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7 19:58:28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第1篇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 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军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第2篇

上海市第六届青年化学教师研修班结业典礼于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至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在崇明中学(崇明城桥镇陈海公路2801号)进行

第六届青年化学教师研修班2005年8月组班,9月27日正式开班,2007年11月研修活动结束,共组织了19次集中研修活动。

有20名青年教师参加培训。以教师自荐与教研员推荐相结合,由于自荐,学员比较好学;由于教研员推荐,学期工作总结员在教学业务上由一定潜力。

学员的年龄结构以30岁以下为主,他们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基础好、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强、有活力、创新意识强等优点。但他们缺乏的是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或者说缺乏一定的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为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员的个性特点和最近发展区的需求。

还有9位教研员参与了整个培训工作,他们既是组织者,也是指导者和学习者。教研员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并组成研修共同体,确保研修学员顺利结业。

研修侧重二期新教材教学实践探索,学员均来自新教材试点学校。他们关注新课程理念之下的教材的编排、课堂教学的设计,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要求。

学员是研修的主体,培训教师是研修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为制度的合作式教学研究,强调平等对话、交流共享和实践体验,促使大家共同成长。

培训过程中,请掌握系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能力的专家团队作引领,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问题咨询和信息提供等活动,向学员传播正确理念,丰富其理论知识,指引其行为。

培训过程中,为学员提供理论学习书籍,引导学员自主研修、自主反思、同伴互动、网络沙龙等形式开展学习,转变教师学习方式。差异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将学期工作总结员间不同学校结成研修互助共同体,充分挖掘资源差异,发挥互补优势,优质资源共享。每一个研修互助共同体中聘请学科教研员作为研修顾问,共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引领。

学员定期的行为研究:定期教学研讨开展实践研究,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让每一位学期工作总结员完成一节公开课和一个科研课题。借助网络手段在课前对教学设计进行研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促进。课后评课,教师在主动的参与、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中反思领悟,拓宽对课的认识与理解,深入开展教学反思,逐步成为有课程意识的教师,有教学技术的教师。逐渐积累了大量新教材实践的资料与素材,形成研修成果,也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很多的实证材料。

徐睿供稿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省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黄山中学、屯溪六中承办的“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于2008年11月5日至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隆重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我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陈晨、毕华林等学会主要领导,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原省级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教研员、教师和《化学教学》杂志社的代表1000余人。会议旨在总结和交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促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科学健康发展。

会议进行了初中化学优质课现场教学观摩评比和录像课评比,开展了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位教师的现场课经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根据评比标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了认真评议,评出特等奖10名,一等奖20名,同时有47名教师获得现场教学指导教师奖。参加录像课评比的63节优质课,经学会组织专家认真评审,评出一等奖33名,二等奖30名,同时有100名教师获得录像课指导教师奖。这些现场教学和录象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显著,充分展示、交流了各地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丰富了优质教学资源,起到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第3篇

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良性发展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研修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全市教师“千人赛课”为抓手,以抓教研组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落实创建优秀学科组,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师教育八字方针,立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开创我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新局面。二、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研修工作“三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我校教师人数较多,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发展不够协调,本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将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研修活动,最终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教师整体协同提高,学科教学独具特色;坚持研修一体化原则,以教研组研修、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以“四课”引领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课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以小课题研究、问题反思和总结为主要内容,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质量为主要目的,实现校本研修的高效务实目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的原则,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教师改革教育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科研资源,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科研工作中,严格做到“三细”细心、细致、细节、“三严”严谨、严肃、严格、“三实”踏实、务实、落实的教学管理策略。

本期研修工作立足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②课标研读工作;③师德、师能提高工作;④强化网络研修;⑤州市级课题实验工作;⑥教师个体小

课题研究;⑦探索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晚自习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⑧研修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研修氛围;⑨教研组建设。

通过开展以上九项工作,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三、具体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

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自培自修,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继教培训,力争人人达标。

②组织开展好“四课”活动。“四课”活动在我校长期坚持,形成惯例,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期将进一步加强听评课管理,杜绝评课流于形式,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的做法;听课节次严格落实,记录详备,严禁集中在一个时段完成听课学习任务,由教科室负责登记,并纳入继续教育灵活学时审登,凡听课节次不足或集中听课者将予以经济处理并在期终研修考核中予以扣分。新调入教师的汇报课在9月底完成。

③加强学校教学骨干队伍培养力度。为确保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继续采取“分类培养、典型示范、骨干先行、整体带动”的思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期终将评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管理将初步出台管理办法,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将纳入相应管理。

④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协调、配合政教处做好全校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班主任教育理念更新,抓好案例分析,做好班级德育小课题研究,探索优秀班集体建设模式。

⑤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2008.9-2011.8启动,对教师的成长规划进行分类,切实落实各层教师的学期成长计划。

2、继续加强课改实验工作

按照课改的总体精神和思路,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立既具有学校自身特点,又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取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深化课改,更新观念,在观念上要进一步强化新的教学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在行动上要实现“三变五让”三变: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

①继续加强课改工作。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改这一核心,结合学科研修活动,开展好新课程研修工作,强化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建立,强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在教

学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总结,在创新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并把教学反思形成制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利用“四课”活动,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课堂研讨形式为主,把课改理论转化为课改实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些示范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教学圆桌圆圈会议的形式把评课引向深入。

③研读新课标。各学科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课标,力争做到“不走样,常创新”。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要弄清学生基础,明白教学要点,提升优质课堂教学比例。落实未认真准备的课不上、未细致思考的问题不提、未认真研究的题不做,尽一切可能减少课堂废语言、废环节。未备课却上课的视为教学事故,并与个人年度、学期考核挂钩。

④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记录好教师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成长经历。纳入学期个人研修考核。

⑤盘活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资源,用管理制度切实引导他们发挥教学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要心系教育,胸怀学生,带出一个学科,带好一批教师,并初步实施各级骨干教师工作学期考核制。

⑥课型研究工作要由教研组长落实,分步实施,集中力量研讨出五种课型的基本程式,并在教师的实践中加以完善。可能的话在期终评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组。

3、配合教务处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要确保我校的毕业班质量明年再上新台阶,完成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和质量目标。重点是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备课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利用集体智慧,做到“胸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学习现状、差异有数,手中有法”。上课要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实现能力目标,达到思维训练。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行“走课”,推门听课、学科考点教学指导。

4、强化教育科研工作

①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任务:抓好州市级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及时总结,形成课题成果,确保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小课题研究讲求实效;非课题化工作要积极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把工作课题化落到实处。

②认真开展好立项课题研究,由教科室牵头,认真审阅教师上报的小课题,并筛选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课题立项。以教研组为阵地,学科教师为主研人员,以行动研究和叙事性研究为手段,把研究成果尽快梳理出来,力争今年有课题结题。③全校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网科研平台和读书活动,参加读书活动的征文交流活动。

④加强特长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竞教竞技千人赛课决赛活动中予以有力指导,力争在今年取得好成绩。

5、强化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

在春季培训的基础上,本期将把培训工作范围扩大,做到培训的指向性更明确。严格落实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网上培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学时与学分。不仅仅人人要会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要会制作课件,会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要求每位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一份电子教学设计课件、单元检测、模拟训练等。凡未在e21教育网省校本研究网注册的年轻教师要以实名注册,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每期完成10学时的网络研修形式的学习。全员达到市仪供站对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把培训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学期考核奖惩。

6、凡参加08年秋季涉外研修活动的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每次活动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继教中心安排的所有研修活动都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学时登记。

7、不断创新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组织开展网上教研和教育观念网上辩论赛等活动。抓好“四优”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评优活动,力争上档次,出成果、展风采。

8、本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几点要求:

①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尤其是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

②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要以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完成个人规划表的填写。④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备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学习方式、作业设计;二是规范集体备课的运作程序: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讨论稿——集体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组员作为教学执行书——填写课后小结。三是加强集体备课的考评。备课组要组织成员在开学初集中学习课标,规划好本期本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依据年级学生学科学情,找到学科质量提升的切入点。

⑤小课题研究的申报与管理将实行教科室与教研组共同负责制,结果纳入教研组考核。

总之,08年秋教科室工作将以务实、高效为工作指针,全力以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为小渡船民中品牌铸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科研工作行事历

九月:01.校本研修工作会教研组长。

02.课标学习研读。

03.审批并确定立项小课题研究日程。

04.落实开展本期集体备课工作。

05.制定“四课”计划。

06.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07.安排落实研修活动。

08.年青教师推评后备骨干教师的遴选启动工作。

09.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

10.新调入教师见面课汇报课。

11.千人赛课组队准备参加市决赛。12.推普周系列活动。

13.市教育工作会议。

十月:01.开展课改交流课和研究课活动。

02.立项课题实施研究。

03.举办“我与课堂”主题读书征文活动。

04.集体备课月检查考评。

05.安排落实参加市千人赛课活动。

06.读书活动检查。

07.10月上旬参加全市初中化学实验汇赛活动。

十一月:01.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

02.安排落实市研修活动。

03.课题研究交流。

04.初三复习课型、讲评课型研讨活动。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06.学期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实施阶段性检查。

十二月:01.课堂研讨交流活动。

02.初

一、初二课型模研讨交流活动。

03.立项课题的结题筹备工作。

04.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叙事论文验收。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一月:01.“四课”活动总结评奖。

02.立项课题结题、评奖工作。

03.校本研修、自主研修考核。

04.总结学期研修工作。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第4篇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的初中历史课标相比,2011年版课标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对于课标的变化,广大教师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张汉林:历,过也。过,经过,超过。作为历史教师,最不拒绝变化的发生,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但我们也不盲目欢呼变化的到来,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按照国际惯例,每隔一定的年限,学科课程标准都要根据学术发展和教育实践进行修订。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比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每十年修订一次。实验版课标颁布于2001年,距2011年版课标的出版,恰好十年。

十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在阅读课标、使用课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实验版课标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实验版课标存在种种不足。在这期间,教育部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向广大教师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对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变化,广大教师是有心理预期的。

对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广大教师是基本认可的。2011年版课标不仅在横向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课程目标的叙述更加明确、具体,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可操作性强。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的功能。而且,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侧重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调查研究的能力;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些变化,显然是在十年来广大教师辛勤摸索的基础上,听取了历史教育专家的意见而修正的。这体现了2011年版课标是在总结和巩固十年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本思路。

2011年版课标以加强时序性为由,取消学习主题,则引起很大的争议。学习主题与时序性并不矛盾。学习主题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学习主题之间、学习主题内部的史实基本上是按照时序先后进行排列的。在实验版课标中,时序性不够强的,似乎只有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主题(一)与学习主题(二)。对于这点不足,可以完善,而不必因噎废食,取消学习主题。在历史课程中,学习主题体现的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是后人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对于史实的选择与史识的概括。历史课程不同于历史学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更为强调的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而历史课程则是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出具有现代性、价值性的史实和史识,为学生完善人格提供素材。而学习主题的构建,显然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不必掌握全部的历史,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历史。在实验版课标使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通过学习主题构建课程内容的方式表示认可,而学习主题也在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2011年版课标取消学习主题,许多教师表示不解,殊为遗憾。

《中国教师》:为保证2011年版课标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您所在地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效果如何?

张汉林:北京市相关教育部门对于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2012年6月15日,北京市初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正式启动,课标解读作为教师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列入其中。2012年6月22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面向全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做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报告,使大家明确了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和课标的主要变化。

各区县教育部门随之展开行动,纷纷制订培训计划,为广大教师配备新课标,在2012年暑期或开学以后,即将对2011年版课标进行细化培训。由于培训还没有开始,效果如何无从谈起。作为一个培训者,我想简单谈谈我们开展课标培训的基本思路。本次课标修订是对十年课改的总结和反思,它不仅关涉初中历史教育,还关涉高中历史教育,体现了国家对于历史教育的整体考量。因此,我们所从事的区域培训要在总结十年课改的基础上,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面向北京市西城区的全体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从培训的内容来看,要忠实于2011年版课标的原始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完成自我解读,提升教师历史教育的素养。

《中国教师》:您认为2011年版课标修订内容中有哪些内容需要广大初中教师重点学习和关注?

张汉林: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许多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点的增删。历史知识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选择这个知识点还是那个知识点,诚然有讨论的价值,但这显然并非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有着整体性理解,那么具体到某个知识点,其地位与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仅从史学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知识点的价值,将会囿于史学的囚笼,而丧失历史教育的蓝天。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第5篇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

策略。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

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__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__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第6篇

一、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内容模块的编制

从职初教师岗位实践和专业提升的需要角度看,基于导师指导的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落实教学计划的制订。依据课程标准,初步把握一学年的教材总体特点、学段教学基本特征以及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能结合上级部门下发的学科课程计划,在备课组长指导下,结合学情,完成“课程纲要”以及学期、单元、课时计划的制订,并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进程依据。(2)科学编制课前的导学问题。能结合学习内容,科学安排与布置课堂预习与导学问题,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意识。(3)养成提前候课、按时下课的习惯。能够提前适当时间到任教班级,检查和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并与个别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或学习检查。不把教师的个人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进程,按时下课,不拖堂。(4)做好教学资源的准备。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备课,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提前做好教学前的相关实验、资源准备,并自主检查教学设备状态,保证教学的正常需要。(5)帮助学生树立课堂规则意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制订课堂学习规则,注意采取“解释、演练、强化、提醒、体验”训练程序,培养课堂学习的规则意识,使其有序参与课堂讨论;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间,尊重他人发言,会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能有效控制和化解课堂突发事件。(6)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注意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地投入学习活动。(7)着眼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够合理调节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8)根据教学任务选择适合的课型。根据不同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规范地进行教学示范或实验演示,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学科教学。(9)实施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会规范编制课时教学目标,陈述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并明确规定学习行为达成的标准或水平;能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或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能机智地引导和调控,保证教学沿着正常轨道展开,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过早掉队。(10)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有效地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过程设计中,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11)熟练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能够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会控制各个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过渡时间,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评估,并结合合作学习的进展,进行适度的教学过程调整,促进和保证学生实现有效学习。(12)科学安排和实施反馈矫正。能够针对学习目标,恰当运用课堂的矫正与反馈手段,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效果和状态,有效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进行教学调控,对学生实施多样化、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水平达成。(13)增加课堂提问的效度。能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简洁性、启发性与导学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能把握提问的时机性、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注意先提问后叫答学生姓名,提问后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思考时间,并且能进行恰当的追问。(14)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课堂语言应规范、简洁,有启发性、激励性、幽默性,语言的内容能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不必要的口头禅(语),不对学生使用侮辱、歧视性语言;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学科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15)科学布置巩固性的作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结合学情特点,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作业内容应是所学内容的巩固,作业容量适度,能启发思考,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作业的形式避免单一化,可以采取书面作业或实践性作业;作业的内容应有层次性,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事先做一遍,凡布置的书面作业应及时批改,实践性作业应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二)“监测试卷的命题”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评价理念。学习和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知道“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中各条目考查水平的具体要求与层次,对学科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把握学科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及笔试内容考查的命题要求。(2)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的具体条目,结合教材特点、学情特点,能对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进行初步分解,细化对课程内容具体目标的理解和认识。(3)掌握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知道有关命题编制的一般理论,了解评价一份试卷的常用指标,如均分、众数、中位数、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差异系数、标准差与方差、标准分等基础知识。(4)熟悉试卷命制的技术和流程。掌握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试卷编制的一般过程,会根据命题任务,准确确定考查内容和水平要求,科学编制双向细目表,合理确定考查覆盖度,题型结构与分值,控制试卷总体难度、容量,注意试题语言、字体和图表的学科规范,命制一份合格的试卷,制订科学的评分标准或细则,并能根据网络阅卷的需要编制合乎规格的试卷。(5)初步掌握三维目标达成的评价命题技术。能够结合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熟悉和掌握三类目标命题的一般特征和试题的呈现形式,科学编制信度高、区分度好的试题。(6)基本把握不同类型试卷的命制要求。能根据学科评价的功能,结合教学任务,命制形成性评价试卷和总结性评价试卷。能根据评价需要,制订表现性评价的方案或评价量表。(7)规范落实学业试卷的评阅。根据试卷评分标准,合理判分。注意在评卷中收集学生典型错误信息,反思教学的得失;同时,能熟悉“网络阅卷”的一般流程,掌握“网络阅卷”的具体方法,并能利用阅卷平台提供的功能,收集数字化的学生错题信息或典型答题案例,并能结合阅卷数据进行书面的诊断分析。(8)实施学业监测后的诊断分析。根据试卷评分标准,能够合理判分,并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判定与统计;能借助一定的质量分析系统或平台的监测数据,进行任教班级学业质量测试后的诊断分析,形成学业质量诊断分析报告,并制订教学改进方案或措施。

(三)“教学课例的研究”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课例研究,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基于专题、持续研究、见证效果、形成成果等特点。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认识教学课例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课例研究的目标指向职初教师个体课堂教学技能,着眼教师专业的成长。开展课例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我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通过同伴互助,帮助教师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同事或同行间建立起牢固的、专业互助的伙伴关系。(2)明确教学课例研究的一般方法。知道课题研究是贴近教师专业实践最为紧密的质性研究方式。其主体研究方法是基于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具体可以采取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3)把握教学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教学课例研究以问题为导引,基于教师自身专业提升,具体遵循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课前会议、课堂观察、集体反思、自我完善、总结分享、循环跟进的程序。(4)整合教学课例研究的活动形式。基于主题的教学课例研究的形式应避免单一化,力争研究主题系列化;在一课一议的基础上,可以将研究形式拓展为同题异构、同课一人多轮循环、同课多人多轮循环、基于网络的团队协作教研等多种形式。(5)规范教学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能根据研究任务和专业研修需求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切合研修专业需求和同伴认同态度,成立或组建研究团队,合理进行研究的协作分工;能围绕研究的主题,设计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研究中善于建立对话互动的平台和氛围,着眼同伴互助,能够聚焦主题开展对话,梳理和形成促进课堂教学问题改进的措施与基本经验。(6)优化教学课例研究的技术手段。课例研修主要以课堂观察为主,采取集中评课、议课的方式进行。应掌握课堂观察基本方法,根据研究的侧重点,科学制订课堂观察量表,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实践。初步熟悉和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课例录播系统,恰当地运用DV、手机、数码相机等低成本技术工具,能够进行视频教学研究课例的诊断分析与研究。(7)初步掌握教学课例评课议课的方法。在开展教学课例研究实践活动后,能根据课例评课的标准,聚焦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评课议课应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评课观点的陈述应基于具体、典型的课堂观察证据,不轻易做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对于课例实践中任教教师专业优点的评述不吝啬,对于专业不足的阐述要到位,不走极端,做到客观、公正、准确。(8)善于提炼教学课例研究的成果。能够带着目的进行课例观察,畅所欲言地表达;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详实的记录和整理,并基于观察数据,理清课堂教学改进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善于挖掘课例研修的价值,针对课例中典型的共性问题,能转化和上升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学生学法的指导”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借助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学科学习规律。应初步把握本学科学习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知道学科认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阶段。能在学科学习中采取四轮学习方略(也把一节课分为四轮):第一轮——预习,查出障碍;第二轮——听课,破除障碍;第三轮——复习,扫除障碍;第四轮——作业,学会应用。预习是为了对一节课初步感知,听课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复习是为了巩固,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能坚持“前移后续”的策略,培养学生“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作业,先思考再求助”的学习习惯,有效落实四轮学习方略的指导。(2)善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能够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难度、心理压力、疲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归因分析;能指导学生采取放松训练、调节学习难度、多感官协同、排除干扰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3)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制订计划要保证学习任务实现的可能性,明确哪些学习内容是必须做的,是否应该做的,是否能够做的。同时要明确学习计划落实的具体安排,计划目标要求明确化,可衡量,可达成,符合实际,并且有时间限制。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提高学习整体实效。(4)学会有效听课与笔记。指导学生领会听课的作用,学会选择性地进行笔记。学生不仅要注意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和核心,而且要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性地记载关键知识和疑难知识。在每章复习结束时,还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还存在问题。(5)有效开展学科训练。明确学科练习和训练的功能主要是巩固、反馈与强化,作业训练要精选试题,强调训练的计划性,着重练习的针对性。具体要求做到:一是加强习题选择的典型性,学会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二是加强错题巩固的自觉性,重视测试中错误类型的归类,注意习题解题方法的归纳,注意定期进行错题重做;三是注意习题训练的科学性,抓好基础训练、专题训练、模拟训练,突出训练方式的科学选择,即要科学安排分层训练、循环训练、规范(性)训练以及限时训练,答题要克服犹豫心态,从而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四是加强习题训练的规范性。习题训练要注意规范化,处理好“求快与求准”“会做与得分”“难题与易题”的关系,避免粗心大意和熟题答案的思维定式的影响,避免“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抓稳基础分,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6)学会选择教辅资料。资料是复习的补充,要指导学生 “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正确认识考纲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挖掘教材,注意细节。一般一门学科配置1~2本综合性教辅用书即可,坚持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即听懂一题会解一类题,引导学生避免过分依赖资料的习惯性心理,决不能舍本逐末。(7)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加强克服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的心理辅导,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合理归因;合理确定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动机,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摆正心态,避免怯场;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放松。(8)学会巧用草稿纸。指导学生平时的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为了便于练习做完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9)定期自主诊断。指导学生认真、客观地对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及时弥补,尤其是对薄弱环节加强反思诊断,及时确定查漏补缺的重点学科,保证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要求

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应结合学校特点,总体上采取导师负责专业指导,职初教师落实知行结合、自主实践与自觉反思,职初教师所在学校承担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的方式。具体说,导师、职初教师、学校应分别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导师要求

(1)落实课程实施计划。根据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指南的基本要求,导师针对每一校本课程制订课程实施计划与方案,明确每门校本教师课程评估的基本要求,并要求职初教师了然于心。(2)实施课例研修指导。导师能在安排自身工作的同时,随机观摩和观察职初教师的常态教学情况,有计划地组织职初教师开展主题性、专题性、系列性的课例研修,主动听取职初教师的汇报课,做好课堂观察的记录,能结合课堂诊断情况,给职初教师提出书面的教学改进建议和措施,并明确职初教师落实整改的时间要求。(3)落实课堂教学组织的指导。导师能对职初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理论学习指导,结合自身教学示范,帮助职初教师形成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规范。(4)落实学业评价的专业要求。导师能对职初教师的教学命题评价提出具体技术指导,定期对职初教师的学科命题提出任务性要求,明确具体数量和内容要求,能针对职初教师编制的试卷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并落实书面改进意见,同时能保存好试卷命题改进的过程性资料,作为职初教师档案袋评价的基本证据资料。(5)落实学法指导的建议。导师能给职初教师提供适合学科特点的学法指导建议,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职初教师学法指导的落实进行督促和检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二)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职初教师要求

(1)虚心听取导师专业意见。能按照校本研修教师课程指南的要求,虚心听从导师的专业指导,规范落实研修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听取导师的专业指导意见,进行课程研修和专业实践。(2)定期开展研修总结。要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专业习惯,定期进行专业研修的反思和总结。针对课程研修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能主动思考解决办法,并善于结合导师的指导意见,创造性地进行落实,不盲目从于导师的建议。(3)主动落实课堂研修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组织课程研修的要求,围绕课例进行专业研修,能主动定期观摩和听取导师的常态课,学习导师的课堂专长,并主动开展课例研究教学实践,征求导师或同行的意见。(4)主动落实学业命题研修要求。能根据导师对学业试卷命题的指导意见,主动进行命题实践,同时主动学习有关命题评价的相关理论,充实自我对学业试卷命题的评价理论水平;同时能够根据研修的要求,在研修期间提供规定数量的学业试卷。(5)做好研修材料的积累。能够根据导师要求完成各类专业研修过程资料和评估资料的填写,并做好专业研修过程中各类研修课程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能够选择和提交体现专业研修成效的典型性材料。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第7篇

根据区委主题教育办的通知要求,中队党支部高度重视,认真开展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不忘初心学党章》、《难忘初心》和《学榜样践初心》等三部党员教育电视教材,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集中观看,提高认识。

中队党支部将学习收看党员教育视频纳入主题教育期间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内容,组织中队全体党员采取集中观看和自行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收看党员教育视频活动。一是充分利用中午时间,分别于10月11日、10月14日中午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不忘初心学党章》、《难忘初心》等两部党员教育电视教材。二是10月15日上午,中队党支部结合主题党日学习,组织全体党员观看《学榜样践初心》专题教育片。《不忘初心学党章》以新修订的党章为主要内容,通过多角度讲解剖析,引导广大党员更好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学榜样践初心》和《难忘初心》以“两优一先” “千名支书、万名好党员”和“兴村(治社)明师”等先进典型为重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习榜样。

二、专题研讨,深入交流。

10月15日上午,中队党支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会。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大家一致认为坚持党性修养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巨大的优势,要在对照党章中加强修养,在强化学习中提升修养,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提升修养,在强化担当作为中提升修养,在严守纪律中提升修养。二是自觉向榜样看齐。通过观看教育视频,使全体党员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家纷纷表示看了榜样的事迹,深受感动和鼓舞。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向榜样看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努力做一名尽职尽责的共产党员。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融入 家训家规 研究 弘扬 传统文化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为了贯彻落实指导纲要和语文新课标精神,我们将开展“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家训家规研究”。围绕研究目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研究:

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1.分类搜集家训家规中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文。要分类搜集家训家规中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文,编纂成册,作为学生课外读物,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2.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家训家规教育,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独特作用。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家国情怀的课文,如《木兰诗》中木兰这一巾帼英雄身上体现的爱国精神,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感人情怀,以及《土地的誓言》、《最后一课》,都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熏陶。

3.让学生拓展学习温总推荐的《钱氏家训》,感受更丰富的家国情怀。

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要分类搜集家训家规中具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情怀的古诗文,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

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要分类搜集家训家规中具有“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情怀的古诗文,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四、开展综合研究性学习

1.开展优秀家训家规故事征集活动。我们在全校组织开展了百条“好家规、好家训”主题教育暨征集评选活动,以推崇既符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好家规、好家训”,进一步倡导弘扬良好家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征集要求:

“好家规、好家训”应体现家庭教育中为人、劝学、劝善、警世、励志等方面,既要反映我国传统道德,又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并在家族或家庭上下代之间实践传承的箴言(不包括名人警句、成语、歇后语等)。

(1)语言精练,富有内涵,健康向上,便于传诵;(2)每篇家训(家规)文字在50字以内,并结合家庭实际,附上500字左右的小故事予以阐释说明;(3)内容要求原创。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第9篇

XX年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为重心,以教研为中心,以科研为引领,以培训为抓手,以信息为支撑,以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协同运作,四大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研训、引领、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我市率先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与指导。

以提高学科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坚持行之有效的计划、总结审查备案制度。学年初,学校制订校本研训专项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活动内容、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安排四个部分。年末写出校本研训专项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活动内容,基本做法,取得的成绩或经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办法。计划总结要分类归档保存。坚持校本研训年度评估制度。根据校本研训的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评估方案。评估采用综合评议和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大校本研训评估结果在考核评估中的分值权重,把学校管理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师、学校、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加强制度建设,注重过程管理。今年将继续进行“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

2.精心组织好各类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XX年培训计划,包括十大培训模块、52个培训项目。项目设计涉及德育研修、教育教学研修、现代化装备管理与使用、学历提升等,实现各类教育和各类人才全覆盖。

重点培训项目内容:

(1)开展“亮师表,正教风,提形象”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以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系列活动,切实解决当前师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做好市第七届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评比和年度班主任征文的评选工作。

(2)充分发挥“雉水名师工作室”作用,招收固定学员,吸收走读学员,进一步扩大影响,扩大教师受益面。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意识,建立“雉水名师工作室”考评标准,以教师受益面、人才成长率和公众认可度为主要指标。

(3)继续办好第六届市“雉水校长(园长)”。加强学校管理干部职责和执行力培训,通过培训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管理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

(4)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XX届和XX届新教师等培训班,促进其快速成长。

(5)开展教研方式的“微革命”研究。组织中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全方位开展合作教研和横向互动与交流活动。有效实现各共同体内部在教师构成、信息资源及其活动组织方面的优势互补。定期召开共同体建设沙龙研讨活动,积极开展共同体一日开放活动。利用各种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培训,引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6)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教育云平台)上取得突破。认真研究目前教育信息化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云的具体表现形式、县级试点单位的技术架构和瓶颈难点及对策,积极稳步启动并完成上级要求的试点工作。组织9个市“xx”规划课题学校的研究工作,扩大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组织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团体竞赛,充分应用智能录播系统,发挥“学校联盟”优势,进一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重视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智能录播、组组通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高效融入“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竞赛活动。

(7)扎实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化应用及研究能力。组织计算机、电教设备管理人员的基本维护培训,组织“xx”市电教专项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开展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管理人员专用软件使用培训。

(8)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培训。进一步办好微型课题研究网、活动教学研究网、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网和教科室网页,及时更新内容,做到新、快、准,不断扩大教育科研信息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9)深入推进读书活动。举办年度读书征文、读书笔记、青年教师藏书家评比活动。举办“第四届市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漂流活动、名师赠书活动)。加强读书工作的管理和考评,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做好学校教科研年度考评的组织工作,优化考评手段,运用考核杠杆,推动和促进基层学校自觉、自主地提高教科研水平。

(10)进一步做好在职教师学历进修。《市xx教育发展规划》对在职教师的学历进修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必须达到95%,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必须分别达到45%、65%、95%;初中、高中、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必须分别达到8%、20%、15%。各单位要认真开展“xx”中期自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历进修机制,制定在职教师学历进修计划,大力鼓励教师开展学历进修,并切实做好教师学历进修权益保障工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确保至XX年各学段教师学历要求全面达标。各单位10月底前要将学历进修教师名册和相关情况报教育局人事科。

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