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9 05:35:15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1篇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7、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8、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0、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1、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4、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19、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0、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2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22、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23、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5、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6、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7、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8、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9、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0、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32、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3、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2篇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图片)

(这里最好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

2.

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

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1.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2.直到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的自己被一遍。

五、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六、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六、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指导书写“妆、柳、丝”。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再师范写。

3.

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3篇

导入: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述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诗人张锋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化石吟》这首诗。(板书课题)

下面请先欣赏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话剧,老师再配合学生的话剧表演,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古生物化石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来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

第二环节诗歌朗读初步感知

我们欣赏完了同学们精彩的话剧表演,观看的一些古生物化石图片,下面我们美读《化石吟》这首诗,看看诗人张锋怎样运用拟人手法及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这些会讲话的奇异化石的。

请首先听老师的范读,注意体会朗读诗歌时的语气、语调、节奏和重音等。(多媒体播放老师的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交流设计最佳美读方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诗歌,其他小组同学注意领会并给予点评,多提优点给予鼓励。

第三环节品味鉴赏深入理解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优美的科学诗,下面我们对它进行品味和鉴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诗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积极探究交流:

先设想下列问题,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再确定: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7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表达了诗人的赞颂之情,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表达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3、诗歌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想象;

第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从诗歌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7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6、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感受诗歌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设计: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类带入了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结构完整,首尾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再次领会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时,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再次体会远古那神奇的世界。)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奇huan( )guo( )藏conglong( )zhuoyue( )

骸( )骨 潜( )行 档( )案 猛犸( )

2、解释下列词语:

海枯石烂: 骸骨: 幽雅:

日转星移:

葱茏:

3、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大家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呢?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吧。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4篇

长期以来,新诗教育都是一笔糊涂账。新诗研究在大学里即便不能说是另类,但不同程度的被忽视是毋庸置疑的。[1]当代诗歌,特别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诗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此处专指大学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当中的状况,大抵如1940年代资深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在回顾语体文(白话文)教学历史时的一个判断:尽管“语体成为国文的教材和习作的文体”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从教师素养的角度看,“语体始终没有好好教学过”:喜新的教师专教一些“新文艺”和论制度论思想的语体,结果是谈论了“新文艺”的故事和制度思想的本身,而忽略了他们所担任的是属于语文教育的国文科。不喜新的教师就只阳奉阴违,对于教本中编列的语体,一一翻过不教,如果自选教材,就专选文言,不选语体;他们以为文言才有可教,值得教。两派教师的做法绝不相同;但是有共通之点,都没有好好地教学语体。[2]把这段话中的“语体文”(白话文)换作“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诗歌”,“文言”换作诗歌以外的文体(特别是小说文体),下面这个判断基本上就能成立:在大学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之中,当代诗歌也基本上“没有好好地教学”过。对新诗有兴趣,熟悉当下诗坛状况,且有过一些研究的老师可能会多花两个课时来讲解,其他老师则很可能一笔带过。[3]在各种文体之中单单挑出诗歌,并不完全是个人偏好的问题,实是因为诗歌是所有文体当中最敏感的那一支,对于诗歌的态度与感觉,在相当程度上可看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何以新诗教育会遭遇这般境遇?教师素养无疑是一个突出的因素,专事新诗研究的人才相对较少,而文学教授读不懂一首新诗的现象似不在少数。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写作本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完全可以说,正是前者对后者构成了非常重要的制约。

纵览中国当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各类教材,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症结,那就是现代文学史教材往往给予了诗歌更多的章节,且不少章节均是由著名诗人领衔;当代文学史教材给予诗歌的章节则要小得多,且多以年代或以流派、群体来统称。也就是说,在“现代”与“当代”之间,诗歌史的写作似难获得必要的平衡。[4]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所呈现的诗歌图景也有不少可疑之处。笔者所在学校正在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为例,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共有两章,一章是“80年代诗歌”,下设2节,即“80年代诗歌概述”和“朦胧诗”,另一章是“90年代诗歌”,下未分节。前一章的篇幅为11页,后一章则为4页。[5]且不说对于“北岛”这一最为重要的“朦胧诗人”依然采取避而不谈的策略[6],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新时期以来诗歌复杂多元的面貌、重要诗人的创作实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呈现,而且,在整体叙述之中,诗艺探索基本上也不是被赞誉的,诗艺探索所带来的所谓“困境与问题”被并不恰当地强调,即1990年代新诗探索“所造成的混乱,似乎比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比照现代文学阶段,当代没有出现那些已成定论的重要诗人固然可以理解为事物尚在进行中,尚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刻,但1980年代中期以来,诗歌写作的多元态势比之现代文学阶段应该说已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时到1990年代末期的诗歌状况,对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而言,已有数年的距离,理应得到较为充分的呈现。在教材所划定的这等简单、粗暴、偏狭的诗歌图景之下,如何向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讲述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诗歌着实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课堂里的诗歌教育问题还会遭遇另一个问题,即年轻学子们在更早阶段所接受的诗歌思想或知识。前几年我曾考察过中学语文课本及读本所选诗歌的情况,重点考察的是穆旦的作品,[7]其中,人教社高一语文必修教材所选为《赞美》。除了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大家外,中学语文教材一般仅选入一位作家的单篇作品,《赞美》多半就是中学生们关于穆旦的最初阅读。我当时即对“课后练习题”及相关教师用书的解答多有注意,结果发现编者的核心理念全在于思想与形象。教材的相关习题为:《赞美》一诗中的“我”指代什么?诗人究竟“赞美”什么?诗中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8]相关《教师用书》给出的答案则是:此问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赞美》一诗中的“我”指的应该是抒情主人公自己,赞美的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雄健的生命力。诗歌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使这个声音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凝聚着诗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力的赞美,充满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而且使悲痛没有沦为伤感,显得悲中有壮,有一种内在的力量。[9]从习题及解答不难发现,所列问题都是主题学方面的———更确切地说,是思想教育方面的,诗歌之为诗歌的艺术品质基本上没有触及。

似乎可以说,《赞美》之所以被选入,乃是因为“中华民族”这一大的命题,它是一个思想的文本,而与“诗”本身无关。将这一问题移换到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的角度来看,也会有别一重理解———与前文提到的叶圣陶的判断相似,这里也可套说此前的一个现象。1937年曾有过一场“看不懂”的争论,大致情况是一个已经教了七年书的中学国文教员看不懂卞之琳的诗、何其芳的散文和无名氏的大作。对此,沈从文在《关于看不懂》中指出:症结出在“大学校中国文学系的课程表上”,大意即是,在大学课堂里,“现代中国文学”并没有被好好教过,“那些人之师在学校读书时,对这方面的训练,有的竟等于零。他不‘学’,怎么能‘教’?”[10]一如前面所提到的叶圣陶的判断,类似问题即是,大学课堂里既然没有被好好教授,中学课堂里的诗歌教育问题又何以可能呢?这样一来,也可以说,所谓诗歌教育的问题也并非到大学课堂方才出现———在相当程度上,它乃是更早阶段诗歌教育缺失症的一种延续。不过,最近几年来,情状可能会有所改观,针对不同阶段歌读本的编辑出版即可视为一个积极的现象,较近的有钱理群、洪子诚两位先生主编的《诗歌读本》,分“学前卷”、“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大学卷”、“老人儿童合卷”,但这种诗歌教育如何持续地实施,实际效果又如何,显然还有待时间的检验。#p#分页标题#e#

再回到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上来。基于多重因素,不难理解,对于诗歌探索,以及当下诗歌写作中所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或者热点问题,当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是缺乏有效的回应能力的。在实际教学之中,笔者人近期遇到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在网上引起较大争议的“乌青体”诗歌。“××体”可说是近年来的网络用语,“乌青体”不过是一个叫乌青(1978-)的人写下的诗歌,其中有一首叫做《对白云的赞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学生看了之后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他们在问,这是一首诗吗?称之为诗倒是无妨,但从任何意义上,它都不是一首好诗。但我同时也提出,仅仅这么说显然淡看了网络的核能,以及1980年代以来诗歌探索所累积的成效。“乌青体”的出现又一次应和了当下社会的娱乐化的态势,一时之间,网民纷纷仿效“乌青体”,衍生了不少造句式写作。在当下的诗歌写作之中,日常化、口语化、戏谑化等现象实际上多有出现,其中自然是泥沙俱下,但诗歌娱乐化的热闹纷争局面之中也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诗歌娱乐化意味着一种释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太多非诗的因素———特别是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因素———黏附于诗歌躯体之上,诗歌面孔变得严肃,甚至可憎———诗歌成为了心灵的重负。

1980年代中段以来,“日常主义”、“口语化”、“废话体”等写作态势开始成为诗歌界的一股潮流,它们包含了某种改变诗歌写作局面的抱负,可视为一种积极的诗学冲动。近年来娱乐或游戏情绪在诗歌写作中的蔓延大致可算是此一冲动的蔓延,而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风潮。诗歌被戴上了一张极其轻松的、戏谑的面具,部分写作者对于现存诗歌秩序的不满,以及对于轻松的心理诉求被成倍地放大———由于这一诉求顺应了当下社会愈演愈烈的娱乐化潮流,同时又借助网络这一巨大核能的推波助澜,它最终方才演化成了一出又一出狂欢的闹剧。从当代诗歌的此一发展线索来看,“乌青体”不过最近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已。可以说,《对白云的赞美》固然称不上是好诗,其效果比之当年韩东的《有关大雁塔》等诗远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也具有一种积极的文化意义,构成了对于宏大叙事、过度修辞的颠覆。无视此等诗歌的文化意义,将其一棍子打死,显然是有失公道的。[11]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5篇

岁月如歌,生活如诗.生活是由一个个如诗的精彩的片段连结起来的,每一个片段都是一首诗,并使我们的生活有时充满快乐,有时充满伤感,有时充满痛苦,洋溢着各种不同的味道。

生活是一首诗,一首快乐的诗。

当我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会听到赞美的话语。同学向我送来羡慕的眼神,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的因子。

生活是一首诗,一首伤感的诗。

当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时,老师不再用赞许的眼神看我,取而代之的是失望的目光,使我不敢正视。同学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向我投来羡慕的眼神,使我感到失落和伤感。

生活是一首诗,一首迷惘的持。

当我下定决心要努力追赶大家的步伐时,却发现事情并非我想的那样简单,我与同学的差距在我玩闹时已经拉的太远了。我不知所措,该向前还是打退堂鼓,我没了方向,就像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周边都是深邃的蓝。还好,老师来了,她轻轻地拍拍我的头:“失败了没关系,关键是你一定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当听到这温暖人心的话语时,我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抖擞起精神,在老师的指引下努力向前。

生活是一首诗,一首幸福的诗。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6篇

【关键词】李师师;宋诗;宋词

历代文人与青楼女子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关系,宋代的文学作品中,的身影是随处可见。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有机会结识文人墨客。有些文人雅士与李师师有过交往,或者闻其美名,获得创作灵感,进行诗词创作,毕竟李师师与皇帝的关系紧密,文人墨客关于李师师的诗词创作要顾及此等关系,因此创作数量较小,创作主题和主体也比较集中。这些诗词分为三类:赞美师师才貌双绝;批判师师诱惑国君,祸国殃民;客观的由李师师的人生起伏看北宋的兴衰。

一、赞叹其美貌与才艺

张先《师师令》(香钿宝珥)、晏几道《生查子》(远山眉黛长)、秦观《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刘学箕《贺新郎》(午睡莺惊起)、周邦彦《玉兰儿》(铅华淡伫新妆束)和《洛阳春》(眉共春山争秀),将关注点放在李师师的美貌和才艺上,本文就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研究李师师的色艺双绝。

晏几道《生查子》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上阕中用才女卓文君和美人赵飞燕的远山眉形容师师的美貌,可见李师师在晏几道心中的地位,下阕又将李师师与青楼所有美丽的女子比较,即使看遍所有颍川的女人花,还是李师师最美好。

李师师有如此魅力,文人雅士当然会竞相一睹芳容。就连写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也将自己的长情赋予了李师师,写下《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词中秦观联想到:当时见师师,她“双颊酒红滋”。夜深时放下帘幕,那一盏灯发着昏暗的微光,外面已经点点露水,晚风清凉,李师师的头饰随意的丢在地上,紧紧的靠着秦观不肯起身,一边唱秦观给她填的新词,一边流着眼泪,本来约好再见面的,可是谁又曾料想到会拖了这么长时间。秦观的内心缠绕的层层的愁闷,想到李师师跳着美妙的舞蹈,唱着灵动的诗词之后,想到两个人还不能见面,对着悲凉的秋色而叹气吧。现在也只有当时站在画楼上共同欣赏的那一轮明月,能看到两个有情人相思的神情吧。词中,秦观没只用简单的几处神态便把美人微醉的娇憨和李师师的才情展现于读者面前。

上面的词,有简单赞美李师师貌美如花的,也有单纯被其歌舞曲艺征服的,总之,对于李师师他们是出于真心的赞美和爱惜,塑造的是正面形象。

二、以色魅惑男人,典型的红颜祸水

方回《俳体戏书二首》,周邦彦的《少年游》和《兰陵王》都直接或者间接的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意思“祸水”,就周邦彦的作品分析:

少年游(商调)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这首词“似饮妓馆之作”,流连风月场所,本来就是鄙陋猥琐而不堪赋写的,但高明的词人能化腐朽为神奇,在色情的泥沼中淘洗出真正的价值与美的光彩,这就难能可贵。

虽然这首词没有直接道出词作的主角,但不少人认为是当朝天子宋徽宗和李师师,在宋以后的小说中,还往往将此情节大加渲染。夜晚之时,作为与李师师交好的周大学士前来探望,不巧碰到也来幽会的皇帝宋徽宗,情急之下,周邦彦躲到了李师师的绣床下面,于是亲眼目睹了词中的画面。李师师用纤纤玉手为宋徽宗剥橙,描写的极为细致,起首三句就只写了这一个纤手亲破新橙的动作细节,“并刀如水”形容破橙之器光洁如同清水之澄澈,“吴盐胜雪”形容玉盘明净果蔬新鲜。在这幅近乎透明的静物画背景下,出现纤纤玉指剥橙的动感画面,使整个画面顿时活跃起来,充满了生活情趣,女子的温情也巧妙的表现出来。

周邦彦见此情此景,写下《少年游》,并送于李师师。李师师时不时的拿出弹唱一番,不料宋徽宗再来之时恰巧欣赏到了这首词,知道周邦彦当时就藏于李师师房中,于是勃然大怒,将周大学士赶出汴京,便有了《兰陵王》(越调柳)。

这首词是周邦彦离开京城的告别之作,词写欲留不得,非走不可。以柳发端,铺写别情。周邦彦因为《少年游》触怒龙颜,宋徽宗一怒之下将其赶出京城,师师送别,周邦彦又以此词相赠,抒发对京都的不舍。这样看来,周邦彦的不幸遭遇可是拜师师所赐。

李师师的美貌不容置疑,因她对文人甚至是皇帝产生了负面影响。被冠以“红颜祸水”,是她留给读者的一种负面形象。

三、怀古伤今,感怀时事

在这两种诗词之外还有另外一类文本,以晁冲之两首七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和刘子《汴京纪事二十首》为代表。

晁冲之也与李师师有过交往,后再到京城时不得其便,因而写了两首七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其一:

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花。

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

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

这是诗人追怀往昔的汴京之游而抒发的感慨之作。诗人年少风流,富贵轻狂,“小小”指名妓苏小小,此诗以苏小小指代李师师。“看舞霓裳羽衣曲”一句是回忆昔日的风月繁华和对李师师歌舞的欣赏。回忆起名妓李师师住处的豪华和环境的优美:门外杨柳成荫,门上垂着珠帘绣箔,窗上卷起碧绿的窗纱,正好对着一棵樱桃树。最后两句诗,发出眼前的感慨。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昔日的风华不再,文期酒会的主人也已如星之散落,彼此天各一方。诗人由追忆过往抒发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之感。

理学家刘子有《汴京纪事二十首》之一: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本诗通过对歌妓李师师垂老湖湘的描述,引出北宋繁华不再的悲凉之感。由此便可折射出北宋衰亡的时代缩影。作为北宋著名歌妓的师师姑娘,曾受宋徽宗宠幸的青楼女子李师师,也随着繁华的结束,年老色衰,颠沛流离,风光不再。回忆当年,李师师才貌双全,一首曲子便名动京城,但那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这类创作虽然是写李师师,但又不仅仅是写李师师的美貌和才华,也不是怪责李师师的红颜祸水,相反这类诗人比较中立,以写李师师来感伤时事,通过李师师的人生起伏,映射大宋王朝的兴衰。

四、结语

李师师的不幸是将昏君宋徽宗和其他文人侠客的宠爱集于一身,身处岌岌可危的大宋朝,帝王醉生梦死,李师师对拯救病入膏肓的大宋朝有心无力,宋徽宗的宠爱和李师师的顺从给了百姓发泄不满的窗口,李师师成了他们眼中的红颜祸水。

李师师也是幸运的。她才貌双绝,品格超凡,这是许多普通女子梦寐以求的资质,在从古至今的女子中,还没有一个能同时挽住皇帝(宋徽宗)、侠客(燕青、宋江)和文人(周邦彦)的手臂。她也是文人眼中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的挚友。至少在诗词中,李师师短暂且华丽过。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7篇

关键词:特征;赠答送别诗;刘敞

刘敞作为北宋前期江西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与“清江三孔”、“波阳三洪”、“临川二晏一王”、“南丰三曾”以及欧阳修、杨万里、刘辰翁一样,成为宋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有力见证。

刘敞生活的年代,正好是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努力矫正西昆体的弊病,积极进行革新的时期。

刘敞生长于官宦之家,但他没有官宦子弟的纨绔,而是自幼饱读诗书,个性老成持重,且重情重义。这为刘敞创作大量饱含深情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主观可能。刘敞生活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为他创作诸多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客观条件。

由于刘敞赠答诗的大部分内容与其送别诗一样,主要以述友谊、道惜别、表思念、叙交游为主要情感特征。据此,笔者将赠答诗与送别诗合于一体来加以论述。刘敞性格随和,为人磊落明白,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梅尧臣有密切来往,常有赠答唱和的诗歌。作者试图从刘敞赠答送别诗中挖掘其下面两大特征。

一、抒发其对亲友、同仁的深厚情谊及劝勉、赞美之情

宋代的官员调动非常频繁,流动性强,这就使得各官员之间、亲友之间话别的机会增加。作为社会的一员,刘敞也毫不例外,有诸多的应酬,有诸多与同僚、友人话别的场景。基于此情此景,刘敞深有感触,继而创作了大量的赠答送别诗来寄托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表达诗人的哀伤、愁怨及思念之情。例如“谁令春风来,翩翩动归舟,千里在明发,一樽献酬,江湖望魏阙,离思空悠悠。”(刘敞《送占光禄》卷五)质问春风为何要来吹动友人的归舟,留下悠悠离思。又如他的《送焦生》“宁复悲归来,眷眷儿女泣” ;《送雍秀才归琅琊山》“盛论山水趣,局促恨来到,江湖且相望,送子一何啸” ;《送冲卿守高邮》“离怀重自感,堕泪沾长缨” ;《山光寺献臣》“离怀目无极,日落似忘返。”这些诗歌均表达了诗人送别亲友时的不舍,眷恋之情。

刘敞与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江休复等关系甚密,诗歌上的赠答唱和最多。笔者试举几个例子深入探讨刘敞与亲友、同僚的深情厚谊。如《寄圣俞》,这首诗写诗人独自在京城徘徊,思念曾经在此相别的友人,秋风依旧,流水已去,新雁归来。新雁归有期,而友人却不知何时归来,无奈之下,只得将这问候托于大雁,以宽慰远在天涯的友人。刘敞小梅尧臣16岁,但两人的关系很好,相聚甚欢,常饮酒唱和。由于刘敞常被调任于各地做官,所以与梅尧臣常处于离别状态,使得诗人只好通过吟诗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及对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江休复,字邻几,是刘敞的姻家,其人博学多闻,比刘敞大15岁,二人可称为“忘年”之交,原甫以知音待之。刘敞诗集中有诸多的诗篇涉及他,有不少送别的诗。诗歌表达出这种深切思念,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他还写了些诗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寄贡甫》,贡甫即刘攽,是刘敞的弟弟,自小跟着刘敞学习,兄弟两感情深厚。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甚至希望“简略或易足,长当并形影”。刘敞经常是病痛缠身,特别41岁那年是经受了官场失败的沉重打击后,更是感到孤独寂寞。这也是诗人对亲人如此思念,对岁月流逝如此感叹的原因之一。

刘敞诗集中还有很多反映对亲友、同仁的思念的诗歌,如《二十六日大风寄贡甫》(卷九)、《送裴殿丞》(卷八)、《陈桥别隐直》(卷十)等等。

在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中,还有些诗歌表达着他对亲友的勉励,如:“丈夫非怀安,少壮宜努力”(《别和弟》)。另外,刘敞诗歌中也有表达对友人的赞美的。譬如:“刘侯之弓三百斤,壮气可以摧浮云”(《送刘泾州》)。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或同仁的能力的认同与赞叹。

再举几例来探讨诗人对亲友同仁的关切与赞美,以便增加对刘敞的深入了解。如《赠梅圣俞》,诗中提到文士们的洛中相会,发生在天圣九年,诗人年仅13岁,由“及此将十载”可知,诗人写此诗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还在年少时,便闻之梅尧臣的诗名,高度赞扬其才情,并颇为推崇,一种相恨见晚的情愫与于言表。诗人与梅尧臣关系甚密,这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彼此间有着深深的影响。刘敞对友人、同僚赞美的诗歌还有《送李才元》、《寄佑之》等等,这些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表达其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奈及自身境遇的感叹

在刘敞赠答送别诗中,除了表达离别情怀的外,还有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诗人从小身体不好,并且一向少年老成,这在其弟刘攽的《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全判南京御史台刘公行状》中可以了解到这些情况。对人生悲苦与无奈的感慨,可以从他与亲友交流的诗歌中找到踪迹,如:《答吴冲卿学士》

诗歌开始便用“人生若浮云,聚散不自知”来表达人生的无常。然后就开始回忆与友人初识时的欢快、喜庆场面。接着因为变故致使两人分离,生活的境遇也使两人无法再联系了。离别使诗人与朋友都互相思念着对方。后面表达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并感叹人生。

刘敞赠答送别诗歌中有表达个人志向的诗歌,如《送张四隐直游边》,诗歌写因友人游边而引发了诗人满腔的热情,回想年少时的凌云壮志,感叹卫青、霍去病能建功立业的豪壮,诗人自己虽然有壮志,但却力不从心,并将希望寄托于友人身上。“力弱非志弱,送君心长悬”这句诗很明确的表达了这样的情怀。

刘敞的赠答送别诗还有些表达诗人的伤感情绪,如:《寄邻几》、《风雨寄贡甫》等。刘敞身体不好,曾多次请假回家养病。这期间,难免孤独寂寞、惆怅,并越发思念亲人、好友。这几首诗歌正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忧伤。

有些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爱护,譬如:《送杨十七秘丞知瀛州河间》。据《宋史》本传(卷三百一十九)记载,他在任扬州知县时,为人民要回被官府霸占的良田,为百姓伸冤等;另外,他在任郓州知县期间,也是“决狱讼,明赏罚”,使“境内肃然”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刘敞把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忠君爱民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仕途,但是偶尔也能从其诗歌当中感受到他的向往老庄的隐逸思想。

一般而言,传统的赠答送别诗发挥着良好的交际功能,同时也伴随着审美效应的缺失,甚至可以说这种题材中有很多的言不由衷的伪诗、劣诗。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主要有反映其与亲友的深厚感情,自身的人生态度,对亲友的勉励、赞美等几个方面。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忠君爱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个人的忧郁孤独与寂寞。尽管刘敞的送别赠答诗在艺术上没有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诗歌毕竟倾注了诗人大量的心血,从多维度反映了诗人与亲朋好友的交往情状,及与他的深挚情意,刻上了诗人心灵的印迹,是其生命的历程缩影。

参考文献

[1] 刘敞.公是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 江西省新余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余市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罗露平,女,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8篇

弯路。

于是,我在开学初利用两周时间,以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为诗歌学习的起点,分阶段、有侧重地对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所有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到六课诗歌都已全部学习完毕,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在诗歌朗读、把握情感和揣摩词语这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以学习第六首诗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大家着重从句中节奏和节次间停顿的把握这两个角度来欣赏评价朗读的效果。

生1: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生2:他读音准确,节次间的停顿也恰当,但句中的节奏体现得不够好。

如:“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他读成了“定然在/天街/闲游”。

师:你听得真仔细,纠正得也准确。你能在他的基础上,不仅读出节奏,而且读出点诗味吗?

生2:我试试吧!(生读)

师:(鼓掌)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而且是在夜空下的想象,所以我就读得轻柔、舒缓一些。

师:我们明白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是与诗歌内容相关联的。比如,读《理想》这首诗,语调整体就比较高昂,语气也要更坚定有力,才能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赞美。谁能根据这个规律,以学过的诗歌为例,谈谈语气语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生3:何其芳的《秋天》,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所以朗读时语气就较轻松,语调也较柔和。

生4: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了他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所以语气语调都更高昂、铿锵。

生5:张峰的《化石吟》抒发了对化石的赞美,也写出了化石的神奇,问句要读出惊讶,一些语句要读出由衷的赞叹。

师:对,内容决定了朗读时的语气和语调。诗歌读出诗味,才能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6:对天上的街市的喜爱和向往。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6:“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美丽”这个词可以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世上没有的”可以流露出向往之情。

生7:“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句想象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幸福,可见他心中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句中的“定能够”体现出坚定的信念。

师:所以你在读“定能够”时加重了语气,是吗?

生7:是的。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9篇

高圩小学六年级 康文君

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已经六年了。六年里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有我们这些学生玩耍的痕迹,有我们这些学生吵闹的记忆,还有校园的水泥路上的我们踩下的脚印,这些痕迹、记忆、脚印是摩擦不掉的,更有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在这六年里我的代课老师有好几位,其中一位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班里的高级数学老师——赵德英。

人们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灌溉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得到老师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赵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淳朴的老师,也是对我们非常关心的老师。每当班里有人生病了,赵老师都交代同学们帮助生病的学生补课。班里有人伤心、难过,她会用温柔的声音安慰我们。

这个世上赞美老师的诗句名言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清代诗人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赞美老师的诗句是那样优美,写出了老师对我们的无私的爱。我们班里的赵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记得我在上四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深深的记在脑海里。

那天,赵老师正给我们上课,外面突然来了一位女老师,她在赵老师耳旁说起话,顿时,赵老师脸色苍白,身体颤抖,又会来给我们上课。教室里很安静,只有赵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我们开始议论起来,赵老师家发生什么事了?下课了,才得知赵老师的母亲得了一场大病,再不治疗就晚了,现在已经在医院了。

下午,我想赵老师应该不来上学了,谁知,赵老师像往常一样微笑着给我们上课。第二天,赵老师非常困乏,显然,昨天晚上她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没睡觉。赵老师就这样学校、医院来回跑了半个月,但从来没迟到,从来没缺课,我们班学生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但赵老师却变的很瘦。

赵老师,你就像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

赵老师,你就是我们心田里的春雨,我们将永远记住你、感谢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