿瘤13例,脑膜瘤8例,脑胶质瘤6例,垂体5瘤,小脑囊性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MRI辅助检查,结合临床主要表现明确诊断。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进行处理,采用德国“Moller”手术显微镜,调整放大倍数为4-16倍。患者进行全身静脉麻醉,根据肿瘤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入路途径;开颅后上手术显微镜,先打开脑裂蛛网膜或者脑池,尽量放出脑脊液,促使脑组织的回缩,使肿瘤充分暴露,避免牵拉正常脑组织;进行手术,再显微镜下辨认并分离肿瘤,进而切除,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尽最大可能保护正常脑组织;对于较大肿瘤或功能区肿瘤应进行分段切除,直至切除整个肿瘤。

3结果

所有44例患者中,行肿瘤全切除患者32例,其中26例患者症状消失,预后良好,6例患者症状缓解;行肿瘤次全切除患者8例,4例活检。随访3年,1例脑膜瘤术后2年复发,转上级医院手术后治愈;2例恶性母细胞瘤术后3月复发,后死亡;4例胶质瘤术后1年内死亡。

4讨论

脑肿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颅内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对于脑肿瘤,应事先明确脑肿瘤诊断,与寄生虫、血肿及炎症等相鉴别;其次明确肿瘤大小、部位、性质及其周边结构情况。注意手术前的评估,对于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处理均有着重要的作用[2]。目前显微外科手术是常见的处理脑肿瘤的手术方式。传统在肉眼下进行手术,对于一些脑底部、较深部位的肿瘤,操作困难,手术疗效不佳,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能使得部分肿瘤全切除率提高,明显降低致残率、病死率。

4.1显微手术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显微外科手术,主要是指在手术中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清晰显示较深部位以及重要功能区的病变及周边组织,使得肿瘤的切除范围较为彻底。本文患者中2例脑胶质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实施肿瘤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复查CT示肿瘤病灶消失。脑胶质瘤利用显微外科手术也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达到临床治愈。本文中的垂体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及鞍结节脑膜瘤均进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术,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预后较佳。诸如此种位置较深的鞍区肿瘤的手术,周边有视神经、脑底动脉环、下丘脑及垂体柄等重要的神经、血管及组织,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实施肿瘤全切术,不能根治肿瘤且容易损伤脑组织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显微外科手术因充分利用了显微镜的照明及放大作用,清晰辨认肿瘤及其周边组织结构,在良好的手术视野中分离并切除肿瘤组织,即使在较深窄的区域亦能完全地切除肿瘤,明显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且减少了手术出血的发生。

4.2显微手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

目前脑肿瘤的诊断技术较为发达,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明确了脑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其周边组织情况。神经外科医生充分掌握了肿瘤的情况,应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副损伤。传统的肉眼手术,深部病灶手术视野清晰度较差,与周边的组织结构不清,手术操作时极易产生误伤,损伤脑部重要的组织结构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显微外科手术,充分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放大手术视野,充分清晰地暴露重要组织、血管及神经。即使手术的区域较狭小,仍然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致的操作。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细心分离切除组织结构,对于出现的微小出血,能及时发觉并实施电凝止血,从而减少手术的副损伤。此外,脑自动牵开器的应用,避免了手持脑压板暴露病变时力量不均匀,不能持久的缺点,对病灶的显露及减少损伤发挥了重要作用。显微手术通过最大限度减少副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4.3脑肿瘤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在围手术期内,应口服糖皮质激素及钙离子拮抗剂,利于术后消除水肿、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此外,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避免术后诱发癫痫,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恢复。

肿瘤临床论文第5篇

肿瘤学近年发展迅速,新的药物、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断出现,新的诊疗指南内容不断更新。由于教科书内容往往落后临床进展,当出现书本与临床实践不一致时,往往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2如何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带教老师放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让学生乐于独立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让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在发现问题———试验性解决———批判性检验———产生新发现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2.1改进病例讨论的形式和内容病例讨论不能选择单一的病种,不能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案的顺序,按照教科书重复课堂上已经讲解的内容。这种“正向”思维并不符合工作实际,因为大多数患者事先并没有明确的诊断。应该按照临床工作需要,由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开始,最后到疾病的方式,“逆向”分析和思维,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做出筛选,提出合理的诊断和处理。例如:在病房选取“淋巴瘤合并发热”的病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针对肿瘤、呼吸、心血管、风湿免疫、感染性疾病等学科进行文献学习和深入地分析,然后提出各自的诊疗意见。通过准备,可以引导肿瘤组发现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淋巴瘤本身可以导致发热,但也常合并细菌感染,并结合文献阐述该病的病理特点、疾病转归预后和治疗方案;呼吸组可以分析发热的热型,提出淋巴瘤患者发热,可能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炎、霉菌感染等情况;心血管组可以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风湿免疫组应该排除红斑狼疮、成人Still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组可分析合并伤寒、副伤寒、非典等可能。每个小组都进行发言,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新收获,使得整个讨论充满活跃的气氛,扩宽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退热处理和化疗,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器官或一个学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讨论结束后,通过追踪病情的转归,还可以进一步验证讨论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成就感,更加热爱医学工作。

2.2改变教学查房模式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典型模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查房过程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忙着记;老师提问的少,学生主动提出疑问的更少。教学查房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可以先提出诸如“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呕吐的原因”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有何异同,是否有术后并发症;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否有残留,是否复发;术后影像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梗阻可能;有没有药物影响;有没有脑转移;有没有合并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分析不同情况的判断依据,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处理方案。

2.3加强文献学习文献学习绝不是就某篇文献是否读懂为目的,而是要通过不同文献的对比分析,了解学术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发现专家学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创立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检索webofscience数据库,组织学生探讨“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治疗的由来”。指导学生在文献检索中追溯TKI药物的研发过程,对比不同时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局限性和创新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TKI治疗的机制,TKI应用的局限性,如何筛选优势人群,如何确定优势人群是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引起的,如何应对TKI治疗耐药,EGFR突变检测手段的优劣性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年份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关于TKI治疗策略的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临床研究如何影响并改变临床实践,如何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2.4参加患者健康宣教活动参加健康宣教活动,是学生与患者及家属接触、交流的绝好机会。通过给患者及家属举行健康宣教活动,例如提供“癌痛治疗”的用药指导,消除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恐惧心理,教会患者评估疼痛,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及时处理爆发事件,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并进行预防。通过患者现场提问,学生现场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现场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行医之初就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日后能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肿瘤临床论文第6篇

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随后出现便意,为小块状成形便,表面覆有黏液、脓血,6~8次/日。电子肠镜示距15cm处可见5cm×4cm大小息肉样肿块,表面高低不平。临床诊断:直肠占位。肠镜病理活检报告:(直肠)小块黏膜中见散在核大异型细胞伴炎细胞浸润,建议肿块切除后进一步检查。遂行直肠癌根治术。术中见肿块位于直肠上部,紧接乙状结肠。肿瘤外浸到浆膜层,尚未累及肠外组织和器官。

1.2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所用一抗vimentin、SMA、desmin、ALK1、CD117、KP1、CD30、CD34、AE1/AE3、myogenin、H-caldesmon和HMB45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结果

2.1巨检肠管一段,长13cm,直径3cm,距一侧切缘5cm处见一境界较清楚的黏膜下肿块,大小5cm×5cm×5cm,突出于肠腔,表面见溃疡,无包膜;切面灰白色、质中,无坏死、出血。

2.2镜检肿瘤组织弥漫浸润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局部肠黏膜层炎性坏死,有溃疡形成。肿瘤组织主要由长梭形、短梭形细胞呈束状交错排列,部分排列紧密,部分排列疏松,间质黏液变性,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可见核分裂。间质中有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也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2.3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SMA和desmin(+),Ki-67阳性指数为20%,ALK1、CD117、KP1、CD30、CD34、AE1/AE3、myogenin和H-caldesmon均(-)。病理诊断:(直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18个月,无复发。

3讨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1973年Bahadori和Liebow描述了一种发生于肺的病变,称为浆细胞肉芽肿。此后,根据构成细胞主体的不同出现过多种名称来描述该病,如炎性假瘤、黄色肉芽肿、黄瘤性炎性假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和炎性假瘤等。WHO(2002)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IMT)。该肿瘤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组织学类型,其生物学行为已在WHO分类中列入中间性(偶有转移)一组,其复发率约25%,转移率<5%。但其形成原因、与局部炎症有/无明显关系及其生物学行为在少数病例是否表现出恶性等问题,至今仍为文献关注的热点。

3.1临床表现IMT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见部位为肺、肠系膜、后腹膜以及四肢软组织。发生于直肠的IMT报道少见。Coffin等于1995年报道了首例发生于直肠的IMT,至今国内外报道仅5例直肠IMT,加之本例共6例(表1)。患者发病年龄13个月~60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为贫血、腹痛、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血便等。直肠IMT易被临床医师误诊为恶性肿瘤,因其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病理活检都表现出肿瘤特点,加之腹腔脏器的IMT常常表现出侵袭性生长和复发的特点,更突显出病变的肿瘤特性。

3.2组织学大部分IMT为界限清楚的结节状或分叶状肿块,部分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切面灰白或灰黄色,质中、偏硬,可伴有黏液变及出血、坏死等。镜下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炎症细胞构成IMT的3种基本结构。基于此,Coffin等总结了IMT具有以下组织学特点:①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疏松排列,周围有水肿性黏液样背景,其中有大量血管和炎性细胞类似肉芽组织、结节性筋膜炎或其他反应性病变;②增生的梭形细胞紧密束状排列,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和胶原化区域以及弥漫性炎细胞浸润,类似于纤维组织细胞瘤或平滑肌肿瘤;③有板形胶原,细胞密度低、炎性细胞稀少,类似瘢痕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3.3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多数病例desmin阳性,SMA可灶性至弥漫阳性,约1/3病例局灶CK阳性,部分病例ALK阳性。

3.4鉴别诊断直肠IMT需要与直肠的其他梭形细胞病变鉴别。①胃肠平滑肌肉瘤:多发于中老年人,儿童罕见。瘤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常呈雪茄样,核分裂象多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瘤细胞呈长的束状排列,胞质丰富、红染,间质内一般不含大量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灶。免疫组化actin和h-caldesmon呈弥漫阳性。②胃肠炎性纤维肉:体积较小,内窥镜下常表现为小的息肉状突起,可伴有溃疡形成,有时可带蒂,形似肿瘤。镜下见病变多位于黏膜下层,由梭形间质细胞组成,呈交织的短束状排列,常围绕血管形成旋涡状或洋葱皮样结构,背景常呈黏液样,炎症细胞成分较杂,以嗜酸性粒细胞多见。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CD34和fascin阳性。③胃肠间质瘤:梭形细胞为主型瘤细胞常呈梭形交织的短束状或旋涡状排列,也可呈鱼骨样排列,有时可看到器官样、假菊形团样结构;上皮样细胞为主型的瘤细胞呈巢状、片状分布,胞质透亮、空泡状或深嗜伊红染色。免疫组化CD34和CD117阳性。④霍奇金淋巴瘤:病变由单核霍奇金细胞和多核RS细胞组成,背景中有数量不等的非肿瘤性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免疫组化示CD30和CD15阳性。⑤恶性黑色素瘤: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常位于直肠下端和齿状线附近,大体呈结节息肉状,临床就诊时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镜下可见不等量的黑色素颗粒,肿瘤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类型可分为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大上皮样细胞、小上皮样细胞、瘤巨细胞和梭形细胞6种。免疫组化HMB45、S-100和vimentin阳性。⑥肉瘤样癌:直肠肉瘤样癌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的少见肿瘤,该肿瘤侵袭性强,进展快。镜下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CKpan和EMA阳性,而非上皮源性标记SMA、CD117、CD34、desmin和S-100阴性。

肿瘤临床论文第7篇

收集2008年8月~2012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腮腺肿瘤病例412例,检出副腮腺肿瘤8例。对所有副腮腺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影像、病理资料、术式及预后等分析。

2结果

2.1临床特征。患者临床特征(表1),所有患者均无面瘫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2影像学表现。副腮腺良性肿瘤病例CT表现为面颊部中份肿块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多形性腺瘤轻度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延迟强化;而恶性肿瘤患者病例CT表现为肿块形状不规则、境界不清、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后轻度或中度强化(图2)。2.3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5例,包膜不完整或部分区域肿瘤突破包膜;基底细胞腺瘤1例,包膜完整。多形性腺瘤恶变(高分化非特异性腺癌)1例,恶性成分低于50%,浸润范围超出被膜的距离≤1.5mm;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腮腺内淋巴结阳性(1/2)、腮腺组织及颈部淋巴结阴性,排除口腔、鼻腔及眼睑转移性肿瘤。

2.4治疗。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以放疗。

2.5随访与预后。随访1~5年,良性肿瘤患者术后涎腺功能良好、面神经功能正常且颜面部对称,无复发及恶变;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良好,无复发及转移.

3讨论

副腮腺肿瘤的临床特征如面颊部中份肿块质地中等或偏硬、不随变化而改变等,可与发生于该区域的其他疾病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细针穿刺、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的区分。对于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我们采用临床检查、术前B超和CT检查、术中快速冰冻活检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相结合的模式。临床上若面颊部中分肿块呈无痛性、缓慢增长,近期内发展迅速,且肿块活动欠佳甚至固定,与周边组织粘连较紧,伴有疼痛等特点,需注意多形性腺瘤恶变的可能性,如本组病例4。当然,病史短、无痛性增长肿块亦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如本组病例1。副腮腺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同性质的腮腺肿瘤相似:良性肿瘤外有包膜、境界清晰、形状规则,恶性肿瘤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对周边组织有侵袭。副腮腺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术中需注意保护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

手术径路主要有标准腮腺切除切口、口内切口、面颊部肿块表面直接切口等。我们推荐使用标准腮腺切除的类“S”形切口,本组中有5例患者选用了此术式,体会是手术入路简单、操作熟练;切口比较隐蔽,符合美观要求;视野暴露好,不受病变范围及深度限制,且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若快速冰冻活检提示为恶性肿瘤,此切口可完成病灶根治术,向颈部延伸即可完成颈清扫术;不足之处是切口翻瓣范围较大。而口内切口具有视野不清、容易损伤面神经、常伴有术创出血、增加肿瘤种植及复发可能性等弊端,且无法完成恶性肿瘤的根治,故仅适用于病灶较小、偏口腔黏膜侧的良性肿瘤等情况。另外,面颊部肿块表面直接切口的术式容易损伤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且在面颊部遗留明显瘢痕,故亦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本组中有3例分别选用了口内切口、面颊部直接切口,与术前误诊及患者强烈意愿有关,虽然均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但鉴于有上述缺点,作者认为不应列为常规。Xie等报道选择经发际内小切口行内镜下副腮腺肿瘤切除,更符合美学要求,但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副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较好,本组6例术后均无复发及恶变,包括3例小病灶单纯肿块切除;恶性肿瘤的处理原则与腮腺恶性肿瘤相似,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及范围、术后放疗和(或)化疗与否。本组中2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及术后放疗,短期内无肿瘤复发与转移,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肿瘤临床论文第8篇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行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检查的3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肺癌7例,肝癌3例,结直肠癌4例,胰腺癌2例,乳腺癌10例,食管癌2例,胃癌、肾癌、前列腺癌、胸膜间皮瘤骨髓瘤各1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2~69岁,平均56.2岁。检查前根据临床表现、传统影像学(CT、超声、MRI等)和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无转移者12例,有转移者20例,所有患者未进行抗癌治疗,准备行手术治疗者11例,放疗和(或)化疗21例。

1.2检查方法

仪器使用GE超导型1.5T光纤核磁共振,采用内置体部一体化线圈。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选用翻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SE-STIR-DWI-EPI),参数为TR:5100ms,TE:100ms,TI:180ms,b=0、600s/mm2,层厚:7mm,层间距:1mm,FOV:40cm×40cm,矩阵:96×128,NEX:6次,每段层数:30层,全身共分8段完成。扫描时间180s,全身扫描共需20min。首先进行第1段和第3段的预扫描,记录下每段的中心频率,算出两段的中心频率平均值,然后应用于其余各段的中心频率。同时采集4段和全身弥散加权像对应的T2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用做解剖对比,更准确地对病灶进行解剖定位,利用工作站IVI和MIP软件重建出全身冠状位图像,同时对三维数据做多角度重建,获得多方位的重建,图像反转黑白即可获得类似PET-CT的整体图像。

2结果

2.1WB-DWI检查基本情况32例受检者图像对比度和分辨率均达到诊断要求。32例患者中,正常组织结构的WB-DWI表现:颅脑、脊髓、甲状腺、前列腺、淋巴结、前列腺、脾、双肾、椎间盘、子宫及膀胱等组织结构呈高信号,类PET图像上呈低信号,ADC值在正常范围。

2.2WB-DWI检查评价经传统CT/MR等检查显示共97个病灶,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检查共显示病灶145个,在WB-D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显示,ADC图为低信号,每个病灶ADC值与正常区域比较明显降低,并且恶性程度越高ADC值降低越明显。上述32例145个病灶均经过临床证实为恶性肿瘤,其中转移灶113个:骨转移瘤18个;肺转移瘤5个病灶;脑转移瘤13个病灶;肝脏转移瘤16个病灶;淋巴转移瘤61个病灶。新增病灶中骨转移灶及淋巴结21例,说明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检查在骨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方面较传统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发现19例63个病灶DWI图像及ADC图高信号,每个病灶ADC值均在正常区域,经过临床证实均为良性病变,其中,肝血管瘤18个;肝脏囊肿20个;肾囊肿25个。其中2例患者常规CT/MR图像显示血管受侵而WB-DWI未能显示,2个肺内转移灶因小于0.5cm,WB-DWI未能显示。

2.3WB-DWI检查分析11例检查前无转移的患者,经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后有6例发现了转移,46.8%(15例)的患者肿瘤分期发生了改变。27例患者转移病灶数增加了48个,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后淋巴转移与脏器或其他转移分别提高了36%和22%。WB-DWI检查前后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原理及优势

MR是目前能在活体上进行水分子弥散成像的唯一方法,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显示水分子的布朗运动,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设备的不断进步,已经可以较好的完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较高的梯度场和切换率可以大幅度提高成像速度,明显缩短TE,显著提升图像信噪比;使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可在极短时间内一次采集一幅图像,明显降低了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误差,能在自由呼吸下采集较高信噪比的MR图像;短T1反转恢复序列(STIR)技术能够抑制脂肪信号,降低背景噪声,增加图像对比,提高3DMIP重建图像的质量,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DWI的基础上,采用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技术,明显抑制脂肪等组织器官的背景信号;突出病灶DWI高信号的作用。弥散加权成像对于水的弥散非常敏感,扩散速度越快,则信号越弱;扩散速度越馒,则信号越强,因而在图像上形成对比。自由水(如脑脊液、胆汁、尿液)具有较快的扩散速度,正常组织因为有细胞膜的限制,细胞内的水扩散受到限制,扩散速度明显慢于自由水。正常组织之间弥散速度有差异,最明显的是神经组织,因为轴突结构内水的扩散速度明显慢于其他组织。

3.2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恶性肿瘤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既能较早发现病灶,对所发现的病灶准确定位,又能对恶性肿瘤及转移灶进行ADC值测量,相对于传统检查在图像上进行淋巴结大小测量及特征描述有更高价值,在弥散加权成像中,ADC值来代替真正的扩散系数能反映整体组织结构的特征。一般认为,恶性肿瘤实性部分组织、细胞生长活跃,细胞排列紧密,生物膜结构对水分子弥散的限制明显,ADC值降低,DWI上显示为高信号。而良性肿瘤细胞密度低,ADC值相对较大,DWI上呈相对较低的信号,良、恶性肿瘤ADC值存在显著差异,因此ADC值有助于初步判定病变的性质。对110例淋巴结转移患者行WB-DWI检查,共发现淋巴结260个(其中转移性淋巴结168个,非转移性淋巴结92个),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长、短轴差异显著,相应的灵敏度分别为93.8%、75.4%、90.8%,特异度分别为30.3%、61.6%、38.4%,认为在核磁共振上行ADC值定量测定可以鉴别转移淋巴结。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与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在体部肿瘤筛查中的对比,WB-DWI对体部肿瘤具有较高的显示率,李烁等对20例骨转移瘤患者研究发现,WB-DWI检测显示214处病灶,ECT显示197处病灶,与ECT比较,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对发现颈椎、腰椎、骶椎、骨盆、肋骨及股骨的病变较ECT敏感。此外,WB-DWI可以发现更多的转移病变。Antoch等报道WB-MRI与PET/CT诊断远处转移灶的准确性分别为93%和94%,结合常规MRI检查进行图像综合分析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WB-DWI对发现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PET/CT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由于WB-DWI具有PET/CT相似的效果,但又不需要像PET检查一样接受电离辐射,因此可作为一种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新方法。

4总结

肿瘤临床论文第9篇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7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5.7±5.8)岁;患者中未产19例,经产妇58例,29例患者有腹部手术史;单侧病变68例,双侧病变9例。全部患者均经病史、妇科检查、肛诊检查、B超检查确诊。

1.2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全麻或硬膜外磨石,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脐轮下作约10mm小切口,置入气腹针,注入CO2,形成气腹;经切口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情况及肝脏、脾脏、胆囊,子宫、附件等形态、大小及颜色情况;于两髂前上棘内上作穿刺口,置入手术器械,了解肿瘤情况,有无粘连等,如肿瘤较大,可另在耻骨上3cm处并左旁开4cm处置入套管;如行卵巢肿瘤剔除,先将卵巢肿瘤撬起,助手固定后,采用电凝刀切开肿瘤表面卵巢皮质,使卵囊壁与皮质间边分离边断开,或钳住皮质上下缘撕开,完整剔除肿瘤;畸形胎瘤可行将瘤体置入自制袋中再行分离;采用电凝钳行残端止血,将剔除的标本放入标本袋内取现,冲洗腹腔,缝合。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6h后拔导尿管,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2结果

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60±30)min,术中出血量(60±29)mL,1例患者术中探查包块较硬,开头欠规则,有腹水,转为开腹手术治疗,术后证实为良性囊性畸胎瘤。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良性肿瘤,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9例,浆液性囊腺瘤27例,良性囊性畸胎瘤8例,单纯性囊肿3例。患者多数于术后24h内排气,平均住院时间(3.1±1.2)天,术后未发生并发症,1个月复查均恢复良好。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3讨论

良性卵巢肿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可能发生于各年龄段的女性,且药物治疗效果差,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手术时间长、恢复慢等问题,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近几年,随着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受到广泛关注。腹腔镜下行卵巢肿瘤手术可避免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减少手套、纱布对腹腔组织的污染,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符合现代医学美学特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研究中,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治疗良性卵巢肿瘤,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一般住院时间不超过一周,恢复快,对正常生活、工作不产生较大的影响,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是在应用此项术式时,有几点需注意。

3.1做好术前筛查术前筛查肿瘤性质是选择腹腔镜手术的关键,首先要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体格检查结果、盆腔检查及超声检查做好术前评估,如果提示有恶性的可能,应给予CT检查或MRI检查,初步排除恶性肿瘤;阴道超声检查是目前行卵巢肿瘤筛查的重要手段,报道指出,其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可达92%以上。对于超声检查无恶性特征的良性肿瘤,可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中,在对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前,对患者症状进行术前评估及相关检查,行综合分析,因此,术前诊断肿瘤性质与病理检查结果全部相符。

3.2手术要点分析由于手术操作医师的技术熟练程度、卵巢肿瘤生长的复杂性,术中可能会出现肿瘤破裂,囊内容物溢出腹腔。术中应对肿瘤性质进行检查,判断肿瘤是否为良性,如发现为恶性,则需转开腹手术治疗。为防止术中肿瘤破裂,可采用抽液降低肿瘤张力等方式,利于肿瘤的取出。一旦发生肿瘤破裂,则取头高臀低位,使肿瘤内容物局限于盆腔,并用5%的葡萄糖液反复冲洗,尽量做到冲洗干净,防止肿瘤种植。肿瘤剔除后,给予手术线套扎卵巢基底部,使创口自然闭合,无需缝合,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伤;囊壁薄的卵巢浆液性囊肿,可先行穿刺吸取囊液,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行取出;畸胎瘤可行剥离手放于自制袋中,行剪除取出。

3.3手术止血由于腹腔镜采用机械手操作,术中止血不能像开腹手术一样自如,在手术创口的选择上,应以血管少的部位为宜,沿卵巢长轴作纵切口,剔除肿瘤时,采用低功率双极电凝行止血,或鼓点式手法,避免损伤过多卵巢组织,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