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14 02:47:39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第1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5-0147-03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党和政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体制的不断变革,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工作已成为包括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如何应对毕业与就业之间的双重矛盾,加强就业预警机制的建设,已成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课题。然而,国内对就业预警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的研究多以某一方面为主,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与前瞻性,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深入,如就业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方法、标准的选择及其运用等问题均未展开研究。本文试图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预警理论与技术,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体系的建立。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提出的意义

就业预警系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摆在我们理论与实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政府不仅要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要重视由就业冲突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和解决这些冲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找到一条化解社会冲突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体而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确立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综合性的经济问题,又是复杂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确立有助于降低政府宏观调控成本,保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确立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拓展与完善。对变化的理论与方法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是促使一门学科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必由之路。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理论,如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理论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特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评价的方法等都会发生变化。对由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理论与方法变化进行研究,能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地扩展与完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社会机制

社会预警是指预先警告社会有可能发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时候发生问题,它主要进行中长期的预测。社会预警机制通过一定的渠道把那些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公共危险和危害,及时地反馈给社会大众,以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受可能遭到的侵害或尽可能地减小侵害造成的损失。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呼唤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减少高校招生、教学以及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趋向的盲目性,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学生专业选择和择业创业提供具有前瞻『生的信息平台。

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预警区分为公力预警和传媒预警,包含了国家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和引导政府行政机关在建立专门机构负责预警工作和媒体在预警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也包括政府直接调拨资金、组织人力建立预警机构和开展相关的调查与宣传工作。

(一)公力预警机制

公力预警机制包括形势预警、市场预警、专业预警三个方面,主要由教育管理机构、劳动保障机构和教育研究部门实施。

1 形势预警

形势预警是指及时总结、更新和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变化和地区、专业、人员分布情况,作出总体就业形势预警。由于高校学生的培养要经过几年的过程,所以形势预警应该包括长期预警和短期预警两个方面。既要及时分析年度就业形势预警信息,对每年度的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待就业人数、待就业人员专业分布等信息指标进行归纳统计,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本年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系列指数模型,又要对四五年之内甚至五到十年的就业形势作出宏观的分析和预测,以期提供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对毕业生就业和各地高校招生起到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

2 市场预警

这里指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结构分布,包括地理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层次结构等各方面的分布状况,以及具体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布情况,预警信息。如统计分析东部省市和西部省区市对毕业生的需求人数比例,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城镇、农村对毕业生的需求分布,硕士生、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比例,理科、工科、外语、农科等各学科毕业生的需求分布,重点高校、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分布,以及用人岗位层次的分布等数据,并及时预警信息。市场预警首先应建立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为大学毕业生网上求职、就业提供服务;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毕业生信息制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再次是建立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使待就业学生得到更有效的帮助和服务。

3 专业预警

专业预警既是社会预警机制的一个方面,又是公力预警机制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专业预警是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专业分布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与高校毕业生供方市场的专业分布和专业培养目标相比较,发出预警信息,指导学生就业和高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对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发现,大学生由于专业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这就需要从国家、地区和高校层面建立起三级专业预警机制。专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全国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和失业量最大的专业小类进行招生结构与在校生专业调控。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力预警机制主要由社会性的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来实施或完成。但我国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缺乏权威的公力预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原有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因此亟须组建类似的专门机构。

(二)传媒预警机制

传媒预警是社会预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公共危机

即将来临或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大众传媒以社会预警为直接目的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工作,并将采集和处理后的信息传播出去,以起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作用的活动。

面对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表示2007年建立就业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同时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北京市从2007年起,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就逐步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并首次建立了就业预警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是个紧迫的工作,也是个长期的工作,还是一项多部门参与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呼唤社会重视、家长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工作,就要保证预警信息渠道的畅通,这就需要各种大众媒体的参与。

(1)电视:电视是高效而普遍的大众信息传播工具,通过电视可以迅速而广泛地宣传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预警、市场预警和专业预警信息。

(2)报纸:报纸是方便而又快捷的大众信息媒体,它既可以像电视一样迅速而广泛地宣传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又可以深入地分析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指导毕业生和家长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定合适的就业目标。

(3)互联网: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传达就业政策,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架起一座桥梁。互联网在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规范互联网信息管理,实现网上视频招聘和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健康顺利运行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校内机制

高校预警机制的运行主要依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学生管理机构以及院系,其内容除了上面所述要积极回应专业预警之外,还包括就业信息预测与、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调控、毕业生质量监测与追踪、大学生就业心理监测等方面。

(一)就业信息预测与

根据中国毕业生网《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预测报告》,毕业生就业更多地依赖学校,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的需求信息。因此,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信息预警中担负着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全面地把社会预警中的形势预警、市场预警和相关的专业预警信息向毕业生。具体而言:(1)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和毕业生就业资料档案。毕业生就业资料档案可以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真实有效的信息服务。(2)及时为毕业生提供现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等信息,对学生进行应聘前各项相关教育。(3)向在校生及时通报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反映出的问题,提醒非毕业生及时根据市场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统计并公布学生就业目标。对学生就业职业、就业层次、就业地区、就业工资期望值等方面做出真实的统计,与本年度就业需求的信息对比公布。用真实的数字、鲜明的对比对毕业生就业起到切实的预警作用。

由于毕业生求职期间流动性较强,高校对毕业生进行信息传达的难度加大,需要社会媒体参与就业预警信息的传达。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信息传达的主要形式有校园壁报板报、校园广播、校园信息栏、校报、校园网、QQ群留言、手机短信和同学录等。

(二)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调控

高校预警机制运行下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调控是指通过行政干预给出高校专业设置和本年度是否进行招生的建议,做好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作。高校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机制,通过就业状况调控和监测,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预警机制设置上,高校可以通过“专业一招生一就业”的联动机制,将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挂钩,通过对专业建设、招生计划等工作的评估,对一些就业前景不好、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

高校应通过毕业生就业预警工作小组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工作进行考评,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实时、动态地提供各系(院)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定期对各系(院)、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监测数据、调查情况以及近年的社会需求,提出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预警临界点;调整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的招生计划,并监督实施。预警标准方面可设置为四个级别。一级:就业率35%以下,停止招生;二级:就业率35%~40%,专业调整;三级:就业率40%~45%,减少招生;四级:就业率45%~55%,提出警示。

(三)毕业生质量监测与追踪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招生、培养、就业和谐发展。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规律性研究,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毕业生质量预测预警机制。

高校预警机制应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建立完善长期的毕业生质量监测和预警机制,并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各种传媒,及时、准确、动态相关信息,有效地指导高校调整培养规划和大学生志愿的选择,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供需异步、学用脱节和盲目求学、艰难就业的现象。高校应该密切关注毕业生质量预警信息,主动参与市场调研,通过横向和纵向分析统计,及时对学校历年整体就业情况和各专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对就业率低的相关专业及时发出预警。不断调整所设专业,按照专业人才市场变化有计划地淘汰和增设专业,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以保证毕业生尽快获得人才市场的准人证。高校专业设置还应有一定前瞻性,力争用新的专业人才催生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适时了解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对各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并最终建立毕业生一人才市场一高校一在校生一毕业生的良性循环模式。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监测

大学生就业心理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预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职业设计指导课程让大学生对未来面对的就业市场产生初步认识,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意向。(2)要了解各种因素,如家庭因素(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是否恋爱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等作用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同

时还要关注国际就业形势、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与就业政策等的引导因素。(3)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预先知晓毕业生求职状态与大学阶段单纯而规律的学习生活的不同,促使其迅速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4)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所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预警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促使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生理特征、家庭情况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适合自己的求职意向。(5)在信息预警的基础上,使毕业生认识到求职竞争的激烈程度,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竞争观念,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意识。

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涉及国家政策、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势在必行。但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深入了解与掌握各类别高校的专业特点及根据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并参考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一系列有关的评估指标,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正确选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对所产生的系列指标按一定要求和标准进行筛选,从而生成科学、合理的就业预警机制指标体系,以此减少对社会造成的冲击,降低社会解决成本,为教育机构及早发现问题提供依据,及早调整其政策,化解潜在的社会冲突,达到检测、预警、免疫、隔离等功能。

参考文献:

[1]倪荣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效途径探索[J].河南社会科学,2009,(6):210-212.

[2]谢爱国,任志涛,踪程.大学生就业预警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11-113.

[3]张文强.论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10,(1):207-210.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第2篇

有友人知笔者以收藏黄埔为专题,见笔者收购本录感到奇怪,误以为又转型收藏警察专题,随试问:“中央警校与黄埔军校有关吗?”要探讨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向其解答:

一、黄埔军校曾开办过宪警班。黄埔校史记载,北伐完成全国统一,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出于“亟须建设,惟欲从事建设,必须有良好宪警,以维持治安”的思考,于1930年夏设立宪警教导队,培植干部人才,以为改良宪警之准备,委温应星为总队长,编成学员、军士、学兵3个大队,毕业期限为6个月。是年冬,该队第一届学员生毕业即分发京内外实习时,为提高宪警教育起见,特令该队停招第二期学生,改由本校(黄埔军校)接办。并于是年12月2日命令本校附设宪警班,本校奉令后即令派温应星负责筹备宪警班,先后经二月之久,始组成立。1931年3月令委温应星为宪警班主任,同时,并发出通告招生,其投考资格:(一)特准与考者;(二)黄埔毕业后志愿学习宪警者。先后经三次考试之结果,合格者计高级班857名,特准与考及黄埔毕业录取者448名,共1305名。该班警察组学科之主要课目为警察学、警察勤务、警察法令、违警罚法、行政警察、司法警察、国际警察、侦探学。补助课目为指纹学、户籍法、地方自治、统计学。1932年2月学员经毕业考试后,均分发于各省政府各师及其他机关服务。

二、抗战胜利后,训示:“如果今后全国行政如经济、交通、教育、水利、农林、警察各阶层都能用军官总队队员(即复员军官)来负责主持,必能发挥更大效果。”爰复员军官(少校、上尉)1500人,转业去中央警官学校(南京)甲级警官班第一期受训,为期一年。毕业后,分发各省府机关、警察局、保安警察总队服务(北平市二百余名)。北平保安警察总队下辖6个大队,每大队辖3个中队,每中队辖3个分队,总队人数约2500人;总队部设在鼓楼帽儿胡同。笔者父亲单培新(黄埔十六期)被委任第六大队第十七中队少校中队长,负责前门、崇文门(含东单临时机场)、东便门三地警务,中队部设东单苏州胡同;后来父亲随傅作义将军起义。经统计,本录学员中出身为黄埔毕业生的最多,占总人数百分之八十五强,约1200余名。另外,自总队长至各队长多数出身黄埔,如总队长陈孝强(黄埔二期);队长中有余兰陔(洛阳分校一期)、丁文(黄埔十期)、李沛(黄埔高教班七期)、黄绍琦(黄埔十一期)、何维新(黄埔八期)、胡英(黄埔五期)、王仲平(黄埔高教班十一期)等。显而易见,此时中央警校甲级警官训练班与黄埔军校已结下不解之缘,黄埔系在警界不断延深壮大,所以本录也是研究黄埔校史的珍贵资料。

中央警官学校简史

一、本校之前身及改组成立经过

民国六年,内务部警政司长王扬滨,根据民国元年《专设警校育》之计划,建议设立警官高等学校。2月奉准成立,是为我国警官教育之始,亦即为本校之前身,校址在北平东城北新桥。自成立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历廿年计办正科29个班、专科6个班,共23期毕业者三千余人,分布全国。但自北伐以后,各省民政厅下多设警官学校或警官训练所,如苏、浙、赣、闽、豫、鄂、陕、鲁、晋、粤、桂、滇、辽、吉等十余省,虽然培养甚多警察干部,而教育纷歧、程度各殊,对警政警教之配合建立,仍无整个计划。自1934年1月,陈又新接掌警高后,请求南迁,于3月由北平迁南京清凉山,并由内政部组设建校委员会,择定中山门外马群镇五棵松为校址与建校舍,于1936年4月14日奠基,同月16日陈又新调任师长,由李士珍接任校长。李氏鉴于发展中国警政,不能没有统一健全规模宏大之警官学校,以造就警察干部,遂向委座及内政部建议,仿照中央军官学校与中央政治学校之例,将警官高等学校改为中央警官学校,拟就组织规程草案,于8月4日呈经行政院二七八次会议通过,并公推委座府兼校长,李士珍为教育长。同年9月1日在马群新校改组成立,并将警高之第廿二、三两期改为第一、二期。中央警校就此诞生。肇始同时内政部为谋警察教育之统一,通令各省警官学校及训练所一律停办,并将浙江警官学校归并本校,其归并之学生编为第三期。本校规模乃日形扩大,而全国警察教育渐趋于统一,此即由前身警高改组成立本校之历程,在此历程中足资注意与纪念者,计有四点:

1.由普通警察教育进阶为警官教育。

2.由学制纷歧趋向一致。

3.王扬滨辞司长职,转任警高教务长及校长,其学问渊博、道德崇高、勤恳诲人,廿年如一日至本校成立。次年西迁途中积劳病殁于汉皋,其终身从事警察教育,值得敬佩与纪念。

4.警校由北平迁南京,乃陈又新之力,使本校得以逐渐发展,此亦一重要之关键。

二、本校西迁及扩充训练

本校自1936年改组成立后,校长决心裁团改警,乃由校根据扩充计划增设校舍,预定每年训练四、五千人,三年内训练保安警察干部二万人,一切筹备已具规模,嗣以抗战发生,情殊势异。1937年11月首都告急,本校随国府西迁重庆市,择定南岸弹子石日租界童家花园为校舍,添建了大礼堂、操场、教室等,各期学生五百人亦继续到渝加紧训练,弦诵不辍,并招收第五期新生五百人,较之在南京时增加了一倍。至1939年7月第四期毕业时,校长亲临主持典礼,视察训勉,并亲书“警政奠基”四字。

为适应实际需要乃扩充班次,先在本校成立警官班,调训各省现任警官。1940年复成立西北警官训练班于西安,俾就近调训西北各省现任警官。1941年又成立东南警官训练班于湖南耒阳,俾就近调训东南各省现任警官。复以英美宣布放弃不平等条约,呈准成立外事警官班,斯时本校各期班暨西北、东南两警官班,共有学员生2500人,较在南京时增加五倍以上。

1943年,教育长李士珍又草拟五年建警计划,于4月24日蒋校长莅校时面呈,蒋核批“此计划可用,速拟预算呈核”。及至国府改组成立,对建警问题至为重视,复将前项计划详加批示,特别提示“须培养各省独当万面之高级干部”,乃于1944年1月成立警政高等研究班,并奉准派遣品学优良之各期毕业生赴欧美留学精研警政。首批7人返国后均服务于京沪各警察机关中。

1944年9月,为顺应时机扩大训练,奉准将西北警官班改为第一分校,东南警官班改为第二分校,新疆成立第三分校,各分校均于1945年1月分别改组成立,招训正科学生及继续调训现任警官;嗣因抗战行将结束,更举办东北、台湾两警察干部讲习班,以储备收复东北、台湾警察干部。为革新警察勤务,提高警察素质起见,呈准将警士改为警员。3月,又奉准设立初级警察干部训练班,以储备收复区之大量警察。初级干部计招训学生3000人,分别在重庆本校及第一、二分校各训练一个总队,以配备于各都市及重要城镇,是时本校及各分校之学生总数在6000人以上,较在南京时为十余倍矣。

三、抗战胜利后之扩训情形

日寇投降后,为配合协助各省市接收事宜,乃将已毕业及在校学员分派各地服务、协助接收,教职员亦多数派往各省市担任警政工作。旋本校奉命迁回南京,并增设第四分校于重庆、第五分校于北平、第六分校于沈阳。国家外患即平,民国政府感到建国必先建警,于是有整军建警之计划。

本校乃奉命办理复员军官转警(达四万人)训练事宜甄选:1.将级军官转入警政高等研究班;2.上中校级军官转入警政讲习班;3.少校以下级军官转入甲、乙级警官班;分别在本、分各校实施专门之警察教育,以应国家需要。

合计本校自改组成立以来,各期班毕业之研究员、学员共计一万数千余人。正在校受训与即将毕业者,除复员军官转警各班次外,尚有本校及各分校正科十八、十九、二十期及教育班、外事班、监狱班等,总共人数在一万五千人以上。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分绩点;学业预警

与“精英教育”时代相比,不可否认,大众化教育时代的生源质量有下降的趋势;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推进,在给学生更多自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指导体系,加之学生学习能力不足、依赖性强,学生因违纪、学业问题等延迟毕业、受学籍处理乃至被退学的人数持续增加。为尽快扭转此局面,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学位预警制度,由传统的“事后处理型”向“事前事中预防型”转变,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学业预警制度的作用及必要性

学位预警与记过等处罚不同,他只是一种严肃而正式的提醒,目的是引起学生及家长的重视,通过学校、家庭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尽快步入正轨,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

(一)学业预警与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资格和学习状态及结果的认定。学籍异动是学籍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包括休学、复学、退学、转专业、转学、降级、延期毕业等。降级、退学、延期毕业等这些异动无法补救。但实施了学业预警制度,就会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那些“不近人情”的事会大大减少,学籍管理者的劳动强度也相应大大降低,可谓“双赢”。

(二)学业预警与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达标,不仅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学业预警机制为高等教育工作找准了切入点和根本点,既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工作,又是高等院校德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和实施学业预警机制,全方位的对学生实施“监控”,发现学生学业上、思想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及时予以协助、保护和干预,这样势必会拯救大批“后进”学生,促进校风、学风好转,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声誉。

(三)学业预警与“三位一体”教育

高等院校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升入大学,大学生层次结构复杂,学习质量下降,课程不及格比例增加,重修、补考现象愈加严重。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还在于家长认为孩子考上了大学,生活就有了保障,没了后顾之忧,直至孩子四年后不能如期毕业才发觉――为什么没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究其原因是学校没能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了解,错过家庭对学生的最佳监管时期。学业预警恰恰承担了此任务。高校实施学业预警制度后,增加了家长管理环节,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学校、家庭、社会良性互动,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业修习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使其端正态度,积极修炼自身综合素质,改变安逸现状,实现人生价值。

二、学业预警的内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立了学位预警制度,但是,不同的高校因管理机制不同,预警的内容就有着细微的差别,现就以我校为例,阐述一下学业预警的内容。

(一)旷课预警

学校学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一门课程旷课超过8学时的,将会取消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因而通过考勤对学生进行旷课预警。由任课教师随时做好记录,单门课程旷课达到6学时或累计缺课(含请假)达到课程总学时的四分之一时,给予旷课预警。

(二)降级及退学预警

每学年第一学期结束时,不及格课程学分达到本学期应修课程总学分的二分之一者,给予降级预警;第六学期初,不及格课程学分达到所修总学分的二分之一者要给予退学预警。

(三)毕业及学位预警

第三学年初,有10门及其以上课程不及格者;第四学年初有6门及其以上课程不及格者,给予毕业预警,以便学生做好统筹,在最后一学期能修读完全部课程;第三、四学年初,未达到学位绩点者(各专业授予学位的平均绩点有细微差别)给予学位预警。

(四)修业年限预警

我校实行的是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校修读4-6年)在校学习时间达5年不能达到当年毕业标准、完成学业的,给予修业年限预警。

三、学业预警工作的落实

学业预警的工作是学籍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由学院领导、辅导员、教学干事、班主任共同完成。每学期补考结束后,由学院教学干事从教务管理系统中导出数据,分类整理,形成预警名单,然后送交到相关负责人手中,再由负责人填写《大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并将其送交学生本人。(通知书原件由预警部门保存,复印件给学生)同时及时以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和预警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家长这个“后台”搬到“前台”,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一”的信息交流平台,管理者全程跟踪,及时做好档案更新,为“改造”好的学生解除预警。此项工作应建立长效机制,不能流于形式,摆空架子,要把学业预警工作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使学校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已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

学业预警并非单纯的信息沟通机制,而是一项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措施,学业预警管理应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助人成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积极作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用信心、爱心去教育学生,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一虹.大学生学业预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176-177

[2]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江苏高教,2007(5):136-138

[3]李全玲.加强学业预警机制建立,完善学籍人性化管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124-125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学籍管理;学籍预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入学人数急剧增多,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日益参差不齐,在学籍管理中,不良学籍异动人数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民办高职院校,情况更是如此。天津天狮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一所民办高等学校,我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学习成绩不能达标而留级,还有一部分学生因成绩不合格,达不到毕业要求被延期毕业,甚至退学。如何有效预防学生不良学籍异动,如何实施学籍预警机制,便成为我校学籍管理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籍预警机制的内涵

“学生学籍预警机制”是指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所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提醒、告知学生本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预警制度。

二、我校实施学籍预警机制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我校实施学籍预警机制的背景

我校在《学籍管理规定》中规定了一些取消考试资格、留级、退学和延长毕业年限的条件,并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将有关规定告诉学生,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能遵守我校《学籍管理规定》。一方面,大学学习生活和高中学习生活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逐渐变得自由散漫,放松了学业,结果被取消考试资格或考试不及格;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原因,不了解上述规定,也不懂得关心自己的学分,不及格的课程也不懂得抓紧时间去重修。结果按照学籍管理规定来处理,学生只能留级或退学。在这些学生来办理留级或退学手续的时候,总会发现有部分学生非常难过和懊悔;部分学生对家长也是报喜不报忧,导致学生家长既不知道学生本人在校的表现,更不知道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都希望学校能再给学生一次改正的机会。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

(二)我校实施学籍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维护校园和谐,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构建学籍预警机制,能促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辅导员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缓解和减少因学生学籍问题带来的困难,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从而建立友爱、高尚、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的良好育人环境。

2.可以降低学生的流失率,提高毕业率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在校学生的数量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籍预警机制的实施是减少学生流失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只有降低了学生的流失率,提高了毕业率,才能使学校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3.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实行学籍预警机制可以一改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可以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警示和纠正,让学生顺利成才,充分体现我校“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学籍预警机制的实践

(一)学籍预警机制的分类

目前我校学籍预警主要分以下几类:

1.入学预警。新生入学教育时,进行学籍管理规定讲解。利用反面典型案例告诫,让学生了解造成学业中断的各种可能和条件,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2.考勤预警。在学生旷课后,及时警告学生。在学生某门课程旷课达到该门课程总课时的五分之一时,进行书面预警,以免学生持续因旷课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或一学期累计旷课20学时,也对学生进行书面预警,以免受到纪律处分。并通知学生家长,一起和学校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3.成绩预警。我校成绩预警分为留级预警和退学预警:经补考后不及格课程学分累计达到10学分的,进行留级预警;不及格课程学分累计达到22学分的,进行退学预警。

4.结业证书换毕业证书预警。对于因个别考试不及格而结业的,及时通知学生进行补考;对于未能进行毕业答辩而结业的学生,及时告知学生下次答辩的时间和注意事项。这样可以避免结业的学生再次错过补考或答辩时间而再次延期毕业。

5.其他预警。除上述几方面外,当出现将影响学生课程修读、修读年限和获得毕业证书等可能被劝退的,也及时向学生发出预警。

(二)学籍预警机制的实施

1.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对需要帮扶的学生应进行面谈,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对于因各种因素造成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学生所在学院须与任课教师多加联系,共同提出切实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案,并做好相关辅导安排。对于有心理或生理障碍的学生,各学院应与学生处等部门取得联系,提出辅导方案,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当学生出现旷课情况时,任课老师要及时了解情况,予以口头预警。口头预警无效时,要及时联系辅导员和班主任给予书面预警,做到防范于未然,以免受到纪律处分或影响期末考试成绩。

3.每学期期末将本学期不及格课程学分达10学分及以上学生名单通知辅导员、班主任,以便他们有针对性地及时加强学生的督促和辅导,同时提出书面预警通知其本人和家长。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根据警示情况,帮助被预警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措施和改进办法,做好被预警学生的转化工作。

4.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严重影响学业的情况,学院要从各方面对受预警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求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逐步提高学业成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学籍预警机制运行的保障

1.制度保障。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制定预警条件并选定需要给予预警的学生范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各方面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也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人员保障。学籍预警工作是一个连续性的、长期性的、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各方面人员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务处要监控全校学生学籍状况,从宏观层面制定指导性学籍预警意见;各学院教学秘书结合本院实际,具体执行,并将预警信息分类汇总,由辅导员负责通知到具体的学生和相关的家长或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学生进行教育警示。

3.信息管理系统保障。学籍预警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选课、成绩、出勤等多方面信息,为充分发挥学籍预警的监控功能,保障学籍预警的时效性,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收集反馈渠道。因此,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综合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学籍预警信息的统计、查询会更及时、更准确。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便能通过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情况。

尽管我校学籍预警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提出预警、组织学生谈心谈话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由此导致解决学生面临困难的方法不佳,效果不太理想,这也是我校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健.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籍预警机制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6).

[2]申沛,周情操.学籍预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3).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第5篇

【关键词】公安民警 警察理想信念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与目的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作为政法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队伍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的中坚力量。人民警察的理想信念是指导其切实履行职责,完成使命的思想体系。只有具备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敢于担当,豁得出来、顶的上去;才能够在面对歪风邪气时不受影响,敢于亮剑、坚决斗争。我国公安机关一直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保证了公安队伍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但随着我国经济变革调整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市场经济盛行所诱发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公安队伍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些民警追求享乐、对自身要求不严、政治观念淡薄,出现了弱化责任、背离理想信念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要求公安队伍必须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纪律作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公安队伍忠诚使命的信念和本领。

近年来,为了能够继续做好人民警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学者们就人民警察的理想信念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但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社会转型期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多元文化思潮影响等方面,对人民警察自身关注不够,缺乏对公安队伍特别是基层公安队伍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为了能够真正摸清公安民警特别是基层公安民警理想信念的现状,以及影响公安民警理想信念的因素所在,本文拟采用实证调研的方式,以关注公安民警个体因素的崭新视角对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与过程

研究假设。本研究除了要对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现状进行调查外,还试图从公安民警个体出发,从其自身寻找影响其理想信念的因素。为了实现这一研究目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以下九个假设:

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年龄相关,不同年龄的公安民警理想信念坚定程度不同;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警龄相关,从警年限不同的公安民警理想信念坚定程度不同;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受教育经历相关,不同学历层次和是否公安院校毕业对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有显著影响;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任职级别的高低相关,职级越高,理想信念越坚定;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对警察职业的认同度相关,对警察这一职业的认同度越高的公安民警,理想信念越坚定;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相关,对目前工作状况的满意度越高,则其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越高;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生活态度相关,生活态度越积极,理想信念越坚定;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自律程度相关,自律程度越高,理想信念越坚定;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对理想信念的了解程度相关,对理想信念的内涵和意义越了解,理想信念越坚定。

在后期的研究中,本文将对以上假设逐项进行验证,以探寻年龄、警龄、学历、职级、职业认同度、工作满意度、生活态度、自律程度及对理想信念的认知程度等因素对于公安民警理想信念状况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民警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水平提供参考。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填写《人民警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在问卷分析方面,由于对公安民警理想信念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实例较少,可供参考的资料寥寥无几,因此本研究探索性地设计了《公安民警理想信念量表》,量表形式为李克特量表,测量指标分为公安民警对于自身理想信念情况的自我评价和对能够反映其理想信念状况的陈述的态度测量两方面,具体调查指标包括公安民警对于警察职业的认同程度、公安民警对于目前工作的满足感、公安民警日常生活的积极性、公安民警的自律程度以及公安民警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程度等。

调查对象。本次研究选取了L市公安局G分局(L市为地级市,G区为市辖区)为调查对象。包括辖区内的13个派出所在内,G分局共有386名民警。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在G分局的13个派出所中随机抽取5个派出所的全部民警,以及刑侦大队、治安大队、经侦大队和部分分局机关民警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样本容量为190人。在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前,首先对其中一个派出所的15名民警进行了试调查,根据试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之后,于2014年10月10日至10月14日进行了正式调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问卷185份,其中有效问卷177份。

样本特征。年龄分布。本次所调查的公安民警中30岁及以下的有41人,占总人数的23.16%;31~35岁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31.64%;36~40岁的有23人,占总人数的12.99%;41~45岁的20人,占总人数的11.3%;46~50岁的25人,占总人数的14.12%;51岁以上的12人,占总人数的6.78%。

警龄分布。本次所调查的公安民警中警龄5年及以下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16.95%;警龄6~10年的有71人,占总人数的40.11%;警龄11~15年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14.69%;警龄16~20年的22人,占总人数的12.43;警龄21~25年的11人,占总人数的6.21%;警龄26~30年的12人,占总人数的6.78%;警龄30年及以上的5人,占总人数的2.82%。

学历分布。本次调查的公安民警中,第一学历为高中的有14人,占样本总数的7.9%;第一学历为中专的有34人,占样本总数的19.2%;第一学历为专科的有54人,占样本总数的30.5%;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有73人,占样本总数的41.2%;第一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有2人,占样本总量的1.1%。

是否公安院校毕业。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毕业于公安院校的有77人,占样本总数的43.5%;非公安院校毕业的有100人,占样本总数的56.5%。

职级分布。本次调查的公安民警中,警员有111人,占样本总量的62.7%;副股级7人,占样本总量的4%;股级11人,占样本总量的6.2%;副科级40人,占样本总量的22.6%;科级7人,占样本总量的4%;副处级1人,占样本总量的0.6%。

政治面貌分布。本次调查的各年龄组公安民警中党员比例较高,其中30岁及以下年龄组中党员人数为34人,占本组样本总数的82.9%;31~35岁年龄组中党员人数为54人,占本组样本总数的96.4%;41~45岁年龄组中党员人数为19人,占本组样本总数的95.7%;46~50岁年龄组中党员人数为23人,占本组样本总数的92%;51岁以上的民警全部为党员。

调查结果

总体结果分析。本文通过18个关联性问题的设计,针对“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知道、符合、非常符合”等不同选项,分别赋值“0、1、2、3、4分”,问卷设计满分72分,经过总体计算分析,如图1所示,本次调查所涉及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得分最高为62分,最低为18分,平均得分43.65分,得分的中位数为44分,得分的众数为45分,得分的标准差为8.052,全距为44,说明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整体状况良好。公安民警深知人民警察所担负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责,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一人民警察基本的责任和使命有着广泛的赞同度。实际工作中,公安民警多奉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爱岗、敬业”等诸多标准,以具体指标来实现、践行理想信念。不过,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也发现理想信念在不同民警个体中存在着差异,从公安民警自身到社会环境等存在着诸多影响理想信念的因素,导致少数公安民警存在着对理想信念认知不准确、践行不到位的状况。

图1:理想信念得分分布直方图

对得分进行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所得Z值=0.548,P值=0.925>0.05,因此公安民警理想信念得分呈近似正态分布,满足计算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的要求,可以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来验证公安民警理想信念得分与职业认同度、工作满意度、生活积极性、自律程度、理想信念认识等自变量的相关性。根据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公安民警理想信念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都与公安民警理想信念具有相关性。

年龄组与得分分布情况。本次调查的年龄组平均得分最高集中在41~45岁与46~50岁两组,最低值集中在30岁以下。其中,30岁以下民警平均得分42分,31~35岁民警平均得分43分,36~40岁民警平均得分43分,41~45岁平均得分46分,46~50岁民警平均得分46分,51岁以上民警平均得分45分。

警龄组与得分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警龄组与平均得分的分布情况差异不是很大,其中26~30年警龄组的平均得分最高,5年以下的警龄组平均得分最低。具体而言,6~10年警龄组平均得分是43分,11~15年警龄组平均得分是44分,16~20年警龄组平均得分45分,21~25年警龄组平均得分是45分,26~30年警龄组平均得分是46分,30年及以上的得分是43分。其中,30年及以上警龄组的的人数最少,6~10年警龄组的人数最多。

图2:警龄组与平均得分情况分布图

学历与得分分布情况。不同学历层次的公安民警之间理想信念得分差距并不明显。专科学历民警理想信念状况得分均值最高,为45分,之后依次是高中学历和中专学历得分均值为44,本科学历得分均值为43,研究生学历的民警在本次调查中只有一人,其得分为42分。通过调研发现,公安民警自身的学历层次与理想信念的认知、践行程度相关性不高,即公安民警不因学历高而脱离实际地践行警察理想信念,同时,也不因学历不高而无视理想追求、放弃信念坚守。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公安民警在入警之初便接受了理想信念的教育,为理想信念在公安民警中的普及和广泛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

是否公安院校毕业与得分分布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与非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平均得分差异不大,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理想信念状况平均得分是43分,非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平均得分是44分。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得分的分布范围大于非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得分极差为44,标准差为9;非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得分极差为33,标准差为8。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得分在样本总体平均得分(44分)以上的有38人,占本组民警总数49.4%,非公安院校毕业的民警在样本总体平均得分以上的有52人,占本组民警总数的52%,二者差距较小。

职级与得分分布情况。不同职务的民警理想信念状况得分情况略有差别。平均得分最高的是副处级民警,其得分为48分,但是由于本次调查所包含的副处级民警仅有一人,因此其解释性有限。除副处级之外各职务级别按照平均得分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副科级(46分)、正科级(44分)、警员(43分)、股级(42分),副股级平均得分最低,为39分。从其分布情况来看,警员得分分布范围最大,其极差为44,标准差为9;副股级得分分布范围最小,其得分极差为11,标准差为4。

工作岗位与得分分布情况。公安一线岗位民警与公安内勤岗位民警之间的理想信念状况差别不大。公安一线岗位民警平均得分为43分,略低于公安内勤岗位民警的平均得分44分。从离散趋势上看,公安一线岗位民警得分分布范围较大,得分极差为44,公安内勤岗位民警得分极差为28,分布比较集中。

影响理想信念的社会因素分布。在本次调研中,笔者以“您认为影响理想信念贯彻执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题进行了主观题调研,结果近95%的民警填写“工资待遇低、影响家庭生活”;近80%的民警填写了“公安工作相对于其他公务员机构的工作更加复杂、繁乱,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近75%的民警填写了“社会认同度低、群众满意度低影响了基层工作”。公安民警因其工作性质,既要维护社会治安,又要维护政府权威,很多非警务活动需要警察来完成,不但增加了公安民警的工作任务,也导致公安民警与群众关系紧张。同时,作为公务员,公安民警按照公务员标准领取工资,很少有加班补助、补贴等,生活压力大、质量低。来自于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公安民警理想信念坚守情况的主要因素。

假设检验。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本文对被调查对象的理想信念得分情况与年龄、警龄、受教育经历、职级、职业认同度、工作满意度、生活态度、自律程度及对理想信念的认知程度等九个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研究开始时所提出的九个假设进行了逐个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民警的年龄相关。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民警的年龄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年龄越高的公安民警理想信念得分越高。

第二,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民警的警龄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假设1和假设2的对比可见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年龄相关而与其从警时间的长短无关。综合考虑两个假设可以做出以下推测: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更多的受到其社会化过程所处时代的影响,年轻警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较多,因而其理想信念状况得分比年龄较大的民警要低;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没有随警龄的增加而提高,说明目前我国民警理想信念教育存在薄弱之处。

第三,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受教育经历没有相关性。一方面,不同学历层次的民警在理想信念状况的得分方面没有显著区别;另一方面,是否公安院校毕业对于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学历层次高低与理想信念坚定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素质与文化素质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学历教育和公安院校教育在提升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状况方面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

第四,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职级高低没有相关性。数据分析如表1显示,民警职级高低与年龄和警龄两个因素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其理想信念状况没有相关性。

第五,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对警察职业的认同度相关。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对警察职业的认同度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民警对于警察这一职业的认同度越高,其理想信念状况得分越高。当民警选择从事警察职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将警察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并因是一名警察而感到光荣时,其理想信念状况得分也较高。

第六,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相关。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民警对于目前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其理想信念越坚定。当民警感觉自己的工作充实而有意义并对待遇感到满意时,其理想信念状况较好。

第七,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生活态度相关。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生活态度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生活态度越积极向上的民警理想信念状况得分越高。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有正向评价的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更为坚定。

第八,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自律程度相关。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自律程度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公安民警对于自己的要求越严格其理想信念状况得分越高。

第九,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对理想信念的认识程度相关。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状况与其对理想信念的认识程度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公安民警对于理想信念的内涵及意义的认识越深刻,其理想信念就越坚定。

加强和改进警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建议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公安民警对理想信念的基本认知。在本次调查中,有近50%的公安民警缺乏对理想信念的基本认知,无法准确描述警察理想信念具体表现形式。这说明在理想信念基本认知的教育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理想信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单纯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而不与公安民警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将很难使民警真正理解和接受理想信念。相反,如果将理想信念的内容转化为工作中的指导原则和职业规范,则更有助于公安民警理解和践履理想信念。因此,本研究建议在警察理想信念教育中,应对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将理想信念的要求转化为公安工作中的具体原则,以便于公安民警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落实到具体的公安工作中。

创新形式,与时俱进地开展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空洞灌输和简单说教的教育形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要求,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不断尝试其他新的教育形式。如与专项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公安队伍的理想信念建设;或者通过典型示范和道德感召,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这样不仅能够使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生动鲜活起来,同时也更具实效性。

分类施教,增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通过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的公安民警,如不同年龄、不同警龄、不同职级等公安民警群体由于社会阅历、所处发展阶段、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和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开展警察理想信念教育时,应考虑到这些差异情况的存在,分类施教,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

爱警护警,激发公安民警践履理想信念的自觉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受到职业认同感、工作满意度、生活状态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跟外界对公安队伍的看法、执法环境、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公安民警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等相关。因此,要想通过提升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满意度等来加强警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需要从改善执法环境、增强执法权威、优化民警待遇等方面入手。通过协调新闻媒体加强对公安队伍的正面宣传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警察职业、理解警察职业,减轻民警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为民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公正的晋升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避免用人不公,影响民警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深入细致地做好爱警护警工作,对民警个人遭遇的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区分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民警渡过难关。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第6篇

闽招委〔2017〕6号各设区市、县(市、区) 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各军分区(警备区)司令部,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生工作条例》(政干〔2007〕389号)、《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工作实施细则》(政干发〔2008〕19号)和教育部、原总政治部《关于严格规范军队院校招收青年学生和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工作的通知》(政干〔2015〕64号)文件精神及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关于做好2017年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工作的通知》(军训〔2017〕112号)文件要求,现就2017年军队院校招收我省普通高中毕业生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关于军队院校招生对象基本条件军队院校招收的青年学生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参加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从2015年起,普通高中应届、往届毕业生均可报考)。2.报考按本一线录取院校的考生,高考成绩应不低于本一线下20分(含20分);报考按本二线录取院校(仅为武警警官学院和武警特种警察学院)考生,高考成绩应不低于本二线。3.未婚,年龄不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均截止2017年8月31日)。4.参加军队组织的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格检查,结论均为合格。二、关于军队院校招生政治考核工作军队院校招生政治考核工作按照教育部、公安部、原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政联〔2001〕1号)执行。政治考核由省军区招生办组织,省教育考试院配合,县(市、区,下同)人民武装部会同本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考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和所在中学具体组织实施。考生户籍所在地与其就读的普通中学、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或工作单位等不在同一区域的,政治考核工作由考生报考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武装部负责,考生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武装部配合。各人民武装部要会同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公安部门组成考核组,由1名人民武装部领导担任组长,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主要了解考生家庭、社会关系和现实表现等情况。考生所在中学应当对考生在校表现作出鉴定;考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应当对考生本人、家庭情况和主要社会关系等进行考查,提出考查意见;县人民武装部应当及时汇总考核情况,客观公正地对考生作出考核结论,并由考核组组长签字负责。政治考核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考核结论由县人民武装部通知考生所在中学,考核结论为不合格的考生不参加面试、体检。对考核结论有异议的,县人民武装部应当组织复议。各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应在高考结束后, 及时通知意向报考军队院校的考生,于6月13日至22日,自行到报考所在地的县人民武装部参加政治考核,逾期不予办理。各人民武装部要指定专人负责,主动与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联系,集中力量,对意向报考军队院校的考生进行登记,发放《考生须知》(附件1),会同考生所在中学和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调查了解考生在校表现、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等情况,如实填写《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政治考核表》(附件2),并做出明确结论。参加面试的考生,必须到当地人民武装部领取本人的《政治考核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面试点报到,参加面试和体检。没有经过政治考核或政治考核不合格的考生,不得报考军队院校。各军分区(警备区)要加强对考生政治考核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确保政治考核工作圆满顺利完成。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第7篇

关键词:芬兰警察;职业教育;特色;启示

作者简介:栗长江(1970-),男,河北武邑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警务。

课题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提高国际警务合作执法能力研究”(编号:2011SK52),主持人:栗长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90-04

芬兰位于北欧,人口大约550万人,目前全国共有警力约10,500名,其中着装宣誓警察7,500名,文职人员3,000名。近几年,芬兰警察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变革:2010年,芬兰警察最高指挥机构由芬兰国家警察总局更名为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National Police Board),并且取消了省级的警察指挥和管理机构。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隶属芬兰内政部,共包括五大国家警察部门(国家调查局、芬兰安全警察局、国家交通警察局、芬兰警察学院和警察技术中心)和24个地方警察局(还有奥兰德群岛警察局,但由于奥兰德群岛实行自治,警察局隶属地方行政部门领导)。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位于首都赫尔辛基,现任国家警察总监为裴德儒先生。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重点有四项职责:一、为全国的警务工作及警务保障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并且进行指挥监督;二、确保人民得到平等的优质的警务服务;三、协调警察机构之间的合作;四、负责全国警察的绩效管理和资源配置。

芬兰警察学院目前是芬兰唯一一所警察院校。2008年1月1日起,位于坦佩雷的芬兰国家警察学校与位于艾斯堡的芬兰警察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芬兰警察学院,主校区设在坦佩雷。芬兰警察学院承担以下几项基本任务:一、提高警务人员的警务技能和信息化基础;二、负责警察培训的招募、学生选择和各种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三、进行警务领域的研发。芬兰警察学院的核心价值观为:公正公平;专业过硬;服务大众;身心健康。其远景目标为在2020年将芬兰警察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警察教育培训以及研发机构,促进国内外的安全合作。

一、芬兰警察职业教育的特色

芬兰的警察教育属于典型的职业教育,注重“学以致用”,其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特色。

(一)一体化的教育培训与职务晋升

在芬兰,芬兰警察学院是唯一一所负责警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警察高等院校,其对学生的选拔要经过能力评估、入学考试和体检等环节。申请者必须具备从事警务工作的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并且至少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芬兰警察学院利用微博等社会媒体与申请者交流,再加上最近几年警院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使报考警察学院的学员大幅提高。比如,警察学文凭课程班(专科班)2008年报考者为947人,录取218人;到了2009年报考者猛增到2014人,录取248人;2010年报考者达到2183人,录取365人。报考者的大幅增加使警察学院得以选拔最优秀的学员到警察学院学习。芬兰警察学院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能进入警察队伍,少数进入其他执法部门,不能就业的学生多是由于身体出现了某些不适合从事警务工作的状况,但这样的情况微乎其微。

在芬兰,警院学生毕业入警后其晋升和受到的教育培训是直接挂钩的。警察学文凭课程班的学员进入警队可以直接做高级警员,但是如果维持现状,不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直到退休也只能是高级警员。但在职警察要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培训也有严格的工作年限的限制。警察学文凭课程班毕业加入警察队伍后工作两年,经过能力评估和入学考试,可以继续芬兰警长考试课程班的学习。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和实践,经过毕业考核,可以有资格升任警长,警探长和高级警探。芬兰警长考试课程班毕业后工作三年,或者警察学文凭课程班毕业后工作至少七年,经过能力评估和入学考试可以参加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的学习。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分为两个阶段。A阶段需在校连续学习一年半,学业完成后可以有资格升任督查,警探督查和总督察的岗位。处于管理岗位的学员还可以边工作边进修B阶段的课程,为时三年,考核和论文通过后可以获得警务指挥学士学位,有资格升任总督察、警探总督察、副局长以及其他高级领导岗位。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的毕业生还可以在芬兰警察学院继续学习警学高级课程,到与芬兰警察学院合作办学的地方大学申请硕士学位,毕业后方可有资格升任局长。

(二)高效的学分化课程设置与模块化教学设计

目前,芬兰警察学院有四个级别的学历教育课程班,还有一些在职的专业培训班,均实行严格的学分制,且理论课和实践课均实行学分制。警察学文凭班共165学分,其中基础理论学习为95学分,工作实践和毕业论文占70学分。芬兰警长考试课程班共45学分,其中导向性研究2学分,指导下学习32学分,选修课最多3学分,实践任务4学分,实战训练4学分。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共180学分,A阶段126学分,B阶段54学分。警察学文凭班毕业后从事警务工作两年可以申请参加专业进修学习,学分为45学分。与严格的学分制想对应的是警察学院的模块化教学设计。比如,警察学文凭班的基础学习阶段被分成7大模块,每个模块持续六周:1.芬兰社会;2.警务基础;3.顾客服务和前台接待;4.勤务和紧急警务;5.刑事调查基础;6.侦查;7.监控。七大模块的课程学习完毕后立即在实战教官的指导性进行工作锻炼,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课程的认知。职业学习阶段包括三大模块:1.课堂学习模块;2.实习模块;3.自主学习模块。这些课程被分成模块,逐个突破,使得课程的连续性得到明显提高。这些模块重点包含以下三大领域的内容:1.勤务活动:警务基础、通讯系统、法律学习、心理学、武力使用;2.犯罪预防:侦查战术、犯罪现场调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3.交通:道路交通法和驾驶技术。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A部分包括六大模块:1.基础研究;2.勤务管理;3.刑事侦查管理、4.警察管理;5.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6.见习。学分化课程设置与模块化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芬兰警察学院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教学、现场演练、小组实践、自学、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网络教学。其基本指导原则可以总结为“学中有练,练中有学,学练相长”。

(三)丰富的实践教学与实效的警务实践

芬兰警察学院特别注重学生的实战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别突出实践教学,并把学生的警务实践提到突出的位置。芬兰警察学院拥有先进的实战教学设施,充分保障学员得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街区拥有32个不同的训练场景,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场景的重组。模拟街区还有完备的视频监控设施,即使不到训练现场,也可以通过探头和录音麦克清晰实时了解训练情况。芬兰警察学院还设有警务指挥中心,该指挥中心并非模拟,而是一个真正的指挥中心,坦佩雷市的街区、建筑、警车所在位置均在显示屏上清晰显示。指挥中心发现可疑车辆后可以实时调取该车是否为盗抢车辆以及车主信息等等,为警察学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途径。可以说,“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是芬兰警察学院办学的一大亮点。警察学文凭课程班中,学生在完成七大模块的基础学习阶段后必须到24个地方警察部门中在经验丰富的警察教官的指导下进行7个月的工作实践,让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夯实。然后再回到警察学院进行为期六周的课堂教学,之后再到国家警察部门,比如国家交通警察局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在实习期间还要进行远程学习。之后,回到警察学院再次进行课堂学习和自学,最后完成学业论文。需要指出的是,芬兰的警察体系为芬兰警察学院的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芬兰国家的警察部门属于典型的“条型”,全国警察实行垂直领导,最高指挥机构为芬兰警察委员会,因此,无论学生到地方警察部门进行见习,还是到国家警察部门进行实习,都能得到充分的组织和物质保障。芬兰警长考试课程是在职学习课程,要完成必修课(警察管理、勤务管理、刑事侦查管理)的学习,还要选修语言、指挥等课程。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的学员在完成五大模块的学习后也要到警务实战部门进行见习。“学中练、练中学”成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

(四)给力的教学保障

芬兰警察学院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得益于给力的教学保障。芬兰警察学院现有员工213名,其中正式员工占百分之九十(约190名)。芬兰警察学院的教职人员分为实战教官和公共课教师。实战教官教授警察专业课程,具有警察身份,着警服,从实战部门选调;公共课教师不具警察身份,为文职雇员。芬兰警察学院的实战教官为91名,占全体员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在芬兰警察学院,教官和教师占员工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二,教辅人员占百分之十一,科研人员占百分之十三,而行政人员只占百分之二十四。科研人员不仅从事科研,也进行教学活动,并且指导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这样看来,芬兰警察学院的教学和教辅人员占到了全体员工的百分之七十六左右,充分体现了“教学优先”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实战教官的数量占全体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之强,为芬兰警察学院开展实战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芬兰警察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实施。警务实战模拟街区功能完备,设施先进,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模拟场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组,使其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与坦佩雷警察局实时连接的警务指挥系统也为学生进行实战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芬兰警察学院还有警犬训练中心,位于哈米琳娜,负责为芬兰警察购买、训练警犬以及警犬训练员。芬兰警察博物馆就位于坦佩雷的芬兰警察学院校园内,为芬兰警察学院和芬兰警察提供科研支撑和训练活动。

芬兰警察学院还有雄厚的资金支持。2010年,芬兰警察学院的运营资金达到2650万欧元。学生在芬兰警察学院学习期间的住宿、餐饮、警服以及警务装备全部免费供应,而且每月还可以有350欧元的零用钱。如果需要,还可以申请贷款。据折算,芬兰警察学院的学生一般每天花费警察学院160欧元左右,而警务指挥学士学位的学生每天的花费更是高达近260欧元。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充足的资金为芬兰警察学院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五)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是警察教育培训的核心。新的警察学院组建四年多来,芬兰警察学院院方不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Quality Assurance System)。芬兰警察学院的质量保证体系涉及组织结构、责任分配、办学方法、以及资源配置等警察教育培训及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 具体而言,芬兰警察学院采取双轨制的教育评估机制:在内部,芬兰警察学院采用欧洲近十年来质量管理最为流行的共同评估框架模式(CAF,Common Assessment Framework) 进行自评;在外部,由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内部自评首先基于反馈体系,学院把评估指标细化并且印发成册,供员工参照执行。芬兰警察学院通过向学生和员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学院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的问题。给学生的调查问卷重点针对教育质量和学习氛围,而给员工的问卷则主要针对工作氛围以及内部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学院还对财务、人事管理以及岗位安全等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估。2012年2月29日,芬兰警察学院成功通过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 The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 )的评估,意味着芬兰警察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的成功。该评估委员会对芬兰警察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估结果有效期为6年,6年之后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要针对给芬兰警察学院所提评估建议的落实情况及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再度评估。

二、芬兰警察职业教育对我国警察教育培训的启示

芬兰警察学院目前还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规模也不是很大,但是其办学特色有不少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的公安本科院校基本都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在职培训为辅。以公安大学为例。多年来,经过几代公大人的努力,公安大学形成了五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即:“高教与培训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战相结合”,“调研与智库相结合”。[1]这些特色中的有些特色还没有特别落实到位,可以借鉴芬兰警察学院的作法逐步夯实。

(一)优化师资配置,突出“教学”中心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承担着最为直接的任务,因此,科学的师资配置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与芬兰警察学院相比,目前,公安大学的师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比例不够合理,师资短缺的现象在不少系、部明显存在。这种情况并不是公安大学独有的弊端,而是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公安高等院校中。芬兰警察学院的教师和教官占到了全体员工的百分之五十二,教官更是占到了全体员工的百分之四十之强,而我国的公安高等院校行政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高。二是教师缺乏实战背景。我国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高等院校,没有在警务实战一线工作过,因此,缺乏实战经验,不免造成教师本身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一点在我国唯有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比较良性的师资配备。该校2007年8月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中国警察职业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该校有专职教官121人、专任教师教员90人、另聘兼职教官196人[2]。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早有呼声“我国警察学校应尽快完成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3],公安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并未形成主流。比如,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在停办了几年学历教育后,今年又继续开始了学历教育。因此,在学历教育模式下如何优化师资配置正是我们需要向芬兰警察学院借鉴的地方。芬兰警察学院的后勤和行政服务许多都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了社会化,因此,即保证了所有员工都以“教学”为其中心工作,又解决了行政人员的“臃肿”现象。我国公安高等院校在选调教师时,可以考虑从警务实战部门招聘,而不只是从高等院校招聘,吸收具有实战经验的在职干警加入公安大学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完善教师下派锻炼的政策,加强与地方警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并且加强对教师实战锻炼效果的评估。

(二)优化实战教学,确保学、练结合

近年来,公安教育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干什么”、“能干什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公安特色,强化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和建立了课堂教学与警务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公安大学为例:为了切实强化实践教学,公安大学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建立了几十所实践教学基地,并于2011年6月,成立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实战训练部。警务实战训练部将紧密结公安工作发展形势和警务实战需求,着力抓好实训项目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教学实施、警务实战训练研究、与公安实战部门合作等工作,积极推进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这些努力无疑对公安大学实战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公安大学以及其他公安高等院校,我们的实战教学还有一些明显不足:一是实践教学和实战还有不少脱节现象。目前,公安大学在实战部门聘请了147名实战教官,但“聘而不用”的现象明显存在,削弱了实战教学的实战效果。公安大学建有警务战训大楼和警务战术模拟街区,为警务实战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是与芬兰警察学院、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等国外训练部门的模拟训练场所相比,我们的设施功能比较单一,使用频率不高。芬兰警察学院的模拟街区被称作“训练区”(Practice Areas),许多训练场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合,而且街区的监控设配许多都配有麦克风,可以实时收集训练的视频和音频。而且,芬兰警察学院的训练街区向全芬兰警察机构免费开放。访问期间,芬兰国家交通警察正在模拟街区进行实战训练。二是学练结合还有待提高。在工作中学习是芬兰警察学院一个重要理念,在学生的学分中占有很大比例。芬兰警察学院学生的工作锻炼是循序进行的: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首先到地方警察部门在实战教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锻炼,然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然后再次到国家警察部门进行实习,然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学习。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即使在见习和实习期间,学生依然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切实做到了学练结合。相比之下,公安大学学生的社会见习缺乏指导和评估,效果不甚明显。而学生的毕业实习一般为一学期,实习完毕后面临着各种社会考试,没能再次根据实习效果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因而学练结合不够紧密。

参考文献:

[1]办学思路[EB/OL]. http:///.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第8篇

[关键词]学分制 学籍预警 二级学院

[作者简介]刘昕(1980- ),女,湖南湘潭人,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教学管理;郑莆燕(1972- ),女,福建莆田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教研室,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热能工程及高等教育;刘莉(1975- ),女,安徽马鞍山人,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74-02

一、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籍管理制度

传统的本科教学活动基于对知识本身的传授,强调专业教学中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然而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贯穿四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设计的课程很难及时保证满足社会对学生知识全方位的需求。这表明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和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为此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传统大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而知识是能力培养的载体,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跟进改变,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学年制,是以读满规定的课程时数和年限、经考核合格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特征是计划性、统一性、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有着明确的目标控制和严格的过程管理。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或学位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特征是将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培养计划要使教学内容有多种选择。学分制较之于学年制,学生在专业方向、课程安排及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不同程度选择的余地,更有利于个性化培养。学生必须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根据自身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个性化需求,学会辨别、过滤及选择。因此,践行学分制的实质不在于学分制本身,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籍管理运行机制,好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充分保障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并实现学分制下“要我学什么”到“我要学什么”的育人目标。学籍预警机制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人性化管理制度,也必将是学籍管理体系中占据最核心地位的一环。

二、学分制下大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受扩招、大学与高中衔接问题的影响,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校园模式,面对较之学年制而言修习形式更为灵活的学分制,感觉迷茫,不能按时完成学业,对学生本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会带来不小的影响。

1.没有自己的学习规划,不了解专业及专业教学体系,不了解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都是在老师的计划安排之下进行,业余时间也往往都是家长安排的课外辅导或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这样学生从来没有自己对学习进行规划和安排,而且也没有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而在大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需要主动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学分制下尤其重要。但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即使到了四年级也不能完全了解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培养体系,而新生对常规的教学管理程序(如选课、考试、成绩查询等)和教学平台(如网上教学平台等)也不了解。很多学生都是在遇到了问题之后,才会在弥补的过程中了解有关的规章制度和程序,有时甚至是无法弥补的。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优等生,都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籍制度等一无所知,而通常这些制度都是与学生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对这些信息的严重缺乏常常在不经意间给大家留下“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遗憾。

2.对自己的学籍状态不清楚,对家长施行学习情况“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大学里对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各科目考试成绩等信息需要学生自行在相关的平台获取,在此模式下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自我管理能力糊里糊涂过日子,是极有可能忽视或是遗漏一些自己所欠的学分,累积到一定量将导致延长学年甚至是退学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家庭在突然面对孩子的学籍异动处理时,是很难接受的,由此引发师生矛盾的概率肯定很高。所以,对于一些成绩处于较差状态的学生,其家长也应当有一定的途径获取孩子的即时学习情况。

3.毕业班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没有时间资本错过任何学分上补缺补差的机会。如果说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一直采取拖拉的态度,欠着的学分一年级不补还有二年级、三年级来得及补的话;那么,在整个大学学习年限届满的前一年里,任何一个学分补缺补差的机会都是弥足珍贵不容错过的。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因为自身的疏忽,错过重修的报名、错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报名等,从而导致或结业或肄业的遗憾。

4.日常学习状态散漫。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高中自由宽松,在日常学生过程中,旷课和作业抄袭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出勤率不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科学方法,但不可否认,糟糕的学风能给教学质量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学籍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及工作思路

所谓“防患于未然”,学籍问题都是逐步产生的,怎样在产生恶劣后果之前及时介入干预和挽救机制,是非常核心的问题,在此局面下学籍预警机制应运而生。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预警平台的作用而不使其流于表面形式呢?学生发展是有阶段性、曲折性的,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挫折与阶段性的反复。建立学籍预警机制,主旨即在于使学生本人及时知晓目前所属的学习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挽救措施;同时积极联动学生家长,使其及时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异常情况,通过家庭教育,及时跟踪孩子思想状态并对其加强指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有效预防学生学业继续滑坡。简而言之,就是在学籍产生异动(我们把延长学年、退学、跟班试读之类的学籍变更状态总称为学籍异动)之前,把这种边缘状态下的学生挽救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面来。从学校管理来讲,校一级的管理以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为主,而对学生的预警指导则以二级学院为主。因此二级学院必须以学生为本,构建全面、便利的学生学习预警机制。因而,预警制度在内容体系上,应强化二级学院在学生预警机制中的工作主导地位,增强原先相对独立的教务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联动,通过全方位预警方式的构架,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传统的人力管理相结合,使原先信息相对不通畅的学校管理方、学生、家长三方变得信息公开、透明,信息查询方便,做到对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挽救,从而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在校学习,按期毕业,并且大大降低日后可能因学籍异动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与纠纷的概率。

四、学籍预警机制的实践

文章探讨并进行实践的预警机制大体包括入学预警、成绩预警、毕业专项预警、日常预警四大类。

1.入学预警机制。现象产生的本质即长期以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依赖感所致。对此,介入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政策预警。以学科负责人、教务管理人员、辅导员等多方因素介入,通过入学教育、专业引航、政策宣讲等方式,联动构架政策预警。在内容上,包括专业介绍、选课指导、课程推介、学籍管理制度精讲(尤其是学分方面)等内容。其中专业介绍放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进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本专业有一个饱满的认识;学籍管理制度精讲因比较空泛,故以案例教育为主,让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有一个思想上的重视感。选课指导和课程推介一般放在自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一次的选课之前。由于大三上学期开始慢慢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此时教师介入指导效果比较好。通过政策预警,主要实现大学新生尽快了解学籍管理制度和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使他们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反面案例则警示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常常进行自我约束。

2.成绩预警机制。现象产生的本质是学籍信息的渠道过窄以及学校与家庭信息沟通的渠道过少。进入21世纪以来,各高校基本都具有专业的教学管理系统。依托先进的教学管理软件,成绩进入数据库后,学生可以通过网页Web端登录及时查询到自己参加考试的课程成绩。在每学期开学初的补考结束以后,二级学院教务员都会以学校教务处的上一学期各专业各年级的执行计划为标准,在教学管理系统中依次制订学籍审核计划,将每个学生的学分通过情况与其对应的标准审核计划进行比对,教学管理系统能依次审核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分为“通过审核”和“不通过审核”两种,同时未通过审核的学生所欠课程也会一一罗列出来,学生可以登录校园网教学管理系统在Web端实时查询到自己的审核结果。当然,仅仅结果是不够的,预警机制的关键在于干预机制。因此,教务管理人员会从教务数据库中检索出当前学期各年级各专业拖欠学分数在一些不同临界点的学生名单,整理汇总后以书面形式发给学生所属的辅导员,再由辅导员对不同范围内的学生做出一级、二级、三级预警,每个级别有不同的干预手段,通常以找当事人谈心、为当事人安排学习较好的结对子同学、督促出勤、及时预警家长等方式来进行。通过成绩预警,充分做到了学校、家庭联动预警,共同促进当事人的学习整改,更能取得当事家庭的理解,大大降低出现因学籍处理而产生负面纠纷的频率,为创造和谐校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毕业专项预警机制。提到了毕业班学生有别于其他三个年级的特殊性,由此决定了除第五条所述的成绩预警外,还需要有针对他们的额外预警部分,即毕业班专项预警。首先是学位预警,即根据学校学位授予条例中的要求,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制订出标准的审核计划,通过比对该标准计划,审核出不通过的学生,并在网络Web端提供个人查询。此工作一般在学生刚进入四年级的时候进行,能及时警示学位不达标的学生,抓紧利用最后一年补缺补差。其次是毕业设计过程预警。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在日常时间上较为自由,而过度自由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收官阶段的猝不及防。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要坚持执行日常师生见面制度,辅以Email、QQ等方式关心学生,发现毕设进度异常及时上报管理人员,继而以班级导师、辅导员、家长的联动方式督促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4.日常预警机制。提到的问题在高校很普遍,对此,介入模式是建立日常预警机制。以旷课情况上报和作业评估两大块内容为抓手构架的日常预警机制,通过教师每月上报考勤数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学风情况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教务管理人员在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时将整理筛选过的数据交辅导员,由辅导员采用约谈、中期警示等方式,以早期干预来实现对学生的日常预警管理。

虽然各高校对预警制度的探索与实践程度不同,定位也不同,值得改进、提高的地方有很多,但是预警机制充分体现出的“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及其对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贡献都是不容置疑的。在实践进程中不断修订学生预警相关的规章制度,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淑敏.学分制下推行学籍预警机制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3).

[2]肖亚明.高校学生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西部科技,2008(3).

警校生毕业生自我总结第9篇

关键词:法律类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课教学 改革

【分类号】G717.38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政策的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法律类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特殊性,主要是依托行业需求,多数学生面向考录公安、检察院、法院、监狱系统公务员的实际,对现有的就业指导课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本课程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始终,从入学教育到毕业验收,跟踪学生就业情况,并编辑汇总学生就业情况。在教学中要实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互动式教学方法;坚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灵活多变、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实施教学。 一、加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度,促进其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

进行入警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国情省情教育。讲授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监狱管理人员等国家公务人员,如何执法为民、爱岗敬业,并提出对学生的相应要求。对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及主要优势,学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去向。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近几年各系就业的具体情况及注意事项。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内容)分别学习监狱、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安全保卫等各部门的职能、职责,使学生了解其具体情况;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人民警察的职权;人民警察的义务和纪律;人民警察的组织管理;人民警察的警务保障;人民警察的执法监督;人民警察的法律责任等;学习《公务员法》。《公务员法》是国家机关对公务员进行人事管理的法律依据,它贯穿于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各个环节。《公务员法》课程的开设即是为了让学生从法律制度层面掌握我国国家公务员的分类管理制度、素质保障制度、激励制度、监控制度和权利保障制度,了解我国国家公务员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前延问题。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将来从事国家机关工作,社会人事管理工作,特别是从事国家公务员管理工作打下必要的法制理论基础。《公务员法》课程共分为公务员法的基本理论及公务员的分类管理制度、素质保障制度、激励制度、监控制度、权利保障制度等六大理论板块,主要进行公务员的职位与级别设置、录用条件与程序、职务任免与升降、考核奖励与惩戒、培训与交流、辞职退休、工资福利与权利义务保障等基本法律制度的介绍。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与讨论为主,在教学中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为主要法律依据,结合我国公务法律制度研究已成型之理论及其前延,辅之以适当的案例,以使学生更能做到理论实际的运用。本课程将结合辅导公务员考试的需要,将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地方公务员考试涉及公务员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训练;学习《警察礼仪》内容主要包括:人民警察的基本礼仪 ;人民警察的公务礼仪;人民警察的职业礼仪;人民警察应知的民俗礼仪;人民警察的涉外礼仪;监狱、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安全保卫社会执法部门内保、治安、警卫行为操行的学习;实训部分。现场观摩,包括到社会观摩、法院、检察院等职业场所观摩,进行职业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通过观摩引导学生结合本人专业实际,设计监狱、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个人适合报考的部门;职业生涯规划。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学生要有好的心态,虽然职业不同,但是行行出状元,在校期间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职业理想、人生理想。(我想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职业发展目标确定)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就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基础指导。根据、全国青联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的KAB创业教育项目。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课程,每学期授课为24―32学时,我们将课程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课程计划之中,由参加培训的教师主讲。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同学们全面认识创业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青年人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请行业专家、学院老师讲课;学生通过到各实习单位实习、实训,如到各监狱、派出所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收集整理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就业信息,及当前就业创业政策,及时向学生宣讲;优秀毕业生职业生涯报告会;毕业生回访,讲成功之路。聘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向在校学生讲自身成长历程,如何通过自身努力考取了国家公务人员,有那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自身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教训等。

三、强化制作简历、面试、笔试部分的教学

1、制作简历。讲授简历制作方法、技巧、注意事项,帮助指导每一个学生制作符合个人实际的简历。政法干警面试与笔试。了解政法干警面试的方式,掌握每种面试方式的应对方法,了解面试的基本程序,掌握面试过程的行为技巧、语言技巧。进行笔试、面试模拟训练。攻克行业专业知识、公务员考试内容的准备、模拟题及各科考试注意事项。优秀毕业生公务员考试经验交流报告会。请优秀毕业生分别介绍公务员各科考试的经验及技巧、各类面试经验、技巧,通过亲身经历对学生讲授,更具说服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