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本思想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2 01:26:29

教师本思想工作

教师本思想工作第1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思想工作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开掘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激发人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相比之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逐步趋于多样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艰巨。如何正确认清新形势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判断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研究,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成就掩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短腿现象,不少人甚至把“生产力标准”和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强化了部分人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的偏见。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职称、职务晋升方面,重业务素质、轻思想道德的倾向明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要求。

2、工作体系不健全,覆盖不到位。多年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较重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而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不仅没有专门从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垂直工作体系,而且没有建立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更缺乏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处于党委无人专管,宣传部管不实,人事处又缺乏职能的尴尬境地,产生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形成了“都管都不管”的局面,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覆盖到位。

3、以人为本观念缺位,感染力不强。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就要求高校从知识经济的战略高度真正认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当前,高校的许多管理观念还带有浓重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的思维特征,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工具人”的层次上,将教师简单地视为完成学校发展任务的工具。做思想政治工作时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从地位平等的事业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角度正确认识教师与自身的关系,下意识地将自身置于管理者、教育者的高高在上地位,很少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实际思想状况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当遇到教师思想抵触时,又只能借用职位权力维系自己微弱的权威性,易使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上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以人为本,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探索人的本质,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1、尊重人。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办好教育关键是教师。他们学识渊薄,学历层次高,学术水平高。如能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使其尽可能地发挥聪明才智,无疑是建设学校的最巨大的财富。我们在实践中一是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真正能行主人权,办主人事,尽主人责。通过建立各种学术机构,各种咨询组织,各种联系渠道,保证教师的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即对重大问题有建议权、咨询权,有些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决定权,对各级领导有监督权、批评权。为了进一步发扬民主,我院一切重大问题,如学科建设、职称评定、资金使用、福利待遇、教学科研等都广泛征求教授们的意见,把“教授治校”落到实处。二是高度重视教师在政治上、荣誉上和生活上的待遇,使他们实际地体会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和地位。为了鼓励工作勤奋,教书育人好的教师,我们在学生中开展评选“我最尊敬的老师”活动,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以激发其新的向上动机,强化其追求上进,为学校多做贡献的热情。

2、理解人。学校党组织经常密切联系教师,了解群众的想法,把握住群众思想活动的脉博。在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沟通,通过相互理解来建立感情,达成共识。力求做到四心:一是热心,对谈话对象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出自对同志的满腔热情,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不是装腔作势;二是诚心,即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光要站在组织的角度上去分析,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进行“换位思维”,多为对方出出主意,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为他着想,而不是站在对立面;三是耐心,有些思想问题不是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要不厌其烦,不要一次把话说死,说绝,留有余地;四是交心,即互相把心里话讲出来,只有交心,才能达到彼此信任。为了把工作做到实处,我们同师生员工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经常深入到教室、实验室、宿舍,同老师谈心。

教师本思想工作第2篇

站上教师的岗位,面临教书育人的巨大压力、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使的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不断修补自己的同时快速的适应并不断的摸索学习。

如今,已然不断成长了起来。 思想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中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服从分配,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学习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并且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拓展教学资源。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并认真写好教学计划和班级工作计划,认真学习教学大纲。 努力做到“教书”和“育人”,在教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平时对待学生方面,对学生耐心指导,给予适当机会进行鼓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想胜任教学,还必须具备班级与班级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不但要掌握班级中学生整体上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也要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选择最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这也就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积极参加素质教育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的提高自己,这样才能给予下一代更好的教育!

教师本思想工作第3篇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E Pengp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Yulin University,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and hope of the country,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 country's future destiny. Currently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remains properly, strength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mmin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ndergraduate mentoring is a train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qualities, 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ignificanc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meaning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关乎国家前途命运。虽然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社会各种思潮盛行、价值观取向呈现出多元化、高校不断扩招等原因,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教育工作中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创新本科生思想教育新措施迫在眉睫、至关重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普遍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补充和提升。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和意义,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传统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本科思想教育中存在教育方法和政策导向不恰当

高校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结果导致专业课教师只重视传授专业课知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影响了本科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因为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职称评比、科研成果能力量化中,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存在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工作进展,使得高校教师不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另外部分高校并没有严格规定专业课教师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教师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认为会付出劳动而没有回报。这样不能调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1.2 高校不断扩张,使高校专职思想教师不足

当前虽然高校思政治教育工作都是由专职教师担任,但是授课一般都是多媒体一二百人的大课堂,学生和教师很难做好教学互动工作,更不能做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个别谈心,使教育效果受到影响。由于人数众多,教师不能很好地管理学生,使得学生纷纷逃课,根本不去听课,使得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难上加难。思想政治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出国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没有时间辅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辅导员并不重视思想教育工作,认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已经做了工作,没有必要重复。

1.3 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

由于专业限制,专业课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一般都不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缺乏相关教育工作经验。专业课教师只重视专业课知识的讲授,并没有做好师生沟通,社会实践也缺乏,从而影响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些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满足于课堂,缺乏敬业精神,所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重要。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

2 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本科生导师制旨在提升大学生专业课知识,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等。高校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创新和提升,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师生沟通,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本科生导师具有专业知识,在与本科生交流中具有说服力,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迅速发现政治教育资源,将它纳入教学当中。根据规定,导师和学生要进行定期思想工作汇报,导师要与学生保持联系,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导师要指导学生专业课知识,导师要了解知识框架和学生学习情况,要做到经常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改进学习方法,在良好的沟通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专业思想,提高学习质量。最终激发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做好沟通,便于导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寻找更适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导师应该对学生的毕业规划做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规划给予一定的指导。

2.2 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关系,易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导师制的性质有助于师生建立平等、自由的关系。导师与学生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学生们更能够和导师之间建立友谊,这样子有利于学生接受导师的意见和指导。当学生遇到思想问题时,会主动向导师倾诉和乐于接受导师的帮助。目前高校学生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导师要以朋友和长者的身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让学生敢于面对问题,敢于跟导师讨论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果导师总是严厉地教育学生,根本不能够做好交流,这样子就无法落实思想教育工作。

2.3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高校采用双向选择的导师制。一面导师选择学生,另一面学生在了解高校导师详细情况下选择导师,这样满足双方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以便发挥导师最大的指导作用。导师制不同于传统的交流方式,有模式化的灌输方式变为自由交流的探讨方式的教育形式。学生们在交流中吸收导师的指导意见,同时做好及时的反馈,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导师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经常向学生讲解国家的最新方针和政策,指导学生领会党的精神实质,端正思想政治态度,提高政治认识。培养学生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2.4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优化组织形式,合理安排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使师生之间做到高效互动,师生之间做好沟通,这样子可以使导师一方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掌握思想政治状况,另一方面,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没有互动,就做不好交流工作。要优化交流活动形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有课堂授课、课后讨论、开展学术座谈会、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形式反作用于活动内容,良好的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参与者热情,拓宽学生思维,迸发创意。如果没有好的活动形式,就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导师通过各种形式上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 结语

教师本思想工作第4篇

1、高校教师的特点

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模式下.学生成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多数大学的校、院(系)、班三级学生管理的工作重心是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以一种管束学生的强制性态度和检查、监督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那些外在的各种社会规范,不仅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而且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并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立场,而这些又影响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学。在现阶段,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防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时事教育、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因此,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从人的需要出发,根据高校教师的思想特点,认真审视高校教师的合理需要,并开创性地开展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老师的思想现状

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很多人将“生产力”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时稍被减弱。

2、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来看,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很好。

由于外部社会的各种因素,加之市场经济的推动,高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等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一部分政工人员觉得不被重视,在工作上受到冷落,工资待遇、晋升机会、住房以及奖金方面皆不如专业教师。所以,很多政治工作者存在失落感,不安心本职工作,觉得本行“没前途”。而前高校职称评定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数量和质量(譬如说是发表刊物论文)来确定晋升或评优,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块功效不明显。

3、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

因为大部份教师工作繁忙,课种多,课时多,工作压力极大,很少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少数老师甚至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觉趣,认为自己把本质工作做好即可。为此,导致教师大搞科研学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则“及格”就行,甚至忽视师德等方面。

4、从高校思想政治的内容、方法、和针对性

从本角度来看,还存在覆盖面不全面。解决问题思想滞后,教育内容及方法相对陈旧,与当前社会现状不符,也太过理性化,无人性温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许多老师对学生工作亦是如此。很多高校未把教师师德和业务二者关系位置摆对,导致很多高校还用业务来衡量,这从某种意义上就导致了高校教师重业务、轻思想,同时由于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过于宏观,致使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形式,用不着接受专门统一,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而学生是消费者。对学校办学成败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消费者,他们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其应尽的义务。为此,应该加大力度对高校政工作者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大方针,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

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措施

1、领导管理体制

政工领导应该在此加深重视度,统一思想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路线,在管理上形成良好的机制。在其实施过程当中,应该首要解决高校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有了必要和严肃积极的认识,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工作。这是作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之上,领导之间应该积极配合,形成抓管统一的教育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调动各方面配合干部,提高管理,责任教育等效力。建设一支自主解决问题并且素质高,理论强的高校政工队伍。时常更新自身知识,长期对直接工作者培训,使他们的教育方法加强,人性、多元化。

2、工作原则、方法、及基本途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在坚持过去政治导向的基础之上应该结合时代,社会以及专业的特点,增加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并且做到与时俱进,定期更新。如:增加自身在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等各方面的新知识和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尤其是增加绪多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员工保障制度等方面知识。挖掘潜力,优化专业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工作,缓解教师紧张与压力。同时给予人性温关怀,做到教师身心与身体,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的和谐,树立成就感,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增加教师对工作成就感的满意度,使其身心愉快的投入工作。

3、教育内容丰富创新

学校成立教师心理咨询处,指导教师个体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放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领教师视野。正确的对待竞争、晋升、福利待遇、工作量等方面的关系。在教师关系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为教师各方面的需求提供必要条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人性化。在以上基础之上,还必须抓好四个教育:

1).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筹全局,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学习方法,将理论结合现实情况,提倡教师奉献精神。

2).抓好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提倡老师的奉献精神。

3).加强老师品德、作风的教育,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

4).加强八荣八耻教育,教师要带头贯彻八荣八耻教育,在学生之中做到带头作用,提高教师的工作荣感和教育积极性。

在做好以上教育方法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深入开展学校“职工之家”活动,深入了解我们教师生活上的关系,的谐教师之间关系。并且可以弘扬爱国主义,加深中华传统民族主义精神。树立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和团结成信,师生共荣的校园文化气氛。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此活动上,进一步维护职工合法正当权益。使职工的工作问题或生活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在这个环境之中,努力解决教师反映的问题。也可以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煅炼教师的身体,使教师在工作中保持健康,以及旺盛的工作状态。

教师本思想工作第5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工作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背景

教育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腾飞的希望,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2010 年7 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

随着当前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群体。我们必须认识到,处在高校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与此同时,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专业能力提升、择偶、婚姻、家庭等。因此,鉴于高校青年教师职责特殊和现实特殊,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理论意义。

1.促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探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盼望能为完善现有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做出努力。

2.有利于拓展和丰富青年学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我们知道,青年教师属于青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同样,青年学可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互补,通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以实现用更宽阔的学科领域和更全面的理论体系及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了解、研究青年,推动青年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才能够有序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首先探讨了青年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意义;然后根据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重点阐述了当前青年教师思想的现状、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最后思考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2.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当前,青年教师思想观念在社会转型时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特点。然而,高校仍延续陈旧的内容、单一的方式方法、机制等,这造成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不科学和不规范。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方式,了

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科学化和规范化早日实现,从而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良好运行和长远发展。

(三)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

1.青年教师数量多,规模大

一是扩招政策的实施间接增大了对青年教师的需求。我们知道,为解决我国经济和就业问题,自 1999 年起,我国实行了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政策实施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 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 661.76 万人,比 2009 年增加 22.27 万人,增长 3.48%;在校生 2231.79 万人,比 2009 年增加 87.13万人,增长 4.06%。另外,扩招政策的实施既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设备等,又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师,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这对教师队伍的壮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壮大必然伴随着青年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二是高校教师队伍年轻化趋势凸显,使青年教师队伍规模增大。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高校专任教师的总人数为 1343127 人,而40 岁以下(含 40 岁在内)的青年教师总人数为 843278 人,占所有专任教师总人数的 62.78%。由此看出,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青年教师的数量增多,并发展为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

2.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

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学历层次的高低影响着其教书育人的效果。根据 1993年《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比往年有所提高。我们知道,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中级职称,那么我们就通过对比中级职称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数目变化来看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的变化。1997 年高校中级职称的教师数为 156791 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有 4102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2.62%;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有 45881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29.26%。同样,2010 年高校中级职称的教师数为 51693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59009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11.41%;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 219302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42.42%,这两个比例比 1997 年的 2.62%、29.26%分别增长了 8.79%和 13.16%。我们知道,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下,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通过此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大多数拥有中级职称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具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比重逐年增长,其学历水平也处于较高层次。

因此我们必须知道,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始终在高校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注:西安工业大学党建研究项目资助文章,项目编号:DJ2013B20。

参考文献:

教师本思想工作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存在的现状

(一)德育智育各自为战,导致“两张皮”“两条线”现象

我们的民族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德育与智育、育人与育才没有先后之分,两者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德育与智育不同,它将有渗透源的作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蕴含在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说它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超脱教育教学之外形成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分块结构。这种智德分离的现象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是非常不利的。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分化,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共青团抓德育;校长、教务处、任课老师抓智育。这种格局分工明确,各守一摊,形成学校德育与智育的“两张皮”“两条线”现象。同时专业教师队伍有逐渐远离德育战线的倾向。专业课教师从事的是学科专业教育,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与科研上,再加上高校教师评价、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极其明显的科研成果导向,使得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关注,必然导致专业教师在高校德育中主导地位的萎缩和作用的自我局限。加上德育教师难以得到其他专业教师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在学校没有学术地位,在评定职称时受到“学术歧视”,在客观上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孤军奋战”的局面。

(二)去政治化趋势,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未充分发挥育人优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中形成了去政治化的思潮。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课程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职责。然而一些教师对马列主义不是真懂、真爱、真信,一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以为是“左”;还有的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其课程教学的“知识功能”,而忽视其“政治功能”,有时甚至为了追求知识性、趣味性而牺牲思想性。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层次相对较低,队伍不稳定,不安心于教学,少数教师素质不高,平时不注意学习,在教学中只生搬硬套,不注重灌输引导,分不清重点、讲不透疑点、解不开难点,也不敢回答学生提出的难点、热点和疑点,课堂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与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高校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但要求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且要求将理论合理地融入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就要求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都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然而就现在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而言,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以大学本科学历的为主,与高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普遍存在对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理论培训不力以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对学生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站在理论高度予以释疑解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队伍不稳定。在各高校现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特别是中青年政治辅导员,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与认识,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政工工作的少。加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担心从事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一部分人准备转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批年龄小的报考研究生,准备走“曲线转行”的路子,从而造成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不稳定。

人员未细化。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不同的,但现实是“学”字当头,凡是学生的事,都找辅导员,繁重的具体事务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上,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不是内容。如果仅仅将辅导员的工作拘泥于此,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实质,也就不能完成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输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有的辅导员对关心学生政治思想进步问题重视不够,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形式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层次不够,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强。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给学生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批倒,使得工作主导性差,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力量还未形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更是薄弱中的薄弱环节。缺少师资,不少高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强的工作,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多数学校是由“两课”教师、辅导员或校医从事这项工作,把一些心理问题简单化地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处理,导致工作不深入、不具体,方法和内容单一,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因此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整体育人,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在体制和学术范式及其评价体系上,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明确全体教师的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解决好全员育人的问题。在体制上应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制和导师制,要求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直接参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要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指导老师,逐步建立大学生导师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把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严格管理和人格感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在机制上应把育人工作纳入专业教师的学术范式,把育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专业职务评聘、考核评比等工作之中,促使教师像重视学术成果一样重视育人成果。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既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宏观的调节,政策的导向和有力的支持性干预,有利于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他们是德育资源的主要组织者、利用者。提高他们的水平与素质至关重要。提高公共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和关心。加强培训和进修,通过不同渠道让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进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进一步实施公共理论课教师学历工程,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共理论课教师,有效地稳定骨干。大胆选拔“名师”,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提升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实公共理论课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好公共理论课教师的职称和待遇问题;鼓励教师敬业乐教,把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

(三)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要做到专职人员为主干,确保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众多的兼职人员组成,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以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

促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明确的专业要求,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工作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具备思想预测决策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等以外,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业务方面下工夫,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熟悉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了解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实行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职务、职称管理制度,解决好他们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通过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使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和奖励,对不符合条件的、表现不好的及时进行调整。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坚持正确的考核原则。考核的内容应是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坚持客观性原则,做到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状况;坚持民主公开原则,将考核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公之于众,让广大师生直接参与考核;坚持注重实效原则,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作风;坚持依法考核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舞弊和弄虚作假的手段。最终要把考核的结果同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结合起来,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主要依据。

(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管理

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实行职业化管理,是提高人员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资格认定制度、职业化管理越来越成为社会公认的规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同样需要走职业化之路,而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实现这一目标。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象,既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受教育者信服,也可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形象,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的要求外,还必须具备坚忍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可亲的教师特征。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才能让受教育者特别是广大学生容易接近和接受所教育的内容。

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也指人们对现行职业即将实现的目标的追求和信仰,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职业理想有高、中、低层次之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不能定位在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层面上,也不能满足于发展个性、发挥个人才智和兴趣爱好层次上,而必须把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职业”同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事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项职业,而是崇高的事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的伟大事业。

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大学生是高知识、高智商的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多种工作本领,才能应对这一特殊的工作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演讲鼓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学历方面,应具有较高的正规教育学历,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达到硕士水平和部分博士水平,至少是双学位和本科水平;在专业结构上,要做到文理结合,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从职称上讲,要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各个层次。

参考文献:

[1]王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1-252.

[2]马福运.“双肩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44-47.

[3]吴泽娟,彭启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44-45.

[4]彭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建设[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5)56-58.

教师本思想工作第7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国以来,基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高校曾经设立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等本科专业。其中前六者的学科基础是单一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行分类的研究和教学,后三者的学科基础是综合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有鲜明的教育性。随着学术的发展,前六者逐步从高校本科招生目录中淡出,后三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把后三者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也是高等教育经济原则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就要体现这种整合精神,既要培养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又要培养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并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一、为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

1983年6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同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了批转该ⅸ纲要》的通知,认为纲要》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个很好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贯彻落实该文件,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提出,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该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我国第~次采取正规化的办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1993年l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从这个文件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扩展到“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培养目标扩展开来,主要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1.高等学校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个服务对象。1984年设置该专业的当年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年6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规定其培养目标是使高等专科文化程度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毕业后继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招生对象为“在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年以上的现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试办思想政治专业在职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规定,为了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1987年起试办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1987年9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仍然强调其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等学校及党政机关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党政军机关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党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加上有些地方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建设重视不够,许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服务于党建,为党务部门输送专门的政工人才是本专业设置的重要使命。行政机关以及立法、司法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是民意表达机关,行政机关是法律执行机关,司法机关是法律监督和裁判机关。在这个系统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手段党组织和政工部门就是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国家权力系统得以有效运转。

军队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是为军队建设和完成作战任务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其他服务的工作。政工人员主要由军事院校的军队政治工作专业来培养,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还要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专业培养的人才来补充。因此,有不少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把为军队培养政工人才包括在内。

3.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它履行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企事业单位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工人运动首先发生在企业领域。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而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专业化的政工人员来充实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迈进。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全国性社会团体近2000个,其中有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近200个,其中,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的地位特殊,中国文联、科协、侨联、作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也有重要影响。这些社会团体是党团结和联系社会诸行业的群众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这些组织的基本手段。正是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社会各行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为中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中小学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少先队辅导员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中小学培育德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职责。

1.为中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是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初衷,195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提出,“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按照这个指示,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开政治教育专业,逐渐铺开,全国设立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这一模式延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的现象,拟将“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针对该专业只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不培养德育工作者的状况,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中等学校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这是一次重要改革,培养目标拓展到全部中学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1993年7月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师范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保留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生)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非师范生)两个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仍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以上梳理看出,初始的师范类“政治教育”专业中间经“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最终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其培养目标一直有中学政治课教师,现在演化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第一,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中等学校一般设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德育队伍,审定德育工作计划,督促检查班主任工作,检查政教处工作,协调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部门的工作。第二,政教处工作人员。政教处(有的称教导处、德育处或教育处)是在校长领导下实施德育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安排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三,班主任是班级实施德育大纲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工作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就落到了实处。第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学校德育队伍的重要骨干。他们扮演双重角色,既要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又要做思想品德的示范者。第五,团队干部。共青团、少先队作为青少年的群众性组织,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和政府进行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2.为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我国建立了三级师范体制,即中师、师专和师范大学,分别培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其中,中师培养的是全科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满足了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弱点是不利于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上并不太认同小学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历低是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近年来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1997年4月教育部“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立项,1998年秋,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率先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随后,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东北师大相继开设此专业。该专业的设立解决了我国小学教师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又为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提供了新思路,但仍然不能解决小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培养的仍然是全科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设置文理两个方向,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文理分工不是真正的学科划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正在发生的教师教育改革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出路。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提出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新世纪以来,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循着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进行的,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学院,在师范院校开设非师范专业,一些师范院校改制成综合性大学。这种改革符合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便于同国际接轨。从1998年始,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进行了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有的学校在前3年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融为一体,不分专业。第4年,除开设少量的专业选修课外,综合性大学着重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师范性素养。此乃“3+1”模式。有学者主张探索“4+1”模式(本科四年加一年教育专业课程)和“4+2”模式(本科加两年教育硕士)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是国际潮流,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既解决了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也解决了小学教师的专业问题。

小学德育工作者培养可以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3+1”模式、“4+1”模式和“4+2”模式均可探索。前几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通过几年的培养,能够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然后让那些愿意从事小学德育的学生继续修教师教育课程,取得小学教师资格,成为高学历、专业化的小学德育工作者。

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

高校本科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一个专业为哪个学科输送生源决定于这个专业主要接受的是哪一个学科的规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调整充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孵化器职能

1984年ⅸ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参考目录”提供了3类理论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马列原著、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党团工作等。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构成一个体系,该专业主要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规训,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输送生源。而这些学科又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不但跨一级学科,而且跨门类。这说明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不成熟,没有自己稳定的学科基础,接受的规训来自多学科,也为多个学科门类输送生源。正是由于它的不成熟,使它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学科恢复时期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孵化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衍生了哲学学科门类,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申报哲学本科专业;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经济学本科专业;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以及中共党史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政治学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政治学本科专业;许多学校的法律专业本科也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概论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发挥得很充分,很多高校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以及文科专业的专业群。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调整充实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终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为本专业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一级学科,该专业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就有了六个二级学科,形成了学科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l2月64号文件的一段话:“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梅荣政教授主张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之外另起炉灶,设置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提供本科生源。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不多。此问题关涉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是另起炉灶好,还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调整、充实其培养方案好呢?笔者认为,后者更好。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这是规范和改造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需要。该本科专业学科基础混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中共党史等学科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学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这些围绕一个本科专业来转,给人的印象是该本科是个大杂烩,学生是“万金油”式非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学生流向不同的学科门类,有的从哲学进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领域,有的从政治经济学进入西方经济学领域,有的从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政治学理论领域,有的从国际共运进入国际关系领域,有的从党史进入史学领域,这种现象在其他本科专业中绝无仅有。第二,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供本科生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很多,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有本科生源。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学位论文选题不规范,遵循本科路径进入马哲、政治、科社、党史领域,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空壳化。如果用该一级学科所属六个二级学科作为主干课程改造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问题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困境就能同时解决。第三,这种调整符合教育经济原则。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之外另起炉灶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两专业同时并存,两班人马互不交又地从事本科教学,这是学术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贯通。两个专业同时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都将是十分尴尬的事,一所大学如果搞两套这样的建设,资源有限,无能为力,搞一套建设则与两个专业的名称不符。只有合二为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调整、充实、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能名实相副,有利于建设和管理。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明确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高校明确学科定位,整合学术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与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数学校都是分属两个部门,一个归属于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一个归属于社科部(或马列部),两支队伍分别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如果按照上面的论述,修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优势明显。原因如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一个培养目标是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高校党政部门、各院系党务工作者、辅导员都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具有一致性。这样,高校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可以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教师资源将是十分丰富的,根本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这些从事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上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党的书记讲党建课,团的书记讲团的工作课程,太恰当不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二个培养目标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公共课教学部门进行大学生德育教学,根据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是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一致性关系,故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与大学生公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要求具有一致性,这样,两支教学队伍可以整合。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三个培养目标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师、公共政治课教师、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科归属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三支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2.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特色专业因其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必然是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教育部统一确定,全国趋同性较强。

如何在不违背专业性质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是个普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首先要求是思想政治专业,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精神实质,其次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本校资源状况提炼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三个培养目标为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思路,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在某一培养目标上下功夫。第一,综合性本科院校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上下功夫。1984年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开设此专业之初培养目标就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上。这类高校应利用其历史资源进一步凝炼特色,课程设置要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方向倾斜,比如党的建设、团的工作、社会调查等课程应得到重视。不同的学校还可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体现特色,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等。第二,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发挥其师范教育优势,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着力。原来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德育工作者为主,且几乎所有高校雷同。而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小学德育工作者是一个亚目标。有些学校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定位,开设小学德育、少先队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第三,全国重点大学可以把特色定位在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上。重点大学学术资源丰富,本硕博学位点齐全,本科生素质较高。这类高校的课程应向理论性倾斜,如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专业英语等。

教师本思想工作第8篇

关键词:高师生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

高师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讲,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其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时展的要求,依据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把握教育规律,提高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一、高师生思想现状分析

(一)整体思想认识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道德理想、价值追求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

《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强调,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又面临严峻挑战。高师生思想现状与其他高校学生有着共性。笔者所在学校团委曾经对在校高师生进行问卷调查,55.26%的学生认为自己关心、关注国内外大事,对党中央、国务院充满信心:58.37%的学生信仰的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0.54%的学生认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90%以上的学生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大部分学生思想稳定,人生观比较明确,追求个性发展,渴望成才成人。这说明高师生整体思想认识水平较高。同时,在国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变革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传统的与现代的、西方的与东方的,现代社会的多元复杂,各种思潮、各种观念,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都在接受着尖锐的挑战,人们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面对就业压力和一些社会问题,高师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冲突,在道德理想、价值追求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

(二)师范生思想特点突出。

虽然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实行免费教育,但其他师范院校仍然是收费教育,自主择业。高师生生源数量和质量有所下降,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中平均低几十分。笔者曾经对任教班级进行调查,95%以上的学生选择师范院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90%以上的学生选择专业比较随意,或是出于喜欢或是有特长。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倡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先后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法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仍有不少师范生职业意识不稳定,就业时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更谈不上强化师范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师生就业问题亮起了红灯,“出口”不畅。高师生在学习动力、压力方面与高中生、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很多学生没有外在的家庭、升学压力,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就业比较茫然,找不到方向:在学习目标、行为习惯等方面自我要求不严格,随波逐流。这就要求高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施。

(三)处在心理发展的第二断乳期,思想上存在矛盾冲突。

高师生年龄跨度在15―21岁之间,正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初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行为习惯、性格特质、品格意志、思维方式的形成阶段,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定型时期。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充满好奇心,勇于体验,善于学习,但是在理智上还不成熟,情绪上容易波动,在实际生活、学习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其五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在矛盾中不断选择、发展、进步的过程,处于人生这样一个关键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校一样,存在一定误区。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奉行“社会为本”的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需要,却忽视学生个体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过大、过空。对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空泛,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空喊口号,可操作性不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这样,就使得受教育者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行为规范”、“德育大纲”等内容,教育者成了传递社会要求的“传声筒”,淡化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忽视学生对自己负责;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的培养。再次,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过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即把一些相对固定的道理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僵化,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产生相反的结果。因此出现了越是教育者反复强调的正确的东西,学生越是不予理睬,或是不断给打上问号,这不能不引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对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上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构成有机整体,形成合力。

高师生是未来教育事业的从事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崇高的人格,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师范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但“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生管理部门普遍重视程度较高,但其他部门则抱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己无关的态度,未结合本部门实际开展工作,尤其是重形式、轻效果,工作缺乏自主性、科学性、协调性。当前,高师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工作尚未形成,围绕培养目标的有机体系,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其他基础课教学、学生见习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党团组织工作、环 境育人教育未能形成整体合力,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渠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包括高师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三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有的高师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高师生知识、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缺乏一套与高师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教材,不能抓住高师学生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学制和学生接受的实际条件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对加强高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相一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开展了关于教育主体性的讨论,明确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教育从工具性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地位上来,从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回归到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上来。在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培养师范生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志、主体精神、主体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在教育中要激活学生内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针对高师生特点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发展的层次性、顺序性和阶段性,探索适合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育方法。

著名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加强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这一原则。既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又要结合他们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针对高师生年龄、心理特点,应帮助他们订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规范言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加强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注重师范生的国情教育、中国教育现状的教育,明确学习目的,巩固专业思想,注重师范生技能培养,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再次,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增强实效性,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与高师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要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教师本思想工作第9篇

关键词:高校; 教师; 思想政治工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导师,不仅为学生传授知识,也引导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着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思想。加里宁指出:“加强对培养人的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可见,在新时期,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十分重要,对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觉悟、道德素质及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愈加明细和重要。他们是学生的学术导师,也是学生的青春偶像、知心朋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高校教师向大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对激发其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必将产生独特的优势和效果。因此,搞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保证高校教师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

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状

1.缺乏崇高的政治理想

部分高校教师政治意识淡薄,对政治漠不关心,对政治学习活动不重视,要求进步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致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反而可能过分宣扬社会阴暗面,针对一些社会热点或敏感问题发表一些偏激乃至错误的观点,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工作体制不健全,整体重视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 高校普遍高度重视教学质量,把教学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一切围绕教学,一切优先教学,各高校不断增加投入,采取一切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在对待人才问题上都不程度地出现了重数量, 轻素质;重使用,轻培养; 重业务,轻政治的片面倾向,许多职能部门的领导对教师业务要求多而具体,但对政治素质的要求少而笼统,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甚少。 在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予重视的同时,也就没有形成一个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与职能部门,表面上似乎宣传、工会、党团部门等都健全,但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常常是综合在一起随机抓抓,配合一些活动搞些形式而已。 在这样不健全的体制下,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到位。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普遍比较薄弱。

3.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但是部分高校教师却重科研轻教学、只教书不育人。部分高校教师对待教学马虎应付,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教学常规也不遵守,备课不认真,教材不使用,知识不更新,讲授不热情,课堂不沟通,课外不交流。有的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忙于在校外兼职或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活动的突破或取得新的成果。。

4.工作理念落后,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份 、组织形式 、就业方式 、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的大量扩招和升格也改变了教师原有的生存现状,高校教师在工作、精神、生活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身心健康不容乐观。 一些高校教师因心理承受力较弱产生了心理障碍,高校教师中心理问题的多发多态,以及出现的“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普遍关注。面临高校教师身心方面的诸多问题,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观念落后,官本位意识浓厚,对教师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明确,对教师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了解、关心不够,往往只是从社会和学校发展需要的角度对教师提出要求,却很少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实际思想状况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去关心理解教师,在工作中没有形成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更谈不上个体的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失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增加,难以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的作用,也使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1. 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是思想碰撞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是思想极为活跃的群体。然而,一些错误思潮以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观念的冲击,也会造成少数高校教师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从而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高校教师头脑。要充分运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高校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积极组织高校教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以解除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习理论的过程变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提高认识的过程,变成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确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讲坛、论坛、报告会等的正确导向,做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

2.加快落实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

自 2009 年开始,国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教师来源日趋多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教师教育条例和法规、教师聘任条例等相关的法律约束和保障机制,使教师资格职业认证真正成为具有裁决教师资格的法律效力。目前,部分省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下一步需要在全国高校范围推广,在高校高校教师招聘、录用、考核方面实行准入制,严格教师资格标准,注重品行要求,对那些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即使高学历也不予录用;对那些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的,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分;对那些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必须清除出教师队伍。

3.要及时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

高校教师日常所遇到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一个成熟的学校领导应该主动了解、积极介入、尽力解决,这既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需要,也是尊重教师、以人为本的需要。即使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也要让教师看到组织的努力,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给教师创造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因为这些条件同样会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4.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党支部是基层的政治核心,它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决定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因此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吸引和教育党员、群众;另一方面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教育群众,同时要动员全体党员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到基层党支部,因此要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

5.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 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思想政治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 “人文关怀”和“ 心理疏导”的概念,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一新的提法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和新思路,反映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 具体到目前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认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着力点。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始终把人放在首位。高校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出成果的地方,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需要特殊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要相对优雅安静,工作和生活环境要相对安全稳定、方便,学校出台制定的学术标准与政策待遇要相对稳定,学术氛围宽松,人际关系和谐,才能促进教师改革创新,积极进取,从而形成学术风格、学术流派,促进专业学术水平提高。 因此,对高校教师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他们的学术自,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个性、兴趣、爱好,理解其具体处境,诚恳宽厚地平等待人,满腔热情地帮助其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才能真正调动起积极性,使其充分施展聪明才智。 学校出台的政策,资源调配以知识贡献所得的个人利益都要最大化考虑到教师, 以给他们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态度,关系到高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并最终关系到能否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