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22 10:42:24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创新;创新空间;探索

引言

21世纪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巅峰,如今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娱乐工具,拥有亿万受众群体,是现代媒体领域的主流。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应对新时代对播音主持的要求,适应新环境,面对新问题,拓展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空间,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持续发展。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单纯是大众传媒,更担负着文化传播、舆论导向的重任。而想要更好的发挥这些职能,就需要融入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播音主持艺术随时展,其发展既是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也是外部条件影响的结果。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人们的文化观、艺术观、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改变,这都是促使播音主持艺术进行改革的外部条件1。随着外部条件的转变,人们对播音主持艺术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播音主持艺术就必须随着外部条件进行变化,对自身各要素进行不断优化和更新。而内部更新与优化是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内部动因2。在媒体形式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传播条件得到改善,传播工具已革新,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要适应这样的新生存环境,这就是其自身运动的规律。新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来源广泛,传播速度快,播出量大,受众范围广,节目相对独立,媒体竞争激烈,都在作用于播音主持艺术发展。从当前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趋势来看,广播电视事业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中既讲求传播规律、尊重受众,又强调宣传职能,具有一定政治性。此外,不难看出未来播音主持艺术互动性将更强,“传与受”将得到协调。播音主持艺术将突破传统单向传播形式,走向双向传播,实现互动交流,将体现受众的主体性。这种转变是时展的必然,更是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受众根本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从播音与主持职业角度来看,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趋于融合,这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外部条件影响所致,甚至播音主持人员将从事创作活动,进行主持、交流、编排、播出等工作,播音主持专业性将更强,制度化程度将提高。我国已全面实施持证上岗制度,播音主持已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受相关法律调控和监管。从播音主持创作来看,呈现多质性和多元性,创作状态更加主动、开放,表现形式多样,创作手段丰富,副语言应用范围更广,节目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创作能力在不断提高。从内容上来看,将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和大众艺术需求,追求市场效益,这一变化有利有弊。

二、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索

通过前文对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趋势的分析,不难看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已经成为必然。从播音主持艺术特点不难看出,“传与受”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生命线,所以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必须要抓住这一规律,遵循播音主持艺术发展基本特征。在播音主持创作中要考虑到受众,要适应受众主体,适应当前传媒环境及外部条件,优化播音主持艺术内部构成要素,使“传”与“受”能够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从而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目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理论建树尚显稚嫩,与行业发展速度不符,具体实践中存在大量理论空白,所以出现了种种问题,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研究繁重而紧迫,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3。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和当前广播电视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不可否认,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影响着播音主持工作,影响着播音主持形式和内容。比如,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媒体在媒体领域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围绕网络展开的播音主持创作就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一些网络特有播音主持形式,如平台直播。不难发现,新时期播音主持创作及创新中文化属性正在被不断削弱,而市场属性被强化。新生的节目形式对播音主持艺术提出了新要求,使这种市场属性得到了体现,播音主持人员在能力上要表现更强节目驾驭能力,做到各种媒体形式的和谐对接与转换,如多平台主持、多地主持、联合主持、交错主持、传递主持等播音主持形式,都需要专业节目驾驭能力,所以在创新中就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此外,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好的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有效达到宣传目的,促进媒介传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所以创新目标的设定要合理,要准确。而从播音主持艺术发展来看,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中,不同艺术形态会有不同创新导向,而这个创新导向受特定政治目的、价值取向、服务对象所决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广播电视是党和人们的喉舌,所以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观、价值观、媒介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播音主持艺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另外,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不仅要进行改革,还要继承,继承原有艺术要素。在艺术发展中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毫无疑问是后代艺术创新的基石,更是整个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播音主持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化,所以创新也要注重文化的继承,从而使播音主持艺术的文化内涵能够得到积累,给日后的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留下经验。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正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文化与艺术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势在必行。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要坚持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做好文化继承。

注释:

1.董旭.社会表演学视野下主持人角色定位与角色表演研究[D].重庆大学,2014,02:43-46.

2.王新玲.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现状分析与趋势展望[D].中央民族大学,2014,13(11):119-124.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第2篇

美国科学历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之后,才能称其为科学,否则,只能被看做是"前科学〃。"范式”(paradigm)最早作为一个概念被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是一种组织性的理论视角。就像一幢建筑,范式一旦被建造起来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承载了建筑者的梦想,也将梦想具体化。在库恩看来,"范式”一词与"科学共同体〃十分接近,科学共同体中所包含的信念、知识基础、研究工具,及其总和都可以在范式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可以说,范式集研究者的信念、知识储备、研究工具、价值判断等要素为一体,聚合着一门学科的理论传统,为其发展规划了科学的路径。

在充分认同库恩所提"范式”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将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加以研究,而相关学者则可被视为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在特定的圈层中,他们的成果可纳入相应的理论范式,在规定的学术视域下展开研究。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传统与现状

相较于其他成熟的学科门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研究尚显年轻。如果从1940年人民广播诞生之日算起,至今不过70余年,即便从20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广播电台创办算起,也不过百年历史。这与其上位学科新闻与传播学几个世纪的传承相比,差距立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电子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双重语境之下,社会人文心理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文化观念在器物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都发生了结构性裂变。这些社会思潮在传媒行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尽管受到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冲击,近期关于当下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研究表明,电视仍是受众最信任的传媒渠道,61.9%的被访者对此持认同观点。⑴作为广播电视媒介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中介,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扮演着传媒行业"把关人〃的角色,也在受众潜意识的期待视界中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因此,对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恰恰折射出学界对电子传媒行业文化体认的深度。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以播音业务研究为发端,在总结老一辈无产阶级播音艺术家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了声乐、曲艺等相关艺术门类的学理经验,诞生了一批相对成型的理论著述,如齐越的《献给祖国的声音》、徐恒的《播音发声学》、张颂的《播音语言通论》《播音创作基础》、吴郁的《播音学简明教程》、姚喜双的《播音学概论》等等。这些论著在传承播音业务传统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学理认知,时至今日,其思想仍在业内广泛传播。在众多著述中,已故张颂教授主编的《中国播音学》被视为集大成的扛鼎之作,此书出版十余年来,已成为国内该学科普遍认同的基础性教材,其研究视角、方法与态度体系,构架起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一种重要基础理论范式。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具有独特的本体性规律,但毕竟还有待完善和拓展。播音主持创作基于其实践性、形象性、音声性、多质性等特点,给学理总结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间分歧不断、争鸣不息。将具象化的声音、图像描摹为抽象的文字语言,不易;将转瞬即逝的文化现象勾勒为富于规律性的本行业文化地图,不易;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性表征转化为审美体认,不易;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集合点准确定位,实属不易。于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与广播电视行业的日新月异同行,研究中离散性的、富于洞见的个体化言说居多,而任何一点同一性共识的达成,都举步维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降,随着主持人队伍的广泛兴起,主持人文化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大批新观点、新主张层出不穷。以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坚持捍卫播音语言本体论,进而提出播音主持一体论和播音主持涵盖论。而以白谦诚为代表的新锐学派则坚决主张替代论,意为播音员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播音员终将为主持人所替代。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传播是单向传播亦或双向传播、播音员主持人是否需要表演、节目主持人的起源等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热议。理论交锋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界与业界专家各自秉承着自己的学术立场和理论主张,相持不下。

时代跨越至新世纪,论而不争的话题被暂时搁置,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诸多后起学者借时展的东风,借各自的学科优势,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拓宽了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视域。以深圳大学应天常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出发,独辟蹊径,开创了播音主持研究的南方学派,其专著《节目主持人通论》《节目主持语用学》等将语言学、社会学理论同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相对接,其扎实的论证、严谨的态度和鞭辟入里的观点获得了学界的赞许;南京师范大学毕一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贵武副教授则从传播学视域切入,分别出版了专著《语言与传播一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主持传播学概论》;上海戏剧学院的吴洪林教授将影视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关理论与训练方法同主持人培养相勾连,出版了专著《主持艺术》;吉林大学文学院孔朝蓬教授、施斌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依托本学院深厚的历史文学底蕴,重新编写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系列教材,以史论中介、价值趋附、经验认同为研究方法,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代表的传统精英学派并不甘寂寞,相继推出了《朗读学》《朗读美学》《语言和谐艺术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等一批著作,其学术脉络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可见一斑。

多元共存的研究格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阵地。然而,在百花齐放的繁华中也出现了乱象纷呈的尴尬景观。一些局外学者不明就里,仅靠一腔热忱盲目发表主张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在国内新闻及广播电视的核心期刊中,很大一部分关于播音主持的文章令人遗憾。要么停留在感想式、印象式的点评层面;要么作简单的业务总结,学理深度扁平化;要么以花哨的新鲜理论作浮夸式的学术包装,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则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核心价值缺失。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呼唤着理论创新,期待着百家争鸣,但也亟须坦诚的基础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播音与主持艺术集纳了相关学科的既有研究成果,也正在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当然,受到学科发展的时间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完备的理论体系尚未成型,原有的理论框架中还有很多偏颇有待斧正,很多细节有待完善。因此,建立相对统一的理论范式势在必行。这也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四大范式

理论构建的诉求在于解析人类社会不同领域中的思想与现象。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方法论武器,本文试图从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科学共同体〃视域出发,将共有的信念、知识基础、研究工具作为范式划分的基本依据。

笔者在系统研究了几十年播音主持艺术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前辈与同行的学术传统、背景、研究习惯与思想惯性,将学界研究归纳为四大范式,即技术艺术基础论、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意识形态决定论、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四大范式的研究视角、学术基础、思考重点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共同建构起播音主持艺术这座宏伟大厦。

1.技术艺术基础论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播音与主持艺术对于技术、技巧的依赖尤为明显。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艺术的本质是技术,所不同的,是一种创造美的技术。”西方著名的符号哲学家卡西尔也曾谈道:"艺术给予我们以实在的更丰富更生动的五彩缤纷的形象,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洞见了实在的形式结构。”[2]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创作实践表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娴熟的有声语言表达技能,再厚重的思想也将无从传达。为达到张颂教授所指出的"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有声语言传播境界,以技术、技巧支撑的艺术体验,无疑是一条难以规避的学科路径。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中的技术艺术基础论,恰是传承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学术传统,将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视为"人文精神的音声化〃。从语音发声、播音创作、文体播音等角度,对播音与主持艺术展开系统研究。在这一经典播音主持创作学派看来,自然主义倾向将导致大众传播陷入人际传播的汪洋,不得自拔。"能否在传播活动中创作出富有生命活力的有声语言作品,是体现传播主体生命活力、实现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关键”。

在技术艺术基础论的指导下,《播音发声学》(徐恒)、《播音创作基础》(张颂)、《中国播音学》(张颂等)成为这一传统学派的滥觞之作。在借鉴姊妹艺术的过程中,大量的原创理论推陈出新,形成其学科研究发展稳健而扎实的基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实验技术的发展,大量实验语音学的成果也被引入该研究领域,如以计算机技术替代真人的普通话语音测试、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考量播音艺术用声气息的变化等。可以说,技术艺术基础论作为经典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范式,以其厚重的历史经验、广泛的学术影响、卓有成效的现实成果,成为国内播音主持研究领域众多维度中的重要一极。

2.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渐次从传统播音员队伍中剥离出来,其独特、鲜活的传播形态受到了受众界、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将主持人文化现象搁置在现代化的电子传媒生态中进行审视,成为各派学人研究的重点。然而,也正由于对主持人这一新兴媒介现象的广泛、热切关注,新旧理论此消彼长,研究景况乱象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场域演化为一场缺乏学术对接点的芜杂讨论,传统学者忧心忡忡,后起学者愦愦不平。

事实上,将主持人现象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景观加以考察,无可厚非。关键是怎样在深谙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学理认知看做一个新陈代谢的渐进过程,而不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大清扫运动。任何盲目的所谓"填补空白〃"重大突破〃都显得幼稚与可笑。

作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研究有赖相关学科的成熟理论加以支撑。以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的范式为切入点,可吸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精华,将本学科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当今社会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创作,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下揉入人际传播而表现出的口语传播。广义上现代化、后现代化的社会语境,狭义上电子媒介的播出语境,是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逻辑起点,承认这一点,学者们对主持人角色、功能、社会价值的探讨才可能有同—性的价值归宿。语言符号学中的语境理论、能指所指理论、意义理论、神话理论等可将主持人传播符号加以细致解剖;传播学中的经验主义、批判主义、媒介环境主义又是对主持人传播文化研究的科学构建;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交往理论、对话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等可深入解读主持人传播的社会价值,搭建起传受双方的对话关系。总之,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是一个学术交锋最为复杂的场域,尽管如此,在通晓各派理论基点,厘清学术主张背后的清晰脉络后,这一范式可能成为深入读解、准确定位当下主持传播形态与观念的一把钥匙。

3. 意识形态决定论

播音主持创作、运作、研究景况在中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观念联系密切。尽管中西方国家对于民主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无论在哪一国度里,大众传播媒介都是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场域。播音员、主持人正是在意识形态的规约下进行着社会文化信息传播工作。因此,从意识形态入手对播音主持艺术进行研究,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

"意识形态〃概念起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后因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反复运用而被学术界熟识。一般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1977年商务印书馆版《现代汉语词典》"意识形态〃注: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抑或阿尔都塞的"询唤”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观念,诸多学者和研究流派都将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选在意识形态范畴。广播电视传播媒介"通过各种更加宏观的权力框架来联系各种家庭语境的构建;融合这些统治结构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在场(absence);将某些文化活动的作用当做社会控制的诸种形式,这可能比它们的符号丰富性更为重要”。

作为一架虹桥,意识形态将政治规约、媒介体制、选拔管理、使用机制等要素与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工作紧密勾连。事实上,任何以上要素的细微改变,都会对播音主持具体工作造成深刻影响。不难想见,意识形态决定论范式的提出,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而非虚张声势。

在中国当下社会,广播电视传播媒介仍是捍卫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国家机构,播音员主持人则是国家、政府话语的重要"把关人〃,对于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自然不能跨越意识形态规约范畴,用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体价值取向来覆盖带有国家意志的媒介价值取向。在避免政治身份简单化的前提之下,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身份识别、传播语言引领下的传统文化价值、本土文化价值等等,都是意识形态决定论范式框架下进行研究的具体内容。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广播电视的根本属性、传播语言的文化地位、有声语言的个性表征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共生共荣。

4. 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

对创作主体的研究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并不鲜见。如文学领域中对某位作家、诗人的研究,艺术学领域中对某位音乐家、导演的研究等,都属于对创作主体的研究范畴。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文学、艺术领域中对创作者的研究,已然跳脱出狭隘的文献学概念,更强调情境对主体意义的决定性。也就是说,将具体的创作者视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在应用性范畴之内,一切表意的符号实体都被囊括于其中。正如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言:"文本是复数的,具有无法缩减的多义性。"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中,有必要将某位具体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文本加以研究,在文本细读中,梳理出经验性判断、学理主张与文化深意,即本文中所称的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范式。

将具体的播音员主持人文本当做一个文化现象加以阐释,必然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总是要具有相应的文化蕴藉,这种文化蕴藉势必通过文化修辞手段呈现;其二,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修辞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修辞、口语修辞与文化语境的对话、交流可借用语言学模型等形式分析框架进行阐释。

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范式,不能停留在对受众阅听体验的感性描摹层面,传播主体文本有时呈现在受众感知觉范围内的信息是被部分遮蔽和抑制的,只有透过无意识层面,从创作主体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彼此依赖关系角度出发,去重新发现合理化阐释的结果。也就是说,潜藏在一般文本之下的,还有更需要挖掘和凝聚的第二重文本。

具体而言,对传播主体文本的深入阐释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跨越直观感受,探究文本的边缘、空白处;第二,从边缘、空白处寻觅第二重文本,并对其概括、梳理;第三,把第二重文本搁置在播音主持作品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在关系图谱中做合理化阐释。

值得一提的是,就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范式而言,深圳大学应天常教授于1999年出版的《节目主持艺术论》中,就不乏成功的个案研究范例,其经验值得汲取借鉴。

三、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学术规范

时下,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的论著颇丰,但细究起来,同一性重复阐释居多,鹤立鸡群的真知灼见鲜见;感想式、印象式业务总结居多,(下转第46页)参与者不仅是同人创作者,南派三叔还利用微博、百度贴吧等进行票选活动,使该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盗墓笔记》密室游戏在正式开放前进行为期5天的内测,内测除了可收集体验者的反馈意见,以便在正式推出之前予以完善,还能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增加受众的期待值。

结语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实践形式

随着中国各项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也必须深化改革,应该说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多年来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已几经调整,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教育教学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播音与节目主持人才,也出了一批理论成果与教材成果,专业教育的发展总体来说良好的。但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节目样式以及受众要求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使得本专业人才培养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的重要性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偏窄,后劲不足。部分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适应性不强。特别是对节目整体驾驭能力不够,缺乏根据节目性质和任务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等。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教学的改革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艺术具有实践性。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晚年的艺术思想受前苏联美学涅陀希文的影响,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方式。”而且认为重点在实践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它要求把艺术提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轮廓里去看,要求把艺术看作人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的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得出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

其次,艺术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艺术实践,这是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实践性是艺术教学的基本特性。也是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不二法门。天津美院院长姜陆教授在谈到艺术实践课的重要性时如是说“一方面,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心境和审美素质古今中外不少美学论著都认为美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美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

艺术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精心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化艺术实践,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再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重视以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实际播音主持的能力,根据43世纪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设定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传媒机构和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播音与节目主持能力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现了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本质区别。表明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独立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既体现了本专业人才高规格的要求,同时又表明了人才的层次性,本科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层次,也是专业教育的基础,本科专业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基于上述特点。本专业课程结构调整遵循的原则是广播电视并重,既能播音又会主持。既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又有大量的业务训练’既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又积极开展一线实践活动’既要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又要发挥专业优势"其中!主线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播音主持的能力。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对播音与主持专业艺术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应包括艺术教学实践、艺术创作实践、艺术表演实践、艺术理论实践等四个方面。

第一,艺术教学实践,就是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其他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准确无误的示范教学,并要求学生经过课后的认真练习后,在下次回课时进行现场朗诵或表演,实践的重点是语言基础训练(包括进行标准的普通话正音训练和发声训练)和语言技巧训练(包括掌握各种文体的表达风格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要“以巧求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关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缺点施之以不同的教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严格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精讲多练,注意学生感知觉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身特点,寻找最佳练习方法,巧学巧练,提高实践性练习的效果,还有,要加强教研室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坚持开展实践教学的研讨与交流活动。特别是要摒弃专业上的门户之见。取长补短,互相督促,互相提高,在研讨与交流中融会、法与教学内容,

第二,艺术创作实践在当前提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应是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主持人,也可以说是创作型播音员和主持人,因此,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的重点是拿出作品,用作品说话,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策划不同的栏目,采访不同的对象,模仿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形式,这是学生在走向广电行业前夕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演练展示。

第三,艺术表演实践,这是学生艺术实践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艺术表演实践的重点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策划能力和采访能力的训练。包括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影视配音训练与即兴反应能力训练以及镜头前、舞台上的良好自我感觉和当众条件下自信能力的训练等。

第四,艺术理论实践,包括平时专业学习体会,学习观摩感想的写作和播音主持理论前沿研究以及毕业论文撰写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艺术理论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生的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求长篇大论,主要是认真总结自己在校期间对实践学习的某一方面的真实感受与认识的提高!在总结中提炼自己对技能学习的认识,梳理思路,用总结出来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

也为自己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形式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能够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开展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所反馈出来的信息能及时避免或消除师生在专业课程里闭门造车,脱离实践的教学现象。为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实践中的经验经过总结可以升华为理论知识,又丰富了课堂教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学生艺术实践的形式很多:

一是课堂教学实践,即教学过程中的播音主持业务实践,包括文稿播读,分为新闻类、文艺类、社教类和话题主持,分为新闻评论类、服务类、综艺娱乐类、财经类、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是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汇报,除了播音主持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成果,包括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作品朗诵和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如现场即兴主持展示以外,还有其他辅助课程教学成果,譬如毕业汇报演出,则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全面展示,要求学生从节目的设计编排以及实际演出效果都要表现出最高的水平和最佳的状态。

三是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内外各种交流与实践活动,包括到学校电视台、广播站担任播音员、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担任节目主持人,为社会各行业,如学校、交通、司法、商业、社交礼仪、导游、宣传、公关等进行语言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语言文化素质等。

四是专业见习和实习,见习和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见习,就是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组织或安排学生到电台、电视台进行短期的社会实践,见习不一定要上镜或试播。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分和眼光观察将来的工作环境,了解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而实习是指所有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在毕业前的最后学期要求学生到电台、电视台进行实战训练,适应话筒前状态,获得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业务素质,包括认识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熟悉媒体的环境及工作流程等等,这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环节。

五是专业比赛,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学生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形式。很多非专业人士通过主持人大赛踏入主持界。科班出身的学生更应该重视通过这一途径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就专业水平和能力来说,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发音及表现力等方面大多比非专业人员有更大竞争力。因此,在各种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时参加一些主持人比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独立进行播音主持的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基础,大量的艺术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以及播音主持理论与技巧同艺术表现有机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归宿到理论,最终形成驾驭实践的能力,为实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

[2]韩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传播.2008,(3).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系统学习;专业规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50-03

放眼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机构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非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毕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但在人数上大大领先于经专业培养者,甚至其中一些著名者的成功经历,也在挑战专业培养的底线。

于是,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否有学有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路径是否合适等一系列问题,拷问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者,也动摇着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习者。

这似乎揭示了一个现实的结果:在走向播音主持成功的路上,确实有无师自通的情况。无论是人民广播初创时期的那些成功的老播音员的成功创业,还是在与经过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并肩战斗时并不逊色、甚至出色的表现者,还有在播音主持的顶级大赛中让经过专业培养者当配角的佼佼者,都证明播音主持的专业培养过程并非不可逾越的过程。但是,之所以在以上的判断中加上“似乎”,却保留了笔者对“无师自通”的深度解读,即“无师”是表面现象,“自通”之“自”恰恰证明了“师”是“有的”。

一、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实践即师

在广播还是新鲜事物的年代,人民广播的第一代播音员麦风、孟启予、钱家楣、丁一岚、齐越等,虽未经过正规专业训练,但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每天认真读报,互相切磋,探讨和掌握播音要领,以勇敢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人民广播播音一代新风。亲身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使他们逐渐掌握了播音的规律。作为实践总结的《陕北台播音组关于训练和培养播音员的意见》、《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训练播音方法》等已指出了选择播音员的标准、播音员应注意的事项,如怎样准备稿件、如何掌握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如何表达语气情感,规定了播音手续,播音员应遵守的制度等[1]。

在专业播音教学尚未起步的年代,我国人民广播的老一代播音员,靠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靠对播音实践的执着探索,靠互相切磋、研究、探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广大受众欢迎的、“憎爱分明、刚柔相济、亲切自然、严谨生动”的独特播音风格。尽管缺少成文的专业教材,中央台和各地方台播音组的业务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出现了许多业务研究的论述。1954年齐越的《播音员和实况转播》、夏青的《克服报道新闻的八股腔》、徐恒的《播音员和播音工作》等文章,以及苏联播音员撰写的播音经验文章,在播音界一时洛阳纸贵。195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播音工作经验,领导和专家也分别就播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播音主持有着可以被人掌握的内在规律。早期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就在不断探索着它的规律,并在实践中遵循被探索出来的规律,播音主持业务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得益于播音主持业务的实践。播音主持并非“无师”,实践是播音主持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师”。即使在播音主持已经形成独立学科、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已上升到学术级别的今天,播音主持的理论体系仍要用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播音主持的训练体系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齐越先生1963年在上海台讲话时就说“培育新播音员,实践很重要。[2]”、“只有那些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并善于从生活和人民中积累情绪记忆的,才可能获得丰富的想象力。[3]”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始人关山先生也指出“表达能力的提高须通过多读、多练、多实践,才能掌握纯熟的技巧。[4]”

二、姊妹专业的“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其他领域知识即师

请留意提两代播音大师的经历:

齐越(1922~1993)先生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同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同志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齐越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

夏青(1927~2004)先生1948年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在播音岗位上勤恳钻研奉献40余年,呕心沥血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出色地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从事播音工作之前的经历不同,但二位大师受过的高等教育均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播音主持作为以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创造性工作,是新闻学、传播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属边缘学科。齐越先生以新闻学的专业基础和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新闻实践,加上他广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使自己深厚的语言天赋得以开发,最终成为一代播音大师。夏青先生以汉语言文学(中文)的深厚积淀,通过新闻学校的专业培训,成为具有严谨新闻工作作风、深厚语言文化功底的播音大师。

我们也注意到,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上,除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外,各种不同专业学历的毕业生中以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中文)和外语、艺术等毕业生为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从事过一段新闻采编或艺术等工作之后转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这样的例子,远的有齐越先生(西北大学新闻系)、夏青先生(东北大学中文系)、张颂教授(北师大中文系)、傅成励(北京大学中文系),近的有白岩松(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崔永元(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水均益(兰州大学外语系)、张泉灵(北京大学德语系)、撒贝宁(北京大学法学系),在地方台这种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央视首位播音员沈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著名主持人陈铎(曾任演员、编辑、导演、摄影等)、朱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毕福剑(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毕业),也是播音主持艺术与姊妹艺术相通的例证;而方明老师从广播技术转行播音的道路也证明了文化功底与广播事业氛围影响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外和境外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中优秀主播和主持人的杰出表现,也提供了可供人民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学习借鉴的广阔来源,20世纪90年代的“珠江模式”带来了广播大板块主持人模式的大变革,在世纪之交广播新闻改革大变革以及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的持续变革中,一大批来自于演艺界和新闻采编岗位的优秀人才走上主持人位置,播音员主持人专业错位成为更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播音主持专业能被其他专业代替的理由,也并非说明,非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无师自通。应该说,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姊妹专业、姊妹艺术的滋养,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基础和采编、艺术等专业的从业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外来的和尚”、“他山之石”也是播音主持之师,加上有声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条件,这部分人迈进播音主持门槛是水到渠成。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

播音主持专业是综合新闻、传播、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之长的边缘学科,但不是以上专业的简单相加或无序综合,而是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的需求为纽带,特别是以语言表达为其专业业务的核心,构成有核、有序、有特色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其中心就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规律。

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论是否经过播音主持专业的培训,都在从事播音主持之前或之中注重研究播音主持艺术规律,将姊妹专业、姊妹艺术中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运用与播音主持之中,将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摒弃,将其缺口和不足在实践和继续学习中弥补。

齐越先生1963年在《播音员与稿件》一文中就曾指出:“播音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语言艺术创作。在向其他语言艺术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吸取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融会于我们的创作中,使播音发展成为更具有特点、更具有独立风格的语言艺术。[5]”

夏青先生的笔记本,“从50年代到90年代约有100多本,更多的是他学习时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兴趣是广泛的,天文、地理、马列、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更是精心钻研”,“播音员的素养之一,要有高度的思想、学识水平,这要靠日积月累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是夏青先生的座右铭。

陈醇先生在《播音语言表达的几个问题》中记述了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教研室播音语言表达座谈会上讨论的观点:“我们要向电影、话剧演员学习感受力、想象力,解决我们播音中目前突出存在的一个样式、一个腔调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坚持播音的强烈的政治鼓动力量和严正的语言逻辑力量。即使播音员播送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也应有我们自己的特点。[7]”

张颂先生1983年的著述《朗读学》成为1990年《播音创作基础》的准备。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论述了朗读学受到语音学、语言学、文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生理学、心理学的指导、影响和制约,与教育学、美学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特别强调了作为演讲学的孪生兄弟,孕育和生发出播音学和朗诵艺术,在同其他姊妹艺术的交流中成长,在不断输出输入中壮大。这也正是当时“在朗读学的基础上,向新闻广播电视宣传发展,以新闻性为特征,进行‘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有声语言的宣传,正孕育着的播音学”的特点[8]。从《播音创作基础》看其与《朗读学》的相通之处,可谓无处不在。而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大内部技巧中也会看到与“内心视像”、“潜台词”、“创作交流”的承继关系[9]。

因此,所谓无师自通,并非自然形成的先天智慧的体现,而是后天不同领域学习中与播音主持专业学习内容相通部分成果的体现,更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内部规律并进一步付诸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证明了播音主持专业是有学有术的,其学术的属性是任何学科都普遍具有的实践性,也是其作为边缘学科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四、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上述论述的结论十分明显:播音主持是有学有术的。但这学和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封闭固守的,而是不断从播音主持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更符合培养播音主持规律的科学。

同时要承认,具有厚实相关专业知识底蕴的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播音主持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可以逐渐参透播音主持规律,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播音员主持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学习的欠缺,使实践中的学习成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但每个具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实践总是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经过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多年实践证明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播音主持规律,以播音主持专业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即将或正在从事播音主持实践的后学者,成为指导业务实践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避免了在实践中从头摸索、重复错误、以失误或教训为代价后的对真理的认识。

播音主持的专业培训给后学者提供了专业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范本,成为掌握播音主持规律的捷径,也是播音主持专业高等教育成功的基础。尽管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仍有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提高的巨大潜力,但主流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效果和其多年来积累的人才培养经验,证明其仍有其存在的理由,多数未经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选择专业进修或再学习以求提高,也是播音主持培训有效地理由,播音主持专业教材不但成为高校教材,也成为不少在职播音员主持人读本,更是播音主持理论体系被认可的理由。

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是,某著名主持人在高校新闻系学习时与播音专业学生同寝室,对学习知识如饥似渴的他,不但饱读相关专业的有用和“无用”的书,而且与同寝室友共同参加晨练,共同研播例稿,共同完成播音实践作业,几乎是编外“辅修”。而从其主持节目中语言表达的功力判断,除声音条件等硬指标外,几乎毫不逊色于播音专业学生。这或许可以称为“近朱者赤”或许干脆就承认了“辅修专业”的辅修效果。十分重视播音实践的关山先生曾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增强受众参与感,还必须扎扎实实研究和运用语言的艺术规律。”这是从实践中来、掌握了实践规律、又在实践中大放异彩的老播音员的经验之谈,是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真理的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本文的鲜明观点: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播音主持艺术实践的总结,同时,新闻、传播、语言、表演等姊妹专业“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而通过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姚喜双.播音导论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3] 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 王振堂.中国播音学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6] 葛兰.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讨会”上的发言[Z].内部资料,1998.

[7] 陈醇.陈醇播音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第5篇

>> 播音主持批评对象备忘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 播音主持如何掌控电视新闻播音之技巧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播音主持专业日常教学评价研究 播音主持语言评价问题研究 播音主持高能素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非播音主持专业背景下播音主持课程教学初探 广播播音主持素养及主持技巧研究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 播音员主持人评优方法初探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初探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研究 播音员与主持人之区别 当代广播传媒播音主持风格“雅俗”之辩 挑战金话筒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主持基本功之普通话训练 关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之体系初探 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之体系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秋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播音主持的理论现状与实践发展显现出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本文从学术发展、实践需求、媒介变化的层面分析了播音主持批评的可能性,从学科自身及相关学科的层面探讨了批评的可行性,从本体、功能、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论证了如何构建批评的系统性,以期对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体系提出基本的框架布局。 关键词:播音主持批评;可能性;可行性;系统性 中文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52-02

一、引 言

播音主持是“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的活动”[1]。但“播音主持批评”并非只局限于对实践活动的批评,而是从主体、作品、现象、理论、思潮等层面对播音主持所涉及的整体系统进行阐释、分析、判断和评价。播音主持作为媒介与艺术体系内一门新兴的艺术活动,随着传媒事业的大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文化景象,但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与其实践活动相比却略显苍白,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更是鲜有人问津。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研究对于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整、创作实践的匡正与规范、艺术接受的拓宽与升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能性

(一)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

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大致经历了空白期、零散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五个阶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展开播音工作,这一阶段的理论发展几乎全部来自于实践经验,学术研究处于空白期。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播音经验汇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地方台播音员经验汇编等三本相关参考书籍的问世,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进入了零散的发展阶段。1963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中文播音专业正式招生,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迈进了理论的探索期。20年代80年代,随着《播音基础》《播音发声学》等学术理论著作的相继出版意味着研究体系迈入了发展阶段。90年代,《中国播音学》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真正诞生。进入新世纪以后,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构建逐步跨进了成熟阶段。

但是,相比于纷呈的播音主持活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推进仍旧略显缓慢。播音主持批评就是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却被忽视的课题。长久以来,虽然有不少经典的评价性文本,但缺少系统的批评学术研究,更遑论“批评学”的学科建设。批评长期落后于创作实践,尚未走向自觉已成为显而易见的理论困境。批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预见趋势、指明方向;但是在播音主持学术研究中,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播音主持学术研究自身的发展呼唤着肩负着重任的播音主持批评研究。

(二)播音主持实践的需要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但是这种实践不是盲目的、无序的,而应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实践需要理论,理论归于实践,当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对其进行理论高度的梳理与整合便成为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性条件。[2]”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热火朝天的业务研究,到1993年开始评选的金话筒奖,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当下,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在时代环境、媒介环境的影响下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却又好似陷入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尴尬之境。严肃节目娱乐化、娱乐节目低俗化,播音主持模式化、肤浅化、冷漠化、私欲化。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面对播音主持的实际境况,受众困惑,播音员主持人同样困惑。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应当让播音主持批评成为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对播音主持进行学理层面的批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的观念和方法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更能为他们将来走上播音主持岗位指明方向。播音主持的实践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

(三)传播媒介变化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经济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播媒介的具体形式。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需要前期的设计规划。就广播电视而言,时间顺序、编排意图、受众效果、广告效益等因素都会影响传统媒体的媒介行为。但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对于信息的是随时、快捷、简洁、个性化的,同时几乎是无成本的;另一方面,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中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使得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每个人都掌握了传播的主动权。“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下,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业余“评论家”,这些评论用或朴素或夸张的方式表达个人化的情感。尽管这些评论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的,但社会的需要也是催生播音主持批评的重要动力。

此外,新媒体的出现完全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则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便显得尤为重要,中西文化的碰撞,域内外文化的差异,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对立,需要坚持正确的创作观、需要坚持坚实的立足点,也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新形势下,播音理论的研究只有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才能打开新局面、迎接新气象。

三、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行性

(一)本学科层面

批评是一种理论活动,其在基础理论之上对批评对象进行提升。播音主持自身的学科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完善,业已初具规模、走向成熟,给播音主持批评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此外,当下的一些评论文章,或由于缺少批评理论支持,或由于缺少批评职业素养,呈现出随意化、模式化、个人化、功利化等“伪批评”状态。尽管播音主持批评的展开活动虽未蔚然成风,却也有片光零羽,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大有可为。

具体到播音主持批评的学科话语构建,应该是在坚持基本的学科标准、审美标准以及评价标准的批评模式下,对本学科范畴内的相关的业界动态、学术现状、现象思潮、学科融合、理论前沿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归纳性的分析、阐释、判断、鉴别,用严谨地思想观点和学术立场、正确的价值定位和情感取向进行清晰明确的理论阐述,形成科学化、复合化、专业化的批评路径。

(二)其他学科层面

媒介批评、电视批评等专业批评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论著也不甚丰饶,但其与播音主持密切相关。一般来看,播音主持多为其批评对象的一部分。由于批评主体对此缺少专业认识,批评显得不甚专业和深入,有待播音主持专业批评的补充和完善。文学批评、文化批评、艺术批评等伴随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理论较为成熟、体系较为完善,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现下与播音主持相关的评论文章大多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出发。诚然,艺术性是播音主持的重要属性,但绝非本质属性,切不可枝附叶从、失去自我。由此亦可见,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出现已迫在眉睫。

另外,音乐、美术、设计、雕塑、建筑、影视等具体艺术门类的批评有的方兴未艾,有的根深叶茂,它们有着各自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这些亦可作为播音主持批评的参照。

四、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系统性

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系统构建应是全面的、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而不应是零碎的、局部的、封闭的、静止的。因此,明确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成为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可以从本体、功能、主体、对象、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播音主持批评的本体论。阐释什么是播音主持批评、批评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批评的分类。以此为基础,深入到批评的具体范畴,理清播音主持批评的内在含义、本质属性和外在特征。

第二,播音主持批评的功能论。批评的功能并非局限于对理论研究以及学科前沿的补充与创新,更在于对相关文化现象、实践创作、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指导,体现为理论构建、填补空白、督导创作、匡正标准、审视现象、推动传播等具有指向性的功能。

第三,播音主持批评的主体论。哲学意义上的主体,一般指的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批评人员成为批评主体的集中表现。互联网时代,批评人员的范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人士,而是以一种批评泛化的趋势使得大众群体逐步成为批评的创造者。但是正在从事播音主持批评事业的主体理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术定位,具备丰富的阅历、广博的专业知识、睿智的艺术判断能力、高尚的理论人格魅力。

第四,播音主持批评的客体论。客体即对象,包含播音主持作品、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理论、文化现象、相关学术思潮等。明确播音主持批评对象的指向性、厘清对象的类型与特征是展开具体的、细致的、深入的批评活动的重要结点。

第五,播音主持批评的方法论。方法是一种指导创作、引导接受的现实方式,必须强调其自身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创新性。不同社会环境、审美标准、消费趋向,以及不同的学术视域、表现对象、作品形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同时应当警惕方法的局限性,要以开放语境接受各种具体的批评方法。考虑到播音主持学科的特殊性,民族化的批评方法理应是研究的重点,必须强调批评方法在形式、标准、内涵等具体路径上的民族特征。

第六,播音主持批评的标准论。批评标准的确定是批评活动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同的批评标准会催发不同的批评结果。播音主持批评的标准界定必须依托于政治、文化、艺术、媒介等社会环境,没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就难以对不同的批评对象进行把握。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批评 创作 对象

播音主持批评是立足于客观科学的学理角度,对播音与主持艺术领域相关的一切人员(播音员主持人)、活动(播报新闻、主持节目)、作品(有声语言作品)、现象(播音主持领域的现象)、思潮(播音主持领域的思潮)、理论(中国播音学相关理论)等事项进行解释分析和判断评价。上述事项构成了播音主持批评的主要对象,可以从播音主持作品、播音员主持人、阅听人、播音艺术现象思潮、播音主持理论及批评理论等几个重要的层面去考察。

一、最终对象:播音主持作品

一切由播音员主持人用有声语言进行创作并经过制作最终形成的相对完整的物化形态,称其为播音主持作品,都可以纳入播音主持批评的视野。强调“相对完整”主要说明两点:第一,类似于“金话筒奖”等奖项的评选,一般来说会要求是完整的一档节目、一期节目或是一台晚会的播音主持创作;但是作为播音主持批评来说,一方面应该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出发,客观、全面地评价播音主持作品和播音员主持人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一些问题、小差错,因为小错误会反映大问题,绝不能因小失大、掉以轻心。第二,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在整个节目或作品中,一般担任主播、主持或是起到主导的作用,而当下很多综艺节目,更多的是凸显节目的创意和模式,用新鲜的构架和别致的内容来吸引大众,有的还有嘉宾的热烈参与,主持人只起到串场、介绍的简单作用,因此这样的节目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某位播音员主持人的作品。

播音主持创作是一项在有声语言层面的精神劳动,是播音员主持人经过深思熟虑、调动真情实感、蕴含审美追求的艺术化表达。这种表达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受到了各种因素影响之后最终的呈现。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一定是某个时代、某个民族、某个阶级中的一员,播音主持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并且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因此,在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便需要播音主持批评解读出来。但是,仅仅关注“内在”也还是不够的。不同的播音主持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节目特点和传播功能,也具有不同的节目形态和其表现形式。而且在当下尤其是综艺节目的竞争中,越来越注重对于节目形式的创新。因此,进行播音主持批评既要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内容,还要注重研究作品的表现形式、传播技巧,这样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深入揭示作品。由于批评主体个体的差异,对相同的播音主持作品进行批评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因此,批评家要观照播音主持作品的外在形式、内在追求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的主体表达等多个方面,不能只片面研究其中某一个因素,力求全面地表现出播音主持作品的风貌。

二、核心对象:播音员主持人

毫无疑问,播音员主持人和播音主持作品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播音主持作品必须由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才能完成,而之所以成为播音员主持人又是因为他们必须以有声语言来表达内容。播音主持作品的范围最为广泛,因其包含了一切和播音主持相关的事项。播音员主持人则相对具体。播音员主持人是播音主持批评的客体,正是因为有了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的传达,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呈现。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至关重要,是播音主持作品最重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播音员主持人以丰富的感情运动、娴熟的表达方法、自如的创作状态、深厚的语言功力将自己对于稿件或节目的认识,对于生活或人生的思考在具体作品中呈现。这都是播音主持批评需要研究、分析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在专业能力、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创作风格、审美取向等层面的全面分析和评价,能够形成播音主持批u重要的研究结论。例如,中国播音学的学科奠基人张颂先生在《“字正腔圆”的艺术风范――简论夏青的播音艺术》一文中,从夏青的播音语言特色出发,将“字正腔圆”作为研究夏青播音艺术成就的起点和归宿,同时也探究“字正腔圆”作为播音语言更为深刻的内涵,认为这理应成为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的风范。张颂先生用典型来映射普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

和作品有所不同,批评家在对某个播音员主持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不必追求面面俱到,选择的角度和方式可以是灵活的,可以就语言特色、审美追求、艺术风格等某一个方面重点进行批评,也可以对其作全面的剖析和评价。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角度,无论是“整本大套”还是“略窥一斑”,切口可大可小,但分析研究需全面,要注意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重要影响,要注意创作成效、艺术特色的全面把握,使得播音主持批评更加客观和公正。值得注意的是,播音主持通常是二度创作,无论一度创作的或是详尽稿件或是概要提纲的内容是否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内容创作,其都要用有声语言进行再传播。无论是播音员主持人,还是批评家,都应该对稿件、节目的意趣、主旨进行深入理解。播音员主持人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二度创作进行得更加贴近贴合,而播音主持批评家所要关注的则是播音员主持人是否能够将信息事实、美学理念、文化理念等等进行了合情、合理的二度创作表达,并且在作品中熔铸了多少个性化、风格化的诠释。在面对当下的稿件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其中的精神实质;但是如果面对的是历史文本,比如流传至今的名诗佳词、锦绣文章,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缺少了原作者的指引,只能靠播音员主持人和批评家深入探寻稿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社会、美学的意蕴之后,才能进行到位、深刻、具有创造性的表达和批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此进行滚动播报,每个整点时段的播音员主持人面对的都是同样的稿件,但每个人的处理也不尽相同。稍加对比便可发现,新闻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不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身的播音员和非专业出身的播音员的不同,具体优劣的评价有待批评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三、对象的对象:阅听人

播音主持创作肩负传递信息、愉悦身心、传播文化、引领提升的职责和使命,因此不是为了自我欣赏而存在,而是要作用于阅听人的。播音主持的功能能否实现,完全在于阅听人是否接受。播音主持艺术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传媒发展的产物。播音主持创作是一种艰辛的精神劳动,饱蕴着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阅听人的欣赏与接受才是播音主持作品完成的最终标志,才使得播音主持作品完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对于播音主持艺术来说,阅听人不是上帝,也不是群氓,既不能媚俗迎合,也不能孤高自傲,而是批评对象的对象。平等交流是批评的立足点,灌输与满足是批评的方式,这样成为播音主持批评与阅听人之间的规范。

面对复杂的阅听人群体,播音主持创作的方向有所不同,有高雅有通俗,有普遍有特殊,但是最终都是殊途同归,都是要实现播音主持引领与提升的作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阅听人,都是播音主持批评的对象。通过对阅听人群体的欣赏趣味、欣赏取向、欣赏心理、欣赏潮流的考察,可以为播音主持创作提供反馈和导向,也可以通过批评,让阅听人了解自身特点、提高欣赏水准。

四、重要对象:播音主持现象思潮

“现象”或是“思潮”应该说是一个中性词,并无褒贬或优劣之分。它们着重体现在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艺术活动中,最终呈现在播音主持艺术作品中。无论是什么样的现象思潮都是播音主持批评的重要对象。播音主持现象思潮基本可以同论,两者有交叠重合之处,但也各有侧重。前者更多地体现于播音主持艺术实践中,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在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中。但无论是现象还是思潮,都会在书面理论中和播音员主持人的实践中体现,其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实践则是最为集中的展现。陈鲁豫在《凤凰早班车》中首创“说新闻”的播报样式,和正统的新闻播报语态模式大相径庭。她直接参与新闻的挑选和编排,在消化和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既没有传统新闻播音语言的僵硬模式,也不完全是日常口语,总体呈现出亲切大方、自然稳重的创作风格。这种“说新闻”的模式很快就在各级广播电视媒体风靡开来,学者及播音员主持人对这一现象的思考、探讨、争论也是热火朝天。

对播音主持现象思潮的批评,不是就事论事或就现象说现象,而是需要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内涵进行有效地挖掘。这种挖掘不仅要关注某种现象或思潮在播音员主持人、研究者及管理者身上的体现,还要深入研究引起这种现象和思潮的根源是什么,努力揭示本质、总结规律、预测方向,做出正确可靠的判断和切实有用的指导。正确的、有益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现象思潮需要批评家的赞扬推广,错误的、有害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象思潮则需要批评家仗义执言、及时纠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播音主持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阅听人不被错误地误导。陈鲁豫选择“说新闻”的播报方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和当时社会整体求新求变的氛围有关,也和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为代表的新闻节目语态的改革有关;既和香港的媒体环境有关,也和凤凰卫视的主导思想有关,还和主持人自身的条件相关。一般情况下,播音主持现象思潮a生的情况比较复杂,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对其进行批评,一定要掌握充分的资料、花费较长的时间、投入巨大的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可轻言妄言、草率批评。

五、重点对象:播音主持基础理论与批评理论

基础理论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及实践创作至关重要,播音主持批评是在应用与实践的层面上对基础理论进行批评检验,能够切实起到补充指正和引导引领的重要作用。

播音主持批评是对播音主持相关的一切事项进行研究和评价的一种理论建构,而播音主持批评也是一种既存事实,也需要进行研究与评价,即实现批评的再批评。对同一个播音员主持人或同一件播音主持作品或同一个播音主持现象,不同的批评主体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观点的交锋、理论的争鸣,这对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具有良好推动作用。当然,对于播音主持批评的再批评,更要建立在科学正确、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切忌不能因“同行”就“相轻”,因“权威”就“迷信”。另外,播音主持批评主体同样也是播音主持批评的对象。播音主持批评主体是批评活动的参与者、是播音主持的研究者,本身就是播音主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批评主体的批评意见反映了他们的文学修养、专业素养和道德涵养,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可以了解批评主体的现状、分析批评主体批评的权威性,全面认识播音主持批评事业的发展现状。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第7篇

近年来,传媒行业间相互发展,在社会舆论导向引领以及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媒行业中,播音主持艺术的地位逐渐凸显,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需要在更加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而网络环境正是科技发展中所营造出来的重要产物。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网络背景,分析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

【关键词】

网络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要素;研究

一、网络背景下的播音主持品牌塑造

播音主持的品牌塑造实际上是播音主持的特点扩大。对于一个播音主持节目来说,拥有良好的节目品牌效应是拓宽新闻传播途径的关键,同时也能够提升节目在社会中的满意度与情感忠诚度。而提升节目的品牌效应,并锁定特定观众群,实现稳定的收视率,需要以播音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为核心,向社会受众传播新闻事件,纠正受众的价值判断,稳固品牌关系。

新闻心理学中表示,社会受众比较倾向于接受他们喜欢的传播者所能提供的文化信息。在播音主持艺术的品牌塑造中,凤凰卫视的贡献较为突出,每一位主持人都有着鲜明的主持风格,例如窦文涛的机智风趣、陈鲁豫的亲切细腻、曾子墨的智慧犀利等。凤凰卫视在主持人、记者以及评论员上培养,将卫视品牌战略目标明确树立[1]。品牌的塑造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符。对于一个成熟的传媒栏目来说,拥有稳定的观众是其发展的基础,但是播音节目还需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动力。播音主持的艺术体现,与栏目本身发展不能分割,都需要作为品牌来被经营。但是,文化传媒产品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播音主持需要受众的关注与维持,为了防止明星品牌效应衰退,在传媒中行业中应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精心策划与开发,在特定时期推出节目[2]。

二、网络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分析

(一)播音主持语言技巧。语言表达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展现播音支持人独特魅力的关键因素。网络下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中,语言是提升艺术要素的关键。首先播音主持的语言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且具有针对性。播音主持的语言只有通过简短而凝练的语言以及专业的环境营造,才能够促进新闻传播。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一个木讷的、颇具才华的思想者不一定能够成为好的主持人,因为他跨不过这个门槛。”由此可见,空有才华而不能用与之对应的语言来实现新闻主持,将不能发挥出播音主持的语言效果。从语言的魅力上分析,良好的语言基础能够在但时间内成为社会受众中的意见领袖。同理,在众多较为成功的播音主持中,一般受众较欢迎的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3]。而播音主持的语言有针对性是指,在语言传播中,语言对针对的对象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那么社会受众将会产生疑虑,并对其信息收听心理造成影响,最终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播音主持中,支持人的语音表达需要特别注意表意清晰、明白无误。

(二)社会舆论价值体现。1.播音主持文化价值提升。提升播音主持的社会舆论价值,不仅需要从播音主持的语言上进行分析还需要从播音主持的稿件文化价值上进行分析。为了提升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需要在节目播出之前,对稿件内容进行信息整合。首先要保证稿件内容的真实性,其次,需要从文化价值角度,对新闻事件中的内容进行信息挖掘,在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在新闻稿件中注入特色文化元素。该种方式能够激发人们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与现实生活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火花。2.播音主持观念养成。播音主持的观念是影响着播音主持效果的关键所在。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化的传媒逐渐影响着人们的视听。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种类的播音主持节目如百花齐放,在信息纷杂的社会中,播音主持需要传播正能量、肩负实现国家梦想的政治责任。电视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文化传播质量决定着播音主持人的政治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高端访谈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自开播至今已经15周年,该访谈节目一直秉承着“记录时代的精神印迹”的理念,以一种坐而论道的独特视角,通过简短的采访时空,将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在节目中良好呈现。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深入探讨,向人们展示嘉宾丰厚的人生经历,并感知他们的智慧,是电视采访中的典范[4]。

三、结论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分析,是提升当前播音主持节目质量的重要方式。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主要体现在主持人语言技巧、主持的社会舆论体现以及主持人观念方面。

参考文献:

[1]蔡昕蕴.全媒体趋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环节适配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张洋.媒介融合下的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3]胡振会.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08):119.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第8篇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播音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电子传媒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编辑和制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即兴口语表达、文艺作品演播、形体训练、语言学概论等。

主要选修课程:化妆与造型、公共关系学、影视配音艺术、体育评论解说、活动与会议主持、类型节目主持、音乐鉴赏、现代礼仪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中国艺术鉴赏、西方艺术鉴赏、社会热点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动画作品,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动画创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创意造型,动画艺术概论,动画人物速写,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数字绘画,美术构成法则,中外艺术史,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无纸动画技法,三维动画技法,无纸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艺术学概论,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动画后期制作与特效,数字雕刻艺术,定格动画,漫画创作,动画衍生品设计开发,广告动画创作,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连环画鉴赏与创作,动画策划与项目推广,插画创作,动画导演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热爱数字艺术事业和动画创作,有一定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播音与主持艺术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2-4日,复试3月5-6日。

初试科目:基本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朗读、模拟节目主持)。

复试科目:综合艺术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播读、即兴评述、现场答问)。

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影视创作与评论:(1) 电视编导基础;(2) 命题故事编写;(3) 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4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5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戏文创作与评论:(1) 分镜头脚本写作;(2) 命题故事写作;(3) 电影评论写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 3月2日

考试科目:彩画、连环画

1、彩画

考试要求:根据考场提供的黑白动画截图,绘制一幅彩色动画图像。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水粉颜料等。

2、连环画

考试要求:根据提供的动画稿本故事绘出连环画片断,采用写实画法,不得采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包括:(1)设计主人公形象;(2)绘制三幅能代表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画面;每幅都应画出边框线并注明顺序号;在每幅下面写出对故事画面的文字描述或角色语言对白(每幅不超过50字)。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第9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形成、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的变革等等,一方面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外部条件,一方面也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鲜活丰富的内容。外部条件的变化促进了播音主持艺术自身各要素的不断优化。当然这种优化的实现,最终还要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内部动因起作用。具体讲,科技进步、经济改革落实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上,导致了传统工具的更新,使传播条件改善、传播媒体增多、传播方式变革,呈现出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媒体管理的产业化、媒体运作的市场化、传输方式的集团化、传播人员的职业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沟通方式的交互化等等。这一切又使得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工具、创作手段、创作样式、创作观念、创作依据、创作状态等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来源丰富,播出数量较大,传播频率加快,直播节目增多,受众更加主动,交流更加敏捷,节目相对独立,媒体竞争激烈。这一切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模式,都在作用与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二、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

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既要紧紧抓住其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由此产生出的基本特征,又要全方面、多角度来表明其表现形态。

1、“传与受”始终贯穿播音主持艺术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抓住这一矛盾运动规律,就抓住播音主持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它在媒体安家。它用播音主持艺术创造解释自己,但它不会因为媒体的更迭而消亡,也不因为媒体、主持字面名称的消化而消失,今天叫播音员、主持人,明天叫传媒人、传达者,这些称谓都无关紧要。无论是广播、窄播,还是交互式传播,传的主动性和地位并没有改变,“传与受”这一矛盾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

2、“播音员”“主持人”界限缩小,趋于融合。这是因为上边所论述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所致。“播音员”“主持人”的称谓都只是一个过程,其本质和最终结果都是“传播者”、“传播主体”或“创作者”。从未来发展来看,播音员和主持人所从事的创作活动越来越趋于一致。在播音中要编排、要交流、要主持,在主持时要传达、要报告、要播出。事业的发展,由因人设岗、因人论岗变为以岗定人、因事论人。关键不在于你叫播音员还是主持人,关键是看你从事的是否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未来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一专多能,由单一型变为复合型,“播音员”“主持人”实际的融合会在本世纪变为现实。

3、播音员、主持人部分脱离媒体,出现“制播分离”或部分“制播分离”现象。由于媒体增多、竞争的激烈、产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也由于传播的集团化、节目中心制,使得一些非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如娱乐、综艺节目、少儿、专题节目、体育、科技等的主持人首先脱离某个媒体,伴随节目独立走向市场,以便服务于更多的媒体。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政治性决定了在未来的时间里,新闻播音员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仍然会就职于某个媒体。

4、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化程度加强。越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管理的产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运作的市场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规范化,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其职业化要求也就越高。只有职业化的高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中具有适应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其规范性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作为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纪律、语言的规范(按照国家等级标准要求上岗,未来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人机并用,信息化社会,科技含量高的广电等传媒会率先使用,到时,语言不规范难以工作),还包括评估体系标准的规范等等。

5、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化程度提高。由于“制播分离”,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脱离媒体,走上社会,由于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由于市场机制需要一个相同的管理标准,给人以平等竞争上岗的机会和权力,要求国家主管部门设立或委托专门委员会进行专业宏观管理,制定相关法规法纪,依法管理。其管理不仅仅是“有了任务、有了工作去做”,还应该包括主动的测试、评估、监控、审核等等。管理部门要制定各个等级的上岗标准,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考核认定专业资格、水平,颁发相应证书,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抽查、考评。

6、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等无论大台、小台,无论多媒、单媒,所有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传播信号上星、入网,都是面向全球播了,如收看省台已不仅仅是某省的观众,信号上星、入网,无论何地,有相应接受器的人都可收到。这就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具有国家意识,都应具备对内对外宣传的素质要求,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达到较高水平。播音员和主持人对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一些人也不能再靠着电台、电视台的光环生存了,要凭真本事,要在竞争中站住脚,脱颖而出。

7、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会更高,适应力会更强,种类会更多,个性会更鲜明。这是因为:

(1)

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播音员、主持人不光能出声在电台主持,也能上镜在电视台主持:反之也有可能成立。

(2)

节目分化越来越细,主持种类越来越多。如文艺节目主持,又可细分为综艺类、娱乐类等;少儿节目主持也可有讲述式、游戏式、表演式等多种。细化后岗位多了,可能会出现一人多岗,这更要求主持人的适应能力要强。

(3)

由广播到窄播又到交互式传播,21世纪不光是信息社会,更是美学的世纪,既传播信息也要出精品。所以,要求主持人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专业水平和能力,富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

8、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属性呈多质性,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知识构成呈复合型。其创作既有再造性,也有创造性,是再造和创造的统一。从对其符号系统重新构建来看是创造,从对前一次创作过程创造后所形成的创作素材来看是再造。这创造和再造,有时交互进行,有时同时开展。由于其技术含量增多,其知识结构表现为以新闻、语言、艺术、技术为主要版块的集成,是各知识结构群的有机统一。

9、创作主体知识结构加大,技术含量增多,能力增强。创作主体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访编辑兼做;以节目为单元,广播电视兼播,对创作主体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多。上述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条件的变化,使得创作主体要具有政治辨别力、敏锐观察力、现场反应力、转换应变力、快速记忆力、信息采集力、语言表达力、艺术审美力、技术操作力、策划创新力、节目制作力、市场竞争力、媒体适应力、心理承受力、整体驾驭力和综合调节力,这样才能把握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在上述新的变化中,创作主体的创作主导地位没有变,依然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创作主体作为党的宣传员、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没有变。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及副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尽管有数字机器参与,那只不过是语言的帮手、辅助而已,不能代替创作主体自身语言的表达。播音主持工作的性质没有变,播音主持的创造性在新的条件、新的形势下将更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出来。

10、播音主持创作依据节目稿件、音乐、画面、音响等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节目的中心地位日益显现,人们的节目意识日益增强。部分节目脱离媒体而走向传媒市场;稿件形式的多样化,稿件体现形式的立体化,稿件有形和无形的弹性化;音乐、音响的电脑化、仿真化;画面图像的多维化、立体化等等,但是各种创作素材的创作依据地位没有变。

11、受众在新的时期,素质日益提高,审美能力日益增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等由广播到窄播到交互式传播方式的形式,使其分类更细,其接收和反馈更为便利,越来越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是受众的接收规律没有变,依然是物理—生理—心理的运动过程。民族审美心理没有变,受众者的地位也不因其主动性增强而改变。

三、如何面对未来

在21世纪的初期,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播音的样态特征,如前面所概括的:“变与不变的统一”。那些“变的因素”,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领域;那些“不变的因素”,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这些经验的新的挑战。可见,面向未来,迎面而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不断地解决新的课题中发展和前进。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提出挑战主要是针对创作主体而言。迎接挑战,就是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做到适应、优化和统一,即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优化内部要素的构成,使“变”与“不变”的因素在播音创作中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在新的天地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时代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促进传媒的发展和变革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更新观念,扩充现代知识结构,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工具的能力,提高语言功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因为越是与机器结合,越要求语言的准确规范,提高运用变化了的创作素材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为受众服务意识,满足受众更

高的信息需求和审美追求。科技的发展、传媒的进步,已经把广播和电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播音员都推到了一个平台上,形成了平等竞争的状态,这对广大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大批真具水平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必将应运而生。他们以节目为单元,以播音为主业,做到既能播音又能主持,既能干广播播音又能干电视播音,既能采访又能编辑,既能创意策划又能制作节目,成为高素质的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的创造者。

在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拓宽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实践,服务传媒一线,总结历史经验,关注国际传媒,仅仅抓住规律,加强预测研究,组建研究梯队,活跃学术空气,开辟传媒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方面,要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根据传媒一线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更新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员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到发挥特色与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的有机统一,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播音主持合格人才。

在未来发展的世界中,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受众始终需求有声语言的传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不断以新的更加多样的形态呈现出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作要素的优化、“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必将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6,6

[2]苏晓琼,播音艺术与主持艺术札谈[J]现代传播,1999,4

[3]苏晓琼,播音、主持艺术之我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

[4]孔宪毅,自然辩证法的根本出路在于原始性创新[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3)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