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外语教学信息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4 12:32:50

外语教学信息化

外语教学信息化第1篇

一、四川省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信息化现状

就整体而言,四川省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根据2014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卷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

(一)外语教师整体信息化素养较低,缺乏培训机会

67%的受访院校认为该因素严重制约了外语教学信息化发展。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往往侧重于专业,忽略了基础学科的培训及在职进修。

(二)开展教学信息化的基础网络环境已经具备

受访院校校园网全面建成并实现网络接入,WIFI及4G网络已基本实现校园内无盲点覆盖,可无障碍联入国际互联网。

(三)外语教学与信息化融合程度较低

所有院校已经告别了单一的粉笔加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室普遍配备了投影设备,教学PC已联入互联网,全面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讲解词汇、语法和课文成为外语教学信息化最主要的体现。

(四)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与制度配套

在教学管理及考核上,15所院校无一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外语教学进行制度匹配。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信息化教学根本无法兼容,由此也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学信息化的推进与发展。47%的受访职业院校认为缺乏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工作量考核方案,教师积极性无法发挥。

(五)重硬件投资,轻软件建设

职业院校很少投入资金采购有关外语学习训练及考试软件。外语信息平台的应用极少。这相当于建设了高速公路,但是路上没有车在跑。应用的缺乏也导致信息技术对外语学科教学无法发挥应有的助力作用,毕竟技术要为人所用,才能发挥应有的生产力。

二、网络环境下的职业院校外语教学认知与审视

以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给外语教育带来了极大变化。联入INTERNET的信息终端,已经成为学生知识构建及教师进行信息管理的工具,教师及专家可以实现实时在线指导,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伙伴可以实现协同学习。学生、同伴、教师、家长、专家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学习社区的构建,实现了全新的交互。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裴纯礼教授认为:网络环境下,教育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在资源、交互和心理上的零距离,可以实现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零距离,真正打破国家、地区、学校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均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理位置从Internet获取资源。网络环境下,借助于教学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库的分析记录,教学评价实现了由终结性评估向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一)网络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1.基于网络的交互实现了师生的平等网络交互的多元性使师生角色随时处于不断的交替与互换: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辅导与激励,而学生创新思维反过来会促进教师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为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学生熟悉互联网,熟悉软件应用,易于接受新事物,习惯使用各类手机APP软件。在基于网络教学的交互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也会给教师极大的启迪。

2.外语教师要实现单一学科教学专家到网络学科教学专家的转变信息化背景下的外语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要有网络意识。要切实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要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为外语教学所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充分发掘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现真正的互动,才能切实把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二)网络教育环境中外语教学方式的转变

1.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由授向个性化教学转变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已经由集体教授学习转为小组协作学习、个人自主学习。在传统外语教学方式下,进行分层式小班制教学改革等,也可对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开展教学,但是受限于教师的时间精力,离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差距甚远。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难度分级,结合智能评测,可以根据学生在入门评测时所取得学习成绩,让学习者直接从适合自己的级别开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体的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资源的推荐,教师通过管理端,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以及学习效果,进行适度的个别指导,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信息化条件下的交互方式实现了当面沟通向虚拟情境沟通的转变集体面授变成了不限时间、地点的网络交流,借助于流媒体及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音视频及文本的交流可以便捷地实现。在不远的未来,随着三维全息投影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甚至可以实现“不是实景胜实景”的立体影像再现,让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互动更具真实感,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3.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资源介质的转变传统外语教学的教学资源主要以纸质教材、教参、词典等纸媒及磁带为主,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则以无纸化及网络化为特点,教学资源介质的变化也带来了资源建设、整理、利用的极大差异。由于资源的多样化与无边际化,教师对资源要进行收集、开发与组织,并且设计、建立与完善语言学习环境与情景。包括自主学习的环境(基本学习内容,扩展学习内容,检索查询获取相关知识和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交流与协作学习的环境(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专家之间)和动态教学评估的环境(随时动态地进行有关教学的调查与评估,畅通师生信息与心灵交流的通道)。

三、外语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的途径

“外语教育信息化要经历两大过程,即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在外语教学的应用过程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发展也推进着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大数据、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逐渐成为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中的高频词汇。外语教学如何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成为时代赋予我们外语教师的新命题。传统教学论认为学生、教师、教材是基本教学的三要素,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是否就可以没有教师参与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建立网络学校与开展网络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机遇。但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还是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只能对传统教育起辅助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在认真比较各类教育的优缺点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为其所误。“道路”(硬件)建设完成了,“车辆”(软件)也配备了,而要把“货物”(课程资源)运送给客户(学生),司机(教师)是决定性因素。司机的驾驶技术及资源配置能力是关键,反映到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外语课程的性质,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所能提高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资源,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完成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为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运用有关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实行教学测试,进行教学管理的能力。那么,外语教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呢?

(一)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化培训与会议的信息,积极参与培训及交流

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还是为了课程教学服务,那么,在有关教育技术培训的课程设计时,重点应该是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强调课程与技术的整合,而非技术本身。不应该让繁琐的操作成为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的阻碍。

(二)进行网络自主学习

通过一些免费的在线课程,国内外知名的教育技术网站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

(三)积极投身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尝试新的教育

技术手段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作为外语教师,应该提高对有关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在实践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如微课、微弹幕、微信等,均有教师尝试在教学中应用。浙江理工大学的王艳娟老师就把“微弹幕”方式应用于课程教学,通过在PC端安装弹幕软件,设定课程名称,学生关注“微弹幕”公众号后,就可以在微信中输入相关的文字图片,这些文字图片会以字幕方式在投影屏幕上实时滑动,形成“微弹幕”。“微弹幕”让“低头族”纷纷抬起了头,它的魅力在于把更多的自交给学生,老师走下讲台,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学习。王艳娟老师还尝试了微信在教学中的使用,注册了“浙理小娟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公众号后台分析微弹幕的运用实效,推送课程公告,教学安排、题库与考试事项,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前沿资讯。更好地实现了新形式教学互动。

(四)积极参与的有关信息化教学的大赛

比赛提供了极好的实践机会,通过备赛、参赛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及比赛过程中与同行及专家的交流,既可以加深职业院校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认知,又可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课件大赛等早已有之,而近两年随着翻转课堂的兴起,微课也成为一个热词。从院校到学会,甚至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纷纷开展各类的微课大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举办了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教育部高校网络培训中心也举办了两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四、职业院校外语教师教学信息化实践

善于发现并利用免费的网络外语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建设个人外语教学资源平台,引导并协助学生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及移动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一)充分利用各类电子图书馆资源

可以引导学生办理一些大型市政图书馆、知名大学图书馆的阅览证。包括成都市图书馆在内的很多图书馆都对会员开放了可以远程登录的数字图书馆。一般都是持证免费办卡,通过专用的客户端,可以免费查阅海量的图书资源,实现对有关学习资源的按需搜索。比如成都图书馆,远程登录后,可以免费查看包括超星、方正APABI电子图书、龙源期刊、新东方多媒体学习资源库等所有成都图书馆采购的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的形态是多样的,有音频、视频、文本、动画,也有PDF等格式的数字图书。

(二)引导学生注册各类在线开放课程

中国MOOC、网易云课堂、腾讯云课堂等,均可免费注册学习,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外语课程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指导。

(三)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免费应用,助力教学双方

1.优选手机APP应用,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移动学习现阶段智能手机在中国已经实现全民普及,在校园范围内通过WIFI及4G网络实现了便捷上网的智能手机。运算能力强大,音视频播放流畅,屏显效果出色,完全具体多媒体终端的硬件条件。当下学生、老师经常都在通过智能手机发微信、刷朋友圈,网上淘宝等,那么,如何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学习英语呢。这个时候,安卓、苹果及微软的系统中,各类APP应用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应用适度的情况下,测试评价、教学互动、技能训练方面,皆能大有所为。技能训练的平台类APP,有也网易云课程、高教爱课程等在线课程的手机客户端。基础训练的背单词APP有乐词、拓词、百词斩、扇贝等,各具特色,可以让学生在下载试用后按需选用,适合自己的,能有效提高记忆效率的就是最好的。

2.优选手机应用及网上平台,创新课程设计及教学模式想做微课的老师利用“微播江湖”可以查找丰富的视频学习资源,小影,延时摄影等APP在微课制作中在手机视频拍摄及后期处理各有所用,EDpuzzle更是微课利器,老师们可以运用EDpuzzle制作视频,非常自由,可以在线剪辑,在线配音,并且可以随意使用并保存别人共享的视频,插入包括Youtobe、可汗学院、TED等很多视频网站的在线视频,甚至支持在线给视频插入试题,就像MOOC中的视频一样,可以统计答题情况等。当然,录屏和编辑时,喀秋莎Camtasia软件也不可或缺,功能强大,但是需要收费。至于音频软件方面,Avplayer在音频处理时候可以实现变速播放,是教师播放语音课件必备利器。音频处理,老师们用得最多的是Goldwave,体积小巧,功能强大,集声音编辑、播放、录制和格式转换于一体,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音频编辑器。另外ADOBE出品的AUDITION,也可提供先进的音频混合、编辑、控制和效果处理功能,并且有PC和APP版本。想做翻转课堂的可以试试PC平台上的Edmodo微博社区。国外软件,国内即可登录注册,可选择中文。自己组织班级,添加成员分组后,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分享视频、发送文字、附件、创建投票、设置讨论,甚至进行测试,将学校学习和社交网络结合起来。支持学生成绩跟踪、支持教师资源库、并且有学生奖励徽章系统。国内有部分院校的老师已经进行过这些EDOMO的外语教学实践。时间精力有限,技术无极限。不想成为技术控,又想进行创新型教学设计时,轻应用设计平台的傻瓜式设计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利用互动大师、云起及、一起秀等轻应用,可以进行交互式的精美的HTML5动态页面制作,微场景及微网站创建也不在话下。一切都本着博采众长为外语教学所用的原则。

五、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外语教学的未来

外语教学信息化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视域 外语教学 信息技术

一、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建材课本为主要根据,运用教师教材解析,以文本知识信息构建授课知识框架。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并因此取得了很大成效。近代以来,世界范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较通用的世界用语,其教学重要性更加显著。然而,英语作为一种听、说、读、写训练共同结合的学科类型,传统的黑板模式的单向授课方式已经一定程度上制约者外语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时期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广泛而高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也应运而生。

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质上,是将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这种结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而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学习环境转化为情境真实的教学设计,使外语学习从被动型接收转变为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的主动学习模式。

二、信息化教育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网络化背景下,外语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就目前高校外语教学而言,其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学生对新型的微课,慕课知之甚少,对精品网站与在线课程的查找与学习能力微弱。其中,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不力的影响。

1.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信息化教育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产物,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应用策略。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不仅囊括文本资源,也涵盖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资源等,而外语课堂中,教师需要着重把握教学素材的有用性的筛选与甄别。比如,外语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听力能力的训练,就可以通过教师对历年优秀国家四六级、考研考题中选取适宜难度的方向,在课堂中进行听写训练。这种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模拟还原了真实的考试音频与周围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参与到外语学习中,同时也有效利用了专业的经典例题训练,更易从学生本身的知识层次出发对其教学。另一方面,当堂听力音频资源的播放,以及后续的解题过程,可以请学生互动讨论,用外语交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分析思考问题。

2.信息技术与教育视域的整合。教育是一项永序性的工作,其高校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以教学实用性与持续发展为主。从教育视域的层面而言,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更加强调教学的具体动态过程,也更加追求教育的持续发展。其中,高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资源砩杓谱罴训慕萄Х桨福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为学生构建整合型的知识框架。因此,学校方面,就需要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对计算机网络配置的升级,对外语教学软件的系统调配,以备教师能够顺畅进行系统操作,学生能够交互合作。

3.信息技术与学生能力的整合。高校外语教学更是在中等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更加重了对学生听说读写尤其是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转化成为了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探究学习成为可能,也成为知识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多渠道的查找资源,收集资料、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从大数据、文本、图片等资料转换成为专业服务的知识信息。这一过程的难度较高,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与文本信息筛选、信息甄别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的要求较为严格,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极大的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自我问题意识与问题思考及解决能力。此外,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提高了学生文字处理、多媒体演示以及框架结构构建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操作不仅成为其外语学习的工具,也是后续工作学习的技能延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实质上也是一种“视觉教育”与“视听教育”,外语作为一种应用性与实践性教学学科,其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教育更重要。而当前新型的整合教育模式,打破了“课堂+课本”的局限,将学生从固定框架中解放出来,使自身成为了外语学习的探究者,与知识的追寻者,有利于助推学生能力成长。

三、小结

本文就信息化教育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展开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主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视域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生能力的整合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信息化时代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且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的配合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林海,张晴,马兰.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状况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6:46-51.

外语教学信息化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信息化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当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院校提供的优质人才资源。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基本的应用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新社会建设的过程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深入发展,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需要电子计算机技术给予一定的辅助。学校通过高水平的电子信息化技术的辅助,能够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外语人才。

一、高等职业院校外语信息化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很多传统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当中的难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日常外语教学。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中,外语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在教学实践以及其他方面的教学层面上运用了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以此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课程教学效果。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实际上存在一些需要不断提升和改进的空间,这些部分实际上是在创新型的高职外语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给予一定程度重视。通过积极的反思和学习,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更加具备效率,能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困境,一些教师没有创新信息化教学的一些方法。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接触了信息化的学习手段,这对信息化教学的多层次化创新提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师没有真正意义上改革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被动,特别是日常的课程学习,没有创新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上的疲态,影响外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上缺乏系统的思路和机制。因为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运用各种信息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很多学生对外语信息化教学不陌生。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随意性较大,一些教师选择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忽视学生在学习外语知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缺乏一种自主引导的能力,一些学生感觉高等职业院校在外语信息化教学上存在一种随机性强的问题,一些教师没有抓住学生在学习外语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助教学。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里面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制约了外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体系化发展。再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采用了外语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和模式,但是教学还以外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服从、跟随外语教师的教学而学习。这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精神。外语是一项应用型的技能,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一些外语方面的技能和方式,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学生不愿意开口进行语言表达,无法从教师所设定的知识框架中跳出,容易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困境,影响教师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不能反客为主,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动力。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在外语信息化教学方面做出了相对较多的努力,特别是已经形成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实际上缺乏一些系统性和整合思维的促进。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学而言,学生依靠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掌握更多的外语表达技巧,能够培养出创新型的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在依靠外语进行表达的过程,应该抓住当前社会实践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运用外语进行表达。这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耦合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信息化教学应该注重对外语人才的创新型培养,这种创新应该从信息化教学本身的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等角度出发,帮助高等院校的外语人才逐渐形成一种多元化和系统性的学习思维,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人才可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自主地表达自己,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当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方面,创新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会影响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知识时候的积极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信息化教学应该注重对教学手段的调整,以此使调动英语课程不断创新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信息化教学,不能够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通过信息化学习可以掌握英语的表达技能,这种表达技能的培养应该是各种不同场景下的表达。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登陆一些外国的购物网站,或者是尝试在外国的电子商务平台上和其他的外国人进行英语交流,这样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接触这些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语言,使英语信息化教学更具有创新型和挑战性,让学生能够适应不同具体条件下的英语语言表达技巧和交流模式。第二方面,创新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信息化教学的互动模式,让学生成为英语信息化教学当中的主宰者。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主要是把握住学生本身的学习特性,让学生能够成为英语信息化学习的主体,调动课程教学的灵活性,让教学资源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流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自己主导信息化外语教学的进程,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学习的计划和流程。通过分组研讨和信息化网络小组学习等方式,学生共同解决一些英语课程当中的课题。网络学习小组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学习本身的优势,让学生跨区域甚至是跨专业进行探究,接触不同专业领域需要运用到的常见外语词汇和表达,让高职外语信息化教学更具备多元化的特征。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耦合思维,要让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和日常的创新性应用结合在一起,让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人才更具备社会和市场的适应性。当代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多元化资源调动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善于应用个信息化的资源,让信息化教学更具备互动性和多元性,以此培养出现代化、创新型的外语人才。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创新。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师应该把握当代外语教学的趋势,促进外语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抓住市场经济当中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运用外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和资源,提高高职院校外语人才的适应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学习者需要把握学习的主控权,成为课程学习当中的主导者,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在课堂学习中抓住有利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应用技能,成为当前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修平.从网络学习空间的角度研究高职外语教学方案[J].江苏商论,2016

[2]徐军.信息化环境下知识传授型高职外语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

外语教学信息化第4篇

 

关键词:校园网络 信息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 外语教学 网络应用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把“利用电脑和网络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课题。学校是人类知识诞生与传播的主要场所。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远程化的进程中,校园网络成为了教育三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化应用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开成集教学管理、网上信息、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无纸办公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自、技术作为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对校园网络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开成了新的冲击。

    校园网络信自、化应用不仅仅是学校自身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校园网络信息应用工作的社会性

    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却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方面的强烈需求。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井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信息自理的能力更加难以培养。

    当前以多煤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必将进一步的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言之,在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发展成一种有可能适应求学网需求的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可以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指导教师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才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性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Internet和WWW技术的出现,发迹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在Internet上查询所需的各种资料,电子邮件、公告板也被学生普遍采用。现在的学生和教师对校园网络的应用提出和更高的要求,是因为学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希望在校园网络中学到各种技能,发展自己的种种潜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师而言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他们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劳动强度,他们必须掌握各种信自、技术的应用方法。作为教学的管理者,他们所考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测试方法等的改革同样需要通过校园网络来加以实施。校园网络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网络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却不是简单地技术和数据堆砌,不是把各种技术和系统拿来放在一起进行演示的展示台,多煤体综合集成是要在各种媒体内容融合的基础上,把系统、设备、网络、数据、信息、知识以及人员都紧密有序地统一在应用的统一框架下,按应用的需要进行连接、配置和整合,以达到系统的总体目标。

    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逐步趋势向多种媒体的综合集成。

3校园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应用是多方面的,但教学的应用是重点。下面就以外语教学为例,谈谈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在网络外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中,必须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作为开发的理论依据,使应用开发更具生命力。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一直互相促进,密不可分。著名心理学专家斯金纳对行为主义和程序教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奠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软件设计中主导地位。以后随着认知理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使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软件的设计中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应用。

外语教学信息化第5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信息化时代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1-03

一、选题依据

信息化时代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它的产生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信息化时代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使全球人结成新的亲密关系,进行无穷的信息索取和信息交换。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技术改变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在课堂英语教学方面的拓展、提升和创新性学习,因为仅有的书本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正在追逐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的发展趋势,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竞争性的教育模式,是针对当前英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高质量的,寻找可替代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坦诚评估,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外合作办学各国高职院校之间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云计算、翻转课堂、创客空间、移动学习和慕课等等教学手段,通过对信息技术采集与对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相关的数据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互动表现、情感体现以及知识加工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课堂理解学习材料的过程,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利用这些数据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好课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寻找和发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新路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造真实的学习机会,形成新型的混合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教育,提高课堂英语教学质量;如何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在线活动中获取的经验与英语课堂教学传递的课程主题和中西方文化相结合,促进教学创新,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和研究发展的趋势。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与英、美、澳等教育先进的英语国家合作。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获得外方学校颁发的学业证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技能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对英语教师依赖性强,基础差又缺乏耐心和毅力,很容易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于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败。随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外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论是在规模上、层次上还是质量上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发展。但对于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检索中国期刊网,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16年有相关论文270余篇,2015年有10100余篇,2014年有11100余篇,而真正涉及到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论文近3年仅20余篇,且内容散见在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模式影响、中外课堂教学对比其他成果之中。

在国外,西方许多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1.美国2006年启动了“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从外语能力、外语人口、外语语种、外语教育、外语资源利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外语规划,在高校设立了15个语言资源中心,开展智库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储备战略急需的外语人才。

2.英国教育信息化发展《JISC战略》指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数字化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环境的发展为先导,支持随时随地的网络资源和内容的获取,支持海外学生、终身学习者等不同学习群体实现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移动终端的使用;开发在线多学科学习工具,增强学习者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质量。

3.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分别在1996年、2000年、2003年、2010年颁布了一系列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和建议,使用新兴的技术为课堂创造出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获得适合的技能。

4.新加坡教育部部长指出,新加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室和学校文化,促进和支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新加坡分别于1997年、2003年和2008年教育信息化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发展规划,促成了多元化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技能、拥有创造性思维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5.加拿大政府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模式的创新非常重视,温哥华《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

在国内,关于信息化时代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尚无专著,只有少量的课程设计的研究专著和一些相关的论文,内容主要是从人才培养创新和推进课程改革两个角度进行尝试性研究,对于如何推进信息化时代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高度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进行研究。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2年教育部《十年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要在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提升,包括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和管理的能力;要促进高校、企业、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支持跨地域的协同创新,要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2.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道义在启智性英语教学模式中指出:英语是一门开启学生心智的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英语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形成跨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增进国际理解。

3.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指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课堂上的核心和控制者,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建构协助者、合作者、导引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4.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使得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改变。

5.庄智象等专家们指出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在思想上、组织上、管理上面临挑战;软、硬件建设发展的不协调造成了外语教师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发展缓慢,教师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之间还存在不匹配、不协调、不成体系等问题,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低下而成为制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瓶颈问题。

以上内容从国内外的政府政策支持、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学习技能提高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阐述,为本课题研究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国际化教育路径、人才培养方向、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深入地探究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产生影响的关键趋势,观察、分析和排序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学术层面:现有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托于国内传统英语课堂传授和国外开放式教学的小班授课形式,体现了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定位、文化传承与融合、社会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和就业宗旨为导向等。信息化时代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结合使师生产生认同感,并没有有效的理论说明,更缺乏实证研究。本选题将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等特有的属性出发,剖析模式的纵向层面如师生的认知、情感和倾向等和横向层面如中外方共建英语教学课堂等成效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对师生英语课堂教学认同所产生的特有的影响。这一研究有利于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信息化策略的制定,有利于合作办学机构以合适的手段和方式促成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为国际化教育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职业型人才资源。

实践层面:国内外资源共享和师生深度学习是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努力方向。英语课堂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现在基础英语教学、商务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方面。教师日益关注深度学习,充分利用中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等手段以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新型教学模式以项目式、课证结合式等方式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课外核心知识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二、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一是调查分析新型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严重挑战,研究如何将学生从信息技术或网络学习活动中获取的知识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结合起来,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进行混合式英语教学,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机会;二是探寻国际化教育开放性教育资源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路径,将学生自创的学习内容和想法与教学行为活动相整合,将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开发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趋势,开辟新的教学路径;三是分析采集学生课堂互动、情感和知识加工方面的数据,以达到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和课程设计;四是探讨建立新型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教育测量评价体系。

总体框架:设定“现象分析―理论诠释―实践验证―理论总结”的基本思路,通过问卷了解师生对信息化时代的了解和受其影响的情况,深入分析现有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总结、归纳其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将运用网络、移动学习、云计算、慕课、国外教学资源共享等多元化、复合式的学习方式,将具有挑战性的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运用并结合于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重新思考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测量评价体系。

重点难点:针对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价值观和兴奋点等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挖掘新型教学方法和创新程序,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将混合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当作文化渗透的催化剂,师生共同以创新方式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教育领域普及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数字信息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工具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困扰的问题。这一现象迫切要求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学生培养数字技能,否则会严重影响师生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共同发展。

主要目标:以实证为基础,结合跨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如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利用资源创造性地学习之间的潜在关系整合起来,提升教育素养、重塑教师角色、将技术与师生教育相融合,完善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三、思路方法

基本思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遵循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先导,深入探讨新型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问题、具体过程等,探求测评体系;阐述混淆式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开放性教育资源,研究深度学习法即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和师生面对面学习法,充分挖掘新型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操作性、显而易见性,进行创新投入: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创新服务意识、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轨迹,形成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长效机制。

具体研究方法:(1)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及深度访谈法:课题研究的主题包含着跨国、跨学科、跨学科理论相互融合的描述。在研究过程中,以适用于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作为研究工具,开展比较研究,设定开放性结构式问题,通过深入交谈形式,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2)案例研究方法。对个案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用相对严密的逻辑框架全面考察研究对象;(3)问卷调查法:采取阶段性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匿名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并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四、创新之处

课题组将以中外合作办学合作院校和美国阿什兰大学为研究基地,以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移动、慕课等学习手段,以师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为主旨,以英语课堂教学深度学习为研究目标,学生通过信息传递、吸收内化、自主思考到面对面地与教师进行课堂沟通的方式;教师通过频繁的职业发展、信息技术体验、教学技术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达成共识,让学生意识到现实世界学习体验对学生更为重要。遵循数据开放的理念,推动数据驱动学习和测评,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成果分享于中外合作办学之中。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以新的科研成果为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将针对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及构建为同类院校提供决策意见及咨询服务。这一研究有利于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信息化策略的制定,有利于合作办学机构以合适的手段和方式通过混合式教学使师生形成适合信息化时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取向。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同类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人才培养和英语教学提供服务理念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Wrights. S. 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Planning: From Nationalism to Globization [M]. Y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

[2]Emesto Macaro: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Guide to Resent Reserach and its Applications [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 Patrick Griffin, Barry M, Esther Care: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 [M]. New York: Springer, 2011

[4]束定芳、陈素燕,《大学英语成功之路》[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新媒体联盟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http:///20Crlz ,2016.

论文类

[1]文秋芳等:评述高等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8).

[2]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

[3]朱彦、杨红燕、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话语有效性的多维度评析―试析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教学案例[J].2016(1).

[4]孙浩,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

[5]刘重霄,信息环境下英语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及策略培养研究[J].2014(7).

[6]彭龙,外语教育需要战略思考,外语学术科研网,2016(2)

外语教学信息化第6篇

一、移动学习的特点与常见应用模式

1移动学习的特点

(1)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通过无线移动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PDA、MP3、MP4等)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无线移动终端对教学内容进行随时随地的更新。教室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课堂时间也不再是教师答疑解惑的唯一时间。

(2)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移动学习能够使学习者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因此,移动学习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

(3)互动学习。移动学习与传统的教室环境的学习不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工具与教师互动、与同学的互动,可以是“一对一”模式,也可以是“一对多”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分享彼此的想法与反馈,也能督促彼此学习。

(4)情境相关性。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更贴近学习场景,以更自然的方式学习知识。教师可以模拟甚至虚拟部分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更可以持移动设备直接进入某些情境。例如,通过视频,身处不同地方的教师与学生能够模拟传统课堂教学,犹如面对面授课交流。

2移动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常见应用模式

基于现有文献,移动学习在外语教学领域常见应用模式主要有:

(1)基于短消息的学习模式。如在词汇学习上教师通过飞信给学生群发短信,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收到新单词。教师控制调节词汇输入的频率、语境等信息,可以很好地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2)利用移动交流社区的学习模式。移动交流社区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即时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短消息或互动视频等形式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或对有同样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体指导。

二、移动学习的不足及其与混合式教学的整合

1移动学习的不足

(1)学习方式和手段单一。如只提供资料下载或在线任务,而没有构建起多维的全方位的学习体系。

(2)学与教脱节。模式大多仅为自主业余学习服务,所提供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未与学校的常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外语教学信息化第7篇

关键词:课程范式;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共享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0054-0005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并开始整合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通常情况下,任何技术一旦被引入某个实践领域,便会引起该领域的极大改观,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就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以及其对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有着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具体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外语课程的影响,陈坚林(2010)认为“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后,外语课程的构成范式也就从传统的‘2+1’模式(理论、方法+课程或教材)转变为‘3+1’模式(理论、方法、技术+课程或教材),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体现于课程或教材之中。课程构成范式的改变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外语课程定位的首要特征之一。”在“3+1”课程范式下,信息技术作用的实现要通过信息资源这一载体和媒介来得以完成。外语信息资源既可以指一切与外语教与学相关的软件信息内容,比如书本、课件、电子材料、多媒体光盘以及其他网络外语学习内容等,又可以指外语教与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创建者以及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育已经开始向基于资源的教育进行转向,因此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水平,以及对外语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以发挥其最大效益,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外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尤为重要。

1 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信息化教育从本世纪初开始提速并迅速在全国展开。准确地讲,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息息相关。本轮改革酝酿于2002年,从2004年开始在国内部分院校进行试点,2007年正式在全国高校展开。外语教学信息化教育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经过若干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信息化教育以及外语信息资源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热情高,投入大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正经历的改革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影响之广,在我国外语教学史上前所未有(陈坚林,2010),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此次改革与以往改革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就是对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和使用,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希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来解决外语教育资源的严重紧缺问题,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进而达到改变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状况的目的。以信息资源中的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为例:在改革起步阶段,通过学校申报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法,教育部批准了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试点院校的教材和学习系统的使用费用约2000多万元全部由教育部高教司来承担,后来教育部又陆续评审了三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并分别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张尧学(2008)指出“全国高校陆陆续续几乎都采用了新的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模式,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铺开。目前全面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系统参与教改的大学接近1000所左右……”。西北工业大学先后投资400万元进行校园虚拟英语教学环境平台建设,北京交通大学投资600万元建设大学英语教学基地。王守仁等(2011)利用2009—2010两年的时间对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总数为427所学校中,回答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网络机房的有227所,占53.2%。排除10座以下,1500座以上的极端数据后,在204所建有专用网络机房的学校中,平均每校有343个座位。”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热情可见一斑。

1.2资源类型和开发模式多元化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进行整合后,外语信息资源可以大致分为非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两类。非网络信息资源包括纸质材料(书籍、报刊和杂志等)和电子材料(课件、光盘和电子文稿等)。网络信息资源包括校园网外语信息资源(网络课堂、精品课程以及网络学习平台等)和互联网外语信息资源(专门的外语学习网站和具有学习价值的外语网站资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主要以纸质材料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的日益普及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外语信息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和丰富,从最初的以纸质材料为主发展到多媒体助学光盘和电子教案,随后发展到基于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系统(为了保障本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荐使用了几套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这些学习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模式)。陈坚林(2007)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大学英语教材进入了第五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纸质平面教材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式教材方向发展。现在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系统、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也不断出现,这充分说明外语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多元。此外,外语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外语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主要是相关院校独立的“作坊式”开发,现在则走上了学校、专业公司以及出版社合作开发的道路(庄智象,2007),这种开发模式的改变为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3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投入的加大、开发主体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与多元为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能和保障。但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资源)利用率偏低、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冯霞、陈坚林(2012)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对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多元化的现代信息资源更多地成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捷径,学习自主性较差”,“大部分教师对学生使用多元化的外语信息资源来促进大学英语学习的理念认知不够,很少给予学生现代化信息资源使用意识的引导或是技术上的指导,多达85%左右的教师很少布置网络平台的作业或是对网络平台的作业进行指导和总结,能够经常给予学生信息技术指导的教师仅占28%。”现在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除了纸质版外,一般都配有相应的光盘以及基于校园网的学习系统,但学生的英语学习还主要以纸质教材为主,纸质资源的利用率高于电子材料及网络资源。

1.4资源共享性较差

各高校在外语信息资源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信息资源也日益丰富和多元,但当前高校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封闭性,同时由于相关技术规范的不完善,各高校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突出,重复投资建设的现象经常发生,资源共享性较差,进而导致“信息孤岛”的情况较为严重。甚至在同一高校内部,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英语专业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交流并不十分畅通。客观地说,我国高校大学英语信息资源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领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如火如荼,其直接推动力就是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相比之下,英语专业信息资源建设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则处于滞后状态。因此,我们在信息资源共享、教学理论相互沟通以及教学实践相互借鉴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 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优化策略

外语信息资源的优化建设与应用是指在外语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对外语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从而达到整体优化和实现整体最大效益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针对我国高校外语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特点和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和坚持以下策略。

2.1坚持硬件、软件、人件并重

硬件指的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各种物理设备的总合,而软件指的是依存于一定介质或载体的抽象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以硬件与软件的匹配、兼容、和谐、互动为前提,而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高校在外语教学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建设理念。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不匹配、不协调、不能协同共进,硬件建设速度往往快于软件建设速度,资源不能合理配置进而导致利用率偏低。马俊波(2003)认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若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那么硬件设备也只是一堆废铁,所以软件的开发比硬件更重要。”以目前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学软件为例,这些教学软件大都由出版社统一开发制作,对于推动外语教学信息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教学软件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陷,比如软件与实际的教学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学软件信息超载、交互性和兼容性差,且不具有可编辑性。针对这些问题,陈坚林(2010)提出,教学一线的教师、教育学专家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应共同参与到软件的策划、设计、开发和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并通过分工协作共同来完成。教学一线的教师负责各种文本、图像、动画和影音视频学习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筛选;教育学专家从教学法和认知学的角度设计安排内容,确保知识结构安排合理,内容难易适中,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而软件开发工程师则负责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教师筛选的各种文本、图像、动画和影音视频学习资源,将教师和专家的设想变为现实。

人件建设是信息化资源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要但同时又极易被忽视的重要一环。“2+1”课程范式下的外语教学人际关系相对单一,主要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双方,而“3+1”课程范式下外语教学人际关系就变得复杂和多元,师生双方关系仍然存在,但无论是在内涵还是深度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与先前有着极大的不同。此外,随着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全面整合,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资源管护者之间、学生与资源管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也随之出现。外语教学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多元对人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外语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合理应用,教师、学生以及资源管护者需要对信息技术和资源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和规律,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促进教学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于2008年1月正式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规定,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3+1”课程范式下,教师角色必将发生深刻的转变,教师再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应当承担起更加多元的角色。这些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会有特定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建设者和设计者这一角色应始终贯穿于其中。

2.2突出学生中心和个性化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可以说,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的养成是衡量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外语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为保障的。因此,在对外语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建设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学生的外语学习需求和外语实际水平,学习者不能游离于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之外。先前的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面向教师“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而新形势下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面向学生“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建成后的外语信息资源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既有终结性评估结果,更要有形成性评估意见。与此同时,还要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学习者学习信息以便教师及时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个性化并不鲜明,比如王守仁等(2011)发现“在参加调研的学校中,约2/3的学校拥有并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库,但在不同的学校,其资源库的来源也有所不同。网络资源库较多的是来自出版社,较少由学校自主开发。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和非211工程学校使用学校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库的比例分别为23.5%、21.9%和6.5%。”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个性化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在信息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学校应针对学生个性化教学需求与实际的外语水平和能力,合理选择投资和优化利用外语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技术引进与信息资源优化和组织的教学生态机制。

2.3统筹协调,加强资源共享力度

资源共享的理念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该意见明确指出“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统筹规划,加强高校间的协作沟通,尽最大可能地实现资源共享,尽最大可能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和重复建设的现象,特别是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上要突出统筹和共享的理念。教育部在“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中针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条件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实用性强,适合网络公开传播共享”,“课程基本资源须全部上网免费共享。”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高等学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优秀信息资源与其他高校共享,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学校和学生能够分享到优秀的外语信息资源,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至于同一学校内部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丁文(2012)认为各学校应该树立“大外语观”以及英语教学的“全局观”,打通英语专业类和大学英语类教学各自为阵的壁垒,深化资源共享意识,共建外语教学环境,共享外语教学信息资源,避免人力财力的浪费。

2.4建立监管和评价机制

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要有过程监管和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就过程监管来说,我们要建立信息资源论证、选择、执行、整合和优化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机制,确保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井然有序,对信息资源建设结果和效果进行及时和准确的反馈,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并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和方向性的原则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信息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形成闭环模式,确保信息资源整合和优化反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外语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可以通过下图来表示。信息资源建设的几个阶段(资源创建、资源管理、资源利用和资源评估)互为前提,相互联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交织的循环过程中。每个建设阶段都有特定的要素作用于其中,这些要素通过这种动态循环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

2.5新课程范式下的外语信息资源与课程设计

外语教学信息化第8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1信息素养的内涵

国外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界定。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日本的《信息教育指南》把信息素养细化为三个层面:具备判断、选择、整理、处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并理解信息社会特性;掌握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陈坚林在综合了国内外不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2][3]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4]它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对信息收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的辨别以及对信息及其环境和相关活动的认知。信息意识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能力则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及手段理解和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整合及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创造和传递信息、利用信息交流和研究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核心。

2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英语教学究竟是不是专业?”语言教学的专业性长期以来备受质疑。学科基础的超常宽大使得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凸显先天性不足。英语教师专业特点不明显、学科基础太宽泛、专业标准不权威、专业组织不强大是人们质疑英语教学是不是专业的根源,同时这也是我们认识我国英语教学专业特质的特殊维度。[5]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和界定英语语言教学的学科性质。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着学科归属问题的困境。正如夏纪梅所指出的,“大学英语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师发展,都脱离了学科建设,这在高等院校里是很难体面地生存的,由此产生的校本认同、学者认同以及学生认同问题接踵而至”,[6]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学科身份不被认同、学术被边缘化、话语权缺失等问题,专业发展面临瓶颈。传统的英语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构成要素,它们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磨合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协调的教学环境和系统。信息技术使英语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要素将逐渐被新的要素所取代,催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的、过程、内容、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评价标准随着教学结构及构成要素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有助于英语教师结合教学的客观要求和专业发展需求开展教学实践、规划职业生涯。这些变化赋予了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内涵: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教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共同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将贯穿在学习、教学和科研过程的始终,即具备虚拟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网络环境下的学术研究能力。

3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

国内学者余丽、陈坚林、张松松对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认知及需求情况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信息素养仍然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求。

3.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化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具备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较为理想的语言信念、学习信念、课堂及教学信念;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新技术的使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紧迫感,能认同自我需求和信念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但是在实践教学会出现认识模糊、执行度不高、信念不稳定等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新模式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相当模糊,依然局限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其次,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内涵的正确理解。少数教师秉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就是教育信息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即为整合”的传统观念,导致了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分离和脱节,思想上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实际教学行为却屈服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心存忧虑、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怀疑,对“人机”关系认识不清,担心计算机削弱或替代教师的作用,缺乏驾驭信息化课堂的能力。上述问题的出现与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或技术培训指导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3.2信息能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能力素养包括基本的学科理论素养、信息化教学技能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素养。(1)理论层面外语教师的学科理论既包括外语教学理论,也包括网络教学与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论等相关学科知识。张松松等对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历的提升使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现代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他们熟悉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原理,了解教学方法的步骤和规则,乐于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英语教改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较充分,主观上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但相对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了解程度,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熟悉程度并不高,理论运用于时间的经验不足。[7]因此,教师们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学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但是在新旧理念的交叠下如何去调整原有教学原则、设计、方法、内容和结构,表现出无所适从。(2)技术层面首先,大多数英语教师能够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变化,具备基本的网络素养,能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适当运用,技术应用以多媒体使用和课件制作为主。其次,熟悉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运用于英语教学。对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幻灯片软件、搜索引擎、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即时通讯工具、学术期刊库等软件和工具使用较为熟练。[8]再次,多数教师具备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处理能力,能利用网络进行日常工作如办公系统的使用、网上登分、网上课程评估等,但信息开发、应用及评估能力相对滞后,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课程的开发、网页制作等操作技术仍然比较薄弱;此外,大部分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通讯工具开展学术研究,但在信息的开发共享、协作交流及创新性地使用等方面较为欠缺。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整体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3)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层面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本质上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外语教学方式,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共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张雁玲、郑新民对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的使用情况调查后发现,英语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但对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和执行方面存在不少困惑。[9]有68.4%的教师在“整合”概念的理解上走入了误区。一是对“辅助”和“整合”的理念认识不清,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学习就是整合”,或者“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同于整合”;二是存在“过度整合”的问题,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导致课堂的“技术味”大于“外语味”,未能回归外语课堂的本质。因此,英语教师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与拓展。

4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4.1革新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革新教师主体意识,意味着教师在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挑战积极提升内在素质,通过学习及反思主动适应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的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学英语教师应认识到语言学科教师和教育学科教师的共性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专业发展内涵的特殊性,树立正确的教师信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教师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行为和教学实践。在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面对部分教师出现信念不稳定、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更新观念的紧迫感,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积极调整和构建知识体系,加强自主发展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在政策上、物质上和时间上给予扶持和投入,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现状,给与其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创建生态的、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

4.2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既包括外语教育理论、信息论、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也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等教育技能。培训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重在“应用”而非“技术”本身。针对英语教师的弱项,加强信息开发、应用、评估能力,提高整合、创新能力。培训形式上,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革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在场学习,利用网络等有利条件探索自下而上的在线培训模式。“在场”向“在线”的转变克服了传统培训的封闭性以及缺乏互动性的弊端,教师们不但能探讨知识、交流经验、共享资源,还能答疑解惑、反思教学。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形式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缓解了培训经费、教学任务、培训人数的压力,营造了积极、开放、民主、公平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4.3提高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的整合能力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处理好“技术与人”、“技术与课程”的关系。技术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和操作者,只有创造性的使用,使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的需要,避免一味追求“技术本位”而偏离英语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其次,要注意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使教师角色也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多元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转变,[10]这种转变要求英语教师要善于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应用于英语课堂,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并常态化,实现更为高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4.4构建在线专业发展共同体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势必会改变教师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从而推动教师从单一的个体学习向团队合作的转变。国内很多学者对外语教师在线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借助网络平台构建“集阅读、讨论、活动、实践反思于一体的学习者共同体”,[11]既能保证信息交互的持续性和增长性,又能发挥教师对信息获取和共享的主动性,实现教师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的需要。英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构建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学校有组织的集体在线学习或网络课程培训,也可以是教师根据专业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的日常学习;在构建类型上,可以打破地区、时空、文化、学科的限制,组成教学共同体、学术研究共同体或研究者—教学者协作共同体等。在技术手段上,可使用电子文本、网络视频、在线论坛、公告板、电子邮件、博客、微信等媒介,利用网络即时同步和延时异步兼容的特点,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信息共享、实践共享。[12][13]置身于在线共同体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学习经历描述、反思、分析、总结,借助博客等现代工具和应用软件录制视频及文本进行叙事研究,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他人教研成果、学生、同行的评价进行甄别思考,培养网络元评价能力。[14]这种基于虚拟环境的共享和交流,为教师创设了相对自由、平等、个性、高效的在线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营造了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对外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内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革新认识,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应对教学环境的改变,才能把握信息化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在群体发展中实现个体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6]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付安权.论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概念化[J].外语界,2009(1).

[6]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7][8]张松松,顾云锋,潘艳艳,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研究报告———以南京地方高校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6(2).

[9]张雁玲,郑新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外语教师信念探究[J].外语教学,2011(4).

[10]陈燕,蒋宇红.职前外语教师整合ICT的学科教学能力研究[J].外语界,2014(1).

[11][12]付安权.教师教育新范式:在线专业发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3]王琦,富争.英语教师在线合作行为:一项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案例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7).

外语教学信息化第9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现代化;文化转型;复合型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41-0005

中国改革开放所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给高校外语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是进行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关键素质。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能力的这一新要求,在兼顾外语学科自身特殊性的前提下,高校外语专业应拓展其专业建设视角,加强对外语目的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度了解,推进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转型和复合型化,使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外语人才能力的新需求。

此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也使高校外语专业面临转型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华社,2010:7)。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下,高校外语专业也应进行相应的信息化转型,促进外语教育信息化建设。

1 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转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

为使高校外语专业适应时代对外语人才能力的新要求,我们须对目前的外语教学模式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强化外语教学作为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学的学科意识,引进文化和跨文化外语教学新视角,重视外语目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促进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转向。在实施外语专业文化转向时,不是要放弃原有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视角,使高校外语专业和教学更加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基于这一认知,我们应对现有的外语专业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转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应成为文化转型的两个内容层面。

1.1 文化转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互相兼容,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外语是语言学习者开启目的国文化的钥匙,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媒介。作为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在很多方面同时也是文化教学。基于这一外语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外语专业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而应增加语言目的国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目的国语言的同时,也了解目的国文化、人们的文化习性和行为方式。在语言内容选择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兼顾反映语言目的国文化价值和行为要求的语言内容层面,如成语、谚语和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等。在这方面,除语言性外,在教学中引进文化内容,使外语教材内容尽可能兼顾文化性,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在传授外语知识时,结合教材题材和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目的国文化背景知识和国情专题,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日常文化等(杨盈、庄恩平,2007:13-21,2008:16-21),使外语教材不仅是语言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文化教学内容的载体。

为使外语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展外语人才的知识层面。在这方面,除语言性知识外,外语专业学生还需要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层面知识。语言性知识指扎实的语言基本实践能力和语言使用表达能力,构成四个知识层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是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知识层面。国情性知识是人们理解语言目的国当代社会现实的重要前提;文化性知识是理解语言目的国文化的重要背景知识;跨文化性知识是进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前提。语言性、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构成新形势下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

1.2 跨文化性转向

综观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新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学界备受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冯源源,2005;张红玲,2007,2012;高宝虹,2001;李平,2010等)主要涉及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网络跨文化外语教学。“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学不仅能使外语学习本身更有意义、更加有趣,而且能促进外语教学社会人文目标的实现,使外语学习者成为既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张红玲,2012:4)。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先后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列入教学目标之中:“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除英语外,教育部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也要求其他外语专业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2006年通过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新版)》要求德语教学重视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要求下,虽然跨文化意识逐渐融入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受到外语专业的重视,但因各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等诸种原因,迄今为止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和外语教学跨文化转向缓慢,一些外语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依然滞后,这方面提出的模式创新依然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语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为之,高校外语专业应更加重视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就外语专业特性而言,跨文化性是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特有的认知特点。从跨文化诠释学视角看(王志强,2008:47-80),这种认知方式具有互动性,即借助于目的国文化了解本我文化,或借助于本我文化了解目的国文化。在这种互动认知关系中提高针对A和B文化的文化敏锐性和文化互动理解。在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借助语言目的国文化反观本我文化,敏锐中国文化意识,感知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外语专业学生有着本我文化认知特殊性,将这一文化认知特殊性纳入外语专业教学中,可促进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互动认知,提高其跨文化能力。

基于外语教学这一文化反观认知特点,在以语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可引进基于互动文化认知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法,使单一的目的国语言教学模式成为具有互动认知性的外语教学模式。如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对比方式和文化反观提问方式,让学生在了解目的国文化时也了解本我文化,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双重文化认知,敏锐本我文化意识和他我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王志强,2006:64-70)。

除语言教学外,外语专业跨文化转向也涉及文学教学。基于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的要求,外语专业文学教学也应由文本语言性转向文本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在这一情况下,跨文化文学教学要更加兼顾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学特有的诠释方式和文学理解视角,促进外国文学教学双向和互动理解方式(王志强,2006:64-70)。除文本性外,外国文学教学可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视角,从作品自身和特有的语言目的国社会现实和相应的历史背景角度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和深层次内容,使文学作品成为了解目的国文化、社会和人的思想重要媒介和窗口。基于外国文学教学这一跨文化性认知特点,因自身的文化属性和由此奠定的中国文化视角,学生在解读目的国文学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本我文化视角解读语言目的国文学,在这一文学诠释过程中形成中国学生特有的外国文学认知方式。但是,在现有的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按照目的国文学研究者的评论和诠释方向,教授和诠释特定外国文学作品。在这一认知习惯下,中国学生的本我文化认知方式常被忽视。为此,中国外语专业文学教学和研究应拓展跨文化视角,允许从本我视角教授和诠释特定外国文学作品,并通过外国文学反思本我文化,敏锐中国文化意识,这将使中国外语专业文学研究由单行道变成双通道,即:通过文学这一媒介反思本我文化,界定本我文化视角。这种基于跨文化互动认知的外国文学理解方式和教授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国文学的传统教授方式。这种开放式的文学解读和文学教学方式也是对传统方式和传统视角的拓展和补充。

1.3 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跨文化转向对教师的新要求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文化和跨文化转向也对教师提出了教学能力拓展的新要求。为之,外语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加强继续学习,在原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上拓展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在这方面,教师授课不能只是传统知识的重复,而应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教学在于创新研究,在这一外语教学新型理念下,外语教学现代化方可实现。外语专业内现代化转型也要求我们在以语言和文学为主的基础上拓展专业研究视野,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研究视角,建立文化和跨文化学术研究平台,贯彻“教学促进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高校办学理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使外语教学和专业模式更加适应时展的新要求。2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跨专业性和跨学科性

如果说,外语专业文化和跨文化转向是涉及外语专业内的视角拓展,那么,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转向则涉及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层面。在这方面,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语言为主的单一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应由纯语言文学单一学科性向复合型转向(戴炜栋,1999;胡文仲、孙有中,2006;罗世平,2000),推进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的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在这方面,跨专业性、跨学科性被看作是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主要特征。

一些高校的外语专业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其复合型化转型,但在教学模式和专业转向方面更多局限于英语专业。一些外语院校相继推出了“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开始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发展更多局限于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法律、新闻传播和国际政治等学科。在这方面,外语院校建立的非外语专业和学科虽然有其特有的专业特色和外语优势,在这些学科内较大力度地增加外语教学和外语课程,但复合型专业在外语选项上具有单一性,外语以英语为主,较少涉及其他语种。外语专业内没有进行专业复合型化的转向,许多外语专业依然沿用以语言文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为使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对特殊高端外语人才的需要,以语言文学为主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进一步进行复合型化转向,使外语专业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和外语能力,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转向要兼顾国家和地方对不同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以此决定其专业复合型化的方向和专业选项,如德语专业可以选择以经济和旅游专业为主的复合型专业,通过德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的结合,建立德语文化旅游翻译专业,它旨在培养中国涉外旅游市场所需的,拥有扎实的德语功底、并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知识的德语旅游翻译专业人才。

此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方面也应推出有利于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相应措施:实施外语专业和非外语类专业的学位互认制度、校内学分互认,开设开放式课程,引进跨院系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选修机制,推出“专业+外语”双学位、“双外语+专业”、“专业+外语1+外语2”等人才培养方式。

3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

除了上述文化转型和复合型化外,高校外语专业也应推进其信息化转型,使之更加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推进外语教育信息化建设。

3.1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以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对中国外语教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胡加圣,2011)。”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保障,对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了战略部署(新华社,2010:7)。“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方法手段的变化将成为外语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张正勇,2010:145)。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外语专业也应作出相应的信息化转型。

3.2 关于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的几点建议

3.2.1 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是信息化时代下外语学习的新要求。在这方面,外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外语。如,通过建设同声传译教学实验室,创建将口译、外语听、说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的外语学习环境,促进口译教学的专业化、技能化、实战化。

3.2.2 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

在创建信息化外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应大力建设信息化的外语学习资源,包括:加强优质外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外语学习课程等,如,通过建设数字教学音像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卫星电视资源以及音视频外语教学素材等教育电子资源进行网络化存储和一体化整合,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外语学习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在这方面,通过信息化媒介和平台,推出传授外语语言性、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层面知识的新型学习方式。

3.2.3 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

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水平。因此,外语教师应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信息化学习资源和手段开展外语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对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3.2.4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思路

为推进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高校应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建设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教育部,2007)。

如图1所示,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思路主要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一是在学校层面,主要为外语教学信息化提供资源、技术和环境支撑。学校可使用WebCT、Blackboard、Moodle等较为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工具建设网络外语学习平台,同时,通过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库、语音实验室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二是在教师层面,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整合,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备课方式等的信息化,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三是在学生层面,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培养学生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四是在社会层面,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外语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建设外语类的开放课程、外语教育资源库等,搭建外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外语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4 结语