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3 20:22:13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 专业素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0-02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课程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掌握的现代教育信息主要是包括两方面。

1.宏观教育的认知角度

主要是要求教师具有宏观教育认知观,对小学语文基础性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整体认识,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的所要培养学生目的。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要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有针对性去备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小就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

语文教学中有着本学科的认识角度,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认识目标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素养是最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把教师的语文素养放在第一位上。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新角度,是要培养小学生掌握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元化

1.要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方向转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发展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求除了具备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专门性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相互交叉做好铺垫。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能够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具备相当语文专业知识,这是一名新型的语文教师所要具备的。同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能够完全掌握这些知识体系,同时也要能在教学实践中很好的运用这些知识。做到所掌握的知识相互能够交叉,把相互接近的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老师所要掌握的数学、地理、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来做好铺垫。这是新型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做到知识的补充,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知识点比较多,接触面比较宽广。在课堂上经常性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要把课文中所涉及到知识点都要理解。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更好的启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师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

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提高的内在本质,注重语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就要注重语文文学素养的深度认识。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这一方面的培养长期的被忽视。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上过于专业化。但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是学生听、说、写的能力,把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分割讲解,语文知识的内涵体系被分解,不能体现出来整体,其实,语文知识中包含很多知识体系,在文章中可能蕴含着德育、美育、智育等知识体系。所以,我们要考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具有文学素养,就要从小培养学生具有文学素养,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

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当今知识更新较快的时代里,小学语文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变革的步伐。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完全掌握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同时还要不断地填充自己,在专业技术知识上进行学习,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途径来不断的武装自己,让自己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前进。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体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对新的知识体系进行追求,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来做。

2.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不但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也要有认真钻研科研的意识与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表现。所以,我们强调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必须提到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问与总结,把所发现的问题用在科学研究上,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种素质提高的表现。教学研究主要是体现在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对小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研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高中包括了教师创新与钻研,只有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分析,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正是未来教育期望实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柏民.面向新世纪的小学教师的素质目标与培训模式[J].咸宁师专学报.2002,(2):83-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J].1998,(1):44-46.

[4]于欣.教师角色转变应从备课开始.中国教育报[N].2003-10-11(5).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第2篇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而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读书,还会提高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过的事,用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学会各科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具有再认知的功能。其再认知的功能体现在①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获得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交流、解释、记忆;②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③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一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具有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动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具备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具有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倒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这段话说明①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②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小学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实践,就是练习。叶老还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来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替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练习写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样用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①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训练;②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③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按照规格认真练习,来不得丝毫马虎。所以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第3篇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弊端,及时寻找有效策略,全面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现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合理定位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角色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找到合理定位,将学生当作主体,教师发挥引导效果,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具体教师角色定位细分为四点。

(一)现代语文知识传授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都变得更加多样化,小学生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获取语文知识,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仅仅成为这些学习途径中的一种。因此,新时代条件下小学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是共同学习,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发挥得更多是现代语文知识传授者的作用,以师长的身份帮助小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知识,进而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二)新型语文学习引导者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要受到语文教师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一定改,此时教师发挥的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作为主体,合理引导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使其具备获取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并且帮助小学生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学习途径,使其从根本上掌握语文学习要点。

(三)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者

新课程背景下国内小学语文实施了多项改革措施,在改革过程中制定不同改革制度,并需要大量教育工作者参与这些制度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这些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制定更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融入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活动的全面发展。

(四)语文新课程资源开发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国内小学语文教育呈现一定的多变性,为了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资源开发理念,进一步开发新时代下的相关教育资源,确保除了教材之外小学生还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得语文知识,比如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及校本课程资源等,使小学生在更丰富的资源环境中获得语文知识。

二、全面构建小学语文创新课堂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获取基本语言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自我表达及阅读写作能力。要想实现该目标,就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构建小学语文创新课堂,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意识。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传统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注度不足,仅以分数论高低,所以很多小学生都对语文没有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充分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积极的语文教学情境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积极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设立相关情境帮助小学生快速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从这些情境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进而激发出更多学习热情。

(三)采用现代化语文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合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丰富小学语文教育手段,比如通过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提高语文知识的形象性,使小学生更直观清晰地看到学习内容,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现代化语文教学模式。

(四)在和谐语文学习中增强师生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更重视创新性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并且师生间的互动性也更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和谐互动能够使学生展现出更多自信和动力,而教师在发挥引导者作用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果。

三、科学制定小学语文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三观”;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未成熟,往往很难吸收全部的课堂知识,在课堂中溜号、聊天、睡觉等现象常有发生。对于教育来说,笔者认为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书;二是育人,只有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语文作为一种文化教学,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语文科目的载体作用,从而实现素质化教育形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很多教师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是好的教育。再者,由于很多小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对德育教育知识内容挖掘不够深入,从而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小学语文作为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中多多少少就会蕴含一定的德育教育知识,可见德育教育知识就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全面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实现德育教育。

2.丰富小学语文的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的主要形式就是丰富教学手段,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型教学模式越来越多,例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等,这些教学模式更加开放、更加科学,延伸性非常强,这也给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并且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相融合,能够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获取德育知识。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三观”,不仅能够让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尊老爱幼,还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整个社会,规范学生自身的言行举止。可以说这些德育知识在小学语文中都有涉及到,因此,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这个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平台贯彻语文知识,从而不断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吸收到德育知识。

二、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构建课堂情景,整合德育知识内容

通过将德育知识和小学语文知识进行融合,在语文各个教学环节融入相应的德育知识,从而实现全程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的社会经历较少,心智发展也并未成熟,因此,仅凭教师口头讲述德育知识很难达到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课堂情景,一是能够直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够直接彰显出德育知识。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设置课前导入阶段,开展情景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爱我中华》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一段抗日战争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日寇如何压迫同胞,中华儿女如何抗击日寇;再播放当代中国的大好河山、花团锦簇。之后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两段视频的感受,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心共鸣。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生活来之不易”“热爱祖国、回报祖国”等观念,这样在正式教学中学生也会更加深入,进一步在课文中巩固德育知识。

2.整合德育知识与语文知识,开展结合教育法

结合教育法非常适用于多种知识共同开展的课堂当中,主要是指收集课内、课外的相关语文知识,并将德育知识融入到其中,最后将一系列的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想要全面发挥结合教育法的积极作用,教师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将语文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而借助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德育知识。例如在《飞向月球》教学中,改课文主要涉及天文、自然、科技等领域,很多学生只知道月球是“月亮”,对“月球”缺乏概念。在教学当中,笔者首先呈现一张远观的地球照片,之后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地球”)“那么地球究竟是什么呢?”虽然很少有学生能够说出“星球”、“星体”等,但只要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只是宇宙的“一粒尘埃”即可。之后再引出呈现出月球照片和地月系照片,让学生对月球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开展《飞向月球》教学。在教学当中,笔者通过对比形式,将“嫦娥奔月”典故和“正月十五”的知识融入其中,一是让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天文知识;二是让学生理性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Y晶,从而实现德育教育。

3.结合历史,发挥伟人的榜样作用

由于教材中很多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但想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伟人的伟大之处,我们必须要结合历史开展教学,发挥历史伟人的榜样作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勿忘历史,实现德育教育。如在《罗斯福集邮》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甚至都没有听说罗斯福。笔者通过08年美国经济危机进行导入,从而引出“罗斯福新政”,让学生对罗斯福有一个初步认识,之后引出《罗斯福集邮》,通过集邮让他不仅记住了一些难记的国家的名字,也了解了那些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邮票中所涉及的种种历史事件和伟人事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集邮中,他也了解了中国这个文明的古国。这也是罗斯福能够成为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重要原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坚持自己的业余爱好,树立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当一件事件坚持到一定程度后,势必会发挥自身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从多个方面融入德育知识,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积极作用,推动语文教育、德育教育共同发展,为了学生未来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6,09:235.

[2]张顺祥.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探究[J].亚太教育,2016,26:132.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难点;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缺乏小学语文素质教学

新课改之前,小学语文教育仅仅只是单一的语文知识教学,没有涉及到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学对小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小学生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的小学语文知识,增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强化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新课改后,我国教育部提出小学语文素质教学内容,但由于该理念提出的时间不长,许多学校没有贯彻执行该理念,导致小学生的小学语文素质教学依旧得不到改善。

2.语文教学模式固化缺乏创新

当今世界,日益变化明显,技术更新换代快,语文知识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也相应的发生改变。但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或者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不需要改变,一直沿用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教学上的创新,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接受新事物的改变,语文知识水平得不到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引用以前的语文教学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创新。随着新旧知识的更替和技术创新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适当的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1]。

3.小学生缺少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语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课外辅导兴趣班成为风潮,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小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每天都要上大量的兴趣辅导班,而上兴趣辅导班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只能勉强应付教师的教学,不能认真的学习教师教学的所有内容并把知识点消化掉。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缺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不管是再好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都没有多大的作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都得不到提高。

4.重课本轻课外拓展

小学生的智力正处于开发阶段,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学习,需要小学教师和家长们的引导教学,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许多学校的小学教师过分重视学校对小学生开展的检测考试,教学重点几乎都是围绕着学校的考试重点,以课本知识为主,而缺乏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对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可以从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学到许多他们在课本上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库,对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策略

1.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

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的初学者,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许多知识产生好奇感和疑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仅仅围绕着自己的教案教学,要在教学课堂中多观察小学生对自己讲解的相关知识点的反映,如果发现他们对自己教授的知识点有着很大的疑问时,可以适当鼓励和邀请有疑问的学生发言并进行相关解答,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理解消化自己讲解的知识点,而不是让他们把疑问带到课后去。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是多样式的,不仅仅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堂提出疑问,教师进行相关解答,也可以在遇到相关开放性的思考题举办语文互动式交流课堂,如此的互动式交流课堂可以让班级上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对该课堂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有时间和平台发表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使得他们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2.以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不够集中思想,学习效率差。为了解决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愿意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后能够自主的去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引用现代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视频,PPT中彩色的学习图案和教学视频都可以快速的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从而认真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而懂得学习的乐趣。举办各种与语文知识有关的竞赛类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竞争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他们为了不输给同学,他们会更加重视学习,学习成绩会有很大的进步。以小组的学习形式互帮互助;单人学习有时会减慢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生遇见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没办法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得到解答,使得他们的学习进度变慢。如果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探讨,他们在有不懂的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互帮互助。这样的学习小组形式会更加高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

3.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

小学语文学习包括的内容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语文课本上,只懂得读死书,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不能完美的运用语文知识去解答相关的问题。在信息化的社会,小学生更应该懂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语文知识教学时,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引导他们学习适合他们学习的语文课外知识,使得他们从课外阅读中全方位的了解语文知识体系中的各个内容,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关于某本读物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而且在交流会上,学校也可以组织图书互换活动,让学生们将自己读完的读本与其他同学自由交换,这样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喜爱课外阅读活动。

4.重视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

在新课改下,教育部提出要重视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不能只以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教学为主,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2]。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课堂开始进行渗透教学,在平常课堂教学中遇到相关素质教育内容时,教师应给小学生讲解,不可忽视它,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开展相关的素质教育的课程,集中讲解有关的素质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熟知素质教育,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合理运用素质教育内容,全面系统的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

5.有针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语文水平各不相同,小学语文教师不能采用一套相同的语文知识教学方法教授所有的小学生,应该将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在教学和布置课后作业时分类教学,采用不同进度的教学方案,让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教学,避免出现学生上课听不懂教师的教学内容的情形,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的情形,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教师的教授内容使得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快速提高。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小学生以后的语文基础。尽管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很困难,但小学语文教师还是要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运用互动式,多样化和针对式教学方式,从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和重视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金莲.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浅析[N].科学导报,2019-08-20(B02).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第6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素养

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出炉,语文180分,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的基本思想,这一定是今后的大方向。小学语文是各科学习之基础,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语文学习将伴随孩子一生。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教学环节包括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客体――学生和教学环境――课堂。

在此着重探讨教学主体――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情感“缺钙”。

所谓教学情感“缺钙”主要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课文故事内容的介绍,缺乏对富有情感色彩词汇的深刻体会和分析。学完后记住的往往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而书中具体的语句一般都忘记了,即教学“意化”。例如,在学习《列宁和卫兵》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能清晰地记忆文本内容,但对文本语言,包括一些很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却没有留下印象。比如,课文开头写:“清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教师让学生转述,学生说:“清晨,太阳照在斯莫尔尼宫上。”文本意思都在,但是文本中丰富的语词却没有了。课文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这个短语表达此时此刻“太阳”的状态和景观,用“洒”表达“照”的意思,而学生转述时只会运用原来掌握的简单语词“述意”,而没有记住文本中丰富多彩的语词,这种学习方法忽略的正是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语言学习。

我国小学语文课一直以“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的“读懂课文”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的主要是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而已。

(二)儿童文学素养低。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在《儿童的文学》演讲中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语。

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在入选的320篇课文中,有264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占82.5%。其体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寓言、科学文艺、散文、小说、独幕剧等。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古今中外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等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这些作品基本涵盖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重要作用。

现实却是:1.语文教师忽略儿童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2.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儿童文学知识方面的匮乏,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真正享受到儿童文学的阅读乐趣,难以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启蒙作用。

(三)学科知识单一。

学科知识综合化是创新的基础,跨学科综合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除小学语文课之外的一至两门其他学科教学,并学会把这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很难想象一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如何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思维、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课后老师经常被学生问及几个问题:圆明园是哪朝哪代建造的?当时的皇帝是谁?为什么要兴建这座园林?为什么圆明园要建在北京西北部?这个地方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有温泉浴吗?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文中说到“大火烧了三天”,如果积极地灭火,那么用什么方法灭火最快最省最好?这些问题有的属于历史知识范畴,有的属于地理知识范畴,有的属于建筑学范畴,有的属于科技知识范畴。对上述问题要求语文老师都能准确地回答,老师只有具有较深厚的多学科知识积累,才能居高临下、驾驭自如。

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有着内在的联系,面对现实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就显得明朗了许多。

小学教育专业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

(一)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

未来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生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要用人类智慧的整体文化(文学文化、科学文化)武装自己,让自己的头脑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广博与精深兼具,宏观与微观贯通。

首先,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包括政治理论、科学人文及不断积累的社会生活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一般知识在内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拥有博中求精求专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专门性知识与技能。因为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小学语文教师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师应对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这些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及在人类生活中的多种表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类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最后,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具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理论、教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不具备相当的心理学知识,没有对儿童心理结构与活动进行深入观察的人,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观、整体观、辩证观、发展观都有科学的认识。还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与应用。方法制约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的、有进取精神的、有效率感、有敏锐的观察感、有责任感的新人。

(二)扎实的儿童文学素养。

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断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素养,把学生看作社会的、发展的、独立的、完整的人,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和权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品德、个性等全方位了解并努力促进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认识他们,才能正确对待他们,才能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教育的主要需要是把人性中的某些有价值的特质和知识传给学生的途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求他们同时把健康的人格、独特的个人素质和特性传授给学生。因此,新世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讲究教学艺术,掌握认识规律。除了“讲”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导”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例如,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画写童话、看玩具写童话、根据故事开头写童话、根据关键词写童话、根据课文续写童话、根据材料扩写童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童话创作中尝试,放飞想象、张扬个性、激发童心、释放童真,让学生想写、乐写、善写,为以后中高年级的记叙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文学是语文教材中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熟悉儿童欣赏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的体裁功能,倡导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理念教育,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生动活泼,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课感兴趣,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小学教育R涤镂乃匮的途径

(一)整合中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整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上主要照搬高师“中文专业”,到形成相对“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教专业特点强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不可能与高师中文专业完全一致。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中文类课程显得特别多,而小教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需要“专业化”,相对宽厚一些,对此需要对中文类课程进行整合。不仅符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安排,而且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掌握语文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与普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培养小教专业学生应用语文的素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要求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与普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通过整合,学生不仅对枯燥的教育理论产生兴趣,还提高现代教育水平,充分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大大提高高师小教专业学生应用语文的素养。

加强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实践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师院校小教专业学生语文课外活动较少,组织语文活动能力不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准备不够,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延长见习和实习时间,并加强指导。还要加强教育实习和实习指导,切实提高实习水平和实习质量,使学生加深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认识,为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素养,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体现。因此,教师语文教学实践素养的发挥要以训练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成为课堂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实践方法的指导者。

小教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在将来工作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向上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加强对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培养。

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尤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教学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基本教学专业技能和综合教学技能。基本技能训练包括读、写、算、画、体操、舞蹈等,还要加强对“三笔字”和普通话的要求。训练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的基本素质及内在修养,为其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特点是全面性、基础性。基本教学技能训练是结合专业要求,使学生形成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要求是做小学教师。特点是进行单项训练,为培养实际教学能力打下基础,突出师范性、规范性。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这一阶段训练反映学生运用已形成的教学技能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会做小学教师。特点是训练紧密结合具体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总之,教育目的应符合社会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实现“人尽其才”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5,1173.

[3]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教师教育;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2)综合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特征要求职前教育课程内容建构要注重学科知识整合,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综合学习的理念,学会综合学习的方法,找出关键知识点,打通不同学科知识联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把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课堂现场,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第8篇

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许多的语文教师很难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使得教学模式一直处于僵化阶段,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上课听为主,教师只是负责讲解,这就与新课程的改革形式大不相符,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的不利于学生能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其次,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培养师生交流方式的新形式、教师不能培养写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那么,就会使得教师严重忽略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机会,启蒙工作也起不到它应有的垫脚石作用;最后,目前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导致教学方法也很落后,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特别是一些语文教师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很难对知识的全面性进行详细了解,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完全,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师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评,教学知识的内容较为单一,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不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小学的语文教师能够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中,通过调查显示,如果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所有感知器官,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知识,将图、文、像等形象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观看完课件之后,教师要适当的给学生提供一些开发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独立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创新性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及难点问题更具体化、形象化,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书本知识,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质量。

(二)小学教师合理整合书本知识,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充分熟读教材,整合教材的内容,将所有的知识点和难点详细的罗列出来,有重点性的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一切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现代语文教学活动主要突出强调培养小学生的自身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细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学生进行语音训练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因学生成绩的好坏差别对待,这样不仅能够鼓励后生积极上进,还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对于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第9篇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领会小学语文大纲精神,在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意志性格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要求,不随意降低要求,放慢进度,也不任意拔高要求,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面向全体,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对中下生多加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予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掌握学习,效果回授”的方法,对提高中下生的语文成绩很有效果,此方法的出发点是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调动广大中下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改革语文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应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应牢牢抓住三条线:(1)知识线,它以基础知识为主,组成语文教学的知识序列;(2)能力线,它以基本技能为主,组成语文教学的能力结构;(3)方法线,它以基本方法为主,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知识是基本,能力是中心,方法是主线。“三线”纵横联系,编织成“知识方法能力”的教学网络,形成教学的“三维”主体格局。“三维”教学体系,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方法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循序渐进和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育人素质和教学的整体效益,同时,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整体性地开放型的教学新体系。

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注意培养能力,是改革课堂结构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变师生间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为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发现的关系。教师要根据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规律,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观察、思考和必要的讨论、实验,最终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学课文,讨论问答,练习作业”三步教学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简而易行的教学方法。“自学课文”要求学生在教师给定的自学目标范围内初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讨论问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活跃的讨论气氛中进行。此过程中师生共同解答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教师针对教学重点设计的问题。“练习作业”是根据教学内容任务让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选编的练习作业既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针对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能力差异和学习情绪,力求难易适度,题量适中,类型全,兼顾“两头”。“三步教学”使启发式落到实处,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然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

“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落实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的发展,是随着义务教育教材试行而出现的一个新课程,把它列入“教学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素质。语文活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用活动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活动的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能获得理性知识)的课程,它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需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和特长,提高语文素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