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太原古城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22 16:46:42
太原古城第1篇

古寨村东临汾河,早年间还曾因此闹过水患,但是近些年上游截流了大部分河水,汾河到了这一段,只剩下一滩一滩连不成片的水湾,露出土黄色的河床。

这里是一个有历史积淀的村庄,相传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族妹下嫁此村,这里还是明代太原县屯军的“九营十八寨”之一。近几年,古寨村又多了一位名人――村长孟玉金。

“名人”村长与失地农民

属于孟玉金的头衔有很多:“全国新农村建设模范人物”、“山西省优秀村委会主任”、 “太原市十佳带头人”、“三晋杰出村官” ……2007年与2008年,孟玉金连续两次被央视“三农人物”组委会评为全国先进人物,荣获中国农村改革30年30名人物之一的“先锋奖”。在孟玉金的带领下,古寨村也被列为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及太原市新农村改造的重点村之一。

孟玉金在上世纪80年代离开古寨在外开公司、承揽工程,2006年回村竞选村长成功,按照他的说法,是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振兴古寨”。有村民至今仍保存着孟玉金2005年底竞选时的“告村民书”。孟玉金承诺“在我任职期间内,决不轻易占用村民的土地,更不会重分口粮田……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占用地必须得给村民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和实惠……”但是上任以后,承诺的事有了新变化,在这四年里,村民们几乎都失去了他们的土地。

日期为2007年1月26日的古寨村土地调整方案显示,考虑到“人口变动和地少人多的实际情况”,又由于山西省奥林匹克运动场占地100亩,滨河西路贯通规划红线占地300亩,高速绿化带占地300亩,全村当年可用的土地丈量为800亩,按照全村在册人口2500人计算,人均分得的土地应为0.32亩。原本人均7分口粮田被调整到3分半。

2009年2月村民们又收到一份村委会下发的“关于土地收回的征求意见函”。函件说“根据市城建总体规划,奥体中心、滨河西路、蒙山大街拓宽改造已占用我村大量土地,又面临着300余户房屋拆迁”,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以人均1.5分耕地是无法生存的,必须转型发展才是唯一出路”,为此村里要将剩余土地收回统筹规划“绿色生态园”。人均1.5分耕地的确让村民感到无法生存,多数人签字“同意”交出土地。

在古寨村不断调整土地的同时,村里成立了村民集体所有的山西古鑫集团,孟玉金任董事长。该集团下辖公司,分别为:山西古鑫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金磐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金岩工程施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佰金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旺金门窗业有限公司、太原市宏正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皇姑寨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太原市晋源区美景苗木种植园,另外还设有古鑫保安大队、古寨沙场等集体企业。

这些业绩为孟玉金带来了诸多荣誉,其个人生活也蒸蒸日上,村民们关注到的一个显著变化是,2006年孟玉金开着桑塔纳2000回村竞选,四年以后他的车换成了奥迪Q7,儿子开保时捷,儿媳开沃尔沃,女儿开奔驰600……村长的家就在以村民集体名义修建的美景苗木种植园里,在这片占地近130亩的土地上种植着漂亮的花草树木,俨然古寨村的世外桃源。而村民们失去全部土地得到的补偿是:每人一年5袋白面、1袋大米、两壶油以及100元蔬菜补贴。

古寨村的怪现状

越来越近的城市马路,高大富丽的体育馆,使得古寨村愈来愈接近现代城市生活,这里正在变成令人羡慕的市区。晋源区远郊的村民们正在羡慕古寨村人的命运之变。

但是古寨村人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美好,在失去了土地之后,他们接着遭遇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相信的怪事。

村民孟翠平在10月21日收到了一份太原市晋源区行政执法分局下达的“拆除建设通知书”,上面写着孟翠平的房屋“位于滨河西路南延工程规划范围内,严重影响了市、区政府重点工程”,告诫孟翠平“即日内将此建筑物自行拆除,逾期不拆,将由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这份标注着“晋源拆字第6001号令”字样的官方文书在被通知人的位置却写着孟翠平的乳名“孟二平”。而事实上他自己的房子早就拆掉了,通知书上标明的这套房子的户主是其父亲。

几乎就在孟翠平收到通知书的同时,原本在村子里昼夜巡逻的保安队被撤走了。到了23日,村里的电工又将村东拆迁户周边的路灯撤下了十几个,接着十几户拆迁户的电表在夜里被人偷走了。27日夜里,有人把汽油瓶扔进孟翠平家的院子里,险些酿成火灾。

村民任亚婷的丈夫张英峰是10月26日被警察带走的。张英峰在接岳父岳母回村的路上,被一辆白色的轿车拦下后,被直接带到了金胜派出所。夫妻二人偷偷通上了电话,任亚婷才知道丈夫被抓了。她赶到金胜派出所,得到的回复却是“今天根本没出警”。情急之下,任亚婷连打了三遍110报警,接线员告诉她:“有些话不能说,你去晋源分局看看吧”。后来,任亚婷在晋源分局见到了丈夫,有警察与他们夫妻谈话,警察说“(拆迁)给的钱不少了,区里盯着呢,你想要多少啊?”丈夫张英峰赌气地说要300万,警察又说:“永远不用想,你就在里边住着吧!”

张英峰的罪名是“寻衅滋事”,因为一年前他“在拆迁办公室的门上踢了几脚”。直到现在,任亚婷也没有收到丈夫的拘留通知书。相同的罪名也被安在了村民赵巧芳的头上,也是因为一年前她“推搡了拆迁办公室的保安人员”。赵巧芳的丈夫武建国说,他们在10月23日收到了传唤证,24日他和妻子主动去了金胜派出所,赵巧芳被扣下,此后他就没再见过妻子,取保候审的申请也被太原市公安局晋源分局驳回。

因为拆迁的事,镇政府一个叫贺玉林的工作人员来过武建国家里几次。武建国把自己的难处都告诉了贺玉林,老母亲多病、儿子年幼,没有安置地他搬到哪里去呢?并且,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还保留着人均1分半口粮田的农户,住楼房也不现实,总不能把田里的玉米都扛到楼房里去吧?所以他明确提出来想要一块宅基地。贺玉林对他的话听得也很有耐心,不过却没有提供什么解决办法。每次来都说着同样的话,滨河西路南延工程是“公益事业”,请武建国尽快签字拆迁。武建国不觉得自己的要求过分,与古寨相邻的庞家寨村也同样面临着拆迁,庞家寨村民在得到补偿款以外还有一块宅基地,他要求得到相同的待遇。他说:“我们不是刁民,也不想跟政府对着干,可是总要有生活的地方。”所以他没有签字。妻子赵巧芳被抓走后,办案民警和贺玉林曾明确告诉武建国,只要签字拆迁,人就能放回来。

到了27日,村民张廷清的房子在夜里被人偷偷拆掉了。这位因“积极配合拆迁”而受过拆迁办表扬的村民,早在去年就在拆迁合同上签了字,然后以每年4800元的价格租下了邻村一个院落便搬离了古寨村。可是当他拿着拆迁合同去拆迁办领钱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拆迁办以各种理由推脱,直到今年房子被偷拆掉他也没能拿到近28万元的拆迁补偿款。更为奇怪的是,他找过村长又找到拆迁办,房子是如何被拆掉的?人人都答以“不知道”。

10月30日夜孟福贵的死打破了原本愈加紧张的形势,拆迁的动作停滞了下来。然而没有人敢掉以轻心,武建国自妻子被抓后就整日呆在家中守护体弱的母亲,每天只外出两次接送年幼的儿子上学。晚上他不敢脱衣服睡觉,床头床尾各放着一把斧头和一柄镐把,武建国说,如果有人闯进他的家,他就和他们“拼命”,决不能像孟福贵那样被人活活打死。

拆迁能否让“龙城”抬头

“大拆迁,龙城龙抬头”这是2003年太原当地媒体上最为醒目的标题。

这个被称为“龙城”的城市,曾经有过2500年的辉煌历史,但是在中国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却名落孙山。在2003到2010年间,主政这里的官员曾两度变更太原市的发展思路,但唯一不变的城市发展方向却是――向南。

这座城市快速发展壮大的路径中,只有不断向南,才可以把经济开发区、新兴商业区、甚至规划中的省政府、市政府的办公地点安放下来。随着城市的南移,古寨村的人不断听说大马村、小马村、小王村、大王村这样的农村,因为拆迁,转眼间人人变成百万富翁的故事。他们也曾梦想着有一天这样的致富奇迹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他们却发现故事的逻辑没有按照想象的剧本上演,而实际上的遭遇则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按照太原市的城市规划,滨河西路南延工程北起长风桥,向南一路延伸至晋祠宾馆附近的迎宾路,全长约20公里,计划在2009年底建成。但这个宏伟计划却一度搁浅,按照太原市规划局的说法,没有按时完工的阻力就来自于途径古寨村和庞家寨村不足1公里的路段,涉及村民的拆迁安置一直没有做好。

但是太原市向南发展的雄心却很难阻挡。事实上,太原市的一位官员在当地调研后,曾明确表态要实现“年内通车”的目标。要加速前行的另一个因素是,第六届中部博览会将于2011年9月在太原举办,这条路滨河西路作为重点工程再也不能被耽搁了。

不断膨胀前行的城市需要压缩的却是村庄的权利。拆迁工作在此背景下强势展开。其时,按照2009年的拆迁补偿标准,砖木结构的房屋按1500元/平方米补偿,砖混结构1600元/平方米。按照这样的标准,连加拆迁费、过渡费及其他补偿费用,村民孟翠平177.8平方米的住宅共得到了377894元补偿金,他在一张黄色的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而甲方签字一栏,只有一个模糊的名字,没有公章。孟翠平的房子随即被推倒,他搬到了父亲家里,不料父亲的房子现在也面临着拆迁。

今年古寨村委会又提出了新的优惠措施,房屋按2700元/平方米补偿,但是“补偿款明年年底兑现,也可作为优惠房的预交款统一结算”。另一项诱人的措施是拆迁户可以优先分配安置房,每人将无偿获得30平米,余出的部分,以低于市场价4400元/平方米为基础,优惠900元出售。

像孟翠平家一样不肯搬迁的村民仍有60多户。孟翠平的想法很简单,要么给一块宅基地,要么给足够的赔偿金买楼房。随着太原市的南移,古寨村周边的地价和房价也在不断上涨,附近的楼房要4000~5000元/平方米,连村民之间私下交易的一块宅基地也要60多万,30多万元的赔偿金他怎么能接受呢?至于村里给出的拆迁安置优惠措施,他甚至不敢相信,因为安置房的事已经伤透了村民的心。

2008年年初开工建设的回迁安置小区,开发商正是村集体所有的山西古鑫房地产集团公司,小区在村庄南面占地300多亩,不少村民还为此迁了祖坟。村民孟吉伍注意到,房子还在建设中,回迁安置小区的牌子就换成了“水域金岸”。房子的主体框架出来以后,他才明白,安置小区变成了别墅区。“水域金岸”号称“户户临水、独立庭院”,可享受私家入户电梯和阳光车库,户型面积小的也有300多平方米,总价不低于300万。今年9月“水域金岸”偷梁换柱的做法被央视曝光,但至今没有下文。

村北还有300多亩的土地上建起了几栋高层楼房,挂出的牌子仍是“古寨村安置小区”,可是听说不少房子已经对外出售了。孟吉伍也在期盼着滨河西路南延工程早日完工,那时,从古寨到太原市中心只需要十几分钟。古寨村的未来因为这条路看起来充满了希望,然而,当建路要拿家园做置换条件时,他便不能接受了。他喃喃地说:“没有了土地,现在又要拿走宅基地,我们还算村民吗?”

太原古城第2篇

关键词:古城保护;城市发展;城市更新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g Taiyuan county history, city structure, location factors, historical relics, analysis the two big opportunities Ming Taiyuan county is fac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and the two big contradictions, are contradictory macro strategic opportunity, reg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modern city life and city landscape continuity contradiction, tourism activiti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 for discussion.

Key words: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city development; city renewal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引言

明太原县城地处太原市晋源区,是太原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隶属明太原府,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现存的明太原县城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范围内,其城内基本结构未变,十字街格局依然存在,传承了晋阳古城的历史文脉,沿用“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有着“凤凰城”的美称。城内现存西城门洞、北城门洞、西北隅残垣、南门护城壕及文庙等历史建筑,有多处省级、市级和区级文保单位,尽显历史沧桑,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古县城发展的重要见证。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改善旧城历史环境,提升本区域城市职能,太原市政府提出了“千年古城与时代同步”的发展要求,力求将明太原城打造成为“两馆两园”――展现历史场景的博物馆、面向未来发展的科技馆、体验新奇古城的游乐园、人文绿色宜居的新家园。本文基于项目实践,仅从古城面貌的延续、生态环境的保护两个方面提出明太原县城的保护与更新的发展建议以供探讨。

2历史沿革与城市结构

2.1历史沿革

明太原县城所在地,经历了两段重要的历史时期“第一阶段为晋阳古城时期,随着宋初的毁城而结束;第二阶段为在古城废墟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明太原县城,一直延续至今。明太原县城遵循明代的礼制要求,满足明代城市运行的需要,其城墙、十字街、衙署、庙宇、民居的布局具有典型的明代城池特征;同时作为晋阳古城的延续,一定程度上因袭了晋阳古城的传统文化风俗,是晋阳历史文化链上的重要一环。

2.2“凤凰城”格局

明太原县城素有“凤凰城”之誉,东西宽1公里为风翅,南北长0.75公里为凤凰身躯;县城的四座城门都有“瓮城”;北门瓮城门面东,是为“丹凤朝阳”;瓮城中路两旁各有一口水井,是为风之双目;东西二门的瓮城门均折向南,是为凤之双翼;南门和瓮城门均向南开,城外建有一座巍峨高耸的“寺楼”――宝华阁,是为高高翘起的“凤尾”;城中十字街心有好汉坡,象征着隆起的凤腹。“晋阳”曾是“唐尧初徙”所都,“大禹迁都”之地,汉文帝“龙潜之所”,北齐高欢“别都”所在,在古代山西境内的“九府、十六州、一百单八县”当中,只有晋源县和出现过宋太祖赵匡胤的赵城县是这样的“凤凰城”格局。

3场所要素与历史遗存

3.1场所要素

城市运作由特定场所进行的一系列人的活动构成,对人的活动及场所关系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的场所构成及其在人们生活、城市运作中的作用,对于制定合理的保护、更新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明太原县城的场所要素主要分为五大类。以传统民居、九街十八巷为代表的民居街巷等构成了古代市民日常行、居、谈的场所空间,承担日常活动职能;以十字街、老商铺、钱庄等为代表的市场、商铺等构成了日常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承担了经济活动职能;文庙、武庙等四十余座大小庙宇构成了包括天地、神鬼、先贤在内的内容庞杂的祭祀系统,承担庆典祭祀职能;县衙、察院、粮仓等是城市行政管理活动展开的场所,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城墙、护城河、城楼构成了城市的防御体系,承担军事防御职能。

3.2历史遗存

历史遗存是古城的价值所在,明太原县城的历史遗存主要包括六大部分。(1)晋阳古城北侧晋阳湖、东侧汾河、西侧西山的环境格局共同构成了明太原县城的历史与山水格局;(2)南门、北门、西门及西段城墙遗迹;(3)“九街十八巷”的街巷布局;(4)庙宇和优秀的传统民居及有据可查但已毁的县衙、城隍庙等历史建筑;(5)龙王庙、五道庙信仰及其他民间庙会,民间老字号、传统小吃和手工业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4现代城市发展的机遇与矛盾

4.1机遇

4.1.1宏观战略机遇

山西省于2010年12月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九个综改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部级综改区。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此时代背景下,“明太原县城”修复建设工作力求抓住时代机遇,以实现科技、旅游、文化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相促进、相融合。

4.1.2区域发展机遇

明太原县城在经济区位,位于晋中经济区;在旅游区位,是山西旅游横贯南北的重要节点,其“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古城改造”的结合,将为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示范。

“太渝科技创新城”建设项目是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标杆项目,将建成为引领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步规划范围西至太原滨河西路、大运路,比邻“明太原县城”。晋阳文化生态区是太原市“双城双区”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太原县城是晋阳文化生态区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核心区。从长远发展来看,“晋阳文化生态区”与“太渝科技创新城”将成为“文化与科技”的合力,也将为“明太原县城”科技成果的应用提供远景动力。

4.2矛盾

4.2.1现代城市生活与古城面貌的延续

如今的明太原县城仍保留十字街的古城框架,“九街十八巷”的历史街巷格局也基本保留,但现代城市生活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古城面貌。建筑方面,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或者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居民楼;院落内部遗留有传统建筑符号,但更多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两者格格不入;沿街商业建筑风格参差不齐。道路交通方面,私家车拥有量逐年上升,除主街之外,其他街巷的传统尺度较难满足机动车通行,且停车空间严重缺乏。

4.2.2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

古城古镇旅游近年来一直盛行,体验古城文化、感受地方民俗、享受慢休闲成为旅游潮流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旅游活动与古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长假高峰期,各地频现游客数量突破生态环境容量上限的事件发生,这给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明太原县城力求未雨绸缪,实现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保护与更新发展建议

5.1古城面貌的保护与更新

5.1.1塑造“低碳院落”

太原日照充足、气候干燥、降水偏少;山西民居惯用单坡顶,节水低碳的院落营造观念自古便已形成。未来的古城居民院落可考虑在保持古城面貌的前提下,应用科技成果,延续“低碳”的理念。(1)太阳能综合利用:结合院落景观花架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设置蓄能电池,结合LED节能灯等节能设备,基本满足居民生活用电需求,结合智能电网系统,不足部分从城市电网中补充。(2)雨水中水收集利用:设置雨水收集池,收集雨水及用过的清水(中水),用于植物浇水、院落除尘、厕所冲洗等。(3)地源热泵:地源热泵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主机可将空调、地暖、生活热水三合为一。

5.1.2智能化停车设计

古城主入口(东城门广场)作为旅游交通集散区,交通量大,考虑在停车区域引入智能停车系统,以提高停车效率;古城街巷内部因考虑保持传统街巷风貌,不宜开设停车场,但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及远期发展,停车矛盾显现,考虑在街巷内部引入多层循环式立体车库,再通过外立面的协调化设计,解决这一矛盾。

5.2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更新

5.2.1生态型街道设计

(1)生态透水路面:为保证古城未来良好的排水状况,可采用两种道路、广场铺装材料。环城道路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广场及其他路面采用“透水砖”进行铺设。(2)排水型路缘石:采用透水材料制造,同时结合排水管沟设计,在路缘石上设置排水眼孔,同时部分排水井也可考虑移入街边绿化带内。(3)再生材料井盖:采用以废旧塑料、粉煤灰作原料的聚乙烯复合再生材料井盖。此材料耐热、耐寒、耐酸碱、耐老化,同时抗压、抗高温、抗冲击性能高于其他产品,生产成本低于水泥和铸铁材料井盖。且便于进行艺术化设计,可作为讲述古城历史故事、展示古城历史变迁的载体。

5.2.2污水处理与厕所技术改造

针对古城内的建筑污水、黄水及绿色垃圾,可综合应用源分离处理技术、MBR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物质循环处理与再利用系统,实现资源化再利用,在供应绿化有机肥的同时,使得排放水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

6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古城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保护,而是逐步成为动态的保护与更新过程。古城保护与更新如何跟现代城市发展互促互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过程中,现代技术的应用将给越来越多的古城提供具有时代性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明太原县城的保护与更新工作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将为业界提供可供探索的保护与更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吴明伟,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更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6.

太原古城第3篇

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太原市市长耿彦波说:“来到太原后,我组织力量对全市140多处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调研,确定了142片历史遗存保护。” “在太原古城区,我们就以路为基,把点穿成线、以线形成面,做成‘城市会客厅’,来展示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四合院可以改造成文化景点或历史展示厅,这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会提升城市品质。”

太原能否成为旅游名片

山西是文物大省,地上文物保有量居全国前三,省会太原在2500多年的历史沉积中积累了大量具有艺术、参观和考古价值的文物;太原三面环山,四季风光不同,一条活水汾河把太原装点出水乡的味道。可以说,太原市无论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绝不逊于西安市。但是根据2012年的旅游数据,西安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97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15万人,旅游业总收入为654.39亿元人民币;而同期,太原市旅游人数为2977.69万人次,海外游客数量还不到4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为355.6亿元人民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近些年太原市的旅游人数和收入每年都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但是与同样是古城的西安相比,太原市的旅游业发展还比较落后。

而在知名的全球订房网booking. com(Booking,缤客,专为全球旅行者提供酒店预订业务)上,太原的酒店只有16家,西安市则有174家。酒店的数量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接待量,虽然太原的酒店远远多于16家,但都没有主动出击宣传自己。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太原的旅游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太原景点众多,但相对知名的却不多。许多来山西的游客都是冲着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景点,这样就分散了太原的游客人数。有许多冲着太原周边景点的游客只把太原当做中转站,并不多做停留,从而也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太原。而从旅行社给出的行程看,太原列入名单的参观目的地景点也只有晋祠等少数几处,时间安排也大约就在半日到一日左右。

其实单太原市内景点就有一百多处,若想游完总得几天时间。太原有太多内容可以宣传,如果能把太原的景点和周边景点良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景区联动,一票通游,相信能吸引来不少原本只打算参观一两个周边景点的游客。

如果想让太原成为继平遥、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之后的又一张山西旅游名片,就必须打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宣传牌(如旅游口号、城市形象宣传片等),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旅游接待服务和旅游中转服务,让游客可以在良好的服务中流连于太原。

教你游遍太原城

太原的交通改造正在进入尾声,地铁修建即将开始,良好的市内通达性会让太原南城、北城联系更为紧密,同时也让周围县市和榆次区更加融入太原人的日常生活。太原市内景点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可达140多处,道路修建完成之后,这些景点会因为便利的交通成为太原旅游的新亮点。在太原之外,一个半小时车程能够到达平遥、祁县等地,短距离出行为游客提供了方便,无须再拖着大行李箱穿梭在城市之间,只需以太原为中心前往周边景点参观即可。

说到太原市内的景点,可能很多人都还停留在晋祠、汾河公园等地。一般来说,太原最好的旅游季节是夏秋两季,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来太原,以太原为中心,你的旅程可以是这样的:早起去汾河公园晨跑,然后去郝刚刚羊杂吃碗热腾腾的羊杂,赶在早晨9点去山西省博物院。

等你参观完山西省博物院,正好赶上午饭时间,山西的面食想必你早有耳闻,随便一家路边摊的刀削面可能都让你惊艳。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可能吃365天都不会重样,所以闻着面食的香味,推开一家面食馆,准没错。

在地铁修建成以后,从北到南,只是几十分钟的事情。晋祠位于太原西南,这里汇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师手笔和大唐盛世的建筑底蕴。在晋祠周边,还有好几处值得驻足的景区,这些地方既可玩味古代艺术,又可赏自然风光。蒙山大佛凿刻于北齐年间,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也是世界第二大佛;天龙山石窟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以及始建于北齐的漫山阁,都是世所罕见的珍宝。还有前往晋祠的路上,宗教建筑爱好者可不能放过沿途的多处教堂和寺院。

店头古堡倚蒙山山势递高而建,是一处护卫晋阳古都西大门中军事要塞和屯兵护卫都城的战略要地。据考证,店头这座古老的屯兵之地,是隋唐所建,一直延续到公元979年,到宋太宗火烧水灌晋阳古城,灭北汉止,才逐渐由军事堡垒演变为村落。现在,店头村内现保存较完好的460间石碹窑洞,可谓各具特色,上下层可行走,互相窜通,在每一处单元院落的窑洞和窑洞之间四通八达,显出了作为古军事基地的隐蔽性、防御的坚固性和预备作战的灵活性。

历史还留在那里,等你慢慢参观。这个时候,需要消消暑气,最好有一杯冷饮迎接你。位于食品街的太原老字号雪山冷饮厅真是好味道,这里独一份儿的沙棘冰激凌酸甜相宜,绝对是你在别处无法感受的味觉体验。时间真快,下午5点多食品街又热闹起来,你的选择太多,看着哪家店人多你也跟着去。你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味觉也不含糊。

夜来微风,暑气尽消,柳巷热闹得不像话,跟着人流你可以逛逛柳巷和钟楼街,权当消食,说不定在哪个小巷道里可以发现古老太原城的遗迹。钟楼街的开明照相馆、老鼠窟都是自民国起就是太原有名的老字号,建筑古朴,风味独特。

其实你所不知道的太原,还有小清新的一面,位于侯家巷的山西大学堂始建于1903年,至今大门与教学楼都保存完好;附近的文庙香火旺盛,朱红的围墙里绿树成荫,附近还有一座崇善寺也是历史悠久。再往北走,民国时期的建筑会越来越多,目前太原市区内共有80处历史民居及名人故居。在杏花岭区府东街南华门、教场巷一带,保留了众多民国时期的众多历史民居,它们共同承载着龙城的历史记忆。

民居众多意味着老街巷众多。太原的古街巷大约包括:城坊街、狄梁公街、敦化南路、鼓楼街、海子边街、旱西门街、后铁匠巷、教场巷、金刚堰、精营街、旧城街、开化寺街、柳巷、柳溪街、柳巷南路、庙前街、坡子街、起凤街、三桥街、上马街、水西门街、桃园北路、天地坛、文庙巷、五龙口街、五一广场、杏花岭、钟楼街等等。基本每一条街巷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要想探究太原历史,晋阳古城遗址不得不去。城遗址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分城区遗址、宗教祭祀区遗址、墓葬区遗址三部分。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也许你站在遗址上,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惨烈。

还有一处大佛寺,位于太原市北郊区崛山麓的土堂村,距市区20公里。寺依山而建,西倚崛围山,东临汾河,创建于北齐,金代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修复。现存殿堂,多为明清建筑,此寺也是明末清初文化名人傅山隐居地。寺内古柏长势奇特,俗称“土堂怪柏”,为太原古八景之一。

太原古城第4篇

本篇撰稿:周俊刚

欢迎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光临唐风晋韵,锦绣龙城-----太原。我是太原四季风旅行社的导游xxx。为我们驾驶旅游车的是太原xx车队的x师傅。在此,我代表太原340万人民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祝福大家在山西度过一个美满快乐的旅程。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山西旅游的主题口号。据第六次全国文物普查,山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71处,占全国总量的11.5%,位居全国第一,正所谓30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五百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沿途介绍:大家刚刚走出的机场是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位于太原市所辖六区之一的小店区,机场始建于1939年,原为大军阀阎锡山的军用机场,后改为民用,曾于1968年,1992年,2007年进行改扩建。机场拥有3600米的长的4E级跑道,两座航站楼,年设计旅客吞吐量600万人次,可备降世界上最大客机A-380飞机。武宿机场是国内的干线机场,北京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2号航站楼造型别致,犹如一架展翅欲飞的三角翼飞行器,以“起飞·三晋”为建筑主题。很有特色。当前,(2010年1月)原1号航站楼正在紧张施工中,造型与2号基本一致,又是太原的一处双子座建筑。

我们面前的立交桥,于95年10月1日建成通车,96年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鲁班奖”,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座立交桥,是山西省第一条高速太旧高速的龙头,是太榆路,东山过境,南环高速,机场一级公路,5条公路交汇处的定向互通三层大型立交枢纽工程,是当时国内建成的建筑面积最大的(4万多平米)的城市立交枢纽工程。

龙城大街:现在我们走上的是太原的龙城大街,也叫机场大道,这条大道2007年建成通车,龙城大街的沿线将集中发展商业、金融、商务、新闻出版等行业,还将新建龙城公园,并以此为核心大力开发建设龙城新区。现在加紧建设的有山西大医院,太原最大完全中学等省市重点工程。山西大医院净用地355亩,设计床位2000张,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山西大医院在建筑风格上融入山西地域文化特色,呈现九宫格布局,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将会成为山西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医院。新建的太原完全中学,将成为太原市城区内规模最大的中学,这所中学将完全由政府投资兴建,投资总额约2.6亿元,是我市“百校兴学”工程中新选址建设的一所中学。学校位于龙城大街中段路南,东临唐槐路、西临针织路,校园净占地面积175亩(1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建成后学校将成为太原市城区内有史以来占地面积最大、设计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中学。有朋友问了,这条路怎么叫龙城大街呢,在此,我需要把太原的几个别称和历史沿革给大家介绍一下。

历史沿革:太原辖1市3县6区,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345万。“广平曰原”,太原就是大平原的意思。太原古城“晋阳”,公元前497年,晋国重臣赵简子赵鞅令家臣董安于,尹铎负责设计兴建了晋阳城。当时的晋阳城在今天的晋源区古城营村,因位于晋水之北,古人称水北的地方为阳,所以叫晋阳城。,以此为始,太原建城已有2500多年了。秦朝时,始皇帝在全国设置36郡,晋阳属于太原郡。汉武帝刘彻当政期间,全国设置13个刺史部,晋阳为并州刺史部治所,晋阳因此又称“并州”,太原简称“并”即由此而来。说来说去,还没提到龙城,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北齐,虽然没把太原作为首都,但却是别都,大力营建太原,留下了众多古迹,如蒙山大佛,天龙山石窟等。隋唐时期,太原迎来了他的辉煌鼎盛时期,隋文帝杨坚把太原作为“北门锁钥”的军事重镇,先后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晋王杨广、秦王杨浚、汉王杨谅驻守晋阳。当担任太原留守、河东抚慰大使的李渊镇守晋阳时,他的儿子李世民从小在晋阳长大,人称“太原公子。617年即隋义宁元年,李渊、李世民父子从晋阳起兵,第二年就攻取了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李唐父子对太原很有感情,认为太原市“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所以唐朝把太原定为北都、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为“三京”。有李白诗为证:“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五代十国时期,晋阳先后涌现出后唐李克用、后晋石晋瑭、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等4位皇帝。因为他们都是在太原开基立业的,出真龙天子,所以叫太原为“龙城”。龙城大街的得名也源于此一典故。

到了宋代,晋阳古城迎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宋朝皇帝赵匡胤、赵光义哥儿俩攻打晋阳,直到第三次才攻打下来,当时宋朝已经建立20年。赵光义打下晋阳后,生怕这座龙城再出所谓的真龙天子闹独立,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就下令水淹、火烧了这座历经春秋至隋、唐、五代等十多个王朝的城市,同时命令大臣潘美在当时的唐明镇修建了现在的太原城。刚刚我们路过的大南门,就是宋朝太原城的一个城门所在。同时,潘美还在太原修建了丁字街,取其钉死龙脉之意。现在的建设路还有很多丁字街,就是当初建城留下的遗迹。聪明一时的赵光义毁掉晋阳古城,只想到赵宋王朝家天下的安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的晋阳古城被毁,就使得中原大地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护卫屏障。140多年后,金兵便南下太原,长驱直入汴梁,即今开封,掳走了他的子孙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使中原大好河山再度陷入破碎混乱的局面。历经金元两朝300年,明朝朱元璋的第三子朱h受封晋王后,宋建太原城迎来第一次扩建。当时的夯土城墙外包城砖,周长12公里,高12米,开有8门,均设城楼,气势磅礴,巍峨壮观。“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的谚语即由此而来。

特色文化名城--太原: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明聚并州。太原位于山西中心区域,自古就是边塞屏障,国之藩篱,京畿近地,北方重镇,曾经发生在晋阳城的“三家分晋”、“刘恒治代”、“北朝称雄”、“李渊起兵”、“五代更迭”、“北宋毁城”等众大事件,直接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太原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处,历史上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在太原一代生存发展。数千年来,太原始终是三晋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才杰辈出,文俊迭起,帝王巡游,将相登临,晋阳山水孕育了众多文采飞扬、书画并长、思想深邃、开拓创新的才子学者,也吸引着封建帝王们的目光,他们的活动对三晋文化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故有学者称:“太原是当之无愧的晋文化荟萃之地”“是三晋文化的核心”。

太原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自公元前497年太原建城以来,太原先后是赵国、前秦、李晋,北汉四个政权的都城,是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五个政权的陪都:古代太原虽然多为少数民族和割据政权都城,或者只是中央王朝的陪都,但建都的时间跨度之长,王朝政权之多,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之重要,在中国古都城市中异常显赫,是除七大古都外,其他古都所不能比拟的。

太原遗存丰富、文物众多。太原市现有馆藏文物20余万件,古遗址、寺观、宫殿、石窟、古塔及石刻、雕塑、壁画等各类文物近千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8处。其中,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32处,市保单位46处。从全国来讲,有如此众多文物资源的城市是少见的。晋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之一,聚合了整个中国古建园林要素,浓缩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符号及佛、道、儒三教精华,展示了太原几千年的发展。晋阳古城是太原2500年文明的有力见证,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历经20余年建成的蒙山大佛,是太原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距今已1459年(截止2010-1-28),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早。所有这些,都激励着太原人要把自己的城市建成一个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将来,在太原西南,将会形成一个以晋阳古城遗址展示为主题,以古墓葬,园林寺观 ,石窟艺术为烘托的特色景观,彰显太原城市的魅力。

滨河东路:现在大家走上了滨河东路,该路由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太原量身打造。道路全长16.5公里,南至小店,北至柴村桥,全程无红绿灯,设计时速60公里/时,是贯通太原市南北的快速通道,城市景观大道,太原旅游通道。如果有人问你,从南至北怎样快速通过太原市区,回答无疑是滨河路。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火炬桥, 火炬桥总长1490米,西起汾河西岸的新晋祠路,东接汾河东岸的太茅公路,道路设计标准为城市一级主干道,主桥道路的路面按双向八车道设计。火炬桥在设计上采用了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创造性地使用三根弯塔柱组成斜拉桥主索塔结构,将桥面的荷载通过拉索分布到三根塔柱上。最重要的是,这三根弯塔柱也是对“三晋大地”的一种表象性总结,三根弯塔柱形成了三维变化的结构组合,它如同一朵迸发灵感与创新精神的火焰。此外,桥体的夜景灯光又采用了最具有吉祥意义的红色泛光灯照射塔柱,斜拉索采用白色灯光。夜幕降临,红色的灯光,象征着熊熊燃烧的火炬,用白色灯光连接起来的斜拉索,仿佛是千万只握着火炬的手,预示着太原人民团结一致,欣欣向荣。

说到滨河,自然是紧挨着河的意思了,哪条河呢?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在汾河两岸,修建了两条城市快速通道,滨河东路和滨河西路,姊妹路。道路的通畅,为两岸区域疏通了血脉,打上了强心针,使两边区域迅速升值,宜人的环境令人向往,商住两相宜,成为了太原的热点楼盘,太原市的目标,是要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为太原的“外滩”。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南中环桥,南中环桥是连接太原南部汾河两岸的一条重要通道,该桥主线全长2608米,分为东引桥、主桥、西引桥三部分。其中,主桥全长300米,主跨180米,桥梁标准宽度为52.5米,最宽处71米;西引桥为高架结构,东接主桥,西跨新晋祠路后落地,全长1114.74米。南中环桥工程还包括东西立交桥、人行天桥建设等。南中环桥主桥为拱梁组合结构。主拱高40米,向外倾斜16度,副拱高48米,向外倾斜26.82度,为钢叠合梁组合式系杆拱体系。南中环桥主桥桥型设计构思源于太原市八景之一的“蒙山晓月”。在夜景中从侧面看该桥,仿佛一弯新月从波光粼粼的水面升起,配上汾河开阔的水面,更表现出“明月罩龙城”的美景,体现出“汾河晓月”的旷远悠长。从桥的两端看,又如一只大雁。其技术难度与同类型桥梁相比,堪称世界一流,被建筑业内的人士称之为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雁。

汾河公园:从长风大桥下穿过,我们左手边看到大片水面地方的就是汾河公园。有句话说,“欢欢喜喜汾河湾。哭哭啼啼吕梁山,凑凑乎乎晋东南,死也不过雁门关”。充分说明了汾河湾人民的富足。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就是环境的污染恶化,汾河也未能幸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人们掩鼻而过,避之唯恐不及。1998年9月,太原市政府决定对汾河进行治理美化,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形成了现在的汾河公园,公园总技资5.6亿元。景区北起胜利桥上游155米,南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为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今天又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水为墨、以绿为彩,绘就了一幅新的汾河画卷,建造了具有北方园林风格和汾河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园。今天的汾河变样了,相信明日的汾河会更加美丽宜人。我们将传承汾河母亲博大的胸怀和勤劳的品格,为太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汾河晚渡为“古晋阳八景”之一。此处位于西山最佳观赏点。与对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鸟岛相望,入口耸立的石坊为码头标志,几何构成的景点,当夕阳斜照、红霞满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随,游人泛舟其间或凭栏远眺,如画胜境,可一览无余。

太原汾河公园是在汾河太原城区段内经过水利治理和绿化美化后而形成的滨水公园,绿化总面积为130万平方米,水面170万平方米,共栽植183种2.4万株乔灌木,82万平方米草坪,1万余株(丛)露地宿根花卉,形成了两岸宽百米、长6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一个个构思新颖、寓意深刻、建造精巧的景点星罗棋布,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

1205 年,元好问赴试并州,适逢捕雁者捕得两雁,一死一脱网。脱网者悲鸣不去,竞自投地而死。诗人感慨,遂购得两雁,葬于汾河之畔,垒石为识,曰“雁丘”,并赋《雁丘辞》。写出千古绝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2001年8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太原汾河景区视察时指出:“……这个绿化带对于城市太重要了,这项工程对城市的环境功不可设……”。

2001年12月28日,国家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联合国申报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太原古城第5篇

《阳曲县志》关于太原城池概述

道光二十三年出版的新修《阳曲县志》关于太原城池概述。(图①)

民国24年(1935)太原市城关街巷图

辛亥革命胜利后,太原城城垣被独揽山西军政大权的阎锡山进一步加固,成为阎氏政权政治、军事的核心和堡垒。民国初年,山西军政府首先清理了城东南新满城的城栅、栅门等设施,扩建和重修清末正太铁路太原车站,沿太原城垣修筑环城铁路,向太原城垣之外发展。

20世纪20年代,阎氏积极发展太原军事工业、冶金工业、矿业窑业,随着其西北实业公司的创建,太原城北门之外逐渐成为太原近代工业的聚集之所,城区面积迅速扩展。(图②)

地图篇

一张张地图的演变,就是一座城池的发展。

太原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建城很早,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说它年轻,那是因为它在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千余年来,几经战火,数次兴衰,至20世纪40年代末,已呈凋敝的苍颜。自建国后的四十年,在太原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作用下,使它焕发了新的活力,既承载着历史,也开创了新的时代。(太原城址变迁图)

20世纪60年代太原城环视

20世纪60年代太原城向东、向西、向南、向北远眺图。(图①②③④)

太原市政区图

根据《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在规划期末,太原市域人口规模48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360万人。

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360平方公里。(图⑤)

街巷篇

一个城市的街巷,仿佛一个人体的脉络。

元好问 “官街十字改丁字”,描绘出宋建太原城街巷呈 “丁字”状的情形。纵观太原老街名称,多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与过去手工作坊、集市贸易有关,如西米市、帽儿巷、柴市巷、棉花巷、剪子巷等;或以古建筑称谓,如钟楼街、纯阳宫街、东华门、南肖墙等;也有以古代兵营而得名,如校尉营、精营街;还有以地形特征命名,如海子边、水西门街、旱西门街等,还有太原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街是位于文庙西侧的狄梁公街。

不见钟楼的钟楼街

钟楼街与柳巷、桥头街、柳巷南路,成“十”字衔连,是太原百余年来的商品集散中心。在这条长不足 600米,宽仅13米左右的街道两侧,大型商场毗连,中型店铺林立,小型摊位参差……把它称作商业一条街,那是再准确不过了。

现在的钟楼街与柳巷一起,承担了太原主要的商业活动,即使不是节假日,这里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图⑥、⑦分别为民国时期的钟楼街及现在的钟楼街)

柳巷的传说

柳巷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说起它来,太原人家喻户晓。它繁华,繁华到百货俱全、店铺栉比、一家接着一家;它热闹,热闹到人流熙攘、接踵摩肩、络绎不绝;它古老,古老到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它究竟问世于哪一朝、哪一代。至于这条街为什么要叫柳巷?似乎也成为一个谜,难觅真谛。

柳巷东西延伸出几条街道,都是太原人耳熟能详的老街道,起凤街、桥头街、开化寺街,至今仍是老太原人寻找儿时记忆的地方。(图①、②分别为民国时期的柳巷及如今的柳巷)

府西、府东金融街

府西街、府东街是太原市区东西走向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是太原的古街道。

如今,经过半年道路改造后的府西、府东街,仿佛一条飘逸的彩带,镶嵌在太原城的腹地。它连通了南北走向的城区大动脉解放路、五一路、建设北路,成为汾河东畔太原城区的棋盘形街网格局中的枢纽之一。(图③、④分别为改造后的府西、府东街及上世纪50年代的府东街)

先锋——迎泽大街

迎泽大街得名的传说有很多,追本溯源,其得名是因其由原太原城垣的承恩门起始,经由迎泽门、直至西南城角达汾河东坝。而这两座故城的城门以迎泽门规模最大,为纪念于斯,从迎泽门引得迎泽大街之名。从1955年始建至今,迎泽大街都承担着太原最主要交通干道的责任。宽70米的迎泽大街,在1955年开建的时候着实另人们瞠目了一段时日,那时太原城的路只有六七米宽,70米的大街带给大家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至今,迎泽大街仍是太原最主要的干道之一,其两侧汇集了太原60多年来的建设成就,是太原最具有代表性的街道之一。 (图①、②分别为上世纪50年代的迎泽大街及现在的迎泽大桥)

五一广场的前世今生

五一广场的前身,是明太原城的八座城门和关城之一的当时叫做“承恩门”的故址。

太原古城第6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以及层次,从地下文物、历史文化村落、旧城整体格局、历史街区等方面论述了近期内太原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对城市的 发展 建设以及历史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各城市已组织编制国民 经济 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了配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保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特开展2006年一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近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延续的重要手段,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太原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究。

1历史沿革与价值评价

1.1历史沿革

    据考古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太原一带繁衍生息。太原城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称晋阳城。后相继为赵国都城、秦汉重镇、北齐别都、盛唐北京,以及后唐、后汉、北汉的宫网之地,素有“龙城”之称,太原有史可考的历史已有2 500年。

1.2价值评价

    1)古文化遗址—黄河文明的摇篮。与此相关的文物古迹有义井、许坦、光社等新石器文化遗址。

    2)九朝古都—称雄天下的龙城。与此相关的文物古迹有晋阳古城遗址、晋祠、天龙山石窟、金胜村春秋大墓、晋源王郭娄睿墓及晋源区的众多唐代墓葬。

    3)晋祠—中华文化的瑰宝。晋祠以极其珍贵的古建群、 自然 山水,雕塑石刻及其有机结合,积淀着2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在

    2)地下文物的保护。

    a.在本轮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中,对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要拓展方向的确定应避开地下文物分布三区。b.根据地下文物的不同使用性质和 历史 价值,将保护区域分为一般控制区和重点控制区。在这些区域内进行基本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严格报批制度。c.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对晋阳古城实施保护和试挖掘,新建太原博物馆。

3.2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

    历史文化遗存富集的古城镇,包括晋祠镇、晋源镇、赤桥村等应划定为全市历史文化遗存重点保护区,控制建设,保留特色,发扬光大。近期要根据村落的现状用地规模、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影响因素,确定它们的保护范围、层次、界线和面积;根据保护范围内建筑的现状风貌、规模年限、考古价值等情况,对建筑进行保护整治;根据村落的街巷现状格局形态,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街巷的空间尺度、街巷立面和铺地形式提出保护整治要求;针对核心保护区内重点地段和空间节点采取具体保护整治措施;基于保护角度,对村落建设规划中与历史环境保护有影响的规划内容进行适当深化调整。

3.3旧城整体格局的保护

    1)城市传统格局。太原旧城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于明洪武九年扩建直至现在的规模。城周二十四里,共开八门。旧城范围约为现在的迎泽大街、建设路、新建路、北大街范围。城内道路呈“井”字形格局。

    2)保护对策。a.疏解旧城居住人口,提升旧城文化品位。禁止成片的房地产开发,降低开发强度,缓解历史城区保护的压力。b.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充分利用保护区内的建筑和设施,使保护区与城市功能 发展 相适应。c.进行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内房屋产权制度的改革,明确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关系。d.调整历史城区的用地结构,减少居住用地,增加三产用地。e.保护空间视廊。f.太原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名城魅力主要靠迎泽区和杏花岭区来展现,这两个区要独立定位,把两区建成历史文化区、中心商务区和休闲 旅游 区。9.加强对双合成、六味斋等老字号和古树、名木的保护。

3. 4历史街区的保护

    近期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分别为文庙街区、钟楼街街区和坝陵桥街区三个街区。文庙街区范围为东到崇善寺街东侧,西到太原师范学院西侧及省公安厅,南起侯家巷南侧,北到上马街。钟楼街街区范围为北起察院后,南到姑姑庵和中校尉营,西起食品街,东到柳巷北路。坝陵桥街区范围为北起坝陵北街,南至新民北街,西起裕德东路、三墙路,东至坝陵路、同成路。按照((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要求进行保护。

太原古城第7篇

水 城

蜿蜒流淌800里的滏阳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滋养着两岸人民生生不息的益河。滏阳河,古称滏水,因“泉流奋涌,若釜之扬汤,故以滏名。”至北周时,置滏阳县,滏水因此改称滏阳河。据《山海经》记载:“神麇之山,滏水出焉,东流注于欧水”。

滏阳河发源于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南麓及神麇山下的黑龙洞,为常年性流水河,既能航运,亦能灌溉。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上游用水量逐年增加,再加之连年干旱,河流由常年而变为季节河,通航亦随之中断。

地处滏阳河上游约80公里处的永年洼为河北省四大洼淀之一,洼地面积4.6万亩,在河北四大洼淀中,其面积位居第二。永年洼常年积水,水质优良,水生物繁多。洼地南高北低,水能自流,陆面平均海拔41米。广府古城,即坐落于永年洼的中心部位。

未踏入广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城外的碧水萦环,长堤相绕,芦苇连天,宛若江南水乡。有水,古城就有了灵气,就不同于一般的北方古城。但这里又不同于江南水乡,看那雄浑大气的古城墙,正显示着北方的豪情。

这片碧水叫永年洼,古城就坐落在洼的中央,广府因此也成为了北方唯一的旱地水城。古城的形成、兴盛乃至延续了上千年的繁荣,无不与水密切相关。永年洼常年积水,水质优良,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它南临滏阳河,东有支漳河,东北有留垒河,北有牛尾河,洼地南高北低,水能自流。

在水中乘着小船看古城,可以领略一番别样风情:蓝天碧水,芦荡荷风,头上有水鸟在啾啾鸣叫,身旁有芦苇摆动着婀娜的身姿,真是北方少有的惬意。

广府古城周边水多,历代地方志都不乏兴修水利,抗洪排涝的记载。其中最早记述的要数毛遂治理滏阳河的传说。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平王手下的门客。关于“毛遂自荐”,随平原君赴楚国,劝楚王发兵救赵的典故,后人皆耳熟能详。毛遂后来被赵王封为谏议大夫,其封邑就在广府古城。毛遂上任时,这里的水利设施十分落后,一下大雨就发生洪涝灾害,于是毛遂即带领百姓挖沟开渠,疏通河道,消除水患,使周边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现毛遂之墓位于古城西门外,且常见祭祀的百姓流连于此。

明朝中叶,古城进入兴盛时期。为适应农业的发展,万历16年间广平知府蒋以忠、知县张可久等大兴水利设施,沿滏阳河先后建起惠民闸、济民闸、便民闸、润民闸等八座农田灌溉闸。因为八座灌溉闸均匀地分布在广府古城西面,被百姓统称为“西八闸”。“西八闸”陆续完工后,引滏阳河水灌溉城西四万余亩土地,从此这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水稻丰产区。“西八闸”是古代滏阳河上重要的水利设施,现“西八闸”保存完好的有七闸,其中四座闸门仍在不知疲倦地灌溉着千畦稻田,默默地为黎民造福。

古滏阳河除灌溉农田外,另一大益民作用便是交通运输了。滏阳河属运河水系,古时陆路运输不发达,滏阳河便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广府古城亦成为商贾云集的水码头。

有河必有桥。弘济桥位于广府古城东2.5公里处的东桥村,东西横跨滏阳河上。史料载:始建于隋朝。它与赵州桥的建造年代非常接近,建筑结构和风格亦基本相同,被公认为赵州桥的姊妹桥。

弘济桥用大青石砌成,主拱似长虹飞架,全长48.9米,宽6.82米。千百年来,无数车辆马匹,从桥上辗压驶过,把桥面磨损的凹凸不平,但桥梁整体结构始终坚固如初。从相关碑文得知:弘济桥经明万历年间整修后,再无一石一次的修缮。桥面上几块被专家称为有着4.5至5亿年的古化石,刻记着弘济桥历史的沧桑。桥的栏板和两侧,为装饰而雕凿的狮子、猴子、麋鹿、龙凤等图案,依然栩栩如生。历久以来,由于桥下南来北往的舟船太多,纤夫的纤绳在桥洞的石墩上刻印出了条条深深的印痕,也随之成为滏阳河这条黄金水道的历史佐证。

2006年,弘济桥被列为部级重点保护文物,经当地政府的努力,弘济桥已被人为地保护起来,结束了它历载千年承受着万千车马行者的劳顿,静静地横卧在滏阳河上。

古 城

广府城外的水景足以让人惬意了,古城里竟还有许多景物令人惊奇。

广府古城墙,不但颇具规模,雄伟壮观,而且保存完好。望着广府的城墙,不禁使人想到了其他很多古城的城墙,或因历代战乱或因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多已残破不全或荡然无存,这更衬托出广府古城墙的珍贵了。

这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不过唐时为土城墙并初具规模,到明朝嘉靖年间,修砌了砖城,又增修了四座瓮城,也就是现在的规模。城墙为正方形,这在我国古城历史上是少有的。古城的护城河,宽度达到140米,这也十分罕见。

古城的历史比城墙的历史要古老得多,可上溯至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隋朝末年,雄踞北方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大夏国,于公元619年在永年城定都。窦建德在城内建万春宫,设置百官,分治郡县。由于年代久远,大夏国王窦建德精心修缮的万春宫已不复存在,但近年来城中挖掘出当年窦建德为隐蔽调动军队而修建的重要军事设施藏兵洞,据称这个洞全长四十五里,通往城西北的洞头村,现在由于洞内积水严重,且多处坍塌,已无法通行。

据《广平府志》记载:“广郡古城创自李唐以前,元时始扩而大之,明自成化后迭加增修,规模益具。”即该城始建于唐以前,据记载,旧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元朝侍郎王伟做郡守时,增筑扩大,将土城周长增为九里十三步,即现在的规模,城为方形,高三丈五尺,宽两丈五尺,当时建有四门:东曰阳和门,西曰保和门,南曰阳明门,北曰贞元门。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所辖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修为砖城,并增高城垣,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铺舍二十六座,垛口一千七百五十二处,内置二十九条甬道。现今西城门洞下有“大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修砌此城”碑刻,保存完好。嘉靖四十三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争,又增修了四座瓮城。

广府城内经历年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形成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个拐弯的布局,城内主要街道直通城门,并保留了边角空地和排涝消防的水塘。当时城内官署棋布,店铺林立,是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建筑主要有:府署、县署、城隍庙、东宫街、迎春街、县阁里、院前街、城外古建、清晖书院、演武厅等。

广平府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达2600多年,其中作为明清两朝的府治长达545年之久。府衙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僚机构,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遗存。目前,在清代215个知府衙门中,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府衙只有两处――河南南阳府衙和江苏淮安府衙。与其他地方相比,闻名遐迩的广平府府衙在历史上更为辉煌,且更具特色,这源于广平府府衙独特的地形地貌。

历史上,广平府府衙是一座城内城,他是在隋末夏王窦建德“万春宫”的基础上建立的。“府衙”较好地利用了“万春宫”原有的地形。“府衙”四周环水,大门外左右两个池塘,府衙坐落在一处台地之上。每逢夏季,暴雨而至,府衙被雨水冲刷的洁净如新,四周池塘盈水,蒲苇荷花争艳,鱼蛙相戏,蜻蜓低飞,燕儿喳喳。府衙建筑群规模宏大、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显得景色宜人、气象万千。别处的府署衙门气氛森严,让人望而生畏;唯独广平府府衙既庄重威严又显得辉煌大气,且处处体现了“水乡”的风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四周环水的府衙地貌还清晰可见。晚饭后,学生们常常在此背诵语文课文和英语单词,这包括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惜,后来由于永年二中扩建学生食堂和宿舍,把这些池塘填埋了。大门外左右两侧的两个鱼塘,如今也被填埋变成了民居,风光不再。

“广平府府衙”的复建,将再现广平府辉煌的明清建筑群。如果能够恢复府衙昔日的地形地貌,再现府衙四周环水、池塘密布,“景色、排涝、安全防护”自然与景观的和谐统一,这对于研究古代城池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广府古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又增添了一项自然人文景观。

广府古城的城隍庙位于广府古城西大街中段路北,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老庙宇。历史上,城隍庙气势恢宏,香火鼎盛。庙宇内外,有牌坊、戏楼、碑亭、长廊等,亭台楼阁,殿宇高耸。据说,城隍爷十分灵验,有求必应,因此前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百里以外的人前来上香。因此,关于城隍庙的神话故事十分丰富,这也是城隍庙远近闻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广府城隍庙,庙高神灵;所以直至今日,尽管广府的城隍庙早在中已被拆除,但老百姓在原城隍庙旁边新建的城隍小庙依然香火鼎盛。城隍文化也是广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中医、京剧和书法”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位于西大街的“太和堂”,作为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堂号,与“武术和中医”这两大国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传承了太极与中药。“太和堂”由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继参于明崇祯七年(1635年),在广府古城西大街创建至今,历经了八代人、370多年的历史变幻,至今仍然在经营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太和堂”不仅是中药名店,在武术界她依然名声显赫。原因是太极拳正是从这里逐步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当年“太和堂”药店的掌柜、伙计都是从河南温县老家过来的,大多练过陈家沟拳,也就是现今人们所说的陈式太极拳。太极宗师杨禄禅当时由于家贫受雇于“太和堂”药店,在陈氏师徒练拳时,他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德瑚师傅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药店东家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十年后,年越六旬的陈德瑚喜得贵子,取名陈本格,字备三。这时杨禄禅已长大成人,拳艺也学有所成,于此其间,陈德瑚以厚礼相赠,命禄禅返回故里,在永年一带以授拳为业,其后又经陈德瑚、武汝清将其推荐于北京恭王府授拳,于是太极拳逐渐发扬光大。

然而“太和堂”毕竟是药店,它经营的是中草药和一些秘方成药,规模在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广平府的“太和堂”,与天津府的“达仁堂”、顺天府(北京)的“同仁堂”,三堂齐名。“三堂”是安国药市的最大买主,每当安国药市开张,“三堂”缺一不开市。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太和堂”的影响犹存。

太极之城

当今世界,有一种健身运动风靡全球,它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太极拳。但很少有人知晓,太极拳其实就是起源于广府。

在古城外,沿护城河来到古城南门位置,这里的一处院落为杨露禅故居。杨露禅是杨式太极拳的宗师。故居占地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进院落,有茶棚、居室、客厅、演武厅,据介绍原有建筑毁坏严重,1991年在原址上按原样修复成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故居已经成为海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寻根问祖、求师学艺的神圣殿堂。在故居正墙上悬挂着“一代宗师”的牌匾,下方是杨露禅的照片和“荣光无不照,怀古亦河深”的对联。再看南侧的书房中,几尊塑像栩栩如生,展现出杨露禅正在教授弟子拳术。那一招一式,把参观者立刻引入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之中。位于迎春街的武式太极拳宗师武禹襄的故居,这是一座晚清建筑风格的院落群体。故居内由武禹襄亲手种植的两株石榴树,至今根繁叶茂。

太原古城第8篇

2500年的建城史陈酿散发出晋阳大地古风古韵的味道,仿若在走过一条条街巷、穿梭于一座座历史大院与会馆间、凝视于一个个名胜古迹旁、聆听着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与传说时,似乎才会明白那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追溯历史,就犹如打开了尘封久远的历史大门。而解读这部太原史诗,就得先拿起这把历史的钥匙,开启这部经典的晋阳春秋的历史长卷……

千年古都,2500年的晋阳史

“晋阳发源于旧石器时代,崛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97年前),强盛于隋唐时期,历史上不仅有“陪都”、“北都”、“北京”、“九边之首”的霸府地位,也有“年谷独熟”、“经济富庶”、“控带山河,据天下之肩背”的美誉。”

太原,简称“并”,古称晋阳。十万年前的旧时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在汾河两岸繁衍生息。史传太原的肇始者台骀,因治理汾水、开拓了太原盆地。被尊为“汾水之神”。尧舜禹时期,大禹在汾河流域导河积石,疏通河道,相传今太原城西系舟山,就是因为他治水时在此系舟停泊而得名。又史载,唐尧初都太原并建唐城,清徐县尧城村现存有元代建筑尧庙,就是对尧的纪念。

夏商时期,太原地区是土方、鬼方。严狁等戎狄部族游牧的地方。司马迁《史记》中记到“桐叶封弟”的故事,就是说西周成王剪桐叶为圭封弟弟叔虞于唐。“叔虞封唐”的故事在山西广为流传,太原又是山西的中心,因而历史上就把纪念唐叔虞德晋祠建在太原古晋阳城西门外。叔虞之子燮父,改唐国为晋国。公元前497年,执掌晋国之政的公卿赵简子,在晋水之阳创建了军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晋阳城,太原始有“晋阳”之称,距今已有2500余年。

公元前453年,赵简子之子赵襄子凭借晋阳城的保障之功,联合韩、魏灭掉智伯,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序幕。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正式受封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到了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灭赵国,设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秦统一全国后,太原郡为36郡之一。

汉初,匈奴不断南下扩张势力。为了巩固北边,前196年,汉高祖并雁门郡、云中郡、代郡和太原郡为代国,封四子刘恒为王,都晋阳。前106年,汉武帝首创13个州刺史部建置,并州刺史部驻节晋阳,晋阳、太原、并州一地三名自此始。到了西晋永嘉年间,刘琨临危受命,出任并州刺史,十年之间,将晋阳城展筑成周二十七里的大都,使之成为了西晋政权的坚固堡垒。

十六国时,北方战乱频繁,晋阳城以期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坚固的城防,成为少数民族政权群雄逐鹿、交替控制的要地,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西燕所占领,前秦符丕曾以晋阳为国都做了两年的皇帝。直至新兴的鲜卑族拓跋氏统一北方,才使战火稍停。史载,北魏孝文帝曾于497年巡视晋阳。

532年,乱世雄杰高欢在与尔朱集团的对弈中胜出,攻占晋阳,并以晋阳为根据地,建成大丞相府,遥控北魏政权,史称“霸府”。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迁都邺城,称上都,以晋阳为下都。当时,晋阳虽为下都,但军政事务,皆归高氏,精兵宿将,成萃晋阳,成为东魏政权事实上的国都。高欢次子高洋自立为帝建立北齐后,仍以邺城为国都,以晋阳为别都,但认为太原是“霸业所在,王命是甚”,大兴土木,扩建太原。晋阳经高氏在东魏、北齐的营建,构成了当时的皇家建筑群,成为实际上的国都,学者称之为“中国陪都史上的特殊现象”。从太原王郭村出土的娄睿壁画和王家峰村出土的徐显秀墓壁画,可见当年晋阳的兴盛现象。

隋唐时期,晋阳进入了鼎盛时期。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后,以晋阳为重镇,先后派三个儿子到晋阳任并州总管,进一步扩建晋阳城,并改晋阳宫为新城,还在新城之西筑起城高四丈、周长七里的仓城,与北齐大明城(晋阳古城)成品字形鼎足而立,成为城里有城、城外有城的“一都之会”。

617年,李氏父子在晋阳誓师起义,挺进关中,攻占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唐朝历代皇帝视太原为龙兴之地,太原成为大唐北都,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第三大城市。诗人李白盛赞日: “天王三京,北都局一。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踞镇,非贤莫居。”唐朝时,太原可谓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强盛的唐王朝在藩镇割据中江河日下,寿终正寝,历史由此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年代。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或以晋阳得国,以晋阳为陪都,或称帝于晋阳,以晋阳为都城。一部纷争的五代史,实际上是建都于开封或洛阳的中央政权同以太原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激烈斗争的历史。

到了北汉时期,最终未能抵挡宋太祖、宋太宗二人先后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征伐。这座已有1500年历史的晋阳明都彻底毁灭了。城市可以毁灭,太原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却不可改变。982年,宋将潘美在晋阳古城以北的唐明镇修建了太原新城。这是一座矩形土城,周长十里270步,筑四门。内有子城,周长五里157步,也有四门。由于新建的太原城是在原唐明镇基础上扩建的,城周四门不对称,便形成官街呈“丁”字形格局。

金元两代,太原城饱尝了战火的洗礼,坚固的城池抵抗过也陷落过。1213年,兴起的蒙古兵分三路南下,围绕太原城得失,经反复拉锯,最后太原被蒙古军占领。

明初,太原为“九边”之一,即为了防御蒙古入侵。明太祖时期对太原城进行扩建,在太原旧城的基础上,向南,北、东三面进行大规模扩建,形成8门、4角楼、12座城楼的“锦绣太原城”。

清代太原城的规制和明代相似,却遭受了一次大火两次水灾的考验。明清两代,作为边防重镇和晋商之都得太原,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炼铁业和硫磺业生产非常发达,银钱业隆。到了近代,太原作为红色革命的根据地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今天,历史的尘埃已落地,但曾经辉煌的历史不会消散。沿着街巷,徜徉老街中,并州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迁让我们感到欣慰与自豪,徜徉老街中,路旁那一栋栋朴实的民宅又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她久远而又漫长的历史在这块并州大地上留下的痕迹。

晋商故里,续写500年的荣耀

“500年的中国晋商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一部蕴含血与泪、智慧与财富的民族奋进史,晋商更是开创了一个中国近代商业文明时代。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式商道的传奇与魅力。”

追溯晋商的历史,要从明清时代算起,至今已有500年的时间。梁启超先生曾感慨地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有此历史、有基础又能继续发达的山西商业,鄙人常以自夸于世界人之前。”明清时期,晋商逐渐兴起。现在人们一提起晋商,自然的想

到山西的晋中、平遥等地,但是太原作为当时重要的商业重镇、交通枢纽发挥着核心的地位。太原先后是抚署和府治所在地,祁县、太谷等晋商大户聚居之地均在其辖下。出于同政府交往和扩大业务的需要,许多商家纷纷在太原设立办事机构以及总部分号。太原城内商铺林立、会馆云集、物流涌动、交易活跃。作为中国北方的商业重镇、交通枢纽,太原不仅是沟通南北、衔接东西的物资集散地和中转站,而且是商界政界人员的活动中心,是集金融、交通,游乐、餐饮为一体的服务中心,与各路晋商的经营活动、对外贸易、社会交往、生活起居等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把晋中地区看作晋商的“发源地”,把晋西北及其以外的地区看作晋商的“发迹地”,那么太原则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晋商的“中心根据地”。

明朝的时候,太原商人以足迹遍天下。进入清朝,逐渐形成行帮,执全国商界之牛耳。太原商人开辟了三条对外商路:一条是从太原出发,经多轮诺尔,直达漠南;第二条是从太原出发,经张家口,北通库伦;第三条是从太原出发,经归化前往伊犁。他们几乎垄断了清朝与蒙俄之间的贸易。太原商人暴富以后,一边在故乡建起了宽阔的宅院,一边在太原城翻修了豪华的店铺。当时的柳巷、桥头街是北中国最繁华的闹市之一。

太原西寨村阎氏家族即是由盐业而兴的太原旺族,家族子弟以商籍入学,科举及第历二百余年不绝,在清代成就了著名学者阎若璩。太原皇陵村(今黄陵)张氏家族,在明代万历年问,除为王府看守坟墓外,开始小本经营,做烧饼生意。经四代人苦心经营,生意日隆,在太原水西门内鸡窝巷开设“义城谦”票号,在全国的商号达101处。此外,张氏家族还投资矿产业,办有粮库、油坊、磨房、染坊,烟坊、药坊、豆腐坊、织布厂等几十处手工作坊,号称太原首富。清时,太原大南关的商业市场空前繁荣,店铺林立,钱庄分号众多。当时,市内基础设施齐全,生活服务业发达,消费需求量极大,商贸行业云集,人口往来穿梭,街市繁华,一些资产雄厚的商家开设了各类商号,并有两家商号总号设在太原,还有晋泉源钱庄、晋兴钱庄等。此外很多太原商人在外地投资设号,进行商业贸易,形成了“太原帮”,在各地修建会馆,北京储库营就有太原商人创建的太原会馆。

太原古城第9篇

太原,由于汉代并州刺史郡设治晋阳,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来源于此。

太原,山西省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杏花岭区新建路。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太原盆地,北接忻州市,东连阳泉市,西交吕梁市,南邻晋中市。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