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3 16:25:05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第1篇

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节目里,镜头带我们走进了贫困、边远的中国乡村,那里的村民生活艰难、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就医困难,但是却有一群白衣天使守护在乡村百姓的身边。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每位乡村医生感人至深的行医故事,他们用无私大爱诠释了生命之大美,用纯朴的行动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他们是守护着疾苦百姓的生命之神--乡村医生。

居马泰--在天山深处,高原高寒的“魔鬼路”上唯一为冬季牧场送医送药的医生,他忙自家顾大家,始终心系牧民,无私奉献,数十年如一日,让我自觉惭愧不已。

李前锋--大浪村55年来第一位医生,在大山深处,身患重病却翻山过河为村民送医送药,一根扁担一个药箱,随叫随到,为的是不让村民翻越一座大山才能看上病,他的身影,他的步伐,让人如此心酸却又让人如此感动流泪。

邓前堆--一个怒族的汉子,一个铁钩一根溜索,28年溜索在江水汹涌的怒江上,溜索过江地为村民看病, 他的坚持与无畏,让我深深地震撼和佩服。

王布和--“有钱没钱咱都看病”一句最能温暖人心的话,他一看就是29年,并为此欠债50多万,他的仁心仁术,无不让人感叹不如,他简直就成了当地人的"活神仙"。

钟晶--一位年轻的80后女医生,与丈夫、家人两地分居,留守农村,温暖了乡村老人空巢的心灵,陪伴她们度过快乐的暮年时光,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大爱大美,让我为之动容、落泪。

还有周月华夫妇,每次都是丈夫背着妻子出诊,一步一个脚印 ,18年相扶相持,他们夫妻的坚持与相守,更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坚不可摧。还有洛松江村“生命的守护神”,谢爱娥的“生命之舟”。

…… ……

每个故事都是真的很感人很温暖,就如陈竺部长所说“他们是用生命守护生命,就像一股暖流融化了冰雪严寒温暖人心,他们是最美的人生写照,是乡村中国的骄傲。”每一个故事每一次感动,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沐浴。让我有种不可推卸的义务感,一种让我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切为了生命

感动之余,我们更需要的是行动,我是一名护士,护理工作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每项护理操作或是每句言语都会影响到病人的治疗和情绪,所做的一切都肩负着病人的生命,工作中我们要有一切为了生命的高度责任感 ,忠于职守,对病人尽心对工作尽责,认真地执行每一份医嘱,严格执行每项护理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对病人的生命负责。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第2篇

这是一次“最美”的团聚。乡村医生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超过百万人。多年来,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保护农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引导更多的人关心和关注、支持和帮扶乡村医生,中央电视台秉持国家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联手知名爱心企业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正式启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行动。

在洋河股份(苏酒集团)的支持下,从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包扎墩牧区到四面环水的南矶乡,从陕县宫前乡黑山沟村到云南怒江大峡谷……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医生齐聚央视荧屏,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震撼心灵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次梦想的延续。作为此次“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活动的公益伙伴,洋河股份(苏酒集团)不仅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受赞誉的产品品质而家喻户晓,更因其不断回馈社会的公益善行而有口皆碑,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多年来,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始终把“领头领先领一行,报国报民报一方”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狮羊文化”的引领下,洋河股份(苏酒集团)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在中国白酒行业领头长啸的同时,时刻不忘做跪乳的羔羊,饮水思源,践行感恩。从捐资办学到扶危济困,从抗震救灾到慈善义卖,从关爱弱势群体到建立爱心基金……洋河的善举涉及各个领域;从山东莱芜到广西柳州,从河南开封到广东佛山,从山西铜川到云南昆明,从甘肃兰州到安徽肥东……洋河的公益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数据显示,仅最近三年内,洋河股份(苏酒集团)捐款高达四千多万元。

不断升华品牌文化,打造和传播“中国梦”,向国人宣扬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将个人价值与民族复兴融为一体的精神,是洋河股份(苏酒集团)不懈的追求。每个普通人的梦想,其实都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作为此次公益活动的合作伙伴,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全程倾力协助乡村医生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乡村医生撑起一片梦想的蓝天。让“最美乡村医生”的梦想延续,携手共筑美丽“中国梦”,也是洋河对不断践行公益的梦想的延续。

这是一次希望的开始。悬壶济世,医者仁心。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是乡村医生们不变的夙愿。对寻找过程中发现的在部分乡村地区具有普遍性的特殊病症,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将积极配合组委会及相关部门,设立课题专项研究,并联系医院给予医疗救助,为实现村医们的愿望助上一臂之力。这不仅是乡村医生的希望,也是洋河的希望,国家的希望。

作为江苏省“慈善之星”企业,除了扶贫济困、助学助老,洋河股份(苏酒集团)还先后建立了“洋河酒厂关爱基金会”及“蓝色经典爱心基金”,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更多的光和热。此次携手央视共同“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是洋河以全新的方式投身公益的重大举措——不仅自身为社会提供慈善捐赠,还注重发挥慈善救助与慈善宣传的双重效果,借助媒体引导舆论、凝聚爱心、弘扬先进的作用,在社会中营造“人人知善、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慈善文化氛围,把“报国报民报一方”的企业文化理念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第3篇

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春秋,中华大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人还走上了康庄大道,改革开放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成就不可磨灭。

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意识到,农村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还比较大,最明显的是收入上的差距,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里的来说,每个人的收入相当于城里人的1/3左右,其他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的享用方面等等。

二、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小农经济存在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农村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外出去城市务工人员或者是外地资本投资带来的,农民外出务工的多,自主创业的少。

三、农村规划还亟待改善,农民房屋建造普遍没有统筹性,结果造成你建你的,我建我的,总体看来很不协调,没有整体性,会降低一个层次,而一些人迷信风水宝地之说,另外寻找耕地建房,这会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为紧张。一些农民盖了之后,看到别人盖更好的,又拆了重盖,这使得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与损失。各家各户的垃圾几乎都是扫地出门,垃圾处理问题未得到重视和解决,使农村的卫生环境、居住环境逐渐恶劣。

四、农村道德建设较为薄弱,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些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低,存在着一种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道德方面如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所被忽略,、封建迷信之风又曾一度盛行,有的经常,不计生产与生活,影响极大。

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与城市和谐共发展,全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农村建设上必然要有所作为。

一、要加大投入,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根据农村实际特点,特别是要加大对道路、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并从自身去寻找突破口,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转移农民就业,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家乡的建设。

三、要规划好农村建设,尤其是要做好农村住房建设规划,搞好生活配套设施,杜绝重复建设与浪费资源的现象出现,而且要重视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解决好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净化、绿化、美化农村环境,还农村的天然、绿色与洁净。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第4篇

关键词:专业媒体 乡医・特刊 目标读者群 可持续读者群 互动・激活

几年前,医药卫生报社对读者群进行调研,发现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乡村医生,他们把《医药卫生报》的一个专版(《基层实用诊疗・临床荟萃》)当做必读版面。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基层医生阅报后把实用的“诊疗技术”、“单方验方”、“临床经验”、“防病治病”等栏目文章分别归类,剪辑装订成册,作为经常查阅的资料长期保存下来。

受此启发,《医药卫生报》又借鉴其他传媒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于2009年创办了《医药卫生报・乡医特刊》。运作一年多来,效果良好,取得了“三赢”的效果:①报纸发行量上升了30%,广告收入增长了50%多。②乡医受益很大,特刊成为他们的必读报纸。有效阅读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很受乡医欢迎。③卫生行政部门大加赞赏,认为创办的《乡医特刊》,符合政府对加强乡医政策法规、业务水平提高培训的大政方针。省卫生厅决定拨专款予以扶植(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在创办《乡医特刊》的请示报告中批示:此举甚好)。

办报要锁定目标读者群(特定读者群)

特定目标读者群属于传播学上“窄读者群”的范畴。①

目前,传统媒体、电子媒体充满市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各有分类,有时政类、生活服务类、健康保健类、文体娱乐类、行业类等;按学科分类,又可分为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细分又可分为文学类、青年类、女性类、各专门学科类。

现实告诉我们,媒体已进入了一个目标读者群细分的时代。往往是读者定位越窄,读者越多;定位越宽,读者越少。时下媒体的内容和定位日趋同质化,没有鲜明独特的读者对象。如果一种媒体面面俱到,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不能让读者在众多媒体面前盯上自己。“千人一面”,没有独特的“长相”,很难让人记住。美国有个《鞋带》媒体,专门给不同品牌鞋带需求的人服务,发行量增至100多万。河南的《大河报》除主报以外,另分别夹有大河财富(财经)、楼市、汽车、IT、丽人、家居、文体、健康等专刊,几乎囊括了经济、社会、人文、信息、健康、娱乐等主要行业,覆盖了河南县级以上城市及周边省市,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都市报,成为企业进入中原市场的首选媒体。它(大河报)集“广播”与“窄播”为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初,签订广告协议已有3亿多元人民币,是大众传播与行业(目标读者群)传播完美结合的产物。

河南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有50多万人,其中注册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有12万多,占全省卫技人员的五分之一;现有标准化卫生所(室)6万多个(政府配备硬件和软件,即房舍、常用医疗设备和卫技人员)。

由河南省卫生厅按成本核算给予拨款,医药卫生报社承办采编、排版、发行,通过邮局免费发送给每个村标准化卫生所(室)一份《医药卫生报・乡医特刊》,共计6万多份。

医药卫生报根据国家和省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新农合的政策规定及乡村医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访、编辑、出版发行特定读者群所需要的内容。《乡医特刊》每周一期,对开四版,每周四出版。目前,开辟有政策快递、政策解读、乡医现场、人物(介绍优秀乡医)、乡村视角、互动・心声、杏林撷萃、健康与预防、临床经验交流、妙招共享(单方、验方、有效疗法)、提醒(健康教育)、病例讨论、合理用药、名医风采、疾病防治等十几个专栏。根据疾病流行规律与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季节变化,适当调整栏目和内容。

特刊免费随主报发行6万多份,实际有效阅读人数可能超过10万人次。办刊以来,我们下乡调查与召开部分乡医座谈会,从收到的反馈信息看,深受乡医的好评与欢迎。他们称赞乡医特刊为政策法规传递者、专业技术传播者、防病治病交流者、大医(大医院医生)与小医(乡医)沟通者、大医院与村卫生所联系者、农村防病治病保卫者。

《乡医特刊》已成为乡村医生的“政策工具书、业务参考书”。

办报要培育“可持续读者群”

“可持续读者群”是指媒体一直稳定递增的读者群体。读者群是个静态的集合概念,包括不断争取的潜在新读者,也包括始终如一的老读者。可持续是个动态的变化概念,其意是不断发展着、增加着、丰富着和完善着。

“可持续读者群”这一概念是报纸进入理性化、成熟化的必然产物。②当同类同质的报纸越来越多时,当报纸促销手段越来越丰富时,当各家报纸争相打出“服务”旗帜时,报纸的促销大战逐渐走出单纯化的低俗促销方式、短视化的吸引潜在读者和恶劣化的打压对手的误区和怪圈,将更加注重读者群的可持续性培育。这是报纸竞争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一方面表明人们认识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事物规律的客观推动。

《乡医特刊》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潜质:

乡村医生读者群体的庞大。据中国实用乡村医生网消息,2010年2月2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③:目前我们国家乡村医生已经近100万人,占全国600万医务人员的六分之一。近几年通过各种形式的培养培训,已经有近10万名乡村医生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下一步在改革当中,要通过有效的各种培训机制,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医改方案规定,未来3年内将对乡村医生进行总量达137万人次的培训。

河南省卫生厅2009年9月12日已下发文件,决定从2010年起,全省所有乡村医生都要培训,每年培训3万人,2013年前完成培训任务。据介绍,这次培训对象为河南省所有村卫生室注册在岗的乡村医生(标准化卫生室,承担公卫任务)、执业(助理)医师。

如果包括村卫生所其他人员(如司药、医疗设备操作者、护理人员等)和个体开业行医者,其人数可能是注册乡医人数的2~3倍。那么,对于河南这个人口大省来说,有12万多注册乡医,潜在的、可持续培育发展的读者群也在10万~30万。

国家对乡医读者群体的帮扶日益加强。解决农村看病难一直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河南信阳推行的“平桥村医模式”,以村卫生所建设和村医培训为突破口,高标准建设村级卫生服务网。信阳平桥区采取财政以奖代补、乡医自筹、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捐建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在全区所辖216个行政村都建起“别墅式卫生所”④,全村最好的房子是村卫生所。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报道后,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亲自批示:推广“平桥村医模式”。省卫生厅在平桥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大会,宋璇涛副省长到会讲话,全国各地不少省市到平桥参观。

平桥区与郑大一附院签订协议,郑大一附院分期分批为平桥村医进行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以提高村医的专业技术,破解“看病难”难题,此事曾成为全国新闻界与卫生界关注的热点新闻。

乡医是媒体读者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一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室),一般订有1~3份报纸、2~3份专业杂志。记者走访不少村卫生所,一般订1~2份专业报、1份地市报、1~2份学术期刊,比起城市读者面对的庞大的媒体群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只要他们选订的报刊,一般读得很仔细,甚至有用的内容要剪辑,装订成册,非常珍惜。他们可以称之为“有效阅读者”,对报刊的阅读率是很高的。《医药卫生报》原是《河南卫生报》,在此前通过政府行为征订时,乡医已接触多年,已有认识,但还达不到必订程度。再者,乡医发表文章很难,如果能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们往往看得很珍贵,拿着报刊向患者展示。

所以,2009年报社把“乡医”这个特殊群体纳入可发展读者群视野。在网络媒体中,虽有中国实用乡村医生网(省略/indes.asp),但许多人还不知道,村卫生所能够上网还不普及。此网现开辟有新闻、政策、医药、培训、人物、杂志介绍,内容尚不比《乡医特刊》可读、实用。

媒体与读者互动,激活读者群⑤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传媒时代,电子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传统媒体,尤其是行业媒体,如何能留住固有的读者群,发展潜在的读者群,吸纳周边的有关联的读者群,形成“可持续的读者群”,成为传统新闻媒体亟待研究的课题。以往的传播大都是由传播主体对读者对象的单向传播,现在多是双向的互动的传播。对此,河南大学王振铎教授写了一本书《编辑学原理论》⑥,详细阐述了读者、作者、编者三者之三圆环环相套的关系。

在文化产品的创造过程中,作者是主体。先有作者的作品,然后才有编辑的选择与加工。编辑工作的杰出与伟大,在于对优秀作品的发现、选择、加工和对文化产品的整体设计。读者是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读者的需要客观上在推动作者的创作活动,决定编者的选择方向,决定市场的多种定位,决定新闻出版事业变革的进程。编者的选择正确与否,最终要由读者检验。读者的意见是编辑过程中反馈信息的来源,编者能否及时了解这些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后续工作,是传媒成败的关键。⑦在电子传媒中,网络的信息、知识,作者与读者的双方互动,读者的主动参与意识更加突出,如在线网络访谈、博客、视频交流等。⑧

传统媒体近年来也加强了互动的力度,如刊登“读者来信”、“编读往来”,记者的实地采访就是活的互动,有的报纸干脆就设置了“互动”栏目,使读者、编者、作者进一步加强沟通,如《京华时报》的“互动”栏目,读者形象地称之为“透明”版。⑨

《医药卫生报・乡医特刊》从筹备到办报的过程,始终注意三方(读者、编者、作者)的互动,多次召开乡医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到各地村卫生所(室)调研。邀请医学专家释疑解惑,撰写文章。现在,许多有技能又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乡医读者已成为“特刊”的作者群体,每天都能收到不少乡医撰写的稿件,每期都刊出一些优秀的乡医文章。他们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发表文章者都非常高兴,成为特刊的大力宣传者和推广者。他们往往把发表自己作品的特刊赠与亲朋好友,成为医药卫生报拓展潜在读者群的有力帮手。

特刊对那些有影响力的村医和乡卫生院院长文章的发表,成为推动本报扩大30%发行量的主要推手。特刊设有县卫生局局长、乡卫生院院长、名老中医访谈栏目,每期都有访谈内容刊出,激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读者。

本报发行量2010年上升30%,主要来自基层;2009年广告收入增长50%,预计2010年广告收入可增长1~2倍,原因就是创办的《乡医特刊》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农合的实施,国家、地方财政和个人投入的增长,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不断增长,大病报销可达3万~6万元。许多省、市级医院都成为新农合的定点医院。所以,2009年我省已有部分省、市级医院成为本报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到目前为止,郑州的十几家省、市级医院与本报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本报的合作伙伴。他们投入的目的是为宣传医院形象、专科专病、名院名家、特色医疗、大型医疗设备诊治疑难杂症,为吸引广大农民病友到医院诊疗。于是,乡医成为这些大医院瞄准的对象,可以为这些大医院联系推介病例,增加医院收入,实现双赢。农民看病有目标,不再难,大医院收入增加,欢迎他们到医院诊治。我省6万多标准化卫生所(室)及12万多名注册乡医,成为本报的有效读者发展资源。

乡医这个读者群体,以前其实并不为媒体看好。他们收入低,消费能力有限,许多媒体都把眼光投向大、中型医院,这些医院实力强,资金雄厚。从中央到省市级传播媒体,党报、都市报、晚报、地方报、专业报,都把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作为主攻对象,为大、中医院和医护人员服务,并不看好“乡医”这个医务界的“弱势群体”。

目前,除本报办有《医药卫生报・乡医特刊》之外,只有卫生部主管的《健康报》从2009年开办有《村医特刊》试刊,仅在甘肃、北京、安徽3个省市试办专刊,总发行量不足1万份(也是免费赠阅),影响力尚不大。

办报要探寻特定读者群

在媒体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媒体以广播(广泛传播)到窄播(锁定特定读者群)传播趋向,大众媒体也注意到广播与窄播的有效结合。不少综合性媒体也加大了对经济、卫生、科技、法律、维权等范围的覆盖优势。“广”与“窄”相互弥补,以求读者群覆盖范围的最大化。而专业媒体如何从1998年和2003年的两次报刊整顿阴影中走出来,除了积极提高质量,办出深度之外,在市场占有上,也要积极探寻传播受众中被“忽略”(或叫空白)的领域,走出媒体同质化的误区,以求走出困境,寻找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尤其是专业媒体,在大众媒体覆盖后剩余空间不多之时,把眼光放低一点、放长一点、放专一点,对广告、发行存在可插入空间之“领域”,而又具有潜在影响力的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寻找自己的出路。比如,《乡医特刊》中设置的县卫生局局长、乡卫生院院长、名老中医访谈专栏,刊出对他们的访谈文章,往往会带动一个县卫生系统、一个乡卫生院及所辖村卫生所(室)报纸的征订。

《医药卫生报》原来采用两条腿走路,即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后因自办发行往往由于当地投递网络不健全,造成漏投或时效性差等缘故,从2010年全部改走邮局发行,虽然增加了难度,但今年发行量却上升了30%。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是2009年他们下大力气培植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报发行网络的组织者(局长、院长、名医)及发行人员和县卫生局办公室、乡(镇)卫生院院长、村卫生所(室)所长积极配合,广泛宣传,有效征订的结果。《乡医特刊》的免费发行,也带动了主报的征订与发行(自愿订阅)。增加的发行量大多来自基层,《乡医特刊》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广告收入的大幅增加,是大、中型医院借列入新农合定点医院之契机,对全省12万多乡村医生宣传的投入。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小医(乡卫生院)向大医(大、中医院)介绍、推荐,使患者和医院双方受益。作为一家行业媒体,在专业报行情不景气的形势下,他们寻找到一条发展壮大之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他们还准备逐步向周边省份辐射。

注 释:

①彭潮:《目标读者群与内容服务的一致性》,《新闻前哨》,2006(1)。

②赵雅文:《报纸促销要培养“可持续读者群”》,《新闻战线》,2006(12)。

③中国实用乡村医生网:《卫生部陈竺部长关于乡村医生待遇等相关问题的回答》,2010年2月22日。

④卫生部网站:《河南信阳“平桥村医模式”破解看病难》,2009年9月10日。

⑤任晓雯:《互动激活读者群》,《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9)。

⑥王振铎:《编辑学原理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⑦蒋亚林:《试论编辑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出版科学》,2009(1)。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第5篇

“民以食为天”,食既然为天,就绝不仅是吃这一件事。

沿着历史文化的脉和地域阶层的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农家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位置,以期看到时下农家菜火热的背景,也希望找到农家菜中包含的文化根基、健康诉求和情感体验。

农家菜植根于民间

正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美好景象逐渐走出我们的视线时,有人开始了寻找:寻找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寻找街巷的各种吆喝声,寻找美丽的古桥,寻找不知从哪年流传下来的菜谱做法……有人在文章中写下:“我走进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村庄,跨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桥,推开过无数厚重老房子的大门。日暮乡关,当我重新回到现代化大都市里,所有经历过的一切都仿佛是一场梦。老房子正逐渐离我而远去,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乡土中国也逐渐模糊、消逝。”

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记录着那里的建筑、衣着、饮食、手艺、节日、婚丧等等。那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家园。人们希望留住这些即将远去的农耕文明,是想在这地球留住那些有价值的文化传统,那些具有人性和灵性的文化个体。

中国饮食文化按地域划分有菜系,按制作主体大致可分为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民间菜、寺庵菜等支系。宫廷菜、官府菜居庙堂之高,可认为是饮食文化的精英代表;而市肆菜、民间菜、寺庵菜处江湖之远,被视为饮食文化的草根代表。

从现有的菜系划分中看不到农家菜的身影,那么农家菜发源于哪,在中国菜系中居于何等位置,何以为广大食客喜爱?

宫廷菜以古都为代表,菜点众多,珍馐齐全;选料精细,制作考究;讲究造型,餐具精致。官府菜起源于昔日深闺大宅中的名厨佳肴,制作奇巧精致,味道中庸平和,菜名典雅得趣,用餐环境古朴高贵。寺庵菜多是素菜,由大批僧尼研制出,淡雅鲜香,由于材料所限,讲究用料和调味。市肆菜集各类菜的精华于一体,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以西安、兰州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通常以风味流派分类。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食道亦然。各类菜系的起源,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至清代时达顶峰,菜色、用料一切皆源于民间。

民间菜是城乡居民祖祖辈辈日常制作和食用的菜肴,遍布东西南北,各有不同的地方风情、民族风情和家庭风情。它是中国菜的根源与基础,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数量很大,多由主妇操持,养育了中华民族。它是中国菜的源头活水、根系,为祭祀菜、宫廷菜、官府菜、商贾菜、文士菜、江湖菜、寺观菜和市肆菜等不断提供借鉴的样品。

作为食材的生产者,农家正是民间菜的始作俑者。

由此,我们找到了农家菜的根基所在。

它出身寒微,长于民间,充满了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情趣,它所代表的草根文化更是充满乡野气息和生命活力。

正因为农家菜朴拙、简单的个性,代表生命的原点,切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在当今营养流失的时代,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菜稍经加工改造,立刻”身价百倍”,成为市场上的盘中之珍。湖南名菜火焙小鱼就是典型的例子。近20年来,菜品流行潮中涌现出的”山城火锅热”、”地方小吃热”、”乡土菜热”、”民族菜热”、”野菜热”、”杂粮热”等等,无不都源自民间菜这个”老根”。

农家菜饱含“农”味

上海南汇举办农家菜点展评会,粗菜细做、土菜出新,引人垂涎。

北京密云县举办”农家菜、特色小吃”大比拼活动。

江苏省常州市多家三星以上酒店向全市同行发出倡议,挖掘传统烹制方法,利用本地特色原料,向客人提供原汁原味的“农家菜”。

……

无疑农家菜是受宠的。在健康流失之际,它引起了人们的集体追忆,对生命本源的思索。它以“农”字打头,注定了它与农民、农村、农家有着直接的血缘,与土地有着最亲密、直接的联系。农家菜虽为粗糙的饭食,却是来自农家的新鲜材料和缘于生活的智慧之作。

湖南有名的下饭菜火焙小鱼,因是生前最爱吃的食品之一而名扬四海,现在成了一些宾馆、酒店的桌上佳肴,并冠以毛家火焙鱼的美称。而这道菜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食单》列出的百余种菜品中就有记载,至今仍盛行于山村生活中。

农民出身的,在家乡湖南一定品尝了最香的火焙鱼,那里从湘潭、湘乡到韶山的农村,四时都有火焙鱼。鱼是江河塘库里野生野长的小小的肉嫩子鱼。那里山高水长,溪河漫流,山塘密布,无论是大河小溪,还是浅塘深库,总是衍生着无穷无尽的肉嫩子鱼。这类鱼暂时还没有人工方法来繁殖喂养。俗话说,鱼吃跳。现在营养专家加上了一句:”鱼吃小。”小鱼比大鱼更有营养。

湖南的四乡八岭,肉嫩子鱼的嘴脸、鳞色、形态各异,土名方号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特点:寸把长,指尖粗,肉多刺少,肠肚不苦,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捕不尽。漫步城镇各处的菜市场,总能看到有人提着那长方型的竹篮子来叫卖火焙鱼。在过去,常见到农民提着火焙鱼来县城里卖,都是用一张荷叶、瓜叶或是字纸薄薄一层地摊开保其新鲜。

这道来自农家的火焙鱼,主料、配料、做法,均是田间地头的原始风貌,几经辗转已登上大雅之堂,脱去了粗糙的外衣,却依旧是农家的根。

农家菜以绿色健康为支撑

再往回追溯至现在,我们更明晰了农家菜于健康、于生活的意义。

近几年的流行菜品热,“山城”、“地方小吃”、“乡土”、“民族”、“野菜”,每一个关键词无不直指城市饮食的软肋――“标准化”、“一体化”、“精细”、“人工”。热潮之所以能够掀起,在消费需求下隐藏着更深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谷类仍是我国居民的主食,新鲜蔬菜的食用率、食用频率也较高,农村略高于城市,城市居民小麦面粉、杂粮、薯类的食用频率低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

2007年医疗卫生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披露,目前我国年患病人次数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1亿人次。其中,按患病的病种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些病无疑与城市居民不合理的饮食方式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农村,高发的病种依次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咽炎、急慢性胃肠炎、高血压、流行性感冒、类风湿性关节炎。农村,疾病源头在于医疗条件的恶劣及部分贫困地区的营养不良。

农村生活的某些方面无疑为时下城市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第6篇

汪昌祥 男,汉族,195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尼麻隆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教龄40年。他是一位身患癌症24年的乡村教师,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在学校里却是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狂人。他40年如一日,奔波寻找资助单位和个人,为学校筹集物资,为孩子们送去源源不断的资助。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特别关注的乡村最美教师、感动中国新闻人物候选人等荣誉称号。

1991年9月,妻子住院,我在陪护期间,感觉身体不适,经检查查出得了胃癌,当时我就两腿一瘫,坐在了楼梯上。我想着我完了,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家里还有老人小孩,谁来照管;还有我的几十名学生,谁去上课。在医生的建议下,考虑再三,我决定做手术。手术完不到一个月我就出了院,然后就一直这么带病上课。手术后,我想着我应该活不了几年了,我得为孩子们办点实事,于是就开始跑到城里为学生寻找“手拉手”活动小伙伴。就这么上课、寻找资助,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十分快乐,忘记了病痛,身体也好了很多。

1974年初中毕业后,我就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作为教师,教学是我的职责,它要求我要把爱心倾注到孩子们的身上。为此,我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能量,鼓励他们学会自学,能走多远走多远,以此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学的组织上,我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分层授课;在教学内容上,我根据实际需要,打破教学用书和教科书的局限,从多方面选择教学内容,可以来自生活、教材、教师、其他书本,甚至学生家长;对困难生要舍得花功夫,反复细致地对学生做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我最欣慰的就是培养出了一批合格的学生。尼麻隆村有100户人家,450口人。在我40年的教学生涯中,这里先后走出了70多名大学生,他们有的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有的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有的去了上海电力大学、西北水电大学等。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孩子将来也能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这是我最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我是一名最普通的乡村教师,在我眼中,最美乡村教师首先应该是朴实的、博爱的,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的精神,要有那种甘为人梯的精神。其次,乡村教师的物质极为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但当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要毅然能够选择坚守自己的岗位,坚持一两年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第7篇

2012年的乡土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各省市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并付诸具体的实施。浙江安吉县率先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浙江省制定了十二五《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予以实施;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相继启动;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了生态环境优势;天津则推出2012年十大美丽乡村和23个特色乡村,风采斐然……

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持原生态文化和自然风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嬗变、救赎与跨越。大批大学生村官树立起超前的意识,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反哺着乡村,引领父老乡亲勤劳致富,美丽乡村因此如虎添翼……

农家书屋工程,给美丽乡村增添新的活力。2012年中央财政拿出12亿元专项资金,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由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与乡村教育公益机构,承担着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和延续的使命,让美丽乡村充满时代的自信和希望。

最美的身影

2012年,《先生》是“最美”的一部纪录片。制片人邓康延选取了陶行知、竺可桢、晏阳初、梁漱溟等十位民国先生进行光影讲述:胡适出生于安徽,受过9年私塾教育,他的人生和教育体系中,带有浓厚的乡村传统文化气息;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翟城开展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教农民识字,指导农民卫生保健,引进优良品种,建立村民自治,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陶行知特别重视农村教育,认为在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他与晏阳初一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和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梁漱溟虽出生于北京却一度过着农村生活,在河南、山东等地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发动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争取自身的利益……

在乡村,“先生”是农民对文化人的尊称,在陕西蓝田,关中大儒牛兆濂是当地人敬畏如神的“牛才子”。他读书教学的老爷沟芸阁学舍,则是其曾孙牛锐致力重建的希望,牛锐希望以此延续乡土文脉。无论是最美乡村,还是最美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都充满了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2012年9月8日,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所评选的人士,就是实际的行动者,同样新近揭晓的最美乡村医生,他们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出乡村人文的终极关怀。

乡土故事

2012年,乡村人文通过荧屏银幕和文字大放异彩。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的“2012乡土盛典”,让诸多乡土人物走上了舞台,其中有创办民间私家观复博物馆的马未都,有挖掘整理103项民间文化资料,成功申请10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覃保来,还有马头琴艺术大师宝力高、蒙古族长调传承人和切、陕西凤翔泥塑大师胡新明、江苏南通印染技艺传承人吴元新、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洛书等。“从土堆里把老祖宗的东西刨出来,让它绵绵不绝地传承下去”,乡土盛典的光影稍纵即逝,但给人的记忆是永恒的。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荧屏上呈献了一场乡土盛宴,诸多地方美食制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亲人和故旧;而制作美食的原材料,则来自山水之间的天然之物,那是自然的馈赠,将其制作成美食,则是一次次灵感的转化过程,是物与神的和谐共融,是宗教和哲学的精神洗礼,《舌尖上的中国》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滋味,与我们的味觉记忆相关的是浓郁的乡情。乡土美食,是地域的,也是世界的。

这是真正的乡村价值所在,它是乡村岁月的积淀,凝聚着乡村沉重的历史沧桑。2012年导演王全安等饱受煎熬和磨砺,推出了中国最难拍的电影《白鹿原》,影片中的华阴老腔,成为实心目中的乡村摇滚,而冯小刚导演、刘震云编剧的电影《一九四二》,是2012年银幕的另一重头戏,它讲述了河南大旱时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故事:大难当头,而人之本性以及尊严得以呈现和张扬。

莫言因创作东北高密乡村为背景的系列小说,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人们称之为“寻根文学”,“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在获奖仪式上,莫言讲述了他母亲的故事。“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莫言成了世界上将乡村故事讲得最精彩的中国人。

出发和回归

乡村蕴藏着诸多历史记忆。冯骥才曾说过,我国1300多项部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

2012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月份由文化部等部门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了180多项“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的丰硕成果。陕西凤翔彩塑、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浙江仙居无骨花灯,还有西部哈萨克花毡工艺、江南陶瓷制作工艺,以及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的制作加工工艺,呈现了乡村中国的丰富内涵。

但让我们感到忧患的是,我国大批古村落正濒临消亡边缘,据冯骥才介绍,我国10年内已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每天消失100个传统村落。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务工,村庄渐渐荒芜,有的甚至成了“一个人的村庄”或“无人村”。

不过,2012年4月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发现现存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经评审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形成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遗产三大保护体系,此消息则让人感到欣慰。

村落的记忆凝结于乡土的建筑中。201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出版了《中国乡土建筑初探》,成了2012年高度关注的乡土文化亮点。78岁陈志华,是梁思成先生的高足,致力于乡土建筑研究工作三十余年,他认为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第8篇

2008年,我在农村工作,这是我少时离开乡下后再次长住农村。而我的脑海中,依然清晰地记得,浓夜的院中槐树下,母亲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轻轻地讲着牛郎和织女的传说,讲着她小时候的乡村趣闻。那是充满智慧的夜晚,有时蟋蟀听得兴奋也不由“唧唧”地伴奏。不知多少次,我就这样拥着乡间最美的清越之声沉入了梦乡。

套用王开岭在《古典之殇》中的话说,浓夜是乡间的魂曲,乡间是浓夜的情书。同样是天设地造的姻缘,藏着我童年太多的欢乐,留下了我记忆中最思念的风景。

在城市间不停地行走后,突然与乡村相遇,再次吐纳着乡村的空气,着实让我兴奋了许久。

乡间的夜晚还是那样寂静。那时,我常常坐在房子的屋檐下,聆听久违的蟋蟀耳醒心苏的奏鸣,有时还呆呆地望着明澈洁纯的星河……十多年了,童年的蟋蟀不曾再赴我枕畔窃窃私语,灿烂星辰的夜也从未映入过屋檐下仰望的眼帘。再次的相遇,宛若昨日躺在母亲的怀中寻找着牛郎织女星座一般,曾经,我是如此地熟谙乡村。

这是故乡的风景,今夜,夜色正浓……

昼夜轮值,在湿润的空气中迎来了乡村的白天。

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正蓬勃向上,我切实感受到农村的巨变。可是,为什么不再是公鸡的啼鸣唤醒沉睡的夜?为什么阳光和空气那样稀少?为什么乡间的风不再清香?为什么这片土地上丢失了安详与宁静?分明是诗意的消逝,分明是一个模糊的身影扔掉麦穗,捧起一沓沓的钞票向前疾驰。记忆里多年的炊烟、淳净、悠然,瞬间崩塌沉陷,迫不及待的机械轰鸣,湮没了田间的劳动号子,湮没了孩童嬉戏的欢声,还湮没了聒噪的鸣蝉……

乡村建设的“芬芳”,已远远超出了我的理解力。自始至终,我没能直面乡村的白天。

乡村消失了,她在现代化的轴线上追随城市而去。乡下人消失了,日益趋向王开岭惊呼的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城市人,而让我陶醉的夜,也渐渐被心底泛起的忧郁遮掩,分外苍白迷茫,乡间已让我漠然。

终究,我没有能在乡村长住下去,带着无法释怀的心匆匆从迷人的夜空下逃离。

而这一次离去,竟然再没有返回,竟然是一种决绝。

返回大旷野,这是高龄的托尔斯泰做出的选择。

王开岭说,当他曾经大声朗读古典诗词的时候,那些美丽的乡土和自然风物,那些曾把人类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荡然无存;现实的空间里无法找到古人的精神现场,找不到对应物,连遗址都没有……古诗词,成了大自然的悼词和殇碑。叹息、微笑、摇头……五味杂陈的心绪不断涌出。“人类生活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人与自然最相爱的蜜月时光,已挥兹远去。”无数的故乡被连根拔起,我们都成了故乡的说谎者。

我想找回洒满野花、遍地蛙声的故乡,也想找到可以漫步的城市,但可以想见我失败得彻底。揖别故乡,闯入满是游客的城市的那一刻起,通向城市的柏油路便像剪刀一样剪断了我在故乡的记忆。我成了无法寻觅归途的游客,只有在城里失魂落魄地独歌。

显然,这不是生活。

奔向大旷野,托尔斯泰用他博爱的灵魂,冲破幽暗的人性,决然追赶生命的明朗和温暖。尼采追寻着年轻时代“那些充满信任、欢乐,闪烁着崇高的思想异彩的时光──那些最深沉的幸福时光”来抵御心理困扰。大自然以她的广大深沉医治着文明世界病痛中的人类。建造一间木屋,梭罗就在木屋的湖边漫步,有时独坐在准备好的椅子上静静思考。你看“乡下佬”惠特曼每逢遇到极为悲痛和苦恼的事,总是在夜晚走到户外星空下,以求得到无声的满足。

生命的繁重,是忘记生命本来的意义,太在意“人间逻辑”。走向大旷野,不是舍弃世俗的生活,托尔斯泰想按照人民的样式生活,追索道德律的严整。即便托尔斯泰倒在追寻旷野途中的那个风雪小站,仍在呼唤着“农民”。而繁重的生命,怎能在物欲横流的城市找到诗意的栖居?

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寻找诗意的栖居,更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自然。就像小说中,贾政把伪造的田舍当做清幽之地。黑泽明甚至有些刻薄地认为,人类在精神层面上从不会向上看,而像野狗一样,只注意脚下,徘徊不已。原来,这个时代病了。

北岛想用文字重建他记忆中的北京,从而否认如今的北京。他希冀着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诗人的情怀着眼于现实,似乎找回从前的记忆,就已谱成了最浪漫的诗歌。

王开岭在《古典之殇》里讲了一个外国总统——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故事。这位坎坷身世、卑微学历、民权斗士的草根总统在人生的坐标上基本都在书写着童话。可最终这位让人放心的总统还是倒在了权力的诱惑之下,而这位颇有古风的总统,用最后一跃,为自己留下了为人的尊严,也守住了这个年代缺少的羞耻感。

诗人开始从回忆中寻找美,政治家却要用生命为道德律找回失去的严整。这是诗人的幸运,还是政治家的不幸?

这能算一个良性而优美的时代吗?

良性的优美时代,王开岭的标准是:傻瓜也能活得好好的时代。文学也好,新闻也罢,都是要把握自己的特长,守住底线,给人以希望。

在乡下,福楼拜在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写信给最亲密的女友:“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这是原配世界的诗意,人类生命的价值,文学的积极意义。有人说,在这个时代,谈论自然、价值、诗意这些东西是一种矫情,甚至是一种奢侈。也许是吧,但如果世界要在奢侈的精神和沦陷的道德中选择,我毫不犹豫选择奢侈的精神。如果世界要在矫情的诗意生命与物欲势力的生活中选择,我同样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矫情的诗意生命。

普鲁斯特在书中写到“我”在火车停站时,见到一位卖牛奶的姑娘:“……晨光映红了她的面庞,她的脸比粉红的天空还要鲜艳……有如可以固定在那里的一轮红日,我简直无法将目光从她的面庞上移开……”

矫情吗?奢侈吗?当然不!奢侈是因为大多数人被灰蒙蒙的尘霾遮住了生命价值的标志,矫情是因为大多数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被复杂和厚黑堵住了心扉。

马修·阿诺德在《多佛海滩》一诗中写道:

我们犹如置身于黑暗的旷野,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第9篇

小古丽的五指粘连着

2004年7月12日下午2点多,经过几天艰辛的跋涉,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40多岁的登山爱好者韦斯买勒・詹姆斯和两位美国同伴终于走进了中国南疆宝蓝色的喀拉库里湖。平静的湖面静卧着一座美丽的雪山,那正是海拔7546米,在他们梦里企盼的被世界公誉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雪峰。

正当几个人出神地张望时,骄阳下三头高大的骆驼张着夸张的鼻孔悄然而至。惊喜之中,他们看到了骆驼身边一位当地少数民族打扮的年近50岁的牧民。“哈罗!”牧民发出了友好的招呼。然后他指了指慕士塔格雪峰,说了一句“向导”的英文单词。然而,客人却无法再用英语与之交流。因为这位来自阿克陶县布伦口乡柯尔克孜族的牧民艾力克只学会这样的几个单词:“你好”、“是”、“不是”、“向导”、“美元”。接下来,艾力克迫不及待地说出最后的单词:“美元”,同时用食指在詹姆斯的手心中划了“200”的字样,而詹姆又在对方的手心上还价“150”元,双方很快击掌成交。紧接着,一阵手势后,美国客人的帐篷物品全部上了驼背,然后向着慕士塔格雪峰进发。一个小时后,一阵暴风雪毫无预兆地降临,一行人不得不返回而选择在次日重新登山。受冰雪袭击的詹姆斯忽然得了感冒,全身发冷。又是一阵手势之后,艾力克带着三位客人到自己家里温暖的帐篷过夜。

进家已经是深夜。帐篷里烛光昏暗却充满热情。艾力克的妻子拿出了十几种水果、烤羊肉和马酒款待异国客人。这时,詹姆斯和同伴们都看到这个家里正在花毯下熟睡的小女儿。艾力克告诉远方的客人女儿的名字:“古丽”。

这时詹姆斯仍在头疼,不时地打颤。艾力克做了一个友好的手势让他伏下身,用力地拍打着他的后背,这是当地人御寒和治疗感冒常用的土办法。不一会儿,一声声有力的击背的声音传出了帐篷……这声音如催眠一样将另两位疲惫不堪的客人很快带入梦乡。此时,詹姆斯感到眼前的光线慢慢地变亮,原来是被吵醒的小古丽双手端着细细的蜡烛轻轻走来,放在了病人的附近,让爸爸击背时看得更清,这让詹姆斯感到了温暖和希望。“谢谢你,小朋友。”可小古丽根本听不懂他的问候,女孩冲他笑了笑,便与爸爸一起为病人击背了……

一股暖流涌遍詹姆斯的全身。小古丽的双掌学着她爸爸的样子,交替地击打着他坚实的脊背。父女俩的击背声一大一小,就像他白天见到的柯族舞蹈的鼓点一样迷人。这节奏,让他找到了份心灵的感动。渐渐地,全身的血脉仿佛都在后背隐约的击痛感中淋漓畅通,一阵阵炽热的暖流遍布全身。他感激地回过头,他发现小古丽并没有觉察他的这一举动,只是一味专心致志地和爸爸一起有节奏地为他击背。长时间地击打小女孩并没有觉得很累,如鼓点一般的击背节奏清晰有力……小古丽烛光下天真的面庞沁出了汗珠,也如喀拉库里湖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纯净无比。渐渐地,詹姆斯的头部、全身相继被汗水淋湿,寒冷、头痛的不适感觉正慢慢消失……继而,这对父女击背的节奏变得越来越慢,直至让詹姆斯带着这异国的温情甜蜜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当帕米尔高原的阳光照亮艾力克家帐篷的时候,醒来的詹姆斯在浑身的轻松惬意中看到热心的艾力克夫妻正卖力地为他们准备行装。吃过饭出发前,为了表达对一家人的感激,他拿出了几张百元的美元答谢,却被对方不满的手势拒绝了。于是他做了一个拍照的手势让一家三口站在一起,而就在快要按快门的那一刻,他意外地发现:小古丽的右手的五指竟是天生就长在一起的!

詹姆斯顿时惊愕,他上前捧起这只手指先天粘连着的小手掌:是小古丽这只残疾的小手治好了自己的病啊。“怎么不去治啊?”不管他怎么用英语问,这家人总是听不懂。后来,他就用笔在小古丽的掌心里画了一圈,又在圈子里面画上一个十字的图案……

夫妻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詹姆斯哪里知道,两年前,他们曾带着小古丽去过乌鲁木齐,但几万元的手术费用只好让贫困的他们绝望而归。随后,艾力克便做“登山向导”赚钱为女儿筹集手术费……眼下,语言的障碍使夫妻俩讲述不清这段伤心的故事。艾力克掏了一把口袋,然后无奈的摇头。对方立刻明白:小古丽无钱治病。很快,艾力克带着三个美国人走向慕士塔格峰。几小时后,他们到达了海拔5400米的雪线,这时美国人遇到了返回的登山发烧友。他们说:“这山很危险,又有一个外国人永远留在了山上……”不久,詹姆斯借口各种理由不再前行,取消登山计划,结果两个同伴发起火来。最后,詹姆斯终于说出实话:“我不去冒险,等我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做完之后,我再来这里登山!”

飞越大洋,百度寻医

半个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医院,詹姆斯将中国新疆小古丽右手的照片交给了整形科的一位医生。他说:“我是一名当地的做气象工作的预报员……这个中国小女孩很善良,她用这只手和爸爸一起用当地的土办法治好了我的感冒,当初我还以为是巫术,没想到却非常见效果。小女孩手指不能活动,这只手不能单独地抓任何东西,家里困难没有钱做手术治疗,如果能治疗,我想出钱把她接来,我想美国的医疗技术比中国先进,她在美国一定能治好的。”

医生仔细地看了照片后说:“这个中国小女孩得的是先天五指并指畸形,应该是这类畸形最严重的,一般来讲,并指畸形只发生一两个或两三个,像这样五个手指连在一起的,极为罕见。而且,一般的并指畸形指与指之间都有一定间隙连接的肌肉,可她的指与指之间却紧紧地连在一起。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治疗中从没有遇到过。”几位医生在细心研究后对詹姆斯说:“小女孩的病症有些复杂,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你还是去其他医院看一看吧,”这样,詹姆斯又来到了其他两家大医院,而这两家医院都以难度大为由拒绝接收病人。

这一来,詹姆斯的心情格外沉痛,他真的为不能顺利地救治小古丽而感到难受。后来他又找了几家医院,结果还是让他失望了。一天,他在咖啡厅里向一个多次来中国的朋友讲起了这件伤心的事情,朋友说:“詹姆斯,你不太了解中国,其实中国的许多外科手术比美国还要先进,这个小女孩的手术在中国也许能做,就像你讲到这个小女孩和父亲的土办法能治你的病一样,你要是在美国吃治感冒的药,至少还得几天好呢。”朋友的话让他幡然醒悟,但詹姆斯有些为难地说:“我不会中文。”很为他感动的这位朋友便帮忙从中文网站上寻找能治小女孩手疾的医院。不久,他们发现了两家大医院,一个是南京的鼓楼医院,一个是杭州整形外科中心。

不久,詹姆斯雇佣了一位专职的中文翻译,通过越洋电话与杭州整形外科中心的医生取得了联系。该院的叶红医生很热情地建议:“这类手术虽然较为罕见,但在中国做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小女孩在新疆,我建议就在那里的自治区人民医院做。那里的整形外科主任郭智龙和我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见过面,据我了解,他们的技术力量应该是足够的。”

这样,几经波折之后,詹姆斯雇佣的翻译终于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智龙取得了联系。当天郭主任从电子信箱里看到小古丽的右手照片后回电说:“手术确有较大难度,这种五指粘连在一起且粘连如此严重的,我从没有接治过,国内也是个难题,但我们有信心攻克这个难关。医院领导对詹姆斯的善举非常重视,准备召集全市的所有专家进行讨论……”两天后,全市16位整形外科专家从五家大医院汇集到这里。经过几个小时的论证,最后终于决定了一套完整可靠的手术方案……2004年10月22日,郭主任给詹姆斯的翻译去了电话:“我们能有十分的把握做好这个手术。手术后,小古丽的右手的每根手指都会活动自如。”詹姆斯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他兴奋地对翻译说:“我尽早去中国,我一定再找到善良的小古丽一家,然后早早做成这个手术!”

2004年11月2日,詹姆斯飞越大洋来到北京,他通过旅行社联系在新疆喀什寻找一位翻译后,然后匆匆乘机来到喀什。而当他和翻译再次风尘仆仆赶到喀拉库里湖畔的时候,却发现小古丽家的帐篷早已撤离,再也找不到她的家了……

雪山下的感动

不过,詹姆斯并没有绝望,因为他知道小古丽的家乡是在阿克陶县布伦口乡苏巴什村――半年前,詹姆斯在分手前没有忘记留下这善良的一家人固定的地址。

第二天,詹姆斯和翻译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几乎与外界隔绝的苏巴什村。在这个如在天边一般的原始村落,面对柯尔克孜族的当地土语,翻译似懂非懂地听出了这样的信息:两年前,善于登山的小古丽的爸爸为了治好女儿的手疾,毅然辞去了当地“村长”的差事,而带着妻子女儿一起去了慕士塔格雪峰下做登山向导,至今没有回到家乡……当这些话由翻译再转达到给詹姆斯的时候,这位外国人落泪了:“真对不起,当初我还站在他的骆驼前与他讨价还价……但后来我的病好了之后要给几百美元感谢他们,他们夫妻却坚持不要。他们的品格真让人尊敬……找不到他们,我决不回美国!”

陌生的牧民们热情地款待了他们。一个年龄大的老人说:“这个美国人心这么好,我们什么样的雪山都走过,发动人去找他们。”很快,村里人集中了32个汉子。老人说:“走遍几百里的慕士塔格雪山,也一定要找回小古丽一家!”

很快,硬汉们策马前行。詹姆斯和翻译都被牧民们的真诚感动了。这时翻译说:“我找一下当地政府部门,让他们也想想办法找。”第二天,阿克陶县旅游局在县里的指示下向慕士塔格雪峰下的各个登山队及旅游景区和喀拉库里湖旅游景区发出了寻找小古丽一家的倡议。

一天、两天、三天……半个月过去了,登山队和所有景区的人员都进行了仔细查找,都无法找到小古丽一家人的踪影。一时间,寻找陷入了困境。正当大家都准备返回的时候,一位同村的牧民说:“人家美国人正在村里等着呢,我们一定要找到他们。”这时,有位牧民提议:“几十里外的公格尔山是一个更高的雪山,我们去那里找一找吧。”于是,32位壮汉又策马朝着公格尔山疾驰而去……

他们终于在雪线下不远的地方,意外地找到了帐篷里的小古丽一家人……

一直守候在公格尔山脚下的詹姆斯听了这个消息,激动地跳了起来。此前,心急如焚的詹姆斯甚至提出要和硬汉们一起上山寻找,但大家担心他对复杂的公格尔山地形不熟,语言交流又不方便,都没有同意他的要求。最后,当地人在山下搭建了一个帐篷,让詹姆斯和翻译安心等候。几天后,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詹姆斯急急收拾行囊,要上山迎接小古丽一家。在半山腰,他远远看见了几个匆匆奔走的身影,其间一个小小的身影身着大红的衣衫,这一定是古丽!詹姆斯操着生涩的中文狂喊:“古丽!古丽!”这时,小古丽飞快地奔跑下来,火红的身影在荒芜的山野间像一团跳跃的火焰……

几天后,全村出动了16人的马队护送詹姆斯和小古丽一家直达喀什机场。在他喝下村民们敬献的上等的马酒后,他与小古丽一家登上了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到了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后,詹姆斯将5000美元交给了医院。12月1日上午,由郭智龙主刀的手术终于开始了。根据专家们既定的方案:手术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只分开二、三指和四、五指,第二期再分开一、二和三、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