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产业调研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09 05:18:51

中国产业调研

中国产业调研第1篇

【关键词】OFDI 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融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框架内,而通过OFDI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则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OFDI是有双重作用的,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投资经验,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OFDI对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现状

从该数据中看出,自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最初的投资产业重点――采矿业转变为目前的投资产业重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此可以看出,产业发展重点由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型向高附加值的转移。

(二)OFDI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三种主要方式

(1)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具有传统倚重的制造业,也出现了份额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对于国内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是最大的,而仓储邮政业、金融保险业的对外投资由于都是服务于其他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贡献度相对较小,很难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

(2)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海外并购等形式获得海外自然资源的掌控权和使用权,缓解了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并通过资源配置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自2003年到2010年,采矿业占15%以上,这与中国积极在海外寻求资源是分不开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通过对外投资,如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合作与开采,可以填补国内的不足,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优化和发展。

(3)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资源、研发机构等技术要素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上表的数据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都属于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优质企业和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与研发中心等途径来实现,通过跨国研发和并购活动,不仅迅速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准,而且还将通过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促进中国加速实现从一般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三、结论与建议

首先,重点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加大在高端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尤其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方面仍然依赖进口。通过直接投资中国可以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获取先进技术,及时追踪、获取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其次,巩固并进一步推进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加快制造业剩余产能转移。推进这些产业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具备更低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亚非拉国家,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国内更具备产业优势的制造业研发和设计领域,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最后,继续加大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鼓励瓶颈产业到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以资源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同时,保障母国战略性资源的稳定供给,使得国内资源瓶颈消失,相关产业得到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2004.

中国产业调研第2篇

关键词:“双反”调查;光伏企业;太阳能产品;价格竞争优势

一、美国对华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历程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太阳能世界工业公司Solar World在美国的子公司Solar 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联合其他六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本地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这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限制调查,也是美国首次对中国新能源发起的“双反”调查。

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光伏反补贴初裁结果:税率为2.9到4.73%。其中,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光伏反补贴税率为2.9%,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有关税率为4.73%,其他单独税率资格的企业税率为3.61%,并追溯90天征税。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对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约250%的高额反倾销税。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太阳能光伏产业“双反”做出终裁,美国方面认为中国光伏太阳能企业双反成立,将对中国企业征收高达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同时,征收14.78%到15.97%反补贴税。

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围追堵截,欧洲债务危机使欧美市场萎缩,中国光伏企业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国外出口举步维艰。“内忧外患”已然成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继续发展、乃至生存的主要障碍。

二、“双反”调查的背景

国际经济交流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双反”调查的导火线源于美国三家光伏企业的相继倒闭。三家企业在破产申明中都将公司的败落归咎于全球光伏产品的需求下降及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还特别强调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光伏产业的确发展迅猛,短短时间内就成为全球化程度极高、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新兴产业,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3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但是从产品出口目的国所占市场份额来看美国并不是中国光伏企业的主要市场,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光伏产品出口市场中,美国只占大约百分之十几的出口比例,德国、意大利、荷兰所占比例相对更大一些。相反,从光伏产业的多晶硅料进口来源来看,有数据显示美国还是中国的主要材料供应市场之一,所占份额高达27%,仅次于原材料供应商之首的韩国。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就一直处于低迷阶段,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进展迟缓。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一直计划着把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为本国经济复苏和提振美国出口的核心工程,而与此同时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倍感压力。

国内上层建筑的客观需要,近些年来,奥巴马政府一直加大对国内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各类振兴计划和投资方案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旨在一方面加快国内经济复苏进程,另一方面增加几十万个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从而稳定民心。据悉,破产的Solyndra公司正是奥巴马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的重点对象之一,获得过奥巴马政府提供贷款担保项目的巨额资金,也曾一度被该政府作为标杆广泛颂扬。Solyndra公司破产之后,这项贷款担保政策开始遭到严重质疑,标杆企业的倒闭势必使奥巴马政府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于是顺理成章借机找到中国光伏企业进行狠狠打击,以表决心,继续获得美国商界的支持和信赖;另一方面也算是回击共和党人的质疑和谴责,为2012年美国大选中能成功连任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的经济影响

(一)导致多国联盟“绞杀”中国光伏企业的危险局面

自2011年10月美国宣布对华晶硅光伏电池产品开始“双反”调查,国内就一直存在美国的制裁会不会“传染”到欧洲的担心。美国市场只占到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份额的20%甚至更低,而欧洲市场却是中国光伏产品最重要的销售区域,2011年在中国光伏产业全球销售格局中欧洲占到了高达74%的市场份额,所以无论是涉及范围还是影响面都更加广泛。果不其然,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公告称,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如果说美国‘双反’只是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声誉,那么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立案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与此同时,2012年6月8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印度也将在美国影响下对我国的光伏业发起‘双反’调查,可能很快就会出公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光伏产业对印度的出口额达6.13亿美元,出口的光伏组件几乎占印度市场安装量的70%。对此印度光伏企业表示强烈不满,和美国一样,将本国光伏企业业绩不佳的原因同样归咎于中国同行的竞争以及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特殊照顾”,并效仿美国对中国出口印度的太阳能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申请,游说印度政府对从国外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15%的关税。美国的“双反”调查引发了多国联合“绞杀”中国光伏企业的危险局面,当前我国光伏企业正面临严峻的考验,甚至可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二)削弱了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中国光伏产品在出口竞争中主要是具有价格优势,根本原因在于最近几年中国光伏产业的集聚发展、规模化生产、中国光伏企业从业人员的前瞻性商业战略和高技术的管理水平。但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少数企业却指控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存在倾销行为,本质上是由于这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落后,又不思进取,从而寻找外部原因,将本行业销售市场不景气的状况嫁祸于中国生产企业。这样一来,美国“双反”调查的裁定必将会提高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同时增加的反倾销反补贴税会使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冲击。业内统计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我国的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358.21亿美元,其中向美国的出口达20.51亿美元;对欧洲出口约为204亿美元,占光伏总出口额的56.95%。现在美国商务部已经做出终裁,将对中国企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些政策实施后,中国光伏产品成本低廉的市场优势在美国将伤逝殆尽,其市场份额将随之缩水,特别是中国对美国太阳能产品的最大出口商如尚德、天合、英利也会蒙受更多的损失。同时整个光伏企业对美出口成本将增加35%左右,严重削落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三)阻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长远发展

在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国际环境大背景下。在能源形势以及生态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在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之一。但美国的“双反”政策无疑是使中国光伏企业面临损失,为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进而阻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长远发展趋势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以国内两大光伏巨头常州天合光能和英利绿色能源为例,2011年天合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150万kW,美国市场占天合出货量的21%,销售收入约4.5亿美元,由于“双反”存在追溯期,已给天合造成了约3600万美元的损失;2011年英利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160万kW,美国市场占总销售收入的15%,约合3.5亿美元,“双反”调查也已给英利造成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这无疑将造成中国光伏企业的出口利润减少,收益下降,行业继续发展进程放缓。而光伏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新能源产业,是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日益增长的对新兴能源需求的长足动力,其发展符合每一个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国家的宗旨。因此,从长远来看,美国的“双反”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甚至阻碍了全球人类利用新兴能源的发展进程。

(四)降低了中国的社会福利

此次美国“双反”政策的出台不仅不利于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出口状况,也会影响到中国就业状况以及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据有关行业协会估算,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出口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万,带动间接就业人口超过100万。“双反”政策的出台影响行业的整体对外贸易发展,随之也将对我国光伏产业数几十万人的就业前景造成直接威胁,同时导致光伏企业逾3500亿人民币的产值损失,银行将面临逾2000亿人民币的不良贷款风险。种种影响直接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

四、中国应对“双反”调查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加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整合

困境亦是机会,危机亦是挑战。在“双反”的压力下,如果光伏行业能够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产业升级,为整个行业寻求一条新的生机,从长远来看,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光伏产业一路蓬勃发展,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环境下,光伏行业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业内人士初步估计,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新增的产业投资预计超过1500亿人民币;并且现在仍然有很多地方将光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据悉,2008年,中国的光伏企业还不到100家,不到四年的时间,现在至少有500多家。2011年全球对光伏组件的需求量是20GW,而仅中国市场的光伏组件就达到35GW。由此可见,我国光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数目众多,产能严重过剩,这必将会引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甚至行业间恶性竞争。因此,统筹规划,进行行业整合已迫在眉睫。首先,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市场为主导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生产集中度。重点扶持产业链完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知名度的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高消耗、重污染的劣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优化;其次,对各优势企业自身而言,也应注重强强联合,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光伏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光伏行业良性发展。

(二)调整光伏产品市场布局,重点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从光伏产业发展之初,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原材料和市场都是“两头在外”,即产品的原材料来源和产成品的销售大部分处于国外市场,特别是国内产能销量大部分依赖国外市场。而根据现在的市场形势来看,欧美市场光伏产品需求缩减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必须为目前过剩的产能和未来光伏产品的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如何拉动内需,鼓励该行业在国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解决方式。首先,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相关企业对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的资本成本,加大对内部市场的调研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再如将政府的出口补贴转向鼓励和支持光伏企业对品牌的建立、市场的培育以及长期发展策略而不是短期行为这一重心上;其次政府和光伏企业强强联合,加快光伏电站建设。以农村市场为重点,加强非并网式、离线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研究应用,解决阻碍农村光伏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促进农村光伏市场开发。以此带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消费,进而拉动国内需求。

参考文献:

1.岳宝彩.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立案或成定局[J].能源周刊,2012(5).

2.王辉.印度或将对我国光伏业发起“双反”调[EB/OL].,2012-06-12.

3.孙鸿航,孟浩,苏竣,姚强.美对华太阳能“双反”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2(8).

4.傅苏颖.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 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J].证券日报.2012(A03).

5.张兴科.美国对华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

中国产业调研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不断深入推进,对资金的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国家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较高的农业贷款风险及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金融支持力度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金融支持不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因此,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使用好各方资金、创新信贷产品及构建配套的信用担保体系等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一道难题。

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使用分散,规范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分散于发改委、科技、财政和农口各部门,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加上运行环节多、过程长、管理成本高,规范的管理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形成,导致资金到位率低,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幅减少,财政支农效率较低。

(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场所、产品和经营周期有其特殊性,致使涉农融资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提供符合信贷政策要求的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因而制约了信贷的获取。另外,由于处在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存在许多制度缺陷,如贷款权限的上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及对国有企业、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等为主体的贷款偏好,主观上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

(三)农信社受自身实力限制,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信社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而且,尽管农信社在农村地区网点多,但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相比,使其在吸储能力上明显处于弱势。再加上农信社历史包袱尚未解决,资金实力较弱,人员编制偏少,支付结算系统不完善,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显得力不从心。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的特点限制了信贷投入。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链条的脆弱性。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有的企业和组织根本无法提供抵押,如养殖场的家畜家禽不可能作为抵押品。

(五)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从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对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贷款在实践中也很难落实,直接制约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对策

(一)转变思路,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倾斜。整合各种支农财政资金,形成稳定的财政支农增长机制。对目前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金进行适当整合,可以考虑由各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充实政策性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基金,并将担保代偿损失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保证从每年的财政总收入中按固定的比例或增长率划出一部分投入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扩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同时,为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应建立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防止财政支农资金被挪用或被截留。

(二)加大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创新力度。一是开办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多样化的贷款品种,要根据农业资金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科学细分市场,适时加大贷款新品种开发力度,制订农户大额贷款管理办法,改进支农再贷款管理。二是创新信贷方式,拓宽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农村中小企业试点信用贷款方式。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允许农村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应收款作为保证向银行申请贷款。有条件的可考虑借鉴目前在中小工业企业融资中的一种新方式“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将订单担保贷款、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农业动产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以此来推动“银行+担保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转贴于

(三)合理引导和利用好非正规金融渠道的资金。在正规农村金融功能有限和信贷供给严重不足的现实条件下,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拓宽融资渠道。因此采用“疏导”、“规范”的办法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十分必要。积极鼓励正常的民间借贷,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有区别、有条件地培育出具有一定规模并且管理制度完善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可以为发展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农村合作金融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条件。同时,要在利率逐步市场化基础上合理整合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将现存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政府的正规制度安排中,为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允许创建农村民间银行,允许民间资本、外资参股,实行民营银行试点,促使农村民间借贷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信社的改革。农信社定位“三农”,应该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完善省联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多渠道扩充其资金实力。可以考虑建立省域内农信社联行支付结算系统,并实现与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的联网,适应企业支付结算的需求,也有利于增强吸储能力。

(五)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业。农业保险是一种对政策因素依赖较强的特殊险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不应以单一模式为主,农业保险体系应是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商业性保险机构、合作社在内的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各种模式相互补充的复合体系。可以因地制宜成立合作保险组织,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筹集农业风险基金。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再保险。如,安徽省在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从2008年4月开始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这对安徽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安徽的具体做法是:运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发挥政府组织推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户、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以及市县政府、保险机构等有关各方自主自愿参与农业保险试点,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地可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保险的范围主要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保险选择种植面广、对促进“三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宗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养殖业保险选择饲养量大、对保障人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的养殖品种,包括:能繁母猪、奶牛。在保险费的支付上,种植业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35%,省财政补贴25%,市县财政补贴20%,种植场(户)承担20%。养殖业保险保费根据不同品种,实行差异化补贴,其中,能繁母猪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省财政补贴2l%,市县财政补贴9%,养殖场(户)承担20%;奶牛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30%,省财政补贴21%,市县财政补贴9%,养殖场(户)承担40%。在保险模式的选择上种植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模式,经营风险由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共担。养殖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自营”模式,保险经办机构在政府保费补贴政策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中国产业调研第4篇

关键词:金融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78-07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开放,金融规模随着实体经济增长不断扩大,金融结构也不断转变。金融发展的过程如何引起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学者们的更多关注,因此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的研究逐步成为热点。

关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间存在彼此相互推进的过程。Rajanet al(1998)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金融发展水平是决定产业的规模构成及产业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之一。Wurgler(2000)、Fismanet al(2003)从金融配置社会资源效率入手,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开发金融体系成为了中国经济下一个三十年的主要任务。因此国内学者就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如范方志、张立军(2003)根据中国传统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方法,细致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影响。惠晓峰、沈静(2006)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东北三省各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了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结论。杨胜刚等(2007)则通过具体的金融深化指标,利用实证分析进一步数量化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其研究中的数量指标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尽管国内学者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证方面做出了扎实的研究,但从全国角度对东部、西部及中部的对比研究还较为少见。因此本文根据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传统区域划分方法,以单位根检验、协整、方差分解研究方法,考察作为内生变量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相关性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稳定的关系。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比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区域产业结构现状与区域金融发展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了金融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及内在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设计;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如何进行Johansen检验等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则是依据实证结果得出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现状与区域金融发展现状

(一)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紧紧围绕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与农业结构明显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再不断优化升级中的重大调整。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尽管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显著,但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定位与发展模式的不同,东、中、西部地区的调整进程并不一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第一产业比较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第一产业曾长期作为主导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尽管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第一产业在这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GDP占比不断下降,但各地区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截至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 932.46亿元,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 669.4亿元与7 930.97亿元。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的第一产业产值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1.23倍与2.26倍。相比1990年各地区的产值2 261.51亿元、1 795.04亿元、1 012.36亿元分别增长了7.9倍、8.2倍、7.8倍,增长程度基本持平。

但各地区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程度却并不相同。由图1可知,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2.5%下降至6.8%,而中西部地区的占比则分别由32.8%与34.1%下降至12.6%与13.2%,高于东部地区8.3个百分点与8.7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其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幅度更大,却并未影响其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下降幅度低于东部地区,而其第一产业增长却并未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的第一产业生产效率更高,产业内部结构更合理,而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内部优化程度低于东部地区。

2.第二产业比较

3.第三产业比较

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与科技部门、社会服务部门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指示器。由图3可知,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截至2010年底,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3 083.5亿元,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0 939.72亿元与22421.14亿元;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中部地区的2.76倍,与西部地区相比,更是达到了5.04倍。

4.总结

中国的东部地区作为传统的经济优势区域,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工业基础与配套的服务业支撑,其第二、三产业的技术水平、发展速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但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升级。相对中国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具有先天的要素优势,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但中、西部地区正处于上升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主导产业不明确,农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与东部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特征凸显,资本形成明显不足。中国的金融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因素。通过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贷数据可以很好地看出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由图4可知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的60%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5.2%和17.4%。且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的总和也仅为东部地区的54.2%。以上数据都体现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金融发展的巨大差异。但差异不单单只体现在总量方面,金融结构方面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个健全而发达的金融体系应拥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和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并以此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目前中西部地区国有银行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正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导致中国金融产业成长缓慢,尤其是中西部金融市场尤为明显。区域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健全,金融业应有的优化配置功能都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与东部相比较,中西部地区金融业无论是总量、结构还是效率都有明显的差距,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时刻制约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二、中国区域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分析

在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金融发展对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金融资源通过产业选择被更多地被配置到区域主导产业中,从而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建立了产业竞争优势。不管是主导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或退出,都需要有健全而便捷的金融服务的支持。金融通过供给、需求和宏观政策等方面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地区选取与指标说明:

本文的实证分析选取东、中、西部三地区中的各一省或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东部地区的上海市、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西部地区的四川省。

本文所涉及的指标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发展两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因而本文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率ISR(即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之和与当地GDP之间的比率)好产业机构升级率ISU(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率)来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机构变动应该表现为经济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最终上升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图5显示了1991—2009年,东部地区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层级,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之和占地区GDP的比重稳定在90%以上,且波动平缓。同时,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上升趋势明显,ISU指数只在2002—2004年之间有所下降,2006年之后则以明显高于之前的增长速度继续上扬。

由图6可知,1991—2009年间中部地区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动趋势。相比东部地区上海市的产业结构,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在这二十年间,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的上升趋势明显,但是产业结构升级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说明该地区主要是依赖于工业发展,依靠工业拉动经济,而导致第三产业占比的相对下滑。

图7描述了1991—2009年间,西部地区四川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动趋势。总体来说,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与中部地区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基本类似,即产业结构优化明显上升,产业结构升级有下滑现象出现,地区经济主要依靠工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停滞。

金融发展的内容包括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与金融深化三个方面,因此本文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对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进行衡量:(1)金融结构指标FS(直接融资额/贷款余额)用来反映金融发展中金融结构的变化;(2)金融深化指标FD(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GDP),用以反映金融深化的程度,总量上衡量金融发展状况;(3)金融效率指标FE(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用以反映金融系统配置资本的效率。由图8可知,1991—2009年间,上海市金融发展的变动趋势。二十年间,上海市金融深化指标FD均不断上升,显示出金融发展总量上发展迅速。与此同时,金融效率指标FE则呈现出下降的形态,说明金融机构贷款已经不再是企业发展融资的唯一渠道,其他融资途径所带来的融资正在逐渐增多,融资多元化不断发展。金融结构指标FS则呈现相对平稳并缓慢上升的态势,同样说明企业的融资正由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贷款进行融资,向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其他融资渠道融资加以配套的多元化融资方式转变。

从下页图9中可以看出,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同东部地区的上海一样,在这二十年间,金融同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相比上海,湖北省的金融发展波动相对较大,其中金融深化指标FD在2002年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直至2008年才再次进入上升通道,表明湖北省在2002—2008年间,金融机构总体业务增速相对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滞后,从而导致金融深化指标FD的大幅下滑。同时,由图中可以发现,湖北省的金融效率指标FE在20世纪90年代明显高于上海地区,说明当时湖北省地区的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直至1998年后才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计量分析

对于东部地区的上海,从协整方程中可以看出,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三个金融指标对于产业结构优化都具有正向作用,说明金融发展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产业结构升级,金融深化指标FD与金融结构指标FS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均为反向作用,而金融效率指标FE则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说明上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而直接融资手段并未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对于中部地区的湖北,从协整方程中可以看出,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三个金融指标均会产生反向作用,但均不显著,影响系数较小。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三个金融指标均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且金融深化指标FD影响系数较大,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较东部地区而言,相对落后,反映金融总量的金融深化指标FD对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说明该地区金融发展的层级仍然较低,金融体系内部的先进结构与机制还未形成,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仍然停留在总量推动的层面上。

对于西部地区的四川,从协整方程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产业结构优化还是在升级方面,三个金融指标均为反向作用,且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反向作用较大。该现象表明,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过程中,融资方式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并不能合理的运用现有的金融资源,从而导致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并未起到应有的产业支持作用,导致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与金融发展之间的错位。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相对较为发达,而第一产业往往难以融资。

总而言之,金融发展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金融作用机制、融资渠道、产业类型等因素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致使各地区间金融发展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影响各不相同。东部地区拥有较为成熟的金融体系,金融发展对于产业优化与升级具有推动作用,但由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已处于较高层级,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影响系数较小。中部地区正处于崛起阶段,由于区位优势与历史定位等原因,中部地区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对于金融发展的响应程度较高,因此金融发展对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而西部地区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正处于起步阶段,金融基础与工业基础较差,资本敏感度较低,资本的利用率不高,同时融资渠道单一,已有金融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西部地区要在现有基础之上,健全资本的循环机制,加大金融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参考文献:

[1] 方雯,郭文豪.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84-86.

[2] 金燕.金融结构优化对经济结构升级的作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 杨国辉.中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 张燕生.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11-12):36-37.

[5] 张自如,胡晖.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7,(13):92-93.

[6] 姚凌岚.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方向[J].时代金融,2010,(7):4-5.

[7] 卢志宏.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下中国产业升级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0,(3):101-103.

[8] 邓光亚,唐天伟.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0,(5):17-21.

[9] 杜迎伟,等.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R].郑州: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课题组.

[10] 葛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纵横,2009,(11):31-33.

[11] 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36-48.

[12] 陈聪.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9):108-109.

中国产业调研第5篇

摘要: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均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新热点。借鉴耦合协调度函数构建旅游产业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2014年全国31个省份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2014年全国31个省份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均值为0.3104),正处于颉颃磨合、轻度耦合失调向耦合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2)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全国31个省份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3个等级,8种类型。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6-0122-09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综合产业,因其关联性强、开放度高、绿色低碳等特性,逐渐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和新动力。然而旅游开发和新型城镇化扩张过程均以生态环境为载体,且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生态格局造成影响,从而制约其自身发展。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以及生态环境三个系统彼此影响,交互耦合。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与城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等两两耦合关系的研究上,而对三者之间的耦合发展关注较少。如高乐华和张广海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系统的耦合态势,发现二者存在密切关系,呈现出逐步“一体化”的耦合现象〔1〕。王恩旭等通过对中国31个地区1995~2012年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二者呈现出勉强―低度―中度―高度的耦合过程〔2〕。王兆峰、高楠、张英、张春燕、庞笑笑等学者对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关系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均发现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影响、耦合发展的特征〔3~7〕。方叶林等对中国31个省级区域2001~2011年旅游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得出二者中度耦合协调的总体态势〔8〕。杨主泉、郑伟民等学者也对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二者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9~10〕。高坊洪提出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城镇化视野,推进二者耦合发展〔11〕。贾凤梅等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发现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12〕。张荣天、罗能生等也通过研究发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13~14〕。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6期周蕾中国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因此,为丰富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以下简称TUE,TourismUrbanizationEntironment)系统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本文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31个省份,同时因资料及数据有限,未涉及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函数,及对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间作用机理的分析,构建旅游产业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2014年全国31个省份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揭示全国31个省份TU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各省制定科学、客观的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TU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通过借鉴前期研究,可将耦合定义为“两个及多个系统(或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耦合度是用于分析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15〕。耦合协调度则是用于衡量在发展过程中系统内外部要素间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16〕。

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旅游产业通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城乡统筹,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城镇众多产业发展,通过就业效应舒缓城镇及农村就业压力,通过高开放度加强城镇对外交流等方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新型城镇化建设则通过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客源市场、基础服务、技术人才以及旅游空间和旅游形象载体等支撑,保障旅游产业发展。而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扩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其好坏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只有当旅游产业开发、新型城镇化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一致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三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可以概括为:在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下,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其中,旅游产业是推动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支持保障、生态环境是基础条件(如图1所示)。结合耦合概念及理论,本文采用TUE

三、TUE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等级划分(一)耦合度模型及计算方法

TUE系统耦合度模型,可通过对容量耦合模型〔17〕进行推导得出:

C3=(f(x)×g(y)×h(z))(f(x)+g(y)+h(z))313。

其中,f(x),g(y),h(z)分别为旅游产业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函数,其计算方法为:

f(x)=∑mi=1(aix′i),

g(y)=∑nj=1(bjy′j),

h(z)=∑ok=1(ckz′k)。

其中,ai,bj,ck表示权重,通过熵值赋权法得出。x′i,y′j,z′k均是原始数据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所得的无量纲化值,分别代表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各系统特征的指标,x′i的处理方法如下〔18〕,

y′j,z′k原始数据的处理方法与此相同。

中国产业调研第6篇

不言而喻,目前中国空调业已经进入历史上最为严峻的时期,这对于任何生产者、销售者还是供应商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综合研究本土空调市场形势后,我们认为,加强空调产品设计将是中国空调业走出冬天的快速通道。

有一点现在看来可以明证,本土企业的空调产品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就目前市面上的空调产品来看,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各有千秋,今年3月6日,发展改革委和质检总局公布了第二批节能产品备案情况,截至2006年2月9日,空调厂商73家、5197个型号通过备案审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对目前市场上能效等级达1级的产品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级产品型号总量居前5位的空调企业是:科龙、格力、美的、志高和海信,超过目前一级能效3.4的空调总数达到了125款,科龙最高达32款,而外资品牌中空调的节能产品几乎寥寥无几,最高为LG 6款,从这些数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空调企业在空调技术水平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并且在健康方面发展很迅速,儿茶素、光触媒、溶菌酶、维他命C、银离子、换新风、负离子、独立换气、无水加湿等技术都陆续出现,但是如果比较外观工艺,那么国内企业则是远远不及韩国企业,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彩色面板的应用也是近两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

... ...(本文尚未结束)... ...

中国产业调研第7篇

除以上规模企业外,另外二三十家小微企业,产值约占行业总产值的10%左右。

截至11月底,行业出口牙膏产品12.6万吨,同比下降3.3%,创汇额2.5亿美元,同比下降3.47%;出口口腔清洁剂3462吨,同比增长80.25%,创汇662万美元,同比增长55%;出口牙刷40.7亿把,同比增长1.2%,创汇5.6亿美元,同比增长8%;同期行业进口牙膏产品1.07万吨,同比增长120%,进口口腔清洁剂5474吨,同比增长22.6%,进口牙刷2.15亿把,同比增长31.6%。

本期内牙膏出口价格为1.28元/100克,进口价格为4.68元/100克;牙刷出口价格为0.89元/把,进口价格为1.55元/把。

据相关统计,目前行业市场如下:从价格看,低端产品占17%,中端产品占46%,高端产品占15%,超高端产品占22%。其中,在现代渠道中低端产品占10%,中端产品占46%,高端产品占17%,超高端产品占26%。从产品功效看,中草药产品占20.6%,清新产品占10.5%,美白产品占28.2%、防龋产品占15.2%、抗敏感产品占8.8%、多功能产品占9.6%。从销售渠道看,大小超市、大卖场和现代渠道持平或略有减少,食杂店和专卖店略有增加。从地区看,西部地区和小城镇的销售有阶段性的增加,其余基本持平或有阶段性的减少。

目前在大卖场进入行业销售前10名的品牌为黑人、云南白药、佳洁士、高露洁、中华、冷酸灵、舒客、纳爱斯、舒适达、竹盐。前十名占市场总比重为85%,多数发展比较稳健;在超市以下卖场中,牙博士已进入前十名。

据维恩咨询对淘宝、天猫、京东商城、亚马逊、苏宁易购、聚美优品、乐蜂网等16家网站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1-9月份牙膏在线上共销售3815.3万件,销售额为87146.1万元,成交均价为24.8元。40元以内的销售额达48280.5万元,销售额占比55.4%。从天猫店铺销售排行来看,TOP30贡献了23822.5万元。 前三甲被天猫超市、云南白药旗舰店、天猫超市华南站获得。大众牙膏生产企业基本上进驻天猫,而消费者常用的牙膏品牌厂商中美史克官方旗舰店、saky旗舰店、高露洁棕榄官方旗舰店、ora2皓乐齿旗舰店、狮王官方旗舰店全部跻身销售额前十。前十名中,美国进口牙膏艾禾美旗舰店以961.9万元位列第七。

从16家网络零售牙膏销量排名TOP10品牌来看,销售额前三甲分别是云南白药、舒适达和高露洁三品牌,其中冠军国产品牌云南白药最受青睐,以1.53亿元销售额遥遥领先其他品牌。第2名到第4名销售额均超过7000万元。

在电商渠道方面,B2C(企业对消费者)的销售量占比为82.8%,C2C(消费者对消费者)的销售量占比为17.2%。从消费者年龄段来看,25-29岁年龄段购买最多,占到30.2%。二线城市购买力最旺,消费占比达38%,女性消费者网购牙膏的人数占比达65%。而华东地区的消费者最喜爱网购,消费占比达46.2%,其次为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在功效选择上,抗敏、预防口腔溃疡、去牙渍为消费者首选项目。

2015年前11月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一是销售收入,利润的增长仍然高于量的增长,但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反映行业产品的价位调整已趋于缓和,市场高端、超高端空间已相对减少。二是行业市场同国家经济发展同步西移,中部地区和小城镇的销售市场发展较快。三是本土后起品牌的增势仍然较快,如云南白药加上金口健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稳居行业第二,其他如舒客、冷酸灵、纳爱斯、牙博士等也有非凡的表现。黑人品牌仍然稳居第一,且大大高于其后品牌。四是以加工为主的生产企业集中度加快,如中山多美、中汉等都有35%左右的增长,中汉公司的自主品牌增长50%多。五是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大,效益逐步显现,新产品推出的频率更快,功效更为明显。一些老品牌,如蓝天六必治、两面针、美加净、黑妹等都有高品质新功效产品推动市场。Fe金典、皎洁、黄芩、皓齿健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映。重视研发已成为多数企业家的共识,研发人员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趋势。好来化工还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基础研发平台;上海美加净研制了同行领先的刷磨仪;行业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占比达52%。六是企业的社会意识不断增强,公益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多数大企业利用“9・20”爱牙日、微信公众平台、网络和嘉年华进行了口腔健康宣传。中山多美花大气力建立了口腔健康制造业的工业旅游点,倩采等公司邀请社会消费者到厂参观。七是出口增势下降,进口增长明显。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一些跨国企业将出口业务转移到了国外,但本土企业如上海美加净的出口并未减少。进口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本土产品价格与国外产品接轨,在相同价位下,部分消费者选择了进口产品,如广州专营进口日化产品的和麦贺达公司今年牙膏产品的进口量同比增长了100%多,营业额12亿元,其中牙膏占60%。八是行业的整合仍在继续。片仔癀与上海家化合作成立了新的口腔护理公司,倩采与昆明牙膏厂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分别负责生产和销售。为了减少物流费用,降低经营成本,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选择了部分异地加工,奥奇丽公司被上海钦联控股公司收购后,现新的公司和研发中心已在上海建成,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即将正式投入运营。

根据以上情况,建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规范生产,为市场提供高品质产品。产品品质是企业的基石和形象代表,反映着企业的经营理念、生产管理和社会责任。最近协会赴日本考察,大家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日本的企业管理非常规范、严格,产品质量一流可靠。所以尽管中日之间的政治敏感性很强,大家还是去日本购物。就我们行业来说,这几年发展好的企业,其生产的规范性和产品的质量都是一流的。OEM企业体现的更为明显,谁的生产规范,产品质量有保证,谁的客源就多,发展就快。

但目前为止,确实还有个别企业对产品的安全质量重视不够,措施不够得力。今年协会委托行业检测中心利用三个月时间对58家企业的105个产品进行了抽查,其中包括5家清洁护理液生产企业,3家牙粉生产企业,发现仍有个别批次的产品菌落总额不合格,有17%的产品功效宣称夸大明显。下半年,协会秘书处根据年度工作安排组织对牙膏生产企业的产品安评工作进行了检查,共收到47个企业提交的安评报告。为了对这些报告进行核实,秘书处又分头对11个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这次检查结果看,还有19%企业未实施产品安评或未按照要求实施。这其中有一些客观原因,但也确实有不够重视的问题。据了解,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生产许可审查工作即将重新启动,产品安评工作也正在组织推进,希望企业能够更好的重视这项工作,更好的担当起消费安全的责任,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信得过的产品,为“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不断创新,以创新求市场,求效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总理多次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见创新已成为国家避免发达陷阱、提升产业结构,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我们行业的创新工作经过多年的积淀,现已逐渐步入健康轨道,主要表现是企业投入加大,研发人才年轻化,高学历,研发中心、高科技企业不断增多,专利意识增强,专利增多,新产品推出频率加快,个性化、高端化、礼品化的产品纷纷推出,如薇美姿公司新近推出的7天心情牙膏,就很有创意,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希望企业按照中央精神和市场需求进一步重视创新工作,加强科技投入的比例,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和完善提高自身的科研平台。要特别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现在行业的科技人才正在经历新老接替,出现结构性短缺的现象,企业应把对自身人才的培养和社会招聘引进相结合,建立年龄上新老结合,知识面上与相邻学科融合,能力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技队伍。要研究市场、把握市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站在世界同行的前列,推动引领市场。

三是要善于学习和研究经济环境,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快速灵活反应体系和机制。大家知道,好来化工公司的黑人品牌产品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市场第一,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主要是产品品质高,有特色,促销活动做的好。最近,我和他们的市场负责同志进行了交谈,他讲,以上两点分析的没错,但还有两个重要原因,而且是主要的原因,他说,和跨国大公司与本土大企业比,虽然都有规范的运营机制,但我们的决策机制基本上是扁平化,反映敏锐决策快;再就是产品,我们虽然是境外企业,但我们的产品立足于境内本土,能够及时适应本土市场的需求反应。我觉得这位总监的话讲的很有道理,讲到了点子上,这才是他们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机会是平等的,也是时刻都存在的,关键看我们能否紧紧把握住。广州和麦贺达公司专营进口产品,仅牙膏品牌就多大100左右。进入行业不到六年,销售收入已达12亿人民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把握了国内产品提价的机会,还有云南白药、舒客等品牌,都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因素。我们行业有近百家企业,各种所有制和形式都有,利弊同在,希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也可以向家电行业的海尔、格力学习,在决策反应机制上做减法,在市场研究上做加法,在效益上做乘法,不断研究改革企业的反应决策机制,始终站在市场的前沿,提高生产经营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有限的平台上演绎出更多的精彩剧目。

(作者系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

近两年,受客观大气候的制约,以及前些年高速增长掩盖下的行业矛盾集中浮出水面,以白酒行业为主导的酿酒行业遭遇了罕见的增长低谷,市场走势严重受阻,利润空间急剧压缩。但2015年以来,酿酒行业持续下滑的增长走势得到初步遏制,全行业整体进入有限的回升节奏,前10个月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长6.8%、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6%。

酿酒行业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产业,又是目前轻工各行业中相对低端的产业,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目前,国内酿酒企业数量高达数万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不足2700家,其中大型企业不足百家,仅占3.6%,中型企业占19.1%,而小型企业比重高达77.3%。也就是说,几乎无处不在的酿酒行业中,大型企业实属凤毛麟角。然而仅占规模企业数量3.6%的大型企业,却占有57.2%的行业资产,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占酿酒行业资产总额比重分别只有22.1%和20.7%,中小型企业普遍处于资产薄弱、资金短缺、实力滞后的现状。

近两年,由于中央持续加大整治团体消费、公款送礼的力度,以高档品牌做依托的酿酒行业大型企业、高端企业的增长空间首当其冲地受到打压,但并没有给行业中低端企业、中小型企业带来太多乘虚而入的机会。中小型酿酒企业多年来一直缺乏成熟的终端市场,更缺少能够在主流市场上站得住脚的品牌,始终混迹于行业的低端市场、边缘市场,同时这些企业大多陷入产能过剩、技术低下、资金匮乏的困境,普遍不具备培育并且开拓市场的能力、实力及素质,因而不可能释放出起码的作为,许多企业甚至沦为停产、半停产的僵尸企业。

2015年前10个月,酿酒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其中大型企业同比增长6.3%,中型企业同比增长7%,小型企业同比增长7.3%;前10个月酿酒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其中大型企业仅同比增长4.2%,而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分别同比增长9.5%和9.8%。表面上看,越是规模小的企业群体,增长势头越是略显强势。

然而即便如此,前10个月大型企业占酿酒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仍保持在43.2%,占利润总额比重更是达到65.2%。反观占19.1%规模企业比重的中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酿酒行业比重分别为24.6%和15.6%,利润份额落后销售份额9个百分点;而占77.3%规模企业比重的小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酿酒行业比重分别为32.2%和19.2%,利润份额落后销售份额达13个百分点。前10个月,酿酒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10.7%,其中大型企业高达16.2%,中型企业骤降到6.8%,小型企业更是低至6.4%。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相比并无优劣之分,真正的差距体现在占行业极少数的大型企业群体利润空间依旧过于庞大。

这个对比表明,酿酒行业利润空间呈现由高端到低端阶梯式萎缩的态势,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利润空间更为狭窄,大型企业在新形势下的酿酒行业中,继续发挥着引领行业增长的中流砥柱作用。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目前中小型企业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呢?首先,近两年酿酒行业整体走势的滑坡,基本上由于业内高端企业以往暴发式增长势头得到明显遏制,中小型企业以往普遍不具备暴发式增长的资本,增长空间非常有限,一旦整个行业的高速增长空间遭遇打压,中小型企业受打压的力度相对较小,因此,目前中小型企业的整体增长应该一直处于相对正常的增长节奏中。此外,中小型企业增长基数偏低,但凡其中某些局部有所作为,都有可能带动较低起点之上的较高增长。不过透过增长的表象看本质,酿酒行业中小型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都不可能对酿酒行业的整体格局及市场发展大局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在全新的发展环境下,酿酒行业已经不可能回归到以往暴发式提升的发展模式,其市场定位将会进一步“接地气”地向大众消费为主体的中低端市场倾斜。然而市场向中低端倾斜决不等于向中低端企业倾斜,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高端企业的中低端产品无疑继续成为酿酒行业中低端市场的绝对主角。对于占行业绝大多数比重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如何在处于显著劣势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自保,才是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

目前,低谷过后的大型企业、高端企业基本上稳住了阵脚,整体处在有限的回升走势中,这类企业以往暴发式增长所打下根深蒂固的市场基础和利益优势,目前照例难以撼动。同时,酿酒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已经凸显,这对于靠低端产品产量优势生存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以白酒行业为例,一方面众多中小型企业开工不足、市场滞销局面持续加剧,另一方面全国白酒产量目前仍保持着持续正增长态势,究其原因,前些年白酒行业发展过热时期,行业内部集中出现投资过热、扩建过热、产能增长过热的现象,近两年,虽然白酒行业总体遭遇增长颓势,但这些新增产能目前已经进入集中释放阶段,释放惯性已经难以遏制。然而这些新增产能的释放,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加剧全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的罪魁祸首,因为上述过热行为基本上都是行业大型企业、高端企业的作为,这些企业主导的新增产能提升,跟全行业产能无序泛滥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在相关高端企业可控范围内,这些新增产能具备了一个较高的起点,通过相关高端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替代正在行业低端挣扎之中的原有产能、落后产能,从而使全行业产能的总体水平与档次不断得到提升。而这部分新增产能的替代对象,最大程度上被定格在行业内部中小企业这一边。因此,随着白酒行业整体产能的继续扩张,业内中小型企业的日子无疑将会更加举步维艰。

截止到2015年前10个月,酿酒行业企业亏损率为11.6%,其中大型企业为7.1%,小型企业为9.9%,而中型企业则高达19.7%。也就是说,中型企业目前的处境更为尴尬,这类企业是酿酒行业竞争最白热化的层面,相对于小型企业而言负担更重,但也总体缺乏大型企业普遍拥有的化解负担的能力,同时由于这类企业毕竟拥有一定的资本底蕴,虽然难以向大型企业发起挑战,对于自身发展终归还有一定的追求,对于“江湖规矩”普遍也比较在意。再看小型企业,基本处于小富则安的自保式生存状态,这类企业没有太高的追求,也普遍缺乏行业自律准则,船小好调头的发展模式,加上一些局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也往往能为自己赢得有限的增长空间。

从发展的角度看,酿酒行业必将形成大型企业、高端企业稳中做强,中端企业优胜劣汰,低端企业自生自灭的格局。至于酿酒行业中的中型企业、二三线企业,无论是产品价值还是利润空间,目前仍处在提升力度不大的徘徊中,这个阶层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竞争也将进一步惨烈。而规模庞大的小型企业、低端企业群体,由于不具备稳定的市场以及起码的提升资本,只能一直处在走一步说一步的发展轨道上。

中国产业调研第8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理论发展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038-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研究,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研究范式、研究目的上都有着显著差异。从文献看,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是在两大部类范式下分析问题,研究了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农、轻、重”比例关系以及产业发展优先顺序。研究目的是为了合理安排国家计划,以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理论逐步引介到国内,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传统理论方法在客观性和解释力方面的局限,于是尝试着由静态理论演绎转向动态实证分析,开始应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和升级问题。这一时期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在我国发展的特点,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给予简要评述。

一、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研究没有使用“产业结构”这个概念,有关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归在社会再生产理论有关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的研究中。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靠引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范式。50年代,国内学者对再生产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译介、编著和阐述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产业结构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的关系,重点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50年代后期,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我国领导人先后对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现实问题与政治背景的影响使得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学界在60年代初期集中研究的问题之一,重点是对马克思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和农、轻、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阐述。如许涤新(1961)、杨坚白(1961)、吴树青(1962)金学(1962)。虽然这个时期产业结构领域的学术研究气氛活跃,但所有的讨论是在苏联范式下进行,即在两大部类关系框架下分析问题和肯定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基本规律。此后“”的开始,使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基本停止。

二、改革开放初到80年代末期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研究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迫切需要有现实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第二,中央有关经济工作的重要文献都将经济结构调整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反思了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的问题;第三,工业化国家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相应的学术研究逐渐为我国学者所了解,促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研究的发展。

(一)对中国现实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结构研究主要是对片面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所导致的结构失衡进行反思。欧阳胜(1979)指出两大部类平衡发展规律是社会再生产的普遍规律,保持两大部类平衡发展是经济计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冯宝兴、万欣和张大简(1979)认为我国的重工业是自我服务型重工业,不能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服务。1979年,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了经济结构调查,分别在十几个省市对若干重大结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调研基础上。由马洪和孙尚清(1981)结集出版了对当时及其后较长时间的经济结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专题分析报告。书中有关产业结构的部分主要涉及农轻重结构、各主要部门内部结构、就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问题,着重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经验教训,强调不能片面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这部著作及此后几年我国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虽然继续使用“两大部类”或“农、轻、重”的分析框架,但重点转向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反思与批判,这也是80年代初中期我国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特点。

(二)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的引入

改革开放后,随着一些国外经济学教科书、专著或文选陆续翻译出版,我国学者开始尝试借鉴、学习和应用西方产业经济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杨治(1985)的专著扼要介绍了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介绍了代表学者及其文献,对研究范式的转换到重要推动作用。80年代中期后,国外有关产业结构的教科书和代表论著陆续在我国翻译出版,这些译著既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也提供了许多国家结构演变的经验材料,对我国产业结构研究影响深远。以库兹涅茨、罗斯托、线纳里、霍夫曼、克拉克为代表的欧美学者采用经验实证方法,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其他经济计量模型,对大量统计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国家间的对比分析,与我国以往主要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相比,这些研究的可观察性和可度量性更强,说服力也更强。以筱原三代平、赤松要、小岛清、佐贯利雄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以日本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案例,认为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相关性,后起国家可以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即产业政策,主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我国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产业结构研究进展

中国产业调研第9篇

【关键词】市场调研技术;营销活动;缺失

市场调研技术是企业营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需要被人们所认识、熟知并运用。市场调研技术对营销行业的重要性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第一,为营销提供决策依据。第二,补充营销方案不足。第三,掌握市场外部环境信息。第四,掌握市场环境发展趋势。第五,掌握市场内部信息。将其应用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确保营销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准确性,在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一、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重要重要作用

市场调研起源与欧美国家,发展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市场调研企业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手中的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调查,搜集信息资料进而了解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信息,使企业营销做出正确的营销方案。市场调研是消费者与营销者沟通的桥梁、纽带,它利用特定渠道将消费者与营销者融合,为营销决策的前提,是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表现为:

(一)具有描述功能,帮助营销者掌握市场信息

利用有利条件制定营销方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满足客户需求。现如今,市场产品逐渐趋于多元化,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机会,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需要不断地了解消费者需求,顺应市场发展。也就是说:谁能赢得消费者青睐,谁就是成功的。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被市场所淘汰。而通过市场调研能够帮助企业营销准确地找到客户需求,购买目标,进而为产品的促销提供发展契机,增加产品销售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帮助企业制定有效营销的方案,增强企业实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者之间与销售者之间竞争日益白日化,愈演越烈。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企业需要准确了解经济信息与数据信息,掌握市场发展导向,做出正确引导,顺应变化形势,进而做出准确决策。好的营销决策前提是市场调研,因此,通过有效的市场调研,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反之,缺少市场调研,将会增加企业营销决策风险性,影响企业未来发展。

(三)帮助企业推出新产品,扩大市场

如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多样化发展、生命周期较短,不管哪一个企业产品都不可能在市场环境下一直畅销。因此,企业想要长期发展下去,则需要不断地研发新商品,推向市场。

二、市场调研营销案例分析

以小米公司为例,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主要为线上营销模式。小米手机主要以软硬件高度的结合为优势,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小米手机推出后,中国移动同业行业迅速崛起。小米智能手机的推出,人气直逼iphone手机。小米在激烈的手机市场环境下,以“国产手机第一品牌”、“低价”为优势,没有生产厂房、没投一分钱广告新生代,采用饥渴式营销、口碑营销方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高度关注,销售量高于同行业智能手机。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小米营销技术研究

1.产品营销目标定位

小米将手机定位于发烧友手机,高配与过硬的软硬件为卖点。小米的第一批用户有2部手机,价格一高一低,小米取缔低价手机。将手机简单产品繁琐化,让一些用户可望不可即。但是从营销上分析,小米通过发烧友为落脚点是正确的。

2.用户参与研发

小米在产品研发市场上采取用户参与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这种形式赢得用户青睐。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因为用户只是小部分,不能代表大多数用户要求,但效果也相当显著。3.硬件配置突破

小米硬件配置是小米手机最为夺人眼球的地方。在当时社会发展中,小米实行双核Android手机,突破了硬件高度。主频更好,内存完全能够满足用户要求。并且小米手机在质量上加大了推广力度。

(二)价格营销

小米手机在市场价格上占据一定优势。在最初上市时,小米手机售价为1999元,这个价格符合广大用户消费要求。并且相比于同行业手机,其价格低出一大截,也因此获得了消费者的大量购买,使得在上市之初就已经有了几十万台预定。相对于苹果手机,小米手机价格更加惠民。

(三)销售策略

在销售渠道上,小米选择线上销售模式,节省了大量市场与渠道经济支出,并且迎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小米选择模仿苹果在美国销售渠道,实行电子渠道与物流工期合作分销形式。有效地规避了实体店与分销商的利益分割,从根本上防止网络欺骗与成本开支,吸引了多数年轻用户群体,并且树立了自身品牌形象。

三、企业市场调研技术缺失

(一)缺少市场调研价值理解

在我国,多数企业认为:企业是自己一步步经营发展起来的,在创建初期也未进行市场调研,同样获得了成功。并且经过多年经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市场形势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完全可以省去市场调研。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管理者并未进行过市场调研,没有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缺少市场调研价值理解;不了解市场调研的目标、方式等。不知道怎样将市场调研技术应用在营销中。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表示做市场调研,但是因为效果平平而否定市场调研。种种原因,使企业一味地凭借经验决策,其根本缺失在于:了解的市场信息不足,数据信息不全面,进而无法进行量化研究,影响决策准确性。跨国企业多数认为:企业营销发展中,市场调研具有重要作用,是第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在我国企业中,多数企业相对于跨国企业认识较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近几年,通过对华东地区252家企业调查发现:在营销前进行市场调研的企业占据25%,企业有市场调研部门有24家,占据10%;能够定期进行市场调研的企业只有4家,占据1.1%。但是在国外制造业企业调查中,能够定期进行市场调研的企业占据90%。例如:国外某企业在创立之初,当年开始进行进行市场调研,并且进行了长期跟踪调研,为企业营销决策奠定基础。

(二)市场调研缺少系统性

尽管多数企业认为:需要了解市场发展形势。但是在实际调研中,只是将市场调研视为一种常规工作,只有在重要营销决策上可能进行市场调研。多数企业更重视对近期市场了解,比如:广告效益、消费需求等。在该方面我国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一些发达国家将市场调研贯穿在各各生产环节中,我国企业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市场调研工作质量较低

市场调研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点,需要企业调研人员有专业的知识基础,才能完成调研任务。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营销中,市场调研工作不完善,工作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几点:第一,未设置专门调研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不规范。70%企业并没有专门的部门设置,没有专业的市场调研人员;西方国家约有73%企业设置市场调研机构。在我国,很多企业没有正规的市场调研单位,市场调研主要从企业各部门统计人员中分配调研工作。主要因为企业认为:市场调研工作只是简单的对消费者进行询问、统计,没有技术难度。因此,无需设立专业机构。第二,经费投入较少。多数企业在市场调研方面没有一定预算,多为临时规划。而发达国家则不同。发达国家,市场调研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每年在市场调研上经费支出在100亿美元左右,逐年增加趋势。但是我国企业在市场调研上,并没有专用市场调研费用,主要从广告费中支出。从方法上分析,现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实地调研方法,并未细化产品本质研究,在资料信息搜集上不全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进而影响企业营销决策。

(四)调研产品质量较低

现阶段,我国调研技术应用处于形成阶段,多数调研单位无序竞争。调研工作缺少制度性、产品质量较低,使得调研资料信息缺少综合性,无法作为综合评定。基于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市场专业人员稀缺,企业调研人员主要为兼职,调研人员在调研过程中抱有一种完成任务心态,缺少主动性;甚至出现数据信息造假行为,直接造成企业营销决策的失误。

四、市场调研技术在营销行业中的缺失补救

(一)加强企业思想认识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营销活动中,市场调研技术存在缺失,其根本在于企业对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缺少认识。因此,只有加强企业对市场调研技术的认识,才能够对其缺失进行性弥补。众所周知,市场调查和认识市场调查是互相推动的,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进行市场调研,则会做出更好的市场营销,帮助企业成长发展。例如: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在营销方案制定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就能够提升人们对产品的认知度、接受度、满意度。例如:小米公司曾在研发中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基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只要肯在市场调研中投入一部分资金,将能够降低营销风险,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市场调查技术》

就现阶段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首先要认识到市场调查是其基本的实践能力。在中等学校专业课程中指出: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调查能力。但是在实际专业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并且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态度消极。甚至一些学校并没有设置《市场调查技术》课程。而职业技术学院,倒是很重视,将其作为一项实践操作课程,教师引导学生调研,主动进入企业单位进行市场调研实习,进而提升市场调查能力。

(三)加大市场营销考证推广力度

《市场调查技术》这门课程,可以考取市场调查分析师证书、资格证书等。但是想要考取证书目前仍然具有一定难度,现如今,社会企业发展中多数凭证上岗,而该课程证书还需要社会加大推广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市场调查,认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影响。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长久发展,在营销决策时进行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首先需要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其次,综合调研分析,统计数据,为营销决策提供依据。最后,确保科学合理应用市场调研技术,保证企业营销决策的正确性,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综上,文章分别从(:)市场调研作用、企业市场调研技术缺失、市场调研营销案例分析、市场调研技术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缺失补救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市场调研技术在我国企业营销活动中的运用起到帮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莉.浅谈市场调研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

[2]谢崇孝.论我国自动化技术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J].中国商论,2016,(14).

[3]于露.浅谈市场调研技术在我国营销行业的缺失[J].才智,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