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27 07:29:32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第1篇

一、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的现状

根据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的企业用工信息汇总以及广州市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反馈显示,广东省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外语能力素质与服装专业知识素质两者兼优者居少”,“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

(一)服装跟单从业人员专业对口率低

服装跟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要求跟单从业人员不仅要了解服装造型设计和面料、辅料的选择,还要掌握服装样板设计、生产工艺、国际贸易知识、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珠三角地区,当前纺织服装外贸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服装跟单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素质不全面,可持续发展受到客观条件的制衡:(1)懂外语、国际贸易知识的,缺少纺织服装专业化知识和技能;(2)懂纺织服装专业知识的,又因外语水平、外贸能力而制约着工作地开展。经企业走访、问卷调查、行业协会信息等渠道获悉,当前服装外贸企业的跟单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素质结构比例如下:服装贸易专业对口从事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16%;由纺织服装技术员、服装制作中高级人员转型为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34%;由外贸专业人员直接转行从事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47%;其他人员因素所占比例为3%。集中凸显了两个极端尖锐的问题:懂外语与国际贸易事务的不懂服装专业知识,而懂服装专业知识的又不懂外语与国际贸易事务。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

当前企业对跟单阶段岗位的划分不一,但基本可将其工作划分归类为业务员、业务跟单(理单)、生产跟单、质检(QC)四个环节,各企业基本是在这四类中进行删减组合,但大部分企业是将这四个环节完全分开,由四个部门或四个环节协作工作。四个环节(岗位)其主要分工为:业务员侧重于负责与客户沟通、谈判、接单、签订合同;业务跟单(理单)侧重于负责将业务员接来的订单进行翻译和整理及客户的意见反馈;生产跟单侧重于负责订单的生产和质量货期;质检(QC)侧重于负责所有货物的质量检查。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岗位缺乏专业型综合人才,把服装外贸跟单岗位设置细分为业务员、业务跟单、生产跟单和质检(QC)四个岗位,从表面上看,让各个部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服装企业生产存在着复杂性,在实际中事与愿违。由于多岗位操作一个项目,工作衔接过程中出纰漏、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由于业务员、业务跟单只懂外贸、不懂服装及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客户的要求,只是照客户订单字面意思来生硬地理解,而下一环节的工作人员看不到或看不懂客户的原始资料,从而造成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不准确、不及时,最终导致生产错误或生产延期。

(三)服装外贸跟单岗位需求较大、从业员流动性较大,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企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具备对外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体之一,随着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步伐加快,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而跟单人员的产出与企业的需要并没有成正比,构成了需方市场的紧缺。各企业之间为了争夺人才,高薪高福利高待遇成为了优秀跟单人员跳槽的利益诱因,部分企业甚至不遵循市场规律,造成就业市场的恶性竞争,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焦点原因集中于“优秀的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员资源稀少”这一关键点上。具体分析如下:

(一)“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的现状分析

造成“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开设服装贸易专业(或方向)的院校不多,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服装外贸跟单人才的产量、人才输出量远远低于企业需求量。在社会办学的众多培训机构中,因人才供求关系的利益驱动,不乏有开设外贸跟单课程的培训班,同时参加此类课程培训的学员也并不缺乏,但参加培训的学员又因接受教育层次较低,外语基础不扎实,又遇到了外贸英语不过关的学习瓶颈,大浪淘沙之后,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服装外贸跟单人才合格率廖廖无几,同样并没有给众多需求的企业留下太多选择的空间。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现状分析

造成“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东莞的众多服装企业属于私营经济,大多数沿袭着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僵化缺乏规范,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与理念。第二,岗位整合不具备条件,缺乏专业型综合人才。第三,在服装工业化生产的工序岗位细化过程中,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忽视了配套条件保障———科学的制度与规程,影响着协调地发展。第四,邯郸学步,东施施颦,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搬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短期发展无大碍,但长期不思改进,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

(三)“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现状分析

造成“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珠三角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私营老板存在着“暴发户”的劣根性,对员工缺少人文关怀。第二,因优秀的服装外贸跟单员一人难求,资源供应短缺的现状造成了企业间对优秀人力资源抢夺的恶性循环竞争。第三,公民素质不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三、解决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对学校、企业、人才市场进行了调研,与教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跟单从业员进行了访谈,经过整理调研数据,得出以下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来寻找解决“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现状的对策

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提高跟单员从业员的岗位素质要求,具体途径有三:第一,与相关开设纺织服装类专业高等院校(本科、专科层次)合作办学,以“订单式培养”、“委托代培”、“共建企业冠名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培养适合服装外贸企业的服装外贸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人才。课程分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校内课程由院校专任教师承担授课任务,企业课程在企业实践环境中进行,以生产实战的真实环境,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授课主体,对学员进行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外贸跟单能力素质。第二,在高等院校外语类专业中,或国际贸易专业中挑选优秀学生,在服装企业各流水工序轮岗实习半年,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对服装大生产各工序的质量要求,然后再次择优选派优秀实习生到有良好资质的培训机构进修服装专业知识,以达到“外语”与“服装专业知识”均达标的外贸跟单员。第三,注重现在职在岗的外贸跟单员的知识更新,由企业技术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制订员工外出进修、外出参观交流等一系列计划,提高外贸跟单员的能力素质。

(二)“以制度指导岗位划分,以人才保障岗位整合”解决“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现状

1.服装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由优秀的管理层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坚持“科学的制度规程”与“合理的岗位划分”的有效统一,由科学的制度指导细化的岗位划分,让制度规程做好“岗位划分”的保障,杜绝因责任不明的推卸行为的出现,更好地保障工业大生产的有序进行。

2.对岗位设置进行有效整合,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可将跟单阶段四职合一。随着服装外贸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国际纺织服装发展的新动态、新要求,我们国内的服装外贸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并得到很好地发展,除了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创建新品牌,更要加强对跟单流程的控制与管理,提高跟单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即将业务员、业务跟单、生产跟单、QC四职合于一人之身。一份订单由一人专门负责到底,既避免了中间环节传递造成的误解及责任的推卸,又方便了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还能够节约成本,正确且按时地完成客户的订单。这一作法能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该服装企业必须具备有高素质跟单人才。

(三)“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的现状对策

1.建立有人文关怀的企业管理制度,“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从根源上控制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

2.政府、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普法教育,规范企业招聘行为。

3.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第2篇

一、外贸跟单岗位的技能要求

外贸跟单工作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工作过程包括外贸交易的大部分环节。外贸跟单工作主要包括外贸流程中的样品制作、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跟踪、质量检测、出口货物运输、出口清关手续等,囊括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和跟单专业的产品和生产知识,以及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知识。能够正确读懂外商关于产品的要求和工艺生产流程并进行质量把控是跟单员有别于外贸行业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志。由于交易过程中客户可能会不断提出新要求,跟单员在跟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与客户进行沟通,将产品的生产情况告知对方,因此流利的英语书写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跟单员必备的能力。此外,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的限制,外发加工的情况随处可见,因此需要跟单员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跟催订单的能力。综合来看,外贸基础知识是跟单员上岗的必备理论基础,企业运营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是跟单员的核心技能,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是跟单员内联工厂外联客户的必备技能。[2]

二、外贸跟单岗位的知识储备要求

外贸跟单涉及对外贸易流程的大部分环节,不但需要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实务知识,还需要有商品学、商务英语、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跟单员需要了解外贸流程中的价格核算、单证制作、报关报检、运输保险等知识,以及国际金融、国际货款结算、外贸磋商与国际商法等内容。跟单工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之外还要贴近企业实际,了解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相关内容,这些都是外贸跟单的实际操作知识,也是外贸跟单员岗位的需求。

三、外贸跟单员考试中体现出的对跟单技能的要求

在外贸行业不断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外贸跟单员证书成为检验外贸跟单专业学生能否具备从事外贸跟单工作的基本技能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外贸跟单考试体现的岗位技能要求既可以提升学生跟单技能,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资本。[3]外贸跟单员考试从外贸跟单岗位技能需求出发,以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综合考核学生跟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考查价格术语,国际货款结算,国际货物运输和运输保险,进出口清关手续等基础知识。而操作部分主要以模拟真实交易的资料考查学生对英文外贸合同的理解,通过样品要求、原材料要求、产品质量要求、产品质量抽样检验方法、产品包装、货运要求、清关手续等跟单环节上设定问题来考查。外贸跟单考试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跟单岗位的技能要求,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跟单员考试的内容,不但可以有针对性地讲授基础外贸实务知识,还可以实际跟单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对跟单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扎实的跟单岗位技能。[4]

四、以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技能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

实现教学内容与外贸跟单岗位技能需求的结合,需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依据跟单工作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着重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构建外贸跟单课程体系。

1.外贸跟单课程构建思路

基于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高职课程设计理念,岗位技能内化是课程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外贸跟单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找出外贸跟单岗位的核心技能,依据可实现的途径进行分解。课程设计主要突出跟单能力的培养,模块化划分外贸跟单岗位技能要求,突出能力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流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训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外贸跟单教学模式设计

首先,以跟单岗位工作内容分析和跟单员考试拟定外贸跟单课程标准并进行项目化细分。课程设置为第一学年以基础课程为主,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为主,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和商务英语等相关基础课程为辅第二学年重点开设外贸商品知识、国际商法、进出口清关及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以外贸业务工作流程的顺序安排课程,紧扣外贸跟单员考试的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跟单操作技能的同时练习跟单考试的相关内容,实现课证融合。其次,教学方式以实训实习为主,突出能力训练。出口跟单可流程划分为选择生产企业签订采购订单(贸易型企业)、样品制作、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工艺和流程、产品质量检验、包装、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出口清关八个项目。进口跟单流程主要划分进口清关手续、产品质量检验、进口运输跟单等项目。依据外贸跟单工作流程设计教学,以能力训练接轨实际跟单工作岗位。最后,在课程考核过程中,以素质教育下跟单岗位技能的要求设计考核,实施包含全过程的考核,不以一纸试卷定高下,以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方式在各阶段进行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5]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以“学”为中心的任务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跟单教学过程中,任务主要根据跟单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设定,依据跟单流程设定各项目下的具体任务,根据教学进程分配任务,由学生自主探索或分工协作完成。跟单是连续性工作,既定任务后新任务不断产生,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2.着眼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案例式教学法

实践教学经验表明,纯理论教学既枯燥又难以掌握,而带有故事性的实际案例通过说“事”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比较和剖析让学生自觉地对号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增强探索发现问题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外贸跟单课程而言,将现实跟单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不但贴合专业实际,更由于跟单工作牵涉到外贸的各环节,是发生在身边的或者是通过各种媒介能够听说的事,贴近生活,容易让学生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现代技术手段为依托的情境模拟教学法

跟单课程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将企业的真实业务移入实训室进行,选择典型案例流程实施情境模拟教学。跟单实训软件完全模拟实际外贸跟单业务,背景资料由实际跟单业务整理而来,实现了教学与跟单岗位工作的有效衔接。通过外贸跟单实训软件,模拟真实的外贸跟单情境,划分角色,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在不同的角色分工下,激励学生专注于本角色面临的问题,操作和思考能力不断提高,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不断进步。

4.融入企业真实业务的工学结合教学法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 能力导向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Keywords ability oriented;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 training

0 引言

S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量质齐升”的现象。然而,在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外贸各岗位的具体能力素质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正因如此,近几年来外贸企业招工难与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愈演愈烈。一方面,外贸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希望他们能够专精于某一具体的岗位;而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在接受专业培养时,并没有针对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做相应的训练,导致其难以达到外贸企业各岗位招聘的要求。因此,要破解这个“两难”瓶颈,培养出“适销对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名为“应用型”实为“理论型”。在南昌工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计划(2010版)中,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的国际贸易领域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尽管提及“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型”,但仍可以看出,这一培养目标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理论型”。从而使得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各岗位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中实操类课程偏少。在课程设置中,实务操作类的课程设置非常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数来看,该专业总课程数为56门,其中涉及实务操作类的课程仅有10门。从专业学分构成来看,在175个总学分中,实操类的课程学分又仅有21个学分。显然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过于侧重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这与其人才培养目标恰恰是“不谋而合”。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培养。首先,从实践教学的安排来看,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中安排有课内实践教学的课程仅有5门课程,其中金融学6个学时、外贸英语口语16个学时、国际贸易实务8学时、纺织服装产品概论4学时、进出口商品检验实务4学时,占总学时的4.95%,比例极低。其次,计划中3周的综合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国际贸易的流程和有关单证,但与现实中各岗位的业务技能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最后,对3周的专业见习和6周的毕业实习,实施过程也是较为简单,流于形式。专业见习通常只是带学生到个别企业去“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一下,并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外贸各岗位的实际业务。而毕业实习则基本属于“放养”,且实习内容与专业是否相关并无太大关系。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会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难以适应外贸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4)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许多专业教师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实践经历。虽然他们理论水平高,科研实力强,但是有关国际贸易的实践技能却明显不足。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只能就教材讲教材,而很难结合实际业务来讲解有关操作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必然缺乏实践技能。同时,该专业“双师型”教师明显偏少,很少有教师取得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5)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资格证书重视不够。虽然在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上,会对外贸行业所需的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介绍,但在后期的专业教学上却引导得较少。虽然在外贸各岗位上,现在已经没有强制职业资格准入的要求,但有关证书的获取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岗位的认知,并能帮助他们较好的掌握该岗位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技能。

(6)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及培养过程缺少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上,主要是参考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再由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讨论制定出来。虽然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忽略了外贸企业各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带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短期的生产见习外,也几乎很少有与外贸企业进行联合教育和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对外贸企业各岗位没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知。

2 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型”。要培养出“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就要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突出“应用型”。结合外贸企业岗位实际情况,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能够面向单证员、跟单员、货运、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且具备相关能力要求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实操类课程比重。着力建设“厚基础、精业务、重实践、能创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注重与岗位对接。一是要尽可能压缩公共基础课、通识选修课的学时数,为专业实操类课程的设置留下空间。二是对一些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可适当合并,如将金融学与国际金融合并;经济法与国际商法合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经贸前沿问题合并等。三是适当删减一些与专业紧密度不高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税法、自然科学发展概要等。四是把原来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实操类课程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如国际货运实务。五是适当增加实操类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如增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并调整为48个学时。六是可依据外贸各岗位的要求来将相关课程进行归类安排,如可以把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国际贸易地理等相关课程集中到一个学期开课,以此作为外贸业务员岗位的专门训练。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一是要对实操类课程相应增加一些实践教学学时,确保做到每一门实操类课程在老师课堂讲授完成后能有对应的实践训练。二是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外贸各岗位的认知。三是要与外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良好的产学研关系,确保学生生产实习能够真正接触到外贸企业的实际业务。四是要进一步探索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将外贸业务各流程以实体方式展现出来,模拟建设商务谈判室、银行、港口、海关、商检局等,使学生在角色模拟时能够有切身感受。

(4)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双师型”师次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锻炼计划,在不降低教师待遇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专业教师走向企业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获取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专业教育处理相关业务的实践技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三是要改革现在职称评聘制度,不单凭科研成果,把教学水平与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促使高学历教师认真抓好教学。

(5)构建“课、证、岗”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考取面向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结算师、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参加考试,让学生掌握相关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二是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相应岗位实习,实现“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完美结合。

(6)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之前,要尽可能多地与外贸企业联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征求外贸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设置尽可能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外贸企业开展联合培养,聘请外贸企业经理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授各岗位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三是要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与外贸企业共同设立研究课题,同时,也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到外贸企业去应用推广,这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又能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增长实践知识与技能。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年项目《岗位能力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XJG-13-18-5

参考文献

[1] 孟亮.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定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38-139,142.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岗位要求 高职 国际贸易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46

根据笔者从近三年南通市商务局与南通市人才市场联合举办的多场外贸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了解到,许多外贸企业为缓解欧债危机对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纷纷高薪吸引外贸人才,并加大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无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外贸工作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综合技能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大部分不能立即胜任工作,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岗位要求差距较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具备外贸企业岗位要求的各项技能。

1 国际贸易岗位设置及要求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包括中职、高职、本科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单证员、核销员、外贸会计、涉外秘书、外贸经理助理等。笔者从人才市场了解到,招聘中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货代员,其他岗位对应聘者知识能力、从业资格的要求较高。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岗位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

从表1可看出,较高的英语水平、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熟悉外贸业务流程、较强的沟通能力是毕业生从事这些岗位的基本要求。而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由于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及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在上岗初期完成工作任务有较大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方面,应以岗位要求为标准,切实培养学生各项技能,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 高职院校基于岗位要求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力的建议

2.1 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第一,外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希望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高职院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计划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以企业家讲座指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和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第二,对外贸易工作流程性强,强调团队合作,相互沟通,包括与企业内部同事的沟通,与货运、保险、商检、海关等机构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必须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商务沟通、商务谈判课程时可以邀请外贸业务员参与授课,传授贸易实务中的实用沟通技巧。

第三,外贸业务中函电的处理、单证的制作、与客户的交流都离不开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英语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课时,最好邀请外籍教师任课;二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将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熟练的办公系统操作能力是外贸人员必备的基础技能。如熟悉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电子邮件处理往来函电;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设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出现在对外贸易中,学校应增设电子商务课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运作模式。

2.2 以技能培养为抓手,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本专科的本质区别所在。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对理论性知识只需作基本介绍,以“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环节,多方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

第一,增加实践课时比重,加大实训资源投入。从外贸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看,高职院校应增加办公软件操作、英语听力口语训练、外贸英语函电、单证制作、货运实训、报关报检操作、外贸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训软、硬件的投入,购买与行业岗位要求最为贴近的软件并及时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模拟操作环境。

第二,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渠道。校企合作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请进来”,约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介绍行业最新动态、工作经验、创业经历等;聘请行业能手担任实训课程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传递最新行业信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改革、校本教材编著、实验实训室建设,参加课题申报、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制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主动“走出去”,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赴合作企业交流学习、顶岗锻炼,吸取行业最新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机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第三,鼓励学生考证,开展“课证融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应以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参考指标,以技能证书、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的标准之一。上述国际贸易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为帮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顺利取得这些资格证书,学校应开展“课证融合”,在平时授课时即融入行业考证内容,强化技能教育,为学生顺利就业增加砝码。

2.3 以地方经济为依托,打造行业特色专业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对既熟悉对外贸业务又有行业基本知识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当地的特色行业,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融入行业知识的介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既为毕业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又服务了地方经济。以笔者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南通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产品的出口约占南通出口总额的1/3,各类招聘会上,纺织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南通的高职院校可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过程中,将纺织行业特色嵌入专业实践教学,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融合到纺织外贸业务中。

参考文献:

[1]马向阳.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2]周惠娟.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建设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专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索课程开发的文献较多,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所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念,书中认为,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就是由一门门课程有机组合实现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岗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大学专科层次文化基础知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能在外贸进出口公司、政府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各大中型企业等岗位,从事国际进出口业务、单证、跟单、报关等工作,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社会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从业岗位主要有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等,这些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如图1所示)。www.133229.COm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以设计,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以相应的课程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岗位工作能力。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应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核心要素。职业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和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中心。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专业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岗位所需的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营销的能力,各种职业资格(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等)的从业能力等等。

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很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涉外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能力,调研与公关协调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公共策划、树立企业公众形象的能力,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等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新能力是人们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上。

上述三项能力构成一个同心圆。其中,职业基本能力为通用职业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与特定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的能力结构体系;职业基本能力是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两个能力层面具有辐射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具体的职业能力得以表现。

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途径

职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必备条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应确实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发挥其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可以分两大块。一是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入学教育及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体育与健康,以及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开设的《应用文写作》、《公共英语》,为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口语》,根据专业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开设《应用数学》以之代替《高等数学》。另一块为职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经贸地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管理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及《商务谈判》等。

1.为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经济、法律、政策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分析经营环境的方法,培养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可先后开设《经济学原理》、《国际金融》和《国际商法》三门课程。《经济学原理》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国际金融》主要学习国际货币、汇率、国际银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监管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外汇交易、国际融资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国际商法》主要学习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和商事组织法,这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必备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体系与调整范围,对国际商务活动所涉及的重要法律的内容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具备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对经贸实践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分析国际经营环境能力的主线。

2.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制定、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可开设《市场调研和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及《网络营销》三门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信息的基本知识、市场信息收集与加工的基本方法、调研方案设计、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分析预测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通过《国际市场营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细分、价格、广告、销售渠道、销售组合等策划及树立营销者形象和推销技巧等内容;通过《网络营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网络营销业务的全过程,能够设计网络营销计划,能熟练掌握每一种营销策略,并能在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中广泛应用。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主线。

3.职业资格证书是敲门砖,要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核心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如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必须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应将这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外销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货代员资格证书》及《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课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外销员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是签订对外合同的必备条件;报关是进出口贸易中必须履行的一道重要程序,必须由持《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报关员操作。两个证书的内容涵盖了国际贸易业务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及《外贸英语函电》等十几门重要课程。《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中关键岗位的执业证书,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颁发,是外贸领域中唯一的部级执业资格证书,也是所有外贸类资格证书中级别最高的一张“硬派司”。通过考试者同时还可获得中级职称。考试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营销与企业管理》等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可以推荐2~3个核心职业资格考证,譬如《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由于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的考试在每年6月中旬,所以,与之对应的《外贸制单》课程可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每年的11月上旬,所以,与之对应的《报关实务》课程也只能在第三学期开设。

4.外贸英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及外贸的基本知识,一般开设《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两门课程。《英语口语》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外贸翻译、管理及贸易实务的潜能。《商务英语》主要使学生了解对外经贸业务知识和外贸交易过程,提高学生对有关外贸文章的阅读、写作能力,初步掌握撰写外贸业务往来书信的能力,培养交易磋商的基本技能。

开设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为社会输送具有创业能力的高职学生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具备单证、报关等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体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应基于外贸行业的工作过程,根据各业务环节的特点和具体岗位要求加以设计。同时,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相统一,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第6篇

作者:林文斌 单位: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根据前文所列的对外贸易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将对外贸易目前的适应性岗位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会计、外贸文秘等,这些岗位分别对应着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会计证、涉外秘书等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校企合作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明确了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并据此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情景),课程与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对应;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侧重于每一个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充分考虑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形成“课证结合”的教育模式。因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直接关联,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指导作用,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具体,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做三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让学生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岗位动手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于外贸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外贸易是与境外客户进行的一种商品、服务或技术的交流活动。从上述外贸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合格的外贸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语言交流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交际、管理和协调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整体植入学生的个体,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生活的三年时间里要学些什么,专业对应的行业状况如何,让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

在第一学期,侧重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外贸行业的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以及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辅导下结合个体特点初步确定就业方向,有方向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努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学期,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中英文表达、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应用等通用能力,侧重英语交流、外贸实务基础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贯穿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等职业理念。然后,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贸专业基础以后,通过技能进教室、实务进课堂、企业进校园等方法,将真实的外贸业务引进课堂,以外贸实训中心的外贸操作平台为基础,以真实的进出口业务为背景,采用模拟训练、实务操作、顶岗作业等教学模式,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或模拟的)进出口业务。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英语应用等通用能力;在突出专业英语应用的同时,强化外贸营销、外贸制单、外贸报关、外贸文秘等专业技能,培养业务操作技巧,同时,通过具体业务的检验,学生对个人在业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理论的不足有了具体的了解,拾遗补缺,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通过企业人员参与、实训中心模块化技能培养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外语应用等通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外贸项目设计,彰显学生个性外贸项目设计是在学生两年外语与外贸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某一具体的业务需求,综合运用本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整个业务的流程(业务环节)进行可行性设计,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章显学生的个体特性,激发其对本专业、行业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并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实际业务操作的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等基本素质和良好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具有基本的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熟悉所任专业与对应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就业的相互依联程度,熟悉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及时将企业新方法和管理新理念补充进课程。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高专培养的是能服务某种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要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外贸人才,以对外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英语、计算机、实务操作、素质拓展等知识和能力融入到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不失为高职教育的良策之一。建立与岗位动手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相配合,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为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执业要求。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针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由懂行的专业人士全面协调和指导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通过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系部二级分配管理办法,充分体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原则。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引进企业元素,以学生的外语语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执业能力为考核目标,通过书面考试、实习实训、模拟操作、职业资格考试、项目设计等多种手段,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参与,全面测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3-04

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指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途径。于是各高职学校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突出就业导向和工学结合。但实际的就业过程中,有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游离于专业之外,在专业以外的行业就业,凸显了就业导向和工学结合在实践中的不足。

一、技能——就业模式的局限性

本人在《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技能教育模式的分析》一文中已经就高职专业要构建多技能教育模式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今天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本着技能——就业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了“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任务引领的课程开发——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多元综合的考核评价”(雷正光)这一模式。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报告中强调:“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并结合岗位任职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根据岗位工作程序化课程内容。也就是,以外贸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在企业专家的深入指导和参与下,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构建了全新的‘工作过程导向’、‘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是外贸业务员,从外贸业务员岗位技能出发,以工作技能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所以都是围绕着外贸业务员的岗位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训练相应的技能。

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开展职业教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应对变化的就业市场和多样化的就业渠道,以及多样化的就业岗位,特别是专业不对口的时候,这样的模式未免会有局限性。

在今天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就业中存在专业不对口似乎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一项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与2008届高职(61%)相比,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

杨文兰以内蒙古财经学院的2009和2010年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对口率进行了统计分析,2009年只有四成在国贸相关专业就业,2010年有六成多在国贸相关专业就业,两年都有三成的毕业生就业在银行等其他职业。

我院2010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一个班35名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及其相关岗位的有22名,还有13名从事的工作与国际贸易不相干。

因此,如果沿用技能——就业模式的话,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又面临着二次学习,也同时会给毕业生顺利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诸如上述学习国际贸易的毕业生到银行就业,银行的技能就可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就业——技能模式探讨

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要以就业为导向。指出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高职毕业生就是要就业,要以就业为主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理解为我们的高职教育就是与就业接轨的。也就是要走就业——技能导向。为了就业,或者是将来就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今天我们的高职院校就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学生这方面就业所需要的技能,而不能因为技能的缺陷,而影响到将来的就业。所以就要拓宽就业技能的种类,是多技之长,而不能一技之长。

美国在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上,采用“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 大量开设跨学科专业”,“交叉专业大量增长, 主要有跨学科叉和学科群内交叉”,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这些交叉专业的涌现不仅促进了传统专业的提升与改造, 还培养了学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受到众多企业的推崇。[1]同时“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学科渗透, 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发展需要。课程设置适应能力强, 灵活性大, 能较快地按照行业转换和主攻方向的变化, 而迅速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 以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通用性人才。”[2]今天你学习的知识越宽,掌握的技能越多,那么就业方面的选择范围就宽了一些,就业机会和就业的成功率也增加了一些。

张启富在《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中指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或即将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术在内的知识性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需求不断增加,单纯的‘能力本位’显然不适应此要求。以人为本,是将学生培养成同时肩负企业和社会发展责任的‘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人’,是高职的长远目标。”

丁孟春,杨金谚在《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也提出要拓宽国际贸易的专业口径和内容,要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如辅修金融专业等其他专业。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方面,还涉及其他领域比如金融、销售、会计、电子商务等。另一方面教育研究者又同时都提出和强调拓宽专业口径和内容的重要性。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尤其如此。为了确保就业,在专业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就应该以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主,同时要辐射与专业相关的多个专业领域或职业领域,并通过增加一到几门该领域的核心课程,对这些专业领域或职业领域进行一个初步的技能训练,达到能够初步上岗的要求。形成既有一技之长,又有多能的专长,将来的就业,既可以在专业领域内就业,也可以在专业外的其他行业就业,确保真正的就业导向。

______________

1[1][2]赵宏, 陈梓佳.美国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外国教育[J],2007 年第7期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多技能体系构建设想

1.厚基础、宽就业

孙伟在《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思考》中提出“厚基础、宽就业”。并且提出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变化,应该“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的基础上,增设以下课程:国际营销学、国际融资与结算实务、报关实务、报验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进出口单证操作实务等。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看懂并分析各类英文进出口合同和信用证;根据合同和信用证能独立办理报验、报关、托运、投保手续等;根据合同、信用证及装运资料,制作所需结汇单证并送交银行,其中以报送、填制单证这两方面的能力为重点。”

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达到了“厚基础”的目标,但是对于“宽就业”似乎不明显,因为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国际贸易相关课程,训练培训的都是国际贸易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没有能够拓宽专业,拓宽就业门类。

2.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计划

下面选取了某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科专业(620304)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课程。

表1 国际贸易实务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表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是培养外贸业务员岗位的一个专业,因此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外贸业务员的岗位技能来开设的,比如《国际贸易实务A》、《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等,同时还开设限选课和任选课,提供了外贸业务员技能训练的相关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大体上掌握了一个外贸业务员所需的一些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与外贸业务员相关联的一些工作,就业与专业对口,那么上手就会快,所学的课程就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问题是如果该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再学,耗时费力。

如果实行了工学结合的话,学生学习的是外贸业务员这方面的理论,同时又在这个模拟的岗位上(或实际岗位)进行过实践操作,而结果在就业上却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那样的话,学生除了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外,对就业和工作是无益的。

所以本着就业导向,就应该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主拓宽该专业的专业计划,拓宽就业技能,同时也就拓宽就业渠道,实现毕业就业。

3.专业拓展计划

纵观上述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该计划中课程除了公共必修课以外,就是经贸基础课,如《经济数学A》、《经济管理基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除了这两类课程以外都可以算作是专业类课程了。我们就这些专业类课程进行一个拓展,拓展课程是围绕着拓展就业岗位来进行的,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把一个岗位所有的课程都拓展上,只能选一至两门核心课程加以拓展,以使学生对该行业或该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大致学习和训练,掌握该岗位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达到能够从事与该岗位相关工作的能力就行,不追求广度,也不追求深度,掌握上岗的初步技能。

本着这样的理念,可以将该教学计划进行一个拓展,具体如下表:

表2 专业拓展计划表

经过拓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技能得到了一个提升,同时在就业上由一个岗位到多个岗位的变化。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相应的课程和技能,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以一岗位为核心,多岗位技能训练,多方位发展。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就业”。如果毕业生在外贸业务员上没有找到工作岗位,那么还有10个岗位都可以做,这样大大增加了就业的可能性,也充分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技能体系。

4.课时问题解决

当然经过这么一扩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时总数会大大的增加,就以每门课程40课时来算,就会增加400课时总量,总课时达到2190,显然是超过标准的。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公共基础课占的比重过大,可以削减150-200课时;第二,在学科基础课里面《经济数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进行整合,削减课时100-150课时;第三,在专业选修课和任选课里面减少100-120课时。这样在不减少原有课程门类的同时,通过削减的课时增加相应的多技能课程,既保证原来计划的完整性,又增加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3 原计划中的学时分配比例

综上所述,在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中,应该从技能——就业模式中走出来,把学生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放在首位,即以就业——技能为中心,把学生将来的就业所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或者职业领域进行研究,既要以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为中心,又要积极拓展相关专业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就业为本,使学生毕业时候获得几门知识和技能,拓展毕业生的就业广度,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丁为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技能教育模式的分析.价值工程[J],20B年第10期

[2] 雷正光.基于“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大学研究与评价[J],2008年7

[3] 杨文兰,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及培养模式的探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J](综合版),20B年第9卷第1期

[4] 赵宏,陈梓佳.美国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外国教育[J],2007 年第7期

[5] 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6 年第4期

[6] 丁孟春,杨金谚.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高教版),2007年第3期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61-02

一、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我院特色

1.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山东省广大涉外企业,为企业培养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为培养出符合外贸企业对应岗位所要求的人才,我们聘请来自不同类型外贸企业的总经理、经理、各岗位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委员会,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外贸工作任务为主线,对上述三个专业证书考试对应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共同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力争把《外贸单证实务》建成一门工学结合的省级精品课程,把《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实务》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成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把《国际金融与结算实务》、《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基本教学资料齐全的课程包,为以后进一步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1.教材建设。已开课的教材拥有率达100%,所选教材基本适用,既能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体现出该专业的核心理论要求,还能突出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目前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基本使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使用率达95%以上,课前到书率100%。所开实验、实习课都有大纲和指导书。争取到2014年完成全部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根据我们的培养定位和生源情况,建设具有核心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注重应用性的适合我们学生的自编教材体系。由专业教研室提出教材编写出版计划,由主编牵头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由系教材指导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共同完成专业教材建设的预期目标。

2.教学管理的目标、思路与措施。教学管理应围绕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实现培养对象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提供有效保障。为此,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评价体系”、“现代教法研究评价体系”、“教学过程控制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及奖惩制度”等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并实现预期目标。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核心竞争力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以本科教育的核心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融合能力为突破点,培养涉外企业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上手快、职业发展有后劲、具有国际化思维视野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我们初步总结的“能力倒推,知技分解,点线衔接,融会合成”的培养方案,滚动完善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专业综合能力分解到每门课业的相关知识点中,并由后续课程对前期课程提出知识点支撑的必要性要求,由此构成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构成要件并予以严格考核。

2.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其兴趣、自控力及教师课堂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积极推进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实现“教师教”要引导并服务于“学生学”的理念转变,同时,在课堂线性教学中积极推进包括“单元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国贸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技能性强的课程后半段,增加模块教学,着力推进学生实务能力的融合。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在《外贸函电》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中推行全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模拟实训室与情景语言室。国际贸易一期、二期模拟实训室建成后,我们已将《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和《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实务技能课搬进了实训室,将很多进出口贸易的业务流程及其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教师在模拟实景面前形象、具体、有针对性地手把手地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将《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搬到了情景语言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毕业前将其所集成的综合能力在实战工作岗位上得以全面检验的最重要的校外训练场所,历来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不具备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大学毕业生,到单位实施为期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不仅增加了实习单位的工作量,还增加了对实习学生包括安全教育、职业教育、纪律教育及生活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实习单位对接受实习生的态度、可接纳实习生的多少以及可提供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为此,国际商学院牵线相关涉外企业与国际商学院深度合作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拟就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截止到目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商学院每年投入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大约在5万元左右,建立起了比较稳固和深度合作的教学实习基地近20家,包括中国外运山东分公司(青岛)、中远报关行(青岛)、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运隆报关行、山东新华锦集团(进出口)总公司、山东山孚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网通北京分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光威集团、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山东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山东胜邦绿野股份有限公司和枣庄润国商贸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有效地保证了学生毕业实习的基本需求,为学生毕业后到岗上手快奠定了必要的岗位训练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研究及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姜书竹,殷红蕾.区域经济与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特色建设——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第9篇

[摘要]本文以我国和南通市外贸发展状况和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双体系融合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专业 双体系融合

一、南通市外贸人才需求状况

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南通已成为江苏甚至全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具体地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经贸高速发展,具体针对南通近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作了详细了解,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南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7.7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4%,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涉外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这将吸纳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专业)毕业生,从而促进需求增长。同时,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南通,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2007年仅南通开发区新增外商投资39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3个,商务部确认资金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3.23亿美元,这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国际贸易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结合我们的调查资料结合南通人事局的预测,在今后的五年内,南通对国际贸易(外贸)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在11000个岗位到15000个岗位。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1.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调研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的企业面比较窄,数量有限,不能反映实际的用人需求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调查时,通常以几家企业或是几十家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最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即以此为依据。但是国际贸易企业有着专业贸易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外贸企业,其所属行业也千差万别,因此几家企业或几十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其次,对用人需求的调查分析的深度不够,不能反映企业用人的规格要求。很多学校在用人的调查表设计时往往注重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的数量和岗位,但是对于企业某一岗位用人具体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调查不够,导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没有真正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人才培养也因此产生了偏差。

2.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导致学生岗位实习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条实用、高效的途径,可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国际贸易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双赢”机制,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十分希望将所有学生派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并在实习中通过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指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但是学生数量众多,平均一个班大概有30到40人,一个年级大约有100人甚至更多,以每个企业接纳3到4名实习学生计算,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概需要找30到40家国际贸易企业,这对于学校而言十分困难。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普遍不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企业普遍对其业务特别是客户资料采取保密的态度,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企业担心其客户资料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外贸业务环节繁琐,很多细节东西问题需要有丰富经验才能应对自如,企业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会导致业务出差错,因此一般只让学生观看,不会让学生上手操作,导致实习学生有时干脆被晾在一旁,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联系不紧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规范,主要有商务部及人事部联合颁证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即外销员考试,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国家质检总局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的国际货运代理员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考试等。对于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证,很多学校没有重视,仍然沿用以前的学科式教学计划,没有将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手中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贸易职业证书缺乏,实践技能也相对较差,在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中处于落后局面。

三、“双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及其实施措施

1.“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思路

目前,对专业成功与否的评价,主要涵盖诸如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率等等指标。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这一具体的专业而言,真正能够体现其成功与否的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是否强;其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否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即人才的可塑性是否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双体系融合”的思想。

所谓“双体系”即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与国家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融合。“双体系”在重视其职业技能资格培养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包含在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必须修完的课程才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所以,我们高职高专的全日制学校首先应当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获得大专学历。同时,基于直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教育职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本专业的从业或执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的从业或执业技能往往通过国家(行业)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标准,并通过行业、认证培训机构培训并颁发相关的资格证书来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学历文凭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技能教育体系两个方面,这两个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双体系融合示意图如下:

 

2.“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1)实施“双体系融合”,需要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理性考证

虽然,国际贸易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也比较规范,有外销员考试,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员等职业技能考试,也有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也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的职业技能考试混在其中。因此,在实施“双体系融合”教学时,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合理和理性考证。因为,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试在外贸行业有着一定得层次性,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将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体系,并将该体系融合到学历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完成对学生的人性化培养。

(2)改革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课程中,构建符合“双体系融合”思想的课程体系

根据“双体系融合”的思想,在构建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通过调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资格、技能认证教育体系的模块课程构成,这些模块课程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领域中的六大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而设定的,它们分别是报关、报检、外销、单证、跟单、国际货代,其模块课程构成如下列图所示:

 

在考查了上述岗位课程后,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意见,将这些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下图:

(3)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双体系融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素质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差异、成长环境差异、心理差异等,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事务的工作中其实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据调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有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营销、管理和会计等岗位,因此,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家税收、证券投资、公共关系、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和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等课程加入其中,使其毕业后具备与个体特性相适合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保障“双体系融合”教学的实施质量

运用“双体系融合”的思想来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好的可执行性和预期效果,但是如果要保证“双体系融合”思想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我们还应当建立一支技能和素质水平较高的“双师”队伍作为“双体系融合”教学的实施保障。培养国际贸易“双师”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加培养的方法,首先,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外贸人员充实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次,可以将专业教师派驻到企业去,进行下厂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和课堂进行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双体系融合”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毅.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原因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09.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